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

时间:2019-05-14 12:29: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

第一篇: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2年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作者:学院办公室 日期:2011-10-8 10:06:23 人气:336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

Key Laboratory of Roa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Chang’an University), MOE

[2011]7号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2年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一、总则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长安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的依托实验室,随着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建设历程。机械工程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建有博士后流动站,并获准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根据“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实验室目前已经完善了对外开放的良好环境,欢迎国内外的科学研究人员、专家、学者来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为了更好地促进实验室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特制定2012年实验室的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二、研究方向

2012年实验室重点支持的研究方向:

(一)工程机械作业质量控制与智能化检测;

(二)工程机械机电液一体化技术;

(三)工程机械液压底盘模拟试验技术;

(四)工程机械工作装置与作业介质相互作用理论研究;

(五)工程机械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

(六)车辆节能减排技术。

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资助领域原则上应与上述研究方向一致,并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前瞻性,提倡发挥学科交叉和融合。

三、资助对象

1、实验室开放课题面向海内外所有学者,自由申请,择优支持;

2.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有利于扩大开放研究和增加流动人员的比例,通过公开征集,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开展合作与学术交流;

3、申请人必须是具有博士学位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的科技工作者,或者博士研究生在读;

4、课题需围绕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研究,并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课题的研究应有利于提升实验室研究实力,有利于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5、申请金额不超过5万元,研究期限1~2年。

四、申请人须知

1.开放课题研究内容应符合实验室当年主要支持的研究方向,并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前瞻性,提倡发挥学科交叉和融合。

2.承担人若不具有高级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则需一名同行专家(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推荐,并填写推荐表。申请者若为在读博士研究生,还应有导师同意申报的意见书。

3.申请人须填写“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开放基金申请简表和申请书”一式三份(推荐表附后),经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同意后,向本实验室提出申请。

4.学术委员会审定申请课题,实验室根据建议统一调整后,确定资助金额并且上报学校科技处审批。

5.实验室根据学校科技处审批结果通知申请者。

6.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1~2年,起始日期从2012年3月1日开始。承担开放课题的负责人应每半年提交工作小结,年终提交年度执行情况报告。课题结束后应向实验室提交研究工作总结、学术论文和成果报告。

7.实验室开放课题研究基金资助强度一般不超过5万元,特殊情况可适当酌情予以增加,资助经费按年度拨付。对于半年内无阶段小结、一年内无论文(含投稿论文)和年度报告,不按计划进度与内容完成的课题,实验室有权随时调整资助经费。

8.开放课题基金使用,原则上由课题负责人支配,项目经费帐号列在学校科技处,课题发生费在学校财务部门报销。

9.获资助课题取得的研究成果归研究人员所在单位和本实验室共有,成果鉴定和报奖由双方共同办理。研究论文如在国内外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或报送有关部门,应署“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开放基金资助项目(包括项目编号)”,英文:Key Laboratory of Roa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Chang’an University), MOE。10.资助的研究课题须按批准的原申请报告的目标和主要内容进行。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需对原研究大纲作重大修正时,须按照程序得到批准。如经检查发现研究课题因故中断无法继续进行,或所资助课题未经批准而严重偏离研究大纲,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后,可以中断该课题基金的使用或取消原批准的经费。

六、申请截止日期

申请截止日期为2011年10月30日。

五、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长安大学本部312信箱 邮政编码:710064

联系电话:029-82334493 联系人:张新荣 高子渝 吴文

2011年9月25日

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

第二篇: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料实验室导师

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产学研联盟由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兰州交大国家绿色镀膜工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兰州大成真空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联盟主要从事真空镀膜技术与装备、真空复合镀膜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与生产、开放与咨询服务,转化、辐射和推广技术成果。2006年,联盟科研创新团队在国内外率先提出“绿色镀膜”技术概念,就是采用真空复合镀膜集成技术替代或者部分替代传统的化学电镀技术,达到保护环境、节能减排、降耗增效、根除电镀三废污染的目的,解决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绿色镀膜技术包括真空离子镀膜、磁控溅射镀膜、蒸发镀膜、离子注入、离子清洁等一系列单项技术及其多项复合技术的集成,涉及真空、机械、控制、光电子、材料改性、表面工程、信息等光机电控一体化多学科领域,联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发、工程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06年联盟获得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集体,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07年,联盟主持完成的“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实现了联盟“人才、技术、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科技创新从应用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无缝连接,实现了联盟“自主创造核心技术、引领行业科技进步”的创新目标,被誉为产学研成功合作的典范。2007年,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标志着联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绿色镀膜工程中心的组建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大型真空镀膜技术与工业化装备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辐射和推广绿色镀膜技术成果、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增效,带动区域经济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一、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介

