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气象局30号令气象台站迁建行政许可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令
第30号
《气象台站迁建行政许可管理办法》已经2016年4月1日中国气象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局 长 郑国光
2016年4月7日
气象台站迁建行政许可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气象台站迁建行政许可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气象主管机构有效实施行政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因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或者城市(镇)总体规划变化,确实无法避免影响气象探测环境,且无法采取补救措施,需要迁建气象台站的行政许可。
本办法所称迁建,是指将气象台站的观测场所、探测设施及配套的附属和基础设施等从现址迁移到新址的活动。
第三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大气本底站、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迁建行政许可的审批和管理,并对其他气象台站迁建行政许可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其他气象台站迁建行政许可的审批和管理,并承担大气本底站、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迁建行政许可的初审和管理。
第四条 申请迁建气象台站的,应当由建设单位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提出申请。
第五条 拟迁新址必须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一)能够代表现址所在区域的天气气候特征;
(二)符合全国气象观测站网布局;
(三)符合法律、法规、标准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对气象探测环境的技术规范和管理规定;
(四)占地面积满足观测场地、探测设施、业务用房和辅助用房以及配套设施的布局要求,并预留与气象台站功能相适应的业务发展空间;
(五)具备必要的供电、供水、交通、通信等基础条件;
(六)涉及无线电业务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第六条 申请人在提出申请时,应向受理机构提供以下材料:
(一)气象台站迁建申请表;
(二)气象台站选址报告书;
(三)拟迁新址的土地使用权证。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的应当提供当地城乡规划、国土资源部门有关迁移气象台站新址用地的意见和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同意办理新址土地证的意见;
二十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执行。
第九条 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在审批过程中需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进行技术审查(含现场踏勘)的,所需时间不计入审批时间内。
技术审查(含现场踏勘)时间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人。
第十条 申请人依法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在作出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二十个工作日内组织听证。听证程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程序进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听证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送达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
第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作出准予其他气象台站迁建的行政许可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将行政许可审批材料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十三条 行政许可的有效期为三年。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在行政许可决定中注明行政许可有效期的截止时间。申请人应当在行政许可有效期内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要求,完成气象台站建设工作,达到业务运行标准。
未在行政许可有效期内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要求,完成气象台站建设工作,达到业务运行标准的,申请人应当按照申请条件重新申请。
第十四条 申请人取得行政许可后,如果申请内容有变更,应当重新申请。
第十五条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对申请人从事气象台站迁建行政许可事项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新址建设工程完成后,申请人应及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提出验收的申请,由作出许可决定的气象主管机构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有关业务规定组织验收。
第十七条 迁建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的,应当按照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的规定,在新址与旧址之间进行至少一年的连续对比观测。
第十八条 新址正式启用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有关业务规定。
第十九条 新址启用和对比观测完成之前,应当按照《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国家有关标准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有关要求严格保护旧址的气象探测环境。
第二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气象主管机构应当依法办理气象台站迁建行政许可的注销手续:
(一)未在行政许可有效期内完成气象台站迁建工作;
(二)申请人的法人资格依法被中止的;
(三)依照本办法被撤销行政许可的;
(四)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上级气象主管机构,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
(一)气象主管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做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五)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气象主管机构依据职权,应当撤销行政许可:
(一)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
(二)取得许可后不按规定进行建设的或超越许可范围的;
(三)向负责监督检查的气象主管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二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中国气象局第8号令《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第8号令 《防雷减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从事防雷减灾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本办法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防护以及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评估等。
