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空调清洁市场谁在垄断
中央空调清洁市场谁在垄断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content/61365
“要想获得资质,就必须购买采样机器人。而这种产品只有人人康一家获准生产。” 人人康公司与疾控中心环境所合作研发中央空调清洗定量采样机器人,此项目专利权所有人之一正是疾控中心环境所所长金银龙。
“金总的老大就是环境所所长。我们的关系从上面到下面,一条线到底。”
【驳回、补充,再驳回、再补充„„在历经四年毫无希望的申报工作后,邵立华开始怀疑审批背后另有秘密。
“我们所有指标都已通过检测并拿到合格证,但环境所却至今不发评估证书。”邵立华说。邵是杭州盈都机电有限公司(下称盈都公司)副总经理,该公司主要负责研发、生产中央空调清洗定量采样机器人。
“所有人为设置的障碍,都是为了确保他们在行业的垄断地位。”盈都公司在给南方周末的举报函中说。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产品安全所(下称疾控中心环境所)和全国空管清洗、定量采样机器人的垄断供货商“北京人人康空气净化有限公司(下称人人康公司)”,恰是利益共同体。合作垄断?
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经历2003年“SARS”之痛,中国开始重视室内空气污染的治理。身为“建筑物之肺”,维系着室内空气正常新陈代谢的中央空调通风系统成为规范重点。2006年卫生部开始实施《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及配套规范,中央空调清洗从此成为新兴行业。除了清洗机器人,检测空气质量的定量采样机器人开始成为各地省市县疾控中心必购设备。
这显然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人人康公司总经理雷学军曾坦承,中国已有超过500万台各类中央空调使用单位,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大部分空调从未清洗过,有的已运行二十多年未清洗。“中国每年将开拓出3000亿元的风管清洗消毒市场。” 而疾控中心环境所正是这一市场的国家级检验机构。它经卫生部认定,负责健康相关产品审批前的技术审核和卫生质量检验、鉴定和仲裁,恰是中央空调清洗、采样机器人合格资质的唯一评审单位。
正是在疾控中心环境所的管理下,4年来,北京人人康公司一直维持着定量采样机器人评估证书唯一企业的地位,事实上垄断了采样机器人的生产和销售。这家产品提供商和市场裁判者关系非同一般。人人康公司的宣传广告曾称,由于中央空调的清洗、检测是得到以中国疾控中心为主体的网络式推广项目,前景广阔,预计年销售额将达到5亿元,年纯利润将近3亿元。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2005年开始,人人康公司与疾控中心环境所合作研发中央空调清洗定量采样机器人,此项目专利权所有人之一正是疾控中心环境所所长金银龙,而在清洗机器人的专利所有权人中,金亦位列其中。
2006年11月,人人康公司便获得中国首家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专用设备技术评估合格证书,2007年6月成为全国首家获得公共场所中央空调清洗甲级资质的企业,2008年更成为北京奥运会公共场所中央空调指定清洗单位。
“这是环境所的一个科技成果,科技部的合作项目,我们完成合作项目,把它推向市场,委托人人康公司进行生产。”2011年7月11日,金银龙向南方周末记者承认,人人康公司确实与疾控中心环境所存在合作,但他以对具体协议不知情为由,拒绝透露合作内容和分成方式。随后南方周末记者数次要求对盈都公司反映情况进行核实,直至截稿日,疾控中心环境所都没有回复。
人人康公司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竞争优势。“按照要求,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若想对空调清洗企业的业务进行评价,就须获得中央空调卫生学评价资质。要想获得资质,就必须购买采样机器人。而这样的机器人,目前只有人人康一家获准生产,别无选择。”其商业前景因此不言而喻。
“采样机器人正常销售价格16万到18万元之间就可以。但人人康公司就是卖25万,一口价。”知情者说。
这只是采样机器人。邵立华说,虽然清洗机器人销售市场略为宽松,但人人康公司同样具有无可替代的竞争优势。
“大部分企业购买清洗机器人,都是想获得能在全国承揽业务的甲级资质或省里的乙级资质。”邵立华说,而购买人人康公司的清洗机器人,正是业内公认获取甲级清洗资质的诀窍和捷径。
在甲级资质评审中,金银龙身兼甲级资质评审的主要专家、清洗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法规制定成员、设备评审专家组的主要成员、卫生部科技奖评委等数重身份,其影响力不言自明。“甲级清洗资质是疾控中心环境所审批的。你只有购买人人康的清洗机器人,才有可能获得青睐。”一名要求匿名的浙江企业主说,此前为了早日获得甲级清洗资质,他不得不选购4台人人康生产的清洗机器人。
“在业内,得罪人人康就是得罪环境所。”知情者说。
延伸到家乡的利益链。这是一条长长的利益链。从疾控中心环境所到人人康公司,一直延伸至金银龙的老家江苏。在江苏泰州,泰州市祥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祥盛公司)和泰州市旭龙洁净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旭龙公司)身份特殊。这两家公司注册的经营范围,正是集中空调系统的清洗与消毒、清洗剂、净水设备、空调等相关机械设备的销售。
工商注册资料显示,一名叫金龙周的男子在旭龙公司中持有30%以上的股份,为第二大股东。而在祥盛公司,金龙周则以“金总”的称呼出现,主导日常业务。“金总的老大就是环境所所长。我们的关系从上面到下面,一条线到底。”祥盛公司的一名员工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咨询时说。金龙周正是金银龙的亲弟弟。在金银龙的老家盐城市亭湖区青墩镇龙碾村二组,当地村民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了二者的关系。金家五兄弟中,出生于1951年的金银龙是老大,而与其相差14岁的金龙周正是其最小的弟弟。“旭龙公司的业务已经和祥盛合并。”祥盛公司一名员工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位于泰州市软件园的这家公司,办公场所仅有一个小房间,但就是这样一家毫不起眼的小企业,却能在江苏业内如日中天。
