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潍坊市城区排水管理办法
潍坊市城区排水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市城区排水管理,保障排水系统安全正常运行,提高城市防汛能力,改善水环境,根据《山东省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城区排水,是指城区内产生的污水和大气降水的接纳、输送和排放。
本办法所称排水户,是指因从事制造、建筑、电力和燃气生产、科研、卫生、住宿、餐饮、娱乐、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等活动,向城区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
城区排水设施(以下简称排水设施),包括排水管网、城区河道、明沟、暗渠、泵站、污水处理厂及其附属设施,分为公共排水设施和专用排水设施。公共排水设施是指提供公共服务的排水设施;专用排水设施是指产权人自行投资建设用于本区域使用的排水设施。
第三条 在我市奎文、潍城、坊子、寒亭四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从事城区排水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直接或间接向排水设施排水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市市政部门负责我市城区排水管理工作,各区(开发区)市政部门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排水管理工作,并接受市市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 规划建设
第五条 市市政部门应当会同规划等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区排水专项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市市政部门根据城区排水专项规划,组织编制公共排水设施中长期和年度建设计划。
第六条 城区排水工程建设应当遵循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符合城区排水专项规划,遵守国家有关排水工程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已建成的排水设施按照市政府确定的权限实行分级管理。
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配套建设的城区排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建设单位在进行建设项目排水工程设计时,应当征求市政部门的意见。规划部门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当按照要求对上述内容进行严格审查。
第八条 公共排水设施未覆盖区域的排水户,应当按照城区排水专项规划的要求自建专用排水设施,排放的污水经处理达到规定标准后,按照指定区域排放。
第九条 专用排水设施需要接入公共排水设施的,应当事先告知市政部门,符合条件的方能接入。专用排水设施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后15日内,向市政部门报送有关图纸资料。
第十条 城区排水设施应当实行雨污分流,禁止混合排放。现有排水设施未实行雨污分流的,应逐步实施改造。
第三章 排水许可
第十一条 排水户向公共排水设施排放污水前,应当向市市政部门申领城市排水许可证书。市市政部门在审查时应当征求所在区(开发区)市政部门的意见。
本办法实施前已向公共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排水户,应于本办法实施之日起6个月内申办城市排水许可证书。
第十二条 排水户申请办理城市排水许可证书,应当如实提交下述材料:
(一)城市排水许可申请表;
(二)有关专用检测井、污水排放口位置和口径的图纸及说明材料;
(三)按规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有关材料;
(四)排水许可申请受理之日前一个月内由具有计量认证资格的排水检测机构出具的水质、水量检测报告。
(五)国家规定的已安装在线检测装置和具备规定检测能力、检测制度的材料。
第十三条 符合下述条件的,由市市政部门核发城市排水许可证书:(一)污水排放口的设置符合城区排水专项规划的要求;(二)排放的污水符合《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等有关标准和规定;其中,经由排水设施后不进入污水处理厂、直接排入自然水体的污水,还应当符合《山东省半岛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燉67-2007);
(三)已按规定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
(四)已在排放口设置专用检测井;
(五)排放污水易对公共排水设施正常运行造成危害的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已在排放口安装能够对水量、pH值、CODcr(或TOC)进行检测的在线检测装置;其他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和重点排水户,具备对水量、pH值、CODcr、SS和氨氮等进行检测的能力和相应的水量、水质检测制度;
(六)对各类施工作业临时排水中有沉淀物,足以造成公共排水设施堵塞或者损坏的,排水户已修建预沉设施,且排放的污水符合本条第二项规定的标准。
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和重点排水户,由市政部门会同市环境部门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 需要变更排水许可内容的,排水户应当按规定向市市政部门申请变更登记,市市政部门应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变更登记的决定。
第十五条 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有效期为5年。因工程建设需要向公共排水设施临时排放污水的,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有效期由市市政部门根据排水状况确定,但最长不得超过施工期限。
第十六条 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有效期满需要继续排放污水的,排水户应当在有效期满30日前提出申请。市市政部门应当依据申请,在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准予延续的,有效期延长5年。
第十七条 市市政部门在实施城市排水许可过程中不得收费,所需经费应当列入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四章 管理与养护
第十八条 排水户应当按照许可的排水种类、总量、时限、排放口位置和数量、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浓度等排放污水。
第十九条 排放的污水属下列情形之一的,排水户应当建设相应的污水预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排水设施:
(一)含生物制品或者其他难以生化降解物质的污水;
(二)含放射性物质或者超过规定浓度的有害物质的污水;
(三)含强酸、强碱等腐蚀性物质的污水;
(四)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污水;
(五)可能危害排水设施和公共安全的其他污水。
第二十条 从事餐饮、洗浴、洗车、汽车修理、建材冲洗、工程施工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技术规范建设相应的隔油池、沉砂池,并定期清理维护,确保正常使用。
第二十一条 重点排污工业企业和重点排水户应当按照水量、水质检测制度将检测数据定期报送市政部门,并按要求安装水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与环保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
环保、市政等部门的排水监测信息应当实现共享。
第二十二条 排水量大并且水质经常发生变化的排水户,在水量或水质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并立即向市政部门报告,市政部门应当委托具有计量认证资格的排水监测机构对排水水质和水量进行检测。
第二十三条 在汛期或者发生其他特殊情况时,排水户应当服从市政部门的统一调度,按照要求排放污水。
第二十四条 明沟、暗渠两侧各3米内和城区河道两侧各5米内,属于排水设施的安全防护范围;雨水、污水管道安全防护范围依据国家有关规范确定;排水泵站、污水处理厂及污泥处理站点的安全防护范围以其用地红线为准。
第二十五条 在城区河道、明沟、暗渠上架设桥梁、埋设管线或者进行其他工程建设的,不得损坏排水设施。
在公共排水设施安全距离范围内埋设其他管线的,应当事先告知市政部门,并不得损坏城区排水设施。
第二十六条 处于绿地内的检查井、闸门等公共排水设施不得覆盖。
第二十七条 因建设需要拆除、改建、移建公共排水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市政部门同意,并承担所需费用。
第二十八条 公共排水设施的养护维修,由市、区(开发区)两级市政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分别组织实施。市政部门设置下属排水管理单位的,可以委托相应的排水管理单位具体实施养护维修作业;未设置下属排水管理单位的,可以委托有资质的市政公用企业实施养护维修作业。鼓励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有资质的市政公用企业实施养护维修作业。
市、区(开发区)两级财政部门应将上述公共排水设施的养护维修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鼓励通过市场融资、社会投资等方式筹措资金。
第二十九条 专用排水设施及其与公共排水设施连接部位的养护维修,由排水户负责,并接受市政部门监督。
第三十条 养护维修作业单位在实施养护维修作业时,应当严格执行有关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市政部门提出的质量要求,并接受市政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养护维修作业单位应在汛期之前对公共排水设施进行全面检修,确保汛期安全运行。汛期内电力、通讯、交通等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市政部门保障公共排水设施的安全运行,以满足防汛要求。
