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浅谈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摘要:职业院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还存在认识、资金投入、人员结构等方面问题,本文从什么是数字化校园,为什么建设,如何建设,建设内容以及建设困境等五方面阐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建设 职业院校
2012年3月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加快建设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共建共享环境。2011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发展目标:全面建成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及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为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提供支持。2012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等等提出数字校园建设的要求和目标。
一、什么是数字化校园
数字化校园可分为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内涵就是我们所作的概念定义,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数字化校园用层次化、整体的观点来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将校园网上信息进行更好的组织和分类,让用户在网上快速发现自己需求的信息。为师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环境,让管理人员科学地、规范地管理自己的数据,并将这些信息方便地发布出去。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其外延包括其历史沿革和边界说明。是在以学校为单位的班级建制的传统校园的基础上的教育网络体系,其形成的数字空间使得现实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可无限延伸,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具体表现形式上,根据分类的不同,既可以是中小学类型的数字化校园,也可以是大学或其他法人机构的数字化校园;既可以是一个学校独立建设的单体式的数字化校园,也可以是多个分校区组合成的复合式的数字化校园。
二、为什么建设数字化校园
国家发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2020年)和教育部发布的推进信息化建设相关文件,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成为目前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当今时代学校发展和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造更好的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环境。一方面解决教育均衡化问题,一方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从学院实际出发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因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解决面临日益扩大的的招生规模,与有限师资力量之间的矛盾。目前很多学校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而学校的教师资源又极为有限,和学生数量的增长不成比例。从工作内容上说,教师每天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多,在这些琐碎但重要的事情化花费的精力偏多,而无法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更优质化的服务。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唱独角戏,学生默默接受知识的教书方式和学习模式,数字化校园建设则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为出发点的,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变换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模式,通过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资源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第二,科学决策依赖于大量的信息资源支撑。决策者的决策往往是来自于长期的经验积累,对于各部门上报的不一致的数据,决策需要相应的精确数据支撑才能做出决策分析。
这就必须依赖于数据的支撑、实时查看全校业务运行状态,如学生基础数据、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学生住宿数据、学生消费数据等等,长期的数据积累提供准确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帮助决策者快速了解学院业务动态、分析趋势,直观快速了解学院的真实全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
第三,全校信息资源有效利用与信息孤岛之间的矛盾 学院有大量的信息资源,有效信息的利用和积累可以为上层的管理提供知识管理和有效服务。从学院的业务需求进行分析,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核心业务;教学是知识传播的过程、科研是知识创新的过程,两者都依赖于知识工作者、信息资源大量的交流、互动、协作。
但目前学院部门之间横向联邦、独立开展业务,各个业务单元的流程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同时,学院处于管理变革的过程中,整个学院的业务流程不断变化,从具体的表现上来说,例如教务处、学生处及宿管部学生名单是有差异的;有些学生已经休学了,教务处已经登记,但是学生处和宿管部没有及时得到登记,宿管部门还在给他分配宿舍,学工处还在给他发助学金;教职工情况登记表每年需要重复填报等。这些现象使全院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大大降低。
数字化校园建设促使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学校可通过数字校园平台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对上层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和依据。领导可以根据数据来做决策分析,实时查看全校业务运行状态,教师可根据此数据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数字化校园建设,可以为学校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提供师生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
第四,师生一站式、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与校园网服务局限性的矛盾
校园网服务主要是以学生和教师的管理、科研、生活等为核心,但是内容上相对来说有很大欠缺,不能为师生及领导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目前,广大师生及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师生希望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排课、成绩管理、学生信息管理等,享受一站式、个性化、高效的信息服务;业务管理部门希望通过信息化实现自动化的业务处理,减轻日常事务处理的工作量。简化业务流程,降低学院运营成本。现有的信息化建设现状还不能满足师生、业务部门的需求,信息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难度大的复杂型系统工程,其实施过程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需要调研、分析、整理一个符合学院发展战略、符合师生需求的、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校园总体建设规划,需要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进行正确、稳健的实施策略,需要充裕的资金持续投入、需要各部门配合工作,而目前学院对信息化部门这些支持都严重不足。
