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锡市气象局依法行政管理办法
无锡市气象局依法行政管理办法
一、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一)行政人员学习法律制度。按照国务院领导干部学法“五落实”(计划、内容、时间、人员、效果)的要求,法规管理部门需要每年制定年度学法计划,组织全体行政人员学习法律法规原则上每年不少于2次,提倡领导干部业余时间自学法律法规。
(二)法律法规知识测试制度。对拟从事行政执法和政府法制工作的人员,进行专项法律知识测试;法规管理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全体行政人员参加市政府和市法制办、省局法规处等法制管理部门组织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和考试。
(三)法制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对新进依法行政人员进行岗前法律法规知识培训,适时组织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参加通用法律、《气象法》等气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新法律法规培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将组织培训公务员依法行政方面的知识,提高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
二、完善决策机制,规范行政决策程序
(四)重大行政决策公开征求意见制度。制定气象重大行政决策,要邀请与气象密切相关的各方面专家,采取专家座谈会等多形式,通过媒体等多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多方面意见;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气象重大行政决策,要经过听证程序;征集意见的采纳情况,要以适当形式反馈社会。
(五)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拟提交政府常务会议或气象局领导班子会议研究的重大行政决策议题内容,要经法规管理合法性审查,未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不予提交研究。
(六)重大行政决策风险评估制度。事关经济与社会发展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气象重大行政决策,要进行必要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特别要对社会稳定、环境、经济风险等方面重点评估。经评估存有不可控风险的,不予决策。
(七)重大行政决策集体决定制度。对于事关经济与社会发展、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气象重大行政决策,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由政府常务会议或者气象局领导班子会议集体决定。
三、改进地方立法,突出气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
(八)编制立法计划制度。为了气象服务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和依法行政进程,根据需要及时编制地方气象立法计划。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确定立法重点,由政府法制部门牵头实施。
(九)立法公开制度。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气象立法项目都要通过专家座谈会、听证会、媒体公布等形式,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并以适当方式反馈情况。重大气象立法项目,要组织专家学者论证。气象规范性文件草案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应该充分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并按要求及时回复反馈意见。
(十)评估清理制度。探索开展对气象法规规章施行效果的评估研究,对立法过程成本、执法成本和社会成本进行分析论证。定期清理
已经废除的气象规章,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四、严格规范性文件管理,健全文件管理制度
(十一)合法性审查制度。制定气象部门规范性文件要严格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禁止超权限或违背程序制发。文件制发前要经法规管理部门合法性审查,未经审查或经审查内容不合法的不能发布。
(十二)集体研究制度。制定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气象规范性文件,要在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基础上由政府常务会议或局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十三)统一制发制度。局气象规范性文件,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发布,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
(十四)备案管理制度。出台气象规范性文件,要在发布后的15日内报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和省局法规处备案。
(十五)有效期管理制度。各类规范性文件有效期不得超过5年,有效期届满的,其效力自动终止。定期对各类规范性文件全面清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五、规范行政执法,依法行使气象执法权力
(十六)行政执法资格管理制度。对将从事行政执法的人员,要经过地方政府或省局法制培训考取执法证件,获得执法资格,由政府法制部门(机构)录入本级执法人员信息数据库。未取得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得上岗执法。执法资格实行动态管理,依据法律的更新和实际情况的变化,未能通过政府法制部门定期测试的执法人员,达不到新要求的收回执法证件。
(十七)行政执法事项编码管理制度。根据政府法制部门(机构)的要求,对正在实施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事项实行编码管理,向社会公布目录,未取得编码的不得实施。法律变化引起行政执法事项增减时,要及时调整编码目录。
(十八)标准裁量制度。根据气象服务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行政裁量基准,对气球施放、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等气象行政执法事项的裁量标准予以细化、量化,并及时向社会公布。完善适用规则,严格行使裁量权限。
(十九)综合执法制度。根据气球施放、防雷装置等不同行政管理的特点,积极推行与城管、安监等部门联合执法,有效避免多头执法、多层执法。
(二十)案卷评查制度。法规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征收等行政执法案卷,特别是对行政执法中有关监督检查纪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要立卷归档。
六、推进政务公开,增加依法行政透明度
(二十一)信息公开制度。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主动、准确地公开政务信息。编制、修订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健全信息公开发布机制,及时维护、调整和对接“中国无锡”政务大厅上气象部门行政权力数据库。
(二十二)办事公开制度。坚持把办事公开透明作为工作的基本原则,拓宽办事公开领域,依法公开办事过程和结果,保障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七、提高复议水平,保障复议当事人的权力
(二十三)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制度。应依法积极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有异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的复议申请,扩大范围,简化手续,畅通渠道,稳步推进行政复议权相对集中工作。
(二十四)规范化办案制度。采取听证、庭审、专家论证、调解和解、集体研究等方式,保障当事人权利,提高办案质量。坚决纠正不当或违法的行政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八、强化监督考核
(二十五)依法行政总结制度。按要求定期向政府法制部门和省局法规处上报依法行政总结。
(二十六)社会监督制度。对于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支持群众举报投诉、一经查实的要依法处理,并向社会公布。
(二十七)行政问责制度。因违背法定程序决策、行为不当、行政不作为、失职渎职、拒不执行行政复议决定等行为,产生重大负面社会影响的,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十八)依法行政考核制度。将依法行政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评体系,并作为评价目标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
(二十九)本管理办法由市局业务法规处负责解释。
(三十)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气象局依法行政工作报告
市气象局2013依法行政工作报告 2013依法行政工作报告