第三条 防雷减灾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管理和指导全国防雷减灾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组织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 1 按照职责做好本部门和本单位的防雷减灾工作,并接受同级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雷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应用防雷科技研究成果,加强防雷标准化工作,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开展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雷减灾意识。
第六条 外国组织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防雷减灾活动,应当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批准,并在当地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备案,接受当地省级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监测与预警
第七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信息共享、有效利用的原则,规划全国雷电监测网,避免重复建设。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监测网建设,以防御雷电灾害。
第八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加强雷电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雷电灾害预警和防雷减灾服务能力。
第九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应当开展雷电监测,有条件的地方开展雷电预报,并及时向社会发布。
第十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加强对雷电和 2 雷电灾害的发生机理等基础理论和防御技术等应用理论的研究,并加强对防雷减灾技术和雷电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第三章 防雷工程
第十一条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以下简称防雷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并由具有相应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或者施工。
本办法所称防雷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及其他连接导体的总称。
第十二条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和施工实行资质认定制度。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分为甲、乙、丙三级,并实行分级管理。甲级资质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认定;乙级和丙级资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认定。
第十三条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单位,应当按照相应的资质等级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禁止无证或者超出资质等级承担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
第十五条 防雷装置的设计实行审核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审核合格的设计方案,由负责审核的气象主管机构出具核准证明;不合格的,负责审核的气象主管机构作出不予核准的决定,书面告知理由。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的设计方案,不得交付施工。
第十六条 防雷工程的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核同意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接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监督管理。
在施工中变更和修改设计方案的,应当按照原申请程序重新申请审核。
第十七条 防雷装置实行竣工验收制度。
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
负责验收的气象主管机构接到申请后,应当根据具有相应资质的防雷检测单位出具的检测报告进行核实。验收合格的,由气象主管机构出具合格证书。验收不合格的,负责验收的气象主管机构作出不予核准的决定,书面告知理由。未取得合格证书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八条 出具检测报告的防雷检测单位,应当对隐蔽工程进行逐项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负责。检测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技术 4 依据。
第四章 防雷检测
第十九条 投入使用后的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防雷装置检测应当每年一次,对爆炸危险环境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
第二十条 对从事防雷检测的单位实行资质认定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检测单位的资质认定。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
第二十一条 具有防雷检测资质的单位对防雷装置检测后,应当出具检测报告。不合格的,提出整改意见。被检测单位拒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合格的,由当地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其限期整改。防雷检测单位必须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保证防雷检测报告的真实性、科学性、公正性。
第二十二条 防雷装置所有者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做好防雷装置的日常维护工作。发现防雷装置存在隐患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第二十三条 已安装防雷装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主动申报检测,并接受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和当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五章 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
第二十四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组织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配合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工作。
第二十五条 遭受雷电灾害的组织和个人,应当及时向当地气象主管机构报告,并协助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对雷电灾害进行调查与鉴定。
第二十六条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气象主管机构上报本行政区域内的重大雷电灾情和雷电灾害情况。
第二十七条 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型建设工程、重点工程、爆炸危险环境等建设项目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以确保公共安全。
第六章 防雷产品
