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4 14:1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潍坊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潍坊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

第一篇:潍坊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

潍坊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加强城市供热管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维护供热、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供热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供热的规划、建设、经营、使用和管理活动。第三条(市主管部门职责)

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称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城市供热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市供热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行业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供热专业规划,组织实施城市中长期供热发展规划和年度供热计划;

(二)对城市供热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申请报告、设计方案提出审查意见;

(三)负责供热经营许可和特许经营权的组织管理,依法实施行业监管;

(四)会同有关部门测算供热生产成本,建立和完善计量收费制度;

(五)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六)组织制定城市供热服务质量标准、技术指标和评估监督办法,协调处理跨行政区域的供热投诉。

市城市供热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城市供热管理工作。第四条(县区主管部门职责)

城市供热实行属地管理。各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供热管理工作;各区、市属各开发区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集中供热和社会化区域锅炉房供热进行监管,协调处理供热方面的投诉。第五条(相关部门职责)

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环保、财政、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市供热管理工作。

第六条(供热原则)

城市供热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遵循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科学布局、适度竞争、协调发展。第七条(供热形式)

城市供热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形式相结合。积极推行分户计量用热。鼓励热电(冷)联供和使用燃气等清洁能源进行城市供热。

学校、机关等办公场所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实行分时段供热,节约能源。第八条(节能要求)

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应当按照建筑节能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减少热能损耗。鼓励城市供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第九条(鼓励措施)

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投资建设城市供热设施和从事城市供热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十条(专业规划编制)

城市供热专业规划应当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科学配制热源,统筹安排,分期实施。

/ 8

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等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供热专业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各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在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当地的城市供热专业规划,经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第十一条(专业规划变更)

城市供热专业规划批准后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规划、国土等部门应当按照城市供热专业规划的要求,预留热源以及其他供热设施建设用地。第十二条(供热范围确定及调整)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供热专业规划确定供热单位的供热范围。供热单位的供热能力与其供热范围内的热负荷不相适应时,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调整其供热范围。

供热单位的供热管网,应当按照规划要求,在供热半径范围内逐步联网,互为备用,共享热力资源。

第十三条(供热建设项目审查)

城市供热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城市供热专业规划。负责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部门在审查城市供热工程项目申请报告时,应当征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第十四条(燃煤锅炉管理)

住宅、公共建筑和工厂用热,按照城市供热专业规划,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不得新建供热燃煤锅炉。

在集中供热规划区域内,环保部门拆除原有燃煤锅炉时,应事先征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第十五条(新建锅炉容量)

按规划新建城市供热燃煤锅炉的单机容量不得低于下列规模:

(一)热水锅炉十四兆瓦;

(二)蒸汽锅炉二十吨/小时。

已运行的城市供热燃煤锅炉应当逐步调整到前款规定的规模。第十六条(供热设施配建)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扩建住宅和公共建筑需要实行集中供热的,必须按照规定配套建设供用热设施。配套建设供用热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并征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使管网配置技术指标与集中供热规划的区域参数相匹配。

室内供热设施应当按照具有温度调控、分户控制、分户计量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施工。现有住宅和公共建筑的供热系统应当逐步进行分户控制和热计量改造。第十七条(资质要求)

从事城市供热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活动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并在其资质范围内承揽供热工程。第十八条(验收与备案)

城市供热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建设单位应当自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将竣工验收资料以及有关部门的验收意见,报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备案。第十九条(保修责任)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法承担供热设施保修期内的整改、维修和调试等保修责任。建设单位可以委托供热单位承担供热设施的保修责任,并向供热单位预交相应的维修费用。供热设施的保修期不得低于两个采暖期。在保修期内发生质量问题的,建设单位应当履行保修义务。保修义务未履行或者拖延履行的,保修期不受两个采暖期的限制。

第三章 供热管理

/ 8

第二十条(经营许可)

从事城市供热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获得经营许可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第二十一条(经营单位条件)

供热经营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取得供热经营许可;

(二)有充足的符合规定的热源;

(三)有相应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经营管理和技术负责人具有相应的从业经历;

(四)有与供热规模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和维修人员;

(五)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六)有与供热规模相适应的自有资金、良好的银行资信和财务状况;

(七)有可行的经营方案,供热生产和服务等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

(八)具有良好的业绩和社会信誉;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现有转供热单位,必须符合以上条件。不具备以上条件的,由供热单位直接管理。第二十二条(特许经营管理)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特许经营管理规定,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择优确定实施集中供热的单位,依法授予其供热特许经营权。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供热单位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对热能流量、供热区域、有效期限、服务标准、安全管理、履约担保、违约责任等内容进行约定。其中,履约担保的方式由协议双方参照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协商确定。第二十三条(热源单位义务)

热源单位应当根据热源生产能力与供热单位签订入网协议,并报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热源单位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足量地为供热单位提供热源,其热源流量、压力、温度等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约定。第二十四条(停歇业批准)

从事集中供热的单位在采暖期内不得停业、歇业。供热单位拟停业或歇业的,应当在采暖期开始前6个月向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第二十五条(事故隐患处理)

从事集中供热的单位出现重大事故隐患,直接影响供热安全,不能保证正常供热的,报请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停止供热。第二十六条(发展热用户)

供热单位须具备与供热范围相适应的热源后,方可在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范围内发展热用户。发展热用户须报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二十七条(供热要求)

对已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供热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规定以及供热合同的约定,按时、连续、保质供热,不得拒绝提供供热服务。第二十八条(充水试压)

供热单位对供热设施充水试压,必须明确时间,并提前7日通知热用户。充水试压时,出现室内供热设施漏水等异常情况,用户可以要求供热单位进行检修,供热单位应当于供暖期开始前完成检修。

第二十九条(采暖期及室温标准)

采暖期为每年的11月15日至次年的3月15日。根据气温情况,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作出调整采暖期的决定。

采暖期内用户室内供热温度为18±2℃,不得低于16℃。供热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 8

第三十条(温度监控)

供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测温点,使用符合国家规定并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测温,做好测温记录。

供热单位供热运行的供热参数、设立监测点、热用户室温合格率和运行事故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三十一条(应急预案)

供热单位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供热管理机构备案。发生突发事件时,供热单位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按照规定报告有关部门。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配合有关部门查明原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章 用热管理

第三十二条(供用热合同)

供热单位应当与热用户签订供用热格式合同,合同应当使用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作的标准示范文本。需要变更用热面积或过户更名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到供热单位办理相关手续。

擅自减少用热面积的,仍按原核准面积收费;擅自增加供热面积的,应当按有关要求补交相关费用。

第三十三条(停止用热及恢复用热的办理程序)

房屋所有权人申请停止用热或者恢复用热,应当在4月15日至9月30日,到供热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办理相关手续。

对于申请停止供热的,供热单位应当在10日内予以审核;对于不侵害其他热用户用热利益、不影响供热单位正常供热的,应当予以同意并由供热单位拆除、锁闭其用热设施,因拆除、锁闭用热设施所发生的费用由供热单位承担;对于可能对其他热用户用热利益和供热单位的正常供热造成损害或者损害威胁的,不予同意并书面告知理由,房屋所有权人应当按规定缴纳热用费。被拆除、锁闭用热设施的房屋所有权人在供暖期内,不得自行开启或申请开启供热设施。

被拆除、锁闭用热设施的房屋所有权人再用热时,应当与供热单位重新办理供用热手续,供热单位应当在充水试压前60日内予以开启,开启用热设施所发生的费用由房屋所有权人承担。第三十四条(缴费方式)

热用户应当于每年9月1日至10月31日向供热单位缴纳下一个采暖期的热费。一次缴清确有困难的,可以先缴纳下一个采暖期70%以上的热费,余额在采暖期结束前缴清。

已供热但尚未售出的新建住宅,其热费由房屋开发单位承担。

对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用热,政府应当给予适当补助。第三十五条(价格确定与调整)

供热价格以及与供热有关的各类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会同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严格依法举行听证。

供热社会平均成本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物价部门应当会同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依法适时适度调整热价。在供热社会平均成本上涨超过一定幅度但热价未调整前,政府可以酌情给予向居民用户供热的供热单位以适当补贴。

第三十六条(禁止性用热规定)

热用户应当配合供热单位入户进行供热设施的安全检查,禁止下列行为:

(一)安装不符合集中供热系统技术标准的内网系统;

(二)擅自连接管网,增加散热器或私自转供热;

(三)擅自在室内供热设施上安装放水阀、排气阀、热水循环装置及改变热用途;

(四)擅自调节一次控制阀门;

(五)跑、冒、滴、漏等浪费用热行为;

/ 8

(六)其他危害供热设施正常运行的行为。

第五章 供热设施管理

第三十七条(计量器具安装)

热源单位热源出口处的计量器具,由热源单位出资安装,热源单位和供热单位共同选型和管理;供热单位热源出口处的计量器具,由供热单位选型、出资安装和管理;非居民用户入口处的计量器具,由供热单位提出技术要求,用热单位出资安装,供热单位与单位用户共同选型和管理。计量器具的安装等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

单位用户最大与最小用热负荷相差较大时,经供用热双方同意,可以选用两套以上计量器具,并按照合同的约定使用。

热计量器具按照规定校验合格后方可安装使用,并定期检定或更换。供用热双方对计量器具发生争议时,共同委托法定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检定费用由责任方承担。第三十八条(供热设施维修)

从热源单位起,至非居民用户规划红线、至居民用户楼前热力入口装置的供热设施,由供热单位负责管理、维护。非居民用户规划红线以内的供热设施,由非居民用户负责管理、维护;居民用户楼前热力入口装置至室内的供热设施,用户可以委托供热单位管理、维护。其中,居民用户供热实行分户计量的,计量表由供热单位负责管理、维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十九条(巡线检查维修)

供热单位应当对其管理和受委托管理的供热设施巡线检查维修,确保安全运行。供热设施损坏后,供热单位应当及时维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便利。第四十条(突发事件处理)

供热设施发生突发性故障,抢修时需要掘路、砍伐树木的,可以先采取必需的应急措施进行抢修,事后,应当按照规定到有关部门补办手续。第四十一条(保护范围及警示标志)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划定供热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供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在其供热设施及其安全防护范围内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损坏、覆盖、移动、涂改安全警示标志。第四十二条(禁止性规定)

在供热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建造建筑物、构筑物;

(二)擅自改装、拆除、移动城市供热设施;

(三)擅自挖坑、取土、爆破等;

(四)排放腐蚀性液体、气体等;

(五)擅自将用热设施与城市供热管网连接;

(六)未采取安全保护措施擅自施工;

(七)其他损坏供热设施的行为。

第六章 投诉及争议处理

第四十三条(服务标准的制定和信息公布)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供热服务标准、责任赔偿标准,向社会公布并监督实施。并于采暖期开始前一个月,将供热单位的热源情况、服务电话、企业业绩等信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第四十四条(投诉受理机构的设立)

从事供热生产经营的单位应当设立投诉受理机构,公开服务范围和服务电话,在9月30日前报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供热期间,服务电话必须全天开通。第四十五条(温度测量)

/ 8

供热单位接到投诉后,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对供热设施漏水的投诉,必须在接到投诉后1小时内到达现场抢修;

(二)对供热温度等有关供热质量的投诉,在采暖期开始后的10日内,必须在接到投诉后的5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理;在采暖期的其他时间,必须在接到投诉后的2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理。

对供热温度进行测量,应当在门窗正常关闭2小时以上的情况下,将计量器具置于被测房间中央距离地面1米处,计量器具的稳定读数为实际供热温度。供热温度测量的具体操作规范,由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定。第四十六条(责任划分)

供用热双方均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对供热温度进行测定。经测定,确认被测房间供热温度不达标,属于供热单位原因的,供热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保证供热温度达到规定标准。在供热温度达标之前的期间,为室温不合格的天数。对室温不合格的天数,供热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向热用户退还热费:

(一)供热温度高于或者等于14℃、低于16℃的,退还热费的50%;

(二)供热温度低于14℃的,全额退还热费。

因热用户装修、装饰等原因,致使供热质量不达标和造成相关损失的,责任由热用户承担。第四十七条(热费退赔)

对采暖期内未供热的,供热单位应当按照实际未供热天数全额向热用户退还热费。因热源厂责任造成供热单位供热质量不合格的,供热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向热用户退还热费后,再按照合同约定向热源厂索赔。第四十八条(纠纷处理)

热源单位与供热单位、供热单位与转供热单位、供热单位及转供热单位与热用户之间发生争议的,应当依据合同约定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供热管理机构调解,也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诉讼。

第七章 罚 则

第四十九条(特许经营管理措施)

供热单位以不正当手段获得供热特许经营权的,或者未按规定将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经营计划、年度报告等报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对供热质量达不到规定标准、社会信誉差、扰乱供热市场秩序的供热单位,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限制或缩小其供热范围,直至依法收回其特许经营权,责令其退出供热市场。

第五十条(管理措施)

热源单位拒绝或不足量对外供热的,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视情节对其通报批评,直至取消其对外供热;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五十一条(管理措施)

供热单位擅自停止供热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给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五十二条(管理措施)

热用户不按时缴纳热费的,按合同约定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拒不缴纳热费、情节严重的,经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供热单位可以暂缓供热、限热或停止供热。第五十三条(管理措施)

当事人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六条、第四十二条规定之一的,由供热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第五十四条(行政处罚)

/ 8

从事供热的单位未获得经营许可擅自从事城市供热生产经营的,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以1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五十五条(行政处罚)

在集中供热区域内擅自建设分散供热设施的,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1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五十六条(妨碍公务的处理)

拒绝或阻碍供热管理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十七条(救济渠道)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第五十八条(责任追究)

供热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施行时间)

本办法自2005年 月 日起施行。

市政及各区供热

/ 8

行政主管部门投诉电话

市政服务热线:12319 奎文区建设局:8266369 潍城区建设局:8188873 坊子区建设局:7998234 寒亭区建设局:7277811 高新区城建局:8882807 经济区市政局:8060970 供热企业服务电话

潍坊市热力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8252508 潍坊万潍热电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2603015 潍坊盛源热力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81056782252789

潍坊五岳热力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8379633(潍城区)8883887(高新区)7609799(坊子新区)潍坊城南热电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2608211(白天)2608299(晚上)潍坊华潍热电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2225011(白天)2225080(晚上)潍坊栋海热力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8679123 潍坊古伦热力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2966703 潍坊海利煤气热力制冷工程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8897233 山东盛源热力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8527369 潍坊春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服务电话:8500836(早春园)8530696(九龙园)8861590(福海花园)

7653708(坊子老区)8 / 8

第二篇:潍坊市城市停车场管理办法

《潍坊市城市停车场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停车场管理,维护车辆停放秩序,有效缓解交通压力,减少交通拥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和公安部、建设部《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在《潍坊市城市停车场管理办法》(潍政发[2004]52号)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奎文区、潍城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坊子区、寒亭区。其它县市区参照本实施细则执行。

第三条

本实施细则所称停车场是指可供各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的露天或室内场所。停车场分为专用停车场和公共停车场,专用停车场是指主要供本单位车辆停放的场所,公共停车场是指主要为社会车辆提供停放服务的停车场所。其中有偿为车辆提供停放、保管服务的停车场为经营性停车场;无偿供车辆停放的停车场为非经营性停车场。第四条

停车场的建设管理应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规范使用的原则。

第五条

政府鼓励个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按照“谁投资建设、谁管理受益”的原则投资建设,开办停车场。

第六条

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停车场建设的规划工作;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停车场建设的管理工作;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车辆停放和停车场的监督管理工作,并依法参与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国土、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市政、物价、交通、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停车场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

停车场的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

规划部门应当会同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停车场规划并组织实施。城区公共停车场(库)、公交场(站)建设应当纳入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和改造同步进行,注重利用地下空间并兼顾防灾减灾、人民防空和通信等需要。第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型宾馆、饭店、商店、体育场(馆)、影(剧)院、展览馆、医院、旅游场所、车站、码头、航空港、仓库、居民小区等公共建筑和商业街(区),必须按规定配建或增建停车场。停车泊位不足的应当及时改建或扩建,配套建设的停车场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大型公共建筑工程设计没有停车场规划的,规划建设部门不予批准施工。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应当按照规划和标准建设停车场(库)或者配建专门的停车场地,不得在单位外车行道、人行道停放车辆,鼓励单位停车场对社会开放。

