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绪论

时间:2019-05-13 05:08: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绪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绪论》。

第一篇:《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绪论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绪论

邹东涛

2007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9周年,也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其时,正值“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组编和写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心潮澎湃,写下了两首《改革步入三十年》的诗稿——

(一)改革步入三十年,三中全会功盖天。

坎坷跌宕建国路,开辟新程转大弯。

阶级斗争“纲”退位,经济建设走前沿。

摸着石头探河道,慎履薄冰高扬帆。

土地承包农民笑,市场开放购销欢。

国企改革产权变,非公经济半壁天。

经济增长蒸蒸上,环球商贾竞抢滩。

(二)前腐后继斩难断,道德衰败信誉残。

社会阶层大分化,收入分配距天渊。

劳工地位落千丈,权贵资本蠹蔓延。

当年喝汤呼万岁,今日吃肉骂声喧。

“两仇”思想日演进,反思改革白浪翻。

退则卅年前功弃,进则改革大攻坚。

改到深处是硬核,民主建政挺前沿。

在第一首中,我对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喜形于色。

在第二首中,我对改革开放存在的种种问题忧心忡忡。

开启于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国改革开放,经过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30年的艰难拼搏,创造了当今中国的“两个盛世”:一是中国经济体制创新的盛世;二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盛世。美国学者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于2004年5月向全世界打出了“北京共识”(Beijing Consensus)的旗帜,以挑战“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的气派大大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自古“盛世修书”。“两个盛世”把为改革开放“修书”的历史任务推到了世人面前。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的《新年祝词》中宣布:“2008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隆重纪念”有着许多实际工作要做,作为改革开放的思想者和研究者们,最重要、最熟悉、最恰当的工作就是为改革开放“修书”。为此,我们组织撰写了这本“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

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既是改朝换代的历史,也是发展和改革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改朝换代和改革都是推进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动力。然而,中国历史上的十多次大的改朝换代都成功了,而十多次大的改革在当时基本上都失败了,或者说初胜即败了。从先秦商鞅变法到北宋王安石新政,从明朝海瑞上疏到清末戊戌变法,都在轰轰烈烈中成为历史的悲剧。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只是在扭曲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而一个个功勋卓著的大无畏的改革家,只是在身后的历史学家笔下才得到崇高的评价。王安石的千古绝唱“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只是当时无可奈何的悲怆呼唤。

在人类历史上辉煌了几千年的文明古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自身制度和科学技术的“双重落后”,这只世界闻名的东方雄狮渐渐沉睡,受尽了新兴西方列强的惨烈蹂躏,华夏文明不仅衰落了,而且是百孔千疮。然而,天行健,东方雄狮始终不甘衰落,始终不忘振兴崛起,始终坚持自强不息。当地球旋转到1949年时,中国人民勇敢地站起来了,坚定不移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地球旋转到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又进一步觉醒了——自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这场崭新的“长征”之路一走就是30年。

3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白驹过隙的短暂一瞬。由于30年来改革开放稳操胜券,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走上了中华崛起的快车道,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等“当惊世界殊”。30年来,中华民族为了自己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解放思想,观念更新,破除各种思想障碍;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逐步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探索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道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从“冷眼向洋看世界”到逐步融入世界,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大国、最重要的外汇储备大国、最重要的投资“抢滩”大国„„为此,世界称奇,环球惊诧。在当今世界,谈及改革开放的成功,言必称中国。无论是国内专家,还是国际社会,都在纷纷探索“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之谜”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谜”。

自从1978年以来,我与许多国人一样,深深“沾染上”了改革情结。满脑子改革开放,满脑子发展崛起,调研从未止步,思考从未松懈,笔耕从未停歇。当历史跨入2007年,就开始惦记上了次年的改革“而立之年”,琢磨着要为心之所系的改革开放做点什么有益的工作,献上一份什么心仪之礼。

皮书,特别是蓝皮书,是以“出社科精品,创传世文献”为宗旨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品牌出版物。迄今已有近百个品种,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哲学、文学、法律、社会等各个方面,尤其是经济类的占绝大部分,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城市、区域、企业、商贸、能源等等,几乎应有尽有。但中国改革开放快30年了,却一直没有在整体上全面系统深入探索发展和改革的蓝皮书。借此改革开放30年之际,让我们来开启这个项目吧!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分析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教训,展望和探索改革开放发展的未来路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把为改革开放30年的“修书”纳入蓝皮书系列——“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

2008)》,这既是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蓝皮书填补一项空白,更是为中国改革开放“而立之年”献上一份华诞心礼。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按照常理,国内应当是一派莺歌燕舞庆盛世的景象。然而,中国国内却在“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中生起了“烽烟四起”的大争论。尽管邓小平同志生前多次强调“不争论”,甚至还把“不争论”作为自己的重大“发明”,但中国改革开放尚未满30周年,就已经发生了三次大的争论。而就争论的广度、深度和时间的长度而言,则以这几年的第三次争论最为剧烈、最为深刻。这就给本书的写作提出了艰巨任务。

如果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比作一场空前巨大的无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在全国各个方面纵横交错、波澜壮阔中展开的.作为改革开放30年的第一本蓝皮书,既要有“战争史”,又要有“战争理论”、“战争胜利经验”、“战争失败和挫折教训”、“未来战争的理念”等等。为此,本书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转变”、“宏观经济调控”、“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财税体制改革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农村改革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演变”、“社会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房地产改革与发展”、“证券市场发展”、“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教育改革与发展”、“法制建设” 等各个方面,系统回顾、总结和研究,既全方位展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又深入分析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努力奋斗的方向。

作为我国30年来第一本“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对改革开放30年的研究绝不能沉湎于事务主义,成为一本改革开放的历史流水账,必须要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本书的主报告“总结经验 科学改革——科学改革观论纲”,就是试图系统全面而又高屋建瓴地把握改革开放30年的缘起、理论基石、过程和阶段、基本经验和教训、现存问题和现实空间,认为对改革开放30年最好的纪念和庆典,是探索“科学改革观”。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又衍生和胶着许多矛盾,迫切需要“科学改革观”。科学发展观客观上催生了科学改革观。科学改革观的视野是“做中国‘猫’,抓中国‘鼠’”。科学改革观的路径就是要从过去的“摸着石头过河”走上岸来,为改革“造船”、“造桥”,从而飞跃到“划着船过河”和“踩着桥过河”,从改革的“必然王国”向改革的“自由王国”越进。毛泽东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改革只有走进了自由王国,才能悟出高超的智慧,走上康庄的大道,释放巨大的潜能,达到期望的目标。

