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锡市文明社区创建管理办法
无锡市文明社区创建管理办法
(2009年版)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动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把文明社区创建与文明城市、文明城区创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创建水平,使创建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指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无锡市文明社区是以社区居委会辖区为单位,所辖区域内单位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社会认可,居民群众满意,并经市有关主管部门严格考核,市文明委批准,由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第三条 创建文明社区是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城区的基础,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就业保障、文化教育、社会治安等服务网络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市民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实践,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重要载体,是提高社区文明和谐程度、居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有力手段。
第四条
创建文明社区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根本,以“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提高社区文明和谐程度和居民文明素质为目标,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通过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安全稳定、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家庭团结和睦、道德 风尚良好、群众放心满意的现代文明社区,为全市推进“一当好、三争创”进程、实现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目标,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二章
标 准
第五条
无锡市文明社区应符合下列标准:
一、创建工作扎实。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办事机构健全,党、团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健全并切实发挥作用,积极联系协调辖区单位开展同创共建活动,完成市委、市政府和市文明委布置的有关重点工作。有科学合理的创建规划,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形成有效的创建投入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楼院”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率达90%,“文明楼院”创建率达80%。
二、民主自治完善。依法组织辖区居民民主选举社区居委会,按法定程序产生居民代表和居民小组长。健全社区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决策机制,社区的重要公共事务由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形成社区事务的民主决策和管理制度。完善社区居务、财务公开制度,保障居民的知情权,通过多种形式了解社情民意,居民有畅通的意见表达渠道。群众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满意率达90%以上。
三、道德风尚优良。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市民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城市精神、市民文明公约及本市重大先进典型的知晓率在95%以上。市民学校等教育阵地健全,制度完善,活动正常。社区内设有未成年人活动的专门区域,建有“青少年绿色上网活动中心”且节假日免费开放,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教育实践活动。建有社 区志愿者队伍和志愿者服务站,常年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党员志愿者发挥带头作用,孤老残弱得到及时有效的志愿服务。居民生活方式健康,婚丧喜庆节俭文明,无非法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动,形成帮困助弱、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的良好风尚。
四、环境整洁优美。居民小区设施完备,道路通畅,标牌设置规范,车辆停放有序,路灯亮化率达98%,无障碍设施达标。市容环卫责任制度落实,建筑物外观及楼道整洁,无乱搭建、乱堆放、乱张贴、乱牵挂、乱设摊、乱涂画现象。户外广告以公益宣传为主,内容健康,制作美观。环卫保洁制度健全落实,垃圾清运定点及时,垃圾房(箱)布局合理,无暴露垃圾,社区河道无倾倒垃圾现象,河面无漂浮物。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五小”行业卫生状况良好,宠物管理规范,“四害”得到有效控制。环保措施落实,绿化工作达标,绿化布局均衡,无占绿、侵绿、毁绿现象,居民积极参与“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创建活动。
五、文体活动丰富。社区文化设施完备,社区图书阅览室藏书在5000册以上(或社区内流通共享的图书达5000册)。社区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加强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拥有一定数量的业余群众文体活动团队,群众业余文体活动辅导员、指导员队伍和注册登记、培训辅导等制度健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有组织、有一定规模的社区广场文体活动每年4次以上,社区居民经常参加文体活动人数的比例>60%。重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各项科普活动,科普基础设施齐全。
