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写写帮推荐)
《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发布
发布时间:2014-12-23 11:16:21 来源:中国网财经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孙毅
中国网财经12月23日讯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今日在京发布。
金融蓝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年度性研究报告,旨在对2013年第四季度到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金融发展和运行中的各方面主要情况进行概括和分析,对所发生的一些主要金融事件进行研讨和评论。报告由三大部分构成,分别对2014年的中国货币政策与金融走势、金融业发展与金融市场运行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对2015年金融发展各方面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报告内容可供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金融业内人士和政策部门参考,也有助于国际学界了解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最新动态。
1.《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指出——
央行不应当过多、过广地对局部流动性风险进行直接干预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又是承接“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从国际角度看,全球经济仍将在进一步分化中发展。美国经济还将进一步复苏,与此对应,美元走强将影响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走势;欧元区和日本要走出衰退仍然需要时日。特别是,地缘政策因素将对全球经济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下跌,将有助于抑制2015年的全球通胀,这为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就国内而言,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下行、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以及与之相关产业的二次调整,中国经济运行有着较强的下行压力,但GDP增长率仍将保持在7%,CPI增长率也将持续保持在低位。这表明,在“新常态”运行中,我国经济增长率将在中高速区间展开,以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效益提高,从而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在此背景下,不宜采取过于激进的扩张措施,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同时需要高度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
首先,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应当更多地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继续实施维持M2增长率相对稳定的货币政策,在此基础上,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其次,中国人民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展开宏观调控过程中,关注的重心应从短期金融稳定转向长期金融稳定,不应当过多、过广地对出现的局部流动性风险进行直接干预,以免金融风险救助产生道德风险,导致金融稳定对中国人民银行过度依赖,损害央行的信用独立性。
最后,进一步落实金融改革的各项措施,积极推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其中包括积极推进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从直接的行政调控向间接的市场调控转变、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完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转型和金融交易可兑换进程等。
2.《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指出——
2015年货币政策调控过程中可能需要出台一些刺激力度有所强化的措施
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面临较为严重的下行压力。要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总思路,保持经济增长率在7%左右,面对通货紧缩引致的种种负面效应,在货币政策调控过程中可能需要出台一些刺激力度有所强化的措施,其中包括:M2的预期增长率可能有所调高,在14%左右(即突破13%的限制);新增贷款规模可能在11万亿元左右(即突破10万亿元的限制),以保障贷款增长率维持在14%左右。另外,在CPI持续走低的条件下,如果CPI增长率在1%左右,那么可能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2次左右,以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在国际收支顺差数额减少的条件下,可能再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包括定向降准),以缓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压力。
3.《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指出——
当前银行业信用风险持续上升,不良贷款增速明显
受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经济结构调整持续深入等因素影响,部分行业、部分地区的信用风险暴露仍在继续上升。2014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7669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4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6%,比上年末上升0.17个百分点。
如果只从上述数据看,银行业的信用风险还不特别令人担忧。毕竟,无论是与国内历史还是与其他国家银行业对比,1.16%的不良贷款率都算是相当温和的水平。但若做一些结构和动态上的分析,信用风险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或许就不那么令人乐观了。
首先,从不良贷款数据本身来说。由于五级分类方法存在模糊性,在实践中,一些事实上已经形成风险的瑕疵贷款(如逾期90天以内)并未被算作不良,而是被暂时放入关注类贷款。也有通过展期,将原本可能发生的风险在时间上往后推移,而没有及时提现的情况,等等。而在监管当局严控风险,以及银行绩效考核与资产质量高度挂钩的现实条件下,银行一线也有一定的粉饰资产质量的动机。此外,银监会所公布的统计数据只涉及商业银行,并不包含数量众多(目前超过2000家)的仍未改制的信用合作社,这些机构的资产质量应远低于商业银行。综合以上因素推测,我们认为,目前的不良贷款率数据或许有些被低估。
其次,局部地区和行业的风险状况相对突出。在整体风险依然可控的情况下,部分地区企业破产、企业主“跑路”的现象有所抬头。特别是在小微企业领域,由于银行大量使用联保贷款制度,一家企业违约很容易产生连带的负面效应,造成风险的扩散和上升。目前,周期性行业、产能过剩行业以及小微企业信贷领域,风险状况尤其值得警惕。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风险成本的显著上升,部分地区的银企关系开始明显恶化,这愈加强化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短期内难有根本性的解决之道。
最后,从变化趋势看,信用风险的持续上升可能还将维持一段时间。从2011年9月末至今,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连续12个季度“双升”,不良贷款率从0.9%提高到了2014年9月末的1.16%。不良贷款余额则从4078亿元上升至7669亿元。从变化率来看,不良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在过去三年中基本维持在15%以上,2013年第三季度以来则超过20%,且逐步加快,2014年第三季度的同比增速达到了36%。环比增长也呈现恶化趋势,2013年第三季度以来,不良贷款余额的季度环比从4%左右迅速上升到2014年第三季度的10%以上。考虑到银行业2014年普遍加大了坏账核销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核销不良贷款约709.93亿元),如果把这部分核销计入,不良贷款(即便是以目前公布的数据为准)的增速会更加惊人。
4.《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指出——
2015年将是我国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的重要一年
2014年8月出台的“新国十条”明确提出了保险业发展的具体数量指标和目标完成时间点,即“到2020年,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而2013年我国保险深度为3.03%,保险密度为1265.7元/人。7年时间,保险深度需增加0.65倍,保险密度需增加1.77倍。若未来7年GDP年均增长率为7%左右,那么,保费收入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5%左右,大约是GDP年均增长率的2倍;若未来7年GDP年均增长率为8%左右,那么保费收入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6%左右,同样大约是GDP年均增长率的2倍。根据国务院《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中提出的“到2020年,人口总量将达到14.5亿人”估算,到2020年保费收入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左右,同时保险资金运用规模预计将超过20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国十条”提出的“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目标,要求我国保险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需提高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即保险业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并重。
总而言之,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保险业的发展空间仍未被充分发掘,但是行业信任危机、保险费率改革缓慢等制约保险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亟须解决。2015年,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遵循保险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强化保险的风险管理核心功能和保障本质,逐步解决制约保险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2015年是实现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的重要一年,也是开启“十三五”时期保险业发展的关键一年。