如果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比作一场空前巨大的无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在全国各个方面纵横交错、波澜壮阔中展开的,作为改革开放30年的第一本蓝皮书,既要有“战争史”,又要有“战争理论”、“战争胜利经验”、“战争失败和挫折教训”、“未来战争的理念”等等。为此,本书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转变”、“宏观经济调控”、“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行政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财税改革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农村改革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变”、“中国社会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房地产改革与发展”、“证券市场发展”、“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教育改革与发

展”、“法制建设” 等各个方面,系统回顾、总结和研究,既全方位展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又深入分析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努力奋斗的方向。

作为我国30年来第一本“发展与改革”蓝皮书,对改革开放30年的研究绝不能沉湎于事务主义,成为一本改革开放的历史流水帐,必须要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本书的主报告“总结经验,科学改革——科学改革观论纲”,就是试图系统全面而又高屋建瓴地把握改革开放30年的缘起、理论基石、过程和阶段、基本经验和教训、现存问题和现实空间,认为对改革开放30年最好的纪念和庆典,是探索“科学改革观”。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又衍生和胶着许多矛盾,迫切需要“科学改革观”。科学发展观客观上催生了科学改革观。科学改革观的视野是“做中国‘猫’,抓中国‘鼠’”。科学改革观的路径就是要从过去的“摸着石头过河”走上岸来,为改革“造船”、“造桥”,从而飞跃到“划着船过河”和“踩着桥过河”,从改革的“必然王国”向改革的“自由王国”越进。毛泽东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改革只有走进了自由王国,才能悟出高超的智慧,走上康庄的大道,释放巨大的潜能,达到期望的目标。

人生三十,只是“而立”,四十也仅为“不惑”,五十才初知“天命”。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经攻克了一个个“必然王国”,但旧的“必然王国”攻克了,还会产生新的“必然王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一次次逼近“自由王国”,但“自由王国”在不断升华,每接近一次,它又渐高渐远一次,让人可望而不可及,让人永远去攀登“自由王国”的云梯。

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必须进行深刻的理性思维,而凡理性思维总是“冷”思维。比如,对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无论怎样讴歌赞颂都不为过,“隆重纪念”肯定少不了要“载歌载舞欢庆”和“铺天盖地歌功”。这些“热”的形式肯定是少不了的。对于理性的领导者、政治家和思想家来说,不仅要看到过去之辉煌,更应当关注今日之问题和未来之挑战。当举国上下载歌载舞欢颂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时候,“而立之年”的成熟则应表现在对改革开放30年多一些“冷”思考。这就要求我们一点不能骄傲自满,一点不敢掉以轻心,而必须矢志不渝、坚忍不拔地进行改革攻坚,迈过和超越一个个大关——

我们正在过大关,这是一个改革探索者心灵良知的呼唤。

搞活国企,发展民企,保护私产,让社会财富的源泉淙淙不断。

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劈开丛荆,绕过暗礁,越过激流险滩。

我们正在过大关,这是人民群众深切的心愿;

警惕权贵资本把改革的成果侵占,自发的市场难以把“帕累托最优”实现;

铲除“坏的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促进“好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们走了多少沟沟坎坎弯弯,旧的体制已经初步得到改观;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始见倪端; 打好深层次改革的攻坚战,继续攻克一道道新的大关。

如果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比作一场空前巨大的无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在全国各个方面纵横交错、波澜壮阔中展开的,作为改革开放30年的第一本蓝皮书,既要有“战争史”,又要有“战争理论”、“战争胜利经验”、“战争失败和挫折教训”、“未来战争的理念”等等。为此,本书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转变”、“宏观经济调控”、“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行政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财税改革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农村改革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变”、“中国社会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房地产改革与发展”、“证券市场发展”、“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教育改革与发展”、“法制建设” 等各个方面,系统回顾、总结和研究,既全方位展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又深入分析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努力奋斗的方向。

作为我国30年来第一本“发展与改革”蓝皮书,对改革开放30年的研究绝不能沉湎于事务主义,成为一本改革开放的历史流水帐,必须要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本书的主报告“总结经验,科学改革——科学改革观论纲”,就是试图系统全面而又高屋建瓴地把握改革开放30年的缘起、理论基石、过程和阶段、基本经验和教训、现存问题和现实空间,认为对改革开放30年最好的纪念和庆典,是探索“科学改革观”。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又衍生和胶着许多矛盾,迫切需要“科学改革观”。科学发展观客观上催生了科学改革观。科学改革观的视野是“做中国‘猫’,抓中国‘鼠’”。科学改革观的路径就是要从过去的“摸着石头过河”走上岸来,为改革“造船”、“造桥”,从而飞跃到“划着船过河”和“踩着桥过河”,从改革的“必然王国”向改革的“自由王国”越进。毛泽东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改革只有走进了自由王国,才能悟出发展的智慧,走上康庄的大道,释放巨大的潜能,达到期望的目标。

人生三十,只是“而立”,四十也仅为“不惑”,五十才初知“天命”。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经攻克了一个个“必然王国”,但旧的“必然王国”攻克了,还会产生新的“必然王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一次次逼近“自由王国”,但“自由王国”在不断升华,每接近一次,它又渐高渐远一次。

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必须进行深刻的理性思维,而凡理性思维总是“冷”思维。比如,对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无论怎样讴歌赞颂都不为过,“隆重纪念”肯定少不了要“载歌载舞欢庆”和“铺天盖地歌功”。这些“热”的形式肯定是少不了的。但对于理性的领导者、政治家和思想家来说,不仅要看到过去之辉煌,更应当关注今日之问题和未来之挑战。当举国上下载歌载舞欢颂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时候,“而立之年”的成熟则应表现在对改革开放30年多一些“冷”思考。这就要求我们一点不能骄傲自满,一点不敢掉以轻心,而必须矢志不渝、坚忍不拔地进行改革攻坚,迈过和超越一个个大关——