第二十八条 防雷产品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
第二十九条 防雷产品应当通过正式鉴定,并由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授权的检验机构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
对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防雷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应当按照国 6 家有关规定通过计量认证或者获得资格认可。
第三十条 防雷产品的使用,应当到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备案,并接受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七章 罚则
第三十一条 申请单位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资质认定、设计审核或者竣工验收许可的,有关气象主管机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单位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
第三十二条 被许可单位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资质、通过设计审核或者竣工验收的,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给予警告,可以处3万元以下罚款;已取得资质、通过设计审核或者竣工验收的,撤销其许可证书;被许可单位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资质认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3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涂改、伪造、倒卖、出租、出借、挂靠资质证书、资格 7 证书或者许可文件的;
(二)向负责监督检查的机构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
(三)对重大雷电灾害事故隐瞒不报的。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按照权限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3万元以下罚款;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不具备防雷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擅自从事防雷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
(二)超出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等级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活动的;
(三)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擅自施工的;
(四)防雷装置未经当地气象主管机构验收或者未取得合格证书,擅自投入使用的;(五)应当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六)使用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或者产品的;(七)已有防雷装置,拒绝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导致雷击造成火灾、爆炸、人员伤亡以及国家财产重大损失的,由主管部门给予直接责任人行 8 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防雷工作人员由于玩忽职守,导致重大雷电灾害事故的,由所在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到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省级气象学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雷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认定工作。防雷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通过省级气象学会组织的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省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对本级气象学会开展防雷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认定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5年2月1日起施行。2000年6月26日中国气象局发布的《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第三篇: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意见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意见
根据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提出的新时期气象事业发展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按照全面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促进基层台站全面实施“三大战略”,为实现“一流台站”建设目标打好基础,推进中国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当前基层台 站建设工作实际,对今后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进一步提高加强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基层气象台站直接获取气象信息,是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石,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的坚实基础。其工作不仅直接影响我国天气气候预报预测质量和水平,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还事关国家安全和国际声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推动中国气象事业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基层台站的工作领域逐步拓宽,观测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服务效益发挥显著,社会管理职能日趋扩大。面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气象科技发展需求,当前基层台站建设工作亟待加强:一是干部职工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的力度还需继续加大;二是基层气象工作领域还需加快拓展;三是气象观测的集约化和自动化水平还需稳步提高;四是预报、预警服务技术和内容还需继续创新和完善;五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及结构还需提高和优化;六是台站基础设施条件急需加大投入和改善;七是基层台站管理机制仍需完善。因此,加强基层台站建设,提高基层台站科技水平和总体竞争实力刻不容缓,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台站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到做好基层台站建设工作是建设“一流台站”的重要基础,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抓好这项工作。
