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东莞科技馆科普发展的优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浅谈东莞科技馆科普发展的优势
作者:丁丽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6期
摘 要:东莞科技馆以制造业科技、信息科技为博览重点,配合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的战略目标,宣传推介现代制造业发展观念和科技思想,是一个独具东莞制造业产业特色和现代意义的专科科技馆。本文从内在优势和发展优势两个方面谈一下东莞科技馆在科普发展中的优势。
关键词:东莞科技馆科普内在发展优势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25-02 东莞科技馆是配合市委市政府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和“建设文化新城”,实施”科教兴市“的重大科普教育设施,2006年被命名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十佳科普教育基地”。2009年12月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东莞科普教育事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优势条件。1内在优势
1.1 地理、规模和科普教育设备优势
地理优势东莞科技馆位于广东省东莞市新城市中心区行政中心广场西南端,和市政府行政办事中心、会议大厦、展览馆、玉兰大剧院、图书馆、青少年文化宫、群众艺术馆、国际会展中心共九大标志性建筑物耸立在东莞市新城市中心区内。这里交通便利、环境优雅、秀美灵气、充满活力,是集行政办公、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精品。
规模优势东莞科技馆占地面积4完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展示面积1.2万平方米,另有球幕电影、4D动感影院、普通影院,总投资3亿元人民币,其建设规模在全国科技馆行业中名列前茅。
科普教育设备优势东莞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资源丰富,配套设施齐全,主要功能设施优势包括:(1)三个常设展厅: 制造业科技专题展厅—— 包括制造业科技概览、先进制造技术、机器人、制造业与人和社会(即产业链)几个展区,共4700平方米;信息与高新技术专题展厅—— 包括信息科技(信息科技概览、信息技术基础、网络时代、虚拟世界和综合应用)和高新技术(生命与环境、材料与能源、航空航天与海洋)两大部分,共3000平方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启蒙科技展厅—— 主要介绍力学、电磁学、光学、声学、数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共600平方米。
(2)三个影院: IMAX球幕影院—— 华南地区第一家IMAX球幕影院,银幕内径23米,可同时容纳300位观众。
4D动感影院—— 可同时容纳40位观众。
普通影院兼多功能报告厅—— 可同时容纳300位观众。(3)一个平台: 东莞市社区学习电子辅助中心—— 以互联网-无线移动宽带网络为手段,以中小学家教辅助教育、专业技能认证学习辅助和企业机关培训教育为重点,为东莞及周边地区市民终身学习服务的网络电子学习的平台。1.2 特色优势
在学习借鉴国内外科技馆先进布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东莞实际,我们认为把东莞科技馆建设成为以制造业科技为展示主题和现代化意义的专科科技馆,符合东莞作为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特色,符合东莞市民科普需求,符合海内外专业人士的参观兴趣。特色优势主要体现在“本土”和“创新”上。东莞科技馆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本土”和“创新”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突出本地特色,致力主题创新。东莞产业以制造业为主,涉及IT、服装、家具、毛织、五金、机械等众多行业,产品、产业、行业区域扎堆和集群发展的特征非常明显,誉称为“国际制造业加工基地”。东莞科技馆从研究制定总体布展方案和各专题布展方案开始,就没有考虑建综合馆,而是策划构思建专题馆,布展主题和设计技术路线都是创新的。为了突出本土特色,结合东莞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的现状,建设以制造业科技和信息科技为主的专题科技馆,现有8000多平方米展厅中有近5000平方米专门展示制造业科技。东莞科技馆功能定位的总体构思是,配合东莞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的战略目标,充分展示制造业科技发展的历史和现代制造业技术水平及发展方向,宣传推介现代制造业发展观念和科技思想,建设成为一个以制造业科技、信息科技为博览重点,具有东莞地方特色和现代意义的专题科技馆,进而成为制造业科技博览中心(知识形态上的制造业名城)、现代制造业文化导入和培育的载体、产业科技教育的阵地和公众科学启蒙教育的基地。这样的布展主题和思路在国内是没有先例的。
突出互动参与,致力展品创新。东莞科技馆300多件(套)的展品展项80%以上是创新展品,90%以上具有互动参与和多媒体声光电交互体验的特点。展品构思比较新颖、科技含量比较高、互动性比较强、集娱乐性、艺术性于一体,把深奥的科学原理变成生动的展示情节,把静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的产品变为动态的展品。无论从技术路线、游客体验效果还是软硬件配置等方面,都有创新。整体布展设计及施工也是创新的,在环境效果、使用的新型材料、环境设备设施以及造型效果创新上均作了较多的探索和实践,诸如灯光、浮雕、展示牌、说明牌、背景画、展台、展柜等布展表现形式方面,较好地做到了科学技术和展品展项与布展装饰的有机结合,有效地营造了一个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具的空间环境。2 发展优势
2.1 创新科学管理制度 责任意识强
东莞科技馆是东莞科学技术局下属的事业单位。东莞科技馆的管理模式是采取馆长责任制,下设8个部门分别是;展教部、影视部、物安部、外联部、科学家俱乐部、拓展部、财务部和办公室。
