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第一阶段研究报告(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12:5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第一阶段研究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第一阶段研究报告》。

第一篇: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第一阶段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研究报告

梁山县徐集镇教办课题组

2012年9月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研究报告

梁山县徐集镇教办课题组

课题组主持人

杨庆昌

一、研究目标

1、组建课题组,撰写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召开开题论证会,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并提出修改意见。

2、召开开题报告会,邀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并提出修改意见。

3、根据有关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4、集中和分散相结合方式进行理论学习,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

(1)、学习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

(2)、学习农村学困生成因的理论知识,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学校教育对学困生的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的影响等。

三、研究方法:

1、资料和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2、观察法:观察“学困生”平时活动情况,了解其发展状态

四、预期研究成果

1、成立俆集教办课题组

课题组是以杨庆昌同志为组长的八位一线教师组成,并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具体分工如下:

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张士方 副组长:高 峰

成 员:盛庆喜 杨庆昌 指导专家

李升 许鑫 乔卫华 孙霞 课题组成成员及分工

组 长:杨庆昌 领导组织课题研究与实施 副组长: 杨东孔

组织小学数学实验

仇念章 组织小学语文实验

成 员: 吴金凤

组织实验、收集整理材料

张宪勇

小学数学实验 刘春梅

小学语文实验 薛香菊

小学语文实验 李玉荣

小学数学实验

2学习以下相关理论

⑴《教育心理学》 张大均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年

2004

⑵《今日教育》 孙曙主编 今日教育杂志社出版 2006年10月

⑶《情绪心理学》 K.T.Strongman 著 王力 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年1月

⑷《教育双周刊》 2006年7月下

⑸《新德育》(月刊)詹万生 主编 2006年第12期

⑹《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 蔡克勇著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年10月

⑺《21世纪素质教育探索之路》 阎立钦、崔相录、余瑾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⑻《差生心理与教育》 钟启泉著 教育出版社 1998年

⑼《教师实用手册》温元凯,金宏达著 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7年

⑽ 陶兴模 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 数学教育学报 2004 5(2)P42

⑾ 熊川武.“理解教育”的实质、步骤与发现[J].教育科学研究,2005年第10期:20.⑿ 蒯超英:《学习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⒀ 李秉中:《掌握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3.⒁ 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⒂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⒃卓立主:《探索和谐教育》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3。⒄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0《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参与文献:

五、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成立了以杨庆昌同志为组长的俆集教办课题组。

2、小组全体成员进行了集中和分散理论学习,并撰写了理论学习笔记和反思,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六、关于整合研究的一些建议

1、对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项漫长而又需要耐心的事业。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信量变必定会带来质变,长时间的积累会让学困生拥有成功的信心和能力。

2.理论学习不够全面,教师研究工作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对学生的一些心理特点在理论上掌握不够,是因为理论学习的内容方面失去统一性,个别教师学习内容有些随意,效果不明显。为此我课题组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了统一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学习,以求达到更好的效果。

3.做好理论经验总结和交流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研究成果,并进行及时的交流推广。

第二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第一阶段研究报告

课题《学困生转化与方法策略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课题负责人 :姬福霞,宋艳霞

本课题研究在近期的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效果,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现将开题以来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深刻认识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新课程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学生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既要认清学生实际发展的潜能,又要正视学生现实存在的某些缺陷和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失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乐观公正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鼓舞每一个学生,并能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品质,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明确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因素对儿童学习心理的影响作用,促进教师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教育不当而产生的学习困难学生,更希望其研究成果对教育教学能产生指导意义。

二、明确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人任教班级数学学科所有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内容

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

2、造成农村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影响、学困生与家长关系等。

3、怎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

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

三、阶段性成果

(一)、根据学困生具体情况,制订初步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五种方法互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帮困活动中做到“五个一”:每周必须找学困生谈一次心;每周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必须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每班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座位由教室角落调至前排,取消惩罚性作业等)。切实做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增强了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针对性。

(三)、坚持学困生转化的四个基本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坚持因材施教,掌握他们的特征,针对不同学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2、激励性原则

发现学困生的点滴进步与闪光点,及时给以适当的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营造积极向上的心态。

3、尊重与严格要求原则

情感是基础,是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帮扶,实验过程中对学困生要以情感人,以诚相待,对研究对象严格保密,以免无意中伤害学生自尊心。同时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一定要严格要求,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

