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心价值观融入
聚焦“五字”发力 提升核心价值观感召力
——上海推动核心价值观更好融入社会生活的调研报告
根据中宣部宣教局关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融入社会生活”调研任务的要求,市委宣传部会同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通过召开市区两级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研讨会,走访基层单位,考察特色项目和听取一线干部群众意见建议等方式开展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上海针对超大城市经济加快转型发展、人口社会结构日益多元、群众利益诉求复杂多样、传统社会管理面临挑战的特点,采取有力措施,推动核心价值观更好融入社会生活,基本形成“四脚落地”的工作格局。
一是市委有要求。2014年4月,市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上海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从宣传阐释、重点项目、实践载体、工作机制、制度保障等方面规划布局。韩正书记多次作出指示,提出明确要求,把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结合起来、与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纳入“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2016年8月,召开全市培育核心价值工作现场推进会,进一步推动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政策法规、社会治理、行业管理、社会生活,更加注重教化弘德、践行崇德、建制立德、聚力厚德,提升核心价值观感召力。
二是条块有部署。根据市委要求,全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部署工作任务,制定措施办法,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市区联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之中、落实到媒体舆论引导之中、落实到文艺作品创作之中、落实到改革发展成就宣传之中、落实到重大历史纪念活动之中、落实到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之中、落实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之中,落实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管理使用之中、落实创新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之中,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同向同行的正效应。
三是培育有重点。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在贯穿结合融入、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通过示范引领、宣传教育、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和制度保障等,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广泛开展“7+1”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弘扬优良家风,积极倡导优良校训,精心培育企业精神,营造社区和谐文化,创新发展乡贤文化,抓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大力倡导社会公益,强化党员志愿服务……推出实施“市民修身行动计划”,把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生活化,努力让每个人都能感知、领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四是实践有特色。集成全市新闻、理论、文艺、社会、网宣、对外宣传优势,“六宣联动”,放大“乘数效应”。以微电影为载体,每年举办微电影大赛和市民微电影节,镜头聚焦凡人善举、典型故事,千余部作品,讲述感动、励志、温暖的追梦人故事。持续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各类群众性宣讲,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通俗。依托“上海书展”平台,推出数百种核心价值观优秀图书,策划各项专题活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颂先进、扬正气形成常态,每年举办“光荣与力量”感动上海年度人物评选,先后推出汤庆福、邹碧华等一批重大典型,每逢周一,全市报、台、网合力发布展示“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形象,成为市民身边鲜活的价值观。挖掘利用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大历史事件,举办“日出东方”——上海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主题展等,给广大市民以情感滋养、道德教化和价值引领,宣传阐释具象化、典型引领立体化、实践养成分众化、文化滋养生活化,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主要做法
上海各地区、各部门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形成了“五字推动法”:
1.在“宣”字上下功夫,以核心价值观主导社会舆论。一是阐释解读。准确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依托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东方讲坛”举办点以及“道德讲堂”、“书房讲堂”、“职工书屋”、“浦江学堂”、“宅基课堂”、“茶楼书院”等文化阵地,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结合形势政策宣传教育,通过大众化、通俗化、多样化的方式,面向干部群众开展宣讲解读,增进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每年组织群众性宣讲5000多场次,参与听众达到80万以上。二是系列点赞。推出“中国梦·申城美”系列宣传活动,包括“中国梦·劳动美”、“中国梦·邻里美”、“中国梦·校园美”、“中国梦·公益美”等,活动涵盖普通劳动者、社区居民、教师、青少年、志愿者等社会人群,通过发动群众寻找和推荐身边的最美人物,运用各种手段方式,为“最美劳动者、最美校园人、最美志愿者、最美社区邻里、最美党员先锋”等点赞,形成鲜明的价值观导向。三是社会传播。营造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精心制作“图说党的诞生地”、“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等作品,鼓励各地区创作推出了“诚实守信”、“崇德向善”、“规范言行”、“文明新风”、“美丽家园”等一批主题鲜明、创意新颖、生动感人的公益广告,在公共场所、建筑围档、公共交通等,利用橱窗展板、道旗灯箱、车载电视、电子显示屏等张贴刊播,在地铁换乘站、商业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设施,有机融入核心价值观元素。
