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课题研究方案1(合集5篇)

时间:2019-05-13 18:2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课题研究方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课题研究方案1》。

第一篇: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课题研究方案1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永庆乡中心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的特点、成因、转化策略进行研究。

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基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学习。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家长的教育观念跟不上,导致了孩子不爱学习,逐渐成为学困生。还有一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因为进城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亲人照顾,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照顾,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导致学生学习态度消极,缺乏信心,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成为“学困生”。虽然“学困生”在每个班级里所占的比例不大,但影响很大,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因素。因此,抓好“学困生”的教育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对“学困生”概念的界定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学困生”的理解主要为:“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社会,家庭环境或其他因素影响,造成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听课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知识技能,情感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差距,导致学习困难。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目的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我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学困生”的转化模式。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学困生学习方式优化的新方法、新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困生学习的兴趣,树立信心,让学困生学会交流、合作与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沟通情感,取长补短,使每位学困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优化其学习方式,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3、通过研究工作,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困生类型;

(2)探索不同类型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3)采取不同的措施,尽可能减少学困生的数量,最大限度帮助学困生脱困,使他们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有较大改善;

(4)通过对我校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五、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情感化原则

情感是人的个性特征的突出标志之一,它是人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教师要调节自身心理结构。对学生充满理智的爱,用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同时重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活动,共同营造一个互相合作,互相尊重的教学氛围。

2、兴趣性原则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对学科内容的兴趣是互相促进,递进上升的。教师必须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并得以积累,进一步形成对所教学科的兴趣,感受到学科的魅力。

3、激励性原则

充分挖掘学困生的闪关点,抓住他们素质结构中的品德、意志因素,促进其他因素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提供机会、积极评价、鼓励成功”的激励机制。

4、及时反馈原则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及时反馈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进度及使用合理的学习策略。因为学困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强烈,如果他们的学习情况、成果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就会使他们丧失意志。所以,教师要及时了解,及时反馈,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以产生激励效应,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2、数学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3、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

4、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

会、学校及学生自身因素。

5、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研究转化措施。

6、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7、学校、社会和家长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8、学困生学习方式转变前后学习效果比较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1、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2、我校学困生中留守儿童较多,这些学生缺乏父母有效地监管和呵护,思

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影响了学习,针对这一实际,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4、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地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论,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八、研究对象

我校小学所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及家长。

九、课题领导小组

课题负责人:

组长:胡学忠

副组长:

成员:王金梅、张美琴、王海燕、杨玉琴、于忠红、李晓晓

十、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网络、教育杂志、理论书籍等多种渠了解国内外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把握研究方向。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调查“学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行为、能力表现、成绩等发展情况。分析学生学困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

3、实验研究法:提出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对某些策略进行检验或试验,找出该策略与学困生转化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该策略是否有效。

4、对比法:通过学习成绩对比,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验转化成果。

5、个案分析法: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把转化过程中成功的事例形成个案,总结其经验。

6、行动研究法:全体参与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

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成绩。

九、研究的具体策略

1、教学中注重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注重学法指导,让他们喜欢学习,热爱学习,并学习有法。

2、课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和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最终目的要让“学困生”完成教学的基本目标。

3、在教学中为“学困生”创设机会,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他们进步。

4、多渠道帮扶,开展学生小组间的帮扶,教师帮扶活动,尽快转化学困生。

5、多与学困生谈心,研究学困生心理,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养成良好的学习及行为习惯。

6、定期做好家访,及时了解学困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7、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8、及时总结“学困生转化”的典型经验。

9、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撰写“学困生辅导教案”,制定学困生转化计划,能更好地使学困生早日脱困,并促其成才。

10、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耐心期待他们转化,要有满腔的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十一、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4-7月)

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2、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8月——2015年10月)

1、调查研究,建立学困生档案。

2、分析各类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实验、摸索,积累有益经验。

3、分期举办各类调查和教学研讨活动。

4、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经验,撰写论文,进行阶段性交流现场会和实验工作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11——2015.12

