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亚麻城发展亚麻产业经验材料

时间:2019-05-12 06:4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亚麻城发展亚麻产业经验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亚麻城发展亚麻产业经验材料》。

第一篇:中国亚麻城发展亚麻产业经验材料

中国亚麻城发展亚麻产业经验材料

规模推进集群发展全力打造“中国亚麻城”

兰西从亚麻产业集群发展入手,建设“中国亚麻城”,规模推进了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扩张。到目前,全县“麻”字号企业发展到300多家。“小规模、大群体”是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模式。2005年,亚麻产业实现增加值2.8亿元,占GDP26.7,实

现税金1850万元,对财政贡献率达到31.5。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活思路,抓根本,推进产业链条首尾相连。几年来,我们把亚麻产业开发作为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无大企、做大产,有效推进了亚麻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一是把进入颓势的亚麻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突出出来。用发展的眼光理性对待亚麻产业,不以一时的荣辱兴衰做取舍。2001年,受自然灾害、市场变化和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亚麻产业跌入低谷。在困境中,我们从经营“中国亚麻之乡”无形资产切入,力挖亚麻产业工农关联度大、劳动力密集、既富民又富县的比较优势,力挽产业断档、粗放低效的被动局面,力求亚麻产业支柱地位,顶着压力,咬住不放,举全县之力壮大亚麻产业规模,提升层次。规划并实施了总投资25亿元的“中国亚麻城”项目,31个子项目陆续启动,完成投资13亿元。三和、朝阳、兰亚、绿地等民营企业应运而生。一业兴带动百业旺,2005年,亚麻产业拉动电力、旅游、商贸业增收5000多万元,拉动社会就业4万多人,增加民众工资性收入3亿元。二是变就企业抓企业为强产业带企业。摆脱把产业开发维系于单个企业的惯势,向植根于民众的亚麻产业要前途。在扩大纺纱、织布规模基础上,把编织业作为亚麻产业新的增长点,“正规军”和“游击队”齐上,产业集群态势迅速形成。全县亚麻原茎加工能力达到6万吨,纺纱规模达到4万锭,织布能力达到2000万米,分别比2001年增长2倍、3.5倍和4倍;编织能力突破500万套(件),比2001年翻了10番。三是变产加销的链式连结为营销牵动。以贸促工,贸工联动,以有形市场建设和无形市场开发带动民营兴业。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用市场化手段建起了黑龙江亚麻市场和宗正物流中心,搭建起了全国的亚麻产品交易平台,拓展了亚麻产业集群发展空间。总投资4000万元的“中国亚麻市场”项目已由国家发改委批复,今年10月末完成项目建设,在兰西建起面向世界、辐射全国、功能完备、国内最大的现代化亚麻专业大市场。高起点对接无形市场,推介造势,炒热商机,亚麻营销网络遍布全国,编织品市场份额达80以上。去年9月份,我县被国家纺织工业总会命名为“中国亚麻纺编织名城”,被全国汽车用品行业联合会命名为“全国亚麻汽车坐垫生产基地县”,兰西已经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亚麻编织业“龙头老大”。民营企业自主开发的6大类150多种亚麻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