2.在“做”字上抓落地,以核心价值观提升幸福指数。一是鼓励善行义举。聚焦凡人选榜样,组织动员广大市民、网民举荐好人好事,评议凡人善举,引导人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常为义善之举、常做有益之事。2014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共报送近千个先进个人(团队),覆盖各类社会人群。全市先后上报“身边好人”近200个,其中,数十人入选中国文明网“好人榜”。社区、企业、学校、村镇和窗口单位设立善行义举榜,定期张榜更新,褒扬凡人善举,弘扬美德善行。二是倡导和谐家风。注重家风建设,推动核心价值观入户润心。2015年5月7日,召开全市“三个注重”建设工作座谈会,市委宣传部等七家单位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工作的意见》,组织开展“征集好家训、评议好家风、寻找好家庭”系列活动,共收到市民投稿的家风好故事3000余篇、家训3.5万余条,吸引市民网上留言27850条。三是创建文明村居。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小区创建工作,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村居、进楼组,使核心价值观建设惠及民生。各地区把村居和楼组作为落小落细的路径,围绕“忠孝、勤俭、诚信、礼和”,开展“家训、家规、家风”大讨论、大征集活动,深化“美丽楼组”、“漂亮楼道”、“美好家园”创建活动。
3.在“渗”字上求生根,以核心价值观浸润日常生活。一是向基层渗透。市委宣传部等推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公里文化服务圈,以全市119家教育基地为原点、以“三公里”为服务半径,以契约化形式固化服务对象,“三公里文化服务圈”已覆盖16个区,共纳入3166家基层单位,以“展、讲、演、映、访”为载体,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2014年以来,累计开展各类主题活动42500余场,受众超过2927万人次。市司法局开展“法治城区”、“基层法治”创建活动,举办群众性法治宣传活动,推动“法治文化”进社区,使“法治”价值观落地生根。二是向生活渗透。依托全市448个志愿者服务基地、180个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聚焦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重病等特殊社会群体,开展人文关怀、志愿帮扶活动,同时组织党员、公务员和公众人物就近就便参与,开展邻里互助、签约包助、结对帮扶、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三是向百姓渗透。突出市民主体作用,在全市开展“文明居住”大讨论活动,征集文明居住“金点子”,颁布“市民修身行动纲要”,开展“中国梦·申城美·修身行”,根据新的形势,制定“新七不”规范,就是马路不乱穿、车辆不乱停、垃圾不乱扔、宠物不扰邻、餐食不浪费、言语不喧哗、守秩不插队,引导推动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家庭、渗透百姓、浸润人心。
4.在“实”字上做文章,以核心价值观滋养市民心灵。一是引领市民的价值航向。运用互联网数字化手段,对核心价值观进行故事化传播,2014年,以“中国梦申城美——追梦人的故事”为主题,举办全市微电影大赛,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2015年,以“行进上海·精彩故事”为引领,开展全市微电影大赛和市民微电影节,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累计征集到1660余部影片,通过文汇新媒体、新浪上海、优酷土豆、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平台等进行展映展播。充满正能量的微电影故事在银幕公映、视频传播、网络点击,潜移默化浸润受众的心灵。二是增强市民的法治意识。把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生活管理,破解城市管理瓶颈,探索“五违四必”治理模式,依法加强对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违法用地进行全面整治,做到安全隐患必须消除、违法建筑必须拆除、脏乱差现象必须整治、违法经营必须取缔,优化依法治市环境,改善城市管理形象。三是夯实市民的道德基础。把目光投向“平凡的大多数”,用真实的呈现反映医学救治,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激发更多的善心、善念、善行。市卫计委、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急诊室的故事》和《人间世》电视广播力作,采用蹲守式采访、沉浸式拍摄、解剖式分析方法,用真实感动市民、感动社会,用真实赢得理解、支持、尊重、认同。《急诊室故事》电视收视率名列全国前三位,腾讯点击量2700万人次。《人间世》被誉为打通两个舆论场的力作。5.在“带”字上化力气,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一是重点人群“树标杆”。结合“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市主要媒体每逢周一,报台网合力发布、集中报道一位先进人物,先后推出了各行各业120余位先进典型,树立了一批敢于担当的优秀基层干部形象,如普陀区桃浦镇莲花公寓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梁慧丽等等作为基层干部代表,走进市委常委的学习会,这些先进典型既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也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带头人,为全社会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树起标杆。二是模范人群“作示范”。充分发挥模范人群的示范作用,以感动中国“双百”人物杨怀远的“扁担精神”作为德育资源,打造学校的德育文化,创设“扁担精神代代传——德育资源室”、“杨怀远志愿者服务社”,编写《启蒙篇》、《学校篇》、《感悟篇》、《实践篇》等德育课本,开展各种形式的传承“扁担精神”实践活动,使“立德树人”价值取向扎根中小学、融于学生心灵。三是公众人群“引品行”。注重发挥文艺界、影视界、学术界等大师、明星、专家学者等社会公众人物的品行引领作用,在上海文学艺术奖评审中,坚持德艺双馨标准,“德”有欠缺的一票否决。同时树立周小燕、秦怡等著名公众人物的先进典型,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大使”。上海大学开放教授鲍鹏山,创办《浦江学堂》,坚持传承文化、培育人格、凝聚民族的办学宗旨,坚守感发志意、化育气质、倡导文明的教学理念,用传统文化经典诠释核心价值观,2010年至今,开设国学系列讲座30多场,受到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普遍欢迎。
三、对策思考
1.聚焦“社会生活”五个领域,注重细分融入。一是关注消费生活,实现“愉悦快乐”的价值需求。吃穿住行是最基本的消费生活,当个体或群体成为消费者的时候,会产生许多“价值观需求”或“价值观诉求”,如买房人期盼售房人足够“诚信”、买衣人希望卖衣人态度“友善”、用餐人注重餐馆“文明”等。吃穿住行的本质特征是服务,要在服务行业大力倡导“诚信”、“友善”、“文明”,把核心价值观落细于各个环节。二是聚焦社区生活,实现“平安和睦”的价值需求。社区生活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活动区域,当居民、村民享受平安、和睦生活的时候,内心的幸福感会不断升华。平安和睦的本质特征的幸福,核心价值观应当转化为幸福场景。要深化“幸福社区”创建活动,在每个社区践行“和谐”、“友善”、“法治”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居民村民的幸福指数。三是聚焦邻里生活,实现“近邻胜亲”的价值需求。近邻胜亲是每个家庭、每个人对邻里生活的愿望。要传承“近邻胜远亲”的传统理念,针对超大城市和社区居民构成特点,构建新型邻里关系,改变“同住一栋楼、互不相往来”的“陌生邻里”状况。四是聚焦家庭生活,实现“爱亲孝养”的价值需求。爱亲孝养是每个家庭幸福美满的基础,“家和万事兴”。要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家庭和谐和睦,深化“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打牢社区、社会和谐的基石。五是聚焦职场生活,实现“人际生态”的价值需求。人际生态是每个职场人的内心追求。人际生态的本质特征是文明,要用核心价值观引领职场生活,营造职场良好的“人际生态”,消除职场潜规则,传播职场正能量。
