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宁鼎诚担保有限公司担保项目审批流程及风险防范要点
海宁鼎诚担保有限公司民间融资担保
操作流程及风险防范要点
(试行稿)
一、申请基本条件
经工商行政机关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年满18岁具有完全民事能力的自然人。
二、融资担保用途及种类
用以弥补企业或个人因生产经营或其他因素资金占用造成的临时性资金短缺。主要满足企业或个人银行贷款到期周转、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等各类资金需求。
三、融资担保申请及操作步骤
1、企业提出融资担保需求,客户经理预登记,填制《海宁鼎诚担保公司业务咨询登记表》;
2、公司业务分管经理根据客户经理业务情况进行工作分配,确定A、B角客户经理;
3、客户经理对民间融资担保需求进行初审,客户经理A、B角独立分析,包括企业、个人调查、担保基本风险度评估、确定反担保方式、收费标准、撰写调查报告、提出初审意见等;
4、A角客户经理填制《海宁鼎诚担保有限公司融资担保申请/审批表》;
5、项目评审,对是否同意担保、担保金额、担保期限等方面出具体审核意见,并落实资金;
6、签订担保合同及落实相关反担保手续,编写担保业务编号登记相关台帐并进行审批;
7、审核、移交已经审批完成的担保资料并联系打款,收取担保费用;
8、进行保后调查,确定企业、个人资金使用、企业经营等情况,确保还款来源的稳定;
9、提前通知企业、个人融资到期时间,做好还款准备;
10、确认融资归还并登记台帐。
四、风险防范要点
一、初审:
融资担保项目初审实行双人落实制度。即对每一个项目进行调查必须在部门经理的统一安排下,至少由主办项目经理和协办项目经理二人共同完成。各自的职责是:
(一)主办项目经理的职责:
1、负责与担保申请人的联络、沟通,要求客户配合工作;
2、约定时间,组织与协调对项目的调查;
3、独立发表评价意见并对提交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二)协办项目经理的职责:
1、配合主办项目经理工作,一起对项目进行实地调查;
2、独立发表评价意见并对提交资料的的真实性负责。
(三)部门经理的职责:
1、根据担保项目的难易程度,合理选配主办项目和协办项目经理;
2、督促项目经理及时对项目进行调查评价;
3、审查项目经理提交的《企业(项目)调查评估报告书》的真实性、完整性,并对整体质量负责。
尽职调查:内容包括担保申请人资信、融资用途的合理性、还款来源的可靠性,以及反担保措施的可控性等四个方面。
资信调查评价:指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进行多方面的调查,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与评估,据此就客户的偿债能力做出全面的评价;
融资用途合理性调查评价:主要是对担保申请人融资的具体用途、期限长短等方面内容进行调查,根据掌握的资料对融资用途是否合理进行评价;
还款来源可靠性调查评价:是对担保申请人到期时的现金流量进行调查,根据掌握的数据对还款资金落实的可靠性进行评价;
反担保措施可控性调查评价:是对担保申请人提供的反担保措施进行调查,逐项核实价值或权益是否足值,重点关注其变现能力即变现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根据掌握的资料对万一发生风险是否可控,担保公司的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失进行评价。
二、复审:
指风险管理审查员对项目资料的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反担保措施的可靠性、还款计划的稳定性、调查结论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并给出相应的复审意见。
风险管理复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企业所有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完备性进行审核;
(二)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及最近二年的信用状况进行审核;
(三)对企业的风险度测评结果进行审核;
(四)对反担保措施的合法性和可靠性进行审核;
(五)对企业的项目、行业、品牌、信誉等产生的无形资产评价审核;
(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获利能力、履约能力和发展潜力分析和审核;
(七)对担保项目的风险防范与监督检查提出具体意见;
(八)对是否同意担保、担保金额、担保期限出具审核意见。
风险管理部担保项目复审由部门经理指定审查员进行,审查员在《担保业务审批书》上出具审核意见,一般应在两个工作日内完成;风险管理部经理受到审查员完成的《担保审批书》后,在《担保业务审批书》上出具复审意见。
三、评审:
指风险管理部同意担保的项目或担保业务部要求复审的项目交由评审委员会评议决定。
担保业务部主办项目经理介绍项目及初审情况:包括申请企业的经营状况、资信情况、管理状况、贷款用途、贷款项目概况、企业风险度评估情况、反担保措施及反担保物等方面的情况,陈述个人对项目的意见。担保业务部协办项目经理对项目及初审情况作必要的补充,并陈述个人意见。
风险管理部审查员介绍项目审查情况:包括对项目资料的完备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审核、申请企业偿债能力审核、申请企业信用状况审核、重点说明反担保措施的合法性和可靠性审核及企业基本风险度评估情况审核等方面。陈述个人对项目风险的分析,提出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评委针对项目和审核中不明的情况进行提问:分别由担保业务部和风险管理部相关人员做出解答。评委自主陈述对项目的意见。
四、风险控制手段和反担保措施
