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决定
【发布单位】80602
【发布文号】辽政发[1986]117号 【发布日期】1986-11-01 【生效日期】1986-1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决定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一日 辽政发〔1986〕117号文发布)
对盲、聋哑、残人和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社会主义的福利事业。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把残疾儿童培养成残而不废的劳动者,是全面实现普及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和加快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的特殊教育事业,在整顿、恢复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发展速度缓慢,入学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九八五年全省聋童、盲童入学率仅分别为百分之二十点四和百分之十四点八,弱智儿童教育城区试点尚未铺开,还有一市和二十五个县(市)没有开展特殊教育。现有的多数学校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很差;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缺乏专业训练;领导机构不健全,视导、教研无人抓。为了切实改变这种状况,加快发展我省的特殊教育事业,特作如下决定:
一、一、“七五”期间要基本普及特殊初等教育
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在抓好普通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和办好特殊教育,把发展特殊教育纳入普及教育的规划。“七五”期间我省特殊教育发展规划的目标是:积极发展城乡盲、聋哑教育,使入学率提高到百分之七十左右(城镇百分之九十左右,农村百分之六十以上),基本满足盲、聋哑儿童入学要求;在城镇和弱智儿童集中的乡(镇)积极试办和发展弱智儿童教育;有条件的地方,还应举办特殊中等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各市要设立盲校或附设盲班,市和绝大多数县(市)还要根据需要扩建或新建聋哑学校。弱智儿童教育要先在城市试办,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扩大到县城和有条件的乡(镇);可单独建校,也可在普通小学附设弱智班。市、县(区)都要根据上述要求,从当地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七五”期间发展特殊教育的规划。
二、二、建立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特殊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一般教师的素质,还要具有热爱残疾儿童、献身特殊教育事业的思想品质,掌握特殊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五年内,要轮训现有的在职教师,培养补充一批新教师。为了适应发展特殊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在营口市建立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负责全省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在职教师的轮训。各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和特殊教育学校,还要通过举办短训班、业务讲座和开展教研活动等多种途径,组织教师学习特殊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研究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尽快达到合格教师的要求。今后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不合格的不准派到特殊教育学校任职任教。
特殊教育的教师,是特殊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更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关怀。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关心他们的政治进步,尽力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弱智教育学校(班)的教职员应同盲、聋哑学校一样,享受特教补助费,班主任还应发给班主任津贴。
三、三、多方增加投资,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为了适应今后五年特殊教育发展和提高的要求,各市、县在努力改善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同时,还要新建或扩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这些学校,都要做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桌凳”,要有必要的文体设备、教具仪器和图书资料,还要有运动、职业培训、图书阅览等专用教室,有较好的食宿条件。学校的校园规划,教室、活动室和生活用房的设计,辅助设备的配置,都要充分考虑各类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
发展和办好特殊教育所需经费,主要由办学的市或县(区)负担,在教育事业费中列专项预算,省、市在基建和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可适当给予专项补助。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的标准,要按省对地方财政包干的标准(每生每年五百元)执行。各市、县(区)教学仪器部门,要把特殊教育学校所需的教学仪器纳入供应计划。举办特殊教育,除国家投资外,还可以发动厂矿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捐资助学。
四、四、从特殊教育的实际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办好特殊教育,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认识、探索并自觉遵循特殊教育的规律。特殊教育的学制、课程、教材、教法、班额、编制等,不能按普通学校的模式来办。初等特殊教育的学制,一般为八年或六年,对少数超龄生也可适当缩短。学生入学年龄为八到十周岁。每班学额为十二人,最多不超过十八人。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的编制,要根据实际需要,参照原教育部一九五七年四月的规定可适当放宽。
特殊教育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特殊儿童的德、智、体、美、劳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对各类特殊儿童,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使他们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的补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劳动技能,成为残而不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搞好文化课教学的同时,要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其内容可根据当地生产发展的需要、毕业后的就业安排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
五、五、加强领导,通力合作抓好特殊教育
特殊儿童从入学在校学习、劳动、生活到毕业后的就业安置,涉及许多部门,各个方面。办好特殊教育必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有关方面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各级教育部门要负责制订发展规划、培养和轮训师资、改善办学条件,抓好视导、教研和科研工作。面向全市招生的盲、聋哑学校,应由市级教育部门领导。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初教处(科)设特殊教育视导员。省教育学院要设立特殊教育教研室,市教研部门要设特殊教育教研员,县(区)要有人兼管特殊教育。每个市都要选择一所条件较好的学校,作为本地区特殊教育师训和教研的中心。省、市教育科研部门和特教研究会,要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的科学研究。各级民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把发展和办好盲、聋哑和弱智儿童的特殊教育作为解决残疾人扫盲、“双补”的治本办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配合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要积极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场所,或资助学校建立实习工厂、按摩诊所等生产劳动基地。对社会困难户的残疾儿童应根据社会救济的原则,酌情帮助他们入学。劳动、民政部门要积极依靠社会力量多种渠道安排毕业生就业。
