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发展小水电的若干规定专题
【发布单位】80602
【发布文号】辽政发[1983]199号 【发布日期】1983-07-26 【生效日期】1983-07-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发展小水电的若干规定
(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六日辽政发〔1983〕199号文发布)
一、一、我省能源短缺,一些地区小水电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小水电对缓和农村能源的紧张局面将起重要作用。凡有水力资源的地方,都要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下,积极兴建小水电站(网)。小水电主要面向农村和县镇,为农业生产、社队工副业的人民生活服务,以活跃地方和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
加快我省的小水电建设,要坚持国家办电与地方办电相结合,贯彻执行“自建、自管、自用”为主的方针和“以电养电”的政策,调动各级办电的积极性。
兴建小水电的资金,以地方自筹、集资、劳务投资为主,除此之外,省里用长期低息贷款、农田水利事业费和地方基建设资、能源开发基金等超收部分给予补助。
二、二、加强统一规划,搞好发、输、配、用电的配套,对有独立地方电网的,还要搞好四者的综合平衡。各市地编制的小水电发展规划,要经水电厅会同当地或省电力部门审查,报省计委批准,纳入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后实施。
三、三、兼顾国家、地方、集体三者利益原则,正确处理小水电站(网)与大电网联网运行的关系。
1.小水电在自建、自管、自用的基础上,在符合安全经济运行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和大电风联网运行。联网前,要做好发展和联网建设规划,经双方协商签定联网协议,并由双方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小水电站(网)联网运行后,其所有制、隶属关系、财务关系不变。
2.凡小水电站(网)要求与大电网联网的,其联网建设工程应按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度办理,经过当地电业部门预审后,将工程计划任务书及工程初步设计按计划程序上报,经批准后建设。
3.联网工程,实行谁建、谁管、谁有和谁受益的原则。设备的选择要同电网设备水平相一致,做到统一技术标准。工程计划批准后,要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程施工,并保证工程质量。工程竣工后,由上级水利和电业部门共同验收。小水电的内部电网,也应按有关的电力技术规程进行设计和施工。
4.小水电站(网)与大电网联网运行可因地制宜地采取以下三种形式:小水电站单独与大电网联网,只发不供;小水电站(网)保留自己供电区联网;多个小水电站联成小电网后,以一点或几点方式与在电网联结。
5.联风的小水电站(网),应按电网有关规程和经过断路器与大电网实现可靠的电气联结,并要有相应的指示、计量仪表,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和其他必要的设备;要有与大电网调度联系的必要的通讯设备。
6.小水电并网后,必须服从电网的统一调度指挥。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大电网无事故,就要允许小水电站(网)发满上网。
四、四、小水电站(网)的发电量,不预计划供应指标。大电网对小水电站(网)的供电,应严格实行按计划指标供电和超用扣还的原则。供电指标,以一九八二年各月实际供电量为基数,不能因小水电站(网)新增发电量而减少。小水电冬季不能满足其所负担的供电任务,需电网供电时,应按季、月提出需用电量报市电力办公室,根据电源情况进行审批。今后小水电站(网)新半容量部分,留给地方,多发多用,以调动地方办电的积极性。
五、五、上网民量的计量装置,应符合《全国供用电规则》及电度计量装置管理规程规定,实行高压计量。关于电度计量仪表安装地点,已有的小水电站维持现状不变。今后,新建小水电站在设备产权分界点安装电度计量仪表,作为计量和结算电费依据;当地电业部门负责计量装置的定期校验工作,但要提前做好,准备要影响发电。
六、六、小水电站(网)的上网电价,以兼顾国家、地方、集体三者利益和电网代售保本不赚的原则进行核定。
1.为支持小水电(网)的发展,充分发挥电站设备效益,电网对小水电站(网)的电费结算,只结算有功电量。电网需要小水电站调相运行专发无功时,由东北电业管理局指定有关基层电力单位与有关小水电站签订临时协议购买。
2.并网的小水电站,应按系统有功、无功调度曲线运行,当并网点电压值在规程规定范围内时,应保持力率0.8运行,因少发无功而吸收系统无功时,每度收费八厘,按月结算;当并网点系统电压偏离额定值时,对自励恒压机组不考核力率。
3.小水电站的有功电价:电站总装机容量六千千瓦以上一万二千千瓦以下的,每度暂按三分计价,总装机容量六千千瓦及以下的,每度暂按四分计价。
4.有供电区的小水电站与大电网并网后,在同一计量点的购、送电量,当月可以互抵;互抵后有差额的,上网电量按小水电电价执行,购电网电量,按国家规定电价执行,电费按月进行结算。
七、七、小水电站(网)所在市(地)电业局,应协助新建和运行电站进行电气试验、仪表校验和继电保护整定等工作。
八、八、计划、财政、银行、税务、物资、劳动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小水电的。
1.县办小水电、县属小电网的发电和供电利润,除现已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的以外,其余的和今后新建的均不纳入地方财政,不交所得税,实行“以电养电”,全部用于地方电力事业。
2.各级兴建的小水电站(网)都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对于资金确有困难,可向当地银行申请小水电专项贷款,银行根据信贷原则和有关规定,给予积极支持。
3.社、队电站(网),每月销售给大电网的电量,扣除当月本社、队购进大电网的电量后,多余部分按现行政策交税。经济困难的,可向当地税务部门申请减免税,由税务部门请示上级审批。新建社、队电站在归还贷款期间,免征工商税和所得税。
4.小水电站(网)的建设和管理所需钢材、木材、水泥、设备及劳动指标要纳入年度计划,专项下达。有关部门要尽量予以保证。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四川省人民政府、水利电力部关于积极发展四川省小水电的若干规定
