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

时间:2019-05-14 14:3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

第一篇:湖北省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

湖北省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原国家计委、建设部制定的《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计价格〔1998〕1810号)、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做好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09〕1789号)、《关于加快建立完善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的指导意见》(发改价格〔2013〕2676号)、《湖北省城市供水管理实施办法》(省政府令第221号)等有关规定,制定了《湖北省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城市供水价格行为,完善城市供水价格形成机制,保障供水与用水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市供水事业持续发展,促进节约用水及合理配置水资源,根据原国家计委、建设部《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境内城市供水价格行为。

第三条 城市供水价格是指城市供水企业通过专业的工程设施和技术手段,将水源水进行必要的净化、消毒处理,使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后加压供给用户的商品水价格。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城市供水价格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按职责分工,协助价格主管部门做好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工作。

第五条 城市供水及其延伸服务价格实行政府定价,由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具体定价权限按《湖北省定价目录》和有关规定执行。

制定或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应按规定实行成本公开制度、成本监审制度、听证制度和公告制度。

第二章 水价分类与构成

第六条 城市供水实行分类水价。根据使用性质及用途,水价由低到高依次分为居民生活用水、非居民生活用水、特种用水三类。各类用水之间的比价关系由所在城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实际确定。

(一)居民生活用水是指居民住宅中居家生活的用水。包括部队、企事业单位的集体宿舍生活用水,学校教学和学生生活用水、社会福利场所生活用水、宗教场所生活用水、社区组织工作用房(含用于居民公益性服务设施)用水,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免费开放的公益性文化单位用水。

(二)特种用水主要包括洗浴、洗车用水等,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自行确定。

(三)非居民生活用水是指上述用水以外的各种用水。

第七条 城市供水价格由供水成本、费用、税金和利润构成。

(一)供水成本和费用的核算应遵循《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的有关规定。

(二)城市供水价格定价成本和费用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核定,城市供水企业合理定员,可参照原建设部制定的《城镇建设各行业编制定员试行标准》有关规定核定。

(三)城市供水价格包含的税金按国家税法规定核计。

(四)城市供水价格中的利润,按净资产利润率核定。

第八条 城市输水、配水环节中发生的合理损耗可计入成本,合理损耗按产销差率控制在以下范围:城市供水企业直接抄表到居民家庭用户比率在40%及以下的,其产销差率不得突破18%。城市供水企业直接抄表到居民家庭用户的比率在40%以上的,每提高5个百分点,其产销差率相应提高0.5个百分点。实际产销差率在控制范围内的,按实际计;超过控制范围的按控制线计。

第三章 水价的制定与调整

第九条 城市供水价格的制定与调整,应遵循“补偿成本、合理盈利、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经审核,城市供水企业正常经营连续三年出现亏损的,可以启动城市供水价格调整程序,合理疏导城市供水价格矛盾。

第十条 城市供水企业合理盈利水平按净资产利润率核定,具体依据下列原则:

(一)主要靠政府投资的,企业净资产利润率不高于8%。

(二)主要靠企业投资的,包括利用贷款、引进外资、发行债券或股票等方式筹资建设供水设施的,还贷期间净资产利润率不得高于12%。还贷期结束后,原则上按净资产收益率8-10%核定。

第十一条 居民生活用水在具备一户一表的条件下,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

阶梯式计量水价分为三级,级差为1:1.5:3。阶梯水量由所在城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规定确定。

第十二条 积极推进非居民生活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在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实行用水定额管理的基础上,具体加价标准由各地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方案后,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 城市供水企业对暂未实现直接抄表到居民家庭用户的转供水单位或物业管理小区的供水,应实行供水趸售价格。趸售价格按居民生活用水价格4%-10%优惠,扣减部分应能弥补总表到分表的合理损耗。

第十四条 城市供水系统向乡镇延伸供水的,城市供水企业实行计量收费,原则上执行趸售价格,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同网同价。

第十五条 城市供水应逐步实行抄表到户、分表计量收费。各地应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快完成“一户一表”改造。供水企业因实施计量到户增加的改造、运营和维护费用,可计入供水成本。

第四章 水价申报与审批

第十六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供水企业可提出调价申请:

(一)按国家法律、法规正常经营,价格水平不足以维持简单再生产的。

(二)政府给予补贴后仍有亏损或需要合理补偿扩大再生产投资的。

(三)进行水源建设及工艺和管网改造后,明显提高供水质量的。

第十七条 城市供水企业需要调整价格时,应向所在城市价格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调价申请报告应说明企业基本情况、近三年生产经营情况(包括收入、财务成本及其主要构成变化情况)、要求调整价格的具体意见及其理由、对下游各类用户的影响等。调价申报文件应同时报送同级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将相关意见函告价格主管部门,以供价格主管部门统筹考虑。

