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XX县陶瓷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4 00:3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XX县陶瓷产业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XX县陶瓷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对XX县陶瓷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剖析“XX现象” 助推工业强省

——对XX陶瓷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XX陶瓷,从1987年的一眼孤窑,发展成今天年生产能力5亿平方米,名列全国四大陶瓷基地第三的“中国西部瓷都”,其惊人“蜕变”,值得关注。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把这种“一个传统农业县,在较短时间内集聚庞大资金、技术和人才,构建起活力四射的民营产业集群”的现象称为“XX现象”。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黄彦蓉把“XX现象”誉为中国西部的“温州模式”。“XX现象”是我省民营工业发展的一个范例,其发展轨迹和当前面临的问题在实施工业强省战略进程中带有普遍性。为此,笔者对其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思考。

一、“XX现象”彰显民营企业在工业强省中的典型意义

一是成功树立了资源转化为产业的典型。XX页岩资源丰合富,现有储量5亿立方米,可开采100年左右;XX人力资源丰富,陶瓷工人月平均工资约700元,比广东佛山低300元左右;XX能源资源丰富,陶资企业用电0.45元/度,广东佛山陶瓷企业用电0.75元/度。而且XX通过眉(山)一夹(江)管道日输入天然气 200 万方,与东部陶瓷企业使用原油相比,清洁环保,且成本低廉。XX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出台税收、土地、资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投入陶瓷产业。质监部门从产业发展初期就积极介入,帮助企业健全和完善质量控制体系,甚至把四川省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设在XX。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和职能部门共同发力,特别是XX县政府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XX陶瓷资源向产业的成功转化。目前,XX拥有陶瓷生产企业110家,年消化页岩200多万吨,就地转移劳动力6.2万人,年产值 30 多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0%,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对全县税收的贡献率达70%。

二是成功树立了民营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典型。全国四大陶瓷基地,东部占据三席,西部独有XX。XX陶瓷是在和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福建晋江的激烈竞争中发展壮大的,其成长背景,正是我省工业在全国工业竞争大格局中的一个缩影。去年全国经济总量排前三位的是广东、山东、江苏三个东部省区,三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都是我省的4倍左右。在我省工业发展,不仅要追赶东部,还要突破东部包围的形势下,XX陶瓷树立了“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战略转变典型。目前,XX陶瓷产量已占全国1/5,占全省2/3,建辉、米兰诺、新万兴等公司的销售收入已跻身全国建陶行业30强。

三是成功树立了民营企业立体化发展的典型。XX以建陶业为中心,带动发展了电力、天然气、釉料、色彩、清洁能源、包装、机械等相关生产企业80余家,推动发展包括个体运输、陶瓷产品经营、页岩开采户、货运信息及零配件加工厂1000余家,吸引了山东、广东、福建等省及川内成都、攀枝花等外来相关企业驻夹的经营、服务、办事机构100多个。XX县城面积由5年前的3.4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7.6平方公里,黄土、新场、甘霖、土门等农业乡镇发展为新兴的工业集镇,XX陶瓷业已由过去的单点生产型发展成集科研、生产、商贸于一体的格局,整个XX县域经济也呈现第二产业带动一、三产业,三次产业并进联动的立体发展格局。

二、“XX现象”凸现我省民营工业面临的发展瓶颈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发展底气不足。重模仿,轻创新,品种单一,跟风发展,追求产品合格的多,追求品质卓越的少,使XX陶瓷长期以来形成了“大路货”形象。在XX还沉浸于普通墙砖国内市场不断扩张的喜悦之中时,山东陶瓷生产已从普通产品向新型材料开发转移,佛山已着手全球市场的品牌运作。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二是品牌缺失,竞争锐气不强。XX110家陶瓷企业中,仅有四川名牌 4 个,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还是空白。而佛山陶瓷有 7 个中国名牌,占陶瓷产品中国名牌的 58 %。为充分利用广东陶瓷的品牌效应,XX大部分企业将“中国西部瓷都”牌子束之高阁,纷纷贴牌广东货。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质量再好,作贴牌生产,大部分的利润和附加值都只能被别人拿去。没有品牌的经济必然沦为打工经济,没有品牌的企业永远是长不大的企业。XX陶瓷品牌之痛,也正是我省民营工业品牌之痛。全省名牌企业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8% ,“中国名牌”产品数仅占全国的1.8 %,为广东省的1/10,山东省的1 /14。品牌缺失已成为我省工业尤其是民营工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是管理粗放,转型活力不够。XX陶瓷现已初步完成原始积累,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但由于企业管理者大都是“洗脚上岸”的农民,家族式管理色彩浓厚,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以质取胜观念淡薄。而且民营企业数量多,分布散,竞争力弱,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产业链条不完善,园区建设还处于粗放阶段,整个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影响了XX陶瓷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三、“XX现象”启示民营工业发展思路

(一)全面倡导以质取胜,夯实民营工业发展质量基础。一是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民营企业质量整体水平。把“质量第一”、“以质取胜”的观念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切实加强质量、计量、标准化和认证认可等基础工作,严把原料进口关、工艺流程关、产品出口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XX已有31家陶瓷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质量奖励制度,扶优扶强制度,使民营企业从起步阶段就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二是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我省民营企业质量检测能力。科技把关是质量把关的关键,要改变重生产、轻检测的思想,加大检测设备的投入,提高检测人员素质,改进检测方法,以科技手段控制产品质量。三是强化质量监督,打击伪劣现象。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也危害企业声誉。对掺杂、使假、仿冒、伪造等不法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确保产品质量,维护行业健康发展。

