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莞广电发展思考
省广电局领导高度评价东莞广播电视事业发展
今天下午,在我市组织学习的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领导专程来到东莞广播电视台视察指导工作,他们对我市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工作人员继续努力把东莞广播电视台打造成地方强势媒体。
东莞广播电视台经过一年来的发展,节目收视率节节高升,品牌形象不断形成,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视察组一行先后参观了电台节目直播间、电视节目演播室、阳光网站,了解了东莞广播电视台节目制作流程。在《今日莞事》演播室,黄永贵台长介绍,这个节目贴近民生,是一档在东莞地区收视排行第四的节目。视察组成员表示,东莞的电视节目要贴近民生,贴近群众才能赢得受众,才能在竞争中取胜。下午4点,视察组成员在《准点新闻》直播间即时收看了16:00播出的《准点新闻》,并对东莞广播电视台快捷、及时地传播新闻资讯大加赞赏。
在宣传栏旁,东莞广播电视台台长黄永贵向视察组成员介绍了东莞广播电视台一周年台庆系列活动盛况。3月19日在全市32个镇区同时举行的台庆宣传日活动,主持人与听众、观众互动的热烈场面,3月28日晚,盛况空前的台庆颁奖晚会,感染了在场的与会人员。他们说东莞广播电视台举办这样的活动拉近了广电人与群众的距离,树立了东莞广播电视台在受众中的形象。
视察组成员来到阳光网站,了解到东莞阳光网融合了广播、电视、新闻资讯等资源后,指出东莞广播电视台利用资源优势开办东莞阳光
网是具有先见之明的举措,走在全省前列。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纪检组组长王辉即场慨叹,“东莞阳光网开办得非常好,优势十分突出。”省广电局副局长陈一珠告诉记者,“以东莞这样一个地级市来讲,能够按照自己的发展实际来摸索出有东莞特色的电视节目品牌,相当的不错。”通过参观,她感觉东莞广播电视能够满足东莞人对信息以及娱乐活动的需求。东莞广播电视台从硬件、软件、人才和网络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拥有了自己的品牌栏目,如《准点新闻》、《今日莞事》等。她特别提到东莞阳光网通过集中广播和电视的优势,提供新闻、娱乐资讯,方便群众了解信息,还搭建起了政府与市民沟通的良好桥梁,发挥了很好的网络传媒作用。
她同时指出,东莞广播电视台要根据观众的需要,突出东莞地方特色,将节目办成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做到让群众一到某个时段就主动打开电视机看节目的效果。希望在今后东莞的广播电视事业能和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争取在全省走在前列,实现排头兵实践的目的。
发表于:2008-03-01 11:15:02 作者:黄永贵 | 评论:1 | 收藏
黃臺長講的很好!對于区域性电视台是应该注重民生类节目,符合当地民众需求,利用互联网和节目本身所产生的互动.是一石三鸟的方法.资金短缺和不成比例回收对于广告经营的严峻考验;1:境外电视台的威胁 2中央电视台的压力 3省级电视台的落地 4政府监管力度加大 5广告收入不足与节目质量睇下形成的恶性循环都是阻扰地方电视台發展的一个因素,因为资金回收与节目成本不成正比,造成地方电视台的一大门槛.收视率
發展地方电视台,首先取决于当地民众对于电视台的忠诚度!所以应该有一个观众意向信息收集系统(而且是即时),做一个符合当地观众特色的民生综合类节目.因而提高收视率.电视台广告架构的整合与统一,避免了靠关系而产生的内部恶性竞争,在有足够的/长久的收视率的情况下發展当地广告赞助商.真正互动
互联网的普及会分流了电视台观众是必然的,如何从营销手段和技术系统中突破传统的营运模式是地方电视台所必须要走的路
第二篇:广电发展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电网络发展之道
摘要:结合解读国家及广电总局等部委“三网融合”有关政策,通过与电信运营商比对、列举与广电网络竞争的视频业务模式等,找到广电网络的发展差距,提出“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网络发展的思路以及当前工作着力点。
关键词:三网融合 现状 整合 “竟合”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通过的一项重大决策,使得业内期盼了近十年的 “三网融合”终于从理想走进现实,而且“三网融合”在2010年3月份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被再次写入,而物联网则首次写入报告并予以高度的关注,业内人士都知道,物联网实际上也是“三网融合”的一种应用形态。可见,“三网融合”的确是大势所趋,事关国家的发展战略,事关国家的核心利益。在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中,确立了我国“三网融合”推进时间表及工作要求,即: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年至2015年,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三网融合”要求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企业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鼓励广电企业和电信企业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网融合”指的不是基于三个网络的融合,而是基于内容
和业务的融合。当广电网和电信网实现双向准入后,将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也会出现很多融合的新业务,如用户在互联网和手机上今后可以看到各种电视节目,电视机也可以当电脑使用,能够用来上网、收发邮件等。可以肯定的是,“三网融合”一旦实施,不管广电和电信谁吃亏、谁得利,不管广电、电信在“三网融合”中谁能笑到最后,关键是这项政策肯定能让老百姓得利,国家一定要加强对网络监管,保证国家信息安全。所以,“三网融合”代表了行业发展的趋势。
“三网融合”或数字化进程中广电网络的现状
自2003年广电总局开始在全国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以来,按照总局数字电视推进计划表,全国各地有线数字化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据官方统计,截至于2009年底,全国已有229个城市进行了数字化整体转换,100多个城市完成了转换,广西、海南、宁夏完成了全省(区)的数字化整体转换,北京、天津、青海、贵州、吉林等省(市)转换率超过50%;至2009年底,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1.74亿户,数字电视用户达6199万户,占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的35.63%,比2008年增加1672万户,增长36.94%,是2006年数字电视用户发展以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其中双向网络覆盖用户超过3000万户,说明各地在推进整体转换的同时,特别注意加快双向化改造。整转的同时,加强本地化服务,大力开发高清电视、视频点播、电子政务、电子支付、生活资讯等多种新业务,使电视机逐步成为家庭多媒体信息终
端;另外付费数字电视用户705万户,占全国有线户数的4.06%,比2008年增加256万户,增长57.02%。2009年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总收入391.01亿元,占全国广电系统总收入的23.52%,比2008年增加21.51亿元,增长5.82%;其中有线电视收视费达269亿元,占总收入的16.18%,比2008年增加19亿元,增长7.61%;付费数字电视收入25.42亿元,比2008年增加11.21亿元,增长78.89%。
从以上数字上看,与自己比,广电网络是在发展,但与电信运营商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截至2009年底,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6亿户、手机用户突破7.4亿户、固定电话3.2亿户,互联网用户近4亿;三大运营商总收入达8150亿元,利润总额达1380亿元。广电网络与之相比,更是无法望其项背。
所以,对于广电网络来说,如果不正视困难,故步自封,满足于现状,不改变传统的经营思维,将很难适应新经济的市场化竞争。对于“三网融合”的新挑战,广电网必须要适应新规则,适应并非由自己主导制定的规则。对于广电网来说,“三网融合”既是机遇,但是也是风险,不能因为过渡期的国家保护下的政策性生存,使得广电网失去自身改进的动力,从而错失发展的历史性良机,必须将自身主动置身于市场经济环境下,在完全开放、全面竞争的状态下开展业务,才能立足于市场,否则极可能落得被合并或者退出市场的后果。
“狼群”真的来了?
