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像科室登记制度
影像科室登记制度
1、登记室工作人员在护士长领导下,负责科室所有检查病人的检查登记、预约诊疗、信息录入、报告发放等工作。当班人员应提前到岗,按时开诊,并做好全面准备工作。登记室工作人员应坚守岗位,主动、热情、有问必答,树立医学影像科良好窗口形象。
2、各种检查由医师详细填写影像诊疗申请单,办妥手续,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摄片部位等,核实收费后登记并录入PACS系统,方可进行检查。初诊患者应依次序编排新号;复诊患者要在PACS系统中查找出老号,按老号登记,以供诊疗参考。登记处要将申请单扫描存入PACS系统,供各岗位人员核查,并将申请单原件留存。
3、急诊患者随到随检;特殊造影检查、介入诊疗均应事先预约,做好相关准备并履行告知制度,向患者交待诊疗前的准备及注意事项;外院会诊患者优先予以安排。
4、各种检查胶片、报告发放前,要核对患者基本信息、检查部位、方法、胶片数量等与登记、记录情况是否相符,发现缺份应及时查找,同时应做好患者姓名及病名索引。及时送发住院患者诊疗报告,并有签收手续。
5、及时做好各项工作量的统计工作,并上报院相关职能科室。
6、非本室人员不得进入登记室或操作医学影像科计算机网络系统(PACS)任何终端设备。
第二篇:医院检验、影像科室检查登记及反馈制度
医院检验、影像科室检查登记及反馈制度
1.检验科室登记项目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年龄、检验方法、检验结果、检验日期等6项基本内容;影像科室(包括放射、B超等)检查登记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和检查结果等基本内容。医院检验、影像科室的纸质登记簿格式设计应包含以上项目,检验、影像科室工作人员登记病人信息时不得漏登或缺项。
2.对门诊和病房送检或开单的病人检出异常结果,特别是对传染病诊断有确诊或临床诊断意义的病原学、血清学检验指标和病理影像,应在出具检验、检查结果后,除将报告单交给病人外,应在2小时内将异常检验或检查报告单送达送检(开单)科室或医生,并做书面反馈记录由送检(开单)医生签字交接。异常检验、检查结果反馈交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不得将报告单放在窗口由患者自取。
3.检验、影像科室每周对本科室登记报告情况进行自查,工作站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每月对检验、影像科室登记报告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核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改正,对造成传染病漏报或患者隐私泄露的严重情况按法律法规及医院规章制度严肃处理。
第三篇:介入科室器材使用、登记制度
介入科室器材使用、登记制度
1、介入室仪器到位后,由药械科会同相关人员验收、调试、培训后办理手续,交科室进行正常运行,做好登记记录工作。科室应有专人负责保管、养护。
2、为加强介入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工作,降低介入医疗器材临床使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根据《介入医疗器材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的规定和要求,由医院介入医疗器材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定本制度。
3、对从事介入医疗器材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 技术职称或者经过相关技术培训,并获得国家认可的执业技术水平资格。
4、对医疗器材使用技术人员和从事医疗器材保障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开展医疗器材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操作规程等相关培训,建立培训档案,定期检查评价。
5、介入科室对医疗器材应当严格遵照产品使用说明书, 技术操作规范和 规程,对产品禁忌症及注意事项应当严格遵守,需向患者说明的事项应当如实告知,不得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患者。
6、发生医疗器材出现故障, 介入科室应当立即停止使用, 并通知设备科按规定进行检修;经检修达不到临床使用安全标准的医疗器材,不得再用于临床。
7、发生医疗器材临床使用不良反应及安全事件,介入科室应及
时处理并上报质控科及委员会,由质控科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
8、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一次性使用无菌维和部队器械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有关规定, 对消毒器械和一 次性使用医疗器材相关证明进行审核.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按相关法律规定不得重复使用,按规定可以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当严格按照要求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并进行效果监测.医护人员在使用各类医用耗材时,应当认真核对其规格,型号,消毒或者有效日期等, 并进行登记及处理。
9、临床使用的大型医用设备,植入与介入类医疗器材名称, 关键性技术参数及唯一性标识信息应当记录到病历中
10、对在用设备类医疗器材的预防性维护,检测与校准, 临床应 用效果等信息进行分析与风险评估, 以保证在用设备类医疗器械处于完好与待用状态, 保障 所获临床信息的质量.预防性维护方案的内容与程序,技术与方法,时间间隔与频率,应按照相关规范和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订。
11、在大型医用设备使用科室的明显位置, 公示有关医用设备的 主要信息,包括医疗器材名称,注册证号,规格,生产厂商,启用日期和设备管理人员等内容。
12、对于生命支持设备和重要的相关设备,制订相应应急备用方案.13、医疗器材保障技术服务全过程及其结果均应当真实记录并存入医疗器材信息档案.