六、服务功能健全。社区服务设施齐全,社区办公、活动用房面积达到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具备“五室 三站两栏一校一房一场地”。社区保障体系健全,符合条件的困难居民100%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基础设施及基本设备达到规定标准,公共卫生服务完成率达90%,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以上,居民接受初级卫生救护培训人数是辖区总人口的1%以上,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计划生育率达100%。社区事务工作站积极做好社会管理、公共事务和公益服务等相关工作。社区商业服务和家政服务等便民项目齐全、布局合理,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综合满意率在85%以上。
七、管理规范有序。社区党组织健全,党员生活和管理制度完善,符合条件的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转入社区党组织达到90%以上,社区居民和单位对社区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的满意率达90%以上。新建住宅区全部建立业主委员会,实行物业管理,老住宅区有明确的推行物业管理的实施计划,社区物业机构、业主委员会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理顺,居民群众对物业服务的满意率在85%以上。社区建有综合信息平台,逐步推行信息化管理。积极鼓励和动员辖区单位将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八、治安秩序良好。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法制宣传教育普及率达80%以上,居民法制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普遍增强。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得到加强,技防、人防、消防符合安全要求,有群防群治队伍且活动正常。法律援助、预防犯罪和帮教工作扎实有效,外来人口管理措施落实,无重大治安案件和恶性刑事案件发生,无重大火灾发生,无群体性事件,无“黄、赌、毒”现象,刑释解教人员无重新犯罪行为。社居委设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民事纠纷调解率达100%,调 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妇女、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区内无违法经营网吧、电子游戏厅(室)等,无非法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窝点,无非法传销组织。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平安社区、民主法治社区创建达标,社区居民安全感达95%以上。
第三章
创 建
第六条
创建文明社区要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体现“党政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明社区创建作为文明城市、文明城区创建的基础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干部考核体系,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要把创建文明社区的工作成效作为评选文明城区的重要条件,作为考核城区和街道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和干部使用、奖惩的重要依据。各市(县)、区文明委要根据无锡市文明社区创建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制定文明社区创建规划,积极推动本地区文明社区创建工作。
第七条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加强对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的领导,把创建工作纳入辖区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建规划,并把规划、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辖区内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各基层单位,实施目标管理,落实具体措施,定期检查督促。
第八条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要认真履行职责,广泛发动群众,整合各方资源,积极营造氛围,把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广大社区居民在创建中的主体作用,以推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多办好 事实事,教育和引导社区居民不断增强创建文明社区的意识,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共建和谐家园。
第九条 各市(县)、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文明社区创建工作联席会议等创建组织机构,形成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为主导,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依托,以辖区内机关、部队、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居民为主体的共建机制。本着“自愿结合,互助互惠,共同提高”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文明社区共建活动。辖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文明社区创建,社区也要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创建工作的支持。
第十条 各级文明委及其办公室担负着协调、指导、监督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职责,要深入实际,面向基层,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文明社区创建。其它各级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创建,齐抓共建,形成合力。
第四章 评 选
第十一条 无锡市文明社区评选采取预申报制,每三年评选、命名表彰一次。
第十二条
无锡市文明社区评选分无锡市文明社区和无锡市创建文明社区工作先进社区两个层次。
第十三条
凡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标准,且获得上一评选年度市(县)、区级文明社区荣誉称号的社区,可参与无锡市文明社区的评选。
第十四条 无锡市文明社区评选采用阶梯制。首次参评的社区原则上只能申报创建文明社区工作先进社区,获得创 6 建文明社区工作先进社区称号后方能取得文明社区的申报资格。
对四个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成绩特别优异的社区,经市文明委认可,可不受上述条件限制。
第十五条 在评选年度和评选期间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参加本评选年度的评选:
一、社区居民委员会主要领导严重违纪、违法犯罪;