第三十二条 公共排水设施发生事故时,养护维修作业单位应当立即组织抢修,并及时报告市政部门;需暂停排水的,市政部门应当及时告知沿线排水户,实施特殊维护作业时,应当提前告知排水户。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配合,不得阻挠。
第三十三条 市政部门和养护作业单位应当制定排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遇到重大汛情、疫情等突发事件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第三十四条 市政部门应当定期对养护维修单位履行养护维修责任的情况进行考核。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市政部门应当设立24小时举报投诉电话,及时处理针对违法排水和破坏排水设施行为的举报,以及污水外溢、井篦丢失或破损方面的投诉。
第三十六条 市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现场开展检查;
(二)要求被检查排水户出示城市排水许可证书;
(三)查阅、复制有关文件和材料;
(四)要求被检查单位和个人就有关问题做出说明;
(五)纠正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排水管理部门实施上述行为时,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主动配合检查,如实反映情况,并按照检查意见进行整改。
第三十七条 排水户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予以处罚并责令限期改正;造成损失的,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一)未取得城市排水许可证书,向城区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二)超过城市排水许可证书有效期限向城区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
(三)违反城市排水许可证书规定的内容,向城区排水设施排放污水的;
(四)向城区排水设施排放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和有害气体的;
(五)堵塞城区排水设施或者向城区排水设施内倾倒垃圾、渣土、施工泥浆等易堵塞物的;
(六)擅自接设、占压、拆卸、移动或穿凿城区排水设施的;
(七)擅自向城区排水设施加压排放污水的;
(八)其他损害城区排水设施正常运行的行为。
第三十八条 在城区排水设施覆盖范围内,排水户未将污水排入城区排水设施的,由市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九条 排水设施养护维修作业单位未按规定对公共排水设施进行养护维修的,由市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市政部门可以依据职权或者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撤销城市排水许可证书:
(一)市政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作出准予城市排水许可决定的;
(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城市排水许可决定的;(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城市排水许可决定的;(四)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申请人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五)依法可以撤销城市排水许可的其他情形。排水户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城市排水许可证书的,应当予以撤销。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潍坊市停车场管理办法
潍坊市停车场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合理开发利用停车资源,规范车辆停放秩序,满足群众停车需求,保障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畅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类停车场的规划、建设、使用及管理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停车场,是指供各类机动车停放的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场所,包括公共停车场、占用道路停车场、内部停车场和专用停车场。
公共停车场是指专门为社会公众存放车辆而设置的停车场所,包括由政府专门规划和建设的停车场、由政府利用道路红线以内可利用空间规划和建设的停车场。
占用道路停车场是指依法在道路上设置的供车辆临时停放的场地和泊位。
内部停车场是指利用道路红线以外本单位或本居民小区自有土地建设或租用其他土地建设,供本单位、本居民小区车辆停放的场所和私人车辆停放的场所。
专用停车场是指供执法机关暂扣违法车辆停放的停车场。经营性停车场是指向社会开放,为机动车提供有偿停放服务的停车场,包括经营性公共停车场、经营性占用道路停车场以及向社会开放的内部停车场和专用停车场。
第四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是停车场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
规划、建设、市政、财政、物价、交通、工商、税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停车场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健全监督机制,依法对停车场建设和日常管理实施监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停车场管理和供需状况进行分析调研并报告本级政府。
第六条 停车场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划、配套建设、依法管理、方便群众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第七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发建设公共停车场,鼓励建设立体式停车场和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鼓励有条件的内部停车场为社会车辆提供服务。
推广普及信息化、智能化停车设备和停车诱导指示系统。
第二章 规划建设管理
第八条 规划、建设等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山东省城市公共停车场(库)设置规定》及有关规划设计要求,加强对建设项目停车场(库)配建情况的审查。
第九条 新、改、扩建大中型公共建筑以及商业街区、住宅小区、旅游景区,应当按规定配建、增建停车场。
配建的停车场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十条 下列公共建筑未按规定配建停车场的,应当予以补建:
(一)火车站、道路客运场站、机场以及公共交通与自用车辆换乘的枢纽站点;
(二)体育场(馆)、科普场(馆)、影(剧)院、图书馆、医院、会展场所、旅游景区、贸易市场、商务办公楼以及对外承办行政事务的办公场所;
(三)建筑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场、旅馆、餐饮、娱乐等经营性场所。
前款规定的公共建筑因场地条件等限制,无法补建停车场的,公共建筑所有者应当按照规划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就近补建或租赁停车场。
第十一条 建筑物改变使用性质的,应当按照改变后的标准配建停车场。配建停车场不能达到规定标准的,应当按规划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要求增建停车泊位或易地就近补建、租赁停车场。
第十二条 停车场建设,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不得影响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
(二)不得占压绿地,毁坏苗木;
(三)不得占用消防通道;
(四)不得影响其他公用设施的使用;
(五)符合《山东省城市公共停车场(库)设置规定》以及有关规划设计要求和设计规范。
占用道路停车场在交通繁忙时应当禁止停放车辆。
第十三条 规划部门在审查公共停车场和大中型公共建筑配建、增建、补建停车场的规划设计方案时,应当征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条 停车场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停车场设计图纸组织施工,不得擅自改动;确需改动的,应当由原设计单位出具变更设计通知书及变更设计图纸,经原批准部门同意后方可实施,但停车泊位的数量不得低于配建标准。
第十五条 建设停车场时,应当根据规划设计标准配备下列设施:
(一)完备的照明设备、通讯设备、消防设施、通风设施、排水设施、计时计费设施;
(二)完善的安全监控设施;
(三)符合规定的安全警示标志、停车标志、标线和停车设施。
公共停车场还应当在出入方便的位置设置残疾人车辆停车专用泊位和明显标志,配备必要的无障碍设施。
专用停车场还应当按执法机关需求配备相应的专用器械,设置专门的危化物品车辆停放区。
第十六条 对停车位不足的城市街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根据道路宽度、承载力、车流量和人流量等因素设置占用道路停车场,施划道路临时停车泊位,并设立明显标志。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设置、撤除、占用、挪用道路停车泊位,或者设置障碍影响道路停车泊位正常使用。
第十七条 占用道路停车场的设置应当实行总量控制。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建设、市政等部门,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要求,编制占用道路停车场设置方案。占用道路停车场设置方案的编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符合区域道路停车总量控制要求;
(二)与区域停放车辆供求状况、车辆通行条件和道路承载能力相适应;