第十八条 价格主管部门受理调整供水价格申请,提出价格调整意见报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启动调价程序。

第十九条 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应按以下原则审批:

(一)有利于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促进供水事业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体现水资源稀缺程度。

(三)有利于规范供水价格,健全供水企业成本约束机制。

(四)统筹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确保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用水,做好低收入家庭水费减免或补贴工作。

第五章 水价执行与监督

第二十条 同一城市中不同区域内的供水企业,允许执行不同水价,但主城区同类用户应执行同一价格。

第二十一条 混合用水应分表计量。未分表计量的,由供用水双方协商用水比例,执行分类水价。

第二十二条 随水费代征的污水处理费等按省有关文件及当地人民政府的具体规定执行。

第二十三条 用户应按照规定的计量标准和水价标准按期交纳水费。对拖欠水费的,按供用水双方协议和合同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四条 城市供水企业应在营业场所醒目位置将各类水价、延伸服务价格、代收费标准、文件依据及价格投诉电话12358等进行公示。

第二十五条 提倡园林、环卫、绿化等市政公共设施利用再生水,因条件限制需使用自来水的,按实际用水量,由使用者支付费用。

消防救援取用水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各级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城市供水水质监管体系,加强水质管理,保证供水安全可靠。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城市供水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价格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管理办法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和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省物价局、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实施细则〉(暂行)通知》(鄂价能交〔2001〕339号)和《省物价局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特种用水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鄂价环资〔2010〕251号)同时废止。

第二篇:2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省财政厅 省人事厅

省卫生厅

省民政厅

关于印发《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人事局,卫生局,民政局:

现将《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省财政厅

省人事厅 省卫生厅 省民政厅

二〇〇七年四月十七日

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鄂政发[2006]51号),加强对我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运行的管理,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根据国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转型和改制等工作,是我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的准入管理依据。县级市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在城市范围内设置的经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属地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以区人民政府管理为主。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培训管理等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检查督办、评估考核。

第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第六条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按其公益性质核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为财政补助事业编制。

第二章 服务功能与范围

第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为辖区内的常住居民、暂住居民及其他有关人员。

第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

(一)卫生信息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收集、报告辖区有关卫生信息,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向辖区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

(二)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逐步形成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三)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负责疫情报告和监测,协助开展结核病、性病、艾滋病、其他常见传染病以及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实施预防接种,配合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四)慢性病预防控制。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筛查,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

(五)精神卫生服务。实施精神病社区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六)妇女保健。提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开展妇女常见病预防和筛查。

(七)儿童保健。开展新生儿保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保健,协助对辖区内托幼机构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八)老年保健。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进行家庭访视,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九)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

(十)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

(十一)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十二)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第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

(一)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二)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三)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四)转诊服务。

(五)康复医疗服务。

(六)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的延伸服务项目。

第十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与上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

第三章 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

第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或覆盖3-10万居民人口数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政府举办为主。在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可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大于10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应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由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服务半径过小或人口过少的,可合并设置。

第十二条

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发改委、财政、编制等部门负责制订本行政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并纳入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须经同级政府批准,报省卫生厅、发改委、财政厅和编办备案。第十三条

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遵照属地化原则,由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湖北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试行)》、《湖北省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试行)》进行设置审核和执业登记,由同级编制部门进行审批,报上一级编制部门和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经同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进行事业法人登记(备案),取得法人资格。

第十四条

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立足于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并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优胜劣汰的准入机制管理。政府举办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应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举办的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可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第十五条

新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由政府设立,也可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设置审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征询所在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意见。

第十六条

在城市新建或改建0.5万人以上居民区时,必须配套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由政府按综合成本价购买并统一调配使用,卫生部门负责监督和管理,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其使用性质。

第十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或公共卫生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含民族医学)、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有条件的可登记口腔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同时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有条件的可登记中医科(含民族医学),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登记科目每年校验一次。

第十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工作需要,经由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可设置一定数量的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报当地市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现有住院病床应转为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或予以撤消。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设住院病床。

第十九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独立设置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

第二十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专有名称,未经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不得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命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执业登记,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名称设立应按“区名+所在街道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命名原则执行。几个街道合并设置者,可不用街道名或用联合名,或用识别名。

第二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识。

第二十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布局紧凑,环境温馨,通风条件好,交通便利。

第四章 人员配备与管理

第二十三条 编制部门负责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再核定人员编制。

第二十四条 原则上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1名公共卫生医师,并在医师总编制内配备一定比例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目前按l:l的标准配备,其他人员不超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总数的5%。具体某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可根据该中心所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人口、服务区域范围等因素核定。在5万居民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编标准可适当从紧。要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主要从卫生机构现有人员编制中调剂解决,同时相应核销有关机构的编制。现有卫生资源确实不足的,可给予必要的补充。要充分利用退休医务人员资源。