公司目前在办理担保业务中,在风险防范方面主要根据被担保人的信用状况和具体状况,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为原则,切实把握好被担保人的“核心资产”,以确定严密的风险控制手段或反担保措施并在业务办理全过程不折不扣地实施。
凡本公司担保的企事业单位(经董事会研究同意的特殊客户外),其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必须向本公司提供无限责任反担保并同时提供其个人主要财产清单、配偶同意意见书等资料,反担保合同须经公证或律师见证。
第二篇:担保有限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投资担保有限公司 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增强河南小康明华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加强风险管理的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河南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试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本公司章程的规定,制定本公司风险管理制度。
第二条 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改进管理监控方法,强化风险全程管理,增强识别、计量、预警、防范和处置风险能力,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确保风险在可控目标之内,确保安全经营稳健发展,确保风险收益的优化。
第三条 风险管理遵循全面管理、制度优先、预防为主、职责分明的原则。(一)全面管理原则。资产、所有者权益和收入、支出、损益以及人员薪酬、奖惩等经营管理的各项事务和每个环节,都全面地进行风险管理,涉及风险控制人人参与、各司其职。
(二)制度优先原则。开展各项事务先制定相应制度,尽可能使制订的制度科学、合理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并对制度执行效力和结果实行全程监控。
(三)预防为主原则。各类风险应防范于未然,以预防预警为主,出现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处置化解。
(四)职责分明原则。防范和处置风险明确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明确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对因渎职、失职或营私舞弊造成风险和损失的行为,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章 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素
第四条 风险是指对目标产生不利(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类型包括: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内部管理与服务的问题引起自身外部社会名声、信誉和公众信任度下降所造成的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由不当的法律文书、制度或违法行为自身的法律权利等所造成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造成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被担保人违约所造成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市场价格(担保费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造成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员工操作不当或不完善、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及系统或外部事件(如自然灾害)所造成的风险。
第五条 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股东会、经营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本公司的各项活动之中,旨在用于识别可能会影响的潜在事件,管理风险以使其在本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或风险偏好之内,并为既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第六条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从不同的侧面关注和管理风险,并力求实现经营目标、合规目标,以此促进可持续发展。
经营目标,是指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其资源,以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
合规目标,是指符合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第七条 为服务并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全面风险管理应具备以下相互关联的八个构成要素,并能有效运行。
(一)内部环境。即:股东会批准检查经营决策和重要政策,了解经营中的风险,明确可接受的风险程度,确保经营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步骤,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这些风险。