2007年11月16日,国家科技部下发文件(国科发计字[2007]675号),正式批复依托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组建“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期为三年,组建经费预算4200万元。

中心主要从事真空复合镀膜技术与装备的工程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与生产、开放与咨询服务,转化、辐射和推广技术成果。为进一步发挥中心为经济建设的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中心人才、技术和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2007年11月28日,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家工商总局核准,在国家工程中心平台上,依托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在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成立了“兰州交大国家绿色镀膜工程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家绿色镀膜中心公司(NGDC)”),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承担“中心”的经济运行职责,主要是“中心”的科技成果孵化、中试和产业化培育,“中心公司”与“中心”相互依托,互动成长,分工明确,资产明晰。

中心的两个依托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是我省技术创新力量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优秀代表。两个依托单位是产学研战略联盟,具有很强的综合技术实力和优势互补能力,在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方面积累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具有先进的技术开发手段和设施,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具备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能力以及成果转化、推广、辐射与产业化的能力。2007年,两个依托单位共同承担的“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已经列入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议授奖名单,在我国汽车灯具行业高端市场占有率已达65.9%。

我中心完成的科研项目“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荣获2007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是甘肃省属高校中惟一获此殊荣的学校,也是我校建校以来以第一单位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级奖励的最高奖项。项目负责人范多旺教授应邀出席大会,代表学校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颁奖。国家绿色镀膜工程中心的组建将进一步增强我国特别是我省大型真空镀膜技术与工业化装备的研究开发能力和产业化能力,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辐射和推广绿色镀膜技术成果、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经过三年的建设,国家绿色镀膜工程中心将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绿色镀膜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基地、工程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中心、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基地、绿色镀膜装备产业化示范基地、绿色镀膜技术检验与测试基地。“中心”将以一流的硬件设施、一流的科技创新环境、先进的创新机制、高效的经营管理,实现“出一流人才、创一流技术、造一流装备”,支撑“中心”可持续研发能力,成为我国镀膜行业先进技术的集散地和辐射源,推动镀膜产业升级发展,引领镀膜行业技术发展。

二、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简介

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 2003 年 12 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 1998 年建立的铁道部“通信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主要依托兰州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光电技术研究所及计算电磁学与计算光学研究所进行建设,同时正式对外开放,是国内尤其是西北地区光电技术和智能控制领域研究课题覆盖面较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具有一定特色的重要研究基地。实验室现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点和9个硕士点。国内著名匡定波院士、薛永琪院士、钱清泉院士、卢秉恒被聘为本实验室的学术委员和兼职教授。从国外归来的博士后也为实验室注入了新鲜活力。

2003年以来,实验室共承担各类项目近40项,其中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等重大项目1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发表科技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7部。经部级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9项,获得授权专利5项。实验室与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两项主要产品“计算机全电子联锁系统”和“大型全自动控制汽车灯具真空镀膜机”,属于国内首创,其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创新成果已在全国十八个区市得到转化与推广,对引领相关领域科技进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2007年8月7至9日,2007年8月7日,联合体成功组织了由学校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日本东京大学举办2007纳米光电子学国际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冯健身出席开幕式并讲话,范多旺教授担任会议联合主席,来自中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瑞典和美国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针对纳米光电子学这一关键领域进行导向性的演讲,讨论了纳米半导体工艺及合成技术、可调光电特性的新物理学、先进的表征技术以及具有新功能的创新设备等。2007纳米光电子学国际会议是我校建校史上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国外参会专家最多的一次高水平学术会议,进一步提升了我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实验室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确定为:大型专用真空光电子技术与装备;光电技术与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计算电磁学与光电子学。2007年1月25日,教育部发文公布,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正式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获得300万元项目资助,以此为标志我们创新团队已进入国家队的行列。实验室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实验用房面积 4700平方米。研究仪器比较齐全,拥有大型真空镀膜机、联想高性能并行计算机、激光快速成型等总价值超过3000万元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室非常重视国际合作研究,近年来,有近20名国内外学者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先后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与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国内非常重视与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大企业集团的合作,促进了该室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推动了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正在承担的项目