(二)全面推进品牌建设,增强民营工业发展竞争能力。一是培育区域品牌。区域品牌因产业而兴,又促进产业发展。打造区域品牌是增强区域要素聚集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加大“西部瓷都”区域品牌的开发力度,提高聚集力,增强影响力。二是培育知名企业。新中源、建辉等 6 家骨干企业产值已占XX规模以上陶瓷企业总产值的一半,龙头企业对区域工业的拉动作用开始显现。要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努力把米兰诺、新万兴培育成全国建陶行业的知名企业。三是培育名牌产品。新万兴评为“四川名牌”产品后,销售额从1.5亿元增加到现在3.3 亿元,增幅高达109%。企业要把培育品牌作为自己的主要经营理念和终身追求,彻底扭转贴牌现象,努力实现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变。

(三)全面引进创新机制,提升民营工业发展整体实力。一是推进体制创新。通过优化整合,淘汰一批,兼并一批,规范一批,壮大一批,打造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并以“陶瓷工业园区”为依托发展产业集群,形成大集团、大集群带大产业的发展格局。二是推进管理创新。改变民营工业企业家族式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培育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开放水平,促进传统家族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化。三是推进产品创新。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努力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启动“高档红坯研发”项目,实施“红坯路线”,促进西班牙红坯陶瓷中国化,彻底扭转产品同质化、低质化现象,提升“中国西部瓷都”整体竞争实力。

第二篇:关于对我县蔬菜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绿色蔬菜撑起农民收入的钱袋子——关于对**县蔬菜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县是山区县,人均耕地面积极少,该县把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不断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工作。2004年全县种菜收入1.4亿元,2005年全县蔬菜发展到10.03万亩,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39.96%,其中设施蔬菜3355亩,全县农业人

口达到人均1亩菜,种菜收入占农业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

发展蔬菜产业的主要做法

一、培树示范典型,增强导向力。该县县委、县政府结合县域实际,决定把蔬菜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来抓。从张家口蔬菜研究所引进了生菜籽种,在气候温和的红旗营乡老芽茬村进行了18亩试种,结果亩产生菜5000公斤,亩收入2000元,是传统大田作物的7倍;四台嘴乡在气候冷凉的太子城试种了圆白菜,由于品质好,当年销售一空,亩收入3000多元,从未有过的高效益,不仅坚定了菜农种菜的信心,也得到了全县农民的认可。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在典型的带动下,全县农民种菜的信心空前高涨,蔬菜就像雨后春笋瞬间占有了***大地。红旗营乡老芽茬村196户,种菜面积1000多亩,四台嘴乡蔬菜面积达到1.4万亩,全乡种菜人均增收1300元。

二、提升种植技术,增强生命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大的效益?从发展蔬菜产业伊始,就把配备专业人才、推广新技术、发展新品种,提高蔬菜的质量作为重要的手段来抓。县委、县政府在蔬菜种植乡镇配备了熟悉农村工作和蔬菜种植技术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红旗营乡领导班子中有7名是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同时,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讲、沉下去教”的三位一体“科技兴菜”战略。先后多次派技术人员到北京中以农场、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培养技术人员50多名;积极挂靠中国农科院、北京中以农场、北京和天津蔬菜研究所等高科技、高科研院所单位咨询信息,引进科技人才120余人次。多次聘请省市专家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仅今年,全县举办培训班800多期,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发放材料5万多份。由于种植技术的不断提升,全县蔬菜发展到16大系、40多个品种,8万亩蔬菜基地通过了省无公害农产品环评认证,“方舟”彩椒、“百丽”西红柿等优质品种,深受广大客商的喜好,特别是“一刀绿”圆白菜在北京大钟市蔬菜批发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三、改善基础设施,增强后续力。为使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县委、县政府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把投资重点放在了蔬菜产业配套体系建设上,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条件。10个乡镇全部通了油路,通公路村达到66个,重点蔬菜种植村全部硬化了道路;进行了农电网改选,消灭了无电自然村;开通了程控电话,80%的乡镇开了移动、网通通讯;建成了配有恒温库、住宿、冷饮等设施的蔬菜批发市场6处,简易交易市场8处;今年新打、修复机井215眼,修建防渗渠17225米。由于配套体系的不断建全,全县形成了圆白菜、长白菜、特菜3个双万亩以上蔬菜种植区,基本形成了沟与沟相连,带与带相结的“环”状产业经济带。

四、壮大龙头企业,增强扩张力。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强化服务的综合功能。因此,县委、县政府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2000年县委将红旗营乡500亩大滩租赁给个人进行开发,注册成立了***县特种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在县委的大力扶持下,该公司累计投资近2000万元,建高标准大棚400亩,建成了300吨恒温库、100平米的蔬菜打包加工车间、2000平米的批发市场和500平米的交易大棚,初步形成了种、养、研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化农业龙头企业。在该公司的带动下,全县先后建成了“绿瑶”农贸有限公司、绿丰农林牧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农“字”型企业,对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发展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不够合理。菜农为降低风险,同时种植多个品种,致使每个品种面积不大、产量有限,形不成规模,给客商整车收菜带来困难,导致收菜成本增加,出现了“质量好、数量少、效益差”现象。特别是设施蔬菜虽然收益很高,但由于受水利条件、生产观念、市场信息、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加上今年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设施蔬菜的发展。

二、科技含量较低。由于贫困地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农技人员与农民缺乏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从根本上影响了蔬菜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技术服务不能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出现了蔬菜优质品种少、大路货多,甚至导致部分品种老化、连年重茬、病虫害增多和缺素症的发生,直接影响了蔬菜的质量和产量。

