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关于进一步做好 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实施细则

时间:2019-05-14 14:4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成都市关于进一步做好 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实施细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成都市关于进一步做好 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实施细则》。

第一篇:成都市关于进一步做好 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实施细则

成都市关于进一步做好 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切实做好我市城乡充分就业工作,按照《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通知》(成委发〔2009〕26号)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第二条 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一)补贴对象。本市行政区域内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并足额缴费的下列用人单位和个人:

1、当年新吸纳具有本市户籍,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就业困难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各类企业;在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上安置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本市户籍就业困难人员;在街道(乡镇)、社区(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上安置毕业未满5年的本市户籍高校毕业生,签订用工协议,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

2、当年新招用3名以上劳动者,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自主创业者,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3、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并足额缴费的可享受医疗保险补贴。

(二)就业困难人员的界定。就业困难人员是指符合《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成都市就业困难人员申请认定办法〉的通知》(成劳社发〔2009〕177号)规定的失业人员。

(三)公益性岗位的界定。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投资开发的下列岗位:

1、街道综合治理协管、交通协管、公交安全协管、城市执法协管、社区劳动保障管理、城市环卫、公共场地管理、公共设施养护中的工作岗位。

2、机关事业单位的收发、驾驶、门卫、打字、物业管理等需要招用编制外人员的后勤岗位。

3、承担托底安置任务的再就业援助基地和街道(乡镇)、社区(村)用于安置就业困难对象的保洁、保安、保绿等岗位。

4、本市安置高校毕业生在街道(乡镇)、社区(村)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工作岗位。

公益性岗位由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认定,并报同级劳动保障局和上级就业服务管理局备案。

(四)补贴标准。

1、社会保险补贴标准:对符合补贴条件的用人单位和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每月按补贴对象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单位缴纳部分给予补贴;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失业人员按其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的统筹基金部分给予补贴。

2、岗位补贴标准:对符合补贴条件的各类企业,按其与补贴对象签订劳动合同的年限给予补贴,第一年每人1000元,第二年每人2000元,第三年每人3000元,每期满12个月后进行申报;在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和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的,按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每月给予补贴。

(五)补贴期限。除对首次申报补贴时,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可延续至法定退休年龄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失业人员的医疗保险补贴期限与其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相同。

(六)补贴申报时间和程序。社会保险补贴按月(个人可适时)申报。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按社会保险关系向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申报,经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审核,同级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审批后,由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按规定拨付给用人单位;医疗保险补贴随失业保险金按月发放。

(七)补贴申报资料。

1、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和税务登记证副本、机关事业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社会团体登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社区劳务就业型服务实体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2、困难人员的《就业失业登记证》(原件及复印件),高校毕业生的学历证(原件及复印件)、《社会保险补贴申报表》、《岗位补贴申报表》、《单位缴纳部分社会保险费审核表》及补贴人员花名册;

3、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原件及复印件)、每月发放职工工资表(用人单位或社区盖章)、每月社会保险缴费凭证(社保经办机构盖章)和银行账户资料;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人员需提交个人领取失业保险金凭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凭证和银行账户资料。

(八)对2008年底前审批的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期限未满的继续按原规定执行,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其中在2009年内享受期满的,可将其享受期限延长至2009年底,其补贴标准按原政策规定执行。持《四川省地震灾区就业援助优惠证》的人员享受的地震灾区就业援助政策延续到2009年底。第三条 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

(一)灵活就业的认定。灵活就业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没有在任何组织中就业,也没有领取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在我市行政区域内居住地从事自行车修理、服装织补、修鞋、配钥匙等社区服务性工作。灵活就业的形式,由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认定,并报同级劳动保障局和上级就业服务管理局备案。认定灵活就业的基本标准:

1、在社区内从事灵活就业,劳动时间每天不少于4小时,每月不少于22天。

2、从事灵活就业的收入必须是其主要生活来源,每月收入不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3、经营服务项目和活动必须具有社会性,面向社区居民服务,有具体的服务内容。

(二)补贴对象。具有本市户籍,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正在从事灵活就业,参加了社会保险并足额缴费的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就业困难人员。

(三)补贴标准。按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标准的70%确定。

(四)灵活就业的确认和补贴申报程序。本人持《就业失业登记证》、银行代扣社会保险费的扣款信息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出具的缴费收据(参加过失业保险的人员需出具参加失业保险的证明),适时到所在地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申报灵活就业情况,填写《灵活就业人员就业登记表》,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受理并确认后,在社区内张榜公示5日,公示期间无异议的,可提出补贴申请,并由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汇总后上报所在街道(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街道(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复核后,上报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经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审核,同级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审计局审批后,由就业服务管理局按规定程序拨付补贴资金。

(五)补贴的发放。每月末,市和区(市)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同级就业服务管理局提供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明细登记表》,将灵活就业人员上月的社保补贴划入个人储蓄存折。对以银行代扣方式缴纳社保费的,补贴划入银行代扣的储蓄存折。

(六)补贴的终止。已经申领社会保险补贴的灵活就业人员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停止发放社会保险补贴。1.已领取个体工商营业执照; 2.被用人单位招用; 3.终止灵活就业;

4.未缴纳或未按规定缴纳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

5.未按规定进行灵活就业登记; 6.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已满3年;

7.已按规定办理了退休手续并领取养老金。

灵活就业人员如转为失业或变更就业形式,应在转为失业或变更就业形式后的15日内向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报告,不得故意隐瞒,骗领社会保险补贴。

(七)补贴的期限。首次申报补贴时,灵活就业困难人员的年龄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可延续至法定退休年龄;其他就业困难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不超过3年;对2008年底以前审批的持《再就业优惠证》、《灾区就业援助优惠证》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未满,继续按原规定执行,在2009年内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已满,仍未稳定就业的其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延长至2009年底,补贴标准按原规定执行。第四条 困难企业岗位补贴

(一)补贴对象。本市行政区域内具备以下条件的困难企业:

1、面临暂时性经营困难,恢复有望,在申请岗位补贴前连续三个月亏损,当年累计利润总额为亏损,职工月平均工资不高于本市月社会平均工资的120%;

2、已制定稳定就业岗位措施,针对部分停工、歇工职工采取在岗培训、协商减薪等办法稳定职工队伍不裁员的,其停工、歇工的职工在20人以上并占职工总人数15%以上,停工、歇工时间在1个月以上;

