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2.利用世贸规则,发展汕头优质农业
利用世贸规则,发展汕头优质农业
广东省东部的潮汕地区,频临南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韩江、榕江、练江穿流于广袤的潮汕平原,盛产优、稀、特农副渔产品,是宜农、宜渔、宜居的风水宝地,也是我国的一个重要通商口岸和农副产品的出口基地。
潮汕地区人多地少,精工细作成为潮汕农事的一大特
色。所以,在建国初期,潮汕涌现了很多农民劳动模范,“潮汕老农”远近闻名,并授聘、移居于珠江三角洲、海南岛以及闽,赣、桂等地。时至今日,那里还居住着“潮汕老农”的后代,留下了一个个“潮州村”。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潮汕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已逐渐减少,农民洗脚上田,土地时见丢荒。农业界有识之士对此早有觉察。在我国加入WTO新形势下,他们更是极力呼吁整合汕头农业资源,尽快解决丢荒土地同题,把汕头的优、稀、特农副渔业做强做大。这样,既可应对开放农业市场的挑战,出口创汇,又可减轻城市就业压力,一举两得。
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田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埸兢争力”。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我市应对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挑战,发展优质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繁荣农村经济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加入WTO,必须开放农产品市场,降低进口关税,增加关税配额,实现部分农产品非关税措施关税化,授予外国企业贸易权和分销权,承诺不再增加国内补贴,且在加入WTO后对所有农产品均不给予出口补贴。因此,人们预料,我国的农业在加入WTO后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但事实是,加入WTO,利与弊并存,机遇与挑战并存,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机遇大于挑战。加入WTO之后,我国农产品出口不断遭遇“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致使市场拓展困难,潜在风险加大。2002年,欧盟禁止我国肉类输入,主要是发现肉类抗生素残留超出安全量,有害人体: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发现,由我国进口的蜂蜜含有危害人体的氯霉素。2002年8月:29日二日本《读卖新闻》大篇幅渲染由我国输出日本的松菇残留农药二氯松2.8ppm,是安全容许量0,lppm的28倍;因而使蔬菜出口企业库存大量增加,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欧洲是我国农产品第二大出口市场,受欧盟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食品进口的影响,2002年前三季我国对欧洲出口16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下降5%。对非洲出口2.8亿美元,比2001年同期下降14%。
面对加入WTO所面临的挑战,我国充分利用WTO规则来保护并强化竞争力。2002年3月20日,美国正式实施提高钢铁关税。我国的新法规《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也从当日开始实施,凡海外对我国出口转基因产品的公司,必须向我国农业部申请证书,表明这些产品对人、畜以及环境无害。农业部将在270天内批复申请,3月、9月是每年两次申请安全证书的时间。这一规定,对美国影响深远。美国每年向我国出口价值10亿美元的大豆中,约有70%是转基因产品,我国是美国大豆的最大进口国。在2001年进口的1700万吨大豆中,其中527万吨来自美国。我国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巧妙地利用了WTO允许的“技术壁垒”。在我国加入WTO这一年之中,我国对美国进口大 豆问题的处理方式,意味着我国开始学会用WTO规则保护自己。正因为如此,入世一年多来,我国充分利用十三年漫长入世谈判过程的准备和经验,打有准备之仗,从容应对了各种挑战,境外有关研究部门评沦:“入世以来,中国开始学会用WTO规则保护自己”。加入WTO的第一年,对我国农业的“冲击小”。
就汕头的农业来说,加入WTO,随着“贸易壁垒”的解除,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对农产品技术质量要求更高、更严格,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市一些传统农产品及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但由于汕头外向型经济特点较为突出,入世一年多来,汕头农业利弊并存,利大于弊。
有利方面是:l、粮食。汕头历来是一个缺粮市,近几年粮食自给率还不足50%。2001年,全市粮食产量55.35万吨,其中商品米仅占10%,基本属于农民自产自足。因此,加入WTO,放宽粮食进口,不仅不会对农民收入带来太大的影响,反而有利于减轻我市粮食生产的压力,有利于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2、花卉业。汕头的自然环境,适合于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花卉品种。汕头花卉业发展相对落后,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入世对汕头的花卉生产更多的是带来机遇。
3、畜牧业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禽畜生产从品种、技术到管理水平都处于国内先进行列。除牛肉、奶制品外,产品价格优势明显,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由于一直受到配额的限制,禽畜产品难以出口,加上饲料等生产成本上涨,国内禽畜产品市场滞销,价格下降,很多禽畜生产企业特别是养鸡、养猪业亏损严重,不得不减产或停产。2001年,全市肉类总产量仅11.20万吨,不足部分只能从省内外调进。加入WTO后,我市可以拓宽禽畜产品市场,扩大出口,促进生产的发展;另方面,我市畜牧业生产的基础饲料基本上靠从外地购进,入世后则可以从国际市场进口价格便宜的饲料,这将大大降低畜牧业的生产成本,使我市畜产品原有的价格优势更为突击,竞争能力更强。利弊并存的是:
1、水果业。我市水果种植面积18.63万亩,年总产量约13.09万吨,人均仅28.36公斤,每年还需从外省调进及进口水果10万吨左右。我市生产的水果都是南亚热带的品种,如荔枝、青梅、杨梅、番荔枝等,不同于进口的水果品种。加入WTO后,放宽对水果的进口,虽然在价格上对本地水果产生一定的冲击,但这种压力反过来还可以促进我市加快水果生产的发展和质量的改良,为我市果品出口提供机遇。
2、蔬菜业。我市蔬菜种植面积64.94万亩,总产156.91万吨,仅鲜菜出口就达1264万美元。速冻菜、潮州咸菜、萝卜干等在国际市场已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加入WTO,有利于蔬菜业的发展。但由于我市的蔬菜生产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质量档次不高,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难以控制,特别是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标准化生产,使蔬菜难以大量打进国际市场。
3、水产品生产。加入WTO将有利于我市扩大水产品的出口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同时,由于饲料价格的相对降低,也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一定的好处。但是,由于关税下调,低于我市生产成本的水产品将会挤占我市部分水产品市场,进而影响我市水产品生产。另外,世界各国对食品的卫生质量都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美国于1997年12月28日全面实施水产品HA—CCP卫生法规;欧洲共同体实施EDC指令要求。据我市有关部门统汁,我市248家水产品加工企业,只有18家水产品加工企业获得CCIB、HACCP验证证书,并得到美国FDA认可备案,取得产品进口通关权。其余绝大部分加工企业设备陈旧,管理落后,卫生标准不高,这加大我市产品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难度。
(二)综上所述,加入WTO,对汕头的农业有利方面是:
一、有利于我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进出口结构。我市自然资源短缺,尤其是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人均不足0.16亩耕地,但劳动力资源丰富,加入WTO,一方面有利于发展我市资源密集型的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大米、油料。糖等大宗产品。另一方面有利于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和蔬菜、水果、禽畜产品、水产品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并促进优质高效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二、由于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油料、糖及大米等农产品的价格比国内低二至七成,加入WTO既可大幅度降低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的生产成本,促进畜牧业生产,又可减少居民粮食及肉类等的消费支出;
三、有利于农业扩大对外开放。加入WTO随着外商投资领域和地域的扩大,将会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入农业领域。同时,由于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出口配额的逐步取消,为农产品贸易营造一个公平、规范的环境和秩序,将会有利于我市农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更广泛参与国际竞争,主动迎接农业国际化的挑战。
加入WTO,对我市农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和影响。随着贸易壁垒的解除,农产品市场进一步放开,对农产品技术质量要求更高、更严格,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市一些传统农产品及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此外,由于受WTO自由贸易的冲击,加上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将使粮食生产出现增产不能增收,增加了政府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进行宏观调控的不确定因素,等等。对此,我们要迎接挑战,扬长弊短,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好WTO的“绿灯”政策和“黄灯”政策,培育和发挥我们的优势,使我市农业保持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具体对策有:
一、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施转包和租赁经营。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据统计,美国农场面积平均在1000亩以上,欧盟在700至800亩。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56亩,户均拥有耕地面积不够1亩。由于受土地资源约束,我市农业生产规模小,布局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价格较高,难以经受市场的冲击,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竞争劣势明显。因此,加快农民承包土地合理流转,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竞争力,是汕头农业适应加入WTO需要的唯一选择,也是目前汕头发展外向型优质农业所必须做的重要工作。具体做法是:
1、租赁。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意愿,坚持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使用权通过租赁方式,出让给企业或专业户进行投资开发,创办水果、水产生产基地,使荒山、滩涂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应有的经济效益。
2、转包。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的经联社,出现了一些土地粗放经营甚至荒弃耕地现象的地方,应按照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在农民自愿保留土地承包权和处理好互利问题的前提下,把土地使用权有偿交由集体转包。
二、加快农田现代化、生态化建设,发展节水型、环保型农业。WTO规定,政府可以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提供“绿灯”补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我市出现非农用地逐年增加、人口逐年递增,而耕地逐年减少的趋势,且农业投入不足,农田基础建设严重滞后,部分设施简陋老化,耕地质量下降。因此,对农田进行高标准统一规划,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农田“灌渠硬底化、耕作机械化、品种优良化、田园林网化、管理科学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是减轻农产品生产压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市农林局建议,我市的农田排灌系统可建设“三面光”防渗渠道,渠道硬底化;对田内毛渠进行清淤疏滩,裁弯截直,实现农田方格化;规划修建机耕路,提高机耕能力及运输力度,实现农田机耕化。其次是推广良种良法。加大力度选用抗病高产良种,实施配方施肥技术和广抛秧栽培新技术,变过去以数量取胜为以质量为主,提高竞争力。
三、强化标准化意识,加快农产晶通过国际质量认证的步伐。目前,我市个别地区由于受到工业和城市污染,食物生产环境恶化,有的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致使部分产品有毒物质残留超标,这已成为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一大障碍。特别是我市现在尚未有农产品被欧盟或澳大利亚认证,市场准入前景不容乐观。因此,必须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步伐,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及检验检疫体系,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况。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带好头,使企业和基地、农户的生产一开始就纳入标准化轨道;要抓农业品牌,协助有关生产基地和企业,做好农产品注册商标、国际质量体系、“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认证工作,努力提高农业产业的整体素质;下大力气抓检验检测,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农药残留检测仪等先进没备,建立汕头市区域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据市农业部门提供的资料,目前,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认证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广东省农业厅对大气、土壤、灌溉水及产品进行检测,全市获得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有22家,产品涉及蔬菜、茶叶、稻米、番薯、荔枝、橄榄、杨梅、中药材等八大类,生产面积2.2万亩,成为被广东省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最多的市。日前,我市已有45台农药残留速测仪配备到全市各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各批发市场,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我市无公害农产品已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无公害蔬菜在北京、上海、昆明等大都市设立了销售档口,并出口到港澳地区。
四、充分利用WTO关于传统地方品牌的地域标志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游戏规则,保护和发展潮汕优、稀、特农业品种。我市地理位置特殊,北回归线横穿市区,动植物资源丰富,优稀品种多。如潮州柑、樟林林檎、三棱橄榄、白叶单枞茶及白沙狮头鹅等国内外闻名;潮汕老农精耕细作,经验丰富,名扬四海。这些,都曾经是我市农业的一大品牌和出口创汇的一大支柱。但由于原来我们的品牌意识不强,对这些优良品种的资源管理不善,在世界生物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对品种资源仅局限于单纯利用,研究改良不够,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率低,不少原汕头大宗出口农产品有的已经退化,也有的也不能出口创汇。据史料记载,潮汕盛产潮州柑。早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就广种于潮安的鹳巢,后遍植于潮安及潮汕各县,故称潮州柑。它以味甘、汁多、个大而著称,饮誉海内外。1933年,台湾商人发现潮州柑品优利丰,便将潮州柑移往台湾种植,并逐步改良,成为现在颇负名气的台湾柑。近十几年来,由于我市潮州柑生产管理差,品种退化,已被国内外其它柑品种所替代,从潮汕引进台湾种植的的台湾柑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已大大超过潮州柑。樟林林檎、三棱橄榄等水果由于在保鲜、产量等技术上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国际市场上也很难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WTO保护地域标志品牌的游戏规则,抢注我们的原产地产品商标;要从未来农业着眼,从今天的资源保护做起,通过立法,限制出口,保护和开发、利用潮汕优稀特农业种质资源;要加强基础研究,建立种质资源库,为逐步开发新品种服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研究开发新品种,及时通过产品认证,将汕头的农产品逐步推向国际市场,努力使汕头的优质农业成为汕头经济的新增长点。
(2003年8月)
第二篇:实施农业质量标准 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
实施农业质量标准 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
绵阳农校 绵阳市农业局陈建 李仕忠 何松
[摘要]本文通过我市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必然性分析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的阐述,提出了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对策与措施。为新形势下,加强农业质量标准工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在工作中的新思路、新途径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农业质量标准无公害农产品技术规程
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到了新的发展时期,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的需求由追求温饱型向追求质量型转变,农业生产已经到了产量与质量并重、质量与效益优先的关键的时刻,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必须同国际接轨,首先是农业质量标准的接轨。为此,迫切要求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特别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以利于加快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国际中的竞争力。
1、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过去,为解决人口众多与食品短缺的矛盾,农业生产的目标是围绕数量来开展,解决数量问题是紧迫任务,农药、化肥、动植激素等农业生产资料使用的不断增加,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农产品生产对它们的依赖,导致一些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目前,农业已实现了农产品供求平衡,丰年有余,彻底告别了量的短缺而步入追求高质量的农业发展阶段。
1.1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是治理餐桌无污染的必然选择
“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工程的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老百姓吃的并不都是“放心菜”、“放心米”、“放心果”、“放心肉”,事实上,国内市场上出售的各类食品,污染已相当普遍且较为严重,并引发多起中毒事件,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据《农民日报》报道,“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2001年第三季度产品质量抽查结果,共抽查了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发现了47.5%的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也就是说,在我国有近一半的蔬菜属不能食用的“农药蔬菜”。另据《四川日报》报道,2000年8月到12月,成都七中育才中学的同学们,响应由国家科协、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在成都六大蔬菜市场,选择了大葱、芹菜、茄子等27个蔬菜品种,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55.56%的蔬菜存在着有不同程度的农药残留超标。“2000年江西省发生10起果蔬类及水产品农药污染,导致245人有机磷中毒”;2001年6月15日,我市江油市一名年仅14岁的中学生因吃鲜桃中毒身亡。我市东辰中学也发生了400余师生食物中事件。这些说明一个突出问题,食品安全已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食品安全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要求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关系着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关系着人心稳定和社会稳定。为此,清除餐桌污染,必须大力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