我们正在过大关,这是一个改革探索者心灵良知的呼唤; 搞活国企,发展民企,保护私产,让社会财富的源泉淙淙不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劈开丛荆,绕过暗礁,越过激流险滩。我们正在过大关,这是人民群众深切的心愿;

警惕权贵资本把改革的成果侵占,自发的市场难以把“帕累托最优”实现;铲除“坏的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促进“好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走了多少沟沟坎坎弯弯,旧的体制已经初步得到改观;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始见倪端;打好深层次改革的攻坚战,继续攻克一道道新的大关。

邹东涛

2008年4月

第二篇:铁路发展绪论

铁路发展绪论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铁路承担了全国85%的木材、85%的原油、60%的煤炭、80%的钢铁及冶炼物资的运输任务,铁路每年完成的旅客周转量占全社会旅客周转量的1/3以上,完成货物周转量占全社会货物周转量的55%,我国铁路以仅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世界铁路货运25%的运输量。

铁路货车是铁路货物运输的重要装备,是完成铁路货运任务的物质基础。我国铁路货车管理实施“铁道部—铁路局—车辆段”三级管理体制,由铁道部集中统一领导,铁路局车辆处、车辆段逐级负责,铁路局直接管理车辆段。近年来,铁路货车系统坚持“保障运输发展,适应运输发展,促进运输发展”的指导思想,立足自主创新、集成创新,系统掌握了120km/h提速铁路货车、大轴重铁路货车关键技术,研制了敞、棚、平、罐、漏斗五大系列通用铁路货车和长大货车、特种铁路货车、专用铁路货车等系列产品。通用铁路货车载重由60t级全面向70t级升级换代。经过60年的创新与发展,铁路货车技术连续迈上了3个台阶,在客货共线运营、安全可靠性要求高的条件下,铁路货车实现了重载、提速两大跨越,速度、密度、重量同步提升,铁路货运能力迅速提高,多项关键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重载、提速发展之路,适应了铁路运输发展的需要。铁路货车运用维修工作是铁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和畅通的重要环节,做好铁路货车运用维修工作是保证运输安全的前提和基础。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货车载重由30t、50t、60t逐渐发展到现在70t,商业运行速度也由50-80km/h提高至120km/h。铁路部门在全面展开大规模铁路建设的同时,把深化内涵扩大再生产作为扩充铁路运输能力最现实的途径,在1997年至2002年先后四次大面积提速的基础上,于2004年、2007年进行了第五次和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增加列车运行密度,发展重载运输,铁路网综合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客货运量连年大幅度增长,运输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升。铁路货车运用维修工作不仅与货车制造、检修等有关,而且与运输、车务、机务、工务、电务等单位有着紧密联系;同时还要考虑货车载重、速度、结构以及机车运行区段、线路状况、区域气候特点、装卸车使用等情况。长期以来,我国铁路采取客货共线运营模式,铁路运营里程少,线路桥梁设计载荷较低,列车运行闭塞分区短而限制制动距离;而货车不同载重、不同速度、新旧共存,且具有原则上无固定配属管理、全国运行的特点,给铁路货车运用维修工作的技术与安全管理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

近年来,铁路货车运用维修工作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坚持主动发现和及时处理相结合,广泛应用先进的货物列车及铁路货车检查、检测和修理所需的装备,不断优化列检布局、作业方式,全面采用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铁路货车运用安全基础建设。从2003年开始,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全面建设,形成了覆盖干线大节点、遍布18个铁路局的安全监测网络,重要关口的动态检查手段完备,延长了列检保证区段,提高了作业和运输效率,形成了多样化、层次化的安全保障方式和能力,铁路货车运用维修工作正在逐步实现“布局合理、装备先进、素质过硬、管理科学、防范有力、安全稳定”。旧中国时期,我国铁路管理处于分割状态,各条铁路实行不同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运输效率非常低下。新中国成立后,铁路部门不断扩大运输能力,客货运量实现了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铁路把挖潜扩能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运输效率,大力实施既有线提速战略,实现了铁路客货运量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运力支持。

1997年4月1日,铁路实施第一次大面积提速,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全面提速。以沈阳、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为中心,开行了最高时速达140km、平均旅行时速90km的40对快速列车和64列夕发朝至列车。

1998年10月1日,铁路第二次大面积提速。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的提速区段最高时速达到140km至160km,广深线采用摆式列车最高时速达到200km。线路允许速度超过时速120km的线路延长为6449km,其中时速140km、160km的线路延长分别为3522km和1104km,全路旅客列车平均速度达到55.16km/h。

2000年10月21日,铁路第三次大面积提速。重点是亚欧大陆桥陇海、兰新线、京九线和浙赣线。线路允许速度超过时速120km的线路延长为9581km,其中超过时速140km、160km的线路延长分别为6458km和1104km,列车等级和车次重新分类和调整;全国铁路实行联网售票,400多个较大车站可办理相互异地售票业务。

2001年11月21日零时起,铁路实施第四次大面积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提速范围基本覆盖全国较大城市和大部分地区,对武昌至成都、京广线南段、京九线、浙赣线、沪杭线和哈大线进行提速。线路允许速度超过时速120km的线路延长为13166km,其中超过时速140km、160km的线路延长分别为9779km和1104km,2004年4月18日零时起,铁路实施第五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提速总里程达到16500km,客货车运行速度全面提高,其中时速160km及以上提速线路7700km。几大干线开行一批“一站直达特别快车”,主要城市间客车速度进一步提高,旅行时间大幅压缩,北京至上海、武昌、西安分别压缩2h左右。2007年4月18日,铁路成功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京哈、京沪、京广、陇海、沪昆、胶济、广深等既有繁忙干线,既开行时速200km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又开行5000至6500t货物列车和双层集装箱列车,运输产品极大丰富,客运形成动车组列车、一站直达和夕发朝至列车、传统普通旅客列车三大产品系列,货运增加大宗货物直达列车、“五定”班列、行邮行包专列开行数量,客货运输服务质量同步提升。技术标准全面提高,主要干线列车追踪间隔实现了动车组5 min、其他客车6 min、货车7 min的新突破,这种速度、密度、重量并举的既有线提速技术和运输组织方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货车120km/h的运行速度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一次次提速的车轮声中,人们谛听到中国铁路走向现代化的铿锵足音,感受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脉动。中国铁路正以新时速树立新的形象驶入新纪元。