【发布单位】82102/82103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82-12-20 【生效日期】1982-12-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人民政府、水利电力部关于
积极发展四川省小水电的若干规定
(1982年12月20日〔1982〕水电农字第21号
〔1982〕川府发字第197号)一、一、四川省水力资源丰富,发展小水电直接关系到农业和能源这两个战略重点,必须予以足够重视。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凡有水力资源的地方,在统一规划布局下,要各级兴建小水电站(网)。
加快四川水电建设,必须坚持大中小并举和国家办电与地方办电相结合的方针,小水电要贯彻执行“自建、自管、自用”为主的方针和“以电养电”的政策,调动各级办电的积极性。
小水电主要应实行自发、自用,在本地区求平衡,并主要应面向农村和县镇,为农业、地方工业和人民生活服务,以活跃地方和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
二、二、加强统一规划,搞好发、输、配、用电的综合平衡。
要加强电网(站)统一规划,搞好综合平衡,作好负荷预测。各市、地、州编制的地方电力发展规划,凡与大电网有并网关系的,应经省水电厅会同省电力局共同审查,报省计委批准,纳入长期规划和计划后实施。
三、三、为正确处理小水电站(网)与大电网联网运行问题,根据中央有关方针、政策,本着兼顾中央、地方、集体、个人四者利益的原则,考虑近几年来四川省的实际情况,作如下规定:
1.兴建小水电需要直接和大电网并网的,要事先签定并网协议。并网后,其小水电站和小电网所有制、隶属关系、财务关系不改变。与大电网并网的地方小电网内兴建的电站,只要不改变趸售电价为互供电价的,由地方小电网主管部门审批,抄当地供电局备案。
2.联网方式和电量交换:
(1)小水电站(网)与大电网联网运行可因地制宜地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小水电站单独与大电网联网,只发不供;小水电站(网)保留自己供电区联网;多个小水电站联成小电网后,以一点或几点方式与大电网联结。(2)只发不供的电站,枯水期 发电可全部上网;丰水期每日七至二十三时按发电机实际出力满发上网,低谷时(二十三时至次日七时)按七至二十三时发电量一半的百分之六十五上网。
(3)有供电区的小水电站和电网,自发、自供,平衡后的多余电量上网,其上网电量,仍按(2)条规定办理。
(4)枯水期大电网要根据当地需电情况,和大电网供电可能情况,分配计划指标供电给小电网。
3.大小电网并网点的力率按零点八考核,以有功电量为基础,超出和不足的无功电量,每度相互按一分结算。
4.大小电网并网后,其电量交换,实行互供或趸售。大电网除国防军工重要大用户外,不要在小电网内发展直供用户。谁供电,谁对用户负责。
5.大小电网交叉供电的县(市、区)为保持大小电网的相对完整性,和有利于加强管理,经过协商后,可适当进行调整,具体办法另行商定,先在温江地区试点。
6.互供电量的价格和电费结算:并网电站(网)双方,按照有关规定,在产权权分界点装设计度仪表,作为计量电费结算的依据。小电网自己的发电能力,全年中有六个月持续大于用电负荷(事故等特殊原因除外)可向大电网返供者,视为互供,执行进出一个价。电能的结算根据有功、无功调度曲线,在并网点力率按零点八考核,有功部分每度五分,无功超出的或不足部分每度均按一分计算。全年有六个月以上需要大电网供电的小电网,按季互抵后,执行不同的电价,有功部分小电网送大电网的五分,大电网送小电网的执行综合电价打七折,无功超出部分,均按一分计算。只发不供的并网地方电站的电价,力率按发电机铭牌考核,有功每度五分,超出或不足的无功均按一分结算。专作调相运行的并网小电站,上网无功每度按一分五厘计算。
7.目前直接与大电网并网实行只发不供的小水电,若今后地方建有骨干电站,有能力供给当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时,可积极发展负荷,经过协商,报省计委批准后,大电网也可以把地方负荷划给小水电站(网)直接供电,实行又发又供,仍与大电网保持联网关系,对电力电量进行余缺调剂。
8.结合水利工程兴建的电站,并网后的上网电量、电价等,亦按本规定办理。
四、四、要加强小水电站(网)的管理,加强调荷节电工作,发展季节性负荷,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效益。
1.目前一些电量富余的小水电供电区,发展用电制茶、烤烟、烘干、育身、孵化、煮饭、烧水等以电代柴的试验效果很好,要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特别是要把丰水低谷时(每天二十三时到次日七时)电能尽可能利用起来。
2.为合理调整负荷,除加强计划用电工作外,可实行丰水和枯水时期、高峰和低谷时间不同价格的浮动电价政策。浮动电价由各级政府制定。
五、五、发展小水电的其它几个政策
1.县属及县以下转售电企业的利润、小水电的发电和供电的利润均不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以电养电”,全部用于地方电力事业(实行财政包干的县要把这笔资金从包干数中扣除)。
2.鉴于小水电的一次投资大和投资回收时间长的实际情况,建议银行对小水电建设给以长期低息贷款。
3.社队电站应按国家现行政策交税,经济困难的社队电站,可向当地财政部门申请减税或免税,由县财政部门请示上级同意后审批。
4.小水电站(网)的建设和管理所需三材,设备及劳动指标要纳入计划。
六、六、今后,小水电站(网)与大电网之间出现的问题,由省水利(水电)和电力部门根据本规定的原则协商解决。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吉林省发展小水电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发布单位】80702
【发布文号】吉政发[1986]23号 【发布日期】1986-03-04 【生效日期】1986-03-0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吉林省发展小水电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1986年3月4日吉政发〔1986〕23号)
现将《吉林省发展小水电的若干规定》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发展小水电是解决当前电力紧张状况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是利国利民的事业,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热情支持小水电的发展,为水电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我省的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安图县、抚松县为电气化试点县。这三个县的水利局和农电局合并为水利电力局,归口单位为水利部门。要分别抄报市(州、行署)电业局和农电局。
