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科研奖励

时间:2019-05-14 13:16: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波大学科研奖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波大学科研奖励》。

第一篇:宁波大学科研奖励

宁 波 大 学 文 件

宁大政„2010‟222号

关于印发《宁波大学科技工作经费奖励与

资助办法》的通知

各单位、部门: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工作层次和水平,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尽快实现“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特制定《宁波大学科技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1— 宁波大学科技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和学术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学校整体竞争力和服务地方能力,尽快实现“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根据《宁波大学关于各类项目的经费配套(资助、奖励)若干原则意见》的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奖励与资助范围、对象及方式

1.奖励与资助范围包括高级别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平台、重要科技成果、学术论文、成果知识产权和重要学术交流活动等。

2.奖励与资助对象为本校在编教职工或单位。

3.对于符合条件的个人或集体,学校实行经费奖励、配套、补助、减免等多种资助方式。经费配套按照到校经费计算(不含外拨经费,下同)。

二、科技项目的奖励与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国防预研等重大项目,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60万元;并给予立项奖励经费10万元。

2.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国防预研等重点项目,提供到 —2— 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国防预研等一般项目,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30万元。

4.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研究期限一年及以上、三年以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天元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项目,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

5.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级指导性项目或自筹经费项目,每项补助经费2万元。

6.对以宁波大学为联合申报单位(前三位)申请获准并有经费到校的国家级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最高分别不超过10万元、6万元和3万元。

7.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的国家级项目结题时经主管部门评估为“优秀”及以上等级的,每项奖励经费2万元。

8.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务院其他各部委重大、重点项目,提供到校经费3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2万元,最高不超过20万元。

9.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及省重大科技专项和优先主题项目,提供到校经费3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2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申请获准的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

—3— 划重点项目,提供到校经费3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2万元,最高不超过5万元。

10.经学校审核推荐,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部省级联合资助类项目,按照学校与相关单位签订的协议或规定要求提供项目经费补助。

11.学校鼓励与地方企业联合申报国家及部省级重大(重点)项目。对以企业为申报单位、宁波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前三位)的联合申报项目,项目主持人为本校教职工申请获准并有经费到校的国家级项目和部省级重大(重点)项目,经费配套按照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对待。

12.科技项目的配套、补助经费在项目立项时拨付80%,结题后拨付20%,逾期一年以上或在申请延期期限内不结题的项目,不再拨付剩余的配套、补助经费。项目配套经费用于项目研究、人才培养、科研学术交流和人员费等;项目补助经费只能用于项目研究和科研学术交流。

三、科技创新团队的奖励与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80万元;并给予立项奖励经费10万元。

2.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务院各部委科技创新团队,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浙江省重点科 —4— 技创新团队,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30万元。

4.经学校审核推荐,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国家教育部等共同资助类科技创新团队,按照上级政府部门批准文件规定执行,但不再另行经费奖励和配套。

5.学校鼓励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及地方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对以宁波大学为联合申报单位(前三位)申请获准并有经费到校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6.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的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经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评估为“优秀”等级的,每项分别奖励经费10万元和5万元。

7.科技创新团队的配套经费按团队建设周期考核合格后,视上级主管部门拨款情况按比例分期下拨,最后一期的配套经费在创新团队通过验收后拨付。创新团队配套经费用于团队项目研究、人才培养、科研学术交流和人员费等。

四、科技成果奖的奖励与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申请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分别配套奖励100万元、50万元和20万元。

2.对以宁波大学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申请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分别配套奖励30万元、15万元和5万元。

3.对以宁波大学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申请获得其他部省级科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分别配套奖励20万元、5万元、1

—5— 万元。

4.对以宁波大学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申请获得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配套奖励5万元。

5.学校鼓励与外单位合作申报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对以宁波大学为主要完成单位(前五位)合作申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给予相应级别配套奖励经费的20%-40%;对以宁波大学为主要完成单位(前三位)合作申报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给予相应级别配套奖励经费的10%。

6.科技成果奖的配套奖励经费主要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成果组织者,其中奖励金额20万元及以下的,直接奖励给成果完成人;20万元以上的根据贡献大小协调分配,分配给成果完成人的不低于70%。成果完成人的配套奖励经费超过20万元的,超过部分的40%用于项目研究。

五、科技创新平台的奖励与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80万元;并给予立项奖励经费10万元。

2.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务院其他各部委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30万元。

4.学校鼓励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及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申 —6— 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对以宁波大学为合作申报单位(前三位)申请获准并有经费到校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5.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的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经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评估为“优秀”等级的,每项分别奖励经费10万元和5万元,主要用于创新平台的运行管理。

6.经学校审核推荐,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国家级和部省级共同资助类科技创新平台,按照上级政府部门批准文件规定执行,但不再另行经费奖励和配套。

7.科技创新平台的配套经费按平台建设周期考核合格后,视上级主管部门拨款情况按比例分期下拨,最后一期的配套经费在创新平台通过验收后拨付。创新平台配套经费用于平台运行管理和科研学术交流等。

六、学术论著的奖励与资助

1.对发表在《NATURE》或《SCIENCE》上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20万元,论文简报、摘要、报道、介绍等每篇奖励5万元。

2.科学引文索引[SCI]索引论文奖励经费由宁波大学王宽诚幸福基金会提供,对标注有“本文受宁波大学王宽诚幸福基金资助”(英文统一标注“Sponsored by K.C.Wong Magna Fund in Ningbo University”),并被[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不含子辑、增刊、特刊)中的article、review、letter栏目论文,Ⅰ区、Ⅱ区、Ⅲ区、Ⅳ区每篇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2万元、0.8万元;对未标注的每篇分别奖励2.5万元、1.5万元、1.0万元、0.6万元。对被[SCI]收录的其他学术论文(包括学术会议论文),—7— 有标注的每篇奖励0.5万元,未标注的每篇奖励0.4万元。3.对被工程索引[EI]核心版、非核心版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每篇分别奖励0.6万元、0.4万元;对被[EI]核心版、非核心版收录的学术会议论文,每篇分别奖励0.4万元、0.2万元;对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CPCI-S](原[ISTP])收录的学术会议论文,每篇奖励0.2万元。

4.对发表在国内一级期刊(不含专刊、增刊、特刊、专辑等)上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0.5万元。

5.对在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和SCD源期刊(以宁波大学主要学术期刊目录C类为准)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0.1万元。

6.奖励的学术论文须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引文索引的论文由科技处委托有关单位统一进行检索,或由作者提供有关材料经科技处核审认定。

7.以第一作者(须在著作中体现第一作者是宁波大学教职工)在国内一级出版社出版且著作字数不低于20万字的学术著作,每部奖励1万元。已获校其他著作出版资助的,不再奖励。

8.学术论著奖励每年办理一次;获得奖励的学术著作和A、B类学术论文,作者应向学校提供成果原件一份。

七、成果应用与采纳的奖励与资助

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完成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政策建议、论著等成果被中共中央(或国务院)采纳或得到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每项奖励2万元;被国务院各部委、浙江省委、省政府采纳或得到国务院各部委、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每项奖励1万元;被宁波市委、市政府采纳或获得宁 —8— 波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每项奖励0.5万元。

八、成果知识产权的奖励与资助

1.对申请职务成果知识产权,获准国内发明专利每项奖励1.5万元,动植物与微生物新品种每项奖励0.4万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每项奖励0.3万元,外观设计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每项奖励0.05万元。成果知识产权属于多家单位共有,学校按比例奖励。

2.学校对申请职务发明专利和获得授权的其他成果知识产权给予申请费等资助,具体资助办法参照《宁波大学专利工作管理办法》。

九、重要学术交流活动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名义承办或协办、在宁波召开、对我校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的自然科学类重要学术会议,根据会议的性质、规模等给予资助。

承办或协办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定期举办的国际性系列学术会议,实际参会的境外学者来自5个及以上国家或地区、人数一般在20人以上,资助经费3—5万元;承办或协办由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委托,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会议,资助3—5万元;承办或协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实际参会的境外学者来自3个及以上国家或地区、人数一般在10人以上,资助经费不超过2万元。

承办或协办由国家主管部门或全国性学术机构连续主办且有重大学术影响的全国性系列学术会议,实际参会的校外学者一般在100人以上,资助经费不超过3万元;承办或协办由国家主管部门或全国性学术机构连续主办且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全国性系

—9— 列学术会议,实际参会的校外学者一般在50人以上,资助经费不超过1.5万元;省级系列学术会议等其他自然科学重要学术会议根据学校当年经费情况,给予适当资助。资助经费凭会议正式批文或委托证明、参会人员名单、会议通知、会议综述和相关报销凭证等材料经科技处审核后报销。

2.学校设立出国学术交流基金,在规定的经费额度内,学校资助各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和学科方向负责人、学科团队负责人和学科方向团队负责人等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作短期学术访问,优先资助优势特色学科的相关人员。对经审批同意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人员补助1万元。已享受学校其他学术交流经费资助或当年已享受本出国学术交流基金资助的人员,不重复资助。资助经费由出国人员凭国外旅费、交通费、会议注册费和出访报告等材料按学校出国经费报销相关规定审核后报销。

十、附则

1.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平台的配套经费作为学校互为配套的间接配套经费。

2.同一科技团队重复获创新团队资助、同一科技成果重复获奖、同一论文重复收录、同一成果重复被采纳等,学校按就高原则进行奖励和配套;对在中、英文版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只奖励一次。

3.离退休人员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学术论著、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及成果应用与采纳均参照本办法执行。

4.经学校审核推荐,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被上级主管部门推荐上报而未立项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科技创新平台和进入会议答辩程序的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每项 —10— 补助经费1万元,用于组织申报工作。同时,免除个人支付的国家级、部省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申报费和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申报费、成果登记费。

5.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平台的立项奖励经费直接划拨项目、团队、平台所在学院(依托学院),用于组织申报工作,由学院根据实际组织申报情况合理分配使用;科技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的资助经费分别由项目、团队、平台负责人或本校排名第一的教职工管理。

6.凡申报的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平台必须经科技处同意推荐,否则不予奖励与资助;对于科技项目、团队、成果和平台中的特殊问题,必要时由科技处组织专家进行认定。

7.本办法经第118次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由科技处负责解释。原《宁波大学科研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宁大政„2006‟62号)待2010年12月1日前立项的科技项目执行完毕后废止,原《宁波大学关于科研论文奖励的补充规定》(宁大政„2008‟95号)同时废止。

主题词:科研 奖励 资助△ 办法 通知 宁波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0年12月31日印发

—11—

第二篇:最新版宁波大学科研奖励办法(2016版)

宁 波 大 学 文 件

宁大政„2015‟135号

关于印发《宁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奖励与经费资助办法》的通知

各单位、部门:

《宁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奖励与经费资助办法》经第33次校长办公会议、2015年第20次党委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宁波大学

2015年11月20日

—1—

宁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奖励

与经费资助办法

为进一步完善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工作,鼓励人文社会科学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引导教师增强科研质量意识,提升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影响力,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奖励与资助范围、对象及方式

1.奖励与资助范围包括高级别人文社科科研项目和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平台、学术论文和著作、科研成果应用与采纳、科研成果奖、艺术创作成果等。

2.奖励与资助对象为本校教职工(包括学校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人员;第一申报单位或第一署名单位为宁波大学的兼职教授、讲座教授、退休教师等)。

3.对于符合条件的个人或团队,学校实行奖励和经费资助等方式。

二、科研项目和创新团队的奖励

1.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下同)申请获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含单列学科)重大项目,每项奖励15万元;重点项目,每项奖励7.5万元;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其他类别项目,每项奖励4万元。

2.获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每项奖励10万元;获准其他部委级重大项目(不含基地项目),且资助经费在15万元及以上的,每项奖励2万元。

—2—

3.获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不含基地项目),每项奖励2万元。

4.校外单位为第一承担单位、宁波大学为合作或参与单位联合申请获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含单列学科),子课题到校经费在10万元及以上的,每项奖励2万元;子课题到校经费在5万元及以上的,每项奖励1万元。

5.校外单位为第一承担单位、宁波大学为合作或参与单位联合申请获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子课题到校经费在10万元及以上的,每项奖励1.5万元;子课题到校经费在5万元及以上的,每项奖励0.5万元。

6.获准国家级、部省级人文社科创新团队,每个团队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

7.校外单位为第一承担单位、宁波大学为合作或参与单位联合申请获准国家级人文社科创新团队,到校经费在10万元及以上的,奖励2万元;到校经费在5万元及以上的,奖励1万元。

8.科研项目和创新团队的奖励费分两次发放,立项后发放70%;结题后发放余下的30%。按期结题且获得优秀等级和免于鉴定的,奖励费上浮总奖励金的20%。结题时间超过了原计划完成时间一年以上或在上级主管部门同意的申请延期期限内不结题的,剩余的30%结题奖励费不予发放。结题时间以结题证书或上级管理部门工作网站公布的时间为准。

9.科研项目或团队研究期间,负责人调离我校,后续奖励费不予发放。

三、科研创新平台(含智库)的奖励与经费配套

—3—

1.以宁波大学为第一依托单位申请获准国家级、部省级和厅市级人文社科科研创新平台,每个平台分别奖励15万元、10万元和5万元。

2.以宁波大学为第一依托单位申请获准国家级、部省级和厅市级共同资助类人文社科科研创新平台,在成果完成任务目标和经费使用计划提交学校审定通过后,学校按上级主管部门规定要求和学校申报时的约定,每年给予经费配套资助。

四、学术论文和著作的奖励

1.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且以第一作者(下同)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5万元;对以我校教职工为成果第一完成人申请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待成果出版后,给予5万元奖励。

2.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文科引文索引[A﹠HCI]收录论文奖励费由宁波大学王宽诚幸福基金会提供。对标注有“本文受宁波大学王宽诚幸福基金资助”(英文统一标注“Sponsored by K.C.Wong Magna Fund in Ningbo University”)的被[SSCI]、[A﹠HCI]收录的期刊论文,每篇奖励2.5万元;未标注的每篇奖励2万元。

3.对发表在宁波大学主要学术期刊目录(人文社科类)权威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2万元。

4.对发表在宁波大学主要学术期刊目录(人文社科类)一级核心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1.2万元。

5.对发表在宁波大学主要学术期刊目录(人文社科类)二级核心期刊且为CSSCI来源期刊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0.5万元; —4—

非CSSCI来源期刊的,每篇奖励0.1万元。

6.对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且字数在2000字以上的学术性文章,每篇奖励1.2万元。

7.对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学术专题期刊全文转载的论文,每篇奖励1.2万;对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各科教与学系列期刊和文摘类系列期刊全文转载的论文,每篇奖励0.5万元。

8.对发表在《新华文摘》(论点摘编)、《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要)栏目的学术文章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摘的论文,每篇奖励0.5万。

9.对以第一作者(须在著作中体现第一作者是宁波大学教职工)在学校认定的国内重要出版社出版(须在与学科相关的专业性出版社或在普适性出版社出版)且字数不少于20万字的学术著作,每部奖励1万元。已获学校学术文库出版基金资助的,不再奖励。

10.对最近5年内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在人文社科二级核心及以上学术期刊论文,被二级及以上学术期刊论文他引1-10次、11-20次、20次以上,分别给予奖励150元/篇次、200元/篇次、250元/篇次,最高奖励额度1.0万元/篇。单篇论文被本单位他引的,其被奖励他引次数不超过10次。

对最近5年内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正式出版的且字数不低于20万字的学术著作(须在著作中体现作者是宁波大学的教职工),被人文社科二级核心及以上学术期刊论文他引1-10次、11-20次、20次以上,分别给予奖励150元/篇次、200元/篇次、250元/篇次,最高奖励额度1.0万元/篇。单部学术著作被本单位他引的,—5—

其被奖励他引次数不超过10次。

对最近5年内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且被SCI、SSCI、A&HCI收录,被人文社科二级核心及以上学术期刊论文他引,给予2000元/篇次的奖励,最高奖励额度1.0万元/篇。

论文和著作的他引奖励时段以论文发表或著作出版当年开始计为第一年,论文级别按发表时间当年对应的学校学术期刊目录认定。他引证明由作者提供,经人文社科处审核认定。

11.获奖励的学术论文不包括摘要、简报、会议报道、信息介绍、访谈、讲座、补白等,也不包括增刊(特刊、专刊、专辑)上发表的论文;获奖励的学术著作不包括论文集、教科书、工具书、文学作品等出版物。

12.发表在国内出版的外文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按同名的中文期刊级别给予奖励,个别特定的除外。

13.在国(境)外权威学术刊物发表的学术论文一般按是否被收录来认定;在国(境)外著名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属于国家和省社科规划办认定的出版社,按学校重要出版社出版的相关规定予以奖励。其它特殊情况需考虑奖励的,经本人申请,由学院学术委员会讨论出具书面认定意见后,学校审定。

五、成果应用与采纳的奖励

1.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完成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政策建议、成果要报等成果被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肯定性批示的,每项奖励5万元;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现任国家级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上述单位以文件等方式 —6—

采纳的,每项奖励3万元;被国务院各部委、被浙江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现任省部级正职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上述单位以文件等方式采纳的,每项奖励2万元;被国务院各部委、被浙江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现任省部级副职领导肯定性批示的,每项奖励1万;被宁波市委、市政府现任市级党政正职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宁波市委、市政府以文件等方式采纳的,每项奖励1万;被宁波市委、市政府现任市级党政副职领导肯定性批示的,每项奖励0.5万。

2.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完成的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成果要报》刊发的研究成果,每项奖励2万元;被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和《成果摘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成果要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育成果要报》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办《艺术成果要报》刊发的研究成果,每项奖励1万元。

六、科研成果奖的奖励

1.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申报单位(下同)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15万元。

2.对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国务院其他各部委部级科研成果奖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奖励15万元、5万元、2万元。

3.对获得浙江省社科联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和青年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奖励2万元。

4.课题等级鉴定类奖项、征文类奖项等不予奖励。

—7—

七、艺术创作成果的奖励

(一)美术、设计创作成果奖励

1.作品发表。发表在艺术类专业期刊上的美术、设计等艺术作品视同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进行奖励,多幅作品在同一期期刊上发表的,按1篇论文计。在同一种期刊上多次发表作品,一年最多计2篇论文奖励。

2.作品出版。体现独创性、原创性和一定学术性的个人美术、设计作品在学校认定的国内重要出版社出版(须在艺术类专业出版社或在普适性出版社出版),8印张以上的专集按20万字以上学术著作进行奖励(即每印张按2.5万字数计算)。

