对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8:0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对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广播电视是农民快捷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技术的重要媒介,它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我县全面实现“县乡光纤联网”后,农村广播电视骨干传输网有了较大的发展,截止2005年8月,县乡光纤骨干线路长度达325.7km,乡镇到村光纤干线约430km,但全县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却十分缓慢,目前全县农村用户只有2万户,入户率仅为10%,尚有约90%的农民看不到或看不好电视,与周边县(市、区)相比明显滞后。针对这种现象,按照县委主要领导的意见,我们对农村广播电视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并引发了一些初浅思考。

朝阳产业面临的困惑

随着信息产业数字化步伐的加快,广播电视产业正不断向数字化、网络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在发挥党政喉舌功能、传播现代科技文明、传递市场信息等方面,开始呈现出具有其他信息产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并逐渐成为信息产业的典型代表和最具竞争力的朝阳产业。可我县农村光缆通村仅355个(还差143个),通村率59.4%,有线电视通社1227个(还差3771个),通社率25.4%;有线电视入户2万户(还有约16万农户未入网),覆盖率仅为10%,朝阳产业面临着诸多困惑。

——网络发展缓慢。由于农村广电体制不顺,县乡广播电视光纤大联网后,广播电视发展一直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规划和实施,乡镇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的运作状态,网络发展与用户发展较为缓慢,在全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处于倒数第一,与其他县(市、区)的差距十分悬殊。曾与我县处于同一“梯队”的西充、营山,现有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10万户,入户率达到了60%左右。

——建网质量较差。乡镇迫于资金压力,虽然采取了“公司+农户”、“职工联合承包”、“出让经营权”等多种模式发展网络,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置行业技术要求不顾,网络建设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器材进行质量鉴定,没有严格按网络技术标准操作,普遍存在网络质量较差的问题。兴旺镇是我县农村网络发展较早的一个乡镇,但由于网络质量未达到技术标准,目前仅有一半的网络可以使用,用户“返盲”现象较为严重。

——负债较沉重。实行“县乡共管、乡镇为主”的管理模式,乡镇广播电视的收支不能自主管理,网络运营收、支维护费用管理脱节,高额负债的缺口由此打开。有的乡镇在收了农户入网的安装网费后,不是用于支付购置设备、器材的款项,收视费收了后也不偿还广播电视站债务,而是借“零户统管”名义,将这些收入另作他用。2003年,金马乡收了20万元的广播电视初装费,乡政府却把钱挪去支付了公路建设工程款,造成了“网络安装公司建了网收不到钱、群众交了钱又看不到电视”这样一个多方“扯皮”的结果,为农户和业主上访留下了隐患。类似金马乡的情况在我县绝非仅有,大多数乡镇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乡政府挪用广播电视站的资金后,使得广播电视站长期处于负债运转的状态,广播电视站职工“挣了钱得不到钱用”,发展意识、服务意识逐渐弱化;网络设备及系统得不到有效维护,用户意见越来越大,结果是出现大幅度的“返盲”,使本来基础就很脆弱的农村广播电视事业陷入恶性循环。目前,全县乡镇广播电视站欠债高达2000余万元。

——技术力量缺乏。乡镇广播电站经历两次事业单位改革后,熟悉广播电视安装、维护的技术人员,有的因临时人员的身份而被解聘,有的因年龄偏大而提前退居“二线”。全县46个乡镇仅有16名技术人员,新河、向东、中华等乡镇无一名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广播电视的发展。杨家镇是全县建网较早、发展较快的“红旗乡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技术骨干退居“二线”,2004年有线电视用户从年初的1028户骤然下降到600户,海田、兴旺等乡镇也存在类似情况。

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源

一个本该蓬勃发展的产业为何发展如此缓慢?理性思考我县农村广播电视发展滞后的原因,在于观念、体制和机制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需要。

(一)观念滞后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思想根源。观念决定思路,思想决定出路。在电信、移动等信息产业突飞猛进时,广播电视产业却原地踏步,主要原因是作为管理主体之一的乡镇,没有充分认识到电视的产业性质和长远的社会效益,因而缺乏集中力量抓发展的意识。一是对广播电视的产业性质认识不够。以前,人们认为广播电视纯粹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的公益性社会事业。随着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广播电视成了地方财政增收的新税源。我县农村有16万多农户,如果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仅初装费就可以为地方一次性上缴380.52万元的税收,每年的收视费可以为地方上缴46.08万元的税收,每年的广告文艺、节目点播、可视电话等增值业务可为地方上缴23万元的税收。这样,除初装费创造的税收外,全县每年农村广播电视的收视费和增值业务收入就可以为地方创造税收69万元,相当于办了几家中型“无烟”工厂。二是对广播电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原农技站、果树站、林业站等部门合并成了农业服务中心,原由农技站承担的农技推广、农技服务功能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有的乡镇甚至出现农技推广、农技服务“断链”的现象。当前,我县正举全县之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农民缺技术成了发展产业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而广播电视信息涵量大,群众收看的积极性较高,因此广播电视将成为最有效的“科技推广平台”。但大部分乡镇对此认识不足,科技推广仅局限搞培训班、开现场会等形式,不仅成本高,而且效果不明显。三是对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认识不够。当前我国农村正面临着一次深刻的变革,随着乡镇机构改革与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集中力量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了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党政喉舌、群众喉舌”的功能,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农村中去,将基层的社情民意反馈给党委,努力构建一个文明和谐、安定团结的发展环境。同时,广播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也具有其它产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大多数乡镇认为,发展广播电视仅仅是为了满足农民消遣、娱乐的需要,对广播电视深远的社会效益认识不够,因而在发展上思考不够,创新不够,力度不够。