3、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按时足额缴费6个月以上。

(二)补贴标准和期限。以企业实际发生停工、歇工人数和期限,按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当地失业保险金待遇标准给予一次性岗位补贴。对停工、歇工职工人数超过在职职工总人数80%的,按申报停工、歇工职工人数的80%计算补贴人数。

(三)认定和补贴申报程序。符合第四条第一款条件的企业,按参保关系向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提出申请,经审核后报同级劳动保障局,由劳动保障局召集困难企业审定联席会议审定,并出具《成都市困难(停工、歇工)企业审定结论通知书》,就业服务管理局按规定拨付补贴。区(市)县劳动保障局应将困难企业的审定情况报市劳动保障局备案。

(四)认定和补贴申报资料。

1、企业申请报告(需要说明企业经营困难情况、稳岗措施、停工、歇工职工待遇等情况);

2.申请前三个月的税务部门盖章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复印件(签章)、企业纳税税号、缴纳社会保险凭证原件;

3、停工、歇工职工花名册、银行盖章的企业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

4、企业银行开户资料。第五条 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一)补贴对象。本市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在岗职工;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创业培训和模拟创业实岗训练补贴对象为本市具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

(二)补贴标准。

1、职业技能培训:初级每人不高于500元;中级A类800元,B类1200元,C类1500元;高级A类1000元,B类1500元,C类2000元;企业在岗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在提足用够本单位职工教育基金的前提下,每人最高补贴不超过200元。中、高级培训专业分类按成办发〔2009〕34号文的规定执行。

2、创业培训每人900元,模拟创业实岗训练每人800元。

3、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实行分段补贴,在获得《培训合格证》或《职业资格证书》后,按补贴标准的60%补贴,6个月内实现就业后再补贴剩余的40%;创业培训和模拟创业实岗训练补贴实行一次性补贴。

(三)补贴形式及程序。

1、向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发放培训券,就业培训券实行实名制管理,符合条件人员每年只能享受一次培训补贴,不得重复申请。城乡劳动者持券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参加培训。

(1)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向户籍所在地(暂住地)街道(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申领培训券;

(2)符合条件的用工企业凭介绍信向所在地街道(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集中申领培训券;

(3)定点培训机构向批准开班的就业服务管理局集中申领培训券。

2、培训机构和开展培训的企业申请培训补贴兑现。

(1)培训机构和实施培训的企业向与其签订培训协议的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申报培训补贴兑现;(2)经就业服务管理局审核,同级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审批后,由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将兑现资金拨付给培训机构或开展培训的企业。

(四)定点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资格的认定。

1、认定范围。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取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或政府相关部门按编制批准设立的教育培训机构和在本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内设独立的培训机构,并具备满足技能培训需求的教学场地、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的企业。

2、认定程序。

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向注册地区(市)县劳动保障部门提出承担城乡劳动力就业培训任务的认定申请,经区(市)县劳动保障部门初审后报市劳动保障部门会同财政、审计等部门,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考评认定。经认定的定点培训机构信息,通过成都市劳动保障信息网向社会公布。

具备条件的企业按参保关系向市或区(市)县劳动保障部门提出认定申请,由市或区(市)县劳动保障部门考评认定。

3、协议管理。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对定点培训机构实行协议管理。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根据城乡劳动者和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与定点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协议,明确培训项目、培训人数、质量标准及相关责任等内容。培训机构按照协议约定内容实施培训,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按照协议约定内容验收培训成果。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对企业开展培训,参照定点培训机构实行协议管理,不具备开展培训条件的企业,可以委托定点培训机构代为培训。

(五)补贴申报资料。

1、培训机构申报补贴兑现需提供以下资料:

(1)《职业培训补贴申请表》、《开班申请表》、《学员受训证明表》、录入网络的《培训人员花名册》、《学员考勤册》;

(2)学员《培训券》、《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或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证明、《培训合格证》或《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申请创业培训和模拟创业实岗训练补贴的,需提供《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或《模拟创业实岗训练学员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创业培训补贴申请表》、《模拟创业实岗训练补贴申请表》;(3)申报培训后就业补贴应提供以下资料之一:

劳动合同、用工协议、社区(村)出具的就业证明、社保缴费凭证或工资发放证明。

2、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培训补贴兑现需提供以下资料:

(1)《职业培训补贴申请表》、《开班申请表》、《学员受训证明表》、录入网络的《培训人员花名册》、《学员考勤册》;

(2)学员《培训券》、《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或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证明、《培训合格证》或《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3)劳动合同复印件和社保缴费凭证。第六条 劳动预备制培训补贴

(一)培训补贴对象。具有本市户籍,年满16周岁,有培训需求,经劳动预备制培训后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初、高中应届毕业生。

(二)培训及补贴标准。

1.培训层次: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 2.培训时限:6至12个月;

3.补贴标准:中级每人1000元;高级每人2000元。

(三)补贴形式及程序。

1.承担培训任务的机构。全市定点就业培训机构中的各类大中专职业院校、技师学院、就业训练中心等可承担劳动预备制培训。2.补贴申报程序。

(1)个人申报补贴。培训结业后,参训学员向户籍所在地街道(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申报补贴,街道(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初审后报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经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审核,报同级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审批后,由街道(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将培训补贴支付给参训学员。

(2)培训机构代进城求职劳动者申报补贴。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按其垫付培训费,并按取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人数,向批准开班的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申报补贴,经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审核,报同级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审批后,由就业服务管理局拨付培训补贴。

(四)申报补贴资料。

1、个人申报补贴资料。(1)《劳动预备制培训学员补贴申领表》;

(2)学生《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或学校出具的毕业证明;

(3)《职业资格证书》(中级或高级)原件及复印件;(4)学员《培训券》;

(5)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

2、培训机构代城乡劳动者申报补贴资料。

(1)《劳动预备制培训机构补贴申领表》、《开班申请表》、《享受劳动预备制培训补贴学员花名册》、《代为申请协议书》;

(2)学员《培训券》、《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毕业证》复印件或学校出具的毕业证明、《职业资格证书》(中级或高级)复印件、劳动合同或用工协议或社保缴费凭证等复印件。第七条 青年职业见习补贴

(一)见习补贴对象。

1、毕业5年内,未就业且已登记失业的本市户籍普通高校、中职毕业生;

