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某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蔬菜——一个亟待做大做强的优势产业
—对**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区农业产业化蔬菜产业调研组
在贯彻中央1号文件过程中,区委、区政府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农业今后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为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为区委、区政府制定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方向和政策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最近,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我们组织蔬菜专题调研组,深入有关镇乡办事处及村组农户,对全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研。对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有利和制约因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同时,对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广泛听取了市、区有关部门及镇乡办事处和村组干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下一步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几点建议和意见。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1998年我区就将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重点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全区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对推动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截止2003年底,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已达6.1万亩(使用耕地面积2.8万亩,复种指数为2-2.5),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2。2003年,全年生产商品鲜菜11万吨,实现产值1.39亿元,占全区农业生产总值的26.2。全区以蔬菜生产为主的专业村已达30余个,以种菜为主的专业户为7260户,占全区总农户的9.1。从总体上看,全区蔬菜产业发展呈现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区域化布局已基本形成,基地建设初见规模。据调查,全区专业菜地主要分布在沿褒河、汉江河堤以北一公里的区域内,由东到西涉及铺镇、七里、中山、北关、汉中路、龙江、武乡、宗营等8个镇乡办事处、30余个村,其中七里、铺镇、龙江播种面积较大,分别达到了8235亩、8700亩、5475亩。这些区域大部分地处我区石门灌区的尾水地带,地下水位高,以沙壤土为主,非常适宜蔬菜的生产。通过近几年的引导与调整,已形成了部分优势蔬菜品种,特别是莲藕作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品,短短的两年时间已集中连片发展到了4200亩。部分基地建设也初显规模,目前已形成了以七里、铺镇、武乡为中心的无公害莲藕生产基地;以过街楼、白渡、金江、元房为中心的大棚设施蔬菜基地;以梧凤、河坝为中心的根菜、茎菜类蔬菜基地。
二是种植种类齐全,品种结构趋于合理。据统计,全区栽植各类蔬菜品种已达11大类,100多个品种,基本囊括了我国蔬菜的大部分品种。在选择品种中,我区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不断加快品种结构优化,形成了以莲藕、茭白为主的水生蔬菜;以生菜、紫甘兰、绿菜花、樱桃蕃茄为主的名特蔬菜体系;以莴笋、菜花、蒜苗、胡萝卜、豌豆、青菜为主的冬春露地菜体系;以津研系列黄瓜、湘研系列辣椒、合作系列西红柿为主的春提早秋延后蔬菜生产体系。其中水生菜、叶菜类、根菜类、茄果类、豆类等部分品种已在全市乃至西北地区形成了明显的生产优势,有了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生产水平日趋提高,经济效益不断增强。据查,全区蔬菜生产设施主要有地膜、塑料大棚、日光温室三种形式。其中地膜覆盖面积1.2万余亩;各类塑料大棚1.6万个、面积近5000亩;日光温室64栋、面积不足100亩。露地栽培蔬菜年轮作倒茬一般为2.5次,正常年景下,亩均生产蔬菜可达5000公斤,实现产值3000元左右;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等设施栽培蔬菜年轮作倒茬为2次,亩均生产蔬菜6000公斤,实现产值4000-5000元,最高的曾达到1.2万元,分别是种粮效益的3倍-5倍左右。在生产技术运用方面,全区普遍推广了轮作倒茬、合理密植、营养钵育苗、嫁接技术、平衡施肥、环境保护、无公害生产等技术,使蔬菜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四是无公害基地建设已经起步,蔬菜的内在品质有了提高。近年来,我区在基地建设、生产技术监管环节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生产标准,2003年8月我区胡家扁、白渡、河坝、梧凤村4350亩蔬菜基地通过省级无公害认证,成为全市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同时通过开展无公害、绿色生产技术培训、宣传,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启动“绿卡”管理、倡导无公害施肥和病虫防治技术,使广大菜农的食品安全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为全面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五是商品化率越来越高,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据了解,全市商品菜总产量为30万吨,汉台区占全市的30左右。我区蔬菜70供应本城市居民;10供应周边留坝、略阳、宁强等县;20销往甘肃、青海、宁夏、西安、重庆等省市。蔬菜销售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同时,冬春时节从关中、云南等地调入番茄、黄瓜、蒜苔等果菜类蔬菜,年调入蔬菜一般保持在1万吨左右。目前全区有农贸市场17个,遍布全区各个小集镇。其中1998年投入运营的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是我区蔬菜产业
发展的主要龙头企业,2000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批发市场”。该市场占地106亩,累计总投资3295万元,日平均交易蔬菜400吨、交易额40多万元,年实现交易量15万吨,交易额达1.5亿元。其中仅我区蔬菜就占70以上。此外,2002年我区积极引进民间资金参与蔬菜产业化建设,引进的津坤工贸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科技”的模式,经营了1050亩无公害莲藕,采取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目前已在西宁、兰州等城市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网点,主要经营无公害汉中莲藕,从而使我区蔬菜销售进入外地市场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我区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调查表明,蔬菜产业之所以能成为我区农业生产的传统支柱产业,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是优越的自然条件。我区地处南北过渡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自然条件为蔬菜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日光温室、竹架大棚和露天种植三种种植方式在我区都具有可适性,我国现有的蔬菜品种在汉中基本上都能适生,从而使我区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二是良好的区位优势。我区是汉中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有城市人口24.7万人,流动人口5.2万人,加上周边山区县及26.7万农村人口蔬菜的消费,仅在本市就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据有关资料表明,2000年,全国人均蔬菜占有量为326公斤,而我区人均占有量仅220公斤,如果加上常驻流动人口和周边县人口,我区人均占有蔬菜量比全国的平均水平更低,因此,仅本地就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这是其它县不可比拟的。
三是具有外销的市场空间。由于独特地理自然条件,使我区生产出来的一些蔬菜品种具有独具一格的风味和品质。同时,由于蔬菜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使我区一些蔬品种具有特定的上市时间,也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不可替代的。加之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我区通往西北、西南的通道都已打开,为我区蔬菜的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尤其是我区传统的一些蔬菜品种,如莲菜、上海青、莴笋、胡萝卜、洋葱、食用菌、茄子等在西北地区已有了稳定的市场。