(二)明确基层台站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新时期、新阶段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思想,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全面提升台站科技实力为中心,迅速增强基层台站观测能力,创新服务形式和手段,不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加快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逐步达到一站多用和一站多能,实现台站综合现代化,促进基层气象台站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基层气象台站建设的总体目标。建成具有现代化装备、先进科学技术、高素质人才的一流基层台站,努力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享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台站,使基层台站成为我国气候观测系统的重要基础,成为现代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和新一代气象服务体系的重要载体。基层台站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人员整体素质有较大幅度提高,行政和社会管理职能切实得到履行,气象文化氛围逐步形成,社会形象和地位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职工生活质量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能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
(四)加强基层台站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1)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冲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大胆探索加强基层台站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2)全面实施科技兴气象、拓展领域和人才强业战略,继续推进基层台站现代化建设,不断拓展工作领域,努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行业与部门台站建设布局,统筹国家、省级与基层台站的建设重点,统筹全国和区域台站的建设任务;
(4)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好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5)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充分调动中央、行业、部门、地方和社会等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对基层台站的支持力度;
(6)加强管理,统一标准,高度重视对下指导、检查和监督工作,提高建设效益。
二、以提高基层台站观测能力为中心,构建综合观测平台,提高科学观测水平
(五)调整台站布局,优化观测功能。按照全面建立无缝隙天气气候预报预测体系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规划中国气象观测台站布局,调整与明确基层台站的任务,整合观测资源,积极探索创新行业基层台站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新思路。按照气候观测系统的要求,结合中国地域特点,积极探索基层台站分类模式,优化台站探测功能。根据我国气候系统模式和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的需求,重新确定国家基准气候站点,构建骨干站网,科学合理布设中小尺度加密自动气象站。
(六)拓宽业务领域,构建综合观测平台。提高常规气象要素自动化探测精度,根本改变人工观测现状,逐步建设自动化程度高,集常规气象要素、大气成分、生态气象等为一体的综合气象观测平台。以建立气候观测系统为目标,合理设置观测要素,开展相应观测业务,适时适地开展气溶胶、二氧化碳、臭氧等大气化学成分观测,拓展观测领域。建立布局合理、设置科学的生态气候综合观测体系,在常规观测站网、农气观测站网以及相关行业观测站网的基础上,进行必要调整,建立生态气候长期定位观测站。适时选择一批在区域分布、观测要素有代表性的基层台站,进行综合观测平台建设试点,并逐步推广。
(七)加强指导,规范管理,确保观测质量。建立全国统一的基层台站业务工作职责、质量标准、操作规范和业务流程。依据国务院行政许可规定,切实依法加强对基层台站探测环境的保护,基层台站要根据观测要求,建设符合标准的探测环境、监测场地和业务工作室。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系统,及时有效地对观测质量进行监控。要通过对基层台站领导的业务知识强化培训,对测报人员的滚动培训,以及制定定期考核上岗制度,组织不同范围的测报业务技能竞赛和业务检查,保证基层气象台站观测业务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八)加快标准化建设,提高台站技术保障能力。尽快建立健全综合探测、气象仪器设备等标准体系,加强对台站技术标准的指导。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尺度加密自动站和自动雨量站的标准化管理,配备符合国家统一标准、统一计量要求和统一数据格式的仪器设备。加大对综合观测装备与技术的研究开发力,提高基层台站的技术保障能力,建立各类气象技术装备现场维护保养制度,保证观测仪器、传输设备的完好率。
(九)加快综合观测信息共享建设步伐。加强基本业务信息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共享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建设。统一各类探测资料的数据格式和资料传输存储格式,根据各级台站业务需求,建立共享信息数据库。加快宽带综合传输网络建设,特别是要加强基层台站的通信能力建设,实现与本区域气象探测站网的连接,确保业务、服务等综合信息交流迅速安全、畅通无阻。根据各类探测资料用户需求,制定实时资料的传输汇集途径和方法,实现信息共享。
三、优化预报业务体系,创新服务手段,不断拓展业务服务领域
(十)加强预报业务指导,提高基层台站服务产品加工能力。发挥国家、省两级技术、人才、装备、信息等资源优势,通过建立国家、省、地三位一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集约化预报指导体系,创造有利于基层台站开发精细服务产品的技术支撑环境,及时准确地提供丰富的对下指导产品。基层台站要充分利用上级指导产品进行补充订正,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公众需要,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的科技水平,加工出更具针对性、个性化、形象化的服务产品。同时,基层台站还要加强对第一手观测资料,特别是特种观测资料的自我应用服务工作。
(十一)创新服务手段,建立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建立集气象灾害情报收集、预警信息发布、可视化会商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台站气象服务平台。充分适应地方政府的决策需求,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快速发布和反应机制,形成快速应急反应能力。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送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当地民政、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组织气象灾害和情报收集志愿者队伍,在第一时间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及时向上级传递。积极与当地媒体建立刊播、插播、增播制度,充分利用当地电视、广播、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报纸等多种媒体向社会提供丰富的公众服务产品。
(十二)丰富科技内涵,拓展服务领域。要在做好常规气象预报服务的基础上,逐步向农(牧)业、林业、水利、道路交通、海洋、人体健康、城市建设、重大工程建设等服务领域拓展。开展气候资源、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和区划,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旅游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积极推进以增加水资源为目的的空中水资源开发工作,在做好抗旱、防灾等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蓄集水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保障工业生产用水的服务,并积极开展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森林防火和灭火等增雨作业服务。
