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黔江区猕猴桃产业发展经验
第期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2007年8月28日
因势利导发展猕猴桃产业
黔江区地处渝东南边区、武陵山腹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的特点。发展猕猴桃发展是我区一部份农村发展特色农业、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产业支撑,提升发展猕猴桃产业是区委、区政府的正确决策。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各单位的通力配合下,以发展猕猴桃精品、珍品为重点,把猕猴桃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猕猴桃产业已初具规模。几年来,主要在金溪河流域区域内,以黔(江)石(家)公路为轴心,从水田龙桥至石家关口,已成功种植1.1万亩,产量300吨,产值120万元。猕猴桃产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基本情况
2002年,我区开始引种至金溪镇金溪、长春居委种植,当年种植面积1250亩;2003年又在金溪的7个村(居委)发展1309亩;2004年开始在 金溪河流域的金溪、太极、水田、正阳、新华5个镇乡,12个村(居委)发展,种植面积3370亩;2005年又在石家镇发展。至2006年底,猕猴桃种植乡镇6个,村(居委)23个,全区面积11763.3亩(在地面积),种植农户达2850户,户均规模为4.1亩。其中金溪镇4814.4亩,分布在7个村;太极乡1993亩,分布在6个村;石家镇1721亩,分布在3个村;新华乡1785.6亩,分布在2个村;水田乡668.3亩,分布在2个村;正阳镇,781亩,分布在3个村。
二、基本经验
(一)科学选择发展模式是前提
在猕猴桃发展初期,我区就确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以大户承包和业主带动,走“公司(业主)+基地+专业协会+农户”的路子。实践证明,这一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目前,参与猕猴桃开发的业主3家,面积1450亩,占基地面积的12.3%。即重庆市红阳猕猴桃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侯志鹏)在金溪镇望岭村、石家镇火石垭村栽植面积600亩;黔江志诚药业有限公司(法人:李志成)在城东街道办事处高简村、新华乡大田村栽植400亩;重庆黔江宏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人:周彬)在石家镇石家居委栽植450亩。种植30亩以上的大户(不含业主)达到34户,1590亩,占总面积的13.5%。
(二)组织领导是保障。
猕猴桃产业建设涉及面广,为确保其顺利进行,一是区政府成立了猕猴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财政、农业、林业、科委、农综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从相关部门抽调了6名同志成立了产业办公室在农综办办公。二是将猕猴桃产业发展纳入基地镇乡的综合考核,有力地推动了猕猴桃产业的顺利发展。
(三)政策扶持是推手。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猕猴桃产业的意见》,从基础设施建设、种苗补贴、贷款贴息、鼓励业主和大户承包发展猕猴桃产业、扶持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加大培育龙头企业力度等六个方面每年安排了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猕猴桃产业发展。
(四)科学种植是关键。
一是深入开展技术培训,两年来利用群众会、现场会培训果农1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万余份,使果农基本掌握了猕猴桃的栽培管理技术;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区猕猴桃产业办技术人员分乡负责,各镇乡的专职干部分村负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果农服好务;三是加强猕猴桃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由重庆红阳猕猴桃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租地400亩,在金溪镇望岭村建起了在渝东南具有先进管理水平的示范园,对全区猕猴桃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典型引导的作用;四是加强种植管理规范化建设,改原来的打窝定植为全园深翻提厢栽植,已在基地镇乡得到广泛推广,走出了规范化管理的第一步。
(五)基础设施配套是促进。
几年来,猕猴桃基地大力开展以修建蓄水池为重点的基础设 施建设,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整村推进等项目,在猕猴桃基地修建蓄水池105口,总蓄积量达到4190立方米,修建耕作路57条,总长13200米。猕猴桃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就跟到那里,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产业发展和猕猴桃的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认识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主要是对猕猴桃发展的方向、趋势认识不清;二是对猕猴桃不了解、不认识、小看猕猴桃的经济价值和产业潜力;三是对发展猕猴桃产业缺乏信心,持怀疑态度,对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阻力和困难有较大的畏难情绪,不敢“摸着石头过河”;四是认识不统一,形不成合力,进而等待观望。
(二)管理问题
一是我区猕猴桃产业发展速度迟缓,管理不规范,基础工作不扎实、效益不高。二是现实猕猴桃生产中已出现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一时难以得到解决(主要是病害)。三是产业宣传和产业管理、产业引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技术问题
猕猴桃的栽培管理技术缺乏是目前生产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一是虽然各基地镇乡有专职的人员,但到位率低;二是规范技术不能得到落实;三是技术指导不及时。
(四)投入问题 猕猴桃种植前期资金投入较大。我区农村较贫困,资金投入是目前存在的较大困难。按最低要求,栽种1亩猕猴桃第一、二年的净现金投入约1500元,目前区政府的直接补贴是约250元/亩,并另有贴息贷款扶持,有的种植户还同时享受退耕还林政策,只就种植而言,这样的政府扶持不算低。但客观地讲,在我区农民现实的收入水平下,让他们承担这样的投入还确有困难。现在由于投入不足,主要是施肥水平和果园管理投入不到位,造成应当有种植收益的被延迟,应当有较大收益的而减少。
