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陕西旅游业发展及产业发展大会情况
陕西旅游业发展及产业发展大会情况
一、陕西旅游业发展情况
1、旅游业增长势头日益强劲,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从1978-2008年,全省累计接待境外旅游者1449.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4.63亿美元。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2亿人次,收入人民币2713亿元。其中:2008年虽然受自然灾害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旅游业仍保持增长态势。接待境外游客125.7万人次,外汇收入6.6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和8.2%;接待国内游客9056万人次,收入56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和22.5%。2008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突破600亿元,达到607亿元,比上年增长20.4%,相当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8.9%。今年上半年,尽管受到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我省旅游业仍然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5685.1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6.07%;旅游收入334.4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比增长26.99%,为全年旅游产业发展起了好头。
2、旅游展示我省形象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我省年接待境外游客100多万人次,接待外国政要、联合国官员、驻华使馆官员、国际友好人士、国际知名人士及外国媒体记者逾万人次。通过旅游这一重要窗口和平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繁荣的陕西。凡到陕西的境外游客和官员,都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城镇面貌的日新月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和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所震撼。随着人流的增加,资金流、信息流、物质流不断涌入,旅游业对提高我省 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利用外资的规模,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展,已成为我省吸引投资的重要领域。目前,我省共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6家,中国旅游强县1家,省级旅游强县21家,旅游企业3000余家。其中旅游景区(点)300多个,国际国内旅行社543家,旅游星级饭店327家,旅游汽车公司20多家,车辆1700余辆,旅游餐馆1000多家,其中,陕菜“品牌店”68家,陕菜“示范店”10家。还有大量的旅游度假村,社会旅馆等旅游接待设施。特别是近几年,社会资本投资宾馆建设、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的热情日益高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进一步加快了我省旅游业与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对接步伐,旅游业已成为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吸引投资的重要领域。
4、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产品体系建设更趋完善。近年来,全省各地突出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同时,新型旅游业态迅速兴起,涌现了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会展旅游、自驾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产品类型不断丰富,产品开发建设不断精品化。
5、旅游业与文化紧密结合产生越来越多新亮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旅游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现代文化结合上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创新开发了很多深受市场青睐的文化旅游产品,既丰富了旅游内容,深化了旅游产品的内涵,又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推动了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加快了文化产业化进程。如开发建设的大唐芙蓉园、法门寺佛文化景区、关中民俗博物院、仿唐乐舞、长恨歌等。
6、旅游业带动作用显著,已成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型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城市建设、邮电、通信、建筑和农、林、牧、渔、食品加工以及服装、工艺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了国民经济多个新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在扩大社会就业和群众增收方面成效显著。目前,全省旅游行业直接从业人数31万人,间接从业人数达到155万人。有7108家农户参与经营农家乐,创造非农就业岗位3.5万个。年总收入达到3万元的农家乐已达4000多家,年收入在30万元的农家乐超过100户,年最高收入达150万元。旅游业在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就业和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省都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使乡村旅游成为我省旅游发展的新亮点,迅速发展乡村旅游,调整了农业结构,拓宽了农业发展的内涵,建立了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也了更新了农民观念,扩大了就业,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富裕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二、陕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情况