3.作品参展。展览级别按主办单位的级别确定。入选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办的五年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且被编入《全国美展获奖及优秀作品集》,按1篇权威期刊论文奖励;入选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举办的3-5年一届的书法兰亭展或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举办的两年一次全国单项展览且被编入相应的展览作品集,按1篇一级期刊论文奖励;入选浙江省文化厅、省文联、省美协举办的五年一次的全省美展且被编入展览作品集,按1篇二级期刊CSSCI论文奖励。

4.个人画展。个人画展级别按展览主办单位级别确定。中国美协主办的按1篇权威期刊论文奖励;浙江省美协主办或受邀出国举办个人画展按1篇一级期刊论文奖励;地市级美协主办的地市级个人画展按1篇二级期刊CSSCI论文奖励。个人画展按论文奖励,一年不能超过1篇,且需提供个人展览作品画集或画册。

5.作品获奖。学校只对国家政府部门组织的美术设计作品评 —8—

奖给予奖励。获得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办的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2万元;获得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举办的3-5年一届的中国书法兰亭奖或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其他单项展览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奖励5万元、2万元、1万元。获得省文化厅、省文联、省美协举办的五年一次的全省美展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奖励2万元、1万元、0.5万。

6.作品收藏。被国家级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奖励2万元;被省级博物馆(美术馆)收藏的,奖励1万元。

(二)音乐(舞蹈)创作及表演成果奖励

1.作品发表。发表在艺术类专业期刊上的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视同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进行奖励,多幅作品在同一期期刊上发表的,按1篇论文计。在同一种期刊上多次发表作品,一年最多计2篇论文奖励。

2.个人专辑出版发行。以独创性、原创性和学术性以及示范性、指导性和规范性为原则的演唱、演奏等音乐创作专辑,60分钟以上正式出版的个人专辑或者在中国唱片总公司及各子公司、分公司出版的个人专辑等同于20万字以上学术著作进行奖励。

3.作品参演。按主办单位级别确定参演档次,给予科研奖励的表演原则是指独立表演或以我校教师为主角的双人合作表演等,不包括个人参加大合唱、集体舞蹈、集体演奏、舞台剧等各种群体性表演和演奏。

参加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中国舞协等举办的国家层面大型演出、艺术展演或中央电视台录制并公开播放播出的,—9—

按1篇权威期刊论文奖励;参加教育部、文化部或中国音协、中国舞协主办或联合其他部委、艺委会共同举办的大型演出、艺术展演,按1篇一级期刊论文奖励;参加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文联、省音协、省舞协等举办的演出、艺术展演或浙江省级电视台录制并公开播放播出的,按1篇二级期刊CSSCI论文奖励。

4.个人音乐会(或舞蹈专场)。个人音乐会(或舞蹈专场)均以主办单位级别确定档次。中国音协、舞协主办按1篇权威期刊论文奖励;浙江省音协、舞协主办的或受邀出国举办个人音乐会等按1篇一级期刊论文奖励;地市级音协、舞协主办的地市级个人音乐会等,按1篇二级期刊CSSCI论文奖励。个人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按论文奖励,一年不能超过1篇,且需提供个人音乐会CD光盘或舞蹈专场影像资料碟片等。

5.作品获奖。学校只对国家政府部门组织的音乐(舞蹈)作品评奖给予奖励。获得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主办的两年一届的中国音乐金钟奖或获得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主办的两年一届荷花奖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2万元;获得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举办的或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中国舞协举办的赛事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奖励5万元、2万元、1万元;获得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文联、省广电局或省音协、省舞协举办的赛事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奖励2万元、1万元、0.5万元。

(三)关于艺术创作成果奖励的说明

1.艺术创作成果的科研奖励仅限于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且第一创作者或表演者为宁波大学教职工的成果。作品多次入 —10—

选或多次展览展演或多次获奖,按就高原则奖励一次。

2.组织展览单位、举办单位、组织评奖单位均须严格以正式文件和通知所列举的单位为准。相关单位与企业或社会力量等举办或联合举办的活动或通过租赁场地等市场化运作的活动以及非政府部门主办的评奖均不在奖励范围。

3.作品展览、参展和获奖均以展出证、入选证、获奖证书、入选作品集和正式出版的作品专集专辑或CD光盘或影像资料为准。

4.不分奖级只设学术奖的,按二等奖计;优秀奖、提名奖、入选奖等不予奖励。

5.其他未尽艺术创作成果,参照执行。

八、附则

1.学校科研奖励按就高补差原则执行,不重复奖励。学校引进的各类人才在合同中对科研成果要求另有约定的按合同规定办理。

2.成果奖励第一署名单位须为宁波大学,第一作者应是宁波大学教职工(含退休教师,兼职教授、讲座教授),但学术论文若第一作者是本校在读学生,导师为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的,则按导师为第一作者进行奖励。

3.调离宁波大学一年内的原教职工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及成果应用与采纳等成果奖励均参照本办法执行。

4.科研项目、团队、平台的奖励费由其负责人(或首席专家)负责合理分配,科研成果奖、学术论文、成果应用与采纳等成果

—11— 的奖励费由宁波大学排名第一的教职工负责合理分配。

5.凡以我校为第一承担单位申报或与外单位联合申报的科研项目、团队、平台和科研成果奖等必须事先经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同意推荐或登记备案,否则不予奖励;对于科研项目、团队、平台和成果中的特殊问题,必要时由人文社科处组织专家进行认定。

本办法经第33校长办公会议、2015年第20次党委会审议通过,2016年1月1日起实施,由人文社科处负责解释。2015年取得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的奖励在下一发放,均按本办法标准执行。原《宁波大学科研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宁大政„2006‟62号)、《宁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宁大政„2010‟221号)、《宁波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经费资助与奖励办法》(宁大政„2012‟161号)待相应的科研项目执行完毕后废止。原《宁波大学关于科研(人文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的补充规定》(宁大政„2015‟26号)同时废止。

宁波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5年11月20日印发

—12—

第三篇:宁波大学科研科研成果简介

2018宁波市军民融合产业对接活动

宁波大学科研成果 简介

宁波大学 2018年5月

目录

一、新材料

1.红外硫系玻璃............................................................................................................3 2.新型弛豫铁电材料的单晶生长与器件应用............................................................3 3.钨酸镉闪烁单晶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器件应用........................................................3 4.一种具有高光学质量的YGO透明闪烁陶瓷.........................................................4 5.超临界流体微孔发泡技术应用于LED反射膜......................................................4 6.土木工程用碳纤维材料系列锚具产品....................................................................4 7.钢-竹组合结构建筑.................................................................................................6 8.引发式化学气相沉积................................................................................................6 ——功能纳米涂层的绿色新型制备方法...................................................................6 9.一种可用于高效催化碳-碳偶联反应的含Pd薄膜新材料.....................................7 10.高效净水超滤膜滤芯..............................................................................................7 11.节能环保型分子筛膜材料及系统集成技术..........................................................8 12.高效降低染料工业废水色度和COD的沉淀剂....................................................8 13.飞秒激光双光子微加工技术.................................................................................9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

14.工业用线性机械手..................................................................................................9 15.“电子签章”控件及其应用系统........................................................................10 16.视频监控中的行人再识别技术及其应用............................................................10 17.体外循环血路成品检验在线云管理系统............................................................11 18.面向老年人的体感互动娱乐健身系统研发........................................................11 19.农业养殖场智能环境监控系统............................................................................11 20.智慧农业监测系统................................................................................................12 21.智能软启动控制系统............................................................................................13 22.通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14 23.复杂零部件高性能工业视觉检测系统................................................................14 24.大规模水质在线监测与三维展示系统................................................................14 25.三维虚拟人自然交互系统....................................................................................15 26.岩土工程勘察可视化地层信息系统....................................................................16

三、节能环保

27.双层滤料颗粒床梯级过滤高温除尘技术............................................................16 28.船舶尾气脱硫装置................................................................................................17 30.铜城市矿山绿色利用冶金技术............................................................................18 31.快速比色检测Hg2+离子的新技术......................................................................18 32.建筑废弃泥浆的脱水处理....................................................................................19 33.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与设备............................................................................19 34.农村生活污水与有机垃圾耦合处理技术............................................................20 35.河道水质提升强化除磷技术与成套设备............................................................20 36.生物质强化市政污泥深度脱水综合处置工艺....................................................21

四、新装备及制造

I

37.系列桥梁防船舶撞击技术....................................................................................21 38.回转零件精密轧制近成形技术............................................................................21 39.介质阻挡放电离子源DBDI-100..........................................................................22 40.超快速 VOCs 分析仪..........................................................................................23 41.在线自动二维工业色谱........................................................................................23 42.基于纳米压印的微型光谱仪................................................................................24 43.高端发动机数字化样机专家系统........................................................................25

五、海洋高技术

44.坛紫菜“浙东1号”............................................................................................25 45.混水海区的大型海藻人工藻场及其构建方法....................................................25 46.坛紫菜种苗的室内育苗技术................................................................................26 47.三疣梭子蟹养殖产业链新技术............................................................................26 48.自然水体中有毒微囊藻的LAMP-LFD检测芯片的研发..................................27 49.螺旋藻生物技术及产品开发................................................................................28

六、生命健康

50.生化诊断试剂.......................................................................................................29 51.基于贵金属纳米结构SERS特性的超灵敏癌症抗原检测.................................29 52.抗菌渔用药的加工方法........................................................................................30

七、新能源

53.锂电池的硅碳复合材料........................................................................................30 54.硅碳负极复合材料研发及其应用技术................................................................30 55.聚烯烃锂离子电池隔膜湿法制备技术..............................................................31 56.低成本高强度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制备技术..............................................31 57.基于人体工学的智能健康办公系统研发..........................................................32 58.老年痴呆症预防与治疗产品及方案..................................................................32

II

1.红外硫系玻璃

硫系玻璃是一类以硫、硒或碲元素为形成体的非氧化物光学材料,具有优良的透红外(1-16μm)性能、极佳消热差性能(dn/dT是锗的八分之一)、锗稀散资源消耗低、可利用精密模压批量生产光学镜片等优点,能够广泛应用于民用(如汽车夜视装置、消防和安防红外成像仪或生命探测仪等)和军用(如红外肩扛导弹、夜视枪瞄、战机夜视巡航系统等)红外光学系统,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宁波大学红外探测材料及器件省重点实验室通过近10年努力,解决了140mm大口径高光学均匀性玻璃制备难题,发明了硫系玻璃的原料整体蒸馏提纯和熔制为一体的制备技术及相关设备,硫系玻璃制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试产品在国内外近20余家军用和民用单位得到应用。

【产品型号及尺寸】

型号:NBU-IR1、NBU-IR2、NBU-IR3、NBU-IR4四种牌号; 尺寸:30,50,80,100mm四种主要口径 年产:300-400公斤

2.新型弛豫铁电材料的单晶生长与器件应用

新型弛豫铁电单晶是近十几年来国际上发现的高性能压电铁电材料,面向以高性能超声成像为核心的最新军民两用高技术的材料需求,宁波大学晶体材料实验室开展了新型弛豫铁电单晶PMNT、PIMNT的研究开发,探索出适合于该类材料制备的特殊生长工艺,小批量制备获得大尺寸单晶材料;掌握了适用于超声器件制造的晶片材料的制备方法,其材料性能达到器件制作的实用要求;跟国内相关企业合作研制出铁电单晶基超声探头,包括工业无损探伤用超声探头和医学超声探头,目前正在推进批量单晶生长、晶片制备与器件应用。【成果特点与优势】

介电性能:(001)方向PIMNT单晶的介电常数ε~4600-5800、介电损耗tanδ~0.4%-1%,三方-四方相变温度Tr/t ~ 100-120℃,居里温度最高达Tc~ 195℃。

压电性能:从所获晶棒2/3左右区段切割晶片,其压电系数d33达到1500-2200 pC/N,其压电系数在相变温度Tr/t ~110℃以下具有较高温度稳定性和时间稳定性。

铁电性能:(001)方向单晶具有剩余极化Pr~34.3μC/cm2、饱和极化强度大约为P~37.3 μC/cm2和矫顽电场Ec ~5.5 kV/cm,其电致伸缩S约为1.1%,比陶瓷的电致应变大一个量级。【应用前景】

基于弛豫铁电单晶材料具有超高压电性能,此类材料在高性能压电探测器件与压电驱动器件领域具有突出应用价值:(1)新一代工业无损精密探伤设备用超声探头;(2)新一代高成像清晰度的医学B超诊疗仪用医学超声探头;(3)声纳探测系统用高性能水声换能器;(4)其它需求高压电性能材料的固体驱动器件。

3.钨酸镉闪烁单晶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器件应用

闪烁单晶是广泛应用于高能射线探测成像技术的光学功能材料。宁波大学晶体材料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开发钨酸镉(CWO)闪烁单晶的坩埚下降法生长技术,自主掌握CWO单晶材料制备专利技术。近年来所制备闪烁单晶性能完全达到射线探测器制造所要求实用化指标,CWO闪烁单晶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安检设备、集装箱检查系统、CT诊疗仪等技术领域。迄今已经形成单晶原坯、多规格晶片和单晶阵列的批量生产能力,相关材料产品已销往国内外相关射线探测成像设备制造厂商,目前正在致力于扩大材料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应用市场。

CWO单晶具有高密度、不潮解的材料性能,此单晶材料在高能射线激发作用下具有470nm

波长荧光输出;本单位出品单晶产品的相对光产额是BGO单晶的2倍以上,其发光余辉比CsI(Tl)单晶要低2个数量级,能量分辨率优于15%,γ射线辐照硬度达107rad量级,且具有良好的光学质量和性能均匀性。

4.一种具有高光学质量的YGO透明闪烁陶瓷

本项目研制出的高光学质量的(Y0.2Gd0.75Eu0.05)2O3(YGO)透明闪烁陶瓷已经过第三方检测公司进行评价,可提供检测报告。该项目已经可以满足小试需求,并可提供样品由相关检测部分进行评价。该透明闪烁陶瓷不仅具有透明陶瓷的特点,兼有优异的闪烁性能,可应用于各种光学领域。具体指标如下:

外观颜色:无色透明(略带黄色)相对密度:99.9%以上

光学透过率:80%(波长613 nm处)光输出:3300(90 kV, 2 mA)余辉:0.34@100 ms

【成果特色与优势】

研制出与单晶透过率相当的(Y0.2Gd0.75Eu0.05)2O3(YGO)三元体系的透明闪烁陶瓷材料,经过第三方检测部门评价,该系列陶瓷在透过率、光输出、X 射线吸收系数等闪烁指标上优于美国GE 公司生产的商业用Y1.34Gd0.6Eu0.06O3 闪烁陶瓷,在余辉和分辨率指标上接近GE公司商业陶瓷相当,并且具有制备成本低、重复率高、产率高等优点。该闪烁多晶材料制备技术基本上达到了同类材料产品国际先进水平。【应用前景】

可替代价格昂贵的光学单晶材料,主要用于射线探测(如安检系统、工业探测等)和医疗成像设备(如CT检测设备)中,亦可用于先进照明、光学器件、透明盔甲、红外系统等光学领域。

5.超临界流体微孔发泡技术应用于LED反射膜

【成果简介】

项目组利用超临界流体微孔发泡技术制备微孔薄膜,经过近10年研发,目前已完成中试生产线,led反射膜在企业已有初步推广,性能与日本古河电工MCPET接近,可应用于led灯具反射膜,led液晶屏反射膜,音箱振膜等。【成果特点与优势】

1、制备工艺绿色无污染无三废;

2、性能媲美日本古河电工pet微孔薄膜;

3、制造成本低于国内低端led反射膜;

4、技术国际前沿

6.土木工程用碳纤维材料系列锚具产品

碳纤维材料具有高强度,低密度,高弹性模量,耐疲劳及耐腐蚀等突出优点,其抗拉强度达到2800MPa~3500MPa,其密度仅为钢材的五分之一。碳纤维材料及其锚固体系可应用于桥梁、房屋建筑等土木工程结构的加固补强,也可作为拉索构件应用于对力学性能和耐久性(防腐)要求高的各类工程领域。

1.土木工程预应力碳纤维材料加固技术

较传统工程结构加固技术而言,用预应力碳纤维材料加固包括桥梁(图1)、房屋建筑在内的各类土木工程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技术具有不影响交通(对于桥梁)、不增加结构自重、不损伤原结构、减小变形、可封闭钢筋混凝土裂缝、施工便利、无湿作业、施工工期短、所需劳动力少、施工质量容易控制及无需后期维护等诸多优点,综合经济效益较高。

2.碳纤维材料系列锚固技术

1)通用型碳纤维筋夹片式锚具产品 【性能参数】

锚固效率系数:超过95%。

疲劳性能:能承受超200万次应力比(最小应力与最大应力之比)为0.78的循环荷载作用。耐久性:环境加速腐蚀试验表明,能满足50年设计耐久性要求。

锚固对象:以玻璃纤维索股和碳纤维索股为代表的各种表面形式FRP筋材。【应用领域】

该产品可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的预应力结构、房屋建筑和桥梁结构的加固维修、大垮房屋建筑缆索结构、岩土工程的护坡结构等,也可作为特种构件应用于对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要求高的其它工程领域(如钻井平台、大型浮吊等特种装备用索)。2)碳纤维板锚具产品 【性能参数】

锚固效率系数:超过95%。

疲劳性能:能承受超200万次应力比(最小应力与最大应力之比)为0.78的循环荷载作用。耐久性:环境加速腐蚀试验表明,能满足50年设计耐久性要求。锚固对象:单层或多层碳纤维板材。【应用领域】

该产品可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如预应力结构、房屋建筑结构或桥梁结构的维修加固等,还可作为耐久性好、高强轻质的抗拉构件应用于其它相关领域。3)碳纤维缆索锚具产品 【性能参数】

锚固效率系数:超过96%。

疲劳性能:能承受超200万次应力比(最小应力与最大应力之比)为0.78的循环荷载作用。耐久性:环境加速腐蚀试验表明,能满足50年的设计耐久性要求。

锚固对象:以玻璃纤维索股和碳纤维索股为代表的各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索股。【应用领域】

该产品可应用于土木工程领域的大跨桥梁缆索结构、预应力结构、大垮度房屋建筑结构等,也可应用于对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要求高的其它工程领域(如钻井平台、大型浮吊等特种

装备用缆索)。

7.钢-竹组合结构建筑

【成果简介】

本成果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形式:钢-竹组合结构。钢-竹组合结构选取冷弯薄壁型钢与竹材人造板作为主要材料,充分发挥了钢材轻质、高强、耐久与竹材低碳、高产、柔韧等优良性能。所形成的钢-竹组合结构建筑不仅具有环保、轻质、节能等优点,而且具备优良的抗震性能。