2、集民智,聚民力,推进全民做麻。兰西的麻经济就是老百姓经济。我们把激活发展主体、撬动民间资本作为牵动亚麻产业集群发展的切入点,重点突破。一是利益直接。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是我们引导民众投资亚麻产业的关键所在。亚麻编织是我县亚麻产业链中的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我们就把编织业定位在户型经济上,在兰西很快培育起了一大批做麻的“小老板”,民众投资亚麻产业开发的热情空前高涨。初步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采取“滚雪球”的办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聚少成多,靠民众的力量推动了产业集团快速扩张。兰亚公司就是从手工编织起步的,到目前,总资产已超过5000万元,织绳机已发展到1100台,年生产汽车坐垫20万套,微电脑自控坐垫倍受市场青睐。吸纳1500人就业。绿地集团也是从小工厂发展成为现代集团企业的,新开发的“四季宝”空调坐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二是机制吸纳。以市场化手段激活发展主体,汇聚民众自发的、分散的、有创造性的智慧成果,做大产业集群规模。以政策投入吸纳。把农业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向种麻企业、种麻大户倾斜,巩固了原料“第一车间”。2005年,域内外种麻达到35万亩。以资产整合吸纳。对闲置存量采取剥离分立、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额承债等办法,让民营经济“唱主角”,增强发展活力。几年来,全县累计盘活存量3.6亿元,使兰松公司、玻璃纤维厂、米厂、亚麻厂等企业改制再生,增加纺锭2.6万锭,增加织布能力1500万米。行业自律吸纳。成立了兰西县亚麻行业协会,已有200多家民营企业入会。通过产业信息、技术的共享与互通,推动中小企业生产流程标准化,提升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质量。三是典型引带。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带作用,发展规模经济,是我们走出“小规模、大群体”之路的又一成功之举。在兰亚、绿源、绿地、博艺、精美等私企大户的带动下,产业集群、联动城乡,成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农民家庭收入构成的内动力。随着亚麻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亚麻企业遍布城乡,已有48个村屯成为编织基地。农民变工人,民房变厂房,打仗的不打的,耍钱的不耍了,出现了“一时房贵、纺工难求”的局面。全民做麻已成为兰西加快脱贫解困、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主旋律。

3、给空间,搭平台,推进有所为、有所不为。建好环境、搞好服务,为亚麻产业实现集群发展提供保障。一是出台政策支持。在政

策支持上,我们以规定性和无规定性要求塑造产业集群发展新空间。在规定性环境建设上,我们出台了《“中国亚麻城”建设促进办法》、《兴办亚麻企业优惠政策》和《促进亚麻产业发展的意见》,鼓励、吸引域内外投资企业落地兰西。几年来,我们不因大而怯,不嫌小而弃,引进香港纺织企业集团和哈尔滨阳光纺织公司投资1亿多元盘活了黑兰麻纺企业,带动域内企业大小齐上,形成了“千军万马”齐上阵的发展态势。在无规定性环境建设上,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形成容许新生事物存在的社会氛围。坚持实践不争论,服务不掣肘,先扶持后收益,先发展后规范。亚麻编织蓬勃兴起,三年多时间,编织机增加了2万多台。我们采取这种“放水养鱼”的办法,在亚麻产业中涵养税源2000多万元。二是营造氛围推进。我们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突出宣传造势,放大亚麻产业“名片效应”。开通了国际域名的“中国亚麻城网站”,举办了首届“中国(兰西)亚麻好范文版权所有节”和两次“全国亚麻编织品订货会”,搭建会展经济平台,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注入新动力。仅去年和今年两届亚麻编织品洽谈订货会,全县亚麻产品签约额就达10亿元,极大地增强了亚麻产业集群发展的吸引力。三是强化基础保障。我们把强化硬环境保障紧紧抓在手上,破解“水、路”制约难题。筹资2775万元完成了城镇应急供水工程,铺供水主管线33.6公里,改造了水处理厂,日供水能力增加到1.5万吨,为扩大亚麻企业生产规模提供了有力保障。五年改造城乡道路312公里,为做大商品集散规模创造了条件。改造供电网络,用电量由“九五”期末的6000万度增加到1.2亿度,满足了企业数量集群扩张的需要。好范文版权所有

现在,兰西每个星期都有新的亚麻企业诞生,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强劲的扩张态势。下一步,我们要按照规划全力推进“中国亚麻城”建设,实施产业产品升级战略,研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名牌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下移编织车间,在村屯、农好范文版权所有户建基地,城乡联动,壮大产业集群阵容;以品牌化经营、产业化推进、集团化扩张,提升产业集群发展层次,集聚、整合、优化全国亚麻产业发展要素,打造国际知名的亚麻行业中心。到2010年,亚麻原茎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纺纱规模达到10万锭,织布能力达到5000万米,编织能力达到5000万套(件),拉动社会就业8万人,使兰西的非公有制经济更具特色,更富生机,更有牵动力,为早日实现脱贫解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篇:麻城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麻城旅游产业发展优势

