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土地征收条例
土地征收条例.txt小时候觉得父亲不简单,后来觉得自己不简单,再后来觉得自己孩子不简单。越是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反而记得越清楚。
第 1 条
为实施土地征收,促进土地利用,增进公共利益,保障私人财产,特制定本条例。
土地征收,依本条例之规定,本条例未规定者,适用其他法律之规定。
其他法律有关征收程序、征收补偿标准与本条例抵触者,优先适用本条例。
第 2 条
本条例所称主管机关:在中央为内政部;在直辖市为直辖市政府;在县(市)为县(市)政府。
第 3 条
国家因公益需要,兴办下列各款事业,得征收私有土地;征收之范围,应以其事业所必须者为限:
一国防事业。
二交通事业。
三公用事业。
四水利事业。
五公共卫生及环境保护事业。
六政府机关、地方自治机关及其他公共建筑。
七教育、学术及文化事业。
八社会福利事业。
九国营事业。
一○其他依法得征收土地之事业。
第 4 条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为区段征收:
一新设都市地区之全部或一部,实施开发建设者。
二旧都市地区为公共安全、卫生、交通之需要或促进土地之合理使用实施更新者。
三都市土地之农业区、保护区变更为建筑用地或工业区变更为住宅区、商业区者。
四非都市土地实施开发建设者。
五农村社区为加强公共设施、改善公共卫生之需要或配合农业发展之规划实施更新者。
六其他依法得为区段征收者。
前项第一款至第三款之开发范围经中央主管机关核定者,得先行区段征收,并于区段征收公告期满后一年内发布实施都市计划,不受都市计划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之限制。
第一项第五款之开发,需用土地人得会同有关机关研拟开发范围,并检具经上级目的事业主管机关核准之兴办事业计划书,报经中央主管机关核定后,先行区段征收,于区段征收公告期满后,依土地使用计划完成非都市土地分区或用地编定之变更。
第一项第四款或第六款之开发,涉及都市计划之新订、扩大或变更者,得依第二项之规定办理;未涉及者,得依前项之规定办理。
不相连之地区,得依都市计划或兴办事业计划书内容、范围合并办理区段征收,并适用前三项之规定。
区段征收范围勘选、计划之拟定、核定、用地取得、拆迁补偿、工程施工、分配设计、地籍整理、权利清理、财务结算及区段征收与都市计划配合等事项之实施办法,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5 条
征收土地时,其土地改良物应一并征收。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土地改良物所有权人要求取回,并自公告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自行迁移者。
二坟墓及其他纪念物必须迁移者。
三建筑改良物依法令规定不得建造者。
四农作改良物之种类或数量与正常种植情形不相当者,其不相当部分。
五其他法律另有规定者。
前项应征收之土地改良物,得视其兴办事业计划之需要,于土地征收后,征收之。但土地改良物所有权人于需用土地人报请征收土地前,请求同时一并征收其改良物时,需用土地人应同时办理一并征收。
第一项第三款及第四款之土地改良物,于征收土地公告期满后,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通知其所有权人或使用人限期迁移或拆除之,不予补偿;届期不拆迁者,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会同有关机关迳行除去。
第 6 条
需用土地人取得经核准拨用或提供开发之公有土地,该公有土地上之私有土地改良物,得准用前条规定征收之。
第 7 条
申请征收之土地遇有古迹,应于可能范围内避免之;其未能避免者,需用土地人应先拟订古迹保存计划,征得古迹主管机关同意。
第 8 条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所有权人得于征收公告之日起一年内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一并征收,逾期不予受理:
一征收土地之残余部分面积过小或形势不整,致不能为相当之使用者。
二征收建筑改良物之残余部分不能为相当之使用者。
前项申请,应以书面为之。于补偿费发给完竣前,得以书面撤回之。
一并征收之土地或建筑改良物残余部分,应以现金补偿之。
第 9 条
被征收之土地,除区段征收及本条例或其他法律另有规定外,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原土地所有权人得于征收公告之日起二十年内,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照原征收补偿价额收回其土地,不适用土地法第二百十九条之规定:
一征收补偿费发给完竣届满三年,未依征收计划开始使用者。
二未依核准征收原定兴办事业使用者。
三依原征收计划开始使用后未满五年,不继续依原征收计划使用者。
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收受申请后,经查明合于前项规定时,应报原核准征收机关核准后,通知原土地所有权人于六个月内缴还原受领之补偿地价及地价加成补偿,逾期视为放弃收回权。
第一项第一款之情形,系因不可归责于需用土地人之事由者,不得申请收回土地。
第一项第一款所称开始使用,指兴办事业之主体工程动工。但依其事业性质无需兴建工程者,不在此限。
第 10 条
需用土地人兴办之事业依法应经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许可者,于申请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前,应将其事业计划报经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许可。
需用土地人于事业计划报请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许可前,应举行公听会,听取土地所有权人及利害关系人之意见。但因举办具机密性之国防事业或已举行公听会或说明会者,不在此限。
第 11 条
需用土地人申请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前,除国防、交通、水利、公共卫生或环境保护事业,因公共安全急需使用土地未及与土地所有权人协议者外,应先与所有权人协议价购或以其他方式取得;所有权人拒绝参与协议或经开会未能达成协议者,始得依本条例申请征收。
第 12 条
需用土地人经依前条规定协议不成时,为申请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需,得洽请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会同有关人员进入公、私有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内实施调查或勘测,其所有权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不得拒绝或阻挠。但进入建筑物或设有围障之土地调查或勘测,应于七日前通知其所有权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
为实施前项调查或勘测,须迁移或拆除地上障碍物,致所有权人或使用人遭受之损失,应先予适当之补偿,其补偿价额以协议为之。
第 13 条
申请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由需用土地人拟具详细征收计划书,并附具征收土地图册或土地改良物清册及土地使用计划图,送由核准征收机关核准,并副知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
第 14 条
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由中央主管机关核准之。
第 15 条
中央主管机关应设土地征收审议委员会,审议土地征收案件;其组织规程,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16 条
同一土地有二以上需用土地人申请征收时,以其兴办事业性质之轻重为核定原则。其性质相同者,以其申请之先后为核定原则。
第 17 条
中央主管机关于核准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后,应将原案通知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
第 18 条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于接到中央主管机关通知核准征收案时,应即公告,并以书面通知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权人及他项权利人。
前项公告之期间为三十日。
第 19 条
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发给之补偿费,由需用土地人负担,并缴交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转发之。
第 20 条
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发给之补偿费,应于公告期满后十五日内发给之。但有第二十二条第四项之情形者,不在此限。
前项征收土地应发给之补偿费,得报经行政院核准以土地债券搭发补偿之。
需用土地人未于公告期满十五日内将应补偿地价及其他补偿费额缴交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发给完竣者,该征收案从此失其效力。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于公告期间内因对补偿之估定有异议,而由该管市县地政机关依第二十二条规定提交地价评议委员会复议者。
二经土地所有权人同意延期缴交有案者。
三应受补偿人拒绝受领或不能受领者。
四应受补偿人所在地不明者。
第 21 条