四、因势利导,提升猕猴桃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我区猕猴桃产业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科技为支撑,以提升质量、提高效益为中心,坚持既定目标不放松,到2010年建成3万亩的优质猕猴桃基地,到全部进入盛产时,产量2万吨,产值8000万元。
(一)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扶持
鼓励企业、业主、大户、机关干部承包发展猕猴桃产业的政策不变;种植猕猴桃3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由区政府给予奖励;在2008年前,对新种植猕猴桃所需的种苗资金,由种植户自筹一点,政府补贴一点加以解决;对于10亩以上大户(含业主、企业)搭架投入,业主开发和30亩以上的猕猴桃种植大户新建蓄水池的投入,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补助。
(二)切实解决猕猴桃产业发展“缺位”问题
1、积极组建猕猴桃产业专业合作社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主导、农民为主体”的原则,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组建。在猕猴桃基地300亩以上的村(居委)或集中成片区域组建的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生产经营服务合同。区农综办和镇乡政府要大力宣传发动,提高对组建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公司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负责落实专业合作社组建工作;果农根据合作社章程提出申请,经合作社批准,登记后成为专业合作社社员,社员选举合作社社长。
2、加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区农综办负责乡镇的技术指导,重点对乡镇技术员进行培训和做好产业发展的服务工作。基地乡镇政府要指定1-2名专业人员作为专、兼职技术员,负责对本辖区内基地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员进行业务指导。镇乡猕猴桃产业办要加强对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检查督促,并做好生产发展的服务保障工作。村级(专业合作社)根据猕猴桃种植面积成片较集中的每500亩聘请1名技术员,较分散的每300亩聘请1名技术员。公司要加强技术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技术指导和服务能力,要制定管理办法,实行绩效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兑现技术员工资。
3、互利共赢求发展
公司或业主与果农必须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共同承担种植风险、市场风险,消除果农的后顾之忧,由公司承诺果园投产后实行保护价收购。公司负责起草基地建设和猕猴桃产销合同文本,送区政府办公室审核,区政府审定后,由果农与合作社签订基地建设和果园投产后的猕猴桃产销合同,合作社与公司签订猕猴桃产销合同,降低果农市场风险,提高果农生产积极性。
(三)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确保果品优质高产
1、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农综办要建设相对稳定的100亩以上的猕猴桃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各猕猴桃种植镇乡要按照“品种优良、种植规范、管理一流、基础设施完善”的要求,集中抓好200亩以上的示范片建设。
2、推行“两化”和“三大”技术
公司要根据猕猴桃生长季节,大力开展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按照《红阳猕猴桃栽培技术》和《红阳猕猴桃生产发展指导手册》进行栽培管理,做到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
着力推广提厢栽培技术和疏花疏果套袋技术,提高优质果率,力争优质果率达到45%以上,出口实现150吨。同时要抓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公司要在全区建立5个以上病虫观测点,及时进行观察记载,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各基地村专业合作社负责组建病虫防治专业队,实行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防治。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区农综办作为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主管部门,负责我区猕猴桃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执行、督促检查等工作,要完善目标考核,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工作干劲;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一名 领导专门负责发展猕猴桃产业。
各猕猴桃产业街道镇乡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明确专职领导和工作人员主抓产业发展,将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区农综办、有关镇乡和重庆市红阳猕猴桃有限责任公司等必须加强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做好猕猴桃果园管理、种苗培育等工作,确保圆满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抄报: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领导; 抄送:区级相关部门。
(共印 份)
第二篇:猕猴桃产业发展工作汇报材料
镇位于嘉陵江、白龙江、清江三江交汇处,距广元市中心仅29公里,北与利州区盘龙镇、宝轮镇接壤,西连剑阁县剑门关国家级旅游风景区,是蜀道精品旅游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镇辖8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幅员面积41.9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8万人,镇内交通便捷,旅游资源丰富,古城现已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