2007年,国务院通过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了铁路发展的宏伟蓝图,到2012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达到1.3万公里,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0%以上,建成新客站800多座,要实现这一宏伟规划,未来铁路运输特别是铁路货运量必将有一个大的提高,加快铁路装备现代化进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首先,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势必带来了大宗货物运输总量的持续增加,货物运输仍将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虽然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发展很快,运输市场竞争激烈,但铁路运输能耗低、环境污染小、效率高和大宗货物运输成本低等优势是其它运输方式难以替代的。这为铁路货物运输的快速发展和铁路货车装备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第三篇: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

2014年10月14日 17:10 中国银行业

——《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3)》发布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活动,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2003年“信用卡元年”开启至2013年,信用卡经历了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在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推动诚信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期,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组织撰写的《中国信用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3)》(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对外发布,《蓝皮书》对2013年中国信用卡产业的运行发展和市场环境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蓝皮书》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达3.9亿张,比上年增长18.0%,按全国总人口计算人均持卡量为0.29张;交易笔数达46.4亿笔,比上年增长28.5%;交易总额1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9%。从地域分布上看,大型城市的发卡量和交易量占比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中小城市占比则稳步提高,信用卡市场正由大型城市向中小城市逐渐渗透,中小城市信用卡市场发展前景可观。

从各商业银行主推产品及服务来看,主要呈现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重视电子化渠道建设。如建设银行开通网络、手机、短信、二维码等电子办卡通道,拓展购车分期网上受理、账单分期自助渠道;二是重视境外消费。如中国工商银行推广多币种卡;三是重视跨界合作。多家银行与航空、酒店等旅游类商户以及加油、娱乐等行业持续开展主题营销活动,扩大自身信用卡品牌影响力。

2013年,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工信部数据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客户规模已达8.2亿,其中手机客户占比近七成。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基于移动互联技术,不断推动发卡模式创新,以及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模式的多样化。此外,商业银行通过打造信用卡服务平台,向客户提供了“全天候”、“即问即答”、“随时随地”的服务。

然而,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信用卡产业稳健运行还面临着市场参与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产业各方控制能力参差不齐;互联网金融发展尚未成熟,运营过程蕴藏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等一系列的挑战。各商业银行在加快相关产业创新的同时,要把握好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对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既要给予一定的包容,更要确保合法合规,真正地为经济、金融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信用卡业务规模持续增长 五大行发卡量占半壁江山

2013年,我国信用卡产业继续保持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在消费经济条件、互联技术条件、政策制度条件日趋成熟的情况下,信用卡产业的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截至2013年底,我国信用卡交易总额13.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9%;交易笔数达46.4亿笔,比上年增长28.5%;累计发卡量达3.9亿张,当年新增6100万张,比上年增长18.0%;累计激活卡量为2.3亿张,当年新增4008万张,比上年增长21.5%;年底活卡率为57.8%。

从主要发卡行发卡量来看,截至2013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家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共累计发行信用卡19397万张,占全国信用卡总发卡量59.7%。招商银行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累计发行信用卡12065万张,占比为37.2%。其他地方性城商行、外资银行发行信用卡1003万张,占比为3.1%。

从信用卡跨行清算金额看,一般类商户占比最高,为59.2%,较上年上升6.8个百分点。餐娱类、民生类、公益类商户交易金额占比不同程度减少,分别较上年下降5.2个、0.5个和0.7个百分点。

从交易笔数上看,民生类商户是信用卡使用最频繁的商户类型,占比为45.6%,其次是一般类商户,占比为34.5%。餐娱类、公益类、其他类商户交易笔数占比略微减少,分别较上年下降1.1个、0.6个和0.2个百分点。

2013年,从境外交易来看,银联卡(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累计交易151.7亿笔,其中99.1%的交易发生在境内,0.9%的交易发生在境外。比较去年世界六大银行卡品牌的全球跨行交易金额,Visa以全年42.5万亿元人民币的跨行交易金额位居榜首,其次分别为中国银联、万事达卡和美国运通。中国银联以32.3万亿元人民币的跨行交易金额位居全球第二位,继续缩小与Visa之间的差距,交易金额增速位居第一。

信用卡借力互联网技术 持续推进业务与服务创新

20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客户规模已达8.2亿,其中手机客户占比近七成。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各种活动,实现随时随地、线上线下的购物与交易。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信用卡业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推动发卡模式创新。随着各种智能终端的普及,信用卡行业开始借助移动终端为客户提供办卡服务。与传统模式不同,借助移动互联技术,银行开发了移动终端办卡模式,从办卡到收卡平均时间大幅缩短,甚至最快30分钟便能获悉审核结果。此外,新模式给予了客户更多的申请选择渠道、提升客户申请的便利性,还可以最大程度遏制客户数据外泄的可能,基本杜绝采用假冒证件进行申请的欺诈行为,降低了业务风险,增强账户活跃度。

二是运用移动互联技术,推动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模式多样化。近年来,除网络购物外,互联网支付应用的领域已拓展和延伸至多数信息化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包含四大模式,即商户直联网银模式、网关支付模式、银行卡互联网支付模式和虚拟账户模式。其中虚拟账户模式在互联网支付服务商将资金划拨给卖方之前,银行网银只是充当虚拟账户的充值渠道,其余三种模式的业务开展均是基于银行卡账户来完成交易的。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支付行业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达5.3万亿元,同比增长46.8%。

由于移动支付的潜在客户是庞大的移动用户群,因此受到市场的充分关注,各参与主体不断加大对移动支付业务的整体投入,积极进行技术形态、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创新,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创新应用。

三是借力移动互联技术,打造信用卡服务平台。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迅速崛起和客户量的激增,社交媒体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社交渠道和通讯工具。在原有通过人工电话、自助语音、双向短信、电子邮件、网站网银等与客户沟通渠道的基础上,商业银行采用移动互联技术,充分与新兴社交媒体合作,联手新浪、腾讯等互联网企业,推出如微博、微信的信用卡官方服务号和订阅号等自助沟通渠道,实现了“全天候”、“即问即答”、“随时随地”响应客户的各项需求,并智能化地提供给客户最为需要的服务。