凭借钢-竹组合结构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其运营维护阶段其能耗仅为钢混结构的69%。拆除处置阶段,钢-竹组合结构构件较高的二次回收利用率具有显著的可持续发展效应。在设计使用年限内,钢-竹组合结构的全生命周期总成本仅为钢混结构的81%。

【实施情况】

钢-竹组合结构构件主要包括钢-竹组合楼板、钢-竹组合墙体、钢-竹组合梁与钢-竹组合柱等。课题组已对各组合构件、梁-柱组合节点、钢-竹组合框架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并实地建造了一幢钢-竹组合结构样板房建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应用前景】

钢-竹组合结构在节能、抗震和材料选用三个方面具有技术先进性,在施工和结构布置等方面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上所述,钢-竹组合结构建筑具有环保、轻质、节能、低碳等优点,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绿色节能建筑发展。作为一种新颖的结构形式,钢-竹组合结构建筑符合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导向,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绿色、安全、环保的多层节能建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8.引发式化学气相沉积

——功能纳米涂层的绿色新型制备方法

引发式化学气相沉积(iCVD)结合了传统的液相自由基聚合反应与化学气相沉积方法,气态单体到达基底表面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从而在基底表面形成均匀覆盖的高分子薄膜。反应过程避免了有机溶剂的使用,单体直接在基底材料表面原位聚合生长,具有强大的功能设计性和过程控制性,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功能性纳米涂层制备技术。iCVD在超疏水/疏油自清洁表面的制备,生物医疗设备抗蛋白吸附涂层,生物传感器、药物缓释涂层制备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与研究价值。

【织物纤维防水纳米涂层】

具备超疏水特性的纺织品表面具有自清洁的特性,可以满足防水,清洁等要求,一直以来都是纺织品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iCVD技术,在织物表面沉积一层纳米级厚度的低表面能聚合物薄膜,处理后织物具备高疏水性和自清洁效果。处理过程对织物本身微观结构没有任何影响,从而有效保存了面料的透气性、色泽、手感等。

【医疗器械表面功能修饰】

人体植入器官、医疗器械以及反渗透膜领域都存在蛋白、细菌等生物吸附问题,如何减少生物吸附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利用iCVD方法,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抗吸附高分子薄膜沉积在基底表面,通过精确控制聚合过程中的交联程度控制表面的亲水性,最终实现抗蛋白吸附和抗细菌吸附的表面特性。iCVD为制备抗生物吸附表面涂层提供了一种新型有效的方法。

9.一种可用于高效催化碳-碳偶联反应的含Pd薄膜新材料

【成果简介】

碳-碳偶联反应是药物中间体、生物制剂以及化工原料的合成基础,但Pd催化剂用量大(1.0-8.0%)成本高。本项目合成了一种π-共轭吡啶螺芴配体,然后通过层层自组装法,制备了Pd-吡啶螺芴多层薄膜。该薄膜作为催化剂存储器,能够逐步释放高活性的催化剂促进Sonogashira, Heck and Suzuki等不同系列的C-C交叉偶联反应,特点是催化剂用量少(11.0 x 10-6 mol%),效率高,反应条件温和,溶剂为水和乙醇。

【成果特点与优势】

(a)催化剂用量低,(ppm量级,11.0 x 10-6 mol%),且可以通过移去薄膜基片,控制催化剂的使用量;能够多次循环使用;(b)催化活性高,转化率可到95%以上。

(c)反应溶剂为水-乙醇,绿色环保,不污染环境。【应用前景】

1、该技术可精细化工,有机合成,药物合成。

2、应用范围:小剂量药物合成、生物制剂合成。

10.高效净水超滤膜滤芯

【成果简介】

家用净水机按其滤芯结构主要分为反渗透(RO)净水机、超滤膜净水机两大类,核心技术是过滤“膜滤芯”。本项目现有技术成熟,已通过小试,拟开发具有技术独特优势的膜滤芯生产销售,建立客户信赖的品牌。

成果发明专利:

1、“一种中空纤维分离膜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110032513.7)

2、“一种制备聚偏氟乙烯合金膜的方法”(专利号:ZL2012103626234)【成果特色与优势】 1.膜材料优势:

采用聚醚砜为膜材料。比目前市场上的聚砜等更耐温、性能更好。2.膜滤芯技术优势:

(1)高通量。

高达 4500L/(m 2 ·h)。更高的膜丝通量,使组件设计更趋小型化,可有效减少净水器

空间占用,为净水器整体设计多样化提供有效保障。

(2)低阻力。

膜可在低压或静压条件下运行,保证 20cm 水柱下连续出水,因此可广泛应用于净水桶、净水壶、野外运动、紧急救援等产品。

(3)高强度。

非对称海绵孔结构,强度高。(4)干膜存放。

有利于膜的存放及滤芯制作、运输、保存等。【应用前景】

《中国净水器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在欧美和日本韩国等国家,净水机的家庭普及率达到 70%左右,而我国家用净水机普及率不到 5%。目前我国水家电的销量以每年平均 35%的速度上升,未来 5 年内,国内市场净水器的总容量将达到 1 亿套,平均每年超过 2000 万套。现有家用净水机潜在客户达到 1 亿户,营业额将达千亿。

11.节能环保型分子筛膜材料及系统集成技术

【成果简介】

分子筛膜分离技术,尤其是亲水型分子筛膜,在有机物脱水领域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国际上的三井造船公司,国内的九天高科,以及依托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技术成立的大连海斯特科技有限公司,均依靠NaA型分子筛膜进行工程实施。但是随着相关业务的开展,仅仅依靠亲水型NaA分子筛膜单项技术很难满足不同工业领域复杂体系的分离要求。此外,常规管式分子筛膜的成本过高也极大限制了其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本成果发展新类型纳米孔分离膜,综合集成其他类型的分离技术,从而拓广了分子筛膜这一先进分离技术的市场适应面。【成果特点与优势】 膜分离的优势

1、从混合物中分离出少量物质,由于只有部分组分透过膜实现分离,极大地降低了能耗;

2、恒沸物的分离。由于不需要夹带剂或萃取剂,降低了能耗同时更加环保;

3、稳定性高。由于不需要复杂的机械传动和阀门切换,较吸附分离等具有更高的稳定性;

4、多组分分离。比如多组分同时脱水;

5、与反应过程结合。利用其单级分离效果好的特点,选择性移走反应产物,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分子筛膜的特点

1、会产生溶涨,因此可以应用于强极性和高溶涨性有机溶剂的脱水

2、孔径均匀,其尺寸与常见分子大小相当。在一些情况下能够实现分子筛分

3、好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和耐微生物特性,能够在极端环境下使用

4、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渗透通量,这两点弥补了分子筛膜单位膜面积小和成本高的劣势。【应用前景】

国家大力倡导的节能减排也加大了整个社会对低能耗的新型分离技术的迫切需求。《中国制造2025》材料领域技术路线图中明确提出渗透汽化膜产品要“推广应用规模超过百万吨溶剂脱水和回收,节能30%以上。”可见国家对大力发展新型分离膜脱水技术的决心。初步估计,我国目前亲水型分离膜的市场容量约为3亿人民币/年,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涨。

12.高效降低染料工业废水色度和COD的沉淀剂

【成果简介】

本成果利用环氧树脂与环氧氯丙烷、硫酸二甲酯等合成了一种新型的高分子季铵盐,能

在水中形成极强的正性电场,极易与染料中的阴离子产生吸附作用,形成大颗粒不溶性沉淀。相比于目前市售的铁系或铝系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以及聚丙烯酰胺等有机絮凝剂,具有用量少、成本低、使用范围广、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能显著降低染料废水的色度,非常适合于含有阴离子的染料废水的净化处理。

【成果特点与优势】

1)技术先进:成功解决了沉淀剂吸附能力强和沉淀分离快之间的矛盾,一般沉淀分离时间在30分钟左右;

2)绿色合成:生产条件简单(仅需一个反应釜装置)、步骤简单(一步法获得)、生产条件温和(无需加热和制冷)、无三废排放;

3)廉价高效:能完全淘汰目前市售的无机、有机和高分子絮凝剂,适应范围广,对废水的脱色率可达97%以上,COD的去除率在50-70%之间;

4)使用简单:产品可原液投放,亦可用水稀释成至0.5-1%的稀释液投放,不会产生脱水困难的泥渣(泥饼含水率在60%以下)和二次污染。【应用行业、领域】

1)对染料、印染、制药、油墨、印刷、造纸等污水进行深度处理; 2)对含氟、含油、电镀等废水进行初步处理。

13.飞秒激光双光子微加工技术

【成果简介】

利用飞秒激光器及微加工工作台,搭建起一个飞秒激光双光子微加工系统。可制备线宽在1u及以下的任意二维或三维微结构。相关授权的发明专利:

何如双,陶卫东,胡雪芳,潘雪丰,张玲芬,一种毛细管中制备微结构的方法,2017.04.05,中国,ZL201510083118.X 【应用前景】

由于在波长及加工精度上有较宽的、自主的选择,飞秒激光及微加工系统可应用于双光子材料的真三维微纳加工,可用于研制新型光电子、微电子、微机械等器件,将在微型机器人、强场科学、纳米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潜在的市场前景。

14.工业用线性机械手

【成果简介】

本成果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机械手,产品已从最基本的气动式控制系统,发展到回斜式、回斜双臂式及回斜双截式、轻型一轴伺服横走式、中型变频横走式中型一轴伺服横走式至三轴伺服横走式直至现在的五轴伺服机械手,技术上已完成中国第一台真正意义上全伺服高速机械手,可适合进行 “模内贴标”、全自动“嵌件埋入注塑”等高技术、高难度操作,具有技术应用面广的特点,全面应用于中底端技术改造。

【成果特点与优势】

1、工业机器人设计特点

1)建立了一种多CPU并行工作的混合模型,充分发挥各CPU的工作效率; 2)全自由度控制,为现在和将来的运动方案提供输出功能,不局限运动轨迹; 3)基于CPLD的集中式分布结构;

4)设计智能I/O口,支持复杂的可扩展拓扑;

5)系统应具有现场级设备的在线故障诊断、报警、记录功能,可完成现场设备的远程参数设定、修改等参数化工作,也增强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6)所见既所得操作方法,大大降低操作者要求。

2、BL-XI系列控制系统

1)符合SPI 及EURO-MAP规范,与注塑机全兼容; 2)气动工作模式,支持多国语言;

3)快捷方式操作,20组标准程式,使用方便。

15.“电子签章”控件及其应用系统

【成果简介】

电子签章是电子签名的一种表现形式,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电子签名操作转化为与纸质文件盖章操作相同的可视效果,同时利用电子签名技术保障电子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签名人的不可否认性。

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是一个用非对称密码算法原理和技术来实现并提供安全服务的具有通用性的安全基础设施,是一种遵循标准的利用公钥加密技术为网上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开展,提供一整套安全的基础平台。具体包括:1)CA与数字证书;2)哈希与数字签名;3)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

【成果特点与优势】

1)防篡改,验证文档在操作过程中是否完整,是否被篡改过。2)防抵赖,根据证书确定唯一的签章人,具有法律效力。3)安全性,签章文档及签章操作都具有最高的安全性。

【应用情况】

在与北京印信通、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等单位合作研发的“中国电子签章公安鉴定统一平台”中,课题组负责研发了核心的电子签章控件。该平台可对经审核通过的单位与个人颁发电子印章,通过印迹加密、捆绑经国家主管部门认可的数字证书,灌制在授权密码的密钥中,可广泛应用于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如网上报税、电子结算、企业网上年检、网上签合同和开发票等。

在鉴定统一平台基础上,课题组受委托开发了应用与辽宁国税签章系统中的“税务签章控件”,目前仍在商用,在辽宁13个地级市中的纳税用户超过2万。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在对税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低碳生活方式的构建以及诚信社会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为电子签章在全国税务系统的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6.视频监控中的行人再识别技术及其应用

【成果简介】

课题组在目标人体识别(人体重现)、人体对象分割、目标跟踪等应用领域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的“结合表观与运动特性的行人检测方法”和“基于空间约束块匹配的目标人体识别方法”初步建立了一套具有行人检测、目标人体识别功能的软件系统。目标人体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领域中基于视频的目标人提取、目标跟踪等任务。

【成果特点与优势】

考虑到目标人体识别中的行人几乎都处于站立姿势,基于相同行人在垂直方向上的结构比不同行人的垂直结构更相似的判别,我们在基于稠密块匹配的基础上,提出了全局空间约束块匹配的识别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两幅图像中局部块的匹配,还考虑各块在自身图像中垂直方向上的全局空间约束。我们的方法经过最具挑战性的公用VIPeR图像数据库和CUHK02数据库的测试,达到了当时最好的识别效果。

17.体外循环血路成品检验在线云管理系统

课题组与宁波市企业合作,采用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初步搭建了“体外循环血路成品检验在线云管理系统”,目的是帮助企业解决相关设备生产、销售以及后期维护过程中的难题,提高生产与售后服务质量,降低维护成本。该系统的后续目标是建立“面向工业互联网的设备智能远程运维平台”

功能包括:设备接入以及基于云平台的设备智能运维。

18.面向老年人的体感互动娱乐健身系统研发

【成果简介】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社会中独居老人因无人照看而导致的意外时有发生、常见的老年疾病和心理问题困扰着老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面向老年人的体感互动娱乐健身系统。该系统将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情感慰藉、健身娱乐、状态监控和体感交互、表情识别、语音姿态识别等技术进行结合。通过实时监控,获取老年人每天生活状态数据,只能识别老年实时动作姿态。一旦检测到意外或突发情况,迅速报警。其次,虚拟人可以与老人进行日常互动和简单聊天对话。运用表情和姿态识别以及情感计算等技术,获取老年人的情绪状态,从而采取相应的方案改善老年人的情绪状态。于此同时,虚拟人可以和老年人进行日常交互,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成果特点与优势】

1)操作界面:简单灵活,智能人性化 2)娱乐健身:健身、交互、娱乐 3)情感慰藉:关怀老年人情感

4)状态监控:随时照看老年人的生活 5)虚拟社交:丰富老年人的闲暇时光

19.农业养殖场智能环境监控系统

【成果简介】

开发养殖场智能环境监测系统的目的是解决现代农业养殖场环境监测的现状:传统有线多点环境监测系统落后,导致环境情况得不到实时监测,老的养殖场改造困难等特点。本成果设计的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的养殖场智能监控系统,控制系统软件已获得软件著作权,其必要性主要有:

(1)应用智能传感器、无线传感器、新型卡片机、物联网网关等技术,实现远程智能监控网站系统。Raspberry Pi只有一张信用卡大小,体积大概是一个火柴盒大小,易于开发价格低,加上Web应用的广泛性,远程智能监控尤其适用封闭养殖系统以及一线工人需要操作简单的应用要求,将给智慧农业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

(2)提高了对养殖场环境监控能力。由于监控台距离养殖场较远,使用传统有线多点环境监测系统布线量大、可靠性差,此外,一些建筑物中的某些地方布线困难,导致出现监测死角,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饲养场需求。无线传感器监测网络系统中的ZigBee的媒体接入控制层使用了免碰撞机制和重发机制,预留了专用时隙避免了数据传输时的冲突。同时ZigBee的时延短,网络容量大,可靠性很强等优点可以做到对养殖场环境的实时监测。

(3)大大的降低了环境监测功耗和成本。在正常运行模式下,由于ZigBee技术传送的数据量不大,传输速率低,因此信号收发耗时很短;在非运行模式下,ZigBee节点处于睡眠状态,整个系统功耗降低,普通情况下两节五号干电池可以持续供电6个月到1年左右。此外,相比于传统有线多点环境监测系统,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的智能监测系统的安装和维护成本也大为降低。

【成果特色与优势】

目前很多的养殖场都是使用传统的饲养方法,并没有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传统的是使用有线多点环境监测系统,其测量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且不便于布设管理。本成果针对现代农业养殖场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和落后的现状,应用先进的智能无线传感技术,新型卡片机Raspberry Pi和先进的控制芯片CC2530,实现了基于智能无线网络的养殖场远程智能监控系统。本成果主要技术特征和优势有:

(1)通过物联网无线传感器网来实现大面积、多数据采集和传输,降低传输成本;(2)多种现成测量传感器组合,轻松实现各种养殖场的环境测量和调控;

(3)实用化的传感器组设计,具有时延短,可靠性很强等优点,可以做到对养殖场环境的实时监测,系统低功耗,低成本;

(4)采用国际标准的Zigbee网络通信协议,具有无线网络自组网、多级路由的特点,组网简单便捷,维护成本低;

(5)风机组智能速度控制系统设计,风机类型可提供直流变频风机组和交流调速风机组,实现风机无级调速,系统响应速度快、噪音低,并极大地降低了功耗,节电效果明显。(6)大幅度降低人工巡查的工作量,并对不安全状况提前进行预警。

特别是对于需要封闭饲养的环境,通过远程后台计算机轻松实现无人值守和远程监控,尤其适用封闭养殖系统以及一线工人需要操作简单的应用要求,实现智慧养殖。

【应用前景】

近年来我国集成农区养殖业发展很快,大规模集成饲养占越来越大的比重。对各阶段动物生长环境进行动态监测,良好的养殖场环境调控,能大幅度提高饲养控制管理水平。随着规模农业的快速发展,基于智能无线网络农业自动化系统将有非常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本成果所设计的系统由无线传感器节点、无线传感网络数据采集网关和有线远程监控网站组成,可实现自动监控养殖场里的关键点,现场通过Zigbee无线传感网来实现大面积、多数据量采集和传输,低功耗、高可靠,降低传输成本,同时大幅度降低人工巡查的工作量,并对不安全状况提前进行预警。特别是对于需要封闭饲养的环境,通过远程后台计算机轻松实现无人值守和远程监控,实现智慧农业。所设计的产品在国内有广阔的产业化前景,具有现实的应用意义。

研究成果除了应用于现代农区养殖场的环境监测,还可以改造移植用于大型储粮仓库,以及粉尘污染严重的工厂车间等环境的监测等。

20.智慧农业监测系统

【成果简介】

智慧农业监测系统依托部署在生产场地的传感器设备实时采集生产场地土壤的温湿度、PH值、盐分、空气温湿度、CO2浓度等环境参数信息,借助网关设备上传至云服务器,对这些异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和存储,实现7*24h监测,对于异常情况及时告警。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查看土壤各项参数及空气环境各项参数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土壤状况,种植适宜生长的作物。系统可以向用户推荐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信息,辅助用户做出决策。当土壤状况偏离作物生长的最佳状态时,比如土壤缺水、养分不足等,及时预警,将报警概要消息推送到用户手机上,提醒用户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凭借系统平台可以远程控制灌溉设备、肥料供应设备等受控设备,以调节生产现场环境参数,从而实现科学种植,提高产量和作物的品质。