由于以上的压力与矛盾,学院希望通过数字化校园(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来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提升效率,扩展师生服务,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如何建设数字化校园
建设好数字化校园,首先,要有学院领导班子参与,分管领导进行总体规划、拍板和协调。数字化校园的规划必须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同步,最好是提前一些;学校新上马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环境的升级改造,都是实施数字化的好时机;正确处理好建设中的关键矛盾,如建设经费问题和人员编制问题,课堂教学信息化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主次地位问题,具体实验环境建设和学校数字化整体关系问题等。其次,建设数字化校园,必须体现学校的特色,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建设,要反映出学校的校园文化传统和发展服务功能。
在教学方面,要恰当地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同时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的学习,从而形成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科研方面,要利用互联网促进科研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加快科研信息传播,促进国际性学术交流,开展网上合作研究,利用网络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向教学领域转化,以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从而大大提高科研的创新水平和辐射力。
在管理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职能信息管理的自动化,实现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便捷的沟通,实现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协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减员增效,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
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要建立覆盖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区域的宽带高速网络环境,提供面向全体师生的基本网络服务和正版软件服务;要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化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艺术馆等;要在校园内建立电子身份及其认证系统,从而为学校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学院社区服务方面,要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需要开展各种网络化服务项目,包括电子商务、电子医疗等,为师生员工提供便捷、高效、集成、健康的生活和休闲娱乐服务,形成智能型的社区服务体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同时,促进与家长的交流,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再有,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注意遵循教育信息化自身发展规律。数字化校园建设要遵守国际,国内和行业标准外,要特别注意具体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接口标准和操作规范:数据交换平台的数据交换标准,新应用加入的接口标准;身份认证与授权的用户认证的接口标准,授权信息的接口标准;消息与协作平台系统给用户发送任务消息的接口标准,在网页上集成用户在线状态的接口标准;数据服务平台调用报表服务的接口标准;安全体系规范的安全管理与操作规范;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运维操作规范。可以说,校园网建设的标准化是共享共通的桥梁,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提高提高应用系统的使用效益,就要提高学校教育核心业务对信息化的依赖度;要提高管理系统的服务效率,必须能够快速应对和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孤岛、维护成本、新技术应用、信息安全、学生网隐等问题。
四、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包括硬件基础建设、基础软件建设和应用软件建设,硬件基础建设包含网络设备、服务器等;基础软件建设包含用户中心、数据中心、信息交换、统一认证等;应用软件建设包含教学类、教务类、管理类等。也可以用以下几个阶段来划分:
网络硬件为主的建设。这一阶段主要关注的是校园网络的硬件基础建设,同时提供部分网络基本服务,与此同时,也进行部分信息应用内容的建设,如电子化图书馆、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
信息系统为主的建设。主要表现在应用支撑系统的建设,如办公自动化、各类管理信息系统、数字化图书馆及网络教学系统等。由于应用的需要与推动,继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更多的网络基本服务(如身份认证)。另外,随着应用的增加,统一的应用服务系统开始建设。由于各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与学校的管理模式和部门的具体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这项工作将伴随着清华大学在进行一流大学建设中教育体制的改革逐步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网络大学的建设。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校内信息化普及后,建设一个新型的网络学院将是此阶段的主要任务。这一阶段,是数字化校园真正展现魅力的时候。现代化的远程教育、虚拟实验室、个性化信息服务将是这一阶段的重点。
五、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困境
虽然国家对数字化校园建设非常重视。但是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对数字化校园建设认识存在差异,数字化校园建设缺乏长期统一的规划,领导不重视或重视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年长的老师喜欢传统的管理教学模式,对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不太容易接受等等。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道路还很长,需要你我共同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春生.浅谈数字化校园建设困境及解决方法[J].咸宁学院学报.2011(8)[2]王运武.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战略协同与团队协同[J].咸中国电化教育.2012(7)[3]顾永安.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若干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2)[4]段延娥,戈连柱.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4)[5]米丽.高师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7)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五年制高职动漫专业项目化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017)
第二篇:论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论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铜梁二中谭学勇陈兵