。地少人多,制约了粗放型农业的发展,我镇的实际,要求我们必须走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努力提高产业附加值。党政一班人积极探索,努力寻求产业化发展新途径,猕猴桃产业以其高收益,高附加值被确定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上级的猕猴桃网产业扶持政策使的猕猴桃产业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近三年以来,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农业局的精心指导下,始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目标,坚持把加快猕猴桃基地建设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创新思路,坚持标准,重点突破,2(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09月引进四川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天雄、石盘两村开展猕猴桃产业基地建设,高标准建设核心示范园1500亩,带动辐射全镇猕猴桃产业发展,收到了良好效果,使猕猴桃产业在全镇农村经济中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极大地加快了全镇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工作思路,切实找准切入点和突破点
为使我镇猕猴桃产业上档次、上规模,我们高标准、高起点打造示范园区的的基础设施,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入住园区,带动全镇的猕猴桃产业发展,现已在天雄、石盘两村发展820亩,其中天雄村150亩,一社70亩,四社80亩;石盘村670亩,其中一社185亩,二社188亩,三社62亩,四社43亩,6社140亩,七社52亩。目前长势良好,即将挂果产生效益。
二、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猕猴桃基地建设的良好氛围
我镇加强宣传动员,走村入户做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重点宣传猕猴桃发展前景及猕猴桃种植技术,激起了群众的极大热情和干劲。协同村组落实地块,协调业主与农户关系,使业主引进来、留得住。并通过组织学习交流会、现场会、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组织干部群众对猕猴桃示范基地进行现场学习,增强群众建设基地的热情和干劲。同时,区上在土地调整、水电供应、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极大地调动起了广大群众发展猕猴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推进猕猴桃产业集中连片发展提供了便利。
三、完善基础设施,构筑发展平台
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生产条件。突出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道路,修建蓄水池,铺设管网等等。从而,为我镇猕猴桃的产、供、销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提升科技含量,努力提高我镇猕猴桃的市场竞争力
从基地建设一开始,就定调为走高科技、高水平的发展道路,努力提升我镇猕猴桃产业的科技含量。建园伊始就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建园,以四川中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注册了广元中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艳、a16两个黄肉猕猴桃新品种,大大提高了我镇猕猴桃的市场竞争力。
虽然我镇在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兄弟乡镇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按照区委、区政府和农业局的要求,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我镇猕猴桃产业发展新局面。
第三篇:猕猴桃产业实施方案
猕猴桃产业实施方案(一):猕猴桃项目实施方案 水城县泽能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猕猴桃项目 实 施 方 案
为了确保泽能合作社2010年1000亩红阳猕猴桃基地的种植任务圆满完成,根据市发(2010)1号《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县发(2010)1号《中共水城县委水城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及水党发(2010)12号《中共水城县委水城县人民政府关于扶持重点农业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的要求,结合泽能合作社及水城县都格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区概况
项目实施单位:水城县泽能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猕猴桃项目基地位于水城县都格乡龙井村。龙井村地处水城县西南部,距市中心城区50公里,东邻鸡场,西面与云南省宣威市隔江相望,南抵北盘江,北面是新盘村。全村现有农户1188户,总人口4643人,现有耕地5800余亩。全村最低海拔900米,最高海拔1500米,无霜期达280天左右,尤其是适宜种植猕猴桃的曾家寨一片,无霜期达330天以上,并且全年最低温度不低于-3℃,年平均气温20℃以上,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对发展种养殖业极为有利。都格至红光通村公路横贯项目区,交通便利。为此,水城县泽能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拟在该村新建1000亩
黔宏牌红心猕猴桃基地,采取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运作模式,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努力把项目区建设成龙井村的观光农业示范区。
二、建设思路
以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农耕文化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为手段,以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为载体,以观光、休闲、采摘、品尝、农事活动体验和传统农耕文化回味为目的,把新农村建设与传统农业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追求基地建设与农业系统、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的和谐统一。
三、建设内容及布局
1、新建红心猕猴桃基地1000亩,完全按规范化、标准化要求种植、搭架。尽力体现田园风光与生态农业的和谐搭配。
2、基础设施配置:按照山地农业的立体框架,种植园区构筑300立方米水窖三座,50立方米水窖10座,铺设管网;建沼气池10口;建排洪、排水沟渠等。
3、修建一条种植基地观光巡回幽静园区道路。
四、建设要求
1、种植规格原则上采用株行距2m×1.5m,即种植密度为222株/亩;
2、雌雄株比例采用10:1的模式。
3、种植穴(窝)直径0.8m,深0.8m,并保证每亩施用2000 公斤以上农家肥。
4、土地平整,地块面积较大的,采用大棚架;地块相对窄小的,采用篱壁架或“t”型架。水泥柱按3m×4m规格布置。