5.《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指出——
通过金融监管改革释放市场活力,推动金融体系改革迈向更高的层次仍将是2015年金融监管的工作重点
现有的金融监管改革在实践中已经初见成效,这为未来的金融发展和下一步金融监管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挑战,通过金融监管改革释放市场活力,推动金融体系改革迈向更高的层次仍将是2015年的工作重点。
从金融监管机构看。第一,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全面深化金融改革,推动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进入实质性阶段;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扩大金融体系对内对外开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人民币跨境使用的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继续开展同相应国家开展外币直接交易或是同外国央行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第二,银监会将在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的基础之上引导银行业深入改革;引入推出机制和出台破产管理条例,保证银行业稳健运行;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引导信贷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第三,证监会仍将主要落实监管转型,简化事前准入和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丰富债券市场发行主体类型和层次,创新资本市场工具;优先股发行工作不断完善,推进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并出台市场退出机制;沪港通业务的相关制度规范逐步建立。第四,保监会将着重建立现代保险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巨灾保险在全国更多区域的试点;研究制定负面清单下的监管方式和市场退出机制,完善第二代偿付体系建设。
从金融监管的具体工作看。首先,互联网金融监管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清醒地认识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功能属性和金融风险属性是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础,坚持防范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思维”,正确处理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与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之间的关系,保证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确保金融稳定。其次,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适应了当前金融业的经营特点,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提高金融监管协调的有效性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最后,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金融监管工作将更加公平、透明和重视信息披露,维护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严厉查处销售过程中的欺瞒行为,使社会大众自觉遵守市场秩序,并参与金融监管工作。
6.《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指出——
2015年,若监管部门对理财业务实施分类监管和持牌经营,部分银行可能被取消理财产品创设资格
在假设国际国内政治、军事及经济形势运行平稳,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尤其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监管方向无重大调整以及国内财富管理行业竞争格局基本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就2015年银行理财市场的基本情况做如下预测。发行量方面,预计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募集资金规模将继续平稳增长,截至2014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达12.7万亿元,相比2013年末增长23.54%,以近两年来的平均增速测算,2014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有望达到15万亿元左右。2015年,若监管部门对理财业务实施分类监管和持牌经营,部分银行可能被取消理财产品创设资格,理财产品合格发行机构的减少,可能对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造成短暂冲击,但对理财产品的募集资金规模不会构成太大影响。收益率方面,鉴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仍是当前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预计2015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平稳运行,难有较大抬升,同时伴随着理财业务突破“刚性兑付”向资管业务的转型发展,净值型产品的占比将逐渐提升。市场结构方面,从历史数据来看,2014年上半年,私人银行客户专属产品增长显著,同比增长110.21%,占比由2013年末的4.5%上升至2014年6月末的5.3%;机构客户专属产品的资金余额为3.89万亿元,占比由2013年末的25.88%上升至2014年6月末的30.76%。相较于个人理财产品,2015年机构客户专属产品和私人银行专属产品将有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7.《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指出——
风险项目处置将成2015年信托行业焦点问题
蓝皮书预计,2015年信托市场一方面规模还将有所扩大,但增幅明显回落;另一方面,信托资产的风险积累与暴露还将延续上升趋势,风险项目处置将以较大的可能性成为行业焦点问题,甚至不排除部分信托公司因自有资金消耗殆尽而陷入财务困境。类似于美国次贷危机的交易链条长、风险环节多等成因在信托产品交易中突出存在,目前还缺乏类似于后危机时期的事后矫治措施。因此,随着相关联的传统领域信贷活动进入衰退周期,信托市场的风险暴露进程可能加快。此外,危机意识也将引领信托产品与服务更多地介入优质资产,加速资产置换,即有可能出现类似于衰退时期金融机构“逃往质量”(flight to quality)的紧缩措施。
(参见《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p14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
8.《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指出——
A股市场的上证综合指数重上5000点可期待
展望2015年的股票市场,基本结论依然是乐观的,因为推动2014年股价上涨的内在逻辑因素在2015年不会发生改变。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放缓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在财政约束上的加强,金融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有望进一步下降,股票市场估值中枢将继续提高。
随着旨在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一路一带”战略的实施,与此相关的行业将受惠,与该战略有关联的上市公司的赢利预期将好转,进而刺激股价上升。
蓝皮书指出,沪港通的成功运行使中国股票市场的对外开放步伐加快。短期内对股市有正面刺激作用,国际市场的低成本资金会通过该机制进入中国股票市场,低估值的蓝筹股因此会获得价格提振。另外,随着多渠道拓展股权融资的各项政策的落实,股市将持续活跃,但由于沪港通等新的交易机制的作用,股价会出现新的分化,蓝筹股会获得市场的更多关注。在与香港股市的对接中,如果A股市场实行T+0的制度,则意味着股市可交易资金的倍增,由此,A股市场的上证综合指数突破3000点、重上5000点都是可期待的。
(参见《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p19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
9.《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指出——
在金融改革深化的过程中,未来商务部和中国银监会监管的租赁公司将合为同一部门监管
与《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4)》相比,2015年金融蓝皮书在结构、内容和篇幅等方面没有大的调整,报告主要数据的截止时间为2014年9月。但根据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在“中国金融市场运行”一篇中增加了“金融租赁市场”一章。这是因为,租赁业在近年的中国金融业中快速发展,各类租赁公司运作的资产总额已在中国金融各业中异军突起,发展速度令人瞩目。我们之所以将其称为“金融租赁市场”,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租赁业涉及的主要是各类租赁公司。一方面,受监管体制机制制约,尽管它们称呼不同,但所从事的基本属于同类业务,在英文中均以“Finance”表述;另一方面,从未来的发展看,在金融改革深化的过程中,这些分别由商务部和中国银监会监管的租赁公司迟早是要合为同一部门监管的。在发达国家中,金融租赁公司管理运作的资产仅次于银行业,与此相比,中国的金融租赁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前,我国金融租赁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整个市场处于扩张的趋势之中,不论是企业数量、资产规模,还是业务总量和领域都在逐步扩大。这一方面得益于租赁业自身与实体产业经济联系紧密,市场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也与行业政策和国家经济环境的利好密切关联。2014年,整个行业不仅在总量和规模上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同时在行业结构的优化以及业务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此背景下,租赁业正值发展新时期,不难预期2015年的融资租赁仍将在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快速发展。其中,外资租赁企业仍将在行业中占大多数;但在业务总量方面,银监会监管下的金融租赁公司依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将会占据行业业务总量的大头;不过,随着市场逐渐成熟以及监管机制的完善,内资试点融资租赁未来将是中国租赁业中的又一主力。此外,随着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和尝试,未来一年的此类业务或将出现争相效仿的局面,对此,相关监管机构以及市场机制的跟踪完善显得尤为重要,一切都应以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符合市场规律、有助于经济发展、推进行业成熟为目的,避免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
