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泥电杆生产经验
电杆质量再提升
科技进步是关键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参加混凝土电杆生产技术研讨会,并且与各位领导、专家、同仁代表们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钢架混凝土电杆的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问题。首先,预祝大会在会务组的精心策划和代表们的配合下圆满成功。刚刚由宜昌昌耀水泥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吴总主讲了水泥电杆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由浙江永达总经理张总主讲了安全质量营销思路,值得在座各位借鉴,在此我不再另作阐述。
我是***的董事长***,是七十年代中期的泥瓦匠,对水泥、混凝土有较早的认识,一九八八年投身于水泥制品行业,由于专业文化水平较低,谈不上经验交流,只是本人在电杆行业工作了二十六年之久,摸索和了解电杆行业的一些情况,向大家汇报、探讨、共同分享,混凝土电杆的质量,目前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六十年代中期刚开始生产的方电杆和木模手制杆,现已全部更换。
第二阶段在七十年代左右,由国家建设部牵头,常州客车厂研发,钢模和离心机终于问世,改变了原来的设备和工艺,使混凝土电杆质量较原来的有大幅度的提高。随后有部分小设备的发明和创新,使机械化代替了手工制作,精度和质量、速度都明显提高。
第三阶段在2006年至今,国网和省网主材料集中规模招标后,水泥电杆在供应商的思想意识有较大提高,随着国家电网建设的规范化和安全等方面的因素,特别是2008年春节的冰雨雪灾后,对电杆的质量要求提出更高标准。
就目前情况来看,电杆总体质量明显优于以前且还在不断提高,电杆的混凝土质量通过自动化搅拌楼的改进,已基本符合要求,但我总认为电杆生产工艺是正确的,就是在人为操作上的随意性较难控制,该行业属粗、重、脏的活,就业的职工总体素质较差,即使企业文化较好的企业,在执行工艺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始终很难执行到位,导致电杆内在质量的偏差,问题有三点:
第一小点:电杆的主筋人工焊接导致主筋分布不均匀。(国标制定标准,即GB/T 4623-2006,5.2.1.8,a点,纵向受力钢筋间距偏差不得超过正负5mm)
第二小点:人工焊接,架立圈的垂直度和架立圈的制作标准影响电杆骨架几何直径尺寸,(国标架立圈垂直度的偏差,即GB/T 4623-2006,5.2.1.8,c点,架立圈间距偏差不得超过正负20mm,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架立圈直径的1/40)钢筋骨架的不标准进而造成内外保层的偏差。
第三小点:人工焊接的技能和认真度较差,员工片面追求利益,焊牢就算,对主筋的横向咬边深度不达标准。(按国家标准为,即JGJ 18—2003,表5.4.2,横向咬边深度为0.5mm)
其实大多数的钢筋通过焊接后直径会变小,抗拉强度降低,这是人为而目测不到电杆的内在质量问题。
鉴于以上几个问题,我认为,解决以上问题的根本思路在提升机械化、自动化的程度,人管理人难,因为人有情绪化,人控制机械较为可靠和稳定,目前,这个方面已经有宜昌海天超声技术有限公司提供锥形电杆钢筋骨架自动滚焊机,我也几次考察,认为这是电杆内在质量控制的保证和方向,能解决以上几个质量控制的难点。同时我也向宜昌海天超声技术有限公司提出:对钢筋骨架自动滚焊机的操作便捷、安全可靠上再下功夫,让用户满意和得到实惠。
我国近年在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有大部分电缆入地,但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要想在我国各地区实现小康社会,电气化是根本。
展望未来,我国对农村野外的电网建设,水泥电杆仍是主材料,施工检修方便,经济实惠,为保证输电线路正常,用电安全,提升水泥电杆的质量,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势在必行!我建议,如何再次提升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革新工艺,应该是我们水泥制品行业和机械行业共同探讨的问题,并研发新的设备,力争水泥电杆制品设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且具有国际上的先进性。还有企业内部管理很多方面我就不阐述。简单汇报,未加深思,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同仁批评指正,祝各位身体健康,合家幸福,生意兴隆!谢谢大家!
