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年来国家关于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政策汇总(范文模版)
近年来国家关于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政策汇总
2015/8/7 15:02:21 来源:旅游规划观察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扩大就业,拉动内需消费、加速经济发展等具有很大的作用,为充分挖掘旅游投资和旅游消费增长潜力,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通过逐步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多方资金支持等方面,全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2009 年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意见》首次明确了旅游业“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定位,并提出了近几年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等。并指出政府要加大投入以及金融支持,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2012年2月,《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和改进旅游业金融服务,加强旅游景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要 合理调配 金融资源,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支持旅游企业发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和方式,支持旅游资源丰富、管理体制清晰、符合国家旅游发展战略和发行上市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和参与旅游业发展,全力推动旅游产业投资发展。2012年7月《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民间资本进入旅游业,民间资本在旅游投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综合效益不断提高。《意见》指出,要 坚持旅游业向民间资本全方位开放,通过民间资本推进旅游产业投资。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如合理开发旅游资源,经营、管理旅游景区,开发旅游产品、经营旅游车船业等,切实将民间资本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
《纲要》指提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的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扩大旅游消费的几大措施: 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全年休假时间。
大力推进国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民旅游休闲产品开发与活动组织。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增加旅游休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旅游休闲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休闲线路和优质旅游休闲产品。落实国家关于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2014 年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意见》提出,要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扩张旅游发展空间。在政府扶持旅游消费方面,部署了四大方面的重要举措: 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
将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作为劳动监察和职工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编制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国家重点旅游区域的指导。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抓紧研究新形势下中央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由政府引导,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国家支持服务业、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
扩大旅游购物消费。
实施中国旅游商品品牌建设工程,重视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业街区,鼓励发展特色餐饮、主题酒店,研究新增进境口岸免税店的可行性。鼓励特色商品购物区建设,提供金融、物流等便利服务,发展购物旅游。
2015 年《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
《 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中,重点提到了 旅游大投资大项目问题。
优化旅游项目
《报告》提出,要“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推出135个中国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在全国投资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实际完成旅游投资约7053亿元,同比增长32%”;
多 措并举创新旅游投融资平台
《报告》提出,国家旅游局将联合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大型旅游企业,共同设立中国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重点支持投资需求大、综合效益好并且具有示范作用的旅游项目建设。国家旅游局将会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更多的金融机构联合推出中国旅游投融资优选项目,共同举办“2015中国旅游投资论坛暨旅游投融资优选项目推介大会”。积极推动各地的旅游投资建设
有条件的省区市要设立旅游产业基金。各地要创新旅游招商引资方式,有重点、有选择地推动旅游项目建设。改进全国旅游投资项目信息系统,完善全国旅游投资统计。7
2015 年7月《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
针对增强旅游投资和消费,《意见》提出了6个方面、26条具体政策措施:
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计划,改善旅游消费环境
加强中西部地区建设,连通景区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建设,规范旅游市场价格和经营秩序等五项内容。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新辟旅游消费市场。
包括加快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积极推动“互联网+旅游”等七项内容。实施旅游消费促进计划,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提升特色旅游商品、积极发展老年旅游、支持研学旅行发展、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等四项内容。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
包括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等四项内容。
优化休假安排,激发旅游消费需求。
包括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弹性作息、鼓励错峰休假等三项内容。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促进旅游投资消费持续增长。
包括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落实差别化旅游业用地用海用岛政策、拓展旅游企业融资渠道等三项内容。
2015年度姑苏区文化旅游产业扶持资金项目申报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5-12-3 10:12:07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根据区“1+X”政策体系确定的《姑苏区、保护区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相关政策,现就2015年度区文化旅游产业扶持资金项目申报工作通知如下:
一、申报时间
2015年11月6日至12月10日。其中,11月10日至11月30日为企业申报材料收集准备阶段。12月1日至12月10日为网上集中申报阶段,逾期系统将关闭。
二、申报方式
本次申报实行网上申报与纸质申报相结合。网上申报请登录http://xm.gusu.gov.cn/default.aspx。本次申报实行限额申报,由项目所在街道进行初审和类型分配。
三、申报流程
项目申请单位注册成功后填写相关资料后报至所在街道→各街道根据项目申报情况进行类型分配→街道完成初审后推荐至主管部门区文商旅局→区文商旅局进行网上审核→企业、街道盖章后送至区文商旅局进行纸质材料审核。
四、申报材料(一式两份)
扶持政策申报根据不同条件,需分类准备相关材料。1.创意产业园区改建或新建资助项目(第二部分第1条)(1)姑苏区、保护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申报表。(2)改建或新建园区的房产证、土地证复印件。(3)改建或新建园区的投入投资情况(财务报告、报表)。(4)改造前后对比图片。
2.创意产业园、旅游产业项目公共服务平台补助项目(第二部分第3条):(1)姑苏区、保护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申报表。(2)建设改造规划图或相关建设合同(需体现平台建筑面积等情况)。(3)实际建成效果图片。(4)相关财务报告、报表。
3.研发项目扶持项目(第二部分第4条):
(1)姑苏区、保护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申报表。
(2)项目可行性报告(含项目简介、实施情况、预期效益、创新所在、投资预算、保障条件等内容)。(3)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复印件。(4)项目财务报告、报表。
4.文化金融支持贷款贴息项目(第二部分第5条)(1)姑苏区、保护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申报表。
(2)项目可行性报告(含项目简介、实施情况、预期效益、创新所在、投资预算、保障条件等内容)。(3)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复印件。(4)项目财务报告、报表。
(5)相关银行贷款合同(复印件)、利用贷款实施项目情况说明、已支付贷款利息凭证 5.旅游要素产业质量提升奖励(第二部分第6条):(1)姑苏区、保护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申报表。(2)相关命名表彰类证明文件及荣誉证书、奖牌等。6.旅游产品(线路、商品)开发项目(第二部分第9、10条):(1)姑苏区、保护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申报表。
(2)旅游线路(产品)需提供主管部门认定文件;旅游商品(工艺品、纪念品)需提供知识产权证书、专利证书。
7.承办展会、重大活动补助项目(第二部分第12条):(1)姑苏区、保护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申报表。(2)主办单位证明。(3)展厅展馆设计效果图。(4)项目决算财务凭证。
(5)其他材料(参展照片、获奖证书)。8.非遗、影视播放等奖励项目(第二部分第7、8条)(1)姑苏区、保护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申报表。(2)相关命名表彰类证明文件及荣誉证书等。
(3)申请影视作品奖励需提供影视作品制作许可证、播出协议、知识产权证书、获奖证明等材料。9.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人才类奖励(第二部分第2、13条)(1)姑苏区、保护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申报表。(2)相关命名表彰类证明文件及荣誉证书等。(3)人才类奖励申报另行通知
五、申报要求
1.统一认识,加强指导。各街道要加强项目前期排摸工作,积极推荐优质项目进行申报。各街道请于11月20日前将所在街道拟申报企业项目申报表(附件1,无需盖章)先期汇总后传真至区文商旅局产业发展处,传真电话68726403。
2.实事求是,注重质量。各街道要准确把握有关文件内容,按照规定的申报条件和范围进行初审推荐并加强对拟申报项目的指导和服务。
3.区文旅产办联系方式:许金伟
顾冲 68726403。纸质材料请于12月15日前送至平川路510号(姑苏区行政中心)4号楼403室收。特此通知。
第二篇:近年来别墅国家政策
近年来别墅国家政策
2003年2月,国土部首次发布《关于清理各类园区用地加强土地供应调控的紧急通知》(即“45号文”),强调“停止别墅类用地的土地供应”。
2006年5月,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当前进一步从严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再次重申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别墅供地,并对别墅进行全面清理。
200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节约用地的通知》,要求“合理安排住宅用地,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
2010年,国土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也重申严禁向别墅供地。
2012年2月22日,国土部公布的《关于做好2012年房地产用地管理和调控重点工作的通知》中,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安排别墅类用地”。
2012年6月18日,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的通知,新的限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增加了住宅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1.0(含1.0)的限定。
自停批别墅用地的政策出台以来,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便成为别墅的最大卖点。而兼得城市生活便利与低密度住宅形态双重特点的别墅,更是日趋绝版之势。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决定了别墅产品相对其它住宅产品而言,更能保值增值。尤其是高尔夫别墅产品,在国家对“别墅和高尔夫用地双禁”政策下,高尔夫别墅资源更显严重稀缺,使其更具大幅度的升值潜力。在美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区,高尔夫别墅的平均升值幅度是其他别墅项目的6倍。
现在有开发商采用外观以别墅整体设计的2套双拼,卖给客户后再改成1套别墅,来规避政策上带来的风险及稀缺问题。特别是外观设计整栋的二层双拼,整栋二层双拼容积率低于三层的别墅容积率,这个方法也很不错,但容积率低的整栋双拼改造别墅也会比容积率高的别墅品质及价值要高。
别墅价值体现不单是按每栋建筑面积,价格差关键是容积率大小,如:容积率0.30左右比容积率0.60左右的别墅,每平方米价格要高出一倍左右。一般别墅的单价比商品房的单价至少要高5-10倍。
2006年一系列的政策出台给别墅市场带来空前压力,人们观望与持币待购并没有影响到别墅项目扎堆开盘,临近年底,淡季不淡的别墅市场依然活跃。
2006年大事回顾:
一、2006年4月初,国土资源部将出台“别墅”准确界定,“独门独院”纳入别墅范围,现在的低密度住宅,要纳入到高档住宅或高档公寓的范围内。这一界定给出别墅一个明确定义。
二、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措施。“国六条”出台,这一消息让房地产的神经再度绷紧。
三、200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称为九部委调控十五条,再次给地产行业施压。
四、2006年05月31日起中国一律停止别墅类房地产项目供地和办理相关用手续,并对别墅进行全面清理。在国六条颁布后不久,国家土地资源部再次下发了“关于当前进一步从严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
五、国家税务总局于5月31日出台的《关于加强住房营业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满5年转手豪宅买卖差价要征税税率仍然按照5.5%。
六、2006年7月20日,北京市建委房屋市场交易管理处下发了名为《关于境外机构、个人购买商品房签约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对171号文进行了一些细化,对港澳台地区居民和华侨因生活需要,可在境内购买自住商品房的数量暂定只能购买一套住宅。该规定从7月21日起执行。对港、澳、台人士在京买房进行了限制。