陕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于8月11日上午在西安召开。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袁纯清省长、赵正永常务副省长、景俊海副省长出席会议。各市政府市长,主持旅游工作的的副市长,发改委主任,旅游局局长,省级各有关部门,各县(区)人民政府县长(区长),旅游局局长及旅游企业、旅游院校、新闻媒体代表共600人参加了大会。
会议由赵正永常务副省长主持。景俊海副省长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的说明》讲话。他从发展我省旅游产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决定》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措施等三方面对《决定》进行了详细 说明。《决定》从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陕西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加快西部强省建设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要求出发,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牢固树立大旅游观,进一步明确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加大规划统筹,实施“168”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旅游核心板块和精品线路;加快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旅游产业支持服务体系;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创新市场开发机制,强化旅游宣传推广与促销工作;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与投融资体系,增强旅游企业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提升产业整体素质;进一步强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等九个方面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布署和安排。
秦正秘书长宣读了《陕西省关于建设旅游示范县(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省优选旅游总收入占GDP30%以上,人均旅游收入达到1万元,城镇就业人口中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0%以上的,旅游景区特色突出,旅游接待设施布局和功能齐全,旅游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完善的10个县(区)先行进行改革试点。
袁纯清省长作重要讲话,袁纯清省长与邵琪伟局长为陕西天地旅游投资企业揭牌。天地投资企业由陕西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宽带天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和陕西宽带天地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注册资本2亿元,是我省建立旅游投融资平台,在旅游市场机制创新方向进行的有益探索。
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讲话中对陕西在旅游业30年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对陕西旅游发展从落实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王岐山副总理重要讲话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议。邵琪伟局长还代表国家旅游局与陕西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国家旅游局将积极支持和协助陕西共同打造秦岭生态旅游板块,建立《秦岭中央国家公园》,支持陕西建设红色旅游精品产品。
会议进行了陕西旅游顾问聘用仪式,同美国内华达州、香港旅游局、凤凰卫视、港中旅、大韩航空公司、东航等有关单位还签订了合作协议书。
二〇〇九年八月五日
第二篇:陕西小麦产业发展意见
陕西小麦产业发展意见
小麦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物,全世界约有35%的人口以小麦作为主要粮食,年小麦产量和消费量都在6亿吨左右,贸易量1亿吨。世界小麦产量增加,库存已走出2007至2008连续25年下滑的低谷,开始回升。
中国小麦产量和消费量多年来一直在1亿吨左右,位居世界第一,是小麦的生产大国、消费大国,也是世界小麦贸易大国。小麦在中国的口粮消费总量中占43%左右,面积与产量仅次于水稻,是第三大粮食作物。全国小麦同粮食生产相同,取得了建国以来少有的连续6年增产。
陕西小麦播种面积在1700万亩以上,总产量约40亿公斤,每年约需调入
7.5亿公斤小麦。2008年小麦播种面积1710万亩,总产量达到39.15亿公斤,产量仅次于玉米,是陕西第二大粮食作物。陕西小麦总产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3.5%,单产228.9公斤,比全国冬小麦平均单产321.7公斤低92.8公斤。2009年小麦面积1719万亩,增9万亩,生产中遇到冬春连旱,单产下降到223公斤,总产38.4亿公斤,减1.9%。为促进我省小麦实现高产、优质、稳产,提出以下建议。
一、小麦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小麦、苹果是陕西进入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仅有的两作物,关中是全国中、强筋小麦的优势产区,杨凌在小麦育种、条锈病研究等方面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陕西具有做强小麦产业的重要条件。
(一)总产量基本稳定
陕西省小麦总产量基本稳定在40亿公斤左右。总产量1995年是41.04亿公斤,2008年是39.15亿公斤。从构成总产量的要素来看,播种总面积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从1995年到2008年,小麦播种面积从2400万亩减到1750万亩,面积减少650万亩;单产不断提高,从1995年的171公斤/亩,提高到2008年的229公斤/亩,比1995年增加了58公斤,增长了34%。保持总产量基本稳定的原因是调减的是产量低且不稳定地区的小麦面积,小麦主产区面积基本稳定,单产不断提高。
(二)种植向优势产区集中
1995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2400万亩,关中渭北优势产区小麦种植面积1754.2万亩,占全省小麦的比例是73.1%(未含农垦,下同)。陕南小麦种植面积461.2万亩,陕北种植面积177.5万亩,陕南、陕北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比例是26.6%。2008年全省小麦种植面积1750万亩,关中渭北优势产区小麦面积1467.4万亩,占全省小麦的比例是83.6%,比1995年提高了约十个百分点。陕南小麦种植面积264.6万亩,约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5%。陕北种植面积18.8万亩,约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下降了约六个百分点。
