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企业改制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价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关于企业改制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桂国资发〔2012〕151号 各市国资委,自治区直属各有关部门,各监管企业: 为规范我区国有企业改制(以下简称企业改制)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行为,加强企业改制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管理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企业改制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遵守国家和自治区法律法规 我区企业改制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项目管理工作,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3〕96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0号)、《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7号)、《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12号)、《关于加强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6〕274号)、《关于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审核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9〕941号)、《关于印发<中央企业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10〕71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9号)、《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桂国资发〔2006〕20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桂国资发 〔2007〕99号)以及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通知的规定和要求,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加强风险控制 改制企业要加强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项目管理工作,凡改制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过程中涉及到资产对外担保、抵押、质押、未决诉讼、资产权属等重大事项,可能对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结果产生影响的,要由符合条件的法律中介机构出具法律意见书,对相关法律风险进行分析,并提供风险控制措施和建议。同时,改制企业要积极配合做好改制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工作,及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搞好内外部的协调,确保改制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三)明确参与改制工作各方的责任 企业法定代表人对向中介机构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生产经营管理资料、有关资产权属证明等文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法律责任;受托中介机构按照各自的执业规范对其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等负法律责任;各部门、各监管企业对经其审核上报的改制财务审计报告(以下简称审计报告)、改制资产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等负法律责任。
(四)切实维护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改制企业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结果在报送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前必须在企业内部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如在7个工作日内,职工对审计、评估范围和内容的真实性有异议的,企业应将有关问题书面提交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按规定予以核实,情况属实的,必须按规定进行调整。
二、企业改制财务审计管理工作具体要求
(一)企业改制财务审计项目实行核准制 企业提出改制财务审计项目核准申请时,应当向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送下列文件材料: 1.改制财务审计项目核准申请文件; 2.同意改制的批准文件或有效材料; 3.企业改制的初步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决议、职工安置方案、债权人同意改制的书面材料; 4.审计机构提交的审计报告(包括审计报告书及其电子文档); 5.企业的产权登记证和营业执照(复印件); 6.改制财务审计结果公示的情况说明(应由产权主管单位出具,包括公示地点、公示时间、监督电话、职工反映的问题及产权主管单位处理意见等内容); 7.其他有关材料。审计机构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或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改制企业应就审计机构提出的意见做出说明,并进行整改。整改未完成的,企业改制工作暂停。整改完成后,需重新实施审计工作,应重新将整改后的审计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报送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