江苏省卫生系统的一位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旭龙公司成立后,便成为江苏省首家获得清洗消毒资质证书的企业,其后这两家名不见经传的公司更成为2008年奥运会定点清洗单位。2007年9月,卫生部在北京、辽宁、上海、江苏、四川五省市各选2至4个地市或区试点开展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各方面俱无优势的泰州市却被定为试点城市,这一直被当地一些官员认为是刻意的安排。好处显而易见。泰州市卫生监督所一位要求匿名的官员介绍,当时估计泰州至少有二百多家单位和公共场所安装有集中空调,但到2008年泰州推行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及卫生学评价工作两年,市区仅有4家单位清洗过。
一旦成为试点城市后,2008年5月泰州市卫生监督所就出台文件,将集中空调清洗情况纳入公共场所经营单位日常监督管理,并作为核换卫生许可证的前置条件。此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都将进行预防空气传播性疾病的卫生学评价。“强制性的要求,一下子扩大了清洗的业务需求。”
如此一来,祥盛公司一度销售旺盛,公司业务遍及全省。多重身份,质量堪忧 “(疾控中心环境所)既是直接参与的运动员,又是负责执法的裁判员,还是制定规则的立法者。”邵立华说。三重角色的环境所一直被业内企业诟病。
一方面,它在化妆品、涉水产品、空气净化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的检测与安全评价方面是重要的国家级检测与仲裁单位。另一方面,除了人人康公司,疾控中心环境所还拥有一家名为“北京大自然环境科技”的全资公司,其经营的范围正包括自己仲裁和检测领域的产品。邵立华抱怨说,2007年4月,公司刚刚把评估申请交到疾控中心环境所质控处,人人康公司就收到了消息,状告盈都公司专利侵权。但最后却没有出庭,以人人康公司败诉告终。而当2011年公司再度提交材料时,人人康公司却又到卫生部投诉专利侵权。
邵立华说,按照相关法规,盈都公司的审批工作本该在30个工作日之内完成,却已拖了4年之久。同为申请,人人康公司却在很短时间内就拿到了评估证书,第二代产品升级申报时,也只是象征性地走了一下程序。
然而,人人康公司的设备质量却不稳定。盈都公司出具其制作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显示,广东、福建、山东、上海、江苏、江西、湖北、四川、湖南、浙江等省及下属疾控中心官员多数对产品质量表示质疑。
多位受访的疾控中心官员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了这一报告的真实性:“买了人人康公司的设备不能用,而且采不了样,坏了得不到修复,做不到应有的售后服务。”
“但只有它(指人人康公司)一家有证书,作为一个省级单位,买也不是,不买也不是,感到很烦恼。”要求匿名的某省疾控中心官员说,由于没有更好的选择,一些省市不得不放弃购买设备,让检测工作一度陷入停顿。巨大的研发投入造成沉重的财务成本负担,盈都公司已造成上千万元经济损失,公司不堪重负,几乎濒临倒闭。
危机感正在加剧。2011年5月1日,《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开始实施,首次将“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清洗、消毒情况”列入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档案“应当”包含的内容。这意味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相关业务将大幅度加大。邵立华心急如焚:“现在,我们没有别的要求,只是想和人人康公司享受同样的待遇。”
第二篇:中央空调需要清洁吗
中央空调需要清洁吗
在当今的生活工作中,随着中央空调在人们身边出现的几率的不断增加,人们常常把它称为“现代建筑中的肺”。那么,我们需要给我们的肺定期进行清洁吗?这也就称为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想要了解的问题。
作为现代建筑的“肺”,中央空调已大面积安装在城市高层楼宇、宾馆、商业大厦中,它的美观便捷舒适更是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楼宇之“肺”也会成为细菌孳生的温床。
常有报道“空调一开,万只螨虫扑面来”,更有甚者,因为空调患病的实例不计其数,这也是空调为什么要清洗的原因。
中央环保空调清洗能节约大量费用
中央空调在无数次的重复运行中,空气中夹杂的大量尘埃和液态烟雾就会层层包裹散热片,并严重堵塞散热片之间微小空隙,影响散热片的散热,从而导致冷凝器压力升高,压缩机马达电流增大,运行时间成倍延长,耗电量显著增加。
通过专家核算,如果一套中央空调机组价格为150万元,未经过清洗的机组,其耐用年限约为7年左右,则平均每年设备折旧费约为21万元;中央空调清洗,耐用年限可延长3年左右,则平均每年折旧费约15万元,相当于每年减少设备费6万元;并且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可节电30%。
中央空调清洗可预防空调病、皮肤病
由于中央空调特殊的工作方式,使其具有吸尘器一样的功效——抽进室内空气,经过蒸发器全面接触后,再吹回室内,长此以往,灰尘、污垢、细菌等积聚在空调内部,附着在室内机的细菌随送风系统吹回室内,污染室内的空气,所以,人长期呆在空调房里,就会患空调综合症(头晕、乏力,免疫力下降,俗称空调病),还容易感染皮肤病,而经过清洗和消毒处理后的中央空调,空气更加清新,人体感觉倍加舒适。
在空调后期保养过程中,中央空调清洗是最重要的一环,但许多写字楼都会忽略这一点。中央空调及时地维护和清洗,有利于提高制冷效果、缩短降温时间,还能延长使用寿命;其对于常期处于工作状态的楼宇中央空调,最为恰当的做法是每年清洗2-3次。
第三篇:中央空调市场销售计划书
中央空调产品销售计划书
一、市场分析
随着的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理念的快速转变,中央空调市场也变的愈加成熟。目前各大厂家也纷纷对市场采取了进一步细化运营和不断的推出更环保、节能的产品来抢占市场。