二、发生社会影响恶劣的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
三、居民群众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满意率低于80%;
四、计划生育工作不达标;
五、出现与文明社区称号极不相符的事件与行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第十六条 无锡市文明社区的评选工作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日常考察与集中考评相结合,主管部门考核与群众评议、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法,按照自查申报、初审推荐、社会公示、检查考核、综合评定的程序进行。
一、自查申报。具备申报资格的社区对照标准进行自查,认为基本符合条件的,向所在市(县)、区文明办提出参评申请。
二、初审推荐。各市(县)、区文明委按照无锡市文明社区的标准和申报资格对申报社区进行审核,择优向市文明办推荐。
三、社会公示。申报参评的社区须在向上级文明办提出参评申报后,按照规定的格式,在社区各主要地段的醒目位置张贴告示,进行为期30天的公示,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 7 督。公示期满后,由各市(县)、区文明委正式向市文明办提交推荐报告。
四、检查考核。市文明办以适当方式组织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对参评社区进行检查考核,同时广泛征求政法(综治)、司法、民政、文化、卫生、计生、城管、环保、妇联、科协等部门的意见,并组织力量对申报社区进行暗访、民意调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相关结果纳入综合考评成绩。
五、综合评定。市文明办根据各地推荐、社会公示、检查考核的情况,经综合评估,提出无锡市文明社区建议名单,报请市文明委审议通过后,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公示,再次征询社会各界意见。
第五章
奖 惩
第十七条 经无锡市文明委审批确定的无锡市文明社区,由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并颁发奖牌。无锡市创建文明社区工作先进社区由市文明委命名表彰并授予奖牌。
申报无锡市文明社区,经综合考核尚未达到文明社区标准,但创建工作力度较大、成效较好的社区,可授予无锡市创建文明社区工作先进社区荣誉称号。
第十八条 本着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各地区可从实际出发制定奖励办法,对获得无锡市文明社区荣誉称号的社区以及在创建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
第十九条
对获得无锡市文明社区荣誉称号的社区,凡发现在评比中隐瞒事实、弄虚作假的,撤销其荣誉称号,给予通报批评,并取消下一评选年度的参评资格。
第六章
管 理
第二十条
无锡市文明社区创建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
一、建立参创备案制度。各参创社区应在每一创建年度开始三个月内,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创建规划,并上报各市(县)、区文明办备案。
二、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各参创社区应按要求建立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档案,内容包括:社区概况、创建组织网络及工作制度、创建规划、工作总结、重要会议及活动情况、志愿者队伍建设和活动情况、检查考核及奖惩情况、群众投诉及处理情况记录等。
三、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各市(县)、区文明办定期召开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例会,传达上级要求,部署工作任务,交流创建经验。
四、建立日常考核制度。市文明办定期组织对参创社区进行日常考核,重点检查市文明委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贯彻落实和配合全市中心工作开展活动等情况,考核情况纳入文明社区综合考评成绩。
第二十一条
对获得无锡市文明社区荣誉称号的社区实行届期内动态管理。各市(县)、区文明办要定期对获得文明社区荣誉称号的社区进行复查。对于工作停滞不前、出现突出问题的,应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限期整改;被要求限期整改的社区,三个月内就整改情况形成书面报告,报请市文明委进行复查认可,对整改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直至取消下一届评选资格。
第二十二条 无锡市文明社区如出现名称、地域范围、隶属关系变动或撤销建制的,应及时向各市(县)、区文明办和无锡市文明办报告备案。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无锡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颁布实施,由无锡市文明办负责解释。各市(县)、区文明委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2005年颁布的《无锡市文明社区创建管理办法》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废止。
无锡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2009年12月
第二篇:创建文明社区 管理办法
创建文明社区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切实加强文明社区建设,充分发挥文明社区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文明社区是文明城市的基础,是城市“三个文明”建设成绩突出、效益显著,总体文明水平较高、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先进社区,是社区建设的综合性最高荣誉称号。
第三条 创建文明社区要以提高居民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为目标,以拓展社区服务,维护治安秩序,美化居住环境,丰富文化生活,普及科学知识,方便群众生活,密切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努力提高社区建设水平,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做贡献。
第四条 创建文明社区是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城市基层的有效载体。各地要确立创建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动员社区各部门、单位、家庭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同创共建。
第五条 文明社区分自治区、地州市和县(市、区)三级,实行逐级创建,分别验收、命名。文明社区每两年评选一次。
第六条 创建文明社区,应由各地社区居民委员会牵头,以社区内文明单位为骨干,组织社区内居民、单位进行共建联建。
第二章 标准