2.要推动核心价值观的“五个化”,注重自然融入。一是理论宣传大众化。核心价值观12个词,都有理论内涵和实践指向,理论界的诠释与老百姓的说法并不高度契合,如理论界对“法治”的诠释可能侧重于依法治国管好社会,但老百姓的说法可能侧重于政府依法行政、不侵犯人权。对此,应把核心价值观理论宣传的“官话”转化为“民语”,尽可能用百姓话语进行宣传,使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做得了。二是培育方式具体化。培育核心价值观方式方法有很多,但在社会生活中培育的方式方法只能是“具体化”,要把12个词从抽象转化为具体形态,譬如“文明”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培育,可以表现为文明居住、文明出行、文明驾车、文明养犬、文明施工等一系列的要求或规范。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观要求描划的越具体、越具象,群众就越能够理解和掌握。三是践行引导故事化。在社会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并非易事,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引导工作,而对于群众来说最有效的引导方式是讲故事。如“友善”价值观没有多少深奥的大道理,但怎么样做到“友善”却有许多学问,要善于讲故事、潜移而默化。四是传播渠道网络化。当今社会“触网”已成为基层群众的生活方式,核心价值观应更多通过网络进行传播,才能实现“融入”目标。如“诚信”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是网络平台,商务合同、单位协议、居民公约等的诚信规范和诚信标准以及诚信信息,都可以通过“诚信网络体系”进行传播、查询、公开,推进“诚信社会”建设。五是氛围营造常态化。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比之融入政治和经济领域更需要营造氛围,这种氛围的营造应当常态化,使群众时时处处事事感受核心价值观。如“敬业”价值观不仅要覆盖各行各业,还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大力营造“工匠精神”的敬业氛围,为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等提供价值观支撑。3.要处理好社会生活领域的“五个关系”,实施科学融入。一是处理好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构成社会生活的总和。日常生活中油盐酱醋、吃喝玩乐是群众物质生活形态;同时也少不了阅读鉴赏、歌唱舞蹈等的精神生活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蕴含价值观,如“诚信”价值观较多蕴含于物质生活,“自由”价值观则较多蕴含于精神生活。为此,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必须界定清楚各自所体现的价值观元素,避免价值观的“错位融入”。二是处理好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关系。上海是超大城市,城市居民的价值取向带有“海派文化”烙印;同时,上海还有市郊村镇,乡村生活方式依然存在,村民的价值取向较多保留“农耕文化”痕迹。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要把握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重点,如同样是“和谐”价值观的融入,中心城区则应侧重职场生态建设,市郊乡镇要侧重家训家风建设。这样的有侧重,能够实现价值观的“精准融入”。三是处理好白领生活与蓝领生活的关系。上海正进入“白领时代”,出现了许多金领群体,但也存在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庞大蓝领队伍,而白(金)领和蓝领的生活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并且制约和影响各自的价值取向。由此,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应当针对白(金)领和蓝领各自的价值取向,采取不同的融入方式。如同样是“敬业”价值观的融入,对白领更多地倡导创新精神,对蓝领更多地倡导弘扬工匠精神。这样的不同要求,能够达到核心价值观的“贴近融入”。四是处理好高层生活与草根生活的关系。客观上,上海社会存在生活于高层和生活于底层的两类群体,形成“高层生活”和“草根生活”两种生活状态,前者指的是中高层政府官员、成功企业家、千万富翁、明星大款等的生活模式,后者指的是普通职员、小微企业员工、退休人员、农民工等的生活模式。不同生活模式制约和影响不同的价值取向,高层生活群体更追求“自由”、“法治”等价值导向,草根生活群体更诉求“民主”、“和谐”等价值期盼。要探索融入高层生活和草根生活的不同路径,前者要在“带头践行”上多提要求,后者要在“注重培育”上多做文章。这样的区分,能够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智慧融入”。五的处理好日常生活与特殊生活的关系。社会生活是多样式的,一般以群众为主体的日常生活,构成社会生态样式,同时也存在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特殊生活,构成政治生态样式。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既要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更要融入党员和干部的特殊生活,两者不能偏废。特别是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基层群众,更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排头兵。这样的处理,能够实现核心价值观的“重点融入”。
第二篇: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
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
刚刚过去的“三八”妇女节,各庆祝妇女节的报道中意求深远的是“和谐家庭”、“好婆媳”受表彰(本报3月10日3版《多姿多彩庆“三八”》)。虽说是民间的评比、表彰,但事关家风、村风、民风,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群体在判断社会事务时所需恪守的道德根基、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3个层面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梦想,看似与我们有些遥远,却昭示着底线,实际与我们息息相关。今年春晚小品《扶不扶》一时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就是一种价值选择的迷茫。本报“美在身边”栏目中刊登的人物与故事,看似平凡、琐碎,但真实地发生在你我身边,都传递着真善美。“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正是平淡的琐碎小事,日常的凡人举措,普通的社会生活,折射出国家、民族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追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把所提倡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领导干部的言行作为,决定着社会的风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地生根、融入社会生活,领导干部带头是关键。有的领导干部台上说反腐,台下照贪污;表面重申明规则,暗地照行潜规则;人前表拆违,背后又建违„„上行下效,在这样的“引领”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吹了个泡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融不进社会生活。只有领导干部带头照镜正衣、洗澡治病,从自己开始,严纪律、正作风、作表率,才能转变作风、树立新风。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媒体的鼓与呼绝不能缺位。作为党的喉舌,媒体要发挥宣教优势,广泛报道各种崇德向善人和事,传播主流价值,唤呼社会良知,使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同“美在身边”时时刊登各类身边坚守正道、敬业