2013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法制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要求和上级气象部门的工作部署,秉承“行为规范、执法有力、服务有为”的依法行政理念,以“主动服务、创新服务、尽责服务、高效服务、廉洁服务”为宗旨,求真务实,依法管理全市气象活动,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依法行政工作
依法行政工作有计划有制度。根据市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依法行政工作要求,结合我市气象工作实际,制定下发了《气象部门依法行政工作计划》,对“深化局务、党务公开、强化行政检查和行政指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和台站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实施、加强学法和普法宣传”等气象依法行政工作提出要求,并明确分工、下达工作任务,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来抓工作进度,强化责任落实。
二、深化局务、党务公开,提高行政工作透明度
深化局务、党务公开力度。根据市政府建立和完。
目工作,确保 “两集中、两到位”工作落实到位。调整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人员,实行行政服务首席代表制,授权首席代表履行相关行政服务职权。开通重大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坚持“一次告知、从简从快、限时办结、重点服务、无缝对接”原则,提升行政服务效率。建设工程防雷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施放气球作业严格按相应的工作流程有序开展,未发生有效投诉,办结率均为100%。行政服务窗口人员认真负责,周到服务,得到了行政服务中心的好评。按照市政府要求,构建了工业企业建设工程竣工进行联合验收、联合收费机制,强化了防雷安全源头管理,落实了防雷重点单位责任制,推进了防雷安全常态管理。
三、坚持依法行政,积极稳妥地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创新公共服务手段。充分认识本部门在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中面临的新任务和挑战,打造“民生气象”服务品牌;创新服务手段,充分发挥气象在公共服务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气象”新浪官方微博,更新及时,内容丰富,建立了微博维护发布工作流程和机制,开展高密度的灾害性天气跟踪预警服务,加大气象为农服务投入,建立气象信息员工作机制,天气实况、各类预报信息发布及时高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建立多部门联合防灾机制。《**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经市政府批准向全社会公布。一是与市民政局签署《关于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共享和灾害信息员队伍工作的合作意见》,为全市灾害信息员和救灾管理员提供预警服务,并多次分批分块举办“(气象)信息员培训班”。二是与市应急办签发《关于加强气象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建设的意见》,要求电信、联通、移动等营运商全网无偿发布气象应急预警信息。三是与市安监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防雷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为全市安全生产部门相关人员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四是与市推进农业部门合作,为重点农险参保用户和管理人员提供预警服务。五是继续加大投入,全市共投入运营的第三代气象信息显示屏50块,与农委合作,在全市农机推广站设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在防灾减灾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雷安全检查和行政指导并举。与安监局联合发文部署做好防雷安全工作。全年全市共检查检测企事业单位850多家。加强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强化安全生产意识,从源头上做好防雷减灾工作。
强化施放气球安全管理。组织气球施放单位的负责人和安全生产责任人召开施放气球安全工作会议,与各单位签订《施放气球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并规范地开展施放气球单位资质年检、延续等工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施放气球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监管、严格审批和执法,各气球施放单位加强自查、落实安全责任。全市年内无施放气球安全事故发生。
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市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划》有效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为提供高效及时准确的气象服务打下了基础。
四、注重人员素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制度,抓好重点对象的气象法制宣传教育。贯彻落实《苏州市气象行政执法岗位法律法规学习培训制度》,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考试、考核制度,通过参加领导班子及中层干部学习会议和市政府法制机构培训等形式,加强学法培训工作。针对不同岗位和业务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行政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执法骨干、审批中心工作人员重点进行了行政处罚、气象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气象执法文书档案有关知识培训,财务管理人员重点进行《会计法》的培训,逐步提高气象全行业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能力,严格依法办事,有效推进气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完善行政执法案卷标准。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按照《苏州市气象行政执法案卷标准》,组织行政许可案卷评查。通过完善案卷标准、开展案卷评查,气象行政执法案卷质量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行为更加规范。
做好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
第三篇:2016年气象局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篇一:2016国资委依法行政工作计划2篇 2016国资委依法行政工作计划2篇
第1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推进我委依法行政工作,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根据《转发〈2016年全区推进依法行政要点〉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委工作实际,特制订2016依法行政工作安排。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的精神,以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设定依据等三项清理为重点,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切实提高我委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市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完善机制,提高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能力。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相关法规,进一步完善主任办公会议、重大事项等决策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标准、明确执法范围责任和执法程序,明确岗位职责,确保法律职责的有效履行。切实把依法行政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领域,对重大事项进行科学民主决策,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依法进行修改和完善,保证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二)加强培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召开一次依法行政专题工作会议,认真学习依法行政相关内容。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法律、业务等相关知识培训及考试,进一步提高全体同志依法行政的能力,为推进依法行政奠定基础。