第七条 文明社区应达到以下六条标准:(一)社区管理规范。成立专门的社区管理组织,由社区居委会牵头,驻区单位、物业管理公司和居民选派代表参加。管理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对社区管理工作认真负责。制定完善社区各项管理制度,措施具体,落实到位,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单位”和评选“文明楼院”、“文明家庭” 和“文明市民”等活动。(二)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健全,幼儿园、医疗站、便民食堂、综合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公共厕所等基本的社区服务网点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服务人员做到培训上岗,优质服务。发展社区就业、再就业服务,举办中介服务、家政服务等实体,积极安排待业青年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建立各种为民服务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美化环境、帮困助弱、智力咨询、文化娱乐等便民服务活动。(三)治安秩序良好。社区单位和居民坚持开展经常性的普法宣传教育和社会安全教育活动,群众法制观念普遍较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规章制度完善,社区治安组织健全,有专兼职治安队伍。社区内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群众普遍有安全感。建立健全各类帮教小组和帮教措施,帮教安置工作落实。调解组织网络健全,及时调解各种民事矛盾纠纷,消除社区各种不稳定因素。
(四)环境整洁优美。社区内道路实现硬化,路面平整、清洁、通畅。市政设施、环卫设施、交通设施、照明设施等装置完好。建立清扫保洁员队伍,落实责任制,单位、居民楼院整洁、卫生。积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活动,切实将“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纳入创建文明社区工作之中。(五)文化生活丰富。结合实际,深入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依托社区资源和人才优势,利用图书馆、影剧院、文化馆、俱乐部等文化场馆,组织居民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充实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重视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区有固定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六)人际关系融洽。建立文明市民学校,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规范教育,社区居民自觉遵守《市民文
明公约》,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蔚然成风。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教育,各民族团结友爱互助,“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社区居民和睦相处。
第三章 申报和命名
第八条 创建文明社区,首先由社区提出申请并征得所属街道办事处文明委同意后,逐级向县(市、区)、地州市和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申报。自治区级文明社区一般在连续保持两年以上地州市级文明社区荣誉称号的社区中产生。
第九条 申报自治区级文明社区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文明社区申请登记表;
(三)创建实施方案、总结和近两年的大事记;
(四)地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推荐报告;
(五)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条 文明社区实行逐级创建。自治区、地州市和县(市、区)级文明社区分别由自治区、地州市和县(市、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检查验收、审批命名。
第十一条 文明社区的检查验收,主要采取听取工作汇报、审核材料、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和在当地新闻媒体公示等方法进行。
第十二条 文明社区的命名实行届时制,自命名之日起,每三年届满一次。届期内,实行动态管理,由命名机关适时进行抽检。届满后,由社区重新申报,命名机关重新组织验收、命名。
第四章 管理
第十三条 各级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协同有关部门根据本管理办法,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创建文明社区标准及管理办法,抓好本地区文明社区的创建和管理。
第十四条 各社区要根据文明社区标准,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制定本社区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把创建任务落实到部门、单位和居民群众。
第十五条 文明社区的标志是“文明社区”牌匾,文明社区只悬挂最高一级荣誉牌匾。第十六条 对文明社区的奖励实行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凡被命名文明社区的,分别由命名机关下发命名文件,颁发文明社区牌匾,并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若条件允许,街道办事处可报请市(区、县)党委和政府同意,根据实际情况发给社区一定数额的奖金。
第十七条 各级文明社区每年要向直接命名的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做一次工作(书面)汇报。在届期内,命名机关随机进行抽检。对创建工作质量下降或不具备文明社区标准的社区,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直至撤销文明社区荣誉称号。第十八条 被撤销文明社区荣誉称号的社区,经过认真整改,达到文明社区标准的,可以重新申报文明社区。
第三篇:云南省文明社区创建管理办法
云南省文明社区创建管理办法
2003年9月10日云办发〔2003〕26号文件印发