第二十五条 各地要根据国家和省确定的工作目标,结合本地实际,本着适应需要、从严掌握、逐步到位的原则,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定人员编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人员编制由机构编制部门集中统一管理,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

第二十六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有法定执业资格。第二十七条

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注册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可从事社区预防保健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不得提供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不得跨类别从事口腔科诊疗服务。

第二十八条

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二级以上(含二级)医疗机构有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含符合条件的退休医护人员),依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的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相应专业的临床诊疗服务。

第二十九条

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申请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全科医学专业中级考试,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主治医师资格;或经过全科医学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获得的全科医学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省卫生厅、人事厅负责统一组织全省全科医学高级职称评审工作。

(二)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副主任及主任医师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并由卫生、人事部门认定后,转为相应资格的全科医师,按照卫生部有关规定变更执业范围后,在社区从事全科医学工作。在晋升上一级资格时,其转前与转后年限合并计算。

(三)参加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取得初级资格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须在全科主治及以上医师指导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

第三十条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必须取得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后,申请公共卫生类别专业注册,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登记备案,方可执业。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执业的临床医师因工作需要,经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公共卫生类医师资格,可申请增加公共卫生类别专业作为执业范围进行注册;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执业的公共卫生医师因工作需要,经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临床类医师资格,可申请增加临床类别相关专业作为执业范围进行注册。

第三十一条

社区卫生技术人员需依照国家规定接受毕业后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职业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在区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和组织下,安排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和培训,参加学术活动。各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使高等医学院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有关医学专业毕业生,逐步经过规范化培训。

第三十二条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要求,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完善岗位管理、绩效考核、解聘等制度。其工作人员的收入分配实行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并按有关规定进行规范化管理。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有关规定,实行自主用人制度,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办法,但所有人员均应参加当地社会养老保险统筹。

第三十三条

到艰苦边远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至2级。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医师和护师,可提前一年参加全国卫生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满一年以上的卫生技术人员参加职称晋升,在量化评审时给予适当加分。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满五年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优先参加相应的培训或业务进修。

第五章 执业规则与管理

第三十四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

第三十五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

(一)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三)人员聘用、培训、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

(四)技术服务规范与工作制度。

(五)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六)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七)财务、药品、固定资产、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八)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九)社区协作与民主监督制度。

(十)首诊负责制度

(十一)双向转诊制度

(十二)家庭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十三)其他有关制度。

第三十六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根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履行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

第三十七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妥善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保护居民个人隐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关闭、停业、变更机构类别等情况下,须将居民健康档案交由当地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妥善处理。

第三十八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严格掌握家庭诊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的适应症,切实规范家庭医疗服务行为。

第三十九条

区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信息平台,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本地有关大中型医疗机构专科设置、联系方式等转诊信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疗机构建立转诊协作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难以安全、有效诊治的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相应医疗机构诊治。对医院转诊病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医院建议与病人要求,提供必要的随访、病例管理、康复等服务。

第四十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服务,应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药品,遵守相应的中医诊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第四十一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在显著位置公示医疗服务、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严格执行相关价格政策,规范价格行为。社区卫生服务价格项目必须符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由省物价局会同省卫生厅核定。

第四十二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与其服务功能和执业范围相适应的基本药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药品,须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单位购入。严禁使用过期、失效及违禁的药品。

第六章 行业监管

第四十三条

区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日常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实行信息公示和奖惩制度。

第四十四条

市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所)、专科防治院(所)等预防保健机构在职能范围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业务评价与指导。

第四十五条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定期收集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

第四十六条

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审制度,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建设。

第四十七条

省卫生厅负责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管,各市(州)及区(市、县)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点击次数:698】 【打印】 【关闭窗口】

鄂ICP备05016559 主办单位:湖北省卫生厅

承办单位:湖北省卫生信息中心

技术支持服务:武汉蓝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第三篇:张掖市水价管理办法

张掖市水价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快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步伐,实现城乡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发挥价格对水资源的配置作用,实现用水的商品化,规范我市供水价格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各类供水价格行为。包括:农业灌溉、人畜饮水、国营农牧场、利用水利工程供水的其它单位以及城市供水企业管网范围内的居民生活、工业、行政事业、经营服务、特种行业等用水。通过水市场进行水交易的水价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条

供水价格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

第四条 价格制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兼顾各方面的承受能力,遵循保护资源、节约用水、补偿成本、合理收益、公平负担、适时调整的原则制定。

第五条 各类用水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运用多种价格形式进行调控。各类用水定额标准根据政府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执行。

第六条 城市供水和部分农业用水价格,实行听证会制度和公告制度。

第七条 建立与取水许可制度相配套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各供水单位应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按时足额缴纳水资源费。

第八条

建立与排污许可制度相配套的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污水处理费按城市供水范围,根据用水户的实际用水量随供水价格一并计量收取。