(三)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严格执行行政审批制度。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完善本单位信息公开规定,在委网站上及时公布有关政策文件及规定。提高行政审批效能,认真授理行政审批事项,严格执行行政审批操作规范。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统一平台的数据录入工作,及时公开有关国资监管的政府信息,及时更新机构和领导简介等信息。及时公开计划总结、工作动态、通知公告、法规公文类信息。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我委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明确领导机构、工作机构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确保依法行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健全机制。实行依法行政报告制度,积极向上级部门报告我委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加强法制工作队伍建设,鼓励国资委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加依法行政和学习法律法规的各类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第2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推进我委依法行政工作,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根据《关于印发〈2016年市依法行政安排〉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委工作实际,特制订2016依法行政工作安排。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动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的精神,以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为目标,以健全行政决策机制为重点,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切实提高我委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促进我市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完善机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相关法规,进一步完善主任办公会议、重大事项等决策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标准、明确执法范围责任和执法程序,明确岗位职责,确保法律职责的有效履行。切实把依法行政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领域,对重大事项进行科学民主决策,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依法进行修改和完善,保证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二)加强培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召开一次依法行政专题工作会议,认真学习依法行政相关内容。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法律、业务等相关知识培训及考试,进一步提高全体同志依法行政的能力,为推进依法行政奠定基础。
(三)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严格执行行政审批制度。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完善本单位信息公开规定,在委网站上及时公布有关政策文件及规定。提高行政审批效能,认真授理行政审批事项,严格执行行政审批操作规范。认真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统一平台的数据录入工作,及时公开有关国资监管的政府信息,及时更新机构和领导简介等信息。及时公开计划总结、工作动态、通知公告、法规公文类信息。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2016年,根据我委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完善我委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领导机构、工作机构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确保依法行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健全机制。实行依法行政报告制度,积极向上级部门报告我委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加强法制工作队伍建设,鼓励国资委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参加依法行政和学习法律法规的各类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篇二:2016审计局年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2016审计局年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县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规范审计执法行为,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推进审计依法行政工作有序开展,结合我局审计工作实际,制订2016年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加强审计监督、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干部素质,全面依法履行审计职能,真正将审计机关的依法行政工作更好地融入我县社会经济建设全局之中。
二、主要任务
(一)强化审计监督
2016年审计工作将按照经市审计局批准的《2016年审计项目计划表》的要求,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部门、重大项目的审计,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
(二)加强质量管理
1.完善审计制度建设。2016年,逐步完善《县审计项目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县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经济责任审计方案》等制度,进一步规范审计行政行为。2.严格执行审计执法程序。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等规定,严格审计项目复核、审核及审理工作,规范审计执法行为、认真组织审计业务会议,重大审计项目实施方案集体会审制,督促审计组严格依程序执法,增强责任意识,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审计质量。
3、全面推行审理工作。切实将审理工作作为提升项目质量、规范审计行为、强化内部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按照上级审计机关审计审理工作全面推开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审计项目的审理范围、审理方法、审理内容、审理程序、审理职责等,2016年实现审计项目审理全覆盖。4.建立审计法律法规库。定期收集与审计相关的财经法规,录入法规库,对以往出台的各项内部审计管理制度进行清理、修订、完善,对审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制订完善制度,充实和完善审计法律库建设,供全体审计人员学习,工作查阅之用,营造有利于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依法行政建设环境。
5.强化审计执法质量考核。按照局审计执法质量考核办法,强化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把精品项目评选和综合考核作为深化质量控制有力抓手,通过改进考核评比方法,完善考核评比内容,优化考核评比流程,不断提升考核评选工作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公正性,充分体现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建设工作的成果。
(三)落实依法行政
1.严格执行依法行政各项政策法规。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县关于依法行政工作的相关文件及2016年依法行政工作要点,认真执行依法行政各项政策法规。
2.认真执行规范性文件登记制度。强化规范性文件管理,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管理制度的“三统一”,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登记、公开发布、定期清理制度,全面实行规范性文件网上报送备案制度。
3.积极探索审计行政指导工作。积极探索审计行政指导工作,建立行政指导工作网络、制定审计行政工作指导意见,认真贯彻落实好相关文件会议精神;进一步改进审计执法方式,对经费单一没有下属单位、投资额较小的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以及近年来多次审计评价较好的部门实行审计简易操作方法;综合运用政策辅导、审计回访、行政建议等方式把行政指导工作贯穿于审计管理和审计执法的全过程。
