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规划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进行的物质产物,受到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的严格制约。
农业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又往往带有一定的规律性,称之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区划就是从自然、经济、技术的综合角度,揭示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分布的差异,以及地质地貌的变化,使得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水、热条件不同,从而形成多种资源生态环境。
3、可更新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更新和循环的,这是区别于矿产资源的一个重要特征。农业自然资源可以不断更新、不断补给、不断生长、永续利用。合理运动和保护,才能不断更新和循环。
4、不可逆的发展性 农业自然资源是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
5、可培育性 看,农业生产的实质就是各种农业自然资源循环和转化而形成各种农产品的过程,农业生产是人类劳动参与下进行的,因此,农业生产也是劳动者参与的社会经济再生的过程。
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和效果,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农业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作用,自始至终收到人为的调节和控制,把握农业发展的方地域分异规律,研究农业的地区布局和结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力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
自然界存在的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叫农业自然资源。(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质)农业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因此你哦工业生产是生物再生产。
农业自然资源的主要内涵:
1、气候资源 提供并保证或影响农业生产获得产量的光、温度、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组合特征,称为农业气候资源或气候条件,包括光能、热量资源、降水资源及天气灾害。
2、水资源 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有较低的可溶性盐类并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叫水资源。它通常是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市一中动态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冰川水,以地表水为主,以大气降水补给来源。
3、土资源 土地是地球表面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场所,广义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多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包括耕地、园地、林地、早地、内陆水域、沿海滩涂。
4、生物资源 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天然生长植物、动物和农业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称为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按照其性质可分为:品种资源、林木资源、草场资源、水产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珍稀生物资源、天敌资源。农业资源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组成农业自然资源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自然界是一个统一体,在一定的水、热条件下,形成一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动物和微生物群落,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2、地域性 由于地球与太阳位置及其运动特点,地球表面海陆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以培育和改造的,自然资源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
6、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农业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地球上土地的面积,水的数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以及生物的种类、生产力、蓄积量等,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都是有一定数量限制性。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因地制宜,2、宏观全局,3、远近兼顾。
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遵循一下几种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
2、宏观全局。
3、远近兼顾。
4、用养结合。
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
1、光、热条件优越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地带,光、热条件优越,光能资源丰富。
2、季风气候特征显著 夏季主要受来自海洋气流的影响,冬季则受大陆气流影响。季风气候还具有不稳定性特点,夏季风和冬季风每年的进退时间,影响范围和强都不同,因而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年际变率大,气温冷热变化激烈。所以我国干旱、洪涝、低温、霜冻、干热风、冰雹、台风等天气灾害频率高,农业生产不稳定。我国农业的水资源特点:
1、河川径流总量大。
2、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工配合不协调。
3、年内、年际水量变化大。
4、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
我国土地资源主要特点:
1、农业用地比重小,耕地的比重尤小。
2、各类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的相对数量少。
3、后备土地资源不多,非农占地情况严重。我国生物资源:
1、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化。具世界第三。
2、动物资源种属繁多。
3、经济真菌资源品类丰茂。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
1、特有种和珍奇种类较多。
2、华中和华南区所产野生动物色彩绚丽,富于光泽。
气候、土地、水、生物等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结构农业生产力的决定因素,从自然再生产的角度
向和进程。
我国自然资源利用的技术条件特点:
1、人口众多,农业人口比重大。
2、农村经济底子薄,扩大再生产力低。
3、农业现代化装备有一定基础。
4、农村交通运输不发达,自给半自给经济比重大。