2、承担青年职业见习任务的见习基地。

(二)见习及补贴标准。符合条件的人员可在经认定的青年职业见习基地参加3至6个月的职业见习。见习学员及基地补贴标准如下:

1、见习学员补贴标准。参加青年职业见习的学员,按每人每月500元标准给予生活补贴。符合规定的见习人员只能享受一次见习期间的生活补贴,不得重复申报;

2、见习基地补贴标准。青年职业见习基地补贴,属于第二产业的按每名见习学员每月3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其它产业的按每名见习学员每月1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见习基地补贴中含为见习学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

(三)见习申请及基地认定。

1、见习申请。申请青年职业见习的人员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毕业证》原件及其复印件,向户口所在地街道(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出见习申请,经街道(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审核后,录入成都市劳动保障信息网,并推荐到职业见习基地参加见习;

2、见习基地认定。

(1)具备下列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可申请认定为见习基地: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自愿承担青年职业见习工作的企业、事业单位;在本行业技术领先、管理规范、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能够持续提供一定数量的见习岗位,且所提供岗位技术含量较高,符合本市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了可行的见习培训计划和考核制度,有专门的带教老师指导见习,有规范的见习场所和设施。

(2)见习基地申报资料:《青年职业见习基地申报表》、单位简介、见习岗位简介、见习计划和考核制度,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和《税务登记证副本》,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3)认定程序。申报青年职业见习基地的单位持相关资料向单位注册地的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提出申请;经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评估认定后,报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备案,并通过成都市劳动保障信息网向社会公布。

(四)补贴申报程序及资料。

1、补贴申报程序。符合条件的人员参加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由见习基地持相关证明材料到所在地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申请见习基地补贴,经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审核,同级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审批后,由就业服务管理局将见习基地补贴拨付给见习基地;见习人员持相应资料到所在地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申领见习生活补贴。

2、申报补贴资料。

(1)申报见习学员生活补贴所需资料:

《青年职业见习生活补贴申领表》、《居民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青年职业见习结业证书》、《毕业证》复印件。(2)申报见习基地补贴所需资料:

《青年职业见习基地补贴申领表》、《青年职业见习学员结业花名册》、《青年职业见习协议书》。第八条 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一)鉴定补贴对象。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本市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就业困难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

(二)鉴定补贴标准。按每人160元的标准给予符合条件的人员一次性补贴。职业鉴定补贴每人只能享受一次,不得重复申报。

(三)补贴申报程序。经确认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和符合条件的企业受被鉴定人委托,向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申请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经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审核,并报同级劳动保障局、财政局审批后,由就业服务管理局拨付补贴。

(四)鉴定补贴申报材料。

1、《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申报表》、《职业技能鉴定核发花名册》;

2、鉴定人员《居民身份证》、《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就业失业登记证》复印件或农村富余劳动力务工证明;

3、企业申报鉴定补贴还应提交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凭证、《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和申报补贴职工的《劳动合同》复印件。第九条 职业介绍补贴

(一)补贴对象。为本市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进行免费职业介绍服务的本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各级劳动保障、人事部门批准成立和工会、团委、妇联、残联举办的职业介绍(人才)机构。

(二)补贴标准。按职业介绍成功就业的人数每人200元补贴给职业介绍(人才)机构。未成功就业的按每人20元建档费补贴给职业介绍(人才)机构。符合补贴条件的人员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不得重复申请。

(三)补贴申报程序。符合条件的职业介绍机构按季(季末 次月5日内)向市或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申报职业介绍补贴。申报职业介绍补贴需提供下列资料:

1、《成都市免费职业介绍成功补贴申请表》、《成都市免费职业介绍成功人员花名册》、《成都市免费职业介绍建档补贴申请表》、《成都市免费职业介绍建档人员花名册》;

2、享受免费职业介绍人员的《就业失业登记证》(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凭《居民身份证》)、参加过失业保险的失业人员出具的参保凭证;

3、就业证明材料:《劳动合同》复印件或劳务协议或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出具的就业证明。第十条 小额担保贷款

(一)贷款对象。

1、具有本市户籍,在法定劳动年龄以内,具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合伙经营的城乡劳动者;

2、本市行政区域内,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

(二)贷款额度。个人贷款最高额度为人民币5万元;合伙经营的,根据人数适当放宽贷款额度,但最高不超过人民币20万;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按实际吸纳失业人员的人数合理确定小额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200万元,贷款最长期限为2年。

(三)贷款的办理程序。贷款申请人向所属社区(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提出申请,经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站初审,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审核后,报区(市)县就业创业小额担保贷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并向担保公司和承办银行推荐,担保公司审核和承诺担保,承办银行核贷和发放贷款。

(四)贷款申请者需提供的资料:贷款申请报告、结(离)婚证明或未婚证明、《居民身份证》(含夫妻双方)、经营场所证明、《营业执照》的原件及复印件和《小额担保贷款委托申请表》。

(五)反担保需提供的资料:贷款者本人能提供反担保的,需提供本人《房屋产权证》原件及复印件;贷款者不能直接提供反担保的,需提供固定场所、固定收入和固定工作岗位的第三人作信誉反担保。反担保人需提供的材料为《居民身份证》(含夫妻双方)、《户口簿》(含夫妻双方)原件及复印件;结(离)婚证明或未婚证明和夫妻双方收入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六)合伙经营的企业需提供的资料:

1、贷款申请报告(含企业简介)、法定代表人《居民身份证》(含合伙人)、《合伙经营协议书》原件及复印件、加盖企业公章的企业章程复印件、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加盖企业公章的复印件;

2、贷款卡复印件及密码或贷款卡查询结果复印件;

3、注册验资报告原件及复印件、税务登记证(国税和地税)副本复印件;

4、对合伙经营的企业反担保,由担保公司根据担保金额大小及风险程度,确定采取保证金、抵押、质押、保障等多种反担保措施,并确定企业需要缴纳其它资料。

(七)担保基金的筹集和管理、贴息流程等其它事项按成劳社发〔2006〕102号文件执行。

(八)劳动密集型企业贷款按成都市劳动保障局、成都市财政局、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成劳社发〔2009〕101号)执行。第十一条 创业补贴

创业补贴按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关于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中创业专项资金各项补贴的指导意见》(成劳社发〔2009〕159号)的规定执行。对本市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就业困难人员,在辖区内自主创业成功,给予一次性5000元创业补贴。第十二条 《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发放与管理