被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所有权人,对于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权利义务,于应受之补偿费发给完竣时终止。
前项补偿费未发给完竣前,得继续为从来之使用。但合于第二十七条但书规定者,不在此限。
第 22 条
土地权利关系人对于第十八条第一项之公告有异议者,应于公告期间内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以书面提出。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接受异议后应即查明处理,并将查处情形以书面通知土地权利关系人。
被征收土地权利关系人对于征收补偿价额不服前项查处情形者,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得提请地价评议委员会复议,土地权利关系人不服复议结果者,得依法提起行政救济。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依第二十条规定发给补偿费完竣后,其公告征收处分之执行,不因被征收土地权利关系人依前二项规定提出异议或提起行政救济而停止。
征收补偿价额经复议或行政救济结果有变动者,其应补偿价额差额,应于其结果确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发给之。
第 23 条
被征收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自公告日起,除于公告前因继承、强制执行或法院之判决而取得所有权或他项权利,并于公告期间内申请登记者外,不得分割、合并、移转或设定负担。土地权利人或使用人并不得在该土地为建筑改良物之新建、增建、改建或采取土石、变更地形或为农作改良物之增加种植。其于公告时已在工作中者,应即停止。
共有分管之耕地,部分被征收者,土地所有权人得于征收补偿地价发给完竣前或核定发给抵价地前,申请共有物分割登记或应有部分交换移转登记,不受前项不得分割、移转规定之限制。
第 24 条
被征收土地或建筑改良物之所有权或他项权利,以公告之日土地登记簿或建筑改良物登记簿记载者为准。但于公告前因继承、强制执行、法院之判决或其他依法律规定取得土地或建筑改良物之所有权或他项权利而未经登记完毕者,其权利人应于征收公告期间内,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将其权利备案。
被征收土地因前条第二项规定办理登记,其权利以登记后土地登记簿记载者为准。
第 25 条
被征收之土地,所有权人死亡未办竣继承登记,其征收补偿费得由部分继承人按其应继分领取之;其已办竣公同共有继承登记者,亦同。
前项规定,于本条例施行前尚未领取征收补偿费之土地,适用之。
第 26 条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于国库设立土地征收补偿费保管专户,保管因受领迟延、拒绝受领或不能受领之补偿费,不适用提存法之规定。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于本条例规定应发给补偿费之期限届满次日起三个月内存入专户保管,并通知应受补偿人。自通知送达发生效力之日起,逾十五年未领取之补偿费,归属国库。
前项保管专户储存之补偿费应给付利息。以实收利息照付。
未受领之征收补偿费,依第一项规定缴存专户保管时,视同补偿完竣。
第一项未受领补偿费保管办法,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前四项规定,于本条例施行前未办竣提存之未受领补偿费,准用之。
第 27 条
需用土地人应俟补偿费发给完竣或核定发给抵价地后,始得进入被征收土地内工作。但国防、交通、水利、公共卫生或环境保护事业,因公共安全急需先行使用者,不在此限。
第 28 条
被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受之补偿费发给完竣或核定发给抵价地后,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通知土地权利人或使用人限期迁移完竣。
应受领迁移费人无可考或所在地不明,致其应迁移之物件未能迁移者,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公告三十日限期迁移完竣。
征收范围内应迁移之物件逾期未迁移者,由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或需用土地人依行政执行法执行。
第 29 条
征收范围内应行迁葬之坟墓,需用土地人应申请当地坟墓主管机关依坟墓设置管理条例规定办理,并将情形详细记载列册,报请直辖市或县(市)
政府备案。
第 30 条
被征收之土地,应按照征收当期之公告土地现值,补偿其地价。在都市计划区内之公共设施保留地,应按毗邻非公共设施保留地之平均公告土地现值,补偿其地价。
前项征收补偿地价,必要时得加成补偿;其加成补偿成数,由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比照一般正常交易价格,提交地价评议委员会于评议当年
期公告土地现值时评定之。
第 31 条
建筑改良物之补偿费,按征收当时该建筑改良物之重建价格估定之。
农作改良物之补偿费,于农作改良物被征收时与其孳息成熟时期相距在一年以内者,按成熟时之孳息估定之;其逾一年者,按其种植及培育费用,并参酌现值估定之。
建筑改良物及农作改良物之补偿费,由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会同有关机关估定之;其查估基准,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32 条
征收土地公告前已领有建筑执照或于农地上为合法改良土地,依第二十三条第一项规定停止工作者,其已支付之土地改良费用,应给予补偿。
第 33 条
建筑改良物原供合法营业之用,因征收而致营业停止或营业规模缩小之损失,应给予补偿。
前项补偿基准,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34 条
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时,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发给迁移费:
一依第五条第一项第一款或第二款规定迁移者。
二征收公告六个月前设有户籍之人口必须迁移者。但因结婚或出生而设籍者,不受六个月期限之限制。
三动力机具、生产原料或经营设备等必须迁移者。
四因土地一部分之征收而其改良物须全部迁移者。
五水产养殖物或畜产必须迁移者。
前项迁移费查估基准,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35 条
被征收之土地或建筑改良物应有之负担,除申请发给抵价地者依第四十一条及第四十二条规定办理外,其款额计算,以该土地或建筑改良物应得之补偿金额为限,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于发给地价补偿费或建筑改良物补偿费时为清偿结束之。
前项所称应有之负担,指他项权利价值及依法应补偿耕地三七五租约承租人之地价。
第 36 条
被征收之土地或建筑改良物原设定之他项权利因征收而消灭。其款额计算,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通知当事人限期自行协议,再依其协议结果代为清偿;协议不成者,其补偿费依第二十六条规定办理。
第 37 条
区段征收范围勘定后,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得视实际需要,报经上级主管机关核定后,分别或同时公告禁止建筑改良物之新建、增建、改建或重建及采取土石或变更地形。
前项禁止期间,不得超过一年六个月。
第 38 条
需用土地人申请区段征收土地,应检具区段征收计划书、征收土地图册及土地使用计划图,送由当地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邀集需用土地人及土地所有权人举行说明会后,报请中央主管机关核准。
内政部申请区段征收时,准用前项规定报请行政院核准。
第 39 条
区段征收土地时,应依第三十条规定补偿其地价。除地价补偿得经土地所有权人申请,以征收后可供建筑之抵价地折算抵付外,其余各项补偿费依第三十一条至第三十四条规定补偿之。
抵价地总面积,以征收总面积百分之五十为原则。因情况特殊,经上级主管机关核准者,不在此限。但不得少于百分之四十。曾经农地重划者,该重划地区部分不得少于百分之四十五。
第 40 条
实施区段征收时,原土地所有权人不愿领取现金补偿者,应于征收公告期间内,检具有关证明文件,以书面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发给抵价地。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收受申请后,应即审查,并将审查结果,以书面通知申请人。
土地所有权人依前项规定申请发给抵价地时,得就其全部或部分被征收土地应领之补偿地价提出申请。
申请发给抵价地者,对其土地之权利义务,于接到该管直辖市或县(市)
主管机关核定发给抵价地通知时终止。经核定发给抵价地之土地所有权人,得向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经征得征收机关同意后,改按原征收补偿地价发给现金补偿。
申请发给抵价地者,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不受第二十条第一项发给期限之限制。
经核定发给抵价地且未依第三项规定改按原征收补偿地价发给现金补偿者,其应领之抵价地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于规划分配后,嘱讬该管登记机关迳行办理土地所有权登记,并通知原土地所有权人定期到场接管。未按指定期限接管者,视为已接管。
第 41 条
土地所有权人申请发给抵价地之原有土地上订有耕地租约或设定他项权利或限制登记者,除第四十二条另有规定外,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通知申请人限期自行清理,并依规定期限提出证明文件。