三、市场

信息不灵。由于农户难以得到准确的市场信息,在调剂种植品种时,想调不敢调,要调不会调,造成生产的盲目性、随意性与市场需求的定向性、多样性矛盾突出。80%的农户安排种植意向时所依据的或是看别人种什么,自己就种什么;或是按照传统的习惯进行种植,这种现象常常导致结构性和季节性过剩,造成农民损失严重。

四、中介组织薄弱。发展壮大

蔬菜产业,关键是有以营销为主的专业中介组织,到目前,缺乏真正成规模的龙头营销机构。蔬菜协会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对经纪人的管理约束,致使部分经纪人在销售过程中为一己私利压价收购,损害菜农利益。同时,大部分经纪人主动闯市场联系客户能力较低,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营销手段单一,致使在价格上往往受制于经销商。

五、配套设施不健全。***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756元,与全省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602万元,仅能维持正常的工资发放。同时,扶贫贷款也因需要担保,门槛过高,难于真正发放到农民手中。资金的制约严重影响了蔬菜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如红旗营乡,全乡沿川10个种菜村,共有大小机井和自吸井480多眼,但只有老芽茬和白化沟两个村全部配电,其他8个村的机井配电线路需要重新整修,降低了水利设施的使用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

对策和建议

一、科学进行规划,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发展壮大蔬菜产业必须吃透省、市、县情,摸透市场行情,从本地优势出发,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实施科学规划,实行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才能立足根基,处于不败之地。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避免三方面的盲目性。一是避免产品的同构性,打好“品种差”。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系,积极培育、引进新品种,逐步对老化的品种进行淘汰,对多年重茬的品种进行茬口对调或使用有机肥、微肥改善土壤成份,提高蔬菜质量。二是避免上市的同时性,打好“时间差”。充分利用区域内小气候的优势,发展壮大错季蔬菜基地,对早、中、晚菜的播种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真正实现错季生产、错季上市,提高蔬菜效益。三是避免市场的同地性,打好“空间差”。要改变传统的重生产轻流通的现象,确定种植品种时除依据气候、土壤条件外,还要了掌握各大市场需求,扩大输出半径,避免同一品种、同一时间,争夺同一市场,防止有规模没效益现象的发生。

二、配套建设同步,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必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多种融资体系,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加紧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以减少县、乡政府维修和管护费用。二是加强批发市场建设,按照“政府组织管理、部门大力扶持、多元化融资、市场化动作”的方式,建设一批规模适度、特色显明的集检测、分级、包装、打冷、运输、餐饮、住宿等为一体的专业批发市场。同时,要通过走出去引外资、鼓励干部和群众合资等途径建设恒温库、自然通风库等配套设施。三是完善农村信用评估制度。继续推广完善信用等级评估制度,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不同等级的可贷款规模,享受信贷的农户年内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支取,从根本上缓解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应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把积极种植蔬菜的干部也纳入信用等级评估行列,鼓励县乡机关干部承包、租赁农村土地,种植蔬菜,带动全县蔬菜产业的发展。

三、壮大流通组织,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销售注入生机活力。发展壮大蔬菜产业,必须把培育壮大营销队伍,作为活跃产品流通,促进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因此,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专业协会等流通机构,按照“组织规模化、经营实体化、运作法人化、服务专业化”的标准,不断完善流通功能。首先要加强对经纪人的培训,让其掌握营销方法,提高主动闯市场、联菜商的能力;其次要加强对经纪人管理,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连接机制,加强对经纪人队伍诚信方面的教育管理,做到销售蔬菜公平、公正,既要保证客商的利益,不能以次充好;又要对菜农负责,不优亲厚友,不压质压价,尽快形成“家庭农户搞生产,合作组织促销售”的流通格局。同时,要制定奖励办法,积极鼓励干部、群众参与到蔬菜销售中,对销售业绩突出的干部不仅要从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奖励,而且要给予相应的政治荣誉。

四、加强龙头培育,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打造强势主体。实现蔬菜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只有唱响龙头发展壮大曲,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拉动力,才能使蔬菜产业如日中天,蓬勃发展。为此要大力培育生产、销售、加工等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真正成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产加销一体化模式的有效载休。一是要“内推”。应对现有的龙头企业和蔬菜大户从土地、人才等方面进行扶持和保护,同时协调金融机构,调整信贷投向,支持涉农企业的发展,力争把企业推大、扶强,带动农户,拉动发展。二是要“外引”。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仅靠县内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善借外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个性化、零距离”的服务和生产成本最低、交易成本最低的政策洼地,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投资。三是要“嫁接”。规模较小、带动力不强、发展前景不乐观的小企业,要借力发展,通过“嫁接”的形式,挂靠到大企业、大集团,组建蔬菜产业的“航空母舰”,走节约生产、规模经营、集中管理的路子,让龙头企业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架起一座实实在在的致富桥梁。

五、强化服务功能,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架起腾飞桥梁。在农民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的情况下,需要我们构建一个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功能系统。因此,政府要准确定位,充当一个暂时的官方龙头,组建支农服务机构,为蔬菜产业搞好服务。一是信息服务。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蔬菜产销信息交换平台,及时收集分析市场需求信息,搞好市场定位和市场预测,指导农民种植。同时,为种菜农户搞好各种农用物资和籽种的调配工作。二是技术服务。严格按照“无公害操作技术规程执行标准”,搞好无公害蔬菜监测工作,特别要加强蔬菜成熟期间农药的管理和使用。同时应聘请无公害蔬菜监督员,负责监督全县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确保绿色无公害蔬菜“零缺陷”。三是销售服务。产前积极跑外,与各大公司、企业接触,搞宣传、签订单,弱化蔬菜进入市场的风险。在签订协议时,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品种的规格、价格、天然灾害等,做到条款清楚,可操作性强。产后在了解全国各地蔬菜市场行情的前提下,组织蔬菜大户、运输户、经纪人到大中城市有规模、有影响的蔬菜市场,发放宣传资料,设立蔬菜展销区,作好产品推荐,扩大销售半径,打开销售通道。