第二篇:水泥电杆技术规范书
环形混凝土电杆技术规范书
XXXXX公司 2017年3月
目录
编制说明.......................................................................................................3
一、总则.......................................................................................................4
二、技术要求...............................................................................................6
三、检验与厂验.........................................................................................13
四、质量体系.............................................................................................20
五、技术文件.............................................................................................20 附录A 电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21
编制说明
为了在XXXXX公司(以下简称湖北公司)的传输网工程中统一环形混凝土电杆的技术规范要求,施行最新的国家标准,强化工程管理,规范工程建设,特制定本技术规范书。
本技术规范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4623-2006《环形混凝土电杆》的技术要求进行编写。
本技术规范书以GB/T 4623-2006 为基础,针对湖北公司对传输网工程的质量要求,作了如下修订:
(1)规定湖北公司传输网工程所用环形混凝土电杆须为全部预应力混凝土锥形电杆,且为整根杆,不采用组装杆。
(2)规定湖北公司传输网工程所用环形混凝土电杆的尺寸规格、外观质量及力学性能等要求。
(3)要求将电杆的标准埋设深度增加至电杆的临时标志中。(4)增加了产品质量体系及技术文件的相关要求。
本技术规范书自发布之日起,在湖北公司范围内作为设计、施工、监理、器材采购、招标文件和验收的技术依据。
一、总则 范围
本技术规范书规定了湖北公司环形混凝土电杆的分类、原材料及构造、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与出厂证明书、贮存运输、质量体系及技术文件等内容。
本技术规范书适用于湖北公司传输网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器材采购、招标文件和验收等。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规范书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规范书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含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技术规范书。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规范书。
GB/T 4623-2006 《环形混凝土电杆》 GB l75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 GB l99 快硬硅酸盐水泥 GB 748 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
GB 1344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GB 1499 钢筋混凝土用热扎带肋钢筋(GB 1499-1999,neq ISO 6935-2:1991)
GB/T 5223-2002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ISO 6934-2:1991,NEQ)GB/T 5223.3-2005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棒(ISO 6934-3:1991,MOD)
GB/T 5224-2003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ISO 6934-4:1991,NEQ)
GB 8076 混凝土外加剂
GB 13013 钢筋混凝土用热扎光圆钢筋 GB/T 14684 建筑用砂 GB/T 14685 建筑用卵石、碎石
GB/T 50081-2002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 50204-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J 107-198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JGJ 19-1992 冷拨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 JGJ 63 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书。
3.1 钢筋混凝土电杆(G)reinforced concrete pole 纵向受力钢筋为普通钢筋的电杆。
3.2 预应力混凝土电杆(Y)prestressed concrete pole 纵向受力钢筋为预应力钢筋的电杆,抗裂检验系数允许值〔γcr〕=1.0。3.3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电杆(BY)partially prestressed concrete pole 纵向受力钢筋由预应力钢筋与普通钢筋组合而成或全部为预应力钢筋的电杆,抗裂检验系数允许值〔γcr〕=0.8。
3.4 裂缝 crack