奉献、虔诚勤勉、孝老爱亲的人和事一样,电视、广播、网络、书报都需深入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弘扬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相信只要媒体营造良好的氛围,向上向善向美的良性互动将更多涌现,核心价值观定会成为社会主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还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形成健全的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在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暨实施“美丽诸暨”三年行动计划动员会上,市领导提出要研究制约措施,制订村规民约。通过集体研究制订的村规民约,基于传统,活化传统,与时俱进提倡做什么、反对不能做,让传统中的优秀内核通过社会动员、全民推广,融入现代生活才具生命力,才能使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将成为现实。
第三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教案设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教学设计大赛—
题目:《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学科:小学数学
任教年级:五年级
作者:陈翠珍
单位:珠海市红旗镇三板小学
联系电话:***
单式折线统计图
珠海市红旗镇三板小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科学兴 国,科教强国思想。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3.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统计图的使用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平等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国家现在正在全国范围内在国民心中树立良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国家富强、民主。一个国家要强大,科技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让广大青少年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将来为祖国的富强做出贡献。你们听说过了吗?我国家早在2001年起,就每年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人。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热爱科学,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2006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12年,参赛队伍已经达到了51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陈翠珍(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示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能表达清楚意思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2006-2012年)。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
(3)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2.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点。
教师:折线统计图完成了,同学们思考一下,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图中其他的点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在折线统计图中也能根据图中的点看出每年参赛的队伍数量,这与条形统计图是一样的。(板书 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2)了解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
教师:在图中除了点还有什么?(线段)这些线段看起来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这些线段的长短、倾斜角度会不同呢?
教师:从2006年到2012年,哪年间参赛的队伍数量变化最大?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互相补充后教师小结:从2007年到2008年的线段长度最长且坡度最“陡”,所以2008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大。
(板书
线段: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教师:观察一下其余的5条线段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哪一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最小?为什么?
(3)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像条形统计图一样直观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我们只需看每条线段的长度与坡度,就能知道数量增减的变化情况。这就是折线统计图比条形统计图更妙更“强大”的地方,也更能体现这些比赛的一些具体情况。因此,我们说“折线统计图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3.分析、绘制折线统计图(1)预测数量变化情况。
教师:请继续观察折线,根据折线的变化情况,你能说说这几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吗?
学生:2007年数量减少,2008年数量增多,2009年数量稍微减少,2009年至2012年逐年增加。
教师: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追问:总体情况怎么样呢?这说明什么? 学生:这几年参赛队伍数量呈上升趋势。
教师:对,说明爱科学爱创造的青少年越来越多,科教兴国也是必然。根据总体情况来看,你预测2013年参赛队伍数量会有多少支呢?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2)绘制折线统计图。教师:刚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教师得知2013年参赛队伍是528,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在作业纸上把2013年的数量表示在折线统计图上。