资料来源:昭通文明网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在城市开展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的若干意见》,促进文明社区创建活动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进一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建文明社区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性工作,是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城市各个基层单位的有效载体,是动员社区各部门、各单位、家庭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全面优化城市社区各项功能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密切党群关系、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条 创建文明社区的范围,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范调整后的居委会辖区。文明社区是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成绩突出,效益显著,文明程度较高的居民生活共同体,是社区建设的综合性荣誉称号。
第四条 创建文明社区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云南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以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市的文明程度为目标,以为社区群众服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社区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突破口,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抓教育、抓活动、抓阵地、抓管理、抓队伍,努力建设管理优化、秩序优良、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社区。
第五条 创建文明社区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点面结合,分步推进,务求实效。创建工作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适应城市发展水平,适应社区建设要求,适应群众接受能力,防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搞形式主义。要与时俱进,积极研究不断变化的新形势,紧密结合我省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适应人民群众进入小康社会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探索推进我省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
第六条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对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的领导。要把创建文明社区工作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制定创建文明社区的长远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坚持抓基层、抓基础,把创建文明社区工作抓紧抓好。
第二章 文明社区标准
第七条 组织领导好。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把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计划周全、目标明确、措施具体
一、责任落实。社区组织健全,活动经常。社区领导班子成员作风民主,团结务实,勤政为民,廉洁自律,开拓进取,在群众中威信高、形象好。
第八条 思想教育好。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注意做好老年人和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下岗职工的思想引导工作,做好外来人员的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倡导以爱,-1-
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一“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经常开展科普教育、普法教育、形势教育,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区的文明程度,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区内无封建迷信活动,无邪教组织,无“法轮功”练习者。
第九条 社区服务好。社区服务组织健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内容丰富,居民满意。积极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夫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老年人、儿童、妇女、残疾人、社区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在解决待业青年和下岗人员就业方面成绩显著。
第十条 文化生活好。社区文化体育设施健全,依托社区文化体育资源和人才优势,组织经常性的、丰富多彩、内容健康的文化、体育、科技活动。积极发展社区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区文化凝聚力。积极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净化社区文化市场,社区内无制作、销售、播放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现象。
第十一条 环境卫生好。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清洁卫生、绿化、美化、净化。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和计划生育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满足社区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和卫生习惯。除“四害”成效显著。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无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污染。
第十二条 治安秩序好。社区治安组织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章制度完善,各项措施落实得力。坚持开展经常性的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普遍形成学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尚。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做好对刑释、吸毒人员、失足青少年和“法轮功”练习者的教育转化工作。区内无“黄、赌、毒”,无重大刑事案件和民事纠纷,无火灾和其它重大事故。
第十三条 创建活动好。积极开展“文明楼院”、“文明户”、“文明市民”的评比创建活动,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住区单位的作用,形成条块结合、区域共建的创建格局。尊老爱幼、家庭团结、邻里和睦、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在社区蔚然成风。