根据实验目标,对实验结果进行调查、测试、分析、撰写论文、结题报告。2013、3、29

第二篇: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方法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农村小学教育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素质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思想感情、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各不相同的人。一个学校、一个班集体,如果只把注意力放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层面上出不了成绩,也不叫素质教育。因此,教学中重视学困生更为重要,探究学困生转化策略也就成了教师教学中的一个紧迫任务,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探索、积累、总结学困生转化的经验,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方法,这也是实现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的首要工作。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素质教育,目的是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品德和学力基础。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育者要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然而在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有较高升学率的学校就会得到上级部门的青睐和社会的较高评价,从而出现对优秀学生“过度”重视现象。同时基于“新课程改革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的理念,学困生的教育应该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学困生的教育转化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凭观察和印象对学困生开展工作,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有的放矢,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系统的进行研究。基于此,我们开展了“农村学困生转化方法的研究”课题。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找到解决学困生学习障碍的可操作性方法,从而帮助学困生改善学习状况,为每一位学困生的发展提供帮助。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转变教学理念,更好地因材施教,因此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我校离城区不远,学生流失现象严重,重视教育的家长一般选择让孩子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本地就读的学生家长则忙于进城赚钱,忽视了对孩子的培养,造成了孩子对学习的不重视。还有,因为我校师资队伍老龄化,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只注重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指导;只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重视打“时间仗”、“题海仗”,作业负担过重,致使抄作业、拖拉作业现象比比皆是。“学困生”的面积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某些年级、某些学科的教学质量不尽人意,我镇的教学质量问题给学校的生存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在南溪区教育局提出“质量立校”的指导性意见后,转化“学困生”,提高我镇整体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形象显得尤其重要。

二、理论依据

1、现代课堂教学理论

现代课堂教学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及其组合优化为特征的教学实践活动。该理论是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2、“因材施教”理论

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设计其成长的最优方案。

3、教育学理论

教育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

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及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

5、哲学观点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困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融与统一的。

三、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学困生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开始对学困生进行研究。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戴湘华,江苏教育学院王铁军,吴祥帧,徐仁德等人对学困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全国范围内上海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展较早且较为系统;在深圳,较早系统的开展学习困难学生转化这一课题研究的有福田教科所主任黄孔辰带领的“成功教育”课题组,他们进行的“成功教育”课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新课标之后,提倡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学困生才得到相应的重视。研究的重点也已从探讨学困生的成因及特点,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对学困生进行转化,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这些成果,为我们课题开展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2004年9月以来,学校教导处组织全校老师对全校学困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组织实施了对“学困生”的调查工作,确定了相应的转化措施,并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切实的辅导。

2009年3月以来,学校对全校的学困生进行了档案管理,制作了《南溪镇中心校学困生辅导记录表》,进一步规范了对学生的转化工作。

但总的来说整个转化工作还比较粗放,没有比较系统的工作措施和方法,有必要组织老师进一步搞好转化工作。

四、课题概念的界定(一)课题的界定

课题中的小学学困生: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低下,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

(二)转化学困生的方法研究:是学校组织教师,按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和措施,有效地转变家长、教师的育人观,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适应学困生的发展。在转化工作中总结经验,形成系统性的方法指导全校教师的学困生转化工作。

五、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假说

学困生是指在学习上存在障碍的学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群体,应该在弄清其特征、形成原因,结构类型的基础上,对它进行诊断和分类,研究出具体的辅导和转化措施。

各科学习活动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智力因素明显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而非智力因素(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学习习惯等)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认知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努力才能实现,而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又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能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大多数学困生,只要不是弱智和疾患,在培养和提高他们智力的同时又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非智力品质,是可以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必将探索出一套由理论指导实践的辅转教育方法。