5、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组织生产。病虫害防治以农业综合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无特殊情况,尽量不使用或少用化学农药。
五、进度安排 1、2010年7月,完成猕猴桃苗木考察及订购; 2、2010年8月,完成水源点选点及水窖选点; 3、2010年9月,完成土地流转,组织水窖修建及土地平整,4、2010年10月,完成土地开箱起垄、开挖定植沟,备齐定植苗木所需的肥料等物资,回填肥土,布置管网; 5、2010年11月,完成水窖修建、接通管网,完成苗木购进、定植; 6、2011年2月至3月,苗木开始萌发新蔓,插杆引蔓生长; 7、2011年4月至5月,视苗木长势进行摘心,促其主蔓生长健壮; 8、2011年5月至6月,完成基地栽桩搭架; 9、2011年6月至7月,适时清除田间杂草,抓好病虫害防治及其他田间管理工作; 10、2011年11月,全园追施一次农家肥。12月,进行修剪、清园以及主蔓涂白等工作。果园后续管理工作,严格按照猕猴桃 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管理。
六、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项目建设总投资1200万元。其中建设资产投资1149.895万元,流动资金50.105万元。
表
1、猕猴桃精品水果基地建设投资概算表 资金来源:
股东自筹资金:345万元,地方政府配套:100万元,贷 款:200万元,申请项目补助资金:300万元,合作社副业滚动筹集:255万元。合计:1200万元。
地方政府配套及项目补助资金要体现农民直接受益的原
则,主要用于种植、水利、道路和支架等重要环节的补助,每亩补助4000元,其中购苗补助每亩500元,架材补助每亩1500元,灌溉水池及管网补助每亩1500元,道路设施补助每亩500元。按标准化精品水果基地建设标准验收兑现。
七、运作模式
采取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运作模式,农户用土地入股,合作社对农户的土地实行保底分红,即在项目未产生效益之前,对农户的土地实行定额补偿,每亩土地补偿金为400元,每年腊月20日前一次付清农户当年土地流转金。项目产生效益后,农户参与公司分红,农户占30%、公司占70%。分红期间,若农户分成达不到600元保底标准的,由合作社负责全额补足,确保项目涉及农户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自然灾害除外。
猕猴桃产业实施方案(二):某村猕猴桃实施方案 项目类别: 精品水果
*****村猕猴桃种植(扶贫项目)【猕猴桃产业实施方案】 实 施 方 案
项目申报单位:**扶贫开发局
项目组织实施单位:**乡人民政府【猕猴桃产业实施方案】 项目实施单位:**乡人民政府 编制时间:二0一三年五月 第一章 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猕猴桃种植项目
2、建设地点:*****村
3、建设性质:新建
4、项目主管单位:**扶贫局
项目主管单位负责人:李芳 联系方式:0858—3636858
5、项目组织实施单位:**乡人民政府 项目组织实施单位负责人:***
6、项目实施单位:****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7、项目实施单位法人:陶正学 联系方式:***
7、项目技术依托单位:**乡农推站【猕猴桃产业实施方案】 项目技术依托单位负责人:***,联系方式:0858-3580008
8、项目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及扶持农户规模
9、项目建设期限:12个月
10、项目编制依据(项目立项批复、项目申报书、地方扶持政策文件等)第二章 项目建设目标、内容、规模及投资概算 帮扶资金建设目标、内容、规模及投资概算
争取争取中央和省级上级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解决农户的购买猕猴桃苗木,架材,支付抚育费及技术服务费,在**村新建6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具体投资概算如下:
1、用于购买红阳猕猴桃种子36万元(100株/亩,6元/株)。
2、用于购买架材60万元(1000元/亩×600亩)。
3、三年抚育费17.83元/亩×600亩=1.07万元。
4、技术服务费和品牌建设费2.93万元。第三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建设布局及目标
本项目符合国家、省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的总体要求,符合扶贫要突出重点、打造亮点,产业扶贫是扶根本,要培育特色产业、产业主体、产业园区的三培育,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的发展导向。项目实施后,扶持贫困面广,扶持贫困户多,受益农户众,能促我乡社会、经济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对于加快扶贫攻坚、“三农”攻坚、建设和谐农村、稳定农村是一重大举措。本项目实施采取以猕猴桃种植为主导产业。
通过本项目及整合项目的实施,到2018年,项目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以上,仅猕猴桃种植产业一项使项目农民年人均增收4500元以上。
二、项目建设技术方案及标准
1、园地选择与整地
选择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丰富、肥力中等以上,排水良好、背风向阳、土壤微酸性的缓坡台地建园。定植穴采用80厘米×80厘米×80厘米的标准进行打坑,表土层放在一面,生土层放在另一面。2、品种选择:红阳。
3、定植密度:定植株行距为2米×3米,亩栽100株,并搭 配授粉树,搭配比例为8︰1。
4、重施基肥与回填:每穴用农家肥20公斤、磷肥0.5公斤与表土导土壤充分拌匀后回填,回填地表后垒成馒头形待定植。
5、定植时期:根据**的气候特点,每年的9月初至12月底是落叶果树栽培定植的最佳时期。
6、定植方法:选择达国标二级以上的猕猴桃嫁接苗作为猕猴桃标准化建设用苗,定植前需解除嫁接口绑膜,剪除伤残根,理顺根系,沾黄泥浆,然后在回填好的坑上挖适宜的定植穴,大小以根系舒展为度,之后把猕猴桃苗放入定植穴进行填土,边填边提苗边适度踩紧,并同时垒好树盘,浇足定根水,每株浇定根水10公斤左右,条件允许的最好覆膜保墒抗旱,以减少浇水次数。
7、定植后管理:定植后至成活的管理主要是抗旱保苗,直到次年的5月份可以确定成活,此期间浇水保活为主,其次是防止人畜践踏损失,如果出现缺窝断行,次年要立即补栽达到规定的株数。
8、水肥管理
项目所在区年降雨量均在1400mm以上,而且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所以猕猴桃园灌溉主要是在春季,一是为了防旱,二是为了促进适时发芽开,特别是4月中上旬结合施肥进行浇水尤为关键,以利促花保果,提高座果率。对于低洼地要开设排水沟,在雨季及时排水,防止水渍引起根腐病及其它病害。全年施肥次数要求4次,最低不少于3次。基肥在秋冬季施入,以有机肥为主,幼龄树株施厩肥20公斤;初果树株施厩肥
20—30公斤,另加施饼肥1—2公斤;成年挂果树株施厩肥30—40公斤,另加饼肥2—3公斤,鸡粪2—3公斤。追肥次数3次,即3月上旬施萌芽肥,谢花后6月上旬施壮果肥,待新梢停止生长,花芽开始分化,追施第三次追肥,以促进光合作用和果实膨大。成年结果树第一次株施复合肥0.5公斤,第二次株施硫酸钾0.5—1.0公斤、尿素0.5公斤,第三次株施复合肥0.5公斤。追肥时应配合追施清粪水,亩施1000—1500公斤。对于幼树追肥量适当减少,并进行看树追肥。9、整形修剪