(二)为了分清委托方、资产占有方与审计机构的法律责任,明确改制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内容和审核标准,我们结合改制企业的财务审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对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作如下要求: 1.改制财务审计依据 审计机构应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以及与委托单位签订的业务约定书的要求开展改制财务审计工作。2.应进行改制财务审计的企业包括:(1)改制企业及其所出资的境内外全资子企业、控股子企业;(2)其他需要审计的企业工单位。3.改制财务审计基准日 改制财务审计应以企业改制方案确定的改制基准日作为审计基准日。4.改制财务审计的范围 改制财务审计的范围为改制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和《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财务报表附注)。其中,审计基准日在6月30日(含)之前的,需编制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和本年度截至审计基准日的审计报告;审计基准日在6月30日之后的,需编制最近两个完整会计年度和本年度截至审计基准日的审计报告。凡需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改制企业其审计范围应当包括改制企业的本部会计报表及合并会计报表。5.改制财务审计的内容(1)改制企业剥离资产、负债状况及相关经营情况;(2)改制企业自资产评估基准日至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期间产生的盈亏情况(在改制方案和转让信息公告中已明确该期间企业的盈亏由受让方享有或承担的除外); 6.改制财务审计的内容应按照年度财务决算审计的要求执行,并充分关注以下审计事项:(1)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探矿权、采矿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情况;(2)各项资产减值损失的构成和计提基础;(3)企业的资产权属情况,账外资产和账外业务情况;(4)预提和待摊费用的构成和依据;(5)长期挂账的负债的性质和原因;(6)改制企业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结余的处理情况,以及改制过程中计提的辞退费用等事项;(7)预收账款的构成和依据;(8)处置重大资产的依据和原因,资产损失财务核销情况;(9)企业改制清产核资清查出的损失的处理情况;(10)正在或将要履行的重大合同对公司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的影响;(11)或有事项、期后事项、资产抵押及承诺事项(包括对外担保、即将支付的大额款项、未决诉讼等);(12)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对企业的影响;(13)以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各期的收入状况;(14)企业改制产生的相关税费等;(15)业务约定书中明确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7.审计报告披露 审计机构在改制财务审计工作中,应当重点关注审计事项披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审计报告披露内容除按照年度财务决算报告的要求执行外,还应包括以下事项:(1)审计范围与企业委托的范围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应详细说明原因;(2)审计后的会计报表为非合并会计报表的,应披露期初数、审前数、审计调整数和审定数;(3)企业存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重大会计差错调整等事项的,应附报审计调整情况表;(4)若各会计期间主要报表项目余额比上期余额增加或减少超过30%,或者利润表主要项目在比较会计期间增减变动超过20%的,应在附注中说明变动的情况及其变动原因;(5)特殊交易的会计政策选择说明,如对企业合并类型的判断基础等;(6)预提和待摊费用的处理情况说明;(7)披露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的依据和方法、资产损失的核销情况;(8)企业改制清产核资清查出的损失的处理情况说明;(9)披露各应收款项前五名的欠款单位名称、欠款金额;对个别认定的坏账准备具体列示债权单位名称和计提原因;对金额较大的其他应收款项,同时披露其性质或内容;(10)对账龄超过1年的大额预付账款,逐项说明未结算的原因;单笔预付账款超过资产总额10%的,应披露具体原因;(11)披露金额较大的其他流动与非流动资产的内容和性质;(12)披露土地使用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探矿权、采矿权、特许经营权等重大资产使用情况;(13)充分披露企业资产权属关系存在的瑕疵以及企业存在的账外业务和账外资产;(14)对账龄超过1年的预收账款、账龄超过3年的大额应付款项,应说明款项性质、未偿还或未结转的原因,并在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说明是否已结转或已偿还;(15)改制企业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结余的处理情况说明,披露应付职工薪酬中属于拖欠性质或工效挂钩的部份以及改制过程中计提的辞退费用等事项;(16)披露预计负债形成原因和确定方法;(17)分期说明所有者权益中各项目的变化情况和原因;若有对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致使未分配利润变动的,应对变动内容、变动原因、依据和影响做出说明;(18)按照主要业务类别或产品类别分别披露主营业务收入、成本和利润;(19)报告期内政府补助有附加性限制条件的,应同时披露附加性限制条件。对政府补助限定了用途及会计处理的,也应做出说明;(20)对于抵押、担保、票据融资、票据质押、贴现及其他或有事项等相关信息进行完整披露;(21)其他需要披露的事项。8.改制财务审计意见 审计机构应在对改制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资产质量等基本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审计的基础上,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
三、企业改制资产评估管理工作具体要求
(一)企业改制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 企业提出改制资产评估项目核准申请时,应当向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送下列文件材料: 1.资产评估项目核准申请文件; 2.资产评估项目核准申请表; 3.同意改制的批准文件或有效材料; 4.企业改制的初步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决议、职工安置方案、债权人同意改制的书面材料; 5.评估机构提交的评估报告(包括评估报告书、评估说明、评估明细表及其电子文档); 6.审计报告及改制财务审计结果核准文件(包括审计报告书及其电子文档); 7.与经济行为相对应的清产核资批准文件; 8.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转让企业国有产权导致出让方不再拥有控股地位时提供); 9.企业的产权登记证和营业执照(复印件)10.改制资产评估结果公示的情况说明(应由产权主管单位出具,包括公示地点、公示时间、监督电话、职工反映的问题及产权主管单位处理意见等内容); 11.其他有关材料。评估机构出具了带有特别事项说明的评估报告,企业应当逐条分析特别事项说明中的披露事项,了解特别事项形成原因、性质及对评估结果影响程度,并分别予以处理: 1.对权属材料不全面、评估资料不完整、经济行为有瑕疵等情形,企业应当及时补充完善; 2.对评估机构不履行必要程序,通过特别事项说明披露大量问题,影响评估结论的,企业应当会同评估机构妥善解决。