六、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全镇2009级-2011级小学学困生

七、研究的目标与方向

总体目标:在学困生的管理、教学两方面形成系统的教育模式。纠正教师不良的育人观,挖掘学困生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体内容:本课题从学困生管理和教学两个方面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模式。管理方面从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等二个方面,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创造学困生转化的良好氛围,树立他们自信心,建立健全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教学方面从语文、数学、综合等三个学科入手,分析学困生在学科当中的薄弱环节,探索规律,归纳类型,因材施教,通过有效的转化措施,提高学习成绩,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调查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分析形成原因,研究如何通过最佳辅导转化措施,培养研究对象(学困生)的智力因素和良好非智力品质,以提高其学习成绩。根据以上研究内容,确立以下子课题:

1.学困生的分类分析及形成原因的研究。2.各类学困生具体辅导,转化方法的研究。

八、课题实验研究变量

1.自变量——提高学困生智力因素和培养非智力品质的措施。2.因变量——学困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

九、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将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一)、文献研究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关注国内外学困生研究的发展动态,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在转化学困生转化工作中。在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组织教师学习优秀的教育经验,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

(二)、实验法:通过研究课堂教学,探讨适合我校学困生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能保持学困生学习注意力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学案”,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三)、观察法:其核心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通过观察来积累原始资料,并加以理性分析与研究。建立学困生跟踪记录档案,并作好记载,写出学困生助学和留守儿童教育个案。

(四)、经验总结法:即依照教育实际提供的事实,研究教育现象和经验,使从中得到的认识、体会,上升为教育理论和理性的教育观念。每一阶段都写出实验计划和实验报告,记录每一阶段的实验成果。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广泛吸收各校先进经验,采取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的不断加深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本环节。促进小学学困生有效发展的研究是一个需要教师参与、学习、实践、反思的研究过程。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同时将运用调查问卷、量化分析等辅助方法。

十、研究进程与时间安排

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4年12月,其进程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系统学习;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通过调查问卷,对“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内涵及特征作出界定,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制定出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实施阶段:(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实施研究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召开两次教师及学困生和留守儿童的座谈会,对促进其有效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科学、客观的验证。

(三)、课题总结结题阶段:(2014年8月至2014年12月)检测研究成效,作出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结题申请、报告,邀请教研室实地结题,召开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十一、课题研究机构及分工

(一)、领导小组

组长:邓甲富(负责全面工作)成员:王炼钢(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罗淑方(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董 剑(负责观斗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

王 荔(负责石鹅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郭 丽(负责化龙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李禄金(负责莲花片实验班级和教师的管理)

(二)、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王炼钢(负责课题的全面实施)

主研成员:罗淑方(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郭 丽(负责语文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方法研究)

刘 琳(负责从班级管理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研究)

刘乙又(负责数学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方法研究)

丁小芳(负责综合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方法研究)参研人员:全镇2009级-2011级班主任和统考学科教师

以上领导成员、课题组成员按照学校分工,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和研究成果材料。

九、课题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 1.关于本课题的成果(经验)报告。2.本课题实验报告,研究论文专辑。3.实验转化个案,资料介绍。4.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证明材料。

十、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学校拿出专项资金,为课题研究提供设施、资料经费投入,设立课题研究专项奖励并纳入教师考核。

第三篇: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方案

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得到全面地、主动活泼的发展。但在我们常见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中,同样的教师授课,同样的教学内容、要求与方法,而年龄大致相同的学生却呈现不同的效果。以学习效果或学习成绩划分,往往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种情况。但素质教育却要求对这些学困生有效的转化,提高教育整体质量。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的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1、本课题拟重点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建构不影响优生学习的前提下,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

2、本课题预定研究我校1--6年级数学学科的学困生,找出原因,实施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

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在常态学习过程中,难以或无法完成学业任务要求的学生。它是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学困生成因:是指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落后的所有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有办学思想,教育者自身的缺陷,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等;学生自身因素有兴趣、动机、习惯等。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导致学困生的总体因素。

转化策略:针对成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策略实行转化学困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等。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1、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低分率,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3、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地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论,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学困生的分类

(1)生理缺陷型与心理障碍型(2)单一型与综合型(3)暂时型与持续型(4)兴奋型与安静型(5)过失型、攻击型和压抑型(6)基础薄弱型(7)能力低下型(8)动力缺失型(9)纪律松散型(10)品德缺陷型(11)意志薄弱型(12)自我概念消极型