成都市就业和失业登记证发放和管理办法按成劳社发〔2009〕176号文执行。市和区(市)县就业服务管理局要将批准享受本《实施细则》规定的补贴政策情况及时记录在享受人员的《就业失业登记证》上。第十三条

对已按成委发〔2006〕43号、成办函〔2008〕189号、成府发〔2008〕68号文件规定享受上述各项补贴政策期限未满的,继续按原规定执行,享受期限已满的不得重复享受本《实施细则》规定的相同补贴。第十四条 本《实施细则》中涉及各项补贴资金安排及拨付 流程按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意见》(成委发〔2009〕21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的通知》(成办发〔2009〕56号)和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残联《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执行。

本实施细则中涉及的表格(点击下载)

第二篇:城乡充分就业工作自查报告

城乡充分就业工作自查报告

xxx 区委、区政府目督办 按照区委、区政府年初下达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目标要求,我镇坚决贯彻上级指示,进一步促进城乡充分就业作为“民生一号”工程来组织落实。

一、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 在年初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促进充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今年的工作步骤、工作任务均作了详细安排,并将各项指标分解到各村(社区),将此项工作纳入对村(社区)年终重要考核指标。

二、便民惠民,进一步完成工作平台 为更好服务 xxx 人民,镇党委、政府经研究,租下原地税办公场所,投资 10 多万元,打造 xxx 镇职业介绍服务,增加了电脑、52寸大电视、传真机、扫描仪等设备,滚动发布招用工信息,为我镇下岗人员、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真抓实干,有计划地完成下达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目标 1、城镇失业人员新增就业 162 人,完成目标的 101.25%。

2、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8人,均全部实现就业。其中“4050”

援助对象 18 人,完成目标的 180%。

3、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全镇无“零就业”家庭。

4、城镇登记失业率 3.92%,低于 4%的要求。

5、已建 5 个社区均实现了充分就业社区。

6、免费职介登记1100人,成功390人,完成目标的105.4%。

7、创业培训 12 人,农劳创业培训 6 人,完成目标的 120%。

8、农劳引导性培训 1168 人,完成目标的 101.56%。

9、农民工培训 720 人,完成目标的 102.86%。

10、就业技能培训 413 人,完成目标的 137.67%。

11、农村劳动力输出 6300 人,完成目标的 188%。

12、社区就业实体安置就业 76 人,完成目标的 168.8%。

四、突出重点,完善服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镇于 10 月 25 日在区劳动局的配合下,举办了一次大型现场招聘会,邀请金牛区、彭州市、xxx 区就业服务中心携带 40 余家用人单位,并在本镇组织了 10 余家企业,共有岗位 3000 多个,现场达成意向性协议 1000 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xxx 镇人民政府 20xx 年 xx 月 xx 日

第三篇:礼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礼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省、市驻礼各单位: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切实做好全县就业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全县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根据《陇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陇政发„2009‟2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

(一)重要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富民之基。做好促进就业工作是构建和谐礼县、推进我县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县经济影响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具体行动。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落实任务,进一步强化措施,掀起全社会关注就业、促进就业的热潮,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坚持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优化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社会就业目标。

(三)目标任务。今后5年努力实现全县城镇新增就业7000人以上,就业再就业培训5500人,创业培训2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乡劳务每年新增3500人,劳务收入年增长15%以上,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增长10%,到2012年,全县劳务输转规模达到13.3万人,劳务收入达到11亿元。

二、明确工作责任,努力促进就业

(一)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协调。各乡镇、各单位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本乡镇、本部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出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在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发展劳务经济、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开展就业援助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努力扩大社会就业。

(二)完善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通过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有序快速发展,增加就业总量,拓宽就业领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拓宽就业门路。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工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和转移就业。完善和落实城乡劳务市场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城乡劳动力异地转移就业。鼓励和规范灵活就业,提高灵活就业的稳定性。

(三)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各乡镇、各单位要从市场准入,企业设立、投资融资等方面加大对创业实体的支持力度,鼓励有创业愿望的劳动者实现创业。落实劳动者创业的财政、金融、工商、场地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落实好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全民创业和回乡创业活动。

(四)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要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纳入就业工作的总体部署,明确目标,落实责任,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引导他们面向基层就业和创业,并利用礼县人力资源网站的网络视频平台,鼓励帮助他们去异地就业,去企业就业。

(五)努力减少失业。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制定预案和相应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集中出现和社会影响较大的失业现象及时进行调控,缓解失业引发的各种矛盾。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增加就业岗位的关系,妥善做好相关人员的安臵工作。定期对失业状况进行分析,寻找差距,研究对策,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确保就业局势稳定。

(六)完善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把城镇新增就业、控制城镇登记失业率、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及减少有劳动能力的长期失业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今后要将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劳动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纳入政府就业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范围。政府每年将按照目标责任制度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依法对劳动保障系统的各个部门进行考核、检查和监督。

三、完善就业政策体系,落实社保补贴

(一)加大政策扶持,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今后对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的,可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有关残疾人就业优惠条件的,可以享受国家对残疾人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登记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和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行业外,按规定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家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

1、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城镇就业转失业人员、城镇其他失业人员、未就业的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带头人、有创业愿望的城乡妇女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一般是2万元。

2、进一步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贷款贴息支持力度,鼓励利用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为劳动密集性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在新增岗位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和《就业失业登记证》人员达到现有职工总数的30%以上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可申请贷款,贷款额度由企业、担保机构,承办金融机构商定。

3、创业成功、按期偿还贷款诚信度高的借款人和吸纳就业人员多、按期还款、有偿还能力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可再次申请贷款。贷款期限一般为3年。

4、经办银行可将小额担保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其中微利项目增加的利息由财政负担。

5、鼓励经办金融机构在贷款担保基金银行存款余款的3倍范围内,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力度。

6、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由县财政安排,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基金的持续补充机制。推动信用社区和经办银行加强合作,鼓励担保机构降低反担保门槛或取消反担保。

7、小额担保贷款具体工作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有关政策执行。对2007年底前核准的小额担保贷款项目仍按原政策执行。

(三)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1、对各类企业招用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

2、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并视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在相应的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以及适当的岗位补贴。

3、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

4、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期限,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

5、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继续执行,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审批截止到2008年底。