七、2006年7月24日,新华网消息称,建设部、商务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工商总局、外汇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这份意见明确规定,“符合规定的境外机构和个人购买自用、自住商品房必须采取实名制”。限制了境外人士在京购房,尤其对中央别墅区一些高端项目影响显著。
八、2006年9月28日,京承高速二期(顺义高丽营-密云沙峪沟)的贯通,以及机场北线(鲁疃-机场)的开通,带动了沿线地产的区域升级,周边的别墅项目价格应声而涨。
2007年别墅用地再三被明令禁止 上海别墅进入创新阶段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对禁止别墅开发的强调,再为别墅用地标出红线。据此,4月下旬,国土资源部下达了2007年全国土地利用计划,继续禁止别墅类、高尔夫球场、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新建培训中心等项目用地。○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物权法》。正式实施的《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草案中住宅用地满70年续费的条文被删除。别墅最大的价值在于拥有土地几乎已成为共识,《物权法》的通过使别墅价格的上涨又多了一个理由。
○2007年9月27日,央行出台新政 购买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不得低于50%。○2007年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2007年版本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要求各地商务和外汇管理部门依法加强对外商投资房地产业的审批和监管。其中规定,外商投资内地房地产项目必须通过审批。与此同时,所有由地方部门审批的外资房地产公司必须上报商务部备案。该新《目录》明确规定,限制外商进入房地产的多个领域:土地连片开发、高档物业如别墅、酒店、高尔夫等项目开发和房地产中介、经纪领域。诸如对外商投资房地产限制的系列文件,逐步压缩外商投资房地产的空间。
○2007年,央行年内连续5次加息。
○2007年12月3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颁布《土地储备管理办法》此举旨在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调控,规范土地市场运行,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
2007年上海别墅供应量只有167.44万平方米,而成交量为268.81万平方米,高达101.37万平方米的供应缺口,使得别墅市场供不应求的紧张氛围突起。类似汤臣湖庭花园和保利海上五月花那种上市就被抢购一空的别墅项目屡见不鲜。金地格林风范城和复地北桥城等一些大类别墅项目的年销量都突破了200栋。成交均价为14236元/平方米,环比上涨6%。
从区域看,松江、闵行这两个传统别墅区,依旧占据全市别墅成交量的前两位,两者总成交量占据了全市的半壁江山。松江、闵行两区的别墅成交量分别为2787栋、73.53万平方米和1597栋、40.88万平方米。其中闵行马桥、浦江镇两个板块有望成为闵行区内别墅的两个新焦点。马桥的中高端别墅在2007年有了新突破,在中房森林别墅被高价收购之后,更加高端的上海·绿城瑰玫园更是受到市场追捧。
从2007年别墅交易的类型上看,2007年上海独立别墅成交3440栋118.16万平方米,环比增长19%,成交均价为18670元/平方米,环比上涨3%。联排别墅成交6791栋、150.56万平方米,环比增长23%,成交均价为10750元/平方米,环比上涨12%。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政策支持下上海别墅成交仍低迷
○2008年5月30日,监察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土地阀门把紧,具体政策:商品住宅开发不得超3年;土地管理不作为将受严惩等。自2008年6月1日起执行。○2008年6月10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规定:企业为个人购买房屋或其他财产需征收个人所得税,同时在批复中对具体的征收办法作出了规定:企业为个人购买房需征收个人所得税。
○2008年7月14日,面对全国各地愈演愈烈的小产权房,国土资源部今日出台文件,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和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必须首先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因被小产权房占用而未得到“合法使用”的宅基地不具备登记发证的资格。
○2008年8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关于金融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建设项目贷款管理。对列入国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的项目,严禁发放贷款;已发放贷款的,应在采取必要保全措施的基础上,逐步收回。严格市政基础设施和工业用地项目贷款审核。对于不符合国家标准,未取得国土资源部门用地批复的市政基础设施、生态绿化项目以及工业项目建设,不得予以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
○2008年10月12日,系列新政支持房地产 ○2008年,央行年内三次下调利率
2008年1~11月上海别墅市场供应累计总量为216万㎡,成交累计总量为121万㎡,供求比为1:0.56。受到全球经济下行和市场观望的影响,新增供应量和成交量的大幅萎缩是导致供求比下降的主要原因。2008年共有13个区有别墅新增,其中,新增区域中松江、浦东和青浦名列前三,三者之和占新增总量的54%。共有16个区有别墅成交,松江、闵行、青浦的成交面积位列三甲,占今年全市别墅成交总量的一半。作为上海别墅市场成交最活跃的区域,松江一直是上海市别墅市场的供应和成交大户。
随着上海几个传统别墅区可售量的下降,青浦别墅正在迅速崛起,在上海别墅市场的版图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除青浦东区徐泾板块成熟别墅生活区外,近年西部的赵巷和朱家角地区,迅速成为上海别墅市场的重要板块。赵巷别墅区吸引了合生、绿地、中海、龙湖等实力开发商纷纷进驻,打造出一片高品质居住社区。朱家角板块则是更多的依托淀山湖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古镇的人文环境,开发出的别墅产品不论是经济型别墅还是高端独立别墅,均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应。朱家角大淀湖畔的绿洲江南园紧年成交均价高达53000元/㎡,排名青浦区别墅楼盘成交价格第一。
○2009年1月3日,四大国有银行宣布,只要2008年10月27日前执行基准利率0.85倍优惠、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优质客户,原则上都可以申请七折优惠利率。
○2009年6月10日,国土资源部强调,“小产权房”实质是违法建筑,违反土地管理法律,违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法律,违反相关政策,各地要严格依法查处大量存在的“小产权房”等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行为。
○2009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完善促进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将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征免时限由2年恢复到5年,遏制炒房现象。国办发〔2008〕131号文件中的四大税种的优惠措施,只有营业税优惠取消,契税、个人买卖印花税、个人转让出售的土地增值税还继续维持。
○2009年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加强市场监管,稳定市场预期,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同时强调“地方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和改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
○2009年12月17日,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央行、监察部等五部委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财综〔2009〕74号),将开发商拿地首付款比例提高到五成,且分期缴纳全部价款的期限原则上不超过一年。
2009年上海共成交别墅13067套,成交面积315.75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大幅增长135.19%和129.69%,达到历史最高值。从月度成交情况来看,3-6月份是交易量增幅最大的月份,月平均增加7.24万平方米、287套,到7月份,单月成交量达到最大值,为41.03万平方米、1662套,之后成交量有所回落,但依然保持高位运行,从8-12月,月平均成交量为30.22万平方米、1248套。
2009年上海别墅成交均价为22433元/平方米,同比上涨7.19%,达历史最高值。这一方面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土地开工低迷,2009年别墅供应不足,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推高了房价,而另一方面对于通胀预期的加强,使得许多高收入阶层选择投资别墅作为保值增值的最佳选择,旺盛的投资性需求推高了房价。就成交单价来看,上海别墅市场的成交单价主要集中在1(含)-2万元/平方米,占43.89%,其次为2(含)-3万元/平方米,占25.87%,3万元/平方米以上的高端别墅占16.92%,占比最少的为1万元/平方米以下的低端别墅,占13.32%。
2009年上海别墅市场迅速回暖,由于受到用地容积率等因素限制,大户型别墅供应有限,加之价格过高,因此,2009年上海别墅市场的成交以300平方米以下的经济联排别墅为主。2009年上海300平米以下的别墅共成交1311套,占全市别墅成交总量的71.6%;300(含)-500平米别墅共成交450套,占总成交量的24.58%,500(含)平方米以上大套型别墅共成交70套,仅占3.82%。
2010年,宏观经济大势已趋于明朗,CPI高企、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剧等一系列因素都导致通胀抬头,再加上国际经济回暖态势低迷,不少高端人士为了资产避险,纷纷选择购买保值能力较强的别墅。截止到2010年,我国别墅楼盘数量约占住宅市场的15%。
2011年,在房地产调控政策频出的背景下,别墅市场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别墅作为稀缺产品,其独特的抗跌性与保值特性也更加凸显。
由于国家对别墅市场有一定的限制,别墅将成为越来越稀缺的产品,别墅市场未来的发展仍然看好,预计未来几年我国别墅市场仍将保持增长趋势。受别墅产品的稀缺性影响,以及国内通胀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现状,别墅产品的市场价格仍将处于进一步上涨态势之中。另一方面,随着存量进一步去化,别墅更加稀缺,其产品也更趋于高端化。2012年,国土资源部首次列出住宅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1.0的标准,对用地容积率控制标准作出的限定保持一致。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对独栋别墅“禁令”的又一次重申。但尽管如此,这个“禁令”却未必能禁得住现在市场上不少打着“别墅”旗号在售的类别墅产品。对于2012年下半年的别墅市场,购房者的购房心态如何?对于市场的期待值究竟有多少?搜房网6月底“2012上海别墅置业调查”对于7072名网友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次置业人群为别墅置业主力 超6成受访者年内购别墅意向
据上海搜房网最新调查数据统计显示,有超过6成(62.5%)的受调者表示在2012年年内有买别墅的意愿。其中又以二次置业人群为主力,占到了总调查者的65.07%,远超首次置业人群的14.71%。
国土资源部首次列出住宅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1.0的标准
【CUTV报道】据广州日报消息 日前,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通知,《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即日颁布实施。与同时废止的2006年目录和2009年增补目录相比,新的限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增加了住宅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1.0(含1.0)的限定。首次列出住宅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1.0的标准与国土资源部近两年为规范房地产用地供应管理,对用地容积率控制标准作出的限定保持一致。
对此,业内有关人士指出,这是对独栋别墅“禁令”的又一次重申。但尽管如此,这个“禁令”却未必能禁得住现在市场上不少打着“别墅”旗号在售的类别墅产品。因为,“住宅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1.0”这一标准只是对别墅产品给出了一个明确界定——容积率小于等于1。但在实际建设中,尤其是一些大型的住宅小区,基本都会采用分期开发的形式建设,只要有容积率高于1的产品存在其中,那即使是建设部分容积率小于1的产品也无妨。前提是整个地块的综合容积率大于1即可满足政策的要求。
也正因为此,当下,不少双拼、多联等别墅类产品依然能在市场大行其道。以广为市场认可的碧桂园凤凰城为例,该盘作为超大型的住宅小区,目前小区内洋房、别墅一应俱全。其中,别墅产品就是合法化的产品。因为,该小区的容积率为2,已充分满足了“住宅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1.0(含1.0)”这一限定。
在售别墅产品大搜罗
广州容积率低于1的楼盘
基本集中在从化花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下,广州的住宅市场容积率只在1.0以下的楼盘已经是买少见少,目前,基本上只有从化、花都等远郊的楼盘才有容积率低于1的楼盘,且这些楼盘所属地块也大多是早年所拿下的。像本稿中所列的多个容积率在1以下的楼盘就都属此列。目前在售的别墅盘如中信香樟墅、迪亚春天、东方夏湾拿、珠江国际城、富力泉天下以及碧桂园旗下的各大楼盘如碧桂园假日半岛、碧桂园清泉城、碧桂园莲山首府等,在售的大都是联排或双拼别墅产品。
虽然说,目前市场上在售的联排别墅并不属于“禁令”范围内,但业界人士就预测,由于“禁墅令”的执行,将直接从土地的源头切断别墅的供应。同时,有消息指出,相关部门已着手重新定义别墅标准,未来打“擦边球”的别墅产品存在的可能性也将被掐断,因此,别墅将彻底告别市场舞台。业内人士表示,一纸“禁墅令”虽然将别墅市场推向风口浪尖,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未来别墅用地将越来越少,别墅所独具的稀缺性将令其成为奇货可居的物业类别,别墅保值增值的属性将进一步显现。
在广州,以近郊大盘为代表的别墅产品如今价格已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几年前,总价100多万元的联排别墅产品现在不少价格已飙升到500万元以上,让其拥有者至少赚了好几倍。因此,这对于在售的联排或双拼别墅产品而言,政策的出台,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反而成了楼盘促销的利好消息。
在售产品以紧凑实用型居多
就目前市场在售的产品而言,则以实用紧凑的中小户型别墅产品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其实,小面积别墅最早出现在度假产品中。像碧桂园凤凰城,最初开售时,就推出过140~170平方米的多联排别墅。
业界人士表示,如今,小别墅得以大行其道,是因为这样才具有总价做低的优势。从所搜罗的别墅盘中不难发现,无论是近郊的、还是10区范围内的别墅盘,都是300平方米上下的别墅小户型占据了主导,这不仅是因为此面积段的户型已经能充分满足了别墅买家的居住或度假需求,同时也为了在总价上能更符合买家的心理预期。
尽管这些别墅面积较为小巧,但在设计上却也各有特色,有的采用的是中空设计,有的则层层配备附设的空间,有的附送多个大露台;有的观山,有的望湖,还有的将温泉引入户……总之,别墅产品可谓是亮点频出。
别墅市场加速回暖 城市别墅更受欢迎
当禁墅令遇上楼市回暖,常被看作楼市风向标的别墅市场又生变数。多个房地产研究机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以来,特别是6月份禁墅令再次出台后,北京别墅市场回暖速度明显加快。业内人士表示,别墅产品供需缺口或将进一步拉大。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禁墅令对于不同产品的影响各有不同,特别是“离尘不离城”的城市别墅,因土地稀缺性,价值或将进一步突显。
别墅市场加速回暖
今年6月18日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的通知,已经是9年来的第六道“禁墅令”了,而此次禁墅令相比以往更为严厉,足见政府严抓狠打的决心。
DTZ戴德梁行近日发布2012年第二季度高端住宅市场报告。报告显示,由于第二季度时,国土部再次下达“禁墅令”,导致别墅在第二季度销售量井喷。另外也有数据指出,在禁墅令出台的6月份,就有9个项目成交金额过亿元。全市别墅成交量约为350套,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多。
7月份,北京别墅市场进一步保持供需两旺的态势,据统计,7月上半月,已有9个年内新增别墅项目签约,其中4月19日入市的中海尚湖世家成交15套,相当于一天1.25套的成交节奏。
一些尚未开盘的别墅项目,也感受到了市场“气候”的变化。位于国奥核心区的润泽庄园·墅郡营销负责人贾涛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个月特别是6月份以来,来访来电量明显增大。
“虽然现在别墅的市场价格整体未有提升,但在旺季和政策契机下,购买力集中爆发,未来价格上升概率很大。不过别墅项目定位高端,市场份额很少,对普通商品住宅市场的影响不大。”贾涛表示。