苗木定植时,选留2—3个饱满腋芽进行截干处理。待萌芽发新梢后选留一个强壮的新梢,在其旁立一根竹竿,固定引蔓,防止缠绕,促其迅速向上生长。达到架面或稍低位臵时,对强壮新梢摘心,逼使在新梢上部萌芽2个枝蔓选为永久性主蔓。在棚面上将2个主蔓向相反两个方向布臵。以后在2个主蔓上每隔50厘米左右选留一个结果母枝,在结果母枝上约30厘米左右,适当地选留一些结果枝。结果枝一般三年左右进行一次更新,其它多余的枝条一律从基部剪除。
10、花果管理
(1)人工辅助授粉:正常情况下按8:1的雌雄株搭配雄株,自然授粉率比较高,但若遇天气不利自然授粉,为保证座果率,应采取人工辅助授粉。(2)疏花疏果:从结果母枝抽生结果枝,一个结果母枝能抽生10—20个结果枝,每个结果枝座果4—8个。授粉前先
猕猴桃产业实施方案(三):2016猕猴桃产业基地建设工作方案 猕猴桃产业实施方案(四):2016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持续、有效、扎实推进xxxx县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依据xxxx县2016—2020年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项目整合、资金捆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典型引路、连线扩面”的工作思路,结合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现制定2016年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城乡共建”的原则,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以建设“县域经济富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和美、生态环境优美”新xxxx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以示范村建设为抓手,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全面改善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状况,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目标
(一)示范村建设有序推进。2016年全力抓好36个示范村建设,其中:县级以上重点示范村12个,示范村12个,巩固提高村12个。
(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重点示范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幅5个百分点以上,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10%以上,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比重达到30%以上,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或其他技能。
(三)农民生活明显改善。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以上,且具有抗御本地区基本烈度地震能力,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电话(含移动电话)入户达到全覆盖,人畜安全饮水率达到90%以上。逐步扩大农村绿化面积,建设美丽新农村。
(四)村庄建设有序整洁。合理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村间街道实现硬化、美化、绿化、新化、净化、亮化等,建有基本排水设施,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堆放、定时清运并实现无害化处理,建立健全长效卫生管理机制,农户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60%以上。
(五)村级管理规范有序。“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率达80%以上,村两委会班子团结和谐、制度健全,“双高双普”目标全面实现,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有完备的两委会阵地、文化广场、图书室及健身设施。
三、建设任务
(一)科学编制规划。坚持“节约土地、完善功能、方便群众、超前发展”原则,按照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科学编制村庄建设及旧村改造规划,切实增强规划连续性、权威性、严肃性和实用性。(牵头单位:住建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住建局、新农办、农林局、发改局、国土局、环保局)
(二)引领发展产业。根据各示范村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做好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高标准规划猕猴桃产业、设施农业、畜牧业、手工布艺等一批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引领全县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一村一品”彰显特色,产品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牵头单位:农林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农林局、新农办、财政局、发改局、畜牧局、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发办、科技局)
(三)建设完善阵地。阵地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强基础、促发展、壮实力、构和谐的重要载体。2016年结合新型社区建设,完成村级两委会阵地建设任务。(牵头单位:组织部;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纪检委、组织部、新农办、住建局、民政局、国土局、财政局、审计局)
(四)建设文化广场。以繁荣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综合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为目的,切实加强村级文化广场建设,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用。2016年全面建成15个示范村文化广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农家书屋,充分发挥其作用。(牵头单位:新农办;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新农办、财政局、国土局、文广局)
(五)强化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达标,实现“六化”和“六个一”的目标,“六化”即:道路硬化,边沟围墙一体化,村道路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文化活动经常化。“六个一”即:有一个科技文化活动室,有一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有一个幼儿园,有一个休闲健身场所,有一个便民超市,有一个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牵头单位:发改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发改局、财政局、交通局、水利局、农发办、国土局、电力局、卫生局、教育局)