吉林省发展小水电的若干规定一、一、为了积极开发我省水力资源,发展小水电事业,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电能,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二、二、小水电包括小水电站和小水电网。小水电的建设和管理,由各级水利(水电)部门负责。
三、三、小水电要有自已的供电区,力争做到电力电量就地平衡。
大电网应积极扶持小水电的发展。凡要求和大电网并网的小水电,当地电业局应允许并网,并须签定并网协议。并网后,小水电的所有制性质、隶属关系、财务关系不变。
四、四、小水电与大电网交换电量,在同一计量点上按月互抵,小水电对大电网销售有功电量的电价暂时每度五分;大电网对直供用户(不包括居民生活照明用电)的销售电价,在收购小水电电价的基础上,每度加价一分五厘;大电网向小水电回供电量的电价,按现行办法执行。
不和大电网交换电量的小水电,在充分考虑群众负担能力的基础上,允许其调整销售电价和对季节性用电户采取浮动电价。调整后的电价超过现行价格的,必须经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物价局备案。
在小水电与大电网的产权分界处,要装设计量仪表,按力率0.8考核。无功电量,按现定无功电量价格结算。小水电超发无功电量时,要和当地电业局签定协议。
季节性发供电的小水电,在停发电或少发电期间,大电网应按计划分配电量指标返供。
五、五、凡属小水电的用电户,统由县水利(水电)部门管理。今后发展小水电的用电户,按水利电力部一九八五年五月六日《关于加强农电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执行。
六、六、乡镇小水电属集体所有,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上收。凡是上收的乡镇小水电,一律退还给乡镇,由其自管自用。乡镇小水电的电价、互供、互抵等按本规定相应条款执行。
七、七、小水电与大电网并网运行时,根据电力生产特点,为确保电网安全,应服从大电网的统一调度。大电网只调度到小水电与大电网并网的变电所,并入大电网的小水电网内的小水电站,由小水电网调度。
八、八、县级及其以下的小水电站暂免征产品税、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所得税,对县级农电部门从小水电购入的电力,暂免征营业税、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和所得税。这些免税的小水电站发电和供电所得的利润,按照《吉林省小水电站经营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全部用于发展地方水电事业,不得挪作它用。
九、九、各级小水电主管部门要制定小水电的发展规划,积极扶持小水电的发展,搞好小水电发、输、变、配、用电的综合平衡。
市、州、行署小水电主管部门编制的小水电发展规划,由省水利厅主持,会同省有关部门共同审查,报省计经委批准。
各县小水电发展计划,由县水利(水电)部门提出意见,市、州、行署水利(水电)部门审核,经省水利厅平衡,报省计经委审定后纳入基本建设计划和物资供应计划。
乡镇集体兴建装机容量在一千千瓦以下的小水电,国家可在资金方面给予适当补助。补助的资金数额由市、州、行署水利(水电)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提出意见,报省水利厅、财政厅平衡后下达计划。
个体兴建小水电,设计方案由县(市)水利(水电)局审查,经县(市)人民政府核批建设项目,银行可给予贷款扶持。
十、十、为加速我省电力工业的发展,鼓励各单位,各部门以及个人采取集资和联办等多种形式兴办小水电。对于兴建小水电的单位和个人,有关部门要给予帮助,不得阻拦。十一、十一、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省内过去有关规定凡与本规定有抵触的,按本规定执行。本规定如与国家规定有抵触时,按国家规定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我国小水电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小水电发展战略研究
(2001年9月13日)
摘 要 我国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可开发量达8700万kW。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截至2000年底,全国已建成小水电电站4万多座,装机达2485万kW。根据目前小水电的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国小水电的发展战略是:加快小水电开发,满足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实施小水电代柴,促进退耕还林还草,促进江河治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以农村电气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关键词 小水电 战略 研究
一、我国小水电资源分布及其特点
我国小水电资源十分丰富。据80年代初普查,可开发量8700万kW,居世界第一位,分布在全国1600多个山区县,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小水电可开发量为5828万kW,占全国的67%。
我国小水电资源具有如下特点与优势:
1.小水电资源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这些地区国土辽阔,人烟稀少,负荷分散,大电网难以覆盖,也不适宜大电网长距离输送供电。小水电具有分散开发、就地成网、就地供电、发供电成本低的特点,是大电网的有益补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2.小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这些地区大多是天然林保护区、退耕还林还草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主要的水土流失区。在这些地区开发小水电,实施小水电代柴工程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具有显著的优势。