申请人未依前项规定办理者,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核定不发给抵价地。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经核定不发给抵价地者,应于核定之次日起十五日内发给现金补偿。
第 42 条
土地所有权人申请发给抵价地之原有土地上设定有抵押权或典权者,原土地所有权人及该他项权利人得申请于发给之抵价地设定抵押权或典权,申请时并应提出同意涂销原有土地抵押权或典权之证明文件。
依前项规定于发给之抵价地设定抵押权或典权,其权利范围、价值、次序等内容,由原土地所有权人及他项权利人协议定之。
依第一项设定之抵押权或典权,应于抵价地登记时,同时登记;并应于登记后通知该他项权利人。
第 43 条
区段征收范围内之公有土地,管理机关应以作价或领回土地方式拨供该管区段征收主管机关统筹规划开发、分配。但区段征收前已作为第四十四条第一项第二款用地使用者,应无偿拨供主管机关统筹规划开发。
前项以作价方式提供者,其地价准用第三十条规定计算。以领回土地方式提供者,其领回土地面积按区段征收之抵价地面积比率计算,配回原管理机关,配回之土地应以第四十四条第一项第二款以外之公共设施用地为优先,并依区段征收计划处理。
第 44 条
区段征收范围内土地,经规划整理后,除依前条规定配回原管理机关外,其处理方式如下:
一抵价地发交被征收土地所有权人领回。其应领回抵价地之面积,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按其应领地价补偿费与区段征收补偿地价总额之比率计算其应领之权利价值,并以实际领回抵价地之单位地价折算之。
二道路、沟渠、公园、绿地、儿童游乐场、广场、停车场、体育场所及国民学校用地,无偿登记为当地直辖市有、县(市)有或乡(镇、市)有。
三前款以外之公共设施用地,得由主管机关依财务计划需要,于征收计划书载明有偿或无偿拨供需地机关或让售供公营事业机构使用。
四国民住宅用地、安置原住户或经行政院专案核准所需土地得以让售。
五其余可供建筑土地,得予标售、标租或设定地上权。
依前项第一款规定领回面积不足最小建筑单位面积者,应于规定期间内提出申请合并,未于规定期间内申请者,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于规定期间届满之日起三十日内,按原征收地价补偿费发给现金补偿。
第一项第二款以外之公共设施用地,如该事业得许民营者,其用地应依第一项第五款之规定办理。
依第一项第三款至第五款拨用或让售地价及标售底价,以开发总费用为基准,按其土地之位置、地势、交通、道路宽度、公共设施及预期发展等条件之优劣估定之。
依第一项第五款标租或设定地上权时,其期限不得逾九十九年。
第一项第五款土地之标售、标租及设定地上权办法,由各级主管机关定之。
第 45 条
实施区段征收时,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预计区段征收土地平均开发成本,并斟酌区段征收后各街廓之位置、地势、交通、道路宽度、公共设施及预期发展情形,估计区段征收后各路街之路线价或区段价,提经地价评议委员会评定后,作为原土地所有权人领回抵价地之计算基准。
第 46 条
区段征收土地所有权人应领抵价地面积与实际领回抵价地之面积有所增减时,依下列规定处理:
一实际领回抵价地之面积超过应领之面积者,就其超过部分按评定区段征收后地价缴纳差额地价。
二实际领回抵价地之面积小于应领之面积者,就其不足部分按评定区段征收后地价发给差额地价。
前项第一款应缴纳之差额地价,经限期缴纳,届期仍未缴纳者,得移送法院强制执行。
未缴纳差额地价之抵价地,不得移转或设定他项权利。
第 47 条
区段征收范围内不妨碍都市计划事业及区段征收计划之既成建筑物基地或已办竣财团法人登记之私立学校、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宗教团体用地,得按原位置保留分配,并减轻其依前条规定应缴纳之差额地价,其减轻比例由主管机关视实际情形定之,并载明于区段征收计划书。
第 48 条
区段征收之程序及补偿,本章未规定者,准用第二章及第三章规定。
第 49 条
已征收之土地,需用土地人应切实按核准计划及所定期限使用。在未依征收计划完成使用前,需用土地人应每年检讨其兴办事业计划,并由其上级事业主管机关列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办理撤销征收:
一因作业错误或工程变更设计,致原征收之土地不在工程用地范围内者。
二公告征收时,都市计划已规定以联合开发、市地重划或其他方式开发者。
三依征收计划开始使用前,因都市计划变更,规定以联合开发、市地重划或其他方式开发者。
四依征收计划开始使用前,其兴办之事业改变或兴办事业计划经注销者。
五已依征收计划开始使用,尚未依征收计划完成使用之土地,因情事变更,致原征收土地之全部或一部已无使用之必要者。
前项规定,于本条例施行前公告征收之土地,适用之。
第 50 条
撤销征收由需用土地人向中央主管机关申请之。但需用土地人未申请者,原土地所有权人得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请求之。
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收受申请后,应会同需用土地人及其他有关机关审查,其符合前项规定者,由需用土地人向中央主管机关申请之;其未符合规定者,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将处理结果函复原土地所有权人。
原土地所有权人不服前项处理结果时,得向中央主管机关请求之,经土地征收审议委员会审议符合规定者,得由中央主管机关迳予撤销。
第 51 条
原核准征收机关于核准撤销征收后,应将原案通知该管直辖市或县(市)
主管机关。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于收到原核准征收机关通知核准撤销征收案时,应公告三十日,并通知原土地所有权人于一定期间内缴清应缴回之征收价额,发还其原有土地。未于一定期间内缴清应缴回之征收价额者,不予发还,仍维持原登记,并不得依第九条规定申请收回该土地。
前项一定期间,不得少于六个月。
于第二项公告前,征收价额已提存法院或已依第二十六条规定存入专户保管尚未归属国库者,应由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迳行领取之,并发还土地予原土地所有权人。
第二项所称应缴回之征收价额,指补偿地价、地价加成补偿及迁移费。但第三十四条第一项规定之人口或物件已迁移者,其迁移费无须缴回。
前项补偿地价,于征收前设定有他项权利或耕地租约者,包括他项权利人或耕地承租人原受领之价金。
第 52 条
撤销征收后,征收前原设定之他项权利及耕地租约不予回复。但依第四十二条规定由原土地所有权人及他项权利人申请于发给之抵价地设定抵押权或典权者,其原抵押权或典权准予回复。
第 53 条
前四条规定,于土地改良物撤销征收时准用之。
第 54 条
土地撤销征收后,原一并征收之土地改良物应一并办理撤销征收。但该土地改良物已灭失者,不在此限。
前项土地改良物与征收当时相较已减轻其价值,而仍得为相当之使用者,原需用土地人得就其现存部分酌定价额,一并办理撤销征收。
第 55 条
撤销征收之土地与一并办理撤销征收之土地改良物原所有权人相同者,应同时缴清土地及其土地改良物应缴回之征收价额后,发还其原有之土地及现存之土地改良物。
第 56 条
征收之土地,得于征收计划书载明以信讬、联合开发、委讬开发、委讬经营、合作经营、设定地上权或出租提供民间机构投资建设。
本条例施行前申请征收之土地,经申请中央主管机关备案者,得依前项规定之方式提供民间机构投资建设。
第 57 条
需用土地人因兴办第三条规定之事业,需穿越私有土地之上空或地下,得就需用之空间范围协议取得地上权,协议不成时,准用征收规定取得地上权。但应择其损害最少之处所及方法为之。
前项土地因事业之兴办,致不能为相当之使用时,土地所有权人得自施工之日起至完工后一年内,请求需用土地人征收土地所有权,需用土地人不得拒绝。
前项土地所有权人原设定地上权取得之对价,应在征收补偿地价内扣除之。
地上权征收补偿办法,由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会同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58 条
国家因兴办临时性之公共建设工程,得征用私有土地或土地改良物。
征用期间逾三年者,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权人得请求需用土地人征收所有权,需用土地人不得拒绝。
依前项规定请求征收土地所有权者,不得再依第九条规定申请收回其土地。
第二章 规定,于征用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时,准用之。但因情况紧急,如迟延使用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公共利益有受重大危害之虞者,得经中央主管机关核准后,先行使用该土地或土地改良物。
征用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发给所有权人或地上权、典权、地役权、永佃权、耕作权人使用补偿费;其每年补偿费,土地依公告土地现值百分之十计算,土地改良物依征收补偿费百分之十计算。征用期间不足一年者,按月计算之;不足一月者,按日计算之。
因征用致土地改良物必须拆除或未能回复为征用前之使用者,准用第三十一条规定给予补偿。
第 59 条
私有土地经依征收计划使用后,经过都市计划变更原使用目的,土地管理机关标售该土地时,应公告一个月,被征收之原土地所有权人或其继承人有依同样条件优先购买权。但优先购买权人未于决标后十日内表示优先购买者,其优先购买权视为放弃。
第 60 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公告征收但尚未办竣结案者,除本条例另有规定外,应依其公告征收时所依据之法律规定,继续办理结案。
第 61 条
本条例施行前公告征收之土地,其申请收回,仍依施行前之规定办理。
第 62 条
本条例施行细则,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63 条
本条例自公布日施行。
第二篇:征收土地协议书样本
关于土地征收协议书
订立协议双方:
(以下简称甲方)
(以下简称乙方)