四是农民有传统的种植习惯。早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区为了满足本地城市人口蔬菜消费的需求,就有目的、有计划地扶持发展了一批蔬菜专业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这些蔬菜专业村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市场销售已成网络,尽管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占用了部分专业菜地,但仍保留了一部分专业菜地,一些菜农在长期的种菜过程中,积累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之农户为了自食,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菜的习惯,这为我区蔬菜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是有一支作风过硬的技术队伍。在历次的机构改革中,我区始终高度重视蔬菜技术队伍的建设,除区上保留了蔬菜技术服务站以外,蔬菜生产成规模的镇乡办事处都配备有蔬菜技术专职人员,这支队伍大部分人员技术过硬,作风扎实,深受菜农欢迎,从而为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近年来我区蔬菜发展的进程来看,尽管我区蔬菜产业始终保持了一定的增幅(2001年到2003年,增幅比例为2.2和9.2),但其增速与潜在的巨大的市场空间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蔬菜发达地区相比,无论是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气侯因素制约我区不能用日光温室生产高档反季节蔬菜。尽管我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一年大部分时间蔬菜都可露地生长,但是,在冬春季节,我区大部分时间多雾,光照时间和强度不足,如果单靠自然的光照,日光温室里的茄果类、瓜类等高档反季节蔬菜无法正常生长,而这段时期正是蔬菜需求的旺季,西北、关中、山东等地都能依靠充足的光照就能生产出反季节蔬菜,因此,这段时期我区高档菜的需求全部要依靠外地调入。
二是土地因块分散制约了大规模连片种植蔬菜。据统计,我区农村人口现有人均耕地为0.88亩,户均经营土地规模一般在3.5亩左右,由于土地分散,加之每个农户家庭的劳力、资金、技术水平、人的素质差异较大,在同一片土地发展蔬菜,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进行组织和引导,很难将各户统一组织起来共同发展,因而往往出现你想发展他不愿发展,致使连片土地都无法发展的局面。
三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制约了一部分村组想种菜而难以种菜。实践证明,水是蔬菜生产第一不可少的要素,从蔬菜育苗到上市,在其生长期间几乎天天要浇水,而我区绝大部分区域配套的渠系和供水时间都是围绕粮油生产的需要进行配套和用水时间确定的,与蔬菜需水的时间和配套的渠道不一致,因此,如果不靠机井抽水或改变石门水库供水时间及方法,根本无法种菜。
四是缺乏资金、技术是制约农户想发展而不敢发展。据了解,在我区现有的栽培制度下,露地栽培蔬菜亩均约需投资800-1000元;竹架大棚亩均一次性投入为2000-3000元;钢管骨架大棚亩均一次性投入5000-7000元左右。实践证明,投资越大收入就越高,但是以我区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大部分仅能选择竹架大棚或直接采取露地栽培的方式,投资较大的钢管骨架大棚如果没有政府、金融部门的扶持,以农户自有的财力,很难投资建起。另外,因蔬菜品种较多,种植季节不一,各种蔬菜的搭配、技术规程、操作规范差异较大,技术部门无法制定统一、规范化的标准技术规范,从而使一部分想发展的农户因担心无技术而望而却步。
五是缺乏强有力的市场带动是我区蔬菜产业难以大发展。据了解,因蔬菜的鲜活性特点,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发达地区基本上走的是市场带动农户发展的模式。目前我区尽管有17个农贸市场,但除过街楼批发市场以外,大部分农贸市场设施简陋,交易时间短,仅能满足本地人口蔬菜交易的需求,起不到带动本地蔬菜大发展的作用。而过街楼批发市场目前正处在建设的起步阶段,交易场地狭小,各类配套设设施尚未完善,加之周边南郑、城固等地的菜农也在此处批发交易(每日仅贩运蔬菜的小商小贩就达2000人以上),场地十分拥挤,有的蔬农为了抢占场地,每晚10时左右就开始进市,从而使该市场的交易时间由原来的凌晨3-4时左右大大提前,对离城较远的菜农和商户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步伐缓慢。调查表明,我区目前种植的蔬菜品种绝大部分是外地已经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品种。引进的途径上除蔬菜技术服务部门外,主要由经营蔬菜种子的个体民营企业或农户自行引进,不仅不能在市场上占领先机,而且由于新品种的试种风险太大,菜农一般不敢试种,从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我区蔬菜新品种的应用始终落后于全国发达地区。对新技术的应用也同样如此,由于我区菜农的种植规模普遍较小,从外地引进技术人才得不偿失。蔬菜技术部门建立的试验示范园少,也无力扶持一批示范户,更无力走出去接受新技术的培训,因而在技术的运用上只能靠经验摸索,导致目前我区至今没有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的名、优、特蔬菜品牌。
二是质量检测体系尚未建立,标准化生产步伐滞后。按照我国蔬菜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达到无公害标准是对各类蔬菜上市的最低要求,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对入市销售的蔬菜都已开始建立准入制度和原产地追溯制度,建立无公害质量检测体系是发展蔬菜的重要保障和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虽然我区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面积达4350亩。但这些认证的基地主要由租赁土地的专业大户所为,而我区生产蔬菜的主体农户,因取得认证的成本高,无人也无力来牵头组织,因此技术部门推行标准化生产时,农户即使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规程生产出产品,但没有相应的认证标识,无法实现优质优价,使推行的工作难度极大。加之在销售环节我区没有专门的检验机构、人员、设备,从而使全区蔬菜产品无法检测,不能实现标识销售,制约了无公害蔬菜发展的进程。
三是各级财政的投入力度不够,配套基础设施改善难度大。从我区过去蔬菜产业三次大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关键因素在于各级财政对菜地的用水、用电、渠系和道路进行了统一规划和资金投入,从而解决了菜农的后顾之忧。主要原因是这类问题仅靠一家一户是无力改变的。税费改革以后,绝大部分村组集体积累无来源,集资项目被限制,因此根本无力解决这类问题,这是当前制约我区新菜地建设发展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四是各有关部门支持的力度不够,蔬菜的生产成本高。突出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贷款难。据了解,信用社去年在我区推行小额信贷以来,绝大部分放贷对象主要是一些个体工商户、专业大户,而真正用于蔬菜户中很少。第二是电价高。按电力部门现行的政策规定,蔬菜抽水用电执行的是工业电价,每度高达0.78元,比农用电价0.32元高出0.46元,仅此一项,在我区一些专业菜地,每亩仅电费成本就高出80元左右。第三是对农用运输工具收费多。据调查,我区现有各类机动三轮车480台左右,这些机动三轮车主要用途是运菜拉肥,是农民拉运蔬菜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据了解,购置一辆6马力的三轮运输车,价格大致在3000-4000元左右,而办齐各类证件手续费却高达3000元以上,收费项目达8项之多,如此之高的收费,使我区离城较远购置了机动三轮车的蔬菜种植户无力承担,在平常运送蔬菜中只有等待执法部门下班以后,才敢愉愉摸摸上路,对此不仅车主反映较大,交管部门对由此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也头痛不已。
五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品档次不高。调查表明,截止目前,我区还没有一家直接从事蔬菜保鲜、贮运的加工企业,生产出来的蔬菜基本以初级农产品形式流通销售,很难进入外地超市。这种状况不仅实现不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阻碍了蔬菜产销一体化和社会化服务。同时,由于贮运加工业滞后,使得蔬菜产业对二、三产业的带动不明显,影响了人们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四、几点建议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区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既符合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发展的规律,又符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农民的种植习惯、市场特点和需求,是一个极具潜力、值得大力发展的优势产业。尽管当前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但认真分析,这些因素是局部的、可以克服的。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只要下大力气予以解决,我区蔬菜产业一定会再次有一个大的发展。为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最紧要地就是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已经把蔬菜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的有利时机,组织全区上下尽快统一思想,尤其是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坚定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要教育引导全区上下尽快认识到,区委、区政府之所以将蔬菜产业确定为我区农业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是以汉台“城郊型”农业的特点、以汉台农业产值中蔬菜产值所占的比重、以市内外市场的需求,以及农民增收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完全符合汉台的实际。