电杆表面有深入混凝土内部的缝隙。3.5 漏浆 leakage 电杆表面因水泥浆流失而露出集料。3.6 露筋 exposed steel 电杆内部的钢筋未被混凝土包裹而外露。不包括电杆端部的纵向预应力钢筋头。
3.7 塌落 slump 电杆内壁混凝土成块状脱落。3.8 蜂窝 honeycomb 电杆表面因漏浆或缺少水泥砂浆而引起的蜂窝状空洞。3.9 麻面 pitted surface 电杆外表面呈现的密集微孔。3.10 粘皮 peeling 电杆外表面的水泥浆层被模具粘去后留下的粗糙表面。3.11 龟纹 plastic crack 电杆外表面呈现龟背状纹路,无整齐的边缘和明显的深度。3.12 水纹 water graining 电杆外表面湿润时呈现可见微细纹路,水分蒸发后纹路消失。
二、技术要求 分类
4.1 产品按外形分为锥形杆(Z)和等径杆(D)两种,见图1。若按产品的不同配筋方式,可分为钢筋混凝土电杆、预应力混凝土电杆和部分预
应力混凝土电杆。
4.2 锥形杆和等径杆有整根杆和组装杆之分。湖北公司采用全部预应力混凝土整根锥形电杆,不采用组装杆。杆长为7米、8米、9米、10米和12米水泥杆,梢径为150mm,水泥杆长度偏差为+20~-40mm以内,外径偏差在+4~-2mm以内。开裂检验荷载等级150梢径定为E级。
整根预应力混凝土锥形电杆梢径(或直径)、长度见表1。原材料及构造 5.1 原材料
5.1.1 水泥
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抗硫酸盐水泥或快硬硅酸盐水泥,其性能应分别符合GB 175、GB 1344、GB 748及GB 199的规定。
5.1.2 集料
细集料宜采用中粗砂,细度模数为3.2~2.3。粗集料宜采用碎石或卵石,其最大颗径不宜大于25mm,且应小于钢筋净距的3/4。砂、石的其他质量应分别符合GB/T 14684、GB/T 14685。
5.1.3 水
混凝土搅合用水应符合JGJ 63的规定。5.1.4 外加剂
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GB 8076 的规定,严禁使用氯盐类外加剂或其他对钢筋有腐蚀作用的外加剂。
5.1.5 掺合料
掺合料不得对电杆产生有害影响,使用前必须进行试验验证。5.1.6 钢材
5.1.6.1 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
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钢绞线和钢棒(热处理钢筋),其性能应分别符合GB/T5223-2002、GB/T 5224-2003和GB/T 5223.3-2005的规定。
5.1.6.2 架立圈筋
宜采用热轧光圆钢筋、冷拔低碳钢丝,其性能应分别符合GB 13013、JGJ 19-1992的规定。
5.1.6.3 螺旋筋
宜采用冷拔低碳钢丝,其性能应符合JGJ 19-1992的规定。5.2 构造 5.2.1 钢筋骨架
5.2.1.1 纵向受力钢筋沿电杆环向均匀配置,锥形杆不得少于6根。纵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得大于壁厚的2/5。端面应平整,不应有局部弯曲,表面不得有油污。
5.2.1.2 预应力钢筋调直下料后,其下料长度相对误差应不大于钢筋长度的1.5/10000。
5.2.1.3 预应力钢筋不得有接头。
5.2.1.4 纵向受力钢筋净距不宜小于30mm,锥形杆小头不宜小于25mm。当配筋太密时,可采取双根并列布置。
5.2.1.5 纵向受力钢筋内侧应设架立圈,架立圈钢筋直径宜采用5mm-8mm。其间距对于预应力混凝土电杆不宜大于1000 mm。
5.2.1.6 预应力钢筋镦头的强度不得低于该材料标准强度的95%。5.2.1.7 电杆在其全部长度范围内均配置螺旋钢筋。螺旋钢筋直径宜采用2.5 mm~6mm,其间距不宜大于120mm,距两端各1.5m之内的间距不宜大于70mm。
5.2.1.8 骨架成形后,各部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a)纵向受力钢筋间距偏差不得超过±5mm;
b)螺旋筋应缠于纵向受力钢筋外,其间距偏差不得超过±10mm;
c)架立圈间距偏差不得超过±20mm,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架立圈直径的1/40。
5.2.2 电杆接头、预埋件及预留孔。
5.2.2.1 纵向受力钢筋与连接件的连接:预应力钢筋宜采用先穿筋后镦头的方法,镦头的承力面应在同一平面内。
5.2.2.2 预埋件、预留孔及泄水孔按设计图纸设置,并清理干净。5.2.2.3 接地螺母、脚钉母、接线盒等外露金属部分应有明显标记。5.2.3 预应力钢筋不得断筋。
5.2.4 产品出厂前,梢端应用混凝土或砂浆封实。如有特殊要求,另行处理。
5.2.5 脱模后或出厂前,电杆不带钢圈(或法兰盘)的一端或二端已外露的纵向受力钢筋头必须切除,并采用有效防腐措施处理。性能指标要求 6.1 混凝土抗压强度
6.1.1 预应力混凝土电杆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50,脱模时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得低于30 MPa。
6.2 外观质量
电杆外观质量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外观质量要求
6.3 尺寸允许偏差
电杆外形尺寸应符合本技术规范书要求或设计图纸制造。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6.4 保护层厚度
纵向受力钢筋的净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15mm。钢板圈、法兰盘接头端纵向受力钢筋顶部,必须采取有效防腐措施处理。保护层允许厚度偏差见表3。
6.5 力学性能
包括抗裂、裂缝宽度、承载力检验弯矩和挠度检验。以表1 所列开裂检验弯矩或设计图纸作为检验依据,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6.5.1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电杆加荷至开裂检验弯矩时,不得出现裂缝。锥形杆杆长小于或等于12m时,杆顶挠度应小于(L1+L3)/70;杆长大于12m、小于等于15m时,杆顶挠度应小于(L1+L3)/50。
6.5.2 加荷至承载力检验弯矩时,不得出现下列任一种情况。