(二)为了分清委托方、资产占有方与评估机构的法律责任,明确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工作内容和审核标准,我们结合改制企业的资产评估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对评估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作如下要求: 1.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包括评估报告书、评估说明、评估明细表)必须完整、齐全,内容、格式必须符合《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关于印发<资产评估准则一评估报告)等7项资产评估准则的通知》(中评协〔2007〕189号)、《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关于印发<资产评估准则一无形资产>和<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的通知》(中评协〔2008〕217号)、《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关于印发<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指南>的通知》(中评协〔2008〕218号)规定的要求。2.评估目的 应当在评估报告中清晰、准确地说明本次评估的企业改制经济行为目的;以及简要说明企业改制行为获得批准的情况。3.评估基准日 改制资产评估应以企业改制方案确定的改制基准日作为评估基准日。对因特殊情况使评估基准日与本规定要求不一致的,应说明原因。4.评估原则 评估中应遵循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行业规范。评估报告应据实披露改制评估中所遵循的原则,涉及特殊原则的,应做具体披露和适当阐述。5.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的运用应符合相关评估准则的规定要求。评估报告中首先应简要说明主要评估方法及适用原因,再按涉及的资产(含负债)顺序逐项说明其具体评估方法;对于所选择的特殊评估方法,应适当介绍其原理与适用范围;对于企业价值评估,原则上应当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评估,并分别说明每种评估方法选取的理由及确定评估结论的依据。6.评估依据 评估依据的引用应符合相关评估准则的规定,评估报告应全面列举评估中所依照的行为依据、法规依据、产权依据和取价依据等。对于在改制资产评估中依照的行业特殊政策、重要法规依据,及评估中参考的改制企业所在地的有关价格标准、参数和相关信息应予逐条列示并附在评估报告书备查文件中备查。7.评估过程 改制资产的评估过程应按照相关评估准则的规定要求,履行必要的评估程序和评估步骤,包括接受委托、资产清查、评定估算、评估汇总、提交报告等过程。改制资产评估过程中涉及的重大事项应全面真实披露。对于审计报告中有保留意见或说明段的问题、评估程序受到限制以及改制行为中存在可能对评估结论产生重大影响的瑕疵等问题,改制资产评估应充分关注,妥善处理。8.资产评估说明(1)评估对象与评估范围说明 该部分内容应当对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通常包括法律权属状况、经济状况和物理状况进行准确描述。评估范围应当与改制行为批准文件、评估业务委托约定书等确定的资产范围一致。评估范围应当包括企业拥有的实物资产或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等无形资产,以及明确的未来义务(负债),特别是土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等。对实际存在但未入账或已摊销完毕的无形资产、未来义务及或有事项应当在《企业关于进行资产评估有关事项的说明》中详细说明。(2)资产情况总体说明 该部分内容应当对评估的资产(含应评估的相关负债)的清查情况,通常包括资产清查核实的内容、实物资产的分布情况与特点、影响资产清查的事项、资产清查核实的过程与方法、清查结论和清查调整情况等进行完整地描述和揭示。同时,应对下列事项和问题作出说明: ①涉及调整事项的应分项说明调整事由及结果; ②对于不能直接清查的资产,应说明原因及涉及资产的范围,并逐一列示; ③对清查中发现的存货、设备等的变质、毁损、报废等严重影响资产价值的事项,评估机构可提交专业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情况和结果,同时提出处理意见; ④对清查中发现企业账面记录存在瑕疵,应说明形成的具体原因; ⑤对清查中发现存在产权不清晰的资产,应逐一列示,说明原因,并载明委托方与资产占有方应承担的责任; ⑥对清查中是否存在无形资产及有关情况,应做说明。⑦对清查的债务结果应做说明,其中欠付职工工资、欠付职工养老医保款、欠缴税款及职工集资款应单独列示。(3)评估技术说明 该部分内容应清晰完整,应选取有代表性、价值量大的资产和负债作为评估案例,详细分析说明各类资产和负债的评估方法、评估程序与结果。(4)评估结论及分析 该部分内容应包括对评估结果的简要文字说明、评估结果汇总表和评估机构对与评估结论相关事项的说明。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应当分别说明其评估价值、两种评估方法结果的差异及原因和最终确定评估结论的依据和理由。同时,对下列事项应作说明: ①存在多家资产占有方的,应分别披露评估结果; ②评估范围中包括的公益性福利设施等非经营性资产和负债及涉及诉讼的资产和负债等的评估结果,应在汇总表外单独说明; ③对不纳入评估结论的拟租赁资产及其他与评估目的相关的资产等,应单独说明其评估结果。④明示评估结论使用的有效期限(按现行规定为一年),从评估基准日起计算。(5)特别事项说明 该部分内容应在评估结果已确定的情况下,评估机构在评估过程中发现可能影响评估结论的特别事项(包括非评估人员执业水平和能力所能评定估算的有关事项),并按对评估结论的影响程度做分类、分层揭示。同时,应明确下列事项: ①揭示重要经济往来单位和重大的经济行为,如投资、担保、经济纠纷、对于土地使用权、探矿权、采矿权等重大资产使用或处置、评估基准日前期自行核销资产、违规计提各项费用虚列成本等造成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异常变动的事项; ②揭示用作抵押、担保的资产中评估值超过相应债务的资产项目,其超过部分应在资产评估明细表中列示; ③揭示经债权人大会决议确认的债权数额,债权人大会未召开或未能确认债权数额的,应说明企业初步核定的债权数额; ④揭示土地使用权的初步处置意见和拟作处理的依据; ⑤揭示评估基准日后(截至评估报告出具日)发生的重大事项及对评估结论的影响。评估基准日期后重大事项包括但不限于在此期间分回的投资收益和其他收益、追回的评估中已做坏账处理的应收款项、获取的其他财产权利和相应价值以及在此期间发生的损失等。对难以在评估结论中反映也未做反映的上述事项,应说明原因并对其发生情况和涉及金额逐项予以揭示; ⑥揭示评估基准日后的调整事项。评估机构应说明评估基准日后、有效期内资产数量和作价标准发生变化时的处理原则。如资产数量发生变化,应根据原评估方法对资产额进行相应调整;当评估方法为重置成本法时,应按实际发生额进行调整;若资产价格标准发生变化,并对资产评估价值产生明显影响时,委托方应及时聘请资产评估机构重新确定评估价值。⑦揭示评估机构认为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四、企业改制财务审计、资产评估项目的委托 企业改制财务审计、资产评估项目的审计、评估对象属于企业法人财产权范围的,由企业委托;企业改制财务审计、资产评估项目的审计、评估对象属于企业产权等出资人权利的,按照产权关系,由企业的出资人委托。