第三篇:对衡东旅游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对县域旅游产业化的调查与思考

衡东县委党校07年科干班学员

对县域旅游产业化的调查与思考

07科干班李志康

2002年,罗帅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衡东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罗帅故居为中心,锡岩仙洞、荣桓故居、洣水漂流、潭江渔村农家乐为主要景区,集文化游旅、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探险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品牌。但是,尽管近几年我县旅游设施,有了一定的更新与发展,但旅游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总体水平不高,尚未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目前,如何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把我县的旅游业做大做强,是我们从事旅游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本职工作的实际,谈点个人看法与建议:

一、要把旅游产业作为推进“三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事业来抓:

旅游业是拉动内需,推动发展,拉动消费,带头相关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事业,是扩大对外交流、展示对外形象的窗口产业和形象产业。衡东旅游资源丰富,又非常有特色,素有“锡岩仙洞之奇、洣水之绿、四方山之野,草市芙蓉镇之古”的美称,衡东旅游的总体思路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良好的自然资源

和文化内涵为基础的大特色为主题,以精品名牌为核心,绘绝山水画,唱红“纪念地”,做足“洞”文章,作活人诗篇。着力推动红色摇篮——罗帅故居、绿色宝库四方山,“楚南第一景”——锡岩仙洞,着重创作山水画洣河,芙蓉古镇——灵山等几个名牌产品,树立大开放,大旅游、大市场可持续发展观念,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着力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我县的经济支柱产业。

二、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扩大旅游领域的招商引资。

衡东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来源不够足,旅游资源的发展 本身就是具有建设周期性,资金消耗大的特点。而目前,尽管政府已建立发展旅游业的资金,但确是杯水车薪;衡东旅游开发的资金,基本上是由旅游部门筹集。因此,有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面对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旅游资源需要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相配套的资金、资源和自身基础设施因欠帐太多,制约着衡东旅游业的发展。许多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如锡岩仙洞,地处边远地区,交通设施薄弱。这种颇有价值的景观、只是鲜为人知而又开发相应滞后。

衡东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各方面的力量,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调整衡东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同时,加大政府引导性资金投入,完善旅游景点的市场开拓,配套设施的建设,保证旅游部门必要的工作经费和促销经费。

三、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大力开拓境内外客源市场。旅游需要宣传,一个地方的旅游形象更加需要宣传,尽管我县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但我们衡东在外的旅游形象还是一般,在外名气小,影响不大。目前,旅游业是一个包装性很强的产业,包括住、食、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我们衡东要怎么样来扩大影响,增加知名度,单靠一个罗帅故居和锡岩仙洞,似乎有点空泛,而要紧紧围绕旅游业所包含的六个方面,重点抓好“游、食、购”三个环节,把衡东的风味小吃、衡东土菜等具有衡东特色的农副产品推销出来,做好饮食文化和旅游商品这篇文章,进一步完善旅游宣传资料,包装推出三条精品线路:①衡东—甘溪—洣水—四方山—草市灵山—锡岩仙洞—荣桓故居—衡东。②衡东—荣桓故居—锡岩仙洞—洣水—四方山—草市灵山—衡东。③衡东—四方山—草市灵山—锡岩仙洞—荣桓故居—洣水—衡东。积极与南岳、炎陵等旅游景区搞好联合促销活动,扩大国内旅游市场份额。

四、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旅游交通条件。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抓交通其实就是抓发展,要优先发展旅游交通,实施“旅游畅通工程,要突出抓好“甘溪—洣水”,“荣桓—锡岩仙洞”景区及景区内的公路建设,着力做

到“景随路转,路为景到”。

五、加强行业管理,切实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旅游业是服务行列中一个传统而又富有活力的产业,行列管理是旅游业发展的基本要求,随着旅游业变化的加剧,顾客需求错综复杂,现在,我县的旅游服务业已不能全面适应这些新的需求,甚至还会引发游客的不满和投诉,至于在同一时间地点的不同客人,有不同的服务需求,走不同的时间地点,同一客人的服务需求,侧重点不同,服务内容与顾客需求不同的关系并不是难以满足的。另外,随着经济体制的发展,旅游服务业,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 在不断开拓和换代。因此,旅游服务仅靠严格管理,规范操作,并不能完全获得顾客的满意,唯有针对性地定制服务,才能打动顾客的心。要以规范服务为主,满意多数顾客的共同需求,确保基本上稳定的服务质量,而应以规范服务为目标,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真正让顾客游得开心。因此,要振兴我县旅游业,一定要突出抓服务队伍的建设,要舍得花钱,花时间投资,规范服务队伍建设,使旅游的服务管理水平,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从而促进旅游企业效益的发挥。

2007年6月

作者:衡东县旅游局副局长

07县委党校科干班学员

第四篇:对鲁甸核桃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鲁甸核桃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将明

发布时间: 2005-6-12

鲁甸核桃、久负盛名,以个大、皮薄、仁饱满而著称。《本草纲目》中记载核桃仁“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具有较高的保健及药用价值。据测:每千克核桃仁中,含脂肪629.6克,蛋白质174.4克,碳水化合物104克,还含有核黄素、胡萝卜素及磷、铁、镁、锰等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滋补食品,常用之,对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及老年人抗衰老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早在明清年间,云南的核桃经南丝绸之路,从鲁甸引种南下而得以推广,鲁甸核桃可谓滇城核桃之先驱。