1.2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是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
农药在对农作物施用过程中,直接作用于害虫的仅占30%左右,而大部分药液漂浮在空气中和滴落在地面上造成空气、土壤和水体污染,通过食物链对包括人类的几乎所
有生物产生危害。同时,治病防虫时,也大量消灭了人类生存的朋友。化肥中的营养元素经地表径流和林溶作用进入水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等水生物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急剧下降,水质恶化,大量鱼虾死亡,化肥的滥用还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壤团粒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而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又更进一步地加剧了大气、水流、土壤的污染。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等出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为人类生存环境拉响了警钟。
1.3发展优质无公害农 产品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业比较效益差,大大地挫伤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而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会给农民带来巨大的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4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是对加入WTO的必然选择
我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了WTO,入世后既给我国农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还带了严峻的挑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出口西欧、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农副产品,由于农药、兽药、重金属含量超过国际通行食品要求标准,被拒收、退货、销毁和索赔、终止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入世后,发达国家只能从农药残留、亚硝酸盐、重金属含量等方面提高技术壁垒,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如果我们不抓紧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我市农产品将难于立足国际、国内市场。
2、我市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主要经验
2.1.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2002年3月,市政府决定成立以董维全副市长为组长,市级各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绵阳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绵府函[2002]75号文),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并多次召开协调会,对全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目标、重点和措施进行了安排部署。相关职能部门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工作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工作加以落实。局成立了由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专门工作机构,抽调了得力工作人员,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确保该项工作健康有效地开展。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并开展了很多具体的工作。
2.1.2加强宣传,形成共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得到各新闻媒体普遍关注和大力支持,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以宣传报道。市农业局牵头专门召开了“绵阳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会暨新闻发布会”,举办了“农业质量标准管理”培训班和“无公害农产品”专题讲座两期。印发《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等9个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收集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编著了《绵阳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种植业篇)》一书,利用绵阳农业网站和绵阳农业信息网开设“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专门网页,滚动传播相关动态信息;通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向基层发送无公害农产品知识宣传资料1000余份。通过这些工作,增强了我市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引起了社会各方面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积极关注和热情支持。为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市农业局于今年5月20日—6月2日专门组织部分县(市、县)农业局和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行18人到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陕西场凌等地考察学习农业质量标准化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维,统一了认识,并形成了专题考察报告,呈
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2.1.3建设基地,开发产品。我市从去年开始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工作试点,分别在江油九岭和涪城龙门建立了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在盐亭走马岭建立了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此带动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已经省农业厅检测合格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5个,面积2.35万公顷;无公害农产品12个。
2.1.4强化过程,抓好检测。按标准组织生产,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基础。我们认真贯彻省厅制定的4个强制性地方标准和5个技术规程,从环境条件、农药使用、肥料使用等源头加以过程控制,力求实现产品达标。从去年开始,我局和市财政局一直在向省农业厅和财政厅争取在绵阳建立区域性检测中心,负责承担川西北片区无公害农产品的检测任务,目前已被省厅立项,正在筹办过程中。6月下旬绵阳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已正式挂牌,配备了一定人员和部分检验设备,已对市场和产地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并将及时向社会发布检测结果。
2.1.5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在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试点工作中,我市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实行产销直挂,发展多种形式的直销、配送等连锁服务。四川绿科高技术有限公司在江油九岭与农户共建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今年先后与成都假日大酒店、锦江饭店、岷山饭店和绵阳富乐山国际大酒店、绵州酒店、二炮招待所、王子大酒店、金海瓦缸寨等九个宾馆、饭店建立了配送无公害蔬菜的合作关系,并建立了成都特菜配送中心,从今年5月1日开始每天供应成都市场800公斤、绵阳市场1000公斤无公害蔬菜,产品供不应求。市农业局还把定点帮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搞好无公害农产品工作,作为重点专项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有关科站及人头。全局上下齐心协力,已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
2.2存在问题
我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起步较晚,各地发展也不平衡。但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全市无公害农产品仍处于生产规模小,产品数量少,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2.2.1组织机构有待完善,人员力量需要加强。今年,全市各地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工作,但按照省、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统一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部分地方还未认真按照绵府办发[2001]32号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一些县(市、区)的农业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尚未建立和完善,全市现仅有从事农业质量监督管理的人员10余人,这与我市大面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极不相称的,直接影响到该项工作的进程和效果。
2.2.2投入严重不足,工作推进困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是由政府倡导的一项行政型公益性事业,根据外地经验和我市实际情况,建立市政府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并须每年从农业产业化专门资金中拨出一部分用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工作。
