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4学生科研与奖励条例
唐山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
学生科研与奖励条例
为了充分调动我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增强科研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本科学生学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特制定本条例。
第一条、课程论文。
在本科专业课教学中,专业必修课任课教师应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在考试课中,论文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在考查课中,论文成绩可占该课程总成绩的50%。课程论文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鼓励专业选修课采取课程论文形式,论文成绩可占总成绩的80%。
第二条、调查报告。
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不少于2000字。由系学工组负责推荐其中的10%作为优秀调查报告,由系发给一定数额的奖金,并颁发证书。
第三条、学年论文。
每位学生必须撰写学年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符合条件的向院学报推荐发表。具体见《唐山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系学生学年论文管理规定》。
第四条,对于被院学生处编辑的《唐山师院大学生论文集》的本系入选论文,酌情给予物质奖励。此项工作由系学工组负责。
第五条,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已在省级以上学术报刊上公开发表了自己独立完成的本专业学术论文,则该生的毕业论文成绩直接记录为优秀,系内酌情对其给予奖励。
本条例自制定之日起生效,解释权在系主任。
2011年9月
第二篇:科研奖励标准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科研工作,逐步实现教科研成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鼓励和调动全体教职员工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多出精品,更好地展示我校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我校整体科研水平,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条例。
外出参加学术活动。相关人员需由所在处室领导提出派遣意见后由分管校长批准,并以书面形式报理论研究室备案(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名称及其主办单位、参加者的论文题目、学术活动的起止日和派往参加人员名单)。除进修性质的培训班或科研工作会议外,如不提交论文,一般不能外出参加各类学术活动。
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研究是党校教研人员的基本功,是提高教学、科研针对性和质量、水平的基本手段。根据专题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党校及各教研室每年都应积极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深入社会实际对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考察、了解,进行有现实意义的调查研究活动。
第三章 科研成果的认定范围
第九条 一般科研成果
1.论文以市(厅)级、省级、国家级报刊杂志(有CN刊号)发表为准,须为第一作者。级别标准以省委党校认定的期刊目录为准。
2.著作以公开出版(有ISBN书号)的学术著作、教材为准。3.新闻稿件以市(厅)级及以上报刊杂志(有CN刊号)发表为准。4.调研报告以被市级以上党政机关以文件、通报、信息、简报等形式采用,或公开发表为准。
5.在内资刊物发表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或省新闻出版局核定的内资准印批号为准,部门、行业内资刊物不计。
6.征文以市(厅)级以上理论研讨会获奖或收录公开出版的论文集为准。
7.校级科研课题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校学术委员会评审,校科研领导小组最终确定为准。
8.其它经校学术委员会认定的科研成果。第十条 获奖科研成果
1.获国家、省和市及社科联等级奖的科研成果;
2.获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系统优秀成果等级奖的科研成果; 3.国家、省和市级结项的理论研究项目(课题);
4.受国家、省和市级有关部门委托并产生较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调研咨询项目(课题);
5.获得优秀等级的校级科研项目。
第十一条 科研成果如出现论文属性或级别界定、著作权争议等问题,由科研管理室审定或仲裁。
第四章 科研工作量认定标准
第十二条 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全年完成科研工作量80分,须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2篇(其中国家级1篇);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全年完成科研工作量60分,须在省级、市级以上报刊各发表论文1篇;具有中级职称的专职教师,全年完成科研工作量30分,须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2篇(或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篇);具有初级职称的专职教师全年完成科研工作量15分,须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篇。理论研究室专职人员的工作量参照以上标准。
第五章 科研成果奖励标准
第十七条 科研成果奖励标准
1.公开发表的论文、调查报告、工作研究、评论等,每千字奖励标准:国家级重点2000元,国家级1000元,省级500元,地市级200元。
2.内资刊物每千字奖励标准:国家级1000元,省级400元,地市级(含校刊)200元。中央党校内资刊物按国家级内资计算。
3.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CSSCI》全文收录的论文,另计1000元;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被摘录二分之一以上的论文,另计2000元,二分之一以下的按比例奖励;被《SSCI》收录的论文,另行奖励2000元;报刊连载的同一名称的作品,只作为1篇奖励;被转载、摘录或收录的论文,只以最高标准奖励。
4.公开出版的独撰学术著作(有ISBN书号),一次性奖励5000元;公开出版的编著教材(有ISBN书号),一次性奖励3000元;合著个人撰写5万字以上,一次奖励2000元,5万字以下的按比例奖励;再版著作或与以往出版著作(含论文)内容相近的不奖励。一般论文集发表的文章不奖励。
5.报刊和广播电视发表的本校新闻宣传题材作品,每则国家级奖励500元,省级300元,地市级200元。
第十八条 科研课题奖励标准
1.完成科研课题结项,每一项奖励国家级(含中央党校)8000元,省级重点课题5000元,地市级优秀课题(含校级)3000元(一般校级课题结项奖励2000元)。
2.有关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或决策咨询,主要内容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吸收,并以文件方式下发或转发、产生较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一次性奖励5000元。
3.我校人员主持并获国家、省、市和县级基金资助或立项的项目(课题),按一事一议原则由校委会研究决定奖励;我校人员参加(非主持)完成的合作项目(课题),按其承担的工作量和排名由校科研领导小组研究予以适当奖励。第十九条 获奖科研成果奖励标准
1.获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宣传部、社科联系统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2000元,省级1000元,市级500元;二等奖依次为1000、500、300分;三等依次为800、300、20元;优秀奖依次为800、300、100元。
2.参加党校、宣传部、社科联系统征文或理论研讨会获奖:一等奖国家级2000元,省级1000元,市级500元;二等奖依次为1000、500、300分;三等奖依次为800、300、200元;优秀奖依次为500、200、100元。
第二十条 其它规定
1.参加党校、宣传部、社科联系统理论研讨会,论文以入会通知或会议安排发言为准:每千字奖励标准:国家级1000元,省级500元,地市级200元,论文字数以会议通知要求为准。在有正式刊号书号专题论文集上发表可按相关级别标准50%奖励。
2.一般论文分别在不同报刊杂志重复发表的不累计,按最高级别奖励,可补齐差额。课题研究成果在报刊杂志发表的,可按有关标准再次奖励。
3.课题组和文章合作的作者可由内部商定奖金分配。
4.参加党校、宣传部、社科联系统以外其它部门的课题研究或理论研讨会、征文评奖,须经校领导同意,第一作者研究成果方可按有关标准奖励,立项书、批准书或入选通知书、结项通知书原件与复印件报科研研究室备案。