(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稳步扩大
优质小麦生产从上世纪末开始,我省选育推广了陕优225、陕150等一批优质强筋、产量不高的小麦品种之后,本世纪选育和引进了一批优质强筋又高产的小麦品种,推广应用了郑麦9023、西农979、西农889等品种,优质强筋品种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现基本稳定在700万亩左右。
(四)面粉加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趋于优质化和多样化,我省面粉产品也随着需求快速增加,仅老牛面粉有限公司生产的面粉就有80多个产品。全省有今麦郎面粉(宝鸡)有限公司生产的“甲家”牌、老牛面粉有限公司生产的“老牛”牌、陕富面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陕富”牌系列面粉产品,分别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标志着我省小麦粉加工工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小麦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较多,生产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产收益低、优质商品量少等,以及下面诸问题,都影响着产业的发展。
(一)耕作管理粗放化
小麦是机械作业率较高的作物,持续的旋耕形成了致密的犁底层,根系已难以下扎。关中麦区多实行小麦玉米轮作,玉米秸秆绝大多数粉碎还田,多实行用旋耕机旋两遍种麦,我们强调的“种好的麦”越来越种不好了。缺乏秸秆大量还田,土壤悬虚相适应的配套技术或机具,冬灌死苗事件时有发生。追肥多表施,浇水也是大水漫灌,病虫草害加剧。
(二)产销衔接低效化
农户种植规模小,关中小麦户均种植面积5.3亩,最少的不足1亩,最多的没有超过15亩,难以形成足够的商品量。农户之间因经济、劳动力,以及品种等差异,形成管理措施难统一,造成小麦品质难均一。优质小麦订单生产由于农户商品量小、品质有差异,面粉加工企业直接检验收购成本高,订单生产问题多,规模上不去。粮食收购企业收购,由于不同品种、不同农户、不同田块间混合收购,不同收购阶段混合的比例不一致,加之中强筋与弱筋品种有较强的品质负向混粉效应,造成质量难保障。
(三)支撑服务滞后化
种植小麦收益低,亩收益不足百元,影响了农户的技术需求和投资的积极性。农民种麦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糊口,出现了农资涨,投资不涨,有水不浇,靠天等雨,能收多少是多少的现象。农业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增长与农资上涨形成倒挂,以及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严重弱化了国家惠农政策应有的效应。小麦优质高产技术推广应用范围小,多是单项技术,缺乏综合配套技术。
(四)气候变化影响产量质量的稳定性
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以负面影响为主,并且这种影响可能越来越严重。省气象局统计,1987-2008年年平均气温比1960-1986年年平均气温升高0.7℃,其中,冬季升温幅度达1.3℃,春季为0.9℃,由于冬暖、春暖,前多年小麦连续冬旺,抗寒性降低,特别是2007年小麦收获时部分麦穗出现干尖现象,就是春季冻害造成的,为适应冬暖推行小麦晚播技术,2009年晚小麦冬前生长量又不足。科技部、中国气象局等六部门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将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增大,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近年小麦生产遇到干旱、低温冷害、高温热害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等农业气象灾害有频率增大、强度加强的趋势。
三、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打造关中优势产业带,带动陕南品质产量双提高”的战略思想,推动陕西小麦产业发展;以满足供给为基本要求,千方百计稳定关中小麦种植面积,提高小麦播种质量,主攻小麦单产,形成稳定的商品小麦生产能力;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重点,优化品种结构,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积极发展强筋、中强小麦规模化种植,改善品质,提升质量;以提高效益为核心,进一步巩固、提升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粉碎还田、科学施肥等先进适用轻简技术,着力降低生产成本;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生产和流通协调发展,打造效益显著的关中优势产业带,全面增强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发展目标
按照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原则,稳定关中强、中筋硬质白粒冬麦区面积。依靠科技,提高陕西关中、陕南麦区单产,到十二五末,小麦单产从2008年229公斤,提高到255公斤以上,将与全国冬小麦平均单产的差距从现在的92.8公斤,缩小到70公斤以内。实现小麦总产44亿公斤,保障供给的目标。推出2个面团稳定时间达到10分钟以上的强筋小麦品种,强筋、中筋专用小麦商品量占总商品量的三分之一。
(三)发展区域布局
1、渭北高原中晚熟冬麦区,是冬小麦的适生区和优质小麦优势生产区。区内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一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较瘠薄;二是降水分配不均,小麦生育期降水少,冬春多干旱;三是局部地区常有冷冻灾害。提高区域小麦单产的关键技术:一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土保水,提高肥力;二是推广量水栽培技术,做到适水种植。
2、关中平原中早熟冬麦区,是陕西省小麦的主要产区和优势生产区。水地及西部川道属小麦适宜区,东部川道及旱地是次适宜区。区内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一是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后,整地质量差,播种质量差,管理粗放;二是有机肥施用量少,土壤长期没有耕翻,犁底层坚硬;三是近年常发性病虫害增加,东部还易受干热风影响。提高区域小麦单产的关键技术:一是推广土壤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二是研制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施肥、播种一体机,提高播种质量;三是推广小麦节水灌溉技术。