4、合理期待原则

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大,见效慢,学困生进步易反复,必须通过系统的反复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学困生。

(四)、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分析了解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自身原因 ①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

具体表现在:对学习无兴趣或兴趣的持久性差;学习动机不强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缺乏坚强的意志,不愿动脑学习,遇到一点困难就动摇、退缩;缺乏学习自信心,常因成绩上不去而产生自卑心理,没有向上的学习动力;课堂上缺乏自制力,对非学习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久而久之,他们不能掌握每节课应要掌握的内容,逐步成为学困生。

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缺失

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前后联系密切,环环相扣,一旦一环中断连接不上,多处中断便不能形成系统,前后失去联系,有没有得到及时的弥补,造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欠缺。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形成学困生。

③不正确的自我归因

这些学生往往把自己在学习中的失败、挫折归为自己内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天赋等。这将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消极地评价自己,自我感觉不良,感觉自己低人一等,甚至一蹶不振;认为自己天赋不行,不是学习数学的料,拼命学习其他学科来弥补数学的漏洞。

④学习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差异不大的个人智商,成绩却判然有别,这其中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向40分钟要效益”几乎已成师生共识。但个别学生却逆其道而行之,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学习方法,结果事倍功半。

2、家庭原因 农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知识层次较低的家庭,由于家长的思想觉悟低,知识水平有限,又忙于做农活或挣钱,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只给孩子物资上的关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对其学习不闻不问;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宁可玩扑克、麻将也不关心孩子学习;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认为识几个字能打工挣钱就行,对孩子没有正确的引导,也没有一定的期望;很多父母都在外打工,将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隔代教育的弊端造成了学困生的增多。

3、学校、教师的原因

学校教育投入的不足,是造成学困生的重要原因。部分教师关爱学困生不足。有的教师对学生不够尊重、不够耐心、评价偏颇,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

一、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社会的原因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学校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如网吧等。

(五)、针对不同学困生的成因,初步探究转化学困生实施方案。

1、转化基础较差的学困生的办法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这类型学生一般听课是没问题的,老师讲的他们都能明白,只是需要动用转换思维,或者需要阅读理解题意时就出现了困难。这样,我在做习题时段的教学中,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给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做,而另外设计一份有针对性的难度相应降低的题目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做,并及时给予关注指导,包括相关的知识的讲解和分析等。课内解决不了的,甚至延伸到课外。

2、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要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外辅导中加以指导。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但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需要一个过程,并逐渐通过培养形成能力。上课开始即向学生灌输抽象的学习方法是很难被学生接受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教学中感知学习方法,领悟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的示范过程必须做到两点:①教师的教应做到规范、条理明确、层次清楚,便于学生发现和领悟学习方法;②教师的教应做到难易适度,便于学生尝试和运用学习方法。

3、对学习无兴趣、动机缺乏的学困生要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类学生往往基础知识薄弱,“欠帐”太多,无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动机推动力。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由旧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通路阻断,知识链缺失严重,没有必要的知识迁移能力。偶有学习愿望,却又无路可走。对这类学生,我一般会用体谅和温暖的爱心帮助他们补课,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只要他们打通了学习道路,就等于在他们面前架起了一座知识的大桥。教师应当及时引导,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尝试:

1、以身边的人和事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2、以成功体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精心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困生”对学习的兴趣

当前我县农村地区初中“学困生”学习数学的成因是个体差异大,两极分化严重,学习方法不当,对偏科学科无学习乐趣,没有学习动机,怕苦,无耐心,意志薄弱,只凭自己的喜好来学习,有严重的偏科思想,对前途感到暗淡。对其转化策略,主要做到两个方面,即学科基础较差的学困生是要积极创造条件激发兴趣,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对于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的对策,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及课外辅导中加以方法指导。

第三篇: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

“对学困生提问”的探讨

张爱萍

一、对学困生提问的认识:

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习学困生的课堂提问,这显然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培养,应加以改正。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对学困生进行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对学困生的课堂提问。忽视对学困生提问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指导思想的偏差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指导思想的误导,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的功过评判都以升学情况为准,教师自身也认可、肯定这种看法,从而导致了在课堂教学、课堂提问中老师只重视对部分有升学希望的学生的培养,对升学无望的学困生则是“视而不见”,不愿在他们身上做“无用功”。

今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回归已是时代要求,大势所趋了,新课标也要求老师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对全体,教师的任务也不仅仅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人才,更重要的是肩负着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能力。因此,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提问的对象理应包括学困生在内。