三大电信运营商以及互联网企业、信息终端制造业,甚至广电系统的不同业务部门,都有在“三网融合”中有其杀手级应用,这里简单列举对广电网络有重大影响或广电网络亦需努力拓展实现的业务模式如下。
(1)IPTV
IPTV是目前唯一覆盖了通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的融合业务,包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应用,涵盖了原先分别由三网提供的语音服务、数据服务和广播电视服务三大类,融合是IPTV最为显著的特点。至2009年底,我国国内IPTV用户已达到460万,连续三年增长率接近100%,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其中上海IPTV用户突破百万,成为全球第一个IPTV用户过百万的城市,而江苏、广东地区发展速度也很迅猛,预计到2010年IPTV用户将达到2000万户。相信随着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未来几年IPTV在我国的发展将步入快车道,必将成为电信运营商切入广电传统视频领域的利器。
(2)互联网电视
2009年,TCL、创维、海信、长虹、康佳和海尔纷纷强势推出了自己的“互联网电视”,随即国内各大液晶电视生产企业纷纷加入了“互联网电视”的阵营;在内容方面,各大厂商通过自建以及和网络内容商合作来为液晶电视用户提供网络资源,如创维自建了“酷开”平台,TCL与迅雷合作提供影视资源,海信与新浪合作、长虹与腾讯合作等。此产品一经推出,就得到高端用
户认可,迅速形成消费风尚。尽管“互联网电视”在2009年末陷入内容资源版权的泥潭,但在这轮“三网融合”政策出台后,仿佛给中国互联网电视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内容资源提供方的融合也将从根本上解决互联网电视内容的版权问题。可以预计,在诸多的利好消息作用下,“互联网电视”这一融合了终端与互联网内容的新生产物,是否能够迎来类似VCD曾经在中国的发展盛况,赢得用户青睐,成为“三网融合”的奇兵,大家可拭目以待。
(3)直播卫星
自2008年6月直播卫星“中星9号”成功发射后,国家广电总局启动了直播星“村村通”工程,以国家招标方式将366万套接收终端免费赠与偏远地区,2009年底又招标采购了800多万套具有加密功能的接收终端,将继续发放到群众手中,这些都是有序列号、纳入广电总局管理的“正版锅”。由于直播星开始播出时未加密、未收费,除了以上“正版锅”外,在市场上大量流通的均为群众自行购买“山寨锅”。“山寨锅”虽然是非法的,但直播星技术是高效、合法、可行的,这也是国家的战略推进项目,不可阻挡。所以,随着国家对直播星的技术体系和运营管理体系的到位,通过直播卫星接收视频,这种成本低、覆盖广,且发源于广电系统的业务,一定会对有线网络的运营带来极大的冲击,欧美直播星业务与有线形成的竞争案例及国内“山寨锅”的蔓延,都是很好的注释。有线网络必须找到与直播星发展的差异
化道路,否则可能出现在在城市被IPTV、互联网电视夹击、在农村又被直播星围堵的局面,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4)CMMB(移动多媒体)
“三网融合”政策的敲定,对广电系统来说,最先受益的将是CMMB移动多媒体业务,俗称手持电视。CMMB是移动电视(Mobile TV)的一种,是我国广电系统自主研发的手持电视标准。它通过手机、PMP等便携式终端提供电视节目,把家里的电视搬到口袋中,实现随时随地看电视。2009年5月7日,运营CMMB手机电视的全国性公司——中广传播公司与中国移动正式签署了CMMB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的项目业务合作协议。在2009年上市的TD手机中已经普遍加载了CMMB功能,TD上网卡和TD上网本中也都加载CMMB模块和手机电视功能。“三网融合”带来的将会让CMMB可以加载在所有制式的手机上,CMMB手机也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5)网络视频
当宽带接入速度不断提高后,P2P(视频分享)技术的广泛使用,各大门户网站以及专业视频网站的视频类节目开始成为宽带接入的主要应用。据统计,2009年国内网络视频用户将达到3.8亿人,占整体网民数量的94%。网络视频广告市场的规模预计将从2009年的2.4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57亿元。互联网企业也纷纷加快进入视频业务的步伐,百度宣布正式进军视频;优酷正式宣布完成增资扩股,首笔到位4000万美元;网易在09年
初正式宣布推出网易视频;PPlive获得新一轮亿元级融资;盛大收购酷6后和搜狐共同建立“国际影视版权联合采购基金”;激动网最近力推的是已经覆盖了2亿人群的支付宝,解决收看网络视频付费渠道的便捷性问题。
在这种形势下,广电媒体开始大举进入网络视频领域。央视、上文广、湖南广电、凤凰卫视、浙江广电、深圳广电纷纷进军视频网站。
以上列举了五个体现“三网融合”特征的、将与广电网络在视频领域展开激励竞争的业务,它们就像“群狼”。更现实的是,“狼”已经来了,而且广电网络已处“狼群”的包围之中了。所以,对有线电视网络来说,都意味着要认真研究,找到自己生存、发展的路子。广电网络发展之道
(1)整合
没有经营规模、没有运营主体、没有发展层次,哪里会有广电网络的位置?“三网融合”下,没有整合成一张网,想要在市场中求生存是不可想象的。广电总局已经要求当前没有完成全省有线电视网络整合的省份,必须在2010年内完成整合,以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更是为今后组建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并立的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做准备。只有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组建起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以国家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网络参与“三网融合”的市场主体,负责对全国有线电视网
络的升级改造,逐步实现全国有线电视网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才能形成适度竞争的产业格局。与电信行业经过数次重组后所形成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全业务运营商相比,广电行业当前的最大任务就是整合,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将目前分散的四级管理体制改变为全国统一的市场竞争主体,这样才能在三网融合中有所作为。目前,全国已经有广西、海南、江苏、陕西等13个省完成了全省有线网络整合,今年还有二十来个省级网络要完成网络整合,此项工作的紧迫性、难度可想而知。
但毕竟动起来了,有行动,才有希望。广电网络必须突破千难万阻,组建统一的经营实体,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市到县区,彻底改变原来条条块块的分隔的状态,广电网络也必须在双向改造的基础上实现一张网的整合,以适应新的经营和竞争形势,这应该是“三网融合”下广电网络必须要做的第一步。
(2)双向、NGB
加强网络双向改造、升级是基础性工作,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是网络技术发展、建网的目标。要坚定不移地全面、高质量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提高业务承载和支撑能力,只有先实现广电网络的双向化,才能向NGB网迈进。所以,广电总局在2009年8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0年底,全国大中城市城区有线网络的平均双向用户覆盖率要达到60%
以上;2011年底,大中城市城区平均双向用户覆盖率要达到95%以上,其它城市平均双向用户覆盖率达到50%以上;2012年底,全国城市有线网络平均双向用户覆盖率要力争达到80%以上。基础网建成双向网,这是广电网络再发展的基础,这是广电网络在“三网融合”占有一席之地的关键,这是广电网络进入电信运营商业务的门坎,只有进了这个门,才有条件扩充带宽,才能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核心技术为支撑,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的、有线无线相结合的、全程全网的NGB网,实现到用户桌面不低于40Mbps的应用带宽,满足用户高速、大容量、融合业务的使用需求。
规划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主要特点是全程全网、互联互通、可管可控。NGB网可以提供高带宽、复杂交互的互动电视类、社区服务类、电子商务类、在线娱乐类、个人通讯类,医疗教育类、金融证券类等业务,还可以提供由视音频、数据和语音等多种业务组合的混合业务。全国已有100多个城市完成了由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了6000万,其中双向用户超过3000万,双向率超过50%,而且上海、江苏、杭州均已启动了各自的NGB网的建设,所有这些都将为全国广电网络NGB网的建设、应用奠定基础。
(3)内容
“内容为王”已经在业界喊了多年了,事实上也是如此,随着“三网融合”的逐步推进,内容的重要性将更加显现。对于广
电网络而言,其一也是最重要的,要以高清互动内容的建设与传输作为主营业务;其二是全力拓展高速互联网接入业务,以互联网的丰富内容满足用户的需求;三是广电要利用“三网融合”,争取拥有广电网络自己的国际出口,才能保证不受制于人,虽然广电申请独立出口的难度很大,但广电网络由于至今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运营主体,这让申请出口问题更加难办,所以整合过程中的独立互联网出口的申请很关键;四是如何架构基于广电自治域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既然要做内容服务,要进军“三网融合”新业态,没有广电自己的IDC便会成为替别人做嫁衣的“活雷锋”,这一点即使是中国移动都深有感触。所以,广电必须大张旗鼓的建设自己的IDC,并将广电系统自有丰富的视频资源架构在广电的IDC,并吸引社会化内容供应商,愿意将其内容放置于广电IDC谋求共同发展,丰富用户的应用。
(4)服务
“服务为王”也是一句流行语,而且也是今后用户选择接入商的一个重要依据。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商都有自己完善的服务体系,数量庞大的服务人员,成熟完备的服务管理制度,与其相比,广电网络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都有很大差距。广电因没有全国统一的运营主体,没有全国统一的客服号,更不用说全国统一的计费体系了,要提供给客户需要的账单和清单,达到电信现有的服务水平,广电网络都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广电网络传承广电系统优良的公信力及作为物美价廉的视频服务提供商,让用
户对广电网络服务品牌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所以广电系统不能妄自菲薄,要走出自己特色的服务之路,让用户信得过、喜欢用、离不开。
(5)运营
“三网融合”对广电而言,不仅仅是技术,是业务,更是观念及运营管理的大提升、大跨越。根据比特经济学,高流量、高带宽的业务不如低流量、低带宽的业务更具商业价值,而广电经营的正是高流量、高带宽的产品,所以,想要突破这一概念,让高流量、高带宽的媒体业务创造更大的商业贡献,必须提升ARPU值,创造更多服务业态,加强对客户的细分,加强对客户的跟踪、服务,这些将成为广电运营的重要目标,其难度对当下绝大部分广电可想而知。目前,可能除了杭州华数、深圳天威等具备电信级的运营管理水平和多样化、跨界甚至于具备“三网融合”特征的业务模式的少数广电网络运营商外,其它大部分还停留在原有体制下传统广电网络仅靠收视费勉强维持基本运营的状态。
在网络经济要求下,服务应该是随着用户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其单价,而随着运营成本的更快降低,将创造出巨大的利润。宽带互联网接入价格的变动就是很好的说明,即使是在宽带占据垄断地位的中国电信以及现在的中国联通中国,在宽带业务上,希望通过提速继而提价也并未能随意成功;手机的普及与其资费不断调整降低,达到用户可以接受的地步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对
于广电网络来说,因为底子薄,现在正在进行数字化,确实存在数字转化中让用户多掏钱的现实,这将成为发展的瓶颈,广电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要数字化的同时提高运营能力,达到电信运营商通过十多年努力培育起来的成熟的全方位立体化服务体系,广电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在运营能力、水平的提升问题上,与广电网络面临的体制、机制改革关联很大,也许只有这个方面有突破,才能真正让广电网络插上运营的翅膀。