当前,各级各部门都要尽快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这一重大决策上来,并把抓好这一产业的发展作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行动之一。要牢固树立持之以恒的思想,坚持不懈地把这一产业抓下去,以彻底改变我区样样都想抓,样样都不成规模的现状。二是要把蔬菜产业放在产业结构调整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我区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这一状况在短期内仍将长期存在,目前农业内部各个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已十分有限,而蔬菜产业既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增收空间十分之大,只要有各级强有力的引导与扶持,其必将释放出更大的效益。建议区委、区政府今后在确定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思路、出台兴农政策、制定支农措施时,要把对蔬菜产业的扶持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要把蔬菜产业放在事关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农民增收的角度通盘考虑。各级各有关部门也要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把如何支持、配合、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下大力气,力争用3-5年的努力,使蔬菜产业真正成为带动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三是要把质量和安全放在发展蔬菜产业的第一位。要切实增强一种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蔬菜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更直接关系到蔬菜产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当前,要切实认识到加紧对蔬菜从田间到餐桌进行全程监督,确保蔬菜的质量与安全已事关我区蔬菜产业兴衰成败。为此,建议区委、区政府在确立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时,要始终把质量和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按照优质、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把推行标准化生产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通过提高质量和安全使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能不断上台阶。
其次,要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当前,要抓紧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蔬菜产业化发展协调会议制度和产业化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协调解决蔬菜产业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产业化总体规划,审定单项规划方案,检查实施情况,调查研究、处理日常事务工作等。二是要尽快制定规划。要以这次调研成果为依据,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我区蔬菜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我区今后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方向和措施。同时,要进一步落实任务,要按照一套班子、一个发展规划、一套实施方案、一个服务体系、一批科技人员的要求,组织专门的工作机构抓好落实。各镇、乡、办事处也要建立相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抓好规划和实施工作。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建议区上每年从区财政支持产业化资金中预留一定的资金,作为奖励基金。把产业化作为镇、乡、办事处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实施严格考评,以确保全区蔬菜产业化顺利发展。
第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建议区财政或争取上级的财政支持项目,加大在四个方面的投入:一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资金投入。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名、优、特新品种引进的转让费;新品种试验费;新技术推广费以及对科技人员的科技培训等开支。建议每年在区财政支农资金中单列一笔解决。二是加紧建立检测机构,购置检测设备。对部分农口事业单位可重新进行整合,抽调业务熟、技术精的人员组成蔬菜检测站,主要负责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执法监督、检查和蔬菜品质的检测,对未经检测的蔬菜禁止其入市销售。同时,还应承担为外销蔬菜办理各类证件等工作。建议加紧向上级争取检测设备,尽快投入工作。三是加大对新发展蔬菜地的基础设施投入。建议我区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把蔬菜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解决好机井和渠道的配套工作;水利部门每年也应安排一定的资金,解决蔬菜发展的用水问题;交通部门对已成规模的专业蔬菜村和新发展的蔬菜村的道路应优先考虑予以一定的扶持,以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四是健全市场体系。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事关我区蔬菜发展的大局,建好、管好该市场意义重大。目前中、省、市已给予了较大资金支持,建议区委、区政府成立专门的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有关方面,尽快落实项目资金,抓紧各类配套设施建设,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使之尽快成为带动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龙头”。此外,建议对已有的农贸市场,结合小城镇建设与开发,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信息服务功能,使其尽快形成网络。
第四,要强化政策引导,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的村组,可继续采取专业大户、外来客商通过转包、转让、出租的方式,引导农户将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以解决部分农户想种地而无地可种,部分农户不想种地而有土地的问题。二是组织菜农建立各类蔬菜协会。建议此项工作在蔬菜技术服务部门的指导下,尽快在部分村组试行。三是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各项政策措施。中、省、市、区有关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已经出台,关键是抓落实,切实将各项措施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销售企业与农户签订定单,推行标准化生产,带动基地发展。
第五,要协调方方面面创造宽松环境,支持蔬菜产业发展。一是要协调电力部门纠正把蔬菜抽水用电视为经营用电的做法,按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把对农民“多予”措施真正地落到实处;二是要协调交通、运管部门把对机动三轮车过多的收费项目砍下来,区别经营性与生产性三轮车的用途,把真正用于生产性的三轮车的不合理收费抓紧取消;三是协调信用社进一步加大小额信贷的工作力度,尤其是蔬菜种植户在发展大棚蔬菜时应予更大的支持;四是协调交通部门尽快在我区范围内建立起农产品的“绿色通道”,确保我区蔬菜运销的畅通无阻。
第二篇:白河县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白河县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的调查与思考
为推动设施大棚蔬菜产业发展,白河县由财政出资对建棚户按每棚300元的标准进行奖补,此举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蔬菜产业发展,短短一年时间,该县大棚菜产业迅速形成规模,当年新发展大棚600余个,全县设施大棚蔬菜栽培面积达到150亩,初步建成了城关向荣村、中厂镇宽坪村、茅坪镇枣树村等蔬菜种植专业村,蔬菜种植专业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
一、主要做法