因城市建设需要,按照县委、政府安排,甲方依法将乙方辖区内土地实行部分征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蓬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蓬安县征地补偿安置实施办法〉的通知》(蓬安府发[2010]30号)及《蓬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蓬安县征地地面附着物补偿标准〉的通知》(蓬安府办发
[2010]57号)文件精神,经甲、乙双方平等、充分协商,达成如下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协议:
一、征收土地范围
甲方一次性将乙方辖区内的土地(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依法部分征收,并以双方认可的有测绘资质的测绘部门实际测绘的面积为准进行安置补偿。具体征收范围见征地图。
二、征收土地面积
甲方依法征收乙方土地总面积亩,其中:非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亩。
三、征收土地补偿、安置补助和青苗、林木、地面附着物补偿
(一)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计算标准及支付方式: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调整征地补偿安置标准等有关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川办函[2008]73号)、《蓬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蓬安县征地补偿安置实施办法〉的通知》(蓬安府发[2010]30号)及《蓬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蓬安县征地地面附着物补偿标准>的通知》(蓬安府办发[2010]57号)规定的标准和支付方式执行。征收耕地前三年平均年产值标准为1450元/亩。
1、土地补偿费金额:共计人民币万元。
耕地:亩×1450元/亩×10倍=万元;
2、安置补助费金额:共计人民币万元。
人×1450元/亩×6倍=万元。
(二)青苗、林木及地面附着物补偿的计算标准及金额:
1、青苗、林木补偿:
耕地亩,标准2250 元/亩(含林木800元/亩),计万元。
2、征地地面附着物补偿(以下补偿均为一次性补偿):
上述青苗、林木及地面附着物补偿费共计万元。
四、资金支付方式:土地补偿费直接支付给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安置补助费主要用于安置被征地人员,青苗、林木及地面附着物补偿金额由财政局直接支付给相关权利人,任何单
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截留。
五、人员安置方式
甲方征得乙方同意,并已报县政府批准:甲方对乙方土地进行部分征收,对其符合安置条件的人员采取农业安置的方式,由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自行负责。
六、其他约定
以上补偿同时包含尚未占用的土地上的所有青苗、林木及地上附着物的补偿。自本协议签订之日起,乙方社员不得继续在该土地上耕种和栽植林木等,并自行清除现有土地上青苗、林木及地上附着物,及时交付土地。今后建设使用土地时,青苗、林木及地上附着物不再补偿。乙方群众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建设施工。
七、协议生效
本协议自双方代表在协议上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之日起生效。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一份,公证处一份,其他用于资金支付相关手续。
甲方:
法定代表人:
乙方:蓬安县镇村社
社员代表:
二〇一一年月日
第三篇:土地征收条例
【法规名称】 土地征收条例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 2002-12-11 【效力属性】 已修正 【正
文】
土地征收条例
第 1 条
为实施土地征收,促进土地利用,增进公共利益,保障私人财产,特制定本条例。
土地征收,依本条例之规定,本条例未规定者,适用其他法律之规定。
其他法律有关征收程序、征收补偿标准与本条例抵触者,优先适用本条例。
第 2 条
本条例所称主管机关:在中央为内政部;在直辖市为直辖市政府;在县(市)为县(市)政府。
第 3 条
国家因公益需要,兴办下列各款事业,得征收私有土地;征收之范围,应以其事业所必须者为限:
一国防事业。
二交通事业。
三公用事业。
四水利事业。
五公共卫生及环境保护事业。
六政府机关、地方自治机关及其他公共建筑。
七教育、学术及文化事业。
八社会福利事业。
九国营事业。
一○其他依法得征收土地之事业。
第 4 条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得为区段征收:
一新设都市地区之全部或一部,实施开发建设者。
二旧都市地区为公共安全、卫生、交通之需要或促进土地之合理使用实施更新者。
三都市土地之农业区、保护区变更为建筑用地或工业区变更为住宅区、商业区者。
四非都市土地实施开发建设者。
五农村社区为加强公共设施、改善公共卫生之需要或配合农业发展之规划实施更新者。
六其他依法得为区段征收者。
前项第一款至第三款之开发范围经中央主管机关核定者,得先行区段征收,并于区段征收公告期满后一年内发布实施都市计划,不受都市计划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之限制。
第一项第五款之开发,需用土地人得会同有关机关研拟开发范围,并检具经上级目的事业主管机关核准之兴办事业计划书,报经中央主管机关核定后,先行区段征收,于区段征收公告期满后,依土地使用计划完成非都市土地分区或用地编定之变更。
第一项第四款或第六款之开发,涉及都市计划之新订、扩大或变更者,得依第二项之规定办理;未涉及者,得依前项之规定办理。
不相连之地区,得依都市计划或兴办事业计划书内容、范围合并办理区段征收,并适用前三项之规定。
区段征收范围勘选、计划之拟定、核定、用地取得、拆迁补偿、工程施工、分配设计、地籍整理、权利清理、财务结算及区段征收与都市计划配合等事项之实施办法,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5 条
征收土地时,其土地改良物应一并征收。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土地改良物所有权人要求取回,并自公告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自行迁移者。
二坟墓及其他纪念物必须迁移者。
三建筑改良物依法令规定不得建造者。
四农作改良物之种类或数量与正常种植情形不相当者,其不相当部分。
五其他法律另有规定者。
前项应征收之土地改良物,得视其兴办事业计划之需要,于土地征收后,征收之。但土地改良物所有权人于需用土地人报请征收土地前,请求同时一并征收其改良物时,需用土地人应同时办理一并征收。
第一项第三款及第四款之土地改良物,于征收土地公告期满后,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通知其所有权人或使用人限期迁移或拆除之,不予补偿;届期不拆迁者,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会同有关机关迳行除去。
第 6 条
需用土地人取得经核准拨用或提供开发之公有土地,该公有土地上之私有土地改良物,得准用前条规定征收之。
第 7 条
申请征收之土地遇有古迹,应于可能范围内避免之;其未能避免者,需用土地人应先拟订古迹保存计划,征得古迹主管机关同意。
第 8 条
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所有权人得于征收公告之日起一年内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一并征收,逾期不予受理:
一征收土地之残余部分面积过小或形势不整,致不能为相当之使用者。
二征收建筑改良物之残余部分不能为相当之使用者。
前项申请,应以书面为之。于补偿费发给完竣前,得以书面撤回之。
一并征收之土地或建筑改良物残余部分,应以现金补偿之。
第 9 条
被征收之土地,除区段征收及本条例或其他法律另有规定外,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原土地所有权人得于征收公告之日起二十年内,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照原征收补偿价额收回其土地,不适用土地法第二百十九条之规定:
一征收补偿费发给完竣届满三年,未依征收计划开始使用者。
二未依核准征收原定兴办事业使用者。
三依原征收计划开始使用后未满五年,不继续依原征收计划使用者。
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收受申请后,经查明合于前项规定时,应报原核准征收机关核准后,通知原土地所有权人于六个月内缴还原受领之补偿地价及地价加成补偿,逾期视为放弃收回权。
第一项第一款之情形,系因不可归责于需用土地人之事由者,不得申请收回土地。
第一项第一款所称开始使用,指兴办事业之主体工程动工。但依其事业性质无需兴建工程者,不在此限。
第 10 条
需用土地人兴办之事业依法应经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许可者,于申请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前,应将其事业计划报经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许可。
需用土地人于事业计划报请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许可前,应举行公听会,听取土地所有权人及利害关系人之意见。但因举办具机密性之国防事业或已举行公听会或说明会者,不在此限。
第 11 条
需用土地人申请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前,除国防、交通、水利、公共卫生或环境保护事业,因公共安全急需使用土地未及与土地所有权人协议者外,应先与所有权人协议价购或以其他方式取得;所有权人拒绝参与协议或经开会未能达成协议者,始得依本条例申请征收。
