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林业厅 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四川省〈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应用问题解答的通知

时间:2019-05-14 13:3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省林业厅 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四川省〈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应用问题解答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省林业厅 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四川省〈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应用问题解答的通知》。

第一篇:四川省林业厅 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四川省〈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应用问题解答的通知

四川省林业厅 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应用问题解答的通知

川林函[2010]339号

各市、州林业局、水务局,成都市、广元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09年3月27日,•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经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进行了第三次修正。为便于各地贯彻执行,我们对原制定的“•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应用中若干问题解释”进行了修改。经省政府法制办公室同意,形成了“•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应用问题解答”。现印发给你们,从2010年5月1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15年4月30日止。执行中的意见和问题,请及时报告省林业厅和省水利厅。原“四川省林业厅、四川省水利电力厅关于印发•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应用中若干问题解释的通知”(川林保[1996]270号)同时废止。

二○一○年四月十一日

1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应用问题解答

总则部分

一、问:•实施办法‣主要修改了哪些内容? 答:本次修正主要取消了经营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需办理经营许可证的相关规定。

删去了原第三十条中“经营野生动物或其产品,实行经营许可证制度。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由省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等内容。

删去了原第三十一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超越经营许可证规定的种类、数量和期限经营野生动物或其产品。”

删去了原第三十九条“违反本实施办法的规定,伪造、倒卖、转让经营许可证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吊销证件,没收违法所得,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问:•实施办法‣第六条第二款所称“建立资源档案”包括哪些内容?

答:包括:

(一)辖区的幅员、植被、地貌、交通情况;

(二)自然气候(包括降水、温度、湿度)、水源、环境(包括人为活动、污染状况等)情况;

(三)野生动物资源分布情况(包括种、属、群落、雌

2 雄比例和年龄结构);

(四)野生动物自然消长情况(包括出生、死亡、迁出、迁入等);

(五)野生动物的天敌及疫源疫病情况;

(六)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措施执行情况、开发利用情况。

野生动物保护部分

三、问:市、州、县人民政府能否在国家和省规定的保护动物名录以外确定本地野生动物保护物种?

答:市、州、县人民政府根据本地野生动物资源状况,可以确定加以特殊保护的物种。

四、问:•实施办法‣第十一条第一款所称“生物和工程技术措施”的含义是什么?

答:

生物和工程技术措施是指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环境和食物条件遭受严重破坏或者发生自然灾害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时必须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营造食物基地、创造隐蔽条件、设臵投食点、供水、供沙、防护设施和野养、半野养、圈养工程等。

五、问:•实施办法‣第十二条所称“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场所”和“有毒有害药物”的含义是什么?

3 答:野生动物主要生息繁衍场所,是指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生存栖息的区域。如已划定的自然保护区、禁猎区、禁渔区、保护地段以及野生动物的巢、穴、洞、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食物基地等。

有毒有害药物,是指对野生动物产生危害和致毒的药物,如杀虫剂、杀菌剂、灭鼠剂等化学、生物制剂。

六、问:划定湿地类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

(一)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地区。

(二)珍贵稀有或者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动植物的主要生存繁殖地区,包括:

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繁殖地区;

2、候鸟的主要繁殖地、越冬地和停歇地;

3、珍贵树种和有特殊价值的野生植物原生地;

4、野生生物模式标本的集中产地。

(三)其它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林区。

猎捕管理部分

七、问:申请猎捕陆生野生动物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答:

(一)申请单位法人证书或申请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二)申请理由等相关证明材料;

(三)说明猎捕目的、种类、数量、猎捕地点、时间、执行猎捕人的申请报告;

(四)组织机构代码。

八、问:申请水生野生动物特许捕捉证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答:凡申请捕捉水生野生动物的,应当如实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证件申请表‣,并随表附报有关证明材料:

1、因科研、调查、监测、医药生产需要捕捉的,必须附上省级以上有关部门下达的科研、调查、监测、医药生产计划或任务书复印件1份,原件备查;

2、因驯养繁殖需要捕捉的,必须附上•驯养繁殖证‣复印件1份;

3、因驯养繁殖、展览、表演、医药生产需捕捉的,必须附上单位营业执照或其他有效证件复印件一份;

4、因国际交往捐赠、交换需要捕捉的,必须附上当地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外事部门出据的公函证明原件一份、复印件一份;

5、组织机构代码证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

九、问:申请办理水生动物物特许捕捉证的规定有哪些?

5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十三条,申请办理水生野生动物特许捕捉证的规定有:

(一)需要捕捉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必须附具申请人所在地和捕捉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签注的意见,向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捕捉证;

(二)需要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捕捉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必须具申请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签注的意见,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捕捉证;

(三)需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捕捉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必须附具申请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签注的意见,向捕捉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特许捕捉证。

负责核发特许猎捕证的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当自接到申请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认定。

十问:•实施办法‣所称的猎捕证是否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所称的狩猎证?

答:•实施办法‣中所称的猎捕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有关条文中的狩猎证。

十一、问:•实施办法‣第十九条“因特殊需要使用猎套、鸟网、陷阱捕捉的”含义是什么?

答:

(一)因时间紧迫急需完成猎捕任务的;

(二)因野生动物危害人畜安全必须采取紧急猎捕措施的。

十二、问:•实施办法‣第二十条所称“误捕”的含义是什么?

答:误捕是指持有捕捞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从事捕捞作业时,发现起捕的渔获物中有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

十三、问:•实施办法‣第二十一条所称“国家和省保护的益鸟”的含义是什么?

答:国家和省保护的益鸟,是指国家和省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的鸟类。

十四、问:•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所称“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哪些野生动物?

答: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指省重点保护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国家和省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管理部分

十五、问:申请办理陆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答:

(一)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申请表‣(申请表可在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网站www.xiexiebang.com下载);

(二)拟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种源来源证明;

(三)场地、资金、技术人员证明材料;

(四)申请单位法人证书或申请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五)饲料说明材料;

(六)组织机构代码。

十六、问:申请领取国家及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应如何办理?

答:

(一)申请条件:

1、有适宜驯养繁殖水生野生动物的固定场所和必要的设施;

2、具备与驯养繁殖水生野生动物种类、数量相适应的资金、技术和人员;

3、具备充足的驯养繁殖水生野生动物的饲料来源。

(二)申报材料:

1、申请许可证提交下列材料:

8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证件申请表‣一式三份(此表可在www.xiexiebang.com和www.xiexiebang.com网站上下载或在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水利厅窗口领取);

2)组织机构代码证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

2、年检提交下列材料: 1)•驯养繁殖许可证‣副本;

2)组织机构代码证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

(三)办理程序:

1、向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水利厅窗口提交申报材料;

2、申请驯养繁殖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省水利厅审查后上报农业部;

3、申请驯养繁殖国家二级和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省水利厅审批。

十七、问:•实施办法‣第二十四条所称“按规定妥善处理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应如何理解?

答:“妥善处理”是指,对需要终止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应当在60日前向原批准机关办理终止手续,并交回驯养繁殖许可证;对需要出售、利用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应向原批准机关申请,经批准后进行。

十八、问:驯养繁殖许可证验证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答:持有驯养繁殖许可证者,将驯养繁殖场地、资金、9 技术、饲料、年度所驯养野生动物的存栏情况、繁殖情况、死亡和疫源疫病情况,报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查验。

十九、问:持证驯养繁殖陆生野生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出售、收购、利用、转让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或其产品是否需事先获得批准?