据了解,目前占领重庆家用中央空调市场的前三大品牌分别为大金、美的、格力,其中大金2010销售额约为7000万,美的和格力至少也有前者的一半,那么就三大品牌的销售总额就已经过亿。其中1/3的用户是公寓与别墅,但所采用的机组大部分为家用VRV、一拖一风管机,只有制冷和制热功能,不能解决生活热水和地暖水源的问题。用户往往还要花大笔费用另外采购设备来解决问题,既增加了采购成本、又不利于节能,所以可以预见制冷+制热+热水的三合一热泵家用产品在市场上还具有相当乐观的前景。
那么怎样将公司X系列热泵产品导入市场,让市场所接受,从而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就是我们本工作的重点。
二、营销思路
1、产品定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款好的产品就是一个市场的敲门砖,怎样针对市场找出适合的产品就是第一步工作。
主推家用产品:X系列、X系列、X系列
以上三款产品主要针对公寓、别墅、大型住宅。
商用产品:X系列、X系列共4页,第页
以上二款产品主要针对酒店、办公楼、等商业场所。
2、价格定位
从营销的角度来讲,产品价格决定了产品的流量。同时也决定着消费者、商家和厂家的利益,往往在成交过程中扮演着拦路虎的角色,怎样给产品一个好的价格定位就显得非常重要。
(具体产品售价表待和公司商议后决定)
3、团队建设及定位
为什么一个品牌,在有的市场一货难求,有的市场却压在仓库里发霉呢?是市场的原因、公司产品问题、消费水平差异?绝对不是!是因为销售队伍的差异造成的。一个好的销售团队在如今的品牌中扮演着不可分割的角色,那么,好的销售团队是由什么构成?个人认为首先是整体素质硬、专业性强、执行力强、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能够及时的完成公司下达的各种任务目标。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定位:以渠道的开发和维护为主,处理日常订单,协助和指导经销商完成产品的销售工作,及时完成公司下达的销售任务。如业务人员在市场中遇到项目类信息,必须先在公司报备项目信息,确保在和公司及渠道客户无冲突的前提下由公司进行操作。中标后,提成部分按照公司规定统一执行。
4、渠道建设及定位
昔日我们买一样商品,往往只能是到国营的商场。购物和销售渠道单一,消费者和厂家都没得选择,要么不买、要不不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渠道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层次参差不齐。好的经销商能够为厂家带来丰厚的利润和较高的市场份额,反之则不然。
做为渠道开发,经销商往往不会只经营一个品牌,特别在区县,经销商往
往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背景。在工程项目时,将自己利润收益放在第一位在所难免,品牌意识也相对较强,更多人宁愿多花钱买更好的品牌。在这种情况下,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与经销商建立良好的关系,提供良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便是渠道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如何正确的选择有能力、有实力、忠诚度高的经销商,就是我们销售人员和厂家所必须要面对的难题之一。
针对重庆市场渠道分布如下:
市内:按每个区指定一家经销商的原则,如九龙坡区相对较远的西彭、白市驿,渝北区回兴、两路再另行指定经销商。暂定计划为15家。以经营家用中央空调、热水、采暖为主。
郊县:长江下游主要以长寿、涪陵、万州、武隆为主,上游以壁山、江津、永川、合川、铜梁、綦江、南川为主,进行渠道开发。暂定计划为11家经销商。以经营家用中央空调、热水、采暖为主。
定位:原则上以销售家用热泵产品为主,如遇到商用工程项目类(包括家用产品),经销商先行进行项目信息报备给公司,确保公司内部和其他渠道商无冲突后,进行报价。经销商如有项目信息;较好的甲方关系,但又无能力独立运作时;则由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相关工程预算、报价、安装由公司负责完成。或由公司出面直接操作;利润分配严格按公司与经销商所签定的合约执行。这样既确保了渠道商的利益又维护了市场的稳定。
(具体客户和任务分解明晰待市场开发后公布:预计6月份前完成所有渠道建设工作)
三、销售目标
2011销售预计目标为500万。具体分解如下:
家用系列:X =X万
商用系列:X系列=X万
(以上销售目标为假定目标,待进一步了解产品单价和市场后做出修改)
四、营销策略
1、品牌推广、促销
可以通过和房地产开发商、经销商合作,建立一些产品样板房。同时在渠道终端增加产品的曝光度。(既样品、POP宣传资料等)及时和经销商一起组织一系列产品的推广及促销活动。
2、产品知识、安装技能培训
为了快速的让经销商对我们公司产品有进一步的了解、增强信心,更好的为产品销售服务。公司应定期针对经销商组织进行产品的专业知识及安装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支持,为经销商解决后顾之忧。
五、费用预算
本预计总销售额X万,毛利率不低于10%,部门成本费用预算为X%=X万。具体分解如下:
为了能够快速的让产品导入市场,提高占有率。近期应着重于渠道商的开发、销售队伍的建立,和公司内部各部门流程的对接工作。
(本内容定有不妥之处、仅限内部交流)
第四篇:电信市场是否存在垄断?为什么
论电信企业之垄断
论文关键词:电信
垄断
原因
表现
趋势
论文摘要:常被当作“自然垄断”典型的电信产业,因其独特的行业属性和在市场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在世界各国,无论是公众还是学界,都将其列为关注的焦点。
从垄断的划分可以看出,中国电信市场既存在行政垄断,也存在行业垄断。电信管理部门在调整通讯价格方面的僵化,电信运营商们在各自领域的独占地位都说明了这一点。正文:
中国的电信产业被几大运营商瓜分,主要有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而这些大公司都是国有企业,其中没有民营资本或者外国资本,概括的说,中国的电信产业处于几家大公司控制整个市场的寡头垄断局面。自然垄断产生于某一产品或服务由一个厂商提供比多个厂商共同提供产品或服务成本低的情形,我国的电力、电信、铁路、供气等行业都属于自然垄断行业。由于自然垄断的形成不是主要靠行政权力推动,也可以说自然垄断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经济垄断。所以说,电信企业存在垄断。
电信企业为什么存在垄断?
