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范文模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马庄小学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阵地教育作用,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
马庄小学依托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和爱国主义基地实施教育,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宣传载体,设计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教育宣传活动,实现宣传常态化。今年以来,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创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专栏4个、张贴“图说价值观”等系列公益广告画10块、悬挂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标语35条。举行了英雄故事会和祭扫烈士诗朗诵活动,向学生和各界群众介绍革命先烈事迹,缅怀革命先烈,在广大青少年中引起强列反响,针对来访开展烈士事迹宣讲活动2期。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在引领群众践行道德规范、增强道德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篇:大学校园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大学校园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融入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隐性教育具有潜隐性、渗透性等优势,能够潜移默化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引导青年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交融渗透和隐性教育上做文章。首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围绕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设专题讲座和精品课程,运用生动的事例和鲜活的语言阐释核心价值观,既给学生以知识的力量,又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同时,贴近深化改革实际,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结合时政要点和学生思想实际,组织开展“我心中的核心价值观”“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青春的时代境遇”等课堂讨论和实践体验活动,帮助青年学生用现实的、历史的、理论的逻辑理性审视核心价值观及其生成的广阔时代,让青年学生做到真认知、真认同和真践行。其次,融入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学生体验、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形成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生活情景分布,切实影响青年学生的日常行为。例如,在校内充分利用橱窗、展板、宣传栏、广播电视、手机报、官方微信微博、电子显示屏等介质,采取多种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场域。大力推进“三爱三节”和“三走”活动常态化,在学生中发起“做一项体育锻炼”“做一次清扫”“做一件好事”“学一项技能”等,引导青年学生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落细、落小、落实。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融入青年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理论认同转化为实践体认的必要环节,对青年学生理解“三个倡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融入社会实践活动,要做到:一是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开展时间最长、影响最广、认可度最高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应坚持实践育人、德育为先的理念,科学设计主题,优化和细分活动内容,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力。要引导青年学生聚焦基层,通过参加社会调查、理论宣讲、生产劳动、义务支教、科技支农等活动,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不断增强“三个自信”,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二是融入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青年学生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高校要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公民主体意识,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依托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积极打造志愿服务文化节、雷锋式团学组织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组织青年学生利用节假日、纪念日及课余时间走进学校师生和周边社区群众,积极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义务支教支农、环保宣传、法律援助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让“温暖别人、温暖自己、温暖社会”成为校园一道亮丽风景。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融入青年学生的榜样选树。“现在用言语既不能说服工人,也不能说服农民,只有用榜样才能说服他们。”(《列宁全集》第40卷1986年版第37页)事实证明,榜样具有示范性、激励性和生动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吸引人、感动人、鼓舞人、鞭策人,对广大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高校应充分运用榜样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和带动广大学生自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一,要融入身边好人评选活动。榜样的评选对象应着眼青年学生身边人和身边事,突出真实性、时代性、典型性,挖掘一批树得起、立得住、叫得响的身边好人。评选应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更多地依托基层院系、班团组织推荐,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选树学生身边的榜样,例如“感动校园人物”“自立自强标兵”等,让亲切生动的身边好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其二,要融入身边好人宣传活动。高校要加大宣传和推广身边好人的先进事迹,使青年学生从心灵深处对身边好人产生敬佩和仰慕,以身边好人为价值取向的标尺,激发主动学习身边好人的内在动力,进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身边好人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使青年学生易于接受、乐于颂扬;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现代新兴媒体的融合作用,打造全方位的宣传态势,使青年学生时刻感受到身边好人的魅力;要坚持宣传的常态化,常抓不懈,将身边好人的榜样教育不断引向深入,使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真正落地生根,取得实效并保持长效。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融入青年学生的文化熏陶。“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文化是不可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就建设不起来。”(《毛泽东文集》第3卷,1996年版第110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高校应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积极推动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融入文化熏陶,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一,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向青年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传承着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要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活动,打造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品牌活动。