第二章

水价的制定

第九条

水价实行季节水价、阶梯式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等形式。

第十条

水价的制定和调整,按照价格管理权限,由市、县(区)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执行。市属、跨县(区)及县(区)以下的水利工程农业用水价格,由市物价局、水务局会同财政局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全市(含城市自来水及水利工程供城市自来水等的供水价格)由市物价局、水务局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农村中除农业用水以外的其它用水价格,由县(区)物价局、水务局会同财政局审核后,报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对已实行产权改革的民办、民营中(小)型水利工程中的农业用水和井灌用水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价格水平由供用水双方在指导价范围内协商确定,也可由县(区)物价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基准价和浮动幅度。

第十一条

各类用水实行定额管理,定额内用水执行标准水价,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及价梯式水价等形式。对供水水源受季节影响较大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可实行丰枯季节水价或季节浮动价格。

第十二条

根据国家经济政策以及用水户的承受能力,水利工程供水实行分类定价。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按供水对象分为农业用水价格和非农业用水价格。其分类定价标准按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十三条

农业灌溉供水价格实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定额水量之内的实行计量水价,超定额用水的实行累进加价,即:超定额30%以内的加价50%,31%以上50%以内的加价100%,51%以上的加价200%。鼓励农户在丰、枯水期合理调剂用水,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实行季节性水价,即:丰、枯水期在计量水价的基础上上下浮动10%,具体标准和时间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管理权限批准执行。

第十四条

城市居民生活供水价格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可分为三级,级差为1:1.5:2。

阶梯式计量水价计算方法如下:

1、阶梯式计量水价=第一级水价×第一级水量基数×第二级水价×第二级水量基数+第三级水价×第三级水量基数

2、居民生活用水计量水价第一级水量基数=每户平均人口×每人每月计划平均消费量;具体比价关系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回同同级供水行政主管部门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五条

居民生活用水计量水价的第一级水量基数,根据确保居民基本生活用水的原则制定;第二级水量基数,根据改善和提高居民质量的原则制定;第三级水量基数,根据按市场价格满足特殊需要的原则制定。具体各级水量基数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确定。

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加价为:超50%以内的加价50%;超51%以上100%以内的加价100%,超100%以上的加价200%。

第十六条 合理确定回用水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的比价关系,建立鼓励使用回用水替代自然水源和自来水的价格机制,污水处理费的标准根据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维护及建设费用,由市物价局、建设局会同环保局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三章

水价执行与监督

第十七条

供水单位应实行明码标价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各类量水、测水设施实行统一管理,完善供水计量监测设施,鼓励用户使用先进的用水计量设施。

第十八条

建立健全农业水费管理制度,大力推行水票制,实行“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做到先购票,后供水,水过帐清,公开透明。

第十九条

规范理顺末级渠系管理,逐步推行终端水价。

第二十条

城市供水应实行装表到户、抄表到户、计量收费。

第二十一条

水价的执行应充分考虑贫困人口、残障人群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用水水权,具体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由各县(区)物价局、财政局负责制定,报县(区)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二条

用水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交付水费。用水户逾期不交付水费的,应当按照规定支付违约金。用水户在合理期限内经催告仍不交付水费和违约金的,供水部门可以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中止供水。

第二十三条

农业用水作为经营性收费,实行《收费许可证》制度,统一使用税务发票。

第二十四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供水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价格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法查处。

第二十五条

水费的征收和使用情况,各水管单位要自觉接受财政、物价、审计等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市、县(区)当年水费的收支情况,应由市、县(区)水务局向市、县(区)人民代表大会报告。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由市物价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

各县(区)物价局、财政局会同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湖北省林业管理办法

湖北省林业管理办法

(1991年8月2日湖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林业管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境内从事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采伐利用、经营管理以及其他影响森林生态环境的活动,必须遵守《森林法》、《实施细则》和本办法。

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以下措施发展林业:

(一)稳定、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和木材经营管理体制;

(二)组织全社会兴办林业和开展全民义务植树;

(三)在财政预算中适当安排造林绿化专项经费,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林业基金的具体管理办法;

(四)组织、督促有关部门,安排造林绿化资金,专门用于建设用材林、原料林基地和营造防护林、风景林、特种用途林;

(五)对森林资源采伐消耗实行全额管理,推行木材综合利用、节约代用和改能、改灶节材措施;

(六)组织制定林业科技与教育发展规划,实行科技兴林。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林业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林业工作。

第二章 林地、林权管理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森林法》的规定,确认林地和森林、林木的所有权与使用权。

在全民所有的土地上义务栽植的林木,所有权属管理使用该土地的单位;土地未明确管理使用单位的,林木由当地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单位所有。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义务栽植的林木,所有权属于集体。