公共停车场(库)应当在出入方便的位置设置残疾人车辆停车专用泊位和明显标志,配备必要的无障碍设施,其他车辆和人员不得占用。

第九条

停车场的设计方案应当征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意见,并经规划部门审核,建设部门方可办理施工手续。未经规划部门同意和未征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意见的,建设和施工单位不得擅自变更停车场的设计方案。停车场竣工后须经规划、建设、公安部门验收合格,取得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停车场准停证》后方可使用。

第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经批准建成的停车场的功能或者将车位挪作他用。建筑物改变功能的,已配建停车场达不到改变功能后的配建停车位标准的,应当按改变功能后的标准配建停车场或者增加停车位。对停车位不足的城市街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状况,在城市道路范围内施划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泊位,设置交通标志,限定停车时间。其他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设置、撤除、占用、挪用停车泊位,设置停车障碍。

停车场的建设标准严格按照国家GB5768-8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标准和交通部、建设部、公安部制定的《公共停车场设施标准》、《停车场工程建设标准》等规定内容执行。

第三章

停车场管理

第十一条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是停车场的主管部门,各类停车场的经营管理者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按照规定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审批、备案,并接受其指导、管理、监督和检查。第十二条

停车场可以由停车场产权人自行管理,也可以出租等方式委托专业停车场管理单位管理。

第十三条

专业停车场管理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一定的财产或者经费,具有赔偿能力;

(二)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场所;

(三)有符合规定要求的停车场设施和经营管理设施;

(四)有与停车场管理业务相适应的专业管理人员;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

停车场管理人员须经停车专业管理常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培训,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考试合格配发统一制式的停车场管理员证件后方能上岗。停车场管理员须统一着装,使用规范礼貌的服务用语,行为端庄和气,注重人性化服务,促进和谐共处,维护停车秩序,保障停车安全,时刻接受社会监督。第十五条

各类停车场应当根据需要具备照明、排水、通风、消防、防盗等条件和场地硬化、标志标线、护栏、减速垄、挡车器、门禁系统、交通指示标牌、收费标识、岗亭等必要的设施,并保持其正常运转。

符合条件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营性停车场应当安装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咪表),繁华街、商业街停车场应当设置停车诱导系统,逐步实现停车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停车诱导系统向出行者提供目的地停车场车位停放情况、具体位置、当前车位实时数据等信息,指引出行者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停车场和通向停车场的路径,同时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和停车管理部门提供实时数据。第十六条

停车场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在停车场出入口的显著位置明示停车场标志、服务项目、停车场管理责任、管理制度及投诉举报电话;

(二)执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制定的停车场管理规定;

(三)负责进出车辆的查验、登记;

(四)维护停车场内的车辆停放秩序和行驶秩序;

(五)做好停车场防火、防盗、防碰刮等安全防范工作;

(六)协助疏导停车场入出口的交通秩序;

(七)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标志、标线等交通设施;

(八)在醒目位置设置价格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监制的停车场收费标准公示栏;

(九)工作人员应佩戴由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统一制发的停车场管理员证件,统一着装;

(十)按照经营证照核定的范围、地点经营;

(十一)使用由税务部门监制的统一发票收取停车管理费;

(十二)使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统一监制的车辆停放凭证;

(十三)定期清点场内车辆,发现可疑车辆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十四)发生火险、盗窃、抢劫及场内交通事故等情况时,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十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第十七条

进入停车场的车辆和人员,应当服从停车场管理人员的管理,有序停泊车辆;不得损坏停车场的设施设备;关闭电路、拉紧手制动器、锁好车门。

第十八条

装载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的车辆应当停放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专用停车场,不得进入其它停车场。第十九条

为减少无效交通流量,提高道路使用服务水平,提高现有停车场的利用率,以经济方式推动停车位的快速循环使用,城市停车场应逐步实现由非经营性停车场向经营性停车场转变,由专人管理,提供车辆有偿停放服务。

(一)道路范围内设置的临时停车场应为经营性停车场,提供车辆有偿停放服务,收取停车管理费;

(二)配合消费而设立的公共停车场(包括大型商场、酒店、银行、保险、医院、旅游景点、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社会公共服务单位配建的地上和地下停车场),可以设为经营性停车场,提供车辆有偿停放服务,收取停车管理费;

(三)鼓励有条件的专用停车场对外经营为社会车辆提供有偿停放服务,收取停车管理费;

(四)各类行政事业性机关单位办公场所的停车场应当允许在工作时间为前来办理事务的车辆免费停放。第二十条 停车场经营者收取的停车管理费,除部分用于管理经营外,其它主要用于停车场的建设和维护,保证停车场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第二十一条 经营性停车场管理单位应当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收费。停车管理收费标准由市物价部门会同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停车场的类别,区别不同区域、不同场所、不同泊位、不同时段、不同车型,按照差别收费的原则制定停车收费标准。

计费办法:根据不同场所、不同泊位、不同时段,分别实行计时收费、计次收费、固定收费三种计费办法,计费办法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六类:

(一)酒店、商场、超市、车站、娱乐场所、旅游景点及相邻的临时占道停车场实行计时收费;

(二)医院、学校、金融单位、体育场馆及相邻的临时占道,除留足各单位自备车辆的停车泊位外,其它停车泊位实行计次收费;

(三)住宅小区公寓内的公共停车场和区内临时占道停车收费:公共停车场(24小时)实行月租计费办法,即:(白天计次收费标准+夜间计次收费标准)×30天;住宅小区里占道停车场,可参照公共停车场的计费办法适当降低收费标准;

(四)临时占道(便道、路侧)停车场,计费办法实行计次与计时相结合的办法,即停车2小时内计次,超时后按计时收费;

(五)行政执法部门指定的停放暂扣车辆的停车场,实行按天计费;

(六)因举办各种大、中、小型活动而设置的临时停车场实行计次收费。

收费的价格标准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坚持由外围城区到中心城区,停车场收费价格逐渐递增原则 [中心城区是指月河路(含)以东、北海路(含)以西、健康街(含)以北、北宫街(含)以南的区域];

(二)坚持在同一区域内,由道路以外停车场到占用道路停车场收费价格逐渐递增原则;

(三)坚持停车低峰时段到平峰时段、高峰时段停车场收费价格逐渐递增原则。

(四)坚持地上停车场收费价格高于地下停车场收费价格原则。第二十二条 除国家机关、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办公楼(房)配建的公共停车场外,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其它公共停车场以及城市道路范围内临时设置的公共停车场所、停车泊位,应当通过停车场经营权公开招标、拍卖的方式选择经营管理单位。招标拍卖活动由政府组织财政、公安交通管理、建设、规划、市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依法进行。招标、拍卖所得应当由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

第四章

临时停车场的设立与管理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道路和公共广场设置临时停车场。确需占用城市道路、公共广场设置临时停车场的,应当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会同规划、建设、市政管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统一规划、确定,并遵循下列原则:

(一)该区域缺少车辆停放场所;

(二)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三)临时停放方案草案应当公告,征求社会各界和公众的意见。公安交通管理、规划等部门应当对意见和建议全面收集与审议,吸收科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四条

下列区域不得设置临时停车场:

(一)城区主次干道,交通繁忙的支路;

(二)学校、医院出入口,距离交叉口、铁路道口、桥梁、隧道、环岛、陡坡、急弯处50米以内的路段;

(三)有碍市容或者占用消防通道和盲道的;

(四)其它不宜设置的路段。

第二十五条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临时占道停车场使用前,将设置地点、停车种类、收费方式、收费标准及其它规定事项进行公告,并在明显位置设置标志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根据大型活动或者其它特殊情况的需要,对临时停车位进行临时调整或暂时禁止停放的,应当及时以显著标志进行公告。对于严重影响车辆正常行驶的道路临时停车位,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撤销。

第二十六条

为保障正常的交通秩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临时占道停车场每年评估一次,并根据道路交通状况,周边停车场增设情况,减少已有的临时停车位或者提出增加临时停车位的建议。临时占道停车场在交通繁忙时应当禁止停放车辆。

第二十七条

在经营性临时占道停车场停放车辆,应当交纳停车管理费。经营性临时占道停车场的经营管理由政府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专业停车管理单位进行管理。停车者在临时占道停车场停放车辆,应当接受停车场工作人员的指挥调度,在划定的停车位有序停放。