四、完善创业政策,强化创业服务

(一)用政策扶持创业。鼓励支持城镇失业人员、城镇退伍军人、城镇残疾人、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等社会群体充分利用创业扶持政策自主创业。从开拓市场、健全服务入手,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包括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小区绿化、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卫生保健、家政服务等,开发创业项目。以发展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商贸型等中小企业,提高中小企业创业带动就业的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打造知名品牌。引导支持广大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非农产业致富。积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地方行业协会。鼓励支持各类经营型、管理型、科技型人才创办经济实体、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帮助残疾人就业。

(二)强化创业服务。进一步完善创业项目、创业培训、职业指导、小额贷款、企业孵化、跟踪服务相结合的创业服务体系,将创业服务工作延伸到社区、乡镇,为各类创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发挥社会各类创业服务中介机构服务组织的作用,构筑支持创业的服务平台。要采取各种方式,根据劳动者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加强创业意识教育,转变就业观念,营造鼓励自主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和谐创业的社会环境。

(三)积极参与,认真开展“创业甘肃”主题活动。积极参与省、市组织举办的“创业项目博览会”、“创业校园行”“回乡带头人和创业明星”评选、全民创业先进事迹报告宣讲等活动,营造创业氛围,促进全民创业。

五、增加资金投入,促进就业工作

县财政部门要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创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特定就业政策、社会保险等补贴和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公共就业服务等。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陇南市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委办发[2008]43号)要求,落实好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计划,落实城乡统筹就业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10%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经费。同时,要根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性质、人员、编制和收费情况,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费纳入预算,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劳动者免费服务提供资金保证。对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由承办银行按季向担保机构核对,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后,向财政部门申请,财政部门按规定据实贴息。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促进就业的支出,按有关规定执行。

六、加强就业服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一)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综合性场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的就业服务。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设立服务窗口,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规范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服务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按照建立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的要求,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完善管理制度,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的良好秩序。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制度。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对职业中介机构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对为登记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并实现就业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按规定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三)建立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支持各类职业学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全体劳动者积极参加培训。

1、对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初高中毕业生和大中专毕业生及技校毕业生未就业已参加失业登记并参加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的,按规定对培训机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创业培训补贴。

2、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根据职业培训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补贴标准。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培训质量、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提高劳动者参加培训和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培训的积极性。探索职业培训项目化运作模式,将补贴资金与项目运作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对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特殊工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对鉴定机构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四)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投入,在扩大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的同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与各类企业签订协议,对青壮年有组织地开展订单式培训。采取多种培训方式,使“两后生”参加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围绕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和层次,把建立妇女、农民工和家政服务、保安、保绿、保洁等人员培训基地和劳务就业基地结合起来,抓好农民的技能培训。在农民工春节返乡期间和初高中毕业后组织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和利用学校教育、在职培训、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进行人力资源开发。

(五)建立健全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制度。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为劳动者免费办理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并做好登记统计工作。登记失业人员应当积极求职,参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安排的就业服务活动,并定期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报告就业失业状况。《就业失业登记证》向登记失业人员免费发放,并注明可享受的扶持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凭《就业失业登记证》在省内享受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在登记证上予以注明。

(六)加强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组织开展各类招聘和专项服务活动,办好人力资源网站,利用网络视频等手段,着力解决就业供求信息不对接、技能不适应岗位等问题。落实好各项政策,畅通大学生面向企业、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流动就业的渠道。认真做好家庭困难和进行失业登记的高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

七、完善就业援助,建立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制定就业援助专项活动计划,积极帮助和扶持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且积极求职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通过公益性岗位援助等多种途径,对所有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就业困难人员一般指大龄、身体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1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

(二)加强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申报认定制度,规范审核认定程序,建立专门台帐,及时接受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申请。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通过多种形式帮扶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对城镇公共场所保洁人员、保绿人员、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交通协管员、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及时兑现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动态管理、动态援助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城镇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三)建立完善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联动机制。劳动保障、财政、民政等部门要密切协作,促进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与全民创业、促进就业工作的有机结合。规范失业保险业务流程,实行全市统一的《职工失业保险手册》。完善失业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完善失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促进就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格失业保险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申领条件和程序,在准确区分申请人员有无劳动能力的基础上,将申领条件与接受职业介绍、职业培训以及参加公益性劳动情况挂钩,逐步形成促进就业的良好政策导向,组织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和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积极参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劳动和创业等活动,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他们积极就业。

(四)鼓励引导劳动者转移就业。对因企业停产或者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人员集中的地方,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和帮助,积极支持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接续产业,引导转移就业。

(五)积极帮助受灾劳动者实现就业。建立危机灾害情况下的就业促进应急机制,认真做好就业援助工作。要把促进就业工作与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实施就业援助。今后要将卫生防疫、环境清理、物资搬运、治安维护等按规定纳入公益性岗位认定范围,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鼓励受灾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组织起来就业。对受灾劳动者及时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扶持。优先保证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对有技能培训需求的城乡劳动者,开展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并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和技能鉴定补贴政策。

八、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强化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促进就业工作机制。县就业领导小组要制定工作要点、分解工作计划。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交流情况,研究解决问题。要加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和人员,提供相关设备设施和工作场所。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的工作。

(二)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深入做好就业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国家促进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促进就业的好做法,宣传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用人单位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就业以及创业带动就业的典型经验。要对在促进就业和创业带动就业、农民工就业培训等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为就业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三)加强对就业促进工作的监督检查。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和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有关部门要对促进就业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建立举报制度,受理投诉并及时予以处理。

第四篇:在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就业再就业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去年10月,召开了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动员会议,今天,我们又召开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议,这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扎扎实实抓好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2005年我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回顾

2005年,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特别是市委33号文件和市政府77号文件出台以后,各区(市)县和相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取得较好成绩。2005年,全市新增就业12万人,其中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4万人,“4050”等困难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全市再就业培训7.7万人,创业培训7284人,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为8.1万人提供了免费服务。农劳转移输出规模达156.69万人,劳务收入76.42亿元。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市共支付各项再就业补贴6700万元,减免税费2864万元,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了省上和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为我市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础。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政策框架。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意见》和《关于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统筹城乡就业的总体目标和工作要求。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及时制定了有关配套文件。各区(市)县结合本地实际也提出了具体的贯彻意见,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二)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六个机制。即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运行机制、调控机制、区(市)县之间的就业互动机制、培训机制、灵活就业机制和较为规范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管理机制。