五、自治区国资委、区直各有关部门和各监管企业等产权主体选择审计、评估中介机构时应采取招标、竞争性谈判等方式,从自治区国资委中介机构备选库中选聘。
六、本通知适用于自治区、各市(含各县、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所出资企业及和各级子企业的改制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管理工作,包括转让全部或部分国有股权、通过增资扩股提高非国有股权比例、出资设立新公司、出资收购等情形。国有参股企业的股权转让可参照执行。
七、政企尚未分开的企业主管部门所属企业单位的改制财务 审计和资产评估管理工作,可参照本通知执行。
八、本通知由自治区国资委负责解释。
九、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施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2年9月28日
第二篇:关于企业改制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关于企业改制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管理工作有关事
项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6日
桂国资发〔2012〕151号
各市国资委,自治区直属各有关部门,各监管企业:
为规范我区国有企业改制(以下简称企业改制)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行为,加强企业改制财务审计与资产评估管理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企业改制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遵守国家和自治区法律法规
我区企业改制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项目管理工作,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378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3〕96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0号)、《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7号)、《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12号)、《关于加强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6〕274号)、《关于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报告审核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9〕941号)、《关于印发<中央企业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工作指引>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10〕71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19号)、《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桂国资发〔2006〕209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桂国资发 〔2007〕99号)以及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结合本通知的规定和要求,规范、有序地进行。
(二)加强风险控制
改制企业要加强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项目管理工作,凡改制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过程中涉及到资产对外担保、抵押、质押、未决诉讼、资产权属等重大事项,可能对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结果产生影响的,要由符合条件的法律中介机构出具法律意见书,对相关法律风险进行分析,并提供风险控制措施和建议。同时,改制企业要积极配合做好改制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工作,及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搞好内外部的协调,确保改制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三)明确参与改制工作各方的责任
企业法定代表人对向中介机构提供的财务会计资料、生产经营管理资料、有关资产权属证明等文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法律责任;受托中介机构按照各自的执业规范对其所出具的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等负法律责任;各部门、各监管企业对经其审核上报的改制财务审计报告(以下简称审计报告)、改制资产评估报告(以下简称评估报告)等负法律责任。
(四)切实维护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改制企业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结果在报送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前必须在企业内部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如在7个工作日内,职工对审计、评估范围和内容的真实性有异议的,企业应将有关问题书面提交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按规定予以核实,情况属实的,必须按规定进行调整。
二、企业改制财务审计管理工作具体要求
(一)企业改制财务审计项目实行核准制
企业提出改制财务审计项目核准申请时,应当向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报送下列文件材料:
1.改制财务审计项目核准申请文件; 2.同意改制的批准文件或有效材料;
3.企业改制的初步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决议、职工安置方案、债权人同意改制的书面材料;
4.审计机构提交的审计报告(包括审计报告书及其电子文档); 5.企业的产权登记证和营业执照(复印件);
6.改制财务审计结果公示的情况说明(应由产权主管单位出具,包括公示地点、公示时间、监督电话、职工反映的问题及产权主管单位处理意见等内容); 7.其他有关材料。
审计机构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或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改制企业应就审计机构提出的意见做出说明,并进行整改。整改未完成的,企业改制工作暂停。整改完成后,需重新实施审计工作,应重新将整改后的审计结果经公示无异议后报送同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
(二)为了分清委托方、资产占有方与审计机构的法律责任,明确改制企业的财务审计工作内容和审核标准,我们结合改制企业的财务审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对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作如下要求: 1.改制财务审计依据
审计机构应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以及与委托单位签订的业务约定书的要求开展改制财务审计工作。2.应进行改制财务审计的企业包括:
(1)改制企业及其所出资的境内外全资子企业、控股子企业;
(2)其他需要审计的企业工单位。3.改制财务审计基准日
改制财务审计应以企业改制方案确定的改制基准日作为审计基准日。4.改制财务审计的范围
改制财务审计的范围为改制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颁布)和《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财务报表附注)。其中,审计基准日在6月30日(含)之前的,需编制最近3个完整会计和本截至审计基准日的审计报告;审计基准日在6月30日之后的,需编制最近两个完整会计和本截至审计基准日的审计报告。
凡需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的改制企业其审计范围应当包括改制企业的本部会计报表及合并会计报表。
5.改制财务审计的内容
(1)改制企业剥离资产、负债状况及相关经营情况;
(2)改制企业自资产评估基准日至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期间产生的盈亏情况(在改制方案和转让信息公告中已明确该期间企业的盈亏由受让方享有或承担的除外); 6.改制财务审计的内容应按照财务决算审计的要求执行,并充分关注以下审计事项:
(1)土地使用权、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探矿权、采矿权、特许经营权等无形资产情况;
(2)各项资产减值损失的构成和计提基础;
(3)企业的资产权属情况,账外资产和账外业务情况;
(4)预提和待摊费用的构成和依据;
(5)长期挂账的负债的性质和原因;
(6)改制企业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结余的处理情况,以及改制过程中计提的辞退费用等事项;
(7)预收账款的构成和依据;
(8)处置重大资产的依据和原因,资产损失财务核销情况;
(9)企业改制清产核资清查出的损失的处理情况;
(10)正在或将要履行的重大合同对公司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的影响;
(11)或有事项、期后事项、资产抵押及承诺事项(包括对外担保、即将支付的大额款项、未决诉讼等);
(12)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对企业的影响;
(13)以成本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各期的收入状况;
(14)企业改制产生的相关税费等;
(15)业务约定书中明确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7.审计报告披露
审计机构在改制财务审计工作中,应当重点关注审计事项披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审计报告披露内容除按照财务决算报告的要求执行外,还应包括以下事项:
(1)审计范围与企业委托的范围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应详细说明原因;
(2)审计后的会计报表为非合并会计报表的,应披露期初数、审前数、审计调整数和审定数;
(3)企业存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以及重大会计差错调整等事项的,应附报审计调整情况表;
(4)若各会计期间主要报表项目
第三篇: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试论加入WTO后的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一、观念创新
WTO规则其实就是法治经济规则。朱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关于“按照法制统一、非歧视、公开透明的原则,抓紧完善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执法公正与效率”的要求,为入世后财政部门的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财政企业管理工作的政策法规,要符合国际经济惯例,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因此,作为财政企业管理,首先要树立法治观念,转变传统的财政行政管理观念。一是要遵循法制统一原则。按照WTO协定的要求,中央政府负有保证WTO协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责任。因此,财政管理企业的政策法规不得违反WTO协定中我国所做出的承诺。二是要遵循非歧视原则。即要非歧视地进行市场活动,打破地方封锁和行业的垄断,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全国各地各行业各部门必须遵守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对进口商品以及外国人的知识产权与本国商品以及本国人的知识产权一视同仁,对国内其他地方的商品及服务与本地商品及服务一视同仁;根据我国所做出的承诺,要给予外国服务和服务者提供相应的待遇;对来自WTO不同成员的商品、服务、投资或者知识产权要同等对待。因此,财政管理企业的政策法规,要逐步取消对国有企业的各种倾斜政策和优惠政策。三是要遵循公开透明原则。WTO要求所有一切有关贸易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政策措施必须公开,并且在公布和施行之间一般要有一段时间间隔。在制定和修改政策法规过程中,要发扬民主,广泛