城市别墅更受欢迎
“目前楼市整体开始回暖,如果没有禁墅令,可能各种别墅产品回暖的速度会基本一致。不过,禁墅令的出台,让别墅项目原有的土地价值进一步叠加和放大,也使买家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东汇置地CEO刘东表示。
刘东举例说,比如国奥核心区的别墅项目,其土地价格远大于郊区县别墅项目的土地价格。特别在城区土地越来越稀缺的背景下,这种不同区域之间的土地价值差异将会越来越明显。而禁墅令停止别墅类用地供应,实际上是在放大这种土地价值的差异化。
一项近期出炉的“2012北京别墅置业意向调查”结果也显示,51.13%的别墅置业者选择城市区域内,42%的调查者选择距离城市繁华区较近的区域。从调查结果来看,别墅置业需求对区域的选择是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远近发生相应变化,距离城市中心越近的项目,越受市场欢迎。
润泽庄园·墅郡曾做过一个内部市场调研,在6月份以前的来访客户中,仅有20%明确指出要购买城市或近郊别墅,而6月份以后,这个比例增加到了50%。“在国奥核心区新入市的项目中,像我们这样的别墅很少,买家的这种心态变化,对我们当然是利好。”贾涛说道。
据记者了解,6月份以来,距离市区较近的别墅产品销售普遍看好,如润西山、远洋天著等项目,越来越多别墅购买者对市区便利性的要求正在增加。
稀缺性日益凸显
虽然当前别墅市场供需两旺,一片红火态势,但国家对别墅项目的限制越来越严厉。
在本次禁墅令下发之前,业内就“高端住宅项目是否应该纳入限购范围”有过争议。部分专家担心高端楼盘房价上涨会引起普通商品房的跟涨。另一种声音则认为,高端住宅项目的消费者群体较小,高端楼盘是否限购、是否降价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没有太大意义。
在贾涛看来,与其他住宅产品不同的是,别墅具有绝对的稀缺性,这会进一步提升别墅的价值。“比如润泽庄园·墅郡,在禁墅令出台后,区域内很难再出现新的别墅项目,这也进一步提升了墅郡的稀缺价值。”
“或许短期内别墅的走势会受到政策的一定影响,但因为别墅项目越来越稀缺,所以它和其他高端住宅类型的差异化价值会越来越大,市场抗跌性也会越来越突出。”刘东说道。
深圳
别墅时代: 实现终极置业梦想的最佳机会
进入八月,在深圳楼市淡静的外表下,一个潜伏已久的楼市“奇观”正在蓄势待发,这个“奇观”可以用四个字解读:别墅时代!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即将推向市场的别墅项目超过10个,下半年深圳楼市将主打“别墅牌”。8月,已有八年成熟史的尖岗山纯别墅经典招华曦城率先启动,以独栋特色成为市场新贵;9月,位处鹭湖国际住区的别墅四大金刚也蠢蠢欲动,可以判定,一个属于深圳的别墅季节即将爆发。但相对来说,真正意义上的独栋别墅并不太多,不少打着“别墅牌”的楼盘中,甚至没有一栋独栋别墅。在其中特色鲜明的独栋别墅只有曦城一家,这更凸显出独栋别墅尤其显得珍稀而名贵。
事实上,别墅的价值原本就是由珍稀注定的。众多业内人士表示,未来纯别墅项目将越来越稀缺。从2004年开始,广东省首次在《2004年经营性房地产项目用地计划》中,叫停了别墅类土地供应,2006年,在国土资源部多次发布的《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容积率低于1.0(含1.0)的住宅项目被列入限制用地目录,2010年和今年6月,更分别重申这一观点。未来随着土地价值被进一步重视,容积率低于1.0的别墅项目将更加无法拿到开发用地。日益稀缺的独栋别墅,随着“限墅令”的不断收紧,而显得更加弥足珍贵。这次深圳别墅的疯狂入市,将成为深圳人现在终极置业梦想的一次最佳机会。
国土部和发改委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发布实施〈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的通知》(以下简称《限制目录》和《禁止目录》),两目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此前发布的2006年目录和2009年增补目录同时废止。
根据这一最新规定,别墅类房地产项目首次列入最新颁布实施的限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
实际上,国土部近年为规范房地产用地供应管理,对用地容积率控制标准一直采取了限定的做法。2003年2月,国土部首次发布了《关于清理各类园区用地加强土地供应调控的紧急通知》,强调“停止别墅类用地的土地供应”;今年年初还曾强调,停止一切别墅类用地的土地供应,要求“严格控制高档住宅用地,不得以任何形式安排别墅类用地”。
现在一些别墅往往是开发商用以前拿的地开发的。还有一种则是开发商会控制整体的容积率,然后做差异化的产品,例如在小区建数栋高层住宅的基础上,再额外建几栋别墅。
链家地产观点认为,新名录发布对于市场预期影响最大的,就是未来将对别墅用地断供。土地规划容积率小于1将不得入市,这条规定早在2010年就已提出,政策影响不大,但明确提出将在“操作层面”以及对“别墅”挡在闸门外,则可能意味着未来即便容积率超过1的住宅用地,盖建别墅可能也会被禁止。
在北京这样土地稀缺的城市,此种限制可能更大,比如把一块住宅用地一部分集中盖普宅、一部分集中盖别墅的擦边球行为也可能在土地出让规划阶段就因相关条款得到完善而被禁止。
陈雪认为,上述新规对别墅市场价格的影响可能不会太大,别墅这种高端产品具有较强的抗跌性,长期来看,价格会保持上涨的趋势。不过,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高端客户仍然会受到限购政策的影响,需求水平并不高,因此短期内涨价恐怕比较难。
别墅类房产首入限制禁止用地目录
【北京时间 2012年06月19日 17:23】
最新颁布实施的限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首次将别墅类房地产项目挡在“闸门”之外。
记者18日获悉,国土部、发改委日前联合印发《限制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12年本)》。两目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别墅类房地产项目首次列入目录。
据记者了解,与同时废止的2006年目录和2009年增补目录相比,新版限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增加了住宅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1.0(含1.0)的限定。
“首次列出住宅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1.0的标准与国土部近两年为规范房地产用地供应管理,对用地容积率控制标准作出的限定保持一致。”
业内人士表示,此举还意味着相关部门从操作层面明确限制别墅类房地产项目开发。
另外,由于发改委此前印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提高了农林业、煤炭、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黄金等产业准入门槛,新版限制、禁止目录也随之提高了用地门槛。
“两项目录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设项目。”两部门明确:凡列入《限制目录》的建设项目,必须符合目录规定条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投资管理部门方可办理相关手续;凡列入《禁止目录》的建设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投资管理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发布实施限制、禁止用地项目目录,是产业结构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在土地供应政策上的体现。从1999年本、2006年本、2006年本增补本,再到2012年本,目录越来越厚,土地政策与产业政策配套,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宿迁市经营性用地容积率计算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经营性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下简称《计算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和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年版)(下简称《技术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中经营性用地是指除工业用地之外的招拍挂土地。在中心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适用本暂行规定。
第三条 容积率是指一定地块内地上总建筑面积与总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总建筑面积为建设用地内各类建筑物建筑面积之和。总建筑面积按照《计算规范》的规定执行,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按照《技术规定》执行,《技术规定》未作规定的按照本暂行规定执行。
第四条 住宅建筑层高不应低于2.8米,且不应高于3.2米。大于3.2米小于5米的,其建筑面积按1.5倍计入容积率;大于或等于5米的,其建筑面积按2倍计入容积率。酒店式公寓建筑层高一般不超过4.8米,大于等于4.8米时,其建筑面积按2倍计入容积率。
鼓励大型商业建筑加大层高;小型商业门面房层高一般不高于5米,大于等于5米时,其建筑面积按2倍计入容积率。
第五条 住宅建筑的每套住宅阳台,当其水平投影总面积小于等于10平方米时,按其水平投影面积的1/2计入容积率。当其水平投影总面积大于10平方米时,其超出10平方米部分按水平投影面积计入容积率。
第六条 建筑物坡屋顶建筑面积计算值按《计算规范》计算,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1、前后檐口高小于2.0米(不含2米),且在遮阳方向上退让建筑外主墙在3.6米以上,并设套内楼梯的坡屋顶的建筑面积。
2、建筑坡屋顶下设计净高超出2.1米部分的建筑面积不超过房屋标准层建筑面积的30%,且坡屋顶前檐口高出顶层平屋面小于等于1.5米、后檐口高小于等于0.3米。
第七条 地面车库层高大于等于2.2米的,按结构外围水平面积计入容积率;地面车库层高小于2.2米的,按结构外围水平面积的1/2计算建筑面积,但不计入容积率。
第八条 居住建筑架空层应满足以下条件:以柱、剪力墙落地,视线通透、空间开敞且层高不低于3.0 米;作为公共休闲、交通、绿化等公共开敞空间使用。架空层应计入建筑层次,其建筑面积按《计算规范》计算,但不计入容积率。架空层内如有电梯井、门厅、过道等,其围合部分建筑面积应计入容积率。
第九条 全地下室不计入容积率。半地下室顶板面高出室外地面大于等于1.2米时,建筑面积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并计入容积率。半地下室顶板面高出室外地面小于1.2米时,其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如建筑室外地坪标高不一致时,以较高一侧的地坪高度计算)。
第十条 高度在2.2米以下的设备层,按《计算规范》计算建筑面积,但不计入容积率;对设备层兼作避难层的,其高度可适当放宽。
第十一条 设计单位应在总平面图上按照附件一要求分别注明相关建筑面积和容积率。
第十二条 本暂行规定自二〇一一年四月一日起试行。
附件:
面积统计分类要求
一、项目用地面积:
二、总建筑面积:
1、计入容积率面积:
2、不计入容积率建筑面积:(分类列出)
三、容积率:
四、主体建筑面积:
(按照办理工程许可要求分居住、商业、办公、两房、公厕、配电、车库、储藏等使用功能)
五、阳台建筑面积:(分封闭式、敞开式)
六、阁楼建筑面积:
(分居住用、隔热或结构用)
七、地下室建筑面积:(分地下、半地下)
宿迁骆马湖畔 竖起一栋栋豪华别墅
在骆马湖畔,出现了“夏阳银湖花园”“御湖澜桥”两个占地面积很大的别墅区。日前,一位宿迁读者向快报反映,夏阳银湖花园于几年前开始建设,已经基本竣工,整个小区的房型全部是别墅,而且大部分都是独门独户独栋的豪华别墅;御湖澜桥小区刚开始建造2到3个月,但从已建设好的部分来看,这个小区也将成为一个别墅小区。
据快报记者了解,在2003年2月,国土资源部曾出台通知,要求清理各类园区用地、加强土地供应调控,并首次提出“停止别墅类用地的土地供应”。2006年5月,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当前进一步从严土地管理的紧急通知》,再次重申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别墅供地,并对别墅进行全面清理。2006年12月份,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年本)》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96号)文规定,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列入《禁止项目目录(2006年本)》。凡列入《禁止目录》的建设项目,各级国土资源部门和投资管理部门一律不得办理相关手续。违反本通知规定办理相关手续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部门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2008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节约用地的通知》,要求“合理安排住宅用地,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去年,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具体提出19条调控措施,第一条中就提到了“要严格控制大套型住房建设用地,严禁向别墅供地”。
可是在国家一道道禁令下达之后,在国家三令五申之下,宿迁市湖滨新城依旧在建设别墅小区。宿迁当地的市民对此都十分不解,夏阳银湖花园的别墅区从建设至竣工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在此期间,并没有相关部门或者是相关责任人被追究相应的责任。不仅如此,新的别墅小区依旧在开工建设,这个新建小区是如何取得建设所用土地,又是如何通过各项审批的呢?
夏阳银湖花园: 已建成 每栋价值百万元
在一些网站上,可以看到对两个别墅小区的介绍。由于夏阳银湖花园小区于2006年就已经动工建设,因此对于该小区的介绍相对比较详细。该小区位于宿迁市湖滨新城雪松路51号,是由上海亿兆投资集团投资打造,毗邻骆马湖畔,距城中心15分钟车程。夏阳银湖花园于2007年7月20日正式开盘,一期推出独立别墅38栋,并于2008年3月全部交房;随后推出的B区及蒙特利尔区于2009年9月左右完成交房。
8月3日下午,记者来到了夏阳银湖花园小区。小区已经建成,从外围看来,小区内几乎都是两至三层房屋,风格奢华,其中部分为独栋,部分则是两栋联排。小区外围还有一排全都空着的门面房。有些店面内散落着一些木材、水泥等施工材料,可以看出,已经有人在对该小区外的店面进行装修,不久后就可能开业。
在该小区门口的墙上挂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十佳安全文明小区”的字样,时间为2009年。不过在记者观察的近半小时内,几乎没有车辆进出小区,甚至小区内都很难看到一个人影。记者想进入小区查看,却被保安拦在了门外,这位保安称,要看房,必须要和售楼处的工作人员一起进入小区。
在小区的售楼中心,记者在大厅看到了整个小区的模型图,每栋房子的样式都差不多,粗略一数有两百余栋。此时,大厅内除了两名接待员外,并没有其他人出入。记者以看房为由想要进入该小区,可当即遭到了一位接待员的拒绝。该接待员称,要看房必须提前一天预约才行,并且要求记者填写相关的个人资料。
记者从一些二手房网站上查到,夏阳银湖花园小区的二手房价格一般每平方米在4500-5500元左右,独栋的别墅价格在100万左右,个别别墅的价格超过了200万元。御湖澜桥:
第一批别墅预计明年竣工
御湖澜桥小区今年才刚开始动工建设,对于该小区的介绍及宣传,都非常少。御湖澜桥项目和已建成的夏阳银湖花园仅一墙之隔,同江苏著名的骆马湖,也只相隔一条马路,用地面积约240亩(16万平方米)。
在建的小区工地外有一块大幅的宣传海报,“骆马湖畔 荣耀私藏”的宣传标语,让人看了颇为心动。此时的工地上,有几栋房屋已经初具雏形,从外观来看,同样为欧美风格的别墅。
据工地门口一位工人介绍,工地刚开工两三个月,建筑内容为别墅,每栋的面积有200平方米以上,目前正在同时建造的房屋有20多栋。记者在工地内部看到,一个个三米左右深的建筑坑分布在工地各处,每个坑的面积都在百余平方米左右,每一个坑里,都有工人正在搭建铁架。
“这是别墅的地下室,建好的别墅不连地下室,还有三层,总面积有300-400平方米,小一点的也有200多平方米。现在有几栋已经建得差不多了,其它样式都和它们差不多。”随后,一位工人指着一栋建好的别墅介绍起其结构来,他说:“在你之前,也有很多人来这里看过,他们也都是想买这些房子的,第一批别墅估计明年就可以建好了。”
记者看到,这两片相连的别墅区周边大部分是未开垦的绿地,不过在御湖澜桥的西侧有一个“湖滨浴场”,这里毗邻骆马湖畔,里面已经设置了不少娱乐设施,记者采访当天下午,看到有上百市民在此游玩。
家住湖滨浴场附近的村民杨老伯介绍说,原来这片别墅区名为湖滨村,村子拆迁后,村民都已经迁移到全市各个地方去了。“现在,我们住的那个村子也要开始拆迁了,这里一片地方,原来好像都是以园区用地的名义来征地的,谁知道后来却建成了别墅。”
宿迁市国土、建设、规划局 建议记者采访湖滨新城
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快报记者分别向宿迁市国土局、建设局、规划局提出了采访要求,可让人意外的是,三个部门的负责人均称对此事并不了解,他们都建议记者采访宿迁市湖滨新城管委会的相关部门。
8月4日上午,记者首先来到了宿迁市国土局办公室,见到了一位程姓负责人,记者向其提出了几点采访要求,“夏阳银湖花园”“御湖澜桥”建造土地是否经过审批?如果经过审批,批的到底是哪块地、具体位置在哪里?目前“夏阳银湖花园”“御湖澜桥”所使用的土地是什么性质?然而这位负责人却说:“领导都出去开会了,我们对这个事情也不太清楚。”他建议记者去采访湖滨新城管委会的有关部门。
之后,记者来到宿迁市建设局,“夏日银湖花园是2005年批准建设的,御湖澜桥小区的批准建设时间就不清楚了,具体的内容要问湖滨新城管委会,他们那里都知道的。”一位卢姓办公室主任称,他对该小区也不是很了解,不过他也提出了一些看法,“有一些小区对外宣称是别墅,其实就是普通住宅,这个小区也可能是这样。”
在宿迁市规划局,一位徐姓办公室主任翻看了湖滨新城的规划设计图,上面显示,夏日银湖花园和御湖澜桥所在的地段规划为“一类住宅用地”。“一类住宅用地是指三层以下的居民住宅,我们一般只看这块区域是否是真正用在了住宅用地上,对容积率等问题并不做具体要求。一些具体细节还要问湖滨新城管委会。”
两个小区建的不是“别墅” 而是“低层住宅”?