5.凡以我校教研人员为主笔的市级委托项目,在课题结项后,由学校酌情予以奖励。
6.鼓励行政人员积极参与科研、调研活动,年终评优在同等条件下有科研成果的优先。
第六章 科研工作量处罚
第二十一条 当年未完成科研工作量或论文等级篇数的专、兼职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不予评优,并与绩效考核挂钩。连续2年未完成科研任务的不予申报职称晋升或续聘。因休产假、或因病假、挂职超过6个月,没能完成规定的科研工作量,按全年科研工作量折半扣罚。
第二十二条 发现剽窃、抄袭、冒名等弄虚作假行为,经校委会认定,取消当事人所获工作量分值及奖项,责令做出检查,予以通报批评,三年内不得评优评先和申报晋升职称。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予以职称(职务)降级或撤销的处理。
第七章 科研申报与经费管理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四条 每年年底,各科室及工作人员将科研任务完成情况报科研管理室。计奖和处罚由科研管理室负责统计,经过公示后,由校科研领导小组审核并报校委会决定。
第二十五条
科研经费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经费、科研活动经费、教研人员教研和参加学术活动的经费、课题资助经费、科研奖励经费以及各类配套奖励经费、校刊经费等。科研经费列入党校事业费预算,由校科研领导小组负责具体运作,保证必要开支。
第二十六条
鼓励教研人员申报和承担国家、省、市、校级研究项目,在项目标书(申报材料)准备、论证、上报及立项后的实施等环节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便条件。经费资助的原则是:分类分级资助,只资助社科项目,只资助署有我校校名的项目,不重复资助,向为决策和教学服务的项目倾斜。
第二十七条 课题经费由科研管理室负责制表,分管领导审核后由常务副校长批准,财务室报支或发放。经费分二步发放,课题获得立项后给一半启动经费,剩余的待结项后付清,由课题负责人负责调配使用,但必须按照课题设计要求使用。
第二十八条 科研项目不能按期按质完成,对党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学校酌情对项目负责人进行必要的处罚并追回资助经费;不能按时完成的项目,负责人申请期限宽延的,项目资助费减半。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由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并经校委批准,从2015年6月15日起执行,原《中共揭阳市委党校科研工作条例》同时废止。
校科研管理室负责解释。
2015年6月15日
科学研究是党校教育的基础。为充分发挥党校科研资政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科研工作,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鼓励多出成果、多出精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加快教学科研一体化进程,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落实科研兴校战略,加强对我校教科研工作的管理,逐步实现教科研成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鼓励和调动全体教职员工从事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出优秀的教科研成果,更好地展示我校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我校整体教科研水平,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地方党委中心工作开展科学研究,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正确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科学严谨的学术规范,鼓励刻苦钻研、大胆探索,努力推进理论创新。
第二章 科研组织与管理
(建议成立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和学术委员会,指导开展科研工作)
第三条 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和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负责对全校科研工作的领导与总体部署,提供科研经费保障;制定校科研工作规划和计划,对科研课题计划进行组织、指导、管理与总结;批准校级课题的立项、结项,决定科研工作资助、奖惩事项;促进科研成果进课堂,加快我校教学科研一体化进程。
第四条 校学术委员会。是校委领导下的学术机构,由有关校领导和高级讲师 人组成,主要负责对全校科研工作进行审议,承担全校科研课题的认定、科研成果及教学水平的评估与推荐,提出改进建议等。
第五条 教育科。教育科是我校科研管理的职能部门,也是校学术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提出全校科研发展规划和科研工作计划;负责全校科研课题的下达和认领工作;组织协调全校科研调研活动和各类学术活动;组织实施科研课题的立项、结项的评估、评审与申报;承担科研工作量和科研成果的统计、考核;负责收集各类学术活动信息,并及时通知相关科室和教师。
第六条 其他科室。各行政处室和教辅部门是直接或间接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部门,结合本部门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围绕服务教学中心积极开展相关科研工作。第七条外出参加学术活动。学术活动是提高党校教研人员学术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鼓励相关人员外出参加各项学术活动。除进修性质的培训班或科研工作会议外,如不提交论文,一般不能外出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学术会议提交论文计入科研成果考核。
第八条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调查研究是党校教研人员的基本功,是提高教学、科研针对性和质量、水平的基本手段。根据专题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立足教、研相长,党校及各科室每年都应积极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深入社会实际对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进行考察、了解,进行有现实意义的调查研究活动。
第三章 科研成果的认定范围
第九条 一般科研成果
1.论文以市级、省级、国家级报刊杂志(有CN刊号)发表为准,须为第一、二作者。级别标准以无锡市委党校认定的期刊目录为准。
2.著作以公开出版(有ISBN书号)的学术著作、教材为准。3.新闻稿件以市级及以上报刊杂志(有CN刊号)发表为准。
4.调研报告以被市级以上党政机关以文件、通报、信息、简报等形式采用,或公开发表为准。
5.在内资刊物发表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或省新闻出版局核定的内资准印批号为准,部门、行业内资刊物不计。
6.征文以市级以上理论研讨会获奖或收录公开出版的论文集为准。
7.校级科研课题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校学术委员会评审,校科研领导小组最终确定为准。
8.入选各级各类学术会议论文集的论文。9.其它经校学术委员会认定的科研成果。
第十条 获奖科研成果
1.获国家、省和市及社科联等级奖的科研成果;
2.获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系统优秀成果等级奖的科研成果; 3.国家、省和市级结项的理论研究项目(课题);
4.受国家、省和市级有关部门委托并产生较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调研咨询项目(课题);
5.获得优秀等级的校级科研项目。
第十一条 科研成果如出现论文属性或级别界定、著作权争议等问题,由校学术委员会审定或仲裁。
第四章 科研工作量认定标准
第十二条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全年完成科研工作量40分,须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篇具有中级职称的专职教师,全年完成科研工作量30分,须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篇(或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篇);具有初级职称的专职教师全年完成科研工作量15分,须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篇。其他专技人员参照以上标准核定工作量。
第十三条 学校鼓励教辅、行政、后勤人员结合本职工作开展科研工作,参照本办法第三章相关规定认定科研成果。
第五章 科研成果计分
第十四条 学术论文成果计分标准
1.论文计分以篇为单位。公开发表的论文、调查报告、工作研究、评论等:国家级重点80分,国家级60分,省级40分,地市级20分。期刊发表的论文一般不少于3千字,报纸发表的论文不少于1千字,如低于上述字数的分值减半;期刊发表的超过8000字的成果,按原标准150%计分。校内多人合作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占60%,第二作者占40%(若论文合作者为三人以上,则第一作者占50%,第二作者占30%,第三作者占20%,第四作者及其以上不计分)。