东莞科技馆在展馆的管理手段上,东莞科技馆已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并在国内展馆中率先使用“中央控制系统”对展品实行中央控制,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为了加强管理,强化责任意识,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位员工的业绩,激励员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东莞科技馆还开发了一套360度“员工绩效考评系统”,其软件平台是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结合东莞科学技术博物馆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在东莞科技馆三年的绩效考核实践基础上,采用模块化的方式,用系统的方法评价员工岗位工作表现、工作效率和效果,简化了考评程序,提高了考评的效率和科学性。目前正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尝试运用平衡计分卡这一被《哈佛商业评论》誉为“75年来最伟大的管理工具”,来构建战略管理和运营控制体系,希望通过实施平衡计分卡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促进协调一致,落实科学发展和提高执行力。2.2 工作团队素质较高,服务意识强
科技馆在编工作人员中,博士2名,高级工程师6名,中级职称人员18名,本科或以上学历的占在编人数的90%。目前工作人员的总数已达到170人。
为了进一步提高科技馆工作队伍的素质和加强队伍的服务意识,我们经常开展培训课,建立培训制度。要求每个受训后的员工无论从服务意识、业务知识、管理水平和还是职业道德都有所提高。推行微笑服务、做到礼貌、热情、周到,让观众感受到东莞科技馆是我市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和学习文化的阵地。
(1)组织培训,加强业务知识和强化服务意识。我们把员工业务和礼仪培训纳入工作计划,定期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业务和礼仪培训。我们编写了展教员技术培训教材,开展了公文写作培训、岗前培训、讲解员发音技巧及讲解技巧培训、展教员展品操作技能培训等等,同时邀请专业的礼仪老师,举办了累计15天的全体员工礼仪培训活动,与黑龙江科技馆进行相互学习培训。为了确保培训效果,我们每年每季度都举行员工考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2)组织考察借鉴,总结经验。我们每年都组织不同部门的员工到其他科技馆同行参观学习,总结其好的方面和不足的地方,取长补短,避免在今后工作中走弯路。2.3 科普活动不断创新。2.3.1 科普临展
我馆及时追踪科技事实热点,及时展出与热点相关的科普临时展览。如2006年在全市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时期,7月在东莞科技馆前厅展出了《科技东莞专科展》,对“十五”以来全市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了总结和评价。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的5月30日在科技馆前厅展出了《地震科普知识专题展》,并举办现场义卖《东莞科技馆之旅》,为灾区筹款活动。开展了防震抗灾专题活动。2009年7月首次举办了涉外临时展览,与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联合举办了“永远的达尔文”教育巡展(东莞站),到现场参与和观看展览的总人数超过1万人;2010举办“世博看点”专题展览与上海世博会同步,在科技馆大堂举办专题展览,以100多张图文展板进行展示的形式,结合独特的展览结构,系统地向游客们介绍世博会的相关知识。2.3.2 科普互动剧
2009年12月24日-26日,我馆成功争取了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中国科技馆、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作为主办单位,联系了二十多位重要领导和专家及国内约二十家科普场馆参加研讨会。会议的举办,对于在全国范围内搭建科普剧交流共建平台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2009年12月24日,我们成功举办了“东莞市科普剧全国邀请赛”,我馆科普剧团的剧目《父亲的礼物》得到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以绝对优势获一等奖。12月25日,在首届全国科普剧创作表演推广研讨会暨东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幕仪式上,该剧作了汇报表演,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07年至今已在馆内演出70多场次,在社区和学校演出20多场次,观看和参与观众超过8万人次。
2.3.3 科技下乡拓展科普教育途径
2006年6月23日,我馆将20多件展品和一些机器人带到横沥镇,通过展示科技成果、科技展品,让市民更好地了解我市科技工作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成就,激发公众参与科技的热情,提高广大市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2007年3月20日,我们参加了东坑镇的“二月二卖身节”民俗活动,将部分可移动的展品、科技东莞专题展的部分展板和智能机器人演示、培训等搬至现场,让高科技与东坑镇群众亲密接触。2008年4月,东莞中学松山湖分校举办科技节,邀请了我馆科技人员做电子学习作专题讲座。我馆还将部分可移动展品运到该校展示,受到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我馆领导和学校领导约定今后进一步加强合作。2008年我馆科技下乡的主要内容还有派科普互动剧团到馆外各单位演出,先后在莞城街道、南城新科电子厂、厚街镇冲口村、长安镇乌沙小学等地表演,吸引了各类观众共计约5000人。2010年3月底,我馆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与了大朗镇崇文小学举办的第六届科技节活动。活动中,我馆在该校演出了科普剧《父亲的礼物》,受到了该校全体师生的热烈欢迎,观看演出的师生达1000多人。
参考文献
[1] 《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掠影》东莞科技馆出版内部资料,2005年。
第二篇:参观东莞科技馆有感