要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切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养情志、涵育文明的作用,让青年学生在其中受熏陶、受教育。其二,融入时尚文化。时尚文化体现青年的生活方式和休闲娱乐,以其鲜明的求异、前卫、创新等特征易被青年所接受,尤其90后大学生更是时尚文化的积极追随者和传播者。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时尚文化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前进,优化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用时尚现代的语言符号、影像符号、声音符号和娱乐元素,诠释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求让青年学生看得进、听得懂、乐接受,努力引导青年学生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真正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第三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析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分
析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当下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民族文化将对世界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但近年来部分错误观念在网络中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一重要理念,在社会中得到了极大地好评,但受到宣传渠道的局限,普通学生难以得到细致的指导。本文将简要分析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模式。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核心价值观 学生教育
0
我国地理位置较为独立,东部地区环海,西南部地区被高山峻岭阻隔,西北部地区寒冷干旱,独立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灿烂且独特的中华文明。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世界逐步进入到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观念更加相似。但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外来文化与当地文明难以融合的现象。当今世界中,文化逐渐融合是大势所趋,但融合的过程需要温和、渐进,激烈的、颠覆性的融合往往会给国家或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近年来,我国的社会更加开放,价值观念更加多元,个别群众受到偏激言论的影响,对我国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极为重视,各地根据自身的革命经历建立起来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对于我党实践群众路线,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与特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十八大后,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理论,是未来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方向。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未来建设的核心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理应遵守的价值规范。十九大之后党中央提出了更加具体的发展战略,从宏观层面分析,我党要在未来的15―30年的工作中,?⒅谢?民族打造成具有民族自信以及重大影响的文明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过程
鸦片战争拉开了我国屈辱的民族史,在其后的一百年,我国经历了多次屈辱的失败,使同胞的逐渐丧失了自信。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新中国迅速成立,自此中华民族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在建国初期,国家在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与前苏联等世界列强发生了局部战争。我国解放军战士在武器装备极为落后的情况下顽强抗击,打退了前苏联对我国北方地区的蚕食。一系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军民的士气,并在社会中掀起了爱国主义浪潮。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中出现了对我国文化的否定情绪,《何殇》等作品粉墨登场。2008年后,我国经济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民族自信逐渐恢复,十八大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给民族的发展指出了清晰地航标。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以及今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结了当下社会的共识,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的思想较为混乱。我国拥有近14亿人民,混乱的思想将使社会的运转效率大幅减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群众的愿望转化为目标,从而形成了具有高度共识的发展理念。同时在未来发展道路的问题上,我国同样存在较大的争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众多意见的优势做出了参考,并以更加宏观的视角,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
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
(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题特色
近年来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但在建设中各基地的主题相对雷同,缺乏清晰地特色。我国多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较为生硬,通常是建立在民族发展的自豪感以及对敌人的仇恨感两个简单的层面中。在校园内学生普遍接受到了一定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形式大同小异,因此当遇到同样的教育模式时,学生难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生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过程中,通常希望观看到更具特色的教育内容,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为学生准备更具特色的主题展示。例如黑龙江省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可举办石油科普主题的展出活动,通过模型操作,使学生可以体验到建设石油工程的艰辛,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勤劳产生自豪感。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更加具体。
(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设施陈列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设施陈列,往往采用较为传统的陈列模式,在环境、氛围以及展品的选择上通常以真实、惨烈、古朴等元素作为主要参考标准。但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学生对于静态的展览缺乏足够的兴趣,学生对于鲜活的、动态的展览氛围更加欣赏,因此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内部建设,因当积极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将现场环境打造成更具动感的展览空间。通过这样的展览模式,将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于其要表达的内容产生更好的理解。