2.内资刊物:国家级15分,省级10分,市级(含校刊)5分。中央党校内资刊物按国家级内资计算。
3.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CSSCI》全文收录的论文,另计40分;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或被摘录二分之一以上的论文,另计80分,二分之一以下的按比例计分;被《SSCI》收录的论文,另行计100分;报刊连载的同一名称的作品,只作为1篇计分;被转载、摘录或收录的论文,只以最高标准计分1次。4.著作计分以本为单位。公开出版的独撰学术著作(有ISBN书号),一次性计1000分;公开出版的编著(有ISBN书号),一次性计800分;设主编的著作计分为:主编、副主编最多占40%(如同时设主编、副主编的,主编占25%,副主编占15%);其余部分归撰写者,按个人撰写篇幅在全书所占的比例计分。个人撰写5万字以上,一次性计300分,5万字以下的按每千字5分计算;再版著作或与以往出版著作(含论文)内容相近的不计分。一般论文集发表的文章计20分。
5.报刊公开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按稿酬等额计分(凭汇款单原件和复印件)。
6.报刊和广播电视发表的本校新闻宣传题材作品,每则国家级15分,省级10分,市级5分。
第十五条 科研课题计分标准
1.科研课题以项计分。完成科研课题结项,每一项国家级(含中央党校)记200分,省级重点课题记100分,省委党校60分,地、市级优秀课题40分(一般课题结项计20分),一般校级课题记10分。
2.有关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调研报告或决策咨询,主要内容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吸收,并以文件方式下发或转发、产生较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一次性计40分。
3.我校人员主持并获国家、省、市和县级基金资助或立项的项目(课题),按一事一议原则由校委会研究决定计分;我校人员参加(非主持)完成的合作项目(课题),按其承担的工作量和排名由校科研领导小组研究予以适当计分。
4.学校鼓励成立研究团队开展科研项目的集体研究。对于集体科研项目,在项目计分中,研究团队为2人的,项目负责人占60%,课题主要参与人占40%;研究团队人员为3人的,项目负责人占50%,课题主要参与人按照参与顺序,第1参与人占30%,第3参与人占20%;研究团队人员为4人及其以上的,项目负责人占40%,课题第1参与人占30%,其他30%由第2参与人及其以上所有人员平分)。第十六条 获奖科研成果计分标准
1.获党校(行政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宣传部、社科联系统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300分,省级200分,市级100分;二等奖依次为200、100、80分;三等依次为80、50、30分;优秀奖依次为30、20、10分。
2.参加党校、宣传部、社科联系统征文或理论研讨会获奖:一等奖国家级50分,省级40分,市级30分;二等奖依次为40、30、20分;三等奖依次为30、20、10分;优秀奖依次为20、10、5分。第十七条 其它规定
1.参加党校、宣传部、社科联系统理论研讨会,论文以入会通知或会议安排发言为准:国家级20分,省级15分,地市级10分。在有正式刊号书号专题论文集上发表可按相关级别标准的50%计分。
2.一般论文分别在不同报刊杂志重复发表的不累计,按最高级别计分,可补齐差额。课题研究成果在报刊杂志发表的,可按有关计分再次奖励。
3.参加党校、宣传部、社科联系统以外其它部门的课题研究或理论研讨会、征文评奖,须经校领导同意,第一作者研究成果方可按有关标准计分,立项书、批准书或入选通知书、结项通知书原件与复印件报教育科备案。
4.凡以我校教研人员为主笔的市级委托项目,在课题结项后,由校学术委员会商议酌情予以考评计分。
5.鼓励校行政、后勤人员积极参与科研、调研活动,并给予相应的科研资助。
第六章科研工作量处罚
第十八条 当年未完成科研工作量,每少一分从年终绩效考核中扣罚5元。当年未完成科研工作量或论文等级篇数的专、兼职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不予评优,并与绩效考核挂钩。连续2年未完成科研任务的不予申报职称晋升或续聘。因休产假、或因病假、挂职超过6个月,没能完成规定的科研工作量,按全年科研工作量折半扣罚。
第十九条 发现剽窃、抄袭、冒名等弄虚作假行为,经校学术委员会认定并报校委会研究决定,取消当事人所获工作量分值及奖项,责令做出检查,予以通报批评,三年内不得评优评先和申报晋升职称。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予以职称(职务)降级或撤销的处理。
第七章科研申报、科研资助标准及其经费管理
第二十条 科研申报 1.立项课题每年年初由个人自荐、校学术委员会评荐,经校科研领导小组批准立项。年终由校学术委员会、校科研领导小组对科研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和评选。
2.科研经费主要包括:科研项目经费、科研活动经费、教研人员教研和参加学术活动的经费、课题资助经费、校刊经费等。科研经费列入党校事业费预算,由校科研领导小组负责具体运作,保证必要开支。
3.鼓励教研人员申报和承担国家、省、市、校级研究项目,在项目标书(申报材料)准备、论证、上报及立项后的实施等环节学校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便条件。经费资助的原则是:分类分级资助,只资助社科项目,只资助署有我校校名的项目,不重复资助,向为决策和教学服务的项目倾斜。第二十一条科研资助标准
1.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以篇为单位、根据论文发表刊物的级别予以资助。对于具有一定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学校鼓励并资助论文的公开发表。在国家级重点刊物发表的给予1000-3000元的资助,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的给予800-2000元的资助,在地市级刊物发表的给予500-1000元的资助。由校学术委员会对学术论文及其发表刊物进行统一评定,论文作者凭刊载论文刊物的原件、发票等领取资助经费。
2.科研课题以项为单位、根据课题级别予以资助。已获得各级立项经费资助的课题,学校按照规定比例予以资金配套支持;未获得资助的立项课题,有校学术委员会商议评定课题实际价值,酌情予以经费资助。原则上,一般课题资助经费标准为:县市级800元/项,地市级1000元/项,省级3000元/项,国家级5000元/项;重点课题资助经费标准为:县市级100元/项,地市级2000元/项,省级5000元/项,国家级8000元/项.第二十二条 科研经费管理
1.课题经费由教育科负责制表,分管副校长审核后由常务副校长批准,财务室报支或发放。经费分二步发放,课题获得立项后给一半启动经费,剩余的待结项后付清,由课题负责人负责调配使用,但必须按照课题设计要求使用。
2.科研项目不能按期按质完成,对党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学校酌情对项目负责人进行必要的处罚并追回资助经费;不能按时完成的项目,负责人申请期限宽延的,项目资助费减半。
第二十三条本管理办法由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并经校委批准,从2012年9月1日起执行,原相关规定即行废止。本办法由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中共揭阳市委党校
2015年6月
附件:揭阳市委党校期刊划分
一、校定核心期刊范围
本校认可的核心期刊限于以下几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最新版本)的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等单位联合编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文献计量学研究室编)、《重要学术期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二、校定重点核心期刊类别认定
校定重点核心期刊类别及级别原则上以广东省委党校认定的范围为准。对于不在广东省委党校认定范围的,但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视为二类重点核心期刊,即:
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2、同时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核心期刊。三、一般公开刊物级别认定
除核心期刊以外的有CN刊号的公开出版刊物,分A、B、C、D四类。A类:国家部、办、委主办的刊物;
B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省社科院主办的刊物、国家级学会; C类:省学会、省级机关主办的刊物; D类:地市级党政机关主办的刊物。(说明:其他未列入本类目录并且杂志封面标识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杂志,一律按照非重点核心期刊认定。非重点核心期刊包括:国家二级综合性与专业性核心期刊;省级综合性与专业性核心期刊。仅具有CN/ISSN刊号的普通杂志不在此列。)
重点核心期刊划分与认定名录
一、最权威核心期刊(6种)
1、中国社会科学
2、新华文摘
3、人民日报(理论版)
4、求是
5、经济研究
6、管理世界 二、一类重点核心期刊(30种)
1、经济日报