第 12 条
需用土地人经依前条规定协议不成时,为申请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需,得洽请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会同有关人员进入公、私有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内实施调查或勘测,其所有权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不得拒绝或阻挠。但进入建筑物或设有围障之土地调查或勘测,应于七日前通知其所有权人、占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
为实施前项调查或勘测,须迁移或拆除地上障碍物,致所有权人或使用人遭受之损失,应先予适当之补偿,其补偿价额以协议为之。
第 13 条
申请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由需用土地人拟具详细征收计划书,并附具征收土地图册或土地改良物清册及土地使用计划图,送由核准征收机关核准,并副知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
第 14 条
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由中央主管机关核准之。
第 15 条
中央主管机关应设土地征收审议委员会,审议土地征收案件;其组织规程,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16 条
同一土地有二以上需用土地人申请征收时,以其兴办事业性质之轻重为核定原则。其性质相同者,以其申请之先后为核定原则。
第 17 条
中央主管机关于核准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后,应将原案通知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
第 18 条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于接到中央主管机关通知核准征收案时,应即公告,并以书面通知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权人及他项权利人。
前项公告之期间为三十日。
第 19 条
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发给之补偿费,由需用土地人负担,并缴交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转发之。
第 20 条
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发给之补偿费,应于公告期满后十五日内发给之。但有第二十二条第四项之情形者,不在此限。
前项征收土地应发给之补偿费,得报经行政院核准以土地债券搭发补偿之。
需用土地人未于公告期满十五日内将应补偿地价及其他补偿费额缴交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发给完竣者,该征收案从此失其效力。但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于公告期间内因对补偿之估定有异议,而由该管市县地政机关依第二十二条规定提交地价评议委员会复议者。
二经土地所有权人同意延期缴交有案者。
三应受补偿人拒绝受领或不能受领者。
四应受补偿人所在地不明者。
第 21 条
被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所有权人,对于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之权利义务,于应受之补偿费发给完竣时终止。
前项补偿费未发给完竣前,得继续为从来之使用。但合于第二十七条但书规定者,不在此限。
第 22 条
土地权利关系人对于第十八条第一项之公告有异议者,应于公告期间内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以书面提出。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接受异议后应即查明处理,并将查处情形以书面通知土地权利关系人。
被征收土地权利关系人对于征收补偿价额不服前项查处情形者,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得提请地价评议委员会复议,土地权利关系人不服复议结果者,得依法提起行政救济。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依第二十条规定发给补偿费完竣后,其公告征收处分之执行,不因被征收土地权利关系人依前二项规定提出异议或提起行政救济而停止。
征收补偿价额经复议或行政救济结果有变动者,其应补偿价额差额,应于其结果确定之日起三个月内发给之。
第 23 条
被征收之土地或土地改良物自公告日起,除于公告前因继承、强制执行或法院之判决而取得所有权或他项权利,并于公告期间内申请登记者外,不得分割、合并、移转或设定负担。土地权利人或使用人并不得在该土地为建筑改良物之新建、增建、改建或采取土石、变更地形或为农作改良物之增加种植。其于公告时已在工作中者,应即停止。
共有分管之耕地,部分被征收者,土地所有权人得于征收补偿地价发给完竣前或核定发给抵价地前,申请共有物分割登记或应有部分交换移转登记,不受前项不得分割、移转规定之限制。
第 24 条
被征收土地或建筑改良物之所有权或他项权利,以公告之日土地登记簿或建筑改良物登记簿记载者为准。但于公告前因继承、强制执行、法院之判决或其他依法律规定取得土地或建筑改良物之所有权或他项权利而未经登记完毕者,其权利人应于征收公告期间内,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将其权利备案。
被征收土地因前条第二项规定办理登记,其权利以登记后土地登记簿记载者为准。
第 25 条
被征收之土地,所有权人死亡未办竣继承登记,其征收补偿费得由部分继承人按其应继分领取之;其已办竣公同共有继承登记者,亦同。
前项规定,于本条例施行前尚未领取征收补偿费之土地,适用之。
第 26 条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于国库设立土地征收补偿费保管专户,保管因受领迟延、拒绝受领或不能受领之补偿费,不适用提存法之规定。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于本条例规定应发给补偿费之期限届满次日起三个月内存入专户保管,并通知应受补偿人。自通知送达发生效力之日起,逾十五年未领取之补偿费,归属国库。
前项保管专户储存之补偿费应给付利息。以实收利息照付。
未受领之征收补偿费,依第一项规定缴存专户保管时,视同补偿完竣。
第一项未受领补偿费保管办法,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前四项规定,于本条例施行前未办竣提存之未受领补偿费,准用之。
第 27 条
需用土地人应俟补偿费发给完竣或核定发给抵价地后,始得进入被征收土地内工作。但国防、交通、水利、公共卫生或环境保护事业,因公共安全急需先行使用者,不在此限。
第 28 条
被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受之补偿费发给完竣或核定发给抵价地后,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通知土地权利人或使用人限期迁移完竣。
应受领迁移费人无可考或所在地不明,致其应迁移之物件未能迁移者,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公告三十日限期迁移完竣。
征收范围内应迁移之物件逾期未迁移者,由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或需用土地人依行政执行法执行。
第 29 条
征收范围内应行迁葬之坟墓,需用土地人应申请当地坟墓主管机关依坟墓设置管理条例规定办理,并将情形详细记载列册,报请直辖市或县(市)
政府备案。
第 30 条
被征收之土地,应按照征收当期之公告土地现值,补偿其地价。在都市计划区内之公共设施保留地,应按毗邻非公共设施保留地之平均公告土地现值,补偿其地价。
前项征收补偿地价,必要时得加成补偿;其加成补偿成数,由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比照一般正常交易价格,提交地价评议委员会于评议当年
期公告土地现值时评定之。
第 31 条
建筑改良物之补偿费,按征收当时该建筑改良物之重建价格估定之。
农作改良物之补偿费,于农作改良物被征收时与其孳息成熟时期相距在一年以内者,按成熟时之孳息估定之;其逾一年者,按其种植及培育费用,并参酌现值估定之。
建筑改良物及农作改良物之补偿费,由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会同有关机关估定之;其查估基准,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32 条
征收土地公告前已领有建筑执照或于农地上为合法改良土地,依第二十三条第一项规定停止工作者,其已支付之土地改良费用,应给予补偿。
第 33 条
建筑改良物原供合法营业之用,因征收而致营业停止或营业规模缩小之损失,应给予补偿。
前项补偿基准,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34 条
征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时,有下列情形之一,应发给迁移费:
一依第五条第一项第一款或第二款规定迁移者。
二征收公告六个月前设有户籍之人口必须迁移者。但因结婚或出生而设籍者,不受六个月期限之限制。
三动力机具、生产原料或经营设备等必须迁移者。
四因土地一部分之征收而其改良物须全部迁移者。
五水产养殖物或畜产必须迁移者。
前项迁移费查估基准,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35 条