(二)责任不明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体制障碍。我县在乡镇广播电站管理上实行的“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模式。这种管理体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曾经对以有线广播为主体的农村广播事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这种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要求,阻碍了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管理主体错位。乡镇广播电站人、财、物等方面由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管理,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形成“乡镇应管不会管”、“广电局能管不便管”的局面。广播电视基础差的乡镇,把广播(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电视站当成包袱,认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好坏是行业主管部门的事,当“甩手掌柜”;而广播电视站基础好的乡镇,政府又管得过死,或任意调配人员,或是任意挪用广播电视发展资金,主体的错位,造成责任的不明确,这是乡镇负债不断膨胀的根源,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责任主体的问题,负债恶性膨胀的现象将难以遏制。二是违规转让经营权。部分乡镇为保开支,擅自将广播电视经营权对外出让,承租者多是经济实力差、技术力量薄弱、不善管理的个体经营者。为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承租者对网络实行掠夺式经营,根本不顾行业管理、新技术应用和长远规划,更舍不得追加投入进行升级改造。承租期一到,农村广播电视网就成了一张无用的“烂网”、“废网”。三是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有线电视所需要的技术支撑、资金投入、管理水平都要远远高于有线广播。作为管理主体,乡镇一级难以独立解决网络建设、开发和管理所必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而各乡镇各架各的杆,各走各的线,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性的建设,又增加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成本。要提高广播电视效益,就要求在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集团化发展模式。

(三)驱动不力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机制问题。体制决定机制,“县乡共管,以乡为主”最大的弊端就是行业主管部门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一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随着信息产业集团化发展的推进,各乡镇网络技术标准、产品规格不统一的隐患将成为改造升级的“瓶颈”,到时又要来一次“大换血”,群众将不堪重负。另外,在“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体制下,受制于资金压力和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乡镇无力向人员居住分散、网络效益低的边远山区发展,无法让这些地区的农民与场镇居民一样同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必将影响整个农村的和谐发展。发展不发展,这是乡镇自己作主的事,而广播电视局又无权过问。而如果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体制,可以通过合理规划、资源共享、成本分摊和规模效益等途径,让山区农民以同样的付出享受同样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平衡发展。二是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作为新兴产业,广播电视的发展同样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近几年,电信公司、移动公司之所以能迅速抢占农村市场,根本原因就是建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但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广播电视网络集成了众多信息服务,为何在发展上举步维艰呢?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作为管理主体的乡镇,不是以发展来抢占先机,而是仅凭行政手段来促进发展,主体没有积极性,从业人员就更无积极性。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部分广播电视发展得好的乡镇,富裕人员又较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特别是有些乡镇借保稳定保运转无节制的向广电站拆借资金,却很少投入,一定程度削弱了广播电视的发展活力,造成有的同志带着情绪工作,安于现状,不求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产业的建议

广播电视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宣传舆论阵地,又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住省委提出的“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和县委提出的“加快县域经济推进产业化建设”的发展机遇,将广播电视产业做大做强?笔者作如下建议。

建议之一:转变观念,全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各乡镇、行业主管部门,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把广播电视事业当作一项社会效益深远、经济效益明显的大产业来发展,以抓产业的理念、决心和措施来抓广播电视事业的扩张,把广播电视事业办成惠泽群众、服务党政的朝阳产业。

建议二:深化改革,建立市场化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痛下决心,彻底改变“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管理模式,组建广播电视网络分公司,由县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统一管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彻底解决束缚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建议之三:提高认识,大力推进“户户通工程”。认识的高度,决定发展的速度。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起跑阶段,各乡镇要提高认识,围绕发展这第一要务,积极转换角色,尽快从“主管者”进入“服务者”角色,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共同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力争今年底使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光纤通村率达100%,同轴电缆通社率达100%,用户入网率达30%,2006年用户入网率达50%,2007年达60%,2008年达90%。

建议之四:争取项目,破解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发展资金不足是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制约因素。当前,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项目,将无偿为边远、落后的自然村提供一定价值的广播电视配套设备。各乡镇、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争取项目,按政策要求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早争取、多争取项目,弥补我县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建议之五: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产业的效益。统筹调济技术力量,促进全县广播电视产业均衡发展;建立市场化的分配机制和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逐步化解乡镇广播电视的债务。

第二篇:对鲁甸核桃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鲁甸核桃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将明

发布时间: 2005-6-12

鲁甸核桃、久负盛名,以个大、皮薄、仁饱满而著称。《本草纲目》中记载核桃仁“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具有较高的保健及药用价值。据测:每千克核桃仁中,含脂肪629.6克,蛋白质174.4克,碳水化合物104克,还含有核黄素、胡萝卜素及磷、铁、镁、锰等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滋补食品,常用之,对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及老年人抗衰老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早在明清年间,云南的核桃经南丝绸之路,从鲁甸引种南下而得以推广,鲁甸核桃可谓滇城核桃之先驱。

鲁甸县地处滇东北高原南部,全境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大,立体气候突出,年平均气温12.1℃,年无霜期211天,年日照时数193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923.5毫米。(注:核桃生长最适宜地带为海拔在1100米至2100米,年均气温在13.5℃,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优势的气候资源为鲁甸核桃造就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为农民增收奠定了一定的条件。充分利用核桃的优势条件和营养价值,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抓好核桃经济林果栽培,通过市场引导,提高科技含量,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深加工,营造招商引资平台,拓宽销售渠道,逐步把鲁甸核桃产业发展成为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一、鲁甸核桃产业的基本现状

鲁甸核桃有着丰富的优势资源,自90年代初期以来,鲁甸核桃就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面积和产量的发展有增无减,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个新渠道。一是鲁甸核桃品质较好,科技含量高,能得到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二是随着保健食品风靡全国,特别是对正宗保健原料核桃的需量与日俱增,供不应求,市场潜力较大,销售价格有增无减。三是价格有所上涨,桃农收益较大,每公斤核桃仁价格在18元以上,与其它水果价相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几乎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四是集中经营,管理方便,投工投劳相对较低,产量高,收入大。五是产品贮运简便,且贮存期较长,一般不会出现烂果、变质等现象。