参观东莞科技馆有感广东省东莞市 东莞塘厦第三小学 五(1)班 张翠娟
星期五的早晨,空气特别清新,天空格外明朗,学校组织我们四五年级的学生到东莞展览馆参观学习。
我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来到了东莞展览馆。那是一座气势磅礴,设计精巧,布局雄伟的现代建筑。场馆的阿姨向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展馆,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到里面参观了,心里想着里面一定有很多神奇而又不为人知的东西。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二楼,东莞制造业新城的面貌瞬间呈现在我的眼前,看得我有点眼花瞭乱。那些模型虽然细小,但是清晰可见。你看,宽阔优美的松山湖大道,明如带子的东江河,各间出名的大酒店高高耸立,不计其数的高楼大厦错落有序,加上金碧辉煌的灯光,仿佛看到了万家灯火下祥和的东莞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脚下一幅别致的玻璃地图,加上星星点点的灯光,向我指明了东莞各镇的地理位置。我于是仔细寻找着塘厦的位置,正好在东莞地图的下方,和深圳原来是那么接近啊!二楼还有各式各样的工业展品,款式新颖的电脑展品,电子产品和很多家用电器,有些甚至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产品……这些东西看也看不完,数也数不清,这真不愧是东莞制造业名城啊!我为自己生活在东莞而感到无比的自豪!接着是一楼的展览厅,那里有唯妙唯俏的蜡像,你看那栩栩如生的织布工人,茂盛的大榕树,热闹的市场,仿佛使我们又回到了从前的生活,这不正是爷爷说的那种生活吗?鸡鸣蛙声,男耕女织。从世界闻名的鸦片战争,到烽烟滚滚的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在音响和灯光的配合下,使我们仿佛回到了昨天。
第三篇:东莞龙文教育的优势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九年的义务教育生涯已接近尾声,很多学习好的同学都希望能考进重点高中、学习较差的则希望能考一个普通的高中不至于被拒之门外,目前中考的钟声将要敲响,一次次面对试卷上不理想的分数怎么办-------龙文教育的导师较专业的指导学生让他们在最后的冲刺时间里试卷上不满意的成绩变成满意。
龙文教育"一对一"教学的优势龙文学校经过10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绩,凸显出一对一教学模式极大的优势。为方便家长朋友更进一步的了解一对一教学模式的优势,现将龙文教师"一对一"教学的优势做一简单介绍:
1、个体针对性极强。不像培训班的班级教学方式,"一对一"教学是一个老师只针对一个学生。这样一来,老师对单一的学生学习情况会更加了解,根据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针对性授课,相比培训班的“平均用力”,教学效果更有保证。
2、学习更具交流性。在"一对一"教学的氛围中,学生和老师都处于比较随意自由的状态中,因此彼此的交流也可以随时进行。学生有任何问题也可以随时向老师反馈,并及时得到解答。而如果在培训班上课,学生有问题也只能在课后请教,老师与单个学生不会有充分的交流时间,因此学生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上课时间更自由。相对于培训班的定点定时上课而言,"一对一"教学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可以根据学生具体安排随时更改调换时间。特别是在学生户外活动比较多的假期,"一对一"教学时间的可调节性,会较受学生欢迎。
4、侧重查漏补缺。一般来说,好的家教并不是“教”,而是“补”,就是老师在对学生的测试之后,发现该学生知识点的缺漏之处,再对症下药。"一对一"教学中老师主要的补课方式也是用一个类型的题目来开发学生思路,使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训练,掌握知识要点并在针对性特强的练习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相比班级上课,节省孩子很多时间。
5、三维一体高效学习管理体系,治标又治本。龙文教育经过多年的潜心实践,总结出1对1授课教师,作业吧辅导老师、学管师三方共同协管同一孩子,1对1授课教师着重于知识教学,作业吧辅导老师着重于知识巩固,学管师着重于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三方通力合作,达到学习问题既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东莞龙文教育的教学方式是独特而又高质量的,如果说中考是一道紧闭的关卡,那么龙文教育的导师便就是指导你如何打开这道关卡让你顺利的通过,临近高考的你是不是感觉到“山重水复疑无路”,请到东莞龙文教育你会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四篇: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东莞经济贸易发展的状况
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东莞经济贸易发展的状况
08工商管理1班No.3陈焕花
【摘要】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超越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国家竞争优势的认识,本文通过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转化为地区的竞争优势理论展开讨论,通过对东莞竞争优势的分析,得出东莞快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对东莞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贸易理论 东莞 经济 竞争优势
一、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在20世纪80~9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著作。这三部著作一脉相承,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论述了“竞争力”的问题。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着眼于全球范围,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论述如何将一个国家拥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并指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未必具有竞争优势,从而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