3.小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从而使小水电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
4.小水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得到国际上完全的肯定。开发小水电的同时,改善生态系统,有利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小水电资源点多面广,总量很大,占水电资源总量的23%,在电力结构调整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6.小水电规模适中、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有利于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适合国家、地方、集体、企业、个人开发。
二、我国小水电开发建设现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广大农村没有电的情况下,结合江河治理,开发小水电,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到2000年底,全国已建成小水电站4万多座,装机达2485万kW,占全国水电装机的32.4%,年发电量800亿kW·h,占全国水电发电量的36.2%。目前全国共建成了800个县电网和40多个地区性电网。“七五”期间,国务院部署建设1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试点县。试点县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地方政府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国务院又先后部署“八五”和“九五”期间分别建设200个和3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到2000年底,共建成653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超额完成了国务院部署的任务。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小水电行业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完整的管理体系和一整套建设管理规程、规范及标准。据统计,全国小水电资产达1000多亿元,发供电年营业收入400多亿元,年实现利润与税收总计70多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四川、广西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以小水电为主体的省级水电集团公司,有的拥有几十亿元的资产。全国组建了70多个跨县地区性水电集团公司,有9家小水电公司成为上市公司。
三、小水电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小水电作为我国最主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不足全国总发电量的5.5%,是我国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直接原因。社会对开发清
洁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缺乏有效的政策和相应的措施。
2.我国小水电的开发程度很低,仅为28.6%。在大量的清洁可再生能源还在白白流失的同时,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落后,用电水平低。1999年人均年用电量330kW·h,为全国的34.7%,世界的15.9%。
3.小水电在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方面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还有巨大潜力。
4.一些地方大电网平调小水电资产,代管小水电独立供电企业;一些地方大电网限制小水电站上网电量,有的小水电站50%以上的水量白白浪费;一些地方大电网任意压低小水电价,不是按市场供求关系实现同网同质同价,小水电上网电价一般在0.2元/kW·h左右,最低的为0.02元/kW·h。
5.国家缺乏对小水电开发的资本金投入,国有小水电资产出资人缺位。
6.信贷渠道不畅。小水电所在地多为贫困山区,当地银行多为“贷差”行,放贷能力有限,由上级银行拨付转贷,加大了放贷成本和风险,导致小水电开发贷款渠道不畅。
四、我国小水电发展战略
1.指导思想
加快小水电开发,满足边远山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开发小水电,实施小水电代柴,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兴水办电,促进江河治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服务;以农村电气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小城镇建设,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开发丰富的小水电资源,促进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为西电东送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开发小水电,提高清洁可再生能源比重,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
2.发展目标
(1)小水电及其电网建设。“十五”期间新增小水电装机600万kW,总装机达到3100万kW,年发电量达到1000亿kW·h,均占全国水电总量的1/3;“十一五”期间新增小水电装机800万kW,总装机达到3900万kW,年发电量达到1250亿kW·h。在开发小水电的同时,加强配套电网建设。建成一批小水电基地。
(2)电气化县建设。“十五”建设400个水电电气化县,“十一五”再建设400个水电电气化县。水电电气化县建设,每5年上一个台阶,不断提高水平。
(3)小水电代柴示范县建设。“十五”期间,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及其他一些适宜小水电代柴的地区,建设200个小水电代柴示范县。
3.战略措施