摘要: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它不仅是教育手段的变革,而且必将引起人们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一场大变革,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我们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快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环境,培养一支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重视教学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大力发展网络技术,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数字化校园环境的推进,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延伸和改进,其优势不仅仅局限于用大屏幕代替黑板、用现代教育工具代替老师手中的粉笔,而是把更多的数字化信息如视频、音频、动画等更加生动地带入课堂及校园学习中,对教育教学和对素质教育的开展都具有深远的推进意义。
关键字:高中数字化校园建设必要性
正文: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它不仅是教育手段的变革,而且必将引起人们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一场大变革,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我们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快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环境,培养一支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重视教学信息资源中心的建设,大力发展网络技术,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数字化校园建设就是更多更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文化氛围,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终生求知的能力上,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自身素质。并通过互联网与外部世界、以及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建立十分广泛的而又深刻的联系,让学生生活在一种准社会的实践环境之中,互相接触、互相交往、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不断碰撞、不断整合,开发人的潜能。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将探求数字化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创建科学的数字化学习的示范学校,为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供充分和有益的依据和材料。数字化校园环境的推进,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延伸和改进,其优势不仅仅局限于用大屏幕代替黑板、用现代教育
工具代替老师手中的粉笔,而是把更多的数字化信息如视频、音频、动画等更加生动地带入课堂及校园学习中,数字化校园的实现,对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对素质教育的开展以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都具有深远的推进意义。同时,校园网建设面临着极多的问题:“投入与产出”极不相对称,网络的应用和效益低是当前很多学校存在的问题。“校校通”工程的推进,为教育信息化创造了物质基础,但由于数字化资源的缺乏,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尽人意,真正堪称数字化、信息化的学校很少。抓住信息化学习这一关键,有望提升校园网络应用的效益,真正在全面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取得实效,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和发展。课程改革的一个热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数字化学习应用是课程整合的核心。
数字化校园环境:是指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现实校园的各项资源信息化形成的一个数字的虚拟空间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结合,从而把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从繁重的机械式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最终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因此,高中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一、加大教学资源整合,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1)大力推进网络教育这一新的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师的培训。
2)加强整合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资源的优势。
3)充分利用数字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
二、通过教学资源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推进数字化校园的进程。
1.通过网络打破时空界线,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好流动性资源平台,在平台上用户可以实现资源的上传、下载、根据专题重组、再分类、再加工利用等操作使得教学资源不断完善,逐步适合用户的特定需要;平台的设计要能使用户很容易对海量资源进行分类并能灵活处理和应用,达到对普通的教师(不需专门的计算机知识)和学生都能很容易地掌握和使用的目的。
2.利用网络加强与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和研究,结合开会集体研讨形式,切实搞好课题研究。
3.在明确的分工合作机制下,具体以学校为主体,以教研组为单位,各年级
备课组具体负责本学科、本年级的资源建设,学校制定总体目标,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把任务具体分解到个人,再把个人收集的资源进行统一归类入库。
三、通过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与创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利用信息科技手段, 以“广博”为原则,以“多媒体性”为特征,紧密围绕教学这个核心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建成互动化,多媒体化的共享式教育资源仓库。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变化的,长期的过程,明确目标,统一规范,合理规划可以使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明确目标即明确资源库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网络化;统一规范即资源的收集,整理,制作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教学资源要具备科学性,先进性和教学适用性,在资源建设中,如果缺少统一的规范,资源的检索就会混乱,资源的共享就是空谈;合理规划即合理规划资源库构建及发展,以建设出具有开放性,适用性,规范性及前瞻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库。它是集“教学参考”、“多媒体教学”、“学生探索学习”和“教师进修大全”于一体的系统性的资源库,为教师提供备课指导、参考教案、教学设计、优秀课件、多媒体资源、知识点、参考试卷、扩展知识、学科博览、作家作品、课文配音朗诵、英语视听、教学研究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课件、经典试题试卷、经典教学影片等学习资料,并以教材为主线把各种资源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老师和学生很轻松地就可以完成备课、制作课件、在线学习、研究问题等工作。同时为了丰富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方便教师查阅图书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资源的建设还应体现出创新的意义,要采用“面向教师和学生”的全新设计思路,整合好各科资源之间的相互利用,使其发挥最佳的整体效益。据此我校将以《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标准,建设我校的教学资源库构架,并按各科教学的需要对资源进行分类存储,以实现教学资源的统一规划。
我校提出了“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重在应用,优质高效,不断创新”的建设思路,我们将努力构建并逐步完善一个科学的,先进的并能适应教学发展需求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高速发展。