a)受拉区裂缝宽度达到1.5mm或受拉钢筋被拉断; b)受压区混凝土破坏;
c)挠度:按悬臂式试验的锥形杆,杆顶挠度大于等于(L1+L3)/10。
三、检验与厂验 试验方法 7.1 混凝土抗压强度
7.1.1 混凝土拌合物应在搅拌站或喂料工序中随机取样,制作立方体试件,3个试件为一组。
7.1.2 每天拌制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一次,每次至少成型二组。一组试件与电杆同条件养护,另一组进行标准养护。
7.1.3 一组与电杆同条件养护的试件用于检验脱模强度;一组经标准养护的试件用于检验评定混凝土28d抗压强度。
7.1.4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应符合GB/T50081-2002的规定。7.2 外观质量和尺寸
外观质量和尺寸的检验工具与检验方法见表4。7.3 保护层厚度
保护层厚度检验工具与检验方法见表4。7.4 力学性能
锥形杆采用悬臂式试验方法。电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见附录A。检验规则 8.1 检验分类
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二类。8.2 出厂检验 8.2.1 检验项目
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尺寸偏差(不包括保护层厚度)、抗裂、裂缝宽度和开裂检验弯矩时的挠度等。
8.2.2 批量
同材料、同工艺、同品种、同荷载级别、同规格的电杆,每2000 根为一批;但在3个月内生产总数不足2000根但不少于30根时,也应作为一
个检验批。
8.2.3 抽样、检验
8.2.3.1 混凝土抗压强度28d混凝土抗压强度按GBJ 107-1987检验评定。
8.2.3.2 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
从受检批中随机抽取10根电杆,逐根进行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检验。8.2.4 判定规则
8.2.4.1 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 根受检电杆中:A 类项目的所有检查点必须合格;每项B 类项目的超差不超过2个检查点,B类项目的超差不超过2项,则判定该批产品的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合格。
8.2.4.2 力学性能
开裂检验弯矩时抗裂、裂缝宽度和挠度检验均符合本技术规范书6.5规定时,判该批产品力学性能合格。如有1项不符合6.5规定时,允许从同批产品中抽取加倍数量电杆进行复检。复检结果如全部符合6.5规定时,则剔除原不合格的1根,判该批产品力学性能合格。复检结果如仍有1根电杆不符合6.5规定,则判定该批产品力学性能不合格。
8.2.5 总判定
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力学性能均符合技术规范书要求时,则判该批产品为合格。
8.3 型式检验 8.3.1 检验项目
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尺寸偏差、力学性能和保护层厚度检验等。8.3.2 当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b)正式生产后如产品结构、原材料、生产工艺和管理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产品长期停产后,恢复生产时;
d)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e)当相同产品连续生产4000根或在6个月内生产总数不足4000根时;
f)国家或地方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提出进行检验时。8.3.3 抽样、检验 8.3.3.1 混凝土抗压强度 同8.2.3.1。
8.3.3.2 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 同8.2.3.2。8.3.3.3 力学性能
从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检验合格的电杆中随机抽取2根,进行力学性能检验。
8.3.3.4 保护层厚度
抽取1根经承载力检验弯矩检验合格的电杆,进行保护层厚度检验。8.3.4 判定规则
8.3.4.1 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
同8.2.4.1。8.3.4.2 力学性能
电杆抗裂、裂缝宽度、承载力检验弯矩和挠度检验时,2 根电杆均符合本标准6.5规定时,则判该批产品力学性能合格。2 根电杆中有1 根不符合6.5 规定时,允许从同批产品中抽取加倍数量电杆进行复检。复检结果如全部符合6.5规定时,则剔除原不合格的1根,判该批产品力学性能合格。复检结果如仍有1根电杆不符合6.5规定,则判该批产品力学性能不合格。2 根电杆都不符合本6.5 规定时,不得复检,判该批产品力学性能不合格。
8.3.4.3 保护层厚度
被测的3 点,均符合本6.4 规定时,则判该批产品保护层厚度合格。3 点中有1 点不符合6.4规定时,允许从同批产品中抽取加倍数量电杆进行复检。复检结果如全部符合6.4规定时,则剔除原不合格的1根,判该批产品保护层厚度合格。复检结果如仍有1点不符合6.4规定,则判该批产品保护层厚度不合格。3点中有2点不符合本6.4规定时,不得复检,判该批产品保护层厚度不合格。
8.3.5 总判定
混凝土抗压强度、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保护层厚度及力学性能均符合标准要求时则判该批产品为合格。标志与出厂证明书 9.1 标志 9.1.1 永久标志
制造厂厂名或商标及电杆型号,应标记在电杆表面上。其位置,梢径(或
直径)大于或等于190mm的电杆,宜标在距根端3.5m处;梢径小于190mm的电杆,宜标在距根端3.0m处。
9.1.2 临时标志
包括电杆品种、规格、荷载级别(或代号)、商标和制造年、月、日等,标在电杆表面上,其位置略低于永久标志。
为便于工程施工及维护,须在电杆表面用倒等边三角型符号“▼”标识电杆的标准埋设深度,“▼”的高度为50mm,颜色为红色;不同杆长的标准埋设深度须符合下表要求:
9.2 出厂证明书
电杆出厂时应随带企业统一编号的出厂证明书,其内容应包括: a)制造厂厂名、商标、厂址、电话; b)生产日期、出厂日期; c)执行标准;
d)产品品种、规格、荷载级别; e)混凝土抗压强度检验结果; f)纵向受力钢筋抗拉强度检验结果;
g)外观及尺寸偏差检验结果; h)力学性能检验结果; i)制造厂技术检验部门签章。10 贮存、运输 10.1 贮存
10.1.1 产品堆放场地应坚实平整。
10.1.2 产品可根据不同杆长分别采用两支点或三支点堆放。杆长小于或等于12m,采用两支点支承;杆长大于12m,采用三支点支承。电杆支点位置如图2。若堆场地基经过特殊处理,也可采用其他堆放形式。
10.1.3 产品应按品种、规格、荷载级别、生产日期等分别堆放。锥形杆梢径小于或等于270mm时,堆放层数不宜超过6层。
10.1.4 产品堆垛应放在支垫物上,层与层之间用支垫物隔开,每层支承点在同一平面上,各层支垫物位置在同一垂直线上。
10.2 运输
10.2.1 产品起吊与运输时,不分电杆长短均须采用两支点法。装卸、起吊应轻起轻放,严禁抛掷、碰撞。
10.2.2 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支承要求应符合本技术规范书10.1中的有关规定。10.2.3 产品装卸过程中,每次吊运数量:梢径大于170mm的电杆,不宜超过3 根;梢径小于或等于170mm的电杆,不宜超过5 根;如果采取有效措施,每次吊运数量可适当增加。
10.2.4 产品由高处滚向低处,必须采取牵制措施,不得自由滚落。10.2.5 产品支点处应套上软质物,以防碰伤。
四、质量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
11.1 生产厂商应在履行合同的全过程(开始供货到验收),对所有供货和服务的质量负责。即要保证所有供货和服务的质量符合合同中有关技术、交付、验收和价格所规定的要求。
11.2 保修期:卖方对所提供的电杆实行保修,保修期为到货后24个月。在保修期内,卖方应无偿更换由于原材料缺陷及制造工艺等问题而发生故障的电杆。
五、技术文件 生产厂商至少应提供以下技术文件 12.1 本次供货厂商的名称和地点;
12.2 所供电杆的技术指标和质量保证措施; 12.3 电杆的几何尺寸和单位;
12.4 电杆制造主要原材料的生产厂家及技术标准; 12.5 主要原材料三个月内的购货凭证。
12.6 国家认可的省级以上(含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产品质量检验报
告。
附录A 电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本附录适合于环形混凝土电杆的力学性能试验,包括试验用仪器设备的技术要求和
试验结果评定。A.1 适用范围
A.1.1 悬臂式试验方法,适合于不同梢径锥形杆的力学性能试验。A.1.2 简支式试验方法,适合于不同直径等径杆的力学性能试验。A.2 试件
试件按出厂检验或型式检验的规定随机抽样。A.3 试验仪器设备 A.3.1 台座
用于固定试件的支承座,可采用钢支座或钢筋混凝土支座。悬臂式试验或简支式试
验采用水平加荷时,为消除杆段自重影响应加设灵活的滚动支座。A.3.2 仪器
试验用仪表,应按规定期限进行检定。其技术要求见表A.1。表A.1 试验仪器技术要求
A.4 试验方法 A.4.1 悬臂式试验方法
锥形电杆如杆长小于或等于10 m,采用一个滚动支座;如杆长大于10 m,采用两
个或两个以上滚动支座。加荷原理见图A.1。
1——混凝土(或钢制)台座; 2——滚动支座; 3——测力传感器;
4——挠度传感器; 5——B测点百分表; 6——A测点百分表;
A、B——支座(宽150 mm 硬木制成的U 型垫板); u P ——荷载; L——杆长。
注:U 型垫板放置位置;A 支座处于垫板中心线到电杆根端的距离等于150 mm;B支座处于右端
面到电杆根端面的距离等于L。
图A.1 悬臂式试验装置示意图
A.4.2 简支式试验方法
等径电杆宜采用水平加荷或垂直加荷。允许加荷点与支点互换。应考虑自重影响。
加荷原理见图A.2。
1——宽150 mm 硬木制成的U 型垫板; 2——测力传感器; 3——支座位移百分表; 4——挠度传感器; u P ——荷载; 0 L ——跨距; L——杆长。
图A.2 简支式试验装置示意图
A.5 加荷程序
A.5.1 预应力混凝土电杆
第一步:由零按开裂检验弯矩20%的级差加荷至开裂检验弯矩的80%,然后按开裂检验弯矩10%的级差继续加荷至开裂检验弯矩,观察是否有裂缝出现。如果在开裂检查弯矩下未出现裂缝,则继续按开裂检验弯矩10%的级差加荷至裂缝出现,测量并记录裂缝宽度及挠度值,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3min。
第二步:由初裂弯矩(裂缝宽度小于0.02mm 时的弯矩值)卸荷至零,卸荷后静停时间不少于3min,测量并记录残余裂缝宽度及挠度值。
第三步:由零按开裂检验弯矩20% 的级差加荷至开裂检验弯矩,测量并记录裂缝宽度及挠度值。递增至开裂检验弯矩的160%后,按开裂检验弯矩10%的级差继续加荷至承载力检验弯矩,每次静停时间不少于3min,观测并记录各项读数。
A.5.2加荷值偏离
试验时,加荷值的允许偏差为2 %。A.5.3 初裂荷载和承载力的确定
A.5.3.1 当在加载过程中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应取前一级荷载值作为初裂荷载实测值;
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值的平均值作为初裂荷载实测值;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第一次出现裂缝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作为初裂荷载实测值。
A.5.3.2 当在加载过程中出现本标准6.5.2所列的情况之一时,应取前一级荷载值作为承载力荷载的实测值;当在规定的荷载持续时间内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与前一级荷载值的平均值作为承载力荷载的实测值;当在荷载持续时间结束后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应取本级荷载值作为承载力荷载实测值。
第三篇:水泥电杆质量承诺书(小编推荐)
水泥电杆质量承诺书
:
我单位从水泥电杆的用货市场上了解到贵单位需长期订购水泥电杆,我单位是一家专业从事十多年的水泥电杆生产制造企业,有较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和完善的设备及经验。有意愿和贵单位建立水泥电杆的长期供需关系,并做出以下质量的承诺:
一、我方所供货物为全新的原厂正品,符合相应国家及行业标准。
二、我方在对方提出供货要求的72小时内将货物送到对方的指定卸货地点。
三、对方所需货物在验收后36个月内,如果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我方负责按对方要求及时无条件予以换货或退货,相应费用由我方承担。
四、我方所供货物在通过对方验收后36个月为保修期,在此期间对货物非人力故障,我方承担保修责任,因对方使用不当及/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及/或保修外的故障,我方有责任提供维修等售后服务,费用由对方自行负责。
特此承诺
承诺单位:
****年**月**日
第四篇:日本水泥制造行业清洁生产经验
日本水泥制造行业清洁生产经验
一、日本水泥制造行业的历史
我国最早输入水泥是在元治、庆应年间,德川幕府用于建设横须贺制铁所,而依据大藏省关税局的公式统计资料,从1875年输入8t水泥开始,主要从英国和法国输入。
1870年成立工部省,工部省技术官员宇都宫三郎于1873年6月建立深川撮绵笃制造所,1875年5月19日成功地制造出水泥,这是阿斯普金发明水泥后的51年,美国开始制造后的4年。
1876年作为金禄公债的交换,实行武士阶层的家禄奉还制度,从政府申请资金贷款、变卖金禄公债或有担保后便可成立企业,在水泥制造方面,出现了山口藩士笠井顺八建立的水泥制造会社(1881年),板垣退助的川南水泥工厂(1882年)和爱知县令国贞廉平的东洋组(同年)等。
不久,扶产兴业政策和金禄公债的发行使物价飞腾,于是官营工厂开始变卖给民间,就这样,1884年深川工作分局被浅野总一郎买下,成为浅野工厂。而水泥工业的形成又是当时近代工业产生的典型。
生产方式是采用立窑(德久利窑)方式,而当时的粉碎技术尚不发达,原料是消石灰、河泥中的黏土,燃料是焦炭和无烟煤等。因此,当时的水泥工厂都建在河流沿岸,原料和燃料交替重叠码放点火,4~7天后停火取出熟料,用类似于研磨罐的东西进行粉碎。虽然己开始使用蒸汽汽罐机为动力,但基本上是手工操作。立窑的高度为14.5rn,直径3.7m,1次的产量为13t。浅野工厂拥有8套立窑,月生产能力为145t,水泥制造工厂拥有4套,月生产能力为71t左右。
1883~1891年是成长期,大约在1891年确立了自给体制,在当时的工业制品中是为数不多的输出商品之一。而1891年的浓尾大地震证明了水泥建筑物的坚固,又逢日中战争供不应求,水泥工业得到了第一次飞跃性发展。
1898~1914年是立窑方式的成熟期,并得到进一步长足发展,但在此期间,1903年浅野水泥东京工厂引进了成为近代水泥工业的鼻祖的回转窑,1913年小野田水泥第2工厂建成,建设了该装置的雏形。
水泥被作为混凝土块、石村或砖瓦的粘接剂使用,1903年在京都建成最早的钢筋混凝土桥梁,1905年在神户出现钢筋混凝土建筑,也就是说,在?900年己形成近代化的雏形,而其确立是进入1910年以后的事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期间,日本经济迅猛发展,水泥行业迎来了1914~1921年的第二个发展期,由此,以前便己逐渐萌芽的近代化一举成功,也宣告了立窑时代的结束。
回转窑可以作到连续运行,而且各个工艺由输送机械连接成套,生产能力大踏步前进,1916~1917年,引进了熟料冷却机,废气的循环再利用使能源得到节约,成本得以降低。1920年,小野田水泥率先实施余热发电,使电力自给一般化。
1929年、浅野公司建成我国最早的湿式水泥工厂一西多摩工厂,1934年三河公司田原工厂引进最早的旋转炉等新型生产式样,此外,早强、低热、混合水泥等许多品种相继问世,煅烧窑规模也从目前为止的3~5000t发展到1万吨级的大规模,1914~1921年间,技术革命使水泥产业进一步腾飞。
在太平洋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矿业生产指数在1941年的峰值以后逐年下降,而水泥是在1939年(619万吨),熟料在1937年(597万吨)的峰值以后急速滑坡,军需生产的倾斜政策使水泥产业早早地萎缩,对这方面进行补偿的混合水泥。
终战时水泥生产设备所受到的损失比较小,但也有许多因无法修复而被荒弃,在几乎可以自由开采煤的1949年的产量不超过327万吨,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6月),以此为契机日本水泥产业进入复兴期(1950~1954)。由于朝鲜战争的特需、输出增大,以及从战时就己开始的国土荒芜、台风巨损的连续、煤产量增加并向电力开发倾斜和建筑浪潮等原因,水泥成为“三白景气”,此时复兴己结束。生产能力恢复到战前水平,1951年的熟料产量为680万吨。随后,水泥产业又迎来了第四个发展期(1954~1965年)。
长炉、旋转炉、改良烧成法、立窑相继登场,电力形式好转使余热发电结束,并实施了从煤向重油的能源结构的转换,规模从1万吨增加到5万吨,搅拌混凝土得到普及,与此同时,散装水泥的输送也发展起来。
1965年10月为摴葦,1970年为摲鍞的历时55个月的战后时间最长的“平稳景气”,以及“列岛改造景气(1971年12月'谷‟~1973年11月„峰‟)敚?973年日本的水泥产量7729万吨,超过美国,仅次于苏联,成为排名世界第2位的水泥生产国。
1971年12月,三菱矿业水泥一三菱重工从在三菱矿业水泥东谷工厂设置NSP炉开始,与大型水泥成套设备厂家技术合作,相继进行了NSP炉的技术开发,这也意味着自明治时代以来,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并进行技术改造,使之成为最初的国产技术。另外,1971年1月小野田水泥藤原工厂在世界上率先实行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其生产规模也从每套月产量5万吨上升到10万吨,在日本的水泥制造行业,无论是量还是质都达到了一个顶峰。
二、大气污染控制?