三茅活动平台 HR的借力成长通道:http://hd.hrloo.com/
征求各方面包括被规范对象的意见。因此,财政管理企业的政策法规(包括资金安排政策)必须公开,要使每一个纳税人享有一个信息对称的竞争环境。四是要积极制定既符合WTO规则,又适宜我国基本国情的积极的财政管理企业政策法规。
二、理论创新
财政企业管理工作必须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国有产权管理为工作核心和法律依据、以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为原则来开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国有产权管理的方式是实行“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管”。从前段的实际工作的情况看,在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问题上有一些认识误区和分歧。有的人认为,加强管理便会容易导致“一管就死”。但其实不然,其问题的关键是要把行政干预与产权管理分开。因为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是指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的产权管理,而不是指过去的下达财务指标等方面的行政干预行为。企业的产权管理不规范是不能“搞活”企业的。有的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越位”和“缺位”,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过多,使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工作形成了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巨额资产流失、宏观管理失控的局面。对此,必须强调指出,资产是财务的载体,财务是资产的实现价值,企业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符合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必须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是由国有资产与财务的经济本质特征与经济运行规律决定的,是强化财政部门职能作用的体现,是其他任何部门不可替代的。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必须由财政部门集中统一管理,不能政出多门,不能继续形成宏观失控的分散的隐蔽的巨
大的资产流失局面。当前,无论企业经营方式、组织形式如何多样化,产权关系如何复杂化,都必须从国家投入到企业的资本及其营运抓起,抓住了国有企业产权的管理,就抓住了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统一管理的“牛鼻子”。因此,既然要进行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就必然要进行国有企业的产权管理,并在产权管理方面有理论创新。
三、制度创新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制度的好坏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成败。当今世界上既有成功的市场经济,也有失败的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建立好的法治市场经济。建立了有效的民主制度和法治环境,才能有效地解决国有企业低效率、国有资产流失、权力资本腐败、经济关系混乱与失范以及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财产再分配不公、金融诈骗、股市泡沫、公权不彰、法治不行等问题。在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体制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的情况下。必须破除旧的、过时的、不适应WTO规则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符合WTO规则和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求的企业资产与财务管理新制度,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规范的制度环境。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失控现象越演越烈。有的部门与企业随意制定与操作企业改制,造成政出多门现象;有的在改制中少评、漏评、不评国有资产,悬空对国家银行的债务、混水摸鱼;有的企业存在“掏空机制”和内部人控制现象,转移、私分、侵占和挥霍巨额国有资产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社会审计机构法制观念淡漠,唯利是图,与企业
串通一气,出具虚假审计报告,审计环节形同虚设。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国家权益。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企业重组改组中,必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逃废银行债务”。因此,有必要建立与健全政府出资人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与制度(包括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国有企业财务年报审计等法规),强化财政部门作为政府出资人在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管理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四、体制创新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和加入WTO的要求,财政应尽快退出一般性竞争性领域的投资,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江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WTO研讨班上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减小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朱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进一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提高经济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举措。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不懈地把经济体制改革引向深入”。