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全面推进高中学校的教与学。
1、商业团体、软件公司以盈利为目的,研制和开发的软件虽然花俏,但绝大部分与教学实际或教育改革宗旨不一致,不适合教师在课堂辅助教学;而且
学科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解最为透彻,懂得教育理论,知道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所以根据学校实际建设校园教学的数字化资源对推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有着深远的意义,2、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及时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具有覆盖面广,见效快等特点,能及时把先进的理论和知识、新方法、新手段传到广大教师手中。而且远程教育资源丰富,形象生动,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一些抽象的知识。
3.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课堂效率。通过把视频、音频、动画等数字化信息带进课堂,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老师课堂效率。
4.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还有利于让我们的任课教师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教师们熟练地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运用,让教师不再整幅地写黑板,从而节省教师的精力和时间。
5.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高中学校的教育教学最终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得心应手,使得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高,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有助于推进我校的教育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中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其必要性,可以显见。但每一所学校的实际情况是不相同的,这就需要我们针对每一所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建设自己的数字化校园,全面推进信息化、多媒体化的学习环境的形成,从而更好地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及学科整合。
参考文献
(1)《电教世界》
(2)《计算机网络教育》
(3)《电脑报》
第三篇:数字化校园建设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创建数字化校园
东营市实验中学2006.1
2东营市实验中学是伴随着全市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而诞生的城市现代化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近几年,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学校以建设“齐鲁名校”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为手段,促进和保障了学校持续发展。下面,我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网络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五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如下简要汇报: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伴随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我们深深的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始终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做。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由学校副校长李家军同志任组长,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在具体工作层面,由电教专业人员、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和在教师中聘请的兼职电教助理人员组成了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开展具体工作。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及学期计划,确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措施。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工作机制,创造了工作条件。
二、信息网络环境建设
我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一直本着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近几年,我们一是注重了校园网络建设,在市政府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资金380万多元,建设了学校网络中心机房,配备服务器7台、不间断电源一套;建成了千兆校园网络系统,全校共有400余个网络接口,校园网宽带接入东营市教育信息网,将学校的局域网与英特网 1
相联,满足教育信息化工程宽带高速的要求。二是完善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建立了闭路、双向传输和控制电视系统,学校建有线电视系统一套,频道数为12个,并接入市有线电视网络;配备微机教室3个,计算机性能达到规定的标准,能保证信息技术课学生一人一台微机。三是将学校84间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了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实现了教育信息网络班班通。在此基础上,配备语言教室2个,多功能电教室3个,四是给全体教职工每人配备一台微机,将校园网络终端延伸至每间教室和办公室,学校还给每个级部和科室配备了扫描仪,处室购置了刻录机和照像机和摄像机。学校各行政办公室、学科教研组、普通教室及专用教室均设有应用终端,实现了办公和教学资料的网络化传输。目前,学校网络系统己成为学校行政办公、后勤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实现了电子备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校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校本培训等。
三、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开展“数字校园”应用的核心。到目前为止,教学资源库建设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学校近两年先后投入累计30多万元,购进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信息化教育平台”、“校务管理系统”、“多媒体资源库管理系统”、“K12资源库”、“VOD视频点播系统”、“校园网站”、“电子图书馆”等。2004年10月,学校交费开通了中国课件网(http://chinakj.com)、中学语文资源站(http://)、51121中小学教学网(http://)等8个全国知名的专业资源网站,供教师查阅资料,交流学习。二是学校通过有效形式组织各教研组利用网络集体备课、主题教研等形式积极开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积累了大量的学科教学素材,形成了丰富的学科教学资源。三是积极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特别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积累案例,撰写案例,积累素材,建立教育教学应用素材库。到目前为止,通过自制、积累、网上下载、购买等方式,建立了内容丰富的案例库,包括:学科教学、学校管理、班级管理与建设,以及德育等内容,为教师进行“案例”学习提供了保障。四是按照