4.推行重要审计结果公告制。以2016年推行重要审计结果公告制的法治实事为契机,切实抓好审计结果公告,将社会保障资金、政府公共工程项目、涉民专项资金等审计结果在政府信息网站等媒体上向社会公告,让更多市民了解、参与、监督专项资金运行情况,推进有关职能部门管好用好资金,同时检验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透明度,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使民生资金成为群众的放心款和明白款。
5.实行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强化规范行政决策,提升决策科学性,坚持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制度,完善并严格执行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增强整体合力,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提高审计机关决策的科学性,实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四)开展审计普法
1.认真开展普法学习。按照我局印发的《县审计局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2016—2016年)》,深入推进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学法、公务员学法,进一步加大学习宣传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和国家审计准则、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财经行政和刑事法律法规,使审计人员全面掌握审计法律法规的内容和实质,依法行使审计监督职权,自觉规范审计行为。
2.积极开展普法活动。按照“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价值理念,精心培育审计法治文化,组织全体审计干部积极开展审计法治文化创建活动。因地制宜地推进审计法治文化阵地和载体建设,充分调动多种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审计理论研讨,在审计机关营造尊重法律、崇尚法律的审计法治文化氛围,为不断推进依法审计工作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3.强化审计法制宣传。继续征订《中国审计》、《中国财经审计法规选编》、《中国内部审计》等杂志;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审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政府法制办公室等部门的宣传媒体上宣传审计法制工作,扩大审计工作影响,进一步增强审计人员的法制意识和执法行为,为审计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内外部法治环境。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制
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各股室、分局负责人为成员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真正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局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与其他重点工作一起研究部署、一起组织落实、一起监督检查、一起考核表彰,确保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加强宣传,完善载体建设
充分利用oa审计管理系统平台和审计人员学法资料网络,全面开展依法行政知识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审计法制信息化建设,构建法制学习资料信息平台,为全体审计人员学法和依法行政提供法律支撑。
(三)加强考核,完善保障机制
1.落实考核保障。由法制综合科扎口,组织专人负责局依法行政建设推进及考核工作,对审计人员依法执审情况进行全面跟踪督查。对于发现的问题,严格按照《市审计局审计执法岗位责任制度》和《市审计局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办法》予以处理。2.落实制度保障。将依法行政经费列入常规开支项目,在预算中固定安排法制宣传教育等专项经费,进一步夯实审计执法的基础;建立审计人员日常学法量化考核、法律法规定期考试等制度,以强化学法用法提升依法执审的意识和水平;3.落实执法保障。进一步梳理、调整“省管县”下放的行政权力,明确执法依据、全面规范审计操作流程,审计执法责任制。篇三:2016年3月行政个人工作计划 2016年3月行政个人工作计划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推进我市依法行政进程,根据《xx市人民政府2016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计划》,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1、加快政府职能依法转变步伐。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能,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此项工作由市编办、市政府法制办负责)。
2、理顺市与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做好市与各部门间职权划分落实工作,科学合理划定职权,并监督落实。(此项工作由市编办、市政府法制办牵头)。
3、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方式改革。深化行政许可方式的创新,推行限时并联审批,对行政许可的前置要件和审批环节依法进行监督,构建名副其实的“一站式”审批服务体系(此项工作由市监察局、市编办、市行政服务中心、市政府法制办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行政审批网上办理和政务信息网上公开,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加大电子政务资源整合力度,完善政府网站建设,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政府部门协同办公能力和工作效率(此项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市监察局负责)。
4、充分发挥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的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此项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市安监局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完善优抚保障制度,提高优抚保障水平;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提供更多的利民惠民的公共产品,努力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保,推动和谐尚志建设(此项工作由市教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市房产住宅局、市民政局等部门负责)。
5、完善依法行政财政保障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和“缴罚分离”制度,市政府所属所有行政执法单位的罚款必须到市财政局指定的银行缴纳,严格禁止罚款单位私自收缴罚款的违法行为;做好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和规范工作,所有收费单位必须到物价部门办理收费许可证后,方可收费,并应严格按照收费许可证上的项目和标准收费;加大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参与式预算、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此项工作由市财政局、市物价局负责,相关部门配合)。
6、发挥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体效用。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大力推进职工社会保险工作进程(此项工作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加大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落实力度,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动态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制度(此项工作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民政局负责)。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市卫生局负责)。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管长效机制,全面提高科学监管能力,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此项工作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完善和谐拆迁配套政策措施(此项工作由市房产住宅局负责)。
二、全面落实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
7、切实履行行政决策公开程序。进一步完善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规则,健全行政决策程序,完善专家库建设,形成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确保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法性(此项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牵头,相关部门配合)。