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应尽快改革竞争性等领域政府行政性配置资源的体制,按照国有资本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创新国有资产收益分配体制。一是除政府有特殊规定外,财政不再投资于竞争性项目,以从体制和制度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重复建设、低效率和损失浪费问题。二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锁定国有资产经营领域。国有经济是特殊形式的经济,从长远看,它的定位应是安全性、垄断性、公益性和命脉性四个领域。因此,国有经济应逐步从一般性、竞争性、盈利性等应宜民营经济投资的领域退出来。不仅如此,按国际经济惯例,在前四个领域中,国有经济也不应全部覆盖,应做到能控股的决不独资,宜参股的决不控股。尤其在命脉性领域,适宜引入其他经济成份就引入其他经济成分。是该直接控制、间接控制还是一般性参与,都要根据效率和公平原则而定。三是大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改组。一方面积极实行国有股减持,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做好其他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要在规范企业改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企业兼并联合,通过整体划转、参股控股、租赁承包、委托经营、外资嫁接、股份合作制度等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开放性重组。四是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是国家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符合WTO规则和国际经济惯例,其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收益的优化分配和国有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从体制上防止国有资产权益继续以分散的隐蔽的形式流失,优化宏观资源配置,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是当前财政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承担起国有资产经营收入的征管任务,将国有股减持等国有资本及其经营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其他各种国有资源收入一律纳入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管理,发挥财政对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五是优化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分配。将国有资产经营收入主要用于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补充社保基金和经政府特别批准的新设国有企业投资等方面。
五、管理创新
长期以来,财政部门对企业国有资产与财务的管理,主要是采取包括对企业的决算进行审批的直接审批方式。1998年10月,财政部印发了《国有企业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办法》。近几年来,财政部门对企业国有资本与财
务的监管,主要采取的是依托社会中介审计机构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审计的形式。从执行情况看,实行注册会计师审计企业决算办法,对财政监管模式转向间接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对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实行有效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重大问题。一是监督不力现象严重。目前在整个国家法治尚不健全,特别是执法难的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虽然有《注册会计师法》及其对社会中介审计机构的监管条款,但往往由于无人监管或由于权责不统一致使监督不力,形成了国家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管缺位”状态。二是会计审计报告失真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监管机制,企业和中介机构都受到利益机制的驱动,中介机构往往被动地执行被审企业的授意,为被审企业说话而不是为国家把关,有的甚至为违法违纪行为出谋划策,这是导致企业“造假”和企业成本、费用、效益等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三是由于财政监管主要依赖一些社会中介审计机构进行审计,且财政部门对审计报告进行的核查职能又难以到位,造成了国家对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监管不力的状况。要扭转这种状况,财政部门必须强化对中介机构的执业质量和对企业的财务核算进行检查的力度。一旦发现有弄虚作假的公证行为,就要按规定取消中介机构的执业资格,处理企业有关责任人员,并追究其它责任。
第四篇:关于加强省属企业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
皖国资评价函〔2008〕492号
关于加强省属企业账销案存资产管理
工作的通知
各省属企业:
我委近期对省属企业账销案存资产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发现除少数企业能够按照规定,组织开展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外,多数企业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制度缺失、管理不力、清理追索不积极、监控不到位等问题。为贯彻落实《安徽省省属企业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工作规则》,规范企业账销案存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现就加强省属企业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工作的责任感 账销案存资产作为企业尚未形成最终事实损失的资产,是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之一。加强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对于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事实损失,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省属企业要务必引起足够重视,进一步提高对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采取切