第五章

停车场的审批

第二十八条 在城市道路范围内设置的临时停车场应具备的条件和办理程序。

(一)道路范围内设置临时停车场应具备下列条件:

1、确需占用道路设置临时停车场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会同规划、国土、建设、市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联合统一规划定点,并报市政府批准。

2、经营性临时占道停车场采取公开招标形式,确定专业停车场管理单位,对确定的临时停车场实行统一经营管理。

非经营性临时占道停车场,可委托专业停车场管理单位进行管理或按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自行管理。

3、临时占道停车场应按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要求,停车场的出入口、停车带、通行道符合要求,照明、消防设施保持齐全有效,设置统一式样的停车场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和停车泊位。

4、临时占道停车场必须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停车场管理人员的数量按每10个标准车位1名管理人员,大于50个车位的停车场不少于5名管理人员的标准配备。停车场管理人员必须佩戴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统一制发的停车场管理员证件。

5、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经营性临时占道停车场有关手续按下列程序办理:

1、申请单位持政府对统一确定的占用道路临时停车场经营权批文、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凭证,到所在县、市、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停车场申请表》并制作停车场详细示意图。由县、市、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勘察现场,在《停车场申请表》签署初审意见。

2、申请单位持《停车场申请表》、政府批文、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凭证,到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办理复核手续,申领《停车场准停证》。

3、申请单位持《停车场准停证》复印件到工商、税务、物价部门办理停车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收费许可证等手续。

4、申请单位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收费许可证等原始资料复印件及停车场管理人员明细表,到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备案后方可营业。

非经营性临时占道停车场有关手续除不需办理停车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收费许可证等手续外,其他手续按本细则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二十九条 配合消费而设立的公共停车场(包括大型商场、酒店、银行、保险、医院、旅游景点、体育场馆、娱乐场所等社会公共服务单位配建的地上和地下停车场),应具备的条件和办理程序。

(一)应具备下列条件:

1、按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要求,设置统一式样的停车场交通标志,施划交通标线和停车泊位。

2、停车场的出入口、停车带、通行道设置符合设计标准,保证车辆出入安全畅通。

3、停车场要按规定设置照明、通迅、通风、排水、消防等必要设施,并保持齐全有效。

4、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

5、停车场须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停车场管理人员的数量按每10个标准车位1名管理人员,大于50个车位的停车场不少于5名管理人员的标准配备。停车场管理人员须佩戴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统一制发的停车场管理员证件。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经营性停车场有关手续按下列程序办理:

1、申请单位持场地所有权证明或租赁合同、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凭证,到所在县、市、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停车场申请表》并制作停车场详细示意图。由县、市、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勘察现场,在《停车场申请表》签署初审意见。

2、申请单位持《停车场申请表》、场地所有权证明或租赁合同、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凭证,到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办理复核手续,申领《停车场准停证》。

3、申请单位持《停车场准停证》复印件到工商、税务、物价部门办理停车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收费许可证等手续。

4、申请单位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收费许可证等原始资料复印件及停车场管理人员明细表,到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备案后方可营业。

非经营性停车场有关手续除不需办理停车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收费许可证等手续外,其他手续按本细则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三十条 行政执法部门指定的停放暂扣车辆的公共停车场应具备的条件和办理程序。

(一)应具备下列条件:

1、停车场具有沥青、水泥或经过铺装整修的其它硬质地面的院内场所。

2、按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要求,设置统一式样的停车场交通标志和停车场名称门牌,施划交通标线和停车泊位。

3、停车场出入口、停车带、通行道设置要符合设计标准,保证车辆出入安全畅通。

4、停车场要按规定设置照明、通迅、排水、通风、消防等必要设施并保持齐全有效。

5、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

6、停车场必须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停车场管理人员的数量按每10个标准车位一名管理人员,大于50个车位的停车场不少于5名的标准配备。停车场管理员须佩戴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统一制发的停车场管理员证件。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二)有关手续按下列程序办理:

1、申请单位持场地所有权证明或租赁合同、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凭证,到所在县、市、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停车场申请表》,制作停车场详细示意图。由县、市、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勘察现场,在《停车场申请表》签署初审意见。

2、申请单位持《停车场申请表》、场地所有权证明或租赁合同、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经营凭证,到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办理复核手续,申领《停车场准停证》。

3、申请单位持《停车场准停证》复印件到工商、税务、物价部门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收费许可证等手续。

4、申请单位持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收费许可证等原始资料复印件及停车场管理员明细表到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备案后方可营业。第三十一条

单位或个人利用院内专用停车场或空闲地,面向社会开放,并为车辆提供有偿停放保管服务的,其应具备的条件和办理程序,参照本细则第三十条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二条

经公安机关批准举办的各种大、中、小型活动需要设置临时停车场的,主办单位应当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并按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指定的地点停放车辆,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指定有资质的专业停车场管理单位实行有偿看管服务。

第三十三条

《停车场准停证》有效期为三年,每年审验一次,自发证之日起每满一年进行审验,须在期满前三十日内持证向所在县、市、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县、市、区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现场勘察和审查有关证件后签署初审意见上报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复核审验,对审验不合格的由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收回《停车场准停证》,并限期整改,整改合格后发还《停车场准停证》。《停车场准停证》有效期满后,须重新申领。

第六章

罚 则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细则关于停车场规划、建设和收费规定的,由规划、建设、物价管理部门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细则停车场管理规定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收回《停车场准停证》,责令其整改,并抄告有关部门,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罚。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细则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型宾馆、饭店、商场、医院、旅游场所、车站、码头、航空港、仓库、金融机构、学校、娱乐场所、展览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科普场馆等大中型公共建筑以及商业街区、住宅小区,未按规定配建停车场(库)的,由规划部门依法处罚,责令其补建。未经批准,擅自停用停车场(库)或者改变停车场(库)使用性质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照《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之规定,自责令整改之日起,按照停用、改变功能或者挪作他用的停车位数,每一停车位每日罚一百元。

第三十七条

未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擅自设置、撤除、占用、挪用停车泊位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照《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之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百元罚款。

第三十八条

对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机动车停放、临时停车规定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之规定,指出其违法行为,并予以口头警告,令其改正、驶离。机动车驾驶人不在现场或者虽在现场但拒绝立即驶离,妨碍其他车辆、行人通行的,处二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并可以将该机动车拖移至不妨碍交通的地点或者指定的地点停放。第三十九条

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法律、法规,不按规定停放车辆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之规定,处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非机动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可以扣留其非机动车。

第四十条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者不履行本细则规定的职责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员和主要负责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第四十一条

公共交通车辆停车场(站),道路客货运输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第四十二条

本细则于

****年**月**日起施实行。

第三篇:潍坊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

潍坊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

潍坊市人民政府令第62号令

《潍坊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已经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四日市政府第八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市 长 王玉芬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潍坊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供水管理,发展城市供水事业,保障城市生活、生产用水和其它各项建设用水,根据国务院《城市供水条例》及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供水,是指城市公共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城市公共供水,是指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以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向单位和居民的生活、生产和其它各项建设提供用水。自建设施供水,是指城市用水单位以其自行建设的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主要向本单位的生活、生产和其它各项建设提供用水。

第三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城市供水工作和使用城市供水的,均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城市供水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与多方投资建设相结合和开发水源与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 市建设行政部门(以下称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是城市供水管理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的城市供水管理工作。各区的城市供水管理工作由市城市供水行政管主部门统一负责。水利、卫生、规划国土、工商、物价、环境保护、地质矿产、财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主管部门做好城市供水管理工作。

第二章 城市供水水源

第六条 各级政府要组织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水利、规划国土、卫生、地质矿产等部门共同编制城市供水水源开发利用规划,作为城市供水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七条 编制城市供水水源开发利用规划,应当与水资源统筹规划和水长期供求计划相协调,合理安排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优先保证城市供水,兼顾工业用水和其它建设用水。

第八条 市、县(市)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卫生等部门共同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划定跨县市区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有关人民政 府共同商定并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九条 需要取用城市规划区内地下水的,应当按规定程序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领取取水许可证。