(一)社会公用基础设施的性质
作为基础设施,通信业是社会再生产的一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正常运转的支撑,必须履行普遍服务义务。作为电信企业,普遍服务目标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目标存在矛盾,在开放竞争环境下,普遍服务目标单纯依靠通信企业完全竞争的市场行为时无法实现的。首先,普遍服务要求最大限度实现通信网的全貌覆盖,需要巨大投入,但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边远地区、农村地区,回报没有保障;其次,为了低收入人群也能享受通信服务,全国要实行统一的政策性资费,政策性资费一般不符合企业的利益目标,会造成电信企业的赤字经营和亏损,让企业难以维持电信服务;还有,为了企业的更好发展,电信企业一般在那些利润丰厚的区域进行经营,无法实现普遍服务,会造成企业间竞争的不公平。相比较,通信业实现垄断经营体制更有助于普遍服务目标的实现,能弥补在开放竞争条件下的电信企业实现普遍服务目标的弊端。
(二)通信的国家主权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所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和限制的最高权力。通信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神经网络,是国家及各级政府实现其管理职能不可缺少的技术装备,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物质技术保证,所以说电信通信涉及国家主权和安全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信市场的对外开放,电信的国家主权概念受到强烈冲击,但是很多国家电信市场的对外开放也不是毫无保留的,这在签署WTO基础电信协议时,许多国家都在主体电信企业或整个基础电信领域,保留了对外资投资比例和自然人进入如雇佣外国人的限制这一情况看出。如美国对无线通信的直接外资投资限制在20%以下。在中国,随着电话网、有线电视网、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和电信全球化的发展,政府对电信行业的监管范围也达到了对信息内容的监管,而且国家在制定信息内容管制政策的过程中,也明确了防止外国通过信息手段对国家主权进行干涉的立场。(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
规模经济性是导致电信业形成自然垄断的直接因素。所谓规模经济性,是指在一定的时长需求范围内,企业单位产品成本随生产规模扩大而降低的经济现象。其原理是:在固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量的增加,单位产量的固定平均成本开始下降,从而导致平均成本的降低,这时开始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但随着投入进一步的增加,产出增加的比例会继续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当产量增加到一个临界值时,产出增加的比例不再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规模经济效应停止。
电信行业的规模经济性是指通信网络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所依赖的网络系统具有规模经济性。也就是说通信网络运营业具备用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网络设施,构成巨大的固定成本,因此,只有当用户数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网上业务量也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时,电信公司在每个用户、每笔业务上所或得的收入才有可能大于平均成本电信公司的运营才会有效益。规模经济性的存在抬高了电信业的市场进入门槛,也使新进入市场的运营商很难与一个已经实现规模经营的在位运营商竞争,从而很容易被排挤在市场之外,这就是由规模经济性所导致的电信业的自然垄断性。
(四)电信业显著的范围经济性
范围经济性也是导致电信业形成自然垄断的直接因素。范围经济性是指企业在生产多种产品时,其总成本低于多家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的成本之和,并且追加新产品(服务)时的联合生产的成本,要低于单独生产该产品的成本。电信业具有很强的范围经济性。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例说明。若一家电话公司要提供传真业务,它只要在已有的电话网上增加必要的设施即可;而另一家新公司必须要新建一个网络才能提供该业务。很显然那家新公司的传真业务成本要远大于第一家,也就是说,在现有业务上追加新业务的联合成本要低于单独提供新业务的成本。当然,电信业的范围经济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基于原有网络开发和提供一项新业务比单独剑网提供这项新业务的成本低,而且体现在一用一个综合性的电信物理网络既传电话、电报和传真,又传各类数据和图像,一次所耗费的总成本,要比独立建立网络各自经营这些业务的成本之和要低。在电信领域,企业相关联的业务项目的多样化经营比单一业务项目的经营具有更为经济的效果,这就是电信业的范围经济性。
因为只有一家电信企业生产所有的产品,其总成本小于多家电信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之和,那么对于全社会来说,该电信行业由单一企业生产,总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这就形成了自然垄断。而起由于范围经济性的存在,一家先期进入了电信市场的企业,在经营多种业务时,其各业务的成本都会低于其他任何经营单一业务或一两项业务的新公司的成本。这种成本竞争优势就使得新的电信公司难以在电信市场上生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使电信市场形成垄断。
(五)通信投资的沉淀性
过去几年中,我国的电信运营商每年的资本性支出高达2000—2200亿人民币,其中约有20-30%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随着3G牌照的发放,中国电信投资500亿元用于2G优化和3G升级,目前已在全国120个城市开放天翼业务;中国移动投资588亿元,TD已在30多个城市开通;中国联通投资387亿元,WCDMA服务已在全国55个城市亮相。两三年来,我国3G网络发展非常迅速。三种3G网络技术在网络建设、用户发展、投资拉动、终端完善、业务市场培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TD-SCDMA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已经取得重要突破。
3G基站建设取得平稳增长。截止到今年4月底,三大运营商累计建设3G基站69.7万个。其中,中国移动建成3G基站21.1万个,中国电信建成3G基站21.8万个,中国联通建成3G基站26.8万个。
3G投资计划稳步推进。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商3G累计投资已经高达2890亿元。其中,中国移动投资超过1400亿元,中国电信投资达798亿元,中国联通投资达673亿元。
以上这些数据都说明了电信企业为参与市场经营而投资建设的大量网络设施、设备。而且这些设施经济寿命期长,会计折旧周期长,专用性很强,难以挪作他用。电信企业一旦想退出这个市场,则将面临巨大的资产价值损失也就是很高的沉没成本的压力。这种市场退出障碍加大了新企业进入市场的风险,也就是导致电信企业形成自然垄断的直接因素。
(六)通信生产的全程全网性