国内外对学困生的成因、类型及转化策略研究与实践还有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型系统地实施研究。

六、研究目标

本课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将素质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教学中的共性要求和个性创造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构建符合本校特点,符合教育规律的“学困生”的转化模式。

1、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设计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2、兴趣教学、分层教学、心理辅导、课后辅导,及时及早转化学困生。

3、及时总结,灵活调整,形成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

七、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学习习惯,研究转化措施。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4、学校、社会和家长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八、研究对象

焦口小学1--6年级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九、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积极参与兴安盟学困生研究课题的博客论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并把理论学习贯穿始终。

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困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3、行动研究法:全体参与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成绩。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十、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4年11月)

1、组建前学困生学困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领导小组,开展研究和发挥辐射作用,保证研究工作有效开展。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张霞

员:康成、杨正弟、李红。

2、研究制定学困生学困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方案。

3、课题组讨论、修改研究方案。

6、形成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3月)

1、制定研究计划、实施方案;

2、研究论文、工作总结、心得体会等文章;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6月)

1、检测研究成效,整理过程性材料,作出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召开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

3、进行成果推广,建立学困生研究的长效机制。

十一、有关要求

学困生是相对概念,实验教师不得对学困生有任何歧视的观点,也不允许将“学困生”名单公开。

第四篇:《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

课题研究方案

泰华学校1—6年级数学教研组

一、课题的提出:

1、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情来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学生”,家庭教育、辅导成为空白,加上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的机会,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从而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本课题以四至六年级各班数学学困生为实验样本,运用观察、调查、统计、实践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具体原因,因材施教,恢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力,有力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学困学生数学学习效率进行有益的探讨。

2、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来看

从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参加期末考试成绩中看出,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数学素质有所下降。出现了较多的低分,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学习数学是一项长期的工 程,它需要不断的积累、沉淀。出现低分不是“一日之寒”,是对数学学习逐渐放弃的过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学困生的产生,有力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如在中、高年级数学学习学困生转化取得突破并得以推广,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

3、从数学观的角度来看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对数学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还很不正确和到位,他仅仅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记数、算帐有用,不了解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看到了数学工具性浅显的一面,而数学工具性更深层次的一面,以及数学的人文性,学生的认识十分肤浅。一个人的数学观支配着他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决定着他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观,并积极地引导他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4、从新课标来看 新课标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题从中、高年级数学学困生入手,以一切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良好基础,符合课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目标

(1)在数学学困生成困基础上,搞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

(2)根据数学学困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3)争取转化成功,使其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课题界定:

学困,指学习上有障碍,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或集体。

数学学习学困生,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学困生中较为严重的是连续得低分的学生。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即是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一定形式的辅导下,学习上有了好的改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学困生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特别需要老师有信心、恒心和爱心。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2、因材施教的应用;

为了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考虑到学困生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里包括从近期学习目标、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并及时反馈信息,了解他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查清主要症结,对症下药,避免再次分化。对于学习主动、积极进步的表现应有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困生转化。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老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开小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专心听讲,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他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勇气。

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5、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五、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的理论框架。(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2、研究对象: 本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六、研究步骤:

研究起止时间:2013年2月—2014年12月

1、准备与试点阶段:(2013年2月——2012年3月)A、确定课题。

B、学习有关理论,筛选教学改进经验,做好理论准备。C、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4年10月)A、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个人情况分析,家庭情况分析。对其学习数学动机和兴趣了解,行为、智力及周围其他因素了解分析。分析造成其学困的主要原因。

B、探索并阶段性总结转化学困生策略。

C、对自我教学上进行反思,对教材难点进行深入分析,课堂上加以改进,使学困生乐学、爱学。

D、积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

3、总结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A、系统分析、整理实验资料、研究数据,总结经验 B、成果交流与推广。

七、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问卷调查表及分析

2、观察记录以及跟踪记录表

3、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论文)

4、课堂转化学困生的案例(或课堂研讨课)