答:是。

二十、问:如何理解•实施办法‣中的“审核”和实施条例中的“签署的意见”?

答:•实施办法‣中的“审核”和实施条例中的“签署的意见”可以作相同理解,就是按照行政许可的形式要件和实质内容要求进行一一核实,提出明确的同意或者不同意的意见。

二十一、问:申请办理出售、收购、转让、利用陆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答:

(一)申请人的书面申请报告;

(二)证明申请人身份的有效文件或材料;

(三)实施目的和方案,包括实施的种类、数量、地点、价格、利用方式、责任人等;

(四)证明国家或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合法来源的有效文件和材料;

(五)以协议方式出售、收购、利用国家或省重点保护

10 陆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的协议复印件;

(六)具有适宜经营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相应的经营场所、资金和技术条件的证明材料;

(七)市(州)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报告;

(八)组织机构代码。

二十二、问:如何办理出售、收购、转让、利用水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手续?

答:

(一)申请条件

1、出售、收购、转让、利用的水生野生动物来源清楚、稳定;

2、不会造成水生野生动物物种资源破坏;

3、不会影响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形象和对外经济交往。

(二)申报材料

1、申请许可证提交下列材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证件申请表‣一式三份(此表可在www.xiexiebang.com和www.xiexiebang.com网站上下载或在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水利厅窗口领取);

2)组织机构代码证及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

2、年检提交下列材料: 1)•经营利用许可证‣副本;

11 2)组织机构代码证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原件。

(三)办理程序

1、向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水利厅窗口提交申报材料;

2、申请经营利用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经省水利厅审查后,上报农业部;

3、申请经营利用国家二级和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省水利厅审批。

二十三、问:取消•四川省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经营许可证‣制度后,如何进行工商登记?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收购驯养繁殖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单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部门提出,经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单位批准,凭批准文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

二十四、问: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进出口手续应如何办理?

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办理。

出口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的,进出口中国参加的国际贸易公约所限制进出口的水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的,必须经进出口单位或者个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国务院渔业

12 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属于贸易性进出口的,必须由具有有关商品进出口权的单位承办。

办理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进出口手续的,其申请者需提交的材料按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进出口手续的要求办理。其办理程序为:申请人向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转报农业部进行审批。申请人持农业部的批准文件到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或其办事处办理允许进出口证明书。检疫机关和海关凭允许进出口证明书进行检疫和查验放行。

二十五、问:•实施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所称“国家有关规定和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的规定”是指哪些规定?

答:•实施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所称“国家有关规定”,是指民航、铁路等交通运输部门对活体动物运输的有关规定和•活体野生动物运输要求‣;“我国参加的国际公约的规定”,是指我国参加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活体野生动物的运输及装货应当遵守•活体野生动植物装运准备及运输规则‣的规定。

二十六、问:•实施办法‣第二十九条所称“非法运输的野生动物或其产品”是否包括水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

答:•实施办法‣第二十九条所称“非法运输的野生动物或其产品”,包括陆生、水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

二十七、问:•实施办法‣第三十条所称“国家规定”

13 是指哪些规定?

答:这里所称“国家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四十四条和林业部1992年9月9日•林业部关于妥善处理非正常来源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通知‣(林护通字[1992]118号)的规定。

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对接收的非正常来源的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应遵循以下原则处理:

(一)对野生动物活体,凡适宜在原产地生存的,应在原产地选择适当地点放生;无放生条件或有伤病的,应及时救护并安排饲养,待体况恢复后,根据情况放生或按规定分配、调拨给有关科研、生产、养殖单位,用于驯养繁殖、科学研究等。其繁殖的后代,可以按有关规定出售或交换。

(二)对办案中收缴、截获或没收的野生动物产品,在作出处理之前需要作为证据保存的,办案单位应当妥善保存。若属新鲜易腐的,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在原地封存或委托有关单位保管。解除封存后,办案单位应及时送交当地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处理。

(三)对野生动物毛皮或药用产品,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收购,经加工后按规定出口或在国内指定单位出售。其中,不适宜加工出口或在国内销售的种类,如大熊猫、金丝猴等野生动物的皮张或产品,一是要妥为保存,二是可制作标本提供给科研、教

14 学等单位,用于教学、研究、展览;未经批准,不得转卖、销毁。

(四)对新鲜易腐的食用野生动物产品,数量较多的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经营出口权的单位按规定申请外销;零星或不宜出口的,可以安排在指定的单位按规定加工和利用。灵长类、鸟类和其它珍稀种类死亡的整体,一般应制作标本,不得按食用动物处理。

罚则部分

二十八、问:•实施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三条所称“非法捕杀”的含义是什么?

答:•实施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三条所称的非法捕杀,是指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猎捕国家或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行为。主要包括四种:

(一)未依照法定审批程序申报批准猎捕国家或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

(二)无特许猎捕证猎捕国家或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

(三)超出批准的种类、数量、场所、期限、工具、方法猎捕国家或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

(四)在禁猎区、禁猎期猎捕国家或省重点保护野生动

15 物的。

二十九、问:•实施办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所称“越权发放猎捕证”的含义是什么?

答:•实施办法‣第四十二条所称的越权发放猎捕证,主要包括以下两种行为:

(一)法律、法规未授予猎捕证批准权的机关发放猎捕证的;

(二)法律、法规授予有猎捕证批准权的机关,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种类、数量、时间、地点核发猎捕证的。

十、问:•实施办法‣中猎获物价值和实物价值应如何计算?

答:国家一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的价值标准,按照该种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的12.5倍执行;国家二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的价值标准,按照该种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的16.7倍执行。

四川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的价值标准,按照该种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的16.7倍执行;国家和省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的价值标准,按照该种动物资源保护管理费的20倍执行。

陆生野生动物具有特殊利用价值或者导致野生动物死亡的主要部分,其价值标准按照该种动物价值标准的80%予以折算;其它部分,其价值标准按照该种动物价值标准的20%

16 予以折算。这里所称具有特殊利用价值的主要部分,是指在商品经济中具有特殊用途、价值较高的某种野生动物的一部分,如野生的麝香、熊胆、鹿茸、穿山甲片等;导致野生动物死亡的主要部分,是指凡因在获取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导致野生动物死亡的部分,如野生动物的头、皮、骨、肉、内脏等;其它部分,是指该部分产品的获得不导致野生动物死亡的部分,如鸟类的羽毛、某些兽类自然脱落的干角、蛇类自然蜕掉的皮等。

属有传统利用习惯,并属于多代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的产品(如人工养麝所获得的麝香、人工养熊引流的熊胆、人工养鹿所割锯的鹿茸和人工养殖所获得的貂皮、狐皮、貉皮等)的价值标准,有国家定价的按国家定价执行,无国家定价的按市场价格执行;国家定价低于实际销售价的按实际销售价格执行;既无国家定价又无市场价格的,按照该种动物价值标准的20%予以折算。

陆生野生动物标本的价值标准,视情况按照该种动物价值标准的50%至全部予以折算。

在执行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超出以上规定的特殊问题,由省林业厅负责解释。

水生野生动物的价值标准,可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水生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农业部关于确定野生动物案件中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价值标准问题的通知‣(农渔发

17 „2002‟22号)的规定确定。即:

(一)、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价值标准,按照该种动物资源保护费的8倍执行。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价值标准,按照该种动物资源保护费的6倍执行。四川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价值标准,按照该种动物资源保护费的4倍执行。