麻城是红色古城、杜鹃花城,是全国红色旅游“1231”工程精品线路,是武汉城市圈的旅游服务基地。

境内地域广阔,森林覆盖率达49%。雄山秀水,山水田园,魅力天成,风景怡人,是旅游、观光、休闲、避暑的理想场所。

龟峰山的雄壮、五脑山的幽静、九龙山的神奇、杏花村的古韵、古杜鹃群落的芳菲、红色旅游的震撼、乡村农家乐的天然、屯兵扎寨的“古战文化”,历史人文的“名士文化”、红色根据地的“红色文化”、麻城孝感乡的“移民文化”、东腔戏曲的“民俗文化”,已成为麻城特色旅游品牌,享誉华中。

人文游、生态游、休闲游名冠荆楚,形成了三山(龟峰山、五脑山、九龙山)一村(杏花村)一线(红色旅游精品线)一大片(农家乐旅游)的旅游板块。拥有龟峰山、烈士陵园两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杏花村、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博物馆三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乘马会馆和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两个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乾坤造化,巨龙腾飞;胜地安然,有凤来仪。谷歌卫星地图发现,明山水库自然呈现“龙”形姿态,浮桥河水库自然呈现“凤”形姿态。东北龟山耸,西北凤展翅,东南吉龙飞,三灵聚显一地,构成奇特的地理景观,是祥瑞之地。

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杜鹃花城已叫响全国。麻城有100万亩杜鹃林,其中龟峰山风景区有连片10万亩古杜鹃群落。2009年麻城古杜鹃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定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古杜鹃(映山红)群落”。2010年4月,来自7个国家的43位国际杜鹃花权威专家在麻城召开杜鹃花国际学术研讨会,一致认为:麻城杜鹃花(映山红)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集中、最古老、最壮丽的映山红群落。盛赞麻城杜鹃甲天下。

麻城旅游已形成了一日游、二日游等多项旅游产品,全市已建成开放景区10多处,200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65万人次,同比增长幅度居湖北省旅游景区之首。旅游发展的目标为:争创旅游强市、大别山旅游门户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城市。

第三篇:水稻产业发展经验材料

水稻产业发展经验材料

近两年,绥滨县抢抓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和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的有利发展契机,把水稻生产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狠抓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增强科技支撑,壮大龙头企业,强力推进水稻产业发展。如今水稻成为我县占绝对优势的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1.2万亩,占县属耕地面积的70%,成功打造了“百万亩水稻基地县”,水稻面积、质量、产量和效益大幅度提升,水稻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水稻生产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已成为绥滨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水稻产业有如此大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项举措。

一、建立种植基地,打造百万亩水稻基地县。绥滨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份,县委、县政府通过对比较优势进行再挖掘、再认识、再定位,立足本地万分之一坡降大平原和毗邻两江水资源丰富的资源优势,重新审视和科学定位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以稻抗灾、以稻增粮、以稻富民”的发展理念,用两年的时间将所有适宜种植水稻的耕地实现全覆盖。在2010年新增水田面积30万亩、粮食产量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翻一番的基础上,绥滨县自加压力,攻坚克难,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提出举全县之力再新增30万亩水田,实现 “百万亩,十亿斤”-1-的工作目标。为扩大基地面积,我县成立了水田开发专项推进小组,对各项工作实施目标管理,采取了四大班子齐上阵,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驻户的工作机制,并实施“白加黑”、“5+2”的工作方式全力推进。通过整合各方面项目和资金,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凑成一桌席”的良性发展机制,两年共投入资金2亿元。制定出台了打水田井补助、建育秧大棚补助、新增面积奖励、每亩水田提供600元延期贷款等一系列水田开发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旱改水”的主动性。通过两年的努力,全县水稻面积在2009年40万亩基础上,增加到现在的101.2万亩,占县属耕地面积的70%(160万亩),使全县种植业结构调整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成功打造了“百万亩水稻基地县”。