2.2.3进一步理顺关系,各司其职。这项工作在我市起步晚,并且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牵涉部门多,相关部门应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推进我市无公害农产品事业的顺利发展。
3、我市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对策与措施
党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决定。这标志着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已成为新时期农业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
3.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我国农业加入WTO后,将面临激烈的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和质量的竞争。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提高对农产品质量的认识,加强领导,制定政策,完善法规,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推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与发展。
3.2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管理体系,推行实施农业标准化。农业生产,由于受传统现象的影响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普遍以粗放的生产模式为主,不能充分发挥一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增产增收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使优质品种不能生产出优质产品,农业标准化作为规范农业生产行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积极实施国家、行业、地方农业标准,认真组织做好现已正式发布的各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实施工作。
3.3建立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各地要结合农业科技示范场建设,加大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扶持一些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开展多种形式的标准化示范,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点带面,层层抓好,开展示范,通过试点示范,树立典型,以增产增收的实效,激发农民自觉贯彻实放农业标准的积极性,使农业标准得到稳步推广,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4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搞活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流通。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解决好农产品与市场脱节、销售不畅的问题,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管理水平,特别是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完善销售批发市场,推行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努力搞好蔬菜、茶叶、蚕丝、食用菌等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优质农产品的出品。
3.5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农业名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的竞争是商品质量与品牌的竞争,实施农业品牌战略,争创和发展名牌农产品是农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全民质量意识,推动全市农产品总体质量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通过名牌战略实施,可使人们认识到,质量是名牌的基础,名牌是效益的化身,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要从质量抓起。
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结构调整的创新和突破,是农业质量标准的升化,是农民增收的保证,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第三篇:推进农业产业带建设 发展高效优质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带建设 发展高效优质农业
长宁县政府副县长 李尔林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之一。从长宁县实际情况看,农业产业带建设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有效路径。
一、长宁县农业产业带发展现状
近年来,长宁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带的建设。
(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格局逐渐形成。得益于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主导产业逐步朝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格局演变。正形成三大特色产业带:以沿江乡镇为中心,发展“宜字头”优质水稻、油菜等,形成了江南优质粮油产业带,面积达到28万亩;以铜鼓乡、花滩镇为中心,重点发展了优质生猪、蛋鸡等,形成了优质畜禽产业带;以梅硐、双河、龙头、竹海为中心,建设 万亩生态竹林,巩固了退耕还林,并建设了以双河镇为中心的竹笋加工区和以龙头镇为中心的竹木加工集中区,形成竹生态林业产业带,面积达到10万亩。
(二)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围绕产业发展,各种类型的产业化经营实体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继发育起来,有的已初具规模并取得较好的效益。2008年,全县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53家,其中市级9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家;年销售收入6.2亿元,其中销售超亿元的有2家,农业龙头企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了1 :4。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建立,拥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3个。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先后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0个,入社社员1.73万户,带动农户8.06万户,专合组织成员比一般农户人均增收200元以上,成为产业化链条上连接农户与企业、农户和市场的充满活力的新主体。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基本形成。
(三)主导产业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升。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夯实市场竞争的基础;通过农业品牌战略的深入实施,打造知名品牌,全面提高市场占有率。有 4个农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权,有14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品牌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农产品共注册商标100余件,其中有农副产品商标33件,“竹海”(酒)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4件被认定为市知名商标,“众望”、“竹海风韵”等商标正在申报宜宾市知名商标,农业商标每年保持新增注册10件以上。
二、农业产业带发展的启示
通过近年来探索,我县不断研究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加深了我们对农业产业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以下5点启示。
(一)必须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农业产业带的形成,是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政策引导、科技进步和地理环境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发挥资源特色优势是基础,发挥组织和市场优势是关键,发挥科技进步是核心。为此,在发展农业产业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从本地的资源禀赋出发,因地制宜,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取得市场竞争的先发优势。也正是从本地的自然资源特点和种质资源出发,竹木、生猪、粮油等产业才能在我县得到了大规模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立在不败之地。
(二)必须坚持产业化整体开发。产业带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要有适当的种养殖规模,还要有一定的加工、流通等产后环节的强有力支撑。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讲求规模和量的扩张,注重发展规模生产基地,也要注重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龙头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创新经营机制,更要注重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产业带发展的配套体系,产生整体开发的效应,有序促进产业带的健康发展。
(三)必须坚持以质取胜的原则。农业产业带的生命力最终体现在市场的竞争力上。没有竞争力,也就得不到市场份额,也就没有发展的空间。因此,在培育和发展产业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质取胜的原则,着眼于市场细分,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如:花滩镇康利达鸡蛋通过实施严格的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大幅度提升,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进入了城市超市。
(四)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主导产业的培育和产业带的发展,不可一哄而上,遍地开花,而要有选择、有重点的推进。要从自身的立地条件出发,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坚持一个产业一个产业的培育,才能把产业做强做优。我县已规划了农业产业带,近年来,重点发展竹类、生猪、粮油等产业,并以整合支农资金为着力点,集中力量打造三大产业带,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发挥特色园区建设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了基地带农户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