鲁甸县地处滇东北高原南部,全境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四季温差大,立体气候突出,年平均气温12.1℃,年无霜期211天,年日照时数193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923.5毫米。(注:核桃生长最适宜地带为海拔在1100米至2100米,年均气温在13.5℃,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优势的气候资源为鲁甸核桃造就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为农民增收奠定了一定的条件。充分利用核桃的优势条件和营养价值,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抓好核桃经济林果栽培,通过市场引导,提高科技含量,扶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深加工,营造招商引资平台,拓宽销售渠道,逐步把鲁甸核桃产业发展成为全县经济的支柱产业,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

一、鲁甸核桃产业的基本现状

鲁甸核桃有着丰富的优势资源,自90年代初期以来,鲁甸核桃就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面积和产量的发展有增无减,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个新渠道。一是鲁甸核桃品质较好,科技含量高,能得到广大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二是随着保健食品风靡全国,特别是对正宗保健原料核桃的需量与日俱增,供不应求,市场潜力较大,销售价格有增无减。三是价格有所上涨,桃农收益较大,每公斤核桃仁价格在18元以上,与其它水果价相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几乎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四是集中经营,管理方便,投工投劳相对较低,产量高,收入大。五是产品贮运简便,且贮存期较长,一般不会出现烂果、变质等现象。

鲁甸恒远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以经营核桃为主的农产品经营企业,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与省内外多家客商建立销售关系,年销售核桃仁800余吨,实现销售价值1000多万元,占全县核桃销售总量的80%,占全市核桃销量的一半以上,收购业务已幅射到会泽、威宁、巧家、昭阳、永善等地,初步形成了全县核桃产业的龙头企业。核桃产业不仅为企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而且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

在全县经济林果中,鲁甸有核桃资源面积35150亩,仅次于48562亩板栗种植面积,核桃占林果资源158596亩的22.1%,2004年鲁甸核桃仁商品量为900吨,价值1800余万元,远销京、津、沪、鄂、浙、川和日本、东南亚等地。核桃产业为全县农民创造了财富,每年每户桃农可增收1000多元,核桃产业已逐步成为鲁甸农村经济和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核桃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鲁甸核桃种植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制约着核桃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致使产品很难走出去。

一是意识不强。农户的思想意识得不到进一步的更新,观念还处于陈旧状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核桃的发展。大部分的农户对种植核桃认识不到位,还没有把思想统一到抓经济林果种植就是抓经济效益上来,总是沉于有什么种什么、别人种什么就种什么的思想,对长远利益以及种植的适合程度不加于考虑,没有超前性和预见性。

二是品种老化。我县现在种植的核桃大部份是一些品种老化且比较混杂的树种,原有品种的核桃树相当一部分已过盛产高峰期,质量与产出趋于下降。结实量逐渐减少,并且果实变得小而硬,味道和色泽都较差,因此,进入市场的销售价格呈下降趋势。

三是技术落后。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从中体现出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县核桃缺乏管理,质量上不去,效益提不高。一部份农户在核桃种植之后,任其发展,几乎没有科学管理,有重栽植轻管理的思想意识。大部份农户只等待着果实成熟后进行采收,而在核桃生长的整个过程中没有过多的管理或管理不当,既使管理,技术也有所欠缺,没有把一些好的方法和高新技术融入其中。生产投入较少,从而造成产量不高,果实个小,市场价格相对较低。

四是管理欠缺。产品的营销尚未摆脱集市贸易式的出售、收购,作为产地收购主渠道的网点,受外地商户、消费大户的冲击,抬价、压价收购并存,导致桃农随市场销售或受欺诈信息抛售,极大地损害了桃农的利益,从而影响到农户对核桃种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经验不足。在引种、育苗、出圃、栽植、管理、采摘、凉晒、果皮分离、包装等整个流程中,基本上是按传统经验进行,没有引进新的技术和设备,导致质量不高,价格上不去。一些相关部门对核桃产业的开发尚未纳入系统研究的议事日程,重视不够,对产品加工较少,没有发挥本身所具有的价值。

六是科技含量不高。核桃与其他经济树种横向相比,科技系列化服务水平和各个环节上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很难适应产业发展对科技的要求,也不利于产业总体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核桃产业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掌握从事树木分类和长期从事核桃研究的人数较少,从而限制核桃的开发和研究。

七是销售渠道狭窄。我县的核桃虽然远销各地,但销售量较少,销售渠道相对狭窄,销售网络不够健全,此类问题长时间的存在,逐渐形成核桃种植萎缩,引发一些相关问题的频频出现,制约着核桃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推进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当前,在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战略中,就全县林业而言,在确保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发展林果产业的侧重点是有特色的树种,而核桃的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完全具备基地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方向,把鲁甸核桃作为县域经济中主导产业之一来开发,尤为重要。

(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核桃种植

一是突出区位优势,抓好核桃种植。充分利用全县的气候资源和有利条件,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积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充分挖掘核桃自身的潜力。二是抓住有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扩大内外销售网络。鲁甸县距昭通市政府所在地昭阳区27公里,距昭通机场和火车站35公里,通过水富港可直泊上海港,具有十分方便的海、陆、空交通条件,紧抓这一优势条件,积极运作,让县内的核桃产品“运”得出去,让外地好的经验和资源能够“进”得来,真正达到“内外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科学规划布局,促进基地化建设