(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运营管理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由民政部批复的文化产业单位。其多数隶属于地方文化部门,受到地方财政支持,并与宣传部门的工作配合紧密。在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由于与学校的联系较少,因此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以致影响了教育效果。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开展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管理结构中应当邀请教育部门共同参加。在今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地管理建设中,地方党委应当积极发挥自身作用,组织当地教育部门与文化部、宣传部共同建设、管理基地。通过教育部门的积极参与,教育基地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将得到大幅的提升。
(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社会功能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社会功能较为单一,在社会实践中自身的作用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教育基地当下的工作方式较为被动,工作的方向仍以配合宣传部门的工作为主。但这样的工作方式难以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各种资源,使得其教育效果难以得到全面发挥。针对这一问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与当地的旅游等部门积极开展合作,通过进一步建设使该基地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从而将自身的影响力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展。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邀请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日常的旅游接待中。使学生可以在推广爱国教育的过程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一)运用社会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不应仅仅局限在理论说教的方式中,而是要通过自身行动是群众与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实践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积极进入到社会中,开展更多的社会关怀活动。例如,部分教育基地可建立助学扶困基金,并与学校开展联合行动,给予当地贫困学生以实际的经济帮助。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定期组织高校学生,共同进入到贫困地区,对当地的留守儿童进行帮助。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行动,学生可直观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价值观。
(二)主动走进校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方式较为单一,对于学生的教育主动性较差。针对这一问题,教育基地应当与当地的教育部门或高校开展联合行动,以便在校园内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基地领导应当主动转变宣传观念,并与教育部门共同摸索固定的合作模式,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得以进入到校园内进行。同时教育基地应当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教育的过程建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的方法。同时爱国教育基地可在学校内建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小组,通过小组在校园内的配合,使学生得到更加细致的讲解。
(三)利用互联网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下的社会中互联网已经高度普及,在互联网+政策的引导下,社会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在日常的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将自身的宣传广度进行拓展。首先教育基地应当利用微信等交流工具,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使学生可在日常的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解。再有教育基地应当针对当下网络中不良言论,进行有效的批驳,并利用信息平台将自身的意见进行更大范围的宣?鳌M?时教育基地可在校园年内开展相关的征文活动,并将优秀的文章发布在信息平台中,使学生的观点得到更多的关注。
四、结语
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建设中应当加强自身的主题特色建设,以便教育重点更加突出。其次教育基地应当加强内部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以便对学生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同时教育基地应当充分运用网络平台,使自身的影响力得到扩展,并通过与学校的联合提升对学生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华文.立德树人维度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2]宋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6.[3]赵天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作者简介:安新丽,文博副研究员,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宣传科,研究方向:宣传教育。)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用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大学生作为最具有创业潜力和创新意识的群体,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路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一些大学生在创业中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模糊、政治信仰不够坚定等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路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业教育 大学生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背景与现状
随着高校学生扩招人数的增加以及毕业生专业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逐渐凸显,如何把“史上最难就业季”变成“最好创业季”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创业人才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国家、社会、高校共同关注的重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同时,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科技水平的稳步提高,日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道路。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国高校大学生扩招背景下高等教育实践科学发展策略的要求[1],同时也是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落实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
目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举措主要侧重于提供完善落实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和创业资金的扶持力度,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的工作。其中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工作由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合作开展。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比创业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在创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扭曲、政治信仰迷茫、心理素质弱、团结协作观念较差、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意识淡薄等核心价值观的偏差问题。面对学生中出现的这种价值取向产生偏差的问题,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2]。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有利于形成新的人才观。通过研究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能培养一大批精英人才,造就一批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而且也能促进全新成才观的形成[3]。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最重要的人才基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认知、理解以及掌握。创业教育就是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等创业的基本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涵盖了大部分专业教育的内容,如果大学生缺乏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根本就不可能创业成功。