(二)、水生野生动物产品的价值标准为:水生野生动物标本的价值标准按照该种动物价值标准的100%执行。水生野生动物的特殊利用部分和主要部分,其价值标准按照该种动物价值标准的80%执行。其它水生野生动物产品的价值标准,有交易价格的,按照该产品的交易价格执行;没有交易价格的,按照该种动物价值标准的5—20%核定执行。

(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所列水生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价值标准,国内已有规定的按国内规定执行;国内没有规定的,参照国内同等保护级别的同属或同科保护动物的价值标准从高执行。

(四)、需要进行水生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鉴定的,须经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进行物种鉴定和价值估算。

18

第二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车船税实施办法》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车船税实施办法》的通知.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车船税实施办法》的通知

川府发〔2007〕32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各部门:

《四川省车船税实施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六月二十日

四川省车船税实施办法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登记地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车辆、船舶(以下简称车船)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为车船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条例、细则和本办法的规定缴纳车船税。

本办法所称车船,是指依法应当在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船。

本办法所称管理人,是指对车船具有管理使用权,不具有所有权的单位。

本办法所称车船管理部门,是指公安、交通、农业、渔业、军事等依法具有车船管理职能的部门。

第三条 在机场、港口以及其他企业内部场所行驶或者作业并在车船管理部门登记的车船应当缴纳车船税。

第四条 车船的适用税额依照本办法所附的《车船税税目税额表》执行。

第五条 下列车船免征车船税:

(一)非机动车船(不包括非机动驳船)。非机动车是指以人力或者畜力驱动的车辆以及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等车辆;非机动船是指自身没有动力装置,依靠外力驱动的船舶;非机动驳船是指在船舶管理部门登记为驳船的非机动船。

(二)拖拉机。即在农业(农业机械)部门登记为拖拉机的车辆。

(三)捕捞、养殖渔船。即在渔业船舶管理部门登记为捕捞船或者养殖船的渔业船舶。不包括在渔业船舶管理部门登记为捕捞船或者养殖船以外类型的渔业船舶。

(四)军队、武警专用车船。即按照规定在军队、武警车船管理部门登记并领取军用牌照、武警牌照的车船。

(五)警用车船。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领取警用牌照的车辆和执行警务的专用船舶。

(六)按照有关规定已经缴纳船舶吨税的船舶。

(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应当予以免税的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及其有关人员的车船。

第六条 外国驻华使馆、领事馆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及其有关人员在办理本办法第五条第(七)项规定的免税事项时,应当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出具本机构或个人身份的证明文件和车船所有权证明文件并申明免税的依据和理由。

第七条 城市、农村公共交通车暂按适用税额减半计算纳税,城市、农村公共交通船暂按登记净吨位适用税额减半计算纳税。

本办法所称城市公共交通车船是指经城市公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在城市中按照规定的线路、站点和时间营运,供公众乘坐的客运车船(不包括出租汽车)。

本办法所称农村公共交通车船是指经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经营县内或者毗邻县之间至少有一端在乡村的客运班线车船。

第八条 车船税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

第九条 车船税的纳税地点为车船的登记地。登记为“川0”的在四川省地方税务局直属分局纳税,入省级财政金库。

第十条 车船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车船管理部门核发的车船登记证书或者行驶证书所记载日期的当月。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到车船管理部门办理应税车船登记手续的,以车船购置发票所载开具时间的当月作为车船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对未办理车船登记手续且无法提供车船购置发票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核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第十一条 车船税按年申报缴纳。申报纳税期限为当年的1—12月份。

第十二条 车船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未缴纳车船税的,使用人应当代为缴纳车船税。

第十三条 购置的新车船,购置当年的应纳税额自纳税义务发生的当月起按月计算。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年应纳税额12×应纳税月份数

第十四条 在一个纳税内,已完税的车船被盗抢、报废、灭失的,纳税人可以凭有关管理机关出具的证明和完税证明向纳税所在地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申请退还自被盗抢、报废、灭失月份起至该纳税终了期间的税款。

已办理退税的被盗抢车船,失而复得的,纳税人应当从公安机关出具相关证明的当月起计算缴纳车船税。

第十五条 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为机动车车船税的扣缴义务人,依法代收代缴车船税。

第十六条 由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机动车车船税的,纳税人应当在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同时缴纳车船税。

纳税人在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时缴纳车船税的,不再向地方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第十七条 纳税人应当向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和扣缴义务人提供车船的相关信息。拒绝提供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八条 扣缴义务人在代收车船税时,应当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单上注明已收税款的信息,作为纳税人完税的证明。除另有规定外,扣缴义务人不再给纳税人开具代扣代收税款凭证。纳税人如有需要,可以持注明已收税款信息的保险单到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开具完税凭证。

第十九条 已完税或者按照本办法第五条第(七)项、本办法第七条规定减免车船税的车辆,纳税人在购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时,应当向扣缴义务人提供地方税务机关出具的本车船税的完税凭证或者减免税证明。不能提供完税凭证或者减免税证明的,应当在购买保险时按照当地的车船税税额标准计算缴纳车船税。

第二十条 纳税人对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税款有异议的,可以向纳税所在地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提出。

第二十一条 扣缴义务人应当及时解缴代收代缴的税款并向地方税务机关申报。扣缴义务人解缴税款的具体期限,由省地方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

第二十二条 地方税务机关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扣缴义务人代收代缴车船税的手续费。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车船税税目税额表》中的大型客车是指核定载客人数大于或者等

于20人的载客汽车;中型客车是指核定载客人数大于9人且小于20人的载客汽车;小型客车是指核定载客人数小于或者等于9人的载客汽车;微型客车是指发动机气缸总排气量小于或者等于1升的载客汽车。

本办法《车船税税目税额表》中的三轮汽车,是指在车辆管理部门登记为三轮汽车或者三轮农用运输车的机动车。

本办法《车船税税目税额表》中的低速货车,是指在车辆管理部门登记为低速货车或者四轮农用运输车的机动车。

本办法《车船税税目税额表》中的专项作业车,是指装置有专用设备或者器具,用于专项作业的机动车。

本办法《车船税税目税额表》中的轮式专用机械车,是指具有装卸、挖掘、平整等设备的轮式自行机械。

本办法《车船税税目税额表》中的拖船,是指专门用于拖(推)动运输船舶的专业作业船舶。拖船按照发动机功率每2马力折合净吨位1吨计算征收车船税。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所涉及的核定载客人数、自重、净吨位、马力等计税标准以车船管理部门核发的车船登记证书或者行驶证书相应项目所载数额为准。纳税人未按照规定到车船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的,上述计税标准以车船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凭证相应项目所载数额为准;不能提供车船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凭证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根据车船自身状况并参照同类车船核定。

车辆自重尾数在0.5吨以下(含0.5吨)的,按照0.5吨计算;超过0.5吨的,按照1吨计算。船舶净吨位尾数在0.5吨以下(含0.5吨)的不予计算,超过0.5吨的按照1吨计算。1吨以下的小型车船,一律按照1吨计算。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所称的自重,是指机动车的整备质量。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所称纳税,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第二十七条 自2007纳税起,车船税依照本办法的规定计算缴纳。

第二十八条 各级车船管理部门应当在提供车船管理信息等方面协助地方税务机关加强对车船税的征收管理。

第二十九条 车船税的征收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地方税务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