农业自然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如果利用的合理,可以持续不断更新地位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如果不合理运用,使可更新的资源失去其更新的条件,破坏生态平衡,则不仅不能造福人类,反而会带来祸患,在人类史上,这种教训是深刻的。自然资源采取掠夺性经营,带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森林和水产资源衰退,早场退化等恶果,形成恶性循环,其表现在几个方面:
1、种植业盲目滥垦,广种薄收。
2、林业集中过伐,重采轻造。
3、草原牧业超载过牧,靠天养畜。
4、渔业重捕轻养,遭鱼滥捕。
5、地下水资源超重量开采,江河水源污染。
6、野生动物资源乱捕滥猎,许多珍稀物种频临灭绝。
合理运用农业资源的基本途径:
1、树立人口、资源平衡的观点,实行资源节约型集约化营运。
2、立足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统一,改善资源生态环境。
3、增加物质、能量投入,扩大资源产出能力。
4、坚持分区化类指导,发挥资源地区优势。我国目前资源不足,破坏、浪费资源现象严重,必须做好一下几点:
1、制止对资源掠夺性经营,提高林地、耕地、草地、水面的单位面积。资源的不同特点,确定适宜的发展农业。
2、严格控制非农占地,实行多热高产,缓和人多地少矛盾。
3、建立节水型工农业生产体系,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缓和人多地少矛盾的有效途径:
1、必须运用经济手段,按照价值规律来控制非农占地。
2、充分发挥光热资源和劳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实行多熟制。
3、坚持不谢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有计划地政治各种低产土壤、低产田、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努力挖
掘耕地的内涵潜力。
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开源与节流并重:积极兴建新的蓄水引水工程;长期坚持合理用水、节约用水方针。改明渠输水为管道输水,改进灌溉技术,减少用水损失,提高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能力。
立足于生产,生活和生态同意,改善资源生态环境注意问题:
1、对待生态平衡,要有发展观点。
2、对评价生态系统,要坚持实事求是。
3、改善生活环境,必须与发展生产相结合。
4、扭转生态环境恶化,是一规律的研究,以及农业区域划分和各个生产部门布局、结构调整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则是农业生产力布局研究的基本手段。农业区划的主要特点:
1、综合性。贵在综合、重在协办。
2、战略性和超前性。农业发展的超前性和战略性才能满足农业宏观决策、区域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3、匹配性。
4、长期性与阶段性。
农业区划的理论基础:
1、农业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论。
2、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
3、人类关系理论。
4、农学生态经济理论。
5、定性、定向与定量,定位相结合。
2、从传统的调查、区划方法,发展到传统方法与数量统计、模糊数学、灰色分析、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分析方法相结合。
3、从而工式的调查研究手段发展到手工作业与现代化研究手段相结合。
怎样搞好综合农业区划:
1、综合评价、2、综合平衡、3、综合分析、4、综合分区。我国农业区划的重大发展:
1、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更新、2、农业区划方法不断创新。我国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深化主要表现在:项长期战略任务。
增加物质、能量投入,扩大资源产出能力,要正确处理一下关系:
1、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关系。
2、旱地农业和灌溉农业的关系。
3、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关系。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归根到底,是要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断扩大产出。
在农业生产的物质、能量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中、把料的作用最为显著,国外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在影响农作物产量诸因素中,60%取决于土地肥。
坚持分区分类指导,发挥资源地区优势注意问题:
1、因地制宜要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的适合性,技术条件的可行性和经济条件的合理性。
2、扬长避短要兼顾趋利、利用与保护,目前与长远关系。
3、发展地区优势要从全国、全局着眼。
农业区划: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社会经济调查的基础上。查明农业地域分异的规律,应用系统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分区分类研究农业发展战略的一门科学,叫作农业区划。
农业区划的性质:
1、实现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一个基本原则。
2、着重研究农业生产力的地域布局。农业区划是以农业的地域为客体。
农业区划的主要作用:是为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甚优势提供科学依据,是农业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农业的地域分异因素涉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方面。
农业区划是由地学、农学、经济学、生态学等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一门综合性边缘科学。
农业区划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农业生产力的地域布局,而各种地域分异要素发展演化
农业发展预测理论。
农业生产力配置理论包括:
1、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2、农业区位论。
3、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与环境自然因素相互关系的理论,基本内容是人口、资源、环境和保持平衡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基本点包括:
1、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农业中,老公地域分工体现在农业区域专业化,这种专业化离不开区面的协助。
2、劳动地域分工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原则的区域农业少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3、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基础是比较利益原则,农业区划通过这一原理的运用,就可以充分发展各地区的优势、把各种农产品安排到生产条件最适合比较适宜地区,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可能多的产出。农业区划的内容:
一、分诶农业区划
1、农业发展条件,2、农业部门区划,3、农业技术改造区划。
二、综合农业区划
1、综合评价,2、综合平衡,3、综合分析,4、综合分区。
三、分级农业区划。
目前我国已经进行并取得成果的主要有:
1、中国地貌区划、2、中国农业气候区划、3、中国水文区划、4、中国植被区划、5、中国土壤区划、6、中国土壤浸浊区划、7、中国土地利用区划、中国自然区划、8、自然保护区区划。
我国农业区划的重大发展:
一、农业区划内容不断更新:
1、从侧重于自然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调查发展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调查研究并重。
2、从过去的着重分区划片发展为分区分类研究农业的发展战略问题。
3、从以往少数省、县城点发展到全面开展形成完整的农业区划系统。
4、从普查性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逐步把重点转向农业区域规划和区域开放。
二、农业区划方法不断更新:
1、从侧重定向分析发展到
1、从侧重于自然因素和自然条件的调查发展到自然与社会经济调查研究并重。
2、从过去的着重分区划片发展为分区分类研究农业的发展战略问题。
3、从以往少数省、县试点发展到全面开展形式完整的农业区划系统。
4、从普查性的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逐步把重点转向农业区域规划和区域开发。
农业区划方法不断创新主要表现在:
1、从侧重定向分析发展到定性、定向与定量,定位相结合,2、从传统的调查、区划方法,发展到传统方法与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灰色分析、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分析方法相结合。
3、从手工式的调查研究手段发展到手工作业与现代化研究手段相结合。国外农业区划的发展趋势:
1、动态农业区划的发展趋势。
2、生态农业区划研究。
3、定量农业区划研究。
4、农业不利因素整治区划研究。
5、农村功能分区研究。我国农业的地域分异规律按其形成因素,可以分几个方面:纬度地带性差异、经度地带性差异、非地带性差异、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地域差异。
因地球与太阳位置不同而形成的纬度高低,南北之间以热量条件为主的差异叫纬度地带性差异。地形、地貌、地势起伏等对光、热、水、土和生物等条件的影响,属于非地带性差异。
纬度地带性差异,从南到北分9个温度带:北温带、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中热带,南热带。农业生产布局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以致农村工业等生产部门,以及各业内部的各种生产门类,在种类和数理上的地区安排。
为何以及如何调整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结构:
1、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的战略意义,2、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的主要依据,3、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与结构的若干原
则,种植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
1、改变粮、饲不分的传统习惯,改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的三元结构。
2、主攻中部地带、中产田,从地区不平衡性中挖掘耕地的内部潜力。
3、分区、分类实现粮食商品化,以前设商品粮基地位基础,建立粮食区域平衡体系。
4、因地制宜、适当集中、何瑶布局,建设好一批优质高产的经济作物商品生产基础。
根据我国人多地少、农产品供需矛盾尖锐的国情,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饲料生产淮海平原、新疆棉区、湖北省江汉平原。
2、油料作物:我国油料作物生产。
3、糖料作物:我国长期不能自给,甘蔗和甜菜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
4、麻类作物:黄红麻是我国主要麻类作物。
5、烟草:烟草生产包括考验、晒烟、琼烟。以烤烟为主。提高饲料转化率上增加畜产品主要途径:
1、发展优质饲料,提高饲料的蛋能比。
2、建立饲料工业,发展配合饲料。
3、合理调整畜禽结构,我国弄去牧业以猪为主。草原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合理利用,主要变现在:
1、按照气候、土壤、草场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整治想结合的原则。
所谓生产要素的创新包括传统生产要素的改良,和新兴生产要素的输入两个方面。农业区域开发包括:智力开发、科技开发、资金开发、农用工业建设、农业工程建设、交通开发、农村能源开发。
发展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
1、有利于充分利用各个区域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2、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
3、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和商品率。
4、有利于建立生产、加必须同时满足如下要求:
1、保证包括饲料粮在内的粮食总产量的增长,2、保持当地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面积与产量的稳定与提高。
3、兼顾饲料作物质量的改进和数量的增长。根据这些原则,西北农业大学初步研究了山西饲料三个主要粮食产区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统销压迫定购,议价冲击评价,退回同构和地区封锁现象在各地相继出现,进一步加剧矛盾,陷入进退威固的困境,正对这些问题对策:
1、分区、分类逐步实现粮食商品化,通过国家客观控制下的市场调节,改变粮食借个背离价值状况,使农民种植粮食有利可图,增加争产的内在动力,并使粮食社会消费量有所节制。
2、实行粮食分区调整,并建设商品粮基地为基础,建立粮食区域平衡体系。
3、加强国家对粮食供需的宏观控制,建立各自范围内的粮食区域平衡体系。
4、稳定粮田面积,调整粮食内部结构,要掌握“三保”原则。实行粮食“三保”原则:
1、保高产作增长。
2、保细粮作物。
3、保豆类作物。经济作物的共同点:
1、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严格。
2、绝大部分属商品性生产,要求高、优质。
3、技术性要强。
4、市场需求和粮食供应状况的反映比较敏感。
发展经济作物集中的基本原则:
1、自然生态条件适宜、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生产潜力大的地区集中,2、要考虑社会条件,尽量向生产基础和技术基础比较好,建设容易、投资小、见效快。
3、集中地区要考虑粮食自给的保证程度,或调剂的可能性。
4、比较大的面积上尽可能相连成片,以利用先进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建设一批主要经济作物的经济作物的商品生产基地,先有几种主要大田经济作物如下:
1、棉花:棉花是我国主要经济作物,也是生产波动较大的经济作物,主要是黄
惊醒畜种和瓶中区域划分,充分发挥不同牧区的各自优势。
2、根据草畜平衡原则。
3、根据草场季节不平衡的特点,发展季节性畜牧业,提高草、料的幼小利用,扭转“冬瘦、春死”的状况。
4、发展畜牧产品加工业,可以成倍、十几倍提高价格。渔业生产要致力于充分利用天然水面,进一步发展人工养殖。
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投资效益,一定的地域单元为对象,有重点、有不足的利用开发区域资源、整治区域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实行地区间的合理分工与写作,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区域农业商品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的两个“转化”,成为农业区域开发。
人多地少是我们的基本国情
农业区域开发是指以农业区域而不是以行政辖区为单元,是指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而不是单向开发。
农业区域开发的内容包括:资源的广度开发、深度开发、资源保护和环境整治。广度开发是指开发尚未经人类利用的资源,发掘资源利用的外延潜力。
深度开发是指对已经开发利用尚不充分、不合理的资源,实行集约经营,深挖资源利用的内涵潜力。
资源保护是指对超负荷利用而导致衰退的资源要加强保护和进行人工资源增值,恢复和提高资源的再生能力。
