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大全]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
2014年10月14日 17:10 中国银行业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3)》发布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活动,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2003年“信用卡元年”开启至2013年,信用卡经历了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推动诚信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期,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组织撰写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3)》(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对外发布,《蓝皮书》对2013年中国信用卡产业的运行发展和市场环境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蓝皮书》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3.9亿张,比上年增长18.0%,按全国总人口计算人均持卡量为0.29张;交易笔数达46.4亿笔,比上年增长28.5%;交易总额1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9%。从地域分布上看,大型城市的发卡量和交易量占比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中小城市占比则稳步提高,信用卡市场正由大型城市向中小城市逐渐渗透,中小城市信用卡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从各商业银行主推产品及服务来看,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重视电子化渠道建设。如建设银行开通网络、手机、短信、二维码等电子办卡通道,拓展购车分期网上受理、账单分期自助渠道;二是重视境外消费。如中国工商银行推广多币种卡;三是重视跨界合作。多家银行与航空、酒店等旅游类商户以及加油、娱乐等行业持续开展主题营销活动,扩大自身信用卡品牌影响力。
2013年,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客户规模已达8.2亿,其中手机客户占比近七成。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基于移动互联技术,不断推动发卡模式创新,以及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模式的多样化。此外,商业银行通过打造信用卡服务平台,向客户提供了“全天候”、“即问即答”、“随时随地”的服务。
然而,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信用卡产业稳健运行还面临着市场参与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产业各方控制能力参差不齐;互联网金融发展尚未成熟,运营过程蕴藏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等一系列的挑战。各商业银行在加快相关产业创新的同时,要把握好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对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既要给予一定的包容,更要确保合法合规,真正地为经济、金融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信用卡业务规模持续增长 五大行发卡量占半壁江山
2013年,我国信用卡产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在消费经济条件、互联技术条件、政策制度条件日趋成熟的情况下,信用卡产业的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底,我国信用卡交易总额1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9%;交易笔数达46.4亿笔,比上年增长28.5%;累计发卡量达3.9亿张,当年新增6100万张,比上年增长18.0%;累计激活卡量为2.3亿张,当年新增4008万张,比上年增长21.5%;年底活卡率为57.8%。
从主要发卡行发卡量来看,截至2013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共累计发行信用卡19397万张,占全国信用卡总发卡量59.7%。招商银行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信用卡12065万张,占比为37.2%。其他地方性城商行、外资银行发行信用卡1003万张,占比为3.1%。
从信用卡跨行清算金额看,一般类商户占比最高,为59.2%,较上年上升6.8个百分点。餐娱类、民生类、公益类商户交易金额占比不同程度减少,分别较上年下降5.2个、0.5个和0.7个百分点。
从交易笔数上看,民生类商户是信用卡使用最频繁的商户类型,占比为45.6%,其次是一般类商户,占比为34.5%。餐娱类、公益类、其他类商户交易笔数占比略微减少,分别较上年下降1.1个、0.6个和0.2个百分点。
2013年,从境外交易来看,银联卡(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累计交易151.7亿笔,其中99.1%的交易发生在境内,0.9%的交易发生在境外。比较去年世界六大银行卡品牌的全球跨行交易金额,Visa以全年42.5万亿元人民币的跨行交易金额位居榜首,其次分别为中国银联、万事达卡和美国运通。中国银联以32.3万亿元人民币的跨行交易金额位居全球第二位,继续缩小与Visa之间的差距,交易金额增速位居第一。
信用卡借力互联网技术 持续推进业务与服务创新
20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客户规模已达8.2亿,其中手机客户占比近七成。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活动,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推动发卡模式创新。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信用卡行业开始借助移动终端为客户提供办卡服务。与传统模式不同,借助移动互联技术,银行开发了移动终端办卡模式,从办卡到收卡平均时间大幅缩短,甚至最快30分钟便能获悉审核结果。此外,新模式给予了客户更多的申请选择渠道、提升客户申请的便利性,还可以最大程度遏制客户数据外泄的可能,基本杜绝采用假冒证件进行申请的欺诈行为,降低了业务风险,增强账户活跃度。
二是运用移动互联技术,推动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模式多样化。近年来,除网络购物外,互联网支付应用的领域已拓展和延伸至多数信息化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包含四大模式,即商户直联网银模式、网关支付模式、银行卡互联网支付模式和虚拟账户模式。其中虚拟账户模式在互联网支付服务商将资金划拨给卖方之前,银行网银只是充当虚拟账户的充值渠道,其余三种模式的业务开展均是基于银行卡账户来完成交易的。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支付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5.3万亿元,同比增长46.8%。
由于移动支付的潜在客户是庞大的移动用户群,因此受到市场的充分关注,各参与主体不断加大对移动支付业务的整体投入,积极进行技术形态、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创新,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应用。
三是借力移动互联技术,打造信用卡服务平台。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迅速崛起和客户量的激增,社交媒体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社交渠道和通讯工具。在原有通过人工电话、自助语音、双向短信、电子邮件、网站网银等与客户沟通渠道的基础上,商业银行采用移动互联技术,充分与新兴社交媒体合作,联手新浪、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推出如微博、微信的信用卡官方服务号和订阅号等自助沟通渠道,实现了“全天候”、“即问即答”、“随时随地”响应客户的各项需求,并智能化地提供给客户最为需要的服务。
信用卡行业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和客户体验。各家银行纷纷建立自有的信用卡业务综合服务平台,包括移动服务平台、APP客户端、Web版网站等。通过综合服务平台,客户即可在线实现信用卡申请、账单查询、商户优惠搜索、市场活动查询、移动商城购物、积分礼品兑换等业务的办理。
信用卡风险管控不断加强 线上交易成安全焦点
2013年,我国信用卡各发卡行积极推动信用卡产业的风险防控与安全体系建设,行业整体安全趋势向好。同时,随着信用卡业务范围和使用场景的不断拓展,非金融支付机构参与程度的进一步深化,信用卡安全新课题不断涌现,各支付参与机构积极参与,共同协作,为构建安全、健康的金融环境持续努力。
一是风险管控不断加强,安全形势整体向好。近年来,银行业陆续推出各项业务管理规范与经营规则,加强信用卡行业的规范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于2013年2月正式发布PBOC3.0标准的《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推动银行磁条卡向更安全的芯片卡迁移;2013年7月发布了《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对收单机构的特约商户审核、检查、监测等环节进行全面规范,防范支付风险。同时,行业内深入贯彻落实四部委有关文件和“两高”关于信用卡犯罪司法解释精神,持续推进银行卡风险联合防范机制,提升全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在行业与公安机关的共同推动下,2013年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成立省级银行卡安全合作委员会,建立起多层次警银直连互通协作机制,并开展了跨地区银行卡快速止付、风险商户暂缓清算、风险信息通报等工作,实现银行与公安经侦部门的密切合作。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主要风险指标与全球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形势整体向好。