(1)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工程战略。充分发挥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统筹发电、供电和用电,协调扶贫、资源、生态和水利建设,有效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机制和作用,调动国家、地方和社会多方面积极性,促进小水电开发。
(2)实施小水电代柴工程战略。充分利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地区丰富的小水电资源,解决这些地区居民生活所需燃料问题,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改进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改善和保护生态系统,促进小水电大力发展。
(3)实施立足西部、集约开发战略。我国的小水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小水电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大力开发西部地区丰富的小水电资源。选择一些中小河流进行梯级开发,充分发挥滚动效应。选择一些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建立小水电基地,发挥示范作用。加快结构调整,实施资产战略性重组,集约化经营,发挥规模效益,提高小水电市场竞争力。
(4)实施创新工程战略。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为动力,加快产权结构优化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积极引导集体、企业、个人投资小水电,研究制定促进小水电发展的新政策,大
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提高科技含量,推进小水电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五、政策建议
1.制定扶持小水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研究制定清洁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和绿色能源证书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电价形成机制。当前要尽快出台保证小水电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按合理电价全额上网的具体政策。
2.继续执行扶持农村电气化的政策。继续执行“自建、自管、自有”、“小水电要有自己的供电区”和“以电养电”等政策。
3.制定扶持小水电代柴的政策。制定实施小水电代柴,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天然林保护,改善和保护环境的优惠扶持政策。
4.小水电开发全面享受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和开发性扶贫的扶持政策。将小水电开发纳入西部大开发国债项目计划。允许国家扶贫资金包括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贷款等可用于农村水电及其电网建设。对小水电增值税继续执行6%税率,并将小水电站一次性投资分摊到各年,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小水电所得税实行“两免三减半”。国家对小水电开发实行贴息贷款,并将贷款偿还期延长为25~30年。
5.国家加大小水电开发的资金投入,合理分摊综合利用水电工程投资。“十五”小水电及其电网、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共需资金600亿元,按资本金30%,按照中央扶持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争取国家每年安排专项建设资金4亿元、国债资金8亿元。综合利用水电工程要合理分摊防洪、灌溉、供水和生态等投资。
6.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实行“厂网分开、竞标上网、输配分开、竞争供电”,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制止平调小水电资产,纠正上划、代管小水电独立配电公司的做法。
第五篇:辽宁省人民政府令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84号)
《辽宁省医疗废物管理实施办法》业经2005年2月28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4月15日起施行。
省长张文岳
二00五年三月十七日
辽宁省医疗废物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以及国家规定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第三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实施监督管理,并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疾病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省、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实施监督管理,并对医疗卫生机构暂时贮存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共享制度,并设立公开电话,接受单位和个人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以及对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等意外事故的报告。
第四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医疗废物处置技术、设备的研究和开发,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卫生和环境保护技术及其产品。
第二章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