(参见《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5)》摘要、p19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
第二篇:蓝皮书2011年发展报告
江西图书馆2011发展报告
2011年,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公共图书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在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取得历史性进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持续增强,较好地改善城乡基层文化服务,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开局之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以全面免费开放为契机,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为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优质服务发挥积极作用。江西高校图书馆在江西省高校图工委统一指导、协调、组织下,在高校图书馆界同仁共同努力下,稳步推进基础工作,谋求持续长远发展,较好地完成了计划,取得可喜的成绩。
一、2011江西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
全省现有公共图书馆114所,其中省级1所、地、市11所、县级102所,除袁州区、庐山区外,全省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从业人员共计 1469人,其中:高级职称72人,中级职称297人。全省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16647147 册,其中:图书11555401册,古籍1100629册,善本 61527册,报刊
2408923册,视听文献39010册、缩微制品3025册,电子图书622198册,其他917961册。全年总流通人数7,561,219 人次,书刊文献外借 4199548 册次。公用房屋建筑面积291408平方米。其中:书库面积 77064平方米,阅览室面积:96112平方米,(书刊阅览室面积 61958平方米,电子阅览室面积16670平方米),阅览座席数共23305个。全省公共图书馆计算机共计6040台,有电子阅览室终端4135个,设网站的图书馆网站访问总量3308485个。设立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1个,市级分中心11个,县级支中心100个,乡镇基层服务点1121个(其中包含街道服务点46个),村级基层服务点17099 个(其中包含社区服务点223个)。全省共有87所高校图书馆,其中本科24所,职业学院45所,高专4所,独立院校13所,医学分院1所。
二、2011年江西图书馆发展状况及特点
(一)以全面免费开放为契机,全省公共图书馆办馆条件进一步改善,业务建设进一步巩固,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一是深入调研行业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2011年,省文化厅正式下发《江西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今后5年的发展制定目标;为充分掌握和了解全省公共图书馆的事业发展的规模、建设水平、现实需求及未来思路等实际情况,通过多方协调沟通,对全省107个公共图书馆的相关材料进行汇集整理、查漏补缺、修改润色,12月底完成《江西省公共图书馆概况(2010)》和《江西图书馆通讯录》编修,为掌握全省公共图书馆情况和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二是全省公共图书馆迎接免费开放,积极做好准备工作。全省公共图书馆为免费开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通过完善各项服务制度保障免费开放的运行。各馆有针对性地购置一批新书、丰富馆藏,更新基础设施、设备,提高接待能力。其中,江西省图书馆对多个阅览室进行维修改造,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少儿阅览室的成功改造,成为图书馆少儿服务的亮点;数字图书室的开放更为市民们查阅资料、阅读提供了优质便捷的服务。与此同时,共享工程江西省分中心全力支持文化共享工程各级支中心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建设,做好技术保障,解决基层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省分中心先后为全省的11个市级支中心、100个县级支中心组建网络,安装、调试卫星及计算机设备,安装资源管理软件,及时更新数字资源。2011年省分中心下基层为各级支中心提供的技术支持服务达到526人次,为基层群众服务工作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是文献资源建设得到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全省图书馆总藏16647147 册,同比增长7.52%。12月16日,我省全面启动全省各级图书馆免费开放,同时安排了免费开放的专项资金,其中市级图书馆不低于50万,县级图书馆不低于20万,社会各界包括媒体反响强烈,成为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成果。江西省图书馆年购书经费由2010年300万提高到2011年的500,并于今后进入年初部门预算基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省图书馆购书经费不足的压力。政府的多项资金的大量投入,既为全省公共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省公共图书馆赢得了良好的资金投入机制和有效渠道。
四是各类读书宣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4月23日,由江西省文化厅主办,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学会承办、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联动的“江西省首届‘读好书’活动”全面启动。首届“读好书”活动以“读红色经典,扬爱国激情”为主题,在江西省图书馆举办的首届“读好书”活动启动仪式上,向全社会发出“读好书、多读书、好读书”的倡议;由国家图书馆主办,中国图书馆学会、江西省图书馆学会、江西省图书馆承办的“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宣传推广活动同时在江西省图书馆正式启动。全省各地围绕首届“读好书”活动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读书活动。5月23日至6月1日,江西省图书馆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推进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2011年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系列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在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暨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江西省图书馆、九江市图书馆、靖安县图书馆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授予的“2010年全民阅读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深入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全省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成效显著 一是文化主管部门高度重视。2011年省文化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公共电子阅览室设备配套标准的通知》等文件,对乡镇、街道、社区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作了具体部署。今年三月,我省还组织全省文化共享工程专项督导,促进全省文化共享工程的深入开展。2011年,我省下拨了1667万元为46个街道文化中心配备电脑272台,为223个社区文化室配备电脑669台。12月,我省又投入了1189万元配备了3900台电脑,为一批社区文化中心(室)和乡镇文化站各增设10台电脑设施,正式启动了我省文化共享工程乡镇、社区基层点扩容为公共电子阅览室的重大工程。
二是努力开发具有江西历史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健康向上、总量丰富的数字资源,打造特色数字资源库,推进优秀数字资源建设。在上级部门资金扶持下,2011年,省级分中心完成了《江西地方戏剧资源库
(二)》、《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
(二)》和《江西陶瓷文化资源库
(二)》等三个数据库的资源建设工作,连同去年建设完成的《江西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库》,至今年年底,我省分中心共建设完成了四个独具江西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源库,初步建立了全省数字资源采集、保存和服务系统。
三是加强人员培训,全面提高图书馆特别是基层馆人员业务素质。事业发展人才队伍是关键,我省十分注重对基层人员的业务培训,2011年省分中心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不留培训死角,完成了全省所有已建成的市、县、区支中心和乡镇(街道)、村(社区)级基层服务点的培训工作。省分中心采取集中培训与分片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际辅导相结合、设备验收与人员培训相结合,统一教材与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方式, 举办35期江西省文化共享工程业务人员培训班,每期培训32个课时。2011年10月至11月,省分中心重点对35个县支中心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辅导。全年培训基层业务骨干超过290人次。全省各支中心主要业务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率达到了100%,并获得由省分中心颁发的“上岗资格证书”。
(三)深入推进古籍保护工作,全省公共图书馆保护典籍传承文明的职能不断深化
一是古籍保护条件大为改善。政府在制定古籍保护方针政策、加强古籍保护工作领导的同时,各级财政也加大了古籍保护工作的经费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古籍收藏单位获得的古籍保护经费不少于500万元,大大加强了我省古籍保护的条件。各古籍收藏单位,通过改造古籍书库,添置古籍保护与普查设备,建立了一批基本符合《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的古籍书库,为古籍提供了良好的保护条件。各古籍收藏单位还通过加强古籍保护的制度建设,从管理上加强了古籍的保护。