附件:车船税税目税额表

附件

车船税税目税额表

税目

子税目

计税单位

每年税额

备注

载客汽车

大型客车

每辆

540元

包括电车

中型客车

每辆

480元

小型客车

每辆

420元

微型客车

每辆

180元

载货汽车

按自重每吨

60元

1.包括半挂牵引车、挂车

2.客货两用汽车按载货汽车的计税单位和税额标准计征

三轮汽车

按自重每吨

72元

专项作业车

按自重每吨

60元

轮式专用机械车

按自重每吨

60元

摩托车

每辆

60元

船舶

净吨位小于或等于200吨 按净吨位每吨3元

拖船和非机动驳船分别按船舶税额的50%计算

净吨位201吨至2000吨

按净吨位每吨

4元

净吨位2001吨至10000吨

按净吨位每吨

5元

净吨位10001吨及其以上

按净吨位每吨

6元

第三篇:四川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

四川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全面规划,加强管理,开发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制止乱占耕地和滥用土地的行为。

必须切实保障粮食生产用地。各类非农业建设要尽量不占或者少占耕地。

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侵占、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土地管理法和本办法的规定,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土地的统一管理工作,负责国家土地管理法和本办法实施的组织和监督。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工作。乡(镇)土地管理人员的设置,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四条 凡在我省境内的单位和个人,有权检举和控制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二章 土地的权属、利用和保护

第五条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集体所有。

国有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全民所有制单位或者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个人使用。

第六条 依法变更土地权属的,必须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手续,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确认其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变更承包经营的土地使用权除外。

城乡任何单位和个人买卖或者转让房屋等建筑物后,必须办理土地使用权的变更手续。

第七条 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实行计划指标控制,省土地管理部门按国家规定编制计划控制指标,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计划指标不得突破,允许延后使用。

第八条 城市(县城以下的镇除外)的小区建设用地,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由城乡建设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小区规划和建设计划,向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统 一征地,统一建设,由土地管理部门按工程进展分期划拨。城乡建设部门(综合开发单位)按照批准的开发方案,进行房屋和各项市政、公用、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套 建设。不得改变小区建设的土地用途。未经综合开发的小区土地,不得收取开发费用。

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对城市小区开发建设用地进行监督。小区建成后,按有关规定向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土地使用权的转移手续。

第九条 城镇建设应当同改造旧城镇相结合,充分利用旧城镇原有的土地。凡可以利用或经过改造后可以利用旧城镇区域内土地的,不得向外延伸新占耕地。

第十条 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开发国有荒山、荒地、滩涂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者个人使用。

第十一条 承包经营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未经批准,不得在自留地、自留山和承包经营的土地上建房,不得毁坏耕地取土打坯、烧砖瓦、掏挖沙石和开矿。

禁止在耕地上建坟墓。

第十二条 建设用地正式划拨后六个月未破土动工的,视为荒芜土地。凡造成荒芜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土地荒芜费。

第三章 建设用地的审批

第十三条 国家建设用地的审批程序:

(一)建设单位持国务院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批准的建设计划任务书或者其他批准文件,向建设用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申请选址。建设用地在城镇规划区内的,应当取得城镇规划管理部门的同意。

(二)建设单位持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总平面布置图、计划部门下达的基建计划、补偿安置协议、环境质量评价书等文件,向建设用地所在地的县级土地管理部门正式申报建设用地。

(三)建设单位持建设用地的批准文件,按规定交清各项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并落实人员安置方案后,由土地管理部门一次或分期划拨土地。

第十四条 国家建设用地的审批权限:

(一)县级人民政府批准耕地三亩(含三亩)以下,其他土地十亩(含十亩)以下。

(二)省辖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和地区行政公署(受省人民政府委托,下同)批准耕地三亩以上至十亩,其他土地十亩以上至三十亩。其中重庆市、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耕地三亩以上至二十亩,其他土地十亩以上至六十亩。

(三)超过本款第二项审批权限的,耕地一千亩以下,其他土地二千亩以下,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在上述审批权限中,耕地与其他土地之和超过其他土地审批限额的,必须报上级人民政府批准。

一个建设项目需要使用的土地,应当根据总体设计一次申请批准,不得化整为零。分期建设的项目,应当分期征地,不得先征待用。

铁路、公路干线和输油(气)管线建设用地,可按县分段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五条 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国营农、林、牧、渔业等单位的生产、科研、教学用地,不得侵占。因特殊需要必须划拨给其他单位使用或改作基本建设用地的,应当征得省有关主管部门同意后,按照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划拨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水利工程建设用地,属小

(二)型及其以下工程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属小

(一)型工程的,由省辖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或者地区行政公署审批;属大中型工程的,由省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八条 乡(镇)村企业建设用地,必须严格控制。其审批权限,按照本办法第十四条的规定办理。

乡(镇)村企业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投资举办联营企业的建设用地,按前款办理。

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业户、个人合伙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应当充分利用原有房屋。确实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参照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停产停业后,土地必须归还原土地所有者,不得擅自转让。

第十九条 民办公助和集资联办的乡村公路、机耕道路用地,村与村之间的,由县级人民政府审批;乡与乡之间的,由省辖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或者地区行政公署审批。

第二十条 城镇居民修建住宅用地,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城镇规划管理部门许可,土地管理部门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住宅用地面积:大中城市每人不得超过十平方米,小城市和镇每人不得超过十五平方米,四人以上的户按四人计算。

第二十一条 农村居民或回乡落户的干部、职工、城镇居民修建住宅,凡是能利用旧宅基地的,不得新占土地。确实需要新占土地的,由本人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同 意,村镇规划管理部门许可,土地管理部门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宅基地面积:每人二十至三十平方米,四人以上的户按四人计算。扩建住宅新占的土地面 积应当连同原有宅基地面积一并计算。新建住宅全部使用耕地、林地以外的土地的,用地面积可以适当增加,但增加部分每户最多不得超过三十平方米。

农村居民由于迁居等原因,空出的旧宅基地,由土地所有者收回,统一安排使用。

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第二十二条 经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批准划定的各种保护区内的土地,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占。

第二十三条 因紧急抢险或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情况的临时用地,可以先行使用,同时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用后及时归还。

第四章 补偿和安置

第二十四条 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由用地单位按下列标准支付以下费用:

(一)土地补偿费。征用耕地,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征用其他土地,为被征地所在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前三年耕地平均每亩年产值的二至三倍。

(二)青苗、附着物补偿费。按实际损失合理补偿。补偿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制定,报省辖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或者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后执行。从协商征地方案时起,抢种的竹木和抢建的设施,一律不予补偿。

(三)安置补助费。征用耕地需要安置的每一个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每亩年产值的二至三倍,但每亩被征用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倍。征用其他土地的安置补助费,为征用耕地安置补助费的一半。

依照本条前款

(一)、(三)项的规定支付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后,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适当增加安置补助费,但每亩土地的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二十倍。

第二十五条 建设单位或者私人建房占用城市郊区或工矿区蔬菜基地的,应当按照所占面积缴纳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专项用于新蔬菜基地的开发建设或老蔬菜基地的改造。

第二十六条 征用土地的各项补偿费、补助费,除地面附着物和青苗属于个人的应付给本人以外,由被征地单位用于发展生产和安排因土地被征用而造成的多余劳动力的就业和不能就业人员的生活补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分平调、挪用、截留。

第二十七条 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造成的多余劳动力必须妥善安置。需要安置的多余劳动力,按劳地比例计算,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被征地单位、用地单位和有关单位协商,予以安置。并将相应的安置补助费转拨给吸收劳动力的单位。