环境整治是指对资源开发利用不当而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要加强整治。农业区域开发的决策程序:调查、规划、评估、试验。
农业区域开发的若干原则:
1、统筹安排,择优开发,坚持效益领先的原则。
2、按照“补偿原则”,完善区域开发的政策体系。
3、生产要素创新与配套开发的原则。
4、专业化生产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5、工、运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
5、有利于集中连片建设各种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黄淮海区平原。我国粮、棉、油的主要产区之一
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
1、大部为黄土覆盖的高原和丘陵沟整,水土流失严重。
2、气候属北温带向中温带及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地带,光温条件较好,干旱威胁很大,3、水资源贫乏,开发利用困难。
4、农村经济贫困,温饱尚未完全解决。
农业生产基础特征与存在问题:
1、早作农业为主,夏粮比重高。
2、坡耕地比重大,粗放经费,广种薄收。
3、农业结构第一,商品经济不发达。
农业发展方向与途径:
1、始终坚持以粮食为基础,实现并保持农村粮食稳定自给。
2、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建立具有优势的农村产业结构。
3、从合理利用土地入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开发治理的重点和目标:
1、汾清平原农业基地的巩固与提高。
2、渭北陇东早原的农业开发。
3、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治理与建设。农业生产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
1、农业生产水平高,总量大,商品率高。
2、以水田为主的 具有传统的精耕细作特点,并逐步向现代化发展种植业是本区农业生产的主体。
3、林木渔业比较发达,与农区关系密切。
4、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5、农业生产发展尚不能适应本区经济发展需要,存在着多方面矛盾。
农业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
1、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光热资源丰富。
2、土地资源数量多,质量好,农林用地少。
3、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匀,春水严重不足。
4、荒漠化,沙漠化,盐碱化过程强烈,农林生态环境脆弱。
5、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交锋不变,农村经济比较贫困。
农业生产发展方向与途径:
1、农牧并重,以农为主,建立自给性与商品生生产协调发展的高度集约化农业。
2、节流为主,节流与开源相结合,建立节水农林体系。
3、以提高单位为主,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发荒地资源。
4、防止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保护山区资源环境。
第二篇:七台河市自然资源及农业 2001(模版)
七台河市自然资源及农业 2001-12-09
城乡一体,自成群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134 人。主要有 14 个民族构成,汉族占总人口的 92 %,满、朝鲜、回、蒙古等族占 8 %。
地理位置:七台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倭肯河中上游。位居东经 130 °
至 131 ° 44 ′,北纬 45 ° 16 ′ 至 45 ° 37 ′之间,版图面积 6221平方公里。东与密山市、宝清县接壤,西与依兰县相连,南与林口县、鸡东县交错,北与桦南县为邻。地 形地貌: 东西直径 130 公里,南北直径 84 公里。从东部起到南、西三面环山,东部区为山,中部丘陵,西北部平原。市境内有二十七座高的山岭,均 属完达山系余脉,最高山峰勃利县通天二林场李牧营沟的界山,海拔 1008 米,平原和丘陵地区平均高度都在海拔 235 米左右。倭肯河贯穿我市辖区、勃利县境内。
气候特征: 七台河市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土壤 结冻期在每年 10 月至 5 月上旬,长达 230 天左右。年平均积温 5.1 ℃,最高温度 33.7 ℃,最低温度-30.3 ℃。年平均降雨 量 492.4 毫米。
资源: 主要河流 17 条,穿越全境集水面积达 1248平方公里的倭肯河、挠力河两大水系滋润着两岸丰腴 的土地。我市现已形成水库 26 座,其中桃山水库积雨面积 2100平方公里,蓄水量 2.64 亿立方,是黑龙江省第二大人工水库。植被属于“长白 山植物亚区”,草木茂盛。林地面积 164 万亩,森林覆盖率为 26.1 %。主要生长着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有柞、桦、椴、松等 20 多种,木材积 蓄量 1042 千立方米。山药材、山野菜极为丰富,党参、桔梗、刺五加等野生中药 300 余种;木耳、猴头、榛蘑等食用菌类 10 余种,都是难得的 绿色珍品。鹿、熊、狍、雉鸡等野生珍稀动物长年栖息在密林中。迄今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黄金、石墨、膨润土等十余种,尤以煤炭最为丰富,是七台河一大 优势能源。七台河煤田是国家保护性开采的三个稀有煤田之一,已探明储量 17 亿吨,远景储量 41 吨,分布面积 810平方公里,可采煤层厚 度 60 米以上,是国家重要的生产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焦煤和黑龙江省唯一的无烟煤生产基地。煤种齐全,品质优良,焦煤约占总储量的 44 %以上,又 低硫、低磷、低灰、高热值的特点,发热量在 5700-7800 大卡,素有工业食粮“精粉”之美誉。七台河市是黑龙江省一座新兴煤炭工业城市,是我国重 要的主焦炭生产基地,全国保护开采的四个稀有煤田之一。七台河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处完达山脉,北接三江平原,西、北与佳木斯、双鸭山市接壤,东与宝清 县、密山市相连,南部与牡丹江市、鸡西市毗邻。
全市总面积6221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767平方公里,现辖桃山区、新兴区、茄子河区和勃利县。
1997年末全市总人口83.4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7.2万人,农业人口占53.8%。有汉、满、朝鲜、回、蒙古、藏、苗、壮、布依、侗、土家、白、高山、瑶、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等多个民族。
七台河市土地类型多样,耕地、牧草地、林地、荒草地等都有大面积分布。全市有耕地面积19.8万公顷,牧草地面积0.5万公顷,林地面积32.6万公顷,荒地面积4.1万公顷。七台河市矿产资源分类为煤炭、金属等32种。以煤炭为主,煤种齐全、煤质好,低硫低磷,发热量平均在6000千卡/千克以上,可供炼煤焦用煤占总储量1 /3,是国家重要的焦煤生产基地。七台河市现已探明的煤炭地质储量为20亿吨,有14处远景预测区,储量达16亿吨。非煤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有石墨、沸 石、膨润土、大理石岩、珍珠岩、玄武岩、花岗岩、陶土、硅石、莹石等16种非金属矿产。金属矿产有黄金、白银、铁、铜、铝、白钨、锂、铍、钽等。
七台河市地处完达山西段,森林资源丰富。山林面积33.1万公顷,占全市面积的53.4%。
全市林业用地14万公顷,其中天然林地5万公顷,占 35.7%,人工林5.9万公顷,占42.4%。主要树种有柞树、桦树、落叶松、樟子松、红松、杨树等,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680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 率为30%。
七台河境内有倭肯河、挠力河两大水系,大小河流24条,水资源总量11.7亿立方米。市内共有大中小型水库19座,其中桃山、吉兴河、互助3座水库是省重点水库。