5、结题报告和有关论文

6、学生实绩展览等

2013年3月

第五篇:《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课题研究方案

《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变化日益复杂,学校教育的难度日趋上升。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了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的产生。”这些“学困生”是现代教育客观存在的一个群体,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是构建和谐校园,体现以人为本的一项重要工作。学困生在班里所占比例虽然较小,但影响较大,甚至影响班风、纪律和正常的教育教学,同时还制约着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若教育不当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不良后果。所以,如何转化“学困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转化学困生是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因此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由于我校是离县城较远的农村学校,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所以一部分学生的家长外出务工,出现了留守儿童,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及家长的正确导向,使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为此,要给这些原本同样可爱的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使每个学生有所发展,为他们的一生负责,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界定

1、本课题拟重点研究怎样有效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和策略。建构不影响优生学习的前提下,根据学困生的不同类型进行有效辅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

2、本课题预定研究我校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的学困生,找出原因,实施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主要概念的含义及分解.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生理、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原因,在常态学习过程中,难以或无法完成学业任务要求的学生。它是个相对的概念,伴随学生群体存在,往往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也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

学困生成因:是指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落后的所有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有非学校教育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有办学思想,教育者自身的缺陷,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等;学生自身因素有兴趣、动机、习惯等。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导致学困生的总体因素。

转化策略:针对成因,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策略实行转化学困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途径等。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1、根据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低分率,能够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2、针对我校存在的一部分留守儿童,这些学生缺乏父母有效地监管和呵护,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影响了学习,出现学困,根据这一实际,探索学困生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3、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4、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地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论,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研究目标

1、调查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形成的原因。

2、根据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地教学策略。

3、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4、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5、及时总结,灵活调整,形成有效转化的多元模式。

六、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2、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学习习惯,研究转化措施。

3、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4、学校、社会和家长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七、研究对象

简池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八、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法:收集、检索国内国际相关理论成果,提供必要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础。

2、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3、行动研究法:全体参与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研究水平,总结经验,提高研究的实效性。

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九、研究步骤

该课题研究实施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4年2月——2014年3月)

1、组建简池小学研究课题小组,2、研究制定课题。

3、申报立项。

4、课题组讨论、修改研究方案。

5、讨论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

6、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方案。(2)会议记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1、调查问卷。

2、理论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

3、教学实践与研究。

4、不定期实施检测,检验试验效果

5、成果形式:

(1)制定研究计划。

(2)试验研究或调查报告;

(3)研究论文、工作月总结、教案、案例、教育反思、心得体会等文章;(4)师生成长档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8月)

1、检测研究成效,整理过程性材料,作出定性定量分析,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召开课题研究成果现场会。

3、进行成果推广,建立学困生研究的长效机制。

4、成果形式

(1)调查报告和结题研究报告;(2)相关音像材料;(3)师生成长档案;(4)研究论文集或著作。

下载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课题研究方案1(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课题研究方案1(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促进数学学困生转化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情来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校许多学生家长进城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学生”,家庭教......

    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初中后进生转化策略的研究 课 题 方 案 河包镇初级中学学校 农村初中后进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目的意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向全体,尊......

    学困生转化与研究方案课题方案

    学困生转化与研究方案课题方案 发布时间:2010-11-21 22:52:09 北京市第七十一中学2010-2012年 学困生转化与研究方案 依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

    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的课题研究方案

    “如何转化农村学校后进生”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后进生”的话题,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话题。 如果每所学校......

    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

    “对学困生提问”的探讨 张爱萍 一、对学困生提问的认识: 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习学困生的课堂提问,这显然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不利于全......

    论文: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山东省梁山县徐集第一中心小学 仇念章 吴金凤 “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应成为当下教育追求的境界。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工作报

    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工作报告 一、 主要研究过程与活动。 我校于2011年审报了任城区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经区教科所批准并立项。 随......

    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小升初阶段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卜洪涛 摘要:学困生转化问题在小升初阶段的各科教学中是一个比较尖锐和突出的问题,在农村数学教学中尤为突出。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