(五)必须坚持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农业产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最关键的还是要不断增加对产业发展的多方面投入,来增加产业发展的后劲。近年来,从中央到基层,都基本按照“三高”要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政策引导力度不断加大,在县上确定新农村示范村方面,采取了竞争立项、以奖代补的方式;科技力量不断增强。2006年至2008年,县农口部门从农科院校引进专业人才全部是学士以上学位。通过多方投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充分肯定已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产后加工流通还比较薄弱,产业发展面临着很大的市场压力。如我县柑橘产业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2008年种植面积近4万亩,但直到目前,县内仍无一家水果加工企业;农业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如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连结机制不完善,产业内的无序竞争现象较为普遍。
三、进一步采取更为有力和有效的措施推进农业产业带建设
按照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结合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业产业带建设要按照依靠科技,建设示范基地;规模种植,打造农业园区;标准化生产,创建农产品品牌;信息化管理,拓展农业功能;产业化经营,龙头专合的总体思路,注重生产与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进一步提升农业内涵和发展水平,走出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着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结构。
大力推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的进程,始终是农业产业带建设的重点。一要强优势。从我县有特色、有优势、有潜力的产业抓起,以粮油、生猪、竹木、烟草、竹荪为重点,把优势做大、做强。二要拓功能。认真借鉴成都五朵金花和国色天香的成功经验,通过基地改建、文化挖掘、设施改造等途径,大力拓展农业生态功能,使之成为集观光、体验生活、休闲和娱乐于一体的好去处,成为促进自身发展的新动力。同时,充分利用蜀南竹海竹林、佛来山果林等休闲场所,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县内外城镇居民提供调节生活节奏、寄托闲情逸致、提高生活质量的休闲观光空间,增加农业从旅游业上带来的收益。三要巧布局。要对全县各村的资源、环境等比较分析,以“特色+规模+优质”为取向,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要素集聚,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积极打造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带。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在全县形成4-5个产业布局明晰、比较优势明显的农业区域化生产新格局。
(二)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某一项农业技术难题的突破,往往会使相关农产品获得跨越式发展。我县烟草产业的恢复性生产就得益于品种的更新换代和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水稻高产得益于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应用。为此,需要将竹类生态、生猪、竹荪等优势产业当前面临的技术难题一一排列出来,依靠自身科研推广力量,广泛借助外力,集中加以攻克,以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采取“借鉴—结合—创新—发展”的原则,按照“执行一个标准、确定一个主体、培育一个品牌、制作一张生产模式图、建立一份生产档案”的要求,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统一供应生产投入品、统一技术指导服务、统一产销衔接,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示范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与培育农业品牌结合起来,继续鼓励和支持盛园食品、康利达、君富养殖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申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以品牌效应促进生产和销售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促进产业带的健康发展。
(三)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龙头,提高产业发展的紧密度带动力。
龙头企业是带动农业产业带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县农业龙头企业仍然规模小、层次低、带动力不强的现状,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把培育龙头作为今后农业产业带建设必须抓好的主攻方向。要注重工业发展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相互促进,在做强做大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特别要引进生猪、水果等加工企业,弥补优势产业的加工空白区,进一步培育博融、富贵成等竹木精深加工企业,鼓励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工艺设备,力使它在现有基础上再上新水平、新档次。要继续通过支农资金整合、购机补贴等政策导向和订单农业发展方式,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增强其对产业带建设的带动能力。要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合作社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增强其服务能力,把产业协会真正办成服务企业、联系政府的中介组织,促使合作社真正走上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的轨道,发挥中介组织在产业带建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着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产后保障。
总结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市场需求的约束作用越来越突出,产后保障一直是农业产业能否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强化产后保障,在保鲜、贮藏、加工方面求突破的同时,必须全面推进农产品物流创新。要建立长宁农业网络服务平台,全面把握市场趋势,关注其他地区相关产业情况,在此基础上合理细分市场,确定我县农业的市场定位和主攻区域。要以城市农业、加工农业甚至是出口农业为导向,继续开发特色优势产品,适应不同消费市场和消费群体需要,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抢占大中城市市场,扩大对外贸易,扭转自供自给的局限;要千方百计发展订单生产或者期货市场,扭转传统营销方式——攻现销现卖的局限,使市场范围和领域全面拓宽。要大力发展现代市场营销业,建设县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建设乡镇农产品批发市场,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要借助西博会等机会参与举办展览、展销活动,加强农产品推广工作。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带健康发展。一要制定全县农业产业规划。要加强与城镇总体规划的衔接,研究制定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指导,切实加强对特色农业基地和特色产业的保护。二要着力构建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投入机制。要进一步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扶持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要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切实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攻关、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推介等方面的投入。同时,积极探索BOT等模式在农村运作,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吸引工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农业产业带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的投入机制,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和常规媒介,推动市场信息进村入户、进企业,指导农民调整结构,拓展农产品市场。发挥农科教结合优势,把生态农业技术和节本增效实用技术作为当前技术推广的重点,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四要积极探索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要继续推进玉米、油菜、生猪、母猪、烟草等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工作,切实化解和降低农业经营的自然风险。
第四篇: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十二五规1
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规划背景
当前,我国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快速升级,休闲旅游成了城市居民的一个新的消费需求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生态旅游农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快速兴起和发展的。它迎合了绿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顺应城乡新的消费理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不仅仅是一门产业自身发展的事情,而是能够带动“三农”全面发展的事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手段。