七台河市重点风景名胜区共四处,桃山水库风景区、吉兴河水库风景区、通天林风景区、石龙山水库风景区。
七台河市地处低山丘陵区,属完达山余脉,远眺山峦叠起,夏秋季节,绿色铺满大地,一片片森林宛如一道道绿色屏障,不仅有利于生态平衡,还形成了绿色银 行。这里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地上农业资源也占相当的比重。在全市总面积6212平方公里土地上,其中山林3313平方公里,占53.4%;河流水域378平方公里,占6.2%;耕地1354平方公里,占21.8%;荒坡草地693平方公里,占11.2%。在全市总人口中农业人口占43.86%。可谓是地下 宝藏地上粮,亦工亦农两翼齐飞。
自然植被
七台河属于“长白山植物亚区”,植物种类近千种。全市林地面积32.6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8.2%,当 山花野草旺盛季节,只要你走近密林深山,你将被扑鼻而来的芳香所陶醉。大自然赐给这片神奇的土地,生长着有松、椴、柞、桦、杨等20多个树种,能为房屋建 筑、桥梁建造、家具制造等行业提供丰富优质的木材原料。
七台河牧地草场肥沃,拥有30万亩野生草场,生长着繁茂的小叶樟、三棱草、落豆秧等多 种宜牧草类,是发展畜牧养殖业的优良场地,在山区和丘陵地带,还有大量天然野生繁殖的党参、桔梗、防风、刺五加、黄芪、五味子、穿地龙等300多种名贵中 草药材,成为北方中草药采收的重要基地。在荒山林地中,生长着丰富的黑木耳、猴头、榛蘑、榆黄蘑、元蘑等10多种食用菌。蕨菜、黄花菜、山辣椒、刺老芽等 20多种山野果菜已经形成采收、加工一条龙的产业链。产品深受海内客商的青睐,并远销俄罗斯、日本、香港及东南亚各地。由于这些产品生长在远离市区的密林 深处,生态环境污染极少,基本达到生产绿色食品的本质要求。同时,大森林里还繁衍生息着野生鹿、熊、狍、雉鸡、林蛙等珍贵动物,这里不仅奏响了生态平衡与 绿色银行的交响曲,而且有些动物药 用范围广泛,价值也很昂贵,皮毛加工更为时尚。
气候环境
七台河属于中温带湿润气候区,冬季较 长,气候寒冷,最低气温在零下34度左右,夏季较短,温和湿润,最高气温在37度左右,年均温度为4.1度,年平均为2450度,年均无霜期152天。年 均降水量为518.5毫米,作物生长期年均在植物生长季节,正是本地热量最丰富的季节,雨热同季,光照充足,能满足种植作物的生长需要。
土壤状况
七台河区域内土壤共有7个土类33个亚类,以暗棕壤、黑土、草甸土为主。土壤肥沃,实为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绝对优势。
近年来,我市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杜绝超坡度开荒等一系列保护措施,通过推行用地养地相结合、改土治水等有效措施,改善了土地状况,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全市乡村合作经济组织现有耕地164万亩,其中旱田面积占85%,水田面积占15%。分布在丘陵岗坡土壤,是全市耕地中比重最大的土地类,土壤以暗棕壤 为主,黑土层厚度达10-20厘米,土质肥沃,通透性强,土温高,适宜各类作物生长,主要栽培作物有大豆、玉米、小麦等传统粮食作物,更适宜红小豆、绿豆 及杂粮或经济作物类的亚麻、烤烟、甜菜、葵花、瓜果蔬菜、薯类作物生长。分布在川洼地的耕的土壤多以黑土为主,黑土层在20厘米以上,土壤营养成份含量 高,是栽培水稻、大豆等作物的最佳土壤,并适宜各种农作物
种植,是永续利用的宝贵资源。
水利设施
七台河水资源十分丰富,行政区域 内水源广阔,主要河流17条,均通过主干河流倭肯河流入牡丹江交叉汇入松花江。区域内已建成各类水库26座,其中“八五”期间国家投资兴建的桃山水库蓄水 量为2.64亿立方米,居于本省第二位。桃山水库建成后,基本保证了全市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及城市居民生活用水。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市坚持“水利建设,规划先行”的工作方针,在加强水利规划和积极做好各项前期工作的同时,以水源建设、防洪工程和灌溉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
全市万亩以上灌区的中鲜、互助、吉兴河、倭肯、长兴、泥鳅河等配套工程已基本完成,重点灌区水田实灌面积十多万亩。西部涝区、连珠河涝区、碾子河涝区建设已具规模,除涝面积20万亩。水利工程设施对全市工业、农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转观念、破旧习,逐步改变小富即安的旧意识,充分认识到改变农村产业结构是走出困境兴业富民的根本出路,上下齐心合力,在调整改变农村产业结构上花气力下功夫,取得可喜成果。
种植业
在种植业上,全面实施“两高一优”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效益为目的,大力推广农业新科技,增加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解决温饱 转到努力改良品种、提高质量、适销对路、增加效益上来。引导农民南菜北种、野菜家种,要引进优质新品种、种植绿色粮菜,发展绿色食品,搞好、搞活、搞精农 产品深加工等。
在种植业内部,坚持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加大了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扩大杂粮、杂豆和瓜果蔬菜种 植面积,努力发展经济作物,营造了一批非粮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由于调整对路,引导正确,使我市生产的红小豆,白瓜籽、葵花籽、小毛葱等产品成为农民手中的 摇钱树,并走出国门,闯入国际市场。地产瓜果和棚室蔬菜除满足供应本地市场外,还销往周边市县及省外各地。
畜牧业
“八五”以来,七台河畜牧业被推上农业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位置上,市委和各级政府把畜牧业纳入目标管理,十年间财政投入200余万元,民间资金投入和银贷资金逐年递增。1999年当年畜牧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资金达到1.6亿元,是十年前的9倍,社会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官办、民办相结合的体系,诊疗、防治、供料、繁育站所 达到110多个。短短十年间,畜牧业步入了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各类养殖业户6200户,牧场420家,专业小区27 个,专业村52个,绿色养殖基地4个,特色养殖基地16个,猪、鸡、鸭、鹅、肉狗、肉免、肉牛、绵山羊、奶牛良种覆盖面积分别达到80%。各类基地提供的 畜禽产品量剧增,1999年肉蛋产量分别达到2.5万吨,是1990年的5.6倍,自给由10年前的20%,增加到自给有余,一跃转为对外输出,牧业产 值达到1.97亿元,为1990年的4倍。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5.3%上升到29.7%,近于三分天下有其一。近几年,注重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稳定发展食粮动物,大力发展草食节粮动物,适度发展珍稀奇特动物,如鹿、七彩山鸡、鹧鸪、獭免等均由异国他乡纷至我市安家。畜牧业发展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已初见成效。
水产业
七台河市水面资源主要由两大水系组成。倭肯河、挠力河两大水系构成了本行政区域内的重点水产养殖水面,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两大水系的干、支流流域。全市 水面资源7.9万亩,现已养鱼面积4.78万亩。全市水产养殖业虽然起步较晚,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措施,以提高产品质 量为目标”的工作方针指导下,加
快了发展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养鱼规模是九十年代的3倍多。
目前,养鱼品种不断增多。从鲤、草、链、鳙四大家鱼发展到鲫鱼、鲶鱼、罗非鱼、淡水白鲳、鳊花、泥鳅、牛蛙、林蛙等十多个名、特、优、新品种。全市驯化养鱼发展迅速,面积达到4400亩,占池塘养鱼面积的35%,成为发展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林业