被征收之土地或建筑改良物应有之负担,除申请发给抵价地者依第四十一条及第四十二条规定办理外,其款额计算,以该土地或建筑改良物应得之补偿金额为限,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于发给地价补偿费或建筑改良物补偿费时为清偿结束之。
前项所称应有之负担,指他项权利价值及依法应补偿耕地三七五租约承租人之地价。
第 36 条
被征收之土地或建筑改良物原设定之他项权利因征收而消灭。其款额计算,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通知当事人限期自行协议,再依其协议结果代为清偿;协议不成者,其补偿费依第二十六条规定办理。
第 37 条
区段征收范围勘定后,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得视实际需要,报经上级主管机关核定后,分别或同时公告禁止建筑改良物之新建、增建、改建或重建及采取土石或变更地形。
前项禁止期间,不得超过一年六个月。
第 38 条
需用土地人申请区段征收土地,应检具区段征收计划书、征收土地图册及土地使用计划图,送由当地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邀集需用土地人及土地所有权人举行说明会后,报请中央主管机关核准。
内政部申请区段征收时,准用前项规定报请行政院核准。
第 39 条
区段征收土地时,应依第三十条规定补偿其地价。除地价补偿得经土地所有权人申请,以征收后可供建筑之抵价地折算抵付外,其余各项补偿费依第三十一条至第三十四条规定补偿之。
抵价地总面积,以征收总面积百分之五十为原则。因情况特殊,经上级主管机关核准者,不在此限。但不得少于百分之四十。曾经农地重划者,该重划地区部分不得少于百分之四十五。
第 40 条
实施区段征收时,原土地所有权人不愿领取现金补偿者,应于征收公告期间内,检具有关证明文件,以书面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发给抵价地。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收受申请后,应即审查,并将审查结果,以书面通知申请人。
土地所有权人依前项规定申请发给抵价地时,得就其全部或部分被征收土地应领之补偿地价提出申请。
申请发给抵价地者,对其土地之权利义务,于接到该管直辖市或县(市)
主管机关核定发给抵价地通知时终止。经核定发给抵价地之土地所有权人,得向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申请,经征得征收机关同意后,改按原征收补偿地价发给现金补偿。
申请发给抵价地者,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不受第二十条第一项发给期限之限制。
经核定发给抵价地且未依第三项规定改按原征收补偿地价发给现金补偿者,其应领之抵价地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于规划分配后,嘱讬该管登记机关迳行办理土地所有权登记,并通知原土地所有权人定期到场接管。未按指定期限接管者,视为已接管。
第 41 条
土地所有权人申请发给抵价地之原有土地上订有耕地租约或设定他项权利或限制登记者,除第四十二条另有规定外,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通知申请人限期自行清理,并依规定期限提出证明文件。
申请人未依前项规定办理者,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核定不发给抵价地。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经核定不发给抵价地者,应于核定之次日起十五日内发给现金补偿。
第 42 条
土地所有权人申请发给抵价地之原有土地上设定有抵押权或典权者,原土地所有权人及该他项权利人得申请于发给之抵价地设定抵押权或典权,申请时并应提出同意涂销原有土地抵押权或典权之证明文件。
依前项规定于发给之抵价地设定抵押权或典权,其权利范围、价值、次序等内容,由原土地所有权人及他项权利人协议定之。
依第一项设定之抵押权或典权,应于抵价地登记时,同时登记;并应于登记后通知该他项权利人。
第 43 条
区段征收范围内之公有土地,管理机关应以作价或领回土地方式拨供该管区段征收主管机关统筹规划开发、分配。但区段征收前已作为第四十四条第一项第二款用地使用者,应无偿拨供主管机关统筹规划开发。
前项以作价方式提供者,其地价准用第三十条规定计算。以领回土地方式提供者,其领回土地面积按区段征收之抵价地面积比率计算,配回原管理机关,配回之土地应以第四十四条第一项第二款以外之公共设施用地为优先,并依区段征收计划处理。
第 44 条
区段征收范围内土地,经规划整理后,除依前条规定配回原管理机关外,其处理方式如下:
一抵价地发交被征收土地所有权人领回。其应领回抵价地之面积,由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按其应领地价补偿费与区段征收补偿地价总额之比率计算其应领之权利价值,并以实际领回抵价地之单位地价折算之。
二道路、沟渠、公园、绿地、儿童游乐场、广场、停车场、体育场所及国民学校用地,无偿登记为当地直辖市有、县(市)有或乡(镇、市)有。
三前款以外之公共设施用地,得由主管机关依财务计划需要,于征收计划书载明有偿或无偿拨供需地机关或让售供公营事业机构使用。
四国民住宅用地、安置原住户或经行政院专案核准所需土地得以让售。
五其余可供建筑土地,得予标售、标租或设定地上权。
依前项第一款规定领回面积不足最小建筑单位面积者,应于规定期间内提出申请合并,未于规定期间内申请者,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于规定期间届满之日起三十日内,按原征收地价补偿费发给现金补偿。
第一项第二款以外之公共设施用地,如该事业得许民营者,其用地应依第一项第五款之规定办理。
依第一项第三款至第五款拨用或让售地价及标售底价,以开发总费用为基准,按其土地之位置、地势、交通、道路宽度、公共设施及预期发展等条件之优劣估定之。
依第一项第五款标租或设定地上权时,其期限不得逾九十九年。
第一项第五款土地之标售、标租及设定地上权办法,由各级主管机关定之。
第 45 条
实施区段征收时,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预计区段征收土地平均开发成本,并斟酌区段征收后各街廓之位置、地势、交通、道路宽度、公共设施及预期发展情形,估计区段征收后各路街
之路线价或区段价,提经地价评议委员会评定后,作为原土地所有权人领回抵价地之计算基准。
第 46 条
区段征收土地所有权人应领抵价地面积与实际领回抵价地之面积有所增减时,依下列规定处理:
一实际领回抵价地之面积超过应领之面积者,就其超过部分按评定区段征收后地价缴纳差额地价。
二实际领回抵价地之面积小于应领之面积者,就其不足部分按评定区段征收后地价发给差额地价。
前项第一款应缴纳之差额地价,经限期缴纳,届期仍未缴纳者,得移送法院强制执行。
未缴纳差额地价之抵价地,不得移转或设定他项权利。
第 47 条
区段征收范围内不妨碍都市计划事业及区段征收计划之既成建筑物基地或已办竣财团法人登记之私立学校、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宗教团体用地,得按原位置保留分配,并减轻其依前条规定应缴纳之差额地价,其减轻比例由主管机关视实际情形定之,并载明于区段征收计划书。
第 48 条
区段征收之程序及补偿,本章未规定者,准用第二章及第三章规定。
第 49 条
已征收之土地,需用土地人应切实按核准计划及所定期限使用。在未依征收计划完成使用前,需用土地人应每年检讨其兴办事业计划,并由其上级事业主管机关列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办理撤销征收:
一因作业错误或工程变更设计,致原征收之土地不在工程用地范围内者。
二公告征收时,都市计划已规定以联合开发、市地重划或其他方式开发者。
三依征收计划开始使用前,因都市计划变更,规定以联合开发、市地重划或其他方式开发者。
四依征收计划开始使用前,其兴办之事业改变或兴办事业计划经注销者。
五已依征收计划开始使用,尚未依征收计划完成使用之土地,因情事变更,致原征收土地之全部或一部已无使用之必要者。
前项规定,于本条例施行前公告征收之土地,适用之。
第 50 条
撤销征收由需用土地人向中央主管机关申请之。但需用土地人未申请者,原土地所有权人得向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请求之。
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收受申请后,应会同需用土地人及其他有关机关审查,其符合前项规定者,由需用土地人向中央主管机关申请之;其未符合规定者,该管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应将处理结果函复原土地所有权人。
原土地所有权人不服前项处理结果时,得向中央主管机关请求之,经土地征收审议委员会审议符合规定者,得由中央主管机关迳予撤销。
第 51 条
原核准征收机关于核准撤销征收后,应将原案通知该管直辖市或县(市)
主管机关。
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于收到原核准征收机关通知核准撤销征收案时,应公告三十日,并通知原土地所有权人于一定期间内缴清应缴回之征收价额,发还其原有土地。未于一定期间内缴清应缴回之征收价额者,不予发还,仍维持原登记,并不得依第九条规定申请收回该土地。
前项一定期间,不得少于六个月。
于第二项公告前,征收价额已提存法院或已依第二十六条规定存入专户保管尚未归属国库者,应由直辖市或县(市)主管机关迳行领取之,并发还土地予原土地所有权人。
第二项所称应缴回之征收价额,指补偿地价、地价加成补偿及迁移费。但第三十四条第一项规定之人口或物件已迁移者,其迁移费无须缴回。
前项补偿地价,于征收前设定有他项权利或耕地租约者,包括他项权利人或耕地承租人原受领之价金。
第 52 条
撤销征收后,征收前原设定之他项权利及耕地租约不予回复。但依第四十二条规定由原土地所有权人及他项权利人申请于发给之抵价地设定抵押权或典权者,其原抵押权或典权准予回复。
第 53 条
前四条规定,于土地改良物撤销征收时准用之。
第 54 条
土地撤销征收后,原一并征收之土地改良物应一并办理撤销征收。但该土地改良物已灭失者,不在此限。
前项土地改良物与征收当时相较已减轻其价值,而仍得为相当之使用者,原需用土地人得就其现存部分酌定价额,一并办理撤销征收。