第五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布局以市行政区域为规划单元。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产量、运送条件和能力、覆盖区域、经营效益、空间距离、集中处置设施的处置容量、集中处置的污染监测结果等具体情况,制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必须适应本市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实际需要。
在偏远和只有水路运输条件的地区,可以以县为单元单独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并纳入市人民政府的城市总体规划。
第六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确定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处置运营市场化的原则,及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利用和改造现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和其他设施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必须达到基本的卫生和环境保护要求;未达到要求的,不得用于医疗废物处置。第七条 对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条件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经营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的发放程序和审批权限,按照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
第八条 产生医疗废物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当地县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医疗废物的来源、产量和收集、暂时贮存、集中处置流向等资料。
第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医疗废物,除执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外,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使用从质量技术监督机构认证合格的生产企业采购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
(二)医疗废物专用容器完整密封并及时清洁消毒,备用容器容量多于医疗废物实际产量;
(三)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性能与盛装的医疗废物类别相适应;
(四)医疗废物与其他废物、生活垃圾混装的,混装物作为医疗废物处理;
(五)对隔离的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及其生活垃圾,必须先行按照省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消毒技术规范就地消毒,再予贮存。第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应当符合有关卫生、环保、建设的技术规范。新建、改建、扩建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一条 除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农村卫生院所外,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将医疗废物交由依法设立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最终处置。
第十二条 医疗卫生机构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移交医疗废物,实行转移联单制度。转移联单一式两份,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交接时共同填写,各自保存5年。转移联单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移交医疗废物,事先签订委托处置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无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委托附近较大的医疗卫生机构代收(贮存)医疗废物,费用支付由双方协商确定。委托代收(贮存)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不直接向其收集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费的收费标准,由市价格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运送和处置医疗废物应当执行下列规定:
(一)委派专门人员,使用专用车辆和工具前往医疗卫生机构收集医疗废物,不得接收无专用包装物、容器或者标识不清的医疗废物;
(二)运送医疗废物的行车路线应当避开人口密集区域和交通拥堵道路,并将运送医疗废物行车路线报发放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周围环境质量实施定期检测,并将检测数据报发放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农村卫生院所,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必须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二)可以采用高温热处理技术作为过渡性处置办法,设施选址应当远离住宅和耕地,并在设施周围设置避免畜禽和无关人员接近的防护设施;
(三)不能采取高温热处理技术处置的物品,消毒后集中填埋,并在集中填埋地设置固定警示标志。
第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根据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各环节的特点,制定下列管理制度和措施:
(一)分类收集方法,收集容器要求以及需要进行特殊处置的操作程序和规则;
(二)明确规定收集时间、运送路线、贮存地点等内容的操作规范;
(三)内部运送及内外部交接、转移的管理措施;