全市国有集体林场37个,其中地方国有林场17个。近年来,我市按照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要求,在抓好主业生产的同 时,实施“以副养林”战略,大力发展非林产业,搞好多种经营生产。全市地方林业系统年均造林50000亩,育苗1200亩,封山育林60000亩,小流域 和侵蚀沟治理造林5000亩,农田防护和水土保护造林4000亩,年均生产木材50000立方米。开发山区绿色食品,办起山野菜、山药材、食用菌、红松坚 果、蓝靛果等采集、加工、生产基地30余处,同时,利用自然景观,兴建森林公署和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旅游业。
1999年全市林业总产值实现 6627万元,其中造林、森林抚育、育苗、木材生产等第一产业产值2672万元;林产品加工业的第二产业产值1579万元;种养加、采集、仓储、育服、森 林旅游等第三产业产值2376万元。地方林业经济平均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林业三大产业比重为40:24:36,林业经济结构趋于优化,加快了林业产 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进程。农林旅游业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和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农业旅游业也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全市有旅游区6处,其中利用农、林、水资源开发旅游业就有5处。
桃山水库系黑龙江省第二大水库,大堤雄伟壮观,岸边风光秀丽,库区设有观赏游船,供游客观赏沿途风景。库中富养各种鱼类,为游客垂犯错误休闲提供了幽静的场所。通天林场位于本行政区的勃利县南部,山峰海拔1008米。林场境内群山环抱,山水秀丽,原始森林雄伟壮观,人工红松林已有80年树龄,可谓鬼斧神功,不是天工胜天工。吉兴河山庄,在本行政区勃利县西南20公里处,依山傍水,自然风光无限。夏、秋季节,是休闲度假、避暑纳凉的好去处。山庄建有宾馆、娱乐场所、大佛守山世型雕塑、色彩斑斓的九龙壁等几十种观光景点。
石龙山水库位于本市茄子河区东南20公里处,库面四周群山环抱,山水秀美。岸边建有万佛寺、宾馆,供游客小憩和娱乐。
万宝湖儿童公园建设在市中心区,凭借万宝水库优势,山水映衬,景色迷人。公园设有飞船和各种游戏车,妙趣横生,是游客和儿童玩耍的娱乐天地。
农林牧副加工业
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发展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已成为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始终把目光瞄准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采取科技引路、政策保护、增加投入等举措,大力发展农、林、牧、副加工业,积极开拓市场,拉龙头、带基地、联农户。近年来,我市农林牧副加工企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由弱变强,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已有粮油加工企业30余家,饲料加工企业10余家,木材加工企业40余 家,畜牧加工企业10余家,乳制品加工1家,薯制品加工企业50余家,山野菜、食用菌加工企业10余家,全市各类农产品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5个,成为拉动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链条.今年的农业生产加大了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力度,重点发展绿色特色农业,种植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农作物总 播种面积165万亩,其中粮豆薯面积115万亩,经济作物面积49万亩,饲草饲料作物面积1万亩,粮经饲比达到70.7:29.7:0.6,经饲作物比全 省平均水平高7个百分点;各类农作物优质品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8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春耕生产资金、物资、科技 投入比上年均有所增加。由于抓住了最佳播期,各种农作物的一类苗均占播种面积的96%以上,是近年来苗情最好的年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基 地建设、龙头带动能力、产销衔接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种植业基地面积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特色绿色面积达到40万亩,占基地面积的36%,比上年 提高3.1个百分点。全市已签订单面积已达63.8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畜牧业保持了平稳发展势头。牛、猪、羊和禽存 栏达到6.76万头、13.6万头、8.04万只和193.25万只,分别为上年同期的97%、106.4%、104.9%和93.6%。出栏可分别达到 2.08万头、10.32万头、2.51万只和202万只,分别为上年同期的88.9%、111.9%、93.3%和100.7%。肉类总产量达到 1.59万吨,为上年同期的110.8%,蛋类产量达到0.73万吨,为上年同期的98.6%。上半年牧业增加值可达到8544万元,同比增长6.7%。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3.49亿元,同比增长15.7%;实现净利润1.1亿元,同比增长11.4%;实缴税金0.29 亿元,同比增长17.7%。
第三篇:农业与自然资源笔记
哈耶克论农业和自然资源
第一段:作者提出:a.科技进步使得少数人能够养活大多数的人b.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于粮食的消费会减少c.粮食生产力提高和需求的无弹性或者弹性小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减少
第二段:农业与其他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原因
第三段:政策导致上述问题更加严重,政策使得分化更严重:农民人口加大,在一定的时期完成分化不可能
第四段:推行政策的原因:在欧洲国家出现的“适当平衡”观念,支持滞留农民的得到了“战时自给”支持,另外人们也认为,农业人口转移只是一种暂时现象
第五段:公众支持这种政策的原因:整个农业人口都挣不到合理的收入
第六段:减少成本并通过减少供给来提高价格,与之同等重要的还有变革内部结构,通过各种农产品的相对价格来实现,而原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的政策都阻碍了上述措施的执行
第七段:举例来说明政府将粮食价格维持在人们不能充分吸收其供给的水平,因而政府的政策使得食品的替代问题难以实现
第八段:作者提出问题这种政策所采取的措施,阻碍了农业对业已变化的环境作出调适
第一段:除了价格管制,政府还需要别的措施,利用强制性的手段将
收入转移,以英国为例
第二段:注意问题:a.对农业采取的措施要早于工业,这通常获得保守主义者的支持b.在那些农业人口占总人口很少的国家问题会更加强烈,作者还指出政府在农业领域已经陷入了能否明智地实施合理政策的境况中,政策必要性才是种种决策中最重要的,作者最后表明,农业政策只是为政治做准备的,如果普遍实施这种政策,就会导致对一切经济活动的控制,其他的行业也要实行同样的第三段:美国运用“平价”政策出现的情况,即农产品的价格和工业产品的价格保持固定的比例关系,这样会导致某种力量的消失。这种力量会使那些农业生产者以最小的成本去承担生产,并只生产能盈利的产品。当然这种力量在变迁时期可能会使农民收入小于其他行业的收入,但是只要科技发展和财富增加,我们就不该去影响它。而政府采取的这种强制性措施则会使得进程变缓,增加问题难度
第四段:实行“平价”措施导致的结果——农产品剩余过多,对于耕地,政府实行的是低效率且不合理的分配方案,最后作者的观点是政府不应该干涉价格、质量和生产方法等问题,农业才能健康发展 3
第一段:现代农业政策的后果,不仅使得农民遭受各种限制,而且也使得他们成为蒙受最多控制和监督的生产者。然后作者提出了有必要通过其他国家的情况来认识这种后果。
第二段:以英国为例,说明了大多数的农业活动受到的监视和控制所达到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极致。