通信业在生产经营上具有生产的网络性(即全程全网联合作业与统一兼容性)、产品的服务性、产业的准公用性、产业的自然垄断性这四个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特性,而电信产业作为通信产业的代表产业,更加体现出电信产业自身的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特性。电信产业中的全程全网联合作业指的是,当电信市场的任意一位用户在某一时刻使用某一种通信业务的呼叫以后(例如手机、固定电话、视频等方式),用户所需要传递的信息在到达接收者前的整个过程中,经过各种中间设备如交换设备、传输设备、传输介质等,真正到达被叫用户的各种终端设备的整个过程中,通信信息所涉及的有关通信协议、信令系统以及各种运行支撑系统。这是一个复杂但又完善的通信线路必须的条件,单一的通信线路和过于少的通信线路和信息传递都算不上是全程全网联合作业,更加算不上是社会化的通信。我们现在身处通信经济时代,以电信产业作为突出代表的通信业,如果要实现其自身的服务的广泛性和社会化,就必须自身配备一个完整、完善的网络来向社会、团体、个人提供社会性的服务。这就要求电信产业具有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特性。电信产业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它有许多的分支,要想在电信网中完成一个从发端到收端的数据通信,需要各个分支同一时间同步运行才能完成。理论上,这一个庞大的机构只有在一家企业拥有运营时的效率最高,多一个“领导人”只会增加成本和降低效率而已,也就是说,电信产业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特性使得电信产业最适合进行垄断经营。
(七)政府对通信业的市场进入管制
对于通信业这种高盈利、信息技术含量大的行业,各国政府都会不约而同地对电信行业实行相对应的市场进入和经营许可审批制度,用来保证操作者和用户都能充分有效利用通信网络资源,另外,市场准入和经营许可制度也使得市场上的电信产业避免了重复建设,也避免了相互之间的过度竞争。我国也制定了响应的市场准入和经营许可制度:
1、确立许可的主体,即依法享有许可证的机关(美国:FCC,日本:邮政省,中国:信息产业部);
2、划分不同类型的运营者及运营项目,实行区别管理(我国《电信条例》第七和第八条明确指出:“国家对电信业务经营按照电信业务分类,实行许可制度”,“电信业务分为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增值电信业务是指利用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的电信与信息服务的业务”。);
3、针对每一种电信系统或业务,确定授权工具(对申请者授予经营许可证,包括授予特许权、发放许可证书、发布许可令等。)。这些制度直接构成了电信产业的市场进入壁垒,相对降低了我国电信市场的开放竞争的程度,相对其他行业来说,电信产业是垄断的。
电信产业虽然有很多家下属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电信业仍然只是从一家垄断转变为多家垄断,电信产业的所有权属性、进入门槛、经营方式并未发生什么改变。电信产业虽然有很多家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电信业仍然只是“从独家垄断进步到多家垄断”,所有权属性、进入门槛、经营做派并未改变。根据2008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下称《反垄断法》),如构成“达成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即可认定为垄断,并予以反垄断调查。
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接受反垄断调查的事情使我们会产生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是否滥用了市场支配地位,是否存在垄断呢?这需要从两个层面来看,第一,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第二,是否存在滥用。按照《反垄断法》,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即可推定为“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根据国内知名第三方数据服务商CNZZ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各地区运营商服务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0月,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互联网接入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8.25%和26.93%,两家市场份额总计高达85.18%,远超《反垄断法》规定的三分之二的规定。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两家企业构成“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事实,即两家运营商存在垄断,接受反垄断调查是很正常的。
另外,根据国资委的认定,电信业属于自然垄断行业,不可能完全放开,特别是电信业的基础运营业务,既属于自然垄断,还存在网络性、规模经济和存在大量沉淀成本等特点,这些基础业务按照垄断性经营效率更高,而竞争往往是不稳定的和破坏性的,因此,电信产业垄断经营是必然的。
那么电信企业垄断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市场进入壁垒高
电信行业的垄断表现在中国电信业的进入壁垒高。在上文电信行业的规模经济性中所提到的,因为电信生产经营必须以网络设施为基础,而电信网络的建设需要巨额的固定资本投资,电信运营成本中固定成本比重大,变动成本比重低。为了补偿巨额的固定成本,需要用户数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网上业务量也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时,电信公司在每个用户、每笔业务上所或得的收入才有可能大于平均成本电信公司的运营才会有效益。因此在电信产业领域,一个企业只有拥有足够大的网络规模、用户规模、业务量规模,才能在行业中立足。而这一切都太高了电信业的行业进入门槛,也使新进入市场的运营商很难与一个已经实现规模经营的在位运营商竞争,从而很容易被排挤在市场之外。
另外,我国民营资本的持有实体大都集中在零售、服装、餐饮及简单的加工制造等行业和领域,科技含量低,并且是大都为外资品牌做生产,长期与市场脱轨,对市场的发展趋势把握不够,而电信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高、更新速度快,特别是最近几年,电信业务的推陈出新速度更是令人惊讶,对于想要进入电信行业的民营资本而言,它一方面要对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有很好的把握,另一方面要不断投入巨大资金和引入高科技人,才用于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而我国民营资本的持有实体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大多科技含量低,高科技人才引入困难,在资金投入和技术更新方面与电信业的行业进入要求都有较大差距。除了投入资本和技术性外,同样给进入电信行业造成壁垒的还有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尽管近几年来电信业务市场政策开放,也适应了政企分离,大从总体来说国家垄断的格局依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政府一直以来就对我国的电信市场加以限制和监管,从而使得电信业做不到真正的公开。在2000年9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的第十条中规定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应具备的条件中的第一条是,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基础电信业务的公司,且公司中中国有股权或者股份不少于51%。这对电信企业的所有权做出了限制,给我国民营资本进入电信市场造成了极大的行政性壁垒。