第三章 城市供水工程建设

第十条 城市供水工程的建设,应当按照城市供水发展规划及其建设计划,采取政府投资、企业筹资和吸引外资等多种形式进行。

第十一条 城市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应当由有相应资质证书的设计、施工单位承担,并遵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禁止无证或者超越资质证书规定的经营范围承担城市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任务。

第十二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市供水工程,应当符合卫生要求,并经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设计日供水能力1——12万立方米的供水工程,由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设计日供水能力12万立方米以上的供水工程,由市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报请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 城市供水工程竣工后,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卫生、规划国土等部门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二次供水设施(指将来自城市供水的管道水另行加压、贮存,再送至水站或用户的供水设施),应当向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提出申请,经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审查同意后进行。二次供水设施建成后,经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验收合格并交其统一管理,方可使用。

第十五条 城市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需要增加用水的,其工程项目总概算应当包括供水工程建设投资;需要增加城市公共供水量的,应当将其供水工程建设投资交付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由其统一组织城市公共供水工程建设。

第四章 城市供水经营

第十六条 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和自建设施对外供水单位,必须经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资质审查合格,并取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第十七条 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发生分立、合并,应当在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30日内,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八条 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变更法人代表和经济技术负责人时,应当在变更后30日内,向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九条 城市供水单位资质每5年复审一次,经复审合格者,换发资质证书;经复审不合格者,责令其限期整顿后重新申请资质审查。

第二十条 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和自建设施对外供水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每10平方公里设置一处管网测压点,做好水压监测工作,确保供水管干线末梢服务压力不低于0.12兆帕。禁止在城市公共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抽水。

第二十一条 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和自建设施对外供水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水质检测制度,确保城市供 水的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二十二条 二次供水设施的使用单位,应当保证供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二次供水设施的蓄水装置由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许可的单位每年进行不少于两次的清洗、消毒。

第二十三条 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和自建设施对外供水的单位应当保持不间断供水,由于工程施工、设备维修等原因确需停止供水的,应经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提前24小时通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因灾害或紧急事故,不能提前通知的,应当在抢修同时通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并报告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 申请用水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简称用户),应填写申请书,提供有关资料,并和城市供水单位签订供水协议。

第二十五条 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实行每月定期抄表收费。如用户故意采取压、锁水表等方式,致使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无法抄表的,当月按前3个月的最高月用水量计收水费,并通知用户按期清除障碍。逾期未按要求清除障碍的,由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按协议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 用户应当按照规定的计量标准和水价标准按月缴纳水费。接到水费通知单15日内仍不缴纳水费的,按应缴纳水费额每日加收5‰的滞纳金。没有正当理由或特殊原因连续2个月不缴水费的,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可按协议规定暂停供水。采取停止供水措施时,供水单位应提前10日通知用户。

第二十七条 城市供水单位负责用户计量水表的安装、管理。用户不得擅自拆装、移动水表,确需迁移的,必须提出申请,由供水单位迁移。

第二十八条 禁止盗用或者转供城市公共供水。

第二十九条 城市供水价格按照生活用水保本微利、生产和经营用水合理计价的原则制定。具体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意见,物价部门予以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确定。

第五章 城市供水设施维护管理

第三十条 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和自建设施供水单位对其管理的城市供水的专用水库、引水渠道、取水口、站、井群、输(配)水管网、进户总水表、净(配)水厂、公用水站等设施,应当定期检查维修,确保安全运行。

第三十一条 城市供水专用输电线路两侧按供电运行防护规程有关规定,严禁建设构筑物和种植树木、高杆作物。供水管道两侧各5米及其附属设施周围5米内,禁止挖坑取土或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等危害供水设施安全的活动。

第三十二条 为用户安装供水设施的费用应由受益方承担。竣工后其水表以外产权(含水表)归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水表以内产权属于用户。水表井由用户负责维修管理,表井内设施由供水单位负责维修,维修费用由用户负担。

第三十三条 因工程建设需要,地下其他管道、线路与供水管道遇有平行或交叉时,须经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并应符合《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的规定。

第三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自行拆卸、启闭和转动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包括管道、闸门、水表、消防栓、闸门井、闸罐等)。

第三十五条 城市公共供水主管道破漏,供水单位应及时组织抢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管道抢修工作。

第三十六条 因工程建设确需改装、拆除或者迁移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的,建设单位须报经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第三十七条 涉及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的建设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应当向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查明地下供水管网情况。施工影响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应当与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商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由施工单位负责实施。

第三十八条 禁止擅自将自建设施供水管网系统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连接。因特殊情况确需连接的,必须经城市供水单位同意,报经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在管道连接处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禁止生产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将其生产用水管网系统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直接连接。

第六章

第三十九条 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或者自建设施对外供水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报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责令停业整顿;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人员,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可以给予行政处分:

(一)供水水质、水压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

(二)擅自停止供水或者未履行停水通知义务的;

(三)未按照规定检修供水设施或者在供水设施发生故障后未及时抢修的。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以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可给予行政处分:

(一)无证或者超越资质证书规定的经营范围进行城市供水工程的设计或者施工的;

(二)未按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城市供水工程设计或者施工的;

(三)违反城市供水发展规划及其建设计划兴建城市供水工程的。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以罚款:

(一)盗用或者转供城市公共供水的;

(二)在规定的城市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内进行危害供水设施安全活动的;

(三)擅自将自建设施供水管网系统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连接的;

(四)生产或者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擅自将其生产用水管网系统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直接连接的;

(五)在城市公共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抽水的;

(六)擅自拆除、更换、改装或者迁移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的。

第四十二条 城市自来水供水单位和自建设施对外供水单位违反《城市供水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四十三条 建设工程施工或其他行为危害城市供水公共设施的,由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危害活动;造成损失的,由责任方依法赔偿损失;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可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四条 水利、卫生、物价、环境保护、规划国土等部门依照本部门工作职责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违反城市供水管理的行为予以处罚。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六条 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第四十七条 各县(市)可参照本办法,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供水管理办法。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由潍坊市建设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四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潍坊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

潍坊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

潍政发[2005]67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加强城市供热管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维护供热、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供热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供热的规划、建设、经营、使用和管理活动。

第三条(市主管部门职责)

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称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城市供热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市供热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行业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供热专业规划,组织实施城市中长期供热发展规划和供热计划;

(二)对城市供热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申请报告、设计方案提出审查意见;

(三)负责供热经营许可和特许经营权的组织管理,依法实施行业监管;

(四)会同有关部门测算供热生产成本,建立和完善计量收费制度;

(五)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六)组织制定城市供热服务质量标准、技术指标和评估监督办法,协调处理跨行政区域的供热投诉。

市城市供热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城市供热管理工作。

第四条(县区主管部门职责)

城市供热实行属地管理。各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供热管理工作;各区、市属各开发区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集中供热和社会化区域锅炉房供热进行监管,协调处理供热方面的投诉。

第五条(相关部门职责)

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环保、财政、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市供热管理工作。

第六条(供热原则)

城市供热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遵循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科学布局、适度竞争、协调发展。

第七条(供热形式)

城市供热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形式相结合。积极推行分户计量用热。

鼓励热电(冷)联供和使用燃气等清洁能源进行城市供热。

学校、机关等办公场所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实行分时段供热,节约能源。

第八条(节能要求)

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应当按照建筑节能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减少热能损耗。

鼓励城市供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

第九条(鼓励措施)

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投资建设城市供热设施和从事城市供热生产经营活动。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十条(专业规划编制)

城市供热专业规划应当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科学配制热源,统筹安排,分期实施。

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等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供热专业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各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在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当地的城市供热专业规划,经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专业规划变更)

城市供热专业规划批准后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规划、国土等部门应当按照城市供热专业规划的要求,预留热源以及其他供热设施建设用地。

第十二条(供热范围确定及调整)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供热专业规划确定供热单位的供热范围。供热单位的供热能力与其供热范围内的热负荷不相适应时,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调整其供热范围。

供热单位的供热管网,应当按照规划要求,在供热半径范围内逐步联网,互为备用,共享热力资源。

第十三条(供热建设项目审查)

城市供热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城市供热专业规划。负责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部门在审查城市供热工程项目申请报告时,应当征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条(燃煤锅炉管理)

住宅、公共建筑和工厂用热,按照城市供热专业规划,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不得新建供热燃煤锅炉。