第三段:关注农耕的命运是出于审美而不是经济的考虑。奥地利或者瑞士也是如此。他们有这种担忧,既是担心技术的消亡使得人们记不起农村的面貌,又是农民得不到保护而完全消失
第四段:农业独立发展的首要敌人是“保存”观。
第五段:作者认为应该使得农民自力更生或者彻底消失,而不是通过政府的保护而延续下来,这是对人的一种尊重。
第一段:作者主张,在农业领域不应该实行价格管制或者生产控制,也不要实行全面规划。政府承担的义务主要是以下两点:一是完善法律制度,使市场发挥作用,个人充分考虑其行动产生的影响,二是进行真正的服务性活动——提供信息上的便利。
第二段:就第一个问题提出,所有权和土地保有权有待改善。作者认为,在法律框架下,土地法的改革是可行的,并且如果在安排中自由越多,那么就会朝正确的方向变化。
第三段:就第二个问题来讲,政府带有服务性质的实施范围也是很大的。由于农业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农民可能要比其他行业的人较少的知道有用的知识并购买它。而政府来承担传播这些知识是可行的。另外,政府不应该采取太多的措施,这可能阻碍某些自愿机构的发展而不利于知识传播。但总的来说,作者并不反对政府提供这种服务。5
第一段:悖论性事实:一方面老牌国家为防止农业人口的衰减而陷入最为荒唐的复杂环境中,另一方面新兴国家却迫切的增加工业人口。
新兴国家将现象放在了原因之前,他们认为财富的增长伴随着工业化的增加,所以就设定了工业化导致了财富的增加。作者对于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观点:把那些紧缺的资金用于直接增加粮食产量的用途上。
第二段:作者坚持将一种模式强加于经济中的效果要小于将知识和技术用于资金匮乏的国家。他认为在新兴国家中反对就经济活动采取的全盘计划和进行总体指挥的理由很充分。坚持自由的生产和发展才会使新兴国家发展的更好。
第四篇:发展循环农业 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发展循环农业 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浅谈XX县农业永续发展所面临现实问题及解决思路
XX县白果乡人民政府XXX
XX县农业数据指向:
●1978年至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由39.79万吨增加到83万吨,增108.6%。
●1978年至2008年,出栏生猪由165.33万头增加到185万头。
●1978年至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8元增加到4721元,增长47倍。
●2008年,XX全县电话用户总数达20万户,其中移动电话9万户;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635公里。
●2008年,XX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XX全县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985280人,参合比例达78.44%。
改革开放30年来,XX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带领百万农民群众,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农业主要经济指标已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县”等称号。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全省占有相当份额,肉类总产量已连续多年为全国百强县之一,粮食总产、蚕茧总产
等位居全省前列。
但是,从总体上看,XX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阶段,农业基础还很薄弱,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城乡二元经济特征明显,存在着发展模式粗放、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污染加剧等突出问题。
农业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再生产,其本质上具有生态属性。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联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影响最广泛。发展循环农业,就是要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的融合,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使有限的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
一、树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发展理念
决定发展模式。要把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在政策措施上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要加快转变农村经济主体生产经营理念,树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推动,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政府要鼓励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要增强企业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要研究制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信贷、税收、价格等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研究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建立以蔬菜、粮食、畜禽水产、林果花卉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建立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产品检测检验体系、自检防范体系、检查监督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实行清洁化生产、绿色化消费。二是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建立“种、养、加、沼”结合的物质循环多级利用模式,积极开展多种类、深层次、大面积的沼气综合利用试验工作,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三是积极探索和建立多层次、多序列的立体农业结构,积极推广水产立体养殖、山林立体布局等多种模式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三、加强循环农业经济载体培植
园区经济是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整合于特定空间而形成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形态,既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营造环境,又能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一要像建设工业园区一样搞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尤其要搞好规划,优化基础设施配套,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到园区内,形成特色和绿色企业群,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的闭路循环处理。二要加快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园区设施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
术体系。