—1— 实有效措施,防范和减少账销案存资产的事实损失。
二、建立和完善制度,确保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一)建立账销案存资产登记备案制度。各省属企业对于清产核资、年终清查出来的各项资产损失要进行认真甄别分类,对于符合账销案存资产专项管理的债权性、股权性及实物类资产,应当登记造册,设立备查账,确保有据可查,资产损失可追溯。
(二)规范账销案存资产销案程序。一是要建立健全账销案存资产销案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审批工作程序,划定内部核准权限。二是建立和完善销案程序。在内部相关部门提出销案报告后,要组织审计、监察、法律、财务等部门对销案报告和销案依据进行审查和复核,经企业决策机构或上级单位核准同意并由企业负责人、主管财务负责人签字确认后,才能进行账销案存资产的销案。三是应对销案资产的基本情况、清理追索情况、销案依据、销案程序以及损失原因及责任追究情况建立专门档案管理制度,以备后查。
(三)建立和完善账销案存资产清理追索和责任追查制度。各省属企业应当按照规定,建立健全账销案存资产清理追索机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加大对账销案存资产清理追索力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要查找账销案存资产产生原因,明确工作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防止前清后乱,避免产生新的同类资产损失。
—2—
三、加大清理和追索力度,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一)坚持主动清理追索原则。企业应建立账销案存资产的定期跟踪机制,指定清理追索机构和人员,明确与资产损失有关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责任,加强领导和督促,变被动消极管理为主动积极追索。
(二)探索清理追索方法和账销案存资产价值的实现方式。企业在公开透明的原则下,一是应采取多种方法对账销案存资产进行清理和追索,可以指定内部相关部门、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处理也可以委托社会专业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处理。二是通过法律诉讼、债务重组、折价出售、变卖等多种方式尽可能收回资金或残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三是坚持清理追索的成本效益原则,杜绝得不偿失行为发生。
(三)建立健全必要的清理追索激励机制。各省属企业应当把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工作纳入企业工作目标考核体系,采取多种奖励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尽可能减少和挽回资产损失。
四、加强对子企业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各省属企业要切实加强对所属子企业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组织指导子企业建立健全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制度,防止无序管理情况发生;督促子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清理追索力度,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加强对子企业销案资产的审查和复核工作力度,确保销案依据和程序的公正合法;加大子企
—3— 业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工作的定期抽查力度,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提出整改要求,督促整改到位。
五、加强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要求,落实责任
规范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加强不良资产清理回收力度,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各省属企业要高度重视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工作,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工作落在实处。要明确工作机构和职责分工,层层落实工作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企业总会计师或分管财务工作的负责人要具体抓,财务、审计、监察、法律等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对未按规定进行账销案存资产管理、在资产清理追索过程中弄虚作假以及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国有资产遭受损失的,要按照规定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省属企业账销案存资产管理情况应在每年报送财务决算的同时向省国资委作专项报告。
二〇〇八年九月十七日
—4—
第五篇:关于“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系统”资产建账有关事项的通知
关于“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系统”资产建账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院、部、处、室、馆、中心及直属部门:
为加强学校仪器设备类资产信息精细化管理、增强资产管理职责,实验室管理处“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系统”已投入运行,对经授权的各部门资产管理员,可上网进行仪器设备类资产建账信息的录入、提交,资产建账凭证打印等相关业务需求的办理。
目前,仍需要将打印出的资产建账凭证与“仪器设备验收报告”递交到实验室管理处审核盖章、并领取粘贴于仪器设备上的“固定资产条码”标签。
为方便各部门资产管理员就近递交打印出的“资产建账凭证”和领取“固定资产条码”标签。实验室管理处于2013年12月9日起,在莲华校区增加办理点。具体如下:
一、办理地点:莲华校区-国际学院-1楼-104
二、办理时间:每周五上班时间
三、办理联系:高老师Tel:187-8709-1978、。
(另:①“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系统”登录网址:http://222.197.208.35:8082建议用谷歌浏览器登录,联系电话:65916766联系地址:呈贡校区办公大楼404)
实验室管理处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