(3)学生动手绘制,教师巡视指导。展示学生作品,全班交流。
提出并解决问题。教师:根据现在的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问,由其他学生解决,教师适时引导。
4、举例认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教师:同学们,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看到过折线统计图? 举例:股市行情图、心电图、气温变化图、路程行驶图、某地每年人均收入等。(教师课件展示)
(四)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1)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
(2)根据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集体评议,汇报交流:
(1)全班读题,请学生说说该题统计的是什么。(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绘制的折线统计图。(4)回答第一个小问题,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5)解决第二个问题,指名回答。
2、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练习根据统计图找相关信息。(2、3、4题,课件示题,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再集体汇报评议。)
3、根据某地2014年全年降水量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绘制折线统计图。(生在作业纸中练习)。
(五)全课总结 教师:同学们,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征?通过学习这些统计知识,我们更加热爱科学,也明白了科技发展能让我们的祖国更强大,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社会会更和诣,更文明。我们也要热爱生活,要科学公正的整理生活中的数学数据。
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特点:既能表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晰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线段:反映数量增减变化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探讨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依托、文化支撑和价值追求,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路径,要从凝聚共识、法治规范、典型示范三个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生活生活情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先进文化之魂,是引领人们崇德向善、立言立行的航标灯塔。不论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实现,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都不能光喊口号、搞“形式主义”那一套。要想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增强文化活力、凝聚人民力量的作用,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捷径,只能靠脚踏实地地贯彻,扎扎实实地落实。正所谓“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1]p103。为此,要用中华文化的巨大感召力,凝聚人们的思想共识,坚定社会主义信仰;要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警示作用,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法律化;要从小事做起,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
一、以情动人,修身立德,崇尚立志养心,趋善避恶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思想篱笆。“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1]p1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同样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史,凝聚着亿万儿女不懈的精神追求和对中国梦的美好向往。无论是“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的人民情怀、“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宽广胸襟,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为政之德,无不是中国先人深沉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是他们对当时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经验总结和思想凝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吸取养分。用“夙夜在公”代替骄奢淫逸,用“鞠躬尽瘁”代替唯利是图,用“克己奉公”代替徇私枉法,用“知耻禀节”代替鄙陋龌龊。用中华文化的民族魅力和朴素情感,融情于人,寓情于理,努力形成全社会的思想共识,汇聚起一股股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洪流,牢牢筑起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篱笆,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2.弘扬真善美,坚守道德底线。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用个人的小德来筑社会和国家的大德。社会环境的差异必然导致个体的不一致性,若是非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人,必然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在当前开放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们要允许个体在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水平上的高低不一。但是,这不等于放任自由,没有底线。任何时候,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区别是不能抹灭的,是非曲直是不能颠倒的,老实人不能吃亏,坏人要受到惩罚,向人民者荣,逆人民者亡,都是不能改变的。这是在社会主义中国不可僭越的底线。要清楚地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有赖于社会的道德约束和个体的道德自觉。任何时候,都要正确处理好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关系,弘扬真善美,坚守道德底线。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做到心中有明镜,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同时,要发挥道德心灵净化器和行动指南针的作用,用知行合一的德,“引导人们激浊扬清,增强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注重道德实践和道德养成,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着力把扭曲的价值观矫正过来”[3],从而以个人的小德铸就社会的大德大善。