智慧农业监测系统与相关企业已经开展合作,预计2-3个月内开发完成。【成果特色与优势】

智慧农业监测系统依托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土壤中的各类传感器采集相关数据,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将采集的数据发送至网关设备。网关设备负责传感器数据的收集、数据协议的转换并将整合后的数据传输至云端,云端服务器实现数据的接收、处理和存储。用户可以借助可

联网的终端设备,如笔记本、平板等,连接云端系统以查看生产现场各项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整个系统应具有以下功能和特点:  数据采集

可以远程实时或者定时采集生产现场土壤状况各项参数数据。 WiFi+3G/4G远程传输

在有WiFi覆盖的监测区域可以使用WiFi传输数据至云端,也可以使3G/4G进行数据的传输。在没有WiFi覆盖的区域使用3G/4G进行数据的传输。 云存储及大数据可视化分析

对采集的数据实现云端存储,而非放在本地的数据中心或者服务器,为企业节省成本,也避免了因本地服务器故障而导致的数据丢失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终端设备登录系统查看汇集的各项数据,系统提供了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如导出Excel报表、生成图表等。允许用户对特定时间段(指定起止日期及时间)的数据进行查询。 超值报警

系统实现超值报警。用户可以预置各项环境参数的上下限阈值,一旦采集到的数据超出了阈值范围,统自动将报警概要信息推送到用户手机上。系统对每一次发生的报警信息都存有详细记录,以供用户随时查看。 辅助推荐

系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自动向用户推荐监测区域适宜种植的作物,辅助用户做出决策。 监测点定位

在电子地图上标注出管辖范围内每个监测点的位置信息,并显示出监测点的名称、联系人姓名及电话信息等概要信息。 智能控制

用户可以通过系统平台,下发执行命令,以控制生产现场的灌溉设备、施肥设备等受控设备。系统也可以根据环境参数变化情况自动地下达指令,实现对受控设备的控制。

本系统与市场上现有的云系统相比,具有各种数据采集设备接入方便、根据需求可定制性强等特点。

【应用前景】

该系统是面向智慧农业的,由于系统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使得该系统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农业、渔业等生产过程的监测与智能化。

此外,该系统可方便扩展到工业设备数据的采集、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控以及设备后维护方面。

21.智能软启动控制系统

【成果简介】

智能软启动控制系统是用于对大功率电机进行软启动的系统。该系统集网络化、智能化、模块化和节能化为一体,使电机在任何工况下均能平滑起动;保护拖动系统,减少起动电流对电网的冲击,保证电动机可靠的起动。平滑减速停车,消除拖动系统的反馈性冲击,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控制体统采用智能化数字式控制,以32位arm为智能中心,可控硅为执行元件对电动机进行全自动控制。软件上移植并使用实时多任务μC/OS嵌入式操作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嵌入式WEB服务器以及TFT彩色液晶实时显示。通过远程登录或现场实时监控异步电机起动过程中各个参数变化等功能,为用户提供一个简洁、清晰、方便的人机交互界面,很好的将设备的自动化功能与软起动器结合形成软启动控制系统。

在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芯片技术以及我国电力建设的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智能电网的提出,软起动器的节能、安全以及智能化成为现在用户需求的热点。因此新一代智能化、网络化软起动器的成功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前景和社会意义。

【成果特点与优势】

●采用基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理论对异步电机软起动过程中的电压、电流进行控制,充分发挥了模糊控制理论以及PID控制算法各自的优势,完成了对起动电流的闭环控制,使电机恒流软起动,具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 ●增强控制系统在硬件电路上的抗干扰能力 ●具有工业以太网功能,实现工业控制的需求 ●大幅度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满足用户需求

●具有一般以太网功能,方便工厂软启动器的组网,实现网络化监督与控制 ●带有多种保护、报警功能,智能化水平高 ●具有在超出工作要求情况下自复位功能 ●在长时间不操作时,更够掉电节能

●具有RS485接口,与上位机进行通信

22.通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

【成果简介】

通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是由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发的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方面的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定制不同的应用,典型的商业应用有精准农业、智能家居、智能货架等,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物联网和无线传感网络设备,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定制和二次开发。系统为用户提供了资源丰富的软硬件开发平台和网络可视化软件。还提供了基于C语言的开发环境、调试器、编译器和网络分析工具等。完善的硬件、软件及技术支持使得用户可以将该套件广泛应用于工业、科研和教学等领域。【应用行业、领域】

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智能货架

23.复杂零部件高性能工业视觉检测系统

【成果简介】

本成果基于视网膜感知机制和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一种通用的工业视觉检测理论,研究模拟视网膜感知机制的图像特征表示和提取方法,从图像中提取符合人眼视觉感知心理的一系列特征表示和统计分析模型,能够以分类器最佳检测性能为优化目标,利用机器学习(统计学习)方法从特定工业视觉检测任务的训练样本中,实现图像特征表示和统计分析模型的优化选择,自动完成该检测任务的最优分类器的设计和实现。本成果能够从方法论的角度,为工业视觉检测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指导,为解决复杂的工业视觉检测问题提供参考,对推动工业视觉检测系统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有基础】

1、研制成功高速冲床用接插件工业视觉检测系统;

2、冷冻鱼食品切割机安全防护视觉检测系统;

3、打火机零部件视觉检测及筛选分类系统;

24.大规模水质在线监测与三维展示系统

【成果简介】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该项成果来源于国家科技部高水平的中德国际合作项目,项

目通过综合运用先进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图像和数据分析技术,结合德国先进的水资源建模技术与管理经验,研究开发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水资源实时监测系统,建立了大型区域水质监控与管理平台,实现水质监测的可视化和实时化,为大规模水质在线监测提供有效手段,为水资源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Google Earth的大型水资源三维展示平台,实时在线监测水质常规五参数、蓝藻、叶绿素、硝酸根、余氯等13种水质信息,系统在线监测面积大,适用于无公共网络、组网困难等恶劣条件的山区环境,非常适合于城市饮用水源地或大规模水产养殖地的水质实时监测与管理。

【成果特色与优势】

项目成功解决了大规模水质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关键问题,实现了水质信息的自动获取、实时发布、动态展示、视频监测、水质数据处理分析和预测等功能,具有以下特色与优势:

1、系统功能强大,可以在线监测13种水质参数,包括pH值、溶氧、电导、浊度、温度、蓝藻、叶绿素、硝酸根、余氯等。

2、在低功耗无线水质传感器节点研制方面取得了突破,采用基于低功耗无线微控制器模块的传感器节点,通过分布式动态组网,实现大范围、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

3、设计了具有定位功能的GPRS无线传感器节点,能够随时侦测到饮用水源的污染情况,适用于野外无公共网络、组网困难等恶劣环境下的监测,使水质监测和管理更为全面有效。

4、研发了基于Google Earth和World Wind的大型水资源三维GIS展示平台,建立了基于Oracle的水资源图像数据库,开发了基于视频图像的水质监测技术和分析方法,具备水质实时报警功能。

【应用前景】

该项成果目前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宁波地区多个大型饮用水源地水质信息的在线监测与管理,广泛适用于大规模饮用水源地或大规模水产养殖地的水质实时监测与管理,为水资源科学利用与管理、为“五水共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5.三维虚拟人自然交互系统

【成果简介】

项目成果来源于科技部973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通过对认知、视觉、学习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探索,综合运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计算机图形学前沿技术,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自然交互情感虚拟人原型系统,虚拟人具有环境感知、情感计算、可视语音能力,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人机交互和网络应用。

【成果特色与优势】

1、虚拟人感知

虚拟人的感知包括视觉、听觉、文本、鼠标和键盘输入等,其中视觉感知是最主要的环境感知通道。视觉、听觉、文本和其它感知形式的聚集,为虚拟人提供最接近于人类的真实自然感知,由此获得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多模态感知信息经过适当融合,以获得时空一致的高维模式信息。

2、情感计算

根据虚拟人的内部状态,设计合理的虚拟人情绪空间,建立虚拟人心情系统和情感决策与产生机制,虚拟人在受到外界刺激时,根据当前情绪和心情状态做出相应响应,以此产生高兴、惊奇、害怕、愤怒、悲哀、厌恶等情绪,通过计算机三维仿真展现,由此完整地构造出符合人类情感产生规律的虚拟人情感计算模型。

3、真实感三维虚拟人建模与动画

实现了基于OpenGL的三维虚拟人动画原型系统,主要是三维虚拟人头部,包括人脸建模和人脸动画,人脸建模是在计算机中逼真地实现三维虚拟人脸部的外观特征,使其具有典型的中国人脸部特征;人脸动画则是通过程序实时控制三维人脸模型产生形状和纹理变化,实现动态表情和可视语音。

三维人脸模型采用Open GL标准建立,眼睛、嘴巴、牙齿、舌头、头发、头部轮廓与脸部皮肤均独立建模,三维模型具有高真实感效果

4、三维虚拟人系统

综合运用的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计算机图形学技术,以自然人机交互为突破口,设计实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三维情感虚拟人原型系统。系统基于最新OpenGL标准,建立了通用的虚拟人面部数据的重构方法,虚拟人形象可以自由选择,也可以个性化定制。虚拟人眼睛会自然地眨眼,并可以实时跟踪视频目标,虚拟人嘴巴则可以与语音合成技术结合,实现可视中文和英文语音。虚拟人具有非常高的逼真程度、较好的环境感知能力、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中英文可视语音能力、以及独立产生情感的能力。

【应用前景】

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人机自然交互的商业、工业、娱乐、或传媒等领域,该虚拟人系统支持远程网络环境和三维显示。

26.岩土工程勘察可视化地层信息系统

【成果简介】

本成果利用岩土工程勘察和室内土工试验数据,建立基于钻孔数据的三维地层信息数据库系统,进而开发了岩土工程勘察信息系统,可以实现地层的可视化,将系统建模的结果表现出来,让勘察、设计和施工人员掌握与工程勘察有关的地质信息,并形象地把隐蔽的地层数据展示在工程技术人员面前,还可以将积攒的大量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作为一种十分宝贵的地层信息资源,对城市规划、工程建设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已完成了宁波市轨道交通1、2、3号线的岩土地层的可视化工作。

【成果特点与优势】

1)可实时将新的钻孔属性信息输入;

2)可直接导入理正、华岩等岩土工程勘察数据处理软件的数据;

3)可根据已有测量地形图布置钻孔、自动获取钻孔坐标,亦可使用相对坐标成图; 4)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通过工程钻孔数据资料构建的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信息系统能够对其进行三维地层放大、任意生成剖面图,剖面线自动显示、柱状图等,能将数据信息能以图形与文档的方式输出,实现了岩土工程钻孔数据的有效管理; 5)可成二维地层等高线图,三维剖面立体透视图;

6)可利用土工试验成果的计算、汇总、分层汇总、场地综合分层数理统计、绘制压缩试验e-p曲线、颗分曲线、三轴试验线等;

7)原始数据一经输入、图形和表格一旦生成即被自动命名自动保存在专有目录中,无须额外存盘操作;

8)可对原位测试内容、室内试验内容、压缩性评价、地震效应评价、水土腐蚀性评价、地基基础型式建议、基坑工程评价等。【应用行业、领域】

房建、市政、轨道交通等工程领域。

27.双层滤料颗粒床梯级过滤高温除尘技术

【成果简介】

双层滤料颗粒床由上粗下细、上轻下重、能分层流化清灰的双层滤料组成,集粗过滤与精过滤于一体,梯级过滤,获得极高过滤效率和低压降,攻克了颗粒床作为高温除尘器过滤效率不高的国际性难题。本高温除尘设备可耐高温800℃~1000℃;除尘效率高达99.99%以上;单机处理量可达1500000m³/h以上,与陶瓷、金属等过滤管以及移动颗粒层等高温除尘器相比,在运行可靠性、投资和运行费用、大型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本技术已完成了6个应用项目。【应用前景】

本技术作为化工、冶金、材料、焚烧、能源等行业高温PM2.5减排的共性核心技术,应用范围广泛,如冶金工业的高炉、转炉、电弧炉、烧结炉、铜熔炼炉、铝熔炼炉等;建材工业的水泥窑、玻璃窑、陶瓷炉等;化工领域的石油催化裂解炉、碳黑炉、电石炉、化肥厂煤气炉等、能源系统的IGCC、多联产中的热煤气除尘、生物质热煤气除尘,不仅有显著的减排效益,还有显著的节能节水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市场很大,预计年市场额为20亿元以上。

28.船舶尾气脱硫装置

【成果简介】

为应对船舶废气硫排放国际法规,近五年来国际上10多个著名公司纷纷研发船舶尾气脱硫装置。本成果在省公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立项资助下,研发了世界首创的三段式船舶尾气脱硫塔,取得了小试成功。

成果发明专利“一种船舶尾气洗涤塔及其使用方法”(专利号:ZL201310343654.X)。【成果特点与优势】

三段式船舶尾气脱硫塔采用主副洗涤段梯级洗涤和高过饱和水汽环境促进微粒增湿增大两个创新核 心技术,巧妙地解决了国际上的一段式船舶尾气脱硫塔碱液消耗大和微粒去除低的问题,各项指标均优于国际上的一段式船舶尾气脱硫塔。

① 控制区碱液消耗量为一段式船舶尾气脱硫塔的5%-10%。

② 控制区脱硫成本比一段式船舶尾气脱硫塔减少1/2以上。

③ 微粒去除率从一段式船舶尾气脱硫塔的30%~50%提高80%以上。【应用前景】

成果主要应用于环保装备。中国大陆远洋船舶6703.86万载重吨,2494艘,船舶废气脱硫装置的市场额为127.57亿元;中国沿海运输船舶5780.47万载重吨,10902艘,船舶废气脱硫装置的市场额为132.0亿元。【成果转化条件】

具备脱硫塔制造条件

29.染整定型机废热回收与烟气净化技术和设备

【成果简介】

本成果采用“热能回收—喷淋洗涤—湿式静电除尘”三级处理技术,真正做到了“环保”、“节能”与“安全”的三位一体;科技成果已获2项授权发明专利,技术水平领先于国内外原有的定型机废气净化方法,在保障定型机及废气治理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实现了热能和油脂的高效率回收、含油烟气的高效率净化。

【成果应用情况】

第一套设备于2008年9月在江苏常熟色织集团安装,投入运行3年来运行安全稳定可靠。对废气中颗粒物和油烟的净化效率分别达90%和95%以上,能有效消除排出废气的刺激性恶臭气味,净化后排气筒出气应无明显可见颜色。废热与油脂回收效果显著,其中热能综合回收效率10%以上。

目前已在浙江、福建、江苏、广东等省的1000多台染整定型机上成功应用,项目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评审验收和成果申报,成套技术与设备获得2011年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颁发的“节能减排产品推荐证书”、2011“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2012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和2012年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应用前景】

按全国拥有染整定型机2万余台计,本项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市场空间巨大。如市场占用率达10%,即有2000台套采用本技术,则每年可为染整企业新增经济效益约4.0亿元,其中节省燃煤成本约3.2亿元、回收废油价值约0.8亿元。

30.铜城市矿山绿色利用冶金技术

【成果简介】

本项目对低品位铜原料的低成本装备的节能、环保冶炼以及低品位铜冶炼优质阳极板、上引电工铜杆的节能、环保冶炼技术进行了研究,采用本成果装备,具有大幅度节能、降低成本和降低粉尘浓度的成效。

【成果发明专利】

一种低品位铜原料的低成本装备的节能冶炼方法(专利号:ZL201410603697.1);一种低品位铜原料的低成本装备的环保冶炼方法(专利号:ZL201410603690.X);一种低品位铜冶炼优质阳极板的环保方法(专利号:ZL201410603624.2);一种低品位铜冶炼优质阳极板的节能方法(专利号:ZL201410603656.2);一种低品位铜冶炼优质阳极板低成本装备的环保方法(专利号:ZL201410603658.1);一种低品位铜冶炼优质阳极板低成本装备的节能方法(专利号:ZL201410603674.0);一种低品位铜冶炼上引电工铜杆的节能方法(专利号:ZL201410603621.9);一种低品位铜冶炼上引电工铜杆的环保方法(专利号:ZL201410603604.5)【应用前景】

利用铜城市矿山冶炼高品质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1.快速比色检测Hg2+离子的新技术

【成果简介】

一种基于8-羟基喹啉、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草酸修饰的纳米金颗粒(AuNPs)可快速比色检测Hg2+,并能实时、快速裸眼检测。当该AuNPs遇到Hg2+时迅速聚集,溶液颜色由酒红色变为灰色,从而实现对Hg2+快速检测。该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裸眼检测限为4.0 x 10-7 M,紫外光谱检测限可达4.0 x 10-8 M。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旗舰期刊上(Chem.Commun., 2014, 2014, 50(49), 6447-6450)。并被选为背封面特色文章。

成果发明专利:

1、一种铂化合物荧光材料

2、钨酸钙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3、一种近蓝色荧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3、一种具有紫色发光性能的荧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4、一种紫色荧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5、一种稀土掺杂钨酸钙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成果特点与优势】

(a)选用的修饰剂和稳定剂无毒、廉价、易得;(b)该法选择性好,不受Pb2+, Al3+, Ba2+, K+, Ca2+, Zn2+, Cr6+, Na+, Cr3+, Co2+, Cu2+, Cd2+, Fe3+, Ni2+, Mg2+, Hg2+, Cl-, NO3-, SO42-以及PO43-干扰离子的影响;(c)灵敏度高,裸眼检测极限为4.0 x 10-7 M,紫外光谱检测限可达4.0 x 10-8 M。(d)简单方便、快速,即可裸眼快速定性检测,也可用紫外光谱定量检测。【应用前景】

1、环境水检测、食品检测。

2、水龙头水中Hg2+检测,也可用湖水或海水中Hg2+检测。

3、食品中重金属Hg2+检测。

32.建筑废弃泥浆的脱水处理

【成果简介】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建筑施工产生的废弃泥浆日益增多,随之产生的乱排放现象也严重污染了环境。现研究开发了一种高效的泥浆脱水絮凝剂及处理技术,通过对泥浆的物理化学调质,改变泥浆颗粒表面物化性质,破坏泥浆的胶体结构,减小与水的亲和力从而形成泥水有效分离。对密度为1.16t/m3泥浆,脱水量可达到泥浆重量的40%以上。剩下的淤泥不易与水相混合,可留置于泥浆池中,或堆放自然干化,也可进一步固化处理制成建筑材料。