(六)整治村容村貌。结合“四城联创”目标,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入户工程,积极实施“五化”、“一池四改”、“绿色家园”建设,实现农村生活垃圾规范化处置,建立健全长效卫生管理机制,实现村庄美、环境好,辐射带动全县乡村环境卫生明显改善。(牵头单位:新农办;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新农办、城管局、住建局、环保局、卫生局、创建办、农工部、民政局、人社局、国土局、交通局、财政局)
(七)强化技能培训。按照各村产业发展实际,因村、因人、因时而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分期分批进行农民实用技能培训和乡土人才培养,重点加强对猕猴桃产业和手工布艺从业人员的培训,实现“一户一策”、“一人一技”,提高广大农民实用技能水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牵头单位:农林局;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农林局、人社局、畜牧局、科技局、农发办、财政局、教育局、科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党校、教育局、工商联)
(八)创建学习型村镇。按照《创建学习型村镇实施方案》要求,以“一镇两村”示范点为抓手,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管理功能,加强指导、强化落实,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群众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牵头单位:宣传部;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宣传部、新农办、信息办、广播电视台、妇联、团县委)
(九)提高农民素质。利用春节、农村古庙会、夏日纳凉晚会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按照“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标准,对全县12个重点示范村进行精神文明户创选评活动,对评选出的“十佳好公婆、好媳妇、十大孝子”进行表彰。新闻媒体要加大对身边好人好事和见义勇为等行为宣传报道,加大群防群控力度,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牵头单位:宣传部、政法委;实施单位:各镇(中心)、示范村;责任单位:宣传部、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文明办、计生局、广播电视台、信息办、团县委、妇联、信访局、文广局)
四、实施步骤
(一)规划准备阶段(2016年1月1日—3月31日)。按照新农村建设任务和工作实际,做好宣传、动员、安排部署、同时做好两委会阵地、文化广场的选址、村庄建设、旧村改造、产业发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编制和各个项目的前期资金筹措等工作。特别要做好猕猴桃产业发展前期的土地流转、规划、苗木购置、栽植及春季田间管理工作,以及做好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6年4月1日—11月10日)。具体实施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重点是推进两委会阵地、文化广场的建设,积极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发展“一村一品”。要根据农时气候及猕猴桃生长特点,及时加强实用技术培训。结合“三夏、三秋四禁止”活动,采取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对农村环境卫生及村容村貌进行整治,确保乡村环境卫生取得明显成效。
(三)检查验收阶段(2016年11月11日—12月31日)。对新农村建设2016年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做好查漏补缺和考核验收总结等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继续采取县级领导包抓、部门帮扶、各镇(中心)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包抓机制。牵头单位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责任单位要明确分管领导,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具体措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全面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二)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各级干部要带头宣讲新农村建设理
论政策。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宣传美丽新农村、新风貌、新农民、新科技、新政策等。及时推广新农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将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融入新农村,丰富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
(三)加大投入,增强后劲。县上继续按照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部门帮扶、项目捆绑”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对阵地建设、文化广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各涉农部门要积极争取省、市涉农项目和补助资金,重点向示范村倾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金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引导资源向农村有序流动,夯实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逐步缩小城乡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真正实现农村农民共享改革成果。同时,要严格按照《xxxx县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执行《xxxx县新农村建设考核办法》,加强对各类规划设计指标完成情况,工程项目完成情况,投入情况等全面进行考核。