3.汇聚持久的追梦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竹有立根破岩而坚劲之志,人能“虽九死而犹未悔”。坚定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是催人向前的兴奋剂,是团结中国心、汇聚中国情、支撑中国梦的巨大力量。当前,多元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挑战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一些信念不坚定的党员干部由于精神上缺“钙”,得了“软骨病”,生活上腐化、政治上腐败、道德上堕落。一些人由于信仰缺失,崇尚个人利益和金钱至上,从而对社会主义事业置若罔闻、事不关己。这是我们的“总开关”失了灵,是我们要亟待解决的核心价值观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国之魂魄,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精神纽带,是我们每一个“追梦人”都要具备的“定风珠”。任何时候,都要解决好“总开关”的问题,补好精神上的“钙”,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相信“乘风破浪会有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抵御艰难险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铸就辉煌中国梦。
二、以法束欲,检身自律,坚持三省吾身,慎独慎行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保障。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去,用法律的力量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树立全民的“法治信仰”。
1.运用法治思维,做到于法有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和复杂的工程,光靠伦理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必须拿起法治这根“带电的高压线”,在硬性上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共同守则予以遵循。要将“平等、自由、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融入到制度建设中去,使制度本身既具有公正性又具有严明的纪律性,又使制度的实施能够保证公民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合法权益。通过建立合理的赏罚机制、考核机制和培训机制,惩恶扬善、奖廉惩贪,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必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做到重大改革、重大议题和重大判断都“于法有据、于法有理”。一定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贯彻法治思维,做到知行合一,“上下对称”,从而为法治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2.树立法治信仰,严于律己。习近平同志曾经说“人心是最大的政治”[1]p273。人心也是最大的法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自觉树立起法治信仰,做到人人心中有杆法治的秤,促使人们从“他律”走向“自律”。党员干部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法治素养和思想境界,坚持“三省吾身”,每天“照照镜子、洗洗澡”,努力做到慎独、慎初、慎行,少一点利益薰心的诱惑,多一些克己奉公的执着,坚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体公民要养成良好的法治习惯,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积极学法,日常守法,遇事用法。我们要以法约束自己,讲规矩,守礼节,绝不“越雷池半步”,脚踏实地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下去,贯彻下去。
三、以行示人,落实细小,做到上行下效,清风劲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人们的自觉践行,空谈只能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必须从小事做起,于细处着手,克服困难,创新方式,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吹遍千家万户,润泽每一个人。
1.健全领导体制,树立先进典型。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领航人”。当前,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会、进家庭、进学校,关键在党,成败在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建立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强化党委领导,加强社会协调,督促单位落实。其次,党员干部要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以自身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思想觉悟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不断完善自身,做好本职,奉献社会与人民。再次,各级党组织要本着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把道德修养、思想觉悟、诚实守信等指标,纳入到党员干部的政绩考核、任用选拔和日常学习中,加强党风建设,严明党的纪律,培养一支素质高、能吃苦、为人民的好队伍。
毛泽东曾经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一个榜样胜过于书上二十条教诲”[1]p89。要不断深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开展学习道德模范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和道德标杆。通过“感动人物”“十佳青年”“文明单位”“诚信单位”等评选活动,将一些先进的人物和他们的典型事迹挖掘出来,通过在社会上的广泛宣传与倡导,让人们了解他们的崇高品质和先进事迹,激励人们效仿他们、学习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与差距,努力创造一种讲正气、崇德善、乐奉献的和谐社会新风尚。