从实践意义来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能有效推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并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化改革,对于提高人才培养具有长远的现实和战略意义。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果高校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的传授,根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形势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是高校落实创新教育方针与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以人为本”教育方式的转变,更是促进和谐社会稳定发展、减轻就业压力、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措施[4]。此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能让大学生创业少走弯路,避免大学生误入歧途。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指导下进行创业,大学生的创业路才能走得更加坚定和踏实。
从战略意义上来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5],我们培养的创业者不仅要有成就事业的专业能力,还应该具有理想信念、伟大抱负、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真正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国的复兴之路和强国之梦奋斗不息。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体系
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撰、教学方案设计等多个环节都还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不能等同于创业技能培训,教会大学生创办一家公司,开办一个实体不应该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更重要。
第一,应该明确把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业人才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引领,起到导向作用。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业人才,意味着我们培养的创业人才能将自身发展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将个人奋斗与国家兴旺发达相结合;同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会伴随他们创新创业发展的全过程;而创业的艰辛、阅历的增长、人生的历练也会使让大学生更加懂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重要价值。
第二,应该明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写进创新创业教材。目前创业类教材书目虽然众多,但普遍存在教学理念认识不足、编写水平参差不齐、教材内容重术轻道的问题。即便是创业意识的教育更多还是停留在表面,通过就业压力分析、成功学或经济利益等驱动激发大学生产生创业意识,而这些仅是创业的原始动力并不能成为创业成功的核心动力。创业的核心动力应该来自于职业理想、卓越导向、成长导向以及价值导向形成的合力,这正好是当前教材欠缺的内容,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写进相关教材讲义十分必要。
第三,应该转变创业教学方式,润物无声地培育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创业课程设计上应该抛弃传统式知识的传授方式,创业的过程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而传统的说教方式本身就没有体现“创新”。应该转变老旧的创业教学方式,通过情境引入、经典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大学生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国家、社会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才有创业的环境保障和制度保障;只有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才有创业的公平竞争和法制保证;只有个人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能成为才德兼备的创业人才。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价值认知和思维模式的训练,在教学方法上通过创业模式的提炼、案例分析的引导等参与性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思维改变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创业,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接受教育并内化为自觉行动。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创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需要学生用行动去落实,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行为决策自然会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中让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重要。大学教育一定要注重将弘扬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着力打造真实“小社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育人环境。“只有学校本身是一个小规模的合作化社会的时候,教育才能使儿童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做准备”[6]。所谓真实“小社会”的育人环境,是指高校在学生创业教育中要引入市场法则、社会规则、法制原则和道德准则,按真实社会里面企业的创建和发展指导学生创业行为。这个小社会里有“政府”和“企业”,有“政策”、“法规”。其中扮演“政府”角色的可以是学生会中的学生企业联合会,也可以是指导校内学生企业孵化中心的专门团队。他们发挥“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作用。所谓的“政策”、“法规”就是既要制定为“企业”提供创立、发展的帮扶办法,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也要设定严格的红线,让“企业”按规则办事,承担“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对创业学生既要关爱也要严格要求,使这些“企业家们”血管里要流着“道德的血液”,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在打造真实“小社会”的环节中,高校应特别注重发挥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创业服务主要包括高校在校内校外对大学生创业平台的搭建、学生创业组织的管理、校园商业秩序的维护等,而这一切管理行为都需要一个统一的价值观进行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管理者和创业者应该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
第二,大力培养一支具备专业学识、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优秀导师团队。好的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创业导师应该经常和学生联系沟通,言传身教相结合。今天的学生可能就是明天的企业家,所以导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发展十分关键,青年们会以更大的能量去影响社会和他人。在创业导师团队的选拔上不仅要看重过硬的专业、丰富的学识,更要考察教师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创业导师的组成团队除了高校教师之外,还包括校外企业家、创业成功者,在选择创业导师时要特别注意全面考察导师资质,将具有正能量和正确理想信念的优秀专家聘为创业导师,他们不仅能教给学生创业的知识经验,更能通过自身的正能量带动学生成长。