二、改善生产条件,加大扶持力度。坚持“农业项目围绕水田开发转”的原则,将农业、农机、水利、农业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投入,集中建设,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凑成一桌席”支持水稻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尤其是在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县政府使出浑身解数、倾囊而出,出资1亿多元,相当于一年的地方财政收入,用于水田开发建设。通过银行贷一些、项目投一些、财政出一些、农民自筹一些等方式,为水稻生产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撑,确保了水稻产业化发展必要的防洪排涝、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土地整治、林带绿化、耕作机械、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为了确保水田的灌排需要,今年绥滨县制定了《2011年灌排工程建设实施方案》,投入5700万元用于实施灌排能力建设工程。改造扩建灌溉干、支渠60条,增加灌溉面积3万亩,计划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江灌稻50万亩,大幅提升水稻产业效益;建设排水渠道109条,全面提升排水能力,解决水田发展的后顾之忧,全力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良田。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增加补贴资金600万元,更新水田大型农用机械1100多台,争取投资1000万元实施大型水田农机作业合作社项目,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三是强化科技引导,推广先进适用技术。针对新发展水田面积大而新手较多的现状,组织开展专门的水稻生产实用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免费培训,强化科技支撑,引导水稻产业化经营合作社和种田大户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加工增值率,促进增产增收、节能减排。为了加快水稻适用科技的推广步伐,围绕“三小变三大”水田标准化生产模式,突出打造11处万亩水稻标准化科技示范区,实现“田方林网路水泥,渠直沟通电拉齐;绿色稻鱼标准化,规模经营增效益”的建设目标,使之成为永久性保护、永续性利用的水稻产业化样板。通过建设科技示范区,实施标准

化建设,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促进水稻产业种植水平的全面提档升级。如今,绥滨农民种的水稻品种一年比一年好,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生活更是一年比一年好。四是鼓励规模种植,推进产业化经营。为推进水稻产业发展,提高水稻生产效益,尽快改变现有百万亩水稻面积分散在1万多农户手中种植的传统农业格局,努力打造好水稻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平台,绥滨县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有组织、有计划、有条件、有标准的统一、成片流转,努力确保水稻产业化基地建设的永久性和流出土地农民经济收益的稳定性。如今百万亩水田基本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全县150亩以上水稻种植规模经营户达到1300多户,面积20万亩,300亩以上规模经营户1000余户,面积达到30万亩,500亩以上600多户,面积30万亩。

五是龙头、合作社带动,与农民结成紧密利益整体。为促进水稻产业化经营,在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打造水稻产业品牌等方面,绥滨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目前,全县上规模的粮食加工企业有崧阳米业、宏和米业、永强米业3家。在农业部门的积极引导下,“市场引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格局初步形成。如万源米业,在忠仁镇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10万亩,实行订单生产,有效推进了水稻产业化经营,提高了

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同时,鼓励水稻种植大户组建合作组织,提升米业品牌。合作社一方面组织专业户进行生产交流和技术帮助,另一方面成立米业公司,统一品种、技术,统一收储、加工,统一包装、品牌,实行产销对接,打造绥滨优质大米品牌,提高稻米附加值。

绥滨县通过发展水稻产业,不仅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发展,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步伐,而且也凸显了多重效益,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是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通过算账对比,1垧地水稻的收入相当于2垧地玉米的收入,相当于3垧地大豆的收入。今年绥滨县水稻总面积达到101.2万亩,水稻产量将突破10亿斤,按去年的价格计算,仅此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将达到8200元,种植水稻的效益之大,农民增收的步伐之快显而易见,不言而喻。二是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全县实施土地规模经营的面积突破百万亩,其中仅水田实施集中连片开发的面积就达40多万亩。通过水田开发加快了土地规模经营步伐,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促进了分工分业,流转土地的农民可以从事农业精细化种植、务工创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三是促进了三次产业的全面发展。由于水田开发规模不断扩大,外地客商纷纷来到绥滨县洽谈投资,崧阳米业、宏和米业、永强米业等诸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绥滨,加快了产业化的经营步伐。通过实施规模经营,大量农民离土离乡,对全县第三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带动了餐饮、服务、流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仅去年一年城镇新增人口就达1.4万人,全县一年开发的20多万平方米住宅楼有1/5是农民购买的。可以说,通过发展水稻产业,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呈现出了农业兴、百业旺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绥滨县打造百万亩水稻基地县,发展水稻产业的思路是正确的,符合县情,符合民意,符合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第四篇:黔江区猕猴桃产业发展经验