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要求,规范使用电教教材代收费,每学期按规定订购购买《山东省电教软件推荐目录》推荐的电教软件,购进了各类内容丰富的教学录像带、VCD、CD、CD-ROM等各类音像资料、教学软件1000余件;现在学校己逐步建立起了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库。
四、师资培训与队伍建设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十分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问题,把教师培训工作当作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了落实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把造就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当成教师校本培训的重中之重。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部分中层领导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培训领导小组,确立了“立足校本,结合岗位,整合资源,促进发展”的培训工作原则,确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思路--以学校为研究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活动为载体,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研究对象,以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的,逐步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符合信息化教育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首先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培训,学校先后购买了《现代教育思想专题》、《走进新课程》、《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等专业书籍供教师学习。第二,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培训。一是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参加市教委组织的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和教育信息化培训班,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掌握多媒体技术,提高对信息化教育的认识,能够运用网络为教学服务;二是立足校内,每学期有计划地组织电教人员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掌握信息化教育的基本技能,要求全体教师人人会操作电脑,个个能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三是电教人员根据教学实际和教学要求,开发了《电教管理使用手册》、《校园教学平台使用指南》等校本培训教材,供教师学习和
运用校园信息网络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培训,现在全校270名教职工全部会操作计算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全部合格,并能够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运用Powerpoint、flash等常用工具制作教学软件。目前,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教师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尝到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甜头。教师自主开发的课件和校本教学资源有21人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2005年,我校教师钞智勇的课件在全国教学课件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我校学生连续多年代表东营市参加全省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多人次获得全国一等奖、二等奖。
五、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渗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在这一方面,我们一是构建了校园信息化办公系统和管理机制,发挥校园网络优势,提高办公效率。二是依托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建立了教师网络化备课平台和授课平台,将教师教学常规资料的传输、储存和交流与检查等环节实现网上运行。三是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学科集体备课新机制,创新了传统的教学备课机制,很好的适应了现代多媒体教学环境对教师常规备课的技术要求,有效地减轻了教师负担,提高了备课质量。四是大力开展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2003年全市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开展给学校顺利推进这项工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学校以承担《信息技术与初中阶段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子课题研究为契机,从抓课题研究队伍建设和构建学校信息化网络入手,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组织学校骨干教师积极参与课题实验工作,组建了一支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参与的课题研究队伍。在组建课题研究队伍的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工作的作用,把培养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突破口,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在深入开展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学校通过邀请专家
学者来校培训指导等方式,来增强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共进行了8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培训,培训面达教师的85%以上。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的开展,丰富了学校教师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近三年内,全校先后有三批共179项校级科研课题结题,其中126项课题成果获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实验教师中有14人获得省优质课一、二等奖,48名教师获得市优质课一、二等奖,21名教师在省市课件比赛中获奖。我校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级各类比赛,有1100余人次获一、二等奖。2004、2005、2006年学校中考成绩逐年大幅度提高,2005年、2006年全市中考成绩综合评价名列前茅。学校被评为东营市首批教学示范学校和省级校本培训示范学校。
总之,在近几年的学校发展过程中,学校通过多方位的措施和保障机制,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保障了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和学校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校计划再配置3个标准学生用机房,1个网络教室,1个机器人实验室,配置校园电视台、演播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主要侧重实现家庭、校园和班级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在网络教学、网络培训等方面的应用。展望未来,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更要依托教育信息化这一重要平台,学校教育信息建设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加强和完善,希望得到上级部门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第四篇: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长子县岚水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为师生创造高效工作、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育品位,用三年时间建成全省农村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实践运用一流学校,从而形成硬件+软件+现代教育新模式。