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取决于6个宏观因素:生产要素状况(factor conditions),需求状况(demand conditions),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态(firm strategy,structure,and rivalry),机遇(chance)和政府(government)。其中前4个为基本因素,后2个为辅助因素,它们共同决定一国是否能创造一个有利于产生竞争优势的环境。波特以这基本因素为基础,建立“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见图1-1。
图1-1 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
任何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的过程都会经历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特别重视各国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强调通过主观努力来获取竞争优势地位的重要作用。波特将一国优势产业的发展划分为4个依次递增的阶段:
1、要素推动阶段。在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所拥有的优势,这一阶段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主要来自于通过大量使用本国廉价的资源所造成的低成本。
2、投资驱动阶段。这一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持续的大量投资可以大量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这一阶段,企业仍然在相对标准化的、价格敏感的市场中竞争,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就业大量增加,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成本大幅度提高,一些价格敏感的产业开始失去竞争优势。
3、创新推动阶段。这一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中整个价值链的创新,因此企业应特别重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依靠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效增强竞争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从而较长时间保持竞争优势。
4、财富推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的创新、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都会出现明显下降现象,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推动,企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企业注重的是保持已获得的竞争地位而不是进一步增强竞争力,投资和创新的热情消退,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通过对政府施加影响来达到保护企业的目的。
二、东莞经济贸易发展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分析
东莞北接广州、南临深圳。借改革开放、广东先行一步之“天时”,凭毗邻港澳之“地利”,东莞诞生了首家对外来料加工企业,创新出“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正是这种模式创新,让“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外向型发展模式一度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东莞因此也率先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30年来,东莞从一个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一举跃升为颇具影响力的国际闻名的制造业加工基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为我国改革开放史书写了精彩的一章,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东莞奇迹”。
(1)、从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东莞的竞争优势如下:
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东部,原是一个传统农业县。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后,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区,而东莞成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从此,东莞搭上发展的高速列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当年,在港商可能的一众落脚点里,东莞的条件看起来并无多少突出的地方:东莞虽然也有大量的海外东莞籍乡亲,但比起潮汕、江门的五邑显然相形见绌;东莞本地并无多少工业基础,这一点也比不上顺德、南海,但是,30年后的今天,东莞却成了珠三角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几年前红极一时的顺德模式却陷入了危机。到今天,一提到珠三角的制造业,东莞的IT制造业就成了当然的代表。那么,东莞凭什么?