1、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设施大棚蔬菜种植,是一项效益好、见效快的高效产业。过去白河主要靠种露地菜,品种单一,数量短缺,城乡居民吃菜主要靠十堰、安康、襄樊等周边市场调进。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每年仅吃菜一项就外流资金1000万元以上。为了尽快将蔬菜这项富民产业发展起来,县上组织有关部门、乡镇及村组干部专程赴十堰市郧县考察学习蔬菜产业发展经验,让县乡干部深受启发,激发了各级干部的工作热情,为蔬菜产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2、科学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大棚蔬菜栽培对土地、光照、水分要求高,必须做到科学规划,切忌一而上。县上决定突出发展重点乡镇,确定城关、中厂、茅坪、西营、仓上、冷水为蔬菜种植重点乡镇,在适宜种植蔬菜的村组进行连片规划,形成区域布局,做到集约发展。各重点乡镇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的规划落实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做好规划区内蔬菜发展任务的落实。同时,积极引导群众按规划落实好大棚设施建设,集中连片发展。
3、资金扶持,增强发展动力。设施蔬菜栽培一次性投资大。为了充分调动群众发展蔬菜产业积极性,一方面组织重点户外出参观学习,学习成功经验,支持他们率先启动建设;一方面积极协调信贷部门对建棚户进行信贷扶持的办法,解决建棚户的启动资金问题。县上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农户每建一个棚,由县财政奖补300元,此举大大调动了农户建棚积极性,加快了蔬菜产业的发展步伐。
4、示范引导,坚持大户带动。示范引导,坚持大户带动。由于过去种露地菜的传统习惯,加之建棚一次性投入大,部分群众心存疑虑。针对这一情况,县上从抓示范大户做起,坚持大户引路,典型示范。在每个乡镇选择积极性高的重点户,精心培育蔬菜种植示范大户,通过示范大户的引导,带动面上的发展。茅坪镇枣树村通过种菜大户谢克敦的示范带动,全村已连片发展大棚100多个,迅速形成了规模。
5、健全体系,强化技术服务。为全面做好技术服务工作,县乡两级成立了蔬菜产业技术服务队,首先对干部进行全面技术培训,让他们首先掌握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同时,在蔬菜产业发展重点村,积极引导菜农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培训、统一销售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与市场的对接。
二、取得成效
1、蔬菜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六个重点乡镇已初步形成规模,培育建成了一批蔬菜种植重点村、重点户,全县累计建成大棚600余个,带动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突破3.6万亩,蔬菜产量达3.65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20.93%和19.38%,有效地缓解了境内蔬菜供应短缺的状况,提高了全县“菜篮子”的保障水平。
2、种菜群众收入增长明显。通过严格技术指导,合理搭配品种,我县大棚蔬菜种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据测算,按目前生产技术水平,一亩地建3个棚,年均每棚收入3000元以上,年亩收入可达1000元,全县大棚蔬菜产值达500万元以上,实现当年投入、当年见效、当年收回成本,是一项群众致富的短平快项目。种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远远高于其它农户。
3、干部服务职能得到强化。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乡镇职能的转换,迫切要求乡镇干部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帮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广大干部纷纷上起了培训班,扎扎实实地学起了蔬菜种植技术,通过指导群众发展产业,不仅有效促进了群众致富,而且也增强了干部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正如一位技术干部说的:“群众发展产业,如果干部连技术都不懂,还谈什么帮助群众致富”。
三、几点启示
白河县蔬菜产业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从无到有,并迅速形成规模,究其原因,主要是该项产业符合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发展蔬菜产业,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
1、转变观念是先导。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如何帮助农民实现收入增长,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白河县从自身实际出发,立足市场需求,把结构调整的出发点放在加快农民增收步伐上,群众生产积极性高,产业迅速形成规模。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获取新的信息,才能帮助群众解决对接市场的难题,加快产业发展才有了不竭动力。
2、搞好规划是前提。兴产业、帮民富是各级干部的共同愿望,但任何一项产业的成功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土地能生长、市场效益好、群众会干。发展农村产业切忌不顾客观实际,盲目发展,搞一刀切。白河县在发展蔬菜产业中,坚持科学规划,突出发展重点,做到因地制宜,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有利于促进产业的集中,发挥土地的集约效益。坚持典型引路,大户带头,充分发挥示范大户的带动作用,为产业发展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3、资金扶持是关键。广大农民致富慢的根本原因是缺资金。发展任何产业都要考虑到群众的资金承受能力。白河县从实际出发,针对发展设施大棚一次性投资大的情况,由信用社为农户按每个棚发放2500—3000元贷款的方式,帮助群众解决启动资金的难题,从而为产业的迅速壮大奠定了基础。
4、技术服务是保障。一项成功的产业,在发展初期必须要让群众掌握生产技术,这是产业发展成功的重要保障。随着乡镇职能的转变,农民越来越需要干部提供技术服务,新的形势迫切要求基层干部必须尽快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真正成为产业技术的行家里手。白河县一方面加大对县乡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让干部掌握蔬菜种植技术,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组建蔬菜产业合作社,让广大农民在合作社内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县乡负责培训合作社领头人,再由合作社组织社员进行现场培训指导,保证及时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
第三篇:关于赤城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赤城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赤城县是农业大县,全县29.2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4.9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5%,全县耕地80.9万亩(退耕24.9万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30元,全县尚有贫困人口
7.19万人(加上面上贫困人口(遇灾还返)2.2万人,共计有9.39万人处于贫困状态),为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寻找赤城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如何发展赤城农业的主导产业,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因此,笔者对全县和周边县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报告如下,供领导参考。
一、赤城县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利条件
一是自然条件优越。我县地处华北平原向内蒙高原过渡丘陵山区,海拔在400-1000米,光照充足,空气清新,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无污染,为蔬菜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全县从北向南各乡镇气候由寒向暖过渡,具有立体多样性气候特征,露天种植、日光温室、温室大棚三种种植方式在我县均有可适性。同时,我县水资源丰富,境内水资源总量为3.9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5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54亿立方米(其中2.1亿立方米为重复计算量),黑、白、红三条河流域河川区耕地面积达32.4万亩(其中:水浇地11.2万亩、旱地21.2万亩),以上河川区水浇地面积占全县水浇地总面积的71%,且土壤多以棕壤、褐土为主,土质肥沃,热量丰富,非常适宜蔬菜的生产,从而使我县蔬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二是区位优势良好。我县是全省24个环京津县区之一,京津强大的经济辐射带动功能将给我县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全县有4个乡镇与北京2个县4个乡镇毗邻,和北京边界达150多公里,距北京公路里程180公里,天津300公里,是沟通京津、内蒙古、张家口、承德的天然纽带,具备优越的区位优势。
三是市场空间广阔。由于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使我县的蔬菜能够与京津等地形成错季。加之近年来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为我县蔬菜的外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尤其是我县传统的一些蔬菜品种,如菜花、西兰花、西葫芦、圆白菜、白萝卜、食用菌等在京津地区已有了较为稳定的市场。据有关资料表明,2006年,北京市蔬菜消费总量约40亿公斤,因此仅京津地区就有广阔的的市场空间,这是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
