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省人民政府文件
辽宁省人民政府文件
辽政发〔2005〕26号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全面整顿和规范
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辽宁省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五年九月七日
(发至县级政府)
辽宁省全面整顿和规范 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切实解决当前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无证勘查和开采、乱采滥挖、非法转让探矿权和采矿权、经营粗放造成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突出问题,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秩序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秩序,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精神,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建立和谐辽宁的高度,突出重点,立足治本,全面整治,严格规范,切实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制度,逐步建立依靠科技进步、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机制,全面实现我省矿产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到2007年底全面完成整顿和 2 规范的各项任务。要突出运用法律手段,综合运用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整顿和规范以煤炭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使无证勘查开采、乱采滥挖、浪费破坏矿产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越界开采、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等违法行为得到全面清理,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矿山安全事故及破坏生态环境现象明显减少;矿山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小矿比例明显降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储量动态监测和核查工作全面到位,资源利用进一步合理,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基层监管到位,投资环境改善,实现依法办矿、依法管矿,基本建立规范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二、整顿的内容和重点
(一)严厉打击无证勘查、无证开采、以采代探等违法行为。各级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公安、安全生产监管、工商等部门对勘查、生产的矿山企业进行逐个排查,严厉打击持勘查许可证进行采矿的违法行为。对未取得勘查许可证或持过期失效勘查许可证进行勘查的,必须坚决打击。对取得勘查许可证后不按期进行施工或不依法完成最低勘查投入的,国土资源部门要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处罚;拒不改正的,依法吊销其勘查许可证。对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或持过期失效采矿许可证采矿的以及在被责令停产整改期间擅自采矿的,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从重处罚。对无证、吊销或注销矿权的矿山企业,公安机关要停止其火工器材供应,电业部门要停止供电,其他有关部门要吊销或者注销相关证、照。拒不停止开采,情节严重,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司法机关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刑事责任。对乡(镇)所辖区内半年中发生两起以上(含两起)无照非法采矿并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要追究乡(镇)政府领导的责任。对辖区内无证照非法采矿经营持续半年以上未处理的,要追究当地县级政府领导的责任。
(二)全面查处越界开采等违法行为。对越界勘查、越界采矿的要责令退回到批准的区块、矿区范围内,没收越界开采的矿产品和违法所得,密封越界的井巷工程;拒不改正的,依法吊销勘查许可证或采矿许可证,有关部门要吊销或注销相关证照。探矿权人不按勘查设计施工,采矿权人不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开采、回采率达不到设计要求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整改不合格的,要坚决予以关闭,由原发证机关注销或吊销其采矿许可证,并通知有关部门注销或吊销其相关证照。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要对直接责任人员追究刑事责任。
(三)严厉查处以承包、租赁等方式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行为。各级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安全生产监管、工商等部门,核查探矿权、采矿权人与实际探、采经营者是否 一致;核查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矿生产许可证、开采黄金矿产批准书、营业执照的登记主体是否一致;核查矿山企业取得采矿权后是否发生合并、分立、合资、合作等情形;核查企业性质是否发生变化;核查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是否以承包、租赁等方式将探矿权、采矿权全部或者部分转让他人。凡未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擅自变更探矿权、采矿权主体的,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部门对转让方进行处罚的同时,对受让方按无证勘查、开采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有关部门依法吊销或注销其相关证照。
(四)坚决关闭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环保部门要加大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对在各类保护区内的禁采区进行开采的矿山企业,由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严重污染环境、严重破坏林木等自然植被、因采矿造成严重水土流失、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非煤矿山企业没有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环保、林业、水利、安全生产监管、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法责令限期整改或停产整顿,对拒不停产、停而不整和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由当地人民政府予以关闭,有关部门要依法吊销或注销其相关证照。
(五)全面整治独立选(洗)矿厂。各地要本着“谁许可、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选(洗)矿厂进行综合清理整顿。对无合法矿石来源、无政府部门许可的选(洗)矿厂要坚决予以取缔;对未依法征用土地、无尾矿库或未经有资质设计单位设计建造的尾矿库、污染环境、破坏耕地、破坏河道、造成地质灾害的选(洗)矿厂,要责令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予以取缔。
(六)全面开展煤炭资源回采率和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各级政府要采取得力措施,深入开展煤炭资源回采率专项检查。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煤炭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生产中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要责令限期改正,逾期达不到标准的,要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煤炭管理部门要制定指导目录,强制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及设备,全面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要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监察,加强对事故隐患及危险源的综合治理,对不符合基本安全生产条件、违规采掘的,煤矿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合格的,由原发证(照)机关依法吊销或注销其相关证照。