东莞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天时是改革开放和香港的产业转移,地利是濒临香港、深圳,是来往广州、深圳的必经之地,人和则是东莞抓住了机遇,大干快上。
显然,在这三个因素中,地利的因素更为根本。改革开放和香港产业转移对广东其他地方也同样具备,而这些地方当然也准备“大干快上”。深圳知名民间区域经济观察者金心异就认为,东莞的成功,除了表明了体制优势的不可替代外,又一次证明了地缘优势的一本万利。生存于三座国际性大都市的夹缝中,是东莞城市发展的巨大压力,却是东莞经济成长的难得条件,是其他同类竞争主体无法企及的独特优势。这就不难理解,在广东省内,同样面向香港、接续深圳,在九龙、罗湖到东莞市区、惠州市区直线距离几乎相等的情况下,仅因与广州距离的相对疏远,惠州与东莞虽比邻而居,甚至还曾一度是东莞直接的行政上级的所在地,却永远谱写不出东莞那样的辉煌。
而广、深都誓言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所以自1990年代初以来,两地的低附加值“三来一补”产业也开始转移,加上此时台湾的电子和IT产业开始转移大陆,东莞政府大力支持外来企业的政策,这些都成了东莞经济后来超越其他竞争对手而一枝独秀的重要推手。
东莞的竞争优势可以利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进行简单总结,如下图2-1。
(2)、东莞经济贸易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①、要素推动阶段。1980—1994年,东莞抓住撤县改市、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等历史机遇,以“三来一补”为切入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 全面启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以发展加工贸易为特点的工业基础,产业结构完成了从以农业为主到以工业为主的转变。
②、投资驱动阶段。1994—2000年,东莞在巩固港资的同时,把招商引资的着眼点逐步转移到台湾、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上,重点引进一批国际大企业,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奠定了东莞在世界经济分工中加工制造的地位。
③、创新推动阶段。2000年之后,东莞审时度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的目标,大力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积极扶持民营企业,营造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优势。城市面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城市功能进一步加强,现代制造业名城已经初现雏形。
④、财富推动阶段。2006年以来,东莞再次对自身的发展作出重新审视,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努力把东莞打造成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热土、宜居生态城市、和谐幸福家园。
三、东莞经济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加速推进引资模式创新,开创利用外资的新局面。
1、加快对外形象推广。以提高东莞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为目标,突出展示东莞营商优势,同时充分反映东莞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城市形象、产业定位、发展理念和文化内涵,在重点招商区域和产业领域加大宣传力度,使东莞的国际化形象更加鲜明,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2、加速推进招商选资。有方向、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投资,优先引进高投资强度、高科技附加值、高税收贡献的项目,优先引进关联度高的龙头型项目、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型项目、产业链和供应链较长的综合性项目,优先引进掌握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不选投资总额低于100万美元的项目,坚决不选高污染、易燃易爆、危险性、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
3、积极开展专业招商。组织行业专业人才或聘请国内外业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对相应的产业领域和地域进行招商。借鉴我市驻日联络事务所的做法和经验,在有关国家和区域根据发展需要采取多种形式设立招商机构,或委托国际专业招商机构开展中介招商,建立良好的合作推广关系和有效的合作推广网络。
(二)加速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水平。
1、全面推进产业调整。鼓励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及上市公司前来投资;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引进研发机构,加工制造更多地进入ODM,提升加工贸易向更深层次发展;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建成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和供应链管理中心,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同时,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2、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抓好纺织、服装、化工、建材、轻工、机械等重点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整机制造、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有选择地发展重化工业,努力在发展电气机械制造、特殊车种制造、汽车零配件、精密装备制造和精细化工等方面实现突破。
(三)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1、以园区为龙头和依托,大力推动加工贸易集聚发展。
2、实现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改革的新突破。
3、努力创造适宜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综合市场环境。
4、继续加大推动内销工作力度,努力扩大外资企业内销业务。
(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积极实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策略,鼓励优势产品先“走出去”。发挥电子、轻纺、服装等行业的优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东莞,实现市场拓展和企业跨区域扩张,培育一批“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外向型民营企业,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内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境外加工贸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境外资源开展加工装配、投资办厂,催生和培育一批知名企业,提高我市外经贸发展水平。
(五)积极协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充实机构力量,培养专业化的队伍,以适应国际市场和外源型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宣传指导力度,鼓励和协助企业积极应对各种国际贸易摩擦,同时为企业应对各种国际贸易摩擦创造有利条件。
(六)优化行政服务,促进外源经济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为突破口,以提供全程服务为手段,优化企业服务。在审批、建设、生产经营等环节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全面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投资前和投资后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提到最高,把企业办事成本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东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2】张晓甦,《国际贸易》,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08。