为了切实保障盲、聋哑和弱智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要加强特殊教育的立法工作,以保证特殊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决定(辽政发〔2005〕16号)(最终版)
【发布单位】辽宁省
【发布文号】辽政发〔2005〕16号 【发布日期】2005-06-09 【生效日期】2005-06-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辽宁省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决定
(辽政发〔2005〕16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农产品综合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战略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进一步加快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结合我省实际,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辽宁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为目标,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全面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在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实现我省从农业机械化大省向农业机械化强省的跨越。?
2?工作目标。到2010年, 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800万千瓦,年均增长3?7%,农业机械总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3?36%,大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8万台,千公顷耕地平均拥有农业机械动力5057千瓦;综合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55%;农业机械化实用技术覆盖率达到75%;建设各类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150个,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达到80%以上;基本达到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水平,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达到高级阶段水平。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力度,积极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确保农业机械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用于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创新、农业机械化信息体系建设、农业机械化适用技术和机具的推广培训等建设和项目。省农委会同省财政厅在国家支持农业机械目录基础上确定省级支持农业机械产品目录,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专项用于对农民和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购买列入目录的农业机械产品的直接补贴。省以上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要纳入省级政府采购专户管理,具体操作和资金拨付办法,由省农委和省财政厅按照财政部、农业部印发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5〕11号)和我省实际情况共同确定,农机具购置补贴重点向农业大户和农机大户倾斜。?
4?制定农业生产用油补贴政策。农业部门要制定农业生产作业用燃油补贴办法。从2006年起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开展农业生产作业燃油补贴试点,经过1至2年的探索,在全省逐步推广。?
5?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对从事农业机械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和生产作业服务的个人或服务组织取得的收入,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减免税收等政策优惠。?
6?加大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信贷支持力度。各级金融机构要根据信贷原则,加大对支农贷款中购置农机具和农业机械春秋生产性信贷的投放比例,保证信贷资金供应,优先支持春秋季节性农业机械生产用油和农机具维修贷款。?
7?多渠道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各级政府要继续完善以国家投入为引导,集体、民营和个人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机械化投入机制,通过市场机制、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扶持等各种措施,引导基层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和农民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广泛吸收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加速农业机械化发展。?
三、优化装备结构和区域布局?
8?进一步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积极转变农业机械增长方式,以增量调整带动存量优化,以存量优化促进结构升级,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协调发展的路子,实现农业结构与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同步调整。在确保农业机械总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着力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种植业机械与农村其他各业所需机械的比例。在加速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积极引导林牧渔业、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旱作节水生态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机械化技术的全面发展。
9?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辽东地区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机械化,辽西地区大力发展保护性耕作,辽北地区提倡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中部地区主要发展农业机械化精品工程,辽南地区加快发展果品机械化,其中,水田地区要坚持两年旋耕一年翻耕。各地还要加大秸秆还田、秸秆机械加工等综合利用工作的力度。?
四、推进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
10?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研究开发,重点解决农业机械化技术在经济作物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滞后问题,以及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中的“瓶颈”问题,认真组织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切实搞好各种先进适用的农业园艺技术与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嫁接、组合和协调配套,抓好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多种经营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加速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进程。积极支持和鼓励全省农业机械化科研部门、农业院校和个人研究开发适应全省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并对发明者给予适当奖励。支持和鼓励全省农业机械生产者开发、采用先进技术和材料,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质量。鼓励引进先进农业机械、关键零配件和技术,引进外资从事农业机械研究、开发、生产和经营。?