8月4日,在湖滨新城管委会党工委,快报记者见到了负责人庄磊,他负责湖滨新城管委会相关媒体的接待工作。在他的协助下,记者采访了宿迁市规划局湖滨新城规划分局一位工作人员李松。
李松介绍说,夏阳银湖花园、御湖澜桥挂牌时的容积率均为0.5,至今容积率并未发生改变。两个小区的用地性质均为一类住宅用地,国家相关部门虽然对用地进行划分,但是对于居住用地,具体怎么建、容积率等问题并没有定出相关的标准。
“别墅和一类住宅用地没关系。”当记者提及“别墅”这个字眼时,李松这样回答记者。两个小区的用地是一类住宅用地,建的房子属于“低层住宅”。“不管是分类用地还是房屋分类中,都没有‘别墅’这个定义,国家层面也没有人给别墅下定义。”李松说:“我们也想找关于‘别墅’的定义,来作为我们平时工作的依据,但是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包括宿迁地方上,对此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标准。”
记者提出是否可以查看夏阳银湖花园、御湖澜桥两个小区的规划图及相关的挂牌、审批时间。李松说:“这些我们不清楚,这些东西需要到宿迁市规划局进行查阅。”
在采访中,李松曾多次提到:“有些东西我也不太好说,我们局长不在家,分管局长也不在家,我只能把我了解到的情况简单和你说说。”“我们只是负责业务上的一些事情,大的事情我们也做不了主。”对于记者提出的一些问题,李松并没有正面回答。
不过李松坦言,尽管以前发出了很多关于禁止建“别墅”的《通知》《规定》《用地标准》等文,但都没有详细的划分。直至去年12月份,国家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居住用地容积率低于1.0以下的,不得进行挂牌。
记者查询得知,根据国土资源部2010年12月19日晚发布的《通知》,国土资源部要求严格执行招拍挂出让制度和操作程序,规范房地产用地出让行为。对存在超面积出让、捆绑出让、“毛地”出让、住宅用地容积率小于1.0、出让主体不合法等违反政策规定的出让公告要及时撤销。一旦发现存在住宅用地容积率小于1.0等违反政策规定的出让公告,应及时责令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撤销公告,重新拟定出让方案。违反规定出让的,应责令立即终止出让行为,并依法追究责任。
“御湖澜桥的容积率是0.5,是不是意味着在去年12月国土资源部发出通知之前,这个小区就已经通过了审批?”面对记者疑问,李松回答说:“应该是的。”
然而直至今年1月26日,宿迁市规划局才将御湖澜桥的规划方案通过网络向市民公示,方案批前公示中贴出了御湖澜桥的设计方案效果图,从效果图可以看出,小区住宅分为“低密度住宅Ⅰ型”“低密度住宅Ⅱ型”及“公寓”三大类,其中还包括了一部分“商业”规划内容。公示时间为10个工作日,从2011年1月26日至2月16日。既然国土资源部在此之前已经有明确容积率不得低于1.0,可在此之后,宿迁当地的规划部门还是在继续御湖澜桥的审批工作。
之后记者向庄磊提出,需要向新城管委会相关部门核实情况,庄磊称已经和有关的部门取得了联系,很快会派人过来,可在记者等待了约一个半小时之后,国土部门的人依旧没有出现。无奈下,记者留下了相关问题,请给予答复,庄磊表示,会尽快回应。
直至8月5日,宿迁市宣传部一位张姓负责人联系到了记者,她表明会在当天下午给记者答复。当天下午,记者又多次联系这位负责人,她表示,湖滨新城管委会的相关部门还没有国土、建设、规划的审批文件,工作人员已经到宿迁市国土局、建设局、规划局寻找文件,一旦找到会立刻给出答复。
当天下午,宿迁市宣传部另一位名叫张莉的负责人再次联系到快报,她希望快报将采访中的疑问提供给宿迁市宣传部。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记者随后拨通了张莉的电话,电话联通了,但对方并没有接听。再次拨打,电话已经处于关机状态。
昨天下午,记者再次联系到了张莉,“夏阳银湖花园是2003年政策出来之前批下来的,有独栋和联排。在建的御湖澜桥小区是在前两年批的,其中都是联排,并没有独栋别墅。”张莉说。随后,记者向她提出要看一下两个小区当时的审批以及规划等文件,张莉称她人在新疆,要先跟宣传部的另一位负责人联系一下,并让他尽快跟记者联系。截至记者发稿,记者仍未收到回复。
第三篇: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保险中介代理行业发展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保险中介代理行业发展
• 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保险行业和保险中介的相关方针政策,为保险行业和专业保险中介迎来大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十条”)指出:“要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保险中介市场,健全保险市场体系”,第一次从保险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肯定了保险中介的价值;
• 2007年11月,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中介市场发展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保险专业中介市场,积极发展保险营销,推进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专业化、集团化发展,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有影响力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 在2007年保险中介座谈会上,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指出:保险业越发达,保险中介越重要。保险中介要通过资本并购及重组形成规模,甚至组建中介集团,与保险行业发展规模相匹配,充分发挥保险中介在保险产业链中的作用。• 2009年9月25日,保监会出台了与新保险法相配套的《保险专业代理机构监管规定》。该规定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专业代理公司充分发挥其在专业素质、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和资本实力等方面的优势,允许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
• 2010年保监会84文件改革和完善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意见,首次将保险中介代理公司置于保险公司同等重要位置,要求保险公司与中介代理公司一道积极投身保险营销员体制改革。
• 保监会鼓励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上市2011年03月04日10:43 证券时报网(深圳)保监会发布了《2010年保险中介市场报告》。保监会在《报告》中明确,今年要继续鼓励创新,引导培育市场。鼓励自身发展条件成熟的专业中介机构,在市场环境允许的前提下上市,突破资本“瓶颈”,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适应保险市场发展的需要 • 2012年1月6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了今年的“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大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违法行为查处力度清理整顿保险代理市场的通知》
• 2012年1月17日,中国保监会专项治理中介市场,推动代理机构兼并重组上市融资 • 保险市场繁荣离不开中介行业的发展 [ 2012年3月20日09:37 ] 来源:[ 中国保险报 ] 王稳
《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把推进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十二五”期间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保险中介机构作为现代保险市场不可或缺的市场主体,深刻影响着保险市场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地位。• 保监会暂停批设 区域性保险兼业代理机构 [ 2012年3月30日10:23 ] 来源:[ 新京报 ] 保监会昨日发布通知,要求暂停区域性保险代理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和除金融、邮政以外的所有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市场的准入许可工作。• 保险中介门槛收紧 “产销分离”全面提速 [ 2012年3月30日09:31 ] 来源:[ 上海证券报 ] 黄蕾
保监会本周密集发布保险中介政令,传递出强烈的改革信号:保险行业“产销分离”时代已经到来,保险中介市场规范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未来发展道路正日渐明晰。
值得注意的是,或许是预见到保险业产销分离时代的来临,不少保险公司赶在保险中介门槛收紧前夜,纷纷抢注设立专属保险销售代理公司。去年共有信泰人寿、华泰财险、紫金财险、安邦保险、阳光人寿、阳光财险等多家保险公司相继设立了专属的保险销售公司。
随着地方法人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势必要寻求差异化的发展之路,以求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未来的经营方向就是产销分离,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资源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例如产品研发、风险控制等,而逐步将销售环节剥离出去,交给专业的保险中介来操作。
第四篇:国家全域旅游政策
目录
国家旅游局发布《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2 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16 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的通知.............................................18 李金早:务实科学发展全域旅游.................................................................................................32 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36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验收标准.................................................................................................56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名单(262家)..........................................................................59 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72
国家旅游局发布《2017全域旅游发展报告》
诞生背景
1.大众化需求呼唤全域旅游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面小康社会必然伴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2016年,我国国内游达44.4亿人次,人均出游率达3次,旅游成为中国老百姓的必需品。全域旅游是应对全面小康社会大众旅游规模化需求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战略。
2.经济新常态需要全域旅游
经济新常态下,全域旅游贯通消费与生产领域,促进中国经济脱虚入实,发挥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重要功能,成为中国经济一抹亮丽的风景线。2016年,我国国内、入境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旅游人数达47亿人次,旅游消费规模5.5万亿元。2016年全国旅游业实际完成投资12997亿元,同比增长29%,比第三产业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高18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比房地产投资增速高22个百分点。
3.对接和服务国家战略体系
全域旅游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发展全域旅游“因之缘起、为之落实、以之为遵循”。全域旅游具有天然的与“四化战略、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工业2025”等重大国家战略对接和融合发展的优势。最近几年,我国休闲农业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8年,我国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将接近5900亿元;住建部公布的首批200家特色小镇中有70%与旅游业发展相关;旅游电商成为增长最快的电商领域,在线旅游消费占旅游总消费的20%。
4.旅游业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
我国旅游业将继续处于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结构调整期、游客文明素质逐步提升期、旅游市场秩序逐渐规范期及各类矛盾凸显期,呈现“五期叠加”的特征。旅游产业也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和深刻变革期:一是景点旅游的边际效益下降,旅游产业在新的时期急需拓展全域发展空间,形成新的产能。二是出游方式上散客化趋势显著,游客自助游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旅游空间行为出现全域化特征,导致旅游供给的全域化。三是游客散客化趋势导致了旅行社和导游核心业务被削弱,旅游主营业务发生了质的变化。四是旅游核心竞争力由景点竞争转向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
重大意义
1.中国旅游发展新道路 全域旅游为旅游资源数量和品质一般,甚至缺乏旅游资源的地区提供了一种旅游发展的可能,“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和“特色文化、生活方式”等全域旅游资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2.区域统筹发展新方案
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为动力产业的区域统筹发展和协调的新方案。全域旅游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和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成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重要选择;成为东部地区统筹城市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的重要抓手,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
3.生态环保新格局
通过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有望把全域旅游区划定为一种新的国土功能区划方式,构建科学、适度、有序的国土空间布局体系,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新的生态保护格局。
4.脱贫致富新出路
旅游扶贫又是“造血式”扶贫,是物质和精神“双扶贫”。发展全域旅游扩大了对贫困人口的覆盖率和扶贫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发展全域旅游也成为东部地区乡村和城郊老百姓的致富快车。
5.百姓幸福生活新方式
发展全域旅游是建设“幸福中国”的重要源泉,它扩大了老百姓的出游空间,为老百姓提供了多元化的旅游选择,大幅提升了老百姓的出游意愿、出游频率,全面提高了国民旅游福利,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2016~2017旅游幸福指数为93.6。
备受关注
2015年以前,少数专家提出并初步对全域旅游这一概念进行了理论阐释,但并没有引起学界的过多关注。2016年,大量学者在短短不到1年的时间内发表了数百篇论文,全域旅游从提出到迅速成为旅游研究热点,这是我国现代旅游研究中的一种极为重要且独特的现象,将是中国本土理论研究模式的有益探索。
行动迅速 1.各地积极响应
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积极踊跃。2016年3月国家旅游局启动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并于同年5月召开首届全域旅游推进工作会议。随后,各地创建意愿和热情持续高涨,促使国家旅游局在还未启动首批验收的情况下又推出第二批238家创建工作,并于9月在宁夏召开第二次全域旅游推进工作会议。一些未进入名单的地方也积极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全域旅游实现了从创建工作到试点示范和推广普及的阶段。山东、陕西、贵州等省正积极申报全域旅游省。一些省已经推出了省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部分地区还积极探索跨区域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全域旅游成为中国最为广泛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活动,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2.踊跃参与创建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00家创建单位中,包括海南、宁夏2省(区),91个市(州),407个县(市),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全国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的总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
总人口2.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0%。从空间上来看,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的四川、云南、新疆等地区,与我国旅游热点区域基本吻合。其中,东部地区132家,平均每省约13家,总面积1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341万。中部地区142家,平均每省约12家,总面积27.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727万;西部部地区170家,平均每省约14家,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82万;东北地区56家,平均每省约9家,总面积3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708万。
创建亮点不断
1.大力推动旅游体制改革
2016年,海南省级层面成立了省推动旅游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县层面,18个市县相继成立了全域旅游领导机构,12个市县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贵州省建立了全省旅游发展和改革领导小组,各地政府也建立领导小组,同时,贵州省旅游局更名为旅游发展委员会,9个市(州)中至少有7个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
2.促进部门联动,共建全域旅游
山东省财政厅设立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了滨海旅游基金、旅游发展引导基金,促进了社会投资。
苏州市政府专门制定了参与旅游市场秩序综合监管工作地区、部门和企业的“责任清单”,将其纳入苏州市级机关绩效考核体系。
3.涉旅项目土地供应与会商机制
苏州市建立旅游产业土地供给的综合协调机制,建立涉旅城市规划的工作联席制度,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涉旅项目的会商制度达成共识。
4.“1+3”体制向乡镇和景区延伸
黄山风景区、贵州青岩古镇、湖南醴陵等设乡镇旅游分管领导和旅游干事,把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和旅游巡回法庭办到了景区和乡镇。
5.游客旅游目的地评价机制
苏州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手段,参与旅游文明诚信体系建设。旅游电商平台型企业通过“差评倒逼”机制,实施“出境最优”、“周边自由行最差”双向评价机制,把同程、携程、百度等对项目和产品的在线好评、差评排名循环播放,实施差评“100%处理回复、100%回溯问责”制度,构建旅游产品和服务优胜劣汰的机制,建立品质经营“生态圈”。
此外,各县市还出现了以下亮点:一是全域旅游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二是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并且位列发改委之前;三是旅游局进入规划委员会,成为副主任单位;四是政府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建立财政对旅游的长期投入机制;五是政府成立全域旅游平台公司,引入PPP模式;六是建立以公安、海关、电信、银行等为卡口的全域旅游发展指数;七是建立股权多元化的居民参与旅游机制;八是在农业、工业、商务、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打造一批多业融合旅游示范基地和可向公众开放的社会资源访问点。
新模式不断涌现 1.省市经验与模式 浙江省实行以建设特色小镇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山东省全域旅游实行“挂图作战”。湖南全省打造全域旅游基地。福建打造全域生态旅游省旅游目的地。贵州打造全域山地旅游目的地。海南实施“点-线-面”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2.地市经验与模式
桂林实行“两江四湖”全域旅游区创建模式。阿坝州用全域旅游理念重建家园。苏州实行全域旅游生的地创建模式。泰州实行全域节事驱动示范区创建模式。张家界以全域旅游理念建设旅游强市。敦化市以“5A级景区引领一区多基地模式”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3.县区经验与模式
阳朔实行“全域生态+高新业态”全域旅游创建模式。琼海实行“共享田园”全域旅游创建模式。丽水以“两山”理论统领全域旅游建设。济源推动全域旅游“一体化”发展。都江堰以创建国际旅游名城为导向发展全域旅游。长白山以“统筹融合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五大连池“以药泉产业为支撑、药泉文化为内涵”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长沙市望城区以“三大工程”统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醴陵推行“瓷文化主题旅游目的地”创建模式。腾冲推出全域旅游创建的“1+7”实践。
体制机制创新
1.“1+3+N”综合体制改革效果显著
到2017年5 月陕西省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区、市)、155个地(市)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已设立旅游警察机构131家、旅游工商分局机构77家、旅游巡回法庭机构221家,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其中,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都成立了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91个地市中有60家成立了旅委和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等管理机构;407个县中有80家成立了旅委,70家成立了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等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起旅游业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旅游部门与各地工商、交通、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许多地方为推动全域旅游的发展,建立科学的考核体制与机制,即不考核GDP,而把全域旅游发展纳入部门考核内容和作为干部晋升的重要依据。
2.“多规合一”有突破 所有的创建单位都在积极推进旅游规划创新和规划管理创新,大力推行多规合一,在体制机制与技术层面实现突破。一些好的做法有:一是把旅游局作为规委会的副主任单位或成员单位。二是把旅游纳入国民经济社会规划和其他产业规划之中,要求相关规划(如城市总体规划、农业规划、林业规划、交通道路规划、水利规划、村镇规划等)将旅游元素融入进去。三是建立“多规合一”的大数据库,以信息化为手段,纳入的信息涉及发改、规划、国土、环保、旅游等多部门的空间规划数据及业务数据。四是各部门之间空间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办理及审批流程优化,通过“多规合一”平台进行业务协同和审批管理。五是规范和完善旅游主管部门参与项目会审制度。全域旅游将推动国民权利制度、产业制度、产权制度、部门法等改革,从而引发整个社会的变化,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改革的破冰产业。
3.统计改革亮点不断
目前,86%的创建单位对旅游统计制度进行了改革创新。湖南、黑龙江、吉林、山东等地积极探索有效的全域旅游统计指数和统计方法,出现了一些亮点和突破性工作。湖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针对全域旅游发展“大口径”与部门统计“小范围”不相适应、旅游统计软硬件平台建设与旅游统计发展不相适应、“全口径”的统计数据与“小行业”的管理职能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积极探索创新旅游统计的方式方法,使旅游统计更好的服务全域旅游发展。黑龙江省建立旅游统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副省长任总召集人,全面统筹全省旅游统计工作,有效整合部门统计资源,建立健全涉旅统计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利用部门大数据完善旅游统计数据收集、整理、评估、分析工作,真实、准确反映全省旅游市场状况,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判断形势、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天台县建立1725家产业测算的单位名录,并实施了网上统一报送。