第期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

2007年8月28日

因势利导发展猕猴桃产业

黔江区地处渝东南边区、武陵山腹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的特点。发展猕猴桃发展是我区一部份农村发展特色农业、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产业支撑,提升发展猕猴桃产业是区委、区政府的正确决策。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各单位的通力配合下,以发展猕猴桃精品、珍品为重点,把猕猴桃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来抓,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猕猴桃产业已初具规模。几年来,主要在金溪河流域区域内,以黔(江)石(家)公路为轴心,从水田龙桥至石家关口,已成功种植1.1万亩,产量300吨,产值120万元。猕猴桃产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基本情况

2002年,我区开始引种至金溪镇金溪、长春居委种植,当年种植面积1250亩;2003年又在金溪的7个村(居委)发展1309亩;2004年开始在 金溪河流域的金溪、太极、水田、正阳、新华5个镇乡,12个村(居委)发展,种植面积3370亩;2005年又在石家镇发展。至2006年底,猕猴桃种植乡镇6个,村(居委)23个,全区面积11763.3亩(在地面积),种植农户达2850户,户均规模为4.1亩。其中金溪镇4814.4亩,分布在7个村;太极乡1993亩,分布在6个村;石家镇1721亩,分布在3个村;新华乡1785.6亩,分布在2个村;水田乡668.3亩,分布在2个村;正阳镇,781亩,分布在3个村。

二、基本经验

(一)科学选择发展模式是前提

在猕猴桃发展初期,我区就确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以大户承包和业主带动,走“公司(业主)+基地+专业协会+农户”的路子。实践证明,这一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目前,参与猕猴桃开发的业主3家,面积1450亩,占基地面积的12.3%。即重庆市红阳猕猴桃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侯志鹏)在金溪镇望岭村、石家镇火石垭村栽植面积600亩;黔江志诚药业有限公司(法人:李志成)在城东街道办事处高简村、新华乡大田村栽植400亩;重庆黔江宏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人:周彬)在石家镇石家居委栽植450亩。种植30亩以上的大户(不含业主)达到34户,1590亩,占总面积的13.5%。

(二)组织领导是保障。

猕猴桃产业建设涉及面广,为确保其顺利进行,一是区政府成立了猕猴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财政、农业、林业、科委、农综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从相关部门抽调了6名同志成立了产业办公室在农综办办公。二是将猕猴桃产业发展纳入基地镇乡的综合考核,有力地推动了猕猴桃产业的顺利发展。

(三)政策扶持是推手。

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猕猴桃产业的意见》,从基础设施建设、种苗补贴、贷款贴息、鼓励业主和大户承包发展猕猴桃产业、扶持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加大培育龙头企业力度等六个方面每年安排了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猕猴桃产业发展。

(四)科学种植是关键。

一是深入开展技术培训,两年来利用群众会、现场会培训果农10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万余份,使果农基本掌握了猕猴桃的栽培管理技术;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区猕猴桃产业办技术人员分乡负责,各镇乡的专职干部分村负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果农服好务;三是加强猕猴桃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由重庆红阳猕猴桃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租地400亩,在金溪镇望岭村建起了在渝东南具有先进管理水平的示范园,对全区猕猴桃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典型引导的作用;四是加强种植管理规范化建设,改原来的打窝定植为全园深翻提厢栽植,已在基地镇乡得到广泛推广,走出了规范化管理的第一步。

(五)基础设施配套是促进。

几年来,猕猴桃基地大力开展以修建蓄水池为重点的基础设 施建设,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整村推进等项目,在猕猴桃基地修建蓄水池105口,总蓄积量达到4190立方米,修建耕作路57条,总长13200米。猕猴桃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就跟到那里,从而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产业发展和猕猴桃的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认识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主要是对猕猴桃发展的方向、趋势认识不清;二是对猕猴桃不了解、不认识、小看猕猴桃的经济价值和产业潜力;三是对发展猕猴桃产业缺乏信心,持怀疑态度,对一个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阻力和困难有较大的畏难情绪,不敢“摸着石头过河”;四是认识不统一,形不成合力,进而等待观望。

(二)管理问题

一是我区猕猴桃产业发展速度迟缓,管理不规范,基础工作不扎实、效益不高。二是现实猕猴桃生产中已出现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一时难以得到解决(主要是病害)。三是产业宣传和产业管理、产业引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技术问题