序号项目名称项目来源

1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 国家科技部

2铁路车站全电子控制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 国家863计划

3微结构异质界面柔软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工艺 国家863计划(与西安交大合作)4紫外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稳定性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用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多骈噻吩芳环共轭高分子的合成与表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太阳能电池p-n异质结界面的三维微结构压印成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西安交大合作)7镁合金防护与连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8青藏铁路运营保障研究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 9V1800立式镀膜机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10铁路车站应急联锁系统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11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12DLZ系列大型快速等离子轰击清洁设备

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三、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

3.1范多旺:男,1955年3月出生,甘肃省永靖县人,中国共产党员,现任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甘肃工业交通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兰州交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法人代表。范多旺教授在二十几年的科研创新工作中共完成了各种科研项目30余项,全部得到了应用,先后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八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和一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合作完成的“ZR-1416-8大型铝板翅式换热器真空钎接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超大型系列铝真空钎接炉计算机测控系统”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研制的“大型真空钎焊炉微机测控系统” 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制的“新型系列汽车灯具真空镀膜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制的“铁路车站全电子化模块高原适应性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承担的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铁路车站智能化控制嵌入式软件及成套设备的开发与应用”获“信息产业部优秀项目”奖。范多旺教授在我国铁路自动化领域和真空钎焊及真空镀膜计算机测控领域卓有建树,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多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并以第一完成人先后申请8项发明专利和4项实用新型专利。范多旺教授主持完成的“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通过铁道部鉴定,鉴定意见:技术先进,属国内首创,达到了当前国际先进水平。” 主持完成的科技部攻关项目“超大容积汽车灯具真空镀膜成套设备的研制及其镀膜工艺研究”已通过科技部验收和鉴定, 验收意见为:该成果填补了高端镀膜机的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持的甘肃省科技攻关计划“大型立式全自动控制真空镀膜机研究”研发成功并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鉴定意见为:填补了立式全自动控制复合镀膜机的国内空白,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范多旺教授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获“第二届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兰州市科技功臣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铁道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甘肃省劳动模范”、“全路新长征突击手”、”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兰州市先进科技工作者”。3.2王晓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兰州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 省工程中心技术带头人。王晓明教授长期从事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可视编程技术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工作。先后发表高水平论文十余篇,获甘肃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和铁道部电务局中青年电务专家称号,主持研究的一项科研成果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3.3任恩恩: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兰州交通大学校长,省工程中心主任、技术带头人。任恩恩教授长期从事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工程技术开发与管理工作,目前主持和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铁道部科技开发计划重点项目等3项,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3项。

3.4逯 迈:教授、博士后,现任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交通大学)副主任、学术带头人。1991年6月从兰州交通大学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96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99年6月从兰州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毕业,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8月至2001年8月,在兰州大学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微波化学方向做博士后,2001年2月至2004年1月,在英国BATH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计算电磁学方向做博士后(Post-Doctor Research Officer),目前在瑞典CHALMERS工业大学信号与系统系生物电磁学方向做博士后(Post-Doctor Fellow)。1998年获得“宝钢教育奖”,1999年获得“铁道部科技拔尖人才”,2004年获得“甘肃省第十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主要研究领域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通过数值计算环节在无线电物理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凝聚态物理的磁学与磁性材料研究方向上开展基础研究工作。具体研究内容有:计算电磁学、计算微磁学与磁滞建模、生物电磁学等。参与英国EPSRC资助的主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目前正在进行的国际合作项目1项、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通过上述研究,已在国际学术刊物、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47篇,其中被SCI收录32篇。3.5郑小平:教授,博士后,1990年6月兰州大学物理系磁学专业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6月获兰州大学磁学与磁性材料专业硕士学位;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在加拿大Manitoba 大学物理系作为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2年9月—2005年1月在 兰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4年2月被聘为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型专用真空光电技术与装备”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Kinetic Monte Carlo模拟薄膜生长机理及其制备工艺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已发表各类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有8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有13篇在英国、韩国、德国、荷兰等国际期刊上刊登,有13篇被全球最权威的科技论文检索系统SCI、EI收录,并参加14th CANADIAN MATERIALS SCIENCE CONFERENCE、第十一届全国磁学与磁性材料会议、全国固体物理与Mössbauer会议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在大会上作学术报告.3.6汪洋:教授、博士后,1989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获得物理学士学位,1999年日本奈良教育大学毕业,获得物质科学硕士学位,2002年,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毕业获得金属材料博士学位,2003年3月—2005年3月,在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金属研究所从事了3年的博士后研究。2004年6月作为甘肃省引进人才被聘为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材料学学科带头人,任职教授。汪洋教授长期从事多年金属材料的研究,在其科研领域首次研究成功Al-Ni-Co准晶晶体, 代替准晶粉末状态,为准晶研究提供便利条件,属于国内外首创.另外,利用国内最先进的产业真空镀膜机,蒸镀了高熔点TiO2薄膜, 为国内首创.目前主持一项建设部项目“利用太阳能研究废气在金属表面吸附和脱附”(项目编号No.2005110),一项甘肃省国际合作项目。近几年来发表论文20余篇,已有7篇被SCI、EI收录。