(十三)积极做好以农业为主的综合信息服务。要提高对农村经济信息网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完善基层农业经济信息服务体系。依托气象网络、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建设县级农网信息服务中心,逐步完善乡、村信息站。建立和健全信息采集、发送、加工及信息员培训、效益收集等制度,加大宣传和开拓力度,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把农网建成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四、加强基层依法行政工作,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十四)强化气象行政管理职能。遵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基层气象主管机构的职能设置,设立行政许可服务窗口,规范审批程序,完善相关制度,全面履行气象信息发布与刊播管理、探测环境保护、气象灾害防御管理、防御雷电灾害、人工影响天气和施放气球活动管理等各项社会管理职能。树立公共安全意识,不断扩大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渠道,建立和完善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机制,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和高效行政运行程序,不断提高气象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
(十五)加强依法行政队伍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基层依法行政队伍综合素质、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基层气象主管机构要设置专人承担依法行政和气象法制工作,加强对有关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监督,严格执行考试录用和培训上岗制度。要结合本地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加大气象普法力度,在做好经常性宣传的同时,利用世界气象日、法制宣传日、科技活动周、安全生产月等时机,集中进行气象普法宣传,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和素质。
(十六)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完善依法行政监督机制。建立合法、合理、公开、公正的依法行政程序,并推行评议考核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规范气象行政执法行为。建立社会投诉制度、局务公开制度和群众来信来访制度,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监督创造条件。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机制,自觉接受同级人大、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监察、审计等方面的专项监督,充分发挥全社会的监督作用。上级部门要建立、健全经常性的层级监督制度,加强对基层气象主管机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十七)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决策水平。按照机构健全、人员精干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权责一致、各负其责的管理机制。要强化基层台站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业务服务、安全生产、环境卫生、行政接待、考核奖励等管理制度,完善岗位工作规范,教育和约束职工遵守职工守则,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要加强基层台站的集体领导,建立县局(站)务会制度,逐步实现基层台站管理制度化,业务规范化,促进决策民主化。
(十八)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财务行为。强化支出管理,加强会计机构和队伍建设,县局要设置一个以承担财务管理工作为主的岗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充分运用会计电算化手段和网络优势,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监督效率。各级财务主管单位应强化对基层台站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保障各项资金的安全有效。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深化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五、发展气象科技服务,增强基层台站活力
(十九)依托资源优势,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和效益。基层台站要在做好公益服务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气象资源的综合效益。要以加强产品开发、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手段为重点,大力发展专业气象服务。以提高技术人员素质、改进技术手段和装备为重点,积极发展防雷等技术服务。以改进节目制作设备和技术、不断提高节目质量为重点,稳步发展气象影视服务。以加大宣传力度、扩展服务内容为重点,快速发展气象信息服务。通过增强科技开发和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层气象科技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二十)因地制宜,积极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基层台站要在不断巩固和发展已有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利用比较优势和地域特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和经营项目,不断开拓环境气象服务、网络信息服务等新服务领域。在充分挖掘和发挥气象资源的潜力和效益基础上,积极寻求气象优势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增强基层台站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空间和活力,大力发展气象信息产业。
(二十一)稳步推进改革,完善基层台站气象信息服务实体的运行机制。根据国家改革形势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按照增强活力、规范管理的要求,继续推进气象信息服务实体的转制。要建立、健全成本核算、效益反馈、财务管理、岗位设置等项制度,建立和完善用人机制、投入再发展机制以及分配激励机制,形成科技服务与基本业务协调发展的格局。上级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台站的指导与支持,并通过上下联动与合作,通过强化气象科技服务项目的集约化运作模式,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基层台站科技服务的整体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台站队伍整体素质
(二十二)加强基层台站领导班子建设。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按照干部“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大力选拔忠诚于中国气象事业、富有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养的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基层台站领导职务。建立健全县局领导班子民主决策机制和领导干部任期制,实行任命县局局长报省(区、市)气象局审批备案制度,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定期综合素质培训制度,力争使基层台站领导班子政治、业务素质和领导工作水平有明显提高。