鲁甸恒远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以经营核桃为主的农产品经营企业,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与省内外多家客商建立销售关系,年销售核桃仁800余吨,实现销售价值1000多万元,占全县核桃销售总量的80%,占全市核桃销量的一半以上,收购业务已幅射到会泽、威宁、巧家、昭阳、永善等地,初步形成了全县核桃产业的龙头企业。核桃产业不仅为企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在全县经济林果中,鲁甸有核桃资源面积35150亩,仅次于48562亩板栗种植面积,核桃占林果资源158596亩的22.1%,2004年鲁甸核桃仁商品量为900吨,价值1800余万元,远销京、津、沪、鄂、浙、川和日本、东南亚等地。核桃产业为全县农民创造了财富,每年每户桃农可增收1000多元,核桃产业已逐步成为鲁甸农村经济和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核桃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鲁甸核桃种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制约着核桃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致使产品很难走出去。

一是意识不强。农户的思想意识得不到进一步的更新,观念还处于陈旧状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核桃的发展。大部分的农户对种植核桃认识不到位,还没有把思想统一到抓经济林果种植就是抓经济效益上来,总是沉于有什么种什么、别人种什么就种什么的思想,对长远利益以及种植的适合程度不加于考虑,没有超前性和预见性。

二是品种老化。我县现在种植的核桃大部份是一些品种老化且比较混杂的树种,原有品种的核桃树相当一部分已过盛产高峰期,质量与产出趋于下降。结实量逐渐减少,并且果实变得小而硬,味道和色泽都较差,因此,进入市场的销售价格呈下降趋势。

三是技术落后。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从中体现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县核桃缺乏管理,质量上不去,效益提不高。一部份农户在核桃种植之后,任其发展,几乎没有科学管理,有重栽植轻管理的思想意识。大部份农户只等待着果实成熟后进行采收,而在核桃生长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管理或管理不当,既使管理,技术也有所欠缺,没有把一些好的方法和高新技术融入其中。生产投入较少,从而造成产量不高,果实个小,市场价格相对较低。

四是管理欠缺。产品的营销尚未摆脱集市贸易式的出售、收购,作为产地收购主渠道的网点,受外地商户、消费大户的冲击,抬价、压价收购并存,导致桃农随市场销售或受欺诈信息抛售,极大地损害了桃农的利益,从而影响到农户对核桃种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经验不足。在引种、育苗、出圃、栽植、管理、采摘、凉晒、果皮分离、包装等整个流程中,基本上是按传统经验进行,没有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导致质量不高,价格上不去。一些相关部门对核桃产业的开发尚未纳入系统研究的议事日程,重视不够,对产品加工较少,没有发挥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六是科技含量不高。核桃与其他经济树种横向相比,科技系列化服务水平和各个环节上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很难适应产业发展对科技的要求,也不利于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核桃产业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掌握从事树木分类和长期从事核桃研究的人数较少,从而限制核桃的开发和研究。

七是销售渠道狭窄。我县的核桃虽然远销各地,但销售量较少,销售渠道相对狭窄,销售网络不够健全,此类问题长时间的存在,逐渐形成核桃种植萎缩,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频频出现,制约着核桃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当前,在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战略中,就全县林业而言,在确保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发展林果产业的侧重点是有特色的树种,而核桃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完全具备基地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方向,把鲁甸核桃作为县域经济中主导产业之一来开发,尤为重要。

(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核桃种植

一是突出区位优势,抓好核桃种植。充分利用全县的气候资源和有利条件,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积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充分挖掘核桃自身的潜力。二是抓住有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扩大内外销售网络。鲁甸县距昭通市政府所在地昭阳区27公里,距昭通机场和火车站35公里,通过水富港可直泊上海港,具有十分方便的海、陆、空交通条件,紧抓这一优势条件,积极运作,让县内的核桃产品“运”得出去,让外地好的经验和资源能够“进”得来,真正达到“内外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科学规划布局,促进基地化建设

有一定规模的优良核桃种植地,是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和根基。近几年来核桃种植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其优良品种面积甚少。为推进产业化建设,扩大种植面积,特别是扩大基地建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一是借改造良种之机引进名品苗木,着力提高鲁甸核桃科技种植技术,增加种植户的效益。随着鲁甸近几年来软硬环境进一步的改观,营造了一个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外地客户纷纷拥入鲁甸,核桃价格直线上涨,桃农每年可增收300余万元,是农户脱贫致富的新渠道。二是抓好区域布局。通过大水井、火德红、小寨、梭山、龙头山、翠屏、乐红等主产乡的逐步发展,辐射和带动文屏、桃源、茨院坝区的发展,并按最适生区半适生区进行布局,根据各自的种植现状和发展空间作出规划,力求在3—5年内有快速发展,使全县的核桃总面积达到5—7万亩,其中1公顷以上的核桃园占半数,为核桃产业化发展奠定资源基础。三是抓好品种布局。按主栽品种在本地最适生区规模栽植,充分考虑最适宜的发展条件来引进品种。如国内核桃名品:香玲、中林、西林、温185、新卑丰、新翠丰、西洛等,其品牌表现为:丰产性好、果个大、外表美观、口味香甜、出仁率平均高达60%,高过鲁甸现有品种10—20个百分点,含油率高出20—30个百分点,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将适合鲁甸物候条件的名品,大力引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现代高新栽培技术为保障,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四是抓好时空布局。紧紧抓住退耕还林(草)工程及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大好时机,在确保水土不流失的生态效益前提下,加大在退耕还林以及在一些地质较好的土地上连片种植核桃,形成规模,便于管理,同时,把基地布局在乡、村林场,逐步替代在二半山区的其他林种,不仅可以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来发展核桃产业,而且还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