2、光明日报
3、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4、哲学研究
5、世界经济
6、社会学研究
7、中国法学
8、世界宗教研究
9、历史研究
10、政治学研究
11、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12、中国图书馆学报
13、计算机学报
14、中国工业经济
15、中国农村经济
16、文学评论
17、中共党史研究
18、中国软科学
19、外语教学与研究 20、党建研究
21、北京大学学报
22、复旦学报
23、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24、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5、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6、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7、南京大学学报
28、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9、科学社会主义 30、马克思主义研究
(注:参照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惯例,凡被SCI、EI、ISTP和SSCI等国际性权威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凭“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的证明,视同校定一类重点核心刊物发表的论文。)三、二类重点核心期刊(61种)
1、哲学动态
2、自然辩证法研究
3、中国哲学史
4、道德与文明
5、经济学动态
6、财贸经济
7、当代经济科学
8、财政研究
9、金融研究
10、企业管理
11、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2、国际问题研究
13、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4、近代史研究
15、当代中国研究
16、党的文献
17、法学研究
18、中国经济问题
19、世界经济与政治 20、中国科技论坛
21、语言文字应用(原名:语文建设)
22、中国翻译
23、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原名: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4、教育研究
25、图书情报工作
26、会计研究
27、统计研究
28、理论前沿
29、江海学刊 30、学术月刊
31、国外社会科学
32、学习与探索
33、社会科学
34、社会科学战线
35、文史哲
36、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37、改革
38、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39、南开大学学报 40、厦门大学学报
41、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2、江苏社会科学
43、欧洲研究
44、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45、当代作家评论
46、教学研究
47、青年研究
48、国际贸易问题
49、学习时报 50、台湾研究
51、国际金融研究
52、农业经济问题
53、法学
54、心理学报
55、现代国际关系
56、世界历史
57、体育科学
58、微计算机应用
59、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60、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61、党建
(注: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认定的“国内20种重要的学术刊物”中未被列入的其他刊物,可视同二类重点核心刊物。)四、三类重点核心期刊(367种)
1、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2、长江系统资源与环境
3、半月谈
4、保险研究
5、北方论丛
6、北京成人教育
7、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8、北京档案
9、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
10、北京社会科学
11、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12、比较法研究
13、比较教育研究
14、财会通讯
15、财会研究(兰州)
16、财会月刊
17、财经科学
18、财经理论与实践
19、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财经问题研究
21、财经研究
22、财贸研究
23、财务与会计
24、长白学刊
25、成人教育
26、城市发展研究
27、城市规划
28、城市规划汇刊
29、城市问题 30、出版发展研究
31、大学图书馆学报
32、当代财经
33、当代法学
34、当代经济研究
35、当代世界
36、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37、党政论坛
38、电化教育研究
39、调研世界 40、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41、东南文化
42、东南学术
43、东南亚研究
44、东岳论丛
45、船山学刊
46、古汉语研究
47、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48、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9、消费经济 50、读书
51、法律科学
52、法律适用
53、法商研究:中南财政法学院学报
54、法学家
55、法学论丛
56、法学评论
57、法学杂志
58、法制与社会发展
59、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60、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6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62、妇女研究论丛 63、改革与战略 64、甘肃社会科学 65、高等教育研究(武汉)66、高校理论战线 67、工会理论与实践 68、工业技术经济 69、管理科学学报 70、管理现代化 71、广东社会科学 72、广西会计 73、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74、贵州社会科学 75、国际金融 76、国际经济评论 77、国际经贸探索 78、国际论坛 79、国际贸易 80、国际商务研究 81、国际展望 82、国外理论动态 83、国有资产管理 84、海洋环境科学 85、和平与发展 86、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87、河北法学 88、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89、河北学刊 90、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91、河南社会科学 92、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93、宏观经济管理 94、宏观经济研究 95、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96、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97、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98、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99、环境保护 100、会计之友 101、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02、集团经济研究 10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104、计算机应用 105、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106、继续教育 107、暨南学报(哲社版)108、价格理论与实践 109、价格月刊