11?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玉米精量播种、经济作物、农作物机械收获、烘干、牧草生产、畜养和水产养殖等13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以抗旱、保墒、培肥地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大以保护性耕作等旱作节水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耕作方式的改革,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农业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创新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建立运转协调、灵活高效、政策透明、管理科学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将管理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上来,依法保护农业机械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益,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机械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五、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
13?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要求,健全农业机械化管理机构,配备相应人员,积极探索重点乡镇农业机械化区域管理站和县级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站建设。?
14?加强农业机械化服务网络建设,鼓励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创新。各级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要采取有效方式将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农机户和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从单纯的生产服务向全面的社会化服务过渡,从组织松散的低层次技术服务型向利益共享的高层次经营管理型转变。逐步建立多种经济成分,不同合作形式、层次和规模的富有经济活力的经营体制,支持和鼓励发展农业机械服务租赁公司、专业协会等新型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构筑以民营为主体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新框架。?
15?大力开拓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重点建设农业机械销售、维修和作业三大市场,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作业和技术服务,支持和鼓励农业机械进行跨区作业。大力发展经纪、咨询、信息等多种中介服务,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的监管体系。?
16?加强农业机械化信息服务。各级政府要尽快建立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为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农户提供政策、市场等多方面信息,引导农业机械化服务有序流动,建立良好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市场秩序,促进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健康发展。?
六、建设高素质农业机械化队伍?
17?加强农业机械化人员培训。要把农业机械化人员培训与阳光工程结合起来,利用高、中等院校资源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人员培训;发挥各级农业机械学校优势,举办各类农业机械化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维护修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短训班;重点搞好农业机械大户的培训。建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作物烘干机、激光平地机等复杂农机具上岗培训制度、购机时的使用维护修理传授制度和新技术推广示范指导制度,提高农业机械操作人员机械应用技术水平。?
18?完善岗位培训制度。完善高中级农业机械化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和职称评定制度,建立岗位人员进修制度。?
七、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和质量保障?
19?建立健全法规体系。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适时修订《辽宁省农机管理条例》,制定完善与之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操作规范,建立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标准体系、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机械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机械维修质量标准体系、农业机械操作和使用标准体系、农业机械从业人员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和农业机械更新报废标准体系。?
20?强化农业机械安全监理。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和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法规,改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理装备条件。各级农业机械安全监理机构要加强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督管理和对农业机械进行安全技术检验,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开展农业机械安全生产教育和专项治理,建立重大农业机械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牌证照管理,提高农业机械检审率;积极开展创建农业机械安全村活动。?
21?加强农业机械质量监管工作。各级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和涉农部门要继续抓好农业机械“打假”工作,整顿、规范农业机械供应和维修市场秩序,加强农业机械维修网点、经营网点管理,提高农业机械维修质量和经营服务质量,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努力加强农业机械鉴定和质量认证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加强农业机械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实行农业机械产品安全普查制度、国家补贴农业机械产品跟踪监测制度、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制度、农业机械产品更新报废制度、农业机械维修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农业机械修理工就业准入制度。建立和推行农业机械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农业机械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和操作水平。
八、切实加强领导?
22?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把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政策和规划,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研究制定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配套政策和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管理。?