第三章 创建管理
第十四条 文明社区的创建管理,在各级文明委的领导下,由文明办牵头,宣传、综治办、文化、建设、民政、科技、体育、卫生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文明社区评选分省、地(州、市)、县(市、区)三个层次,文明社区由同级文明委负责考评。省级文明社区白地(州、市)文明委在符合考核标准的地(州、市)级文明社区中择优推荐,经省文明委审核后,再报请省委、省政府批准给予命名、表彰。省级文明社区原则上每两年命名、表彰一次。
第十六条 各地州市要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文明社区创建规划和实施细则,抓好本地区文明社区的创建和管理,积极在自检和复查的基础上,向省文明办推荐文明社区。
第十七条 文明社区的考评坚持以经常性工作为主,经常性检查督促为主,自检自查为主,自我申报为主;明查、暗查和抽查相结合,主管部门评估和文明委成员评议相结合。对入选的社区在该社区和当地主要报纸上进行公示,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力戒形式主义。
第十八条 创建工作实行动态管理。被命名的文明社区每两年考核一次,、经考核后,符合标准的保留荣誉称号。对质量下降;工作滑坡的,应予以批评,限期整改,如发生严重问题,或经考核不合格的,取消称号。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省文明委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雁北社区文明社区创建管理办法
雁北社区文明社区创建管理办法
雁北社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为宗旨,以提高社区文明和谐程度和居民文明素质为目标,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通过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健全、公共服务完善、社会安全稳定、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生活丰富、家庭团结和睦、道德风尚良好、群众放心满意的现代文明社区。
一、创建工作扎实。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办事机构健全,党、团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健全并切实发挥作用,积极联系协调辖区单位开展同创共建活动,完成政府布置的有关重点工作。有科学合理的创建规划,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形成有效的创建投入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楼院”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率达90%,“文明楼院”创建率达80%。
二、民主自治完善。依法组织辖区居民民主选举社区居委会,按法定程序产生居民代表和居民小组长。健全社区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决策机制,社区的重要公共事务由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形成社区事务的民主决策和管理制度。完善社区居务、财务公开制度,保障居民的知情权,通过多种形式了解社情民意,居民有畅通的意见表达渠道。群众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满意率达90%以上。
三、道德风尚优良。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市民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城市精神、市民文明公约及本市重大先进典型的知晓率在95%以上。市民学校等教育阵地健全,制度完善,活动正常。社区内设有未成年人活动的专门区域,建有“青少年绿色上网活动中心”且节假日免费开放,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教育实践活动。建有社区志愿者队伍和志愿者服务站,常年开展各类志愿活动,党员志愿者发挥带头作用,孤老残弱得到及时有效的志愿服务。居民生活方式健康,婚丧喜庆节俭文明,无非法宗教和封建迷信活动,形成帮困助弱、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的良好风尚。
四、环境整洁优美。居民小区设施完备,道路通畅,标牌设置规范,车辆
停放有序,路灯亮化率达98%,无障碍设施达标。市容环卫责任制度落实,建筑物外观及楼道整洁,无乱搭建、乱堆放、乱张贴、乱牵挂、乱设摊、乱涂画现象。户外广告以公益宣传为主,内容健康,制作美观。环卫保洁制度健全落实,垃圾清运定点及时,垃圾房(箱)布局合理,无暴露垃圾,社区河道无倾倒垃圾现象,河面无漂浮物。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开展,“五小”行业卫生状况良好,宠物管理规范,“四害”得到有效控制。环保措施落实,绿化工作达标,绿化布局均衡,无占绿、侵绿、毁绿现象,居民积极参与“绿色社区”、“绿色家庭”创建活动。
五、文体活动丰富。加强社区特色文化建设,拥有一定数量的业余群众文体活动团队。重视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开展各项科普活动,科普基础设施齐全。
六、服务功能健全。社区保障体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基础设施及基本设备达到规定标准,社区事务工作站积极做好社会管理、公共事务和公益服务等相关工作。社区商业服务和家政服务等便民项目齐全、布局合理,为居民群众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的综合满意率在85%以上。
七、管理规范有序。社区党组织健全,党员生活和管理制度完善,积极鼓励和动员辖区单位将文化体育娱乐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实现资源共享。
八、治安秩序良好。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居民法制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普遍增强。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得到加强,技防、人防、消防符合安全要求,有群防群治队伍且活动正常。法律援助、预防犯罪和帮教工作扎实有效,外来人口管理措施落实,无重大治安案件和恶性刑事案件发生,无重大火灾发生,无群体性事件,无“黄、赌、毒”现象,刑释解教人员无重新犯罪行为。社居委设有人民调解委员会,民事纠纷调解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妇女、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区内无违法经营网吧、电子游戏厅(室)等,无非法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窝点,无非法传销组织。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平安社区、民主法治社区创建达标。
第五篇:文明社区、村创建管理办法0428.