3.7俞天智:博士后,1995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离子交换平衡及动力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稀土配位化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8月至2005年7月在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激发态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主要从事荧光光谱分析和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及药物、发光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的研究。近年来,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其中3篇被SCI收录。作为主要合作者参与《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研究》和《草酸二乙酯的合成与分析研究》,为甘肃省环保所承担《蔬菜及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分析研究》项目的测试工作,建立起一整套相关农药的分析测试方法。现已完成了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青年创新基金一项,参与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激发态重点实验室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Eu配合物电致发光效率及寿命提高研究(项目号:90201012)。2005年5月任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材料学学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效紫外光、蓝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包括发光材料的合成和高效发光器件的研制二个方向。

3.8魏宗寿:男,汉族,1954年7月生,72年3月参加工作。82年3月广播电视大学电子专业毕业,在兰州铁道学院电信系自控教研所工作,90年晋升为工程师,95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2001年被学校低职高聘为研究员至今。行政上担任自动控制研究所副所长,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任现职以来主要专业技术成绩:发表论文6篇,完成项目(不含获奖项目)四项:成果获奖五项,申请发明专利六项。“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ZR-1416-8大型铝板翅式换热器真空钎接设备”1998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贰等奖。“超大型系列铝真空钎接炉计算机测控系统”1997年5月,获省科技进步壹等奖。“发电机参数监测综合信息显示系统”1997年5月,获省科技进步贰等奖。“新型系列汽车灯具真空镀膜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2000年3月获省科技进步贰等奖,本人名排名2/6,承担系统硬件设计,控制监测软件设计。

3.9邓志杰:男,兰州交通大学教授,省工程中心技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骨干成员,现任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志杰教授长期从事真空镀膜、自动控制领域的工程技术开发,特别是真空镀膜技术装备的设计与开发,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化实践经验,近年来共主持或参加纵向科研项目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承担企业委托技术开发项目22项。先后获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6项省科技进步奖,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3.10陈光武:男,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甘肃省高原交通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兰州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骨干成员。陈光武副教授从事铁路信号、容错计算机系统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开发工作,目前参与国家863项目1项,主持承担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发表EI论文2篇,核心刊物论文6篇。

3.11王成龙:男,在读博士,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被聘为省工程中心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梯队成员,兰州大成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真空研发部副主任。王成龙副教授主要从事真空镀膜工艺的系统开发及检测试验,近两年承担企业委托技术开发任务6项,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6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

3.12魏文军:男,1971.12.10生,副教授,在读博士。参与了“超大容积高端汽车灯具镀膜系列装备与工艺研发及产业化”、“铁路车站全电子计算机联锁仿真开发系统”、“LDJLZ-II型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铁路车站全电子执行机冗余系统开发仿真平台”、“多通道电液伺服协调加载系统”和“铁路车站信号应急联锁系统”等多项科研项目的开发其中参与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甘肃省科技一等奖一次、甘肃省高校科技二等奖两次、通过省部级科研成果鉴定6次,指导的一名研究生获得了2006年甘肃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特等奖。公开发表论文多篇,合作出版专业教材一本。