有一定规模的优良核桃种植地,是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和根基。近几年来核桃种植虽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其优良品种面积甚少。为推进产业化建设,扩大种植面积,特别是扩大基地建设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一是借改造良种之机引进名品苗木,着力提高鲁甸核桃科技种植技术,增加种植户的效益。随着鲁甸近几年来软硬环境进一步的改观,营造了一个招商引资的良好环境,外地客户纷纷拥入鲁甸,核桃价格直线上涨,桃农每年可增收300余万元,是农户脱贫致富的新渠道。二是抓好区域布局。通过大水井、火德红、小寨、梭山、龙头山、翠屏、乐红等主产乡的逐步发展,辐射和带动文屏、桃源、茨院坝区的发展,并按最适生区半适生区进行布局,根据各自的种植现状和发展空间作出规划,力求在3—5年内有快速发展,使全县的核桃总面积达到5—7万亩,其中1公顷以上的核桃园占半数,为核桃产业化发展奠定资源基础。三是抓好品种布局。按主栽品种在本地最适生区规模栽植,充分考虑最适宜的发展条件来引进品种。如国内核桃名品:香玲、中林、西林、温185、新卑丰、新翠丰、西洛等,其品牌表现为:丰产性好、果个大、外表美观、口味香甜、出仁率平均高达60%,高过鲁甸现有品种10—20个百分点,含油率高出20—30个百分点,具有较高的开发潜力。将适合鲁甸物候条件的名品,大力引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现代高新栽培技术为保障,以农民增产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四是抓好时空布局。紧紧抓住退耕还林(草)工程及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大好时机,在确保水土不流失的生态效益前提下,加大在退耕还林以及在一些地质较好的土地上连片种植核桃,形成规模,便于管理,同时,把基地布局在乡、村林场,逐步替代在二半山区的其他林种,不仅可以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来发展核桃产业,而且还可以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持水土。

(三)积极培育,着力推进核桃产业化进程

积极借鉴一些好的经验和措施,从根本上消除阻碍核桃产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结合实际,积极培育核桃企业,并对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品种,通过科技引进,逐步增加产量和提高效益,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一是在整个核桃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关键,按规律办事,以政策为导向,采取有力措施,不断解决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积极培养观察力、发展力以及协调处理力,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恰得其反。要积极培育核桃企业,并充分发挥其长处,让农民多得实惠、多得利益,从而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同时,让利于民,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在利中求活力。二是注重人才在培植核桃资源基础阶段的作用,增强人才意识,充分挖掘在市场条件下的领导企业人才,让他们在发展中增长才干,在增长中去指导和推进产业化进程。三是倡导核桃龙头企业与农科单位、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单位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携手开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打破社会范围和所有制界限,建立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紧密型关系。通过资金、土地、技术、设备入股,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通过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自下而上建立核桃协会,为会员提供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服务,充分发挥服务、协调和指导职能,维护会员和行业利益,促进农产品流通。

(四)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运转程序

加大市场秩序整顿力度,加强监测,提高产品规格质量,规范价格体系,逐步提高核桃产业效益。一是加大对规模小而分散、经营管理水平不

一、以传统经验为主的技术管理和培训力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核桃的产业化建设。二是把小生产形式的产品和大市场实行有效对接,即要做好政府行为的组织工作,又要运作好利益驱动机制,同时还要提高系列化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公司+农户”的完美结合。公司和核桃种植户签约订购合同,购销合同应按标准化商品的要求运作,协调处理好各种问题,保证有序运转。定位收购最低保护价,对实际超过保护价的部分,公司和农户按比例分成,农户必须按合同规定的质量要求及有关条规交售到收购点,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三是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包装问题经常被忽视。包装是产品的第二生命。农产品要想在生产上档次,在价格上有新突破,就必须在包装上下功夫。但包装必须遵守有关条规,过程要严格。收购点则按品牌、等级分装,分装应逐步废除麻袋、编织袋直接装,应改用适合现化企业的标准化纸箱,标明品牌、等级、净重量、产地、条码等。

(五)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业效益

从核桃的发展现状出发,要提高产量和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提高科技含量,引进新品种,提供先进技术服务,真正让核桃产业走上科技之路。一是通过对品种资源调查,可为产业区域、品种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针对市场人才和技术等突出问题,采取行之效的措施,加大农村核桃实用技术培训,为技术人才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进得来,切实把自身优势发挥出来并用在关键之处。通过专家引导,逐步组建一支精干的科技队伍。二是提高采籽种、育壮苗、多出苗、快出苗以及扦插育苗的科技含量。三是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快速丰产基地的栽培技术,特别是在提早结实、延缓衰老等关键技术上力求新突破,并不断扩大推广面。四是加大核桃病虫害防治,有效遏制不良趋势上涨。五是提高产品品质、等级、包装和储运的科技含量,塑造公司产品形象。六是引进高新科技,充分利用核桃的营养价值,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不断创造科技产品,打开销售市场。七是针对优果空间大、核桃结果面积少的实际,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核桃产业化水平。推行“核桃技术服务卡”制度,组织技术人员上山下乡,抓好规范化管理和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培育自己的技术骨干,包村抓管理,抓老园改造和新建示范园。教育引导群众应用科学的采收技术,合理采收,切实提高果品的产量和质量。