【成果特点与优势】

泥浆减量化处理,使泥水分离这对于运输、储存及后期资源化再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机械脱水如离心脱水法存在处理量小、周期长、能耗大、成本高等缺陷。而目前普遍采用的槽罐车运输排海方式更是存在费用高、环境污染等问题。本技术成果可在现场快速处理废弃泥浆,将泥水有效分离,减少泥浆体积,同时也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该技术处理每立方米泥浆所需费用十元左右,较槽罐车运输泥浆处理成本(每立方所需费用四、五十元)大为降低。

【应用前景】

随着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建筑泥浆的产生量非常之巨大。目前处置废弃泥浆多为排海方式,但排海会污染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食物链造成威胁,欧美国家已禁止向海洋倾倒废泥浆。除了排海,目前还存在偷排入江河、入下水道的现象,造成河道淤积,水源污染。2013年宁波建筑单位偷排泥浆就有被中央电视台曝光。今年宁波更是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打响了“五水共治”攻坚战。因此,该泥浆脱水处理技术值得推广和应用。

33.印染废水深度处理技术与设备

【成果简介】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 , MBR)具有出水优质、运行稳定、管理方便、污泥产量少等特点,能够有效去除氨氮以及其他难降解有机物。粉末活性炭(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PAC)比表面积大,是微生物附着生长的良好载体,对印染废水吸附脱色效果明显。本成果提出了动态膜生物反应器与粉末活性炭技术结合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新工艺(PACT-DMBR),通过投加助滤剂来改善污泥的过滤性能,从机制上抑制了膜的污染,延长超滤膜的过滤周期和工作寿命。

成果发明专利:一种连续更新式动态膜组件(专利号:ZL 201510290902.8)【成果特点与优势 】

印染废水吸附脱色效果明显,超滤膜的过滤周期和工作寿命长。

【应用前景】

成果的最终目标是为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再生利用,提供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有效途径;2013年1月1日新标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开始实施,对控制印染行业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提高企业对印染废水的再生利用率提出了新的要求。

34.农村生活污水与有机垃圾耦合处理技术

【成果简介】

针对农村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净化和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存在的共性问题,包括污水量小分散、管网建设和收集难度大,垃圾中有机含量大、水分多,运输效率低、成本高、二次污染严重,和污水与垃圾处理处置,不便管理维护,水肥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采用先进的适宜生态治理技术,研发农村有机污染物同根同源,耦合处理和综合利用的工艺,在宁波四明山森林旅游区和部分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并推广应用。

成果发明专利:一种生活污水与有机垃圾综合处理方法(专利号:ZL 201010113428.9)【成果特点与优势】

该工艺的技术创新点在于,垃圾与污水的合并处理和肥水资源的生态利用。利用太阳能和尾水的循环喷淋,对有机垃圾进行堆肥/沤肥处理,将垃圾中的不溶性有机质转化为溶解性的有机质,随渗滤液一起到污水处理池中进行生物降解。污水经好氧/厌气生物生物处理后,尾水达到一级B排放标准,进入砾石水平沟中进行渗滤灌溉,实现污水与垃圾中有机N、P与尾水的资源化利用。有机垃圾经堆肥/沤肥后,可以实现较大程度的无害化和减量化,剩余的残渣可以与其它无机垃圾一起,直接进行填埋处理。

【应用行业、领域】

适用于东南沿海农村和山区农村、旅游度假服务设施,进行生活污水和有机垃圾的就地处理,并利用土地林木植物资源进行尾水和堆肥的生态利用。

35.河道水质提升强化除磷技术与成套设备

【成果简介】

本项成果的核心为河道污染物原位净化和转化技术,采用凤眼莲作为吸污植物,进行水体污染和营养物质的转移。本项成果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凤眼莲等水生植物的采收和处置,可望为全面实施凤眼莲治污,实现凤眼莲在生态农业方面的资源化利用,走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治污之路。成果已于2014年进行了一公里长河道的净化试验,针对外源污染物输入量远远大于河道自净化能力的重污染河道,取得了良好的水质改善效果。

【应用前景】

推广实施这一技术,在削减河道大量的富营养化物质的同时,每年可提供数量可观的优

质廉价绿色有机肥,显著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36.生物质强化市政污泥深度脱水综合处置工艺

【成果简介】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是各种污染物富集和浓缩的产物,每10000吨污水产生5-6吨含水率在80%左右的污泥;污泥处理处置费用一般占整个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30%~40%,有的高达60%。

成果利用农业废弃物深加工得到的生物质粉末作为主要物理助滤剂,作为骨架材料,生物质粉末可显著改善污泥的过滤脱水性能,降低泥饼含水率、增加泥饼燃烧热值、加快污泥过滤脱水速率等效果。污泥深度脱水是指将含水率从80%降到60%以下,可以使污泥减量50%左右,同时为无害化和资源化创造条件。

【应用前景】

成果有助于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处置和污泥焚烧企业降低处理成本,有利于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应用前景广泛,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显著。

37.系列桥梁防船舶撞击技术

宁波大学省部共建“冲击安全工程”教育部重点研究实验室研究团队采用冲击动力学理论和实验方法,对船撞桥过程的能量转换过程和防护方法开展系列研究,发展了新型船撞桥安全预警和系列冲击防护技术。

系列新型桥梁抗/防船舶撞击防护技术包括桥梁抗船撞柔性防护装置、自适应恒阻力拦截技术和远红外安全预警系统等,可分别用于桥墩的防护、大型桥梁引桥的保护和桥梁防船撞预警,构成两级桥梁防船撞系统,可实现对大桥、船舶及环境安全的防护目标,具有重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目前该技术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象山港公路大桥、福建平潭海峡大桥、舟山响礁门大桥等。

38.回转零件精密轧制近成形技术

【成果简介】

回转零件高精度轧制近成形技术,是指用轧制方法生产机器零件的技术,是冶金轧制技术与机械加工技术的交叉、延伸与发展,是一种高效近净的零件成形新方法、新技术,适应于当今资源节约型社会需求。主要有楔横轧、斜轧两种类型,特点是一次直接轧制成零件的最终形状,且清洁生产,为高效近净绿色成形,可应用于各种机械装备中回转类零件的精密成形。成果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6项,出版专著4部,获宁波市理论成果三等奖1项。【成果特点与优势】

本技术的主要创新点是以轧代锻,实现零件的高效近成形。与传统锻造相比,本技术优势有:(1)生产效率高3~10倍;(2)工作载荷不到10%,设备重量大幅度下降,模具寿命大幅度提高;(3)没有飞边,节材20%以上,可实现少无切削与零件精确成形;(4)工作时无冲击、少噪音,易于实现自动化生产,属于清洁生产;(5)产品综合成本降低30%。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及科技部国际合作交流基金资助下,围绕复杂零件、非对称零件、无料头轧制技术等内容开展研究,开发出系列化轧制成形轴类零件成形设备与工艺,系列规格有BZ630,BZ800,BZ1000,ZW1000,ZW1200,ZW1400,ZW1500,用于轧制直径从40-160mm,长度100-1400mm的各种轴类零件,扩大了楔横轧的应用范围,将材料的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

【应用情况】

部分成果应用于为济南重汽、法斯特、奇瑞汽车、长城汽车等配套的专业化工厂以及兵器工业部四川华新机械厂等(图3);研制出30,60,100系列化成套轧制生产线,应用于哈萨克斯坦钢厂生产钢球,用于生产直径从20-100的各种规格钢球(图3)。

39.介质阻挡放电离子源DBDI-100 【产品概述】

DBDI-100是一种非表面接触型的常压敞开式现场离子源,能够在几秒钟内实现气体、液体、固体或材料表面化合物的离子化,可以通过质谱联用进行样品的原位、实时、快速分析,在药物研发、食品安全检测、药品质控、司法鉴定、临床检验、材料分析、天然产物鉴定和化学分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原理】

DBDI-100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离子化技术,通过交流高压激发绝缘介质管内的氦气等惰性气体,形成可喷射的等离子体束,再利用潘宁电离等机理实现样品离子化。该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免试剂、无样品极性选择性等优点,可以在常压条件下实现样品的无损、原位、高效离子化,能够与各类质谱联用进行物质定性和定量分析。

【主要特点】

1、可以和TOF、QTOF、离子阱、Orbitrap、单四极杆、三重四极杆或其他各类型的串联质谱仪组合,构建原位、快速DBDI-MS质谱分析检测系统;

2、化合物的离子化过程不受溶剂和非挥发性缓冲盐类的抑制,能够降低甚至消除样品基质可能带来的抑制效应,具有更广的适用性;

3、对样品无极性选择性,可以实现更多化合物的离子化;

4、以氦气或氮气为载气,不使用化学溶剂,无需废液处理,绿色环保;

5、采用单电极放电设计,结构简单、放电稳定、系统可靠;

6、可配置自动进样装置,以进一步提高质谱检测的重复性;

7、可定制离子化区域的封闭装置,通过气体抽取实现工作气体的持续导入,减少环境气体及其它成分的不良干扰,以显著提升质谱的信噪比和灵敏度;

8、电脑控制界面简洁、美观,可进行温度、气路和电压控制,以及自动进样装置的二维移动参数调节。同时,可选配手机APP功能,能够更加轻松、高效地进行系统功能控制及状态监测。【技术参数】

1、载气:氦气,4.7级以上(99.997%);氮气:4.8级以上(99.998%);

2、载气速度:0.4-4.0L/分,待机状态不耗载气;

3、离子化区域的工作气体温度:25~250℃;

4、操作角度:0、15、30、45度角;

5、质量范围:取决于质谱仪本身的质量范围,通常为5~3000amu;

6、检测限:取决于质谱仪本身的灵敏度,咖啡因等液态标准样品在赛默飞LTQ质谱仪上的检测限为10~100ppb。【应用领域】

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材料和天然产物分析、食品质量和药残检测司法鉴定和

物证检验、化学分析和技术研究、临床检验和方法研究

40.超快速 VOCs 分析仪

【成果简介】

VOCs 是环保督查、安全生产、城市安保的重要防控监测物质。VOCs 是指沸点在 200 0C 以下的有机挥发物,几乎涵盖所有大宗化学品。鉴于中国对 VOCs 分析仪的巨大需求,快速 VOCs 分析仪的产业化开发意义重大、市场广阔。目前 VOCs 超快速分析仪基本空白,市场容量估计在 100 亿以上。本项目研制的超快速 VOCs 分析仪,VOCs 自动、快速、定量分析。分析周期~3 分钟,重量≤12 公斤,体积≤0.05 立方米。商品价格~15 万元/台。应用于环保、安保、工业 VOCs 检测与监测。满足《环境空气质量 标准》(GB3095-201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等要求。检测 VOCs:包括苯、甲苯、乙苯、二甲苯、三甲苯、氯苯、苯乙烯、二氯二氟甲烷、氯甲烷、二氯四氟乙烷、氯乙烯、溴甲烷、氯乙烷、三氯氟甲烷、三氯三氟乙烷、二氯乙烯、二氯甲烷、氯仿、四氯甲烷、三氯乙烷等,涵盖美国 EPA TO-

14、TO-15 组分,及所有沸 点在 200 度以下挥发性有机物。

【成果特色与优势】

市场上已有的 VOCs 检测设备,无法满足快速便携检测需求:

(1)现有便携式设备价格太贵。如 Inficon的Hapsite便携气质在150万左右,Agilent 公司的便携色谱的价格也在 40 万左右。

(2)灵敏度远远达不到国标要求,如上设备的灵敏度在 1ppm,与国标要求的 1ppb,相 差近千倍。

(3)现有设备的分析速度慢,一般需要 15-30 分钟,时效性很差,用户体验差,接受 度低。

【应用前景】

(1)石化、医药、半导体、汽车、家具、大气、水质、油站、场区、涂料、建筑等各 类 VOCs 排放源的快速、完全定性定量检测;服务于 VOCs 污染源追踪与环保督查。

(2)机场、车站、海关等重要站点易燃易爆 VOCs 安全检查;服务于城市安保防控。(3)所有涉及 VOCs 作业的工业生产过程检测;服务于生产安全监控。

41.在线自动二维工业色谱

【成果简介】

本成果为我国第一台二维气相色谱仪,用于垃圾焚烧烟气中二噁英监测。烟气中痕量有机样品经吸附富集、热解析、正交二维分离,可高度准确定性定量。项目攻克超快速采样富集热解析部件、低功耗集成气相色谱柱温筒、小型高灵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等关键技术。目标仪器在北京生物质公司无人值守全自动连续运行3个月(原首钢生物发电厂,北京门头沟,2014.7-2014.10),40 分钟完成一次样品采集分析。对11种氯苯进行了定量检测,并通过关联方程,自动计算二噁英的毒性当量,监测数据与实验室结果高度吻合。目标仪器已通过第三方鉴定(大连质量技术监督局、2013年)、科技部专家结题验收(2014.10)。

二维工业色谱在有机污染物环境监测领域应用广泛。(1)(2)【成果特色与优势】

1、二维工业色谱可靠性高,易于现场应用,性价比高,仪器单价控制在30万以内;

2、市场容量较大,国内垃圾焚烧、石化炼制等大气环境监测领域均可应用。目前国内已有、在建、拟建的垃圾焚烧站共有460多座。

【应用行业、领域】

大气环保监测、固废处理监测

42.基于纳米压印的微型光谱仪

【成果简介】

微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智能化、便携式将成为新型生物、化学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针对这些要求,基于光学原理的检测器件将在这一领、域大有作为。当被测物理量发生变化时,它们所对应的荧光特性、谐振、吸收、拉曼散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特性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光学方法进行测定。基于光学原理的检测器件由于其具有灵敏度高、响应时间短、不受电磁干扰、器件尺寸小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

项目组基于过去几年丰富的纳米加工工艺和集成光学设计的经验,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压印的工艺,采用集成光学的设计方法,可行性高的微型光谱仪方案,该方案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分辨率高等优点。已完成一款应用的核心部分的设计工作,且正在开发针对其他应用环境与场所的设计,这些应用包括农业光谱检测和生物光谱检测。另外也在进行各个配件的选型工作,如东芝的CMOS线阵图像传感器可以满足我们的探测需求。由于本项目的核心是罗兰圆凹面光栅,其采用成熟的纳米压印的方法进行加工,可靠性高。在CCD信号读取电路、控制电路、信号发射电路以及系统中的光路都较为成熟,整个项目的可行性较高,容易达到产业化的水平。

项目组拥有一支由四名博士组成的高水平创新队伍,同时依托浙江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国内一流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形成了一支包括百人专家、千人专家及多位教授、副教授的专家顾问团队。团队成员前期已经与电子信息、网络技术、工业设计等行业的多家高科技企业进行了产学研对接,保持了广泛而紧密的合作关系,已有部分企业表达了投资意向。

【成果特色与优势】

本成果的微型光谱仪由于采用纳米压印的方式,无需精密的曲面光栅制作,极大的降低了制作成本,简化了制作工艺。利用精密的3D打印技术来制作曲面工件,使得微光谱仪系统制作过程简单。光谱仪采用集成光学中衍射刻蚀光栅的两点法设计,在500nm和700nm处实现零像差,能够大大提高微光谱仪的性能指标。整个光谱仪的大小预估为6cm×4cm×2cm,相比德国的INSION体积更小,但是性能上提高了很多,受温度的影响更小等。而日本滨松的微型光谱仪,探测精度仅为14nm,不利于更精细的光谱分析需要,由于我们的光谱仪采取了更优异的相差矫正方法,从而可以获得更低的探测精度。

整个系统的挑战在于精密工件的制作,精密工件与软压印模的紧密结合工艺以及输入波导,CCD的定位等。但这些在我国的一些封装工厂已经很容易解决。

【应用前景】

微型光谱仪已经被广泛的用在工业级成分检测,医疗诊断,判断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等方面,而基于纳米压印的微型光谱仪则将光谱仪变得廉价和轻巧,成为了可以放在你口袋里的成分检测仪可以判断你面前的沙拉酱有多少卡路里,一杯酒的酒精浓度,西瓜的成熟度和甜度。

这款产品非常适合当下食品安全危机重重的中国,有了它,就能够让我们避免吃到不健康的食物。因为只需要轻松的扫一扫便知道食物里面的成分。不仅如此,在买衣服时,我们还可以扫一扫衣服,看看它的成分是不是和商家所说的一致。总之,它的用途多多,甚至于

可以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任何方面。

后期我们还将重点在智能化方向上进行拓展,通过建立数据库,完善功能和开发包,建立一整套解决方案。用户只需要打开手机APP,用光谱仪扫描物体后,它会记录物体的激发态波长和叠加波,并将数据上传到云端,通过云上的数据库匹配以及计算后,将分析结果返回到你的手机上。

我们相信,在满足模块化生物检测的基础上,本项目的微型光谱仪极有希望成为一款热门的消费电子产品。

43.高端发动机数字化样机专家系统

【成果简介】

发动机CAE仿真系统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缸体总成、缸盖总成、曲柄连杆机构总成、配气机构总成、齿轮传动机构总成、润滑与冷却系统、燃油及后处理系统、进排气及EGR系统。

系统的目标是用CAE仿真为公司产品的质量提升、成本控制服务,用CAE仿真逐步减少或代替台架试验、整机试验;系统中包含计算流程的方法库、材料库及与测试结果相一致的目标库;

建立模拟结构实际受载过程的计算流程是该系统的特点,以CAE与试验测试的标定分析为依据而完成的目标库是系统的优势,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应用行业、领域】

发动机(包括柴油、汽油、油气混合)研发与后期改进、升级

44.坛紫菜“浙东1号”

【成果简介】

选择来源于风浪大的自然海区,经过十多年的群体选育验证的新型品种,获得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新品种(品种登记号:GS-01-013-2014)。【成果特点与优势】

新品种附着牢固、脱苗少。藻体平均厚度,新品种为28.4±3.9 μm,本地种为26.1±3.8 μm,增加8.8%。壳孢子放散量大、总量比当地种提高25%,有明显的放散高峰,采苗时间能够在第一天就完成,而传统的采苗需要3天。幼苗生长速度快,产量比当地种提高15~26%。光合色素、蛋白质含量等提高,叶绿素含量提高8.65%,总藻胆蛋白体含量提高11.1%。【应用行业】

水产养殖业

45.混水海区的大型海藻人工藻场及其构建方法

【成果简介】

藻床是由人工藻礁及人工藻礁的上面设有至少一层的柔性人工藻床构成。人工藻礁为中空的三角柱形或三菱锥形预制件,人工藻礁设有缆绳固定孔,人工藻礁表面套设有苗网,柔性人工藻床包括由框架绳围成的方形框架,方形框架至少纵向设有苗绳,方形框架上设有浮子,浮子的总浮力大于柔性人工藻床的重力,方形框架的每个角上设有缆绳,缆绳与缆绳固定孔固定连接。