(三)基本形成了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工作体系。全市已建立乡镇(街道)、农民集中居住区劳动保障所316个,配备工作人员1026人;建立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845个,聘用工作人员1793人,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落实”。XX市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已与XX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的420个街道(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保障站(所)实现联网,基本实现了全市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社保等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四)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典型。各区(市)县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各区(市)县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有效地推动了面上工作的开展。

(五)基本形成了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险工作格局。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全市在稳步推进城镇社会保险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了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办法,积极推进了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险工作。全市参加综合保险的人数达到223.5万人,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人数达到28.19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的14.01万人,对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政府补贴资金全部落实到位,部分区(市)县还积极开展了农民社会保险工作的试点。

二、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尽管2005年全市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保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市统筹城乡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仍然存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我们在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还没有实现较大突破,还存在“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各区(市)县工作进展还不够平衡,有的地方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原则要求多,有力措施少;有的创新意识不强,针对性不足。在上次会上讲到的失地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技能单一;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针对性不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具体到人头的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征地农转非人员参保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面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就业形势虽然严峻,但我市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为做好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发展是带动就业增长的“火车头”,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加快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我市务工的外来劳动力约有100万人,而我们自身还有几十万人没有就业再就业,因此,我们既要着力抓好我市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又要努力为全省就业再就业多作贡献。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是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头等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市委、市政府已作出决定,从2005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市建设成为比较充分就业城市。2006年,全市就业工作的主要目标有:五城区及XX高新区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近郊区县65%以上的街道(乡镇)实现比较充分就业,远郊市县45%以上的街道(乡镇)实现比较充分就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其中“4050”等援助对象实现再就业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消除“零就业”家庭(“零就业”家庭中至少保证1人实现就业);开通“就业援助96110”。全年完成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前引导性培训3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12万人;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万人次;全年完成失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8万人;农民集中居住区已登记失地农民就业率达80%以上。各区(市)县要围绕上述目标,从实际出发,细化工作方案和工作措施。要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就业援助体系、优惠政策扶持体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的工作要求,拓宽思路,增添措施,狠抓落实。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一级目标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各区(市)县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分析城乡就业形势,统筹指导、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确保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

三、2006年的主要工作措施

要完成2006年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目标任务,我们要重点做好10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国务院36号文件及7个配套文件、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的贯彻文件都制定了新的就业再就业政策,概括起来就是8个字:延伸、扩展、调整、充实。延伸,就是对原有的各项就业再就业政策的审批截止期延续到2008年。扩展,就是把再就业政策的扶持对象扩展到城镇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以及失地无业农民。调整,就是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从原来的没有限额改为在限额内减免;对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优惠方式由按比例减免,调整为按实际招用人数定额依次减免。充实,就是增加了稳定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补贴和促进培训的技能鉴定补贴,并对补贴对象、范围和享受条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们一定要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尤其要做好新旧政策的衔接工作,确保新政策的顺利启动和有效落实。各区(市)县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明确政策扶持对象的范围和申领享受政策的程序,保证基层单位能够正确执行、熟练操作,使企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对政策内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全面推行就业实名制。针对目前“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我们在去年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在全市全面推行就业实名制。这既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检验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确保就业工作收到实效的重要保障。就业实名制是我市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新办法,对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积极作用已初步显现。年初,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XX市就业实名制工作实施方案》(成办发[2006]1号),各区(市)县要根据市上的统一部署,抓紧组织实施。要组织人员集中开展入户调查、统计,完成城乡适龄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完成城乡失业人员、失地农民、有转移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完成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建立以上三类适龄劳动者电子信息档案和信息数据库。通过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进”、“出”数据库的动态信息,及时清理隐性就业,实现对劳动力就业的跟踪服务和管理。要建立起城乡劳动力资源统计普查制度、就业失业动态管理制度、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就业补贴制度等就业制度体系,加强对城乡劳动力录用备案和失业、就业登记管理,使实名制及时记录的动态管理工作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推广试点中实行的“一图一表四册”(即一张社区居民居住平面图,一张社区居民统计表,已就业人员登记册、失业人员登记册、无就业意愿人员登记册、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登记册)和“六本账”(失业人员台账、技能培训台账、社区用工信息台账、求职安置台账、社会保险台账和退休人员台账)、“六个清”(失业原因清、家庭和个人状况清、社保关系清、技能水平清、就业意愿清、安置去向清)等典型经验,完善和丰富就业实名制。

(三)大力开展“机关干部分片定责入户促就业”工作。为确保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决定,今年在全市开展“机关干部分片定责入户促进充分就业”工作。工作的核心是动员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各街道(乡镇)、社区(包括农民集中居住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分片定责入户促进就业,并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提供就业援助。市上还在市级各部门中抽调干部组建了20个“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督导组”,负责督促指导区(市)县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联系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乡),还要随机抽查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市统计局也将定期、不定期地对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已印发了此项工作的具体方案,相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各区(市)县也要按照市上的做法,抽调机关干部分片负责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街乡)工作,并深入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家庭,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希望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抽调精兵强将深入一线,进一步发扬领导干部亲民为民,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真正把市委、市政府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部署贯彻落实到位。

(四)突出抓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农民集中居住区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各区(市)县要高度重视,要将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要严格按照成办发[2005]77号文件要求,制定就业配套规划,夯实社区就业工作基础,完善社区运行机制,做到三个同步(居住区规划与促进就业方案同步、居住区建设与农民培训同步、项目引进与扩大就业同步)。各区(市)县要从实际出发,把做好集中居住区就业工作作为促进充分就业工作的抓手,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载体,从小区规划、配套建设、居住环境、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软硬件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在培训、公益性岗位调配、就业援助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在这里,我们再次强调,每个区(市)县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就是每个区(市)县促进充分就业工作的亮点和典型,要给予特别的重视,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充分就业来推动整个地区的充分就业。

(五)开通“就业援助96110”。2005年,在我市结存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就占了近一半。这部分人员由于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劳动技能单一等因素,难以通过市场实现就业。政府需要采取特殊政策和特殊手段帮助其就业,这是“政府促进就业”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针对目前存在的“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市政府决定,在今年3月内开通“就业援助96110”。其目的就是搭建一个平台,为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就业实现最有效的生活保障,对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工作不挑不选的就业困难人员,兑现两个工作日帮助就业的社会承诺。“就业援助96110”由市上统一规划、统一提供技术支撑、统一工作内容和程序,XX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同步实施。