四是生产潜力巨大。从我县种植业情况来看,全县主要以玉米、土豆为主,常年种植在35万亩左右,占总播种面积的近70%,整个种植业内部结构有较大的调整余地,只要能够实现效益带动,全县蔬菜有20多万亩的发展空间。同时,我县的辣椒、架豆、食用菌、出口菜等特色蔬菜具有国内其它地区不可比拟的种植优势,其规模产量和产品质量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赤城县与先进县区的差距
一是蔬菜种植种类杂,但基地规模小。据统计,我县农村人口现有人均耕地不足2亩,户均经营土地规模一般在6亩左右,由于土地分散,加上蔬菜种植种类杂,使得科技含量低,新品种推广慢,基地规模小,从而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二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品档次不高。目前全县只有食用菌总公司和雕鹗信和杏仁加工厂两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还没有一家直接从事蔬菜保鲜、贮运的加工企业,刚刚建成的一两个恒温库,尚处于起步与建设阶段,未有效投入使用,生产出来的蔬菜基本以初级农产品形式流通销售,且缺乏品牌,很难进入外地超市与大市场,这种状况不仅实现不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阻碍了蔬菜产销一体化服务,影响了人们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三没有市场,基础设施条件差。到目前我县没有一处正规的蔬菜批发市场,蔬菜销售杂乱无章,多数是街头巷尾交易,造成蔬菜销售渠道窄,价格不稳定,甚至出现欺行霸市行为。蔬菜生产方面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特别是制约蔬菜发展的水、电、渠系等问题仅靠一家一
户根本无力解决,加上受天气影响变化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无序经营状态,直接影响了蔬菜产业发展后劲。
四是蔬菜面积呈减少趋势。分析原因主要是:①随着工业经济、劳务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种植习惯的改变,多数农民由原来靠种地为主,转而从事其它行业,外出打工人员逐年增加,年轻人员从事二、三产业外出劳动,占90%以上。单个家庭种植蔬菜土地较少、且价格不稳定,从而引起蔬菜种植面积的减少。②随着县内工业矿业、建筑业的发展,为农民从事打小工、搞运输提供了条件,且收入稳定,从而导致种植蔬菜的积极性降低。③蔬菜种植用工较多,在蔬菜生产中主要有老弱和妇女劳动力从事蔬菜种植,家中主要劳动力基本都从事三产和外出打工,使得一部分面积少的村放弃了蔬菜种植。
五是缺乏资金、技术是制约农户想发展而不敢发展。据了解,在我县现有的栽培制度下,露地栽培蔬菜亩均约需投资300-500元,温室大棚亩均一次性投入在30000元以上。实践证明,投资越大收入就越高,但是以我县农民现有的收入水平,大部分仅能选择竹架大棚或直接采取露地栽培的方式,投资较大的大棚如果没有政府、金融部门的扶持,以农户自有的财力,很难投资建起。另外,因蔬菜品种较多,种植季节不一,各种蔬菜的搭配上市时间差异较大,造成销售和价格不稳定,从而使一部分想发展的农户因担心销售而望而却步。
三、建议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既符合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发展的规律,又符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农民的种植习惯、市场特点和需求,是一个极具潜力、值得大力发展的优势产业。为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统一思想,专门成立一套班子一抓到底。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工业,但做为一个农业人口占90%以上的县来说,农业不发展农民增收问题就难以解决。蔬菜产业是我县农业发展的传统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因此,必须通过行政推动、示范引导,促进蔬菜产业快速发展。一是要成立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参与,按照一套班子、一个发展规划、一套实施方案的要求,从相关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专门机构(5-7人),具体抓蔬菜发展的日常工作,年初各乡镇要根据全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上报发展计划,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乡、到村,责任到人,牢固树立持之以恒的思想,坚持不懈地把这一产业抓下去,彻底改变样样都想抓,样样都不成规模的现状。二是要严格考核,把蔬菜产业发展作为衡量一个乡镇工作业绩和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依据,确保全县蔬菜产业化顺利发展。三是要结合全县实际,出台发展政策,按照“一年搞示范、两年上规模、三年成产业”的发展思路,制定出一个符合我县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明确今后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方向和措施,作为指导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蔬菜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合理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关键是要抓准产业,选准地理位置,实现蔬菜种植由大众产品向特色产品、相对集中向园区化转变,逐步形成集中连片的优质蔬菜产业带。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从我县多年来蔬菜种植情况看,应着力抓好几下几个蔬菜园区建设。
一是以样田为中心,建设全县农业产业化核心示范区。样田乡邻近县城,位于国道112线与省道宝平线交叉地块,是全县三条河流域面积的中心地带,全乡耕地面积1.7万亩,多为河川谷地,加上周边赤城、龙门所、东万口、茨营子、云州、雕鹗等乡镇,水浇地面积占全县水浇地总面积的70%。从以上分析来看,该区域交通便捷,地块集中、河川区面积大、土地肥沃发展高效蔬菜产业潜力巨大。在蔬菜发展中,要在先有基础上,继续把设施蔬菜生产作为重点,集中规划温室大棚、日光温室、中小拱棚等设施蔬菜种植形成规模,配套建设蔬菜综合批发市场、恒温库等设施,进一步提高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益。争取利用1-2年时间,把样田原种场一带建成集精品蔬菜、食用菌生产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型园区,辐射带动赤
城、龙门所、东万口、茨营子、云州等乡镇,建成全县蔬菜生产、加工、销售核心示范园区。二是以区域特色和种植基础为划分,加快四大基地建设。⑴以大海陀为中心,建设2万亩优质架豆生产区,借助“海陀”架豆品牌,辐射带动田家窑、龙关、雕鹗等乡镇,扩大基地规模,提高种植效益,主要品种为青岛、双青、泰国架豆王等。⑵以龙关为中心,建设圆白菜、西葫芦种植基地,辐射带动田家窑、雕鹗、炮梁等乡镇,重点发展大路菜生产区,主要品种为圆白菜、西葫芦、甘蓝、西芹等。⑶以黑河、白河流域光热条件较好的乡镇为中心,建设特种蔬菜生产区,依托定单合作的形式,在后城、雕鹗、龙门所、东卯、茨营子等乡镇,发展益都红辣椒、芦笋、甜高梁特种作物种植,通过今年试种示范,推广红辣椒种植1万亩,并在原种场筹建辣椒出口加工厂,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在雕鹗、大海陀、后城、镇宁堡等乡镇种植芦笋1万亩;在后城、雕鹗2个乡镇发展甜高梁种植3000亩;⑷以样田、城关、云州为中心,发展食用菌基地,就目前来看,我县发展食用菌的潜力巨大,效益可观。现已建起了全县食用菌龙头企业,有较成功的栽培技术,关键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研究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最佳发展模式,通过出菇补贴、加大扶持等政策措施壮大规模,尽快把资源优势发展成产业优势。
3、壮大龙头企业,推进蔬菜产业化。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壮大与否,是实现蔬菜产业化的关键。以尚义县为例,在培植蔬菜产业中,尚义县突出建设以恒温库和蔬菜批发市场为重点的龙头企业。2000年利用扶贫资金300万元率先建起储量为600吨的蔬菜保鲜恒温库1座,目前全县蔬菜恒温库达到69座,大型脱水菜、蔬菜加工厂2家,加工藏贮保鲜能力达到3.2万吨。以恒温库为龙头,通过制冷、打冷、加工、包装,使尚义蔬菜“短腿”变“长腿”,有效提升蔬菜的外销能力,今年有2亿公斤蔬菜通过恒温库的加工实现远销,其中1亿公斤蔬菜漂洋过海,出口韩国、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价值升值了三十多倍。而当前我县一家蔬菜产业龙头也没有,这就要求我县必须狠抓龙头企业建设。一是做好优质蔬菜原产品的初级加工,努力实现净菜化、包装化上市,进而实现出口目标;二是加强恒温库建设,充分利用原种场恒温库储量大、条件好的优势,提高蔬菜保鲜能力和水平,以此带动样田、东万口、龙关的恒温库发展;三是大力发展蔬菜深加工企业。积极发展出口订单农业,利用今年试点,建设韩国益都红辣椒、芦笋、万亩种植基地,做好投资1.2亿元,年加工泡菜1500吨的韩国泡菜加工厂项目建设。对以上龙头企业项目申报、占地、水、电、路、税收政策、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国家和上级支持的政策性资金,要重点安排用于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通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以最为优惠的政策,吸引外地企业来我县创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搞活流通,突出市场和中介组织建设。一是加快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体系建设。