【3】经济日报,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探索发展新路,2011-04。
【4】深圳新闻网,解读中国近30年经济奇迹典型:东莞模式,2008-11。
第五篇:发展优势
存忠:对黑龙江发展优势的几点认识
(2005-2-7 9:25:38)
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方存忠:老工业基地留给我们的究竟是包袱还是财富,是阻力还是动力?黑龙江省所处的区位究竟是优势还是劣势?与国内其他省市相比,黑龙江省具备六个方面的比较优势:基础雄厚的产业优势,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丰富充裕的资源优势,为加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无与伦比的生态优势,为加快发展拓展广阔空间;潜能巨大的地缘优势,为加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鲜明独特的人文优势,为加快发展营造了社会环境;重点倾斜的政策优势,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新一轮加快发展的热潮中,黑龙江省具备其他省份所无法比拟的六个方面的优势。
一、基础雄厚的产业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要特征的老工业基地,曾为我们赢得了“共和国长子”的荣耀与自豪,同时也承受了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补轻工业短腿的冷遇与无奈,虽然我们还存在经济总量增长缓慢、资本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但是,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拥有一批国家重点大中型骨干企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竞争优势逐步增强,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装备制造业独领风骚,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增强竞争力的前提。黑龙江省最大的产业优势在装备制造业,现已形成了以发电设备、机床设备、机车车辆、农业机械、工程机械、微型汽车、石油化工、煤化工及食品等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三大动力”、哈航集团、轴承集团、一重集团、大庆油田等一批“国宝”级企业,许多产业和产品处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如锅炉及原动机制造、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木制品等行业比较优势在全国居第一位,石油制品、人造原油生产等行业比较优势在全国居第二位。实力雄厚的装备制造业在黑龙江省工业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推动黑龙江全省工业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支撑。在黑龙江全省经济总量中,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超过50%,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黑龙江省所拥有的世界上少有的配套齐全、结构合理且发展势头强劲的装备制造业,恰恰迎合了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完全有能力有条件舞起振兴工业的龙头,黑龙江的振兴恰逢其势,并非梦想。同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主要依靠国外装备和技术,黑龙江省依托良好的重化工业基础,增强产业竞争优势,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抢占国际国内庞大市场正当其时,潜力非凡。
2.十大主导产业竞争优势增强,成为加快发展的驱动轮。主导产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牵动作用。除了装备制造业以外,黑龙江省确立的石化、食品、医药、电子、汽车、煤炭、机械、电力等十大主导产业不仅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而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十大主导产业基础雄厚,规模较大,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在国内同行业居重要地位,仅石化、食品、能源、医药等六大主导产业,规模在全国同行业居前列的龙头企业已达33家,生产能力居亚洲或国内前列,生产的产品在全国位居第一的已达12种,产品数量也很可观,如原油、木材、电站成套设备等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天然气、工具量具、中小轴承等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十大主导产业对黑龙江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突出,机械、石化、食品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的总产值占黑龙江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到41%,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三个新兴产业的工业增加值5年增长了70%,成为黑龙江省工业经济
增长的一大亮点。黑龙江全省工业在已经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2004年又继续保持了良好的态势。可见,依托强大的主导产业,牵动黑龙江全省经济整体发展和快速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3.六大产业基地集聚效应初显,为经济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具有巨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集群战略已经成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黑龙江省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重点发展了装备制造、石化、能源、食品、医药、森工六大基地。目前,六大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集聚初露端倪,带动效应不断扩大。如装备工业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配套协作体系不断完善,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度不断提高;以大庆为龙头的石化产业带初步形成;能源工业、食品工业加大了产业集中度,增强了发展后劲,其中,哈尔滨、绥化南部区域的制奶业已有百家以上大企业;医药工业以哈药集团为龙头,园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医药工业整体竞争力不断提高,等等。资料显示,2004年1-10月,六大产业群实现销售收入2572亿元,占黑龙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91.3%;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占全部工业利税和利润的96.6%、98.7%。黑龙江象表明,六大产业基地已成为提高黑龙江省竞争力的主要力量,为不断推动黑龙江省形成快发展大发展的强势,在日益崛起的“第四增长极”中占有重要位置提供了现实基础。
二、丰富充裕的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
21世纪,谁掌控了资源,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自然资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经济增长具有稳固的支撑作用。黑龙江省的煤、木、粮、油和土地及淡水资源,在新一轮竞相发展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为我省传统产业调整改造、换代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1.土地资源丰富,是吸引投资的最重要因素。同时,工商建设用地后备资源充裕。即将建设的哈大齐工业走廊,近中期规划用地451平方公里,相当于香港面积的5倍;远期还将规划420平方公里,把土地开发和盐碱地整治结合起来,使其成为黑龙江省具有吸引力的一大亮点。耕地后备资源丰富,通过对现有耕地整理、灾毁土地整理、撤村并屯土地整理等措施,预计到2005年黑龙江全省可新增耕地264万亩,是1999年以来5年间建设用地总量的4.9倍。