3、陕南麦区属小麦的次适宜区,包括陕南平坝早熟冬麦区和秦巴浅山丘陵中熟冬麦区。区内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一是平坝川道区主要是稻-麦倒茬,湿害严重,地湿土黏,通透性差,整地、播种质量差,小麦成苗率低;二是浅山丘陵区地貌起伏大,土壤质地差,土层薄,肥力水平低,降水利用率低;三是病害严重,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结帮”齐发,影响高产稳产;四是品种多、乱、杂、旧,缺乏规范的管理秩序。提高区域小麦单产的关键技术:一是平坝区推广稻茬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提高小麦播种质量,推行开沟排渍防湿害和涝害措施;二是选育推广适宜浅山丘陵区的小麦品种,采用水平沟条播或密窝播种、集中施肥技术;三是选用抗病高产品种,推广包衣种子;四是开展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
四、工作切入点
(一)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建设现代小麦产业示范区
抓住国家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省政府实施《粮食单产提高工程》的机遇,建设百万亩现代小麦产业示范区。示范区以“科学技术示范的样板、集约化先进生产方式的典型、带动区域均衡增产增效的模式”为方向,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统一订单生产的要求建设,目标是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商品小麦,为农民提供现代小麦产业示范现场,推动小麦生产效益的提高。
(二)实施产业示范县带动战略,推动小麦产业发展
在关中选择小麦种植面积过30万亩的县,陕南小麦面积过10万亩的县,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建设小麦产业示范县。建设内容主要是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实行良种乡繁村供;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技术补贴政策,推动重大技术推广应用;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产业服务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麦的综合生产能力,带动全省小麦总产稳定提高。
(三)完善现代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支撑力度
建立产业专家联县工作机制,一个产业示范县有一名专家,共同研究产业发展中各环节的技术难题,梳理成科技项目,开展研究,保障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指导小麦产区技术推广工作,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提升基层技术指导服务能力。建立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发布制度,加大对主导品种的良种补贴力度,实施主推技术关键环节补贴,推动重大技术推广应用,实现村村都有主导品种和主
推技术的示范田,提升科技对小麦产业的贡献率。制定主产县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产业发展的现状,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服务产业发展。建立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吸引产业相关的政府管理人员、研究推广人员、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各方参与,发布研讨政策、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推动产业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发展现代农业事关现代化建设大事,各级政府要加大工作力度,将粮食安全、蔬菜供应和农民增收纳入政府考核范围内,切实落实省长“米袋子”负责制、粮食安全各级政府首长负责制、真正把小麦作为第一工程,把农民增收作为第一要务,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加强基础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的目标;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全面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完善配套水利设施,推广灌溉节水、旱作节水等科学用水措施,建立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长效机制,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增加现代物质装备投入水平,改善基础条件。
(三)完善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挖掘小麦增产增收潜力
整合县级农技推广资源,建立综合服务中心,增加公益性投入,制定奖惩措施,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针对县、乡农技力量薄弱的实际,依照教育部招收免费师范生有关做法,在农业院校招收免费农技生,签订承诺协议,为粮食大县输送公益性农技服务人才。大力引进和培育粮食生产流通龙头企业,以行业协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构建小麦生产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同时搞好灾害预报、预防,防灾减灾,加强粮食种管收各环节的技术指导,减少因灾损失。研究制订指导土地流转文件,鼓励和规范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种粮大户和粮食能手集中,促进小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四)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以工补农机遇,加大农业投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增加重大技术补贴,促进重大技术和关键措施落到实处。解决农业融资难瓶颈,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加快农业发展。
六、陕西小麦产业发展实施重大项目的意见