二是古籍普查成果显著。开展古籍普查与启动《中华古籍总目·江西卷》的编纂。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通过对全省古籍藏量的摸底调查,已初步了解到全省132家公藏单位、29家私藏,共拥有古籍100万册以上,其中善本5.5万册。我省古籍藏量以公共图书馆为多,64家公共图书馆藏有古籍91万册,其中善本5.2万册。全省已开展古籍普查的单位有21家,俱为公共图书馆,已完成古籍普查基本数据近万条。至2011年,“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共举行了四批,我省各古籍收藏单位积极开展了申报工作。2011年5月至11月,根据省文化厅《关于开展江西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工作的通知》(赣文社字[2011]20号)的指示,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开展了第一批“江西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江西省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工作。
三是人员培训覆盖全省。省古籍保护中心开展以自办培训班为主,联合培训与送出去培训为辅的培训模式。受培训人员来自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文博系统图书室,公共图书馆的培训覆盖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与此同时,积极组织我省人员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包括古籍普查、古籍编目、古籍鉴定、碑帖鉴定、古籍修复、古籍普查平台等),累计有11馆45人次参加了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培训。此外,省图书馆还向基层馆开展了免费跟班培训古籍保护的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为我省古籍普查和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人才保障。
四是古籍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齐头并进。古籍修复是原生性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开展古籍修复工作较好的馆是省图书馆,该馆比照文化部颁发的《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改造古籍修复室,配备了更加合理的修复队伍,添置了更加先进的修复设施,进一步加强了以古籍修复为重要手段的原生性保护工作。而数字化、影印等再生性保护方式,则是有效缓解古籍藏用矛盾的重要模式。比如省图书馆,已对部分馆藏古籍进行了全文数字化的尝试,2011年遴选馆藏珍贵古籍《汤显祖评花间集》进行影印,以及编制馆藏古籍图录,制作书签等多途径地开展古籍原生性保护工作,有效地缓了古籍保护与使用的矛盾。又比如萍乡市图书馆、景德镇市图书馆在古籍影印方面也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工作,庐山图书馆则通过编纂《历代庐山诗词选》间接性地开展了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工作。
五是古籍保护宣传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古籍保护的宣传对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作用。一年来,省古籍保护中心,以及各古籍收藏单位通过电视、报纸、网络,通过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科普宣传周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古籍保护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高校图书馆合作日益加强,以数字图书馆建设为抓手,各馆谋求共同发展
一是在省教育厅领导下,江西省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建设取得突破。2010年提交的《关于建设江西省高校数字图书馆》提案,在2010年12月正式立项,2011年8月获得省财政的全额拨款,极大推动了我省高校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
二是在高校图工委的组织协调下,召开各层次学术研讨会,为高校图书馆提供学习交流平台,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稳步发展。首届江西省高校图书馆情报学术研讨会于8月11日至8月14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是硬件设施条件改善,相继有一批高校图书馆新馆落成,4月28日,九江学院隆重举行新馆落成典礼,10月11日,新余学院图书馆新馆隆重开馆,这些高校图书馆新馆的落成,壮大了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保障力量,扩大了整体服务能力。
三、未来展望
在今后几年的发展中,江西图书馆将进一步提升文献信息保障能力,以江西省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为重点,整体筹划、共建共享,不断扩大文献收藏范围、合理布局文献资源结构;进一步增强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能力,以江西省文献资源总目建设为重点,建成一批成体系、有特色的专题知识库,较好整合传统资源与数字资源、馆藏资源与网络资源;进一步完善面向用户信息需求的服务体系,形成立法决策服务网络化、深层次,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细致周到的服务;进一步完善数字图书馆建设,以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为重点,建设覆盖全省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形成数字资源库群,建立满足不同需求的数字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和利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通过努力,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使我省古籍得到全面保护。进一步提高综合保障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强化内部管理机制,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
第三篇:民营医院蓝皮书: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7)
民营医院蓝皮书:中国民营医院发展报告(2017)
在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激励下,社会资本蜂拥“从医”,新业态不断涌现,民营医院持续、快速发展
一、发展规模逐步增大
(一)民营医院数量增长幅度近年来,我国民营医院数量持续增加,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民营医院达到1.64万家,相对于2005年的3220家,增加了4倍,并且与公立医院的数量拉开差距。2010~2016年我国民营医院的总体数量增幅达132.48%,平均增长率达到15.10%,2011年的增长率达到19.4%,并且2015年在数量上开始超过公立医院。相比之下,公立医院总体数量基本呈现负增长的势态,从2010年的13850家降到了2016年的12708家,降低幅度为8.25%。2015年民营医院数占比上升至52.63%,首次超过了公立医院数占比;2016年民营医院数占比更是达到56.39%,相对公立医院,民营医院数量优势愈加显著。
(二)新增民营医院地区分布
进一步分析新增医院的地区分布,在2016年新增加的1914家民营医院中,753家位于东部地区,629家位于中部地区,532家位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民营医院数量仍然最多,西部民营医院数量次之,中部地区民营医院数量最少,但增幅较大。
(三)民营医院规模增长幅度
虽然民营医院在数量上超过了公立医院,但是其规模普遍偏小。统计数据显示,超过80%的民营医院为一级或者未定级的医疗机构,开设床位数普遍小于100张。2016年,平均每家民营医院的床位数仅为75张,而同期每家公立医院平均床位数达到351张。
二、医疗服务能力逐年递增
(一)门诊诊疗人次2005~2016年,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门诊诊疗人次均呈逐年递增趋势。至2016年,公立医院门诊诊疗人次为28.48亿人次,占比为87.09%;民营医院门诊诊疗人次为4.22亿人次,占比为12.91%。民营医院门诊诊疗人次占比逐年增加,2010~2016年年均增加16.8%,尽管民营医院门诊诊疗人次逐年增加,但是对比同期民营医院数量增幅达132.48%,这就反映出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民营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数量增幅相比,差距非常大,而且同期公立医院门诊诊疗人次的增幅大于民营医院。因此,如何在患者中建立良好口碑、吸引患者就医,是民营医院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住院人次
2005~2016年民营医院的住院人次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208万人次增加到2016年的2777万人次,占比由4.07%上升到15.84%,略高于2015年的14.70%。尽管2005年以来公立医院住院人次占比徐缓降低了约10个百分点,但我们不能不看到,2016年公立医院住院人次占比仍达84.16%,说明民营医院的住院服务总量仍处在较低水平。
三、医务人员增长迅速
卫生技术人才是民营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医务人员流失、人才吸引难等问题制约了民营医院的长期、健康发展。2011年和2016年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总数分别为398.09万人和533.95万人,同期民营医院医务人员总数分别为54.61万人和120.26万人,仅占公立医院的13.72%和22.52%,民营医院医务人员总量仍处于较低水平。
伴随着民营医院的快速扩展,民营医院吸引到更多人才。从增长速度看,2011~2016年民营医院医务人员数增长率达120.22%,而同期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数增长率仅为34.13%。
四、医疗效率亟待提升
(一)床位使用率民营医院的床位使用率虽然从2005年的49.80%提升到2016年的62.80%,但始终维持在62%左右,而同期公立医院的床位使用率为91.00%。民营医院的床位数在持续增加,但是病床使用率变化不大,说明大量闲置床位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这说明民营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还没被社会公众广泛认可。
(二)平均住院日 2016年民营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为8.6天,同期公立医院平均住院日为9.6天,说明民营医院在住院流程的各个管理环节协调上较为完善,同时也与住院患者病情较轻、较少为疑难疾病和危重患者有关。
五、民营医院的发展机遇