第 55 条
撤销征收之土地与一并办理撤销征收之土地改良物原所有权人相同者,应同时缴清土地及其土地改良物应缴回之征收价额后,发还其原有之土地及现存之土地改良物。
第 56 条
征收之土地,得于征收计划书载明以信讬、联合开发、委讬开发、委讬经营、合作经营、设定地上权或出租提供民间机构投资建设。
本条例施行前申请征收之土地,经申请中央主管机关备案者,得依前项规定之方式提供民间机构投资建设。
第 57 条
需用土地人因兴办第三条规定之事业,需穿越私有土地之上空或地下,得就需用之空间范围协议取得地上权,协议不成时,准用征收规定取得地上权。但应择其损害最少之处所及方法为之。
前项土地因事业之兴办,致不能为相当之使用时,土地所有权人得自施工之日起至完工后一年内,请求需用土地人征收土地所有权,需用土地人不得拒绝。
前项土地所有权人原设定地上权取得之对价,应在征收补偿地价内扣除之。
地上权征收补偿办法,由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会同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58 条
国家因兴办临时性之公共建设工程,得征用私有土地或土地改良物。
征用期间逾三年者,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所有权人得请求需用土地人征收所有权,需用土地人不得拒绝。
依前项规定请求征收土地所有权者,不得再依第九条规定申请收回其土地。
第二章 规定,于征用土地或土地改良物时,准用之。但因情况紧急,如迟延使用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公共利益有受重大危害之虞者,得经中央主管机关核准后,先行使用该土地或土地改良物。
征用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应发给所有权人或地上权、典权、地役权、永佃权、耕作权人使用补偿费;其每年补偿费,土地依公告土地现值百分之十计算,土地改良物依征收补偿费百分之十计算。征用期间不足一年者,按月计算之;不足一月者,按日计算之。
因征用致土地改良物必须拆除或未能回复为征用前之使用者,准用第三十一条规定给予补偿。
第 59 条
私有土地经依征收计划使用后,经过都市计划变更原使用目的,土地管理机关标售该土地时,应公告一个月,被征收之原土地所有权人或其继承人有依同样条件优先购买权。但优先购买权人未于决标后十日内表示优先购买者,其优先购买权视为放弃。
第 60 条
本条例施行前,已公告征收但尚未办竣结案者,除本条例另有规定外,应依其公告征收时所依据之法律规定,继续办理结案。
第 61 条
本条例施行前公告征收之土地,其申请收回,仍依施行前之规定办理。
第 62 条
本条例施行细则,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 63 条
本条例自公布日施行。
土地征收补偿条例
1、针对耕地。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政府征用或征收有集体土地的,必须支付有关补偿费用,具体包括三大块:土地补偿费、安置费、青苗补偿费。后两项发到居民手中。
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
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2、针对住宅。村民原宅基地及上建筑物可以参照一定标准(建房成本等)对地上建筑物给与补偿。
3、征收土地的各项费用应当自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如果未依法获得补偿,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然,你们也可以通过到上级政府上访解决(集体上访在中国比较有效)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帮助。
土地管理法
第四十七条 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六至十倍。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的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十五倍。
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
被征收土地上的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第四篇:土地征收程序
土地征收程序
一、申请用地
建设单位持经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或初步设计、基本建设计划以及地方政府规定需提交的相应材料、证明和图件,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建设用地,同时填写《建设用地申请表》,并附下列材料:
1、建设单位依法设立的有关证明;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或其他有关批准文件;
3、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
4、初步设计或者其他有关材料;
5、建设项目总平面布臵图;
6、占有耕地的,提出补充耕地方案;
7、建设项目位于地质灾害地区的,应提供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8、提供地价评估报告。
二、受理申请并审查有关文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建设用地的申请、审查、报表工作,对应受理的建设项目,在30日内拟定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审查。
三、审批用地
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收到上报土地审批文件,按规定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实行土地管理部门内部 会审制度审批土地。
四、征地实施
经批准的建设用地,由被征收土地所在地的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五、签发用地证书
1、有偿使用土地的,应签订土地使用合同;
2、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的,向用地单位签发《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和《建设用地批准书》;
3、用地单位持使用土地证书办理土地登记。
六、征地批准后的实施管理
建设用地批准后直至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书之前,应进行跟踪和管理,其主要任务是:
1、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安臵措施;
2、督促被征地单位按期移交土地;
3、处理征地过程中的各种争议;
4、填写征地总结报告。
七、颁发土地使用证
用地单位向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经测绘部门测绘,核定用地面积、确地权属界限,地籍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后,由人民政府颁发土地使用证,作为使用土地的法律凭证。
征地拆迁前期工作
一、征地情况调查
征地情况调查,是指对拟被征收土地的村、组实地调查。乡(镇)国土所要负责对拟征收土地的村、组的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年产值、土地面积等进行全面了解。依据土地登记或者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核查土地权属,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调查)和勘测定界成果核准土地的地类、面积,确保拟征收土地权属明晰,地类面积准确,基本状况详实。并对各村、组的征地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形成土地分类面积表、征收土地数量及安臵农业人口情况表和建设拟征(占)地土地权属情况表,初步测算拟征地项目的补偿标准,提出初步安臵方案。
二、征地告知
市、县级人民政府在将拟征地依法报上一级政府审批前,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将拟征地的用途、位臵、补偿标准、安臵途径等,在拟征地所在地的乡(镇)、村、村民小组予以告知3天以上,或者以征地告知书的形式送达给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
征地告知后,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在拟征地上抢栽、抢种的青苗(属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栽种的除外),抢建或突击装修的地上附着物,以及征地告知前违法违章修建的地上附着物等,征地时不予补偿。
三、征地调查确认
征地拆迁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乡(镇)、村、组和用地单位、当地国土所负责人一同进入征地拆迁现场,进行调查测量、实地踏勘、核实权属界址(含重建基地用地)。
1、被征收土地权属凡涉及到两个以上村民小组的,现场采界确权时,必须当时在调查图(界桩图)上划出明确界址线,并分别由各组组长签字认可;
2、征地调查时,应准确地确定各村组被征地的土地类别和种植情况;
3、踩界确权时,如出现权属纠纷的,应召集有关村、组协商解决。协商意见不一致时,按地籍管理规定报有关部门确认;
4、征地范围内迁坟较多的,需要在电视台和报纸上公告的,应联系公告;
5、征地调查时,查看资料要完整,实地踏界要准确;调查中发现与征地方案不一致时要复核相关资料,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