在集中供热规划区域内,环保部门拆除原有燃煤锅炉时,应当事先征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五条(新建锅炉容量)

按规划新建城市供热燃煤锅炉的单机容量不得低于下列规模:

(一)热水锅炉十四兆瓦;

(二)蒸汽锅炉二十吨/小时。

已运行的城市供热燃煤锅炉应当逐步调整到前款规定的规模。

第十六条(供热设施配建)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扩建住宅和公共建筑需要实行集中供热的,必须按照规定配套建设供用热设施。配套建设供用热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并征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使管网配置技术指标与集中供热规划的区域参数相匹配。

室内供热设施应当按照具有温度调控、分户控制、分户计量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施工。

现有住宅和公共建筑的供热系统应当逐步进行分户控制和热计量改造。

第十七条(资质要求)

从事城市供热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活动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并在其资质范围内承揽供热工程。

第十八条(验收与备案)

城市供热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建设单位应当自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将竣工验收资料以及有关部门的验收意见,报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保修责任)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法承担供热设施保修期内的整改、维修和调试等保修责任。

建设单位可以委托供热单位承担供热设施的保修责任,并向供热单位预交相应的维修费用。

供热设施的保修期不得低于两个采暖期。在保修期内发生质量问题的,建设单位应当履行保修义务。保修义务未履行或者拖延履行的,保修期不受两个采暖期的限制。第三章供热管理

第二十条(经营许可)

从事城市供热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获得经营许可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一条(经营单位条件)

供热经营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取得供热经营许可;

(二)有充足的符合规定的热源;

(三)有相应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经营管理和技术负责人具有相应的从业经历;

(四)有与供热规模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和维修人员;

(五)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六)有与供热规模相适应的自有资金、良好的银行资信和财务状况;

(七)有可行的经营方案,供热生产和服务等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

(八)具有良好的业绩和社会信誉;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现有转供热单位,必须符合以上条件。不具备以上条件的,由供热单位直接管理。

第二十二条(特许经营管理)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特许经营管理规定,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择优确定实施集中供热的单位,依法授予其供热特许经营权。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供热单位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对热能流量、供热区域、有效期限、服务标准、安全管理、履约担保、违约责任等内容进行约定。其中,履约担保的方式由协议双方参照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协商确定。

第二十三条(热源单位义务)

热源单位应当根据热源生产能力与供热单位签订入网协议,并报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热源单位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足量地为供热单位提供热源,其热源流量、压力、温度等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约定。

第二十四条(停歇业批准)

从事集中供热的单位在采暖期内不得停业、歇业。

供热单位拟停业或歇业的,应当在采暖期开始前6个月向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五条(事故隐患处理)

从事集中供热的单位出现重大事故隐患,直接影响供热安全,不能保证正常供热的,报请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停止供热。

第二十六条(发展热用户)

供热单位须具备与供热范围相适应的热源后,方可在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范围内发展热用户。发展热用户须报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供热要求)

对已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供热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规定以及供热合同的约定,按时、连续、保质供热,不得拒绝提供供热服务。

第二十八条(充水试压)

供热单位对供热设施充水试压,必须明确时间,并提前7日通知热用户。充水试压时,出现室内供热设施漏水等异常情况,用户可以要求供热单位进行检修,供热单位应当于供暖期开始前完成检修。

第二十九条(采暖期及室温标准)

采暖期为每年的11月15日至次年的3月15日。根据气温情况,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作出调整采暖期的决定。

采暖期内用户室内供热温度为18±2℃,不得低于16℃。供热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三十条(温度监控)

供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测温点,使用符合国家规定并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测温,做好测温记录。

供热单位供热运行的供热参数、设立监测点、热用户室温合格率和运行事故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三十一条(应急预案)

供热单位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供热管理机构备案。发生突发事件时,供热单位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按照规定报告有关部门。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配合有关部门查明原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第四章用热管理

第三十二条(供用热合同)

供热单位应当与热用户签订供用热格式合同,合同应当使用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作的标准示范文本。需要变更用热面积或过户更名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到供热单位办理相关手续。

擅自减少用热面积的,仍按原核准面积收费;擅自增加供热面积的,应当按有关要求补交相关费用。

第三十三条(停止用热及恢复用热的办理程序)

房屋所有权人申请停止用热或者恢复用热,应当在4月15日至9月30日,到供热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办理相关手续。

对于申请停止供热的,供热单位应当在10日内予以审核;对于不侵害其他热用户用热利益、不影响供热单位正常供热的,应当予以同意并由供热单位拆除、锁闭其用热设施,因拆除、锁闭用热设施所发生的费用由供热单位承担;对于可能对其他热用户用热利益和供热单位的正常供热造成损害或者损害威胁的,不予同意并书面告知理由,房屋所有权人应当按规定缴纳热用费。被拆除、锁闭用热设施的房屋所有权人在供暖期内,不得自行开启或申请开启供热设施。

被拆除、锁闭用热设施的房屋所有权人再用热时,应当与供热单位重新办理供用热手续,供热单位应当在充水试压前60日内予以开启,开启用热设施所发生的费用由房屋所有权人承担。

第三十四条(缴费方式)

热用户应当于每年9月1日至10月31日向供热单位缴纳下一个采暖期的热费。一次缴清确有困难的,可以先缴纳下一个采暖期70%以上的热费,余额在采暖期结束前缴清。

已供热但尚未售出的新建住宅,其热费由房屋开发单位承担。

对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用热,政府应当给予适当补助。

第三十五条(价格确定与调整)

供热价格以及与供热有关的各类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会同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严格依法举行听证。

供热社会平均成本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物价部门应当会同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依法适时适度调整热价。在供热社会平均成本上涨超过一定幅度但热价未调整前,政府可以酌情给予向居民用户供热的供热单位以适当补贴。

第三十六条(禁止性用热规定)

热用户应当配合供热单位入户进行供热设施的安全检查,禁止下列行为:

(一)安装不符合集中供热系统技术标准的内网系统;

(二)擅自连接管网,增加散热器或私自转供热;

(三)擅自在室内供热设施上安装放水阀、排气阀、热水循环装置及改变热用途;

(四)擅自调节一次控制阀门;

(五)跑、冒、滴、漏等浪费用热行为;

(六)其他危害供热设施正常运行的行为。第五章 供热设施管理

第三十七条(计量器具安装)

热源单位热源出口处的计量器具,由热源单位出资安装,热源单位和供热单位共同选型和管理;供热单位热源出口处的计量器具,由供热单位选型、出资安装和管理;非居民用户入口处的计量器具,由供热单位提出技术要求,用热单位出资安装,供热单位与单位用户共同选型和管理。计量器具的安装等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

单位用户最大与最小用热负荷相差较大时,经供用热双方同意,可以选用两套以上计量器具,并按照合同的约定使用。

热计量器具按照规定校验合格后方可安装使用,并定期检定或更换。供用热双方对计量器具发生争议时,共同委托法定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检定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第三十八条(供热设施维修)

从热源单位起,至非居民用户规划红线、至居民用户楼前热力入口装置的供热设施,由供热单位负责管理、维护。非居民用户规划红线以内的供热设施,由非居民用户负责管理、维护;居民用户楼前热力入口装置至室内的供热设施,用户可以委托供热单位管理、维护。其中,居民用户供热实行分户计量的,计量表由供热单位负责管理、维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九条(巡线检查维修)

供热单位应当对其管理和受委托管理的供热设施巡线检查维修,确保安全运行。供热设施损坏后,供热单位应当及时维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便利。

第四十条(突发事件处理)

供热设施发生突发性故障,抢修时需要掘路、砍伐树木的,可以先采取必需的应急措施进行抢修,事后,应当按照规定到有关部门补办手续。

第四十一条(保护范围及警示标志)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划定供热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

供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在其供热设施及其安全防护范围内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损坏、覆盖、移动、涂改安全警示标志。

第四十二条(禁止性规定)

在供热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建造建筑物、构筑物;

(二)擅自改装、拆除、移动城市供热设施;

(三)擅自挖坑、取土、爆破等;

(四)排放腐蚀性液体、气体等;

(五)擅自将用热设施与城市供热管网连接;

(六)未采取安全保护措施擅自施工;