(六)切实加强培训工作。培训效率不高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有的区(市)县也探索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总体上还未根本好转。今年,要结合“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就业计划”、“能力促创业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专项计划的实施,进一步突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在开展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培训效果的监测和评估,科学分析培训需求、合理设计培训课程、严格实施项目管理,确保培训质量和效率。要大力提倡“订单式”培训,着力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今年培训补贴的拨付要严格与培训的实际效果挂钩,以确保政府的投入切实见到成效。

(七)做好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要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失地无业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军队复员干部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主要是落实好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积极开展对失地无业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广泛收集和提供用工信息服务,继续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做好输出输入双向对接工作。发挥职业介绍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的政策效应,扩大劳动力转移规模。鼓励青年学生、下岗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自主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做好对失业登记大学生毕生的组织管理,加强青年职业见习基地建设,提供职业指导、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对军队转业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要及时发放《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并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设专门窗口,为军队转业干部和复员退伍军人再就业提供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一站式”服务。

(八)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在去年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与XX高新区和19个区(市)县的420个街道(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劳动保障站(所)实现联网的基础上,力争年内实现所有街道(乡镇)和规模较大的社区与市、区(市)县的互联互通。为企业用工和劳动者求职搭建高效快捷的信息平台。积极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年内在所有示范村建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并适时开通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农村劳动力培训、开发和转移工作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尽快将XX纳入全国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试点城市。

(九)切实抓好市政府93号令的贯彻落实。今年贯彻93号令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实行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

即以一个街道(乡镇)为一个网格,各区(市)县形成若干网格,以网格为单位对所有用人单位执行市政府93号令基本情况建立电子信息档案,督促用人单位实现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全员参加社保足额缴费、按时足额支付工资、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每个网格落实2名以上专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并发挥劳动保障协理员作用,对网格内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控和信息采集。同时,建立全市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基本信息数据库,将采集的信息输入劳动保障监察信息网,进行网上监察,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全动态监督检查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保护用工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市政府93号令的贯彻落实。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开通并健全市和XX高新区、19个区(市)县农民工维权投诉举报热线,受理投诉举报结案率达到90%以上。

(十)精心组织促进充分就业的专项活动。要通过组织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就业区(市)县活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集中展示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果,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要通过这些专项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就业,支持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促进充分就业的良好局面。

此外,还要突出抓好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和失地农民、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险工作。对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要足额落实配套资金,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应全部参加社会保险。要将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全部纳入失业保险范围。

同志们,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使命崇高,春城、红林同志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促进我市城乡充分就业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第五篇:龙泉驿区千方百计发展产业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

龙泉驿区千方百计发展产业 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

近年来,龙泉驿区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加快完善“两区四城五基地”的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规划,以区域汽车产业为龙头、以街镇乡特色产业为支撑、以社区(农居区)配套产业为依托,发展产业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实践,促进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成效明显。截止目前,全区有城乡劳动力34.57万人,其中就业33.78万人。一产业从业人员6.09万人,二产业从业人员13.1万人,三产业从业人员14.57万人,城乡劳动者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就业局势更加稳定,城乡居民就业更加充分。

一、发展区域汽车主导产业,扩大就业规模增量 通过长期的建设发展,龙泉驿区(国家经开区)已进入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型的关键时期,汽车产业列入了全省四大千亿产业、成都经开区列入全省两大千亿产业园区,随着汽车主导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汽车及零配件产业人才缺口将越来越大,汽车装配工、汽车零配件加工、车工、汽车销售、企业管理等一系列与汽车产业相关岗位数量激增。整车、汽配、汽贸三大千亿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13万个。

(一)突出整车千亿产业发展助就业。2005年5月29日,成都一汽东调正式开工;2006年11月2日,成都一汽在成都经开区的土建施工及设备调试完备,成都一汽整体搬

迁至成都经开区; 2007年7月19日,第一辆捷达车正式下线;2009年5月8日,中国一汽—德国大众成都建设项目启动……。经过几年奋战,龙泉驿区形成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汽车等7家整车项目的集群。

(二)突出汽配千亿产业发展助就业。随着一汽大众成都项目的逐步推进,相关配套产业也开始向成都经开区集聚,依傍一汽大众启动的NCS新型轿车项目,纷纷落户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7月28日,富奥江森、麦格纳唐纳利、汉高等22家世界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企业与一汽大众签约,22家零部件企业总投资将超过39.22亿元。预计NCS新型轿车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到400亿元以上,而22家企业将分享其中的150亿元,缴纳税收10.2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龙泉驿区也形成了28家汽车配套企业为主的汽配千亿产业的集聚。

(三)突出汽贸千亿产业发展助就业。按照规划,武侯区红牌楼片区现有的汽配、销售贸易中心将整体搬迁到龙泉驿区西河镇。新的成都国际汽车贸易新城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总投资120亿元,该新城将打造成为国际汽车会展中心、汽车广场、轿车零部件采购中心、大车零部件采购中心、摩托车大厦、汽车4S国际品牌集群、二手车交易市场、汽车用品装饰城、汽车主题公园、汽车研发中心园区等项目于一体的汽车综合服务园区,全部建成后将聚集成都市5000余户汽车销售与零部件销售商家,预计每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

二、发展街镇特色产业,巩固就业规模存量

(一)经济发达街镇着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促就业。龙泉物流中心位于经开区南端,控规面积2200亩,该中心规划布局了管理服务区、仓储配送区、口岸物流区、货运集散区4个功能分区,中心将建设口岸联检大楼、监管仓、集装箱堆场等设施,延伸海关功能,实现“一关三检”(海关、商品检验、动植物检验和卫生检验),总投资10亿元的深圳宝湾物流、民生实业集团正建成投运,预计物流中心全部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龙泉街道依托成渝、成昆、宝成等多条铁路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优势,做大做强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专业市场,该市场是集农产品展示、交易、拍卖、气调、保鲜、贮藏、加工、分选、包装、配送、电子商务、无公害检验检测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果蔬批发市场,该中心每年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1200余人。西河镇利用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将西南地区最大规模的家禽市场(四川三联畜禽产品物流市场)和西部最大规模的水产市场(成都龙泉水产物流批发市场)落户西河镇,两个物流市场已建成营运,每年有1000万只屠宰小家禽推向成都市场,水产品交易量80万吨,年交易额可达200亿元,不仅带动龙泉本地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还辐射成都周边区市县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目前,两个市场共帮助3000余人实现就业创业。