二是互联网业务发展迅猛,线上交易成安全焦点。随着互联网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非金融支付机构业务规范程度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信用卡用户选择互联网交易方式,交易体量逐渐壮大。与信用卡传统刷卡交易方式相比,互联网交易存在非面对面、跨地域、隐蔽性强、资金转移迅速等特点,更容易遭到不法分子的攻击。近两年互联网支付交易发生的损失占比增长迅速,成为当前行业关注的焦点。为保障互联网交易安全,银行及非金融支付机构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自身风险防控能力的建设,保障消费者交易安全。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防钓鱼网站、支付动态密令、短信校验码、支付U盾等安全技术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交易监控中心加强了对消费者交易行为的监控,对可疑交易进行主动拦截,形成被动防护和主动防御相结合的风险防控机制,保障消费者的互联网支付安全。
三是业务创新带来安全新问题,交易安全面临新形势。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通信手段的普及,以及图形图像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创新,给信用卡业务带来了从发卡到交易全流程场景的变革,通过互联网、自助设备、移动终端等渠道,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便捷办理信用卡业务。一方面,业务模式的创新必然带来流程重塑,出现了非面对面的身份验证、交易信息核实、风险识别与赔付等有别于传统面对面渠道的新问题和新特征。另一方面,业务受理渠道的拓展,推动了固定地点集中模式向多渠道分散模式的转移,金融脱媒的趋势愈加明显,随之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不良商户合谋套现、非法中介欺诈等新型违法事件频出。同时,信用卡欺诈手法也在不断变化,作案手法日趋隐蔽,并逐步呈现出国际化、职业化、智能化的特点,使信用卡安全形势面临更多挑战。
针对互联网金融中可能蕴藏的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等一系列挑战,商业银行应从产业长期战略发展角度出发,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标准,保障个人信息使用规范。从信用卡产业角度出发,银行经过多年的建设,建立了纵向上包括办法、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等层级,横向上包括运行管理、开发管理、测试管理、安全管理和综合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科技制度,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管理规定》。所以,互联网信息安全标准应主要落实在规范与银行合作的商户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安全上,如系统应对涉及个人敏感信息的信用卡卡号、有效期、CVV2等不做留存,加强内部系统风险漏洞排查和人员信息安全管理,避免个人信息通过该途径外泄。同时,鉴于《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已于2013年2月实施,该《指南》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加工、转移、删除提出了管理要求。但因《指南》只是“指导性技术文件”,并没有强制执行和惩处效力,所以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提出的信息安全落实标准,出台专门性、统一性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切实落实执行、监管,提供处罚和赔偿依据。
第二,加强收单管理,规范信用卡受理市场。随着获得监管部门支付牌照的非金融支付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创新业务快速拓展变化,信用卡犯罪手段不断升级,部分收单机构安全意识不到位、业务开展不规范和风险管理能力薄弱等问题仍然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甚至进一步放大,亟需加强对收单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因此,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收单市场各参与机构的规范经营管理,严格遵守相关业务规则,强化商户入网审核、终端管理和交易监控。二是要加大对非金融支付机构的监管力度,严控收单业务外包风险,从入网审核、终端安全认证、信息安全评估、业务规则执行和违规侦测处罚等方面强化风险管理。三是要制定对于合谋欺诈商户的认定标准和处罚、赔付规定,有效遏制商户恶意欺诈行为。
第三,加大套现打击力度,促进信用卡产业健康发展。套现风险已成为信用卡行业的顽疾,且随着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信用卡套现手法日趋多样,行为更为隐蔽。为维护信用卡市场秩序,共同打击信用卡套现行为,一是可以在“两高”关于信用卡犯罪司法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非法套现行为的构成要件和处罚标准,保障支付各参与方的资金安全,维护良好的支付市场环境。二是收单机构需加强商户管理,加大对可疑交易的侦测和调查处置力度,必要时采取延迟清算、拒绝清算等处理方式,经认定的套现风险商户,加大责任追究与违规处罚力度。三是银行卡清算机构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不断优化异常交易监控,做好套现风险交易提示和共享,降低行业整体损失。四是加强行业合作,积极推进套现风险信息共享,建立相关业务争议机制,做好客户教育与舆论导向工作,提升行业整体风险防控能力,合力推动信用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加强社会安全宣导,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全社会公民信息安全宣传教育,提升个人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源头上防范信息泄露风险,是十分有必要的。各商业银行可以在规范开展业务的同时,高度重视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安全。一是积极开展信用卡持卡人安全意识教育,宣传安全用卡方式,及时提示新增风险隐患,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介和传统平面传播媒体开展宣传教育。二是在信用卡交易环节进行安全提示,例如在ATM机待机画面、网站页面操作区域展示提示,通过实时交易短信、支付验证码等方式对持卡人交易真实性予以确认。时刻保持银行与持卡人的信息互动,将最新的安全风险和防范手段告知持卡人。(责任编辑:李立群)本刊实习记者魏天超对此文编辑亦有贡献。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4年第9期。
第二篇: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 何谓物联网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作者: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以下是部分内容摘录
物联网定义和相关概念
蓝皮书提出了物联网的定义: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是一个通过信息技术将各种物体与网络相连,以帮助人们获取所需物体相关信息的巨大网络。物联网通过使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红外感应器、视频监控、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采集设备,通过无线传感网、无线通信网络(如Wi-Fi、WLAN等)把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实时的信息交换和通讯,以达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
外延概念描述之一:物联网是未来互联网的组成部分,是互联网的应用延伸和拓展。未来进一步发展,将可能成为工作平台,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是从连接人到物。最早是连接人的,后来连接各种各样的服务,现在连接各种各样的物体。它是有着自我配置能力的全球动态网络,在其中,物质和虚拟的“物”都有着自己的身份、物质属性、虚拟特性和可使用的智能接口,并无缝集成到信息网络。它涉及从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应用的全过程,材料、器件、软件、系统、网络各方面的创新都会促进物联网的发展。
外延概念描述之二:在物联网中,人们将成为商业、信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从发展战略或者长远目标来说,物联网将建立在标准通信协议基础之上,计算机网络、媒介网络、服务网络将整合为一个全球人们共同拥有的互联网平台和无缝信息网络。
外延概念描述之三:在“物联网”时代,钢筋混凝土、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无线网络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地球工地,世界的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下一代互联网将成为公共基础设施,每个人都可以像使用空气、水、电一样使用互联网,并能动态地随着“物”之间的相互连接而改善使用的体验,方便性和快捷性也将大大增强。由此,物联网中的通信将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发生在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这样的互动方式无疑将推动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改善及和谐化,也就会推动社会公共空间、公共利益的建设。并且,当物联网能够实现智能化的自我配置、感知环境的时候,那么它的行为自然能够自我管理、自我调整,与环境适应,比如在生命周期结束时,对拆卸、回收利用进行提醒和智能管理,以保护环境。