(三)积极培育,着力推进核桃产业化进程

积极借鉴一些好的经验和措施,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核桃产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结合实际,积极培育核桃企业,并对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品种,通过科技引进,逐步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益,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一是在整个核桃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关键,按规律办事,以政策为导向,采取有力措施,不断解决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积极培养观察力、发展力以及协调处理力,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恰得其反。要积极培育核桃企业,并充分发挥其长处,让农民多得实惠、多得利益,从而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同时,让利于民,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在利中求活力。二是注重人才在培植核桃资源基础阶段的作用,增强人才意识,充分挖掘在市场条件下的领导企业人才,让他们在发展中增长才干,在增长中去指导和推进产业化进程。三是倡导核桃龙头企业与农科单位、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单位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携手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打破社会范围和所有制界限,建立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紧密型关系。通过资金、土地、技术、设备入股,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通过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自下而上建立核桃协会,为会员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服务,充分发挥服务、协调和指导职能,维护会员和行业利益,促进农产品流通。

(四)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运转程序

加大市场秩序整顿力度,加强监测,提高产品规格质量,规范价格体系,逐步提高核桃产业效益。一是加大对规模小而分散、经营管理水平不

一、以传统经验为主的技术管理和培训力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核桃的产业化建设。二是把小生产形式的产品和大市场实行有效对接,即要做好政府行为的组织工作,又要运作好利益驱动机制,同时还要提高系列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公司+农户”的完美结合。公司和核桃种植户签约订购合同,购销合同应按标准化商品的要求运作,协调处理好各种问题,保证有序运转。定位收购最低保护价,对实际超过保护价的部分,公司和农户按比例分成,农户必须按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及有关条规交售到收购点,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三是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包装问题经常被忽视。包装是产品的第二生命。农产品要想在生产上档次,在价格上有新突破,就必须在包装上下功夫。但包装必须遵守有关条规,过程要严格。收购点则按品牌、等级分装,分装应逐步废除麻袋、编织袋直接装,应改用适合现化企业的标准化纸箱,标明品牌、等级、净重量、产地、条码等。

(五)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业效益

从核桃的发展现状出发,要提高产量和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提高科技含量,引进新品种,提供先进技术服务,真正让核桃产业走上科技之路。一是通过对品种资源调查,可为产业区域、品种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针对市场人才和技术等突出问题,采取行之效的措施,加大农村核桃实用技术培训,为技术人才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进得来,切实把自身优势发挥出来并用在关键之处。通过专家引导,逐步组建一支精干的科技队伍。二是提高采籽种、育壮苗、多出苗、快出苗以及扦插育苗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快速丰产基地的栽培技术,特别是在提早结实、延缓衰老等关键技术上力求新突破,并不断扩大推广面。四是加大核桃病虫害防治,有效遏制不良趋势上涨。五是提高产品品质、等级、包装和储运的科技含量,塑造公司产品形象。六是引进高新科技,充分利用核桃的营养价值,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不断创造科技产品,打开销售市场。七是针对优果空间大、核桃结果面积少的实际,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核桃产业化水平。推行“核桃技术服务卡”制度,组织技术人员上山下乡,抓好规范化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培育自己的技术骨干,包村抓管理,抓老园改造和新建示范园。教育引导群众应用科学的采收技术,合理采收,切实提高果品的产量和质量。

(六)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产业结构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变直接干预为间接调控,走政府调控市场,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农户整体进入市场的路子。妥善解决好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创造一套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机制。一是加大对发展前景良好的核桃龙头企业帮扶力度,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通过维护好市场秩序和加大政策导向作用,出台促进农业产业化且适合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企业者,在征用土地、减免税收、申报贷款等方面享受有关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为核桃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二是重点扶持建立一批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看好而加工环节薄弱、抗市场风险较弱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识,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双赢”。三是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扶持龙头企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把鲁甸所具有的地方特色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切实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七)加大宣传力度,塑造品牌形象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体,对我县的核桃优势资源以及发展模式、政策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鲁甸核桃真正走出家门,打入市场,走向全国,增加效益,提高产品知名度,塑造我县核桃品牌新形象。重点建立健全销售网络,注重提高网络宣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把一些典型经验和优良品种宣传到村到社到户,并把科技服务到田间地块,切实做到抓宣传、塑形象、树品牌、促发展。

第三篇:对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县委政研室

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上抓金银花,下抓油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并将金银花开发列入 2009 年全县 40 个重点项目来抓。目前,金银花开发的现状 怎样,有哪些困难,前景如何?近期,带着这些问题,县委政研室组织人员深入 金银花主产区苏木溪瑶族乡、罗子山瑶族乡进行专题调研。大胆实践: 大胆实践:一本值得算的效益账 一进入瑶乡,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路变宽了、变平整了,行驶在蜿蜒崎岖 的乡村水泥公路上,瑶乡的欣喜变化尽收眼间。听说我们是来调研金银花的,热 情、淳朴的瑶乡群众顿时把我们围得水泄不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说起金 银花,瑶乡群众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苏木溪一位叫舒象军的金银花种植大户掰起手指头给我们算起了账:他是 2006 年开始种植金银花的,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植了 10 亩,土地整理、购 买苗木、人工费用等每亩投资 1200 元,共花去 12000 元;第二年,部分开始挂花,刚好保本;第三年每亩收益 2000 多元,除去开发成本等还盈利 8000 多元;第四年,也就是今年,10 亩地让他净赚了 5 万多元。尝到甜头的他,正准备再发展 30 亩 金银花,目前已全部整地成形。苏木溪缭田村支书米贤江是该乡种植金银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去他家 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 12 点,他正陪同县林业局同志做金银花远景规划。听说我 们来了解金银花情况,急忙骑摩托车赶了回来,来不及休息就跟我们畅谈了起来,他始终面带微笑,说到收益时更是合不拢嘴。缭田村是苏木溪最早发展金银花种 植的村,从 2002 年开始试种,现该村种植面积有 600 多亩,还成立了苏木溪乡 富康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仅金银花种植一项,全村年收入达 46 万元,人均增 收 1080 元。他个人 2002 年发展 5 亩多地,今年收入 4 万多元。他还建立了全乡 第一个规模育苗基地,每年可育苗 10 多万株,按与乡政府签订的最低价 3 元 1 株销售,今年的收入在 10 万元以上。在县扶贫办的帮扶下,他还投资 3 万元购