(三)区别不同时段、不同用途、不同车型的停车需求。
第十八条 下列区域、路段不得设置占用道路停车场:
(一)消防通道和人行道(盲道);
(二)已建成能够提供充足车位的公共停车场服务半径300米以内的区域;
(三)道路交叉口、学校出入口、公共交通站点,以及距上述地点30米以内的区域;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不得设置占用道路停车场的区域、路段。
第十九条 新增或撤销占用道路停车场方案草案应当向社会公告,公开征求社会各界和公众的意见。公告期不得少于15日。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社会各界和公众的意见、建议进行收集和分析,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应当予以采纳。
第二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建设、市政等部门每年对占用道路停车场实施评估,并根据道路交通状况、周边停车场增减情况,对占用道路停车场进行及时调整。
第二十一条 占用道路停车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予以撤销,并通知相关街道、社区和经营者:
(一)道路交通状况发生变化,道路停车已影响车辆、行人正常通行;
(二)道路周边的公共停车场已能满足停车需要。
第三章 使用管理
第二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经批准建成的公共停车场的使用功能或者将停车泊位挪作他用;因特殊原因需要改变公共停车场功能或者将停车泊位挪作他用的,须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等有关部门批准,并按规定易地配建停车场。
第二十三条 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居民小区的车辆,应当在单位或小区内部停车场停放,不得在单位或小区外占用车行道、人行道停放。
因单位或小区建设,确需临时占用道路停车的,应提前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征求市政部门意见后,依法办理相关占道手续。
第二十四条 执法机关应当遵循方便执法、方便群众、方便交通的原则选定专用停车场,与经营者签订使用协议。
使用专用停车场的执法机关,对专用停车场的日常经营活动承担管理责任。
第二十五条 停放道路交通事故车辆的专用停车场,不得与汽车修理厂建在同一个院落,不得兼营汽车修理业务。专用停车场经营者不得诱导、误导或强制当事人拆检和维修车辆。
第二十六条 停车场在经营过程中,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
(二)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实行统一着装,佩戴服务牌证;
(三)建立经营管理台帐,填写内容全面、翔实、规范;
(四)指挥车辆有序进出和停放,维护车辆停放和行驶秩序,协助疏导停车场出入口的交通;
(五)保持停车场内设施完好、清洁卫生,交通标志、标线准确清晰;
(六)对进入停车场停放的车辆发放停放凭证,并在车辆离开时检验收回;
(七)停车场内发生火警、交通事故及违法犯罪活动时,应当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八)定期清点停车场内车辆,发现可疑车辆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
采用电子仪表收费的,在醒目位置明示电子仪表收费设施的使用说明,并加强对设施的维护保养,确保设施整洁、完好。
第二十七条 占用道路停车场除应当遵守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不得违反规定划设交通标志、标线或设置停车障碍物;
(二)不得擅自扩大占用道路面积;
(三)不得损坏停车场区域内的路面。
违反上述规定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或补偿。
第二十八条 经营性停车场的经营者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经批准利用或者允许他人利用停车场从事客货运输、搬运装卸、运输服务和机动车维修等经营活动;
(二)扣押车辆停放者的证件或者财物;
(三)涂改、转让、伪造有关证照、票据,或者使用涂改、转让、伪造的证照、票据;
(四)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车辆停放保管服务;
(五)法律、法规和规章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九条 经营性停车场应当购买车辆及相关财产保险。停车场内停放的车辆出现刮擦、损坏、丢失等情况的,经营者应当根据情况给予赔偿。
第三十条 车辆驾驶人在停车场停放车辆,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停车场的管理制度,听从停车场管理人员的引导,有序停放车辆;
(二)不得损坏停车场设施、设备、标志、标线;
(三)不得停放装载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或其他违禁物品的车辆;
(四)按照规定支付停车费用。
第三十一条 在占用道路停车场停放车辆,除应当遵守本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顺序停放,做到首尾一致,不得妨碍道路交通;
(二)不得在规定时间、路段外停放机动车。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三十二条 开办经营性停车场,应当依法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手续。
第三十三条 经营性停车场开业前,应当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备案手续。本办法实施前开始经营的,应按本办法相关规定补办备案手续。办理备案手续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工商营业执照;
(二)有效的场地证明(土地使用证明、中标通知书或成交确认书);
(三)停车场设施清单和停车场相关图则;
(四)停车泊位数量;
(五)停车场内部管理制度;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专用停车场还需要提供与执法机关签订的使用合同或协议。
第三十四条 经营性停车场的经营者变更登记事项或者转让、歇业的,应当在到工商、税务部门办理完毕相关手续之日起15日内,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十五条 行政机关不得参与停车场经营和接受停车场经营者挂靠,不得擅自收取停车费。
第三十六条 政府投资建设、利用公共场所建设以及占用道路的经营性停车场,应当采取招标、拍卖等公平竞争的方式确定经营权,由财政部门会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等相关部门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七条 政府投资建设、利用公共场所建设的经营性公共停车场,经营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占用道路的经营性停车场,经营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
第三十八条 经营性停车场经营期满,应当重新实行招标拍卖,在同等条件下原经营者优先获得经营权。
第三十九条 经营期满,经检测停车场设施仍能安全使用的,原经营者通过招标、拍卖取得经营权后,可继续使用;未取得下期经营权的,可与下期经营者协商进行残值转让,协商不成的,应自行拆除停车场设施。
第四十条 政府投资建设、利用公共场所建设以及占用道路的经营性停车场经营权招标、拍卖的全部收入,应当上缴财政,用于公共停车场和市政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第四十一条 停车场经营者取得经营权后,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其收取场地费或占地费。
第五章 收费管理
第四十二条 停车服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市场调节价两种定价形式。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经营性停车场(包括机场、码头、车站、旅游景点、占用道路、专用停车场)服务收费,实行政府定价。非自然垄断经营性质的停车场(包括商场、娱乐场所、宾馆酒店、写字楼等建筑物的配套停车场、内部停车场提供社会服务部分)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第四十三条 停车场服务收费实行差别化费率,收费标准按照“中心高于外围、路内高于路外、地上高于地下、室外高于室内、白天高于夜间”的原则,综合考虑停车场设施等级、地理位置、服务条件、供求关系及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制定。
第四十四条 停车场开业前应当向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申报,确定定价形式。
实行政府定价的停车场,其收费标准的制定或调整由停车场经营者提出书面申请,报市价格主管部门批准,或者由市价格主管部门直接制定或调整。
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停车场,其收费标准由停车场经营者自主确定,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调整服务收费标准的,应当重新备案。
第四十五条 停车场服务可以分别实行按小时、天、月或年为单位计费,也可按次计费。
第四十六条 停车场服务收费应当实行明码标价。停车场经营者应当在停车场收费地点醒目位置设置标价牌,标明停车场性质、停放车辆类型、服务内容、收费标准、免费对象和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七条 停车场服务收费应当使用地方税务机关监制的专用发票,并按规定缴纳税费。
经营者不按规定开具发票的,停车者可以拒付停车费。
第四十八条 除专用停车场外,其他各类停车场应对军用车辆、救灾和残疾人专用车辆免收服务费;医疗机构设立或租用的停车场凭当日诊疗凭证免收服务费。鼓励社会公益性场所提供免费停车服务。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建设单位在停车场建设工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实施处罚;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未组织竣工验收,擅自交付使用的;