(6)业务
“三网融合”实际上广电与电信的业务竞合,广电必须突出主营业务,应该把高清交互数字电视作为广电网络成为“视频专家”的名片。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是集“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和家庭多媒体服务”为一体的新型服务,其特点是收看选择权向用户移交,由“看电视”变成“用电视”,如时移、回看、点播等业务,逐步会变成基本的交互业务被用户所熟悉与接受,若在加上高清这个“杀手”级的、差异化应用,广电的优势是明显的。目前北京歌华现在推行的数字转换,就是直接高清交互机顶盒一次到位,并且争取了北京市的财政贴补政策,高清互动用户发展情况很好。一定要克服困难,强力拓展,而且要做有广电特色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比如突出当地新闻、视频节目、与其他广电业务的“跨屏”传送、多业务捆绑销售等等,当互联网接入的当地市场份额能够达到并稳定在30%的话,广电应该就能形成综合业务优势,通过组合用户喜欢的业务,形成了核心竞争力。当然,还
用很多业务要根据自身及当地情况逐步开展,所以,广电网络要在整合的基础上,统筹资源、资本,认真做好业务,让网络资产增值,让网络业务增收,让网络员工收入增加,让用户获得更加优质、实在、划算的业务,就能实现科学的发展,就能让广电网络实现真正的崛起。当前工作主要着力点
(1)选好“三网融合”广电试点,确立广电网络发展新模式在试点地区,在广电快速切入电信基础和增值业务市场的同时,电信企业也将“名正言顺”地经营IPTV业务,以及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和传输。为期三年的试点推广将对后期的普及全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试点效果好的地区很有可能成为全国样本。广电的试点应该确立在广电网络业务相对成熟的发达省份,无论企业实力,还是市场规模都占据相当比重,也就是政策中提到的“有条件的企业”,而且应该是重点考虑广电数字化改造已经完成的省市。另外,发达区域还具备新兴业务的消费能力,能够实现以融合业务带动业绩增长。当然,也可以考虑试点样本的多样化,在地域相对偏远的欠发达地区,比如农村市场,也可以做试点,这些地区的有线电视、电话和宽带普及率不高,市场状态基本处于空白,没有旧有市场格局的羁绊,反而可能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快速形成融合发展合作模式,形成后发优势,为欠发达地区及农村信息化乃至新农村建设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子。
(2)确立发展龙头,带动区域率先发展
目前看来,以北京歌华、东方有线、电广传媒、江苏有线、杭州华数、陕西有线、南方传媒、天威视讯、广西有线等国内领先的有线电视运营商作为区域发展龙头,在全国有线网络统一运行的架构下,尝试横向区域整合、纵向业务开拓。按照广电总局2009年8月出台的《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确保2010年底前各省基本完成整合,为今后全国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省级有线网络公司进行跨省联合重组,再加上今年初国务院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要求,所以,上述的一些广电网络领先者已经行动起来,提速发展。相信在“三网融合”试点的带动下,在规模区域整合的基础上加深业务的探索,不仅仅可以取得用户规模上的实力,同时对于资本聚集、服务优化、业务效益等各方面均有做强、做大的可能,这样才能积极带动有线发展的效益,才能在广电与电信的博弈中增加对广电有利的变量。
(3)以CMMB项目的全国统一运行,率先“三屏合一”
“三屏”指的是电脑屏、电视屏、手机屏,“合一”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和相关资源,打造以用户为核心,在三屏之间形成好的视频资讯传递互补和服务统一,从而推动三屏彼此的价值进展。所以,“三屏合一”是“三网融合”的直接体现。“三屏合一”将为用户带来的是一个同一业务在不同场所的使用,也
可理解为“转屏”,这样增加了用户使用该业务的便捷性、时效性、广泛性。而且不同类型的终端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市场,可以照顾到不同使用习惯,不同文化层次的用户。广电总局自CMMB项目起始,就确立了要全国一盘棋的思路,不仅技术标准统一,运营主体也要统一,成立了中广移动传播公司,与各省成立合资子公司,开展商业运营。随着3G时代的到来,电信运营商对用户的争夺也更加的激烈,对广电的冲击也将完全不同与以往的零星冲突,应该是全方位、立体交叉的冲击波,所以,广电要找到支撑点,找准突破口,也要通过CMMB项目,在移动终端市场找到合作伙伴,搅动原有的市场格局,不能甘愿处在被蚕食的境地,要到新兴市场找业务。可见,“三屏合一”利于争夺固网用户以及开拓新增的移动用户市场,广电运营商可以借助“三屏合一”的全业务发展方向,形成新业态,通过业务捆绑,降低离网率。非常希望总局通过CMMB项目运作过程中,能够继续按照既定策略,以实现全国的统一运营,继而逐步融合、推广于广电各个产业模块,最终使广电在“三网融合”中形成“卫星、地面、有线”一体化的运营目标,成为真正意义的传媒巨头,向全业务运营商迈进。
(4)以制播分离、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实现广电系统内部资源的统一调度使用,达到发展成效最大化
广电行业在反思近10年发展之路基础上提出了以制播分离为重点的系统改革方案,主要的改革文件依据有:国务院发布《文
化产业振兴规划》,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目前,上海文广和湖南广电的制播分离已经实施,制播分离后,广电系统将形成广播电视台、网络公司两大部分,明确职责,分别按照市场经济和宣传管理及媒体运作的要求开展运营。在广播电视台方面,广电通过加强区域整合,引入外部资本,将极大提升广播电视台的内容运营能力,对受众群的吸引力将大大提升。
以湖南广电为例,通过湖南卫视和青海卫视的资本运作,湖南卫视的内容资源实现了最优化配置。有理由相信,随着制播分离及网络整合的逐步实施,广播电视台内容运营能力的提升,将形成媒体的新价值;在网络方面,将以网络整合后形成的用户规模来承载台的优势资源,并且因为广电系统台网关系的关联性,必将带来广电系统的发展新格局。广电系统将以资源的整合、互补为手段,形成台网良性互动的格局,也许有一天,台和网的发展又能够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最终又走到台网合一的集团化发展的道路也未必不可。相信那时候的台网合一,完全有别与早期有线电视台时代的台网合一,而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具备完善的核算、管理运行机制的新架构,是现代化传媒集团的运作模式。
在集团化运作下,将通过集团内部的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资源互动逐步形成了较为有效的业务、资金、内部结算、人员等方法,实现全面发展。所以,在迈向“三网融合”之际,要特别
注意发挥广电系统整体优势,抓好台网结合,网媒融合,形成台、网的业务项目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形成“三网融合”下有别与电信运营商的全媒体、集团化的发展模式,突出广电系统媒体优势、整体发展优势。
(5)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实现“竞合”
目前已有的三大电信运营商之间互为竞争也有合作的,广电网络亦然。所以,广电网络要积极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到合适的途径、以合适的方法实现合作共赢。山西省在解决农村信息化过程中,以政府推动、广电、移动的合作,实现“三网融合”,互利多赢。项目的实施,广电、移动合理配置资源,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快了贫困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速度,可见 “三网融合”可以促进信息化方面的社会分工,是多赢。山西省农村信息化项目的实施,充分说明,农村可以利用后发优势一步到位,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让农民得到了实惠,从长远看,也会有经济效益。所以,“三网融合”的最大障碍还是门户之见,必须用发展、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三网融合”,来看待与电信运营商以及互联网网站、终端制造商等的关系,历史证明,许多关系会随事物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千万不能用一个定式思维尝试理解一个高速变化的事物。
结束语
“三网融合”尽管技术基础已经具备,可是真正操作起来却也是千头万绪,除了技术还有业务、服务、终端、监管、商业模
式等多个方面齐头并进,所以以试点形式推进就成为必然。从国家信息化产业的角度来看,在试点目标上,就需要广电、电信两个系统尽弃前嫌,通力合作,共同实现以下探索目标:
(1)探索和形成资源共享机制,比如在网络建设上如何进行资源共享,尤其是在干线网乃至于用户接入网上的共享、共建方面,在共享、共建的责、权、利划分以及处理好服务价格制定和服务成本分配等方面,建立互信、协商机制,促成互惠发展,最终让用户自由选择、得到实惠,这才是资源共享机制成功的关键。
(2)业务创新,尤其是基于视频内容资源的业务创新以及商务模式创新。“三网融合”时代,广电进入电信的重点在于丰富信息市场的内容和传播渠道,发展接近于大众的视频网络和相关的业务平台,发挥数字电视与IPTV的互补,推动有线电视基于互联网和PC网的融合业务;同样,电信运营商的创新体制一定要打破对广电做基础电信业务的封堵,放开存量市场,利用广电、互联网的融合资源发展新的增量市场,并且把电信运营商在短信、无线音乐、手机报等基于内容SP业务成功模式不断拓展,形成视频内容制作的新渠道。所以,融合试点,需要双方共同在新的内容资源、终端资源、用户资源上创新的业务和商业模式,要开拓新的市场而不是在对方传统领域争斗得你死我活。
(3)对于广电、电信的融合开放体系下的监管方式的探索。广电运营基础电信业务,工信部的管制方式如何?在基础电信业
务的牌照发放、服务质量、资费价格、普遍服务责任以及市场选择,甚至要实施不对称价格等扶持措施,工信部都需要妥善处理。同样,对于电信运营内容业务,广电总局的管制方式如何?电信运营商在视频内容的制作、传输、分发、广告等方面以何种形式开展业务,以及诸如内容生产的资本比例、视频内容的入网交换模式、内容审查机制、安全播出机制等多个方面可能都需要广电总局进行认真研究。
第三篇:广电发展中心
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要点
“十一五”期间,旗广电发展中心在旗委、旗政府和旗文体广电局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喉舌”和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的作用,不断创新,广电各项事业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现将五年来的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要点汇报如下:
一、“十一五”期间的主要工作
(一)宣传工作
1、加大节目创新力度,宣传品质实现新突破
广电中心有电视节目2套,广播节目1套,广播节目全天播出16.5小时,直播4.5小时,电视节目自制时长为30分钟。广播电台开办的节目逐年增加,现开办十几档节目,其中《鄂伦春新闻联播》、《天天服务台》、《缤纷新生活》等栏目深受广大听众喜爱。5年来,电视台开办的《鄂伦春新闻》由原来单一新闻节目和少量专栏发展到现在的多个专栏,并配合不同时期的宣传重点,开设《行风之旅》、《创先争优活动》等栏目,宣传取得实效。2009年,开设《热线直通车》专题节目,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栏目成为党和政府满意、人民群众信任的综合型节目,已播出节目37期。经过5年的努力,节目创新方面取得实效,深受广大听众和观众的好评。
2、扩大对外宣传力度,外宣工作实现新突破
2007前两台新闻节目只在本旗内播出,宣传范围很小,至 2008年,两台新闻分别在市电台开办的《旗市新闻联播》和市电视台图文资讯频道播出,2009年,电视台的《鄂伦春新闻》登录呼伦贝尔日报网站,点击率一直名列前茅,2010年,电台的《鄂伦春新闻联播》登录《呼伦贝尔广播网》,使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网民更加全面、直观的了解鄂伦春、关注鄂伦春、发展鄂伦春。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大大提高了鄂伦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对外宣传工作中,旗委和中心相继制定了奖励方案,极大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十一五”期间,在全区首届旗县级广播电视节目奖评选中,有3件作品获一、二、三等奖,在呼伦贝尔新闻奖评选中有26件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并获得市级新闻工作先进集体,4人次获得区级和市级先进个人、优秀记者荣誉称号。“十一五”期间,我旗的外宣工作大踏步的前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3、加大设备投入,采编播设备实现数字化转型