(七)其他损坏供热设施的行为。第六章投诉及争议处理

第四十三条(服务标准的制定和信息公布)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供热服务标准、责任赔偿标准,向社会公布并监督实施。并于采暖期开始前一个月,将供热单位的热源情况、服务电话、企业业绩等信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四条(投诉受理机构的设立)

从事供热生产经营的单位应当设立投诉受理机构,公开服务范围和服务电话,在9月30日前报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供热期间,服务电话必须全天开通。

第四十五条(温度测量)

供热单位接到投诉后,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对供热设施漏水的投诉,必须在接到投诉后1小时内到达现场抢修;

(二)对供热温度等有关供热质量的投诉,在采暖期开始后的10日内,必须在接到投诉后的5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理;在采暖期的其他时间,必须在接到投诉后的2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理。

对供热温度进行测量,应当在门窗正常关闭2小时以上的情况下,将计量器具置于被测房间中央距离地面1米处,计量器具的稳定读数为实际供热温度。供热温度测量的具体操作规范,由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定。

第四十六条(责任划分)

供用热双方均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对供热温度进行测定。经测定,确认被测房间供热温度不达标,属于供热单位原因的,供热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保证供热温度达到规定标准。在供热温度达标之前的期间,为室温不合格的天数。对室温不合格的天数,供热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向热用户退还热费:

(一)供热温度高于或者等于14℃、低于16℃的,退还热费的50%;

(二)供热温度低于14℃的,全额退还热费。

因热用户装修、装饰等原因,致使供热质量不达标和造成相关损失的,责任由热用户承担。

第四十七条(热费退赔)

对采暖期内未供热的,供热单位应当按照实际未供热天数全额向热用户退还热费。

因热源厂责任造成供热单位供热质量不合格的,供热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向热用户退还热费后,再按照合同约定向热源厂索赔。

第四十八条(纠纷处理)

热源单位与供热单位、供热单位与转供热单位、供热单位及转供热单位与热用户之间发生争议的,应当依据合同约定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供热管理机构调解,也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诉讼。第七章罚则

第四十九条(特许经营管理措施)

供热单位以不正当手段获得供热特许经营权的,或者未按规定将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经营计划、报告等报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对供热质量达不到规定标准、社会信誉差、扰乱供热市场秩序的供热单位,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限制或缩小其供热范围,直至依法收回其特许经营权,责令其退出供热市场。

第五十条(管理措施)

热源单位拒绝或不足量对外供热的,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视情节对其通报批评,直至取消其对外供热;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一条(管理措施)

供热单位擅自停止供热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给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二条(管理措施)

热用户不按时缴纳热费的,按合同约定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拒不缴纳热费、情节严重的,经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供热单位可以暂缓供热、限热或停止供热。

第五十三条(管理措施)

当事人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六条、第四十二条规定之一的,由供热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五十四条(行政处罚)

从事供热的单位未获得经营许可擅自从事城市供热生产经营的,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以1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行政处罚)

在集中供热区域内擅自建设分散供热设施的,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1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六条(妨碍公务的处理)

拒绝或阻碍供热管理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救济渠道)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八条(责任追究)

供热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八章 附则

第五十九条(施行时间)

本办法自2005年11月6日起施行。

第五篇:潍坊市停车场管理办法

潍坊市停车场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合理开发利用停车资源,规范车辆停放秩序,满足群众停车需求,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停车场的规划、建设、使用及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停车场,是指供各类机动车停放的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场所,包括公共停车场、占用道路停车场、内部停车场和专用停车场。

公共停车场是指专门为社会公众存放车辆而设置的停车场所,包括由政府专门规划和建设的停车场、由政府利用道路红线以内可利用空间规划和建设的停车场。

占用道路停车场是指依法在道路上设置的供车辆临时停放的场地和泊位。

内部停车场是指利用道路红线以外本单位或本居民小区自有土地建设或租用其他土地建设,供本单位、本居民小区车辆停放的场所和私人车辆停放的场所。

专用停车场是指供执法机关暂扣违法车辆停放的停车场。经营性停车场是指向社会开放,为机动车提供有偿停放服务的停车场,包括经营性公共停车场、经营性占用道路停车场以及向社会开放的内部停车场和专用停车场。

第四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停车场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

规划、建设、市政、财政、物价、交通、工商、税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停车场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健全监督机制,依法对停车场建设和日常管理实施监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停车场管理和供需状况进行分析调研并报告本级政府。

第六条 停车场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划、配套建设、依法管理、方便群众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七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发建设公共停车场,鼓励建设立体式停车场和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鼓励有条件的内部停车场为社会车辆提供服务。

推广普及信息化、智能化停车设备和停车诱导指示系统。

第二章 规划建设管理

第八条 规划、建设等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山东省城市公共停车场(库)设置规定》及有关规划设计要求,加强对建设项目停车场(库)配建情况的审查。

第九条 新、改、扩建大中型公共建筑以及商业街区、住宅小区、旅游景区,应当按规定配建、增建停车场。

配建的停车场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条 下列公共建筑未按规定配建停车场的,应当予以补建:

(一)火车站、道路客运场站、机场以及公共交通与自用车辆换乘的枢纽站点;

(二)体育场(馆)、科普场(馆)、影(剧)院、图书馆、医院、会展场所、旅游景区、贸易市场、商务办公楼以及对外承办行政事务的办公场所;

(三)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旅馆、餐饮、娱乐等经营性场所。

前款规定的公共建筑因场地条件等限制,无法补建停车场的,公共建筑所有者应当按照规划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就近补建或租赁停车场。

第十一条 建筑物改变使用性质的,应当按照改变后的标准配建停车场。配建停车场不能达到规定标准的,应当按规划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要求增建停车泊位或易地就近补建、租赁停车场。

第十二条 停车场建设,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不得影响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

(二)不得占压绿地,毁坏苗木;

(三)不得占用消防通道;

(四)不得影响其他公用设施的使用;

(五)符合《山东省城市公共停车场(库)设置规定》以及有关规划设计要求和设计规范。

占用道路停车场在交通繁忙时应当禁止停放车辆。

第十三条 规划部门在审查公共停车场和大中型公共建筑配建、增建、补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当征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条 停车场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停车场设计图纸组织施工,不得擅自改动;确需改动的,应当由原设计单位出具变更设计通知书及变更设计图纸,经原批准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但停车泊位的数量不得低于配建标准。

第十五条 建设停车场时,应当根据规划设计标准配备下列设施:

(一)完备的照明设备、通讯设备、消防设施、通风设施、排水设施、计时计费设施;

(二)完善的安全监控设施;

(三)符合规定的安全警示标志、停车标志、标线和停车设施。

公共停车场还应当在出入方便的位置设置残疾人车辆停车专用泊位和明显标志,配备必要的无障碍设施。

专用停车场还应当按执法机关需求配备相应的专用器械,设置专门的危化物品车辆停放区。

第十六条 对停车位不足的城市街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根据道路宽度、承载力、车流量和人流量等因素设置占用道路停车场,施划道路临时停车泊位,并设立明显标志。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设置、撤除、占用、挪用道路停车泊位,或者设置障碍影响道路停车泊位正常使用。

第十七条 占用道路停车场的设置应当实行总量控制。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建设、市政等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要求,编制占用道路停车场设置方案。占用道路停车场设置方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符合区域道路停车总量控制要求;

(二)与区域停放车辆供求状况、车辆通行条件和道路承载能力相适应;

(三)区别不同时段、不同用途、不同车型的停车需求。

第十八条 下列区域、路段不得设置占用道路停车场:

(一)消防通道和人行道(盲道);

(二)已建成能够提供充足车位的公共停车场服务半径300米以内的区域;

(三)道路交叉口、学校出入口、公共交通站点,以及距上述地点30米以内的区域;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不得设置占用道路停车场的区域、路段。

第十九条 新增或撤销占用道路停车场方案草案应当向社会公告,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和公众的意见。公告期不得少于15日。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社会各界和公众的意见、建议进行收集和分析,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应当予以采纳。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建设、市政等部门每年对占用道路停车场实施评估,并根据道路交通状况、周边停车场增减情况,对占用道路停车场进行及时调整。

第二十一条 占用道路停车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予以撤销,并通知相关街道、社区和经营者:

(一)道路交通状况发生变化,道路停车已影响车辆、行人正常通行;