因征地需要将原有的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的,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八条 征用计税面积的土地,应依法减免农业税。粮食合同定购任务的调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 民办公助和集体联办的小型水利水电工程、乡村公路及其他公益事业建设用地的补偿和安置,可参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低标准执行,由当地人民政府妥善安排因用地而受到影响的农民的生产、生活。

第三十条 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的补偿,按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划拨国有土地给原用地单位造成损失的,由新用地单位按实际损失予以适当补偿。

划拨国营农、林、牧、渔场(站)使用的国有土地,新用地单位应当相应安排被划拨土地单位的职工的工作。

农业集体经济组织长期耕种的国有土地,国家建设需要时,应当收回,并给原用地单位适当补偿和安置补助。

第三十二条 采矿或者其他工程建设造成地面塌陷、水源枯竭等危害的,由生产建设单位负责治理或者支付相应的补偿费。

第三十三条 国家改建铁路、公路和渠道用地,可以用废弃路段和渠段恢复成耕地,与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等量交换,不再付征地费用,但对地力下降而造成减收的,应当按减收数额向交换土地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支付三年的补偿费用,对恢复地力所需的投资,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第五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四条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一)维护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土地有显著成绩的;

(二)合理规划,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开发土地资源有显著成绩的;

(三)从事土地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有显著成绩的。

第三十五条 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没收非法所得,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按照非法占用的土地面积,根据违法情节,对当事人处以相当于本办法规定的土地补偿费二至五倍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 突破非农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按超过部分加倍扣减下指标,对主要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追究行政责任。

第三十七条 承包经营土地的单位和个人,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解除承包合同,收回土地使用权,限期拆除土地上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处二百元至五百元罚款。

破坏耕地的,责令限期整治,恢复耕种条件;对不能复耕的,处以每亩四千元至六千元罚款。

第三十八条 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并处以每亩二千元至四千元罚款。

越权审批或者化整为零审批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责令退还非法批准占用的土地。

对侵占土地的,按本条第一款规定处理。

第三十九条 非法占用国营农、林、牧、渔业等单位的生产、科研、教学使用的土地的,责令限期退还,赔偿经济损失,并处以每亩二千元至四千元罚款。

第四十条 城镇、农村居民修建住宅占用土地超过批准数的,多占部分限期退回。逾期不退者,每年每亩处以三千元至五千元罚款,并责令退回土地。

第四十一条 非法侵占保护区内的土地进行建设的,责令限期退出,停止施工,拆除建筑物,并处以每亩四千元至六千元罚款。对土地造成破坏的,应当赔偿经济损失。主要责任人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并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二条 在国家建设征地中,当事人坚持无理要求,妨碍建设施工或者影响被征地单位生产,造成经济损失的,视情节对当事人处以三百元至五百元罚款。

第四十三条 非法私分、平调、挪用、截留被征地单位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责令退赔,并处以非法占用资金总额的百分之十至二十的罚款。主要责任人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四条 侵占招工指标或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指标的,应当清退,并按每侵占一个指标给责任人员处以五百元至一千元罚款。主要责任人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规定的没收、拆除、罚款等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决定。

本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行政处罚,由乡(镇)人民政府依法决定。

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处分,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处理意见,由当事人、主要责任人所在单位或上级机关决定。

本办法规定的各项罚款,由处罚执行机关收取,交同级财政部门。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分别情况,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办理变更土地权属和调解土地纠纷过程中,行贿、受贿、贪污国家和集体财物的;

(二)在办理变更土地权属和调解土地纠纷过程中,敲诈勒索国家、集体和个人财物,或者煽动群众闹事,阻挠国家建设的;

(三)在办理变更土地权属和调解土地纠纷过程中,盗窃、诈骗、抢夺国家、集体或者个人财物的;

(四)国家工作人员玩忽职守,使土地管理失控,或者超越批准权限非法批准占用土地,造成土地浪费或财产损失的;

(五)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的;

(六)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占土地的;

(七)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照土地管理法规执行职务的。

第四十七条 当事人、主要责任人对行政处罚和调解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由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八条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本办法的原则,制定本地区的变通规定,报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施行。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四川省国土局解释。

第五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2年8月21日公布的《四川省土地管理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第四篇:四川省PPP实施办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 川府发〔2015〕45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培育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 发展改革委 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5〕42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准确把握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深刻内涵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是推进重点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本质特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在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政府通过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共同推进实现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其本质特征是:

政府支出责任明晰化。政府由投资补助向资本投入转变、由直接投资“补建设”向间接投入“补运营”转变;通过严格的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科学测算项目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和利润水平,按照使用者付费、政府补助和政府付费等不同付费模式,严格划分政府支出边界,政府不承担兜底支出责任。

政府监督管理全程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移交的全生命周期,政府必须全程参与。与传统的政府投融资一次性项目审批不同,需要政府对项目的服务质量和价格补贴进行全生命周期持续监管,同时将政府的支付责任纳入中长期规划和资产负债管理,确保项目跨预算安排。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利益共享、风险分担,通过项目合同予以明确界定。原则上由社会资本承担项目设计、建设、财务、运营、维护等商业风险;由政府承担政策、法律和最低需求风险;不可抗力等风险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理分担。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核心功能。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政府投融资领域,转变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有效解决传统体制下融资平台债务高、公共供给效率低、社会资本进入难的问题,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作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参与者,政府的基本职责是负责项目的规划编制、价格制定、质量监管和绩效评价;社会资本的基本职责是承担项目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权责明晰的合作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由国家管理向国家治理转变。

改善公共服务供给。发挥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各自优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建立激励相容机制,把政府的政策目标、社会目标与社会资本的运营效率、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结合起来,有利于推动公共服务从供给不足向有效供给转变。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打破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大幅拓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的发展空间,有效盘活社会存量资本,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公共服务投入机制,有利于推动公共服务由政府供给向合作供给转变。

提高财政运行质量。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将有效减轻当期财政支出压力,平滑间财政支出波动,优化政府债务结构和运行状况。同时,要求政府必须完善财政投入管理方式,将财政支出责任纳入预算管理、财政中期规划和政府财务报告,有利于推动财政管理从短期平衡向中长期平衡转变。

(三)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基本要求。

依法合规。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健全法规制度体系,保护参与各方合法权益,明确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规范项目采购,明晰权责关系,细化合同管理,确保项目规范实施。

严格识别。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确定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识别标准。严格实施项目识别,推进实施物有所值的项目,确保项目质量,防止盲目扩大范围、变相负债的问题。

积极稳妥。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开展试点示范,有序推进项目实施。坚持必要、合理、可持续的财政投入原则,做好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统筹评估和控制项目的财政支出责任,切实防范财政风险,避免超越能力、贪大求快加剧不可持续矛盾。

协调联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涉及多个领域,要统筹整合各方面管理资源,形成部门工作合力。建立健全适应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要求的政策制度体系,创新资源组合开发模式,做好与现有行业准入、财税政策、土地保障、价格管理、金融服务、人才支撑等政策制度的衔接,切实增强适应性。

二、科学界定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边界

(一)突出重点项目领域。

基础设施领域。包括能源(电厂及电网建设、天然气输送管道及气站建设、集中供热、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交通(收费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水利(综合水利枢纽、河湖堤防整治等)等。