2006年前,在近五年的时间里没有对采编播设备进行更新,电视台仅有2台数字摄像机和1台数字编辑机,电台的录播设备都是模拟型的,自2006年下半年起,在旗委、旗政府的资金支持下,平均每年投入26万元对设备,先后购置了数字化音频工作站、数字摄像机、摇臂、箱载移动演播室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等专业设备,目前有数字摄像机8台,非线性编辑机5台,广播电视设备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2007年购置磁盘阵列系统建数字化音像资料库,2008年购置磁盘存储系统,进一步保证广 播电视音像资料及时存贮。“十一五”期间,投入资金 55万元对演播厅进行更新改造,采编设备完成由模拟向数字化过度,投入资金130万元。
4、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安全优质播出
安全优质播出一直是广播电视行业的头等大事,为保障安全播出,2007年为播控机房配备了硬盘播出系统、备用信号源和信号预警系统,结束手工播出广播电视节目的历史。2008年初,安装8路监控摄像头,确保办公大楼24小时都在监控范围之内。为保证广播电视节目不间断播出,更新调频发射机和三相动力稳压器各一台为播控机房、制作机房配备UPS可不间断电源,分别能不间断播出、制作节目8小时和2小时,共投入资金20万元。新的广播电视发射塔已于今年开始建设,投入资金193万元。五年间,除停电原因外,无安全播出事故,真正实现安全优质播出。
(二)事业建设
1、攻难克艰,全面完成村村通和调频广播覆盖工程 自2006年以来,村村通工作得到了旗委、旗政府的高度重视,成立全旗村村通工作领导小组,中心成立了工程安装队,在乡镇开展村村通工作人员的培训班,合理调配村村通设备,安排村村通资金,5年间,行程近万公里,为全旗村村通用户安装调试设备2万余套。2010年,实现调频广播全旗覆盖,使全旗10个乡镇、办事处的偏远地区群众能收听到鄂伦春调频广播。两项工程的完成,使全旗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由2006年的20%和79% 增加到现在的90%和84%。
2、实现有线电视向数字广播电视过渡
我旗有线电视网到2008年3月与电信合作到期,为保证全旗广播电视正常播出和解决原有线台38名上访人员安置问题,2009年,旗政府与北京千眼鹰科技有限公司签定协议,建设全旗地面数字广播电视网,对原有线电视用户进行平移。全旗范围内共建成了发射站点14个,直放站站点3个。完成17处的光链路设备的安装,共有光纤信号出口16个,基本完成全旗主要居民点的信号传输任务。经过两年建设,实现了有线电视向无线数字电视的过渡,截至目前,我旗已基本建成质量高、覆盖广的国标地面数字电视网络。
二、2010年工作实绩完成情况
(一)注重宣传实效,内外宣工作上水平
1、主题宣传有特色。根据旗委、旗政府的工作部署,紧密结合我旗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精心组织策划反映全旗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宣传报道”、“人大、政协两会”、“创先争优”等主题宣传报道;开办舆论监督节目《行风热线》、《行风之旅》专栏,通过两档专栏节目的播出,改进了机关作风建设,促进依法行政。《行风热线》截止到10月末,上线单位39个,节目组提出问题152个,听众提出问题139个,答复率100%;《行风之旅》从5月份开始播出,每周一期,共播出18期。截止11月末,广播电台本台发稿965条,自播节目 2768小时,电视台本台发稿1800条。图文节目播出政策、法规、条例类28部,通知、公告等公益类宣传42条,各类宣传口号30条,廉政、反邪教图片宣传43幅。在节庆期间,增加了文艺节目播出时段,周密安排时段,集中播出一批红色经典剧目,共播出电视剧1966集。开办多个专栏节目,其中《歌曲欣赏》播出44期,《计生专栏》播出44期,《天气预报》播出305期,《鄂伦春大讲堂》4期。在2010年旗委十佳新闻记者表彰会上,2人获得十佳新闻记者荣誉称号。
2、专题宣传更加贴近群众
今年,专题节目《热线直通车》在设计和编排上力求取得新突破,在宣传实效上力求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先后采制播出鄂伦春迎新春篝火颂、全旗数字电视改造工程、全旗备春耕生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校安工程建设、调频广播覆盖工程等方面的宣传报道。重点开展全旗整治农药二次污染、迎旗庆重点建设工程系列报道,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节目共播出15期。另外,还采制了《鄂伦春旗蓝莓发展纪实》、《鱼水情深话双拥》、《计生突出贡献人物》3部专题片。
3、加强外宣工作,拓宽外宣新渠道。继《鄂伦春新闻》登录《呼伦贝尔日报网》和《呼伦贝尔电视网》,8月份,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登录《呼伦贝尔广播网》,并配发文字稿件,进一步拓宽了外宣新渠道,提升了鄂伦春的影响力。截止11月末,广播电台在国家媒体发稿28条,自治区媒体发稿22条,呼伦贝 尔电台发稿167条;电视台在上三级媒体发稿150条。在第九届呼伦贝尔新闻奖评选中,有2部作品获二等奖,5部新闻作品获三等奖。在全区广播影视政府奖评选中,广播电台有1部新闻作品获三等奖。
(二)打造宣传工作亮点,创建宣传工作新格局
紧紧围绕全区广电工作会议和旗委宣传工作会议精神,五项工作实现新突破。
1、着力抓好新闻节目的创新创优工作。对《鄂伦春新闻》进行部分改版,增加社会新闻报道力度,对媒体链接配以图片,以更加直观、形象的电视表现手法更新报道形式,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提升《鄂伦春新闻》的品牌效应。基本形成以《鄂伦春新闻》为代表的新闻栏目;突出政治性、政策性的《行风热线》、《行风之旅》专栏以及贴近百姓的《热线直通车》专题节目,全面推进栏目品牌化建设。
2、创新电视播出形式,开办《鄂伦春光影世界》专栏 为记录鄂伦春自治旗60年的发展变化,展示鄂伦春的风光景色、风土人情,开办《鄂伦春光影世界》专栏,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风光、风情、人文照片,利用鲜活、生动的照片,记录和展示鄂伦春发展历程中真实景象。充分发挥电视传播快捷的特点,将电视与图片相结合,创新电视播出形式。
3、扩大乡镇新闻宣传范围,建立旗镇新闻上传系统 为打造自治旗区域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新格局,在旗委、政 府的大力支持下,旗广电中心与各乡镇广播电视站建立电视新闻上传系统,自筹资金为各乡镇开通光纤传输,搭建旗内各林业企业和各乡镇党委、政府的宣传平台。各乡镇广播电视站新闻在旗电视台播出,扩大了宣传范围,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4、发挥媒体优势,营造旗庆宣传氛围
制作迎旗庆片花,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播出,积极营造旗庆宣传氛围,并循序渐进地扩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注旗庆、参与旗庆的浑厚氛围。
5、加大公益广告宣传力度,停播部分药品广告
自8月份以来,主动清查药品广告播出情况,并停播了部分药品广告,加大公益广告宣传力度,播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爱祖国爱家乡、廉政建设等广告,得到观众的好评。
(三)安全播出工作常抓不懈
广电中心始终把安全播出作为广播电视的生命线,认真研究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措施,进一步完善安全保障工作机制。认真学习《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对值机人员进行培训,进一步规范安全播出管理,提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按照市局的要求完善各种应急预案,继续加强人员培训和演练,做好重要会议、重要活动及广州亚运会、残运会等安全播出保障期的安全防范工作,确保广播电视播出和传输不出现政治事故和责任事故。
(四)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业务培训经常进行
今年,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在全中心上下形成浓 厚的学习氛围,以学习促工作。在购进大量新设备的情况下,聘请专业人员对新闻队伍进行培训,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氛围浓厚,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为实践学习成果,开展了两次岗位练兵活动,并积极参加了市广电局举办的新闻业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邀请国家级广播媒体专家进行讲座,提高新闻队伍的业务能力。鼓励干部职工参加继续教育、计算机等培训。队伍素质和岗位技能有了明显提高,为广播电视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证。
(五)存在的问题
经过一年的努力,旗广电中心圆满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广播电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广播电视精品栏目少,影响力不强,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广播电视宣传报道形式单一,报道深度不够;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影响事业进一步发展;乡镇广播电视基础设施薄弱,人员素质不高,不适应今后事业发展的需求;队伍建设力度不够,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人员匮乏,行政执法力度不够,造成一些地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时有发生;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力度不够,与市、区沟通协调不够,资金、设备争取不到位。
三、为民办实事工作开展情况
(一)全面完成“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
2010年是“十一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的最后一年,也是工程建设的攻坚时期,为确保“十一五”规划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按照市广电局要求,旗广电中心组织人员对全旗村村通用户进行统计,鄂伦春旗2010年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为分布在全旗10个乡镇、办事处共计1800户。10月中旬,1800套村村通设备已到我旗,广电中心组织专人对设备进行登记、验收、发放,并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安装调试,10月末,2010年村村通工程安装调试工作已全部完成。
(二)实现调频广播全旗覆盖,提高广播节目覆盖率 调频广播全旗覆盖工程已列入旗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此项工程得到了市广电局的大力支持,为工程进行选址并制定实施方案和规划图。7月22日,调频广播全旗覆盖工程全面展开,对全旗9个乡镇、办事处的安装点进行安装调试,仅用12天就完成了安装调试工作。目前,旗本台自办广播节目已覆盖全旗10个乡镇、办事处所在地及部分村、林场、农场生产队,覆盖111国道和301省道在本旗境内80%以上路段,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调频广播监听效果良好,音质清晰。可以说,实现调频广播全旗覆盖是鄂伦春旗广播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
四、创新宣传形式,积极打造建旗60周年广播电视宣传项目