(七)全面清查和纠正矿产开发管理中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发展改革、安全生产监管、环保、工商、公安等部门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矿产资源开发管理中的探矿权和采矿权审批、项目核准、生产许可、环保审查、企事业设定等各项管理行为进行全面清理检查。严肃查处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参与办矿等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以入股、参股等方式参与办矿的,要会同有关部门坚决进行清理和纠正,对不撤出投资或者隐瞒事实真相、采取其他手段继续投资入股办矿的人员,一经查实,一律就地免职,然后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对违法违规审批、滥用职权、支持和包庇非法探矿、采矿以及有失职、渎职行为的,要进行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八)严厉打击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的黑恶势力。公安机关要采取有力措施,对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中发现的涉黑、涉恶案件、无证野蛮开采案件要依法查办,严厉打击,对涉案人员要依法严惩。工商部门要依法及时扣押非法采矿的设备和工具。
(九)依法查处弄虚作假、瞒报少报储量消耗等问题。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储量动态监测,严格执行储量年报核查制度。凡未完成年度储量报告的,一律不予年检;对采取瞒报或少报储量消耗,偷、漏国家相关税费的要如数追缴,并依法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采矿许可证。
(十)对菱镁资源进行专项整治。省国土资源厅要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菱镁资源开采、选冶、加工、销售和出口进行专项整治,切实解决 菱镁矿山一证多采、采剥失调、污染严重、处理品结构不合理、走私严重等问题。当地政府要根据《辽宁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要求,对菱镁资源开采总量实行控制。对超能力生产的矿山企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的,由国土资源部门注销或吊销其采矿许可证。整顿期间暂停审批和颁发新建菱镁矿采矿许可证。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镁质材料行业发展规划,省打私办等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镁砂走私行为,维护良好的出口秩序。
(十一)开展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专项整治。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公安、工商、环保等部门对辖区内的古生物化石资源的保护情况进行一次深入清查,全面落实化石资源保护措施。加强化石市场监管,规范化石市场秩序。对非法盗挖、破坏和贩卖古生物化石等违法行为,要严格按照《辽宁省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有关规定,严厉打击,依法惩处。
三、规范的内容和重点
(一)严格探矿权、采矿权审批管理。各地要对矿权的审批权限、程序进行清理。凡与法律法规规定相抵触的,一律停止执行;凡属越权、违规审批颁发的许可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规定予以纠正。要通过认真整改,切实做到矿业两权审批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二)集中解决采矿权布局不合理问题。依据省、市矿 产资源总体规划,引导矿山企业向鼓励开采区聚集,在限制开采区收缩,从禁止开采区撤出,调整矿山企业的空间布局。对矿产开发集中区内的小矿要采取收购、合并、兼并、关闭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鼓励小煤矿走集中、规模、联合发展的道路,积极扶持大型矿山企业,大力推进矿产资源的集约利用;对环保部门认定为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山,要坚决予以关闭;对经委认定为浪费能源、开采加工工艺落后、技术设备陈旧,须限期淘汰和退出的矿山企业,对没有取得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矿山,要限期整改,逾期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予以关闭。通过整顿和规范,力争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压缩矿山企业总量,减少小矿比重,扶持和建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程度高、开采工艺技术先进、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矿业“航母”,切实扭转我省矿山企业多、小、散、乱的局面。
(三)健全完善矿业权市场。进一步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探矿权、采矿权一级市场建设,规范二级市场有序流转。要认真总结经验,制定和完善有序流转的相关制度,严格实行矿业两权的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四)强化矿山企业储量管理。全面实行储量动态监测制度,进一步完善储量实测、报告、监督体系,严格实行以储量消耗计征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储量、采 量的宏观监控,维护国家矿产资源的资产收益。省国土资源厅要组织力量调研,制定相关管理规定,加强对煤炭资源的储量监管。
(五)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监管责任机制。按照矿产资源管理法定职能,完善各级政府领导下的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目标责任制及考核指标,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纳入地方各级政府政绩考核内容。各级政府要建立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国土资源部门要完善年度报告制度,实施年检制度。健全日常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制度,有效监管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勘查、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治理生态环境情况。
(六)建立矿山环境恢复补偿制度和矿山环境年报制度。省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经委、林业、水利、环保等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矿山环境恢复的政策,加强关闭尾矿库和采矿沉陷区的管理和治理,抓紧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投资制度,建立和实施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收取标准及管理和使用办法由省财政、物价和国土资源部门研究制定。对废弃的矿山和老矿山的环境恢复治理,可以通过市场机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多渠道融资。建立和实施矿山环境年报制度,用行政手段加强矿山环境的监督管理,具体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七)加强对地勘单位和设计单位的监管。对地勘单位没有履行地质勘查义务、转借和出租地质勘查单位资质证书的,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吊销地质勘查单位资质证书。对设计单位不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规范编制开采设计或开发利用方案,设计或方案不能指导生产的,有关资质管理部门和机构要对其进行处罚直至吊销其资质证书。
四、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秩序工作安排