(二)主观认识的偏颇 不少老师认为,学困生基础差、底子薄,智力差、智商低,即使重视了他们,对他们下了功夫也很难有大的起色,所以,干脆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更不愿用“课堂提问”来在学困生身上“耽搁时间”了。

学困生基础差、底子薄这种情况的确存在,要使他们有所提高也确有一定难度,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不可救药,越是基础差、底子薄,教师就更应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通过课程提问等方法巩固、提高他们的基础。应该说,对学困生提问的目的之一也正是提高其基础,所以,我们不应该放弃通过课堂提问来提高学困生基础的努力。至于说到学困生智力差、智商低,我认为,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别是有的,但应该认识到,既然他们能够通过正规考试入校就读,那他们的智商应在正常之列,而且,通过课堂提问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智力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有效地对学困生提问存在一定难度

由于学困生本身基础,底子薄,在课堂提问中的确很难设计适合学困生回答的问题。太难,学困生无法回答,等于没问;太简单,对整个课堂教学无益。再加上部分学困生存在着厌学情绪或自卑心理,不愿或不敢回答问题,一旦对其提问,要么一言不发,要么一句“不知道”,使课堂教学陷入僵局,致使许多老师对提问学困生失去信心,望而却步。

针对这种情况,为师者应树立一种攻坚意识,知难而进,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设计出适合学困生回答的问题,逐步树立起学困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与其它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对学困生提问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对学困生提问有利于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树立学困生自信心。

课堂提问就其内容而言,它具有覆盖面大、涉及面广的特点,它几乎可以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部分,这就为所设计问题的趣味性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针对学困生特点设计一些有趣味性、针对性的问题由学困生回答,以此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课堂提问就其难度而言,弹性也较大,这样就为教师把握问题的难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问,让学困生体会到在学习上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对学困生提问有利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中学阶段,人的智力正在发展,智力尚未定型,中学阶段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良机,在中学阶段的学困生,不能因其“后进”而认为是智商低,只能说他们的智力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而课堂提问内容覆盖面广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等方而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说对学困生提问有利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三)对学困生提问有利于课堂气氛的营造 环境对人的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个班级,如果老师长期只提问几个“优生”,那么,天长日久对老师的提问也只会有少数几个“优生”去思考响应,多数人却不去积极思考,只是消极地、被动等答案,那种课堂气氛可想而知:冷冷清清,死气沉沉。而一旦重视了对学困生的提问,通过对学困生的提问激发起其学习积极性,这样对老师的提问,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会去积级思考,踊跃回答,这自然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许多教育家都主张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气氛。

(四)对学困生提问,有利于对优生的促进

如果长期只重视对少数“尖子生”的提问,自然会使优生产生骄傲情绪,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优越感,缺少一种促使他们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压力,而一旦通过课堂提问把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成绩上对优生构成一种“威胁”,从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探讨学困生提问的方法 一课题组集中讨论 二分班教学设计问题

三探讨设计原则、设计的时机、设计的难易等问题。

第四篇: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方法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农村小学教育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层面上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因此,教学中重视学困生更为重要,探究学困生转化策略也就成了教师教学中的一个紧迫任务,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探索、积累、总结学困生转化的经验,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方法,这也是实现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的首要工作。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素质教育,目的是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品德和学力基础。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育者要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然而在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有较高升学率的学校就会得到上级部门的青睐和社会的较高评价,从而出现对优秀学生“过度”重视现象。同时基于“新课程改革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的理念,学困生的教育应该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学困生的教育转化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凭观察和印象对学困生开展工作,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有的放矢,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系统的进行研究。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农村学困生转化方法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找到解决学困生学习障碍的可操作性方法,从而帮助学困生改善学习状况,为每一位学困生的发展提供帮助。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转变教学理念,更好地因材施教,因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我校离城区不远,学生流失现象严重,重视教育的家长一般选择让孩子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本地就读的学生家长则忙于进城赚钱,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造成了孩子对学习的不重视。还有,因为我校师资队伍老龄化,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只注重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指导;只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重视打“时间仗”、“题海仗”,作业负担过重,致使抄作业、拖拉作业现象比比皆是。“学困生”的面积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某些年级、某些学科的教学质量不尽人意,我镇的教学质量问题给学校的生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南溪区教育局提出“质量立校”的指导性意见后,转化“学困生”,提高我镇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形象显得尤其重要。