二、市话通信网垄断
市话是垄断的延伸,它依托的基础是市话网,因为它大量的成本是市话的网络,而这个市话的网络,光缆、电缆、甚至交换设置都是不计成本,却又去搞其他竞争性业务,如:小灵通。联通成立初期分别在四川和天津建立了市话网,但是因为电信的市话垄断,不久退出了竞争专心致志的搞移动市场竞争,铁通成立初期也信誓旦旦的要打破市话垄断,但是电信占有着管线资源和最后一公里的用户线,要想在已经规划好的城市铺设线路基本上没有什么可能性,在地广人稀的农村,从投入产出角度讲无利可图,这使得铁通在竞争上非常困难,至今占有着可怜的市场份额。拆分以后南北方虽然可以互到对方去做市话业务,但建设新的市话网成本太高,事实上是不现实的。
三、宽带垄断
宽带是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是人与人网上沟通的桥梁。我们憧憬的信息社会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宽带网络为人类构建出了不同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的信息空间,是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和战略资源。宽带网络对于全球经济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就像交通运输、水、电力一样重要,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设施。然而,中国存在着宽带接入领域的垄断,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在宽带接入及网间结算领域利用自身具有的市场支配地位,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市场。以大学生为例,电信校园宽带市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采用捆绑式销售,上网成本也比以前高了不少,并且出现了“不买电信天翼手机不能上网”的可笑现象,如果不买手机,每用一个小时得花六毛钱,这很不划算,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小的开销。国家反垄断副局长李青表示他们已经基本查明,在互联网接入市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合在一起占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肯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电信企业存在垄断。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在宽带接入领域上,95%互联网国际出口宽带、90%宽带互联网接入用户、99%互联网内容服务商,都集中在中国电信和联通网络中。这意味着,其他互联网接入厂商的用户访问互联网,都必然与中国电信和联通产生流量。再者说,按照工信部规定,为补偿电信和联通的骨干网投资,运营商之间的网络互联互通,只要用户上网产生流量,其他运营商都要向他们进行单向结算。这也就意味着,铁通、教育网、广电机构、移动等企业,接入互联网,绕不过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道坎。电信这种垄断行为也让企业承受高成本压力,为了保证用户上网稳定,需向联通、电信同时购买,每年需支付的宽带成本在5亿以上,较美国类似网站高出4倍,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市场进入的难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也在进行反垄断,2011年1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对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涉嫌宽带接入领域的垄断进行调查,这是自反垄断法2008年生效以来,反垄断执法机构查处的第一件涉及大型国有企业的反垄断案。相信在将来,不会有“宽带不宽”的现象了
四、电信行业资费标准
电信资费建立于垄断之上,中国的电信产业不仅由几家国企垄断经营,外资、民营资本很难进入。在资费价格上,也明显违背市场机制。最直接的例子是,在申请安装固定电话时,都要缴纳一笔不菲的初装费。刚刚开始的时候,电话初装费节节上涨,从80年代初北京市电话初装费200元,到90年代初甚至飙升至5000元。而当互联网出现时,在申请安装宽带时,也需要缴纳初装费,而且现在初装费仍然还在收取。对于固定电话,即便在一个月中没有拨打过一个电话,也需要按月缴纳固定的月租费。
中国联通用户上网超出限额,需按0.0003元/KB计费,即每超出1M,用户要多缴费0.31元;中国移动用户手机上网超出限额,则需按照0.001元/KB,即每超出1M,用户就要多缴费1元。这还不算漫游上网的资费标准及语音通话“按分钟计费”方式,有媒体日前披露,我国手机用户上网资费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高。关于移动语音业务中的计费单位,是按照分钟计算的,而不是按照秒计算。一分零一秒的通话时间,变成两分钟的收费,一分零一秒的通话时间只占用了61秒的资源,而在剩下的59秒当中并没有占用资源,却还要收取额外费用。
2008年互联网接入宽带业务占全国 的90%,已经形成垄断,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我国宽带上网平均速率位居世界71位,不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但是平均一兆/秒的接入费用却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4倍为中国电信的互联网收入是相当高的,利润大概在500亿,中国联通利润大概是300亿。
2008年,我国宽带用户平均月资费83.8元,相当于每Mbps每月46.6元,是韩国宽带价格的18倍。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其中,宽带网民规模为36381万。按照市场规律来说,在电信运营商投入一定的前提下,宽带用户越多,宽带的价格应该是越低,可价格仍然是韩国的124倍,如果说花了人家124倍的资费能享受到124倍的宽带速度,那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是,2008年,我国上网接入速率约为1.8 Mbps,远远低于韩国的40Mbps,宽带价格高,上网速率却没有达到要求,不得不说中国的宽带资费存在问题。
五、移动通信市场的规模垄断至今无人能撼。
移动从电信分营之初的市场占有率97%,通过联通的努力已经跌至目前的不到70%,虽然市场份额减少了,但是掌握着1.5亿的客户资源,占有移动通信市场上90%的利润,市场经济规律表明一个企业市场占有率超过50%,就有垄断的事实,实际上移动也在利用其规模优势排挤竞争对手,例如:中国移动搞网内单向收费,但是联通客户不单向,由于移动客户占有70%的市场份额所以孤立了联通客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垄断。