全省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整顿和规范工作以市、县政府自查自纠为主,省级督导检查为辅。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2005年9月初-2005年9月底)
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针对本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实际,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秩序的宣传和发动,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建立领导机构,抽调得力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和物质保障。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营造治理整顿舆论声势,为全面整顿和规范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集中整顿阶段(2005年10月上旬-2006年底)
集中力量全面查处无证勘查、无证开采、越界开采、以采代探和非法转让探矿权、采矿权、破坏矿山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清理、纠正和查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负 责人参与办矿,违法批矿等违法违纪案件;严厉打击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黑恶势力。各市政府统一组织有关部门及所辖区域内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根据国家和省政府治理整顿的有关规定和本方案确定的内容及重点,对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自查自纠,限期整改,及时处理违法行为,全面完成整顿任务。
第三阶段:治理规范阶段(2007年初-2007年9月底)按照规范的内容和重点进行整改,编制、实施和调整矿权设臵方案,着力解决需要规范的探矿权、采矿权布局不合理问题,扶大并小,压缩矿山企业数量,加强资源整合,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理顺探矿权、采矿权审批行为,严格审批权限,规范审批程序;完善新立矿权的市场配臵、规模准入、环保准入、安全准入等相关管理制度,建立矿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规范地勘单位、设计单位从业行为,进一步促进矿业经济健康发展。
第四阶段:检查验收阶段(2007年10月-2007年底)在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基本结束后,各市政府要组织检查组对本辖区内整顿和规范工作进行实地检查,并向省政府报告。省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市、县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对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国土资源部门暂停办理勘查、采矿审批手续。
五、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是党中央继全面治理整顿土地市场之后,采取的事关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是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开展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处理好整顿与发展、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关系。要加强宣传,为整顿和规范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加强领导,搞好协调配合。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是党中央、国务院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的系统工程之一,任务重,要求高,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尤其是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省政府决定成立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由鲁昕副省长任组长,省国土资源厅王大操厅长任副组长,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监察厅、省经委、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环保局、省工商局、省安全监管局、省煤炭工业管理局、辽宁煤矿监察局、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电力公司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土资源厅,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并抽调专人负责整顿和 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各市、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
(三)落实责任,力求实效。各级政府要把整顿规范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建立和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整改到位。县、乡政府是这次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秩序的关键,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短期行为,全面完成整顿和规范工作目标任务。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各负其责,主动协调,积极配合,严防推诿扯皮,共同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四)强化督查,不走过场。各市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整顿规范工作要注重质量,不走过场,不留死角,不徇私情,不受干扰。对各项整顿和规范任务,要逐项、逐矿过筛子,该取缔的取缔,该没收的没收,该停业整顿的停业整顿,该追究刑事责任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态度不认真,整顿不得力,规范不到位的,要坚决纠正,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五)立足长远,探索并建立长效机制。要做到集中整顿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与规范矿权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健全相关政策、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相结合,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解决办法,做到标本兼治。要深刻领会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新理念、新理论的科学内涵,自觉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矿产资源管理,按照矿产资源管理法定职能探索改革矿产资源管理中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问题;牢固树立矿产资源规划意识,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的制约机制,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领导下的相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目标责任制、制定考核指标;要建立查处矿产资源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国土资源部门要完善年度报告制度,实施年检制度,全面推进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监测改革;要健全日常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督管理制度,有效监管矿权人综合勘查、开发,综合利用、恢复治理生态环境等工作,确保矿产资源的依法保护、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从体制上、机制上研究治本之策。