物联网相关概念
M2M(Machine to Machine)
简单的说,M2M是将数据从一台终端传送到另一台终端,也就是就是机器与机器(Machine to Machine)的对话。但从广义上M2M可代表机器对机器(Machine to Machine)人对机器(Man to Machine)、机器对人(Machine to Man)、移动网络对机器(Mobile to Machine)之间的连接与通信,它涵盖了所有实现在人、机器、系统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和手段。
传感网
传感网是指“随机分布的集成有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和通信单元的微小节点,通过自组织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现在谈到的传感网,一般指的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严格来说应当称为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传感网实际上由传感器+短距离传输模块共同构成。传感器种类非常多,常见的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位移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据说传感器的种类有3万余种。目前我国从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角度提出传感网,其研究和探讨的重点其实并不是传感器本身,而是聚焦在通过各种低功耗、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构成自组织网络来传输数据。泛在网
也被称作无所不在的网络,最早见于施乐首席科学家Mark Weiser在1991年“21世纪的计算”文章中提出的Ubiquitous Computing,因此泛在网概念的提出比物联网更早一些,而且国际上研究Ubiquitous的人也更加多一些,已经有一定的积累。2004年,日本提出了U-Japan、韩国提出了U-Korea的国家信息化发展计划。
对于是谁最先提出泛在网概念,目前还有争议。日本学者认为是他们最先提出: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将是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根据这样的构想,U网络将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基本特征,帮助人类实现“4A”化通信,即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任何人(anyone)、任何物(anything)都能顺畅地通信。“4A”化通信能力仅是U社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建立U网络之上的各种应用。
移动互联网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为一体,它是一个全国性、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可同时提供话音、传真、数据、图像、多媒体等高品质电信服务的新一代开放式电信基础网络,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需要一个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网具有覆盖广、建设成本低、部署方便、具备移动性等特点,使得无线网络将成为物联网主要的接入方式,而固定通信作为融合的基础承载网络长期服务于物联网。物联网的终端都需要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发送或者接收数据(这些数据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声音、视频、普通信息数据等),考虑到方便性(需要数据线连接)、信息基础设施的可用性(不是所有地方都有方便的固定接入能力)以及一些应用场景本身需要随时监控的目标就是在活动状态下,因此移动网络将是最主要的接入手段。
对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的数量化预测,是该蓝皮书的一大亮点。
如书中图表7-1(节选自第七章《全球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所示,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显示:2007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700亿美元,2008年达到780亿美元,增长10%以上。
图表 7-1 2007-2015年全球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变化趋势(亿美元)
数据来源:网舟咨询;数据整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据预测,未来5年全球物联网产业市场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预计2012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过1700亿美元,2015年更接近35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接近25%。这样的增长态势持续下去,未来10年全球的物联网无疑都将实现数量和质量的飞跃,实现大规模普及和商用,走进普通人家。
二、安防、电力、交通行业的中国物联网应用位居前列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其中,对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市场进行了分类描述,以及数量化的预测。
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是全球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正面临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安防、家居、电力、交通、医疗、物流等为代表的一些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开始逐渐接受物联网概念,采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和产品,应用于行业的生产、服务各个环节。
这些行业应用的市场规模和相应的市场份额,如书中图表10-2(节选自第十章《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趋势》)所示。
图表 10-2 2010年中国物联网主要行业应用市场规模及份额(亿元)
数据来源:网舟咨询;数据整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数据整理显示:2010年国内物联网主要行业应用中,安防(安全防护、防入侵、智能家居)、电力、交通3大行业位居前列。安防行业的应用遥遥领先,占据了接近一半的市场份额(43%),规模接近900亿元。其中,智能家居占26%,规模超过500亿元;网络视频监控市场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占到15%的市场份额。电力行业和交通行业是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其物联网应用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市场份额分别达到15%和9%左右,市场规模分别为大约300亿元和190亿元。重要的应用行业还包括物流、医疗、手机支付等,并正在逐渐渗透到其他各行业和经济领域。
三、中国RFID产品市场方兴未艾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蓝皮书(2010)》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江苏中科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该书包括环境篇、概述篇、产业篇、应用篇、技术篇、战略篇、展望篇、附录篇等内容,共二十章,二十多万字,对物联网产业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对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的数量化预测,是该蓝皮书的另一大亮点。RFID(射频自动识别)是物联网的核心关键技术,对它的现状描述和预测,可以从侧面反映物联网产业的整体市场规模,如书中图表9-4所示(节选自第九章《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概况》)。
图表 9-4 2008-2012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网舟咨询;数据整理: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2008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已经超过50亿元,2009年实现了25%以上的增长,接近80亿元的市场规模。基于相关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据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预测,2010年中国RFID市场规模将达到120亿元的规模,2012年有望达到200亿元。
第三篇: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8)
2018年6月2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在北京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8)》(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截至2017年末,我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达70.3亿张,人均持卡5.06张。
1、信用卡发卡量加速增长,截至2017年末,信用卡累计发卡量7.9亿张,当年新增发卡量1.6亿张,同比增长25.9%。
小编觉得这个数据信用卡人均5.06张,这个人均不太对,里面肯定有刷数据成分,很多老人孩子,小城市小县城乡村的人是没有信用卡的,这样来说的话,人均10张都不止,专业玩卡圈子里面的很多人都有一二十张信用卡,都拿信用卡来赚钱还有炒房了,现在银行的债务有些可怕!