成果发明专利:一种混水海区的大型海藻人工藻场及其构建方法(专利号:zl201010299472.3)【成果特点与优势】

本成果是一种抗击海流能力强,泥抵御沙覆盖能力高,藻场效率高的混水海区的人工大型海藻藻场。构建得到适合混水海区特点,具有稳定、立体的人工藻场,可以附生较多种群和较大生物量的大型海藻,为该混水海区的生态修复打下了基础。

【应用行业、领域】

浙江、福建沿海的生态修复。

46.坛紫菜种苗的室内育苗技术

【成果简介】

通过对浸泡在育苗池中接种有自由丝状体的贝壳串育苗管理,主要是提高了育苗管理中的贝壳串洗壳管理效率。贝壳串一端系有挂杆,育苗池两宽边的内边缘设有用于吊挂的搁架,贝壳串的另一端系有沉杆,挂杆和沉杆的长度为能搁置在搁架上又短于育苗池两宽边的间距,挂杆吊挂在搁架上时,沉杆沉入育苗池池底,每隔25-30天将沉杆与挂杆互换位置,沉杆吊挂在搁架上时,挂杆沉入育苗池池底,沉杆的垂直线与挂杆的垂直线之间的夹角为30-60度,洗壳管理是直接用水枪对吊挂的贝壳串冲洗。结果是能够提供一种贝壳串采光较均匀,育苗管理劳动强度较小的坛紫菜种苗的室内育苗方法。

成果发明专利:一种坛紫菜种苗的室内育苗方法(专利号:zl201110324611.8)【成果特点与优势】

坛紫菜育苗的效益高。【应用行业、领域】

浙江、福建沿海的生态修复。

47.三疣梭子蟹养殖产业链新技术

【成果简介】

宁波大学三疣梭子蟹养殖产业技术研究团队围绕梭子蟹养殖产业的需求,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创新,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独创性科技成果:

1)三疣梭子蟹新品种改良选育,培育出了了抗逆性强并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科甬1号”新品种;

2)自动化养殖模式开发,摆脱了梭子蟹传统养殖业“靠天吃饭”的传统养殖方式,建立了精确控制、高产出和高效益、低污染、环境友好型三疣梭子蟹的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3)软壳三疣梭子蟹生产加工技术,形成了规模化软壳蟹生产加工技术,提升了梭子蟹养殖的附加值。

【成果特色与优势】

1、三疣梭子蟹新品种“科甬1号” 具有抗病快速生长性状

三疣梭子蟹新品种 “科甬1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对照组相比,平均体重提高11.29%,溶藻弧菌感染耐受性明显提高,养殖相对存活率提高13.91%;全甲宽变异系数小于5%,规格整齐。

2、三疣梭子蟹智慧海水池塘立体养殖系统

结合智能化手段进行三疣梭子蟹智慧养殖,建立了精确控制、高产出和高效益、低污染、环境友好型三疣梭子蟹的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提高养殖三疣梭子蟹产量、品质、生产效益,拓展三疣梭子蟹养殖相关行业的发展空间,提升养殖附加值,促进海水养殖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3、软壳蟹生产及加工新技术

通过营养成分变化的检测获得了软壳蟹的最佳采集时间;并在单个体筐养基础上结合智能化监控系统开发了软壳蟹养殖设备,及储存加工方法,使得软壳蟹产品在口感不变的情况下,具有较长的保存期限,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软壳蟹养殖生产技术流程。【应用前景】

适于浙江、江苏等三疣梭子蟹养殖主产区。

48.自然水体中有毒微囊藻的LAMP-LFD检测芯片的研发

【成果简介】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环七肽化合物,这类毒素主要由淡水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产生,是自然水体蓝藻水华发生后最容易出现、产生量最大、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蓝藻毒素,常引起人畜的急性肝中毒事故的发生。因此,研究快速、简便、灵敏的微囊藻毒素检测方法实现对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时时监控,对于保障自然水体尤其是饮用水体的安全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团队以自然水体常见且产微囊藻毒素背景清晰的蓝藻藻种为样本,在此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分析软件以微囊藻毒素生物合成基因为标靶设计适于LAMP扩增的特异性探针,并结合成熟的LFD检测技术,构建安全、快速、便捷的用于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检测的LAMP-LFD诊断芯片及其配套试剂盒,将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的检测由先前繁琐的实验室PCR扩增和凝胶电泳检测简化为简单的试剂盒式的快速检测,实现自然水体中有潜在产微囊藻毒素能力蓝藻的现场实时监测,进而对微囊藻毒素的累积做出预判,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防止有毒蓝藻“水华”的发生。

本团队与企业联合开发一套高通量LAMP-LFD芯片检测装置,将LAMP扩增和随后的LFD检测有机的整合在一张芯片上,即很好的解决了LAMP在实际扩增过程中易产生的气溶胶污染的问题,又实现了LAMP的高通量扩增以及过程可视化显示,使之更加利于基层或野外的实时监测和应用。相关装置已申请专利5项(申请号20***0;201410059786.4;201420076690.4;201410060517.X; 201420076688.7)

【成果特色与优势】

目前微囊藻毒素生物合成基因的检测常用PCR技术进行检测,但由于PCR技术本身固有的缺点,如需要整套的用于核实扩增检测的仪器设备、一定的实验条件以及操作程序复杂等,大大限制了其在微囊藻毒素的实际诊断检测(尤其是快速的现场诊断检测)中的应用。

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的出现使我们看到新的希望。该方法仅需要简单的水浴锅或者加热器,而且在灵敏度、特异性和检测范围等指标上能媲美甚至优于PCR技术,同时结合横向流动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 LFD)检测法,使得操作者不依赖任务专门的仪器设备,只需将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扩增产物和试纸条浸入缓冲液即可实现目标产物的检测,整个操作过程简便、安全、快速、高效且无设备及技术限制,在样品现场诊断检测中具有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优势。

【应用前景】

以研发的LAMP-LFD芯片检测装置为基础,以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簇中的McyG基因为检测靶标,我们设计筛选了一套用于LAMP特异性扩增的引物以及LFD检测的探针。LAMP反应体系并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实验。结果表明mcyG基因的最低检测限为:24 cfu/mL,远低于常规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整个检测过程仅需40 min。特异性实验中,13 株淡水常见水华蓝藻分属:色球藻属(Chroococcus)、念珠藻属(Nostoc)、鱼腥藻属(Anabaena)、束丝藻属(Aphanizomenon)、微囊藻属(Microcystis),其中10 株呈阳性反应,3 株为阴性。在野外样品检测中,来自太湖与黄庆苗池塘的水样PCR检测显示阴性反应,而LAMP检测

均呈阳性反应,提示此两处水样中可能含有产毒微囊藻,显示出了LAMP检测方法良好的野外检测和预警能力。综合上述,我们研发的LAMP-LFD芯片检测方法能够快速检测产微囊藻毒素的关键基因,且结果可视化。该方法简便、快捷、不依赖特殊检测设备,极具推广前景。相关技术产品已经申请发明专利2项(申请号:201310478291.0;201310297797.1)

49.螺旋藻生物技术及产品开发

【成果简介】

程海湖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与金沙江隔绝的一个内陆封闭型高原海水湖泊,湖面海拔1501.0m,湖泊面积74.6km2。具有旅游、渔业养殖、农灌、调节气候诸多功能。水质天然偏碱和得天独厚的光温资源,成为世界上最大螺旋藻养殖基地。

针对这种现状,本技术研究团队开展了养殖螺旋藻的废水循环利用与高效处理、工程化养殖模式开发,高值化生产加工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成果。形成了新型的微藻生物技术及产品。

本成果专利:“一种螺旋藻培养基循环利用的方法”(201010600101.4);“一种养殖螺旋藻废水的有机物处理方法”(201110069400.4);“一种螺旋藻的自动化养殖装置与方法”(201110459357.2);“一种养殖螺旋藻的采收方法”(201110069402.3);“一种螺旋藻养殖生态大棚的构建方法”(201110458679.5);“一种养殖螺旋藻大棚的移动密封结构”(201220025268.7);一种养殖螺旋藻大棚的通风与搅拌装置(201220025254.5);一种快速减少螺旋藻生产过程中重金属污染的方法”(201410076996.4);“一种添加甘油的螺旋藻片剂及其加工方法”(201110308518.8);一种螺旋藻快速富集有机硒的方法”(201110458670.4)

1.养殖废水循环利用与高效处理

螺旋藻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废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废水量大、成分复杂,影响到程海湖的富营养化及盐碱化,从而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湖泊资源可持续利用。秉承开发与环保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养殖废水循环利用与高效处理。

以自主研发的“一种螺旋藻培养基循环利用的方法”(201010600101.4)专利技术为核心,构建了螺旋藻废水循环利用技术体系,实行螺旋藻废水内循环利用,充分控制了排放量。结合“一种养殖螺旋藻废水的有机物处理方法”(201110069400.4)等专利技术,建立了螺旋藻废水处理系统,配套的反渗透、超滤废水处理装置,实行了全天候的处理,螺旋藻废水达到了2类排放标准,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螺旋藻生产废水收集、处理、回用体系。

2.工程化技术的应用,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公司螺旋藻产业化生产中,利用工程技术原理,运用具有独创性的设计理念,实现了梯级化配置,研发了“一种螺旋藻的自动化养殖装置与方法”(201110459357.2),使螺旋藻培养液自动恒流;创新设计“一种养殖螺旋藻的采收方法”(201110069402.3),采收与培养液的营养添加实行管路网络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实行了控制程式化的生产模式,优化了操作模式,极大地促进了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成果特色与优势】

该项生产技术与设备的开发与示范,提升螺旋藻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工程化、集约化的水平,为螺旋藻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产业化示范,强化了螺旋藻相关企业的生产层次与管理档次,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应用前景】

全封闭大棚设施与养殖技术,实现安全高效精品化的生产

云南程海湖的地处理云贵高原,光资源非常丰富,其气候特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具备适于螺旋藻养殖的温度条件,但是每年的5-9月是雨季,而5-9月正是螺旋藻生长的盛期,这样直接影响开放式养殖螺旋藻的正常生产,而在冬季由于温度低,养殖效益差,而停止生产,可见,螺旋藻有效的养殖时期非常短。研发了“一种螺旋藻养殖生态大棚的构建方法”(201110458679.5),能够在整年高效养殖。通过“一种养殖螺旋藻大棚的移动密封结构”(201220025268.7)、一种养殖螺旋藻大棚的通风与搅拌装置(201220025254.5)等技术的改进,结合“一种快速减少螺旋藻生产过程中重金属污染的方法”(201410076996.4)创新技术的应用,针对地处金沙江干热地带养殖基地,降低了风沙导入的灰分、重金属。在加工领域研发了“一种添加甘油的螺旋藻片剂及其加工方法”(201110308518.8)、“一种螺旋藻快速富集有机硒的方法”(201110458670.4)等技术的集成,使精品、高值化的养殖螺旋藻产品成为提高生产效益的重要途径。

50.生化诊断试剂

【肾早损诊断试剂MPT-NAG】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目前临床上测定血清中肌酐(Cr),尿素氮(BUN),血及尿中的β2-微球蛋白(β2m)等的浓度作为评价肾功能的指标,然而这些指标在肾小管和肾小球发生轻微病变时,这些指标不一定能够表现出来。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增高可作为肾小管损伤的标志,NAG检测在早期发现肾损害方面有其独特的临床意义。NAG对肾小管损伤的反应很灵敏。尿作为试样,又是一种无创伤性检查,符合当代医学检验方法的潮流,适合于日常检验和连续动态分析,也便于人群筛查的应用。MPT-NAG试剂盒能够直接使用,无需复溶,稳定性强,测定结果受外界干扰小。

【肝癌诊断试剂CNP-AFU】

岩藻糖苷酶AFU,是一种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广泛分布与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和体液中,尤其以肝、肾等组织活性较高。AFU作为溶酶体酸性水解酶,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AFU升高,AFU作为诊断肝癌的一种新的标志酶,并被后续研究证实肝癌与AFU活力的相关性。随着AFU检测方法研究及其他肿瘤或非肿瘤性疾病的血清AFU水平变化的研究深入,岩藻糖苷酶活力测定已经成为一个基本诊断指标,并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相结合,成为肝癌、胃癌、胰腺癌、结肠癌、口腔癌、白血病、卵巢肿瘤、糖尿病等疾病诊断的重要指标,大大提高了相关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及预后效果的评价,体现出良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高血压诊断试剂FAPGG】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羰二肽酶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这两大血压调控系统中起重要作用。ACE将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具有强烈缩血管和升压效应的物质血管紧张素IIACE称为激肽酶II钝化具有促进降压作用的激肽,使系统处于抑制状态。ACE的双重作用使血压升高。FAPGG是检测ACE酶活力的底物。

51.基于贵金属纳米结构SERS特性的超灵敏癌症抗原检测

近年来,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的发现,对癌症的早期诊断、预后和疗效评价以及高危人群随访等都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而利用贵金属纳米结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特性的生物传感技术,其高的空灵敏度,可以达到单分子检测水平。我们开展的研究合成制备出均匀性良好的金、银纳米粒子,结合拉曼标记分子4-巯基苯甲酸(4-MBA),检测癌症抗原,达到低至1.8 fg/mL(3.49×10-18 mol/L)的检测浓度,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受到国内外生物与医学检测专家的高度关注。

我们开展的前列腺癌症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研究,应用化学还原法合成制备金、银纳米粒

子,然后与拉曼标记分子4-巯基苯甲酸(4-MB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体(Anti-PSA)修饰链接制备金、银纳米免疫探针,并在硅片表面原位生长金、银纳米粒子层后链接Anti-PSA制备纳米金或纳米银免疫基底,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组合成为三明治结构,进行基于SERS特性的免疫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银纳米免疫探针-PSA-纳米银免疫基底组成的三明治结构,对PSA的检测浓度低至1.8 fg/mL(3.49×10-18 mol/L),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并成功应用于人体血清的实际检测。

相关技术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发明专利。

52.抗菌渔用药的加工方法

【成果简介】

为了防止水产动物的病害,都要往养殖区域内投放抗菌药。目前的给药方式一般为直接投放或者是混入饲料投放,但是由于抗菌药接触水域后便很容易溶解在水中,给药效率太低,而且不能估计出每一尾水产动物的食药量,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次,也容易污染水域的水质,由于水域是流动和公用的,还会影响其他养殖户的养殖质量。

本成果以壳聚糖、淀粉和明胶为载体,在其中加入抗菌、抗病毒甚至营养素等药,制成渔用药丸,吞入鱼类体内后随着其降解,缓慢释放出药物,更重要的是降解产物对环境无任何毒副作用。

成果发明专利:一种抗菌渔用药的加工方法(20131 0128936.8)【应用行业、领域】

可用于养殖业,包括鱼、虾、蟹等各类养殖物。

53.锂电池的硅碳复合材料

【成果简介】

本成果为一种锂电池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用于替代常规的石墨材料,具有高容量的特点,是石墨材料的三倍。

成果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锂电池的硅碳复合材料 【成果特色与优势】

材料首次容量为1000 mAh/g,首次效率为88%,循环800周后容量仍维持在850 mAh/g,平均循环效率为99%。振实密度2.3 g/cm3。【应用行业】

高容量锂电池。

54.硅碳负极复合材料研发及其应用技术

【成果简介】

本成果产品定位应用于动力锂离子电池的高端市场,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一代锂电池超高性能负极材料,在性能、价格和专利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其材料性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技术方面,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路线制备纳米硅碳复合材料,并提出技术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完善该产品,并开发新技术,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在环境方面,采用绿色工艺手段,无任何废气或废水排出,对环境无污染。

本成果研发并实现这种超高性能的锂电负极纳米复合材料,将填补市场的空白,满足市场的需要,缩小我国与国际先进国家的差距,使我国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成果发明专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CN201310352667.3)【成果特点与优势】

通过对比国内外企业的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工艺及产品特点,本成果具有如下特点:

1、实现原材料及生产设备的全国产化,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案提高了产品品质及品质稳定性,降低了生产成本;

2、采用简洁的工艺流程,更易于实现品质严格控制,兼顾环境保护的要求,利于实现大规模自动化生产;

3、采用了一步合成、粒径控制的独创技术,使产品性能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应用行业、领域】

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器件

55.聚烯烃锂离子电池隔膜湿法制备技术

【成果简介】

近年来随着3C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兴起,作为锂电池中关键材料的电池隔膜成为国内外市场的抢手货。本项目研发了聚乙烯锂离子电池隔膜的湿法制备工艺:从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结构和性能要求出发,系统研究了工艺参数、高分子链结构演变和隔膜性能之间的耦合关系,厘清了湿法隔膜成型中结晶和相分离两个关键结构因素对隔膜性能的影响,形成了8、12、16、20微米厚系列规格隔膜的稳定制备工艺,隔膜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此工艺经过1000万平米/年规模生产线的验证。

【应用行业、领域】

主要用作3C用锂电池隔膜,经后续加工可用作动力锂电池隔膜。

56.低成本高强度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制备技术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是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之一,具有质轻、高比强度、高比模量、优越的能量吸收性等多重优异性能,已经在航空航天、国防军事(防弹衣、防弹头盔)和安全防护(防切割手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和高技术材料。项目已实现两个系列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冻胶纺丝工艺,高性能化纤维力学性能经检测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低成本化纤维浓度达到18%以上、力学性能达到国内企业低浓度(<10%)纤维同等水平、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上述工艺均已在200吨/年规模生产线上验证,并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调整产品性能和成本。

国际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制备都是通过冻胶纺丝法制备的,此法是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制成半稀溶液,经喷丝孔挤出后骤冷成冻胶原丝,对冻胶原丝进行萃取和干燥,然后超倍拉伸可制得纤维。由于现有工艺限制,其树脂溶液的浓度都在10%以下,导致其制备成本很高。本项目突破目前仅能在较窄的溶液浓度下获得树脂可纺性的技术瓶颈,发展出新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高浓度制备工艺,其浓度在12-30%范围内可调,其中18%浓度制备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力学性能达到国内企业低浓度(<10%)纤维同等水平,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

目前,除了传统的利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制备防弹衣和防弹头盔的军用市场外,国际上利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制备的防切割手套等民用产品市场需求急剧扩展,预计未来10年内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民用市场全球需求将达30万吨/年,需求缺口很大。因民用市场对价格很敏感,本项目的低成本高强度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在制备成本上具备极大的竞争优势。其可应用于现在有大量供应缺口的防切割手套市场、正在蓬勃发展的船用绳缆市场和正在开发的渔网等市场。