(六)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产业结构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变直接干预为间接调控,走政府调控市场,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农户整体进入市场的路子。妥善解决好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分配关系,创造一套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机制。一是加大对发展前景良好的核桃龙头企业帮扶力度,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通过维护好市场秩序和加大政策导向作用,出台促进农业产业化且适合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投资创办农产品加工、销售的企业者,在征用土地、减免税收、申报贷款等方面享受有关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为核桃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二是重点扶持建立一批资源条件和市场前景看好而加工环节薄弱、抗市场风险较弱的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让企业和农民结成利益共识,实现企业和农民的“双赢”。三是把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扶持龙头企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把鲁甸所具有的地方特色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切实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七)加大宣传力度,塑造品牌形象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体,对我县的核桃优势资源以及发展模式、政策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鲁甸核桃真正走出家门,打入市场,走向全国,增加效益,提高产品知名度,塑造我县核桃品牌新形象。重点建立健全销售网络,注重提高网络宣传的质量和效果。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和技术人员,把一些典型经验和优良品种宣传到村到社到户,并把科技服务到田间地块,切实做到抓宣传、塑形象、树品牌、促发展。

第五篇:对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县委政研室

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上抓金银花,下抓油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并将金银花开发列入 2009 年全县 40 个重点项目来抓。目前,金银花开发的现状 怎样,有哪些困难,前景如何?近期,带着这些问题,县委政研室组织人员深入 金银花主产区苏木溪瑶族乡、罗子山瑶族乡进行专题调研。大胆实践: 大胆实践:一本值得算的效益账 一进入瑶乡,给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路变宽了、变平整了,行驶在蜿蜒崎岖 的乡村水泥公路上,瑶乡的欣喜变化尽收眼间。听说我们是来调研金银花的,热 情、淳朴的瑶乡群众顿时把我们围得水泄不通,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说起金 银花,瑶乡群众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苏木溪一位叫舒象军的金银花种植大户掰起手指头给我们算起了账:他是 2006 年开始种植金银花的,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植了 10 亩,土地整理、购 买苗木、人工费用等每亩投资 1200 元,共花去 12000 元;第二年,部分开始挂花,刚好保本;第三年每亩收益 2000 多元,除去开发成本等还盈利 8000 多元;第四年,也就是今年,10 亩地让他净赚了 5 万多元。尝到甜头的他,正准备再发展 30 亩 金银花,目前已全部整地成形。苏木溪缭田村支书米贤江是该乡种植金银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去他家 的时候已经接近中午 12 点,他正陪同县林业局同志做金银花远景规划。听说我 们来了解金银花情况,急忙骑摩托车赶了回来,来不及休息就跟我们畅谈了起来,他始终面带微笑,说到收益时更是合不拢嘴。缭田村是苏木溪最早发展金银花种 植的村,从 2002 年开始试种,现该村种植面积有 600 多亩,还成立了苏木溪乡 富康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仅金银花种植一项,全村年收入达 46 万元,人均增 收 1080 元。他个人 2002 年发展 5 亩多地,今年收入 4 万多元。他还建立了全乡 第一个规模育苗基地,每年可育苗 10 多万株,按与乡政府签订的最低价 3 元 1 株销售,今年的收入在 10 万元以上。在县扶贫办的帮扶下,他还投资 3 万元购

买了烘干机等设备,搞起了金银花加工,仅此一项,他今年的收入可达 3 万元,并带动“花农”人均增收 120 元。在苏木溪乡政府我们见到了刚下乡回来的乡党委书记张碧波,瑶乡群众亲切 地称她为“金花”书记。“金花”书记如数家珍般地给我们介绍了该乡金银花产 业发展的一些情况。该乡从 2002 年开始发展金银花种植,到 2009 年,在全乡 13 个行政村“村村开花”,种植面积达 3500 余亩。今年的鲜花价格在去年 4— 4.5 元/斤的基础上涨到 4.5—5.5 元/斤,

全乡金银花的总产值达 200 多万元,花农人均增收 273 元。全乡现有育苗基地 3 个,年产苗木 40 余万株,可满足全 乡种植需求。现全乡上下发展金银花种植已蔚然成风,发展 100 亩以上大户 1 个,20 亩以上的大户 6 个,共有种植户 1153 户。在谈到发展规划时,“金花” 书记表示,将深入贯彻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上抓金银花,下抓油茶”的农 业产业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十村千户万亩”金银花基 地建设,确保到 2011 年全乡种植面积突破 1 万亩,让金银花变成“金条银条”,使瑶乡群众尽快脱贫致富。现实基础: 现实基础:一条值得走的好路子 基础 实践证明: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上抓金银花”的发展战略是正确的,是符合辰溪实际的。用苏木溪缭田村支书米贤江的话说就是,黄溪口片区地势高 适合种植金银花,金银花开发价值大不愁销路,种植技术简单易学,再加上县、乡两级政府的扶持力度大,种植金银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致富好路子。“地理条件特殊适合种”。黄溪口片区及邻近山区位于雪峰山脉南端,属亚 地理条件特殊适合种” 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适中,地貌构成以山地为主,海拔较高、气温低、日照时间长、阳光充足、无霜期 212 天,土质疏松、肥沃,非常适宜金 银花的生长。据县农业局取样送有关部门检测,该片区土壤与水资源的有毒物质 含量极低,完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标准。“开发价值极大值得种”。金银花浑身是宝,用途越来越广,开始由单一的 开发价值极大值得种” 中草药逐步向茶叶、饮料、食品和日用化工产品等方面拓展。特别是金银花含丰 富的绿原酸,绿原酸在临床被证明具有抗菌消炎和杀灭病毒作用,黄溪口片区所 产金银花因绿原酸含量高而倍受客商亲睐。今年来该乡收购金银花的外地客商达 200 多人,有些甚至还未采摘就先预付了定金,金银花成了“俏手货”。