监事负责监督股东会、经营管理层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履行以下职责:监督股东会、经营管理层风险管理的履行情况;监督风险制度的实施,确保被认定的风险薄弱环节得到及时整改。
公司管理层实施股东会通过的经营策略和方针;制定和完善有关的制度和程序,用于识别、计量和监测业务中的风险;建立和完善内部组织结构,明确相互的权利和责任,确保赋予的任务能得到有效执行;执行适当的内控政策,对内控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和是否完善进行监测。
股东会和公司管理层要促进内部员工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内部建立一种控制文化,向内部各员工强调和宣传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所有员工都要了解各自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全面投入内控制度建设。
(二)目标设定。即:内控制度要与本公司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风险相适应,以合理 的成本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设定风险容忍度目标,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三)事件识别。即:设立履行风险管理职能的专门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并实施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的制度、程序和办法,以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建立函盖各项业务、所有范围的风险管理体系,对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识别和持续的监控。负责组织建立明确的内部制衡机构和实行双签有效制度,涉及资产、财务和人员等重要事项变动,都不得由一人独自决定。
(四)风险评估。即: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有效识别和持续评价面临的各类风险,特别是对经营目标有负面影响的重要风险。内控制度还必须随时加以修改和完善,对新的或者以前没有控制的风险进行控制。
(五)风险对策。即:指公司管理层负责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和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审计、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建立内部控制的风险责任制: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并对内部控制失效造成的重大损失承担责任;业务部门及时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风险和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违反内部控制的员工,依据法律规定、内部管理制度追究责任和予以处分,并承担处理不力的责任。
(六)控制活动。即:内部控制要成为日常业务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在业务的每一层级都有明确的内控措施,包括:高层审核、不同部门采取的内控措施;建立审批、授权及核实制度。为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建立适应的责任分离制度,员工不能承担有利益冲突的工作,且进行仔细、独立地监督。
(七)信息与沟通。即:有效的内部控制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信息数据系统,掌握全面的内部财务、经营、监测信息,以及对内部决策有关的、反映重大事件和条件变化的外部市场信息;保证所有员工充分了解和遵守涉及其责任和义务的所有政策和程序,保证其他有关信息能够向恰当的人员沟通。
(八)监控。即: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进行持续的监测,对主要风险进行监测成为日常业务活动的组成部分,并在日常运营中随时发现、提示可能的风险点,同时参与改进、优化业务流程,以有效防范风险的发生。
第三章 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第八条 风险管理层级包括整个股东会、公司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八个全面风险管理要素方面实行全程风险管理。
第九条 规范、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通过合理划分股东、执行董事、经营管理层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内部监督的有效性和激励约束的合理性。
第十条 风险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分级负责。
第十一条 财务会计、风险管理部经理是单位风险控制的关健人员之一,财务会计、风险管理部经理对于内部控制中的缺陷以及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应在第一时间向公司总经理报告的同时,及时向董事会报告。
第四章 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文化