第三,多渠道培养创业学生团队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创业过程中培育核心价值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的利益观和感恩意识培育。如同企业要通过依法纳税体现其对国家、社会、他人的贡献,学生企业也应该依据一定原则,通过一定渠道去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比如成立助学基金会等形式帮助困难同学。二是培养规则意识。在学生企业注册的时候,应规定所有股东的学习成绩底线,项目要合理有创意、不能损害学生权益,企业项目视野不要只局限于学校层面,可以适当往校外发展,从源头上避免学生因为创业耽误学习、避免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三是培养风险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每个经营时间节点,要求学生企业按时提交财务报表,通过报表的管理及时掌握学生企业经营情况,规避学生企业经营风险。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对于报表中的失信行为进行顶格处罚,对于严重违规创业组织进行注销,或依据学校规定对相关的同学会进行相应处罚。
(三)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形成合力,鼓励大学生在创业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创新创业会遇到很多难题,除了自身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之外,创业过程中还需要丰富的经验、资金和人脉资源,单以学校一方之力推动学生创业成功难度很大。目前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出台了系列政策。人社部发布了《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地方政府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同时还创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希望以多方力量共同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还应该注重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转变家长观念。家长需要理解子女创新创业的初衷和意义,认识到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国家战略发展方向。家长要用的长远眼光和大格局教育子女。当前国家大环境鼓励青年创业,给大学生创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作为家长来说,应该认识到影响创业成功的因素很复杂,用理性的思维,根据自身经验和社会阅历给子女提供帮助,让他们对创业有全面、客观的认识。没有创业经验或文化层次较低的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陈述创业方案,结合自身经验对他们给予意见,或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资源,帮助子女找到合适的咨询途径。
其次,家长要适度的参与子女创业过程。学生家长大都具有较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社会资源。面对无资金、无经验、无人脉的创业新手,家长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手段去帮助他们,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通过自身努力去争取这些资源,而不是不劳而获地赠予。总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过程是一个艰辛而残酷的过程,会有成功也会面临失败,但是大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体验创新的过程并收获经验教训。
再次,家长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子女创业。由于大学生的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学习经历都有,学生在创业项目选择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顺境时容易骄傲自大、逆境时容易退缩和气馁。此时家长可以通过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教育自己的子女,用主流价值观积极引导子女,让他们保持正确的心态和道德情操去创业。
综合而论,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科学发展策略的要求;是推进高等教育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是推进高校毕业生全面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对形成新的人才观,提高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国家政策的导向、社会舆论的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活动的开展、家长观念的转变都对大学生创业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政府、高校、社会、家庭都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最终版)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淮安市延安路小学 汤红燕
电话:*** 邮箱:243828355@ qq.com 【摘要】:小学理应成为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教学要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级管理也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然而最重要的目的是忘记那些实实在在的知识,创造性地使受教育者记住它们本身的价值,形成良好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及发展方向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公民素养。【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价值,公民素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习主席通过“系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形象而深刻地指出了价值观教育在学生的青少年阶段以及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本文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本校本班的教学、班级管理、德育等方面的融合及实践情况试探索能使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我看来,目前,小学教育教学在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素质的公民上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小学教学中的有效性不到位。
1、目前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很重、课时多,要完成大量课内外作业和各种考试,学校仍然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重要的标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应付检查阶段。
2、教师的教的有效不到位。部分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表现在备学生不全面、备教材不深入,备教法学法不灵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不透彻,在与课堂教育教学融入上就更谈不上了,或是迁强附会,或是浅尝辄止。
2、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效性不到位。
1、一些地区重点小学与非重点小学观念严重,择校费贵,择校现象严重,小学校园仍然存在分班现象、排名现象、有的学校还会有分重点非重点,有的还存在有高中低年级的等级差别,往往老师眼里好学生的地位要高于后进生,对于那些后进生缺乏温情。这样的现状与基础教育的富强、民主、文明、平等、公平、诚信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是相背的。
2、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每一位老师对学生的违纪犯错都千方百计地予以剔除,不少老师还抱有让
所有学生成为一色的“好模子”,殊不知,这是对学生个体发展规律极大的不尊重。
3、班级管理的有效性不到位。有时我们依然会以考试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我们是否应该摒弃基础教育阶段这些淘汰选拔的标准?切切实实地关心小学语文学科本身的价值,加强德育的渗透,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与素质的提高。