(四)合力共建,齐抓共管。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充分利用地缘、亲缘、人缘等关系,组织引导全县所有企事业单位、机关工作人员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企业帮扶,增强村企之间的联系,共同发展实现双赢。通过“同乡联谊”活动,吸引县外能人回乡投资建设,为家乡做贡献。邀请曾在我县工作过的领导干部回乡视察指导,为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帮扶单位与镇(中心)、村的联系,充分调动帮扶单位和包村干部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明确主体,发挥作用。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引导,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以奖代补”谁投资谁受益等奖补政策,调动农民群众自己投入发展产业、改善环境的积极性。对于村内集体公益项目建设,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方式,引导农民投资投劳。坚决杜绝村集体举债搞建设,倡导农民办好自己的事,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六)示范引领,树立典型。县、镇(中心)、村都要着力培养和选好各类典型,利用各种渠道宣传好经验、好做法,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以典型示范、典型带动促进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
(七)加大督查,严格奖惩。将新农村建设纳入镇(中心)目标责任考核。对全年新农村建设成绩突出的镇(中心)进行表彰,考核排名最后一位的镇(中心),全县通报批评,电视曝光。对半年和年终两次考核排在最后一名的镇(中心)给予经济处罚,由纪委、组织部对单位党政主要领导按效能问责办法进行问责。对帮扶措施到位、责任到位、成效显著的包扶单位,在次年农业农村工作会上进行表彰奖励。
第四篇:四面山猕猴桃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四面山猕猴桃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一、产业发展实际现状:
2005年底,在当时区委、区府的引导支持下,由重庆市恒河果业有限公司牵头,先期在现四面山镇四面村发展种植晚熟品种——“海沃特”猕猴桃示范基地250亩。到2007年底带动周边农户种植350余亩,同年在现四面山镇燕子村发展种植早熟品种——“红阳”猕猴桃示范基地250亩。带动黄连坝及周边农户种植150余亩。截至现今由公司带动发展种植的四面山猕猴桃果园实际面积1000余亩,其中晚熟品种“海沃特”600亩,早熟品种“红阳”(即红心果)400亩。
由于恒河果业有限公司的主导业务为柑橘产业,遂于2009年3月将四面山猕猴桃产业交由重庆市绿茵农业有限公司经营运作至今。
二、品种简介:
1、“海沃特”:果型端正、均匀、美观。平均单果重100克,果肉切开翠绿如玉,果汁丰富,口感酸甜适中。果实耐储存,在气调冷藏库中可储存8个月从而延长销售货架期。在四面山成熟期为10月中、下旬。
2、“红阳”: 红阳猕猴桃是我国新选育的中华系猕猴桃中的极品,具有果汁丰富,口感纯甜略酸,清香爽口。红阳猕猴桃果心横截面呈放射状红色条纹形似太阳,光芒四射,美艳夺目,看之饱眼福,食之饱口福,富含补血养颜功效的红色素。在四面山成熟期为8月中、下旬。
3、猕猴桃营养价值简介:猕猴桃含丰富的活性维生素C和抗癌物质卢丁,并富含17种氨基酸和铁、镁、钙、钾等14种矿物质。被誉为首屈一指的、营养成分含量最丰富绿色保健水果。
三、四面山当前果园投产及今后投产状况:
当前主要投产的果园位于四面山镇的老四面村,品种为“海沃特“,由于今年受连绵阴雨的影响,果园减产70%,预计到采收期将产果100吨(20万斤)。
预计到2014年全部果园进入丰产期(在正常天气状态下)将产出优质果1500吨。
重庆市绿茵农业有限公司
20112年8月13日
第五篇:水稻产业发展经验材料
水稻产业发展经验材料
近两年,绥滨县抢抓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的有利发展契机,把水稻生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狠抓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增强科技支撑,壮大龙头企业,强力推进水稻产业发展。如今水稻成为我县占绝对优势的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1.2万亩,占县属耕地面积的70%,成功打造了“百万亩水稻基地县”,水稻面积、质量、产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水稻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水稻生产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已成为绥滨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水稻产业有如此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项举措。
一、建立种植基地,打造百万亩水稻基地县。绥滨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份,县委、县政府通过对比较优势进行再挖掘、再认识、再定位,立足本地万分之一坡降大平原和毗邻两江水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重新审视和科学定位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以稻抗灾、以稻增粮、以稻富民”的发展理念,用两年的时间将所有适宜种植水稻的耕地实现全覆盖。在2010年新增水田面积30万亩、粮食产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翻一番的基础上,绥滨县自加压力,攻坚克难,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提出举全县之力再新增30万亩水田,实现 “百万亩,十亿斤”-1-的工作目标。为扩大基地面积,我县成立了水田开发专项推进小组,对各项工作实施目标管理,采取了四大班子齐上阵,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驻户的工作机制,并实施“白加黑”、“5+2”的工作方式全力推进。通过整合各方面项目和资金,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凑成一桌席”的良性发展机制,两年共投入资金2亿元。制定出台了打水田井补助、建育秧大棚补助、新增面积奖励、每亩水田提供600元延期贷款等一系列水田开发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旱改水”的主动性。通过两年的努力,全县水稻面积在2009年40万亩基础上,增加到现在的101.2万亩,占县属耕地面积的70%(160万亩),使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成功打造了“百万亩水稻基地县”。