信用卡行业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提升服务能力和客户体验。各家银行纷纷建立自有的信用卡业务综合服务平台,包括移动服务平台、APP客户端、Web版网站等。通过综合服务平台,客户即可在线实现信用卡申请、账单查询、商户优惠搜索、市场活动查询、移动商城购物、积分礼品兑换等业务的办理。

信用卡风险管控不断加强 线上交易成安全焦点

2013年,我国信用卡各发卡行积极推动信用卡产业的风险防控与安全体系建设,行业整体安全趋势向好。同时,随着信用卡业务范围和使用场景的不断拓展,非金融支付机构参与程度的进一步深化,信用卡安全新课题不断涌现,各支付参与机构积极参与,共同协作,为构建安全、健康的金融环境持续努力。

一是风险管控不断加强,安全形势整体向好。近年来,银行业陆续推出各项业务管理规范与经营规则,加强信用卡行业的规范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微博]于2013年2月正式发布PBOC3.0标准的《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推动银行磁条卡向更安全的芯片卡迁移;2013年7月发布了《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对收单机构的特约商户审核、检查、监测等环节进行全面规范,防范支付风险。同时,行业内深入贯彻落实四部委有关文件和“两高”关于信用卡犯罪司法解释精神,持续推进银行卡风险联合防范机制,提升全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在行业与公安机关的共同推动下,2013年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成立省级银行卡安全合作委员会,建立起多层次警银直连互通协作机制,并开展了跨地区银行卡快速止付、风险商户暂缓清算、风险信息通报等工作,实现银行与公安经侦部门的密切合作。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主要风险指标与全球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形势整体向好。

二是互联网业务发展迅猛,线上交易成安全焦点。随着互联网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以及非金融支付机构业务规范程度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信用卡用户选择互联网交易方式,交易体量逐渐壮大。与信用卡传统刷卡交易方式相比,互联网交易存在非面对面、跨地域、隐蔽性强、资金转移迅速等特点,更容易遭到不法分子的攻击。近两年互联网支付交易发生的损失占比增长迅速,成为当前行业关注的焦点。为保障互联网交易安全,银行及非金融支付机构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自身风险防控能力的建设,保障消费者交易安全。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防钓鱼网站、支付动态密令、短信校验码、支付U盾等安全技术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交易监控中心加强了对消费者交易行为的监控,对可疑交易进行主动拦截,形成被动防护和主动防御相结合的风险防控机制,保障消费者的互联网支付安全。

三是业务创新带来安全新问题,交易安全面临新形势。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通信手段的普及,以及图形图像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创新,给信用卡业务带来了从发卡到交易全流程场景的变革,通过互联网、自助设备、移动终端等渠道,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便捷办理信用卡业务。一方面,业务模式的创新必然带来流程重塑,出现了非面对面的身份验证、交易信息核实、风险识别与赔付等有别于传统面对面渠道的新问题和新特征。另一方面,业务受理渠道的拓展,推动了固定地点集中模式向多渠道分散模式的转移,金融脱媒的趋势愈加明显,随之带来的个人信息泄露,不良商户合谋套现、非法中介欺诈等新型违法事件频出。同时,信用卡欺诈手法也在不断变化,作案手法日趋隐蔽,并逐步呈现出国际化、职业化、智能化的特点,使信用卡安全形势面临更多挑战。

针对互联网金融中可能蕴藏的技术风险、信用风险等一系列挑战,商业银行应从产业长期战略发展角度出发,在加快金融创新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创新与风险之间的平衡。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完善互联网信息安全标准,保障个人信息使用规范。从信用卡产业角度出发,银行经过多年的建设,建立了纵向上包括办法、实施细则和操作规范等层级,横向上包括运行管理、开发管理、测试管理、安全管理和综合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科技制度,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管理规定》。所以,互联网信息安全标准应主要落实在规范与银行合作的商户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信息安全上,如系统应对涉及个人敏感信息的信用卡卡号、有效期、CVV2等不做留存,加强内部系统风险漏洞排查和人员信息安全管理,避免个人信息通过该途径外泄。同时,鉴于《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已于2013年2月实施,该《指南》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加工、转移、删除提出了管理要求。但因《指南》只是“指导性技术文件”,并没有强制执行和惩处效力,所以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上述提出的信息安全落实标准,出台专门性、统一性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切实落实执行、监管,提供处罚和赔偿依据。

第二,加强收单管理,规范信用卡受理市场。随着获得监管部门支付牌照的非金融支付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创新业务快速拓展变化,信用卡犯罪手段不断升级,部分收单机构安全意识不到位、业务开展不规范和风险管理能力薄弱等问题仍然会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甚至进一步放大,亟需加强对收单市场的规范和管理。因此,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收单市场各参与机构的规范经营管理,严格遵守相关业务规则,强化商户入网审核、终端管理和交易监控。二是要加大对非金融支付机构的监管力度,严控收单业务外包风险,从入网审核、终端安全认证、信息安全评估、业务规则执行和违规侦测处罚等方面强化风险管理。三是要制定对于合谋欺诈商户的认定标准和处罚、赔付规定,有效遏制商户恶意欺诈行为。

第三,加大套现打击力度,促进信用卡产业健康发展。套现风险已成为信用卡行业的顽疾,且随着支付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信用卡套现手法日趋多样,行为更为隐蔽。为维护信用卡市场秩序,共同打击信用卡套现行为,一是可以在“两高”关于信用卡犯罪司法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界定非法套现行为的构成要件和处罚标准,保障支付各参与方的资金安全,维护良好的支付市场环境。二是收单机构需加强商户管理,加大对可疑交易的侦测和调查处置力度,必要时采取延迟清算、拒绝清算等处理方式,经认定的套现风险商户,加大责任追究与违规处罚力度。三是银行卡清算机构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不断优化异常交易监控,做好套现风险交易提示和共享,降低行业整体损失。四是加强行业合作,积极推进套现风险信息共享,建立相关业务争议机制,做好客户教育与舆论导向工作,提升行业整体风险防控能力,合力推动信用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加强社会安全宣导,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全社会公民信息安全宣传教育,提升个人信息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源头上防范信息泄露风险,是十分有必要的。各商业银行可以在规范开展业务的同时,高度重视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安全。一是积极开展信用卡持卡人安全意识教育,宣传安全用卡方式,及时提示新增风险隐患,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传播媒介和传统平面传播媒体开展宣传教育。二是在信用卡交易环节进行安全提示,例如在ATM机待机画面、网站页面操作区域展示提示,通过实时交易短信、支付验证码等方式对持卡人交易真实性予以确认。时刻保持银行与持卡人的信息互动,将最新的安全风险和防范手段告知持卡人。(责任编辑:李立群)本刊实习记者魏天超对此文编辑亦有贡献。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4年第9期。