(二)验收不合格,擅自交付使用的;
(三)对不合格的建设工程按照合格工程验收的。
第五十条 未按规定配建停车场的,依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规定,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实施处罚,并责令其补建。
第五十一条 未经批准,擅自停用停车场或者改变停车场使用性质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规定实施处罚。
擅自设置、撤除、占用、挪用停车泊位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实施处罚。
第五十二条 违反规定建设和经营专用停车场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同物价、工商等部门依法处理;对负有责任的执法机关工作人员,移交行政监察机关追究责任。
第五十三条 停车场经营者不执行政府定价和明码标价规定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实施处罚。
第五十四条 停车场经营者在停车服务收费时不按规定开具发票的,由税务机关依法实施处罚。
第五十五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六条 公共交通车辆停车场、道路客货运输场的规划、建设和使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实行。潍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潍坊市城市停车场管理办法〉的通知》(潍政发〔2004〕52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潍坊市供热管理办法
潍坊市城市供热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供热管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维护供热、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供热事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供热的规划、建设、经营、使用和管理活动。
第三条
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称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是本市城市供热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市供热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行业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供热专业规划,组织实施城市中长期供热发展规划和供热计划;
(二)对城市供热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申请报告、设计方案提出审查意见;
(三)负责供热经营许可和特许经营权的组织管理,依法实施行业监管;
(四)会同有关部门测算供热生产成本,建立和完善计量收费制度;
(五)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六)组织制定城市供热服务质量标准、技术指标和评估监督办法,协调处理跨行政区域的供热投诉。
市城市供热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城市供热管理工作。
第四条 城市供热实行属地管理。各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供热管理工作;各区、市属各开发区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集中供热和社会化区域锅炉房供热进行监管,协调处理供热方面的投诉。
第五条 发改、建设、规划、国土、环保、财政、物价、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城市供热管理工作。
第六条 城市供热应当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遵循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科学布局、适度竞争、协调发展。
第七条
城市供热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形式相结合。积极推行分户计量用热。鼓励热电(冷)联供和使用燃气等清洁能源进行城市供热。
学校、机关等办公场所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实行分时段供热,节约能源。
第八条
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应当按照建筑节能的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减少热能损耗。
鼓励城市供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
第九条
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投资建设城市供热设施和从事城市供热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十条 城市供热专业规划应当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科学配制热源,统筹安排,分期实施。
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等部门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供热专业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各县(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在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当地的城市供热专业规划,经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城市供热专业规划批准后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规划、国土等部门应当按照城市供热专业规划的要求,预留热源以及其他供热设施建设用地。
第十二条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供热专业规划确定供热单位的供热范围。供热单位的供热能力与其供热范围内的热负荷不相适应时,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可以调整其供热范围。
供热单位的供热管网,应当按照规划要求,在供热半径范围内逐步联网,互为备用,共享热力资源。
第十三条 城市供热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城市供热专业规划。负责建设项目投资管理的部门在审查城市供热工程项目申请报告时,应当征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条 住宅、公共建筑和工厂用热,按照城市供热专业规划,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不得新建供热燃煤锅炉。
在集中供热规划区域内,环保部门拆除原有燃煤锅炉时,应当事先征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五条
按规划新建城市供热燃煤锅炉的单机容量不得低于下列规模:
(一)热水锅炉十四兆瓦;
(二)蒸汽锅炉二十吨/小时。
已运行的城市供热燃煤锅炉应当逐步调整到前款规定的规模。
第十六条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扩建住宅和公共建筑需要实行集中供热的,必须按照规定配套建设供用热设施。配套建设供用热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并征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使管网配臵技术指标与集中供热规划的区域参数相匹配。
室内供热设施应当按照具有温度调控、分户控制、分户计量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施工。
现有住宅和公共建筑的供热系统应当逐步进行分户控制和热计量改造。
第十七条 从事城市供热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活动的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并在其资质范围内承揽供热工程。
第十八条 城市供热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组织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建设单位应当自验收合格之日起15日内将竣工验收资料以及有关部门的验收意见,报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法承担供热设施保修期内的整改、维修和调试等保修责任。
建设单位可以委托供热单位承担供热设施的保修责任,并向供热单位预交相应的维修费用。
供热设施的保修期不得低于两个采暖期。在保修期内发生质量问题的,建设单位应当履行保修义务。保修义务未履行或者拖延履行的,保修期不受两个采暖期的限制。
第三章 供热管理
第二十条 从事城市供热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获得经营许可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一条 供热经营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注册的企业法人,取得供热经营许可;
(二)有充足的符合规定的热源;
(三)有相应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经营管理和技术负责人具有相应的从业经历;
(四)有与供热规模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和维修人员;
(五)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六)有与供热规模相适应的自有资金、良好的银行资信和财务状况;