“种植技术简易容易种”。金银花适应性强,对土质、水分要求不高,能耐 种植技术简易容易种” 旱、耐涝,生长期能耐零下 30℃的严寒与 40℃高温。金银花的成活率较高,管 理方法简单,易学易懂易掌握。大部分群众经过组织考察学习和开展短期技术培 训,即可很快掌握金银花栽培技术。“扶持力度超前放心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金银花产业开发,将其作 扶持力度超前放心种” 为重点扶贫攻坚项目,出台了一系列的奖补政策。产区各乡镇还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如苏木溪瑶族乡制定了 《2009 年金银花发展计划》、《

苏木溪乡拓展十村千户万亩金银花产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技术培训、实地 考察,并制定奖励方案,对集中连片 30 亩以上补 3000 元,亩以上补 5000 元,50 1000 亩以上补 10000 元。罗子山瑶族乡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加大宣传和技术 培训力度,对新发展金银花种植的农户除县里奖补的以外,乡里每亩还另奖补 100 元。推广开发: 推广开发:一篇值得做的大文章 瑶乡群众种植金银花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县全面推广种植、规模开发积累 了宝贵的经验。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以苏木溪、上蒲溪、罗子山三乡为中心,辐 射仙人湾、火马冲大月山一带的金银花种植区,种植面积已达 8000 余亩。但作 为全县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主导产业,金银花的开发空间仍然很大,在调研中,部 分群众也反映了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缺”:一是缺劳力,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投工投劳难以组织;二是缺资金,虽然县、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是金银花种植的前期投入需要一定的资金,部分农 户难以筹集;三是缺加工,目前,我县金银花的加工链条尚未形成,大部分“花 农”直接将鲜花卖给商贩,产品附加值低。我们认为,要做好金银花产业开发这 篇大文章,必须从破解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手,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更加宽 阔的思路,更加有力的举措,认真谋划,着力落实。——要舞活一个 龙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舞活一个“龙头” 科学规划,要舞活一个“ 合理布局。农业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必须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先行。一方面,要对全县宜种乡镇(重 点是黄溪口片区六乡一镇及火马冲、长田湾等乡镇高山地区)“三荒”(荒 的 土地 山、荒地、荒田)进行统一摸底,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约的原则,认真编制我 县金银花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方案,明确金银花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产业

布局和保障措施。另一方面,根据总的规划和扶持政策,制订具体的发展计划和 目标,把任务目标落实到,落实到乡镇,落实到山头地块,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政策激励,认真组织实施。——要把握一个“着力点” 整合资源,壮大基地。——要把握一个“着力点”:整合资源,壮大基地。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要把握一个 而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是制约基地壮大的主要瓶颈,我们必须从破解要素“瓶 颈”入手,合理整合资源,促进规模发展。要创新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和完善农 村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户通过土地、劳动力入股等多 种形式集约开

发金银花种植基地。要用足用活政策,将开发“三荒”种植金银花 同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荒山绿化及农业产业化等政策性资金配套使用,集 中投入重点基地和优势区域,壮大产业规模。此外,还要协调农村金融服务部门,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入,促进金银花种植基地持续发展壮大。——要主攻一个“突破口” 发展加工,延伸链条。——要主攻一个“突破口”:发展加工,延伸链条。农产品要实现增值,要主攻一个 必须延伸产业链条,走现代化深加工之路。现阶段,可利用苏木溪、罗子山、上 蒲溪现有的简易加工设备和技术,进行金银花粗加工,让广大 “花农” 尝到甜头,转变生产观念,坚定加工信心。在条件成熟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在金银花主 产区或火马冲工业园区引导建立金银花精深加工企业,开发金银花系列加工产 品,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使金银花产业走上“公司+基地+专业合作 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金银花基地壮大,促进农民增收。——要唱好一个“重头戏” 注重特色,打造品牌。——要唱好一个“重头戏”:注重特色,打造品牌。品牌就是市场,品牌 要唱好一个 就是效益。要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必须加强品牌创建意识,打响辰溪金银花品 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要充分利用我县特有地理生态环境,加强我县金银花生产 质量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和绿色农产 品认证,提高金银花产品品质。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参加农业博览会、农产品展销会,利用瑶乡“盘王节”、“乡庆”等各种节会活动,把金银花同瑶 乡文化有机融合,加强对瑶乡金银花的整体宣传,提高知名度,打造地方特色品 牌。


下载对XX县陶瓷产业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XX县陶瓷产业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查与思考

    摘 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将成为新常态下拉动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本文通过对大竹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

    对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我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县委政研室 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上抓金银花,下抓油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并将金银花开发列入2009年全县40个重点项目来抓。目前,金银......

    对靖州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拉动力大的经济文化型产业,具有低消耗、低污染、低风险、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有“无烟”......

    奶山羊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千阳县发展莎能奶山羊产业的调查与思考2007-01-22莎能奶山羊: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过去,一年种4亩粮纯收入1200多元,等于现在养两只莎能奶山 羊„„”千阳县南寨镇大寨一组吕......

    关于某县电线电缆产业调查与思考

    一、发展态势 我县现有电线电缆企业160家,从业人员1.8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1家,已形成了以**镇为中心沿高新大道分布的产业集群,新办线缆企业或增资扩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对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广播电视是农民快捷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技术的重要媒介,它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我县全面实现“县乡光纤联网”后,农村广播电视骨......

    对筠连县煤炭产业负面影响的调查与思考5篇

    对筠连县煤炭产业负面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筠连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芙蓉筠连县煤炭储量现已探明达35.8亿吨,目前是四川省的最大煤田和惟一具备可开发条件的煤炭资源富集区,具......

    发展竹子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竹子属禾本科植物,一年种植多年收益,其品种较多,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是世界上竹子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国家,全国竹林面积达***万公顷,年产毛竹*亿根,其它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