要立足我县蔬菜种植基地分散的山区特点,每个乡镇在蔬菜重点种植区规划建设1-2个具有恒温保鲜、蔬菜检疫、交易和餐饮住宿等设施且规模适中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二是加强流通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农业信息网站的服务功能,大力培育规范蔬菜协会和经济人等中介组织,广泛联系全国各地的蔬菜客商,优化服务和市场环境,强化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加快农产品物流体系发展。三是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农业、公安、工商等部门要进入市场进行服务,加大市场治安力度,严厉打击偷盗、行霸、菜霸、欺生排外、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5、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扶持力度。产业贵在培植,从我市坝上蔬菜从无到有、到壮大的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关键因素在于政府对蔬菜产业的扶持,稳定的政策、资金支持,是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要切实加大蔬菜产业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要预算一定数量的产业化专项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优良品种推广、示范园区建设、扶持龙头企业等。同时,要整合资源,通过整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等农口项目资金,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就我县而言,2006年全县扶贫、农开、以工代赈、产业化等资金
达1300多万元,但在资金使用上过于分散,效果不明显。建议今后通过县政府定政策,集中捆绑使用,每年拿出农口专项资金的70%,一般有700-800万元,扶持重点产业、壮大一至二个龙头企业,定能真正发挥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和全县干部职工参与蔬菜生产经营,对投资建设蔬菜生产基地、冷库和加工型企业,在土地占用,水、电、路配套,税费征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创办、领办蔬菜营销企业或新建大棚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除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外,每年给予不超过5万元贷款的贴息;承包经营200亩以上的,每年给予不超过10万元贷款的贴息。同时,协调信用社等金融部门进一步加大信贷的投放力度,尤其是蔬菜种植户在发展大棚蔬菜时应给予更大的支持。三是加强对蔬菜产品的宣传和品牌培育。围绕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与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全面提高蔬菜的科技含量。目前,我县蔬菜商品还没有一个知名品牌,注册的商标仅有“海陀牌”1个。这与我县蔬菜生产规模很不相称,严重影响市场竞争力。培育品牌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当前最重要的是积极推进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完善加工、储运、包装标准,正确使用标志,要加大宣传力度,搞好外宣工作,千方百计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四、效益分析
通过调查,尚义县2006年全县种植蔬菜16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81元,仅种菜一项收入就达到89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我县2006年蔬菜种植12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27元(工资性收入893元、家庭经营性收入866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37元〉、其它性收入168元),在种植业收入中农民人均种菜收入不足100元。通过以上对比可以说明,要想尽快增加我县农民收入,必须在特色农业上下功夫,发展蔬菜产业的潜力和增收空间巨大。从近年来种植大棚蔬菜来看收入较稳定,温室大棚蔬菜一般亩收入在8000-10000元、日光温室大棚蔬菜亩收入在3000-5000元。拿与我县相邻的崇礼县为例,其交通、耕地条件虽不如我县,全县耕地面积17万亩,06年蔬菜种植10万亩,全县因规模种植彩椒,效益十分可观,常年大棚每亩收入稳定在7000-10000元,相当于大田作物的20倍,是露天蔬菜的5-10倍。特别是今年蔬菜市场价格十分看好,彩椒的平均价在5元左右/公斤,一般每个一亩大棚收入在20000元左右,最高每亩收入达25000元。崇礼县红旗营乡,现有耕地不足20000亩,2007年全乡种植蔬菜10400亩,蔬菜产量达到4200万公斤,总收入可达1450万元,农民仅种菜一项人均增加收入达1700元,占本地农民人均收入的75%,经济效益十分看好。从对坝上一些县的调查情况来看,我县发展蔬菜产业潜力巨大,按照现在的市场来计算,到2010年,如果全县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1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5.2亿公斤,可实现产值4亿多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将在原来基础上人均增长1000元以上。届时,我县将成为全省蔬菜生产大县、强县和韩国辣椒、泡菜,日本、台湾特菜第一县,蔬菜产业将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第四篇: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王明伟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2期
近几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我国蔬菜产业得到了稳步发展,蔬菜的播种面积呈逐年递增。蔬菜产业由于生产周期短、商品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而受到高度重视,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最具活力的主导产业。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内部种植结构不合理
我国蔬菜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种植品种仍以常规品种为主,产品质量不高,拳头产品、名牌产品较少。种植分布上,以各家各户分散种植为主,集中连片少、种植大户少(旺季多、淡季少,直销多、加工少等)。
2、投入不足,生产基础仍然薄弱
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不稳定,生产布局不合理,标准化生产基地不多,生产基地分散,大部分基地的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依然较差。
3、蔬菜质量卫生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滞后,易造成蔬菜生产环境质量降低,加之农民的无公害生产意识低,在生产过程中任意使用农业投入品,使得蔬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硝酸盐含量等指数严重超标,给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不能适应市场安全、优质的消费要求,影响了我国蔬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
4、蔬菜流通体系不够完善
蔬菜是鲜嫩产品,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产销价格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还不够完善,批发零售市场基础设施落后,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与外地大市场街接不紧,影响批量外销。缺乏总体的供求信息的引导,靠市场反馈难以奏效,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同时菜农不注重市场调查预测,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不仅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高新技术推广应用慢,科技转化速度慢,蔬菜科技普及不够深入,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强;市场信息服务相对滞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紧密,蔬菜生产与市场流通不顺畅现象时有发生。
二、主要实施对策
1、重视无公害生产,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产地环境的控制和监督管理,积极推广以抗病虫品种,生物、物理防治和天敌保护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配方施肥。二是确保生产过程的无害化,严格执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抓好农药、化肥残留的双控制。三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加强种子、化肥、农药等蔬菜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管理,坚决杜绝销售禁用农药和劣质化肥。四是加强蔬菜产品农残的检测工作,加强蔬菜产品的送检和抽检制度,实行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准入制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五是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追溯制度,创立“可追究制”品牌,防止和杜绝卫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发展。