新医改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鼓励社会办医,2010年就提出“非禁即入”原则。“十三五”以来,实质性的政策不断出台,进一步破除社会办医隐形壁垒。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放宽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服务领域的要求,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健康服务。发展专业性医院管理集团,推动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水平提高。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儿科、精神科、老年病、长期护理、口腔健康、康复、安宁疗护等稀缺资源及满足多元需求的服务。
近年来,民营医疗在重塑医疗健康生态圈,利用互联网医疗等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模式与传统医疗模式融合的速度将加快。这将使传统的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模式出现较大的分化,部分民营医疗机构全面转型升级,部分坚守基层、低端服务,部分自生自灭。总体上,在互联网技术运用以及电商业务的发展阶段,医疗产业前期高投入和高风险特性对融入互联网和电商业务的医疗机构来说,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总之,国家卫生政策的利好为社会办医持续注入活力,民营医院必将蓬勃、健康地发展。
我国民营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普遍不高,资源投入匮乏,未来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信息化作为考察现代化医院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民营医院要面临的一大关卡。为了解民营医院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以便相关部门从政策和技术等方面对民营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给予更精准的支持和帮助,指导民营医院管理者科学合理地制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联合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2016全国民营医院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现总结如下。1.参与调查医院基本情况
241家民营医院各项指标分布差异明显。地区分布以中东部地区为主;综合性医院、非综合性医院分布较平均;以营利性医院为主,年医疗收入大多小于5000万元,床位数基本小于500张,平均职工约270人,大多数医院已接入医保。2.信息化组织管理情况
(1)医院信息化建设投入:医院信息部门主要承担的工作内容是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和医院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90%的调查医院有专门的信息化部门,且有分管信息化工作的院领导,仅有少数医院信息化工作由行政部门代管;近40%的医院有信息化整体建设发展规划,超过50%的医院制定了部分发展规划;信息部门总人数普遍为1~5人;信息化累计投入和整体预算水平均相对较低,绝大多数医院信息化投入小于300万元。
(2)医院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民营医院管理层基本重视医院信息化建设,9544%的民营医院管理层普遍认为医院信息化建设作用巨大,是现代医院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必要工具;仅5家医院管理层认为信息化建设作用不十分明显,收效不明确;1家医院管理层认为信息化建设基本无用。(3)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民营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缺人、缺钱、缺理念。93.33%的医院管理者认为医院信息系统最应解决的问题是提高临床业务效率,支持医院流程再造;50.0%以上的医院管理者认为医院信息化建设最主要的障碍分别是信息化专业人力资源不足、缺乏充分的信息化资金支持及管理层缺乏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经验。3.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情况
(1)关键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将医院关键信息系统分为HIS、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收费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EMR)、LIS系统、PACS系统和移动护理系统等,对各系统建设的全院覆盖率均不足80%。药品管理全院覆盖率居首位,移动护理系统全院覆盖率最低,为6.64%。4.信息系统建设相关性分析
医院床位数与2016年总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即医院床位数越多,总收入越高。2016年总收入与信息化建设累计总投入,以及信息化建设累计总投入与2017年信息化建设预算的相关性呈正相关,即收入越高,2016信息化建设投入越多;2016信息化投入越多,2017信息化建设预算越高。民营医院信息化建设改进策略: 1.民营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亟待提高
民营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与公立医院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但民营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不必像公立医院一样,要充分借鉴公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与教训,走出适合民营医院整体发展与未来规划的创新之路。2.民营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更多困难
(1)医院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滞后。民营医院面临生存的压力,医院管理层首先关心的是医疗资源的配置和病源的吸引,因此部分医院管理层人员会认为信息化无用,甚至用处不大,还停留在对公立医院管理层十几年前的认知水平上。
(2)信息化建设资源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化投入超过千万元的民营医院寥寥无几,基本投入都在300万元以下,比照公立医院,其与大多数二级医院还有一定的差距。信息化人才队伍更加“捉襟见肘”,公立医院面临与供应商争抢人才的激烈竞争,而民营医院要面临来自供应商和公立医院双重的人才竞争压力。
(3)投资回报要求。社会资本大量投入民营医院,投资方对医院管理层有投资回报指标的要求,可以说民营医院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而信息化建设并不是投资即见效、一蹴而就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需要长期持续性投入,而其成果与效果往往体现在为医院省钱而非赚钱上。因此,民营医院管理层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不仅需要有远见、有耐心、有信心,还要想办法说服投资方持续投入,难度颇大。3.民营医院具有赶超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可能 民营医院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晚,但是可以说是站在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经验的肩膀上,可取其精华,充分参考、学习和借鉴其经验,配合新兴技术与产品的部署应用,以着重体现民营医院现代化管理或专科特色,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和就医感受。如果能实现这种效果,那么民营医院会比系统老旧、面临更新换代的公立医院更容易部署和实施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民营医院的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民营医院的特殊经营需求,需要考量每一分钱的投资效果,因此医院管理者和投资方是否愿意将资源投入信息化建设上是其面临的极大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民营医院带来挑战和机遇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另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方向是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至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蓝皮书指出,中国医疗有若干优势应当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需要的,中国民营医院不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都具备品牌、技术和服务基础。1.中国医疗体系全面
中国具有庞大、全面的医疗体系,一线、二线城市的各级综合性和专科性医疗机构几乎涵盖了所有专科:从提供公民基本医疗服务的一级医院到诊治疑难危重疾病的三甲综合性医院,从综合性医院到专科医院,从公立医院到非公立医院。随着医改深入,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医联体建设推进使医疗体系更趋完备。2.在中国就医便捷即时
国外医院除了急诊外,门诊住院均采取严格的预约诊疗模式,许多患者并不是因为医疗水平问题,而是因为等待就医延误病情。而在中国几乎所有医院均可以做到门诊即时挂号就诊,近年网上预约挂号也大大缩短了患者门诊等待时间,各项大型检查的预约时间也远远短于国外医疗机构动辄数月的周期。
3.在中国看病性价比高
中国百姓观念中的“看病贵”主要是由政府对医院投入相对不足、患者支付能力相对低下造成的。其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医疗费用相比较,中国公民的医疗消费水平处于相对较低水平。4.中国医生临床经验丰富
临床医学技术是一种需要实践积累才能达到一定专业水平的技术,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为中国医生提供了数量最多、病种最全、病情复杂的临床实践机会,中国医师临床经验丰富,手术操作熟练,在国际医疗行业可谓有口皆碑。“中国医生临床经验丰富”亦可作为中国民营医院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亮点。
5.沿线国家并无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认知差距
民营医院在我国被边缘化,尽管民营医院已经占据我国医疗机构的半壁江山,但医疗服务规模、医疗服务总量远远不及公立医院,这与中国民营医院的发展历史有关。由于部分民营医院办院理念的问题,也由于部分投资者用错误的理念绑架了整个行业,迄今为止中国民营医院还在诚信认知度上挣扎。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却不存在这个问题,公众并无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的认知差距,可能还认为民营医院是高端、优质医疗服务提供者,因此,中国民营医院有可能以品牌定位为先导,开拓新的市场。