(二)资源丰富街镇着力发展旅游休闲业促就业。农业旅游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农业旅游产品,“农家乐”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特殊 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龙泉街道书房村六组的陈家明是龙泉驿农家乐发展史上的一个标杆性人物。他是第一个“卖桃花”的人,开启了龙泉农民幸福的“桃花生活”。每年桃花节,1700万株桃树,35万亩桃园,龙泉街道的书房村、桃花沟,山泉镇的桃花故里,同安街道的天鹅岭等300多个成片景点,不仅使龙泉驿区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到旅游经济的跨越,而且成为最佳休闲目的地,桃花节也由1987年首届的40多万人次、40多万元旅游收入,发展到2009年第23届桃花节首日破50万游人,旅游总收入突破10亿元。桃花节期间新增季节性务工人员达1万余人。洛带镇作为离成都市区最近的古镇不仅成功培育并开发出“西部客家”品牌,而且总投资20亿元的“中国博城•洛带文博旅游产业示范区”项目也落户洛带古镇,国内首家以“道教博物馆”为核心的十大文博艺术珍品建筑集群预计3年内建成投运,5年内全部完成,建成后年税收约3亿元人民币,提供就业岗位8000余个。十陵街道按照“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充分依托十陵风景区、滨河休闲走廊建设,挖掘资源促进劳动者长期稳定就业。茶店镇的石经寺、龙泉湖等风景区延伸产业链条吸纳就业

(三)山区乡镇着力发展种养殖业促就业。运用抓工业和抓项目的思路、机制、办法,构建现代农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新格局。黄土镇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聚集人口3万人,创造就业岗位3万个,其中黑金果业基地,首期使用土地3500亩,日用工量在600人以上,多时可达1200人,这些工作对工人的技术要求不高,可大量使用农村“40、50、60”就业

困难人员,收入25元-35元/天〃人。茶店镇形成了“一村多品”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建起了专业合作社,为农村劳动力足不出户充分就业提供了便利,前锋村新建的500亩干果基地(枣子)和长丰村肉兔协会当年新增就业岗位30个。山泉镇结合各村不同的水果种植特点和劳动力分布情况,分别成立了大佛果业合作社、大佛水密桃合作社、美满枇杷合作社,解决512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全年创收超过1000万元。万兴乡充分利用鲤鱼村生态移民后闲臵土地,建立起了规模养鸡场,通过积极引导本地农民参与家禽养殖项目,现建成12幢鸡舍,直接解决81名本地村民实现就业,并有82人参与到家禽养殖的投资创业中,在项目壮大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收入也得到了增加。柏合镇加强农技外输技术,租用湖北咸宁土地1.2万亩,转移该镇农村劳动力(含失地人员)34户,带动当地农户360余人就业创业。

三、配套社区致富产业,狠抓城乡就业新量

(一)为社区配套产业助就业。龙泉街道驿都路社区、怡新社区结合城乡综合整治,规划灵活就业市场,促进社区居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创业;大面街道龙华社区、洪柳社区配套规划了教育、居住、市场、休闲、制造等五大产业,成立了园林绿化公司、物管公司等就业实体,配套发展了成都工程机械厂、博美家装商城、蜀山菌业、圣山制衣、棒棒娃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充分就业;十陵街道的石灵社区以成都大学为依托,积极发展三产服务业,形成了面向成大学生的房屋租赁、旅馆服务、学生餐饮等特色产业,成为社区居民就业增收的主要途径;洛带镇 5 的老街社区大力发展古镇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利用引进的新西南艺术陶瓷厂、中国博城、中国艺库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促进就业。

(二)以产业集聚新市民助就业。按照“没有产业不入住”的原则,在西河镇先期规划以鞋业为产业支撑“跃进实践统筹城乡富民惠民产业孵化园”(以下简称“跃进实践”),“跃进实践”是集城市形态、创意产业、鞋业产业等多元产业于一体的集中发展区。产业园区将建设“五大中心”(加工制造中心、展示展销中心、商务配套中心、创意研发中心、总部办公区),配备“五大功能”(总部经济楼宇、展示展销市场、品牌企业生产、研发外包设计、生活配套)。预计2014年全部建成投产,为全区解决就业创业10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总收入15亿元以上。为解决万兴乡生态移民、失地农民、新市民等人员的就业问题,龙泉驿区紧密结合西河镇“跃进实践”产业园区的规划,将怡和新城新市民集中安臵小区选址建在了龙泉街道,该小区可安臵户数7478户,总人口达3万余人,形成了“龙泉街道—西河镇”8公里就业半径。

(三)引导劳动者创业发展社区产业。十陵街道的双龙社区、石灵社区、大梁村等依靠地理优势,因势利导,积极发展居家就业,组织居民积极参与制衣、制鞋产业的行业分工,在家庭内制作生产成衣成鞋配件配饰。洛带镇的长安街社区充分发挥创业示范一条街的示范性作用,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同安街道的福圣社区针对辖区内学校多的优势,开发“灵活就业一条街”,引导群众创业,推进灵活就业。

下载成都市关于进一步做好 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实施细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成都市关于进一步做好 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的实施细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进一步做好包村工作的实施意见

    济历城组发[2011]5号 关于进一步做好包村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做好下派干部包村工作,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区委的要......

    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加强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村民依法对村......

    进一步做好支教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教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补充意见 (讨论稿)根据我镇支教工作实际,对《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教工作的实施意见》枫教[2010]24号提出以下补充意见: 一、第二条“支教对象......

    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加强我县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障村民依法对村务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把我县村务公开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现结合我县实际,就进一步做好农村村务公开工作提......

    市长在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距离去年10月下旬召开全市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工作会议不到4个月时间,今天又专门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动,充分表明市委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万明同志总结......

    成都市房产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屋拆迁工作的通知

    成都市房产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屋拆迁工作的通知 成房发[2004]85号 各房屋拆迁单位: 为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城市建设中做好房屋拆迁工作的通知》(即川府发 [200......

    关于进一步做好厂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范文大全

    关于进一步做好厂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了进一步巩固、规范、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发挥其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积极作用,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

    关于进一步做好厂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做好厂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 文章标题:关于进一步做好厂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了进一步巩固、规范、深化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发挥其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