随着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市场结构由垄断性市场结构向竞争性市场结构演进变革是大势所趋,但不可能从完全垄断的极端走向完全竞争的极端,应该先从引入竞争机制开始,同时包含垄断和竞争,这期间只能通过政府发放经营许可证以限制市场竞争者的方法才得以实现,如果让市场不受限制地发展,会有严重后果。比如说,美国在1996年颁布了新《电信法》旨在鼓励电信业的自由竞争。然而,过度竞争使得美国电信业在历经繁荣之后很快陷入困境,印度、巴西等国电信业拆分过细,市场开放初期网络互连方面产生许多问题,电信业发展缓慢,这方面的教训说明:电信市场形成优化的市场结构需要政府的参与和引导。所以,即使现在引入竞争机制,仍少不了政府管制,需要垄断与竞争并存。然而政府反垄断,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不正当竞争行为。
从目前电信市场的不正当竞争状况来看,有以下几方面表现:
1、互联互通存在严重障碍
自我国推动电信改革引进竞争以来,互联互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大大小小的互联互通事件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演。而且,随着电信主管部门对互联互通事件的处罚力度加大,限制互联互通的方式也开始向越来越隐蔽、越来越不容易调查取证的方向发展,从最初的砍电缆、人为中断网间通信,逐步发展到发话或落地拦截、不定时修改局数据、不采用统一的网间互联信令、人为限制增加网间互联电路等。信息产业部虽然对互联互通三令五申但运营商仍然愿意设置互联互通障碍,甚至愿意在互联互通方面铤而走险,以破坏通信设施的方式限制网间互联互通。近日,信息产业部对三起电信运营企业单位严重违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并进行了通报。三起违规事件是:陕西省安康电信分公司和铁通分公司资费违规引起用户集体上访事件;湖北省红安县电信局剪断联通公司违规搭挂光缆、人为中断通信事件;河南省通信公司互联互通工作不力、导致与联通公司网间通信大面积严重不畅问题。以上只是整个互联互通问题的冰山一角,至于运营商之间电话屡打不通引起客户严重不满在现在已经不是新鲜事。
2、价格战不断升级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电信市场上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随处可见。“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一家运营商刚刚向市场推出一项价格优惠促销措施,另一家运营商往往就能以最快的速度紧紧跟进。恶性价格战愈演愈烈。长途IP市场,IP卡从九折打到二折,在移动通信市场以山东为例,联通公司推出了CDMA市话费交120打600,省内长途免费的1/5风暴活动,移动通信公司迅速跟进市话费交100打300,网内主叫0.1元/分的政策。联通公司迅速跟进在交120打600的基础上,又宣布CDMA全网单项收费,成立CDMA金卡俱乐部,每月返还70元现金。话费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降至标准的1/12。这只是全国电信市场价格战硝烟之中的一幕,价格战使得电信市场的政府定价形成一纸空文。运营商之间零和博弈的不合作竞争使运营商互相攻击,导致电信业走进了恶性竞争的泥潭。
3、运营商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也使消费者市场预期心理过高。
由于存在博弈关系,运营商之间广告大战,甚至在媒体上互相攻击,笔者所在城市的移动联通两家运营商在当地媒体连续刊登声明互相指责,聊城冠县甚至因为运营商之间的媒体大战演变成为员工之间的争斗,网通公司、电信公司也分别在自己网站上对其他运营商瓜分其长途市场的行为进行攻击。各地的通信管理局、公平交易局甚至纪检委都能收到运营商对竞争对手的申诉,使得运营商之间反目成仇,矛盾激化。另外不正当竞争扭曲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致使消费者对价格预期心理过高,造成行业的经营环境恶化。价格战容易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误以为“打价格战的企业才是好企业,不打价格战的就是暴利的垄断企业”。以手机补贴为例:联通对CDMA实行手机补贴数月来,已使市场产生了对“补贴”的预期心理:“没有补贴就不进网,你有补贴我才进网”。
4、侵犯商业秘密
由于受到新增市场的压力和收入增长的压力,各运营商之间利用窃听,录音,收买竞争对手员工的方式获得竞争对手的经营政策信息,往往是这边运营商开会刚刚结束,那边就在研究对策。另外,竞争各方都在想方设法获得竞争对手的高价值客户资料,进行策反。有的不惜一切手段挖走对手的核心员工,带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近期为此的起诉案件开始见诸报端。
5、竞争对手之间相互诋毁。
媒体上我们看到过,拳击台上代表CDMA的选手把GSM打的眼冒金星,举手投降。甚至在央视媒体上出现用某个运营商电话怎么也打不通,用自己电话一拨就通,用某个运营商电话打电话老头疼,用自己的就环保绿色。另外,在报纸媒体公开的相互诋毁对方的网络、资费、服务、技术、业务等。这是近期山东联通公司2003年6月24日的声明的一部分:“„„对社会上某些运营商借机炒做,公开贬低CDMA性能的做法,我公司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不难看出运营商之间的口舌之争非常激烈。最严重的是运营商之间恶语相向最终演变成殴斗,近日在山东某地出现了因为媒体言论的原因导致量运营商之间员工拳脚相加。可见,不正当竞争引发的口水大战已经非常严重。
从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带来的问题来看,服务水平下降,不正当竞争打破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不利于电信产业的长远发展,导致市场的混乱,诚信经营出现危机,造成企业利润下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际资本市场竞争力下降,不利于培育用户忠诚度,企业形象受损,由于垄断,企业缺乏竞争压力和自我创新动力,其运营往往缺乏效率、其规模经济收益也不能合理反馈给电信用户,客户得不到电信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产生抱怨和不满。
因此目前我国的电信市场既要打破垄断又要反对不正当竞争:由于电信市场存在垄断的问题,不正当竞争就有了生存的空间,换句话说垄断是不正当竞争存在的根源,因此我国在进行反垄断并开放市场引入竞争的策略中,要步步思虑全面,趋利避害。
所以说,政府引导电信市场结构变化,不能单纯地进行反垄断,应该结合不同业务市场的发展特点,选择适宜的市场结构类型,促进电信业的健康发展。比如说,在电信基础业务领域,寡头垄断是最优的市场结构选择方案,在增值电信业务领域,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是最优的市场结构选择方案。电信企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必然是垄断和竞争并存,同时要逐渐减少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五篇:中央空调的市场现状分析
中央空调的市场现状分析
市场调查 2007-07-31 10:43:48 阅读57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桂林路标市场研究有限公司
1、市场竞争,从无序到规范
中央空调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本应靠技术和产品质量赢得市场,但是近年来有些实力不足的业外厂商盲目追逐利润,将它变成技术拼凑型产品,零配件组装型产品,使中央空调市场在恶意炒作、无序竞争中形成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低价竞争、劣质产品靠虚假宣传、靠“傍名牌”来促销的不良风气,一些贪图便宜的消费者往往受骗上当。