买了烘干机等设备,搞起了金银花加工,仅此一项,他今年的收入可达 3 万元,并带动“花农”人均增收 120 元。在苏木溪乡政府我们见到了刚下乡回来的乡党委书记张碧波,瑶乡群众亲切 地称她为“金花”书记。“金花”书记如数家珍般地给我们介绍了该乡金银花产 业发展的一些情况。该乡从 2002 年开始发展金银花种植,到 2009 年,在全乡 13 个行政村“村村开花”,种植面积达 3500 余亩。今年的鲜花价格在去年 4— 4.5 元/斤的基础上涨到 4.5—5.5 元/斤,

全乡金银花的总产值达 200 多万元,花农人均增收 273 元。全乡现有育苗基地 3 个,年产苗木 40 余万株,可满足全 乡种植需求。现全乡上下发展金银花种植已蔚然成风,发展 100 亩以上大户 1 个,20 亩以上的大户 6 个,共有种植户 1153 户。在谈到发展规划时,“金花” 书记表示,将深入贯彻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上抓金银花,下抓油茶”的农 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十村千户万亩”金银花基 地建设,确保到 2011 年全乡种植面积突破 1 万亩,让金银花变成“金条银条”,使瑶乡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现实基础: 现实基础:一条值得走的好路子 基础 实践证明: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上抓金银花”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是符合辰溪实际的。用苏木溪缭田村支书米贤江的话说就是,黄溪口片区地势高 适合种植金银花,金银花开发价值大不愁销路,种植技术简单易学,再加上县、乡两级政府的扶持力度大,种植金银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好路子。“地理条件特殊适合种”。黄溪口片区及邻近山区位于雪峰山脉南端,属亚 地理条件特殊适合种” 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适中,地貌构成以山地为主,海拔较高、气温低、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无霜期 212 天,土质疏松、肥沃,非常适宜金 银花的生长。据县农业局取样送有关部门检测,该片区土壤与水资源的有毒物质 含量极低,完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标准。“开发价值极大值得种”。金银花浑身是宝,用途越来越广,开始由单一的 开发价值极大值得种” 中草药逐步向茶叶、饮料、食品和日用化工产品等方面拓展。特别是金银花含丰 富的绿原酸,绿原酸在临床被证明具有抗菌消炎和杀灭病毒作用,黄溪口片区所 产金银花因绿原酸含量高而倍受客商亲睐。今年来该乡收购金银花的外地客商达 200 多人,有些甚至还未采摘就先预付了定金,金银花成了“俏手货”。

“种植技术简易容易种”。金银花适应性强,对土质、水分要求不高,能耐 种植技术简易容易种” 旱、耐涝,生长期能耐零下 30℃的严寒与 40℃高温。金银花的成活率较高,管 理方法简单,易学易懂易掌握。大部分群众经过组织考察学习和开展短期技术培 训,即可很快掌握金银花栽培技术。“扶持力度超前放心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金银花产业开发,将其作 扶持力度超前放心种” 为重点扶贫攻坚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的奖补政策。产区各乡镇还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如苏木溪瑶族乡制定了 《2009 年金银花发展计划》、《

苏木溪乡拓展十村千户万亩金银花产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技术培训、实地 考察,并制定奖励方案,对集中连片 30 亩以上补 3000 元,亩以上补 5000 元,50 1000 亩以上补 10000 元。罗子山瑶族乡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加大宣传和技术 培训力度,对新发展金银花种植的农户除县里奖补的以外,乡里每亩还另奖补 100 元。推广开发: 推广开发:一篇值得做的大文章 瑶乡群众种植金银花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县全面推广种植、规模开发积累 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以苏木溪、上蒲溪、罗子山三乡为中心,辐 射仙人湾、火马冲大月山一带的金银花种植区,种植面积已达 8000 余亩。但作 为全县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导产业,金银花的开发空间仍然很大,在调研中,部 分群众也反映了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缺”:一是缺劳力,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投工投劳难以组织;二是缺资金,虽然县、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金银花种植的前期投入需要一定的资金,部分农 户难以筹集;三是缺加工,目前,我县金银花的加工链条尚未形成,大部分“花 农”直接将鲜花卖给商贩,产品附加值低。我们认为,要做好金银花产业开发这 篇大文章,必须从破解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手,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宽 阔的思路,更加有力的举措,认真谋划,着力落实。——要舞活一个 龙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舞活一个“龙头” 科学规划,要舞活一个“ 合理布局。农业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必须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先行。一方面,要对全县宜种乡镇(重 点是黄溪口片区六乡一镇及火马冲、长田湾等乡镇高山地区)“三荒”(荒 的 土地 山、荒地、荒田)进行统一摸底,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约的原则,认真编制我 县金银花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方案,明确金银花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产业