第十二条 风险管理是全方位与全员参与的管理。风险管理涉及担保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对风险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风险存在于担保业务的每个环节之中,风险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全体员工必须营造“全员重视、积极参与、献计献策、齐抓共管”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
第十三条 通过加强对员工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的灌输、培养和提高,有效增强员工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自学性。
第五章 风险管理的范围和过程
第十四条 风险管理的范围涵盖各个业务部门和各类型的风险。要实行通盘管理,将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不同类型的风险纳入到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并针对每一类风险的特征采取相应的管理流程和办法。
第十五条 风险管理需要实行全程管理。对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评价、风险接受、风险转移、风险补偿等各个环节划清职责、分别把关、风险落实、管理到位。完善担保业务流程各环节的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价方法,保证所有环节的各类风险都能得到有效控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驾驶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的防范。
第六章 风险管理的计量和方法
第十六条 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有:(一)既重视审保分离,又重视全程管理;
(二)既重视单一信用风险管理,又重视信用、市场、操作多种类型风险管理;(三)既重视单笔交易单一风险,又重视所有信用敞口总体风险;(四)事前主动引导和事后被动督导并重管理;(五)惩戒功能和激励功能并重管理;(六)源头控制管理和未端治理管理相结合;
(七)定性分析管理和定量分析管理相结合。
第十七条 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归集、分析在不同时期、不同部门、不同项目以及每个环节的各类风险,全面衡量自身总体风险承受能力。通过对资本、收益、风险的衡量,判断局部风险对整体风险的影响程度以及是否可接受,理性处理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
定量主要结合以下指标进行。(一)信用风险指标
1、不良资产率=不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资产*100%,控制在<2%;
2、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控制在<2%;
3、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信用风险资产应提准备*100%,控制在>120%;(二)盈利性指标
1、资本利润率=税后利润/所有者权益*100%
2、成本收入比率=(营业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营业净收入*100%
第七章 风险管理的重点
第十八条 政策。本公司以服务“三农”与小企业为宗旨和经营方向,以“流动、小额、分散、效益”为融资担保策略。要重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产业政策调整的分析和研究,降低因政策面或宏观经济变化对各产业(担保客户的行业、发展对象)的负面影响。
第十九条 法律。法律风险是本公司面临的一种商业风险,法律风险可能造成经济损失。法律风险的原因通常包括有关法律法规、合同违约、侵权(例如知识产权)等。法律风险会给自身带来严重的后果;法律风险在事前是可防可控的。法律风险可以通过强化法人法律治理来控制。本公司采取预防性法律措施来应对法律风险环境,针对自身面对的风险做出一些防范性工作。分配给预防性法律措施一定的资源并与面临的风险成正比。
第二十条 授权。本公司对高级管理层、业务岗位授权开展担保业务的品种、审批的限额都要明确、清楚和适度权审批人员或组织审批品种和审批限额与其控制和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相适应;既要管好授权,又要严格控制转授权。
第二十一条 授信。本公司实行统一授信担保管理,健全客户担保信用风险识别与监测体系,完善授信决策与审批机制,根据审保分离原则,授信审批部门与授信执行部门相互独立,形成健全的内部制约机制,不得合二为一;防止违反担保原则发放人情担保和向关系人发放信用担保。实行最高授信担保额度管理,对同一客户实施最高额度担保授信。
第二十二条 会计。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和会计操作规程,运用计算机技术实施会计内部控制。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合法,严禁设置账外账,严禁乱用会计科目,严禁编制和报送虚假会计信息(报表)。
第二十三条 资本充足与损失拨备。本公司不断提高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准确性,揭示资产内在损失和资产质量;严格执行审慎的损失准备金制度,及时足额提取各类损失准备;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和资本充足率管理制度,增强资本管理的主动性,确保风险损失拨备充足,确保资本充足率符合审慎经营要求。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制度自本公司股东会审议通过后实施。