2、合理规划布局,推进蔬菜产业区域化生产
充分依托各地区位优势、区域特色、种植习惯以及生产基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在现有蔬菜专业村和蔬菜示范园区的基础上,连块成片、连片成带,形成“粮食+蔬菜”的生产基地。
3、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推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按照做大、做强、做优的要求,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加工型龙头、科技型龙头企业,优先发展能联结本地蔬菜生产基地、与广大菜农关系紧密、促进蔬菜出口创汇的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化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综合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积极兴办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发展蔬菜营销公司、蔬菜经纪人组织等各类新型经济组织,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
4、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增加科技贡献率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重点研究、引进和推广品质好、专用型蔬菜种子(种苗),加大设施栽培及配套技术、精深加工、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无公害生产等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快科技成果的熟化和转化。引导和鼓励蔬菜科技人员与蔬菜示范园区和蔬菜龙头企业结对,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培训,切实提高广大菜农的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
5、增加基地基础设施投入,提高菜地抗灾能力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主体,是保证蔬菜质量的基础条件。确保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水质和土壤质量,是上市无公害蔬菜中重金属等有害污染物质不超过国家标准的有力保证。应把无公害蔬菜生产纳入生态农业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进行统筹规划,使之协调发展。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建成一批控制性骨干水利工程,开展流域综合治理,切实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菜地排涝抗旱能力。
6、大力引导品牌整合,提高核心竞争力
名牌是高质量的商品标志,是产品有效地进入市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通行证。创蔬菜名牌,实施名牌战略,对推动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品牌是资源,而且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和作用,要大力引导和扶持蔬菜品牌资源的有效整合,克服小、散、弱的不足,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及兼并、重组等手段,使得蔬菜生产品牌实现有效整合,形成规模大、知名度高、集聚度高、竞争力强的强势蔬菜品牌,进而提高蔬菜生产的效益。
7、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蔬菜生产经营者素质
一方面,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现有蔬菜科研、生产、推广技术人员的素质,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要加大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要选拔一些年纪轻、事业心强的农村基层干部和生产大户到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实习,使这些人尽快掌握蔬菜生产经营知识,学成后充实到蔬菜生产第一线。此外,要加大培训力度,县、乡镇(街道)要层层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蔬菜生产经营适用技术培训班,以提高蔬菜和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黑龙江省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分公司)
第五篇:湖州市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湖州市蔬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蔬菜是湖州市重点扶持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本文作者分析了近年来湖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再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蔬菜产业现状发展对策
湖州市地处浙江北部,太湖南岸,周边毗邻沪、宁、杭等大中城市,区位条件优越,市场优势明显;境内土壤肥沃,雨热同步,四季分明,发展蔬菜瓜果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五”以来,全市瓜果蔬菜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劳力密集的新兴产业,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
1.产业现状
1.1种植面积稳步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37900hm2,总产量88.73万吨,总产值12.49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9.58%,19.7% 和1.0%。其中,叶菜类面积11700hm2,占30.87%,瓜菜类5500hm2,占14.51%,块根块茎类5593hm2,占14.76%,茄果类5420hm2,占14.3%;菜用豆类和水生蔬菜发展较快,面积7493hm2,占19.77%。辖区内西部山区峰峦叠翠,中部丘陵绵延起伏,东部水乡湖漾密布,地形地貌的多样性造就了蔬菜作物的多样性。据市农作站统计,全市常年栽培的蔬菜作物达50多种,种植品种达680多个。
1.2设施栽培逐年增加。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各地不断加大蔬菜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在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同时,加快了蔬菜示范园区建设,促进了高产、高效设施菜的发展。到2008年,全市已建钢管大棚、毛竹片大棚1133 hm2,搭建简易中棚630 hm2,临时小棚面积2533 hm2,全年设施蔬菜播种面积5470 hm2,占蔬菜总播种面积13.6%,蔬菜设施面积逐年增加,确保了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稳定提高。
1.3品种结构渐趋合理。在品种结构方面,全市以优质高产和均衡供应为重点,大力引进、推广蔬菜优良品种。目前全市生产和销售的蔬菜种类达到50种之多,常年均衡供应能力增强,基本上做到了“淡季不淡,旺季不烂”。蔬菜品种日益丰富,种植结构渐趋合理。同时新材料、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促进种菜技术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是露地蔬菜在夏秋季节实施避雨栽培和降温栽培;二是大棚蔬菜年种植提高到3~4茬,有的已达到5茬,提高了大棚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三是粮、菜轮作,经、菜轮作的高效种植模式得到推广应用。
1.4品牌经营初具规模。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全市现有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瓜菜基地35个,面积7022 hm2;如新塘“一尺红”茄子、杨溇“绿叶”瓠瓜、小青菜等一批优势农产品,均获得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企业两家,绿色产品有豇豆、茄子、黄瓜、番茄和黄花菜等5只,绿色瓜菜面积70 hm2;建立乡村两级专业合作社17家,对蔬菜的流通和加工起到了重要的协调和促进作用,如安吉县章村镇高山村的“安吉三农绿色高山蔬菜合作社”,年销售量占全村高山蔬菜总量的40%。
1.5民间资本纷纷投入。近年来随着农家乐、乡村旅游的持续升温,以及蔬菜生产效益逐年提高,设施蔬菜发展前景看好,带动了工商、个体企业主纷纷投资设施农业,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农事体验等多种主题形式的瓜果蔬菜种植园。如长兴县水口乡芦笋种植园区,吴兴区的金牛生态农庄,南浔区绿之源生态农庄都由工商企业主投资建设。
2.存在问题
2.1生态环境恶化,产品质量提高难度加大。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区域的水、土、气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业环境质量下降。同时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激素的过量使用,土壤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积累增多,土壤酸化严重,地下水