为全面做好建旗60周年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旗广电中心精心组织,积极策划《建旗60周年宣传报道方案》,方案分为宣传项目和新闻宣传栏目两大项。项目一是大型系列专题报道四部,《穿越鄂伦春》、《记忆中的鄂伦春》、《猎区新貌》、《各镇建镇至今的发展变化》,展示鄂伦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绩。项目二是打造《鄂伦春讲坛》名栏目,聘请鄂伦春民族专家、学者、自治旗资深人士做客演播厅,就鄂伦春民族的民俗、文化、历史、礼仪、故事、传说等进行讲述,让世人更多的了解鄂伦春,更好的宣传鄂伦春,借此整理、挖掘、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
在新闻宣传方面,分别设置《辉煌鄂伦春60年》、《鄂伦春记忆》等专栏。在新闻栏目中开设“迎接自治旗成立60周年”专栏,宣传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以实际行动迎接自治旗成立60周年。广播新闻在大庆期间开设 《庆祝自治旗成立60周年》、《迎大庆--鄂伦春群英榜》、在新闻节目中开设《文明鄂伦春》、《鄂伦春新看点》等专栏,宣传建旗6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为落实宣传方案的具体内容,8月20日,召开“迎旗庆宣传工作第一次调度会”,与会人员就具体的宣传内容提出了许多实质性的建议。要求各台站要把具体的栏目进行明确和细化,做到人人身上有责任、有担子。目前所有宣传项目都已落实到位,部分专题节目文字稿件已完成,资料整理、拍摄工作已全面展开。
五、今后的发展目标
(一)“十二五”总体目标
使我旗广播电视的宣传工作能力、节目质量显著提高,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和应 急广播体系,到2015年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7%以上,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以上;继续完成村村通工程、无线覆盖工程;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能力,特别是高清电视节目的制播能力,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加快地面数字电视发展,到2011年,基本实现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全旗各乡镇;促进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高清电视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鄂伦春民族语言节目的制作水平和播出能力;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力度。紧紧围绕旗委、旗政府中心工作,按照“三贴近”要求,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不断提高宣传水平,加强技术手段,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线,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以现有的广播电视中心为基础,以发展为主题,加快产业化,做大、做强全旗的广电事业和产业。
(二)“十二五”工作思路
1、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坚持宣传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创新宣传工作思路和机制,不断提高宣传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建设和谐社会和民族文化大旗做出更大贡献。
2、大力推进事业建设。以构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扩大有效覆盖;全面提高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水平;积极运用新技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提升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保障能力。
3、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上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推进制播分离改革,认真调查研究,探索基层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
4、大力提升广播电视科技水平。以数字化为龙头,充分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加强管理、确保安全播出,促进事业发展。
5、切实加强管理。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科技等手段,切实加强播出机构和播出内容管理,努力实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真正做到以鼓励保导向、促改革促发展。
(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
1、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水平。一是充分发挥现有广播频率、电视频道资源功能,把我旗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办成新闻当家的喉舌台,独具特色的地方台,服务大众的信息台,丰富生活的娱乐台。二是进一步提高覆盖率,巩固和扩大广播电视的覆盖效果。三是实施精品战略,打造品牌频率、频道,品牌栏目、精品节目,真正使我旗的广播电视节目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四是加强对外宣传和节目创优工作,充分展现我旗广播电视的实力和风采,扩大对外影响力,提高鄂伦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事业建设。一是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数字化、网络化,全面提高广播电视的制播能力和质量。二是建立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提高对广播电视媒体资源管理水平和共享能 力。三是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完善各类人防和技防应急措施,确保安全播出。四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强农猎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猎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已有“村村通”成果,抓紧实施新一轮“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改善农猎区人口的广播电视有效覆盖,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努力提高“村村通”的质量和水平。解决边远地区群众听不好广播、看不好电视的问题。
3、广告经营。发挥广电媒体优势,依法用好广告时段,确立市场观念,拓展创收渠道;充分依靠节目载体,加强广告策划,制作精品广告,拓宽广告领域,努力搞好广告创收;加强创收管理,规范经营行为,提高管理效益,形成频率、频道经营的核心竞争力。
4、队伍建设。积极引进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建立一支适应广电事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制定人才引进培训计划,合理引进人才,实行分级分层次管理,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广播电视人才队伍;加速知识的更新,提高全系统职工的综合素质。
(四)2011年工作打算
1、全力做好建旗60周年广播电视宣传工作
以建旗60周年宣传为契机,全力打造宣传项目中的精品节目和栏目,丰富、创新广播电视宣传报道形式,力争实现节目数量和宣传质量的新突破。主动加强与中央、区、市各级台协调沟通,争取建旗60周年宣传报道能在上三级媒体播出,全面提高 鄂伦春影响力和美誉度。
2、继续加强对外宣传,提高鄂伦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继续加强与中央媒体的联系,充分利用网络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加大在呼伦贝尔广播网和电视网等媒体的上稿量,多上份量重、影响大的稿件。
3、注重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继续加大新闻专业和技术专业人员培训力度,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名编辑、名记者进行专业授课,培养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采取“传帮带”的方式,逐步培养技术专业人才,保障广播电视设施安全运转。
4、发展数字电视业务,加大行业管理力度
全面发展普及数字电视,更新相关设备,开发现有资源,加大维护力度,为用户提供提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电视节目。加强广播电视的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工作,全面掌握我旗非法安装使用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的具体情况,逐步清理违法卫星接收设施,联合公安、工商等部门,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行为。
5、实现调频广播节目全新改版
调频广播全旗覆盖后,鄂伦春电台积极策划了全新改版方案,按照频率专业化、定位清晰化的要求,明确了新闻综合广播定位,节目宗旨、内容、形态、基调等,开展富有特色的广播宣传活动。
6、加大广电中心和乡镇广播电视站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专业设备投入
争取旗委、政府资金支持,筹建广播电视发射机房在旗庆前投入使用。自林业企业剥离办社会以来,划转过来的乡镇广播电视站基础设施薄弱,专业设备落后,严重制约了乡镇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努力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支持,改善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专业设备投入,提高乡镇新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鄂伦春自治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日
第四篇:东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2012年第3期
东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
【名城建设】
认清形势
明确任务
加快文化名城建设
——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召开
3月29日下午,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在市行政办事中心举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新潮,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楚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喻丽君、市政协副主席朱伍坤等市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金行中主持,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有关同志以及全市宣传文化系统干部职工约300人参加了会议。