四、加快体制机制的完善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从体制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建立以资源管理制度为基础的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约机制,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尤其是对我县生态脆弱地区应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实现末端产业对源头产业的利益补偿,实现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利益补偿,实现成品产业对资源产业的利益补偿。
五、采取政府调控、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推进方式
要鼓励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着重推进三个方面工作。首先,在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解决农村脏乱差等问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少的发展路子。其次,要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循环利用农村废弃物,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延伸农业的食物营养、工业原料、就业增收、生态保障功能,拓宽发展领域。第三,在发展途径上,由粗放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发展循环农业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发展循环农业实现自然资源永续利用
农业是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再生产,其本质上具有生态属性。农业生产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联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影响最广泛。但是,农业在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模式粗放、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污染加剧等突出问题。
发展循环农业,就是要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的融合,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使有限的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
树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决定发展模式。我们要把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在政策措施上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要加快转变农村经济主体生产经营理念,树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观念,通过大力宣传和政策推动,形成农村绿色消费氛围。政府要鼓励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要增强企业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要研究制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综合运用财政、投资、信贷、税收、价格等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研究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是建立以蔬菜、粮食、畜禽水产、林果花卉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建立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进一步完善产品检测检验体系、自检防范体系、检查监督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实行清洁化生产、绿色化消费。二是积极推进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建立“种、养、加、沼”结合的物质循环多级利用模式,积极开展多种类、深层次、大面积的沼气综合利用试验工作,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三是积极探索和建立多层次、多序列的立体农业结构,积极推广水产立体养殖、山林立体布局等多种模式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加强循环农业经济载体培植
园区经济是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整合于特定空间而形成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经济形态,既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营造环境,又能发挥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一要像建设工业园区一样搞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尤其要搞好规划,优化基础设施配套,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到园区内,形成特色和绿色企业群,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的闭路循环处理。二要加快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园区设施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高效化生产,注重农产品良种、良法配套,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综合生产技术体系。
加快体制机制的完善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从体制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建立以资源管理制度为基础的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约机制,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尤其是对生态脆弱地区应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实现末端产业对源头产业的利益补偿,实现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利益补偿,实现成品产业对资源产业的利益补偿。
采取政府调控、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推进方式
要鼓励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着重推进三个方面工作。首先,在发展过程中,要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推进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解决农村脏乱差等问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少的发展路子。其次,要拓展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循环利用农村废弃物,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延伸农业的食物营养、工业原料、就业增收、生态保障功能,拓宽发展领域。第三,在发展途径上,由粗放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