第四篇:影像科室专业进修计划
附件1:
影像专业进修计划
一、临床放射培训6个月 培训要求:
1.掌握X线成像原理,熟悉常规摄片技术,如头颅、胸、腹、盆、四肢及脊柱等部位的摄片原理和要领,了解CR和DR运行原理; 2.掌握人体正常结构的X线平片表现,熟悉头颅、胸部、腹部、四肢及脊柱的常见病、多发病的X线诊断基础知识;
3.掌握消化道的正常造影表现,熟悉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的原理并掌握检查方法和诊断基础知识,掌握泌尿系统X线正常造影表现与诊断基础知识,熟悉输卵管造影检查的原理、方法和诊断基础知识;
4.能使用规范的X线诊断术语书写诊断报告,能参加放射科门、急诊值班和夜班工作。
二、CT、MRI培训6个月 培训要求:
1.掌握CT及MRI成像的原理、及其构造,理解和掌握各种CT扫查方法及MRI序列的运用条件的选择;
2.掌握CT及MRI各部位正常影像学表现,并掌握如颅脑、颈、胸、腹、脊柱、四肢等各部位常见病、多发病的CT表现及诊断。3.掌握CT增强方法及操作原理,熟悉CT增强造影剂使用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掌握造影剂意外的处理原则,熟悉CT及MRI头、颈、胸、腹、脊柱、四肢等各部位常见病、多发在CT增强后的各种表现及诊断;
4.能使用规范的CT及MRI诊断术语书写诊断报告,能参加CT室门、急诊值班和夜班工作。
三、DSA及介入放射学培训6个月 培训要求:
1.掌握DSA及介入放射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掌握DSA造影方法如穿刺和插管等操作,掌握DSA造影剂使用中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与造影意外的处理原则;
2.掌握人体头颅、胸部、腹部及四肢各脏器正常血管DSA造影表现与各部位异常DSA造影表现;
3.掌握DSA 常见的非血管内介入和血管内介入的临床应用:对于头、颈、胸、腹、盆腔等部位各类肿瘤血供的诊断及栓塞手术。4.对介入科室人员应进行相关学科的培训如肿外、胸外、腹外拓宽知识面,增强在实际操作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多种影像技术综合运用的能力
第五篇:关键科室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
关键科室患者识别、转接与登记制度
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完善关键流程(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等)的患者识别措施,健全转科交接登记制度。特制定患着身份识别、转接与登记的相关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2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病情危重、意识障碍、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转科相关制度
⑴凡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转科者,经转入科会诊同意,并在会诊申请单上签署意见,转出科持会诊单联系好床位,方可转科。
⑵转入科对需转入病人应优先安排,及时转科。如急危重病人,转入科应尽快解决床位;如转科过程中有导致生命危险的可能,则应待病情稳定后,由转出科医师陪送至转入科。
⑶转科前由经治医师开出转科医嘱,并写好转科记录,通知住院处,按联系的时间派人陪送到转入科,向值班人员交代有关情况。
⑷转入科应及时诊治或抢救转科病人,写好接收等记录。⑸危重病人转科时,转出科医师应向转入科医师当面交代病情。
⑹如病情需两科共管者,应以原所在科室为主,共同负责协商解决,定期按时查房。
8、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⑴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
⑵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9、急诊、临床科室、手术室、I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⑴急诊科危重患者转科: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诊就诊的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病情、置管情况、特殊情况等,并填写急诊科危重患者转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⑵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护送,确保搬运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诊就诊病例;认真与科室护士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生命体征、意识状况、皮肤完整情况、出血情况、引流情况等,填写门诊急诊患者与手术室、病房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⑶科室与手术室转接患者:科室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科室与手术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⑷手术室与科室转接患者:手术后,手术室护士仍应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写手术室与科室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对于违反该制度的相关责任人,予以全院通报批评,并勒令定期整改,并处与一定金额的罚金。该制度从下发之日起执行。
院内关健科室间的患者转接流程
1、急诊与手术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医嘱;护士收到并确认;通知病人办理入院手续;佩戴腕表;与医生确认是否通知麻醉科及手术室;术前准备工作;整理病历;等待通知;与麻醉师、手术室护士详细交班。
2、急诊与科室交接程序
医生开出住院证,家属办理手续;核对病人身份后;通知病区主班护士,准备物品等待通知;转运前评估病情;与接收科室护士详细交接班。
3、手术室/麻醉科与科室术前交接和术后交接的程序与内容
术前交接:科室择期手术病人术前交接;核对手术交接核查表;准备病历及药物至术前准备室;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交接。
术后交接:术后手术室护士通知病人回科室时的准备事项;送病人至科室病房;评估病人后科室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