110、建筑经济 111、江淮论坛 112、江苏高教 113、江苏商论 114、江西财税与会计 115、江西教育科研 116、江西社会科学 117、交通企业管理 118、教学与管理、119、教学与研究 120、教育导刊 121、教育发展研究 122、教育科学 123、教育理论与实践 124、教育评论 125、教育探索 126、教育研究与实验 127、教育与经济 128、教育与职业 129、金融理论与实践 130、金融与经济 131、晋阳学刊 132、经济地理 133、经济管理 134、经济经纬 135、经济科学 136、经济评论 137、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38、经济体制改革 139、经济问题 140、经济问题探索141、经济学家 142、经济与管理研究 143、经济纵横 144、经营与管理 145、军事经济研究 146、开放导报 147、科技管理研究 148、科技进步与对策 149、科学管理研究 150、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151、科学学研究 152、江汉论坛 153、科研管理 154、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55、理论导刊 156、理论探索 157、理论探讨 158、理论学刊 159、理论与改革 160、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161、辽宁教育研究 162、瞭望 163、林业经济 164、林业经济问题 165、林业资源管理 166、领导科学 167、旅游学刊 168、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69、毛泽东思想研究 170、煤炭经济研究 171、美国研究 172、内蒙古大学学报(人社版)173、内蒙古社会科学 174、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175、南方金融 176、南方经济 177、南京社会科学 178、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79、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180、南开经济研究 181、宁厦社会科学 182、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 183、农村金融研究 184、农村经济 185、农村经济导刊 186、农村生态环境 187、农业技术经济 188、农业经济 189、农业现化化研究 190、齐鲁学刊 191、企业活力 192、企业家 193、企业经济 194、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195、情报科学 196、情报理论与实践 197、情报学报 198、情报杂志 199、情报资料工作 200、求实 201、求是学刊 202、求索 203、全球教育展望 204、人口学刊 205、人口与计划生育 206、人口与经济 207、人民检察 208、人民教育 209、人民司法
210、日本学刊
211、软件学报
212、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
213、山东社会科学
214、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
215、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16、商场现代化
217、商业经济文荟
218、商业经济与管理
219、商业时代 220、商业研究 221、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22、上海海运学院学报(文理综合版)223、上海金融 224、上海经济研究 225、上海企业 226、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27、社会 228、社会科学辑刊 229、社会科学研究 230、涉外税务 231、深圳大学学报(人社版)232、审计研究 233、审计与经济研究 234、生产力研究 235、生态经济 236、世界经济研究 237、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38、世界农业 239、事业财会 240、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41、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42、税务研究 243、税务与经济 244、思想战线: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45、四川大学学报(哲社报)246、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47、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48、探索 249、特区经济 250、天津社会科学 25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52、铁道经济研究 253、铁道运输与经济 254、统计与决策 255、投资研究 256、图书馆 257、国书馆工作与研究 258、环球法律评论 259、探索与争鸣 260、图书馆建设 261、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62、图书馆论坛 263、图书馆杂志 264、图书情报知识 265、外国经济与管理 266、未来与发展 267、文献 268、文艺理论研究 269、文艺理论与批评 270、文艺评论 271、武汉大学学报(人社报)272、武汉金融 273、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74、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275、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76、西南金融 277、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78、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社版)279、现代财政 280、现代法学 281、现代金融 282、现代情报 283、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84、现代哲学 285、乡镇经济 286、乡镇企业研究 287、销售与市场 288、新视野 289、学海 290、学术交流 291、学术界 292、学术论坛 293、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94、烟台大学学报(哲社版)295、研究与发展管理 296、扬州大学学报(人社版)297、银行家 298、邮电企业管理 299、语文研究 300、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301、云南社会科学 302、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303、运筹学学报 304、浙江大学学报(人社版)305、浙江金融 306、浙江社会科学 307、浙江学刊 308、证券市场导报 309、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319、政法论坛
311、政工导刊
312、政治与法律
313、理论学习月刊
314、中国财政
315、中国成人教育
316、中国地质矿产经济
317、中国高等教育
318、中国高教研究
319、中国管理科学 320、中国环境科学
321、中国教育学刊
322、中国金融
323、中国经济史研究
324、中国劳动
325、中国流通经济
326、中国农村观察
327、中国农垦经济
328、中国农史
329、中国农业会计 330、中国青年研究 331、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332、中国人才 333、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334、中国人才资源开发 335、中国商贸 336、中国社会保障 337、中国审计 338、中国市场 339、中国税务 3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341、中国统计 342、中国土地科学 343、中国文化研究 344、中国文学研究 345、中国物价 346、中国物资流通 347、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348、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349、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350、中国医院管理 351、中国远程教育 352、中国宗教 353、中华文化论坛 354、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355、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社版)356、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357、中外法学 358、中外管理 359、中文信息学报 360、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361、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362、中州学刊 363、资源科学 364、自然辩证法通讯 365、自然资源学报 366、宗教学研究 367、中国行政管理(说明:其他未列入本类目录并且杂志封面标识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杂志,一律按照非重点核心期刊认定。非重点核心期刊包括:国家二级综合性与专业性核心期刊;省级综合性与专业性核心期刊。仅具有CN/ISSN刊号的普通杂志不在此列。)
第三篇:科研奖励办法
公司科技项目奖励办法
(2014拟订版)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充分调动员工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公司在国内外的技术地位和知名度,为公司在税收优惠政策上创造利润,对在科技事业中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奖励,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奖励的范围
(一)政府有资助或奖励的项目;
(二)政府无奖励的项目;
(三)专利(职务发明创造)奖;
第三条 科研奖励工作每半年集中办理一次,一般定在每年的3-4月份和9-10月份进行。