国家机关、团体、部队、国营企业事业单位营造的林木,由营造单位经营并按照国家规定支配林木收益。

合作种植的林木,所有权属合作者共有。

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种植的林木,城镇居民和职工在自有房屋的庭院内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个人承包宜林荒山荒地,其承包后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承包合同另有规定的,按合同规定执行。

个人所有的林木,允许继承和转让。农户转为城镇户口,其自留山的使用权由集体收回,林木由集体与农户协商解决。

第六条 林地和森林、林木权属发生争议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按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跨地、市、州、县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或其指定的机关处理。

第七条 征用和占用林地,必须依法办理审批手续,同时遵 守以下规定:

(一)国营林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防林、防护林、公路园林、森林公园、国营林木种子园和科研教学用的林地,因特殊情况需要征用、占用的,应当商得原批准设立该类林地的机关同意;

(二)伐除所征用或占用林地上的林木,征用或占用林地的单位必须凭批准征地的文件、伐除林木申请书和林木补偿协议书,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

第八条 征用或占用林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支付,按《湖北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标准执行。被征用或占用林地上的林木、苗木损失,除将伐除的林木和清除的苗木交所有者或使用者处理外,还应按下列标准补偿:

(一)伐除人工幼林,补偿全部造林投资及培育费;伐除人工中龄林,按主伐期出材量实际价值(按市场价格计算,下同)的70%补偿;伐除人工成熟林,按出材量实际价值的15%补偿;

(二)伐除天然林的,比照前项规定的标准补偿;伐除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经济林的,可高于伐除人工林的补偿标准,但最多不得超过二倍;

(三)清除苗圃上的苗木,按苗木出圃时的产值补偿;

(四)不须伐除的林木、不须清除的苗木划归征地或占地单位所有的,除分别按前三项规定的标准补偿外,还应按林木的实 际价值作价付款。

第三章 森林经营管理

第九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林业发展长远规划,制定本地林业发展近期规划和指导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条 森林经营单位应按照以林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和以短养长的经营方针,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多种产业和林产品的深度加工。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扶持林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国营和集体林场的发展。对宜林荒山、荒地,鼓励国营、集体单位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兴办林场。

第十二条 新建、扩建、改建国家计划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规定管理范围内的以森林资源为原(燃)材料的林产工业品加工企业,须报经林业主管部门进行森林资源论证和审查同意。

第四章 森林保护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建立健全护林组织和护林联防组织;国营林场与毗邻的乡村,也应建立护林联防组织。村民委员会、国营林场、集体林场以及其他森林经营单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护林员。

第十四条 护林组织和护林员协助林业主管部门做好下列工 作:

(一)宣传有关森林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护林公约;

(二)巡护森林,制止和协助查处盗伐、滥伐森林及其他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

(三)监督限额采伐;

(四)监督落实森林防火规章制度,制止违反森林防火规定的行为,报告森林火警火情;

(五)报告森林病虫害发生及危害情况。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林业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应当加强配合,按照职责范围,做好防止发生和查处盗伐、滥伐森林案件的工作;发生聚众哄砍森林案件时,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并依法查处。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每年的十一月一日至次年四月三十日为全省森林防火期。县级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决定提前进入或延长本行政区域内的森林防火期。在森林防火期间,应严格按照《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条例》的规定,加强对林区野外用火的管理。发生森林火灾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和当地军民,采取措施,全力扑救。

第十七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发生属于国家和省规定的森林检疫病虫害或大面积森林疫情的地区,应划为疫区,及时除治;对其中未发生疫 情的局部地区,应划为保护区,防止病虫侵入。

第十八条 典型森林生态和珍稀野生动物植物集中生长繁殖的地区,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划为自然保护区。

对非自然保护区的珍稀野生动物植物和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树木以及林木良种资源,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

第五章 植树造林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造林绿化规划时,应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国家有关规定,确定本地区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并规定宜林荒山荒地的造林绿化期限。

县级人民政府对每年造林绿化任务的完成情况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逐年组织检查验收,核实造林面积。

第二十条 适龄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应按照国家规定履行植树义务。

第二十一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有关部门和单位以及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在宜林荒山荒地和其他宜林地区,组织植树造林。

个人承包的宜林荒山荒地,应按合同规定的期限植树造林。期限届满未造林绿化的,按合同规定处理,并由发包方收回荒山荒地,负责造林。

城市建设和公路、铁路、水利、工厂、矿山等各项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应把造林绿化纳入工程建设规划,统一实施。

鼓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城乡居民发展庭院林业 经济和开展庭院绿化活动。

第二十二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条件的森林经营单位建立林木良种基地,引进、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并加强对植树造林的技术指导。

第二十三条 对具备天然更新条件的森林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疏林地和新造幼林地、飞播造林地,以及江河湖泊沿岸坡地、水库库区和其他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当地人民政府应实行封山育林。