民营医院融资遇到困难
一、民营医院融资面临的困境
医院作为一个典型的高投入、长周期“产业”,其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融资是缓解民营医院资金匮乏和解决医院发展困境的重要手段,但民营医院的自身特点导致其难以获得符合前述中所有条件的理想融资。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规模小且信用低
在我国,民营医院是近5年来逐渐开始活跃起来的医院,虽然发展迅速,规模日益扩大,但与公立医院相比,不论医疗服务体量还是床位数都差距较大。2016年,全国民营医院全年门诊诊疗人次累积4.22亿人次,只有公立医院的14.8%。床位数方面,截至2016年底,民营医院床位总数为123.36万张,而公立医院则有445.52万张,民营医院床位数只占全部医院床位数的21.68%。另外,大部分民营医院成立时间较短,仍处于初建期和扩张期,规模小且信用低。2.抵押担保责任落实困难
由于我国对于医疗卫生行业有规定,禁止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抵押医疗设施和公共卫生设施,所以民营医院可用于抵押的有效固定资产非常有限,加之医疗器械大多专业性强、变现率低,债权难以保障。3.投入高但回报慢
民营医院的投资往往投入高但资金回笼慢,回报最快的口腔诊所通常也需要用18个月才可能赢利,而口腔医院最快大概需要两年,骨科医院和妇产科医院大概需要近三年,肿瘤医院通常需要更久的时间,因此,投资者一般对民营医院的投资都比较谨慎,这就进一步限制了民营医院的融资渠道。4.财务风险较高
财务杠杆虽能有效提升资本效率、但财务风险也相应上升。初建期和扩张期的民营医院在经营上的不确定性较高,利用财务杠杆虽能有效提升资本效率、加快医院建设及扩张速度,但融资风险大大增加,一旦出现经营状况不佳、盈利能力下降、现金流量不足等,民营医院将面临财务危机。所以,有效提升资本效率,控制财务风险也是民营医院融资需要面对的重要挑战。
总而言之,通过抽样调查蓝皮书发现,虽然融资需求是巨大的,但是由于政府扶植力度不够以及融资成本较高等原因,目前中国大部分民营医院在融资能力和融资形式多样化上仍然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因此,蓝皮书认为未来民营医院应根据自身的业务规模及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再根据不同的发展战略制定不同的融资策略。在融资方式上应大胆尝试各种新型融资方式,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同时引入资本方先进的管理理念,以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从而吸引更多资本的关注,实现良性循环。
第四篇: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
2017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
本报告从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历程入手,将金融科技分成系统、支付、信贷、金融和生活五个部分,分别核算中国金融科技营收规模。通过不同企业案例和未来布局的梳理,为您详细解读中国金融科技未来可能产生的竞争格局!金融科技的意外爆发 “
终于有一天,行业回想起那曾经被遗忘的力量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造就了用户为王的商业逻辑。在这个逻辑中,最常见的企业战略就是将已掌握的资源,迅速转化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用户。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之前,互联网的用户红利尚存,因此无论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还是意识到互联网很重要的传统金融机构,都在用户规模和用户体验上投入重金。但是进入2016年,互联网行业整体的人口红利殆尽,网民和移动网民增速降到10%以下。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各巨头的竞争格局基本稳定,用户之间的迁移成本巨大,用户规模这个层面,所带来边际效应降低。
展开剩余91%
这样,就使得行业开始重新审视行业发展的促进要素,在舆论和全球整体产业发展的趋势促进下,科技的重要性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得到了凸显和放大。并且,在中国政策导向的客观推动下,金融科技在中国,成为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新篇章。
“
金融科技发端于金融IT系统,未来将构建“无金融”社会
实际上,金融科技虽然是个新词,但却是个相对古老的行业。早在2004年之前,中国的金融行业就已经引入了金融科技的概念,只不过那时金融科技仅作为传统金融机构IT系统的方式存在,是不受重视的基础设施。而随着支付和P2P的出现,金融科技从后台系统渗透到了金融的核心业务。并且,随着其它技术手段的丰富,科技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将使得金融与实际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最终实现无金融社会。
“
作为衍生价值出现的金融科技,尚需依附实际业务 与国外不同,中国金融科技的起始点并不是金融科技行业本身。金融科技这个词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以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存在的,这种以战养兵的发展模式导致目前科技还需要依附实际的金融业务,很难独立存在。这也给了中国绝大部分中小型互联网金融公司一种额外的价值,使以往以业务规模论英雄的评判模式,逐步向单位产值方向转移。
对行业来说,这既是机会,也是风险。它给了中小互联网金融公司崛起的契机,但同样也加速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的整合。在中国金融科技领域,客观环境使一部分非金融科技企业可以迅速在金融科技领域建立自己的优势,巨头对各方面资源的吸引力,已经让它们成为了左右竞争格局的关键要素。因此未来,巨头之外的广大金融科技及互联网金融公司就必然存在两条道路:自我壮大和被收购。
金融科技发展暗藏风险 “
2020年互联网金融核心业务市场规模将超过12万亿 2016年,中国网络资管规模超过2.7万亿,网络信贷余额超过1万亿。在这些业绩的背后潜藏着更大的业务空间,互联网短平快的特点,在交易规模上实际可将存量市场放大数倍。而且伴随着互联网高频的特点,金融科技的长尾价值将得到凸显。预计2020年,中国互联网金融核心业务市场规模将超过12万亿,艾瑞预计,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科技将更多的参与到优质资产生成的过程中。
“
以金融业务流程为主线的产业链构成
不同于其它产业,金融科技所服务的对象并不直接与客户金融行为相联系,在多数场景下,金融科技更类似于一种基础设施,在实际金融业务的后端,辅助金融机构提高业务效率。所以金融科技的产业链应以金融业务流程为主线构建。
“
中国金融科技需摆脱互联网金融的母体,才可迎来爆发
一如本报告开篇提及的内容,在行业待兴之初,只有关注被市场验证的金融科技平台,才能够避免鱼龙混杂对行业带来的潜在伤害。2016年金融科技概念非常火爆,但是2016年中国科技营收仅4213.8亿元,整体增速下滑至42%,预计未来几年都将保持这一增速。究其原因,艾瑞分析认为:首先,互联网金融收紧,尤其对网络信贷行业的收紧,导致绝大部分围绕网贷行业的科技企业营收萎缩,影响了行业增速;其次,金融科技的定位,这一原因与互联网金融收集相辅相成。金融科技服务于互联网金融,更偏向于金融业务的后端,所以其增速并不会像行业增速那样快;最后,转型尚需时日。金融科技脱离互联网金融而独立存在,意味着更加科技化的商业生态已经形成,对于尚处发展初期的金融科技来讲,这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探索,一旦行业独立生存,居于主导地位的科技企业才能获得产业链中最丰厚的利润,进而推高行业营收规模的增速。艾瑞预计这至少需要5年时间。
“
信贷与理财依然是最重要来源
2013年之前,金融业IT投入是金融科技行业相对重要利润源,但是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虽然整体行业的利润还在缓慢增长,其在金融科技整体的占比已经微不足道了。2013年后,金融的核心“存贷汇”业务中,所包含的技术元素越来越多,其行业本身所获得利润,得以浸润到金融科技领域。未来只要金融行业的内涵不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金融科技的利润源就依然是传统金融业务。不过目前,金融科技各细分领域商业模式比较简单,行业整体的发展需要在内涵和服务模式上有所创新。
“
应该给予科技平台足够的耐心
对于金融科技行业来讲,从业门槛比之前显著提高。因此在初期,IT系统的构建成本是阻碍金融科技公司或者传统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业务起步的最大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庞大,制度复杂,只有充分相信金融科技能力的领导,才有可能在庞大的机构内推进和升级业务。症结在于大企业的通病,即效益论。目前市场上自主研发系统鱼外包研发相比,3-8个月内外包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但基本在8个月后,自主研发的成本优势得以凸显。但是8个月的时间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十分尴尬。一方面时间尚短,技术平台尚不能发挥全部实力;另一方面时间又太长,以至于体质内部会产生大量质疑之声,最终使项目夭折。艾瑞认为,企业要给金融科技平台或内部项目足够的耐心,以发挥其全部实力。
金融科技平台案例 “
网易金融:金融机构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转型的最佳合作伙伴
网易金融是一家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云计算、认知智能 等前沿技术,致力于风控、资产管理两大核心金融领域创新的金融科技公司。是网易集团拓展其金融疆域的核心平台。致力于解决三大问题:中低收入人群、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传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及“三农”领域的金融供给短缺。
目前,网易市值位于400亿美元左右,旗下互联网金融业务将成为进一步拓展集团公司盈利的渠道来源,也是完善多元生态,对数据、用户和渠道进行交叉、高效利用的一个重要通道。在网易公司营收从百亿迈向千亿的时代,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业务也将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
招商银行:因您而变
招商银行在互联网领域的脚步,始终处在在我国商业银行前列。在银行业还处于网点混战的年代,招商银行以其优秀的电子银行产品,迅速占有市场。时至今日招商银行已经成为银行业电子产品的标杆型银行,对行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2016年在金融科技的浪潮下,招商银行分别在零售和对公业务上发力,推出不同的金融科技产品和业务,并在市场上引起热议。
其中,摩羯智投作为广泛吸引眼球的投资型产品最受关注,在国内智能投顾尚处混沌状态时,招商银行凭借其出色的技术能力和对用户数据的敏感度,于2016年底推出摩羯智投,将人工智能与量化交易应用到中国金融行业最核心产业。不过不得不指出的一点是,摩羯智投之所以能受到广泛关注,与其出身于招商银行密不可分。“
百度金融:让人们平等便捷的获取金融服务