(七)有可行的经营方案,供热生产和服务等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
(八)具有良好的业绩和社会信誉;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现有转供热单位,必须符合以上条件。不具备以上条件的,由供热单位直接管理。
第二十二条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特许经营管理规定,采取公开招标等方式择优确定实施集中供热的单位,依法授予其供热特许经营权。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与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供热单位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对热能流量、供热区域、有效期限、服务标准、安全管理、履约担保、违约责任等内容进行约定。其中,履约担保的方式由协议双方参照担保法的有关规定协商确定。
第二十三条 热源单位应当根据热源生产能力与供热单位签订入网协议,并报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热源单位必须按照合同约定及时、足量地为供热单位提供热源,其热源流量、压力、温度等指标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约定。
第二十四条 从事集中供热的单位在采暖期内不得停业、歇业。
供热单位拟停业或歇业的,应当在采暖期开始前6个月向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五条 从事集中供热的单位出现重大事故隐患,直接影响供热安全,不能保证正常供热的,报请供热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可停止供热。
第二十六条 供热单位须具备与供热范围相适应的热源后,方可在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范围内发 展热用户。发展热用户须报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 对已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供热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规定以及供热合同的约定,按时、连续、保质供热,不得拒绝提供供热服务。
第二十八条 供热单位对供热设施充水试压,必须明确时间,并提前7日通知热用户。充水试压时,出现室内供热设施漏水等异常情况,用户可以要求供热单位进行检修,供热单位应当于供暖期开始前完成检修。
第二十九条 采暖期为每年的11月15日至次年的3月15日。根据气温情况,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作出调整采暖期的决定。采暖期内用户室内供热温度为18±2℃,不得低于16℃。供热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第三十条 供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臵测温点,使用符合国家规定并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测温,做好测温记录。
供热单位供热运行的供热参数、设立监测点、热用户室温合格率和运行事故率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第三十一条 供热单位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供热管理机构备案。发生突发事件时,供热单位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按照规定报告有关部门。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配合有关部门查明原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章 用热管理
第三十二条 供热单位应当与热用户签订供用热格式合同,合同应当使用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作的标准示范文本。需要变更用热面积或过户更名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到供热单位办理相关手续。
擅自减少用热面积的,仍按原核准面积收费;擅自增加供热面积的,应当按有关要求补交相关费用。
第三十三条 房屋所有权人申请停止用热或者恢复用热,应当在4月15日至9月30日,到供热单位提出书面申请并办理相关手续。
对于申请停止供热的,供热单位应当在10日内予以审核;对于不侵害其他热用户用热利益、不影响供热单位正常供热的,应当予以同意并由供热单位拆除、锁闭其用热设施,因拆除、锁闭用热设施所发生的费用由供热单位承担;对于可能对其他热用户用热利益和供热单位的正常供热造成损害或者损害威胁的,不予同意并书面告知理由,房屋所有权人应当按规定缴纳热用费。被拆除、锁闭用热设施的房屋所有权人在供暖期内,不得自行开启或申请开启供热设施。
被拆除、锁闭用热设施的房屋所有权人再用热时,应当与供热单位重新办理供用热手续,供热单位应当在充水试压前60日内予以开启,开启用热设施所发生的费用由房屋所有权人承担。
第三十四条 热用户应当于每年9月1日至10月31日向供热单位缴纳下一个采暖期的热费。一次缴清确有困难的,可以先缴纳下一个采暖期70%以上的热费,余额在采暖期结束前缴清。
已供热但尚未售出的新建住宅,其热费由房屋开发单位承担。对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用热,政府应当给予适当补助。
第三十五条 供热价格以及与供热有关的各类收费标准,由物价部门会同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严格依法举行听证。
供热社会平均成本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物价部门应当会同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依法适时适度调整热价。在供热社会平均成本上涨超过一定幅度但热价未调整前,政府可以酌情给予向居民用户供热的供热单位以适当补贴。
第三十六条 热用户应当配合供热单位入户进行供热设施的安全检查,禁止下列行为:
(一)安装不符合集中供热系统技术标准的内网系统;
(二)擅自连接管网,增加散热器或私自转供热;
(三)擅自在室内供热设施上安装放水阀、排气阀、热水循环装臵及改变热用途;
(四)擅自调节一次控制阀门;
(五)跑、冒、滴、漏等浪费用热行为;
(六)其他危害供热设施正常运行的行为。
第五章
供热设施管理
第三十七条 热源单位热源出口处的计量器具,由热源单位出资安装,热源单位和供热单位共同选型和管理;供热单位热源出口处的计量器具,由供热单位选型、出资安装和管理;非居民用户入口处的计量器具,由供热单位提出技术要求,用热单位出资安装,供热单位与单位用户共同选型和管理。计量器具的安装等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
单位用户最大与最小用热负荷相差较大时,经供用热双方同意,可以选用两套以上计量器具,并按照合同的约定使用。
热计量器具按照规定校验合格后方可安装使用,并定期检定或更换。供用热双方对计量器具发生争议时,共同委托法定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检定费用由责任方承担。
第三十八条 从热源单位起,至非居民用户规划红线、至居民用户楼前热力入口装臵的供热设施,由供热单位负责管理、维护。非居民用户规划红线以内的供热设施,由非居民用户负责管理、维护;居民用户楼前热力入口装臵至室内的供热设施,用户可以委托供热单位管理、维护。其中,居民用户供热实行分户计量的,计量表由供热单位负责管理、维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九条 供热单位应当对其管理和受委托管理的供热设施巡线检查维修,确保安全运行。供热设施损坏后,供热单位应当及时维修,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便利。
第四十条 供热设施发生突发性故障,抢修时需要掘路、砍伐树木的,可以先采取必需的应急措施进行抢修,事后,应当按照规定到有关部门补办手续。
第四十一条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划定供热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
供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在其供热设施及其安全防护范围内设臵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损坏、覆盖、移动、涂改安全警示标志。
第四十二条 在供热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建造建筑物、构筑物;
(二)擅自改装、拆除、移动城市供热设施;
(三)擅自挖坑、取土、爆破等;
(四)排放腐蚀性液体、气体等;
(五)擅自将用热设施与城市供热管网连接;
(六)未采取安全保护措施擅自施工;
(七)其他损坏供热设施的行为。
第六章 投诉及争议处理
第四十三条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供热服务标准、责任赔偿标准,向社会公布并监督实施。并于采暖期开始前一个月,将供热单位的热源情况、服务电话、企业业绩等信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四条
从事供热生产经营的单位应当设立投诉受理机构,公开服务范围和服务电话,在9月30日前报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供热期间,服务电话必须全天开通。
第四十五条 供热单位接到投诉后,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对供热设施漏水的投诉,必须在接到投诉后1小时内到达现场抢修;
(二)对供热温度等有关供热质量的投诉,在采暖期开始后的10日内,必须在接到投诉后的5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理;在采暖期的其他时间,必须在接到投诉后的2小时内到达现场处理。
对供热温度进行测量,应当在门窗正常关闭2小时以上的情况下,将计量器具臵于被测房间中央距离地面1米处,计量器具的稳定读数为实际供热温度。供热温度测量的具体操作规范,由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定。
第四十六条