8、认真执行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决策执行情况的定期跟踪反馈制度;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评价和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此项工作由市监察局、市政府办公室负责)。
三、提高制度建设质量
9、加强政府规范性文件规范管理工作。依据《黑龙江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凡是以市政府、市政府办公室的名义制发的下行文件,制发之前必须经过政府法制机构对文件性质进行认定,经认定属于规范性文件的,起草部门要把该文件的起草说明(起草说明的内容包括:制定该文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政策以及上级机关有关文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采取的主要措施;文件内容涉及多个部门而部门之间又有分歧的,分歧意见的协调处理情况和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连同文件草案的电子版一并报市政府法制办,由市政府法制办对文件草案进行合法性审查,审查修改后再按程序报领导签批或是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规范性文件正式发布后15天内由市政府办公室按要求上报xx市人民政府备案。各乡(镇)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及本市行政区域内其他行政执法单位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制发之前也要经过本单位法制机构或法制工作人员的合法性审核,制发后15天内依法上报市人民政府备案。市政府法制机构依法代表市政府负责全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纳入市政府行政执法责任制目标考评和市委、市政府对各乡镇、各单位的绩效考评总体目标。(此项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牵头,相关部门参与)。
四、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
10、完成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确认工作。进一步开展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确认工作,完成对本级行政执法主体及其行政执法权限进行审查、清理、确认工作,并向社会公告;认真执行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和持证执法制度,完成行政执法人员证件换发工作(此项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牵头,各行政执法单位参与)。
11、进一步探索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行政机关内部综合执法工作。学习外地经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推进行政机关一个机构统一对外行使行政处罚权工作(此项工作由市编办、市政府法制办牵头,相关部门参与)。
五、加强行政程序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12、认真执行行政处罚和行政许可相关配套制度。认真执行行政处罚调查取证与审核决定分离、重大行政处罚由案件合议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罚款决定和罚款收缴分离等制度;健全并落实行政许可受理、审查、决定、实施行政许可特别程序和对被许可人实施行政许可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此项工作由市政府法制办、市财政局牵头,各具有行政执法权部门参与)。
第四篇:无锡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无锡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118号)
《无锡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已经 2010 年 12 月 21 日市人民政府第 31 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
市 长 毛小平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无锡市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建筑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国务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江苏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以及相关的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建筑,是指民用建筑和工业建设项目中具有民用建筑功能的建筑。
第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市(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辖区内建筑节能的监督管理。发改、经信、财政、规划、国土、住保房管、科技、环保、市政园林、机关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建筑节能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市、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建筑节能工作纳入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内容,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条 市、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建筑节能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和扶持新建建筑节能示范、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绿色建筑和低能耗建筑建设,以及相关的科技研究、标准制定、技术推广、产品开发和示范工程建设等工作。各类政府投资项目应当发挥建筑节能示范作用。
建筑节能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七条 政府应当加强建筑节能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公民的建筑节能意识。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将建筑节能知识纳入相关从业人员培训、考核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应当加强对建筑节能知识的宣传,并对建筑节能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八条 鼓励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开展建筑节能的技术推广、宣传培训、咨询服务等活动,参与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编制、标准制定、市场培育等工作。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九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改、经信、规划、住保房管等同级相关部门,组织编制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应当对建筑物的节能指标、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开发利用、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等提出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具体要求、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十条 政府应当对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和新材料,以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取得低能耗建筑能效标识的项目,给予必要的扶持。政府应当引导金融机构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节能示范工程等项目提供支持。
企业从事建筑节能项目所得,以列入国家税收优惠目录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建筑节能产品取得的收入,以及购置用于建筑节能专用设备的支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第十一条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控制城市公用设施和建筑物装饰性景观照明的能耗。
新建或者改造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时,应当同步设计、安装具备建筑能耗数据远传功能的用能分项计量装置。
第十二条 鼓励按照建筑节能标准和环保要求,建设绿色建筑和全装修成品住宅。