猕猴桃的栽培管理技术缺乏是目前生产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一是虽然各基地镇乡有专职的人员,但到位率低;二是规范技术不能得到落实;三是技术指导不及时。

(四)投入问题 猕猴桃种植前期资金投入较大。我区农村较贫困,资金投入是目前存在的较大困难。按最低要求,栽种1亩猕猴桃第一、二年的净现金投入约1500元,目前区政府的直接补贴是约250元/亩,并另有贴息贷款扶持,有的种植户还同时享受退耕还林政策,只就种植而言,这样的政府扶持不算低。但客观地讲,在我区农民现实的收入水平下,让他们承担这样的投入还确有困难。现在由于投入不足,主要是施肥水平和果园管理投入不到位,造成应当有种植收益的被延迟,应当有较大收益的而减少。

四、因势利导,提升猕猴桃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我区猕猴桃产业发展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科技为支撑,以提升质量、提高效益为中心,坚持既定目标不放松,到2010年建成3万亩的优质猕猴桃基地,到全部进入盛产时,产量2万吨,产值8000万元。

(一)进一步加强引导和扶持

鼓励企业、业主、大户、机关干部承包发展猕猴桃产业的政策不变;种植猕猴桃3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由区政府给予奖励;在2008年前,对新种植猕猴桃所需的种苗资金,由种植户自筹一点,政府补贴一点加以解决;对于10亩以上大户(含业主、企业)搭架投入,业主开发和30亩以上的猕猴桃种植大户新建蓄水池的投入,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补助。

(二)切实解决猕猴桃产业发展“缺位”问题

1、积极组建猕猴桃产业专业合作社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主导、农民为主体”的原则,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组建。在猕猴桃基地300亩以上的村(居委)或集中成片区域组建的猕猴桃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生产经营服务合同。区农综办和镇乡政府要大力宣传发动,提高对组建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公司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负责落实专业合作社组建工作;果农根据合作社章程提出申请,经合作社批准,登记后成为专业合作社社员,社员选举合作社社长。

2、加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区农综办负责乡镇的技术指导,重点对乡镇技术员进行培训和做好产业发展的服务工作。基地乡镇政府要指定1-2名专业人员作为专、兼职技术员,负责对本辖区内基地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员进行业务指导。镇乡猕猴桃产业办要加强对猕猴桃产业发展的检查督促,并做好生产发展的服务保障工作。村级(专业合作社)根据猕猴桃种植面积成片较集中的每500亩聘请1名技术员,较分散的每300亩聘请1名技术员。公司要加强技术员的培训,不断提高技术指导和服务能力,要制定管理办法,实行绩效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兑现技术员工资。

3、互利共赢求发展

公司或业主与果农必须建立互利共赢的关系,共同承担种植风险、市场风险,消除果农的后顾之忧,由公司承诺果园投产后实行保护价收购。公司负责起草基地建设和猕猴桃产销合同文本,送区政府办公室审核,区政府审定后,由果农与合作社签订基地建设和果园投产后的猕猴桃产销合同,合作社与公司签订猕猴桃产销合同,降低果农市场风险,提高果农生产积极性。

(三)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确保果品优质高产

1、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农综办要建设相对稳定的100亩以上的猕猴桃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工作。各猕猴桃种植镇乡要按照“品种优良、种植规范、管理一流、基础设施完善”的要求,集中抓好200亩以上的示范片建设。

2、推行“两化”和“三大”技术

公司要根据猕猴桃生长季节,大力开展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按照《红阳猕猴桃栽培技术》和《红阳猕猴桃生产发展指导手册》进行栽培管理,做到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

着力推广提厢栽培技术和疏花疏果套袋技术,提高优质果率,力争优质果率达到45%以上,出口实现150吨。同时要抓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公司要在全区建立5个以上病虫观测点,及时进行观察记载,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各基地村专业合作社负责组建病虫防治专业队,实行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防治。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区农综办作为猕猴桃产业发展的主管部门,负责我区猕猴桃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执行、督促检查等工作,要完善目标考核,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工作干劲;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一名 领导专门负责发展猕猴桃产业。