57.基于人体工学的智能健康办公系统研发

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结构的基于Kinect技术的智能办公系统,包括办公桌、笔记本电脑支架、能调节水平高度和旋转角度的位置调节装置、Kinect传感器及控制器;所述的位置调节装置、Kinect传感器均安装在所述的办公桌上;所述的笔记本电脑支架安装于所述的位置调节装置上;所述的位置调节装置、Kinect传感器均与所述的控制器电连接。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发明的基于Kinect技术的智能办公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本发明的基于Kinect技术的智能办公系统包括位置调节装置及Kinect传感器,所述的Kinect传感器可以监控用户的颈椎角和腰椎角,如此便可判断用户在使用电脑办公时是否保持正确的坐姿,若用户坐姿不正确,控制器通过位置调节装置使用户被动地将自己的坐姿调整到正确的位置,使用非常方便,调节效果也较理想。

(1)根据不同人群、场景、空间下的人的办公生活习惯和需求行为的分析、归纳,以及大量用户动作行为的调查和数据分析,提出基于人体工学的智能健康办公系统研发这一理念;

(2)基于人体工学的基础,进行以办公人群健康为导向的办公系统设计,关注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基于对人健康姿势的引导设计健康办公系统;

(3)应用脊柱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等学科理论,开展人机工程、生物力学等系统测试,进一步改良和优化健康办公系统。

58.老年痴呆症预防与治疗产品及方案

目前国外用于AD预防的功能性食品有达能的Souvenaid、雀巢的CerefolinNAC、Accera公司的Axona。这些产品的研究理念是基于西方科学,成分比较单一。国内仅有湖南福湘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姜黄银参胶囊,研究不够深入,开发和销售的影响非常有限。

我们的产品既包含课题组研究的有效抗AD分子,又有根据药食同源精选的食材,兼具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与传统中医理论的优势,可多靶点的防治AD,是西医和中医的完美结合。

第四篇:科研奖励办法

公司科技项目奖励办法

(2014拟订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充分调动员工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公司在国内外的技术地位和知名度,为公司在税收优惠政策上创造利润,对在科技事业中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奖励,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奖励的范围

(一)政府有资助或奖励的项目;

(二)政府无奖励的项目;

(三)专利(职务发明创造)奖;

第三条 科研奖励工作每半年集中办理一次,一般定在每年的3-4月份和9-10月份进行。

第四条 科研奖励经费来源:有政府奖励的项目由各项目政府奖励经费列支,其它奖项由公司预算列支。如涉及个人所得税的,由财务部根据国家规定代扣代交。

第二章 政府有资助或奖励的项目

第五条 获得政府资助或奖励的科研项目之后,由课题负责人提交具体分配方案,公司总裁(或其指定人员)以及财务主管审核通过。

如果科研项目政府资助或奖励经费在100万元之内,并且无验收事项和复审事项,按到款经费的10%作为奖励资金,奖励参与申报、争取政府奖励、完成课题实施的员工以及公司技术创新公共奖金池。奖励资金的25%分配给参与申报、争取政府奖励的员工,另外50%分配给参与课题实施的员工,剩余的25%留存到公司技术创新公共奖金池。

第六条 分期到款的项目,如果项目资助或奖励总数在100万元之内,按到款经费的10%作为奖励资金。奖励资金的20%奖励给争取该政府项目的员工,由课题申请负责人分配;40%奖励给参与课题实施的员工,由课题负责人分配,但要确保课题按照申报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实施;20%奖励给参与验收工作的员工,由验收负责人分配,但要确保课题按照申报标准完成验收;剩余的20%留存到公司技术创新公共奖金池。

第七条 获得政府资助或奖励的科研项目之后,如果项目经费总数在100万元之上,并且无验收事项和复审事项,按累加方式计算奖励资金,即项目经费100万元以下部分仍为10%,超过100万元的部分按5%提取,总奖励资金为两部分提取之和。奖励资金分配方法为:40%分配给参与申报、争取政府奖励的员工,40%分配给参与课题实施的员工,剩余的20%留存到公司技术创新公共奖金池。

第八条 分期到款的项目,如果政府项目经费(资助或奖励)总数在100万元之上,总奖励资金按上述第七条计算。奖励资金中,20%奖励给争取政府经费的员工,由课题申请负责人分配;项目奖励总数的40%奖励给参与课题实施的员工,由课题负责人分配,但要确保课题按照申报标准高质量的完成;20%奖励给参与验收工作的员工,由验收负责人分配,但要确保课题按照申报标准完成验收;剩余的20%留存到公司技术创新公共奖金池。

第九条 如果科研项目是一次性奖励,同时含有验收或者复审等后续事项,则奖励款中,20%奖励给争取政府经费的员工,由课题申请负责人分配;40%奖励给参与课题实施的员工,由课题负责人分配,但要确保课题按照申报标准高质量的完成;20%奖励给参与验收工作的员工,由验收负责人分配,但要确保课题按照申报标准完成验收;剩余的20%留存到公司技术创新公共奖金池。

第十条 每年年终,由公司组织评审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创新奖项目和个人,奖金由公共奖金池提供。

第十一条 对于各阶段负责人的奖金分配方案,均需报公司管理层审批后,由财务部发放。

第十二条 对于通过中介公司或者代理公司申请获得的政府科研项目,项目申请阶段的奖励资金按照以上第五条到第九条规定的奖励额度减半。若项目验收阶段需公司以外第三方协助的,项目验收阶段的奖励资金按照以上第五条到第九条规定的奖励额度减半。

第十三条 特殊说明:对于公司政府或科技项目申报和执行的专职人员,由于政府项目的申报和执行是其本职工作,因此其奖励主要体现在工作绩效考核中,本奖励办法中只是予以适当考虑。

第三章 政府无奖励的项目

第十四条 某些政府无补贴的科研项目,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软件企业及产品、软件著作权等,是为了进一步取得税收优惠所必须争取的政府规定项目。

通过政府无奖励的科研项目之后,根据参与员工工作时间长短,按每人每项500-2000元奖励参与员工,如果该科研项目含有验收或者复审等后续事项,则按照每人500-2000元奖励以后参加验收或复审的员工。对于特别重大的项目、政府补贴或者税收优惠等,按照2000-20000元进行个别奖励。

第十五条 对于取得项目后执行定期申报的员工,视工作时间耗费,每年每项给予500-2000元奖励,但要保证申报工作高质量完成,不得影响公司已经取得的奖励和荣誉。

第四章 专利(职务发明创造)奖

第十六条 公司对获得授权的中国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发明人(设计人)发放奖励及报酬。

第十七条 授权专利第一发明人(设计人)的奖励及报酬总额按照如下标准发放:

发明 8000元/件 实用新型 1600元/件 外观 1200元/件

若专利发明人(设计人)为2人以下,则第二发明人(设计人)按照第一发明人(设计人)的50%予以发放;若专利发明人(设计人)为3人以上,则其余发明人(设计人)的总额与第一发明人的发放金额相等。

第十八条 专利奖励及报酬总额在专利授权(以专利证书为准)后,经专利发明人(设计人)提出申请,公司管理层批准后由财务部一次性予以发放。发明专利的奖励及报酬总额除上述一次性方式发放外,也可采取分两次的方式进行发放,即在取得专利受理通知书后,发放奖励及报酬总额的20%,取得专利证书后,发放奖励及报酬总额的80%。第十九条 针对同一技术方案同时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公司只针对发明专利发放奖励及报酬。

第五章 附 则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公司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公司

2014年3月

第五篇:科研奖励标准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科研工作,逐步实现教科研成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鼓励和调动全体教职员工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多出精品,更好地展示我校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我校整体科研水平,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条例。

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相关人员需由所在处室领导提出派遣意见后由分管校长批准,并以书面形式报理论研究室备案(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名称及其主办单位、参加者的论文题目、学术活动的起止日和派往参加人员名单)。除进修性质的培训班或科研工作会议外,如不提交论文,一般不能外出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研究是党校教研人员的基本功,是提高教学、科研针对性和质量、水平的基本手段。根据专题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党校及各教研室每年都应积极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深入社会实际对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考察、了解,进行有现实意义的调查研究活动。

第三章 科研成果的认定范围

第九条 一般科研成果

1.论文以市(厅)级、省级、国家级报刊杂志(有CN刊号)发表为准,须为第一作者。级别标准以省委党校认定的期刊目录为准。

2.著作以公开出版(有ISBN书号)的学术著作、教材为准。3.新闻稿件以市(厅)级及以上报刊杂志(有CN刊号)发表为准。4.调研报告以被市级以上党政机关以文件、通报、信息、简报等形式采用,或公开发表为准。

5.在内资刊物发表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或省新闻出版局核定的内资准印批号为准,部门、行业内资刊物不计。

6.征文以市(厅)级以上理论研讨会获奖或收录公开出版的论文集为准。

7.校级科研课题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校学术委员会评审,校科研领导小组最终确定为准。

8.其它经校学术委员会认定的科研成果。第十条 获奖科研成果

1.获国家、省和市及社科联等级奖的科研成果;

2.获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系统优秀成果等级奖的科研成果; 3.国家、省和市级结项的理论研究项目(课题);

4.受国家、省和市级有关部门委托并产生较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调研咨询项目(课题);

5.获得优秀等级的校级科研项目。

第十一条 科研成果如出现论文属性或级别界定、著作权争议等问题,由科研管理室审定或仲裁。

第四章 科研工作量认定标准

第十二条 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全年完成科研工作量80分,须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2篇(其中国家级1篇);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全年完成科研工作量60分,须在省级、市级以上报刊各发表论文1篇;具有中级职称的专职教师,全年完成科研工作量30分,须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2篇(或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篇);具有初级职称的专职教师全年完成科研工作量15分,须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篇。理论研究室专职人员的工作量参照以上标准。

第五章 科研成果奖励标准

第十七条 科研成果奖励标准

1.公开发表的论文、调查报告、工作研究、评论等,每千字奖励标准:国家级重点2000元,国家级1000元,省级500元,地市级200元。

2.内资刊物每千字奖励标准:国家级1000元,省级400元,地市级(含校刊)200元。中央党校内资刊物按国家级内资计算。

3.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CSSCI》全文收录的论文,另计1000元;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被摘录二分之一以上的论文,另计2000元,二分之一以下的按比例奖励;被《SSCI》收录的论文,另行奖励2000元;报刊连载的同一名称的作品,只作为1篇奖励;被转载、摘录或收录的论文,只以最高标准奖励。

4.公开出版的独撰学术著作(有ISBN书号),一次性奖励5000元;公开出版的编著教材(有ISBN书号),一次性奖励3000元;合著个人撰写5万字以上,一次奖励2000元,5万字以下的按比例奖励;再版著作或与以往出版著作(含论文)内容相近的不奖励。一般论文集发表的文章不奖励。

5.报刊和广播电视发表的本校新闻宣传题材作品,每则国家级奖励500元,省级300元,地市级200元。

第十八条 科研课题奖励标准

1.完成科研课题结项,每一项奖励国家级(含中央党校)8000元,省级重点课题5000元,地市级优秀课题(含校级)3000元(一般校级课题结项奖励2000元)。

2.有关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或决策咨询,主要内容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吸收,并以文件方式下发或转发、产生较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一次性奖励5000元。

3.我校人员主持并获国家、省、市和县级基金资助或立项的项目(课题),按一事一议原则由校委会研究决定奖励;我校人员参加(非主持)完成的合作项目(课题),按其承担的工作量和排名由校科研领导小组研究予以适当奖励。第十九条 获奖科研成果奖励标准

1.获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宣传部、社科联系统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2000元,省级1000元,市级500元;二等奖依次为1000、500、300分;三等依次为800、300、20元;优秀奖依次为800、300、100元。

2.参加党校、宣传部、社科联系统征文或理论研讨会获奖:一等奖国家级2000元,省级1000元,市级500元;二等奖依次为1000、500、300分;三等奖依次为800、300、200元;优秀奖依次为500、200、100元。

第二十条 其它规定

1.参加党校、宣传部、社科联系统理论研讨会,论文以入会通知或会议安排发言为准:每千字奖励标准:国家级1000元,省级500元,地市级200元,论文字数以会议通知要求为准。在有正式刊号书号专题论文集上发表可按相关级别标准50%奖励。

2.一般论文分别在不同报刊杂志重复发表的不累计,按最高级别奖励,可补齐差额。课题研究成果在报刊杂志发表的,可按有关标准再次奖励。

3.课题组和文章合作的作者可由内部商定奖金分配。

4.参加党校、宣传部、社科联系统以外其它部门的课题研究或理论研讨会、征文评奖,须经校领导同意,第一作者研究成果方可按有关标准奖励,立项书、批准书或入选通知书、结项通知书原件与复印件报科研研究室备案。

5.凡以我校教研人员为主笔的市级委托项目,在课题结项后,由学校酌情予以奖励。

6.鼓励行政人员积极参与科研、调研活动,年终评优在同等条件下有科研成果的优先。

第六章 科研工作量处罚

第二十一条 当年未完成科研工作量或论文等级篇数的专、兼职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不予评优,并与绩效考核挂钩。连续2年未完成科研任务的不予申报职称晋升或续聘。因休产假、或因病假、挂职超过6个月,没能完成规定的科研工作量,按全年科研工作量折半扣罚。

第二十二条 发现剽窃、抄袭、冒名等弄虚作假行为,经校委会认定,取消当事人所获工作量分值及奖项,责令做出检查,予以通报批评,三年内不得评优评先和申报晋升职称。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予以职称(职务)降级或撤销的处理。

第七章 科研申报与经费管理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四条 每年年底,各科室及工作人员将科研任务完成情况报科研管理室。计奖和处罚由科研管理室负责统计,经过公示后,由校科研领导小组审核并报校委会决定。

第二十五条

科研经费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经费、科研活动经费、教研人员教研和参加学术活动的经费、课题资助经费、科研奖励经费以及各类配套奖励经费、校刊经费等。科研经费列入党校事业费预算,由校科研领导小组负责具体运作,保证必要开支。

第二十六条

鼓励教研人员申报和承担国家、省、市、校级研究项目,在项目标书(申报材料)准备、论证、上报及立项后的实施等环节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便条件。经费资助的原则是:分类分级资助,只资助社科项目,只资助署有我校校名的项目,不重复资助,向为决策和教学服务的项目倾斜。

第二十七条 课题经费由科研管理室负责制表,分管领导审核后由常务副校长批准,财务室报支或发放。经费分二步发放,课题获得立项后给一半启动经费,剩余的待结项后付清,由课题负责人负责调配使用,但必须按照课题设计要求使用。

第二十八条 科研项目不能按期按质完成,对党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学校酌情对项目负责人进行必要的处罚并追回资助经费;不能按时完成的项目,负责人申请期限宽延的,项目资助费减半。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由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并经校委批准,从2015年6月15日起执行,原《中共揭阳市委党校科研工作条例》同时废止。

校科研管理室负责解释。

2015年6月15日

科学研究是党校教育的基础。为充分发挥党校科研资政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科研工作,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鼓励多出成果、多出精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加快教学科研一体化进程,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落实科研兴校战略,加强对我校教科研工作的管理,逐步实现教科研成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鼓励和调动全体教职员工从事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出优秀的教科研成果,更好地展示我校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我校整体教科研水平,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地方党委中心工作开展科学研究,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正确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科学严谨的学术规范,鼓励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努力推进理论创新。

第二章 科研组织与管理

(建议成立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和学术委员会,指导开展科研工作)

第三条 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和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全校科研工作的领导与总体部署,提供科研经费保障;制定校科研工作规划和计划,对科研课题计划进行组织、指导、管理与总结;批准校级课题的立项、结项,决定科研工作资助、奖惩事项;促进科研成果进课堂,加快我校教学科研一体化进程。

第四条 校学术委员会。是校委领导下的学术机构,由有关校领导和高级讲师 人组成,主要负责对全校科研工作进行审议,承担全校科研课题的认定、科研成果及教学水平的评估与推荐,提出改进建议等。

第五条 教育科。教育科是我校科研管理的职能部门,也是校学术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提出全校科研发展规划和科研工作计划;负责全校科研课题的下达和认领工作;组织协调全校科研调研活动和各类学术活动;组织实施科研课题的立项、结项的评估、评审与申报;承担科研工作量和科研成果的统计、考核;负责收集各类学术活动信息,并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和教师。

第六条 其他科室。各行政处室和教辅部门是直接或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部门,结合本部门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围绕服务教学中心积极开展相关科研工作。第七条外出参加学术活动。学术活动是提高党校教研人员学术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鼓励相关人员外出参加各项学术活动。除进修性质的培训班或科研工作会议外,如不提交论文,一般不能外出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学术会议提交论文计入科研成果考核。

第八条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研究是党校教研人员的基本功,是提高教学、科研针对性和质量、水平的基本手段。根据专题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立足教、研相长,党校及各科室每年都应积极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深入社会实际对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考察、了解,进行有现实意义的调查研究活动。

第三章 科研成果的认定范围

第九条 一般科研成果

1.论文以市级、省级、国家级报刊杂志(有CN刊号)发表为准,须为第一、二作者。级别标准以无锡市委党校认定的期刊目录为准。

2.著作以公开出版(有ISBN书号)的学术著作、教材为准。3.新闻稿件以市级及以上报刊杂志(有CN刊号)发表为准。

4.调研报告以被市级以上党政机关以文件、通报、信息、简报等形式采用,或公开发表为准。

5.在内资刊物发表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或省新闻出版局核定的内资准印批号为准,部门、行业内资刊物不计。

6.征文以市级以上理论研讨会获奖或收录公开出版的论文集为准。

7.校级科研课题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校学术委员会评审,校科研领导小组最终确定为准。

8.入选各级各类学术会议论文集的论文。9.其它经校学术委员会认定的科研成果。

第十条 获奖科研成果

1.获国家、省和市及社科联等级奖的科研成果;

2.获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系统优秀成果等级奖的科研成果; 3.国家、省和市级结项的理论研究项目(课题);

4.受国家、省和市级有关部门委托并产生较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调研咨询项目(课题);

5.获得优秀等级的校级科研项目。

第十一条 科研成果如出现论文属性或级别界定、著作权争议等问题,由校学术委员会审定或仲裁。

第四章 科研工作量认定标准

第十二条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全年完成科研工作量40分,须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篇具有中级职称的专职教师,全年完成科研工作量30分,须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篇(或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篇);具有初级职称的专职教师全年完成科研工作量15分,须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篇。其他专技人员参照以上标准核定工作量。