(二十三)全面提高基层台站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严把人员“入口”关,加大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力度,新进入基层台站的人员一般应当具有气象及相关学科本科以上学历。加强全员培训,建立县局各类人员培训机制和相应的培训基金,提高观测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使基层台站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提高。按照现代化业务服务的要求,要在每个气象台站特别是基本站、基准站培养1~2名既熟练掌握某一领域岗位专门技能,又具有一定气象及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科技文化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十四)建立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积极性,用好现有人才,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建立高级专门人才培训和考核评价体系。按照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设立气象部门技术能手或技术标兵称号,大力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基层台站高级专门人才。
七、加大投入,全面提高基层台站综合现代化水平
(二十五)建立对基层台站稳定的投入机制。集中财力,加强指导,充分调动行业、部门、地方和单位的积极性,形成对基层台站建设的长效投入机制。加强调控力度,统筹各项资金,引入市场经济机制,盘活现有存量资源,提高投资效益。在规划和实施国家大中型气象现代化建设项目时,要加大对基层台站建设的投入比例,在基层台站现代化建设项目实施中,要通盘考虑相应配套设施的投入。进一步贯彻和落实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继续加大对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台站的投入力度。
(二十六)制定规划,加强分类指导。制定具有阶段性、可操作性的一流台站建设规划,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针对台站发展不平衡、地方经济差异的特点,确定不同地域、不同发展时期的建设重点,促进台站全面发展。在做好业务、服务系统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党建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建设工作。要全面树立台站综合现代化的理念,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保证规划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按照“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建设一个”的建设和投资原则,切实避免分散投资,注重发挥投资的整体效益,逐步实现基层台站综合现代化。
(二十七)加强示范带动,规范建设标准,强化管理,稳步推进。要规范基层台站建设标准,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避免建设工作的短期行为。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控制办公、业务用房的建设规模,在有限的建设资金条件下,不求“量”的增加,而求“质”的提高,严格控制经营性用房建设。配套设施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要因地制宜,打破部门自行建设、自成体系的观念,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要在不同地区选择一些不同类型、具备代表性的台站试点,建立示范站,并通过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基层台站建设中,要严格执行预算,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建立相应的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确保建设质量,提高投资效益。
(二十八)以人为本,改善基层工作环境,提高职工生活水平。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艰苦台站要优先实现探测自动化,切实改善基层台站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要通过大力发展基层台站科技服务,提高台站经济实力,切实提高职工生活水平和质量。要关心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生活,按照国家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
八、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塑造部门良好形象
(二十九)深化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深入贯彻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实施公民道德规范,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提高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切实加强基层台站党的建设,有条件的台站要建立党支部,减少联合支部和无党员台站,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十)营造气象文化氛围,丰富文化建设内涵。要将文化建设内涵融入到业务、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中,熔铸到职工的思想意识中,营造文化氛围,提高文化品位。要建设学习型单位,完善学习制度,形成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加强气象宣传,展示高科技部门形象,打造优质服务品牌,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气象意识。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单位凝聚力。
(三十一)深入开展创建活动,提高文明单位水平。继续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文明单位档次。继续开展规范化服务、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和竞赛活动,开展诚信建设,加强行风建设,自觉接受公众监督。要在基层台站中广泛开展创建“全国气象部门文明台站标兵”和争创省级、国家级文明单位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全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十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基层台站民主政治建设。要建立教育与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强化基层台站防腐倡廉工作,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勤政廉政,改进工作方式和办事作风,主动接受上级领导部门和职工的双重监督。要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党纪、政纪和法制教育。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局务公开制度,设立局务公开栏,促进基层台站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加强基层台站纪检监察组织建设,保障基层台站建设健康发展。
第四篇:中国气象局第13号令《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
中国气象局第13号令《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
法》
中国气象局令 第13号