各猕猴桃产业街道镇乡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明确专职领导和工作人员主抓产业发展,将任务分解落实到人。区农综办、有关镇乡和重庆市红阳猕猴桃有限责任公司等必须加强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做好猕猴桃果园管理、种苗培育等工作,确保圆满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

抄报: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领导; 抄送:区级相关部门。

(共印 份)

第五篇:发展马铃薯产业典型经验材料

发展马铃薯产业典型经验材料

我们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小兴安岭西南麓,松嫩平原北缘,下辖5镇11乡,148个村,耕地面积318万亩。我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是马铃薯最佳生产区,特别是随着近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薯产业链条逐步延伸,种植技术标准快速提升,薯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薯产业逐步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全县

马铃薯种植面积近年保持在5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实现1.5吨,薯产业企业年创利税500万元。我县在推动薯产业发展中,主要做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依托优势育基地

我县农民素有种植马铃薯的习惯,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薯产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出来,面对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我们把培育马铃薯生产基地作为加速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靠组织引导。县内不断加大对薯产业发展的领导力度,组建了薯产业化发展办公室,成立了马铃薯专业协会,配齐专门人员抓薯产业链条,制定了薯产业发展规划,层层分解马铃薯基地建设任务,运用政策和行政的手段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马铃薯生产,花大气力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靠效益吸引。我们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发展薯产业的优势所在和致富典型,动员广大干部深入农户中,给农户算效益账,引导农民认识种植马铃薯效益,改变农民传统种植思维定势。通过市场效益的拉动,近年来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连年递增,中心镇自由村就是受效益吸引的典型,目前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村种植业面积的50。三是靠发展订单。我们把发展订单种植马铃薯作为解决农民销售后顾之忧的根本措施。年初确定定单的最低保护价格,秋后收购做到随行就市,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生产利益,现在全县订单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四是靠提供服务。我们积极理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并为其牵线搭桥,协调搞好政策、物资、资金等方面服务。今年我县三信公司就为农民无偿提供优质马铃薯种子,在农户中树立了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有效激发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已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乡5个,基地村40个,年种植面积突破50万亩,生产基地的不断育强,为保证企业生产原料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整合实力壮龙头

龙头企业是实现产业牵动力的核心,我们始终把改造、引资、扶持企业发展作为加快薯经济发展关键环节来抓,着力整合薯产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强力打造薯经济的“航空母舰”。一是调整改造老企业。我县淀粉厂(现改制为冰山淀粉公司)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以生产“超过英国赶荷兰”的冰山牌马铃薯淀粉面闻名全国,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生产一度陷入困境。经过1999年投资技术改造和2002年莫斯科太阳公司购买后,企业年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年产精制马铃薯淀粉4000吨,实现利润达100万元,该公司成为我县薯类加工企业的重要力量。二是引资建设新企业。我县通过实施全民招商战略,着力引进国内外薯产业龙头企业,以招商引资的办法,不断提升和壮大薯产业。先后引进并建设了齐齐哈尔三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金龙淀粉厂、奈伦淀粉工业公司等7家薯制品企业。特别是引进的内蒙古奈伦淀粉有限公司是投资达2亿元,年加工马铃薯能力达33万吨的大项目,2004年正式开工建设,今年秋季将全面投产。该项目引进了代表世界领先水平全自动、全旋流瑞典拉森公司马铃薯设备,主要生产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高吸水膳食纤维、脱素蛋白等。奈伦公司从开工伊始,就与基地紧密对接,今年春季分别与北部乡镇签订20万亩的马铃薯订单,奈伦公司的引进全面壮大了我县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企业技改步伐。我们积极为企业向上争取技改政策扶持,提高企业生产能力。金龙淀粉厂在政策扶持下,引进了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和日本铃木系列生产线。技改后,该厂以农村小粉坊加工的粗淀粉为生产原料,进行深加工,带动了全县大部分小粉坊的加工生产,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卖薯难问题,仅2004年就为农民节省运输成本170万元,有力地全县薯产业的良性运行。目前,全县各类薯类加工企业及小粉坊已发展到2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60万吨以上,薯产业的企业牵动力全面增强。