2.电力资源供应充足,为加快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源。经济要增长,电力必先行。电力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是必不可少的动力源。近年来,我国多数地区电力供应十分紧张,已经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黑龙江省作为能源工业基地,电力供应充裕,现有电力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到2010年可达到2200万千瓦。不仅如此,生产电力的煤炭资源丰富,储量高达221亿吨,占东北三省的72%。黑龙江省电力供应稳定,电价较低,每度电的平均价格大约只有南方省份的一半。特别是可利用地缘条件低价从俄罗斯输入电能,为发展高耗能产业提供可能。可见,黑龙江省电力资源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电价成本上,都具有较大优势,将对黑龙江省加快发展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
3.煤、木、粮、油自然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为加快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支撑。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的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建立在强大的能源供给规模基础上,尤其是对煤、木、粮、油等自然资源的需求,而黑龙江省在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占全国采掘工业的1/4。许多大企业看好了这一点,大唐、国电、华电、华能及山东鲁能将分别在双鸭山、鹤岗、七台河建设煤矿和大坑口电厂。煤的深加工也可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以原煤发展煤化工,其附加值可增加十数倍。此外,在国家把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
务,强调要在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增值转化上下功夫,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之际,黑龙江省煤、木、粮、油等开发潜力就是加快发展的后发优势,更是吸引省外投资者的竞争优势。如果我们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施“以化补油”战略,抓好煤的“四转一开发”,促进林木资源由采伐向培育保护转型,实施林浆纸一体化,就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不断增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后劲。
4.淡水资源充沛,为投资者生产经营及生活提供重要条件。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东北则是降水和可开发的水资源相对多,耕地资源也相对多的唯一地区,其水土资源配置以黑龙江省为最佳。”可见,面对国家淡水资源严重紧缺,不惜巨资“南水北调”的严峻形势,黑龙江省充沛的水资源,不仅成为我们加快发展的又一亮点,而且为投资者舒心生活、企业正常生产提供重要条件,更为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三、无与伦比的生态优势,加快发展的广阔空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是一个地区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为此,世界各地不惜巨资建设生态城市和地区,联合国每年都要评出一批适合人居的城市。黑龙江要实现大发展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我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依托。
1.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是支撑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三江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为集中的湿地,已被列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在全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下,黑龙江省这种独具特色的生态资源,将成为黑龙江全省乃至全国未来发展的稀缺资源,成为支撑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弥足珍贵的物质基础。
2.优势明显的绿色农业是加快发展的特有品牌。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入和健康理念的变化,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迅猛增长。据有关机构预测,未来二三十年是绿色食品生产和销售高速成长的时代,到2030年,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将占总量的80%。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农业大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黑龙江省绿色农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应该成为我们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巨大资本。特别是加入WTO之后,面对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我们的农业要实现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赢得迈入国际市场门槛的“绿色护照”,必须发挥这一独特的优势,“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3.前景看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将成为拉动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种朝阳产业。这是我们在新一轮全国旅游发展竞争中的强项,我们只要充分发挥这些基础性、资源性、区位性的独特优势,就一定能够按照“春季活力世界、夏季清凉世界、秋季多彩世界、冬季冰雪世界”的目标,把黑龙江省打造成蜚声全国、名扬海外的旅游热点城市。
四、潜能巨大的地缘优势,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从传统经济地理学角度看,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陲,是中心经济发展的末端和边缘,但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的时代潮流中,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特别是在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们所处的区位正由“边缘”向“中心”、“末端”向“前沿”转化,传统的劣势已变成现实的优势。我们必须运用时代的眼光,站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来看待我们的地缘优势。
1.地处“南沈北哈”轴心经济带,为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支撑。东北振兴是区域的振兴,是整体的振兴。在实施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过程中,由于经济的互补和产业的关联,东北三省已经构成了以“南沈北哈”轴心经济带为骨架,以“沈大长哈”都市圈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在这个经济共同体中,黑龙江以其辽阔的腹地,为东北的振兴提供重要支撑。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哈尔滨的辐射牵动作用,以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为重点,打造哈大齐重化工业带,使之与“南沈北哈”轴心经济带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共同参与国际分工,共同创造对外竞争优势。
2.与俄毗邻,是扩大对俄科技经贸合作的桥头堡。毗邻俄罗斯的地缘优势,是国内其他省份无法替代的天然条件,对俄开展科技经贸合作是黑龙江省的传统优势,也是打破末端经济状况的关键所在。从地理位置看,黑龙江省的东部和北部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有3045公里水陆边界线,是国内通往俄罗斯的重要通道。凭借沿边地理优势,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建设,我们已经开通了25个对俄贸易口岸,构成了水陆空健全、陆海空联运、客货运兼有的过境通商方式。同时,近年来,省内以哈尔滨、黑河、绥芬河、同江等城市为重点,坚持“南联北开”,为吸引国内发达地区参与对俄科技经贸合作,开发建设了一批对俄出口加工、科技合作、商贸、物流、旅游及金融服务等项基础设施,这些都将成为黑龙江省及全国各地加大对俄开放的阵地和平台。占据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地缘优势,黑龙江对俄科技经贸合作的龙头地位当之无愧。