2、信用卡、借记卡的活卡率均上升,借记卡的活卡率更是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趋势,达66.2%。
(银行卡累计发卡量和活卡量)
2017年,按全国人口计算,银行卡人均持卡量在2014年到2016年的基础上持续增长,年末人均持卡数5.06张。其中,借记卡人均持卡数4.49张,信用卡人均持卡数0.57张。
《蓝皮书》显示,银行卡安全性在不断提升,但目前仍存欺诈损失风险。2017年信用卡欺诈损失排名前三的欺诈类型为伪卡、虚假申请和互联网欺诈,与2016年情况一致。大多数欺诈损失为伪卡损失,虚假申请次之,但伪卡损失占比较2016年略有下降。2017年借记卡主要集中于电信诈骗、互联网欺诈和伪卡。
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年会20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以“强化风险防控,为支付安全保驾护航”为主题,会上发布和解读了《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8)》,同时,银行卡专业委员会携手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共同启动了中国银行业“支付安全”宣传月暨“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
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黄润中发表了题为“抓好风险防控续写银行卡产业发展新篇章”的讲话。他阐述了我国银行卡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并总结道,机遇大于挑战。具体而言,当前国际、国内的市场环境趋好,监管从严,治乱象补短板,金融科技井喷式增长,赋能银行卡产业正向数字化、移动化、智慧化转型升级。
在续写银行卡产业发展新篇章方面,黄润中指出,银行卡产业各方应抓好风险防控,加强内控合规,严守风险底线;深入拓展,向高质量发展加速转型升级;继续践行普惠金融,扎实服务实体经济;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履行好社会责任,围绕客户需求,积极应对、综合施策,促使银行卡产业走向新时代转型发展之路。
黄润中表示,2018年,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委员会将一如既往充分发挥自律维权协调服务作用,促进会员单位银行卡产业发展。
据银行卡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李杰介绍,2017年,在监管部门及各方的努力下,中国银行卡产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运用使互联网时代下的银行在拓宽获客渠道、降低运营成本、推进精准营销、提升客户体验、创新盈利模式、加强风险管控等流程中迎来发展机遇。未来,随着消费金融时代大门逐渐开启,我国银行卡产业将随之迎来一个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处长翁泉说,银行卡产业保持高质量发展,要着重关注“安全”、“便捷”与“融合”三个特性,为客户提供用的放心、便利高效、多维丰富的银行卡服务。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处长张伦透露,当前支付领域犯罪快速发展,打击防范工作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公安部正积极开展“云端2018”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支付领域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信用卡发卡速增
此前,曾有声音担忧“银行卡会不会成为最后的‘恐龙’”,《蓝皮书》的一组最新统计数据回应了这一质疑。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银行卡在发卡、交易、受理3个方面均保持了稳健增长,作为介质的“实体银行卡”有可能会减少,但不会消失,相反它将更加深度地渗透到各种支付场景中。
信用卡发卡量为何加速增长?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对于银行来说,目前零售业务发挥着“利润稳定器”的作用,而信用卡业务是零售业务的一个有力抓手。一方面,信用卡能够有效促进个人消费贷款发展,丰富融资分层供给,另一方面,信用卡业务能够形成稳定的还款现金流,还有利于增强客户黏性。
从人均持卡量看,截至2017年末,人均银行卡持卡数为5.06张,在此前两年的基础上持续增长。其中,人均借记卡持卡数为4.49张,人均信用卡持卡数为0.57张。
从发卡机构的市场份额看,五大行一起占据了“半壁江山”。截至2017年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共累计发行银行卡36.2亿张,发卡量占比高达51.5%;招商银行等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累计发行银行卡8.6亿张,占比12.2%,其他地方性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累计发行银行卡25.5亿张,占比36.3%。
“活卡率”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信用卡、借记卡的“活卡率”均上升。其中,借记卡的“活卡率”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趋势,达66.2%,信用卡“活卡率”在2016年的基础上继续增长,达73.1%。
所谓“活卡”,是指近6个月发生了消费、存取现、转账交易的银行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银行卡累计活卡量为47.1亿张,当年新增5.3亿张,同比增长12.7%。其中,借记卡累计活卡量为41.3亿张,当年新增4.0亿张,同比增长10.7%;信用卡累计活卡量5.8亿张,当年新增1.3亿张,同比增长29.7%。
在银行卡发展历程中,尤其是信用卡,长期存在“沉睡卡”的问题,也就是说客户申请信用卡后长期不使用甚至从未激活。究其原因,既受客户使用习惯、偏好影响,也是部分银行冲业绩的结果。
“银行卡‘活卡率’上升,说明存量资源在盘活,资源使用率上升。对于各家银行来说,不要一味做增量,要让银行卡在带动消费升级、推动普惠金融等方面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银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实际上,银行卡渗透率持续上升这一事实已经从侧面反映了上述作用。《蓝皮书》显示,2017年我国银行卡交易总额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48.7%,较2016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同时,银行卡卡均交易额下降,交易笔数上升,这表明持卡人的单次消费需求趋于碎片化、小额化、随机化,反映出我国信用卡消费的构成元素升级,从“大额、低频、单笔”的大宗交易转向“小额、高频、多笔”的刚性消费,回归消费本源。
防三大欺诈风险
用卡安全是银行卡工作的永恒主题。近些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迭代、智能终端广泛应用,银行卡业务正在面临数据信息复杂化、支付介质多元化、服务模式多样化等新环境,与之相伴随,银行卡的欺诈手段也不断翻新。由此,如何保护持卡人的信息、资金安全成为重中之重。
《蓝皮书》显示,2017年银行卡欺诈率为1.36个基点,较上年下降0.99个基点,最主要欺诈手段有3种,即伪卡、电信诈骗、互联网欺诈。
其中,借记卡欺诈主要集中在电信诈骗、互联网欺诈和伪卡,信用卡欺诈损失排名前三位的欺诈类型分别为伪卡、虚假申请、互联网欺诈。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芯片卡普及、磁条卡逐步退出舞台,传统通过侧录磁条方式的伪卡欺诈风险下降,线上非面欺诈风险凸显。“不法分子利用黑客技术窃取银行卡信息、交易验证码等关键支付信息,对持卡人的账户盗刷。”公安部经侦局相关负责人说。
上述负责人说,从欺诈过程看,呈现出专业化、集团化、规模化3大特点。首先,不法分子往往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从客户端、支付端、系统端寻找技术、规则漏洞,进而植入二维码木马、设计免费wifi陷阱、变身银行官方号码伪基站等;其次,不法分子往往相互勾结,形成有组织、有分工的作案团伙,涵盖数据获取、规则研究、信息包装、技术攻击等诸多环节;再次,互联网拓展了欺诈风险实施的空间和地域范围,同一欺诈案件可能遍及全国。
据悉,接下来有关监管部门将继续形成合力,引导业内完善制度建设、革新风控技术、提升风险管控的精细化水平,严守风险经营底线,筑牢信用卡管理根基。