3.13何涛:男,1977年12月出生于内蒙古商都县,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光电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9年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2002年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专业。2000年至兰州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工作。2004年晋升讲师,2006年低职高聘副教授,主要从事铁路信号自动控制系统方向的研究。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有:铁路车站全电子化模块高原适应性研究,2004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青藏线全电子模块控制单元故障-安全及系统冗余的研究与试验,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2004年通过验收;铁路车站信号应急联锁系统,2005年获郑州铁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铁路车站智能化控制成套设备及嵌入式软件的开发与应用,2005年获信息产业部优秀项目奖;LDJLZ-II型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2005年通过铁道部科技成果鉴定;铁路车站全电子计算机联锁仿真开发系统,2006年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智能交通铁路车站信号数字化应急联锁系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2007年通过验收;铁路车站全电子执行机冗余系统开发仿真平台,2007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论文有“铁路车站信号计算机联锁全电子执行单元研究”(铁道学报)、“25 Hz相敏轨道电路接收器的电子化研究”(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等。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有高可靠容错专用计算机系统(甘肃省科技攻关计划)、青藏铁路综合安全监控系统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四、2008年硕士生招生规模 40人左右。

五、招生专业 序号 专业名称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2 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3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4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5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6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7 通 信8 电路与系统9 系统分析与集成

六、硕士生导师名单

序号导师姓名 职称

1.任恩恩 教授/博导2.王晓明 教授3.范多旺 教授/博导4.邓志杰 教授5.汪 洋 教授6.魏宗寿 研究员7.郑小平教授8.逯 迈 教授9.魏文军 副教授10.俞天智 副教授11.陈光武 副教授12.何 涛 副教授13.王成龙 副教授14.夏养君 副教授 1.交通专用通信系统的理论及应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开展包括铁路、公路、水路、机场、码头等领域在内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体制、系统设计和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在该方向已获得联合国ITU国际合作研究资助、铁道部和教育部的资助等,参加了美国IEEE-VT铁路通信标准组工作和铁道部铁路移动通信网络设计等研究工作。

2.交通运输自动化控制系统

本方向主要从事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的信号自动控制的研究开发,该研究方向的特色是:采用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可靠性技术及铁路信号技术研制新型交通运输自动化控制系统,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行车安全。本方向1996年以来完成科研项目总经费900多万元,获得了省级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3.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

本方向主要开展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铁路运输信息系统与信息系统的安全和保密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持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高速试验列车旅客信息系统的研究”,参与的铁道部重点项目“全路客票发售和预定系统总体设计”获得了1999年铁道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些项目的完成和推广,为铁路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城市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系统的研究

ITS技术是近10年发展起来的集现代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现代数学理论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公路交通的ITS理论与应用研究,以解决ITS中一些关键的技术难题。本方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铁道部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俞天智 陈光武 李立 刘红忠 钱清泉 汪洋 王永生 魏宗寿 何涛 靳根明 卢秉恒 秦世引 史铁林 魏文军 张福甲 何美芳 黄良甫 匡定波

第三篇:高速铁路桥梁施工技术与装备(范文)

高速铁路桥梁施工技术与装备

目录

第1章高速铁路桥梁发展动态和土建工程技术特点

1.1高速铁路发展动态

1.2高速铁路桥梁

第2章桥基、墩施工设备及其技术

2.1桥基主要类型及特点

2.2桥基施工的主要工艺

2.3桥基施工对施工机械的要求

2.4桥梁高墩施工工艺及设备

第3章提梁机

3.1提梁机的组成3.2提梁机实例介绍

第4章后张法预制梁场规划设计及箱梁预制技术

4.1先预制后架设工法设计的特点

4.2制梁场地的选择

4.3箱梁预制技术

第5章移动模架

5.1国内外发展情况

5.2移动模架法施工的优点

5.3移动模架的主要类型

5.4移动模架类型的选择

5.5移动模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5.6移动模架造桥机的施工工艺

5.7施工周期及人员安排

5.8节段拼装式造桥机介绍

第6章900t架桥机及架梁施工

6.1架桥机的概述

6.2典型架桥机的技术特点和组成结构

6.3典型架桥机的作业流程

第7章900t运梁车

7.1组成结构

7.2总体布置

7.3驮梁台车

7.4液压悬挂

7.5动力系统

7.6液压系统

7.7电气系统

7.8制动系统

7.9转向系统

7.10驾驶室

7.11TLC900主要技术特点

第8章连续梁桥悬臂施工造桥设备

8.1概述

8.2挂篮的结构构造及设计

8.3挂篮悬臂浇筑施工的主要工艺流程及特点

8.4对挂篮设计及应用的探讨

8.5改进挂篮设计的建议

第9章工程机械的检测诊断与维护保养

9.1概述

9.2常用诊断技术

9.3各种典型部件的诊断技术

9.4大型工程机械诊断

9.5设备的维护保养

第四篇: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9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指南