各地的做法总结起来,旅游统计工作的亮点:一是要有统计制度;二是要有统计队伍;三是要有统计经费;四是要有反映旅游运行的关键统计指标体系;五是要与旅游大数据融合;六是能够可视化展示和辅助旅游决策。
4.区域统筹发展机制正在形成
在全域旅游创建过程中,各地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创新区域统筹发展机制,发挥旅游业的全域综合带动效应。首先是产业统筹,打通规划、部门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形成“多规合一、部门联动、产业融合”的一体化实施机制。一些地方创新规划的编制组织形式,旅游规划由政府牵头,多部门共同编制。其次是城乡统筹,地方政府通过发展城乡旅游公共交通、城乡旅游标识标牌系统,促进城乡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是区域统筹,各地积极促进区内各行政区之间的合作,同时加强区域内和区域外的合作。如黑龙江五大连池市就建立了五大连池市、五大连池景区、农垦集团、森工集团等多区域合作创建区,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云南香格里拉市召开了香格里拉地区11市县区域旅游合作大会,并成立了区域旅游合作联盟。
5.形成了全域旅游政策体系
国家旅游局加强顶层设计,与发改委、农业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体育总局、中医药局等多个部门合作,先后发布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旅游休闲重大工程的通知》《关于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的通知》等指导文件,以及《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航空运动产业发展规划》等具有针对性的规划文件,对此类新兴旅游方式进行规划和指导。国家旅游局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多措并举、全面发力,全域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从“点上发力”到“系统推进”的政策革命。
98%的创建单位出台了《创建实施方案》《创建实施意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全域旅游发展奖励办法》《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或《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
产业融合发展
1.旅游优势产业开始形成
创建单位中旅游优势产业开始形成。2016年,500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亿人次,约占全国旅游人数的40.5%,同比增长20%,旅游总收入1.7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接待过夜的国内外游客7.3亿人次,占接待总人数的40%,同比增长21%。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值为21.5%,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创建单位甚至高达40%以上。
2.“旅游+”深入推进,全域旅游产品和业态不断创新升级
在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坚持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各地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塑造文化个性,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旅游产品和业态不断涌现,受到了游客和资本的双重追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推动“旅游+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形成美丽乡村、旅游小镇、森林小镇、风情县城、文化街区、宜游名城以及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支持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新型城乡旅游产品。形成旅游用品、户外休闲用品和旅游装备等新型旅游制造业态。比如,浙江省政府首批公布的60个特色产业小镇中,有15个旅游小镇全部按照5A级旅游景区标准创建。
二是“旅游+农业、林业和水利”,形成现代农业庄园,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精品民宿、森林人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等新兴旅游产品,形成了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比如,山东省要在全省打造100个乡村旅游集群片区、200个乡村旅游园区。大力实施精品培育工程,在全省着力打造50个国家级精品乡村旅游园区。
三是“旅游+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形成科技旅游、研学旅游、医疗健康旅游、中医药旅游、养生养老旅游等健康旅游产品与业态,形成了大型演艺、主题公园、文创园、音乐公园、艺术中心等文创产业和冰雪运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等体育旅游。
四是“旅游+交通、环保和国土”,形成了自由行旅游产品,包括自驾车房车营地、公路旅游区、特色交通旅游邮轮游艇旅游、低空旅游、航空旅游小镇、低空旅游飞行器、海洋海岛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与业态。
五是“旅游+互联网”,形成了在线旅游产品,如旅游互联网金融、内容创造性产品、分享型旅游产品等;旅游大数据与智慧旅游产品,如各地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大数据应用、智慧旅游交通、智慧旅游政务、未来景区、未来酒店等。
3.投融资活力十足,全域旅游成为社会投资热点
在发展全域旅游过程中,政府作为旅游投融资的主导部门,制定相应的投融资优惠政策,保持相关政策的长期稳定性,活跃旅游投融资市场,同时建立健全关于旅游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以抑制旅游投融资活动中的非理性行为和短期行为。65%的创建单位利用财政资金纷纷设立了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或利用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或鼓励大型旅游企业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旅游产业固定投资机制基本形成。43%的创建单位成立国有“投融资平台”,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作用。87%的创建单位积极争取国债项目、国债贴息、扶贫基金项目、生态保护项目、文物保护项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基金的支持,统筹利用财政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能。在东部发达地区或旅游发达地区,各地政府鼓励和奖励旅游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培育旅游业上市公司。
全域旅游投资逆势增长,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领域。2016年各创建单位新增项目7043个,实际完成投资3249亿元,占旅游投资总额的25%;全年民营资本投资全域旅游1118亿元,占34.4%,充分显示了旅游产业的活力。从投向的领域来看,主要投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景区、酒店等。从投向的业态来看,休闲度假类投资明显增长,以商务旅游、亲子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类投资为主,增长比率大幅超越传统观光类旅游投资,表明全域旅游开始改变传统观光型旅游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发展新动向。4.全域旅游成为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全域旅游对于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旅游行业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链长,对西部地区扶贫效果良好。全域旅游是一条富民之路,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是实现“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泰宁县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超全县GDP的1/3,旅游收入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占1/4,旅游从业人员占全县总劳动力的1/5,其中,旅游带动脱贫人口占脱贫人口总数的35%。河北省涞水县计鹿村2015年人均年收入为2000多元,2016年县旅游部门引导村民借助冰雪旅游发展农家乐,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3500元,实现了整村脱贫。宁夏西吉县龙王坝村、四川绵阳南华村等地的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导游、服务员,大大提高了收入水平。
东部地区旅游需求旺盛,各地发展全域旅游注重扩大旅游惠民覆盖面,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推动旅游与社会资源、民生资源的深度融合,旅游成为东部地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致富一大批郊区和乡村地区的老百姓。以苏州为例,全域旅游成为苏州撬动服务业,提质增效的新杠杆,在苏州全力打造全域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旅游业还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位于苏州南端的震泽镇,凭借优质的生态和丰富多元的江南文化体验项目,平均每天都吸引千余名游客到来。这个凭借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建设起来的新农村,每年的旅游收入已突破20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3.5万元以上,“村美民富”成了这里真实的写照。
基础配套改善
1.厕所革命由景区向乡村延伸,基础设施不断升级
全域旅游是一条改革之路,厕所革命在解决了游客如厕难问题的同时,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全面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PPP模式与创建单位合作建设一批旅游厕所,注重生态环保、智能管理、以商养厕,成为业界的亮点。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创建单位共改建和新建厕所25769座,越来越多的厕所配备了第三卫生间,各地也基本实现了临街和临景厕所对社会和游客开放,创建单位旅游厕所建设基本达到了“数量充足、干净无味、管理有效、实用免费”的目标。以旅游厕所革命为驱动,创建单位实现了涉旅基础设施升级、配套系统更新、服务水平升级。许多创建单位依托航空、高铁和高速公路,基本构建了“快进慢游”的交通设施网络,实现了旅游主干道,通村通景公路的贯通,以及形成自驾车道、骑行道、徒步道所组成的慢游系统。围绕交通网络配套了停车场、汽车营地、充电桩等旅游设施,配套了供水、供电、消防、环保、垃圾处理场(站)、垃圾箱等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配套了金融、通信、电视和Wi-Fi网络等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
2.全面改善和提升区域内公共服务水平
各地建设旅游停车场4000个,旅游集散中心2500个,数千个旅游咨询服务点,形成了多级旅游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和投诉受理、年卡办理、票务预订、特产销售等服务,并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整合了城市候机楼、落地自驾、旅行社地接、旅游专线等多项新功能,为全域旅游全面升级做好保障。依托旅游集散服务体系、交通网络,注重全域范围内旅游交通和智慧旅游等服务体系的互联互通,强化“互联网+旅游”信息化建设,打造“无线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电商,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对接有效的旅游集散中心、转乘中心和旅游消费支付体系,形成以“导游、导览、导购”为特征的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客情监测与分析、在线行为分析、舆情监测平台等,构建旅游监管体系。建设乡村旅游营销服务平台及政务管理云等,保障数据实时共享,实现旅游产业运行全数据化管理。会同交通运输部门,推动各类交通间的相互衔接,实现零换乘,提供良好的旅游交通服务。在此基础上,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相对接,探索社区旅游、旅游风景道、环城旅游休闲游憩带的建设,促进核心区与外围县市乡村、度假区的旅游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一方面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水平,通过旅游公共服务与城市公共服务和乡村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最终促进区域整体公共服务标准的提高和水平的提升。
3.全域旅游营销全面推进
所有的创建单位对全域旅游营销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是82%的创建单位成立营销专项基金或切块资金;二是形成多主体营销机制,实行政企协作、景区联合、区域合作、旅行社结对等,构建一个常态化、立体化、全覆盖的推广体系。三是借助已有的广告资源,成立全域推广联盟,共建平台,形成宣传合力。四是营销方式多元化,事件营销、节会营销、主题营销、电影营销等,如湖南醴陵市就利用瓷博览会和乡村节庆进行营销。五是注重四季营销,如吉林省推出“夏季避暑,冬季冰雪,四季融合”的营销战略。六是注重整体形象推广。七是注重营销队伍建设。八是充分利用网络及新媒体营销,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营销。九是注重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十是加强对外旅游交流合作。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向全域接待国内外游客演进,加强地区间交流合作,根据地区实际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国际的交流合作。
前景广阔
全域旅游战略的意义和影响将远远超越旅游领域。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增就业、惠民生”的新引擎。这是历史赋予当代旅游人和中国旅游业的巨大机遇。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和相信,全域旅游将带来许多方面变革。
从旅游业来看,全域旅游将成为旅游自身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新抓手。全域旅游将成为一项中长期国家战略和国策,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国家各部委将加大对全域旅游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从生态建设来看,通过5年的创建期,全域旅游将成为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届时会塑造一批全域旅游目的地品牌,形成一批国家旅游功能区,成为生产、生活和生态之后的又一重要国土空间形态。
从全域综合效应来看,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社会变革的新动力。全域旅游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载体。全域旅游成为老百姓的旅游生活新方式,成为老百姓幸福的重要源泉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指标之一。全域旅游将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结构优化、人民素质提高、各民族融合、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从理论研究与示范价值来看,对全域旅游的研究将会保持较高的热度,将形成全域旅游的本土理论体系,为中国旅游理论做贡献,并为世界提供借鉴价值。全域旅游将成为促进中国融入世界旅游大潮、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新举措,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旅游经验。
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
日前,为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
以下为《通知》全文。
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
旅发[2015]1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局:
为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中的作用,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推动旅游产业向深度和广度空间拓展,树立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形象,国家旅游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创建对象及主体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
全域旅游示范区分为全域旅游示范县(含县级市)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含地州)。各地首批申报全域旅游示范区,原则上不超过10%左右的县(含县级市),有条件省份可适当申报市(地州)为创建对象。创建主体为县、市地州人民玫府,成熟一批公布一批。
2016年验收公布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主要考核指标
1.旅游业增加值占本地GDP比重15以上; 2.旅游从业人数占本地就业总数的比重20%以上; 3.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本地常住人口数量10倍以上; 4.当地农民年纯收入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 5.旅游税收占地方财政税收10%左右;
6.区域内有明确的主打产品,丰度高、覆盖度广。
三、申报程序
1.申报。申报单位按照自愿申报的原则,根据相关条件进行自检后,由县、市州人民政府提交全域旅游示范区中报材料及不少于一年的创建工作计划。
2.推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主管部门收到申报材料后,对和关资料进行审核,合格后向国家旅游局推荐。
3.确定创肆名单。国家旅游局根据各地申报情况,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检查,确定同意创建的县、市州名一单后对外公布。
4.组织验收。创建单仁应开展不少于一年的创建工作,创建工作完成后,省级旅游主管部门初检合格后,向国家旅游局提出正式验收申请,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验收合格、公示无异议后,正式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四、工作要求
加强领导,有序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组织指导做好申报工作,并于2015年9月30日前将首批申报单位资料报国家旅游局。材料内容主要包括申报区域所在省区市旅游部门认可的旅游总体规划文本、基本条件现状证明材料文本、城市形象宣传片(光盘)、创建工作计划文木等;
认真核查,严格把关。各地应严格按照上述基本条件,推荐空间覆盖度广、产业融合度深、综合贡献度大、居民参与度高的县(市州)进行申报。对评定工作中弃虚作假的,将取消申报资格,并视情况对贵任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国家旅游局关于印发《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的通知
旅发〔2017〕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局: 现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抓好示范区创建工作。
国家旅游局
2017年5月17日
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为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域旅游的决策部署,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科学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增加旅游有效供给,切实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指导和规范全域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创建工作,特制定本导则。
1.2 全域旅游是指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公共服务优化、综合统筹管理、整体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细高效方式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转变,从企业单打独享向社会共建共享转变,从围墙内民团式治安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转变,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努力实现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最大限度满足大众旅游时代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发展新模式。
1.3 示范区创建工作坚持“注重实效、突出示范,宽进严选、统一认定,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方针,成熟一批、命名一批,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和退出机制。
1.4 示范区创建工作按照地方申报、审核公布、创建实施、评估监测、考核命名、复核督导的程序进行。其中,示范区创建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由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家旅游局推荐申报,国家旅游局审核公布;创建工作日常指导、评估监测、复核督导由国家旅游局或国家旅游局委托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考核命名工作由国家旅游局统一组织实施。
1.5 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所有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包括相关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
第二章创建原则
2.1 突出改革创新。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业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主要途径,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创建工作的主线,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针对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产业体系等,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
2.2 突出党政统筹。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从区域发展战略全局出发,把推进全域旅游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统一规划、统筹部署、整合资源、协调行动,形成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新合力。
2.3 突出融合共享。大力推进“旅游+”,实现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磨合、组合和融合,促进旅游功能全面增强,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方,让游客能满意、居民得实惠、企业有发展、百业添效益、政府增税收,形成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
2.4 突出创建特色。注重产品、设施与项目特色,不同层级、不同地区要确立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主打产品、主题形象等,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形成各具特色、差异化推进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方式。