第四篇: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

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产业10多年来发展的“热运行”态势持续趋缓;“十三五”将是我国文化产业进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我国亟须制定“对外文化发展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相配套,弥补我国全球发展战略中的“文化短板”;必须在国际领域提倡“可分享价值”以填补价值观缺位;并且以服务于“对外文化发展战略”为目标,以构建新型文化治理体系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一系列制约国内文化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建议打通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的通道,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为一体,加快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充分发挥文化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作用,高度重视生产性文化服务业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终结10余年发展 “热运行”,回归“常态化” 蓝皮书指出,2015年1月2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年报,增加值为21351亿元,占GDP的3.63%。其中,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0081亿元,比上年增加2010亿元,增长11.1%,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1个百分点。相比较而言,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6.8个百分点,2013年文化产业的增速再次明显下降,几乎与同年GDP增速持平。现在看来,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长期地大幅超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增长是一种“非常态”,从我国的实际发展状况看,这种增长与文化体制改革,以及与改革配套出台的鼓励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政府提供的“外生动力”。随着改革告一段落,政策效应必将递减,产业发展动力必将从政府转向市场,发展速度必将下降,这种下降就是回归常态。因此,文化产业走进新阶段的首要特征是改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降低非常规的发展速度。我国文化产业正越来越融入实体经济,显示出与发达国家相似的景象

蓝皮书指出,当代文化产业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越来越从传统形态的文化产业发展为新兴文化产业。有两个典型特征日益凸显,即前端越来越强调内容创意,后端越来越从“产品”变为“服务”,融入一系列相关产业,使创意成为国民经济的普遍特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的突出特征是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于是主要的产出越来越转变为对相关产业提供的生产性服务,这使得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越来越与实体经济融为一体,演变为一种以“体验经济”为名的社会经济生活景象。这种文化产业与实体经济普遍的“互渗”性是文化产业成熟的表现,也是文化产业的常态化标志。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晚,成熟度低,除了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之外,生产性服务功能较差是一个突出问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产业对于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撑作用。在这里,突出的表现就是适应实体经济需求的“中间产品率”较低,产业关联度较低,带动性较差。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国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鼓励政策连续出台,宏观经济环境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融入实体经济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个突出发展动向。2014年3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是一个新的开端,该文件对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发展、促进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创意创业作用已经越来越显示在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走上了与市场经济先行国家同样的常态化道路。“文化走出去”要以外宣创新倒逼内宣改革

蓝皮书指出,反思近年来我国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时出现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内宣模式做外宣”的结果,因此现在需要做的是“以外宣创新倒逼内宣改革”,这就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原则为指导,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建设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命题,也是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有效服务于国家对外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什么叫作“文化治理体系”?就是在政府“管文化”和具体文化单位“办文化”之间建立起一个具有协调功能的中间环节——第三部门。这个部门主要由非营利性的专业机构组成,对外可以以民间渠道探讨敏感问题,避免政府直接出面立场过于僵硬的不便,对内可以承接政府相当的管理职能,避免对文化价值做不恰当的是非判断。事实证明,建立“文化治理体系”既是国际上通行的成功的社会参与文化管理形式,也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构建文化治理体系必将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找到新的突破口,使得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走出一条从“办文化”到“管文化”,又从“管文化”到“治理文化”的新型路径,开辟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全新局面。粤、苏、浙、鲁、湘、豫6省份文化产业就业规模都超过百万人,北京排名第七 蓝皮书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的基础之上,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区域结构展开分析,北京、山东、广东、湖南、河南、江浙地区无论是文化企业数、法人单位数,还是年末就业人数,都排在全国前列;广东、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北京6个省市的产出明显较大;而不同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集中度和产出能力的差异也很大。

蓝皮书指出,2013年末,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湖南、河南是全国6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超过百万人的省份,依次达到了3741879人、2267728人、1709299人、1587684人、1117868人、1055686人,它们所占全国文化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量的比重则依次为17.54%、10.63%、8.01%、7.44%、5.24%、4.95%,合计所占比重高达53.81%。如果再计入年末从业人员数量排名其后的北京、福建、安徽、上海4个省市,则当年年末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前10个省份合计所占全国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高达69.81%。新兴文化消费三低特征明显,用户付费意愿增强

蓝皮书指出,传统文化消费和新兴文化消费融合发展是现阶段文化消费的又一个结构性特点。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新兴媒体的发展及其和传统媒体的融合。面对不同的消费方式、消费渠道甚至是全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文化消费领域得到极大扩展。以互联网为例可总结出一些新兴文化消费的特点,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化消费现阶段的特征。

第一,消费群体年轻化。20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网民用户规模达6.52亿,年轻人是主要的互联网使用群体。其中,24岁及以下的占31%,25~30岁的占29%,31~35岁的占18%。这种年轻化趋势体现在新兴文化消费的各个领域,主要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领域,其主要的消费群体都偏年轻化。

第二,学历偏低。新兴文化消费群体的又一大特征是消费者向低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继续发展。我国互联网网民的学历大多集中在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占33%),本科占23%,大专占20%。在我国移动新闻资讯类应用网民中,毕业于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占31%,而我国移动音乐类应用网民毕业于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占35%,本科、大专、硕士及以上学历者总计约占总规模的40%,说明新兴文化消费群体的学历整体偏低。

第三,收入偏低。中国互联网用户收入统计显示,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3%,1000~1999元的占10%,2000~2999元的占20%,3000~3999元的占19%。消费群体主要为中低收入者。中国移动视频应用网民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25%,2000~2999元的占24%。中国移动新闻资讯类应用网民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28%,2000~2999元的占25%。中国移动音乐类应用网民收入1000元以下的占25%,2000~2999元的占24%。