乌鲁木齐市文明社区(村)创建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创建文明社区(村),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为扩大创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参与率,促进文明社区(村)创建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文明社区(村)是服务群众成效显著,维护稳定基础牢固,民族团结氛围浓厚,文化生活健康向上,精神文明创建便民利民,群众满意度高、能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先进社区(村)。文明社区(村)是社区(村)各种荣誉称号中综合性的最高荣誉称号。
第三条 文明社区(村)创建范围:乌鲁木齐市乡镇、街道(管委会)辖区内所有社区(村)。文明社区(村)创建以文明户、文明楼院、文明小区创建为基础,社区居民、农牧民以及相对固定的流动人口(有暂住证、固定住所)都要纳入社区(村)文明户创建,各单位干部职工要率先参评。
第四条 文明社区(村),每年评选一次。文明社区,分市、区二级,实行逐级创建,分别测评、命名。文明村分全国、自治区、市、区县四级,实行逐级创建,分别测评、命名。市级文明村届满后,可逐级申报推荐创建自治区、全国文明村。
第二章 标 准
第五条 文明社区应符合以下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团结协作,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明显,干群关系和谐,群众威信高。社区 “四化”(庭院化管理、网格化覆盖、社会化服务、数字化支撑)建设成效明显。积极推进民主法制社区建设,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居民参与、监督社区建设渠道畅通,群众诉求有平台、意见有回应、合理要求有落实。
(二)道德建设风尚良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居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疆精神”,积极开展“道德讲堂”和道德模范选树学习活动。加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积极参加文明礼仪、文明出行、文明用餐、文明用网、文明城市创建等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创建文明城市的知晓率、参与率。关心“空巢”老人,关爱末成年人成长,支持配合城市学校少年宫工作。大力开展以“好家风好家训”为重点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居民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讲道德、守法纪,弘扬时代新风,传承中华传统家庭美德。
(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大力开展“一反两讲”宣传教育活动,始终坚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防控体系完善,维稳制度健全,出租房管理制度落实有效,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综合治理工作达标,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
(四)民族团结持续进步。坚持不懈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模范社区创建,深化“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在各族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手拉手、民汉联谊、结对子、交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不
断巩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无发生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参与非法宗教活动等影响民族团结的案(事)件。
(五)便民服务落实到位。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市政设施、环卫设施、交通设施、照明设施等完好。经常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环境整洁优美,无脏乱差死角,卫生工作达标。社会保障、医疗、计生、就业服务到位,社区医疗站方便群众,蔬菜直销点便民、利民。扶贫帮困制度健全,措施有效。积极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志愿服务,设立志愿者服务站、心理咨询室,组织志愿者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和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提供各类志愿服务。
(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社区文体设施硬件配置达标,活动内容喜闻乐见,不断促进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小区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整合社区和辖区单位文化资源,坚持开展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各族群众远离宗教极端、远离愚昧落后,养成健康、和谐、文明的生活方式。
(七)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领导、人员岗位、资金投入、检查监督、将惩激励和日常管理到位。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协调指导辖区全面开展文明小区、文明楼院、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不断总结完善创建措施,逐步达到各级创建工作要求,第六条 文明村应符合以下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明显。村两委班子团结协
作,廉洁奉公,干群关系和谐,群众认可度高、威信好。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农牧民参与监督新农村建设渠道畅通,群众诉求有平台、意见有回应、合理要求有落实。
(二)道德建设风尚良好。加强道德建设,引导农牧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疆精神”,积极开展“道德讲堂”和道德模范选树学习活动。加强“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积极参加文明礼仪、文明出行、文明用餐、文明用网、文明乡镇、文明城区(县)创建等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创建文明城市的知晓率、参与率。关心“留守”老人生活,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支持配合农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大力开展以“好家风好家训”为重点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农牧民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讲道德、守法纪,弘扬时代新风,传承中华传统家庭美德。
(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大力开展“一反两讲”宣传教育活动,始终坚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不断增强农牧民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开展平安村创建活动,防控体系完善,维稳制度健全,出租房管理制度落实有效,无重大刑事案件,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综合治理工作达标。