2.5 突出绿色发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生态底线,合理有序开发,防止破坏环境,杜绝竭泽而渔,摒弃运动式盲目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提升,开辟全域旅游发展新境界。
2.6 突出示范导向。强化创建示范引领作用,打造省、市、县全域旅游示范典型,努力在推进全域旅游、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整体营销等方面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方式,树立全域旅游发展新标杆。
第三章创建目标
3.1 旅游治理规范化。坚持党委、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建立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旅游综合推进机制。坚持依法治旅,提升治理效能,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典范。
3.2 旅游发展全域化。推进全域统筹规划、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整体营销、全域服务提升,构建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亲善人文社会环境、放心旅游消费环境,实现全域宜居宜业宜游和全域接待海内外游客,成为目的地建设的典范。
3.3 旅游供给品质化。加大旅游产业融合开放力度,提高科技水平、文化内涵、绿色含量,增加创意产品,发展融合业态,提供高质量、精细化的旅游服务,增加有效供给,成为满足大众旅游消费需求的典范。
3.4 旅游参与全民化。增强全社会参与意识,引导居民以主人翁态度共同参与旅游建设,营造文明旅游新风尚,健全旅游发展受益机制,出台旅游惠民政策,切实保证居民、企业参与收益分配,成为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典范。
3.5 旅游效应最大化。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较高水平,成为惠民生、稳增长、调结构、促协调、扩开放的典范。
第四章创建任务
4.1 创新体制机制,构建现代旅游治理体系
4.1.1 建立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全域旅游组织领导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充分发挥宣传、组织、政法等党委部门和发改、公安、财政、国土、环保、住建、交通、水利、农业、文化、体育、统计、林业等政府部门在合力推进全域旅游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4.1.2 探索建立与全域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旅游综合管理机构,如旅游发展委员会,有效承担旅游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旅游规划与产业促进、旅游监督管理与综合执法、旅游营销推广与形象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与专项资金管理、旅游数据统计与综合考核等职能。
4.1.3 积极推动公安、工商、司法等部门构建管理内容覆盖旅游领域的新机制,切实加强旅游警察、旅游市场监督、旅游法庭、旅游质监执法等工作和队伍建设。
4.1.4 积极创新旅游配套机制,建立相应的旅游联席会议、旅游项目联审、旅游投融资、旅游规划公众参与、旅游标准化、文明旅游共创、旅游志愿者组织、旅游人才培养、党政干部培训、旅游工作考核激励等机制。
4.1.5 推动政策创新。出台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逐年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鼓励统筹各部门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建设。对全域旅游重大建设项目优先纳入旅游投资优选项目名录,优先安排政府贷款贴息。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推进旅游资产证券化试点,促进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因地制宜建立旅游资源资产交易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设立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引导各类资金参与全域旅游建设,鼓励开发性金融为全域旅游项目提供支持。强化旅游用地保障,在用地指标中优先支持旅游项目,探索实行重点旅游项目点状供地等用地改革,优化旅游项目用地政策。
4.2 加强规划工作,做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
4.2.1 将旅游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中。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同时依法开展规划环评。在实施“多规合一”中充分体现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
4.2.2 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建设项目,在立项、规划设计和竣工验收等环节,可就其旅游影响及相应旅游配套征求旅游部门的意见。
4.2.3 完善旅游规划体系。编制旅游产品指导目录,制定旅游公共服务、营销推广、市场治理、人力资源等专项规划和实施计划或行动方案。形成包含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重大项目设计规划等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规范有效的规划体系。
4.2.4 加强旅游规划实施管理。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重点项目规划应报请人大或政府批准,提升规划实施的法律效力,并建立旅游规划评估与实施督导机制。
4.3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创造和谐旅游环境
4.3.1 推动“厕所革命”覆盖城乡全域。推进乡村旅游、农家乐厕所整体改造,5A级景区厕所设置第三卫生间,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场所、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点的厕所要实现数量充足、干净卫生、实用免费、管理有效。鼓励对外服务场所厕所免费对游客开放。推进市场多元供给和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通过使用能源、材料、生物、信息等新技术,切实解决旱厕、孤厕及其污物处理、厕所信息服务等难题。引导游客爱护设施、文明如厕,营造健康文明的厕所文化。
4.3.2 构建畅达便捷交通网络。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科学安排支线机场新建和扩建,优化旅游旺季和通重点客源市地航班配置,加强覆盖旅游景区的通用机场建设。改善区域公路通达条件,提升区域可进入性,提高乡村旅游道路的建设等级,推进干线公路与景区公路连接线以及相邻区域景区之间公路建设,形成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游客运输组织能力,开通旅游客运班车、旅游公交车和观光巴士等。推进旅游风景道、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交通驿站等公共休闲设施建设,打造具有通达、游憩、体验、运动、健身、文化、教育等复合功能的主题旅游线路。
4.3.3 完善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在建好景区游客中心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建立全域旅游集散中心,设立多层级旅游集散网络,因地制宜在商业街区、交通枢纽、景点景区等游客集聚区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点),有效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必要信息和咨询服务。
4.3.4 规范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在全域建立使用规范、布局合理、指向清晰、内容完整的旅游引导标识体系,重点涉旅场所规范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4.3.5 合理配套建设旅游停车场。建设与游客承载量相适应、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管理科学的生态停车场。鼓励在国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沿线增设旅游服务区、驿站、观景台、自驾车营地等设施,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等复合型服务区转型升级。
4.4 提升旅游服务,推进服务人性化品质化
4.4.1 充分发挥标准在全域旅游工作中的服务、指引和规范作用。完善旅游业标准体系,扩大旅游标准覆盖范围,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加强涉旅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树立友善好客旅游服务形象。
4.4.2 按照旅游需求个性化要求,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引领计划,鼓励企业实行旅游服务规范和承诺,建立优质旅游服务商目录,推出优质旅游服务品牌。开展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评价,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
4.4.3 推进服务智能化。建立地区旅游服务线上“总入口”和旅游大数据中心,形成集交通、气象、治安、客流信息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涉旅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主要旅游消费场所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主要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开发建设游客行前、行中和行后各类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
4.4.4 完善旅游志愿服务体系。建立服务工作站,制定管理激励制度,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提供文明引导、游览讲解、信息咨询和应急救援等服务,打造旅游志愿服务品牌。
4.5 坚持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有效供给
4.5.1 “旅游+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突出中国元素、体现区域风格,建设美丽乡村、旅游小镇、风情县城、文化街区、宜游名城以及城市绿道、骑行公园等慢行系统,支持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游憩区等建设。利用工业园区、工业展示区、工业历史遗迹等因地制宜开展工业旅游,鼓励发展旅游用品、户外休闲用品和旅游装备制造业。完善城市商业区旅游服务功能,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时尚性、实用性、便携性旅游商品,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积极发展商务会展旅游。
4.5.2 “旅游+农业、林业和水利”。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鼓励发展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和具备旅游功能的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家庭农场、家庭牧场等新型农业业态。因地制宜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鼓励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镇”。鼓励水利设施建设融入旅游元素和标准,充分依托水域和水利工程,开发观光、游憩、休闲度假等水利旅游。
4.5.3 “旅游+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积极利用科技工程、科普场馆、科研设施等发展科技旅游。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发展红色旅游,开发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夏(冬)令营等研学旅游产品。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美术馆、艺术馆等文化场所,推进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文化体验旅游。开发医疗健康旅游、中医药旅游、养生养老旅游等健康旅游业态。积极发展冰雪运动、山地户外、水上运动、汽车摩托车运动等体育旅游新产品。
4.5.4 “旅游+交通、环保和国土”。建设自驾车房车旅游营地,打造旅游风景道和铁路遗产、大型交通工程等特色交通旅游产品,推广精品旅游公路自驾游线路,支持发展邮轮游艇旅游,开发多类型、多功能的低空旅游产品和线路。建设生态旅游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以及山地旅游、海洋海岛旅游、避暑旅游等旅游产品。
4.5.5 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农耕文化等,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含量。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现代信息和新科技装备,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使用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无害化处理等生态技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旅游开发的生态含量。
4.5.6 丰富品牌旅游产品。增强要素型旅游产品吸引力,深入挖掘民间传统小吃,建设特色餐饮街区,进一步提升星级饭店和绿色旅游饭店品质,发展精品饭店、文化主题饭店、经济型和度假型酒店、旅游民宿、露营、帐篷酒店等新型住宿业态,打造特色品牌。提升园区型旅游产品品质,强化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区、旅游综合体、城市公园、主题乐园、大型实景演出和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规划馆、展览馆、纪念馆、动植物园等园区型旅游产品设施配套,实现节约、集成和系统化发展,打造整体品牌。发展目的地型产品,按照村、镇、县、市、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目的地品牌。
4.5.7 推动主体创新。培育和引进有竞争力的旅游骨干企业和大型旅游集团,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支持旅游企业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并购等方式发展知名旅游品牌。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支持互联网旅游企业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资源。促进中小微旅游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建设发展产业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特色涉旅企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提升旅游业创新创意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
4.6 实施整体营销,凸显区域旅游品牌形象
4.6.1 制定全域旅游整体营销规划和方案。把营销工作纳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树立整体营销和全面营销观念,明确市场开发和营销战略,加强市场推广部门与生产供给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无缝对接。设立旅游营销专项资金,鼓励制定相应的客源市场开发奖励办法,切实做好入境旅游营销。
4.6.2 拓展营销内容。在做好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等传统产品推介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地区特色,将商贸活动、科技产业、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特色企业、知名院校、城乡社区、乡风民俗、优良生态等拓展为目的地宣传推介的重要内容,提升旅游整体吸引力。
4.6.3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打造主题突出、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旅游目的地品牌。提升区域内各类品牌资源,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的品牌体系,变旅游产业优势为品牌优势。
4.6.4 建立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媒体、公众等参与的营销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推广营销中的作用,整合利用各类宣传营销资源和方式,建立推广联盟合作平台,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域旅游营销格局。
4.6.5 创新全域旅游营销方式。有效运用高层营销、公众营销、内部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事件营销、节庆营销、反季营销等多种方式。借助大数据分析,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APP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提高全域旅游宣传营销的精准度、现代感和亲和力。
4.7 加强旅游监管,切实保障游客权益
4.7.1 加强旅游执法。强化旅游质监执法队伍的市场监督执法功能,严肃查处损害游客权益、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曝光重大违法案件,实现旅游执法检查的常态化。公安、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按照职责加强对涉旅领域执法检查。建立健全旅游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净化旅游市场环境,维护游客合法权益。
4.7.2 加强旅游投诉举报处理。建立统一受理旅游投诉机制,积极运用12301智慧旅游服务平台、12345政府服务热线以及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热线电话、咨询中心等多样化手段,形成线上线下联动、高效便捷畅通的旅游投诉受理、处理、反馈机制,做到受理热情友好、处理规范公正、反馈及时有效,不断提高旅游投诉的结案率、满意率。
4.7.3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建立旅游领域社会信用体系,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归集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失信行为,并对失信行为开展联合惩戒行动。扩大旅游“红黑榜”应用,将旅游景区点纳入旅游“红黑榜”评价机制。发挥旅游行业协会自律作用。积极应用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加强对旅行社、导游人员日常监管,保障导游人员合法劳动权益。
4.7.4 加强旅游文明建设。全面推行国内旅游文明公约和出境旅游文明指南,培育文明旅游典型,建立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和部门间信息通报机制。组织开展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和旅游法庭等工作人员的执法培训,提高旅游执法专业化和人性化水平。
4.8 优化城乡环境,推进共建共享
4.8.1 加强资源环境生态保护。强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田园风光、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等保护,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环境质量优良性、传统村镇原有肌理和建筑元素。注重文化挖掘和传承,构筑具有特色的城乡建筑风格。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实施旅游能效提升计划,降低资源消耗,推广节水节能产品、技术和新能源燃料的使用,推进节水节能型景区、酒店和旅游村镇建设。
4.8.2 推进全域环境整治。开展主要旅游线路沿线风貌集中整治,在路边、水边、山边等区域开展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在重点旅游村镇实行“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和垃圾污水无害化、生态化处理,全面优化旅游环境。
4.8.3 强化旅游安全保障。加强旅游安全制度建设,强化旅游、公安、交通、安监、卫生、食药监等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由安监部门牵头组织景区开业的安全风险评估。加强景点景区最大承载量警示,加大出游安全风险提示,落实旅行社、饭店、景区安全规范。强化对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和旅游用车、旅游节庆活动等重点领域及环节的监管。建立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救援体系。完善旅游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覆盖面,提升保险理赔服务水平。
4.8.4 大力促进旅游创业就业。建设旅游就业需求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引导,加大技术支持,进一步改善传统旅游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环境,切实为新型旅游企业招募员工创造便利条件。积极引导科技、艺术、创意设计等各类专业人才跨界参与旅游开发建设。重视发展创业型的个体私营旅游经济和家庭手工业。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发展旅游教育,开设特色旅游专业,提升本地旅游人力资源规模和水平。
4.8.5 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和旅游富民。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增加贫困地区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以景区带村、能人带户、“企业+农户”和直接就业、定点采购、输送客源、培训指导、建立农副土特产品销售区和乡村旅游后备箱基地等各类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通过旅游创业、旅游经营、旅游服务、资产收益等方式促进增收致富。
4.8.6 营造旅游发展良好社会环境。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理念,向目的地居民开展旅游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强化目的地居民的旅游参与意识、旅游形象意识、旅游责任意识。加强旅游惠民便民服务,推动公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纪念馆、城市休闲公园、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鼓励旅游场所对特定人群实行价格优惠,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旅游服务。
第五章评估管理
5.1 创建工作应由本地区党委政府统筹负责,研究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建立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具体负责创建工作考核,确保各项工作务实高效推进。
5.2 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示范区创建工作由国家旅游局负责评估监测。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示范区创建工作由省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评估监测,并向国家旅游局提交评估报告。
5.3 国家旅游局依据本导则制定《全域旅游示范区考核命名和管理办法》,示范区考核命名工作由国家旅游局依照本导则和相关办法进行,对符合条件和标准并能发挥示范作用的,予以命名。
5.4 对已命名的示范区适时组织复核,对于复核不达标或发生重大旅游违法案件、重大旅游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严重不文明旅游现象、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示范区,视情况予以警告或撤销。
第六章附则
6.1 本导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6.2 本导则由国家旅游局负责解释并修订
李金早:务实科学发展全域旅游
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参会的同志感谢浙江省委省政府、杭州市委市政府、桐庐县委县政府,为本次会议作的精心准备。浙江省旅游局、杭州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作了大量工作。梁黎明副省长、王文娟局长等同志为大会付出了很多心血。
这次会议准备的很充分。在桐庐考察的全域旅游的几个点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李强省长高度重视、亲自出席会议,并和大家分享浙江抓全域旅游的经验。参加这次会议,大家一致感到印象深刻、收获很大。