二、项目背景
1、《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发展纲要》:把信息化纳入全省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实现中小学班班多媒体教学。3、2011年7月1日,省教育厅“基于网络和教室双平台的自主学习资源开发及模式研究”第一次会议在太原召开,我校校长作为实验校校长参与了本次会议研讨。4、2011年8月12日省教育厅“基于网络和教室双平台的自主学习资源开发及模式研究”第二次会议在太原召开。本次会议成立了“研究课题组”,我校与太原成成中学等7所学校被确立为课题组成员学校,我校校长与教育局分管局长参加了本次会议。5、2011年7月县教育局校长会议上李局长讲话,确立了从2011年下学期开始要把全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
6、学术交流:通过远程交流,可与全国各重点中学进行学术交流,充分借鉴名校经验,获取教科研最新成果。
三、网络构成
1、结构组成:现代教育模式、学校应用软件、教育资源、硬件架构组成。
2、运用构成:校园网操作系统+备课、教学、学习、管理、远程教育5个专网,从而实现学校在网上全面深入地进行备课、教学、学习、管理及远程教育等。
四、系统规划及费用
1、学校各教室、教师办公室Internet网。接入10M宽带,每年使用费1.2万元,一次性安装费1.7万元(含光缆、交换机两台、1500米分线、施工费及电线若干)。
2、每个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一套2.3万元(含电子白板一块、电脑一台、实物投影仪一台、投影机一台、操控台一套),12个教学班,现已有设备两套,还需10设备,共需资金23万元。
3、初一为全省“网络与教室双平台自主学习资源模式”实验年级,每班每小组配笔记本电脑一台,共48台,每台0.38万元,共需资金18.24万元,由教育厅提供。
4、教师每两人一台电脑,共需17台,学校解决。
五、功能定位
1、管理工作:实现学籍管理、自然情况、成绩评定、位次确定、人事档案、业务考核、财务等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2、学校政务:通过电子公告向学生及家长发布学校通知、公告、在校情况等建立学校联系的新手段。通过互联网向全省、全国发布学校信息。
3、教学工作:通过教师电子备课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视频点播系统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工作。
4、教研工作:变纸质学案为电子学案,通过网上查询资料,进行最广泛的经验交流,随时了解全国教科研的最新动态。
5、学生学习:使多媒体教学常态化,使书本知识具体、直观、易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网上进行科研探索,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科学实践、撰写论文等(如:电脑绘画、动画设计、撰写微博等)。
六、培训计划
1、从8月20日—9月30日,每位教师要熟练掌握学案、试题、课件制作等电脑操作技能。
2、学案设计要与多媒体使用充分结合,学案的环节设置、解决问题方法、小组合作方式等方面均要做新的研究和探索,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要逐步形成“双平台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七、设备安装进程 1、2011年9月10日前,以财政招标形式确定多媒体设备安装公司,并与宽带公司联系,接通宽带光缆。2、2011年9月11—20日,安装调试各班多媒体设备。3、2011年9月20—30日,校园网试用期。4、2011年10月1日校园正式投入使用。
第五篇: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 根据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五个校园”的意见》、《关于成立市“五个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及责任分工的通知》和市教委、市经信委、市科委《关于印发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号精神,为了加快推进武隆县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为原则,以学校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软件建设为重点,以教育教学信息化应
用为核心,以管理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改革学校教育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提升教育质量为目的,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和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实现我市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
二、建设原则
我县“数字校园”建设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的建设原则,秉承“理念先行、以应用服务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硬件条件、切实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的原则。在建设中考虑高性能、易维护、易管理、有高扩展能力的应用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建设,实现应用系统可扩展、可持续地发展原则。
统筹规划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资大、建设难、周期长、涉及学校多等特点,因此建设之前必须站在整个教育的层面,做好项目分析和
规划设计工作,整体考虑、统筹规划,确保统一的建设标准、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分步实施
“数字校园”建设周期长,涉及到需求调研、方案论证、系统选型、部署与集成、人员培训、推广应用、运行反馈、修改完善等多个过程,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加强应用
“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使县教委与各个学校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教学数字化,实现县教委与学校之间更简便快捷的沟通,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整合资源
“数字校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县教委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购买和开
发了部分应用系统,沉淀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数字校园”建设必须考虑保护原有的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必须不断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开发新的资源,建设集中的信息资源管理机制。
共享数据
县教委原有的多个应用系统与学校的应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不能共享数据,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重复建设、重复工作,严重影响了县教委与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因此,“数字校园”建设必须确保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与实时交换。
三、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构建以现代化数字技术为支撑,以校园网络平台为核心,以技术先
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基础,建立公共信息系统,提供先进数字化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功能齐全的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通过“数字校园”的建设,提高全县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办学品位。
分段目标