供用热双方均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质量技术监督机构对供热温度进行测定。经测定,确认被测房间供热温度不达标,属于供热单位原因的,供热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保证供热温度达到规定标准。在供热温度达标之前的期间,为室温不合格的天数。对室温不合格的天数,供热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向热用户退还热费:
(一)供热温度高于或者等于14℃、低于16℃的,退还热费的50%;
(二)供热温度低于14℃的,全额退还热费。
因热用户装修、装饰等原因,致使供热质量不达标和造成相关损失的,责任由热用户承担。
第四十七条 对采暖期内未供热的,供热单位应当按照实际未供热天数全额向热用户退还热费。
因热源厂责任造成供热单位供热质量不合格的,供热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向热用户退还热费后,再按照合同约定向热源厂索赔。
第四十八条 热源单位与供热单位、供热单位与转供热单位、供热单位及转供热单位与热用户之间发生争议的,应当依据合同约定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供热管理机构调解,也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诉讼。
第七章 罚
则
第四十九条 供热单位以不正当手段获得供热特许经营权的,或者未按规定将单位中长期发展规划、经营计划、报告等报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处理。对供热质量达不到规定标准、社会信誉差、扰乱供热市场秩序的供热单位,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可限制或缩小其供热范围,直至依法收回其特许经营权,责令其退出供热市场。
第五十条 热源单位拒绝或不足量对外供热的,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视情节对其通报批评,直至取消其对外供热;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一条 供热单位擅自停止供热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处分;给单位和个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二条 热用户不按时缴纳热费的,按合同约定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拒不缴纳热费、情节严重的,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作出决定报市政府批准,供热单位可以暂缓供热、限热或停止供热。
第五十三条 当事人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六条、第四十二条规定之一的,由供热管理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五十四条 从事供热的单位未获得经营许可擅自从事城市供热生产经营的,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并处以1千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 在集中供热区域内擅自建设分散供热设施的,由供热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1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处分;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六条 拒绝或阻碍供热管理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由公安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八条 供热管理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5年 月 日起施行。
第四篇:潍坊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潍坊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2010-04-16 12:03:32 作者: 来源:中房联网 浏览次数:30 文字大小:【大】【中】【小】
潍坊市人民政府令第15号令 《潍坊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二十五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市长 王大海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潍坊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潍坊市人民政府令第15号令
《潍坊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二十五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市长 王大海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潍坊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搞好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强化城市规划管理,促进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及有关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制定实施城市规划和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政府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划定。
第四条 市、县(市)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第五条 各级政府应重视城市规划科技进步,鼓励城市规划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水平。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市政府将予以表彰奖励。第二章 城市规划设计管理
第六条 按国空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县、镇、均应编制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和占地面积较大的单位,应当按城市规划要求编制建设规划。
第七条 城市规划应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进行编制,并应由具备相应资格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
第八条 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城市规划的设计工作,并负责丁级规划设计单位的资格审批和丙级以上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的初审和申报工作。城市规划设计资格每三年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一次审查,对具备升级条件的规划设计单位,按有关规定办理升级手续;对不具备所持证书等级资格的规划设计单位报原发证部门降低或取消其资格等级。
第九条 外地来本市承揽规划设计任务的设计单位,应持资格证书副本到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申报,经认可后,方可承担资格范围内的规划设计任务。第十条 城市规划设计成果应符合国家及省有关城市规划编制的规定,并按法定程序履行审批手续。
第十一条 城市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应当严格遵守,实施中确需调整,必须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实施
第十二条 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市、县(市)级政府应按规定予以公布。
第十三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即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十四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参加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时,须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按建设项目计划审批权限实行分级管理:
(一)国家审批的大中型和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及省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项目选址在市区的,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项目选址在县(市)的,由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转报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二)市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项目选址在市区的,由市城市规划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项目选址在县(市)的,由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三)县(市)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县(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第十五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单位和个人需要使用土地或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必须经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十六条 城市规划区内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应附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用地单位应严格遵守规划设计条件及附图,不得擅自变更。