钱宝科技是专业从事融合支付业务的高科技金融服务企业,提供银行卡收单、移动支付以及互联网支付解决方案。钱宝科技及其前身成立于2005年,为中国银联成员机构和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会员单位。2011年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拥有全国性“银行卡收单”和“互联网支付”两项牌照。2013年,国家外汇管理局特许钱宝科技首批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外汇结算业务试点,同时,钱宝科技也是国内首批通过Visa QSP资质认证的持牌机构。
在融合支付发展领域,钱宝科技拥有专业、高效的产品研发团队,具有独特的行业领先地位。我们最新的支付产品融合了多种收付款场景及方式,如银联云闪付、银联二维码、银联卡非接、插卡、刷卡、Apple Pay、SamSung Pay、Huawei Pay、Mi Pay、京东白条、微信支付宝聚合码等,结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PP-招钱进宝,使支付更加安全、多样、便捷。钱宝科技现面向全国广大代理合作伙伴进行POS招商,钱宝有史以来最大的政策,MPOS最低拿货价79,钱宝MPOS 不止是送。钱宝科技佛系收单,无套路,不跳码,有商城自选,好政策,不等人,真金白银返现,错过不再拥有。
第四篇:重庆旅游产业发展蓝皮书目录
重庆旅游产业发展蓝皮书
——2012年重庆旅游产业发展报告
目录
序言…………………………………………………………...黄奇帆 2012年重庆旅游产业发展总报告……………………………..刘旗 第一篇 2012年重庆旅游经济运行特征及发展态势
第一章 重庆旅游产业环境及产业布局
第二章 重庆旅游产业运行状况
第三章 重庆旅游产业的主要成绩
第四章 重庆旅游产业待开发的关键领域
第五章 重庆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第二篇 产业调研报告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三篇
温泉
附件:
2012年重庆市旅游业统计公报
第一章旅游经济运行特征与发展态势:2010年,既是“十一五”发展的“收官”之年,也是云南省抓住各种重大机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云南遭遇百年大旱等特殊环境下,云南省通过加快推进旅游综合改革,积极扩大旅游对外开放与合作,着力加强旅游重大重点项目建设,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促进云南旅游产业平稳较快发展,不仅各项旅游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也为“十二五”云南旅游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章从云南旅游经济运行与发展态势角度,分析了2010年云南旅游经济运行的环境、特征和成效,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期间云南旅游产业发展态势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11年云南旅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对2011年旅游经济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
第二章旅游市场发展态势和宣传推介:旅游业发展必须以旅游市场为基础,只有满足旅游客源市场的需要,旅游业才可能获得持续发展。云南省远距欧美等传统发达旅游客源市场及国内沿海主要旅游客源市场,客观上使得旅游客源市场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云南旅游发展的重大因素,因而加强旅游市场宣传促销及旅游市场开发始终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重点。2010年,云南省面对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的不利局面,加大旅游市场的宣传推介力度,加强旅游产品开发与品牌培育,同时对目标旅游市场、重点旅游市场做出了积极调整,促使云南旅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云南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第三章旅游综合改革发展与开发建设:自2009年国家确定云南省作为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点省份以来,云南抓住这一旅游改革发展的新机遇,结合国家培育建设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要求,一方面加快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进程,推进保山腾冲、玉溪抚仙湖—星云湖、大理苍洱地区和昆明世博新区等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加大旅游专项试点改革力度,使旅游综合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在旅游综合改革发展推动下,以重大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旅游城镇、旅游强县建设发展,加大旅游特色乡村开发建设,为“十二五”旅游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章旅游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两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和潮流。因此,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尤其是中西部和边疆民族地区要利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旅游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不断提升旅游发展水平。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要求,在2010年及“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旅游对外开发及区域合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云南加快与东盟及南亚各国的区域旅游合作,推进澜沧江-湄公河跨国旅游线路开发,加强国内与省内的区域旅游合作,逐步在旅游对外开发与区域旅游合作中建立起双边、多边的旅游合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云南旅游持续快速地发展。
第五章旅游行业发展态势及特点(上):旅游活动,是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在内的综合性经济社会活动,由此决定了旅游业也是由多个行业组成的综合性产业部门。其中,旅行社业是旅游业的“龙头”行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旅游景观业,既是旅游业地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行业,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水平。因此,本章重点分析了2010年及“十一五”期间,云南省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业和旅游景观业的发展态势和运行特点,指出了他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以促进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业和旅游景观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六章旅游行业发展态势及特点(下):旅游业作为由多个行业组成的综合性产业部门,除了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旅游景观业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行业外,旅游餐饮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和旅游会展业也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旅游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本章重点分析了2010年及“十一五”期间,云南省旅游餐饮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和旅游会展业的发展态势和运行特点,指出了他们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以促进旅游餐饮业、旅游娱乐业、旅游购物业和旅游会展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七章区域旅游发展态势和特点(上):加强区域旅游发展,既是云南旅游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推进区域内各州市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云南省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统筹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在积极培育区域旅游增长极的同时,推进区域内各州市整合资源和产品,培育区域精品旅游品牌,促进了全省六大旅游区发展格局的形成。