一、总则

根据“开放、联合、流动、竞争”的运行机制,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教育部实验室热忱欢迎和邀请各有关领域的国内外科研人员来实验室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推动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的发展,促进我国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研究和技术自主创新。

二、资助对象

具有中级职称(助研、讲师或工程师)以上,或具有博士学位并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科研、教学及技术人员。均可在《指南》规定的范围内提出资助申请。资助数量:不超过10个。其中,有2项为定向支持合作实验室。

三、申请程序

1、申请人根据实验室开放基金的主要资助方向填写“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申请书”一式二份。经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同意后,向本实验室提出申请。开放基金申请截止日期2009年11月30日。

2、实验室将组织有关专家对提交的申请书进行评审,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确定资助项目和金额,网上公布,并通知获得资助的申请人。

3、申请书可在网上下载(deke.ruc.edu.cn),也可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索取。

四、资助范围

围绕实验室目前支持的下列研究方向开展基础性或者应用基础性的研究。题目自定。方向一:数据工程,包括

高性能数据库系统与数据库新技术 数据永久存储与恢复迁移技术 系统与信息安全

方向二:知识工程,包括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知识网格 知识管理

五、经费额度和使用范围

每个开放课题资助金额不超过2万元人民币。经费使用参照国家科技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包括办公费、差旅费、交通费、会议费、出版费等,不支持设备购置。

资助经费不划拨到获得资助人员所在学校,采取报销的方式支付。开放基金项目申请人应完成至少1篇国内学报级或以上的学术论文,或者重要的国际会议论文。论文应标注本重点实验室名称和开放课题编号。另外,结项后一年内,需安排一次学术成果报告会。

六、联系人

易谦

电话:62512304,Email: deke@ruc.edu.cn,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工程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邮编:100872 此外,有关基金管理的信息和通知,请见实验室网站:deke.ruc.edu.cn

第五篇:教育部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重点实验室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基本解决食物量的安全(Food security)的同时,食物质的安全(Food safety)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我国作为WTO的新成员,与世界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增加,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和食品工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并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本实验室以提高食品质量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最终目标,从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入世后所面临的挑战入手,采取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并重的原则,重点解决我国食品安全中的关键检测、控制和监测技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创新体系。

本实验室的研究重点为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控制技术、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特别针对一些我国迫切需要控制的食源性危害(化学性、生物性)及其检测技术进行系统攻关,建立关键检测技术;实施食源性疾病和污染监测与暴露评估及其健康效应的研究,一方面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生产和加工过程技术规程、有关检测技术和方法等标准文本草案。通过综合示范,引导和带动地方积极参与, 使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改善。

根据国内、国外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立足于我国人民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福州大学现有的研究条件、科研成果的积累和人才优势,从食品的“检测技术”与“分析评价”两大主题入手,确定了本实验室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1)农药与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

针对我国“菜篮子工程”食用安全性和进出口食品的快速检验、快速通关的要求,在农药与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中解决一批关键技术,包括样品前处理的技术平台。以解决我国粮食、蔬菜、茶叶和水、畜产品中农药与兽药多残留的系统检测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建立农药与兽药多残留检测系统及样品前处理技术平台,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监控水平与国际同步。

(2)重要有机污染物的检测技术研究

针对目前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正在讨论的,而我国因检测技术限制而家底不清的一些重要污染物的检测技术开展攻关研究。建立添加剂及违禁化学品(禁用添加剂)检验技术,保护我国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为食品贸易提供技术依据。

(3)食品安全的控制技术研究

将本实验室承担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及福建省重大科技招标项目“食品(茶叶、蔬菜)安全检测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蔬菜中农药、硝酸盐、亚硝酸盐和重金属残留的快速低成本检测仪器和方法的研究”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应用于福建省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的综合示范区,为福建省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行动计划作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安大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