第十七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因建设需要拆迁时,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划定拆迁范围和界限,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到有关部门办理拆迁手续。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办理土地征用或拆迁过程中如确需改变用地范围和界线,必须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九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和其他工程设施,都必须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建设工程时,必须根据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设计条件,报送设计方案,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论证并审定。建筑工程设计方案应包括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或彩色效果图、建设位置图及周围关系图。特殊位置或大型公共建设项目,设计方案还应包括设计模型。市政道路、管线工程的设计方案应包括路由选择图,平面、竖向及相关位置图,断面形式图及负荷量资料等。
第二十一条 “一书两证”的有效期为六个月。建设单位在有效期内不按规定办理用地及建设手续,又未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延期的,“一书两证”自行作废,建设单位必须重新办理规划审批手续。
第二十二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单位或个人,在申请用地或建设时,须缴纳规划管理费,用于城市规划事业的发展。具体收取标准,按省制定的标准执行。第四章 临时用地和临时建设规划管理
第二十三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单位和个人需要临时使用土地和进行临时建设,必须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办理《临时用地规划许可证》和《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二十四条 临时用地和临时建设的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使用期满前使用单位或个人应自动清除。确需延期使用的,必须在使用期满三十日前,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延期使用手续。
第二十五条 申请在城市规划区内临时使用土地和进行临时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在办理申请手续时,须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缴纳临时用地、临时建设规划保证金。保证金的收取标准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临时用地、临时建设按期清场退地、按期拆除的,其规划保证金如数退还。临时用地逾期不清场、退地的,临时建设逾期不拆除的,按违法用地或违法建设处理,其保证金用于清理场地或拆除临时建设的各项费用。
第二十七条 在临时用地上,不得建设永久性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
第二十八条 临时用地和临时建设在使用期间,如遇国家建设需要,应及时无条件拆除或退地。
第二十九条 临时用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应依法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三十条 临时用地、临时建设规划许可证不作为房屋确权的依据,并不得进行转让、出租、买卖、抵押、赠与或擅自改变使用性质。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一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未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许可,擅自改变《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规定的用地位置、用地面积和用地界限的,责令当事人改正。
第三十二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未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而擅自改变已确定的土地使用性质的,责令限期纠正,对已形成的各类建设工程,按违法建设进行处理。
第三十三条 擅自占用城市规划区内土地从事挖取沙石、土方活动的,责令立即停止违法活动,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和环境的,责令限期恢复原状。
第三十四条 在城市规划区内,凡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立即停工,限期无偿拆除或者没收违法建筑物、构筑物及其相应设施。
第三十五条 对影响城市规划,但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违法建设,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限期改正,并处以土建工程造价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十的罚款。第三十六条 在批准临时使用的土地上建设的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设施,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或者没收所建工程或设施。
第三十七条 对建法单位和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者,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违法情节的轻重和造成损失的大小,建议主管部门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或相应的行政处分。对违法建设的设计和施工单位视情节轻重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请设计、施工管理部门,分别给予通报批评、警告、降低资质等级、吊销资质证书等罚。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处罚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罚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复议决定收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九条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应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对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各级各类开发区规划管理按照潍政发「1993」46号《潍坊市开发区规划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进行管理。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潍坊市规划国土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潍政发「1987」192号《潍坊市城市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第五篇:潍坊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潍坊市水资源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本办法所称水资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
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
第四条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发改、经贸、建设、市政管理、环保等部门按照同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的水资源管理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节约用水的义务,有权对破坏水资源和浪费水资源的行为进行举报。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组织处理。
第二章
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七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按照优先利用地表水、积极利用客水、限制开采地下水、鼓励回用再生水和综合利用海水、微咸水、矿坑水的原则,对地表水、客水和地下水实行统一调度、合理配置。(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第七条)
第八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农业、工业用水需要,维持生态环境用水。
第九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水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评价,由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组织进行。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