在云南区域旅游发展中,滇中旅游区、滇西北旅游区和滇西南旅游区已经成为云南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在国内外旅游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因此本章重点分析了2010年及“十一五”期间,滇中旅游区、滇西北旅游区和滇西南旅游区发展态势和特点,指出区域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第八章区域旅游发展态势和特点(下):在云南省区域旅游发展中,滇西旅游区、滇东南旅游区和滇东北旅游区相对于其他三个旅游区,不仅旅游发展起步较晚,而且旅游发展也相对缓慢。但是,随着“十一五”以来加快了旅游开放建设,使滇西旅游区、滇东南旅游区和滇东北旅游区呈献出快速发展态势。到2010年,滇西旅游区的腾冲、滇东南旅游区的弥勒等声名鹊起,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有力地促进了各旅游区的快速发展。因此,本章重点分析了2010年及“十一五”期间,滇西旅游区、滇东南旅游区和滇东北旅游区发展态势和特点,指出这三个旅游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第九章旅游行业管理与人才培养:旅游行业管理,是对旅游发展和运行过程的动态管理,主要目的是为旅游者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为旅游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因此,旅游行业管理的出发点、管理政策制定以及管理手段推行,都应努力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本章重点分析了2010年及“十一五”期间云南旅游行业管理的在内容和重点,并对旅游标准化工作、信息化建设、旅游协会管理和旅游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指出在旅游行业管理中,应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和环境;应进一步加强旅游标准化工作,规范和提高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应进一步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提高旅游应用现代技术的能力,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应进一步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为云南旅游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努力开创云南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第五篇: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措施研究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措施研究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高熙来源:baidu发布时间:2011-1-4 23:21:28原文标题: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措施研究,原文网址:
摘要】:信用卡作为一种新的银行信用工具,已成为提高社会支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安全的重要支付工具。随着信用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信用卡支付比例逐步攀升,信用卡贷款比重逐年加大,信用卡业务为金融机构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信用卡在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也在方便人民生活,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商业零售业,航空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信用卡产业作为金融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在不断演变创新。本文共分三大部分:一是介绍信用卡基本特征和信用卡产业概念;二是对信用卡产业发展特点及问题进行分析;三是解决我国商业信用卡务桎梏的设想。
【关键词】:信用卡;发展特点;营销模式
一,信用卡的本质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一)信用卡的本质及其特征
信用卡从产生到如今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信用卡业务具有无担保循环信贷的产品特性,透支贷款实际发生的非计划性,无固定场所,授信个体多,单笔金额小等特点。其中,信用卡最核心价值和区别于其他银行产品的根本特征是提供小额循环消费信贷。一方面它不同于借记卡,借记卡是一种用于吸收存款,代理收付,支付结算的金融工具,属于传统金融工具的延伸,其业务本质是储蓄和支付结算;而标准意义上的信用卡(即贷记卡)作为复合型银行产品,是应用于日常费的个人无担保(无抵押)循环信贷。另一方面,与个人消费信贷,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等个人贷款产品相比,信用卡贷款具有典型的无担保(或质押,抵押)和非计划性特征,银行根据持卡人的收入和信用状况为其核定信用额度,只有在客户持卡消费时贷款才实际发放出去。
信用卡在我国银行中仍算是一项新兴业务,业界普遍存在着对其特殊性认识不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国内信用卡业务的发展。首先,信用卡是一种典型的离柜业务,能与电子银行业务实现完美结合;其次,信用卡的产品属性也能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信用卡是一种不过分依赖柜台销售的金融产品,它不同于单一的信贷业务,其业务环节涉及到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各个领域,和银行传统业务之间存在本质差别,是银行最全面,最复杂,最集中的特殊业务。
(二)我国信用卡的发展现状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已经由分散经营,无序竞争逐步走向联网联合的新阶段。总体上说,我国信用卡业务呈现出发卡数量多,速度快,但持卡消费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例低,交易次数,交易额少,特约商户普及率低等特点。
信用卡产业可以分为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我国的信用卡产业兼具有引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部分特征。从全国情况来看,特别在农村和许多小城镇,当前我国信用卡产业在总体上刚刚处于引入期,处于唤醒和了解信用卡产品概念的阶段。但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总的来看开始进入成长期,在这些城市,随着大众市场对信用卡的接纳,持卡人已从过去的少数高端客户往普通人发展,销售加快;更多的发卡机构开始进入信用卡产业,竞争加剧。从市场结构来看,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清晰的高中端市场的划分,也尚未形成一个基于不同持卡人的客户结构。目前几个领先银行在信用卡业务的不同领域中各有千秋,各自在一些单项业务上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但是相互比较之下这些特色并不突出,优势并不稳固,更尚未有哪一家发卡银行已经取得了全面的综合优势。同时,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便是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上借记卡仍占超过95%的比例,而且在贷记卡中准贷记卡仍占很大比例,所以真正意义上的贷记卡仍属少数,借贷消费更属少数,因此就目前而言信用卡在我国的发展潜力仍是巨大的。