潘新潮:注重四个方面,为高水平崛起提供坚实文化支撑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潘新潮在会上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以及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召开,为新一轮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文化建设必须肩负起服务高水平崛起的重大使命,从注重提升市民素质、注重推动产业升级、注重优化城市形象、注重凝聚精神动力四个方面着手,形成与东莞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动力和环境,为高水平崛起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潘新潮指出,做好今年的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要着力抓好文化惠民,尤其是要重点抓好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在健全设施、开展活动、优化服务上体现文化惠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要着力打造文化品牌,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和优势产业资源,擦亮历史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活动品牌,锻造岭南文化精品,大力塑造具有东莞个性的文化品牌;要着力壮大文化产业,重点打造一批大型文化龙头企业,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重点引进一批大项目,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要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在文化理念、机制体制、文化环境等方面,敢于求变,不断创新,推动文化建设跨越发展。潘新潮对做好今年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强化督导、强化作风、强化宣传,积极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加强执行力建设,确保全年工作提质提效。
喻丽君:抓好六个方面,深入推进文化名城建设
喻丽君总结了过去一年来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2012年第3期(总第124期)
—1—
东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
了当前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部署安排了今年的工作。喻丽君指出,2012年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的主要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全市宣传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服务高水平崛起的核心任务,牢牢把握好中求进的工作基调,以实施文化名城战略为统领,扎实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促进东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我市实现高水平崛起提供坚实文化支撑。今年,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要突出推进示范区创建、办好中国图书馆年会、开展重点文化活动三个任务,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益;突出抓好落实文件政策、完善发展平台、规范市场环境三个重点,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突出抓好推进重点项目、完善生产机制、健全创作载体三个举措,增强文艺精品锻造能力;突出抓好文物覆盖率和完好率达标、博物馆体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三个抓手,强化历史文脉传承保护;突出抓好健全政府管文化机制、社会办文化机制、文化单位运作机制三个机制,激发文化体制改革活力;突出优化队伍结构、优化队伍素质、优化队伍作风三个优化,提高文化队伍建设水平。
会上,喻丽君副市长代表市政府,与莞城、长安、望牛墩、寮步、清溪、茶山等六位镇(街)代表签订了‚2012年东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标任务责任书‛。按照协议约定,各镇街必须按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工程的要求,落实包括建立村(社区)公共文化管理服务队伍、完成本镇(街)和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任务、完成镇(街)图书馆新增图书1万册的任务,做好‚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到村(社区)、企业活动等在内的目标任务,推进示范区创建和十件实事的完成。
陈志伟:做好七项工作,圆满完成示范区创建任务
陈志伟局长部署今年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时指出,去年我市成功申报成为全省唯
一、全国首批创建示范区的城市,一年来,创建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明年上半年,国家将对我市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考核验收。我们必须在年内对照示范区东部标准的各项指标要求,查漏补缺,狠抓达标,全面推进示范区创建,确保明年春节后顺利2012年第3期(总第124期)
—2—
东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
通过国考。具体来说,就是要重点做好七项工作:一是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村(社区)公共文化管理服务队伍;二是实现全市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三是完善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四是实施人均藏书增长计划;五是开展‚百场培训、千场演出、万场电影‛活动;六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七是做好制度设计研究工作。陈志伟指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经费投入,强化责任落实,营造良好氛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圆满完成各项创建任务。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深入文广新系统调研
日前,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潘新潮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调研,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并在陈志伟局长的陪同下,视察了东莞市博物馆、岭南画院,与文化各界人士进行了座谈。
陈志伟局长向潘新潮常委一行介绍了文广新系统的相关情况,总结了文化名城一年多来的工作,提出了今年的工作思路,并重点汇报了今年即将开展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等18项重点工作。潘新潮常委与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别进行了座谈。
随后,潘新潮常委在陈志伟局长、董红副局长等局领导的陪同下到市博物馆视察。工作人员向潘新潮常委一行介绍了博物馆文物库房的基本情况,重点展示了博物馆收藏的各类代表性文物,包括出土文物、书画、瓷器、玉器、杂项等。潘新潮常委兴致勃勃地听取工作人员的讲解,饶有兴趣地询问文物的来源及其背后的故事,并为市博物馆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要加强文物保护,确保文物安全;二是要深化藏品研究,提升文物价值;三是要抓好新馆建设,加快前期工作。
潘新潮一行来到岭南画院,与崔臻和、程力耘、杨湘粤、黄泽森、2012年第3期(总第124期)
—3—
东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
赵长庆等文艺界人士座谈,听取大家对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三打两建】
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胡振国局长来莞督导 “三打两建”
3月21日,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化综合执法局胡振国局长一行到我市调研督导‚三打两建‛工作,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陈志满大队长就去年的工作亮点和今年的主要任务作了汇报,提出今年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将严格按照省的部署要求,以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稳定为首要任务,以保障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顺利召开为工作重点,以开展文化市场‚三打两建‛工作为突破口,扎实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确保文化市场安全稳定。
在调研座谈会上,胡振国局长指出,确保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顺利召开是今年文化执法工作重中之重,要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和讲责任的高度,充分认清文化市场管理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位臵,明确文化市场安全稳定的重要意义,把握文化市场管理在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文化名城中的重要作用,审时度势、明确任务、认真履职,全面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胡振国强调,东莞毗邻港澳,地理位臵特殊,要全面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封堵各类非法出版物。要充分发挥市文管办、市‚扫黄打非办‛和‚黑网吧‛整治办的职能作用,强化属地管理,狠抓贯彻落实,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为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顺利召开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文化市场“雷霆”行动初战告捷
我市文化市场‚三打两建‛专项行动稳步推进,‚雷霆1号‛行动初2012年第3期(总第124期)
—4—
东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
战告捷。截止目前,全市共出动文化执法人员29182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18552间(次);取缔地下图书和音像批发窝点3个;查处违规经营书店和音像店15家;收缴翻版盗版音像制品19.1万多张,非法书报刊6.7万多本,非法博彩类报纸2.8万多份;全市文化执法行政处罚案件181宗,有效保障了文化市场的安全稳定。
市文广新局六个包干督导组严格落实督导要求,分片对各镇街开展文化市场‚雷霆1号‛行动督促指导,有效落实了属地管理职责,推进了执法重心下移。各镇街参照市局的做法,相应成立了专项行动督导小组,加强了‚雷霆1号‛行动督查。全市文化执法部门结合全国‚两会‛期间‚扫黄打非‛工作,深入推进‚雷霆1号‛专项行动,把封堵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作为行动重点,把市区四个街道和凤岗、清溪、樟木头、虎门、长安、大岭山、黄江等镇街列为重点镇街,大力打击文化市场制假售假行为,严厉查处非法音像制品和书报刊,重点检查印刷复制企业集中地区、非法印刷复制案件多发地区和非法印刷复制隐患地区,有效阻止各种非法出版物在我市生产及流通。
‚雷霆1号‛行动集中力量,重拳出动,成功捣毁了一批违法窝点,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分子。3月15日,在万江街道共联社区捣毁一个非法音像制品批发窝点,收缴非法音像制品20142张。3月21日,在黄江镇大伟玩具厂查处了一侵权案件,查扣了安装侵权软件电脑8台。3月22日,在常平镇东兴街捣毁一个非法音像制品刻录复制窝点,收缴光碟刻录设备16台、打印设备6台、包装设备1台、包装胶盒4500个、包装胶袋5000个、包装封面100万张、非法光碟89300张,抓获嫌疑人7名,该案件已移交公安部门立案侦查。3月29日,在虎门镇银龙路一私人住宅,成功取缔一家未经批准擅自经营非法互联网文化产品的淘宝网店,暂扣音像制品5200张,空白光盘17400张,光盘刻录复制设备3台(含23个刻录光驱)、电脑3台、打印机2台。