(四)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达到卫生标准的保证措施;
(五)设施、设备和工具达到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的保证措施;
(六)防范流失、泄露、扩散和发生其他意外事故的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方案;
(七)记录、评价、监测资料的档案管理制度;
(八)与外部报告制度相衔接的内部报告规范。
第十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建立管理责任制,明确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和处置各环节的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从事医疗废物监控管理人员和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未经培训或者培训不合格的,不得上岗。操作人员培训合格上岗后,应当保持本岗位工作的连续性。
第四章 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应急处置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
(一)未使用专用容器、包装物,裸露贮存医疗废物的;
(二)丢失所贮存的医疗废物的;
(三)将医疗废物作为生活垃圾处理或者交给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的;
(四)运送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导致医疗废物溢出、散落的;
(五)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外抛弃、掩埋医疗废物的;
(六)造成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其他情形。第二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时,应当及时采取减少危害的紧急处理措施,并向所在地的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个人通报,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有扩散危险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向社会发布警示公告。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当分别对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事件进行调查,督促其开展内部调查处理工作,提出内部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要求,并视情况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一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运送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导致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运送人员必须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所在单位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派人到达现场,按照下列分工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一)公安部门负责疏散人群,并在受污染地段设立隔离区,防止处理事故以外的其他车辆和人员接近;
(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督对溢出、散落的医疗废物和被污染的现场地面进行消毒、清洁处理,对身体受到损伤、污染的人员实施救治;
(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对溢出、散落的医疗废物进行消毒后的全面收集、清理,消除影响环境的因素。现场清理工作结束后,清理用具、设备和人员防护用品均须就地消毒处理。第二十二条 流失、泄露、扩散下列医疗废物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规定处理:
(一)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二)废弃的血液、血清;
(三)未作消毒处理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生活垃圾及其治疗使用过的物品、器具。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市、县人民政府违反本办法规定,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不适应实际需要的情况不采取有效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
第二十四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未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有失职、渎职行为的,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医疗废物产量和医疗废物收集、暂时贮存、集中处置流向等有关资料的,由县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承担医疗废物处置费,影响医疗废物及时集中处置的,由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医疗废物处置费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第二十七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接收无专用包装物、容器或者标识不清的医疗废物的,由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5年4月15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