三、依靠科技增效益

为了解决马铃薯种植模式单

一、科技含量低的问题,我们把扩大单产、提高质量、增加收益的支撑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一是大力实施技术培训工程。以县农业推广中龙头、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纽带、以村家业技术员为基础的三级科技服务体系,为全县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保证。近两年,我县连续聘请东北农大博士生导师、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会员陈伊里教授,到我县作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讲座,为乡村干部、种植大户、农业技术员答疑解惑。我们还充分利用“科普之冬”活动,开办马铃薯栽植技术培训100余期,达3万人次。二是全面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随着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县农业科技人员又成功试验、示范了大垄栽培模式,集成大垄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下发了《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方案》资料3万余份,开办了专题电视讲座。《方案》从选种、选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各环节都确定明确的标准,并且文字力求通俗简约,便于农户掌握和操作。通过《方案》的实施,全县优质高效载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接近2.5吨。三是积

极辟建标准化栽培基地。上游乡兴旺村的王振有,是县内有名马铃薯种植大户和联系企业与农户的经纪人,为了解决马铃薯引种靠外购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问题,2005年王振有筹资辟建了5500亩优质马铃薯标准经栽培基地,基地的辟建有效解决了技术推广应用和种子靠外购的问题。他开发种植的克851品种,具有高产、抗旱、耐储等特性,这一品种非常适合我县部分乡镇种植,将解决我县农户分散引种的乱而杂问题。

四、创优品牌拓市场好范文版权所有

我们不断整合和创优品牌,牢牢把握薯制品市场销售这一产业链条的终端,依靠品牌来拓宽市场占有份额。我县马铃薯及其制品品种齐全,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冰山淀粉有限公司生产的“冰山”牌淀粉、金龙淀粉厂的“云晶”牌粉丝、粉皮,三信食品有限生产的高吸水性膳食纤维及脱素蛋白,这些品牌产品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覆盖率和竞争力。我们不断加大品牌产品的对外影响力,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参加绿博会、哈洽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我县的薯产品,通过各种媒介提高我县薯产品知名度。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组建马铃薯企业协会,并着力整合品牌,力争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的品牌带动效应,并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尽快生产出绿色、优质的各类薯产品,打造新的品牌,有效发挥品牌优势,从而带动产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好范文版权所有

总之,我县在薯产业发展上已经迈出可喜的一步,但在产业链条的各个衔接环节上,还存在一定的断点和脱节问题,这也是我们所需要努力的方向。今后,我们将积极借鉴兄弟省市县的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继续培植基地,壮大龙头,推广科技,做靓品牌,不断使我县薯经济做大做强,推动薯产业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下载中国亚麻城发展亚麻产业经验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亚麻城发展亚麻产业经验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发展畜牧产业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县发展畜牧产业经验材料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近年来,——县不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把畜牧养殖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 作为21世纪拥有全球数十亿受众和衍生产品消费者的动漫产业。美、日、韩等动漫强国,其动漫产业发展势头咄咄逼人,已成为供其文化娱乐产品输出和传播理念的有......

    产业项目发展经验亮点做法

    产业项目发展经验亮点做法今年以来,*区坚持以市委“136”工作举措为指引,注重把“项目为王”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各环节,大力实施产业发展“25425”专项行动计划,从“谋、引、建、......

    某县发展马铃薯产业典型经验材料

    我们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小兴安岭西南麓,松嫩平原北缘,下辖5镇11乡,148个村,耕地面积318万亩。我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是马铃薯最佳生产区,特别是随着近年企业实力不断增......

    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经验(精选5篇)

    英国创意产业发展经验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创意经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像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都对创意经济有着较早的自觉,它们不仅起步较早,创意经济较为......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大全]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 2014年10月14日 17:10 中国银行业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3)》发布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

    中国家用电器产业发展概况

    目录第一章中国家用电器产业发展概况 一、2003年运行状况 二、产量 三、产业集中度 电冰箱 空调器 洗衣机 微波炉 冰箱压缩机 空调压缩机 四、市场占有率 电冰箱 电冰柜 空......

    中国蜂蜜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蜂蜜产业发展报告 前言: 许多人可能已经忘记,蜂中国蜂产业品牌营销发展报告产品(包括蜂蜜、蜂胶、蜂王浆等)是最古老的保健品,即便在今天看来,它仍然是最好的保健品之一。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