各镇街“三打两建”工作全面铺开
全市文广新系统‚三打两建‛工作会议召开后,各镇迅速召开贯彻落实会议,积极部署文化市场‚三打‛专项行动,出真招、实招、狠招,2012年第3期(总第124期)
—5—
东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
推进‚三打两建‛工作深入开展。
专题部署,积极动员。塘厦镇专门成立‚三打两建‛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新闻发言人队伍和专职信息员队伍,为加强‚三打两建‛宣传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常平镇建立‚三打两建‛包干督导协调机制,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制订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行动重点及职责分工。虎门镇召开会议专门制定‚三打两建‛具体行动方案,着力对全镇范围内文化市场‚三打两建‛有关线索进行调查摸底,对各社区重点地段、不同时段的无证经营场所进行全面排查。此外,莞城、望牛墩等镇也先后召开‚三打两建‛专项行动工作会议,对‚三打两建‛工作作了全面部署。
创新机制,动态监管。东坑镇早前已着手建立了村文化护卫队,聘请了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着力加强基层文化市场监管。此次‚三打‛工作开展以来,东坑镇充分发挥护卫队和监督员身处一线、信息灵敏的优势,对辖区内16个村(社区)的文化市场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迅速掌握了文化市场的动态信息,为文化执法实施精准打击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执法的效率。3月19日晚的‚雷霆1号行动‛中,文化执法人员根据调查摸底的情况,一举端掉2间非法下载店,共查扣电脑设备2套,删除盗版影视作品1500余部。
宣教结合,人性执法。望牛墩镇在开展‚三打两建‛专项检查期间,做到执法检查和教育劝退相结合,积极向各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派发《劝告书》,向出版物市场经营者宣传有关法律法规,教育各文化市场经营者充分认清非法出版物的危害性,引导经营者守法诚信经营,自觉停止非法经营行为。
【文化惠民】
文化惠民千场文艺演出进基层活动全面启动
日前,‚百姓大舞台文化送基层——2012年东莞市文化惠民千场文艺演出进基层‛在东莞市各镇街陆续展开。精彩的文化大餐不但让市民大饱眼福,还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我市推动‚文化名城‛建设所带来的惠2012年第3期(总第124期)
—6—
东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
民成果。
东城: ‚每天绽放新精彩——百姓大舞台‛东城区2012文化惠民千场文艺演出3月18日晚拉开帷幕。当晚,由东城业余艺术团自编自导的舞蹈《鼓舞飞扬》、小提琴独奏《新疆之春》、女声独唱《美丽家园》,和社区业主表演的二胡独奏《赛马》、女声独唱《轻风吹来的时候》、双人舞《 LADY GAGA 》等精彩节目,吸引了近千社区群众到场观看。本场演出后,文化惠民千场文艺演出将陆续在东城各社区、企业展开。
凤岗:3月18日晚,2012年东莞市文化惠民千场文艺演出进基层活动凤岗镇首场演出在米亚科技公司举行,该公司上千名员工足不出厂就享受到了一场精彩文化盛宴。当晚的文艺演出一共上演了10多个节目,都是由来自凤岗镇各单位和企业的文艺骨干编排、表演,其中还包括了独具凤岗特色的客家山歌舞蹈节目,让公司员工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客家文化的魅力。
石龙:3月18至21日连续四晚,‚百姓大舞台——2012东莞市文化惠民千场文艺演出进基层暨石龙镇‘文明之风遍龙城’文艺晚会‛在石龙镇上演,拉开了该镇2012年文化惠民演出序幕。下来,石龙镇将继续在演出内容、形式等方面狠下功夫,举办19场各有特色的精彩演出,为群众带来艺术盛宴和精神享受。
麻涌:近日,‚百姓大舞台,文化送基层‛2012年麻涌镇千场文艺演出进基层正式启动,首场为粤曲综合文艺晚会,活动当晚,《琵琶行》、《孤舟晚望》等五首经典粤曲上演。其中由麻涌一小学生莫颐珩献上的一曲《游园惊梦》,赢得观众的一致好评。麻涌今年将为全镇市民奉上22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常平:‚每天绽放新精彩——百姓大舞台2012年东莞市文化惠民千场文艺演出‛日前走进常平镇松柏塘村,在该村文化广场精彩上演,为当地群众送去了一份丰富的文化大餐。为做好文化惠民千场演出活动,常平镇组织了一支业余演出队,计划从今年3月至12月底,举办44场文艺演出,让广大市民群众欣赏到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
2012年第3期(总第124期)
—7—
东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
此外,道滘、洪梅、南城、寮步、厚街、樟木头、企石、东坑、石碣等镇街也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第一季度,我市各镇街共举办演出93场,参加演出人员达2400人次,受惠人数达9万多人。
【镇街文化】
各镇迅速部署推进宣传文化工作各项任务
2012年全市宣传文化工作召开后,茶山、厚街、望牛墩等镇先后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全市宣传工作会议精神,分析了当前宣传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布臵了今年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等工作。
茶山镇宣传文化工作会议要求,要牢牢把握‚好中求进‛的工作基调,扎实推进舆论宣传、文明创建、文化惠民等各项工作举措,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氛围。此外,文化执法部门要乘‚三打两建‛的东风,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执法管理,营造健康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
厚街镇召开宣传文体工作会议,要求宣传文体工作要坚持‚好中求进‛,着力抓好‚七个突出‛,为厚街实现更高水平的崛起服务,不断开创宣传文体工作新局面。一要突出转型升级、高水平崛起的宣传,凝聚改革共识,并通过组织学习大力增强广大干部引领和推动高水平崛起的能力;二要突出宣传‚勤劳、诚信、开放、创新‛的厚街精神,积极开展创建广东省文明镇工作,切实提高全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三要突出厚街形象宣传,树立厚街幸福、和谐、绿色、宜居的城市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四要突出舆情信息宣传,加强教育引导和正面宣传发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五要突出现代商居文化名镇建设,着力打造‚家居文化节‛、‚鳌台书院‛、‚幸福舞步‛等文化品牌,形成社会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六要突出体育事业建设,强化传统优势项目,确保竞技体育稳步提升,推动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七要突出应对媒体能力的建设,不断学习提升应对媒体的能力,做到善待善用媒体,支持媒体,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012年第3期(总第124期)
—8—
东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
望牛墩镇召开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望牛墩镇宣传文化工作的中心和任务:要以‚围绕一个中心、办好两大名节、明确三项职能、提升四种能力、打造五大平台、重抓六项工作‛为主线,重点做好六大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抓舆论引导,为推动发展营造舆论推力。二是重抓理论武装,为推动发展提供思想活力。三是重抓品牌建设,为推动发展注入文化引力。四是重抓文明创建,为推动发展凝聚精神动力。五是重抓对外宣传,为推动发展赢取形象魅力。六是重抓队伍建设,为推动发展提升内在能力。
万江:以五项举措探索下坝坊文化休闲创意街区建设
‚东莞也有这样文化味十足的地方?‛到过万江下坝坊的人,都为这里独特的文化氛围感到惊讶。近年来,万江街道积极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小桥、流水、人家等典型的水乡元素,以岭南水乡风貌和水乡文化、亲水平台、休闲咖啡茶座为亮点,在古村落资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下坝坊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东莞文化休闲的好去处,被称为东莞的‚798‛。
万江下坝坊文化休闲创意街区的诞生,源于坝头社区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和‚三旧‛改造的创新文化发展思路,具体来说主要是突出做好了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挖掘整合传统文化。坝头社区摒弃传统三旧改造‚拆旧换新‛的思路,采用‚护旧立新‛的模式,积极挖掘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休闲创意街区。结合下坝坊较好地保存了詹氏宗祠、绍广詹公祠、张王爷庙、古渡口、风水塘、土地庙等古建筑以及明清时期的岭南水乡村落格局的实际,在保护旧村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好具有岭南水乡建筑特色的村民祖屋,同时积极将现代创意文化气息引入旧村落,打造‚水乡都市‛,为岭南水乡的历史文化生态注入传承发展的新动力。
二是引进创意文化产业。为配合市中央商圈、中央生态休闲区与万江的深度城市化建设,我街道在保护现有村落形态的基础上,培育和引进画廊、设计师工作室、现代传媒机构、艺术品作坊、文化茶馆(咖啡馆)、古旧书店等,逐步形成文化艺术创作基地,统一开发成创意艺术产2012年第3期(总第124期)
—9—
东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
业集群,包括岭南水乡步头(码头)、榕树头讲古茶座、纳凉竹亭、亲水休闲咖啡座、疍家文化体验项目、万江龙舟文化体验项目,着力打造以文艺创作、工艺设计等功能为主导、以休闲服务为辅的高效率、慢生活的东莞首个休闲文化创意街区。受下坝坊的历史怀旧气息吸引,目前已有蔷薇之光书吧、菩提湾艺术吧、38号矮房子藏吧、拾柒号清吧、似曾相识艺术咖啡馆等文化创意机构的进驻开业。
三是加强街区宣传推介。通过与当地旅游中介机构和旅行社的合作,推动文化创意街区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利用摄影、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介,组织各种主题活动,如当代艺术展、摄影展、古琴音乐会、学术文化研讨会、榕树头讲古会、木鱼书传习会等等,为文化创意人提供交流平台的网站‚下坝坊创意生活网‛(xiabafang.com),广泛宣传了下坝坊古建筑群的特色文化;鼓励和引导下坝坊与新闻媒体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对外宣传推介,迅速提高下坝坊文化创意休闲街区的知名度,随着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凤凰周刊等多家专业机构与高端媒体的关注,及南方都市报、东莞时报、东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详细报道,进一步擦亮了都市生态休闲区的文化名片。
四是政策扶持街区发展。成立万江‚坝头文化创意街区建设领导小组‛,做好文化创意街区的总体规划,把下坝坊文化休闲创意街区列入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投入350万元专项资金,全力支持休闲文化创意街区以及景点指示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完成巷道排水系统、停车位和闲臵地等项目的升级改造。划定下坝村古建筑和古树的保护范围与建筑控制地带,设立保护标志,建立文物档案,并对詹氏宗祠等文物进行抢救性维修,整治周边环境,保持古村落的环境风貌。同时,制定了古村落保护管理办法,基本实现了古建筑的挂牌保护,落实了保护责任制。村民将闲臵的祖屋提供给相关文化创意机构或个人,供其在护旧的基础上修复保护性使用,经过从构思设计到开放使用的全程审核把关。