公用事业领域。包括市政公用(供电、供水、供气、通信、城市道路、地下综合管廊、城市供排水管网等)、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城市公交及场站、公共停车场等)、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垃圾发电、流域治理、湿地建设、饮用水源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等。

农林和社会事业领域。包括农业(农业灌溉、农村供水、农产品物流等)、林业(现代林业产业基地、生态公益林、造林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公共租赁住房等)、医疗卫生(公立医院延伸发展等)、养老(非盈利养老机构等)、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文化(文化馆、体育场馆、图书馆等)等。

(二)严格实施项目识别。

区域影响度大、社会资本占比较高。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选择确定在本区域具有引领效应、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社会资本投资占比原则上应达到51%以上。

现金流持续稳定、使用者付费优先。项目可通过特许经营收费、政府补助、项目经营性收入等多种方式获得持续稳定现金流;优先选择社会需求长期稳定、主要由使用者付费、收费能够覆盖投资成本的项目。

收费定价机制合理、费价调整机制灵活。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资源、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根据项目运营成本、产出质量、收益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公共服务价格。同时,根据投资成本、服务成本和市场变化,按照定期审价制度,及时有效调整收费定价水平。

政府支出责任明确、项目风险分担合理。能够科学识别和测算股权投资、运营补贴、风险承担、配套投入等各项财政支出责任;项目风险按照由最适宜的一方来承担的原则合理分配。

(三)恰当选择运作方式。

对新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根据项目生命周期、收费定价机制、投资收益水平、风险分配框架和政府投入办法等因素,合理选择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等运作方式。

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量项目,积极运用转让—运营—移交(TOT)、改建—运营—移交(ROT)等方式转型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改造和运营。在推进项目转型过程中,应依法进行资产评估,合理确定转让价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政府依法获得的国有资本收益和约定的超额收益分成等公共收入,应按规定及时上缴国库。

(四)合理确定付费模式。

经营性项目。对直接向终端用户提供服务、具有明确的收费基础并且收费能够完全覆盖投资成本的项目,可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依法放开相关项目的建设、运营市场,积极推动自然垄断行业逐步实行特许经营。经营性项目采用使用者付费模式,政府不承担运营补贴支出责任。

准经营性项目。对直接向终端用户提供服务但经营收费不足以覆盖投资成本、需要政府补贴部分资金或资源的项目,可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附加运营补贴或直接投资参股等措施,为社会资本获得合理回报创造条件。准经营性项目采用政府补助模式,政府承担部分运营补贴支出责任。

非经营性项目。对不直接向终端用户提供服务,缺乏“使用者付费”基础、主要依靠“政府付费”回收投资成本的项目,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合理确定购买内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非经营性项目采用政府付费模式,政府承担运营补贴支出责任。

三、规范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实施

各地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好本地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整体规划、综合平衡、储备管理,按照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和移交等程序规范推进项目实施。省级财政、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全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征集、储备、推介和示范工作,优先选择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特质明显、采购程序规范、权责关系明晰、运作管理规范的项目进行示范推广,有序推动全省项目实施。

(一)项目识别。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可由各级行业主管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发起,社会资本也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议发起,以行业主管部门发起为主。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本地潜在项目的评估和筛选,财政和发展改革部门负责项目的征集和审核,共同推进建立各级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库并实施动态管理。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组织开展项目初审,财政部门组织开展项目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

(二)项目准备。全省各级人民政府或其指定的职能部门以及事业单位作为项目实施机构,负责项目准备、采购、监管和移交工作。项目实施机构应根据项目前期论证情况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实施方案应明确项目的经济技术指标、关键绩效指标、风险分配框架、经营服务标准、投资估算构成、投资回报方式、所需财政补贴以及运作方式、交易架构、合同体系、融资方案、费价确定及调整方式、监管架构等核心事项,确定社会资本选择条件和方式。必要时可委托专业咨询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编制,以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三)项目采购。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预算法、合同法、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库〔2014〕215号)等法律法规规定,充分考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时间跨度较长、供求参数变动、收益来源多样、合同关系复杂、价格并非唯一核心要素等特质要求,综合评估社会资本的专业资质、技术能力、管理经验、财务实力、信用状况等,充分运用竞争性磋商、竞争性谈判、邀请招标、公开招标和单一来源采购等多种方式采购诚实守信的社会资本合作者。社会资本指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境内外企业法人,包括已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市场化运营管理、承担的政府债务已经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明确公告今后不再承担政府举债融资职能的融资平台公司。财政部门要加强项目采购环节的监督管理,保证采购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合作各方应按照依法合规、平等协商的原则签订项目合同,合理确定各方权利、责任和义务,明确项目融资安排、收益风险分配、收费定价调整、政府支付、合同修订、违约责任、争议解决、退出机制等权责关系。项目采购信息和合同信息应通过省级及以上政府采购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

(四)项目执行。项目合作各方应依法履行合同约定。社会资本可依法设立项目公司,政府可指定相关机构依法参股项目公司。项目实施机构和财政部门应监督社会资本按照采购文件和合同约定,按时足额出资设立项目公司,认真履行项目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等合同义务;对项目建设进行验收,定期监测项目产出的绩效指标,逾期未完成或不符合标准的,社会资本要限期完工或整改,并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确保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效率和可持续性。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规定履行监管职责。鼓励推进第三方评价,将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运营管理质量、资金使用效率、公共服务水平等纳入绩效评价范围,评价结果向社会公示,并作为费价标准和财政补贴调整的依据。项目实施机构每3—5年应对项目进行中期评估,重点分析项目运行状况和项目合同的适应性和合理性;及时评估已发现问题的风险,制定应对措施,并报财政部门备案。对因不可抗力因素、社会资本主体破产清算和发生严重违约情形需提前终止合同的,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机构应及时制定退出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做好临时接管工作,保证项目设施持续运行和公众利益不受侵害。

(五)项目移交。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期满后,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及时组织移交资产的性能测试、资产评估、资产交割和登记入账、财务报告等工作,妥善做好项目移交。社会资本应配合做好项目运营平稳过渡相关工作。项目移交完成后,财政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对项目产出、成本效益、模式运用、监管成效、可持续性、公众满意度等进行后评价,后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制度体系的重要参考。

四、切实强化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策制度保障

(一)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各级财政、发展改革部门要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逐步健全管理制度体系。重点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规范项目采购程序方法,加强项目合同管理,稳步推进项目绩效评价;围绕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要求,强化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和物有所值评价,建立统一的项目名录管理和财政支出统计监测制度;围绕做好预算保障工作要求,研究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省级财政、发展改革部门要围绕规范项目运作要求,制定全省项目推进办法和操作指引手册,建立咨询机构(专家库)名录和项目信息管理制度。

(二)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政府财政补贴项目支出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在中长期财政规划中予以统筹安排;在确保风险可控前提下,与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引导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合作;认真落实国家支持公共服务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实施。省级财政设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专项资金,对全省示范项目给予融资成本补助,对市县政府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给予激励奖补;设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债权投资、股权投资、融资担保等多种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各级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要深入实施相关领域专项资金管理改革,推动实现从“补建设”向“补运营”的政策方式转变。

(三)简化项目审批流程。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建立项目实施方案联评联审机制,提高审查工作效率。项目合同签署后,可并行办理必要的审批手续。发展改革、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等审批服务部门要主动加强服务,对项目单位根据项目合同依法办理的规划选址、建设用地和项目核准(或审批)等相关手续要优化办理程序,在实施方案中已经明确的内容不再作实质性审查。