布局和保障措施。另一方面,根据总的规划和扶持政策,制订具体的发展计划和 目标,把任务目标落实到,落实到乡镇,落实到山头地块,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政策激励,认真组织实施。——要把握一个“着力点” 整合资源,壮大基地。——要把握一个“着力点”:整合资源,壮大基地。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要把握一个 而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是制约基地壮大的主要瓶颈,我们必须从破解要素“瓶 颈”入手,合理整合资源,促进规模发展。要创新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和完善农 村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户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等多 种形式集约开

发金银花种植基地。要用足用活政策,将开发“三荒”种植金银花 同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荒山绿化及农业产业化等政策性资金配套使用,集 中投入重点基地和优势区域,壮大产业规模。此外,还要协调农村金融服务部门,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入,促进金银花种植基地持续发展壮大。——要主攻一个“突破口” 发展加工,延伸链条。——要主攻一个“突破口”:发展加工,延伸链条。农产品要实现增值,要主攻一个 必须延伸产业链条,走现代化深加工之路。现阶段,可利用苏木溪、罗子山、上 蒲溪现有的简易加工设备和技术,进行金银花粗加工,让广大 “花农” 尝到甜头,转变生产观念,坚定加工信心。在条件成熟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在金银花主 产区或火马冲工业园区引导建立金银花精深加工企业,开发金银花系列加工产 品,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使金银花产业走上“公司+基地+专业合作 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金银花基地壮大,促进农民增收。——要唱好一个“重头戏” 注重特色,打造品牌。——要唱好一个“重头戏”:注重特色,打造品牌。品牌就是市场,品牌 要唱好一个 就是效益。要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必须加强品牌创建意识,打响辰溪金银花品 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利用我县特有地理生态环境,加强我县金银花生产 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绿色农产 品认证,提高金银花产品品质。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利用瑶乡“盘王节”、“乡庆”等各种节会活动,把金银花同瑶 乡文化有机融合,加强对瑶乡金银花的整体宣传,提高知名度,打造地方特色品 牌。


第四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与思考

摘 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本文通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梳理,试图提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全国各地农业开始了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信息农业、高端增值农业等蓬勃发展,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直销市场等不断涌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地方“三农”工作,实现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双赢。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大竹县是一个百万人口的农业大县,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喜人,荣膺“西部竞争力十强”,是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大竹县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之路,并取得了实效。本文通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梳理,试图提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大竹县一二三产业发展实践

大竹县围绕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夯实县域基础、率先全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优化一产、壮大二产、活跃三产”的发展思路,努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201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3.3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20.4?e54.3?e25.3。

1.1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一产业

大竹县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实施农业“1243”工程,持续推进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发展山前种养循环经济带、山后粮经复合经济带;壮大粮油、蔬菜、畜禽、苎麻等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实现畜牧业产值34.5亿元。推进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全省现代农业重点县和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集中连片发展主导产业2万亩。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创建,积极发展和规范运行农民专合组织,推动农业招商向农业选商转变,促进各类主体及农业产业项目与农户利益联结更加紧密。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就业,巩固提升劳务输出数量和质量,劳务输转稳定在35万人次左右,劳务收入保持在35亿元以上。

1.2 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壮大二产业

坚持工业的重要支撑作用,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突出抓好“1+3+10”产业园区建设,以东柳机电轻纺园为龙头,同步推进石河建材园、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月华食品园建设;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融合发展,推动建设“智慧园区”。持续推进“345”产业培育计划,优化升级机械电子、农产品加工、麻纺鞋服等产业,培育引进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县域工业结构。大力支持骨干型、科技型及小微企业发展,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形成梯次发展态势。积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学研联盟建设,促进企业技改升级,推动县域工业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1.3 实施“1345”战略,活跃三产业

以实施服务业“1345”工程为抓手,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成一批商贸示范乡镇及农村商贸服务中心。规范发展小贷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加强银政银企合作。稳步推进城市商圈发展,积极打造餐饮、娱乐、服装、文化体育等地方特色品牌商业街区。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五大精品旅游景区,旅游综合收入不断提升。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实施“宽带乡村”工程,60%以上行政村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积极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和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

1.4 “一乡(村)一品” 有力实施

大竹县积极落实中央“三农”工作要求,结合县情实际,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先后建起了黄家乡和竹北乡的“蔬菜-鱼-果”和“莲藕-鲢鱼-鲫鱼-果树”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姚市乡建福村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庙坝镇的川东“桃花源”、四合乡的“黑五类”(黑花生、黑芝麻、黑米、黑大豆、紫薯)等,石河镇被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1.5 产业链条延伸与交叉融合良好

积极推进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链条延伸,提升科技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推动农产品加工向基地建设拓展,以东汉醪糟为主的向上游糯稻生产和向下游的包装、销售的产业链延伸。

二是稳步推进一三产业交叉融合,在县城附近乡镇大力推进农业与文化产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融合发展,如庙坝、东柳―朝阳的休闲观光农业,姚市―清水5乡镇的5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以县城附近乡村为主的生态旅游农家乐蓬勃发展,成功承办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等等。

三是实施农业内部产业融合发展,以清水镇拱桥坝村林萍核桃为典型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农业产值效益。

存在的问题

大竹县与全国其他农村一样,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还存不尽科学。

克拉克法则表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演进过程按照一、二、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比重的大小排序,依次是“一三二”型、“一二三”型、“二一三”型、“二三一”型、“三二一”型结构。2014年,大竹县三次产业结构比是20.4?e54.3?e25.3,为“二三一”型,而同期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是9.2?e42.6?e48.2,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比是12.4?e50.9?e36.7,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和“三二一”型差距还比较大。

二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大竹县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本上是一个乡镇的一个村的几个组,或者是邻近的两个乡镇的几个村的部分区间,与发达地区相比规模较为狭小;就全县而言,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较好基本上是山前的、与县城邻近且交通比较发达的乡镇,山后及交通相对落后的乡镇发展迟缓。其次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层次不高。大竹县和全国多数西部内陆县一样,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基本上初级的简单融合,如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结合不够紧密,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互联网+农业”还处于探索等。