《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经2006年7月14日中国气象局局长办公会议和2006年8月14日国家保密局局务会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国气象局局长 国家保密局局长 二○○六年十一月七日
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气象探测和气象资料的提供、使用和汇交等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前款所述活动,应当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组织合作进行。
第三条 从事涉外气象探测和气象资料的提供、使用和汇交等活动, 应当坚持严格监管、有效利用的原则,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气象国际合作。
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的涉外气象探测和气象资料的提供、使用和汇交等活动,必须遵守有关国家安全和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第四条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的管理。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的管理。
国家安全、保密等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共同做好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经批准的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提供气象探测场所和气象资料,不得将涉及国家秘密的气象资料以任何方式提供给其他组织和个人或者予以发表。
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不得利用气象探测活动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
第二章 涉外气象探测站(点)的设立
第六条 涉外气象探测站(点)的设立,实行行政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不得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审批涉外气象探测站(点)的设立,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的,应当分别征求国家安全、保密等部门的意见。
第七条 申请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科学合理的国际合作项目实施计划和方案;
(二)具有明确的合作单位、符合要求的气象探测地点;
(三)有必需的经费、设备和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国家和有关部门规定的从事涉外活动必须具备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申请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应当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合作各方的基本情况;
(二)合作项目协议书、项目实施计划和方案;
(三)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情况;
(四)项目经费来源证明;
(五)探测仪器设备的型号、生产厂家、设备许可证和技术指标等;
(六)拟建探测站点的基本参数(包括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布点数和探测环境;
(七)探测项目、时段,采样时间、频次、计算方法及其用途;
(八)探测资料的处理和传输方式,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存档格式,国内备份以及数据使用的共享方式等。
涉外气象探测活动的项目涉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申请人还应当提交有关部门相应的批准文件。
第九条 申请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开展涉外气象探测活动的中方合作组织,应当在项目实施三个月前,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提出书面申请;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形成初步审核意见,连同申请人的全部申请材料一同报送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批;
(三)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
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初步审核时,应当征求当地国家安全、保密等部门的意见。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的,应当向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直接提出申请。
中方合作组织必须如实向气象主管机构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条 申请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和利用已有气象站(点)开展探测项目,或者自带仪器设备进行气象探测的,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在我国境内设立气象探测站点的站间距不能少于六十公里,探测时间不能超过两年,有特别需要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的除外;
(二)采用自动气象探测仪器设备进行探测或者人工观测,所获取的气象资料应当由合作各方共享,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未经气象主管机构同意不得单方面进行传输;
(三)自带和使用的气象探测仪器设备,应当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组织检查,并符合国家安全的规定;
(四)自带和使用的气象探测仪器设备属于无线电发射设备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无线电频率管理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五)涉外气象探测不得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气象探测工作造成影响。
第十一条 国防及军事设施、军事敏感区域、尚未对外开放地区、重点工程建设区域及其他涉及国家安全的区域不得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
第十二条 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设立的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应当按照批准的探测地点、项目、时段进行探测,不得擅自变更。
需要变更探测地点、项目、时段的,应当重新申报,并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
第十三条 经批准设立的涉外气象探测站(点),在气象探测站(点)建设前应当向所在地的设区的市气象主管机构备案。
第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涉外气象探测站(点)的监督管理,并将监督管理情况及时报告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
中外合作各方应当主动接受气象主管机构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第三章 涉外气象资料的管理
第十五条 涉外气象探测活动所获取的气象探测原始资料,应当定期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汇交。具体汇交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制定。
第十六条 涉外气象探测活动所获取的气象探测资料及其加工产品,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参加合作各方可以依照合同约定使用。
第十七条 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对其通过涉外气象探测活动所获取的气象探测资料及其加工产品享有使用权,但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让、提供给第三方。