对不宜耕种的陡坡地,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种植林木,逐步退耕还林。

第六章 森林采伐管理

第二十四条 实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凡采伐胸高直径五厘米以上林木所消耗的立木蓄积,均纳入年森林采伐限额。

林业主管部门会同计划部门,根据年森林采伐限额和国家规定的项目与程序,编制森林总采伐量计划。年森林总采伐量计划应低于年森林采伐限额。

第二十五条 年森林采伐限额的编制和审批程序,按《森林法》和《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全民所有的森林和林木,属铁路与公路护路林、城镇林木和县以上水利部门管理的江汉干堤及其重要支堤的护堤护岸林的,分别以有关铁路分局和省交通、城建、水利主管部门为单位,编制年森林采伐限额。

国务院批准的年森林采伐限额,由各级人民政府分解下达,实行分级控制,分项管理。各项采伐限额指标,不得互相挪用。

对没有按期完成更新造林任务和因森林保护工作不力造成林木损失,以及超森林采伐量计划采伐的单位和个人,林业主管部门和发证部门应扣减其当年或次年的森林采伐限额。

第二十六条 采伐林木,依法实行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农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

林木采伐许可证由省林业主管部门统一印制,按《森林法》和《实施细则》的规定核发和管理;县以上水利部门管理的江汉干堤及其重要支堤的护堤护岸林木的更新采伐,由其主管部门核发。

采伐林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林木采伐许可证的规定作业,并完成更新造林任务。

第二十七条 采伐林木,必须遵守《森林法》、《实施细则》和以下规定:

(一)国家和省规定保护的天然起源林和珍稀林木,严禁采伐;

(二)坡度为四十五度以上坡地的林木,严格控制皆伐;

(三)凡皆伐面积在五十亩以下的,由县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报县人民政府批准;一百亩以下的,由地、市、州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报地区行署或市、州人民政府批准;超过一百亩的,由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受灾林木,经林业主管部门鉴定,确认失去生长能力的,不受皆伐面积限制;

(四)大面积皆伐林木可能影响区域环境的,必须向有关部门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

第二十八条 运输木材出省、市、县境的,必须持有林业主管部门核发的木材运输证;经验证手续齐全的,应及时放行。木材运输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七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九条 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或林业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执行林业法律、法规和政策,在森林管理中表现突出的;

(二)完成造林绿化任务,成绩显著的;

(三)保护森林资源有功的;

(四)开展林业科研、普及林业科技知识、推广林业先进技术和发展林业教育,有突出贡献的。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的行为,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违反木材运输管理规定的,按以下规定处罚:

(一)无木材运输证或使用失效的木材运输证的,应责令货主限期补办运输证,逾期未补办又无正当理由的,以及使用伪造、涂改的木材运输证,或者以伪装、藏匿方式运输木材的,没收其运输的全部木材。对与货主串通,违章运输木材的运输单位和个人,处以相当于其承运木材价值10%至30%的罚款。

(三)违反规定发放木材运输证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 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规定的林业行政处罚,由县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单位决定并执行。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林业主管部门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问题,由省林业厅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省内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

第五篇:湖北省招投标管理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

第 306 号

《湖北省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6月4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罗清泉

二〇〇七年七月八日

湖北省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招投标活动,维护招投标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标投标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招投标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招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除依法不实行公开招标的项目外,招投标活动必须公开进行。

第四条 省人民政府成立的由发展改革等行政主管部门组成的省招标投标工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全省招投标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

县以上人民政府的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招投标活动的综合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交通、建设、水利、国土资源、信息产业、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规定,负责本部门、本系统内的招投标管理工作。

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和各行政主管部门在省招标投标工作管理委员会的统—指导、协调下,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招投标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本办法规定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必须按分级的原则进入综合招投标中心招投标。禁止任何形式的场外交易。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法限制或者排斥本地区、本系统以外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参加投标。

第二章 招标范围

第七条 下列类型的工程建设项目,不论是进行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还是采购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设备、材料等,均为招标的范围:

(一)大中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

(二)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

(三)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第八条 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基础设施项目包括:

(一)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新能源等能源项目;

(二)铁路、公路、管道、水运、航空以及其他交通运输业等交通运输项目;

(三)邮政、电信枢纽、通信、信息网络等邮电通信项目;

(四)防洪、灌溉、排涝、引(供)水、滩涂治理、水土保持、水利枢纽等水利项目;

(五)道路、桥梁、地铁和轻轨交通、污水排放及处理、垃圾处理、地下管道、公共停车场等城市设施项目;

(六)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七)其他基础设施项目。

第九条 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公用事业项目包括:

(一)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市政工程项目;

(二)科技、教育、文化项目;

(三)体育、旅游项目;

(四)卫生、社会福利项目;

(五)商品住宅,包括经济适用住房项目;

(六)其他公用事业项目。

第十条 使用国有资金投资的项目包括:

(一)使用各级财政预算资金的项目;