第四条 科研奖励经费来源:有政府奖励的项目由各项目政府奖励经费列支,其它奖项由公司预算列支。如涉及个人所得税的,由财务部根据国家规定代扣代交。
第二章 政府有资助或奖励的项目
第五条 获得政府资助或奖励的科研项目之后,由课题负责人提交具体分配方案,公司总裁(或其指定人员)以及财务主管审核通过。
如果科研项目政府资助或奖励经费在100万元之内,并且无验收事项和复审事项,按到款经费的10%作为奖励资金,奖励参与申报、争取政府奖励、完成课题实施的员工以及公司技术创新公共奖金池。奖励资金的25%分配给参与申报、争取政府奖励的员工,另外50%分配给参与课题实施的员工,剩余的25%留存到公司技术创新公共奖金池。
第六条 分期到款的项目,如果项目资助或奖励总数在100万元之内,按到款经费的10%作为奖励资金。奖励资金的20%奖励给争取该政府项目的员工,由课题申请负责人分配;40%奖励给参与课题实施的员工,由课题负责人分配,但要确保课题按照申报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实施;20%奖励给参与验收工作的员工,由验收负责人分配,但要确保课题按照申报标准完成验收;剩余的20%留存到公司技术创新公共奖金池。
第七条 获得政府资助或奖励的科研项目之后,如果项目经费总数在100万元之上,并且无验收事项和复审事项,按累加方式计算奖励资金,即项目经费100万元以下部分仍为10%,超过100万元的部分按5%提取,总奖励资金为两部分提取之和。奖励资金分配方法为:40%分配给参与申报、争取政府奖励的员工,40%分配给参与课题实施的员工,剩余的20%留存到公司技术创新公共奖金池。
第八条 分期到款的项目,如果政府项目经费(资助或奖励)总数在100万元之上,总奖励资金按上述第七条计算。奖励资金中,20%奖励给争取政府经费的员工,由课题申请负责人分配;项目奖励总数的40%奖励给参与课题实施的员工,由课题负责人分配,但要确保课题按照申报标准高质量的完成;20%奖励给参与验收工作的员工,由验收负责人分配,但要确保课题按照申报标准完成验收;剩余的20%留存到公司技术创新公共奖金池。
第九条 如果科研项目是一次性奖励,同时含有验收或者复审等后续事项,则奖励款中,20%奖励给争取政府经费的员工,由课题申请负责人分配;40%奖励给参与课题实施的员工,由课题负责人分配,但要确保课题按照申报标准高质量的完成;20%奖励给参与验收工作的员工,由验收负责人分配,但要确保课题按照申报标准完成验收;剩余的20%留存到公司技术创新公共奖金池。
第十条 每年年终,由公司组织评审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创新奖项目和个人,奖金由公共奖金池提供。
第十一条 对于各阶段负责人的奖金分配方案,均需报公司管理层审批后,由财务部发放。
第十二条 对于通过中介公司或者代理公司申请获得的政府科研项目,项目申请阶段的奖励资金按照以上第五条到第九条规定的奖励额度减半。若项目验收阶段需公司以外第三方协助的,项目验收阶段的奖励资金按照以上第五条到第九条规定的奖励额度减半。
第十三条 特殊说明:对于公司政府或科技项目申报和执行的专职人员,由于政府项目的申报和执行是其本职工作,因此其奖励主要体现在工作绩效考核中,本奖励办法中只是予以适当考虑。
第三章 政府无奖励的项目
第十四条 某些政府无补贴的科研项目,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软件企业及产品、软件著作权等,是为了进一步取得税收优惠所必须争取的政府规定项目。
通过政府无奖励的科研项目之后,根据参与员工工作时间长短,按每人每项500-2000元奖励参与员工,如果该科研项目含有验收或者复审等后续事项,则按照每人500-2000元奖励以后参加验收或复审的员工。对于特别重大的项目、政府补贴或者税收优惠等,按照2000-20000元进行个别奖励。
第十五条 对于取得项目后执行定期申报的员工,视工作时间耗费,每年每项给予500-2000元奖励,但要保证申报工作高质量完成,不得影响公司已经取得的奖励和荣誉。
第四章 专利(职务发明创造)奖
第十六条 公司对获得授权的中国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发明人(设计人)发放奖励及报酬。
第十七条 授权专利第一发明人(设计人)的奖励及报酬总额按照如下标准发放:
发明 8000元/件 实用新型 1600元/件 外观 1200元/件
若专利发明人(设计人)为2人以下,则第二发明人(设计人)按照第一发明人(设计人)的50%予以发放;若专利发明人(设计人)为3人以上,则其余发明人(设计人)的总额与第一发明人的发放金额相等。
第十八条 专利奖励及报酬总额在专利授权(以专利证书为准)后,经专利发明人(设计人)提出申请,公司管理层批准后由财务部一次性予以发放。发明专利的奖励及报酬总额除上述一次性方式发放外,也可采取分两次的方式进行发放,即在取得专利受理通知书后,发放奖励及报酬总额的20%,取得专利证书后,发放奖励及报酬总额的80%。第十九条 针对同一技术方案同时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公司只针对发明专利发放奖励及报酬。
第五章 附 则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公司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公司
2014年3月
第四篇:宁波大学科研奖励
宁 波 大 学 文 件
宁大政„2010‟222号
关于印发《宁波大学科技工作经费奖励与
资助办法》的通知
各单位、部门: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工作层次和水平,增强服务地方能力,尽快实现“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特制定《宁波大学科技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1— 宁波大学科技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
为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科技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科技成果和学术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增强学校整体竞争力和服务地方能力,尽快实现“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根据《宁波大学关于各类项目的经费配套(资助、奖励)若干原则意见》的文件精神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奖励与资助范围、对象及方式
1.奖励与资助范围包括高级别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平台、重要科技成果、学术论文、成果知识产权和重要学术交流活动等。
2.奖励与资助对象为本校在编教职工或单位。
3.对于符合条件的个人或集体,学校实行经费奖励、配套、补助、减免等多种资助方式。经费配套按照到校经费计算(不含外拨经费,下同)。
二、科技项目的奖励与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国防预研等重大项目,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60万元;并给予立项奖励经费10万元。
2.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国防预研等重点项目,提供到 —2— 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和国防预研等一般项目,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30万元。
4.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研究期限一年及以上、三年以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天元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项目,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
5.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级指导性项目或自筹经费项目,每项补助经费2万元。
6.对以宁波大学为联合申报单位(前三位)申请获准并有经费到校的国家级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最高分别不超过10万元、6万元和3万元。
7.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的国家级项目结题时经主管部门评估为“优秀”及以上等级的,每项奖励经费2万元。
8.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务院其他各部委重大、重点项目,提供到校经费3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2万元,最高不超过20万元。
9.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省自然科学基金、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及省重大科技专项和优先主题项目,提供到校经费3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2万元,最高不超过10万元;申请获准的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计
—3— 划重点项目,提供到校经费3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2万元,最高不超过5万元。