主题词:经济管理 资源 整顿 方案 通知
抄送:省委各部委,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沈阳军区政治部,省军区,省纪委,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各人民团体,国家机关驻省直属机构,各新闻单位。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印发
第二篇:辽宁省地税文件2010整理
辽宁省关于加强购销合同类印花税征收管理的通知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1999-04-08 生效日期: 1999-04-08发布部门: 辽宁省地方税务局
发布文号: 辽地税行[1999]94号 各市地方税务局,省局各直属局:
为了加强印花税的征收管理,强化对购销合同类(包括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下同)印花税的税源控管,防止税款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及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对加强购销合同类印花税征收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凡在我省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书立购销合同(买卖合同,下同)的单位和个人,都是购销合同类印花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均应依照本通知及有关规定缴纳印花税。
二、对从事货物购进和销售的纳税人,凡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帐簿进行核算,并能如实提供购销合同的,应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核准,实行按购销合同标的金额自行计算缴纳印花税的办法;凡未按规定设置帐簿或者虽然设置帐簿但帐目混乱且不能如实或不便提供购销合同的,经市级地方税务机关批准,实行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按纳税人购销金额的一定比例核定征收印花税的办法。
对购销合同类印花税的征收管理有关手续制度,由市级地方税务机关结合当地实际制度,报省局备案。
三、对实行核定征收购销合同类印花税的纳税人,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依照《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按下列标准核定计税依据:
(一)从事货物购进和销售的工业生产企业,其采购环节应征的印花税,按采购金额的50--80%的比例核定计税依据;对其销售环节应征的印花税,按销售收入的40%--90%的比例核定计税依据。
(二)从事货物购进和销售的商品流通企业,对其采购环节应征的印花税,按采购金额的60%--90%的比例核定计税依据;对其销售环节应征的印花税,按销售收入20%--50%的比例核定计税依据。
(三)对全年销售额在100万元以下的纳税人,其购销合同类应征的印花税,可按其采购金额的30%--60%的比例核定计税依据。
市级地方税务机关可在上述比例范围内,据实按采购金额、销售收入核定计税依据的具体比例,并报省局备案。
四、核定征收购销合同类印花税税额的计算公式:
应征印花税税额=销售收入(采购金额)×核定比例×适用税率
五、购销合同类印花税税率为万分之三。
六、核定征收购销合同类印花税的认定期限一般为两年一次,如有特殊情况需重新核定的,由纳税人提出申请,报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经市级地方税务机关批准后,重新核定。
七、按本办法核定的购销合同类印花税的纳税期限,由市级地方税务机关确定。
八、凡实行按购销合同标的金额自行缴纳印花税的纳税人,要将已纳税的购销合同编号装订成册,并贴附在经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审核的印花税纳税申报表之后,保存备查。
九、对实行按购销合同标的金额自行缴纳印花税的纳税人,主管地方税务机关要加强监督检查。凡是在检查中发现少缴税款或隐匿购销合同的,除责令其限期补缴税款外,要依照《税收征管法》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1994)财税字065号文的有关规定处罚,并重新确定其印花税的缴纳方式。其他违章处罚,按有关规定执行。
十、对实行核定征收购销合同印花税的纳税人,地方税务机关将不再对其购销合同印花税的贴花情况进行检查。
十一、对核定征收购销合同印花税的纳税人,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发给纳税人“印花税核定缴纳通知书”,式样由市级地方税务机关制定,报省局备案。
本通知自1999起执行。
1999年4月8日
辽宁省地方税务机关代收工会经费(筹备金)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工会经费及工会筹备金(以下统称工会经费)的收缴管理,规范工会经费的代收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省地税局为工会经费代收主体的通知》(辽政[2006]90号)、《辽宁省总工会、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地方税务机关试行代收工会经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辽工发[2005]48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工会经费代收的主体:辽宁省各级地税机关。
实行工会经费代收地区的地方总工会要与同级地税机关签订委托代收协议。第三条 工会经费代收的范围: 省域内除财政预算全额拨款的机关、事业单位以外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缴费单位”)。
建立工会组织的缴费单位,缴纳工会经费;未建立工会组织的缴费单位,缴纳工会筹备金。
第四条 工会经费的计缴依据:
缴费单位以“上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计提缴纳工会经费。工资总额按《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国家统计局第1号令)颁布的标准及有关规定执行。
对工资总额核算不实的缴费单位,由代收地税机关按该市上年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核定。
第五条 工会经费代收的计缴比例:
地方总工会所辖缴费单位按上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缴纳工会经费。全国、省产业工会所辖缴费单位按地方总工会应分成比例缴纳工会经费。第六条 地税机关代收工会经费使用由省总工会统一监制的专用票据,专用票据由辽宁省地方税务局负责印制,票据的填开、领用、保管、报解比照税收票证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 工会经费实行属地代收,按月申报、缴纳。
第八条 地方总工会应根据本地代收工作需要,在银行开设“工会经费集中户”,专门用于工会经费的归集、分配。
第九条 工会经费允许在所得税前扣除。第十条 工会经费的具体申报缴纳程序:
(一)缴费单位以银行划转方式缴纳工会经费的,办理申报经地税机关审核确认后,由地税机关填开《辽宁省工会经费(筹备金)专用缴款书》,缴费单位持《辽宁省工会经费(筹备金)专用缴款书》,通过开户行将其应缴工会经费缴入上级工会的工会经费集中户。
(二)缴费单位以现金方式缴纳工会经费的,办理申报经地税机关审核确认后,由地税机关填开《辽宁省工会经费(筹备金)专用缴款凭证》,地税机关将收到的现金通过《辽宁省工会经费(筹备金)专用汇总缴款书》汇总后,于当日全额缴入上级工会的工会经费集中户。
(三)缴费单位实行网上申报的,经主管地税机关审核确认后,缴费单位自行填开由主管地税机关提供的《辽宁省工会经费(筹备金)专用缴款书》,通过开户行将其应缴工会经费缴入上级工会的工会经费集中户。
第十一条 缴费单位工会应留成部分的工会经费由收费的上级工会负责返还。缴费单位工会尚未建立工会经费专户的,其应留成经费待建立工会经费专户后再由收费的上级工会返还。
第十二条 缴纳工会筹备金的单位,其工会筹备金全额缴入上级工会经费集中户,上级工会应按有关规定管理使用。
第十三条 地税机关对缴费单位实行“税费同管、税费同查”,做到应收尽收。
第十四条
缴费单位未按规定期限足额缴纳工会经费的,由地税机关下达催缴通知书,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由工会组织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拒不执行支付令的,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五条 各级地税机关的社保部门与地方总工会的财务部门负责工会经费的代收工作。
第十六条 各级地税机关与同级总工会应加强信息交换与传递,地税机关应及时向工会传递有关征收信息,配合工会做好记账、对账工作;工会应定期向地税机关提供本地区工会组建有关信息。