鼓励建筑节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加强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建筑工程包括基础部分使用经认定合格的非粘土新型墙体材料并达到节能要求的,按照规定退还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第三章 新建建筑节能
第十三条 编制城市详细规划、镇详细规划,应当考虑建筑节能、建筑能源利用等因素,确定规划布局和建筑的平面布置、形状、朝向、体量等内容。
第十四条 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建筑工程进行规划审查,应当就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征求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 5 日内回复。征求意见的时间不计算在规划许可的期限内。设计方案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国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土地出让条件和合同中明确建筑节能要求。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建筑节能内容列入环境影响评价审查范围。
第十五条 建筑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应当按照规定编制节能专章,载明有关建筑能耗指标、节能技术措施等建筑节能要求。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或者核准。
第十六条 建筑工程使用的建筑节能产品应当符合国家、省等有关标准,并按照规定取得建筑节能产品认定证书。
第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建筑节能标准和技术规范,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设计、施工和监理,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明示或者暗示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降低执行建筑节能标准;
(二)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使用不符合建筑节能要求的材料、产品和设备;
(三)要求设计、施工单位擅自变更经审查合格的建筑节能设计文件内容。建设单位应当对进入施工现场的节能材料和产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开展见证取样检测。
在建工程的建筑节能措施应当作为施工现场公示信息之一,在施工现场出入口等显著位置予以公示。
第十八条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节能设计,确保建筑节能设计质量。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应当包括建筑节能设计专篇,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当包含符合编制深度规定要求的建筑节能设计专篇和节能计算书。设计单位在建设单位报送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时,应当配合将有关建筑节能设计软件及资料一并报送施工图审查机构。第十九条 施工图审查机构应当按照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对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热工计算书、节能设计软件及资料等建筑节能内容进行专项审查,并在其出具的审查意见书和审查合格证明中,单列建筑节能审查内容。审查合格的,出具审查合格书;经审查不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的,不得出具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并向同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所确定的建筑节能设计内容,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规定报原施工图审查机构重新审查。
第二十条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规程,编制建筑节能专项施工方案,报建设单位批准后组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采取节材、节水、节电等节能措施,减少工程施工用能,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单位应当查验进入施工现场的各类建筑节能材料、产品、设备的质量合格证等证明文件,并按照规定进行现场见证取样送检。不符合国家和省建筑节能标准、技术公告要求和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的,不得使用。
第二十一条 监理单位应当按照建筑节能标准、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和监理规范的要求,编制建筑节能专项监理实施细则并进行监理。工程完成后,监理单位出具的监理报告应当包括建筑节能的专项内容。
对采用列入国家禁止目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产品,以及擅自变更施工图设计文件等不按照建筑节能标准、规范施工的,监理单位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改正;施工单位拒不改正的,应当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并报告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监理单位应当查验使用的墙体材料、保温材料、门窗、采暖制冷系统、热水供应系统和照明设备是否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的,施工单位不得在建筑上使用或者安装,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第二十二条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当按照质量监督管理的内容和程序实施监督,抽查建筑节能各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质量检测等单位的质量行为,抽查建筑节能工程实体质量和主要建筑节能材料、构配件的质量,工程质量监督报告应当包括建筑节能抽查内容。
第二十三条 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当组织建筑节能专项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建设单位应当整改并重新组织验收。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应当注明建筑节能内容和实施情况。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出具竣工验收合格报告。
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未注明建筑节能内容和实施情况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的,住保房管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办理相应的房屋登记手续。
第二十四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商品房时,应当向购买人明示所售商品房的能耗指标、节能措施、保护要求、保温工程保修期等信息,并在商品房买卖合同、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中载明,对其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第二十五条 建筑照明工程应当合理选择照度标准、照明方式、控制方式并充分利用自然光,选用节能型产品,降低照明电耗,提高照明质量。建筑物的走廊、楼梯间等公共部位应当安装和使用自动控制的节能灯具。
第二十六条 鼓励建筑外墙围护结构采用墙体自保温体系,居住建筑的分户墙、公共建筑的分隔墙采取保温节能措施。
鼓励框架结构的建筑外墙围护结构优先采用墙体自保温体系。第四章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第二十七条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理气候条件等实际情况,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分类改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当符合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优先采用遮阳、改善通风等低成本改造措施。
第二十八条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应当以公共建筑为重点,实行行政强制推行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其他未达到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建筑,应当逐步进行节能改造。
既有公共建筑进行二次装修时,应当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技术规范。