二、理论依据

1、现代课堂教学理论

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组合优化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2、“因材施教”理论

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设计其成长的最优方案。

3、教育学理论

教育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

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5、哲学观点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三、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学困生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开始对学困生进行研究。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戴湘华,江苏教育学院王铁军,吴祥帧,徐仁德等人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全国范围内上海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且较为系统;在深圳,较早系统的开展学习困难学生转化这一课题研究的有福田教科所主任黄孔辰带领的“成功教育”课题组,他们进行的“成功教育”课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新课标之后,提倡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学困生才得到相应的重视。研究的重点也已从探讨学困生的成因及特点,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对学困生进行转化,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这些成果,为我们课题开展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2004年9月以来,学校教导处组织全校老师对全校学困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组织实施了对“学困生”的调查工作,确定了相应的转化措施,并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切实的辅导。

2009年3月以来,学校对全校的学困生进行了档案管理,制作了《南溪镇中心校学困生辅导记录表》,进一步规范了对学生的转化工作。

但总的来说整个转化工作还比较粗放,没有比较系统的工作措施和方法,有必要组织老师进一步搞好转化工作。

四、课题概念的界定(一)课题的界定

课题中的小学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低下,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二)转化学困生的方法研究:是学校组织教师,按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和措施,有效地转变家长、教师的育人观,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适应学困生的发展。在转化工作中总结经验,形成系统性的方法指导全校教师的学困生转化工作。

五、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假说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群体,应该在弄清其特征、形成原因,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对它进行诊断和分类,研究出具体的辅导和转化措施。

各科学习活动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智力因素明显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非智力因素(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学习习惯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认知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努力才能实现,而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又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能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大多数学困生,只要不是弱智和疾患,在培养和提高他们智力的同时又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是可以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必将探索出一套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辅转教育方法。

六、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全镇2009级-2011级小学学困生

七、研究的目标与方向

总体目标:在学困生的管理、教学两方面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纠正教师不良的育人观,挖掘学困生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体内容:本课题从学困生管理和教学两个方面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模式。管理方面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等二个方面,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创造学困生转化的良好氛围,树立他们自信心,建立健全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教学方面从语文、数学、综合等三个学科入手,分析学困生在学科当中的薄弱环节,探索规律,归纳类型,因材施教,通过有效的转化措施,提高学习成绩,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调查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分析形成原因,研究如何通过最佳辅导转化措施,培养研究对象(学困生)的智力因素和良好非智力品质,以提高其学习成绩。根据以上研究内容,确立以下子课题:

1.学困生的分类分析及形成原因的研究。2.各类学困生具体辅导,转化方法的研究。

八、课题实验研究变量

1.自变量——提高学困生智力因素和培养非智力品质的措施。2.因变量——学困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

九、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将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一)、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国内外学困生研究的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在转化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在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组织教师学习优秀的教育经验,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二)、实验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适合我校学困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保持学困生学习注意力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案”,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三)、观察法: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通过观察来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建立学困生跟踪记录档案,并作好记载,写出学困生助学和留守儿童教育个案。

(四)、经验总结法: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计划和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校先进经验,采取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不断加深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环节。促进小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研究是一个需要教师参与、学习、实践、反思的研究过程。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同时将运用调查问卷、量化分析等辅助方法。

十、研究进程与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其进程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对“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内涵及特征作出界定,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制定出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实施阶段:(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实施研究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召开两次教师及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座谈会,对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科学、客观的验证。

(三)、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4年8月至2014年12月)检测研究成效,作出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结题申请、报告,邀请教研室实地结题,召开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十一、课题研究机构及分工

(一)、领导小组

组长:邓甲富(负责全面工作)成员:王炼钢(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罗淑方(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董 剑(负责观斗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

王 荔(负责石鹅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郭 丽(负责化龙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李禄金(负责莲花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

(二)、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王炼钢(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

主研成员:罗淑方(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郭 丽(负责语文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方法研究)

刘 琳(负责从班级管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研究)

刘乙又(负责数学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方法研究)

丁小芳(负责综合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方法研究)参研人员:全镇2009级-2011级班主任和统考学科教师

以上领导成员、课题组成员按照学校分工,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和研究成果材料。

九、课题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 1.关于本课题的成果(经验)报告。2.本课题实验报告,研究论文专辑。3.实验转化个案,资料介绍。4.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证明材料。