(四)保障项目合理用地。实行多样化土地供应,保障项目建设用地。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可按划拨方式供地,划拨土地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建成项目经依法批准可以抵押,土地使用权性质不变,待合同经营期满后,连同公共设施一并移交政府;实现抵押权后改变项目性质应该以有偿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应依法办理土地有偿使用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租金收入参照土地出让收入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以作价出资或者入股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应当以市、县政府作为出资人,制定作价出资或者入股方案,经市、县政府批准后实施。

(五)创新金融服务模式。金融机构应创新符合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特点的金融服务,优化信贷评审方式,积极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提供融资支持。鼓励开发性金融机构发挥中长期贷款优势,参与改造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拓宽项目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运营主体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以及银行间市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非公开定向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超短期融资券、永续票据、并购票据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实现融资;鼓励项目公司发行项目收益债券以及项目收益票据、资产支持票据等银行间市场创新型品种实现融资;鼓励社保资金和保险资金按照市场化原则,创新运用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方式参与项目。对符合条件的“走出去”项目,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依托各类产权、股权交易市场,为社会资本提供多元化、规范化、市场化的退出渠道。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引导金融机构正确识别、计量和控制风险,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支持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融资。

(六)健全价格调整机制。积极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价格改革,加快理顺公共服务价格。依据项目运行状况、绩效评价结果,以及项目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平均成本、市场供求关系、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健全公共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广泛听取社会资本、受益公众和有关部门意见,完善政府价格决策听证制度,确保定价调整科学合理。对产品和服务价格纳入政府定价目录的项目,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法律法规执行;对产品和服务价格未纳入政府定价目录的项目,根据合同约定进行调整。依法及时披露项目运行过程中的成本变化、服务质量等信息,提高定价调整的透明度。

(七)构建良好法治环境。各地、各部门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贯彻公平竞争理念,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让不同所有制企业享受公平的市场准入和政策优惠。立足本地、本行业实际,在现有法律法规制度框架下,探索出台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健全法规体系,着力解决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实际运作与现行法律之间的衔接协调问题,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的责权利关系,明确政府出资的法律依据、出资性质和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责任,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稳定的政策预期。

(八)建立监督管理体系。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项目监管,设定技术规范,明确行业标准、服务质量和监管细则。建立政府部门、受益公众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对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运营管理、资金使用、服务质量、公众满意度等进行绩效评价。依法充分披露项目实施相关信息,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接受社会监督。

五、全力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工作开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四川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财政、发展改革、教育、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文化、卫生计生、体育、国资、投资促进、人行成都分行、银监、证监、保监、省政府金融办等部门为成员单位。联席会议负责建立健全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管理制度机制,研究确定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审议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成员单位负责结合本行业特点,积极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提供公共服务,探索完善相关监管制度体系。市、县政府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实施。

(二)加强宣传培训。各地、各部门要积极利用各类媒体资源,广泛宣传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做好政策解读,加强舆论引导,提高认识,增进共识,充分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营造适宜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展的良好环境。省级财政、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引进各类资源,依托专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分行业、分层次、全方位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开展业务人员培训,加快形成政府部门、高校、企业、专业咨询机构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提供技术支撑。省级财政、发展改革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征集引入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加大对市、县政府部门和实施机构的技术支持,强化实际操作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统筹推进政府内部机构改革,进一步整合专门力量,承担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工作职责,提升项目实施效果,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

(四)搭建信息平台。省直相关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综合信息平台。市、县政府要切实履行规划指导、识别评估、咨询服务、宣传培训、绩效评价、信息统计、项目库建设等职责,建立地方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项目实施情况等相关信息,确保项目实施公开透明、有序推进。

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全省各级人民政府作为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职责,明确分工,抓好落实。财政厅要强化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实施意见落实情况进行指导督促和跟踪分析,重大事项及时向省政府报告。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5年9月14日

第五篇:四川省《公路法》实施办法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实施办法 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08年11月21日通过,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公路建设、养护和管理,促进公路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收费、使用以及其他相关活动适用本实施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辖区内的公路工作,高速公路和国道、省道的监督管理职责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具体行使所管辖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收费、路政等行政管理职责。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建设、国土、公安、工商、环境保护、安监、物价等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公路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县道、乡道、村道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养护工作,其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行使规划实施、养护资金的筹集管理、养护工程质量检查等具体管理职责。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村道养护的实际需要给予适当的补助资金。村道日常维护经费由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自治原则筹集。

第二章 公路规划和建设

第六条 公路规划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防建设的需要编制,与城乡体系规划和其他方式的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相协调。

公路规划编制应当坚持科学、规范、公开和公众参与的原则,规划编制时应当进行听证和专家论证。

第七条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依法批准的公路规划及其实施情况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已批准的公路规划。

新建、改建公路应当符合公路规划,未纳入规划或者与规划不一致的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第八条 公路建设应当随经济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地筹集建设资金。具体可以通过下列渠道和方式筹集:

(一)财政拨款,包括依法征税筹集的公路建设专项资金转为的财政拨款;

(二)国内外金融机构或者外国政府贷款、赠款;

(三)国内外企业或者其他组织、个人的投资、捐款;

(四)依法出让公路收费权益的收入;

(五)开发、经营公路的公司依法发行股票、公司债券;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方式。

筹集公路建设资金不得强行摊派。

公路建设资金应当依法加强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九条 公路建设应当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规定进行,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度、招投标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

第十条 公路建设使用土地应当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公路建设土地的征收、征用、补偿和拆迁安置等,由工程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具体实施。

第十一条 公路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工程可行性研究,根据项目性质、投资规模和有关规定,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依职权批准。

公路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等,根据项目性质、技术等级和有关规定,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依职权批准。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公路建设的监督管

理,维护公路建设市场秩序,依法查处公路建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对公路建设工程概算、预算、决算进行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提高工程造价或者以降低工程质量来降低工程造价。

第十三条 保修责任期内发现公路有施工质量问题,施工单位应当先行维修、返工;施工单位在规定期限内不予维修、返工的,由项目业主组织维修、返工,维修、返工所需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保修责任期以外、设计使用年限以内出现的影响交通安全和畅通的重大质量问题,经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鉴定,确属建设管理、设计、监理、施工所致的,有关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四条 公路建设项目实行代建制的,应当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代建管理单位。

公路建设项目选择投资人的,应当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

第十五条 承担公路建设项目的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或资格证书。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配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公路工程建设从业单位的资质和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并具体负责公路工程建设从业单位的资质和从业人员的资格初审以及动态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 新建公路的附属设施、公路客运站点应当与公路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

第十七条 新建、改建公路的,在急弯、陡坡、连续下坡、视距不良和路侧险要的路段应当按照国家公路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设置必要的防护、警示设施。

第十八条 公路改建时,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在施工路段设置明显施工标志、安全标志。需要车辆绕行的,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应当在绕行路口设置标志;不能绕行的,应当组织修建临时通行道路,保证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安全。

第十九条 公路改变用途和报废的,依法办理变更或者报废手续并及时向社会公告。

因城市发展需要将国道、省道调整为城市道路的,报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经批准将公路调整为城市道路的,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向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办理该路段的管理和养护移交手续。移交后,由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第三章 公路养护

第二十条 公路养护实行预算管理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所管辖公路的养护经费。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全省公路养护维修工程费和小修保养的定额标准,并根据市场情况定期进行调整。