第二十九条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年耗能超定额标准的,应当优先列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国家机关办公建筑、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产权人,应当根据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计划,制定建筑节能改造方案,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经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合格后组织施工。
第三十条 市、市(县)、区人民政府确定的既有居住建筑改造的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旧城改造、小区环境整治,组织调查统计和分析本辖区内既有居住建筑的建设年代、结构形式、用能系统、能源消耗指标、寿命周期等,制定节能改造计划,明确节能改造目标、范围和要求,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三十一条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节能改造费用,由同级政府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居住建筑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使用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费用,由政府、建筑所有权人共同负担。
第三十二条 从事建筑节能改造服务的企业,可以通过协议方式分享因能耗降低带来的收益。
鼓励采用建筑合同能源管理和建筑节能投资担保机制投资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投资人可以分享建筑节能改造所获得的收益。第五章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第三十三条 新建建筑的采暖制冷系统、热水供应系统、照明设备等应当优先采用太阳能、浅层地能、工业余热、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与建筑主体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应当至少利用一种可再生能源。
第三十四条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在保证建筑质量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当按照规定应用成熟的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其他节能技术、产品。新建 12 层以下住宅和新建、改建、扩建的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应当统一设计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鼓励新建高层居住建筑采用太阳能供热系统。
第三十五条 鼓励既有居住建筑和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在进行节能改造时,统一设计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按照规定为业主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方便;双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三十六条 鼓励江、河、湖附近的建筑使用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并按照有关规定减免水资源费。
采用地源热泵封闭循环技术,应当符合水环境保护标准。
第三十七条 鼓励结合城市建筑物、公共设施建设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并网发 电设施。对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应当推广使用太阳能光电照明系统。鼓励对建筑的屋顶、墙面等部位实施绿化。鼓励农村地区推广应用沼气等生物质能技术。第六章 建筑用能系统运行节能管理
第三十八条 建筑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或者受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按照建筑节能规定,对建筑的围护结构和用能系统进行日常维护,不得人为损坏;发现损坏的,应当及时予以修复或者更换。建筑所有权人或者使用权人在使用、装修、改造和维护已采取节能措施的建筑时,不得擅自改变或者降低建筑物的节能维护体系和节能设施的要求及标准。
第三十九条 使用空调采暖制冷的公共建筑,除特殊用途外,室内空调温度的设置夏季不得低于 26 摄氏度,冬季不得高于 20 摄氏度。
第四十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相关制度和技术导则,组织有关机构开展建筑能耗调查统计、评价分析、监测、公示等工作。
第四十一条 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和财政支持实施节能改造的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测评和标识,统一由江苏省建筑能耗监管系统无锡分中心集中管理,并将测评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二条 鼓励建设单位进行节能建筑能效评估,并将建筑能耗指标在建筑物的显著位置予以标识。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和规章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一)建设单位未按照规定对进入施工现场的节能材料和产品开展见证取样检测的、未在施工现场公示建筑节能相关信息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 2000 元以上 10000 元以下罚款;
(二)建设单位未按照规定安装或者使用自动控制节能灯具的、既有公共建筑进行二次装修未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责令改正,并可处 2000 元以上 10000 元以下罚款;
(三)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应当应用可再生能源而未应用,或者擅自变更建筑节能内容的,责令改正,并可处 5000 元以上 30000 元以下罚款;
(四)设计单位未按照建筑节能编制深度规定要求编制设计文件的,责令改正,并处 2000 元以上 30000 元以下罚款;
(五)施工图审查机构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展建筑节能专项审查的、施工单位未按照规定组织编制建筑节能专项施工方案的、监理单位未按照规定编制建筑节能专项监理实施细则的,责令改正,并处 2000 元以上 10000 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在建筑节能中弄虚作假或者以建筑节能作虚假宣传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示。
第四十六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建筑节能监督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七条 使用集中空调系统的工业建筑节能和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建筑 节能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八条 江阴市、宜兴市可以依照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 2011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第五篇:无锡市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
市政府印发《无锡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出售管理办法》的通知
锡政发[2002]93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无锡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出售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无锡市人民政府 二○○二年四月十二日
无锡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出售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建立和完善三级住房供应体系,提高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使住宅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满足中低收入家庭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建设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的若干意见》和建设部《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及《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经济适用住房是指由政府提供扶持政策,以中低收入家庭为供应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按国家住宅建设标准设计建造的普通住房。