3.位居东北亚中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们打开国门、打破国界,把黑龙江省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去考量,黑龙江省正处在东北亚经济贸易区的中心位置,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北部和东部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与俄罗斯相邻,境内有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从俄罗斯出海,直达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哈尔滨为枢纽的滨绥、滨洲铁路大动脉,经满洲里、绥芬河直通俄罗斯,省内有直接飞往俄罗斯、日本、韩国的航线7条,这些都为东北亚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已经开通的25个沿江贸易口岸和若干个中俄贸易互市区,为东北亚区域内各国、各地区的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重点倾斜的政策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经济发展,既需要产业基础、自然资源、地缘优势等内生力,也需要外在支持力。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等一系列倾斜政策相继出台,无疑为黑龙江省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1.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国策,为催生“眼球经济”效应、加快老工业基振兴注入了“强心剂”。在国际新一轮产业转移、资本转移步伐加快和国内新一轮加快发展之际,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优惠政策,为奋进乏力的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吹来了一股强劲的“春风”,成为国内外关注和投资兴业的一个新热点和新亮点,加快了振兴腾飞的步伐。如国家实施加大国有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的资本金投入、在8个行业试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对具备条件的矿山和油田适当降低资源税额标准、实行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和企业所得税优惠等税收政策,特别是出台的灵活处理银行不良贷款、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豁免陈欠税金等优惠政策,为国企改革扫除障碍、攻克堡垒、加快转制创造了条件。目前,黑龙江省已对诸多国有企业不良贷款进行集中处置,通过卸包袱吸引了国内外诸多投资者前来投资与合作。今年中央经济政策取向仍向东北地区倾斜,支持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大石油、煤炭等行业技术改造投入;选择煤炭、森工、石
油等陷入困境的资源型城市进行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试点,等等。这些优惠政策无疑将对黑龙江省集聚域外资本、人才、技术,攻克体制性问题,突破结构性矛盾,加快发展振兴步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带来更大的商机。
2.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为推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粮食生产是东北农业的核心。建设东北商品粮基地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的资源基础,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中央把黑龙江省作为先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地区,并实行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补贴及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扶持措施,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前所未有。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极大地调动了黑龙江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食生产大丰收,四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1200多万亩,预计粮食总产627亿斤,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收入增加500元,全年达到3000元。正是得益于对农民实行“两免”、“三补”政策,不仅降低种粮成本,减轻农民负担,而且改善了农民种粮条件,对更大范围地吸引跨国公司和著名企业来黑龙江省建立新的粮食产业生产加工基地,迅速提升黑龙江省食品加工业的产业市场竞争力,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不断推动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大发展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黑龙江省被纳入国家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试点,为引入战略投资者提供了可靠保障。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首要任务,而国企改革的核心就是产权制度改革,突出的矛盾是妥善解决职工的安置问题。随着黑龙江省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将有大批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能否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事关全社会的稳定,事关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成败。国家把黑龙江省纳入实施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为我们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加快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黑龙江省已初步形成了以“三条保障线”为基础,“两个确保”为重点,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已有886户企业、50.4万人启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黑龙江全省新增就业50.2万人,有49.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为黑龙江省经济的腾飞解除了后顾无忧。由于解决企业冗员,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了企业改制,现已有60%的企业正在与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进行招商洽淡。2005年还有80万国有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将会引来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参与企业改革和发展,为加快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献力。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蕴含着巨大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认清省情,发掘优势,是把握发展方向、明确发展定位、创新发展举措、加快发展步伐的重要前提。着眼时代,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加快发展、实现振兴的必然选择。发扬“四大精神”,坚忍不拔,脚踏实地,艰苦创业是加快发展、实现振兴的必要条件;目前省委已经明确了发展思路,只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迎来辉煌的明天,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