十、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学校拿出专项资金,为课题研究提供设施、资料经费投入,设立课题研究专项奖励并纳入教师考核。

第五篇: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文件

研究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学困生技巧

张振兴张振兴 课题名称:学困生转化大曹镇西塘小学

电话:5562991电子邮箱:xtzx888@163.com

研究专题:学困生课堂提问方法、技巧

问题提出:课题提问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环节,如何在课题提问中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是我们重点研究的方向。

问题的分析:

提问就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困生积极思考,达到教学目的。怎样使他们产生疑问,并进而产生认识需要呢?这就要借助于老师的提问了。从这一角度来说,提问是使学困生的认识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课堂教学前进的动力。灵活运用提问语可以起到点石成立金的效果。

课堂提问的好处:

(一)增进师生交流 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困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这种活动进程中,师生不仅存在知识的传递,而且还存在着人的感情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且有效的就是恰当地进行课堂提问。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受“注入式”的影响,教师“一言堂”,学困生无一人发言,课堂秩序“良好”,但可想而知,它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好的。教师的提问学困生时如能注意学困生的补偿心理,在学困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耐心启发引导,给学困生再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是问题过难过大,就把难化易,把大化小,引导学困生逐一回答,这既可以消除学困生的紧张心理,为回答出问题而感到心情愉快,激发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使课堂保持活跃、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开阔学困生思路 启迪学困生思维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积极思维,是研究问题的内部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实践证明,提问是开启学困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是思维启发剂。课堂教学提问,能打开学困生的思路,启迪学困生的思维,发展学困生的智力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倘若没有提问,学困生限于知识不足而不能提出问题,就会对自己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学习中遇见“疑难”也不认为是“问题”。

有利于开阔学困生思路,发展学困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而是几个,它要求学困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困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种是解答问题时所用的理论是综合性的,它要求学困生把学过的知识纵向、横向或纵横交错地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加工创造,灵活地运用,这也能促进学困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获得信息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提问反馈,既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困生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及时采取措施拾遗补漏;又有利于学困生产生一定的心智紧张,通过积极地再现、再组知识,检查自己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从其他同学的回答及教师的补充回答中及时进行弥补。不管是教师向学困生提问,还是学困生回答问题,都可以培养学困生的思维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学困生对教师的提问,首先是接受信息,即理解所提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回答。听——思考——回答,这对于培养、训练学困生的听讲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无疑具有重大作用。同时提问是维护好课堂秩序的好办法,可及时将学困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和课本上。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课中教师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了打开学困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困生的实际、教学的需要出发,恰到好处地进行课堂提问,提高教学效率,达成课堂教学最优化。问题的解决: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

(一)灵活运用提问语,力求提问效果显著

1、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目的明确,内容具体,反映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深入研究教学目的,明确教学任务以及研究实现目标完成任务所必须经由的过程。发问时目的明确、意图清楚。

提问时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这样答问的范围便受到了限制,才不会产生歧义。如果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表述不明确、太空泛,会使学困生抓不住要领,在思考过程中缺乏思维定向,失去目的性、针对性,出现胡思乱想的心理状态,造成学困生不能作答。同时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估计学困生在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摸清抓准、切中要害,使提出的问题有的放矢。

2、提问的形式多样化,富有层次感

这里说的形式多样化,是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问学困生答或课本问学困生答的提问形式,采用师生间相互问答、生生间相互问答、小组与小组间擂台式抢答、前后桌之间记者采访式问答、学困生自问自答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提问。这样,既加深了学困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又增强了学困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还避免了学困生思维的僵化,主观意识的淡化,从而为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谓层次性,即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就是教师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的认知层次,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做出不同的要求,以使优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着”。[4]这样对学困生树立“人人都能学好”的学习理念,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力是大有帮助的。

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常常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一组问题。有时一个大问题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小问题。这就需要注意问题之间的排列要有层次感。提问环环相扣,对文章的剖析层层深入,学困生就水到渠成地掌握了知识点。因此,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者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问题排列,才有层次感,才有利于阅读理解,有利于培养学困生合乎逻辑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3、富有鼓励性,尊重学困生

法国演讲家雷曼麦有句名言:“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

地说出更容易让人接受”。[1]诚然,教师不能把语文课堂幽默化,但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运用温情和善的语气,鼓励性的话语来组织好教学。既能体现师生间的平等的民主关系,又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还能更好地为学困生创设一个轻松而愉快的学习环境。