第三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和基本建设程序,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相适应,与不断增长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第四条无锡市房产管理局负责市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出售的管理工作,无锡市经济适用住房发展中心负责具体实施。
第二章经济适用住房的计划及用地
第五条市房产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增长、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水平和市场供需情况,提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
第六条市计划部门会同建设、规划、国土管理等部门,对市房产管理部门拟订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进行论证,报市政府批准后纳入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第七条市国土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经市政府批准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
第八条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用地按国家、省有关政策执行,建设单位依法办理用地手续。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有利于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拆迁安置相结合。
第三章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
第九条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实行公开招投标。对确定的项目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征地拆迁、统一组织建设、统一成本核算。
第十条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划、设计严格执行国家《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实行规划设计多方案竞选,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经济适用住房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和设计单位承担,按照建设部《提高住宅设计质量和加强住宅设计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有关精神执行。
规划设计方案要充分考虑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和生活习惯。在进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经济适用住房的套型和标准,以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实际消费需要。第十一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降低能耗,提高住宅小区的整体建设水平。
第十二条严格执行建设监理制度,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工程质量要符合国家现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十三条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实行综合验收制度。严格执行国家验收规范及建设部制定的《住宅小区竣工验收管理办法》,强化对住宅小区的综合质量验收。通过验收合格的住宅方可交付使用。
第十四条市经济适用住房发展中心对经济适用住房工程质量负最终责任,实行工程质量保证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出售时,市经济适用住房发展中心必须向住户提供《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
第四章经济适用住房的政策优惠和价格管理
第十五条新建的经济适用住房销售价格实行政府定价,由市物价会同计划、财政、建设、房产管理等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六条新建的经济适用住房价格构成:建设用地的征用和拆迁补偿安置费;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以上4项之和为基数2%的管理费;贷款利息和税金等七项因素,利润控制在3%以下。
第十七条为降低建设成本,对经济适用住房的规费实行减免。以商品房销售的公建用房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其费用不计入经济适用住房价格,不减免规费。
第五章经济适用住房的出售
第十八条经济适用住房由政府组织统一出售,根据经济适用住房供需情况,可采用轮候制。
第十九条经济适用住房的出售对象:
(一)具有无锡市区城镇常住户口2年以上的;
(二)上收入在市区职工平均收入3倍左右的家庭;2002年家庭收入4万元以下的家庭,以后逐年调整;
(三)现住房面积未达到房改购房面积控制标准下限的。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优先供应市政府实施的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和低洼地区危旧房改造的被拆迁居民家庭。
第二十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超过房改购房面积控制标准上限10平方米以上的面积部分按市场价计算,市场价与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差额部分,以及政府在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中的收益部分,实行专户存储,专项用于城市低洼地区危旧房改造。
第二十一条购买新建的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申请、审批制度,一户享受一次(套)经济适用住房。
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必须填报《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申请表》和有关其现住房、家庭收入等情况的证明材料,报市房产管理局审核,经在其原居住地街道公示无异议的,由市房产管理局出具《经济适用住房购房通知单》后,方能到经济适用住房出售单位购买。
申请材料须由夫妻双方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盖章鉴证;纯居民由所在居委和街道办事处盖章鉴证;个私经营者由所在居委和地税部门盖章鉴证。
第二十二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必须在3个月内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申请表》、《经济适用住房销售合同》、付款发票以及有关书证到市房管局产权监理处办理交易过户领证手续。经济适用住房产权归购房者所有,受国家法律保护。
第二十三条市计划、监察、财政、建设等部门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出售工作的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我市经济适用住房的出售行为进行检查,市房产管理局应配合做好对经济适用住房出售行为的检查工作。
第六章经济适用住房的转让
第二十四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取得合法产权的,可以上市转让。按照《无锡市市区职工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上市出售试行办法》办理上市审批手续。
第二十五条所购经济适用住房进入市场交易时,必须补交土地出让金和享受优惠的有关税费。
第七章经济适用住房的物业管理
第二十六条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在规划建设时,应当制定物业管理实施方案,并报物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小区建成后,必须严格执行建设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和市物业管理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实施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
第二十七条在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前期阶段,市经济适用住房发展中心应做好物业管理的衔接工作。通过竞争方式,选择物业管理企业,超前加入做好物业管理。
第二十八条物业管理企业要按照与业主管理委员会签订的合同进行管理和服务,并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费。
第二十九条购房人要按规定缴纳经济适用住房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按照规定专门用于物业的维修和养护。
第三十条经济适用住房出售后的维修管理按《无锡市区公有住房出售后维修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江阴、宜兴市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二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98年12月市政府印发的《无锡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