23?强化农业机械化管理的组织保障。各级农业和涉农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全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省农委对全省农业机械行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负责农业机械的使用管理、科研教育、试验鉴定、推广培训、安全监理、农业机械维修和农用航空等工作;各级涉农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农业机械化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五年六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辽宁省人民政府令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84号)
《辽宁省医疗废物管理实施办法》业经2005年2月28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4月15日起施行。
省长张文岳
二00五年三月十七日
辽宁省医疗废物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以及国家规定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第三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实施监督管理,并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疾病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省、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实施监督管理,并对医疗卫生机构暂时贮存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共享制度,并设立公开电话,接受单位和个人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以及对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等意外事故的报告。
第四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医疗废物处置技术、设备的研究和开发,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卫生和环境保护技术及其产品。
第二章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
第五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布局以市行政区域为规划单元。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产量、运送条件和能力、覆盖区域、经营效益、空间距离、集中处置设施的处置容量、集中处置的污染监测结果等具体情况,制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必须适应本市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实际需要。
在偏远和只有水路运输条件的地区,可以以县为单元单独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并纳入市人民政府的城市总体规划。
第六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确定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处置运营市场化的原则,及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利用和改造现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和其他设施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必须达到基本的卫生和环境保护要求;未达到要求的,不得用于医疗废物处置。第七条 对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条件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经营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的发放程序和审批权限,按照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
第八条 产生医疗废物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当地县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医疗废物的来源、产量和收集、暂时贮存、集中处置流向等资料。
第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医疗废物,除执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外,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使用从质量技术监督机构认证合格的生产企业采购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
(二)医疗废物专用容器完整密封并及时清洁消毒,备用容器容量多于医疗废物实际产量;
(三)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性能与盛装的医疗废物类别相适应;
(四)医疗废物与其他废物、生活垃圾混装的,混装物作为医疗废物处理;
(五)对隔离的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及其生活垃圾,必须先行按照省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消毒技术规范就地消毒,再予贮存。第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应当符合有关卫生、环保、建设的技术规范。新建、改建、扩建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一条 除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农村卫生院所外,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将医疗废物交由依法设立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最终处置。
第十二条 医疗卫生机构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移交医疗废物,实行转移联单制度。转移联单一式两份,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交接时共同填写,各自保存5年。转移联单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移交医疗废物,事先签订委托处置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无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委托附近较大的医疗卫生机构代收(贮存)医疗废物,费用支付由双方协商确定。委托代收(贮存)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不直接向其收集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费的收费标准,由市价格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运送和处置医疗废物应当执行下列规定:
(一)委派专门人员,使用专用车辆和工具前往医疗卫生机构收集医疗废物,不得接收无专用包装物、容器或者标识不清的医疗废物;
(二)运送医疗废物的行车路线应当避开人口密集区域和交通拥堵道路,并将运送医疗废物行车路线报发放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周围环境质量实施定期检测,并将检测数据报发放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农村卫生院所,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必须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二)可以采用高温热处理技术作为过渡性处置办法,设施选址应当远离住宅和耕地,并在设施周围设置避免畜禽和无关人员接近的防护设施;
(三)不能采取高温热处理技术处置的物品,消毒后集中填埋,并在集中填埋地设置固定警示标志。
第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根据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各环节的特点,制定下列管理制度和措施:
(一)分类收集方法,收集容器要求以及需要进行特殊处置的操作程序和规则;
(二)明确规定收集时间、运送路线、贮存地点等内容的操作规范;
(三)内部运送及内外部交接、转移的管理措施;
(四)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达到卫生标准的保证措施;
(五)设施、设备和工具达到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的保证措施;
(六)防范流失、泄露、扩散和发生其他意外事故的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方案;
(七)记录、评价、监测资料的档案管理制度;
(八)与外部报告制度相衔接的内部报告规范。
第十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建立管理责任制,明确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和处置各环节的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从事医疗废物监控管理人员和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未经培训或者培训不合格的,不得上岗。操作人员培训合格上岗后,应当保持本岗位工作的连续性。
第四章 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应急处置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
(一)未使用专用容器、包装物,裸露贮存医疗废物的;
(二)丢失所贮存的医疗废物的;
(三)将医疗废物作为生活垃圾处理或者交给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的;
(四)运送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导致医疗废物溢出、散落的;
(五)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外抛弃、掩埋医疗废物的;
(六)造成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其他情形。第二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时,应当及时采取减少危害的紧急处理措施,并向所在地的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个人通报,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有扩散危险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向社会发布警示公告。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当分别对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事件进行调查,督促其开展内部调查处理工作,提出内部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要求,并视情况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一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运送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导致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运送人员必须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所在单位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派人到达现场,按照下列分工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一)公安部门负责疏散人群,并在受污染地段设立隔离区,防止处理事故以外的其他车辆和人员接近;
(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督对溢出、散落的医疗废物和被污染的现场地面进行消毒、清洁处理,对身体受到损伤、污染的人员实施救治;
(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对溢出、散落的医疗废物进行消毒后的全面收集、清理,消除影响环境的因素。现场清理工作结束后,清理用具、设备和人员防护用品均须就地消毒处理。第二十二条 流失、泄露、扩散下列医疗废物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规定处理:
(一)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二)废弃的血液、血清;
(三)未作消毒处理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生活垃圾及其治疗使用过的物品、器具。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市、县人民政府违反本办法规定,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不适应实际需要的情况不采取有效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
第二十四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未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有失职、渎职行为的,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医疗废物产量和医疗废物收集、暂时贮存、集中处置流向等有关资料的,由县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承担医疗废物处置费,影响医疗废物及时集中处置的,由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医疗废物处置费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第二十七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接收无专用包装物、容器或者标识不清的医疗废物的,由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5年4月15日起施行。
第四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发展小水电的若干规定专题
【发布单位】80602
【发布文号】辽政发[1983]199号 【发布日期】1983-07-26 【生效日期】1983-07-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发展小水电的若干规定
(一九八三年七月二十六日辽政发〔1983〕199号文发布)
一、一、我省能源短缺,一些地区小水电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小水电对缓和农村能源的紧张局面将起重要作用。凡有水力资源的地方,都要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下,积极兴建小水电站(网)。小水电主要面向农村和县镇,为农业生产、社队工副业的人民生活服务,以活跃地方和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电气化事业的发展。
加快我省的小水电建设,要坚持国家办电与地方办电相结合,贯彻执行“自建、自管、自用”为主的方针和“以电养电”的政策,调动各级办电的积极性。
兴建小水电的资金,以地方自筹、集资、劳务投资为主,除此之外,省里用长期低息贷款、农田水利事业费和地方基建设资、能源开发基金等超收部分给予补助。
二、二、加强统一规划,搞好发、输、配、用电的配套,对有独立地方电网的,还要搞好四者的综合平衡。各市地编制的小水电发展规划,要经水电厅会同当地或省电力部门审查,报省计委批准,纳入长期规划和计划后实施。
三、三、兼顾国家、地方、集体三者利益原则,正确处理小水电站(网)与大电网联网运行的关系。
1.小水电在自建、自管、自用的基础上,在符合安全经济运行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和大电风联网运行。联网前,要做好发展和联网建设规划,经双方协商签定联网协议,并由双方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小水电站(网)联网运行后,其所有制、隶属关系、财务关系不变。
2.凡小水电站(网)要求与大电网联网的,其联网建设工程应按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度办理,经过当地电业部门预审后,将工程计划任务书及工程初步设计按计划程序上报,经批准后建设。
3.联网工程,实行谁建、谁管、谁有和谁受益的原则。设备的选择要同电网设备水平相一致,做到统一技术标准。工程计划批准后,要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程施工,并保证工程质量。工程竣工后,由上级水利和电业部门共同验收。小水电的内部电网,也应按有关的电力技术规程进行设计和施工。