第一,这次会议具有现场会的性质。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我们提出的全域旅游实际上在浙江的很多市、县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昨天,夏宝龙书记向我介绍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时,阐明了旅游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刚才,李强省长详细介绍浙江发展旅游的措施和经验。听了之后,很受启发。这次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会议在桐庐召开,让大家看看现场,增加实地感。
第二,这次会议是一个再动员、再鼓劲、再推动的会议。全域旅游,是我们今年年初在海南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来的。短短的几个月,形势发展很快,势头喜人。出于鼓劲加油、因势利导的考虑,我们决定召开今天的会议。为取得实效,我们组织了现场考察、经验交流,同时也要举办全域旅游创建培训班,解读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
第三,大家精神很饱满,发展全域旅游的积极性和热情高涨。一些省、自治区分管旅游的领导和旅游重点市、县的主要领导来参会了。大家对发展全域旅游的确是在真抓实干。
刚才十一位同志的发言各具特色,希望大家参考。关于全域旅游的基本精神,我们在今年1月29日于海口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已经作了比较系统的表述。这里只说说感想。
全域旅游到底是干什么?全域旅游不是简单的空间扩大。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发展,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模式的革命,发展路径的根本转变。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我们谈到了全域旅游的九个转变,这里只说说其中两个转变:
一是旅游治理机制的转变。在以前的景点旅游模式中,旅游的治安、旅游的管理,是靠穿各式治安服装的门卫来维持,其实是民团式的、看家护院式的治安队伍,把景点、景区的治安管好就行了,而发展全域旅游则要走上依法治旅、依法治国的轨道。旅游安全决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社会安全的很重要的环节。全域旅游的治安不能靠民团式的队伍,旅游警察、旅游法庭的设置势在必行。在景点旅游的模式下,旅游治理的法制含量很低。而发展全域旅游,就必须依法治理、要用旅游警察、旅游法庭、工商旅游分局取代民团式治安结构。今年3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三亚市民游客中心通过大屏幕,慰问正在三亚南山景区执勤的旅游警察。李克强总理说,“你们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让他们既有安全感又有舒心感!”、“只有营造公平优质的旅游环境,游客才能玩得安心、开心、舒心,而不窝心。”今年4月上旬,孟建柱书记、郭声琨国务委员在云南调研时,看望了腾冲旅游警察,并对设立旅游警察给予充分肯定。5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中国警察首次巡逻罗马和米兰、保障中国游客安全的消息,游客们激动地说,在国内有了旅游警察,如今在国外旅游也看到中国警察,感觉更放心了。
国外设置旅游警察较早。俄罗斯、希腊、韩国、印度、泰国、埃及、阿联酋、阿根廷、马来西亚、孟加拉等很多国家,都设有旅游警察。以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希腊,是较早设立旅游警察的欧洲国家,1975年,政府为了保护游客的安全就开始全面实施旅游警察制度。目前,希腊旅游警察数量占到警察队伍的15%。泰国1976年就设立旅游警察,约有1000名旅游警察分布在泰国的重点景区内,负责为游客提供便利、给予帮助,并处理侵害游客权益的各类案件,他们都具有基本的英文会话能力,随着中国游客的增加,还招收了会说中文的警员。1998年,马来西亚在吉隆坡设立了旅游警察,他们都经过专业培训,分布在旅游部指定的99个旅游景点执勤。2014年10月,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和韩国警察厅联合选拔的“观光警察”正式上岗。这支由101名警察组成的专业警察队伍主要任务是预防各类犯罪行为、维持观光地的基本秩序,调查和取缔各类针对外国游客的犯罪行为,并处理外国游客的各类申诉等。
在我国,自2015年10月三亚市成立全国首支旅游警察以来,在公安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及各地党委、政府的推动下,广西桂林,云南丽江、瑞丽、腾冲、大理、昆明、西双版纳、迪庆,福建厦门,河南洛阳栾川,河北秦皇岛,内蒙古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陕西韩城,湖南资兴,山东枣庄等地相继设立了旅游警察支队或大队,在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治安环境、为游客提供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广泛好评,游客纷纷点赞。以三亚为例,截至5月12日,旅游警察已处理涉旅治安案件155起,行政拘留177人,刑事案件3起。人民群众对旅游警察纷纷叫好,给予公安干警高度赞誉。
最高人民法院周强院长高度重视旅游法庭,最高人民法院与国家旅游局已就此联合发文。国家工商总局张茅局长、甘霖副局长高度重视工商旅游分局工作。这些都为我们全域旅游治理机制的法制化、规范化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我们希望各地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进旅游警察、旅游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的建设,不断完善全域旅游治理机制。
二是从旅游部门抓旅游转变为党政统筹发展旅游。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是治理机制和发展方式的革命性变化。抓不住这一点,就抓不住全域旅游。为什么需要从旅游部门抓旅游转变成党政统筹抓旅游?在景点旅游阶段,旅游规模小、队伍小、影响小,与其他行业关联度不高,各自融合的内生动力,或者说,旅游+的内生动力尚未形成。不像今天,许多的行业都有与旅游合作的需求,而且旅游也有与其他行业合作的愿望和条件。因此,在全域旅游阶段,旅游发展是开放性的、包容性的、综合性的。它是跟每个行业戚戚相关的,不仅与产业相关,还与精神文化领域也相关。在此情况下,只是旅游部门抓旅游的方式适应不了新形势,因而必须从部门抓旅游转变为党政统筹抓旅游。
概而言之,发展全域旅游要把握三个要点:在旅游治理上,要共治、共安,旅游警察、旅游法庭、旅游工商等共同治理,共保安全;在旅游产业上,要共融、共赢,发挥旅游+的优势,积极主动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形成更强的产业竞争力;在旅游发展上,要共建、共享,改变旅游发展只是景点景区企业独建独享、景区内外两重天的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真正受益。共建共享是全域旅游的真谛。
当前,我国全域旅游蓬勃发展,如火如荼。在各地发展全域旅游热情高涨的时候,我们一方面为此兴奋,加油鼓劲!一方面也有一些忧虑,这里讲八点:
第一个忧虑是竭泽而渔、破坏环境。不顾实际情况和资源承载力,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掠夺式开发行为,是我们要坚决防止的。全域旅游要求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旅游资源,更加重视旅游发展与其他方面发展的有机互动,相得益彰,更加重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中,要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重要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第二个忧虑是简单模仿,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我们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学习能力很强,但也存在创新精神不够的问题。这次请大家来浙江桐庐,是学习浙江的经验、学习桐庐的经验。不是要大家就要按桐庐这个模式去模仿和复制。要学习浙江桐庐发展全域旅游的精神、工作干劲、力度,进而因地制宜致力创新,形成特色。
第三个忧虑是粗暴克隆,低劣伪造。这个问题比简单模仿更可怕。旅游的发展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深挖自己的资源优势,要把旅游发展紧紧和地域特色、文化特色、资源特色等诸多要素相结合,开发出真正有内涵、有特点的旅游产品,而不能脱离当地实际粗暴地克隆、甚至低劣地伪造,弄出一批“假大空”的东西。
第四个忧虑是短期行为、盲目涨价。创业精神可贵,创业过程艰难,但也要注意经营的可持续性,不能搞短期行为,抓到一点算一点,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要简单地、短期地理解和运用市场供求规则。乡村旅游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价格优势,这个优势不要丢了。不要看到人多了就马上把价格调高了,否则,优势就会丧失甚至变成劣势。以简单的短视的眼光搞旅游,会断送我们优势和很多、很好的特色。
第五个忧虑是不择手段,不顾尊严,低俗媚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的供需双方是等价交换的关系,供需双方是平等的,交易行为是公平的,市场规则是公正的,不存在买方地位高、卖方地位低的问题。旅游市场的自由有序竞争是十分必要的,但竞争的是产品的质量、服务的水平、环境的塑造等等诸多因素,决不能靠低俗和丢失尊严去竞争、去发展旅游,这样的旅游既不会长久,也不会得到广大的游客认可。第六个忧虑是运动式的、跟风式一哄而起和大拆大建。这次在桐庐我们现场考察的几个村子都没有大拆大建,都是对现有房子进行修整,房前屋后的水系进行改造,卫生、垃圾的分类处理,改水、改厨、改厕等同时进行。
第七个忧虑是重推介、重形式,轻基础、轻内容。我们很多地方对旅游推介下了很大的力气,甚至不惜血本,但也存在重推介、重形式,轻基础、轻内容的倾向。其实,旅游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内涵的挖掘、旅游服务的提升等长线工作,需要务实开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第八个忧虑是在全域旅游改革中换汤不换药,换牌子不换体制,换机构不换机制,换人不换理念。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15个省区市设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到年底有望突破20个省区市。我们很多的市、县都设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这是个好事,下一步还会有许多地方跟上来。但是,如果不能实质性的推进旅游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发展机制的转变,那么,从旅游局到旅发委就只是牌子的更换,对旅游的发展、对全域旅游的推进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们今天强调的全域旅游,已经不再仅仅是旅游的事情,它对当地全域的经济产业拉动,对当地全域的社会治理等都具有份量越来越重的影响力。反之亦然,其他方面的改革发展也必然促进旅游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融相盛的关系。在这种新格局中,旅游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
我们今天对旅游领域的许多探索,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参与、支持,也正在引起世界关注。大家都知道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这一天,中国政府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北京联合召开世界旅游发展大会。这个会是由我们中国来倡议、创意并主导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非常支持,而且许多世界旅游组织的非成员国如美国等也积极参加会议。二十国集团旅游部长会议接着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这是该机制成立以来第一次在我国召开。这两个大会都很成功。会上各国代表对中国在旅游方面的探索很感兴趣。比如,全域旅游、旅游扶贫、旅游+、旅游外交等引发大家热烈的讨论。许多代表提出的问题很具体、很实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非常关注我们的创新之举。当然,各国旅游发展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作为旅游发展的后发国家,我们尤其要注意向人家学习,更好地,更可持续地发展我国旅游。
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
全域旅游的概念在社会上逐渐引起注意,越来越多的地方对此表示很高的积极性,并就此进行了各具特色的实践。那么,究竟什么是全域旅游?为什么要推进全域旅游?如何推进全域旅游?需要我们一起认真探索。
一、何谓“全域旅游”
三十多年来,我们发展旅游,主要是建景点、景区、饭店、宾馆,这种发展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景点旅游”模式。各级党委、政府及企业为此作出了很大努力。几代旅游人为之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使我国旅游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作出了宝贵贡献。也正是这些点上的突破,才为我们今天新阶段旅游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全新阶段,作为综合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更加广泛,时代赋予旅游业的责任也空前加大,传统的以抓点方式为特征的景点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三十多年来的景点旅游模式转变为全域旅游模式,进行旅游发展的战略再定位。例如,过去我们居民建房子,不会考虑到旅游景观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搞景区开发,也没有考虑到当地居民的需求。再如,在景点旅游模式下,水利建设只是考虑防洪、排涝、抗旱,基本上不会顾及旅游用途与需求。在景点旅游的模式下,封闭的景点景区建设、经营与社会是割裂的、孤立的,有的甚至是冲突的,造成景点景区内外“两重天”。而全域旅游就是要改变这种“两重天”的格局,将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运作,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推进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具体要实现九大转变: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例如,要从景点景区和城市的旅游厕所革命拓展为景点景区内外、城乡一体推进的全面厕所革命。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遏制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六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七是从景点景区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八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九是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这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大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现阶段推进全域旅游,应至少体现以下五个鲜明特征、达到四项基本标准。
一是在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全域旅游要求不能停留在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配置,而是要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各类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再配置,既宜居又宜游,处处是风景,处处可旅游。比如,水利建设不仅要满足防洪排涝、灌溉功能,还要有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交通建设和管理,不仅要满足运输和安全,道路还应建成风景道,还需要规划建设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完善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配套标识、营地等。林业生态的建设,除了满足生态功能要求外,还有形成特色景观吸引和配套旅游服务功能。农业发展,除了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外,还应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城镇不仅要满足居民居住和生产功能,又要注重特色、注重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建成当地农民的幸福家园,还应建成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幸福乐园。
二是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现在的情况往往是,景点景区内外、酒店内外,两极分化明显,一墙之隔或一河之隔,俨然两重天,景点景区内鸟语花香、干净整齐,景点景区外却是私搭乱建、脏乱破差;酒店里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酒店外却是污水横流,垃圾成山。可谓走进景区酒店是发达的“第一世界”;而走出门外则是落后的“第三世界”。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拆掉景点景区“围墙”,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按照全域景区化的建设和服务标准,推进多规合一,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三是构建全域大旅游综合协调管理体制。在旅游资源富集、旅游产业优势突出的区域,整个区域的管理体制设计,都应有旅游理念,围绕适应旅游发展“两个综合”需求,即综合产业发展和综合执法需求,创新区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实现区域综合化管理。围绕形成旅游发展合力,通过综合改革,破除制约旅游发展的资源要素分属多头的管理瓶颈和体制障碍,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导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功能。围绕形成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格局,创新旅游综合执法模式,消除现有执法手段分割、多头管理又多头都不管的体制弊端。
四是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在区域内,通过旅游+新型城镇化,促进发展特色旅游城镇,发挥旅游对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旅游+新型工业化,促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户外用品、特色旅游商品,发展工业旅游,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销售方式新形态;通过旅游+农业现代化,促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形态;通过旅游+信息化,将旅游业培育为信息化最活跃的前沿产业,用信息化武装旅游;通过推进旅游+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旅游生态化,使旅游发展从“围景建区、设门收票”向“区景一体、产业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全域化,旅游产业全域辐射带动。
五是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全域旅游形成新型的目的地,要求是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和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开放式旅游目的地。旅游质量和形象由整个社会环境构成,这就要求全域旅游必须走共建共享道路。在景点旅游模式下,旅游从业者只是导游、服务员等,而在全域旅游模式下,整个区域的居民都是服务者,都是主人,他们由旁观者、局外人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全域旅游既要让建设方、管理方参与其中,更需要广大游客、居民共同参与。既要考虑让游客游的顺心、放心、开心,也要让居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要通过旅游发展成果为全民共享,增强居民获得感和实际受益,来促进居民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自觉把自己作为旅游环境建设一份子,真正树立主人翁意识,提升整体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如海南三亚玫瑰谷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旅游扶贫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共建共享的路子。玫瑰谷所在的三亚吉阳区博后村,原来是个生产生活方式十分落后的村落,耕地基本是撂荒多年的盐碱地。玫瑰谷公司采取每亩3300元年租金的方式租赁村里2755亩盐碱地种玫瑰开发旅游,安排村民300多人从事玫瑰种苗培植、种植、田间管理和采花,200多人从事旅游运营管理工作。公司做到四个确保:一是确保每年的土地租金直接进入村民口袋(博后村土地撂荒之前,村民主要种植水稻,每亩年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每亩地年租金3300元)。二是确保村民每月2600至3000元的工资准时发放。三是确保村民除租金外,每年还能得到每亩最低800元以上的旅游分红。村民户均年收入5万元以上。四是确保常年以保底价收购农户的鲜切玫瑰花产品。村民纯收入超过2万元。村民在自家土地上务工,不必为就业发愁,不担心领不到工资,享受着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快乐、幸福和尊严。2013年4月9日,总书记在此视察的时候予以肯定,并亲切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现阶段推进全域旅游应达到四项基本标准:
一、旅游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达到一定水平。
二、建立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
三、厕所革命及其他公共服务建设成效明显。
四、建成旅游数据中心。这四项基本标准是现阶段的起码要求,各地应实事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实践,取得符合当地实际而又丰富多彩的经验。
正确理解全域旅游,应避免陷入一些认识误区。其一,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建景点景区、到处建宾馆酒店,恰恰相反,全域旅游更加关注景点景区、宾馆酒店等建设的系统性和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景点景区、宾馆酒店建设和管理仍然是必要的,而且要提高质量、层次,但这不是工作的全部。在全域旅游格局中,到处都是风景而非到处都是景点景区,到处都有接待服务而非到处都是宾馆饭店。千万不能把增加景点景区和宾馆饭店数量、扩大规模等同于发展全域旅游。要防止出现景点景区、宾馆饭店“遍地开花”,四处泛滥。
其二,推进全域旅游,并不是到处进行旅游开发。全域旅游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开发性保护模式。全域旅游强调的是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通过全面优化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功能、旅游要素和产业布局,更好地疏解和减轻核心景点景区的承载压力,更好地保护核心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设施、要素、功能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
其三,不是所有地区都有条件在近期实行全域旅游,全域旅游要分步推进,切不能搞运动,不能刮风。有条件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地区,一般应具有几个“主”的特点:区域内有明显的旅游主打产品,旅游资源禀赋高,旅游产业覆盖面广,旅游业有优势成为该区域的主导产业、主体功能、主打品牌。当然,随着经济社会和旅游业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条件。
其四,推进全域旅游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不可简单复制、粗暴克隆。从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探索针对性举措。百花齐放、丰富多彩是全域旅游的魅力所在。我们既要进行顶层设计,出台创建标准,更要鼓励各地的首创精神,避免千城一面、千景一格、千点一味、千域一样的呆滞状况,要形成色彩斑斓、百花争艳、各具特色、生动活泼的现代大旅游格局。其五,全域旅游不可无序而为,一哄而起。要通过重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全域旅游示范市(州)、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市)进行示范引导。理论上讲,全域旅游在空间上不应局限于行政区划,既可以是省、市、县、镇、村,也可以是跨行政区划的旅游区域、经济区域。但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整合资源推进发展,这个阶段有必要鼓励重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市(州)、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市)。