国家自去年对国内中央空调市场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后,大金、海尔、清华同方、格力、美的等已获证的两批共42家中央空调生产企业在生产规模、资金、原材料采购、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测试等五个方面都经受了国家质检总局的检验,并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生产许可证》。这为一向纷杂混乱的中央空调市场,带来了回到行业规范的曙光。
据了解,生产许可证是由国家质检总局向中央空调行业颁发的强制性认证证书。生产许可证制度规定,若要生产和销售中央空调,必须取得生产许可证。而取得许可证则必须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对企业资金实力、原材料采购、产品质量等各个生产环节进行的检查。因而足以证明企业的综合实力。
无疑,生产许可证制度的出台,抬高了中央空调行业的准入门槛。此前,由于家电行业进入薄利时代,许多企业进入利润相对较高的中央空调市场。通过技术模仿、低价竞争的手段,在市场上生存。甚至出现了还没明白产品的工作原理就
开始销售的现象。因而造成了市场混乱、无序。许多劣质产品受到用户指责。但随着生产许可证制度的推行,行业准入门槛的提高,这些技术实力、生产实力不强的小企业如果再不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势必将被淘汰。
淘汰掉这些实力不强的小企业,将很好的净化市场环境。据了解,这些小企业在进入市场时,同时带来了价格战的竞争思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也非常严重。而对大企业而言,一方面要面对小企业的价格冲击,另一方面又必须要求严格规范自己的生产。如果这样的一个形势不能改变的话,很多企业要么就退出市场,要么就不得不模仿这些小企业的行为。久而久之,市场将变得更加混乱。而生产许可证制度,将企业综合实力作为考量标准,最终将使市场重回规范、有序的正常轨道。
2、中央空调市场,比拼实力的舞台
当市场重回正轨,市场竞争的手段也将从价格战转向企业综合实力的比较。2005年是中央空调市场上综合实力竞争全面开始的一年。
据了解,能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都是具有相当的规模的大企业,无论资金实力、技术研发能力和生产规模,都在行业内屈指可数。显然,跨越门槛后的风景并不是鸟语花香。从2005年开始,中央空调市场将在共同的、合理的游戏规则下,成为各路高手比拼竞技的演武场。高水平的竞争反而会更加激烈。但无论如何,游戏规则已经改写,实力竞争已经成为市场共识,用户也将在实力竞争中受益。2005作为中央空调实力竞争的开始,将成为中央空调行业的重要转折。
3、中央空调巨大的市场需求对制造商的挑战
来自权威部门的预测表明:2004年,国内中央空调市场总容量已突破100亿元,2010年前国内中央空调市场容量将扩充到450-500亿元,快速增长的中央
空调市场正是居民住宅楼。我国中央空调生产企业也从上世纪的不到20家猛增到100多家,但销售额10亿以上规模的制造业不到10家,三分之一的制造商仅几个亿,一半以上的制造商年销售额只有一、二千万,有的甚至于只有几百万元,目前一些家用空调巨头携巨资大举进入中央空调领域,因受技术和观念影响,一般都把重点放在小型户用中央空调领域,尚未对传统大型中央空调格局造成冲击。但其设备制造和工程服务品牌一体化,售后服务家电化的亲民理念却正在挑战空调行业的传统观念。
4、中央空调的服务亟待改善和强化。
“三分制造、七分安装”是中央空调应用实践的特色所在,因此比起家用空调,中央空调更需要服务,国内中央空调市场存在着一个极不正常的惯例:制造商控制不了中央空调产品的安装过程,而安装者在产品安装中留下的质量隐患首先担责的是中央空调制造商。
众所周知,在中央空调领域,服务因其高度的专业性仍是行业发展的瓶颈,也是众多中央空调制造厂家最容易忽视的领域,很多中央空调制造商的服务仅限于设备本身,而对中央空调的系统维护却无能无力或转由工程商一推三二五。目前,中央空调的服务规范方面,国家还没有一个系统的体系和标准,因此,无论是工程商还是家庭用户都急切盼望中央空调服务的系统化。家用空调的售后服务保障是5-10年,而中央空调的服务保障普遍只有一年,并且人为的分为设备服务项目和工程服务项目,经常造成制造商与工程商相互扯皮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从价格投入上讲中央空调比家用空调大的多,而保修期反而如此短促,这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长此以来,无论是中央空调制造商还是工程商,都是以价格作为最有力的杀手
锏来讨好用户,市场竞争的主导方向又全在人际关系,而忽略了系统的服务和规范。中央空调制造商为市场占有量一方面努力降低成本,进行技术革新,一方面大力发展销售网络,特别是各区域工程代理商的争夺,而忽视了对工程代理商的工程力量的评估和产品技术培训;往往是一个工程代理商同时代理多个不同品牌的中央空调,造成中央空调工程代理商只注重经济回报而忽视品牌效益的投机行为;中央空调制造商对系统工程服务的缺位和中央空调工程商的短视行为已严重的损害了中央空调的市场信誉,形成中央空调发展不利于产品技术进步、不利于企业的良性竞争、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的三不利局面。
5、中央空调服务的“同方模式”值得关注
纵观国内中央空调市场,服务瓶颈愈益明显,中央空调行业的服务警报已然拉响。并已引进有关中央空调制造商的重视,如奥克斯中央空调公司发动所谓的“十月服务革命”,号称投入总预算3000万元免费上门为全国近3万套奥克斯中央空调“体检”;海尔中央空调的“服务168模式”也处在全面推广中。最值得观注的当数中央空调制造业新贵—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首先提出户式中央空调概念的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自1999年进入中央空调领域,在沉默寡言中不断创新研究开发,2004年却一反常态,对外开始大力提升其在中央空调领域的知名度,对内将现有中央空调分为“央机部”和“户机部”;“户机部”按家电模式运作,“央机部”也在全面提升服务理念,其已初露端倪的“系统服务商”定位正在修正传统设备制造商的中央空调厂商概念,如近日交付使用的蜂鸟社区项目不仅仅是一个中央空调空调总包项目,关键在于提出了针对住宅楼量身定作的系统方案的实施方法:
1)针对住宅楼的特点选用运行费用极低,技术水平先进、能同时提供生活热
水的水源热泵主机,2)针对住宅楼中央空调管理难点选用CFP中央空调计费系统解决使用中的“按量收费”问题,3)针对用户对中央空调高收费的疑虑,承诺全年收费不超过北京市采暖收费的2倍(2004-2005是38元/平方米);
4)针对房地产开发商对后期中央空调运行管理的顾忌进行承包维护运行五年的举措,5)确保中央空调系统经济运行而设计的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是CFP中央空调计费系统的使用,解决了住宅楼中央空调运行管理中收费难题,不仅是为其承包运行五年垫定了基础,还为今后住宅区中央空调方案设计提供了范例;这一项目已成为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央机部”的典范性标志。其显而易见的体现出清华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在由大型中央空调“制造商” 定位向“系统服务商”定位转换的诉求,全面提升中央空调制造商和总包的内函,实现了从方案设计到施工管理、从设备选型到材料采购、从系统维护到运行管理的一体化,售前、售中、售后报务全程化,以完善的服务流程消除用户的后顾之忧,给中央空调的住宅楼市场带来一缕清新之风。(资料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