(二)道路周边的公共停车场已能满足停车需要。

第三章 使用管理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经批准建成的公共停车场的使用功能或者将停车泊位挪作他用;因特殊原因需要改变公共停车场功能或者将停车泊位挪作他用的,须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等有关部门批准,并按规定易地配建停车场。

第二十三条 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居民小区的车辆,应当在单位或小区内部停车场停放,不得在单位或小区外占用车行道、人行道停放。

因单位或小区建设,确需临时占用道路停车的,应提前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征求市政部门意见后,依法办理相关占道手续。

第二十四条 执法机关应当遵循方便执法、方便群众、方便交通的原则选定专用停车场,与经营者签订使用协议。

使用专用停车场的执法机关,对专用停车场的日常经营活动承担管理责任。

第二十五条 停放道路交通事故车辆的专用停车场,不得与汽车修理厂建在同一个院落,不得兼营汽车修理业务。专用停车场经营者不得诱导、误导或强制当事人拆检和维修车辆。

第二十六条 停车场在经营过程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

(二)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实行统一着装,佩戴服务牌证;

(三)建立经营管理台帐,填写内容全面、翔实、规范;

(四)指挥车辆有序进出和停放,维护车辆停放和行驶秩序,协助疏导停车场出入口的交通;

(五)保持停车场内设施完好、清洁卫生,交通标志、标线准确清晰;

(六)对进入停车场停放的车辆发放停放凭证,并在车辆离开时检验收回;

(七)停车场内发生火警、交通事故及违法犯罪活动时,应当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八)定期清点停车场内车辆,发现可疑车辆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

采用电子仪表收费的,在醒目位置明示电子仪表收费设施的使用说明,并加强对设施的维护保养,确保设施整洁、完好。

第二十七条 占用道路停车场除应当遵守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违反规定划设交通标志、标线或设置停车障碍物;

(二)不得擅自扩大占用道路面积;

(三)不得损坏停车场区域内的路面。

违反上述规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或补偿。

第二十八条 经营性停车场的经营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经批准利用或者允许他人利用停车场从事客货运输、搬运装卸、运输服务和机动车维修等经营活动;

(二)扣押车辆停放者的证件或者财物;

(三)涂改、转让、伪造有关证照、票据,或者使用涂改、转让、伪造的证照、票据;

(四)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车辆停放保管服务;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九条 经营性停车场应当购买车辆及相关财产保险。停车场内停放的车辆出现刮擦、损坏、丢失等情况的,经营者应当根据情况给予赔偿。

第三十条 车辆驾驶人在停车场停放车辆,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停车场的管理制度,听从停车场管理人员的引导,有序停放车辆;

(二)不得损坏停车场设施、设备、标志、标线;

(三)不得停放装载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或其他违禁物品的车辆;

(四)按照规定支付停车费用。

第三十一条 在占用道路停车场停放车辆,除应当遵守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顺序停放,做到首尾一致,不得妨碍道路交通;

(二)不得在规定时间、路段外停放机动车。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三十二条 开办经营性停车场,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手续。

第三十三条 经营性停车场开业前,应当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备案手续。本办法实施前开始经营的,应按本办法相关规定补办备案手续。办理备案手续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商营业执照;

(二)有效的场地证明(土地使用证明、中标通知书或成交确认书);

(三)停车场设施清单和停车场相关图则;

(四)停车泊位数量;

(五)停车场内部管理制度;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专用停车场还需要提供与执法机关签订的使用合同或协议。

第三十四条 经营性停车场的经营者变更登记事项或者转让、歇业的,应当在到工商、税务部门办理完毕相关手续之日起15日内,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五条 行政机关不得参与停车场经营和接受停车场经营者挂靠,不得擅自收取停车费。

第三十六条 政府投资建设、利用公共场所建设以及占用道路的经营性停车场,应当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经营权,由财政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等相关部门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七条 政府投资建设、利用公共场所建设的经营性公共停车场,经营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占用道路的经营性停车场,经营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

第三十八条 经营性停车场经营期满,应当重新实行招标拍卖,在同等条件下原经营者优先获得经营权。

第三十九条 经营期满,经检测停车场设施仍能安全使用的,原经营者通过招标、拍卖取得经营权后,可继续使用;未取得下期经营权的,可与下期经营者协商进行残值转让,协商不成的,应自行拆除停车场设施。

第四十条 政府投资建设、利用公共场所建设以及占用道路的经营性停车场经营权招标、拍卖的全部收入,应当上缴财政,用于公共停车场和市政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第四十一条 停车场经营者取得经营权后,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其收取场地费或占地费。

第五章 收费管理

第四十二条 停车服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市场调节价两种定价形式。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经营性停车场(包括机场、码头、车站、旅游景点、占用道路、专用停车场)服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非自然垄断经营性质的停车场(包括商场、娱乐场所、宾馆酒店、写字楼等建筑物的配套停车场、内部停车场提供社会服务部分)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第四十三条 停车场服务收费实行差别化费率,收费标准按照“中心高于外围、路内高于路外、地上高于地下、室外高于室内、白天高于夜间”的原则,综合考虑停车场设施等级、地理位置、服务条件、供求关系及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

第四十四条 停车场开业前应当向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申报,确定定价形式。

实行政府定价的停车场,其收费标准的制定或调整由停车场经营者提出书面申请,报市价格主管部门批准,或者由市价格主管部门直接制定或调整。

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停车场,其收费标准由停车场经营者自主确定,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调整服务收费标准的,应当重新备案。

第四十五条 停车场服务可以分别实行按小时、天、月或年为单位计费,也可按次计费。

第四十六条 停车场服务收费应当实行明码标价。停车场经营者应当在停车场收费地点醒目位置设置标价牌,标明停车场性质、停放车辆类型、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免费对象和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七条 停车场服务收费应当使用地方税务机关监制的专用发票,并按规定缴纳税费。

经营者不按规定开具发票的,停车者可以拒付停车费。

第四十八条 除专用停车场外,其他各类停车场应对军用车辆、救灾和残疾人专用车辆免收服务费;医疗机构设立或租用的停车场凭当日诊疗凭证免收服务费。鼓励社会公益性场所提供免费停车服务。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建设单位在停车场建设工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实施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组织竣工验收,擅自交付使用的;

(二)验收不合格,擅自交付使用的;

(三)对不合格的建设工程按照合格工程验收的。

第五十条 未按规定配建停车场的,依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规定,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处罚,并责令其补建。

第五十一条 未经批准,擅自停用停车场或者改变停车场使用性质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规定实施处罚。

擅自设置、撤除、占用、挪用停车泊位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实施处罚。

第五十二条 违反规定建设和经营专用停车场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同物价、工商等部门依法处理;对负有责任的执法机关工作人员,移交行政监察机关追究责任。

第五十三条 停车场经营者不执行政府定价和明码标价规定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实施处罚。

第五十四条 停车场经营者在停车服务收费时不按规定开具发票的,由税务机关依法实施处罚。

第五十五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公共交通车辆停车场、道路客货运输场的规划、建设和使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实行。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潍坊市城市停车场管理办法〉的通知》(潍政发〔2004〕52号)同时废止。

下载潍坊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潍坊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潍坊市供热管理办法

    潍坊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供热管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维护供热、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供热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

    潍坊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潍坊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2010-04-16 12:03:32 作者: 来源:中房联网 浏览次数:30 文字大小:【大】【中】【小】  潍坊市人民政府令第15号令 《潍坊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已经市政......

    潍坊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潍坊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潍坊市爱国卫生管理办法

    潍坊市爱国卫生管理办法 发布部门: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潍坊市人民政府令第78号令 《潍坊市爱国卫生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发布,自2......

    郑州市城市供热与用热管理办法

    郑州市城市供热与用热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规范供热与用热行为,维护热用户、热源单位、供热单位的合法权益,节约能源,促进供热事业可持续发展,......

    潍坊市城区排水管理办法

    潍坊市城区排水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城区排水管理,保障排水系统安全正常运行,提高城市防汛能力,改善水环境,根据《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城市排水......

    潍坊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

    潍坊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提高全社会质量意识,引导和激励全市各行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

    潍坊市海域使用管理办法[五篇材料]

    潍坊市海域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海域使用管理,维护国家海域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海域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