第二十五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制度由本公司股东会负责修订解释。
第三篇:担保项目流程
担保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信用担保全过程管理
一、信用担保全过程管理概述
1、过程管理的含义
过程管理是对过程运行实施控制各业务环节将风险理念贯穿始终,建立适应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内控机制、组织设计、文化理念与管理体系,以客户满意度和风险管理水平为质量指标,使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融为一体。
2、过程管理的重要风险控制点
(1)保前过程控制:项目调研、项目审批、法律法务操作
(2)保后跟踪及还款前的过程控制:建立保后监督制度、制定保后跟踪工作指引
二、项目受理
1、项目受理条件:
具备还款来源;具有还款意愿;能够提供反担保措施。
2、项目咨询:
方式:面谈、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内容:
了解申请人基本信息;
了解申请人经营状况及融资需求; 了解申请人的反担保资源; 介绍担保机构的性质和服务
3、项目初审
审核申请人的贷款资格; 了解企业基本面; 初步商定反担保措施; 就担保方案初步达成一致。
4、项目材料的准备(1)担保申请表(2)企业基本资料
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贷款卡、验资报告、章程、法定代表人证明书、授权委托书(3)企业同意贷款证明
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董事签名样本(4)财务资料
审计报告、财务报表、银行对账单(5)企业基本情况
简介、产品、市场情况、借款用途、还款来源
三、尽职调查与担保方案设计
1、尽职调查的标准化规程(1)非财务因素调查 1企业基本情况: ○a.企业基本概况
注册资本、经营范围、股权结构、关联企业、分支机构 b.历史沿革
近三年的主营业务、股权、注册资本等变动及原因,近三年业绩 发展方向、发展战略 2企业管理 ○a.管理层素质及经验;b.管理层关系及稳定性;c.管理现状;d.企业人员情况 3产品及技术情况 ○a.产品结构;b.技术状况;c.对技术重视程度;d.研究成果及技术发展前景 4行业及市场情况 ○a.行业情况;b.竞争情况;c.营销模式;d.客户情况;e.销售变化趋势 5产品制造 ○a.生产场地;b.制造方式;c.生产管理;d.进货渠道;e.质量保证体系f.安全生产g.环保问题 6企业资信状况 ○a.开户行及主要结算行情况;b.近三年贷款记录;c.对外担保记录;d.诉讼记录 e.纳税记录;f.企业信用网记录;g.人民银行黑名单记录;h.国税网、地税网记录(2)财务因素调查
1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核实(主要是确认资产负债表内重要事项内容是否属○实)2销售收入、利润核实 ○销售明细帐、总账、报表、销售回款、纳税情况、生产记录、入库单、出库单、运输单、发票、出口报关单、贸工局出口证明、企业采购环节核证、用电量对比
2、基本面分析与评价(1)定量分析
1现金流量历史状况、规律性分析、现金流量预测 ○2主要财务指标及其分析 ○a.偿债能力:净资产、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或有负债比率、贷款按期偿还率、利息保障倍数。
b.经营能力:年营业收入、销售利润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净资产回报率。
c.成长能力:净资产增长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利润增长额。(2)定性分析 1资信状况○2市场状况○3企业技术状况○4经营管理状况○5产品状况○6管理层素○质
(3)综合评价
1影响决策的专项特别分析 ○a.技术是否领先;销售是否有优势;管理层是否具有较强的市场运营能力;是否有政策倾斜。b.项目经理认为需详细说明的问题。c.重要问题的补充说明。2重点风险分析与提示 ○a.经营管理风险b.过分依赖关键人员风险c.市场风险d.生产风险e.技术风险f.财务风险g.政策风险h.道德风险 3担保效益分析 ○a.资金需求、贷款用途;b.还款来源分析;c.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反担保措施的设置与评估(1)反担保物的种类
1变现能力强的反担保措施:房屋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有价证券、机器设备 ○、车辆、船舶
2信用反担保措施:关联企业保证、个人保证、其他企业保证。○3具备制约能力的反担保措施:应收账款监管;退税账户监管;知识产权、收○益权质押;存货、提单质押。(2)选择反担保需考虑问题 变现能力、可操作性、制约能力 4.担保方案设计
(1)担保额度的确定,根据客户提供的反担保物及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后确定(2)放款及还款方式的确定,一般是交纳担保费后签订合同后放款
四、项目决策与实施
五、保后跟踪
1.保后跟踪制度 检查时间
贷后第1个月、每2个月,贷款到期前1个月。检查方法
自查为主,互查为辅;查账与查库结合;检查分析和建议相结合;保后业务和争取派生业务。检查重点
贷后1个月:贷款使用情况,用途是否改变。
贷后每2月:贷款前后经营、财务、反担保情况变化。
到期前1月:还款资金筹备情况,还款意愿,还款来源。保后跟踪记录
保后跟踪记录表;查清原因,提出改进意见。2.保后跟踪工作指引
(1)财务因素检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变化情况;财务指标情况;其它财务情况
(2)非财务因素检查:
1行业风险:有无重大不利行业发展的因素出现;行业有无萎缩;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有无影响。
2经营风险:经营者策略是否调整;生产是否正常;订单是否饱满;原材料价○格、产品市场价格有无变化;供应商、产品用户有无变化。
3管理风险:主要经营者、核心技术人员有无变更;股东、关联企业有无变化。○(3)反担保情况
1抵押物情况:是否完整并得到较好维护;变现值是否变化;其他债权人是否○主张权利。
2反担保物的监管情况:出口退税账户是否正常;应收账款回款是否正常;按○揭房付按揭款情况是否正常;存货情况有无异常。
3反担保企业情况:经营是否正常;财务状况是否良好;对外负债和担保额有○无增加;资信状况;有无不利评价。
4个人无限责任反担保情况:资产有无转移;承诺有无兑现;有无不利评价。○3.保后跟踪预警
(1)财务类预警:不明应收账款、存货的增加;销售增加利润减少;债务增加;亏损且呈增加趋势;关联企业非正常转移资金;坏账增加;现金流不足以支撑正常业务;支付危机。(2)非财务类预警
行业情况:不利政策出台;行业或相关行业经营策略调整。
经营情况:不按用途使用借款;拖欠利息;经营活动发生重大变化;产品滞销;出售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擅自处理抵押物。投资情况:投机倾向;准备实施重大投资策略;准备实施资产重组。管理情况:管理层变化;管理层出现分歧。
外部联系:不按时递送报表;工商、税务、海关处罚;媒体披露不良行为;违法乱纪;吊销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重大经济纠纷。
六、担保业务计划管理
第四篇:企业如何防范保证担保风险
企业如何防范保证担保风险
一、关于保证担保的一般规定
保证,是指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当债权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的行为。依《担保法》的规定,保证方式可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两种。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是一般保证。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对债务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是连带责任保证。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最大的区别在于保证人是否享有先诉抗辩权。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在一般保证情况下,当债务履行期满,债务人未能履行债务时,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而在连带责任保证的情况下,保证人不享有先诉抗辩权,即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限届满没有履行债务的,债权人可以要求债
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上述情况表明,保证人在不同的保证方式中所处的不同,其利益受到保护的程度也有差异。一般而言,保证人在一般保证中的地位较优越,实际承担的是补充责任,即第二位的责任,而连带责任保证中的保证人则不享有此种“顺序”利益。只要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保证人就得满足债权人提出的承担保证责任的请求。因此,在保证合同中最好明确约定保证方式。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人应当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
通常,当事人约定保证担保的范围,可以单就本金债权为保证,不保证利息;也可以仅就债权的一部分设定担保,还可以只保证缔结保证合同时已存在的债权,而不及于后扩张的部分。应注意的是,基于保证的附从性要求,约定的保证担保范围不得超出主债务的数额。
否则,超出部分无效。
二、企业防范保证担保风险建议
目前,在我国保证担保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不注意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致使有些不能担保或者没有条件担保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担保,保证合同无效。二是保证担保的程序不健全。在实际担保中,一些企业在担保时只在主合同上签字或盖章,没有另行签订保证合同,从而使保证方式不明确,保证范围和保证期限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保证人丧失先诉抗辩权、保证范围扩大以及保证期限延长等不利后果,加大了保证人的风险。三是缺乏风险意识。不少企业在债权得到担保后,以为万事无忧,忽视对保证人的动态进行调查,因而有些担保企业采取合并、分立等变更企业组织形式或者隐匿、转移抵押物
甚至申请破产,从而出现了不具备代为清偿能力的“空壳”企业进行担保,致使债权无法实现。四是盲目提供担保。有些企业在为第三人提供保证担保时,对第三人不作偿债能力分析,仅凭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盲目提供担保,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针对保证担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防范保证担保的风险,企业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审查保证人的主体资格