10.经学校审核推荐,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部省级联合资助类项目,按照学校与相关单位签订的协议或规定要求提供项目经费补助。
11.学校鼓励与地方企业联合申报国家及部省级重大(重点)项目。对以企业为申报单位、宁波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前三位)的联合申报项目,项目主持人为本校教职工申请获准并有经费到校的国家级项目和部省级重大(重点)项目,经费配套按照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对待。
12.科技项目的配套、补助经费在项目立项时拨付80%,结题后拨付20%,逾期一年以上或在申请延期期限内不结题的项目,不再拨付剩余的配套、补助经费。项目配套经费用于项目研究、人才培养、科研学术交流和人员费等;项目补助经费只能用于项目研究和科研学术交流。
三、科技创新团队的奖励与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80万元;并给予立项奖励经费10万元。
2.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务院各部委科技创新团队,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浙江省重点科 —4— 技创新团队,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30万元。
4.经学校审核推荐,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国家教育部等共同资助类科技创新团队,按照上级政府部门批准文件规定执行,但不再另行经费奖励和配套。
5.学校鼓励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及地方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对以宁波大学为联合申报单位(前三位)申请获准并有经费到校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6.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的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经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评估为“优秀”等级的,每项分别奖励经费10万元和5万元。
7.科技创新团队的配套经费按团队建设周期考核合格后,视上级主管部门拨款情况按比例分期下拨,最后一期的配套经费在创新团队通过验收后拨付。创新团队配套经费用于团队项目研究、人才培养、科研学术交流和人员费等。
四、科技成果奖的奖励与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申请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分别配套奖励100万元、50万元和20万元。
2.对以宁波大学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申请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分别配套奖励30万元、15万元和5万元。
3.对以宁波大学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申请获得其他部省级科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分别配套奖励20万元、5万元、1
—5— 万元。
4.对以宁波大学为成果第一完成单位申请获得宁波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配套奖励5万元。
5.学校鼓励与外单位合作申报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对以宁波大学为主要完成单位(前五位)合作申报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给予相应级别配套奖励经费的20%-40%;对以宁波大学为主要完成单位(前三位)合作申报获得部省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给予相应级别配套奖励经费的10%。
6.科技成果奖的配套奖励经费主要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成果组织者,其中奖励金额20万元及以下的,直接奖励给成果完成人;20万元以上的根据贡献大小协调分配,分配给成果完成人的不低于70%。成果完成人的配套奖励经费超过20万元的,超过部分的40%用于项目研究。
五、科技创新平台的奖励与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6万元,最高不超过80万元;并给予立项奖励经费10万元。
2.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国务院其他各部委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50万元。
3.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的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每项经费配套不低于3万元,最高不超过30万元。
4.学校鼓励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及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申 —6— 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对以宁波大学为合作申报单位(前三位)申请获准并有经费到校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提供到校经费40%的配套资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5.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的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经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评估为“优秀”等级的,每项分别奖励经费10万元和5万元,主要用于创新平台的运行管理。
6.经学校审核推荐,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申请获准国家级和部省级共同资助类科技创新平台,按照上级政府部门批准文件规定执行,但不再另行经费奖励和配套。
7.科技创新平台的配套经费按平台建设周期考核合格后,视上级主管部门拨款情况按比例分期下拨,最后一期的配套经费在创新平台通过验收后拨付。创新平台配套经费用于平台运行管理和科研学术交流等。
六、学术论著的奖励与资助
1.对发表在《NATURE》或《SCIENCE》上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20万元,论文简报、摘要、报道、介绍等每篇奖励5万元。
2.科学引文索引[SCI]索引论文奖励经费由宁波大学王宽诚幸福基金会提供,对标注有“本文受宁波大学王宽诚幸福基金资助”(英文统一标注“Sponsored by K.C.Wong Magna Fund in Ningbo University”),并被[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不含子辑、增刊、特刊)中的article、review、letter栏目论文,Ⅰ区、Ⅱ区、Ⅲ区、Ⅳ区每篇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2万元、0.8万元;对未标注的每篇分别奖励2.5万元、1.5万元、1.0万元、0.6万元。对被[SCI]收录的其他学术论文(包括学术会议论文),—7— 有标注的每篇奖励0.5万元,未标注的每篇奖励0.4万元。3.对被工程索引[EI]核心版、非核心版收录的学术期刊论文,每篇分别奖励0.6万元、0.4万元;对被[EI]核心版、非核心版收录的学术会议论文,每篇分别奖励0.4万元、0.2万元;对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CPCI-S](原[ISTP])收录的学术会议论文,每篇奖励0.2万元。
4.对发表在国内一级期刊(不含专刊、增刊、特刊、专辑等)上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0.5万元。
5.对在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和SCD源期刊(以宁波大学主要学术期刊目录C类为准)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每篇奖励0.1万元。
6.奖励的学术论文须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引文索引的论文由科技处委托有关单位统一进行检索,或由作者提供有关材料经科技处核审认定。
7.以第一作者(须在著作中体现第一作者是宁波大学教职工)在国内一级出版社出版且著作字数不低于20万字的学术著作,每部奖励1万元。已获校其他著作出版资助的,不再奖励。
8.学术论著奖励每年办理一次;获得奖励的学术著作和A、B类学术论文,作者应向学校提供成果原件一份。
七、成果应用与采纳的奖励与资助