也受到污染。同时,原有蔬菜基地的土壤盐积化、连作障碍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农业生态环境和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制约了蔬菜产业向绿色化、精品化发展。
2.2生产经营主体多而分散,市场信息滞后。目前蔬菜生产多数仍以单家独户经营,缺乏必要的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查,菜农的产品直接进入市场,难以保证市场蔬菜商品的一致性,不利于创名牌产品,也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升级。同时,蔬菜是鲜嫩产品,生产周期长,市场价格多变,供求矛盾转化快,菜农信息不灵,渠道不畅,与市场街接不紧,缺乏准确及时的供求信息引导,难以预测蔬菜产销趋势,经常会因市场误导而盲目扩大生产,导致蔬菜生产出现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过剩,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
2.3产业化生产水平较低,加工发展滞后。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虽初具规模,但总体看,我市蔬菜生产仍处于粗放式阶段,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水平低,多数地方仍是以自产自销为主,采后保鲜、加工滞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结合还不紧密。在蔬菜包装及营销手段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新鲜蔬菜目前尚无商品标准,无包装或包装简易。在蔬菜加工方面,一是加工率低,全市实际出口加工蔬菜仅占总产的10%;二是加工档次低,产品大多是粗加工品,精、深加工比例很低;三是加工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不足。
2.4科技含量偏低,技术力量薄弱。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促使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行业集聚,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村青壮劳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蔬菜从业人员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蔬菜品种多,种植模式和生产技术复杂,科研和技术推广力量薄弱,基层农技人员在数量上、素质上都与快速发展的蔬菜产业需要不相适应,乡镇一线缺乏专业专职技术人员,使蔬菜生产新技术的发展与菜农生产实际脱节。
3.对策建议
我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应以跻身长三角大中城市蔬菜市场为中长
期战略目标,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从注重扩大面积为主向全面提高质量转变,从劳动密集、粗放经营为主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集约经营转变,依靠科技,加大投入,提高产业效益,把蔬菜产业建成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3.1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为推进我市蔬菜产业向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品牌化销售方向发展,不断提高蔬菜产品在长三角大中城市市场的占有率和知名度,应把握以下发展重点:(1)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全市大力发展档次高、用途广、抗灾能力强的钢管大棚达到1500 hm2,毛竹片大棚和中棚设施2000 hm2专门用于蔬菜生产,并积极发展小拱棚、地膜平铺覆盖等简易设施,提早季节、提高产量和效益。(2)加快发展水生蔬菜。充分利用东部水乡平原,水资源丰富,面积潜力大的优势,发展水生蔬菜4500 hm2(3)稳步发展高山蔬菜。在安吉县及长兴、德清部分高山地区大力发展高山蔬菜。在山地坡度≤25°区间发展高山蔬菜1000 hm2左右。(4)大力发展“一旱一水、一菜一粮”粮经复合高效种植模式,努力推进农业种植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47000 hm2,年产量120万吨,年总产值达到22亿元以上。
3.2推进项目建设,强化现代蔬菜园区建设。现代蔬菜园区是代表现代蔬菜产业发展方向的综合示范基地,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建设现代蔬菜园区,可以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产品增值效应,应强化建设力度。全市到2015年新建20 hm2以上的规模现代蔬菜园区20~25个,为蔬菜的产业提升起示范引领作用。
3.3恢复与新建并举,强化中心城区近郊蔬菜基地建设。据专家分析,在蔬菜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中,蔬菜自给率达到50%,可保障中心城区蔬菜的均衡供应。按此标准推算,湖州中心城区日均蔬菜需求量约90吨,需建设专业蔬菜生产面积360 hm2。其中,散户生产和基地生产面积各占50%,则需建设180 hm2左右的蔬菜基地面积,保障中心城区蔬菜的均衡供应。湖城原有环渚乡和织里镇沿太湖
蔬菜基地约110 hm2,菜农生产经验丰富,但大棚等基础设施老化,急需投资改善,重建这两个蔬菜基地的直接意义是可以迅速推进环太湖蔬菜产业带的发展。为保证中心城区蔬菜供应,应在近郊的八里店和杨家埠镇新建蔬菜生产基地40-50 hm2,年生产叶菜类等蔬菜3600~4800吨左右,解决“伏淡”和“秋淡”季节中心城区居民的绿叶类蔬菜,起到稳定市场供应的作用。
3.4合理规划布局,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进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一是要大力发展粮经复合高效种植模式。二是积极发展大棚设施蔬菜、水生蔬菜,长兴县丘陵区的露地蔬菜和安吉县的山地蔬菜。三是积极发展冬春季节的加工型蔬菜。大户是蔬菜产业发展及新成果示范推广的中坚力量和载体,必须在大户的培育上倾注较大的精力。选择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钻研的菜农,在技术上给予重点扶持,在种子、药肥、物资等质量上给予充分保证,并提供全程跟踪优质配套服务,使他们在技术、生产、销售处于领先地位,做好典型示范作用。
3.5增强加工增值能力,提高产业化水平。蔬菜加工是制约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抓好蔬菜加工,不仅能提高蔬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可带动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基地发展。应积极组织科研、管理、生产联合攻关,发展冬、春季加工型蔬菜,推广采后处理技术,开发适销对路的加工产品,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产品增值、加工增效。要根据市场需要,制定产品质量标准,研制采后处理措施及相应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提高产品加工和贮运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保障农民的种菜效益。
3.6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培育蔬菜名牌,引导菜农更新观念,树立特色品牌意识,依靠品牌闯市场,依靠品牌提高效益,对推动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小胖子” 茭白、“山伢儿”早园笋、“一尺红”茄子等都有良好的品牌形象,畅销市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要进一步规范包装质量,分级包装、分级定价,实行标准化上市;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开发拳头产品,加强品牌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以名牌产品全面提高我市菜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7依托科技兴菜,加快成果应用。必须始终把新成果引进、推广作为蔬菜生产的基础工作扎扎实实做好。加强蔬菜优质、抗病虫、抗逆、适合设施栽培的新品种的引进,扩大设施栽培和反季节栽培面积。进一步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生产技术,切实落实各项生产标准,确保生产出价廉物美的蔬菜产品,让消费者放心食用。
3.8完善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发展。蔬菜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推动我市蔬菜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一是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蔬菜产业发展,重点支持设施蔬菜的发展。二是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从事蔬菜生产、加工、贸易等经营活动,广辟投资渠道,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农民和企业为主体、金融部门为依托、社会资金为补充的投入机制。三是培育壮大营销队伍,健全营销网络,改善营销环境,畅通绿色通道,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双向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