第十三条 学校鼓励教辅、行政、后勤人员结合本职工作开展科研工作,参照本办法第三章相关规定认定科研成果。

第五章 科研成果计分

第十四条 学术论文成果计分标准

1.论文计分以篇为单位。公开发表的论文、调查报告、工作研究、评论等:国家级重点80分,国家级60分,省级40分,地市级20分。期刊发表的论文一般不少于3千字,报纸发表的论文不少于1千字,如低于上述字数的分值减半;期刊发表的超过8000字的成果,按原标准150%计分。校内多人合作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占60%,第二作者占40%(若论文合作者为三人以上,则第一作者占50%,第二作者占30%,第三作者占20%,第四作者及其以上不计分)。

2.内资刊物:国家级15分,省级10分,市级(含校刊)5分。中央党校内资刊物按国家级内资计算。

3.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CSSCI》全文收录的论文,另计40分;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被摘录二分之一以上的论文,另计80分,二分之一以下的按比例计分;被《SSCI》收录的论文,另行计100分;报刊连载的同一名称的作品,只作为1篇计分;被转载、摘录或收录的论文,只以最高标准计分1次。4.著作计分以本为单位。公开出版的独撰学术著作(有ISBN书号),一次性计1000分;公开出版的编著(有ISBN书号),一次性计800分;设主编的著作计分为:主编、副主编最多占40%(如同时设主编、副主编的,主编占25%,副主编占15%);其余部分归撰写者,按个人撰写篇幅在全书所占的比例计分。个人撰写5万字以上,一次性计300分,5万字以下的按每千字5分计算;再版著作或与以往出版著作(含论文)内容相近的不计分。一般论文集发表的文章计20分。

5.报刊公开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按稿酬等额计分(凭汇款单原件和复印件)。

6.报刊和广播电视发表的本校新闻宣传题材作品,每则国家级15分,省级10分,市级5分。

第十五条 科研课题计分标准

1.科研课题以项计分。完成科研课题结项,每一项国家级(含中央党校)记200分,省级重点课题记100分,省委党校60分,地、市级优秀课题40分(一般课题结项计20分),一般校级课题记10分。

2.有关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或决策咨询,主要内容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吸收,并以文件方式下发或转发、产生较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一次性计40分。

3.我校人员主持并获国家、省、市和县级基金资助或立项的项目(课题),按一事一议原则由校委会研究决定计分;我校人员参加(非主持)完成的合作项目(课题),按其承担的工作量和排名由校科研领导小组研究予以适当计分。

4.学校鼓励成立研究团队开展科研项目的集体研究。对于集体科研项目,在项目计分中,研究团队为2人的,项目负责人占60%,课题主要参与人占40%;研究团队人员为3人的,项目负责人占50%,课题主要参与人按照参与顺序,第1参与人占30%,第3参与人占20%;研究团队人员为4人及其以上的,项目负责人占40%,课题第1参与人占30%,其他30%由第2参与人及其以上所有人员平分)。第十六条 获奖科研成果计分标准

1.获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宣传部、社科联系统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300分,省级200分,市级100分;二等奖依次为200、100、80分;三等依次为80、50、30分;优秀奖依次为30、20、10分。

2.参加党校、宣传部、社科联系统征文或理论研讨会获奖:一等奖国家级50分,省级40分,市级30分;二等奖依次为40、30、20分;三等奖依次为30、20、10分;优秀奖依次为20、10、5分。第十七条 其它规定

1.参加党校、宣传部、社科联系统理论研讨会,论文以入会通知或会议安排发言为准:国家级20分,省级15分,地市级10分。在有正式刊号书号专题论文集上发表可按相关级别标准的50%计分。

2.一般论文分别在不同报刊杂志重复发表的不累计,按最高级别计分,可补齐差额。课题研究成果在报刊杂志发表的,可按有关计分再次奖励。

3.参加党校、宣传部、社科联系统以外其它部门的课题研究或理论研讨会、征文评奖,须经校领导同意,第一作者研究成果方可按有关标准计分,立项书、批准书或入选通知书、结项通知书原件与复印件报教育科备案。

4.凡以我校教研人员为主笔的市级委托项目,在课题结项后,由校学术委员会商议酌情予以考评计分。

5.鼓励校行政、后勤人员积极参与科研、调研活动,并给予相应的科研资助。

第六章科研工作量处罚

第十八条 当年未完成科研工作量,每少一分从年终绩效考核中扣罚5元。当年未完成科研工作量或论文等级篇数的专、兼职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不予评优,并与绩效考核挂钩。连续2年未完成科研任务的不予申报职称晋升或续聘。因休产假、或因病假、挂职超过6个月,没能完成规定的科研工作量,按全年科研工作量折半扣罚。

第十九条 发现剽窃、抄袭、冒名等弄虚作假行为,经校学术委员会认定并报校委会研究决定,取消当事人所获工作量分值及奖项,责令做出检查,予以通报批评,三年内不得评优评先和申报晋升职称。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予以职称(职务)降级或撤销的处理。

第七章科研申报、科研资助标准及其经费管理

第二十条 科研申报 1.立项课题每年年初由个人自荐、校学术委员会评荐,经校科研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年终由校学术委员会、校科研领导小组对科研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和评选。

2.科研经费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经费、科研活动经费、教研人员教研和参加学术活动的经费、课题资助经费、校刊经费等。科研经费列入党校事业费预算,由校科研领导小组负责具体运作,保证必要开支。

3.鼓励教研人员申报和承担国家、省、市、校级研究项目,在项目标书(申报材料)准备、论证、上报及立项后的实施等环节学校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便条件。经费资助的原则是:分类分级资助,只资助社科项目,只资助署有我校校名的项目,不重复资助,向为决策和教学服务的项目倾斜。第二十一条科研资助标准

1.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以篇为单位、根据论文发表刊物的级别予以资助。对于具有一定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学校鼓励并资助论文的公开发表。在国家级重点刊物发表的给予1000-3000元的资助,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的给予800-2000元的资助,在地市级刊物发表的给予500-1000元的资助。由校学术委员会对学术论文及其发表刊物进行统一评定,论文作者凭刊载论文刊物的原件、发票等领取资助经费。

2.科研课题以项为单位、根据课题级别予以资助。已获得各级立项经费资助的课题,学校按照规定比例予以资金配套支持;未获得资助的立项课题,有校学术委员会商议评定课题实际价值,酌情予以经费资助。原则上,一般课题资助经费标准为:县市级800元/项,地市级1000元/项,省级3000元/项,国家级5000元/项;重点课题资助经费标准为:县市级100元/项,地市级2000元/项,省级5000元/项,国家级8000元/项.第二十二条 科研经费管理

1.课题经费由教育科负责制表,分管副校长审核后由常务副校长批准,财务室报支或发放。经费分二步发放,课题获得立项后给一半启动经费,剩余的待结项后付清,由课题负责人负责调配使用,但必须按照课题设计要求使用。

2.科研项目不能按期按质完成,对党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学校酌情对项目负责人进行必要的处罚并追回资助经费;不能按时完成的项目,负责人申请期限宽延的,项目资助费减半。

第二十三条本管理办法由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并经校委批准,从2012年9月1日起执行,原相关规定即行废止。本办法由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中共揭阳市委党校

2015年6月

附件:揭阳市委党校期刊划分

一、校定核心期刊范围

本校认可的核心期刊限于以下几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最新版本)的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等单位联合编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文献计量学研究室编)、《重要学术期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二、校定重点核心期刊类别认定

校定重点核心期刊类别及级别原则上以广东省委党校认定的范围为准。对于不在广东省委党校认定范围的,但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视为二类重点核心期刊,即:

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2、同时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核心期刊。三、一般公开刊物级别认定

除核心期刊以外的有CN刊号的公开出版刊物,分A、B、C、D四类。A类:国家部、办、委主办的刊物;

B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省社科院主办的刊物、国家级学会; C类:省学会、省级机关主办的刊物; D类:地市级党政机关主办的刊物。(说明:其他未列入本类目录并且杂志封面标识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杂志,一律按照非重点核心期刊认定。非重点核心期刊包括:国家二级综合性与专业性核心期刊;省级综合性与专业性核心期刊。仅具有CN/ISSN刊号的普通杂志不在此列。)

重点核心期刊划分与认定名录

一、最权威核心期刊(6种)

1、中国社会科学

2、新华文摘

3、人民日报(理论版)

4、求是

5、经济研究

6、管理世界 二、一类重点核心期刊(30种)

1、经济日报

2、光明日报

3、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4、哲学研究

5、世界经济

6、社会学研究

7、中国法学

8、世界宗教研究

9、历史研究

10、政治学研究

11、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12、中国图书馆学报

13、计算机学报

14、中国工业经济

15、中国农村经济

16、文学评论

17、中共党史研究

18、中国软科学

19、外语教学与研究 20、党建研究

21、北京大学学报

22、复旦学报

2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4、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5、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6、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7、南京大学学报

2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9、科学社会主义 30、马克思主义研究

(注:参照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惯例,凡被SCI、EI、ISTP和SSCI等国际性权威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凭“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的证明,视同校定一类重点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三、二类重点核心期刊(61种)

1、哲学动态

2、自然辩证法研究

3、中国哲学史

4、道德与文明

5、经济学动态

6、财贸经济

7、当代经济科学

8、财政研究

9、金融研究

10、企业管理

11、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2、国际问题研究

13、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4、近代史研究

15、当代中国研究

16、党的文献

17、法学研究

18、中国经济问题

19、世界经济与政治 20、中国科技论坛

21、语言文字应用(原名:语文建设)

22、中国翻译

23、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原名: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4、教育研究

25、图书情报工作

26、会计研究

27、统计研究

28、理论前沿

29、江海学刊 30、学术月刊

31、国外社会科学

32、学习与探索

33、社会科学

34、社会科学战线

35、文史哲

36、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37、改革

38、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39、南开大学学报 40、厦门大学学报

4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2、江苏社会科学

43、欧洲研究

44、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45、当代作家评论

46、教学研究

47、青年研究

48、国际贸易问题

49、学习时报 50、台湾研究

51、国际金融研究

52、农业经济问题

53、法学

54、心理学报

55、现代国际关系

56、世界历史

57、体育科学

58、微计算机应用

59、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60、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61、党建

(注: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国内20种重要的学术刊物”中未被列入的其他刊物,可视同二类重点核心刊物。)四、三类重点核心期刊(367种)

1、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2、长江系统资源与环境

3、半月谈

4、保险研究

5、北方论丛

6、北京成人教育

7、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8、北京档案

9、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

10、北京社会科学

11、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12、比较法研究

13、比较教育研究

14、财会通讯

15、财会研究(兰州)

16、财会月刊

17、财经科学

18、财经理论与实践

19、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财经问题研究

21、财经研究

22、财贸研究

23、财务与会计

24、长白学刊

25、成人教育

26、城市发展研究

27、城市规划

28、城市规划汇刊

29、城市问题 30、出版发展研究

31、大学图书馆学报

32、当代财经

33、当代法学

34、当代经济研究

35、当代世界

36、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37、党政论坛

38、电化教育研究

39、调研世界 40、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41、东南文化

42、东南学术

43、东南亚研究

44、东岳论丛

45、船山学刊

46、古汉语研究

47、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48、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9、消费经济 50、读书

51、法律科学

52、法律适用

53、法商研究:中南财政法学院学报

54、法学家

55、法学论丛

56、法学评论

57、法学杂志

58、法制与社会发展

59、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60、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6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62、妇女研究论丛 63、改革与战略 64、甘肃社会科学 65、高等教育研究(武汉)66、高校理论战线 67、工会理论与实践 68、工业技术经济 69、管理科学学报 70、管理现代化 71、广东社会科学 72、广西会计 73、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74、贵州社会科学 75、国际金融 76、国际经济评论 77、国际经贸探索 78、国际论坛 79、国际贸易 80、国际商务研究 81、国际展望 82、国外理论动态 83、国有资产管理 84、海洋环境科学 85、和平与发展 86、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87、河北法学 8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89、河北学刊 90、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91、河南社会科学 92、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93、宏观经济管理 94、宏观经济研究 95、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96、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97、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98、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99、环境保护 100、会计之友 101、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02、集团经济研究 10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04、计算机应用 105、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106、继续教育 107、暨南学报(哲社版)108、价格理论与实践 109、价格月刊

110、建筑经济 111、江淮论坛 112、江苏高教 113、江苏商论 114、江西财税与会计 115、江西教育科研 116、江西社会科学 117、交通企业管理 118、教学与管理、119、教学与研究 120、教育导刊 121、教育发展研究 122、教育科学 123、教育理论与实践 124、教育评论 125、教育探索 126、教育研究与实验 127、教育与经济 128、教育与职业 129、金融理论与实践 130、金融与经济 131、晋阳学刊 132、经济地理 133、经济管理 134、经济经纬 135、经济科学 136、经济评论 137、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38、经济体制改革 139、经济问题 140、经济问题探索141、经济学家 142、经济与管理研究 143、经济纵横 144、经营与管理 145、军事经济研究 146、开放导报 147、科技管理研究 148、科技进步与对策 149、科学管理研究 150、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51、科学学研究 152、江汉论坛 153、科研管理 154、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55、理论导刊 156、理论探索 157、理论探讨 158、理论学刊 159、理论与改革 160、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61、辽宁教育研究 162、瞭望 163、林业经济 164、林业经济问题 165、林业资源管理 166、领导科学 167、旅游学刊 168、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69、毛泽东思想研究 170、煤炭经济研究 171、美国研究 172、内蒙古大学学报(人社版)173、内蒙古社会科学 174、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175、南方金融 176、南方经济 177、南京社会科学 178、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79、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180、南开经济研究 181、宁厦社会科学 182、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 183、农村金融研究 184、农村经济 185、农村经济导刊 186、农村生态环境 187、农业技术经济 188、农业经济 189、农业现化化研究 190、齐鲁学刊 191、企业活力 192、企业家 193、企业经济 194、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5、情报科学 196、情报理论与实践 197、情报学报 198、情报杂志 199、情报资料工作 200、求实 201、求是学刊 202、求索 203、全球教育展望 204、人口学刊 205、人口与计划生育 206、人口与经济 207、人民检察 208、人民教育 209、人民司法

210、日本学刊

211、软件学报

212、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213、山东社会科学

214、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

215、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16、商场现代化

217、商业经济文荟

218、商业经济与管理

219、商业时代 220、商业研究 221、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22、上海海运学院学报(文理综合版)223、上海金融 224、上海经济研究 225、上海企业 226、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27、社会 228、社会科学辑刊 229、社会科学研究 230、涉外税务 231、深圳大学学报(人社版)232、审计研究 233、审计与经济研究 234、生产力研究 235、生态经济 236、世界经济研究 237、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38、世界农业 239、事业财会 240、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41、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42、税务研究 243、税务与经济 244、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45、四川大学学报(哲社报)24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47、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48、探索 249、特区经济 250、天津社会科学 25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52、铁道经济研究 253、铁道运输与经济 254、统计与决策 255、投资研究 256、图书馆 257、国书馆工作与研究 258、环球法律评论 259、探索与争鸣 260、图书馆建设 261、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62、图书馆论坛 263、图书馆杂志 264、图书情报知识 26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6、未来与发展 267、文献 268、文艺理论研究 269、文艺理论与批评 270、文艺评论 271、武汉大学学报(人社报)272、武汉金融 273、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74、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275、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76、西南金融 277、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78、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279、现代财政 280、现代法学 281、现代金融 282、现代情报 283、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84、现代哲学 285、乡镇经济 286、乡镇企业研究 287、销售与市场 288、新视野 289、学海 290、学术交流 291、学术界 292、学术论坛 293、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94、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95、研究与发展管理 296、扬州大学学报(人社版)297、银行家 298、邮电企业管理 299、语文研究 300、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301、云南社会科学 302、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303、运筹学学报 304、浙江大学学报(人社版)305、浙江金融 306、浙江社会科学 307、浙江学刊 308、证券市场导报 309、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319、政法论坛

311、政工导刊

312、政治与法律

313、理论学习月刊

314、中国财政

315、中国成人教育

3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317、中国高等教育

318、中国高教研究

319、中国管理科学 320、中国环境科学

321、中国教育学刊

322、中国金融

323、中国经济史研究

324、中国劳动

325、中国流通经济

326、中国农村观察

327、中国农垦经济

328、中国农史

329、中国农业会计 330、中国青年研究 33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332、中国人才 333、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334、中国人才资源开发 335、中国商贸 336、中国社会保障 337、中国审计 338、中国市场 339、中国税务 3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341、中国统计 342、中国土地科学 343、中国文化研究 344、中国文学研究 345、中国物价 346、中国物资流通 347、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348、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349、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350、中国医院管理 351、中国远程教育 352、中国宗教 353、中华文化论坛 354、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355、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社版)356、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357、中外法学 358、中外管理 359、中文信息学报 360、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361、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362、中州学刊 363、资源科学 364、自然辩证法通讯 365、自然资源学报 366、宗教学研究 367、中国行政管理(说明:其他未列入本类目录并且杂志封面标识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杂志,一律按照非重点核心期刊认定。非重点核心期刊包括:国家二级综合性与专业性核心期刊;省级综合性与专业性核心期刊。仅具有CN/ISSN刊号的普通杂志不在此列。)

下载宁波大学科研奖励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波大学科研奖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23医院科研奖励办法

    123医院科研奖励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和学术氛围,提高我院医疗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创......

    华南理工大学科研奖励办法[定稿]

    华南理工大学教学、科研与学科建设奖励办法(试行) 一、总则第一条 为充分调动我校广大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培育标志性教育教学成果和科研......

    奖励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范文

    关于奖励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的通知各相关学校:在2011年5月20日召开的胶州市教育学会年会上表彰了2009--2010胶州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金已由计财科划拨到各相关学校,请学校将奖......

    宁波大学科技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

    宁波大学科技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科研成果和学术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增......

    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奖励办法

    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奖励办法(校字[2011]40号) 四川师范大学文件 校字〔2011〕40号 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奖励办法 (试行稿) 第一条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研强校”战略,鼓励广大教师......

    济南大学科研奖励办法大全

    济南大学科研工作奖励办法 时间:2009-09-17 09:0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495次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促进我校自然科学和人文......

    兰州市中医医院科研奖励办法

    兰州市中医医院科研奖励办法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激发医务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我院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促进我院科技工作的发展,经参照相关院校科研工作激励办法......

    湘潭大学科研奖励办法

    湘潭大学科研工作奖励办法 第一条 为了充分调动我校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我校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表彰和奖励在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研工作者,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