根据《担保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保证担保人必须是符合法律规定,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个人。不具备上述能力的不能成为担保人。我国法律对担保人的主体资格作了限制性的规定:国家机关、学校、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不得成为担保人;企业法人分支机构、职能部门等也不能成为担保人。但有法人书面授权的企业法人分支机构,可以在授权范围内提供担保。需要说明的是,有资格作为担保人对外签订担保合同的主体仅限于两类,即经批准有权经营对外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外资金融机构除外)和具有
代为清偿能力的非金融企业法人,包括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2.严格审查被担保企业的资信状况,降低信用风险
企业担保具有一定的风险,这从客观上要求企业提供担保时要通过对被担保企业的信用品质进行评估审查其信誉程度,从而了解被担保企业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这可以通过了解被担保企业提供的付款记录,判断其是否具有按期足额偿还债务的良好信誉。同时,担保企业还可以审查被担保企业的偿债能力,即其资产数量、质量以及负债比例。也就是用“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指标来衡量,对被担保企业的变现能力、支付能力和财务实力有所了解,然后再以被担保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做补充,判断出被担保企业的偿债能力。
3.加大对保证担保的管理力度
企业必须从严控制下属企业及分支机构或控股、参股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对外提供担保,某种意义上是对企业资产权益的一种处置方式。企业对外提供担保应得到企业出资者的认可或授权。担保人不得为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本提供担保,内资企业和中资金融机构不得为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外方投资部分的对外债务提供担保。内资企业只能为其直属子公司或者其参股企业中方投资比例部分对外债务提供对外担保,但被担保人为以发行B股H股等方式在境外上市的外商投资企业除外。非金融企业法人对外提供的对外担保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50%,并不得超过其上年外汇收入。对外担保合同必须履行审批和登记手续。否则,担保合同无效。
4.适当运用反担保,减少直接风险损失
《担保法》第4条规定:“第三人为债务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谨慎的企业在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特别是在担保人与债务人并无直接的利益关系或隶属关系,而且对承担保证责任后追偿权能否实现把握不准的情况下,必须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运用反担保手段使保证人在代为清偿债务后,可以取得一种实在的求偿权,这种求偿权是有抵押物、质押物和留置物等具体指向的。所以,反担保是保障担保人将来承担责任后对债务人的追偿权实现的有利保证,同时反担保也是一种减少直接风险损失的有效措
施。
5.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担保的保险制度
当保证合同经公证成立后,担保企业可以要求债务人对担保合同所涉及的物、款再次向保险公司投保,以分散并转移风险。当企业交纳保险费后,将由保险公司进行多方面的审查、监督,并进行事前、事中稽核控制,从而将担保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点。
6.选择保证方式,减轻保证责任
在多数人担保的情况下,应明确保证担保的份额,尽量缩小保证范围,约定保证期间。在可以选择保证方式的情况下,力争选择一般保证,回避连带责任保证,将被保证企业推为第一债务人。这样可以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担保企业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对强制执行后不足部分,可由担保
企业承担。
7.注意运用保证责任的免责条款
企业在进行保证担保时,需要特别注意保证责任免除问题。根据《担保法》规定,在下列情况下,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1)保证合同中没有约定保证责任期限或约定期限不明确的,在一般保证时,主债务履行届满6个月后,在连带责任保证时,超过6个月的法定保证期间,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2)债权人未在约定的保证期限内向保证人主张权利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3)保证期间,保证人对未经其同意转让的债务,不再承担保证责任。(4)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的,保证人
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第五篇:担保风险防范机制及措施
湖北中州投资担保有限公司
担保风险防范机制及措施
前言
担保业是一个风险行业,尤其是融资担保,只有创建完备的担保体系,完善担保业务程序和规则,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制度,实行审核和担保业务分离,建立保证前的审核制度和贷款放款后的监管制度,形成一套科学的担保风险防范机制,将风险降到最低,担保公司才有生命力。为化解和降低项目的风险,获取安全稳定的回报,创建如下风险防范机制。