生态旅游农业作为旅游业一个新的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已具备相当的基础,且发展势头良好。因此,可以预见,临沂市的生态旅游农业面临一个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把握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发展的趋势、摸清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目前总体现状和所处的开发阶段,确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提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意义十分重大,本规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
二、指导思想(规划理念)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以临沂市丰富的农业自然资源、乡村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生态农业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了临沂市的乡村农业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本市乡村农业文化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力求特色,在规划期内,把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建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农业旅游市。力争实现与临沂市旅游景区的联动发展,推动整个临沂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提升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知名度,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完善临沂市的生态旅游农业形象。
三、规划范围
临沂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十五个县区,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根据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各县区的社会经济现状,同时更好地与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相衔接与协调。
五、基本原则
(一)生态性原则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营造是生态旅游农业开发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生态原则应当贯穿于生态旅游农业开发的始终。在生态农业资源的利用上,突出自然原生态和具有特色的人文生态资源相结合,以保护为前提,营造既有优美的生态农业环境景观,又具备浓郁的乡土人文生态个性的示范区。
(二)主题性原则
紧密结合各县区特色优势旅游资源,突出独具地方特色、特点的生态旅游农业开发项目,迎合当代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和主题市场的基本要求,打造具有突出主题的沂蒙山生态农业旅游目的地。
(三)参与性原则
参与是旅游产品的灵魂。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建设应立足于现有资源特色和基础,以满足游客需要为前提,充分考虑休闲农业游客的消费特征,瞄准当前市场需求特点,设计具有参与性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四)协调性原则
生态旅游农业的项目开发要适应临沂市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当地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其他开发相协调,构筑临沂市旅游产业合理的空间格局。在体现农业自身种养内部格局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处理好人文景观、自然山水、自然植被等之间的关系,注意各个功能空间的协调,线路设计做到合理有序。
(五)关联性原则
系统考虑旅游型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注重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打好产业基础,有效地推动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带动当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机构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形成良性循环,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保持协调,把生态农业旅游区建设成为城市的标准区和形象区之一。
(六)人本主义原则
生态休闲农业的旅游产业设计和开发要以人为本,一切建设以“服务于人、服从于人的需求、建立良好的人地关系”为准则,同时兼顾村民的利益。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体现出对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坚持保护和开发并举的指导思想,达到休憩、经济、社会与生态四大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
六、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当前国内旅游主体逐渐趋于理性,人们对度假的选择更加多元,参加文化节、音乐会、等活动成为城市居民度假消费的选择,长线旅游也渐渐转向短途长时的休闲度假游。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恰好顺应了这一趋势,将生态农业、休闲经济元素注入到旅游中去,积极探索各种类型的休闲活动,将城市居民的这类休闲需求引导到乡村。从全国范围来看,生态旅游农业业趋于休闲化是一种必然的、长期的趋势。
(一)休闲化。临沂市的生态农业区广泛蕴藏着各类古村落、山光水色、文物胜迹、革命遗
址等优势资源,具有独特的人文风貌、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特有的乡土情怀。临沂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要在依托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突出多个休闲主题,投资开发多种类型的休闲项目。
(二)高文化含量。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培育要以各地乡村特色文化作为灵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除了怡人的自然农业资源以外,还要深度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它们包括乡村民俗文化、乡村文化遗迹以及乡村各行各业的行业文化。
(三)旅行方式趋向自助化、散客化、个性化。当前,生态农业旅游产品体系也将趋向完善,由普遍的大众化旅游产品逐渐转变为大众化旅游产品和高端旅游产品并存,“崇尚自然、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旅游品牌形象日臻鲜明。
(四)空间整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生态农业旅游业发展将不再是一种限于单独某一村、一镇的小范围的旅游,它要求各村、各镇甚至各县之间跨地区的大联合,彼此之间场长避短,开发各自的优势资源,最终形成整体优势,提高整体竞争力。
七、临沂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问题分析
当前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旅游农业布点分散,整合不够
通观整个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重点区域分布状况,可以发现临沂市的生态农业示范区,还相当匮乏,且地分布较为分散,区域特色不明显,主题不鲜明,集聚效应较差。
(二)产品形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临沂市生态农业旅游很大程度上依赖原有的种植园、风景区,景区周边的效益较好,离景区稍远的则少人问津,且主要以餐饮或住宿接待型为主,对本地传统的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使得生态农业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传统的观光、采摘等项目上,产品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缺乏精品,旅游“六要素”功能不够匹配。这种形式单一的生态旅游农业产品已很难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以致难以形成。
(三)品牌形象模糊
生态农业旅游业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城市居民,研究城市居民的市场需求、规模及变化,是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针对城市居民的全面调查和分析城市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等情况,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区域生态旅游农业品牌形象宣传,是吸引客源的有效手段,但是临沂市目前发展阶段尚没有形成自身独有的品牌效应,旅游品牌形象较为模糊,客源市场稳定性较差。
(四)资金投入不足
投入不足的结果,导致现实中建设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瓶颈”。目前,开发的主体,主要是当地农民,没有太多资金投入,所以,生态农业旅游发
展,资金缺乏是一重要问题。
(五)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生态农业旅游的经营主体是当地居民,他们的文化素质决定了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从而决定了游客对当地的生态旅游农业意象。政府虽然非常重视提高居民的接待水平,但素质的提高绝非短时间内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的,需要广大的从业人员端正认识,诚信经营,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以增强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六)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加强
我市生态旅游农业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和较低的发展档次上,且因各地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资金投入不足等主客观原因,使得与旅游配套的道路、供排水、供电、停车场、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较简陋,一些农家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餐饮接待设施条件差,水电供应不稳定,安全、卫生等状设施有待加强。
(七)相关政策和法规亟待完善