1、提升陕西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研究。结合实施的小麦种子统供和高产创建工程等重大活动,适应气候变化、资源约束要求,建议省上给予关中小麦超高产技术研发、小麦玉米一体化技术研发、旱地小麦高产高效技术研发、小麦主要病虫草冻害防治技术研发、小麦减灾预警预报、小麦产业化加工、小麦机械化作业管理技术研发集成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和立项,为进一步提升我省小麦生产能力和水平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加快选用高产优质新品种步伐,对适宜良种的良法给予立项研究,超前进行集成配套。强化对已经选育优良品种的配套调优保优技术研究。结合实施高产创建,进行超高产机理配套技术集成,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
2、加强小麦科技研究的基本能力建设。抓好渭北旱原、关中灌区和陕南三大麦区的发展,重点发展关中麦区和渭北旱原麦区,实现优区、优种、优栽,加强三大麦区的小麦生产基础能力建设。
第一、小麦资源创新研究与材料创新是提升产业化的基础。突破性资源的发现和利用是突破性育种的关键,应重视小麦遗传的创新,特别是种间遗传转化资源的创新。
第二、强化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耕作与栽培模式研究。陕西关中小麦区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为主,渭北高原以小麦单作为主,陕南为麦-玉米为主。在现有的耕作制度下,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提升资源生产力和利用率。
第三、弄清我国小麦主要品种和抗源材料的抗性遗传背景,摸清我国小麦品种的抗性基因“家底”。摸清现有品种的抗性遗传家底,然后有目的选育不同类型、不同抗病虫基因的品种。结合病虫害流行路线、分区实施不同抗性品种的基因布局,切断病原菌和害虫的传播路线,达到大区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3、建立陕南小麦品种引育基地。应重视陕南300万亩小麦生产的品种问题,建立陕南小麦品种引、育基地。针对陕南小麦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需要,开展小麦品种引进和选育研究。立足自育自用,尽快提高陕南的小麦生产水平。
4、加强病、虫、草、冻害基础性研究,弄清重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迁飞规律。研究弄清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越夏、越冬规律和精确范围,弄清病菌远距离传播路线和途径;研究小麦吸浆虫、小麦蚜虫的远距离迁飞规律,吸浆虫的北移规律、滞育和打破滞育的条件等;虫传病毒病的传毒规律及其病害与传毒昆虫发生的关系等,为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持久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5、加强农机具配套研究。加强农机农艺结合,在秸秆还田的背景下,研究秸秆还田、施肥、播种一体机,制定农田制作制度,配套深松机,提高播种质量;研究追肥机、锄草机一机多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建立农田节水灌溉系统,节约水资源;推广应用新型植保机具,提高防治效果,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篇: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发言材料
抓住机遇重点突破
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强区
寒亭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我区以风筝、年画这一独特的姊妹艺术为重点,挖掘资源优势,狠抓载体建设,完善推进机制,形成了民俗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等齐头并进的特色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禹王生态湿地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省级湿地公园,创建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于家大院、柳毅山等景点已初具规模并对外接待游客。
今后五年,我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抓住旅游业大发展的良好机遇,突出民俗文化旅游特色,高起点规划,高强度投入,打响“风筝年画之乡、魅力民俗之旅”旅游品牌,打造全国一流的民俗文化旅游基地,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强区。
一、实施“提升计划”,推动民俗文化旅游业上档升级。按照“大产业、大发展、大文化、大旅游”的思路和“打造中国北方民俗旅游第一品牌”的目标,积极推进以杨家埠民俗文化旅游园区建设为重点的“提升计划”。在制定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改制,突破发展瓶颈,提高管理水平,激发企业活力。加快风筝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农民画博物馆、杨家
1埠民俗村、浞河会所、潍水人家、风筝苑等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民俗文化旅游总量,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内容。以电视连续剧《年画》即将播出为契机,做好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内的景点打造、高端艺术专业人才的引进聚集和旅游产品、艺术品的研发交易等工作,充分做足放大“年画效应”,全力打造颇具影响力的影视旅游基地。争创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加强对风筝年画经营业户的引导和管理,严格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整体形象。培植民俗旅游接待户,体现地方特色,提升杨家埠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加快玫瑰花园等高档酒店建设,积极培植并申报星级酒店,大力提升景区接待场所档次,实现游客接待能力和水平的新突破。
二、开展“挖掘行动”,打造更多文化旅游新亮点。在加快杨家埠民俗旅游开发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其他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一是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旅游。以挖掘“寒浞文化”为重点,全面开发建设以寒亭高庙、寒亭古街和于家大院为重点的“古寒国文化城”项目。结合城中村改造,回收于家大院周边10余套古院落,扩大旅游体量,进一步恢复于家大院的盛时风貌,着力将于家大院打造成国家AA级旅游景点。以“柳毅传说”为依托,以“柳毅故里、情缘胜地”为主题,加快推进柳毅山“情缘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并申报为国家AA级旅游景点。同时,申报“嫦娥奔月”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深入挖掘禹王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推进禹王生态