二、改善生产条件,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农业项目围绕水田开发转”的原则,将农业、农机、水利、农业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投入,集中建设,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凑成一桌席”支持水稻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尤其是在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县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倾囊而出,出资1亿多元,相当于一年的地方财政收入,用于水田开发建设。通过银行贷一些、项目投一些、财政出一些、农民自筹一些等方式,为水稻生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撑,确保了水稻产业化发展必要的防洪排涝、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土地整治、林带绿化、耕作机械、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为了确保水田的灌排需要,今年绥滨县制定了《2011年灌排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投入5700万元用于实施灌排能力建设工程。改造扩建灌溉干、支渠60条,增加灌溉面积3万亩,计划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江灌稻50万亩,大幅提升水稻产业效益;建设排水渠道109条,全面提升排水能力,解决水田发展的后顾之忧,全力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良田。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增加补贴资金600万元,更新水田大型农用机械1100多台,争取投资1000万元实施大型水田农机作业合作社项目,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是强化科技引导,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针对新发展水田面积大而新手较多的现状,组织开展专门的水稻生产实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免费培训,强化科技支撑,引导水稻产业化经营合作社和种田大户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加工增值率,促进增产增收、节能减排。为了加快水稻适用科技的推广步伐,围绕“三小变三大”水田标准化生产模式,突出打造11处万亩水稻标准化科技示范区,实现“田方林网路水泥,渠直沟通电拉齐;绿色稻鱼标准化,规模经营增效益”的建设目标,使之成为永久性保护、永续性利用的水稻产业化样板。通过建设科技示范区,实施标准
化建设,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促进水稻产业种植水平的全面提档升级。如今,绥滨农民种的水稻品种一年比一年好,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生活更是一年比一年好。四是鼓励规模种植,推进产业化经营。为推进水稻产业发展,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尽快改变现有百万亩水稻面积分散在1万多农户手中种植的传统农业格局,努力打造好水稻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平台,绥滨县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条件、有标准的统一、成片流转,努力确保水稻产业化基地建设的永久性和流出土地农民经济收益的稳定性。如今百万亩水田基本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全县150亩以上水稻种植规模经营户达到1300多户,面积20万亩,300亩以上规模经营户1000余户,面积达到30万亩,500亩以上600多户,面积30万亩。
五是龙头、合作社带动,与农民结成紧密利益整体。为促进水稻产业化经营,在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水稻产业品牌等方面,绥滨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全县上规模的粮食加工企业有崧阳米业、宏和米业、永强米业3家。在农业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市场引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格局初步形成。如万源米业,在忠仁镇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10万亩,实行订单生产,有效推进了水稻产业化经营,提高了
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同时,鼓励水稻种植大户组建合作组织,提升米业品牌。合作社一方面组织专业户进行生产交流和技术帮助,另一方面成立米业公司,统一品种、技术,统一收储、加工,统一包装、品牌,实行产销对接,打造绥滨优质大米品牌,提高稻米附加值。
绥滨县通过发展水稻产业,不仅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步伐,而且也凸显了多重效益,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是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通过算账对比,1垧地水稻的收入相当于2垧地玉米的收入,相当于3垧地大豆的收入。今年绥滨县水稻总面积达到101.2万亩,水稻产量将突破10亿斤,按去年的价格计算,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将达到8200元,种植水稻的效益之大,农民增收的步伐之快显而易见,不言而喻。二是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全县实施土地规模经营的面积突破百万亩,其中仅水田实施集中连片开发的面积就达40多万亩。通过水田开发加快了土地规模经营步伐,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促进了分工分业,流转土地的农民可以从事农业精细化种植、务工创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三是促进了三次产业的全面发展。由于水田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外地客商纷纷来到绥滨县洽谈投资,崧阳米业、宏和米业、永强米业等诸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绥滨,加快了产业化的经营步伐。通过实施规模经营,大量农民离土离乡,对全县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带动了餐饮、服务、流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仅去年一年城镇新增人口就达1.4万人,全县一年开发的20多万平方米住宅楼有1/5是农民购买的。可以说,通过发展水稻产业,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呈现出了农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绥滨县打造百万亩水稻基地县,发展水稻产业的思路是正确的,符合县情,符合民意,符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