第一章 风险管理模式
根据担保公司的业务特点,建立如下风险管理模式。
1、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
组成专业化业务队伍,业务人员主要由金融专业、财务专业及法律专业人员组成;由项目经理对项目从业务谈判、签订合同、贷后跟踪至合同终止手续形成全过程控制。
2、成立监管部
制定具体的业务规则和步骤和业务部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和相互配合的关系,按照规则对担保项目进行保证前审查和保证后的监管,提出支持或反对的意见;通过对项目的档案管理,对项目风险进行分类,研究和发现担保项目的隐患,健全预警机制;与业务部共同制定解救措施。
3、建立评审会制度
评审会重要的职责是对担保业务从行业上、公司发展方向上、额度上进行把关,进行更进一步的论证,拿出决策性意见,最后由总经理批准,当担保金额大于1000万时,由总经理报与董事会决策。
4、由董事会和监事会对担保项目进行稽核。
第二章 风险防范措施
一、建立规范业务体系
1、建立一套专业化的、规范化的、程序化的档案管理制度,保证担保业务高效率并且规范;
2、担保项目的选择:制定提供担保项目的要求;担保公司和银行进行合作,由合作银行向担保公司推荐项目,向准备上市的公司、具有成长性的公司、经营稳健的公司提供担保。
3、制定担保公司标准法律合同文本。
4、遵循专业化的担保业务程序
业务部接洽业务评审会决策 完成各种法律手续和合同提供保证 监管解除担保责任 合同终止15、保费的收取:根据行业的风险系数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行业标准制订保费收取标准,在贷款资金启用前一次性收取。
6、建立规范的监管内容和步骤。
二、担保保证前的风险控制
1、业务部按照监管部制定的程序和事项要求,完善所需文件。
2、业务部作出初步分析报告,对企业财务状况、项目前景、信用、法定代表人简历、还款来源、反担保物的变现性、行业、企业在行业的地位及风险进行分析,并作出初步结论。
3、以上内容经监管部复核后报评审会进行审议。
4、业务部落实并反馈评审会和监管部门提出的相关问题。
5、对项目进行风险评估,针对项目的风险,由业务部和监管部共同订立监管措施。
6、由业务部签订《委托担保合同》、《反担保抵押或质押合同》、《监管协议》等法律文件,务必载明以下重要条款。
(1)提供保证前,必须落实反担保或对方的各种承诺,确保担保公司处于主动;
(2)担保合同中约定:担保公司在发现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发生恶化或外部相关因素发生变化时,有权提前处置抵押物或提前向贷方还贷;
(3)对于《担保法》中要求作登记手续的抵押或质押物必须作登记,登记、保险、公证手续可在银行放贷之后次日起,资金启用之前办理完毕;
(4)以经营权作反担保物的,业务部须对该经营权作一个价值分析报告;反担保的分析报告获评审会的讨论通过。
(5)以信用作反担保的,须对反担保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并获评审会通过。
(6)落实监管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管措施。
7、在完成以上工作后,担保公司对外签订保证合同。
三、提供保证后的风险控制
1、严格按《监管协议》条款执行,定期制定监管分析报告,加强银行贷款后的监管力度,定期向银行提供报告,使担保公司业务不只是承担银行贷款业务的担保业务,而且成为银行业务的延伸和完善。
2、定期核实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并及时报告说明。
3、银行放贷前在贷款银行设立监管帐号,由担保公司出具人名章印鉴,贷款资金全部进入监管帐号。
4、贷款单位提出用款使用计划,并由担保公司进行确认。
5、贷款企业每月向担保公司提供财务报表、现金流量表、项目进展报告及各帐号的现金表。
6、由业务部和监管部共同对项目进行日常检查。
(1)监管部定期不定期地对项目进行实地检查;
(2)根据项目的需要,担保公司委派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的日常工作;
(3)根据项目的需要,外地的贷款企业,担保公司可与当地的会计事务所合作,由会
计事务所按照担保公司的指令参与企业的日常财务管理,并按月交予担保公司财务分析报告,出现情况及时报告担保公司。
7、健全预警制度
(1)由监管部根据贷款的周期和资金情况,定期对所担保的企业的财务报表、资金流量、项目情况编写项目的监管分析报告,及时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及时与业务部沟通,报告总经理和监事会。
(2)报对非财务因素的风险分析,如政策风险、法律责任、还款意愿等。
(3)贷款到期前三个月,对担保项目进行一次专题评审会议。
8、在贷款到期前一个月,督促借款企业准备还贷资金。
四、对贷款后的项目风险分类和处置
参与银行的贷款风险分类,按照风险程序将融资担保业务划分为不同档次,分为大类:
1、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
2、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3、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再现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
4、可疑:借款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
5、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由监管部每季度对担保项目进行分类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对潜在的风险及时提出预警,并报送总经理、董事会、监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