4、德育的有效性不到位。德育工作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应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唯考试标准,激励同学们全面发展自己,培养有道德、有素质的社会公民。
5、理论研究的研究的有效性不到位。我国学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的融合上多集中大学生或是在学校的德育工作的研究上,虽然最近我国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对青年价值观问题的研究给予了注意与重视,但是如何使价值观教育有效地融入小学教育教学以及班级管理中,据了解,目前缺乏对青少年尤其是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与价值观问题的整合与研究。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在中小学价值观实践的过程中,价值观的引导有其本身的特点与规律,具体来说,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遵循整体性原则,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有机的体系,不同层次及同一层次的不同的价值范畴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务必整体设计、协同推进。其次是行动性原则上,“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核心价值观必须结合实际相应的行动来进行,体现为在某一特定情境内下真实的价值行动。再次是层次性原则,分四个阶段考虑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层次性:小学低年级阶段(1-2年级),小学中年级阶段(3-4年级),小学高年级阶段(5-6年级)等。最后是协同性原则,努力使学校内部达到协同;家校达到协同;学校与社区以及广泛的社会机构达到协同。
我们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上做了尝试,有许多地方让人眼前一亮:
第一,改变、转变教学的评价观。
基础教育阶段的评价是合格性的评价,而非选择性的评价。考试、分数、选拔、淘汰不应该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南师大
杨启亮教授说的好:基础教育的评价应该是兜底的评价,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应该是“一个都不能少”、“义务教育”。我们学校以前是弱势学校,生源质量不高,大部分来自经济偏僻家庭的学生,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是留守儿童,还有一些是身心有残缺的,每个班总会有几个这样的问题学生,但是我们的老师依然无微不致地关注每个人,重视每一位贫困儿童、每一位流守儿童、每一位残疾儿童......他们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答错了你可以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补充、没有想好的可以先想想;不清楚地可以问问;写错了可以纠正多写几遍;不会读的其他同学可以帮他;不同意的可以讨论;老师错了的可以批评;还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通过补差反馈、谈话交流等方式,把自己的爱传递给了孩子和教育。他们的教育是大爱的教育,这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和谐、平等等要求的,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也有效地融入了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比如在《秋姑娘的信》课堂上,低年级魏老师引导小朋友学习课文中与动物朋友为友时,适时引出了“友善”这一核心价值观内容,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对待朋友要友好;数学课上,有些老师会带领大家做游戏,游戏过程讲究公平公正,这也反映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教研活动中,校语文学科带头人孙校长强调教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正正关注到学科的本身价值而非单纯的知识技能,更关心到学生的公民素质的养成。
第二,榜样接近,让德育目标愿景触手可及。
所谓“榜样力量无穷大”,我们学校的老师没有为学生树立遥不可及的榜样,反而这些富有特色的“尊重”学生的做法让笔者感触很深:
1、“星”级展示
学校在每个班级专门设臵了一个板块,称为“星星榜”,班级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记录,表现好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对应的星星。每个月评选,只要表现突出,每位学生都有机会成为“公众人物”,里面包括“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公益之星”、“礼仪之星”,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这样的榜样近在身边,较于传统的背诵名人名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更生动鲜活,学生们有了自己努力和前进的标杆仅仅是几步之遥,学生内
心充盈着走向优秀的期待。
2、我心我语
教师黑板报上的名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人名言,而是学生自己的话,比如: 知识是勤奋的影子,汗珠是勤奋的镜子。让灵魂展现高洁,让校园保持清洁。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你行,还是我行。勤奋打造优秀自我。......小学生的语言稚嫩却不失意蕴,贴近生活学习,只要踮起脚尖就可以实现愿望。
3、倡导做“3”学生。
学校给每个班都立下了“规矩”:比如一排二放三捡垃圾。一排就是排座位,桌子要求整齐,桌肚无杂物;二放要求每位学生离开座位时要把凳子放到桌子下面;三捡提醒大家随时保持卫生,捡起纸屑。还有比如站队时要做到眼不乱看,手不乱动,身不乱晃,小学生有了这样的警醒,就能做到做得正,行得正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一点不假,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文明校园的形成。我们有的班主任还学到了教育和鼓励学生做“三有”学生,即“有用,有益,有功”,这种做法体现了教者的智慧,因为他尊重学生的现时状态,给了每一位学生成功的可能。这些要求目标明确,更具可操作性,学生更容易实现。
第三,教育实践活动,让情感濡染远离虚幻,让常规教育彰显温情。学校开设了图书馆,每个班定时去借阅,引导孩子们品读《没有一棵小草自惭形秽》,让学生感怀小草的纤弱而昂然、卑微而不屈;引导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爱别人和接受别人爱的能力;引导学生阅读《夏洛的网》让学生感受朋友间的互帮互助……这些优秀作品的阅读将勇敢、自强、感恩、爱心、悲悯这些情感注入孩子的心田,表明了对学生情感的重视和人格的尊重;此外,学校开展的诗词节,通过墙报的宣传、诗词常识的普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传播了传统文化,同时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底蕴;每周两次开展的诗词朗诵社团让学生诗词歌赋的陶冶下感
受了幸福和文明,让传统文化文明的种子在孩子的心底生根发芽;关于节水、小手拉大手等主题班会、法制讲座,预防火灾的专家讲座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法制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具可操作性。
第四,真诚反思,让教育不再失范。教育的反思目的在于纠偏和救赎:
1、我的教育中有“唤醒”吗?
孤独一人时,我时常拷问自己是否对顽劣孩童厌弃,是听之任之还是努力“唤醒”,是强加遏制还是在尊重前提下悉心引导。
2、我的教育中“人尽其用”了吗?
班级管理中,教育活动中,我时常扪心自问:在我的教育中,每个孩子都有其合适的位臵吗?他们的价值都得到肯定了吗?他们都获得应有的尊重了吗?
3、我给孩子补救的机会了吗?
孩子作业没做,或者违背了我班会课上苦口婆心的教育,出现学校的违纪行为,我给孩子补救机会了吗而让其在灵魂被感化的同时实现了精神的自我救赎了吗?
反思,让我的教育教学思路更加清晰,让我的教育理念更加清晰,也让我的教育教学行为更合规范。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益损,而至无为,无为而不为也。这句话提醒我教学要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班级管理也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最重要的目的是忘记那些实实在在的知识,创造性地使受教育者记住它们本身的价值,形成良好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及发展方向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公民素养。
参考文献:
[1] 向玉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齐鲁学刊2010年
[2] 石中英《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人民教育
[3]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如何进行有效地教学》
[4]杨启亮《教育的有效性》
[5]张爱军《浅谈人本理念下教育价值的实现》.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