(四)民族团结持续进步。坚持不懈加强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模范村创建活动,深化“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在各族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手拉手、民汉联谊、结对子、交朋友”等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不断巩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无发生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参与非法宗教活动等影响民族团结 的案(事)件。
(五)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农牧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引导农牧民群众尊重科学、崇尚文明、勤劳致富。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农牧民生产生活方便。普及环保知识,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病除害工作经常,加大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整脏治乱力度,硬化、美化、亮化、绿化成效明显。
(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加强文化大院、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大力支持农牧民文艺骨干、民间艺人、文化能人、乡村业余演出队活动,引导农牧民远离宗教极端、远离愚昧落后,促进乡风文明。
(七)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领导、人员岗位、资金投入、检查监督、将惩激励和日常管理到位。创建活动扎实有效,社区市民文明学校活动经常,全面开展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逐步达到各级创建工作要求,促进农牧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三章 申报、评选和命名
第七条 具备以下条件可申报市级文明社区(村):
(一)近年来,社区(村)和谐稳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成绩突出,群众认可、社会影响好,且连续保持两年以上区(县)级文明社区(村)荣誉称号的社区(村);
(二)创建工作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内涵,结合实际,围绕“五个一”建设持续有效地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即:一堂(道德讲堂)、一队(志愿服务队)、一牌(遵德守礼提示牌)、一桌(文明餐桌)、一传播(网络文明传播);
(三)申报市级文明社区(村),参评社区(村)文明户数量2014年须达到40%以上,2015年须达到60%以上,2016年以后达到并保持在80%以上;
(四)积极参加所在区(县)创建“民族团结模范社区(村)”活动,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当年被评为市、区(县)级“民族团结模范社区(村)”可优先申报,自《乌鲁木齐市文明社区(村)创建管理办法》实行三年后申报文明社区(村)须是区(县)级“民族团结模范社区(村)”。
第八条 申报前两年(含当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报市级文明社区(村):
(一)社区(村)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违纪和违法犯罪;
(二)综治维稳工作不达标;
(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
(四)发生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参与非法宗教活动、非法宗教出版物、非法宗教网络传播等“三非”、宗教极端活动、影响民族团结的案(事)件;
(五)发生重大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事故(村);
(六)违反计划生育法。
(七)、创建工作严重滑坡,起不到文明社区(村)示范引领作用,经各区(县)文明办指导帮建,但工作仍然不到位的。
第九条 申报市级文明社区(村)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报告;
(二)申报推荐表;
(三)征求相关部门意见表;
(四)区(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推荐报告。第十条 创建乌鲁木齐市文明社区(村)评选程序。
(一)自愿申报。各参评社区(村)依照申报条件和《乌鲁木齐市文明社区(村)测评体系》标准进行自查,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可自愿向所属区(县)文明办申请,参加市级文明社区(村)评选。
(二)逐级推荐。由区(县)文明办对申报社区(村)进行审核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依据《乌鲁木齐市文明社区(村)测评体系》进行初评,经区(县)文明委审定后,向市文明委推荐。
(三)审核测评。对各区(县)推荐上报的社区(村),市文明办对照创建标准和评选条件进行材料审核,依照《乌鲁木齐市文明社区(村)测评体系》进行测评,并结合平时创建工作综合考量,征求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政法委(综治办)、市纪检委(纠风办)、市环保局、市委610办公室、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市民宗委等部门意见后,向市文明委提交拟命名社区(村)名单。
(四)公示命名。对拟命名社区(村)在《乌鲁木齐晚报》等媒体上进行公示,接受媒体和社会各届监督,并经市文明委研究审核后命名。
第十一条 文明社区(村)实行届期制,自命名之日起,每三年届满一次。届满后,由社区(村)重新申报,命名机关重新组织测评、命名。
第四章 管 理
第十二条 对文明社区(村)实行逐级负责和分级管理。按照谁推荐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各区县文明办要抓好文明社区(村)平时的创建工作。市文明办对各区(县)的创建活动进行组织协调、检查指导、评选表彰。
第十三条 对文明社区(村)的奖励实行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分别由命名机关下发命名文件,颁发牌匾。各区(县)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健全文明社区(村)奖励机制,凡被命名为市级文明社区的,由各区党委、政府一次性给予社区一定的物质奖励。凡被命名为市级文明村的,每年可发放精神文明建设奖金,发放标准按照市级文明单位奖金发放标准执行。
第十四条 文明社区(村)实行动态管理。对已命名的文明社区(村),届期内由命名机关随机进行抽检,若发生严重问题或创建质量下降,分别给予约谈、限期整改一年、直至撤销文明社区(村)荣誉称号的处理。
第十五条 凡被限期整改一年的市级文明社区(村),停止享受当年的精神文明奖励政策,要认真查找问题,积极整改,翌年再次测评合格的,可继续保持文明社区(村)荣誉和奖励。凡被撤销文明社区(村)称号的社区(村),收回牌匾,经认真整改,符合条件的,两年后方可重新参评。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文明办负责组织实施,各区(县)根据本办法制定区(县)级文明社区(村)创建管理办法。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原《乌鲁木齐市文明社区创建管理规定》停止执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市文明办负责解释。
乌鲁木齐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2015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