第四,用户付费意愿增强。随着用户付费意识逐渐增强,政府加大对版权的保护力度,付费用户数量逐渐增多。以网络文学为例,中国网络文学用户愿意付费的比例明显提升,达到28.9%。但是实际上付费用户的比例仍然不足10%,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版权保护环境还有待改善。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可接受的月付费额度也有所提高,尤其是较高额度的月付费用户占比有不同程度的提升。3~10元是用户可接受的主要付费区间,占比接近50%。互联网企业将主导中国电影市场 蓝皮书指出,2014年,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已经通过一桩桩的投资与并购案例,让中国电影市场充分领略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在BAT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下,电影投资方面出现了众筹的新模式,电影发行方面出现了视频网站平台或新媒体的模式,在电影购票方面更是出现了团购和在线选座的新模式。这些新模式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电影产业链,使之与互联网产业链相互结合。

第五篇:蓝皮书2011年发展报告

江西图书馆2011发展报告

2011年,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公共图书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历史性进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持续增强,较好地改善城乡基层文化服务,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开局之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以全面免费开放为契机,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优质服务发挥积极作用。江西高校图书馆在江西省高校图工委统一指导、协调、组织下,在高校图书馆界同仁共同努力下,稳步推进基础工作,谋求持续长远发展,较好地完成了计划,取得可喜的成绩。

一、2011江西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

全省现有公共图书馆114所,其中省级1所、地、市11所、县级102所,除袁州区、庐山区外,全省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从业人员共计 1469人,其中:高级职称72人,中级职称297人。全省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16647147 册,其中:图书11555401册,古籍1100629册,善本 61527册,报刊

2408923册,视听文献39010册、缩微制品3025册,电子图书622198册,其他917961册。全年总流通人数7,561,219 人次,书刊文献外借 4199548 册次。公用房屋建筑面积291408平方米。其中:书库面积 77064平方米,阅览室面积:96112平方米,(书刊阅览室面积 61958平方米,电子阅览室面积16670平方米),阅览座席数共23305个。全省公共图书馆计算机共计6040台,有电子阅览室终端4135个,设网站的图书馆网站访问总量3308485个。设立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1个,市级分中心11个,县级支中心100个,乡镇基层服务点1121个(其中包含街道服务点46个),村级基层服务点17099 个(其中包含社区服务点223个)。全省共有87所高校图书馆,其中本科24所,职业学院45所,高专4所,独立院校13所,医学分院1所。

二、2011年江西图书馆发展状况及特点

(一)以全面免费开放为契机,全省公共图书馆办馆条件进一步改善,业务建设进一步巩固,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一是深入调研行业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2011年,省文化厅正式下发《江西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今后5年的发展制定目标;为充分掌握和了解全省公共图书馆的事业发展的规模、建设水平、现实需求及未来思路等实际情况,通过多方协调沟通,对全省107个公共图书馆的相关材料进行汇集整理、查漏补缺、修改润色,12月底完成《江西省公共图书馆概况(2010)》和《江西图书馆通讯录》编修,为掌握全省公共图书馆情况和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二是全省公共图书馆迎接免费开放,积极做好准备工作。全省公共图书馆为免费开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通过完善各项服务制度保障免费开放的运行。各馆有针对性地购置一批新书、丰富馆藏,更新基础设施、设备,提高接待能力。其中,江西省图书馆对多个阅览室进行维修改造,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少儿阅览室的成功改造,成为图书馆少儿服务的亮点;数字图书室的开放更为市民们查阅资料、阅读提供了优质便捷的服务。与此同时,共享工程江西省分中心全力支持文化共享工程各级支中心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建设,做好技术保障,解决基层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省分中心先后为全省的11个市级支中心、100个县级支中心组建网络,安装、调试卫星及计算机设备,安装资源管理软件,及时更新数字资源。2011年省分中心下基层为各级支中心提供的技术支持服务达到526人次,为基层群众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是文献资源建设得到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全省图书馆总藏16647147 册,同比增长7.52%。12月16日,我省全面启动全省各级图书馆免费开放,同时安排了免费开放的专项资金,其中市级图书馆不低于50万,县级图书馆不低于20万,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反响强烈,成为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成果。江西省图书馆年购书经费由2010年300万提高到2011年的500,并于今后进入年初部门预算基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省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的压力。政府的多项资金的大量投入,既为全省公共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省公共图书馆赢得了良好的资金投入机制和有效渠道。

四是各类读书宣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4月23日,由江西省文化厅主办,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学会承办、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联动的“江西省首届‘读好书’活动”全面启动。首届“读好书”活动以“读红色经典,扬爱国激情”为主题,在江西省图书馆举办的首届“读好书”活动启动仪式上,向全社会发出“读好书、多读书、好读书”的倡议;由国家图书馆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江西省图书馆学会、江西省图书馆承办的“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宣传推广活动同时在江西省图书馆正式启动。全省各地围绕首届“读好书”活动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读书活动。5月23日至6月1日,江西省图书馆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推进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2011年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在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江西省图书馆、九江市图书馆、靖安县图书馆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的“2010年全民阅读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深入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全省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成效显著 一是文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2011年省文化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配套标准的通知》等文件,对乡镇、街道、社区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作了具体部署。今年三月,我省还组织全省文化共享工程专项督导,促进全省文化共享工程的深入开展。2011年,我省下拨了1667万元为46个街道文化中心配备电脑272台,为223个社区文化室配备电脑669台。12月,我省又投入了1189万元配备了3900台电脑,为一批社区文化中心(室)和乡镇文化站各增设10台电脑设施,正式启动了我省文化共享工程乡镇、社区基层点扩容为公共电子阅览室的重大工程。

二是努力开发具有江西历史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健康向上、总量丰富的数字资源,打造特色数字资源库,推进优秀数字资源建设。在上级部门资金扶持下,2011年,省级分中心完成了《江西地方戏剧资源库

(二)》、《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

(二)》和《江西陶瓷文化资源库

(二)》等三个数据库的资源建设工作,连同去年建设完成的《江西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库》,至今年年底,我省分中心共建设完成了四个独具江西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源库,初步建立了全省数字资源采集、保存和服务系统。