百度是互联网BAT三巨头之一,从外界普遍对三者的差异上看,百度是技术能力较为突出的一家科技企业。技术在百度体系内能够得到最优的集团资源扶植,因此当下火热的金融科技领域亦会受益。在2015年12月14日,百度金融服务事业群组(FSG)成立之初,百度金融就树立了明确的科技理念,即致力于成为一家真正意义的金融科技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升级传统金融,实现普惠金融的梦想。
未来金融生活蓝图 “
金融科技发展将从金融业务本身,向提高效能转变
目前金融科技行业,金融和科技两种元素还必须结合在一起看待,这是因为目前金融科技的核心力量,集中在金融最核心的业务领域,比如信贷、投资与理财。在金融科技跟随金融业务流贯穿全部金融业务时,会发现在金融业务的不同环节上遇到的阻碍更大,主要体现在系统对接、兼容性和人工介入三个层面。而这三个问题都可以通过标准化系统的构建得以解决,所以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路径上,就出现了更多为解决金融效能问题的技术。
“
因技术同源性而带来的金融回归
中国金融行业长期以来存在一个很奇怪的弊病,那就是过度集中于金融专业领域,以至于专业到脱离用户,脱离市场的程度。而今年火爆的消费金融乃至供应链金融,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与用户生活或企业商业行为息息相关。金融科技服务与金融行业,但是不同于传统金融业务,金融科技随着金融链条的打通,会将各个环节纳入金融科技优化的环节,所以其不可避免的会向非金融领域衍生。因此,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不同技术间天生的亲和力,会将互联网金融回归至实体经济里,通过结算、生物识别等技术,将金融主体和服务主体联合在一起。
“
智能投顾与量化投资,助力未来金融
科技与金融的融合极大提高了传统金融的运作效率,这对于谨慎的金融行业来说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变革。即便是在金融基础设施和用户素养都比较高的地区,也都很难在短时间内过渡到智能化的“无金融”社会。但是从目前金融科技发展状态上推测,以下三个方面将最终使人类过度到“无金融”社会:
大数据获取与智能算法的逐步成熟,都使得金融从业者有更多,更加精准的方式获取用户需求,并找到相应的资产匹配,解决了金融资金融通的最基本职能;
通过生物识别和多种数码与现实交互的技术搭载,用户日常交易亦可通过交易行为背后,金融机构的对接替代各类资金收付的交易过程;
智能化金融将原有金融服务的提供主体从机构缩小至个人。日常交易智能化逐步演变成投资智能化,摆脱以人力为主体的金融中介束缚,实现“无金融”社会。
版权说明:感谢每一位作者的辛苦付出与创作,我们【NobleClub慧贤尊】均在文章开头备注了文章来源。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发送消息至公众号后台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非常感谢!Fanny Chan Fanny Chan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第五篇:《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绪论
《发展和改革蓝皮书》绪论
邹东涛
一
2007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9周年,也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其时,正值“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组编和写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我心潮澎湃,写下了两首《改革步入三十年》的诗稿——
(一)改革步入三十年,三中全会功盖天。
坎坷跌宕建国路,开辟新程转大弯。
阶级斗争“纲”退位,经济建设走前沿。
摸着石头探河道,慎履薄冰高扬帆。
土地承包农民笑,市场开放购销欢。
国企改革产权变,非公经济半壁天。
经济增长蒸蒸上,环球商贾竞抢滩。
(二)前腐后继斩难断,道德衰败信誉残。
社会阶层大分化,收入分配距天渊。
劳工地位落千丈,权贵资本蠹蔓延。
当年喝汤呼万岁,今日吃肉骂声喧。
“两仇”思想日演进,反思改革白浪翻。
退则卅年前功弃,进则改革大攻坚。
改到深处是硬核,民主建政挺前沿。
在第一首中,我对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喜形于色。
在第二首中,我对改革开放存在的种种问题忧心忡忡。
二
开启于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中国改革开放,经过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30年的艰难拼搏,创造了当今中国的“两个盛世”:一是中国经济体制创新的盛世;二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盛世。美国学者舒亚·库珀·雷默(Joshua Cooper Ramo)于2004年5月向全世界打出了“北京共识”(Beijing Consensus)的旗帜,以挑战“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的气派大大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自古“盛世修书”。“两个盛世”把为改革开放“修书”的历史任务推到了世人面前。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的《新年祝词》中宣布:“2008年我们将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隆重纪念”有着许多实际工作要做,作为改革开放的思想者和研究者们,最重要、最熟悉、最恰当的工作就是为改革开放“修书”。为此,我们组织撰写了这本“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
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既是改朝换代的历史,也是发展和改革的历史。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改朝换代和改革都是推进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动力。然而,中国历史上的十多次大的改朝换代都成功了,而十多次大的改革在当时基本上都失败了,或者说初胜即败了。从先秦商鞅变法到北宋王安石新政,从明朝海瑞上疏到清末戊戌变法,都在轰轰烈烈中成为历史的悲剧。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只是在扭曲中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而一个个功勋卓著的大无畏的改革家,只是在身后的历史学家笔下才得到崇高的评价。王安石的千古绝唱“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只是当时无可奈何的悲怆呼唤。
在人类历史上辉煌了几千年的文明古国,自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自身制度和科学技术的“双重落后”,这只世界闻名的东方雄狮渐渐沉睡,受尽了新兴西方列强的惨烈蹂躏,华夏文明不仅衰落了,而且是百孔千疮。然而,天行健,东方雄狮始终不甘衰落,始终不忘振兴崛起,始终坚持自强不息。当地球旋转到1949年时,中国人民勇敢地站起来了,坚定不移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地球旋转到20世纪后半期,中国又进一步觉醒了——自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这场崭新的“长征”之路一走就是30年。
3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白驹过隙的短暂一瞬。由于30年来改革开放稳操胜券,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走上了中华崛起的快车道,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等“当惊世界殊”。30年来,中华民族为了自己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解放思想,观念更新,破除各种思想障碍;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逐步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探索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道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从“冷眼向洋看世界”到逐步融入世界,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进出口贸易大国、最重要的外汇储备大国、最重要的投资“抢滩”大国„„为此,世界称奇,环球惊诧。在当今世界,谈及改革开放的成功,言必称中国。无论是国内专家,还是国际社会,都在纷纷探索“中国改革开放成功之谜”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谜”。
自从1978年以来,我与许多国人一样,深深“沾染上”了改革情结。满脑子改革开放,满脑子发展崛起,调研从未止步,思考从未松懈,笔耕从未停歇。当历史跨入2007年,就开始惦记上了次年的改革“而立之年”,琢磨着要为心之所系的改革开放做点什么有益的工作,献上一份什么心仪之礼。
皮书,特别是蓝皮书,是以“出社科精品,创传世文献”为宗旨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品牌出版物。迄今已有近百个品种,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哲学、文学、法律、社会等各个方面,尤其是经济类的占绝大部分,工业、农业、财政、金融、城市、区域、企业、商贸、能源等等,几乎应有尽有。但中国改革开放快30年了,却一直没有在整体上全面系统深入探索发展和改革的蓝皮书。借此改革开放30年之际,让我们来开启这个项目吧!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分析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教训,展望和探索改革开放发展的未来路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把为改革开放30年的“修书”纳入蓝皮书系列——“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1)”《中国改革开放30年(1978~
2008)》,这既是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蓝皮书填补一项空白,更是为中国改革开放“而立之年”献上一份华诞心礼。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按照常理,国内应当是一派莺歌燕舞庆盛世的景象。然而,中国国内却在“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中生起了“烽烟四起”的大争论。尽管邓小平同志生前多次强调“不争论”,甚至还把“不争论”作为自己的重大“发明”,但中国改革开放尚未满30周年,就已经发生了三次大的争论。而就争论的广度、深度和时间的长度而言,则以这几年的第三次争论最为剧烈、最为深刻。这就给本书的写作提出了艰巨任务。