?一)烟尘控制法的建立牋战后,在朝鲜战争的同时日本经济进入复兴阶段,1955年前后形成了史上空前的快速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京滨地区、阪神地区、北九州等地区的因s()^引起的呼吸器官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即使是在政府内也指出,为了使工业向健全方向发展,作为必要的措施应高度重视公众卫生及公害等问题。1949年东京都、1950年大坂府、1951年神奈川县、1955年福冈县纷纷制定公害防止条例,而针对大规模工业公害问题,地方政府却无法解决,从此正式开始寻求国家行政的真正介入。
1962年3月,总结制订了撚泄匮坛九欧殴嬷频任侍獾姆ò浮保?月经一牪糠中拚蠼⒘巳毡咀钤绲拇笃廴竟嬷屏⒎ǎ?2月1日开始赋予实施。此法指定了大气污染的地区,如果从排烟设施排出的烟尘浓度超过该设施种类所定的排放标准,将被命令采取改善的措施。另外,采取在建设排烟设施前提出申请的方式,以便在一旦有大量烟尘排出时,得以迅速采取紧急措施。
基于此法,从1963年9月开始,东京、川崎、大坂、北九州等4座主要工业城市被指定为第一批烟尘控制地区。当时,针对此法的一些局限性有如下批评的呼声:
(1)排出控制值采取的是相对的浓度方式;
(2)未采取许可制,而是申请制;
(3)控制的权限在通产省,而不在地方政府。
另外,还有一种批评是,从结果来看此法的控制力较弱,排出标准较宽,与反映了至今为止的经济成长的国家政策相同,很大程度上企图谋求公害控制与经济政策之间的调和。
但是,此法的成立的背景是:
(1)当时日本的以高硫原油为中心的能源结构;
(2)重油脱硫、排烟脱硫等脱硫技术尚未确立;
(3)考虑到在针对多数烟源密集存在时的污染的倍增效果缺乏知识和认识的状况下,政府的大气污染防止行政已是前进了一大步。
(二)大气污染防止法制定的原委
如前所述,1962年制定了撚泄匮坛九欧趴刂频任侍獾姆ò浮保?0年代以后,四日市甚至出现窒息现象,在各地大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被制定的,而当时只考虑到对固定污染源的控制,未将汽车尾气列入被控对象,而且规制也仅限于指定地区,因此引起民众的不满。
所以,参考1967年制定的公害对策基本法,将汽车尾气包括入控制对象,强化排放标准后,1968年6月最新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止法”。
?970年在公害国会对该法进行部分修改,消除了与经济相调和的有关条款,将指定地区扩大到全国范围,又增加了有关粉尘控制的条款,扩大了限制对象,内容得到了充实。其后,该法:
(1)1972年导入事业者的无过失责任制;
(2)1974年导入总量控制制度;
(3)1997年追加有害大气污染物。
经此3次重大修改后直到今日。
针对SO。,与烟尘规制法的浓度规制不同,变更为被称作K值控制的规制方法,其详细内容在3.4.1中已有叙述,是一种与排气的有效烟囱高度相应的定值方法。这个K值规制也曾在1968年2月~1976年9月进行了阶段性强化。
三、大气污染对策的原委
牋(一)烟尘、粉尘对策牋因为水泥工厂排出的烟尘或粉尘(以下称作撗坛緮)被回收后可以再利用,因此各工厂早就针对烟尘的特性设置了集尘设备,这样即解决了大气污染的社会问题,又给工厂带来了利益。所以从制造工艺的角度出发也使集尘装置较早地得到普及,1917年设置了最早的静电集尘机(也有以发明者考特雷尔的名字命名的)。
但由于当初的除尘能力不够,对策不充分,烟尘飞散到周围的农家和农田,树木和房檐变成了白色。在工厂内,粉碎机和输送机械的周围的集尘措施也不是很充分,悬浮着的烟尘,可以看到烟尘固结在厂房上层状堆积的情景。特别是在运行不稳定和机器发生故障时,有突发的烟尘飞散的情况发生。
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了强化公害防止意识,改进运行技术,设置公害监视仪器,加强集尘装置等有效措施。尤其是根据1962年制定的烟尘规制法,主要工业城市均被划入指定区域,在该地区确立排烟设施的申请制度和浓度规制,与此相应,工厂方面加强集尘机对策,降落粉尘量明显得到控制。
1.设备和运行方法的改善
(1)静电集尘机(EP)。
含尘排气在进入静电集尘机前,经各个设备(干燥机、原料碾碎机、喷雾塔等)调整排气温度和含水量,使其达到易于集尘、下落的抵抗比值。调整湿度时,对喷雾效果较好的喷雾喷嘴进行了改进。除此以外,还进行了如下的改进:
①为防止烟尘偏流造成的集尘效果下降,在入口处设置整流板;
0调整煅烧窑启动和停止时的电压;
④提前察知机器运行的故障,进行定期检查和荷电状况检查;
④导入自动控制方式并提高能力;
@发生故障时由于局部荷电停止的维修;
④作为腐蚀对策,采用不锈钢制集尘板,提高材料品质。
(2)布袋除尘机(BF)。2.工厂内工作环境的改善
工厂内产生的烟尘的飞散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减少这些污染不仅改善工作环境,而且对防止周围大气污染有重要意义。
以前设置大容量BF,通过许多集尘管进行集中集尘,但由于管道堵塞、风量不平衡等原因,维修和效率都不大理想。因此,最近开始在每个污染源设置局部集尘机,进行个别集尘处理。另外,附着在Bc(皮带输送机)上的烟尘则使用性能较好的吸尘器处理。牋(二)S0,对策牋针对s()^,通过1963年的煅烧窑SP化,1971年开始的NSP化,悬浮加热机本身具有脱硫装置的机能,因此从烟囱己基本上不再排出sn。也就是在煅烧窑和加热机产生的s()^被加热机加热被原料吸收,随着反应的进行成为原料的一部分,而未被加热机吸收的剩余部分在原料碾碎机、干燥机、静电除尘机被原料吸附,或被捕集后作为水泥原料使用。
因此,SP、NSP方式生产的熟料比其他方式生产的含sO。较多。
(三)N0。对策针对NO,1971年开始NSP化,通过设置初燃炉降低燃烧室的热负荷2.工厂内工作环境的改善
工厂内产生的烟尘的飞散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减少这些污染不仅改善工作环境,而且对防止周围大气污染有重要意义。
以前设置大容量BF,通过许多集尘管进行集中集尘,但由于管道堵塞、风量不平衡等原因,维修和效率都不大理想。因此,最近开始在每个污染源设置局部集尘机,进行个别集尘处理。另外,附着在Bc(皮带输送机)上的烟尘则使用性能较好的吸尘器处理。牋(二)S0,对策牋针对s()^,通过1963年的煅烧窑SP化,1971年开始的NSP化,悬浮加热机本身具有脱硫装置的机能,因此从烟囱己基本上不再排出sn。也就是在煅烧窑和加热机产生的s()^被加热机加热被原料吸收,随着反应的进行成为原料的一部分,而未被加热机吸收的剩余部分在原料碾碎机、干燥机、静电除尘机被原料吸附,或被捕集后作为水泥原料使用。
因此,SP、NSP方式生产的熟料比其他方式生产的含sO。较多。
(三)N0。对策针对NO,1971年开始NSP化,通过设置初燃炉降低燃烧室的热负荷使热风NO。下降。