4.小水电站(网)与大电网联网运行可因地制宜地采取以下三种形式:小水电站单独与大电网联网,只发不供;小水电站(网)保留自己供电区联网;多个小水电站联成小电网后,以一点或几点方式与在电网联结。
5.联风的小水电站(网),应按电网有关规程和经过断路器与大电网实现可靠的电气联结,并要有相应的指示、计量仪表,继电保护、自动装置和其他必要的设备;要有与大电网调度联系的必要的通讯设备。
6.小水电并网后,必须服从电网的统一调度指挥。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大电网无事故,就要允许小水电站(网)发满上网。
四、四、小水电站(网)的发电量,不预计划供应指标。大电网对小水电站(网)的供电,应严格实行按计划指标供电和超用扣还的原则。供电指标,以一九八二年各月实际供电量为基数,不能因小水电站(网)新增发电量而减少。小水电冬季不能满足其所负担的供电任务,需电网供电时,应按季、月提出需用电量报市电力办公室,根据电源情况进行审批。今后小水电站(网)新半容量部分,留给地方,多发多用,以调动地方办电的积极性。
五、五、上网民量的计量装置,应符合《全国供用电规则》及电度计量装置管理规程规定,实行高压计量。关于电度计量仪表安装地点,已有的小水电站维持现状不变。今后,新建小水电站在设备产权分界点安装电度计量仪表,作为计量和结算电费依据;当地电业部门负责计量装置的定期校验工作,但要提前做好,准备要影响发电。
六、六、小水电站(网)的上网电价,以兼顾国家、地方、集体三者利益和电网代售保本不赚的原则进行核定。
1.为支持小水电(网)的发展,充分发挥电站设备效益,电网对小水电站(网)的电费结算,只结算有功电量。电网需要小水电站调相运行专发无功时,由东北电业管理局指定有关基层电力单位与有关小水电站签订临时协议购买。
2.并网的小水电站,应按系统有功、无功调度曲线运行,当并网点电压值在规程规定范围内时,应保持力率0.8运行,因少发无功而吸收系统无功时,每度收费八厘,按月结算;当并网点系统电压偏离额定值时,对自励恒压机组不考核力率。
3.小水电站的有功电价:电站总装机容量六千千瓦以上一万二千千瓦以下的,每度暂按三分计价,总装机容量六千千瓦及以下的,每度暂按四分计价。
4.有供电区的小水电站与大电网并网后,在同一计量点的购、送电量,当月可以互抵;互抵后有差额的,上网电量按小水电电价执行,购电网电量,按国家规定电价执行,电费按月进行结算。
七、七、小水电站(网)所在市(地)电业局,应协助新建和运行电站进行电气试验、仪表校验和继电保护整定等工作。
八、八、计划、财政、银行、税务、物资、劳动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小水电的。
1.县办小水电、县属小电网的发电和供电利润,除现已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的以外,其余的和今后新建的均不纳入地方财政,不交所得税,实行“以电养电”,全部用于地方电力事业。
2.各级兴建的小水电站(网)都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对于资金确有困难,可向当地银行申请小水电专项贷款,银行根据信贷原则和有关规定,给予积极支持。
3.社、队电站(网),每月销售给大电网的电量,扣除当月本社、队购进大电网的电量后,多余部分按现行政策交税。经济困难的,可向当地税务部门申请减免税,由税务部门请示上级审批。新建社、队电站在归还贷款期间,免征工商税和所得税。
4.小水电站(网)的建设和管理所需钢材、木材、水泥、设备及劳动指标要纳入计划,专项下达。有关部门要尽量予以保证。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特殊教育发展建议
教师自我反思的心得体会
写三年的教案不如写一年的自我反思,教师成长过程中,自我反思不言而喻,作为从学生角色刚刚进入教师角色的新老师,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的的老师。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的问题显著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教师面临的压力也高于普校的教师,但是怎样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反思呢?
学生问题的反思,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花样百出,教师要善于解决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好的方法教师合理运用,不好的方法妥善处理,推陈出新,总结经验,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总的来说,自我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利益。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我反思,特殊教育学校智力落后学生的学习程度低,每个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不一样,教师在设计教育学计划时,特别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已经掌握的知识,做到因材施教,个别教育,多运用资源教室的资源,有的放矢,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教育教学,将课堂教学开展的有声有色,将教材改编的更适应学生的个人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的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终身学习的,而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自己的努力,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帮助,尤其是学校发展的需要,领导的重视及政府的经费投入。教师的责任是将自己的潜能尽可能的挖掘出来,学好本领,学好专业知识,将毕生所学教授学生,为学生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祖国的教育服务,创建平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奋斗终身。
学校发展理念的自我反思,学校的培养目标影响教师教学的目的,引发教师的思考。然而,作为教师,时刻关心学校的发展方向,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各自奉献自己的力量,学校发展会更加仅仅有条。
总之,教师的自我反思无处不在,时刻在脑海中呈现,而这些观念的东西我们要用笔把它记载在笔记本中,变成宝贵的财富,为我们未来的教育者提供理论依据,提供数据,将我们的教育事业提升到更高一步,从而搞好教育。
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同时,教学条件和手段的不断完善,带来了教学时空的巨大变化。因此,如何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合理改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显得非常重要,而一个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开发。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设计和开发,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手段的选择、应用及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所涉及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者怎样把学生组织起来,通过教和学使师生紧密联系;怎样科学地利用空间、时间和其他教学条件来安排教学活动,使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实现教学目标。课堂是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新课程标准强调合作式、探究式两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为讲授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赋予了新内涵。
一切有效的教学直接依赖于科学而具体的教学操作行为。可以说,课堂教学操作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和教学效率的高低。设计合理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运用有效的教学媒体、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等,能引起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应用等教学操作行为给予高度重视、精心设计,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教学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