如果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比作一场空前巨大的无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在全国各个方面纵横交错、波澜壮阔中展开的.作为改革开放30年的第一本蓝皮书,既要有“战争史”,又要有“战争理论”、“战争胜利经验”、“战争失败和挫折教训”、“未来战争的理念”等等。为此,本书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转变”、“宏观经济调控”、“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财税体制改革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农村改革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演变”、“社会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房地产改革与发展”、“证券市场发展”、“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教育改革与发展”、“法制建设” 等各个方面,系统回顾、总结和研究,既全方位展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又深入分析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努力奋斗的方向。
作为我国30年来第一本“发展和改革”蓝皮书,对改革开放30年的研究绝不能沉湎于事务主义,成为一本改革开放的历史流水账,必须要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本书的主报告“总结经验 科学改革——科学改革观论纲”,就是试图系统全面而又高屋建瓴地把握改革开放30年的缘起、理论基石、过程和阶段、基本经验和教训、现存问题和现实空间,认为对改革开放30年最好的纪念和庆典,是探索“科学改革观”。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又衍生和胶着许多矛盾,迫切需要“科学改革观”。科学发展观客观上催生了科学改革观。科学改革观的视野是“做中国‘猫’,抓中国‘鼠’”。科学改革观的路径就是要从过去的“摸着石头过河”走上岸来,为改革“造船”、“造桥”,从而飞跃到“划着船过河”和“踩着桥过河”,从改革的“必然王国”向改革的“自由王国”越进。毛泽东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改革只有走进了自由王国,才能悟出高超的智慧,走上康庄的大道,释放巨大的潜能,达到期望的目标。
如果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比作一场空前巨大的无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在全国各个方面纵横交错、波澜壮阔中展开的,作为改革开放30年的第一本蓝皮书,既要有“战争史”,又要有“战争理论”、“战争胜利经验”、“战争失败和挫折教训”、“未来战争的理念”等等。为此,本书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转变”、“宏观经济调控”、“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行政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财税改革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农村改革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变”、“中国社会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房地产改革与发展”、“证券市场发展”、“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教育改革与发
展”、“法制建设” 等各个方面,系统回顾、总结和研究,既全方位展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又深入分析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努力奋斗的方向。
作为我国30年来第一本“发展与改革”蓝皮书,对改革开放30年的研究绝不能沉湎于事务主义,成为一本改革开放的历史流水帐,必须要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本书的主报告“总结经验,科学改革——科学改革观论纲”,就是试图系统全面而又高屋建瓴地把握改革开放30年的缘起、理论基石、过程和阶段、基本经验和教训、现存问题和现实空间,认为对改革开放30年最好的纪念和庆典,是探索“科学改革观”。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又衍生和胶着许多矛盾,迫切需要“科学改革观”。科学发展观客观上催生了科学改革观。科学改革观的视野是“做中国‘猫’,抓中国‘鼠’”。科学改革观的路径就是要从过去的“摸着石头过河”走上岸来,为改革“造船”、“造桥”,从而飞跃到“划着船过河”和“踩着桥过河”,从改革的“必然王国”向改革的“自由王国”越进。毛泽东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改革只有走进了自由王国,才能悟出高超的智慧,走上康庄的大道,释放巨大的潜能,达到期望的目标。
三
人生三十,只是“而立”,四十也仅为“不惑”,五十才初知“天命”。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经攻克了一个个“必然王国”,但旧的“必然王国”攻克了,还会产生新的“必然王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一次次逼近“自由王国”,但“自由王国”在不断升华,每接近一次,它又渐高渐远一次,让人可望而不可及,让人永远去攀登“自由王国”的云梯。
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必须进行深刻的理性思维,而凡理性思维总是“冷”思维。比如,对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无论怎样讴歌赞颂都不为过,“隆重纪念”肯定少不了要“载歌载舞欢庆”和“铺天盖地歌功”。这些“热”的形式肯定是少不了的。对于理性的领导者、政治家和思想家来说,不仅要看到过去之辉煌,更应当关注今日之问题和未来之挑战。当举国上下载歌载舞欢颂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时候,“而立之年”的成熟则应表现在对改革开放30年多一些“冷”思考。这就要求我们一点不能骄傲自满,一点不敢掉以轻心,而必须矢志不渝、坚忍不拔地进行改革攻坚,迈过和超越一个个大关——
我们正在过大关,这是一个改革探索者心灵良知的呼唤。
搞活国企,发展民企,保护私产,让社会财富的源泉淙淙不断。
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劈开丛荆,绕过暗礁,越过激流险滩。
我们正在过大关,这是人民群众深切的心愿;
警惕权贵资本把改革的成果侵占,自发的市场难以把“帕累托最优”实现;
铲除“坏的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促进“好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们走了多少沟沟坎坎弯弯,旧的体制已经初步得到改观;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始见倪端; 打好深层次改革的攻坚战,继续攻克一道道新的大关。
如果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比作一场空前巨大的无硝烟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在全国各个方面纵横交错、波澜壮阔中展开的,作为改革开放30年的第一本蓝皮书,既要有“战争史”,又要有“战争理论”、“战争胜利经验”、“战争失败和挫折教训”、“未来战争的理念”等等。为此,本书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观念转变”、“宏观经济调控”、“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行政体制改革”、“所有制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财税改革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农村改革与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变”、“中国社会公用事业改革与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流通体制改革与发展”、“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房地产改革与发展”、“证券市场发展”、“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教育改革与发展”、“法制建设” 等各个方面,系统回顾、总结和研究,既全方位展示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又深入分析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努力奋斗的方向。
作为我国30年来第一本“发展与改革”蓝皮书,对改革开放30年的研究绝不能沉湎于事务主义,成为一本改革开放的历史流水帐,必须要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本书的主报告“总结经验,科学改革——科学改革观论纲”,就是试图系统全面而又高屋建瓴地把握改革开放30年的缘起、理论基石、过程和阶段、基本经验和教训、现存问题和现实空间,认为对改革开放30年最好的纪念和庆典,是探索“科学改革观”。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又衍生和胶着许多矛盾,迫切需要“科学改革观”。科学发展观客观上催生了科学改革观。科学改革观的视野是“做中国‘猫’,抓中国‘鼠’”。科学改革观的路径就是要从过去的“摸着石头过河”走上岸来,为改革“造船”、“造桥”,从而飞跃到“划着船过河”和“踩着桥过河”,从改革的“必然王国”向改革的“自由王国”越进。毛泽东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改革只有走进了自由王国,才能悟出发展的智慧,走上康庄的大道,释放巨大的潜能,达到期望的目标。
人生三十,只是“而立”,四十也仅为“不惑”,五十才初知“天命”。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经攻克了一个个“必然王国”,但旧的“必然王国”攻克了,还会产生新的“必然王国”。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一次次逼近“自由王国”,但“自由王国”在不断升华,每接近一次,它又渐高渐远一次。
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必须进行深刻的理性思维,而凡理性思维总是“冷”思维。比如,对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无论怎样讴歌赞颂都不为过,“隆重纪念”肯定少不了要“载歌载舞欢庆”和“铺天盖地歌功”。这些“热”的形式肯定是少不了的。但对于理性的领导者、政治家和思想家来说,不仅要看到过去之辉煌,更应当关注今日之问题和未来之挑战。当举国上下载歌载舞欢颂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时候,“而立之年”的成熟则应表现在对改革开放30年多一些“冷”思考。这就要求我们一点不能骄傲自满,一点不敢掉以轻心,而必须矢志不渝、坚忍不拔地进行改革攻坚,迈过和超越一个个大关——
我们正在过大关,这是一个改革探索者心灵良知的呼唤; 搞活国企,发展民企,保护私产,让社会财富的源泉淙淙不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劈开丛荆,绕过暗礁,越过激流险滩。我们正在过大关,这是人民群众深切的心愿;
警惕权贵资本把改革的成果侵占,自发的市场难以把“帕累托最优”实现;铲除“坏的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促进“好的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我们走了多少沟沟坎坎弯弯,旧的体制已经初步得到改观;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始见倪端;打好深层次改革的攻坚战,继续攻克一道道新的大关。
邹东涛
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