第十七条 各级地税机关与同级总工会要对每月工会经费的代收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并分别上报上一级地税机关和总工会。
第十八条 地方总工会按照代收工会经费收入的一定比例向地税机关拨付工作经费,并对代收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九条 各级地税机关和地方总工会要加强对工会经费代收工作的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
第二十条 工会经费实行地税机关代收后,工会组织作为工会经费的收缴主体,其原有独立管理原则、管理体制、管理办法不变。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辽宁省地方税务局和辽宁省总工会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三篇:辽宁省人事厅文件
辽宁省人事厅文件
辽人发[2004]16号
关于印发《辽宁省招收企业
项目博士后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人事局,中省直有关单位:
根据《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辽委发„2004‟18号)的精神,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吸引和用好高层次人才,我们制定了《辽宁省招收企业项目博士后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
二00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设立博士后基地通知
辽宁省人事厅办公室2004年9月24日印发
辽宁省招收企业项目博士后办法(试行)
为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的作用,把更多的优秀人才吸引到企业工作或为企业服务,特别是为没有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吸引一批博士后,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根据《中共辽宁省委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若干政策规定(试行)》(辽委发„2004‟18号)的精神,省人事厅就在全省企业敞开招收企业项目博士后(即以企业项目为依托,以博士后流动站为载体,为企业培养、吸引和用好博士后)工作,制定如下办法:
一、招收范围和条件
1、在辽宁注册的各类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均可招收企业项目博士后。
2、符合国家规定博士后招收条件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国内外博士,均可申请做企业项目博士后。
二、招收方式和研究期限
1、企业与博士后流动站单位联合招收博士后。即企业根据实际项目的需要,依托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博士后。
2、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时间一般为2年,确因研究工作需要延长工作期限的,经企业和流动站单位双方协商同意,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能超过1年。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主
要在企业工作,但也可通过博士后本人与企业签订协议或采取其它的约定方式,在保证完成研究项目的前提下,实行“弹性制”工作时间,兼职在站从事研究工作,或在站外从事研究工作。
三、招收程序
1、确立研究项目。企业须根据本企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提出具有较高水平的博士后研究项目,并填写《企业博士后研究项目立项表》(以下简称《立项表》)(见附件一)。
2、具体手续。①确定人选后,由企业填写《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审查意见表》(见附件二);②与流动站单位签订《辽宁省企业项目博士后联合培养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见附件三),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③企业与拟招收博士后签定协议,明确博士后研究成果归属、企业为博士后提供的科研条件及生活补贴、医疗保险、社会保险等相关待遇,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④由博士后流动站单位负责组织博士后填写《博士后申请表》(见附件四),并汇总有关材料,到流动站所在地的博士后工作服务部门办理博士后进站手续;⑤由流动站所在地的博士后工作服务部门将相关材料报国家博士后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批后进站;⑥企业与外省、市博士后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的,应及时将招收博士后的全部材料一式两份报我省博士后工作服务中心备案。
四、企业项目博士后的有关待遇和管理
1、企业博士后的户口可落在企业所在地或与企业合作的流动站所在地。
2、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工资、补贴由企业发放。具体数额由企业与博士后双方商定,但不应低于国家规定的每年每人3万元的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间发生的科研及工资、补贴、专家指导等经费可计入企业成本。
3、研究项目经专家评估论证后,由省财政对进入企业从事博士后研究者,给予每人6万元的经费资助。
4、企业应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住房等后勤保障。博士后研究人员的配偶、子女随其流动等问题,应按照国家博士后工作有关规定由企业与流动站单位协商解决。
5、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时,企业与流动站单位要根据双方与博士后本人签订的协议,组织有关专家对博士后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博士后的工作表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进行考评,决定是否可以出站。
6、博士后研究人员期满时,可按照国家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和博士后工作的有关规定,申请评定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7、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期满后,应填写《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期满分配工作意见表》,由流动站单位将有关材料汇总,到当地博士后工作服务部门办理出站等相关手续。由博士后服务部门将有关出站材料上报国家博士后管理办公室,由国家博士后管理办公室颁发《博士后证书》。
五、有关要求
1、企业每年年初都要制定招收计划,做好博士后招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时确立研究项目。同时,企业应及时将《立项表》上报省博士后工作服务中心。博士后工作服务中心可根据企业的需求情况和要求,帮助企业与有关流动站单位沟通,尽快招收博士后到企业从事研究工作。
2、企业与流动站单位双方应建立联系和沟通制度,根据双方各自学科专业和项目特点,围绕研究的项目,相互支持,分工合作,做好博士后的招收、培养和管理工作,保证项目的按期顺利完成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培养质量。
3、企业应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按与流动站签署的《协议书》(见附件四),按时拨付流动站单位的专家指导经费。
4、到企业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应遵守企业和流动站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享受国家规定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的一切待遇,履行相应的义务。
5、企业和流动站单位双方应按博士后研究项目的进展计划及博士后日常管理的有关规定,对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作为博士后出站时的参考依据。
6、企业博士后的研究成果应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法和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由于企业博士后的研究成果是在企业提供的研究项目和研究经费的基础上完成的,其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原则上