第十八条 向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提供参加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和区域交换站点以外的气象资料,应当由中方合作组织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提出书面申请,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批准。
涉及国家秘密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求保密部门的意见。
第十九条 在涉外气象探测活动中获取的涉及国家秘密的气象资料,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或者其授权的单位与中外合作各方按照国家规定签订气象资料保密协议,明确保密义务和责任。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拆除非法探测设施,收缴非法获取的气象资料,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涉外气象探测站(点)的;
(二)超出批准布点数探测的;
(三)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气象探测工作造成影响的;
(四)未经批准变更探测地点、项目、时段的;
(五)超过探测期限进行探测活动的;
(六)自带或者使用的气象探测仪器设备未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主管机构组织检查的。
第二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气象主管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收缴非法获取的气象资料,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向未经批准的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提供气象探测场所和气象资料的;
(二)境外组织、机构和个人实施或者指使、资助他人以非法手段收集、窃取气象资料的;
(三)未按照规定向有关气象主管机构汇交气象探测原始资料的;
(四)转让或者提供气象探测资料及其加工产品给第三方的。
第二十二条 在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活动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的,由国家安全、保密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气象主管机构工作人员在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工作人员在涉外气象探测和资料管理工作中故意或者过失泄露涉及国家秘密的气象资料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气象探测,是指利用科技手段对大气和近地层的大气物理过程、现象及其化学性质等进行的系统观察和测量,包括对地球气候系统、大气圈、水圈、冰雪圈、生物圈、岩石圈等多圈层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及其变化过程和相互作用开展长期、连续和系统的观察和测定;
(二)气象探测站(点),是指涉外气象活动中收集或者测量气象要素的临时或固定的设备及其场所。
第二十五条 我国政府与外国政府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项目中涉及的气象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二○○七年一月一日起施行。
第五篇:安徽气象台先进事迹简介-安徽气象局
安徽省气象台先进事迹简介
安徽省气象台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学习邓小平理论,干部职工树立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中国气象局党组的各项战略部署,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安徽省局党组的领导下,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为安徽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功绩。
一、坚强团结的领导班子 凝心聚力的战斗集体
多年来,省台通过精神文明创建,现代化建设、气象服务等形式培养磨练干部职工,带出了一支思想过硬,纪律严明,业务精湛,关键时刻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
为提高职工素质,省台把文明创建作为重点工作部署,纳入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考核。以提高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水平为主题,建章立制,强化管理,营造和谐创建氛围,队伍素质得到提升,业务技术不断创新。五年来无违法乱纪、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安全生产、气象服务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获得第三届省文明窗口(2012年)、“首批省级应急管理示范工程”(2011年)、省直文明单位(2010年)等荣誉。多名职工分别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技术能手,中国气象局优秀值班预报员、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等称号。
二、开拓创新 气象工作成绩卓著
近年来,省台加快现代化建设,追求预报产品精细化,加强重大天气预警预报和对地市技术指导,强化预报能力建设,为气象防灾减灾做出了积极贡献。
加强科技创新 提升预报水平与能力 省台短时临近预报、数值预报产品分析应用技术创新团队分别在业务平台、流程,预报方法,支撑软件方面取得多项成果。2010年省台为全国四体会提供精细化预报,开幕式当天3小时预报“20点到22点降雨量为1到3毫米”。国家体育局、合肥市政府果断决定按原计划在室外举行开幕式。精确预报与服务受到部市领导好评。
2011年短临预报团队研发“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业务系统”获省科技三等奖。依托该系统研发“市级预报预警业务平台”,提高了地市工作效率。研发“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平台”,在2012年6月27日上午预警“潜山县塔畈乡附近将出现大于100毫米强降水中心”,气象风险等级为1级。实况当天中午该乡发生了小型滑坡地质灾害。
2010年准确预报暴雨趋势 省领导作重要批示 主汛期准确预报了7月8~14日我省出现持续强降雨过程。省台在8日新闻通气会上指出:暴雨天气将持续五天。根据预报,省局启动了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应急预案Ⅱ级应急响应命令。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王三运等在服务材料上就防范强降雨做出重要批示。当晚省政府召开全省防汛工作紧急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当前防汛救灾工作。副总理回良玉还在中央气象台通过视频会商系统连线安徽省局,了解安徽雨情,慰问一线气象干部职工,指导安徽防汛气象服务工作。
11日桐城大沙河下游河段多处发生坍塌溃破等险情,24500军民奋战溃堤一线。青草镇拦河坝决口近200米,8万人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面对严峻形势,省台对大沙河地区加强“三定”预报。依据预报,地方组织有效抢险并转移4200人。13日安庆城暴雨倾盆,10个小时降雨量就高达280.6毫米,省台加强对该市滚动预报服务和预警指导,一小时将预警从黄色逐级提至红色。
2011年降雨过程起报早,决策服务超前行 梅雨期我省淮河以南先后出现5次强降水过程。省台组织精干技术力量,根据降水趋势及发生区域,做到科学预测,超前服务。6月13日准确预报“今日夜-15日我省南部将再度出现强降雨”。省长在呈报《重大气象信息专报》做出重要批示,要求立即向南部各相关市县发出强烈预警,做好应急准备。14日皖南山区出现了强降雨。由于预警及时,暴雨联防成效显著。矫梅燕副局长在汛期亲临省台,听取天气情况和气象服务汇报,对预报预警工作给予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