(二)使用纳入财政管理的各种政府性专项建设基金的项目;

(三)使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自有资金,并且国有资产投资者实际拥有控制权的项目。

第十一条 国家融资的项目包括:

(一)使用国家发行债券所筹资金的项目;

(二)使用国家对外借款或者担保所筹资金的项目;

(三)使用国家政策性贷款的项目;

(四)国家授权投资主体融资的项目;

(五)国家特许的融资项目。

第十二条 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资金的项目包括:

(一)使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贷款资金的项目;

(二)使用外国政府及其机构贷款资金的项目;

(三)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援助资金的项目。

第十三条 本办法第八条至第十二条规定范围内的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凡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必须进行招标:

(一)施工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二)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三)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类项目,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四)单项合同估算价低于本条第(一)、(二)、(三)项规定的标准,但项目总投资额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

第十四条 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标准的调整,由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招投标管理办公室根据国家规定和本省实际情况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十五条 下列项目可以不进行招标,但在报告工程建设项目时,应提出不招标申请,说明原因,并按投资管理权限,由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准:

(一)涉及国家安全、国家秘密,有保密要求的项目;

(二)抗洪、抢险、救灾的应急工程项目;

(三)利用扶贫资金实行以工代赈、需要使用农民工等特殊情况的项目;

(四)建设项目的勘测、设计采用特定专利或者专有技术的,或者其建筑艺术造型有特殊要求的;

(五)国家规定可不进行招标的其他项目。

第十六条 政府采购、机电产品国际招标的强制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章 招标程序、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

第十七条 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编制招标文件;

(二)发布招标公告或发出投标邀请书;

(三)接受投标人递交的投标申请;

(四)对投标人进行资格审查,向合格的投标人发售招标文件和相关资料;

(五)组织合格的投标人进行现场勘察,并对相关问题作出说明;

(六)编制投标文件,并按招标文件规定的要求投标;

(七)组建评标委员会;

(八)开标、评标,提交评标报告;

(九)确定中标人;

(十)发出中标通知书,签订合同。

第十八条 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在招投标活动中,有关当事人还必须执行下列规定:

(一)招标人在编制和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时,一并提出项目的具体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报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核准;

(二)评标委员会的专家必须从省综合性评标专家总库或子库中随机抽取;

(三)对中标人先行公示,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九条 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国有资金投资控股或者占主导地位的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应当公开招标。

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招标人或其委托的招标代理机构,应当发布招标公告。

必须公开招标的项目的招标公告,应当在国家或省人民政府指定的媒介上发布。被指定的媒介不得收取公告费。

第二十条 省重大建设项目有下列情形之一不适宜公开招标的,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邀请招标:

(一)因技术复杂或者有其他特殊要求,只有少数几家潜在投标人可供选择的;

(二)涉及国家机密或专利权保护的;

(三)受自然资源及环境限制的;

(四)新技术或技术规格事先难以确定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不宜公开招标的。

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的邀请招标,应当在保密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下进行。

第二十一条 招标人有权自行选择招标代理机构,委托其办理招标事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为招标人指定招标代理机构。

必须招标的项目,招标人具备下列条件,且经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可自行办理招标事宜,但必须进综合招投标中心运作:

(一)具有项目法人资格(或者法人资格);

(二)具有与招标项目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工程技术、概预算、财务和工程管理等方面专业技术力量;

(三)有从事同类工程建设项目招标的经验;

(四)设有专门招标机构或者拥有3名以上专职招标业务人员;

(五)熟悉和掌握招标投标法及有关法规规章。

第二十二条 必须招标的项目在定标后,招标人应当自确定中标人之日起15日内,向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招投标情况的书面报告。

书面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招标方式、招标组织形式和发布招标公告的媒介;

(二)资格预审文件和资格预审结果;

(三)招标文件;

(四)评标委员会的组成和评标报告;

(五)中标结果。

第二十三条 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投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

第二十四条 中标人先行公示的具体规定,由省招投标管理办公室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

第二十五条 服务类、货物类项目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项目的招投标程序,由省招投标管理办公室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制定。

政府采购、机电产品国际招标的程序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行政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省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负责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规定,制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医疗器械和药品集中采购等项目以及工程建设项目以外的货物和服务项目的强制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七条 省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负责会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招投标执法检查,并建立投诉举报受理制度,及时纠正和查处招投标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第二十八条 省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负责按照节约成本、方便当事人的原则,对全省各级综合招投标中心的布局作出规划,制定综合招投标中心的运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第二十九条 省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负责建立和管理省级综合性评标专家总库,指导全省各地、各行业建立专家子库并与总库联网运行。

评标专家遴选、淘汰制度和评标工作规则由省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制定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条 省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负责依法组建并指导行业协会开展工作,加强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第三十一条 省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省招投标的统计、分析和培训工作。