三是三产业发展不足,制约着三次产业的融合。

近年来,大竹县实施工业强县核心战略,工业经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服务业发展虽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与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相比,增长的差距十分明显。以2014年为例,大竹县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6%,与基本现代化标准(50%)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并且现代服务业发展起步晚、现代化水平较差,科技研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这些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是涉农服务发展滞后。

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大量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包括农、林、牧、渔的服务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竹县与绝大多数县域一样,在涉农服供给上,如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供给、金融服务、农业保险、农产品的研究、农业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宣传及农业发展法律服务等,还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对策建议思考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依托农业,立足农村,惠及农民,重点在县、镇,关键在创新。按照“优农、强工、扩服”的思路,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1 优化产业结构,为三产融合创好条件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仍然是以农业为主体,现代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严重落后,与“三二一”型结构差距较远。要坚持因地制宜、优化结构,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就业为目标,加快县域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深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信息咨询、中介服务、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构筑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促进三产业健康发展。用好用活相国家关政策,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努力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2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为三产融合打好基础

通过全面科学分析与论证,准确把握县域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从国家政策和周边区域的发展态势等方面分析、谋划好县域农业发展。坚持用市场化理念和发展工业的办法,大力发展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

一是调结构增效益。坚持把发展绿色、安全、高效的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调整农业主导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坚持走品质化发展之路,按照国际标准抓好农产品质量。

二是抓培育促带动。深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规范培养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促进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网络发展。

三是深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因地制宜地加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深化蔬菜、林果业、畜牧养殖等基地建设,形成特色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为后续产业链延伸提供基础。

四是抓好产业集群、企业集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将上下游各类主体有机连接在一起,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五是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新业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

3.3 促进涉农服务体系建设,为一产深度发展提供保障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服务业,构建完善的农村生产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加强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安全服务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和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手段,将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产品的销售半径延展至全国乃至全球的“互联网+农业”,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和交易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3.4 增强县域经济开放性,为三产融合添动力

县域经济的开放性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县域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理念,更好地利用县内县外市场和资源发展自己。

一是“引进来”。加强县域经济自身发展规律的研究,广泛吸纳国内外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推进县域三次产业与国际接轨,提升产业水平,提高竞争力;把引进外来技术和自主研发结合起来,把引进的资本同县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结合起来,积极“消化吸收”。

二是“走出去”,中西部地区县域主要是产品“走出去”,建好建强行业协会,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促使产业有序发展;积极走出去广借外力,直接与发达地区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生产力对接,发挥“后发优势”,为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第五篇:对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县委政研室

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上抓金银花,下抓油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并将金银花开发列入2009年全县40个重点项目来抓。目前,金银花开发的现状怎样,有哪些困难,前景如何?近期,带着这些问题,县委政研室组织人员深入金银花主产区苏木溪瑶族乡、罗子山瑶族乡进行专题调研。

大胆实践:一本值得算的效益账

一进入瑶乡,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路变宽了、变平整了,行驶在蜿蜒崎岖的乡村水泥公路上,瑶乡的欣喜变化尽收眼间。听说我们是来调研金银花的,热情、淳朴的瑶乡群众顿时把我们围得水泄不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说起金银花,瑶乡群众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

苏木溪一位叫舒象军的金银花种植大户掰起手指头给我们算起了账:他是2006年开始种植金银花的,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植了10亩,土地整理、购买苗木、人工费用等每亩投资1200元,共花去12000元;第二年,部分开始挂花,刚好保本;第三年每亩收益2000多元,除去开发成本等还盈利8000多元;第四年,也就是今年,10亩地让他净赚了5万多元。尝到甜头的他,正准备再发展30亩金银花,目前已全部整地成形。

苏木溪缭田村支书米贤江是该乡种植金银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去他家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12点,他正陪同县林业局同志做金银花远景规划。听说我们来了解金银花情况,急忙骑摩托车赶了回来,来不及休息就跟我们畅谈了起来,他始终面带微笑,说到收益时更是合不拢嘴。缭田村是苏木溪最早发展金银花种植的村,从2002年开始试种,现该村种植面积有600多亩,还成立了苏木溪乡富康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仅金银花种植一项,全村年收入达46万元,人均增收1080元。他个人2002年发展5亩多地,今年收入4万多元。他还建立了全乡第一个规模育苗基地,每年可育苗10多万株,按与乡政府签订的最低价3元1株销售,今年的收入在10万元以上。在县扶贫办的帮扶下,他还投资3万元购买了烘干机等设备,搞起了金银花加工,仅此一项,他今年的收入可达3万元,并带动“花农”人均增收120元。

在苏木溪乡政府我们见到了刚下乡回来的乡党委书记张碧波,瑶乡群众亲切地称她为“金花”书记。“金花”书记如数家珍般地给我们介绍了该乡金银花产业发展的一些情况。该乡从2002年开始发展金银花种植,到2009年,在全乡13个行政村“村村开花”,种植面积达3500余亩。今年的鲜花价格在去年4—4.5元/斤的基础上涨到4.5—5.5元/斤,全乡金银花的总产值达200多万元,花农人均增收273元。全乡现有育苗基地3个,年产苗木40余万株,可满足全乡种植需求。现全乡上下发展金银花种植已蔚然成风,发展100亩以上大户1个,20亩以上的大户6个,共有种植户1153户。在谈到发展规划时,“金花”书记表示,将深入贯彻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上抓金银花,下抓油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十村千户万亩”金银花基地建设,确保到2011年全乡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让金银花变成“金条银条”,使瑶乡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现实基础:一条值得走的好路子