各水泥公司相继开发研制了MFC、SF、RSP、KSV、DD等各种NSP方式,使之成为当今主流,进入煅烧窑的原料的分解率稳定提高,烧成带热负荷降低。由于运行的稳定,燃料原单位消耗下降,在降低NO。的同时,设备得以长期连续运行。
在其他方面,如低空气比运行、工业废弃物的使用、下水污泥的使用也收到减低NO。的效果。
四、大气污染对策的成果和教讨
如前所述,在水泥生产大气污染防止技术中除烟尘处理以外,可以说都是通过生产方式的改进来实现的。
从德久利窑、立窑、湿式炉到SP炉、NSP炉,在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减轻环境负荷的装置。归根结底,这些技术革新都是为提高效率,具体而言,伴随装置的大型化实现了集约生产,节能工艺减少了燃料的使用量。
因此,受2次撌臀;鷶的影响,进行了彻底的节能对策研究,1970年,燃料与电力合计水泥制造能耗1254kcal/kg,而1994年降到868kcal/kg以下,创造了世界节能之最。
另外,日本各水泥公司已有效利用大量的废弃物,最近,又被要求处理建筑垃圾、城市垃圾、下水污泥等。
水泥制造行业以前是公害排出行业,今后期待能成为环保型行业。
第五篇:水泥收尘效果经验范文
水泥收尘效果经验点滴、辅助生产设备收尘风量风压的合理选择
要对工艺设备各扬尘点进行收尘,首先需要确定的就是收尘风量风压等一些基本参数。一些大型设备,比如磨、篦冷机等,其收尘参数,制造厂家通常都会给出。一些辅助生产设备,比如皮带机、空气输送斜槽等所需的收尘参数,国内外都有相应的推荐数值,设计者可以结合工厂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合理选取。2、密封
在几个类似项目中,水泥公司曾要求把一个厂同规模石灰石破碎收尘风量加大到了60000m3/h,效果并没有显著提升。密封是工艺设计、非标制作和设备安装人员都极易忽视的,殊不知这一环节的疏忽可能导致整个除尘系统的失效。破碎车间除了破碎机的壳体要严密,皮带机导料槽、收尘管道等的结合处均要严格密封。石灰石破碎投产使用中,受料皮带机总是从导料槽处冒灰。其实这不是收尘风量风压的问题,主要是皮带机导料槽的密封不好。国内大多用的还是传统的导料槽密封方式。这种密封方式,密封橡胶是垂直地固定在导料槽侧面,橡胶很难与皮带机一直保持接触,当皮带机受到物料的剧烈冲击时,就会产生较大间隙,间隙处会向外涌出大量粉尘。并且这种方式下,密封橡胶会较快磨损,需要经常调整密封橡胶,而它采用的固定方式调整起来非常不便。后来采用更为先进的皮带机导料槽密封方式。其特点是:(1)密封橡胶选择用一种方便调整的夹具与导料槽固定,调整时较为便捷;
(2)密封橡胶倾斜地与皮带面相接触,并选用有特定弹性和厚度的密封橡胶,即使与皮带面产生间隙,也能及时地利用自身的弹性变形迅速调整,时刻保持密封;
(3)导料槽内部设置辅助落料架或挡板,使物料落在皮带中部,从而避免物料直接冲击密封橡胶,减少密封橡胶的磨损。只是这种导料槽要有足够的高度和宽度,以适应来料的体积和气流冲击,国外推荐在冲击力大的落料段就采用这样的导料槽。显而易见,这种密封方式比我们传统的密封方式更加先进有效,可以更好地解决破碎机受料皮带机处冒灰的问题,值得我们在设计中选用。3、收尘点的选取和收尘罩的设计
收尘点的选取和收尘罩的设计是我们在收尘系统的设计中最容易忽视的一面。我们通常在粉尘浓度最高的地方设置一个收尘点,但这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在设计项目中,我们将皮带机的下料溜子改造。此溜子与我们通常设计的下料溜子相比,在溜子出口棱角处焊一条角钢,防止溜子棱角磨损过快,溜子中的积料起到垫层的作用,减缓下料溜子的磨损,同时也改变了料流的速度和方向,较传统的下料方式减小了对下方皮带机的冲击,这就抑制了扬尘的产生。收尘点处做了宽大的收尘罩与溜子相连,降低了该处的收尘风速,减少了进入收尘器的粉尘量,降低了收尘器负荷,提高了收尘效果。
在接近皮带机下料溜子处直接用收尘管道收尘,没有设置收尘罩。由于该处粉尘浓度很高,这样以很高的风速在该处收尘,会额外带走很多粉尘,导致很高的系统磨损, 加重收尘系统的负担,收尘效果不好,且增加了后期维护费用。收尘点的选取与下料处偏移一段距离,这样就减小了收尘点处粉尘的浓度,收尘效果有所改善。
但是由于落料时导料槽内部空间狭窄,并不能使该处的收尘风速降下来,效果也会打折扣。选择做一个宽大的收尘罩与溜子相通,降低了收尘风速,尽可能多地使粉尘留在皮带机上,这就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收尘器的负担,具有更好的收尘效果和经济效益。我国设备制造厂家经常犯的错误,他们经常在空气斜槽和提升机头部粉尘浓度最高的设置收尘口,没有设置收尘罩,抽取过量的粉尘,加重了收尘系统的负担,收尘效果也不好。分别有收尘罩过小和收尘位置不恰当的问题,效果也打折扣。选择收尘点与下料口偏移一段距离,合理设计收尘罩,这样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且能提高经济效益。水泥厂中很多地方的收尘,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改进。4、设备的改进和选用
大熟料库底卸料处,由于库底坑道狭窄,高度不够,无法设置收尘器,此处的收尘是一大难点。有的厂在熟料库外面设置收尘器,然后利用皮带机全程导料槽来收尘,但太长的导料槽漏风严重,实际效果并不好。如果选择设计水平收尘管道来收尘,由于水平段太长,容易积灰,效果也不理想。
阀门的改造,这种阀门就是在普通扇形阀门上做了改进,在卸料口处加了一个卸料挡板,省去了皮带机的导料槽,可以使落料高度降低0.5m以上。棒闸与卸料阀直接连接,棒闸上改设300mm高的非标连接至库底板,从库底板到皮带面的落差约为1m,整个坑道净空可以控制在2.2m以下,极大地抑制了落料时的扬尘。同时取消了效果甚微的收尘设施,节省了投资。以上阀门的改进是降低落料高度抑制扬尘的一种方法,其他抑制扬尘的方法还有湿润过干物料等,都可以在设计的中灵活运用。
综上所述,水泥厂辅助生产设备收尘系统优化设计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收尘设备风量、风压的合理选择,密封和收尘点的选取等细节是我们容易忽视的方面。文中所引用的几个例子都是这些细节处理的具体体现。只有严格的处理好各个细节,不断地优化设计,才能进一步提高水泥厂粉尘治理水平,达到更高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