二、为何推进“全域旅游”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转变旅游发展思路,创新旅游发展战略,变革旅游发展模式,加快旅游发展阶段演进,推动我国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一)推进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要求,也是旅游扶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习总书记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失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全域旅游与五大理念高度契合。推进全域旅游,正是落实五大理念的有效抓手。
创新发展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驱动因素,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动力。全域旅游本身就是发展理念的创新,也是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旅游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发展全域旅游,就是要提升旅游业发展能力,拓展区域旅游发展空间,培育区域旅游增长极,构建旅游产业新体系,培育旅游市场新主体和消费新热点,实施旅游品牌驱动战略和创造旅游发展新引擎。
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全面”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全域旅游是推进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的有效载体,有利于统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需协调;有利于推动区域特色化发展,促进景点景区内外协调;有利于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城乡协调;有利于完善产业配套要素,促进软硬件协调;有利于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促进规模质量协调。
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实行全域旅游有利于发挥旅游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优势。发展全域旅游,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旅游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避免陷入“破坏环境换取产值——花费巨大投入医治环境创伤”的恶性循环。
开放发展是我国基于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历史总结,也是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旅游业是天生的开放行业,而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构建开放发展空间,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走全方位开放之路,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格局。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全域旅游是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美丽生态环境。实施全域旅游,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一体,不仅能够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厕所革命、道路建设、农田改造等,提高农业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并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二)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
习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在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的情况下,稳增长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发展全域旅游,是解决旅游供给侧不足的有力抓手。推进全域旅游有利于统筹出台乡村旅游的农村用地政策;有利于创新金融产品,盘活旅游资产;有利于按旅游人口需求创新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和建设规划。有利于统筹域内各类资源,进行高效配置。
(三)推进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从短缺型旅游发展中国家向初步小康型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旅游已经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发展成为大众化、经常性消费的生活方式。旅游业已经从外事接待型的事业,发展成为全民广泛参与就业、创业的民生产业,成为综合性的现代产业,旅游业对相关产业贡献大幅提升。旅游市场已从入境游为主,发展到出入境旅游并重的新阶段。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旅游业仍然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1.现行旅游管理体制与“两个综合”(综合产业和综合执法)不相适应;2.旅行社、导游管理体系和行业队伍水平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3.一些地方旅游市场秩序混乱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目标不相适应;4.旅游产品和以厕所为代表的公共服务及交通等基础设施供给与旅游爆发式、井喷式市场需求不相适应;5.企业对门票经济的过于依赖与广大游客的承受能力和期待不相适应;6.旅游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国际规则不相适应;7.旅游投资、经营环境与投资者、经营者的要求不相适应;8.党委、政府及部门对旅游业的实际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与人民群众对旅游的需求、期盼不相适应;9.旅游管理部门队伍建设、全行业队伍建设、从业人员素质与旅游高速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等等。这些不相适应的问题,大都需要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去解决。
(四)顺应全民旅游、自助游、自驾游趋势的时代要求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旅游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旅游目的地的视角、评价标准与以往大不相同。2015年,国内游已达40亿人次,人均出游接近3次,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成为人民群众享受休息权的一个重要体现。而出游方式上,自助游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甚至很多人在体验出境自驾游,他们出游不再像以前那样,由旅行社指定和安排怎么走、怎么游,而是自己决定游什么、去哪游,怎么住、住哪里,买什么、在哪买,吃什么、在哪吃。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等现代交通,以及现代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又加速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旅游方式的深刻变革。一个区域的旅游质量、口碑,不单单取决于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服务质量,而是由整个区域的综合环境决定的。推进全域旅游要求我们跳出单一的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的格局,从全域整体优化旅游环境,优化旅游的全过程,配套旅游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服务要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才能切实提升广大旅游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才能将旅游业真正发展成为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五)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旅游作为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容量大、综合效益高的综合产业,已成为优化区域布局、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新增长点。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加快城镇化建设,有效改善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大城市人口有序地向星罗棋布的特色旅游小城镇转移;可以聚集人气商机,带动生态现代农业、农副产业加工、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酒店等其他行业联动发展,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使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就地市民化;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真正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直接相融,促进农民在家就能开阔视野,提升文明素质,加快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
发展全域旅游,将有效推进农村改水、改厨、改厕。我们抓厕所革命,不能限于旅游厕所,而是提倡城乡都要进行厕所革命。如果仅抓旅游厕所革命,还只是小旅游的格局,是景点旅游模式,而城乡全面推进厕所革命,才是大旅游的格局,是全域旅游的理念。
(六)全面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的规律使然
旅游业对全球经济发展贡献已超过10%,对全球就业贡献也超过10%,早已成为世界重要产业。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强化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强化本国旅游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制定并实施《国家旅行和旅游发展战略》,日本实施“观光立国战略”,韩国确定了战略性观光旅游产业培养方案,法国实施旅游质量计划,西班牙、德国、英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等众多国家也纷纷实施国家战略,优先发展旅游业。我们在发展入境旅游之初,刚打开国门,大多数外国人和海外华人,主要是来看老天爷留给我们的自然遗产、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经过几十年发展,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交流越来越深入,现在入境游客更加希望与当地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交往,期望深入体验社区、学校、医院等。游客对一个地方的评价也不再限于景点景区、宾馆饭店和导游、服务员,而是更重视对一个地方风土人情、居民素质等整体环境的评价。推进全域旅游有利于满足这种需求。
全域旅游在国外有成功经验,在国内有实践基础
现代旅游业发端于欧美国家,其旅游发展很早以来就具有全域特点。
法国的全域旅游突出体现在都市旅游、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上。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乡村成为法国旅游热点。农民除了种地外,还可以接待旅游者、与人交流、增加收入,这种模式的乡村旅游之后逐渐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流行。法国的乡村旅游体现了全域旅游特征。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全域覆盖,法国政府非常重视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便捷交通和完善设施等基础性工程。重要的大村庄有快速列车可以到达,停车场设施完备,标识系统完善,超市、医院、图书馆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二是旅游产品的原真性与独特性。法国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的保护,这既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自身发展的根基;注重乡村地区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包括当地的民风民俗、建筑特色、生产生活习惯、邻里之间的社会交往等。三是政府扶持和财政投入。法国乡村旅游一直在政府支持下发展,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及其他民间组织的成立,行业自律行为也逐步产生作用,政府的管理职能弱化,而监管职能加强,各地方政府继续履行监督检查的职责。为使农村民居适合“家庭接待服务微型企业”的标准,法国政府提供经费资助以促进维护与修缮。农民可以加入法国农会的“欢迎你到农庄来”(Bienvenue à la ferme)网络,或加入“农民接待”(Accueil paysan)等民间协会组织,政府规定,只要业主遵守利益相关者的约定,家庭旅馆在建设后达到三稻穗(相当于酒店业里的三星级)标准,10年中每年向公众开放6个月,就可以得到政府家庭旅馆修缮补助津贴,补助津贴大约占总投资额20%-30%。法国政府还成立了乡村旅游常设会议机构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2003年成立部际小组,在全国规划自行车道和绿色道路。
西班牙的全域旅游是在应对“阳光与海滩”模式结构性问题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西班牙长时间实行“阳光与海滩”模式,涉及西班牙地中海沿岸、巴利阿里群岛和加纳利群岛。但到了2010年以后,这一以海岸、酒店、景点为主的点式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开始凸显。表现在:“阳光与海滩”旅游模式虽然对国内生产总值、就业和税收方面的贡献增长,但这种增长耗费了大量机会成本、环境和土地资源,特别是旅游酒店、房地产过度扩张超出自然资源生态承载力,对自然环境损害明显,出现严重的价格竞争和低廉航空。实践表明,传统的“阳光与海滩”点式发展已经失去了竞争力,游客数量上升,但旅游收入却递减,其停留时间、占用水平、过夜人数和每个游客的平均收入、平均费用均下降。同时,调查显示,随着收入的下降,这些地区酒店的服务水平随之下降。这种盈利能力的下降不仅影响到旅游业,也影响着西班牙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经济。针对这种情况,西班牙着力将旅游从点式发展向城市、区域综合环境转变,实施《西班牙沿海计划》,在帕尔马湾、提拉哈纳的圣?巴托洛梅、拉?克鲁斯港口和太阳海岸及马略卡的马加鲁夫区域实行全面转型。具体包括制定及实施新的战略,推出完整系列的产品,以吸引更高要求和消费力的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使其避开旺季出行,提高现有资产的使用率,减少土地、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强住宅建筑、各种旅游设施和公共设施;推动融资、旅游政策与地域规划、城市规划和环境之间的协调。
国内方面,很多地方已经开始了积极实践。我们于2015年7月在四川阿坝州调研了解到,该州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开始探索“全域景区”建设,提出建设九寨黄龙世界自然遗产精品旅游区、四姑娘山?卧龙大熊猫家园户外天堂旅游区、中国汶川映秀震中旅游区、羌族民俗风情旅游区、嘉绒藏族民俗风情旅游区、冰川?草原国家公园旅游区等六大旅游产业区,架构起了突出区域特色和景观特点、覆盖全州、利于组合产品和线路的全域旅游统筹新布局。加快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旅游信息、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游客休息站等服务网络,提高标准化、人性化的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旅游企业、景区和重点旅游城镇的服务接待能力,特色魅力乡镇和精品旅游村寨星罗棋布,有效连接起各个高品位、多类型的景区点,以“拓景扩容、增量提质”为核心。全州旅游有序发展的新格局初现端倪。
苏州市提出“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的理念,强调“大空间”,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景区、最美旅游目的地整体建设,丰富苏州在游客心目中的印象和记忆。强调“大产业”,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跳出旅游看旅游、抓旅游,推动旅游与“五化同步”相结合,加快旅游同工业、农业、文化、教育等深度融合,实现苏州旅游业整体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效的扩大转变。强调“大市场”,进一步突出游客需求导向,对传统特色产品进行再包装、深挖掘,对新兴产品重研发、强开拓,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让游客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强调“大服务”,在交通、食宿、城市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真正把游客当成市民,让他们宾至如归、流连忘返。
浙江省从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大局出发作,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按照要求,每个特色小镇原则上3年内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左右(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金融、科技创新、旅游、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投资额可适当放宽。所有特色小镇被要求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则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
桂林“两江四湖”建设,是全域旅游发展的较早探索之一。“两江四湖”工程是集城市水系梳理、防洪排涝、环境整治、城市建设、文化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将城市景观文化拓展成为全域旅游,实现了城市旅游的创新突破,既做好城市防洪防涝、排污,改造旧城,优化城市风貌,更激活了城市旅游,提升了“两江四湖”沿岸的商业和土地价值,实现了多功能融合,可谓一举多得。桂林是全国最早取消公园门票的城市之一,还在城市中心区进行过公交车免费的改革,探索破除城乡交通分割、旅游分割的体制壁垒,推进城乡旅游一体化,进而加快城乡全面一体化进程。桂林阳朔县同样是一个全域旅游模式,统筹城乡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从旅游中转站向旅游目的地的转变,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休闲度假最佳旅游目的地”。
海南省琼海市提出实施田园城市、幸福琼海战略,将全市当成一个5A级景区来建设。根据各个镇的人文特点、产业特色和自然禀赋进行个性化的规划设计,逐步把12个镇建设成“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一镇一产业”。依托国家农业公园和风情小镇建设,琼海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第一、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通过田园小道、景观通道、慢行车道等配套设施,把景点、公园、村庄、民居风情、生态景观等串联起来,使全市成为一个田园式大景区。这个景区没有边界、没有围墙、没有门票,主客共享、居旅相宜,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演奏一曲委婉动听的田园小夜曲,描绘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不断把更多游客吸引到老百姓家中,成为农村转型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实现就地城镇化、就地现代化,达到“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境界,让市民感受乡村田园气息,让农民享受城市生活品质。
去年八月,我们在安徽省黄山市调研时了解到,该市徽州区将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产业富民战略的重点,围绕“调转促”,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旅游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全区旅游亮点纷呈,民俗体验游,古道徒步游,摄影赏花游,研学游,养身
第五篇:以党建促进我市旅游行业发展
以党建促进我市旅游行业发展
随着广州对口帮扶清远力度不断加大加深,长隆集团投资300亿元的国际森林度假区(国家级世界珍稀动植物种源基地)项目进驻清远等利好因素,我市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大发展。同时,中共清远市旅游行业党委作为我省第一个“两新”组织行业党委,势必对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党建的含义
党建,即党的建设的简称。党的建设即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应用。党建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研究党建的理论科学;二是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所进行的党建的实践活动;三是作为理论原则与实际行动两者中介的约法规章。党建内容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
二、党建工作对旅游业的重要性
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影响广大旅游行业中党员的政治立场、队伍纯洁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正确把握旅游
行业党风建设,进而引领行风建设的重要性。要通过思想建设,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要通过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勤政廉政,营造良好的党风行风,构建和谐队伍;通过制度建设,促进思想、组织、作风等建设落到实处,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力。针对旅游企业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竭尽全力解决突出问题,重点消灭不稳定因素。
三、我市旅游资源概况
四、党建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
如今,中共清远市旅游行业党委已经成立,我市旅游行业党建工作即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这对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要围绕党建引领旅游发展工作,不断提升发展质量,营造发展优势,实现党建与旅游发展的有效融合和联动互赢。
一、树立行业先进典型。在我市旅游行业的党组织、党员中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激发党员推动发展、争当先锋的内动力,树立一批先进党组织、先进党员典型。
二、加强党的覆盖面。大力开展建党和党建工作,在现有32个党组织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派出党建指导员,不断完善全市各旅游企业建党工作,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健
全联系制度,市旅游行业党委领导、委员时刻密切联系各旅游企业,及时解决企业发展和党建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开展企业回馈社会、感恩教育、评先选优活动,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三、开展各种培训教育。积极开展全市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培训教育工作,由党员带头,引导我市更多的旅游从业人员积极加入相关工种技能水平培训班等。积极开展院校合作,与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定期组织专家到各党组织讲授旅游服务管理知识。
四、强化透明服务。在我市旅游行业的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亮身份、亮责任、亮业务、亮承诺”活动。各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党员佩戴党徽上岗,广大党员向游客、群众做出“游客第一”和“诚信经商”承诺,增强透明度和亲和力。
五、强化人性化服务。在重点景区、酒店、旅行社设立党员义务咨询台,在热门旅游线路沿线设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在旅游服务窗口设立示范窗口、示范岗,开展党员示范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