归属企业。企业博士后研究成果为职务研究成果的,可按有关规定享受应有的权益。博士后应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企业的有关要求,对成果的技术秘密予以保密,违者按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7、企业要根据实际需要,积极挽留出站的博士后继续留在企业工作或采取柔性的方式为企业服务。
本办法由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附件:
1、企业博士后研究项目立项表
2、企业博士后研究人员审查意见表
3、辽宁省企业项目博士后联合培养协议书
4、博士后申请表
二00四年九月二十三日
第四篇:辽宁省人民政府令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84号)
《辽宁省医疗废物管理实施办法》业经2005年2月28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4月15日起施行。
省长张文岳
二00五年三月十七日
辽宁省医疗废物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以及国家规定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第三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实施监督管理,并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疾病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省、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实施监督管理,并对医疗卫生机构暂时贮存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共享制度,并设立公开电话,接受单位和个人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以及对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等意外事故的报告。
第四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医疗废物处置技术、设备的研究和开发,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卫生和环境保护技术及其产品。
第二章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
第五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布局以市行政区域为规划单元。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产量、运送条件和能力、覆盖区域、经营效益、空间距离、集中处置设施的处置容量、集中处置的污染监测结果等具体情况,制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必须适应本市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实际需要。
在偏远和只有水路运输条件的地区,可以以县为单元单独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并纳入市人民政府的城市总体规划。
第六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确定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处置运营市场化的原则,及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利用和改造现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和其他设施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必须达到基本的卫生和环境保护要求;未达到要求的,不得用于医疗废物处置。第七条 对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条件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经营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的发放程序和审批权限,按照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
第八条 产生医疗废物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当地县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医疗废物的来源、产量和收集、暂时贮存、集中处置流向等资料。
第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医疗废物,除执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外,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使用从质量技术监督机构认证合格的生产企业采购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
(二)医疗废物专用容器完整密封并及时清洁消毒,备用容器容量多于医疗废物实际产量;
(三)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性能与盛装的医疗废物类别相适应;
(四)医疗废物与其他废物、生活垃圾混装的,混装物作为医疗废物处理;
(五)对隔离的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及其生活垃圾,必须先行按照省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消毒技术规范就地消毒,再予贮存。第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应当符合有关卫生、环保、建设的技术规范。新建、改建、扩建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一条 除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农村卫生院所外,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将医疗废物交由依法设立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最终处置。
第十二条 医疗卫生机构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移交医疗废物,实行转移联单制度。转移联单一式两份,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交接时共同填写,各自保存5年。转移联单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移交医疗废物,事先签订委托处置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无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委托附近较大的医疗卫生机构代收(贮存)医疗废物,费用支付由双方协商确定。委托代收(贮存)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不直接向其收集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费的收费标准,由市价格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运送和处置医疗废物应当执行下列规定:
(一)委派专门人员,使用专用车辆和工具前往医疗卫生机构收集医疗废物,不得接收无专用包装物、容器或者标识不清的医疗废物;
(二)运送医疗废物的行车路线应当避开人口密集区域和交通拥堵道路,并将运送医疗废物行车路线报发放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周围环境质量实施定期检测,并将检测数据报发放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农村卫生院所,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必须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二)可以采用高温热处理技术作为过渡性处置办法,设施选址应当远离住宅和耕地,并在设施周围设置避免畜禽和无关人员接近的防护设施;
(三)不能采取高温热处理技术处置的物品,消毒后集中填埋,并在集中填埋地设置固定警示标志。
第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根据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各环节的特点,制定下列管理制度和措施:
(一)分类收集方法,收集容器要求以及需要进行特殊处置的操作程序和规则;