第十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按照流域或者区域进行统一规划。规划分为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
水资源综合规划由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水资源专业规划由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征求同级有关部门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水资源综合规划应当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协调。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开发利用水资源综合规划,制定中长期实施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城市规划区内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必须符合城市节约用水规划,严格按计划开采,防止造成地面沉降和其他地质灾害。
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严格控制凿井。城市公共供水不能满足用水需求需要凿井的,要限量开采地下水。不得为家庭生活等非经营性活动开凿水井。
第三章 水资源保护
第十三条
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制度。市人民政府依法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后,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置明显标志,并予以公告。
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不得从事工业、养殖、旅游、餐饮、建筑等影响水源水质的活动。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
第十四条
禁止在水库、渠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在河道、水库管理范围内需要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排污单位应当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同意后,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十五条
禁止向渗井、渗坑、裂缝、溶洞以及弃用和报废水井排放有害物质。报废水井应当由原使用者及时封闭;拒不封闭的,由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封闭,所需费用由原使用者承担。
第十六条
开发利用地下水,应维持采补平衡。对地下水超采地区,应当采取回灌补源措施,严格控制采水量。在沿海地区开采地下水,应当经过科学论证,并采取措施,防止海水入侵。
第十七条
从事工程建设,占用农业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设施,或者对原有灌溉用水、供水水源有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补偿。
第十八条
因疏干排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枯竭或者地面塌陷,有关责任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采取补救措施,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生活和生产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第四章 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
第十九条
市、县(市、区)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由同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条
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预测来水量,制定水量分配方案和调度计划,实行水量统一调度。
第二十一条
取水、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市、县(市、区)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水定额、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水量分配方案确定的可供本行政区域使用的水量,制定取、用水计划,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用水实行总量控制。
第二十二条
直接从河流、湖泊、水库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除法律、法规规定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的外,须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水许可证,并按规定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
第二十三条
直接从河流、湖泊、水库和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并报有相应取水许可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对未有水资源论证审查意见的建设项目,水行政主管部门不予批准取水许可申请,发展改革主管部门不予立项。
第二十四条
下列情形取水许可证的核发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或依法转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一)从奎文、潍城、坊子、寒亭四区范围内取水的;
(二)从大中型水库管理及保护范围内取水的;
(三)从大型河流或县市区边界河流取水的;
(四)从县市区边界两侧3公里范围内日取地下水一千立方米以上用于非农业灌溉的;
(五)非农业灌溉日取地表水二万立方米以上或日取地下水三千立方米以上的。其他情形取水许可证的核发由取水地点所在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二十五条
取用水资源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每年12月 31日前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下一取用水计划建议。集中供水单位申请取水计划要附报重点单位用户用水计划表和新用水户用水计划表。
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取用水单位或个人提报的下一取用水计划建议进行核实,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供水工程状况及可供水量等,于次年1月31日前以书面形式下达其取用水计划。
取用水单位或者个人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取用水计划的,应当经原审批机关同意。(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第四十、四十二条)
第二十六条
取水、用水应当计量,并按照批准的取用水计划用水。取水、用水实行计量收费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省实施水法办法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七条
取用水单位和个人,必须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取水计量装置,保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不得擅自拆除、更换,应按时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有关取用水资料。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增加农业节水灌溉的投入,大力推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对灌区进行节水灌溉技术改造,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农业旱作技术和农作物抗旱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推广,推动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山东省节水办法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九条
工业用水应当采用先进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增加水循环次数,提高水重复利用率。
火力发电及热电联产企业水重复利用率应达到95%以上;一般工业企业水重复利用率应当到70%以上;饮料和其他以水为主要原料的生产企业应对生产后的尾水进行回收利用,不得直接排放,其中纯净水生产企业产水率不得低于原料水的70%。
第三十条
城市绿化应当优先选用耐旱型树木、花草。
城镇绿地、树木、花卉应当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绿化用水应当减少使用自来水。景观和市政杂用用水应当优先使用雨水或者再生水。洗浴、游泳、水上娱乐、洗车业用水应当建设循环用水设施,并对排放水进行综合利用。在已接通再生水管网的地区,洗车用水应当使用再生水。(省节水办法第二
十二、第二十七条)
施工企业建筑工地浸泡建筑材料应当使用容器。
第五章
奖励与惩罚
第三十一条
对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水资源以及节约用水和进行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山东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三十三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