湿地建设,积极争创AAA级旅游景区,加快与白浪河上游的白浪绿洲、中游的北辰绿洲一起打造形成“一河三湿地”的生态景观。积极发展休闲、观光、体验等生态农业旅游,打造生态文化旅游新景点。三是培植发展文化旅游企业。引导扶持盛壮红木嵌银、丰泰文化、天成风筝、鲁东物流等龙头文化企业做强做大,实现文化旅游载体的规模化、多元化。积极争创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整体上档升级。四是整合全区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以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为核心,以杨家埠民俗旅游接待村为依托,将杨家埠民俗旅游景区通过“浞河景观带”与古寒国文化城特别是于家大院景区连为一体,形成以“民俗体验、水景游览、古宅探幽”为特色的寒亭旅游线路。同时,串联禹王湿地、柳毅山等其他文化旅游景点,从根本上解决我区旅游滞留时间短、留人难的问题,最终形成“精彩寒亭一日游”的旅游线路。
三、强化“高端意识”,积极发展新兴文化旅游业。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先进经营管理模式,突出发展年画风筝创意制作、文化创意、影视制作等产业,以高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提升文化旅游层次的一项重要举措,以培植创意企业、打造创意街区、建设创意园区为重点,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时尚理念,改造传统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努力形成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加大寒亭文化旅游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在进一步办好杨家埠风筝年画艺术节、潍县萝卜文化节等节
会的同时,积极组织我区年画、风筝、布玩具等优秀文化旅游产品参加国内外展会,实施立体化、全方位宣传营销战略。以“柳毅传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柳毅庙开光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柳毅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宣传层次,扩大文化影响,并争取以“柳毅传说”为题材拍摄电视连续剧。成立“风筝年画协会”,强化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和研制,严把质量关,防止低层次劣性竞争现象发生,推动我区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健康发展。
二〇一二年六月
第四篇:第二届产业发展大会日程安排
2011(第二届)中国产业发展大会暨重大产业项目洽谈会
日程安排
主办单位: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院、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 支持媒体:经济日报、央视财经频道
网络直播:网易财经频道、中国经济网
会议时间:2011年5月21日
会议地点:北京新大都饭店
会议主题: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5月20日全天大会报到
5月21日
上午8:00-8:30
大会开幕式——主办单位领导致辞
上午8:30-9:00
大会主题演讲: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
安排1位重要嘉宾进行主题演讲,共30分钟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工业化的核心目标是“转型”和“升级”,对于承载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县域如何做好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两篇文章?
9:00-11:00
10部委政策信息对接会
邀请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旅游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开发银行等部委官员围绕县域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进行发言
安排提问环节
11:00-12:00
“十一五”全国产业发展范例县区领导典型发言
安排6位先进县区领导就产业发展做典型发言、进行经验交流,经济日报央视2套现场采访 下午14:00-16:00
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洽谈会暨央企对接会(100个县市区+30重大项目+50家央企)16:00-17:00
中国县域产业发展能力研究成果发布仪式
晚上19:30
拟安排国家大剧院专场演出
大会详细内容请登录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院网址: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第十届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大会
第十届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大会 海信ULED获技术创新奖 2014年7月2日,在由中国电子商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14年(第十届)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大会”上,海信ULED凭借出色的产品表现摘获“2014年彩电产品技术创新奖”。本次大会,海信同时荣获“2014年消费者喜爱平板电视品牌”,海信VIDAA2也获得“2014年十佳平板电视奖”。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大会自2005年开始,至今已经是第十届,已成为彩电业颇具权威和影响力的行业盛会,同时也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本次大会以“炫动色彩节 畅享新视界”为主题,现场众多中外主流电视品牌产品争奇斗艳,海信更是以备受关注的ULED产品让现场嘉宾尽享全新显示科技。海信ULED电视在4K超清显示基础上,采用多分区独立背光控制和HiView画境引擎技术,并模拟主动式发光显示器件的优势特征,实现了高对比度、高色域和高速响应的完美画质表现力,在图像色彩饱和度、对比度表现上和OLED不相上下,在图像亮度、技术成熟度方面比OLED更具优势。而相比普通的LED背光产品,对比度可以提升十倍以上,色域范围提升30%以上。
凭借在显示技术上的重大创新突破,海信ULED收获了本次大会重要殊荣—“2014年彩电产品技术创新奖”,该奖项由主办方联合知名杂志《消费电子》结合权威机构检测结果、产品市场表现以及专家评审意见进行综合评选得出。主办方力求通过该奖项的评选展示出国内彩电前沿新品,展现彩电制造企业的最新技术理念,引导中国彩电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