(二)明确规定收集时间、运送路线、贮存地点等内容的操作规范;
(三)内部运送及内外部交接、转移的管理措施;
(四)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达到卫生标准的保证措施;
(五)设施、设备和工具达到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的保证措施;
(六)防范流失、泄露、扩散和发生其他意外事故的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方案;
(七)记录、评价、监测资料的档案管理制度;
(八)与外部报告制度相衔接的内部报告规范。
第十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建立管理责任制,明确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和处置各环节的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从事医疗废物监控管理人员和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未经培训或者培训不合格的,不得上岗。操作人员培训合格上岗后,应当保持本岗位工作的连续性。
第四章 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应急处置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
(一)未使用专用容器、包装物,裸露贮存医疗废物的;
(二)丢失所贮存的医疗废物的;
(三)将医疗废物作为生活垃圾处理或者交给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的;
(四)运送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导致医疗废物溢出、散落的;
(五)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外抛弃、掩埋医疗废物的;
(六)造成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其他情形。第二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时,应当及时采取减少危害的紧急处理措施,并向所在地的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个人通报,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有扩散危险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向社会发布警示公告。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当分别对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事件进行调查,督促其开展内部调查处理工作,提出内部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要求,并视情况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一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运送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导致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运送人员必须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所在单位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派人到达现场,按照下列分工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一)公安部门负责疏散人群,并在受污染地段设立隔离区,防止处理事故以外的其他车辆和人员接近;
(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督对溢出、散落的医疗废物和被污染的现场地面进行消毒、清洁处理,对身体受到损伤、污染的人员实施救治;
(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对溢出、散落的医疗废物进行消毒后的全面收集、清理,消除影响环境的因素。现场清理工作结束后,清理用具、设备和人员防护用品均须就地消毒处理。第二十二条 流失、泄露、扩散下列医疗废物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规定处理:
(一)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二)废弃的血液、血清;
(三)未作消毒处理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生活垃圾及其治疗使用过的物品、器具。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市、县人民政府违反本办法规定,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不适应实际需要的情况不采取有效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
第二十四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未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有失职、渎职行为的,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医疗废物产量和医疗废物收集、暂时贮存、集中处置流向等有关资料的,由县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承担医疗废物处置费,影响医疗废物及时集中处置的,由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医疗废物处置费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第二十七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接收无专用包装物、容器或者标识不清的医疗废物的,由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5年4月15日起施行。
第五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的通知
【发布单位】80602
【发布文号】辽政发[2000]44号 【发布日期】2000-11-13 【生效日期】2000-11-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的通知
(辽政发〔2000〕44号)
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省政府三令五申,要求精简会议和文件,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各类会议、文件偏多的问题仍很突出。会议多、文件多,既造成浪费,也使不少机关和领导干部陷入“文山会海”,不能集中精力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同时也助长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影响了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政府的形象。最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再次提出,要认真对待会议多、文件多的问题,坚决改变这种状况。国务院专门下发通知,要求认真解决文山会海问题。为此省政府要求,省政府机关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带头做好精简会议和文件的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各类会议和文件精简下来。
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精简会议和文件是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需要,要树立务实高效行政新风的需要,下决心把会议和文件过多的问题解决好。二要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减少审批事项,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把工作重点放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研和监督,集中力量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上。三要积极利用现代通信和技术手段开展工作,加快实现办公自动化的步伐,改变传统的主要依靠召开会议和制发文件来推动工作的做法。
一、一、切实加强管理,精简各类会议