“温情话语暖人心”,有的学困生对问题的解答已胸有成竹,温情和善的语气,更能使他信心百倍;有的学困生对问题的思考,还是一知半解,鼓励性的话语或许能激起他灵感的火花。反之,只能使胸有成竹者“欲答”而却步,使一知半解者惧而生怯。长此以往,会使学困生丧失自己的进取心,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师在平时关心学困生、爱护学困生,实行民主型的教学,师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自然可以很好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对学困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才能,并鼓励学困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大胆求异,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提问效果一定好。相反,如果平时教师对答错或不能回答的学困生随意训斥甚至挖苦,不仅打击了学困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造成学困生对回答的惧怕心理,久而久之对提问不能回答、不敢回答。

4、要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困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困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困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困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有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来自倾听。学困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和交流。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困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经常会有这种感受,就是课堂中真正的精彩往往在教师接过学困生的话头进行更深地交流时绽放开来,而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困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困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困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二)提问要适量、适度和适时

量,指所提问题的内容量和数量,这包括一个问题所包含的知识容量,一项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数量,一次发问的问题数量等。问题所含的知识容量过大或过于琐屑,都没益于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激发学困生的思维兴趣,教师一次发问的问题数量不宜过多,太多了学困生根本就记不住教师提过哪些问题。有的教师口若悬河,只顾自己讲,不用提问去引导学困生;有的教师不停地问,满堂问。学困生的学习变成教师强加的,而不是学困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往往出现学困生“厌问、拒问、乱答”的现象,产生负效应。所以,提问要适量,要用提问来控制课堂的节奏。提问的总量要合适。需要问则问,能不问则不问,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8]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学的起始阶段、中段、结尾时提问的频率较高。起始阶段用启发式导入教学情境;结尾阶段需要思维的深化或检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在教学的中段,应让学困生多进行教学的实践活动、自主活动。总之,提问要使课堂一张一弛,有快有慢,学困生就不会出现疲劳和厌倦。

提出的问题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困生兴致;太艰深,学困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使学困生经过独立思考可以回答,如果学困生回答有困难,教师还

可以做必要的鼓励和揭示。同时还应考虑课堂上的大部分学困生弄清所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必要时间,以保证提问的有效性,通过提问和回答的过程对学习内容增进理解。

当然,有时为了适合优、差生的特殊需要,在此基础上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将某些问题分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向优、差生提出。

(三)师生平等,激发学困生提问

学困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对其发言予以分析评价,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强化他们的学习。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的系统与组合,认识的明晰与深化,问题的解决以及学困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习惯的形成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应该懂得教师和学困生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都是平等的。提问并非就是教师的专利。我们教师要还学困生提问的权利,促使学困生履行提问的义务。我们不妨做一次学困生提问中的“学困生”。实际上,我们所见到的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范例,无不是充分还学困生提问权利的典型。而且,学困生一旦真正拥有了提问权利,那便是真正做回了自己。我们种下“提问的种子”,到这时才可以说是真正看到结出来的“果”。我认为,这也许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真正秘笈。

我们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多诱导学困生自主提问,更能够有效对学困生进行语言、语感训练,提高学困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励他们完善科学的审美情趣。因而,精彩的语文课堂提问仍是培养学困生思维创新能力、完善审美情趣的基石。

下载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第一阶段研究报告(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第一阶段研究报告(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第三阶段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第三阶段研究报告 一、研究目标 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工作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学困生转化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及第二阶段调查了解农村小学学困生实......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第一阶段总结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 第一阶段 总结 梁山县徐集镇教办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杨庆昌 四个月以来,本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课题研......

    学困生转化课题工作报告

    《探究高一学困生的转化策略》课题工作报告 一、研究步骤 1、研究思路: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搜集整理各种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开题论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

    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方案

    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的发展。但在我们常见的以班级......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万州教科所初中室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自颁布《义务教育法》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已在我国大力实施,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巨大......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课题研究方案1(合集5篇)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永庆乡中心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

    农村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

    农村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 王东亮一、个案研究背景 现在全社会都在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其时每个班都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

    关于如何转化农村学困生的初探

    学科:管理及综合 题目:单位:株洲县平山乡华石中学 姓名:周鑫 关于如何转化农村学困生的初探 关于如何转化农村“学困生”的初探 摘要:“学困生”是校园内最娇嫩的花朵,需要老师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