三是加强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图书馆特别是基层馆人员业务素质。事业发展人才队伍是关键,我省十分注重对基层人员的业务培训,2011年省分中心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不留培训死角,完成了全省所有已建成的市、县、区支中心和乡镇(街道)、村(社区)级基层服务点的培训工作。省分中心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片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际辅导相结合、设备验收与人员培训相结合,统一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方式, 举办35期江西省文化共享工程业务人员培训班,每期培训32个课时。2011年10月至11月,省分中心重点对35个县支中心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辅导。全年培训基层业务骨干超过290人次。全省各支中心主要业务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率达到了100%,并获得由省分中心颁发的“上岗资格证书”。

(三)深入推进古籍保护工作,全省公共图书馆保护典籍传承文明的职能不断深化

一是古籍保护条件大为改善。政府在制定古籍保护方针政策、加强古籍保护工作领导的同时,各级财政也加大了古籍保护工作的经费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古籍收藏单位获得的古籍保护经费不少于500万元,大大加强了我省古籍保护的条件。各古籍收藏单位,通过改造古籍书库,添置古籍保护与普查设备,建立了一批基本符合《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的古籍书库,为古籍提供了良好的保护条件。各古籍收藏单位还通过加强古籍保护的制度建设,从管理上加强了古籍的保护。

二是古籍普查成果显著。开展古籍普查与启动《中华古籍总目·江西卷》的编纂。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通过对全省古籍藏量的摸底调查,已初步了解到全省132家公藏单位、29家私藏,共拥有古籍100万册以上,其中善本5.5万册。我省古籍藏量以公共图书馆为多,64家公共图书馆藏有古籍91万册,其中善本5.2万册。全省已开展古籍普查的单位有21家,俱为公共图书馆,已完成古籍普查基本数据近万条。至2011年,“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共举行了四批,我省各古籍收藏单位积极开展了申报工作。2011年5月至11月,根据省文化厅《关于开展江西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工作的通知》(赣文社字[2011]20号)的指示,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开展了第一批“江西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江西省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工作。

三是人员培训覆盖全省。省古籍保护中心开展以自办培训班为主,联合培训与送出去培训为辅的培训模式。受培训人员来自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文博系统图书室,公共图书馆的培训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与此同时,积极组织我省人员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包括古籍普查、古籍编目、古籍鉴定、碑帖鉴定、古籍修复、古籍普查平台等),累计有11馆45人次参加了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培训。此外,省图书馆还向基层馆开展了免费跟班培训古籍保护的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我省古籍普查和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人才保障。

四是古籍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齐头并进。古籍修复是原生性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开展古籍修复工作较好的馆是省图书馆,该馆比照文化部颁发的《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改造古籍修复室,配备了更加合理的修复队伍,添置了更加先进的修复设施,进一步加强了以古籍修复为重要手段的原生性保护工作。而数字化、影印等再生性保护方式,则是有效缓解古籍藏用矛盾的重要模式。比如省图书馆,已对部分馆藏古籍进行了全文数字化的尝试,2011年遴选馆藏珍贵古籍《汤显祖评花间集》进行影印,以及编制馆藏古籍图录,制作书签等多途径地开展古籍原生性保护工作,有效地缓了古籍保护与使用的矛盾。又比如萍乡市图书馆、景德镇市图书馆在古籍影印方面也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工作,庐山图书馆则通过编纂《历代庐山诗词选》间接性地开展了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工作。

五是古籍保护宣传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古籍保护的宣传对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一年来,省古籍保护中心,以及各古籍收藏单位通过电视、报纸、网络,通过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科普宣传周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古籍保护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高校图书馆合作日益加强,以数字图书馆建设为抓手,各馆谋求共同发展

一是在省教育厅领导下,江西省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取得突破。2010年提交的《关于建设江西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提案,在2010年12月正式立项,2011年8月获得省财政的全额拨款,极大推动了我省高校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

二是在高校图工委的组织协调下,召开各层次学术研讨会,为高校图书馆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稳步发展。首届江西省高校图书馆情报学术研讨会于8月11日至8月14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是硬件设施条件改善,相继有一批高校图书馆新馆落成,4月28日,九江学院隆重举行新馆落成典礼,10月11日,新余学院图书馆新馆隆重开馆,这些高校图书馆新馆的落成,壮大了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保障力量,扩大了整体服务能力。

三、未来展望

在今后几年的发展中,江西图书馆将进一步提升文献信息保障能力,以江西省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整体筹划、共建共享,不断扩大文献收藏范围、合理布局文献资源结构;进一步增强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能力,以江西省文献资源总目建设为重点,建成一批成体系、有特色的专题知识库,较好整合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面向用户信息需求的服务体系,形成立法决策服务网络化、深层次,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细致周到的服务;进一步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以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为重点,建设覆盖全省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形成数字资源库群,建立满足不同需求的数字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和利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使我省古籍得到全面保护。进一步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强化内部管理机制,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

下载《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绪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绪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营医院蓝皮书: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7)

    民营医院蓝皮书: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7) 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激励下,社会资本蜂拥“从医”,新业态不断涌现,民营医院持续、快速发展 一、发展规模逐步增大 (一)民营医院数量......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2010)》: 何谓物联网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 作者: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年度蓝皮书( 2010 )》由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

    重庆旅游产业发展蓝皮书目录

    重庆旅游产业发展蓝皮书——2012年重庆旅游产业发展报告目录序言…………………………………………………………...黄奇帆 2012年重庆旅游产业发展总报告………………………......

    2011法治蓝皮书

    专家:2010法治发展体现立法者尊重公众意愿与诉求2010年《法治蓝皮书》发布 回顾2010展望2011中国法治发展2011年02月24日17:11来源:人民网手机看新闻人民网北京2月24日电(记者......

    人力资源蓝皮书

    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劳动力供给出现拐点 [导读]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人力资源蓝皮书: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昨日发布。蓝皮书指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

    2011慈善蓝皮书

    2011慈善蓝皮书:国企捐赠占利润份额不高 2011年04月27日 09:27:39 来源: 中国证券网 【字号 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企业参与慈善已逐渐成为中国的一种风潮。但在这......

    体育蓝皮书

    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3)》发布新浪体育讯 4月2日,由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都体育学院共同主办的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3)》(以下......

    2014年度家长蓝皮书

    【2014年度家长蓝皮书】中国式家长对孩子教育进入追求提高学习能力新阶段 【编者按】对为人父母者而言,只有一件事情是绝不可失败:那就是教育孩子。如何教育孩子、把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