2.加强载体建设,营造主流生活情境。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4]。我们要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加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建设,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各种形式植入书本、网络、电影、动漫等载体中,加以传播。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核心思想以文字、符号、图像和影视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以方便人们记忆与理解,从而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践行。要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社会、进家庭、进学校的有益途径,开拓传播渠道。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教育孩子“心中有榜样”,分清好人与坏人,辨别是非善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校园生活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书本、融入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实践活动,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社会生活中,要发挥各单位、各部门、各企业的向导作用,贴近群众,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向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青少年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增加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从细处着手,于实处用力。“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每一个宏图远志,都需要具体的支点;每一个瑰丽梦想,都需要现实的落点。”[1]p1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就要从细处着手,于实处用力。首先要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十三五”规划,将其融入到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过程中去,从而实现国家富强、政治民主、文化自由、社会公平和生态和谐。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青年教育问题、人民住房问题、医疗保险问题、群众养老问题和就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人心的凝聚、社会的稳定和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工作,必须要深入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特征和思维共性,根据他们职业、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分门别类地有针对性地向他们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清楚地知道,只有解决好个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才能落实好一群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最终才能形成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从而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惠及百家。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3]袁新涛.习近平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责任编辑马永义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总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总结
一年来,我校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培养学生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扎实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学校思品、社会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分学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文化教育。
二是发挥主题特色课程的育人作用。我校依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组织开展了三大特色主题系列课程教育活动:1.各年部、各班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强化学校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教学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各班级利用班会讲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相关内容,让广大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核心、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都能够耳熟能详。进行了国歌、校歌班级比赛,在国旗下的讲话中进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主题演讲。2.通过公民教育主题课程强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教育——主要通过社会实践课形式开展了大量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学雷锋活动等教育实践活动。学校推行搭建了一个学生、学校、家长三方互动教育的平台,定期召开学生、家长家校互动大会,对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责任意识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社会主人翁意识。
三是通过养成教育主题课程强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从养成入手是兴隆台一中开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教育的一大特色。学校针对性地提出:“爱国先从爱班、爱校、爱集体开始;敬业先从”把负责的每一件小事做好”的责任心和做事态度开始;诚信先从不说谎、不欺诈开始;友善先从关爱身边的人开始”的养成教育指导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很好地融入进去。学校特别强调和重视遵守纪律、遵守行为规则的养成教育,为了使之得到落实和抓出成效,学校进一步强化了精细化管理,改进了学校日常值日制度,变每日一班的值日管理变为每日上下午各一班的值日管理,值日管理过程更为细化、更有力度,并采取用短信和校务日志的形式每日向师生反馈当天班级、学生表现情况。学校还在制度上保证了教育的时间,学校规定每天早自习后为学校集中小结时间,这样就把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教育落实到每天,落实到年级、班级各个层次,养成教育得到真正的有力的落实。学校良好的校风、文明守纪的学生风貌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年来,无师生违法犯罪发生,无一起校园伤害事故及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学校举办了校园文化节、德育、体育工作现场会。学生们军队般“快、静、齐”的集队、整齐的做操以及学生良好的课内外组织纪律和文明规范的行为等,都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和赞赏。
兴隆台一中 2014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