----完善中心校的光纤接入,1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1年完善完校的光纤接入,35%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2年完善村校的无线网络覆盖,4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3年强化应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与应用,5%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
-----2014年完成10%的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全面推广、普及应用,强化管理、应用及各种资源平台的
整合。
-----2015年,使100%的达到市级数字校园标准。
四、创建规划
五、建设任务
基础设施建设
1.“校校通”建设:光纤接入全县所有完校及以上学校,并建立规范的校园网。
2.无线网络建设:完善所有村校的无线网络,并建立村校校园网。
3.校园一卡通建设:建设先进实用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各中小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在校园内的各个环节,如考勤、门禁、校内小额消费、图书借阅等方面,都通过一卡通进行高效管理。
4.“班班通”改进与建设:以中学“计算机+数字投影仪”、中心校“计算机+平板电视”的配置方式改进所建的“班班通”,并新建未建设的中心校以上学校。
5.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更新或新增计算机教室,使全县生机比达到
12:1。
6.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全县中心校以上学校建立数字化实验室1--12间。
7.校园电视系统建设: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电视闭路系统。
8.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安全监控系统。
9.多媒体投影教室建设: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多媒体教室1-3间。
10.校园广播系统:全县完校及以上学校建立校园校园广播系统。
应用系统建设
1.网站建设:全县中小学校全部建设规范的校级网站,使学校网站与教委网站达到“数据、信息、管理”之间的分级共享。
2.数据中心建设:在全县中小学校建设一套完善的为教师、学生、校舍、资产、财务、组织人事、教学机构和科研而建立的数据中心。
3.电子政务建设:建立一套教委与学校能够联动的,涉及方方面面办公
需求的oa办公系统。
4.资源库建设:建立县级资源库和校级资源库。资源库可通过四种方式获得,一是通过远程教育卫星资源接收、下载的免费资源;二是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站的免费资源、三是通过市技装中心联合高校和区县共同开发的教学资源、四是充分调动我县全体教师的力量,开发校级优秀资源。
5.数字图书资源库系统建设:在全县中小学建设一套数字图书资源库系统,方便学生、教师及管理人员通过网络查
阅本校图书资源,实现图书管理的信息化。
6.仿真实验系统建设:建设一套仿真实验系统,供全县所有学校使用。
教师培训建设
技术人员骨干培训、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教师应用培训是整个“数字校园”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市、县、校三级培训,逐步提高我
县教育系统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能力。
六、建设措施
在创建“数字校园”工作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培训、重实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其具体的措施如下:
加强教师培训建设,建立长期培训制度
为了满足“数字校园”的建设要求,应建立长期培训制度,加强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效率。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全县教职员工的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培训,促使他们观念更新,提高认识。通过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加强各类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决策和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培训,尽快培养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级人才,以满足“数字校园”建设中对高层
次人才的需求。
注重教学应用,提高教学质量
在“数字校园”建设中,要通过“校长重视骨干引领 全员参与”的方式,逐步提高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等各方面的数字化水平。一是各学校在网上开辟主题网站或论坛等,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效率。二是开展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与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三是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通过观摩教师能更具体的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和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引发思考,以便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四是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的中学生。
加强考核管理,保证发挥效益
加强管理,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一是学校要建立“数字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组织、协调和指导“数字校园”建设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在
“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人、财、物的投入、奖惩、晋职考核等方面的政策;三是完善“数字校园”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四是完善各种激励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数字校园”。
七、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为了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全县要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成立县“数字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长任组长,教委、财政、发改委、纪委等部门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委,由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具体办公,教育科、人事科、计财科负责人为办公室成员。办公室负责研究制定“数字校园”工程规划、工程实施方案、培训方案、管理应用方案。通过相应组织机构的建立,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责任层层落实到人,确
保“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快速、健康、顺利地实施。
制度保障
县教委出台“数字校园”建设管理、运行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各级各类学校也应出台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为“数字校园”工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数字化校园。
经费保障
为保证“数字校园”工程能够顺利实施,我县“数字校园”建设项目以政府投入为主,认真落实信息技术费的使用,并多渠道筹集经费。
技术保障
“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对我们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解决。因此拥有一支善于学习、不断更新、与时俱进、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是建成“数字校园”的根本保证。而学习培训则是促进观念升级、素质提升、技术提高 的唯一途径。县教委应举办“数字校园”纯技术方面的培训和管理应用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