第三十二条 各级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应当对进入本级综合招投标中心运作的招投标活动实施全过程监督。根据招标人提供的招投标情况报告,对招投标活动是否进入综合招投标中心规范运作出具书面证明,否则招标无效。

第三十三条 省发展改革行政主管部门在招标投标行政监督管理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会同省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和有关部门提出本省必须招标的项目范围、规模标准以及不适宜招标的项目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二)会同省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对包括规模以下投资项目在内的所有投资项目的招投标,按投资规模划定分级进入综合招投标中心运作的范围,并公布施行;

(三)对必须招标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项目申请报告进行核准时,—并核准项目的具体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和招标组织形式;

(四)对本省行政区域内重大建设项目的招投标进行监督检查;

(五)负责对本省行政区域内工业项目的招标投标过程(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中泄露保密资料、泄露标底、串通招标、串通投标、歧视排斥投标等违法活动进行监督执法。

第三十四条 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招标投标过程(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中泄露保密资料、泄露标底、串通招标、串通投标、歧视排斥投标等违法活动进行监督执法。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水利、交通、信息产业等行业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分别由水利、交通、信息产业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二)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项目和市政工程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三)机电产品国际招标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由商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四)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的项目的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由财政主管部门负责;

(五)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招投标监督管理,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六)医疗器械及药品集中采购项目的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由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属于国家垂直管理的行业、产业和其他新行业、新领域的招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各类招标代理机构的资格认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招投标场所

第三十六条 县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综合招投标中心是政府为社会提供招投标公共专项服务的机构,其提供的服务不收取交易费用,业务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综合招投标中心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从事招标代理等影响招投标活动公平、公正进行的盈利性活动。

第三十七条 综合招投标中心应当及时发布场内招标信息,收集和管理进入中心交易的项目的相关文件资料,向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及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招投标活动中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并协助调查,协助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建立招投标不良行为记录并予公布。

综合招投标中心应当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有特殊要求的招投标项目,设置专门的服务区域。

第三十八条 必须招标的项目,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第(三)、(四)、(七)、(八)项程序必须在综合招投标中心进行。

第三十九条 综合招投标中心应当为招标人进场采用公开竞争的方式选择招标代理机构提供服务。

第四十条 招标人应当按排名顺序从中标候选人中选择中标人。中标候选人除因排名顺序被自然淘汰,或者放弃权力外,凡无法定淘汰情形者,招标人不得将其淘汰。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不招标,将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它任何方式规避招标的,由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招标投标法》的规定予以处罚;对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范围暂停项目执行或者暂停资金拨付。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的,招标无效,由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责令限期改正,并对招标人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国有资金的项目,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范围暂停项目执行或者暂停资金拨付:

(—)不按规定进入综合招投标中心招投标的或者有违反本办法第三十八条之规定的行为的;

(二)有违反本办法第四十条之规定的行为的。

第四十三条 对招标投标过程(包括招标、投标、开标、评标、中标)中的串通招投标、弄虚作假、泄露保密资料、歧视排斥投标等行为,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招投标管理办公室依法予以处理。

第四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指定媒介无正当理由拒绝发布招标公告或无正当理由延误招标公告的发布时间的,由省招投标管理办公室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由省人民政府另行指定。

第四十五条 综合招投标中心及其工作人员从事招标代理业务或者其他影响招投标活动公平、公正进行的盈利性活动的或者违反规定收费的,由招投标管理办公室责令改正;对直接责任人由行政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六条 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招投标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由行政监察部门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第四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认为招投标活动不符合《招标投标法》及本办法有关规定的,有权向招投标管理办公室或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投诉和举报。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2001年11月9日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湖北省招标投标综合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219号)同时废止。

下载湖北省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北省殡葬管理办法(★)

    湖北省殡葬管理办法 《湖北省殡葬管理办法》已经2000年9月27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发布施行。 省长 蒋祝平 2000年10月17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殡葬管理......

    湖北省工商登记管理办法

    湖北省工商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统一各类市场主体的登记事项,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宽松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注册资......

    湖北省劳动模范管理办法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劳动模范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www.xiexiebang.com2009年03月19日来源: 鄂政发〔2005〕49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

    《湖北省著作权管理办法》(定稿)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341号 《湖北省著作权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4月25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省长王国生二○一一年五月五日 湖北省著......

    湖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 第373号 《湖北省机关事务管理办法》已经2014年8月11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11月1日起施行。 省长 王国生 2014年8月29日 湖北省......

    湖北省公证质量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81803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9-01-11 【生效日期】1999-02-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北省公证质量管理办法 (湖......

    湖北省罚没收入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81802 【发布文号】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8号 【发布日期】1989-10-26 【生效日期】1989-10-2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湖北......

    湖北省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湖北省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文明单位建设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文明单位的质量,充分发挥文明单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