(一)继续大力压缩会议,能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提倡少开会、开小会、开短会。今后省政府的会议只保留以下几类:
农村工作会议、经济工作会议(含经贸、计划体改、财政会议)、对外开放会议、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以上会议每年1次,农村工作会、经济工作会、对外开放会与省委联合召开)。
科技工作会议(2年1次,与省委联合召开)、教育工作会议(3年1次,与省委联合召开)、劳模表彰大会(4年1次,与省委联合召开)、城市建设工作会议(2年1次)、粮食工作会议(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
省政府为贯彻国务院重要会议精神召开的会议。
省政府决定召开的其他重要会议。
除上述四类会议外,其他会议由省政府各部门召开。一般情况下,国家由部委召开的会议,省里由机关部门召开会议贯彻,不再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会议。必须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要报省政府常务会议审批,并且会议(包括电视电话会议)的会务工作和会议经费均由申办部门承担。省政府各部门召开要求本系统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全省性工作会议,每年一般不超过2次。并应于每年11月底前将第二年要召开的此类会议计划送省政府办公厅审批。因特殊原因超过2次,要说明理由,逐个报批。各部门要严格控制全省性的其他各类会议,并于每年12月底将第二年召开的此类会议计划送省政府办公厅备案。各部门召开的会议(除电视电话会议外),一般只开到市。
(二)严格限制邀请各市政府及部门负责人和省直企业负责人参加会议。一般情况下,各政府召开的会议可请各市市长、主管副市长及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各部门召开的会议原则上不邀请各市政府领导同志参加,确需参加的,应报省政府主要领导批准。
(三)严格履行会议审批会议,按规定程序报批会议。部门向省政府请示召开全省性工作会议,要将会议的内容、与会人员、会议时间和地点等报省政府办公厅,由办公厅审核后,按程序报关领导审批。不得违反程序报批会议。
(四)尽量压缩会期,提高会议质量。会议的主题必须明确,准备要充分,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省政府召开的会议,会期一般不超过2天,与会人员不超过150人。部门召开的会议,会期一般不超过1天,与会人员不超过100人。同时,要严格控制各类会议的工作人员。
(五)大兴节俭之风、反对奢侈浪费。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规定,控制会议支出,不得超标准使用会议经费,不能挤占挪用其他经费,不得摊派和转嫁会议经费负担;不得发放或变相发放纪念品;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召开会议;不得在会议期间或前后用公款组织旅游;会场要尽量使用机关内部的会议室,本部门没有或不具备条件的,应到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和省政府接待办所属场所召开;不得租用高档宾馆和饭店开会。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和省政府接待办要为部门开会创造方便条件。
(六)改进会议形式,提高会议效率。凡属一般部署工作、表彰先进等方面的会议要尽量利用电视电话等现代通信和技术手段召开。有些电视电话会议可直接开到基层,避免层层开会传达。
(七)各部门召开的会议,一般不要邀请省政府领导出席、接见会议代表或为会议题词、发贺信。
二、二、采取有效措施,大力精简文件
(一)努力压缩文件数量,提高文件质量。省政府已决定取消、下放、转移了一批省级政府部门审批、核准、审核事项,为省政府各部门从根本上压缩文件数量奠定了基础。各部门要进一步在转变管理职能和减少审批事项上下功夫。在此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把各部门的发文总量减下来。各部门都应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实行发文目标责任制,对发文数量实行指标控制。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能面谈、电话协商解决问题的,就不要行文;凡发一次文能解决的事项,决不重复发文。省政府领导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报告由会议主办部门印发会议材料,会后一般不再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确需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须经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批准,并应摘要印发,字数一般控制在3000字以内。省政府领导下基层调研时发表的工作意见,可由新闻媒体予以报道。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要谈话可酌情由省政府办公厅摘要印发。
要努力提高发文质量。各部门代省政府起草的公文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要站在全省的高度去分析和提出问题,淡化部门色彩。所提政策、措施建议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文中内容涉及其他部门管辖业务的,应与有关部门协商一致,语言精练准确,格式规范。公文处理人员对文稿审核要认真负责,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杜绝和消灭差错,确保文件质量。
(二)省政府各部门要严格控制向市政府行文。除与市政府商洽工作、征求和回复意见外,未经省政府批准,一般不得向政府正式发文。各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室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冠有“辽宁省”字样,代表辽宁省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内设机构,可以对外行文,但必须严格限定在职责范围内。省政府各厅委管理的二级局不要直接向省政府报送文件。各部门要加强对内设机构发文工作的监督检查,发现擅自对外的正式行文,要立即予以撤销。
(三)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凡在本部门权限范围内能够解决或通过部门间协商能够解决的事项,就不要请示省政府;凡本部门发文或几个部门联合发文能够解决问题的,不得要求省政府批准或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文件,由省政府负责行文贯彻,国家部、委文件,由省直对口部门负责行文贯彻,不搞文件升格。
(四)严格公文送审程序,确保公文处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各部门要认真执行《辽宁省人民政府规范公文送审程序办法》等规定。凡是报送省政府审批的正式公文和代省政府草拟的发文文稿,一律送交办公厅电处按程序办理,不得径送省政府领导审批。除省政府领导同志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得以本机关名义向省政府领导同志个人报送需要省政府审批的公文,严禁文件“倒流”和“体外循环”。各部门请求以省政府或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发文或向省政府请示事项,凡涉及其他部门或地区的问题,都要主动与有关部门或地区协商、会签,并将有关部门会签意见及会签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一并报送省政府办公厅。各部门在贯彻国家有关部门文件过程中,如遇有与其他部门相矛盾的问题,一定要主动沟通协商,不得擅自向下发文,以防止政出多门,把矛盾扩大到基层。
(五)要认真做好各种简报的清理、整顿工作。各部门应根据工作需要,大力压缩简报的种类和数量。一个部门应集中力量办好一种简报。简报的内容要言之有物,实事求是,反对空话套话,力戒形式主义。要尽量利用信息报送渠道反映情况。大力推行通过电子网络传递信息,逐步取消以纸质形式传递。
三、三、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工作落实
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精简会议和文件的工作,严格把关,从源头上控制和解决“文山会海”问题。今后,各部门应于每年的1月底以前将上一召开全省性会议和印发文件的情况向省政府做出专题报告。各部门要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精简会议、文件的有关规定,并严格按规定执行。省政府办公厅要严格把关,同时要对各部门贯彻落实本通知精神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对各部门召开全省性会议和印发文件的情况予以通报。
各市政府要参照本通知精神,对本地区精简会议和文件的工作,做出相应规定。
辽宁省人民政府
2000年11月13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