实践证明: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上抓金银花”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是符合辰溪实际的。用苏木溪缭田村支书米贤江的话说就是,黄溪口片区地势高适合种植金银花,金银花开发价值大不愁销路,种植技术简单易学,再加上县、乡两级政府的扶持力度大,种植金银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好路子。

“地理条件特殊适合种”。黄溪口片区及邻近山区位于雪峰山脉南端,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适中,地貌构成以山地为主,海拔较高、气温低、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无霜期212天,土质疏松、肥沃,非常适宜金银花的生长。据县农业局取样送有关部门检测,该片区土壤与水资源的有毒物质含量极低,完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标准。

“开发价值极大值得种”。金银花浑身是宝,用途越来越广,开始由单一的中草药逐步向茶叶、饮料、食品和日用化工产品等方面拓展。特别是金银花含丰富的绿原酸,绿原酸在临床被证明具有抗菌消炎和杀灭病毒作用,黄溪口片区所产金银花因绿原酸含量高而倍受客商亲睐。今年来该乡收购金银花的外地客商达200多人,有些甚至还未采摘就先预付了定金,金银花成了“俏手货”。“种植技术简易容易种”。金银花适应性强,对土质、水分要求不高,能耐旱、耐涝,生长期能耐零下30℃的严寒与40℃高温。金银花的成活率较高,管理方法简单,易学易懂易掌握。大部分群众经过组织考察学习和开展短期技术培训,即可很快掌握金银花栽培技术。

“扶持力度超前放心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金银花产业开发,将其作为重点扶贫攻坚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的奖补政策。产区各乡镇还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如苏木溪瑶族乡制定了《2009年金银花发展计划》、《苏木溪乡拓展十村千户万亩金银花产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技术培训、实地考察,并制定奖励方案,对集中连片30亩以上补3000元,50亩以上补5000元,1000亩以上补10000元。罗子山瑶族乡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加大宣传和技术培训力度,对新发展金银花种植的农户除县里奖补的以外,乡里每亩还另奖补100元。

推广开发:一篇值得做的大文章

瑶乡群众种植金银花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县全面推广种植、规模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以苏木溪、上蒲溪、罗子山三乡为中心,辐射仙人湾、火马冲大月山一带的金银花种植区,种植面积已达8000余亩。但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导产业,金银花的开发空间仍然很大,在调研中,部分群众也反映了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缺”:一是缺劳力,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投工投劳难以组织;二是缺资金,虽然县、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金银花种植的前期投入需要一定的资金,部分农户难以筹集;三是缺加工,目前,我县金银花的加工链条尚未形成,大部分“花农”直接将鲜花卖给商贩,产品附加值低。我们认为,要做好金银花产业开发这篇大文章,必须从破解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手,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宽阔的思路,更加有力的举措,认真谋划,着力落实。

——要舞活一个“龙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必须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先行。一方面,要对全县宜种乡镇(重点是黄溪口片区六乡一镇及火马冲、长田湾等乡镇高山地区)的“三荒”土地(荒山、荒地、荒田)进行统一摸底,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约的原则,认真编制我县金银花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方案,明确金银花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产业布局和保障措施。另一方面,根据总的规划和扶持政策,制订具体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把任务目标落实到,落实到乡镇,落实到山头地块,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政策激励,认真组织实施。

——要把握一个“着力点”:整合资源,壮大基地。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而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是制约基地壮大的主要瓶颈,我们必须从破解要素“瓶颈”入手,合理整合资源,促进规模发展。要创新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户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等多种形式集约开发金银花种植基地。要用足用活政策,将开发“三荒”种植金银花同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荒山绿化及农业产业化等政策性资金配套使用,集中投入重点基地和优势区域,壮大产业规模。此外,还要协调农村金融服务部门,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入,促进金银花种植基地持续发展壮大。

——要主攻一个“突破口”:发展加工,延伸链条。农产品要实现增值,必须延伸产业链条,走现代化深加工之路。现阶段,可利用苏木溪、罗子山、上蒲溪现有的简易加工设备和技术,进行金银花粗加工,让广大“花农”尝到甜头,转变生产观念,坚定加工信心。在条件成熟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在金银花主产区或火马冲工业园区引导建立金银花精深加工企业,开发金银花系列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使金银花产业走上“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金银花基地壮大,促进农民增收。

——要唱好一个“重头戏”:注重特色,打造品牌。品牌就是市场,品牌就是效益。要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必须加强品牌创建意识,打响辰溪金银花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利用我县特有地理生态环境,加强我县金银花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绿色农产品认证,提高金银花产品品质。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利用瑶乡“盘王节”、“乡庆”等各种节会活动,把金银花同瑶乡文化有机融合,加强对瑶乡金银花的整体宣传,提高知名度,打造地方特色品牌。

下载对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靖州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拉动力大的经济文化型产业,具有低消耗、低污染、低风险、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有“无烟”......

    发展竹子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竹子属禾本科植物,一年种植多年收益,其品种较多,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国家,全国竹林面积达***万公顷,年产毛竹*亿根,其它竹......

    农村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农村产业发展现状调查##县农业水利局**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信息不畅,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严重阻滞了全县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

    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调研题目: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 几点思考 调研时间:2015年9月15日 调研人: 殷开鲜 关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1 发展农村产业是解决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事。如......

    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提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精神文明状况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国精神文明的总体状况,同时也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兴衰......

    对农村刑事案件的调查与思考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对农村刑事案件的调查与思考 吴莹 农业人口、农业面积在我国一直居于首位,故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否,关系到......

    对发展农村女党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精选五篇)

    专报信息 对发展农村女党员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大力发展培养农村女党员,是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农村干部队伍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关于对我县蔬菜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绿色蔬菜撑起农民收入的钱袋子——关于对**县蔬菜产业的调查与思考**县是山区县,人均耕地面积极少,该县把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不断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