五是推动文化名村创建。利用下坝坊保护比较完整、建筑艺术精美、生态环境良好、‚护旧建新‛的修护性使用较有特色、文化内涵丰富等诸多优势,下坝坊积极做好‚水、绿、古‛三篇文章推进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创建。一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活污水排放的截流管网系统,避免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塘、河涌,造成水体污染。二是在水塘、河涌的部2012年第3期(总第124期)
—10—
东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
分合适岸段建设生态岸线,恢复植被,建设绿化草坡。三是加大对祠堂等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对须修缮的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在修缮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有特色。
寮步牙香街开门迎客
经过数月的紧张施工,2011年底牙香街复古改造工程已顺利完工。近日,牙香街的香佬李莞香店、汉唐古香等部分香铺已对外营业,主要销售莞香、莞香茶、手链及各种沉香制品等,生意比较红火,昔日繁荣香市将再次呈现。
牙香街复古改造工程是莞香文化‚八个一‛工程之一,作为寮步古代十三行中集中销售莞香的一条街道,牙香街曾成就了‚广东四大名市‛——寮步香市的美名。2011年,寮步镇投入7000多万元完成了该古街的复古改造,围绕香文化招商引资,吸引了40多位商家入驻,预计5月可全面营业,届时,牙香街将成为寮步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
桥头启动图书“三流通”
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桥头镇为充分利用该镇的图书资源,让更多的群众可以享受到‚文化惠民‛所带来的好处,达到资源共享,今年我镇启动图书‚三流通‛工程,即将馆藏图书在企业、村(社区)和学校三个环节进行循环流通。
企业方面,该镇以一个季度为时间标准,以500册图书为一个流通单位,将图书送进每间企业的职工书屋,每一个季度流通循环一次,让更多的企业员工充分享受文化资源。
村(社区)方面,目前全镇17个村(社区)都有自己的图书阅览室,由于每个(村)社区的经济情况不同,图书资源也参差不齐,为了填补这一不足,桥头图书馆以2000册图书为一个流通单位,一个季度流通每个村(社区)一次。
2012年第3期(总第124期)
—11—
东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
学校方面,各中小学充分调动图书资源进行共享,每个学期与不同学校进行交换,一方面既可让学生吸收更多知识,另一方面也可让学校不用花钱也能将书籍更新。
【简讯快递】
近日,市、区文化主管部门举行联席会议,就东莞保利文化艺术制作基地下一步工作和省‚五个一‛工程的申报等具体事项进行了研究,并对基地前景作了探讨。
近日,东莞市博物馆与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共同举办《‚大地之殇‛——地震、火山、海啸、泥石流及气象灾害图片展》,从科学的角度阐释了各类天灾地变发生的原理和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以及在应对某些灾害时如何保护生命安全,从而呼吁人们减少对大自然的污染和破坏,保护地球母亲的生态平衡。展览将展出至5月21日。
樟木头书法协会会长邓新江的书法作品,日前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集结成《邓新江书法》一书,作为《中国美术成就1911—2011年百年书画名家专辑纪念版》大型系列画册之一正式面世,由全国新华书店经销发行。
3月17日晚,凤岗镇举行客家山歌春季歌会,来自各村居的山歌爱好者以及各学校的小朋友共同登台献唱客家山歌,表达了对客家传统艺术的热爱。
3月18日,樟木头镇举办‚情牵计生困难家庭‛爱心义卖会暨全镇第十二届少儿书画大赛书画作品颁奖仪式。活动从200余名‚小书画家‛评出获奖作品用于现场义卖,筹得爱心善款6000多元,用来资助该镇的困难家庭。
3月22日,由岭南画院和东莞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牡丹新国画——李新国画展‛在岭南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著名国画家的作品60余幅,展期至2012年4月8日。
3月23日,石龙镇举办《淡极始知花更艳—石龙民间收藏明清民窑青花瓷展》,共展出31件套收藏珍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明清时2012年第3期(总第124期)
—12—
东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工作
期民窑青花瓷常见的器型、纹饰、款识和明清时期广东青花窑口,体现了石龙镇收藏文化的勃勃生机。
送至:省文管办,省文化厅、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
市几套班子领导,市委、市政府正副秘书长,市人大、市政协秘书长,市委办、市府办正副主任
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研室、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委办秘书科、综合科、信息调研科,市府办综合二科、秘书一科,市人大、市政协办公室,市人大教科文卫华侨外事工作委员会、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
发至:直属各单位,各镇(街)宣传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分队,各镇(街)文广中心、松山湖文广中心,省驻莞各新闻媒体和市属新闻单位、虎门港管理委员会、长安新区办公室、东莞生态园管理委员会
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政策法规科编印(共印320份)信息热线:22837040
传真:22837013
网址:http://wgx.dg.gov.cn
投稿:dgwgx@dg.gov.cn
2012年第3期(总第124期)
—13—
第五篇:“东莞扫黄**”的思考之一
——“东莞扫黄**”的思考之一
最近,中央电视台曝光了东莞多个娱乐场所的卖淫嫖娼现象,当地政府部门迅速采取整治行动。对这次扫黄风暴,绝大多数主张弘扬社会正气的老百姓是赞成的,但也出现了令人诧异的杂音怪论。一些人以娱乐心态看待东莞扫黄,甚至对“莞式服务”叫好,为色情业张目,嚷嚷“东莞挺住”。在他们眼里,这类社会丑恶现象不仅不该报道,更不能打击。如此荒唐的观点,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扫黄打非,本是正义之举;揭丑黜恶,也是媒体职责所在。为什么却受到质疑甚至嘲弄?而那些声色犬马之地、醉生梦死之徒,为何又受到一些人的追捧乃至力挺?这一事件的娱乐化、恶搞化倾向,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态?如此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美丑不明,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问题?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有法必行、违法必究,都是不可逾越的社会底线,这一点没有任何商量和动摇的余地。无论是卖淫行为还是嫖娼行为,都是法律明文禁止、公安机关依法打击的对象,这早已世人皆知。从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层面看,卖淫嫖娼与社会公序良俗格格不入,向来为正常的社会秩序所不容。放眼世界,即便在欧美各国,对色情业的打击也越来越严。
法律的天平、道德的准绳、社会的呼唤,无不要求我们敢于向这些丑陋现象说不,果断剔除社会肌体上的毒瘤。然而,一些人却无视法治常识,模糊了道德界限,唱起了“卖淫有理、色情无罪”之类的反调。东莞扫黄,这样一个是非明确的事件,竟在网上掀起不小波澜、引发复杂舆情,的确发人深思。在价值多元、观念多变的转型期中国,固然不能在所有问题上都求得一致,但在一些基本价值上,必须有起码的共识。守住法律底线,保持价值判断力,具备道德责任感,这是一个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行为取向,也是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义务。是非不分、黑白颠倒,只会导致价值错乱、逻辑谬误,最终行为失当、社会失序。
当一些微博大V娱乐化地调侃“人间有爱”,可曾以一份同情之心,想想那些被明码标价像商品一样叫卖的失足妇女?当一些人狂欢式地呼喊“今晚我们都是嫖客”,可曾以一份体谅之心,听听广大东莞市民热望“扫黄就要扫彻底”的心声?当一些所谓意见领袖陶醉于“群起挺黄”的幻觉时,可曾以一份责任之心,审视一下无节操之论对网络生态的扭曲,对世道人心的污染?
有学者曾忧心忡忡地指出,我们的生活中存在一种怪现象——比坏。一些人,一事当前,不是分清好坏曲直,也不是比着看谁比谁更好,而是争着比着看谁比谁更坏。一说扫黄,就立即转移视线、偷换概念,说腐败之害甚于色情,贪官比嫖客小姐更坏,弯弯绕绕、兜兜转转,甚至由此推导出卖淫嫖娼不算个事的错误结论。这正是“比坏心态”的一个典型例证。如果没有是非标准,没有言行底线,那么迷失方向的狂奔,就会成为法律和道德双重失重的沉沦,最终只能滑向绝望的深渊。
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中国,我们既有着鲜花与掌声的荣耀,也面临种种阵痛与迷惘。扫黄,需扫去那些藏污纳垢的场所,也需扫去心灵世界的黑暗与浊流。多一点精神的亮光,多一些前行的正能量,我们会创造更光明的世界,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东莞扫黄**”的思考之二
这几天来,东莞扫黄引发的舆论波澜,与扫黄本身一样令人关注。其中,有一些论调令人惊诧莫名:认为卖淫活动是“市场需要”,论证色情产业“有益无害”,甚至主张中国搞合法红灯区。这种声音,不管是闭门造车想出来的,还是为了在公开场合博取眼球,抑或是纯粹的网络逗闷子,都值得深思。
且不说挑战法律,对那些为扫黄鸣冤叫屈的人,我们想套用一句网络流行问句:你这么同情卖淫嫖娼,你如此支持色情产业,你家里人知道吗?究竟有几个人,愿意让自己的亲人去涉足这一行业?即便是生活困难,又有多少人希望将这一行业作为谋生手段?而那些从事色情行业的人,又有多少真正穷困潦倒、衣食无着? 的确,色情业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然而,黄赌毒哪一个市场需求不大?难道仅仅因为“愿打愿挨”,就可以合法化、产业化吗?果真如此,毒品交易岂不更暴利、更“快活”?如果不顾世界主流对黄赌毒的态度,不顾卖淫嫖娼在大部分西方国家违法的事实,一厢情愿、哗众取宠地为色情业辩解,不仅是选择性失明,也是对文明底线的亵渎。
至于以“自由”之名为色情业张目,则是忘记了自由也是有底线的。事实上,色情业早已超出了个人自由选择的道德范畴,“公权力介入”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因为色情业肯定会跟社会腐败、人口贩卖、黑社会组织等联系起来。难怪有外国媒体评价,“用帮助所谓弱势群体说话的姿态为嫖娼公开站台。鼓吹嫖娼自由者本质上和贩奴者一样,却以自由主义者的面目示人。”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中国,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利益的多元,不同社会群体自然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国家活力的源泉。然而,任何一个健康的社会,在思想观念多元多样的同时,也必须有一些起码的底线、基本的共识、普遍的价值。思想解放,不等于胡思乱想,更不等于行为放纵;价值多元,不是价值扭曲,更不是价值沦落。
如今,有些人在网上讨论问题,往往不问对错、只看立场,让站队思维左右价值判断。凡是你赞成的,我就必须反对;凡是你反对的,我就一定赞成。似乎不发出点“杂音”就不足以证明自己会“独立思考”,不嘲讽主流、不解构崇高就没法展示自己的聪明机智,在这种思维模式下,谈何承担责任、坚守底线?又如何明辨是非、区分善恶?从这个意义上,在新媒体时代,对价值尺度的把握、对社会底线的捍卫,尤其需要一种文明理性的议事规则。
也就在这几天,在“舆论狂欢”的浪潮中,一度被戏谑言论、偏激观点裹挟的网上舆论,出现了某种“反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人指出色情业是害国害民的“有毒产业”,越来越多网友发出了“捍卫社会公序良俗”的声音,潜藏在人民群众心底的朴素认知,虽然不那么“醒目”、不那么“刺激”,却如同宽广的大江大海,缓慢而坚定、沉着而有力。这正是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也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强劲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