第二十一条 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要求,及时组织对公路进行养护。

第二十二条 公路养护应当逐步实行养护管理和养护作业分离制度,并逐步采用招标投标的方式,选择符合条件的养护作业单位承担公路养护作业。

公路养护作业单位应当具有与其承担的养护工程项目相适应的人员、设备和技术,具体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第二十三条 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标准规范,建立公路养护巡查制度和养护维修信息档案,设立养护公示牌,公示养护责任单位名称、养护路段以及报修和投诉电话。

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公路养护作业单位的监督和指导,督促其依法履行养护作业义务。公路养护作业单位应当定时进行养护巡查,记录养护作业、巡查、检测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第二十四条 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向社会公示公路养护大修、中修等工程作业及路况信息。因公路养护或自然灾害影响公路正常通行的,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告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加强现场交通安全管理,维护道路交通秩序。

公路养护作业单位应当按照公路管理机构批准的工期、时段进行养护大修、中修工程作业。

第二十五条 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对养护的公路桥梁进行检查。需要进行检测的,应当委托符合资质条件的机构进行检测。

公路桥梁经检测荷载等级达不到原标准的,应当设置明显的限载标志,并及时采取维修和加固等有效措施;经检测发现公路桥梁严重损坏影响通行安全的,应当先行设置禁止通行和绕行标志,并及时采取修复措施。

第四章 公路路政管理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公路的完好、安全和畅通。公路管理机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四川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及本实施办法的规定,依法履行公路路政管理职责。

第二十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超限运输车辆的管理。严禁货运车辆超限运输。确需超限运输的,跨省和跨市(州)行政区域进行超限运输,报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在本市(州)行政区域内进行超限运输,报市(州)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公路管理机构批准。

经检测超限运输且未经批准的,公路管理机构应当责令承运人自行卸载超限物品;拒不卸载的,公路管理机构可以组织卸载,所需费用由承运人承担。

设置固定超限检测站由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流动超限检测点由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第二十八条 高速公路两侧封闭区外水平距离30米,互通式立交和特大型桥梁两侧封闭区外水平距离50米为高速公路建筑控制区。建筑物边沿的界限计算以建筑物的垂直投影为准。

建筑控制区范围内不得擅自设置非交通标志标牌等设施,确需设置的,应当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规范设置。

第二十九条 新建、改建公路线路经批准后,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应当书面通知沿线人民政府规划、建设、国土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沿线人民政府规划、建设部门自接到通知之日起,在新建、改建公路建筑控制区内不得再审批建筑物、构筑物的规划和建设。

对已经开工建设的公路,公路管理机构应当予以公告并依法实施路政管理。自公告之日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公路建设用地范围内抢建、抢种。

第三十条 在新建、改建公路建筑控制区内,原有建筑物、构筑物对交通安全和公路畅通无严重影响的,可维持原状,不得重建和改建。

第三十一条 高速公路清障施救服务由高速公路经营者组织实施。高速公路清障救援车辆应当安装示警标志灯和喷涂标志,执行清障任务时,应当开启标志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并设置必要的安全警戒区。除紧急救援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高速公路上从事修车等经营活动。

第五章 收费公路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利用贷款或者向企业、个人有偿集资建设的公路,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建设或者依照公路法的规定受让政府还贷公路收费权的公路,经依法批准后可收取车辆通行费。

建设收费公路应当符合国家和省公路发展规划,符合国家规定的收费公路的技术等级和规模。

收费公路收费站的设置、收费期限由省人民政府依法审查批准。收费公路收费标准由省人民政府财政、物价、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三条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经营性收费公路经营者的管理和财务收支状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其履行公路养护义务,提高服务水平。经营性收费公路经营者应当如实提供相关资料,接受监督检查。

经营性收费公路经营者应当依法履行公路养护义务,建立公路大修工程预备金制度,确保养护资金的投入,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四条 经营性收费公路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务院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要求,保障收费公路的养护工作。

经营性收费公路经营者进行公路养护大修、中修工程的,应当报公路管理机构批准,并按照批准的工期、时段进行施工作业和采取保障公路通行的措施。因公路养护维修影响车辆正常通行的应当予以公告。第三十五条 政府还贷收费公路项目实行市(州)统一管理。市(州)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坚持标准、合理规划、统收统支、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的原则做好政府还贷收费公路管理工作。

第三十六条 收费公路收取车辆通行费应当科学、公平、合理地确定收费方式和计费办法,应当逐步

对货运车辆通过收费公路实行计重收费。

高速公路和其他有条件联网的收费公路应当实行联网收费,减少中间收费站。

第三十七条 收费公路权益转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严禁违规转让政府还贷收费公路。

第三十八条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收费公路路况考核和监管机制。路况标准达不到规定标准的,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及时或经过整改仍达不到标准的,省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收费,但不得影响公路正常使用。

第三十九条 在收费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应当按照规定交纳车辆通行费。车辆进入收费站区,应当服从管理,不得拒绝缴费,强行通过;不得故意堵塞收费车道,影响收费公路畅通。

进入封闭式收费公路的车辆,应当凭通行卡(券)入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收费单位可以按照联网内最远端的驶入站到本站的距离收取车辆通行费:

(一)无通行卡(券)的;

(二)持无效通行卡(券)的;

(三)出入口车牌号与车辆不一致的;

(四)采取其他方式偷逃车辆通行费的。

第六章 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第四十条 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当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本辖区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具体规定公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和职责,以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负责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组织实施工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公路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第四十二条 公路建设、养护和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根据国家和省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制定公路先期应急处置方案,组织应急处置队伍。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对可能引发公路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及时采取或通知有关单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公路突发事件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并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和设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公路突发事件监测网点和信息系统,及时监测、收集、储存、分析和传输公路突发事件信息。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公路建设、养护和经营管理单位进行公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演练。

公路建设、养护和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应急处置队伍进行先期应急处置方案演练。

第四十五条 公路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公路建设、养护和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启动应急预案。

公路突发事件造成公路损毁的,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及时组织修复,并依法向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报告。损毁特别严重的,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抢修。

公路突发事件发生后,公安和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交通管制措施,维护现场秩序,向社会发布交通管制信息。

第四十六条 为应对公路突发事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向单位和个人征用应急救援必需的物资、设备或设施。被征用的物资、设备或设施在使用完毕或者公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实施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设置的公路管理机构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并处5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实施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不按规定缴纳车辆通行费并故意堵塞收费车道的,可处应缴通行费一至三倍的罚款;强行通过收费站的,可处应缴通行费三至五倍的罚款。

故意堵塞收费车道,影响收费站正常管理秩序的,可以采取措施将堵塞收费车道的车辆拖至安全场所接受调查处理,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承担。

违反本实施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十九条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未依法履行公路管理职责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公路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公路管理机构违反本实施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经营性收费公路经营者违反本实施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未履行养护义务或者养护不符合国务院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要求造成重大安全隐患,致使行驶公路的车辆及人员受到严重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实施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由有关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的公路是指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包括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和公路渡口。

第五十三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的公路附属设施,是指公路的防护、排水、养护、管理、服务、交通安全、监控、通信、收费、绿化等设施、设备以及专用建筑物、构筑物等。

第五十四条 本实施办法所称的公路突发事件,是指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造成公路损毁、交通中断或严重堵塞,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处置的事件。

第五十五条 本实施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下载四川省林业厅 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四川省〈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应用问题解答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省林业厅 四川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四川省〈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办法》应用问题解答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