二,我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特点及其问题分析
(一)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特点及优势
自2006年起,我国兑现入世后的承诺开始逐渐全面放开金融业,包括利润空间巨大的信用卡产业,这便给了国际顶尖的外资银行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同时,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也纷纷感到了压力,开始越来越重视信用卡这一块业务,并通过中国银联成立等机会迅速推广信用卡,利用其天时地利等优势网罗了一大批的忠实客户。国内商业银行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联的迅速发展给客户提供了资金通存通兑的便利条件;二是在各大银行的高度重视下,银行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在管理模式及用人制度等方面日趋合理,并逐渐与国际水平接轨;三是国内银行拥有非常庞大的营业网点及雄厚的客户基础,这一点对于外资银行来说绝对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
(二)信用卡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用机制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亟待健全
信用卡业务可以定义为一种民事行为。在美国,个人信用制度有着严格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美国的信用管理相关的基本法律框架共包括 16 部法律,这些法律直接规范(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和保护个人隐私方面。其完善的法律体系对于规范,促进个人信用,消费信贷以及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而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国内关于个人信用管理的法制建设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政策体系也没有形成。《民法通则》,《合同法》,《刑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只是对信用卡业务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其具体的规定则主要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1999年3月1日起实施)。但是,由于有关信用卡法律体系的不完整,新的银行卡条例还没有出台,在实际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有可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办卡用卡的积极性。
2。信用卡风险管理问题
由于我国信用卡业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因而在科学管理尤其是风险管理这一方面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国内征信系统极不完善,信用外部数据极度匮乏。没有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个人征信体系是目前我国发展信用卡业务的最大障碍;第二,信用卡产品结构单一,客户细分不够。在我国大多数银行只将信用卡区分为一般客户和VIP客户两级。参数简单导致不能建立真正针对目标客户的信用等级所应采取的风险预警系统;第三,国内发卡银行所自行构建信用卡的业务系统,信息系统大多尚处于基础建设阶段。因而,大都缺乏统计分原文标题: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措施研究,原文网址:
析或商业智能系统,这就增加信用卡操作风险产生。在信用卡坏账,恶意透支发生之后,往往由于电子化手段发展滞后,止付名单传递速度慢,自动授权设备不完善,业务管理部门管理的漏洞,特约商户审单不严等原因,发卡银行损失很大;第四,在我国各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营运成本,纷纷将信用卡营销业务外包,这造成银行信用卡管理上的漏洞,而国内银行在信用卡发放中的各种不规范更加剧这一风险。那些专业化信用卡营销机构目前普遍采取较为激进的营销策略,为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他们往往放松风险控制,个别机构对客户信用程度没有进行充分审查,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就能给予客户相当大数额的授信额度。
3。信用卡营销模式及问题分析
(1)信用卡经营管理问题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均是属于计划经济时期的总,分行分权体制,与之相适应,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经营架构普遍采取总,分行模式,在此模式下,信用风险管理由总行宏观调
控,分行操作实施;市场营销由分行独立推动,每个分行都有独立的发卡,审批,管理和催收权限,有自己的制卡设备以及客户服务和对账单邮寄人员,资金清算依赖总行,分行的清算网络,业务贷放资金在系统内部融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人,其经营管理上的弊端逐步显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能形成全行统一的业务平台和运营标准,非策略性成本叠加,投人产出效率较低;第二,业务管理者,经营者和市场要素之间的信息在传导中变异,衰减,造成决策滞后,经营管理存在盲目性;第三,各发卡机构执行授信管理和规章制度的标准不一,风险监控范围限于本地区,难以强化信用风险预警和内控基础建设,存在较多的管理盲点和风险隐患;第四,由于分行管理文化各异,服务质量和标准参差不齐,持卡人难以得到规范化服务;第五,营销力量薄弱,销售覆盖面窄,不利于提高发卡质量和竞争优质客户;第六,资源配置分散,对重点市场支持不足,对资源匮乏地区退出不力,形成了一些经营规模较小,效益不佳,管理薄弱的发卡机构。
(2)信用卡市场客户问题
在我国的个人银行业务领域存在着典型的“80/20法则”,即富裕客户占我国本土个人银行客户总数的2%,利润却占个人银行业务总利润的55%-65%;“大众富裕客户”占中国本土个人银行客户总数的18%,利润却占个人银行业务总利润的40%-50%,而占客户总数80%的大众市场则基本不盈利。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信用卡营销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市场细分工作,主观地认为自身的信用卡产品能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因此信用卡的营销对象往往是面对“全国人民”。各发卡机构满足于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而不注重售后服务工作,结果一方面持卡人在领到信用卡后却并不使用,造成睡眠卡,另一方面在发展新客户的同时又流失了大量的老客户。
三,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桎梏的设想
(一)改善信用卡受理环境,促进信用卡产业健康发展
我国银行卡业务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银行卡业务未能达到良性循环有关。应大力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通过鼓励银行卡的使用,扩大银行卡业务规模,使银行卡业务尽快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银行卡受理环境改善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充分发挥作用,借鉴国外经验,以税收等相关政策甚至行政手段共同推进受理环境的建设。如在银行卡各参与方之间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在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中发卡行,收单行,银行卡联合组织,特约商户和专业化服务机构应各司其职,密切分工,形成既相互合作又有序竞争的一个利益共同体。从鼓励支持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的角度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和参与受理市场建设的积极性,使我国银行卡业务的规模能够得到不断的扩大,实现规模化经营。