目前,各县区农民有开发生态旅游农业的积极性,临沂市政府对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也制定了若干优惠政策和生态旅游农业管理办法,但这些政策法规仍处于探索阶段,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加快完善观光农业管理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法、“农家乐”管理法等政策法规,在此阶段可以制定一些临时性的规章制度,来明确经营者、开发者、管理者和旅游者的责任和义务。
八、规划目标
通过生态旅游农业专项规划的具体实施,完善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产品体系,规范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服务体系,促进地方产业优化升级和农民增收,使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得到统筹发展。
争取到2015年,全市评定50处以上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统一组织开发和认定200个以上以“沂蒙优质农产品”为总体品牌形象的示范性旅游商品,新发展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初具规模、效益显著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格局。
九、规划内容
(一)突出经济功能,建设50处农业高科技观光精品园。以现有的农业高科技园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花卉苗木基地、特种养殖场等为依托,改造、提升、新建一批集生产、科研、休闲、观赏、体验、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基地。
(二)突出生态功能,建设200处生态休闲农业景观。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利用我市良好的生态大环境和山区多样化的小环境,发展 “名特优新”种养项目,依托生态型特色农业、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原始纯朴的乡村风光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三)突出文化功能,策划一批民俗型农业体验项目和节庆游乐活动。充分挖掘我市悠久的乡村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历史底蕴,举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游、沂蒙果乡游、特色优质农产品采摘游、沂蒙农家美食品尝游等。
(四)按照优质、便携和体现沂蒙特色的原则,由旅游部门会同经贸、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等部门,加强组织和指导,改进加工和包装,把丰富多彩的沂蒙优质农产品变成游客喜爱的系列化生态型旅游商品,满足游客购物需求,增加农民和旅游业的综合收入。
十、保障措施
(一)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临沂市区位优势明显,这就要求在生态旅游农业开发过程中,始终要把目光放在大的旅游环境中,施行“捆绑发展”“联动发展”,要求临沂市各县区在生态旅游农业项目开发上应从大区域来考虑,树立区域一体化思路,加强联合,共同发展,努力避免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以促进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整合资源,推出精品
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的开发是对临沂市景区观光的有益补充是观光休闲度假产品链的延伸,主要以乡村体验游、乡村度假游、乡村生态游、乡村观光游等为主体,由于规划起步较早应当争取成为临沂生态旅游农业精品荟萃工程和先导示范区。要通过精心整合各县区的生态旅游农业资源,深度挖掘乡村休闲文化底蕴,争取早日把临沂市的生态旅游农业的精品项目推介出去,使本市成为中国有名的生态旅游农业度假胜地。
(三)强化形象,塑造品牌
为了提高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的市场影响力,增强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项目的吸引力,针对临沂市的生态旅游农业产品特色,要着重完善生态旅游农业产品体系,并在强化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加强生态旅游农业的营销力度,更新营销手段,加大形象驱动的力度,强化整个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产品的主打品牌效应,并进行个性塑造,积极提升生态旅游农业地形象,尤其要在强化生态旅游农业的体验性、文化性、生态性、参与性、休闲性、度假性的前提下,深刻挖掘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的地域文化内涵,以鲜明的形象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实施强品牌发展战略。
(四)永续利用,持续发展
临沂市不同阶段的生态旅游农业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农业项目建设等均应有利于乡村原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严格控制水体污染,把生态环境置于重要地位,防止环境质量的退化。要加强临沂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监管,杜绝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设施的建设。培育良好的旅游环境意识,倡导游客文明旅游;加强生态旅游农业景区和各个示范点的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始终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正确处理好生态旅游农业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相互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五)依托强势媒体,旅游信息网络化发展
实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创建地方特色鲜明的、功能完备的、高质量的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综合信息网,在网上大力宣传本市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特色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点,对生态旅游农业产品进行包装、宣传、促销,提高本市的生态旅游农业知名度,大力发展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电子商务和构建适宜电子信息平台,提供完善的网络信息服务,满足游客对旅游信息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六)区域内外有机结合,旅游系统功能战略
旅游系统结构是以目的地和客源地为节点、以交通线路为连接而形成的一种网络结构。分析和揭示旅游系统的运营机制及内在规律,优化旅游系统结构,提高旅游系统运转的稳定性,强化旅游系统整体功能,是区域旅游业整体得以快速、健康、合理发展的理论支持和依据。临沂市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整个市与旅游系统结构的建设和完善。针对临沂市优越的区位优势,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大力完善临沂市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凸现乡村、城镇发展的旅游功能,成为本市的旅游集散中心。实现区内外交通体系规划与旅游规划的协调和统一,建设“出入通畅、集散随意”的整体旅游交通网络体系。优化旅游系统结构,提高本市旅游系统整体功能。
第五篇:对利用电子商务发展“绿色农业”的探究
对利用电子商务发展“绿色农业”的探究
08级外国语学院日语二班赵甜甜0403080210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与信息化建设正在使资本经济转化为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市场上第一手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信息急速发展的时代里选择利用电子商务发展绿色农业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必由之路。本文主要谈谈绿色农业的现状及其电子商务在绿色农业中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关键词:信息化 绿色农业 电子商务
1.“绿色农业”的概述
1.1“绿色农业”的定义
绿色农业是在借鉴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维护和建设优良生态环境的产地为基础,以生产安全、优良的产品和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以稳产、高产、高效和改善整体农业生态环境为目标,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实现生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促进的农、林、牧、渔、工(加工)业综合发展的,实行标准化生产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绿色农业发展的实质是绿色农业作为一项产业逐步实现商品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最终成为一个实体经济门类。它是我国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化为现代产业的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是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1.2 “绿色农业”的特征
从我国现有的文献看,与传统农业相比,我国的绿色农业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特征:(1)经济、社会、生态目标的协调一致性。生态农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强调农业发展要注重生态效益,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利用,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关联农业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强调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企业之间互相支持,提高综合生产能力。(3)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防止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生态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4)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绿色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5)资源利用的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及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6)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的先进性。在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自然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之下,生态农业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