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完成的研究报告(咨询报告)、政策建议、论著等成果被中共中央(或国务院)采纳或得到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每项奖励2万元;被国务院各部委、浙江省委、省政府采纳或得到国务院各部委、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每项奖励1万元;被宁波市委、市政府采纳或获得宁 —8— 波市委、市政府领导肯定性批示,每项奖励0.5万元。
八、成果知识产权的奖励与资助
1.对申请职务成果知识产权,获准国内发明专利每项奖励1.5万元,动植物与微生物新品种每项奖励0.4万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每项奖励0.3万元,外观设计专利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每项奖励0.05万元。成果知识产权属于多家单位共有,学校按比例奖励。
2.学校对申请职务发明专利和获得授权的其他成果知识产权给予申请费等资助,具体资助办法参照《宁波大学专利工作管理办法》。
九、重要学术交流活动资助
1.对以宁波大学名义承办或协办、在宁波召开、对我校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的自然科学类重要学术会议,根据会议的性质、规模等给予资助。
承办或协办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定期举办的国际性系列学术会议,实际参会的境外学者来自5个及以上国家或地区、人数一般在20人以上,资助经费3—5万元;承办或协办由上级科技主管部门委托,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会议,资助3—5万元;承办或协办国际性学术会议,实际参会的境外学者来自3个及以上国家或地区、人数一般在10人以上,资助经费不超过2万元。
承办或协办由国家主管部门或全国性学术机构连续主办且有重大学术影响的全国性系列学术会议,实际参会的校外学者一般在100人以上,资助经费不超过3万元;承办或协办由国家主管部门或全国性学术机构连续主办且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全国性系
—9— 列学术会议,实际参会的校外学者一般在50人以上,资助经费不超过1.5万元;省级系列学术会议等其他自然科学重要学术会议根据学校当年经费情况,给予适当资助。资助经费凭会议正式批文或委托证明、参会人员名单、会议通知、会议综述和相关报销凭证等材料经科技处审核后报销。
2.学校设立出国学术交流基金,在规定的经费额度内,学校资助各级重点学科负责人和学科方向负责人、学科团队负责人和学科方向团队负责人等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作短期学术访问,优先资助优势特色学科的相关人员。对经审批同意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人员补助1万元。已享受学校其他学术交流经费资助或当年已享受本出国学术交流基金资助的人员,不重复资助。资助经费由出国人员凭国外旅费、交通费、会议注册费和出访报告等材料按学校出国经费报销相关规定审核后报销。
十、附则
1.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平台的配套经费作为学校互为配套的间接配套经费。
2.同一科技团队重复获创新团队资助、同一科技成果重复获奖、同一论文重复收录、同一成果重复被采纳等,学校按就高原则进行奖励和配套;对在中、英文版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只奖励一次。
3.离退休人员以宁波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的学术论著、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及成果应用与采纳均参照本办法执行。
4.经学校审核推荐,对以宁波大学为第一承担单位被上级主管部门推荐上报而未立项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科技创新平台和进入会议答辩程序的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每项 —10— 补助经费1万元,用于组织申报工作。同时,免除个人支付的国家级、部省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申报费和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申报费、成果登记费。
5.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平台的立项奖励经费直接划拨项目、团队、平台所在学院(依托学院),用于组织申报工作,由学院根据实际组织申报情况合理分配使用;科技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的资助经费分别由项目、团队、平台负责人或本校排名第一的教职工管理。
6.凡申报的科技项目、科技创新团队、科技成果和科技创新平台必须经科技处同意推荐,否则不予奖励与资助;对于科技项目、团队、成果和平台中的特殊问题,必要时由科技处组织专家进行认定。
7.本办法经第118次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10年12月1日起实施,由科技处负责解释。原《宁波大学科研工作经费奖励与资助办法》(宁大政„2006‟62号)待2010年12月1日前立项的科技项目执行完毕后废止,原《宁波大学关于科研论文奖励的补充规定》(宁大政„2008‟95号)同时废止。
主题词:科研 奖励 资助△ 办法 通知 宁波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0年12月31日印发
—11—
第五篇: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科研资助与奖励暂行办法
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科研资助与奖励暂行办法(2005年修订版)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学生科研工作,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资助与奖励方式。学生科研项目采取前期资助与评优奖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二条项目的申报
1.申报对象:我校全日制大二至大四本科学生。
2.申报要求:申请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鼓励创新性研究项目申请;鼓励跨学科协作研究的项目申请;鼓励以调查为主的项目申报。
3.申报程序:本科学生科研项目每年定期申请一次,一般在9月进行,团队成员(包括团队负责人在内)不得超过6人,团队成员不得同时参与两支及以上科研项目团队的申报;项目负责人填写“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科研项目申请书”,经一名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的教师或科研人员书面推荐,项目申请书统一报校团委。推荐人原则上作为项目的指导教师。
4.申报作品的形式: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含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共三大类。
第三条立项与资助
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会同科研处等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报批正式立项后,核定并拨付项目资助经费,每项500元。
第四条经费的管理
1.本科学生申请科研项目须提交项目经费预算;完成科研项目须提交项目经费决算表,并及时到学校计财处报销有关费用。
2.学生科研经费的使用应本着勤俭原则合理使用。学生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包括:科研项目所需书刊资料购置费、调研差旅费、印刷复印费及必要物品购置费等。
第五条结项与奖励
1.项目研究期限一般为3—5个月。项目完成后,负责人应及时填写《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科研项目结项表》,随同项目研究(调研)报告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其他与该项目有关的资料。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12000字以内。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请以4号楷体A4纸幅面排版(文章版面尺寸14.5×22cm),附于申报书后报送校团委。
2.项目结项:校团委收到结项材料后,会同科研处等部门及时组织专家统一鉴定验收。对验收合格的项目,由学校颁发“西南财经大学学生科研项目结项证书”。
3.项目奖励:校团委会同科研处、教务处组织专家对结项成果进行评审,评选出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学校分别给予一定金额的奖金,并颁发“西南财经大学学生优秀科研项目奖励证书”。
4.优秀科研项目可推荐参加校全国挑战杯和科研科创竞赛;项目组成员可申请综合测评加分、科研奖学金等相关奖励。
第六条附则
1.本办法由西南财经大学校团委负责解释。
2.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西南财经大学
二〇〇五年九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