(二)加强信用卡立法建设,配合我国信用卡业务与国际接轨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道德经济,信用卡业务作为市场经济中金融方面的重要内容,自然与道德法律分不开。在道德方面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觉悟抑制信用卡犯罪;同时,健全涉及信用卡业务的法律法规,保证信用卡业务的顺利开展。首先,应加快《银行卡条例》的制定和出台,通过建立健全的法规,创造公平,合理,有序的市场环境,鼓励银行卡业务的专业化和市场化,保证银行卡业务全面规范地发展。同时,《银行卡条例》的制定还应尽量体现鼓励银行卡使用和推动受理环境改善,鼓励各经营主体通过业务创新增强竞争力,以及保护持卡人利益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与金融稳定等原则。另外,还要尽快制定关于个人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规,包括个人信用制度,开放诚信数据,惩罚提供不真实数据者等规定,推进全国性诚信体系的建立,为控制信用卡风险,促进银行卡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新技术,尤其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发展对银行卡业务的影响,及时制订出解决在新支付环境下银行卡业务面临问题的法律制度。如《贷款
真实法》,《信用卡发行法》,《财务隐私权利法》,《电子资金划转法》等,以规范和促进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
(三)建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1。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内控机制
信用卡风险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发卡行自身所造成的。一些发卡行疏于内控制度建设,片面追求发卡量和市场占有率,为不法人员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信用卡业务内控制度建设方面,一是建立专门风险测控部门,对银行业务风险进行现代化,科学化管理。二是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提高各环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有效性,采用责任制,从制度上杜绝违规案件发生,减低风险控制成本;三是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避免人为的违规操作;四是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保证发卡行上下级之间,发卡行与特约商户之间信息畅通。五是坚持业务处理三分离制度,即:信用卡的会计记账人员与发卡人员相分离,会计复核人员与授权人员相分离,打卡操作员与电脑编程人员相分离。形成各级各类人员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机制。
2。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构筑持卡人征信平台
个人征信系统是现代社会信用消费的保障和基础,信用卡业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信用卡业务在众多发达金融市场国家的成功表明,一套科学完善的个人信用管理体系是信用卡规范健康发展的前提。目前,国内许多原文标题: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措施研究,原文网址: 地区政府都在已经或正在积极牵头建设本地区的征信机构和征信网络,从区域和短期的角度上看,这一做法有利于各地信用体系的建立,但从全局和长期看来,这不仅造成了重复投资,降低了信用体系建立的效率,而且形成了区域分割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国统一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而且由于我国缺乏一个跨行业,跨地区个人信用评估和征信机构,使得发卡机构对个人的风险评估的难度加大,办卡的风险成本增加。因此,我国急需建立以银行,税收,公安等机构为建设维护主体,内容涵盖个人基本情况,学历,职业,收人,纳税,家庭与财产状况,信用记录等全部资信状况的个人信用体系。同时,我们还应采取积极措施唤醒公民的信用意识,推广个人信用文化,让个人信用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四)改进营销模式,努力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1。加快技术创新,提高综合服务质量
信用卡是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作为现代电子支付手段,信用卡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因此,加快信用卡技术创新,是为持卡人和特约商户提供最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重要前提。
①发卡机构必须使用先进的发卡系统。对于发卡机构来说,发卡系统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卡机构为持卡人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目前,不少商业银行作为发卡机构都已经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信用卡发卡系统,完成了发卡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为加快信用卡业务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②充分利用现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建立先进的电子化的信用卡客户服务系统。信用卡客户服务已经完全依赖与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电子化的客户服务系统可以延长服务时间,使以较低成本为客户提供“全天候”服务成为可能。电话,自动语音,网站,传真等信息沟通渠道的多样性使客户交流,虚拟服务无处不在。无论过去有没有手工提供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市场形象。现代电子化的客糊服务中心,面对内外众多用户,应该成为一个机构工作流的枢纽,为内外众多用户提供一个协同工作的空间,使工作的上游至下游存在一个高效的信息处理和反馈机制是客户服务中心最重要的性能。
2。重视客户服务,做好客户管理工作
一切信用卡产品的推陈出新都应坚持“以客户为导向”,坚持“客户本位”的服务理念,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不断更新服务观念,改造和完善服务水平,提高服务效率。通过进行客户价
值分析,事实对客户的有效管理,可以不断加强和完善客户关系,从获取客户,发展客户,保留优质客户,淘汰劣质客户,发展新客户等方面,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形成“客户——客户中心——业务应用/业务部门”之间的闭环过程。开展客户服务的过程也是收集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的过程,市场信息,客户需求是业务创新的数据基础,经营者可以据此研制新产品,设计新的服务模式,寻找市场进入途径,进而提升业务质量,增强竞争力,最终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妍,肖磊;我国信用卡市场现状和发展对策[J];技术与市场;2006年05期
[2] 郭婵,罗剑朝;我国信用卡消费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消费经济;2005年01期
[3] 杨科,虞月君;对我国银行卡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信用卡;2003年12期
[4] 张辉;信用卡业务发展分析与策略[N];金融时报;2003年
[5] 谢利;关注中国信用卡产业可持续发展[N];金融时报;2003年
原文标题: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和措施研究,原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