经济的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为基本要求,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必须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因此,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是其最基本的特色。
2.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意义
一是发展绿色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发展绿色农业是发展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三是发展绿色农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四是发展绿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五是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另外,发展绿色农业还有利用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总之,绿色农业的提出,是在总结近二十年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基础上,经过对全球半个多世纪以来各种农业发展模式的分析、研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今后农业的发展作出的一个伟大战略判断。
3.我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3.1 制度变迁落后
掠夺性经营方式的延续破坏了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采用的是“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三高一低”,即资源的高投入,产品的相对高产出,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显然,这违背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规范”和“技术规范”,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农地、税费制度变革的滞后,削弱了绿色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后续改革工作不彻底,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不完善,基层运转机制不灵活,缺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激励因素。
3.2 人口问题严重
农村人口过多且素质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采取错误的人口政策,造成了庞大的人口基数。并且我国主要的以家庭为主的小农经济结构,本身也具有扩大人口容量的自然冲动。加之农村地区存在着“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思想,都是促成我国目前过多的人口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改革开放前长期实行的“重工轻农”的政策,使农业一直处于低水平的重复阶段。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除其总量过多且文化素质较低、城乡二元制的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城市化水平低、小城镇发展落后、城市本身面临着失业和潜在失业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我国工业化道路的偏差。改革开放后的“双重工业化”道路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过早走上了资本密集型发展道路,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过度,直接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3 环境问题与农业技术
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环境又承受着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废弃物质和其他种种结果。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绿色农业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绿色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要实现绿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就
必须依赖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
4.可采取的相应措施
4.1电子商务应运而生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掀起了一场席卷全球的信息化热潮,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各个领域。电子商务作为信息技术与现代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已经成为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电子商务涉及到各个方面,所以,信息化的今天,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优越性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它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最先进信息技术的买卖方式。交易各方将自己的各类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格式输入电子商务系统,电子商务网络便会根据用户的要求,寻找相关的信息并提供给用户各种买卖选择。
其次,电子商务实质上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市场交易场所。它能够跨越时空,适时地为用户提供各类商品和服务的供应量、需求量、发展状况及买卖双方的详细情况,从而使双方能够更方便地研究市场,更准确地了解市场和把握市场。再次。对电子商务的理解,应从“现代信息技术”和“商务”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电子商务”所包含的“现代信息技术”应涵盖各种使用电子技术为基础的通信方式;另一方面,“商务”不仅是包括契约型或非契约型的一切商务性质的关系所引起的种种事项,还涉及到因特网、内部网和电子数据交换在贸易方面的种种用途。
最后,电子商务不等于商务电子化。真正的电子商务绝不仅仅是企业前台的商务电子化,更重要的是包括后台在内的整个运作体系的全面信息化,以及整个经营流程的优化和重组。
4.2 电子商务在绿色农业中的运用
电子商务将改变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模式,并且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通过网络使企业面向全球,为全世界的用户提供“全天候”的服务,为商家提供更多的商机。电子商务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降低采购价格。物资或劳务的采购是企业活动的重要一环。企业通过利用电子数据(EDI)自动地完成常规的采购,以减少采购过程中的劳动力和费用。因特网低廉的运输费用将使企业在采购中获益。这对绿色农业的发展将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
二、减少物资库存。原材料和产品库存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科学地管理库存将降低资金的积压,减少储存与运输费用,改进客户的服务质量。农场主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适量生产,避免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的不均衡状况,达到生产的最优化。
三、缩短生产周期。生产周期是制造产品所需要的总时间。建立企业与供应商、零售商、客户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换链路,可以使企业快速地发送和接收产品订单、发货单和发货通知。利用现代先进的生产技术搞好绿色的农业的新发展。
四、提高服务质量。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因特网运用先进的信息传播手段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在网上以快捷、方便的方式介绍产品、全面提供技术支持、快速查询各种信息,及时反馈客户信息等,不仅可以提高企业服务人员的效率,而且可以24小时提供服务,使客户的请求得到快速的响应,提高客户的满意程
度。
五、降低产品价格。电子商务具有的自购功能将大大减少销售人员,电子邮件也大大减少节省通信费用,电子数据交换可以节省管理过程和人员环节的开销,产品的电子分类目录和直接面向市场的联机服务也都能较低产品的成本和销售价格。从而获取更大的收益,进一步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六、开拓新的商机。在web网站上的企业可以进入一个全新的、全球化的大市场。可以更大范围的寻找新的经销商、客户及供应商,发布产品信息和促销广告,从而发现和开拓新的商机。
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电子商务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为整个现代化社会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由于电子商务使贸易范围空间扩大,从而促进全球贸易活动的大幅度增加,也将大大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必将更大程度上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 言立冬、刘新勇、孟慧君、罗昆.《绿色农业生态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
社.2008.10
【2】 孔志峰.《中国生态农业运行模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2006.10
【3】 刘欣普.《生态农业发展概论》.【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0
1【4】 康伟、梁耿毅.《电子商务教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08
【5】 龚兰芳.《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08
【6】 曹淑艳.《电子商务应用与教程(第二版)》.【M】.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