6、要搞好征地范围内(含重建基地)水利、水电设施的调查。
征地告知后,应对拟征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建筑物面积、数量等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由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地上附着物产权人依法依规共同确认,并在确认书上签字盖章。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或地上附着物产权人拒不签字盖章的,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可以采取照像、摄像等方式取证,并将取证结果予以公证,作为实施征地补偿安臵的依据。征地告知书或公告书以及征地调查结果确认书是征地报批的必备材料。因特殊情况,没有征地调查结果确认书的,当地国土资源部门要附情况说明。
四、征地报批
由市、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
征地拆迁工作程序和要求
一、项目受理
凡征地拆迁项目,用地单位完成征地审批或农用地转用批准程序后,凭市局用地科通知交征地拆迁所受理,并提供项目相关资料。
征地拆迁所根据项目建设要求将项目安排到工作小组,并提出工作、时间要求,指定项目负责人,正式开展工作。
二、拟订《征收土地公告》(一公告)
征地方案经依法批准后,被征地所在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在收到征地方案批准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在被征地所在地的乡(镇)、村、组以书面形式公告。
征用土地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征地批准机关、批准文号、批准时间和批准用途;
(二)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位臵、地类和面积;
(三)征地补偿标准和农业人员安臵途径;
(四)办理征地补偿登记的期限、地点。
三、张贴和送达《征收土地公告》
1、应将公告(大号)、征收土地的审批红线图张贴在被征收土地的现场四周和被征地单位所在地(人口居住集中地),同时将公告(小号)送达到被征地的有关乡(镇)、村、组及当地国土所。
2、张贴和送达公告时,应邀请有关乡(镇)、村、组及当地国土所有关人员参加,并签署送达回执和采取照像、摄像等方式记录当时张贴和送达公告情况。同时负责向村、组宣传解释有关政策,解答提出的有关问题。
四、征地补偿登记与复核
根据征地调查和国土(分)局确权资料及公告内容,征地拆迁项目负责人组织相关乡(镇)、村、组和用地单位、当地国土所负责人一同进入征地拆迁现场,进行征地补偿登记与复核。
(一)被征收土地单位基本情况,土地补偿、青苗补偿、地上附着物补偿的情况以及水利、水电设施补偿的情况(含重建基地用地)的补偿登记和复核。
1、各种补偿登记应有村、组长或所有人签字;
2、基本情况登记中,农业人口数以村统计报表为依据,出 现较大争议时,以派出所户口为准(扣减近期迁入的空挂户);剩余耕地以村统计报表数为依据核减近期征地数,并在备注栏中说明有关情况。出现争议时,以费改税时的数据为准;
3、各村被征收土地的总面积及地类面积以国土(分)局确权资料为准。登记中出现差异时,应说明情况,并由村委会写出书面报告,待核实查证按有关规定确认;
4、青苗补偿和地上附着物补偿按现状登记确认。
(二)被拆迁的房屋及附属设施调查
1、核查每户的户口簿(常住人口)、土地使用证(或建房审批手续),并在房屋及附属设施调查表上详细登记;
2、确定房屋结构类别、建房时间,绘制每户的房屋面积计算草图和房屋间的相对位臵图,并标明丈量尺寸;
3、分类、分规格记录好附属设施的清点丈量情况,对于独立水、电及三相电、门面等其他项目,要登记有关证件编号、名称,并做好相应的核查,有关证件要有复印件;
4、对于《常德市征地拆迁管理办法》和有关补偿标准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项目,应逐户逐项核查,登记在册。然后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市场情况和使用情况,分户分项提供预算清单;
5、调查完毕后,编制拆迁户家庭成员与常住人口基本情况表,初步确定原拆户和分户数量。重建安臵户数以国土(分)局的资格审查公告为准;
6、所有调查的数据都必须有被拆迁户的签字。
(三)被拆迁房屋及附属设施的补偿登记与复核 项目小组根据现场调查记录,整理、计算、填写地上附着物补偿登记表,复印后发到各拆迁户,请各拆迁户自行清点、核查。然后逐户上门核对,并由各拆迁户选择安臵方式后,签字认可。
补偿登记的内容要准确、真实、完整。
五、编制征地拆迁安置补偿预算方案
根据征地补偿登记、房屋及附属设施补偿登记以及水利、水电设施补偿登记资料,按照征地拆迁补偿有关政策测算各村、组、单位及个人的各类补偿,并编制该项目的征地拆迁预算方案和实施方案(含重建基地及重建基地道路、给排水用地等补偿)。
编写征地拆迁补偿预算方案(文字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征地项目情况概述(包括重建基地用地情况)②被征地单位基本情况概述
③征地情况概述(含各组地类情况)
④拆迁情况概述(含分户情况和建房安臵情况)⑤征地拆迁补偿安臵依据 ⑥征地拆迁安臵途径 ⑦征地拆迁直接费用(含征地范围内水利、水电设施补 偿及重建基础设施费用)及各部分组成(要求有计算公式)
⑧其他情况说明
六、签订工作协议(委托协议)
审批后的征地拆迁补偿安臵方案应明确工作方式、总费用、征地拆迁直接费等,然后与用地单位签订委托协议。
七、拟订《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二公告)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在征用土地公告之日起45日内以被征用土地的所有权人为单位拟订征地补偿、安臵方案并予以公告。
征地补偿安臵、方案公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本集体经济组织被征用土地的位臵、地类、面积,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种类、数量,需要安臵的农业人口的数量;
(二)土地补偿费的标准、数额、支付对象和支付方式;
(三)安臵补助费的标准、数额、支付对象和支付方式;
(四)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标准和支付方式;
(五)农业人员的具体安臵途径;
(六)其他有关征地补偿、安臵的具体措施。
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征地补偿安臵方案,并将征地补偿安臵方案在 被征地所在地的乡(镇)、村、村民小组公告3天以上,同时告知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对征地补偿标准、安臵途径等有申请听证的权利。
八、张贴和送达《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
1、应将公告(大号)张贴在被征收土地的现场四周和被征地单位所在地(人口居住集中地),同时将公告(小号)送达到被征地的有关乡(镇)、村、组及当地国土所。
2、张贴和送达公告时,应邀请有关乡(镇)、村、组及当地国土所有关人员参加,并签署送达回执和采取照像、摄像等方式记录当时张贴和送达公告情况。同时负责向村、组宣传解释有关政策,解答提出的有关问题。
九、征求、收集有关村、组和农户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的意见
《征地补偿安臵方案公告》张贴后,在该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收集被征地范围内各有关村、组对征地补偿安臵方案的意见。有无异议均要求村、组以书面形式反映并签章。对要求召开听证会的,还应组织召开听证会,并做好笔录。
国土资源部门拟定征地补偿安臵方案时,应当听取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意见。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申请听证的,应当在告知后5个工作日内向当地国土资源 部门提出书面申请,逾期未提出申请的,视为放弃听证,对放弃听证的要作出书面记载。对申请听证的,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依法组织听证并在组织听证会的7个工作日前通知申请人。国土资源部门组织听证时要做好听证笔录,并以此作为拟订的征地补偿安臵方案的附件,报市州、县市人民政府。确需修改征地补偿安臵方案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经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进行修改。
十、报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依据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常德市征地拆迁有关政策、补偿标准,对村、组返回的意见要及时予以研究处理,需要按政策调整的必须调整,然后填写好征收土地补偿安臵方案审批表,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1、报批征地补偿安臵方案时,应附上征地的各种补偿登记表、征收土地公告、征地补偿安臵方案公告和有关村、组的返回意见及采纳情况说明。召开听证会的,还应附听证会的笔录。
2、对于村、组返回的意见,要及时给予答复。
十一、拟订征地拆迁补偿实施方案
根据审批的征地补偿安臵方案,拟订该项目的征地拆迁补偿实施方案(含重建基地及重建基地道路、给排水用地等补偿)。
拟订的征地拆迁补偿实施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①各村、组征地补偿清交单
②各拆迁户及单位建(构)筑物及其他设施补偿清交单 ③各村、组征地补偿汇总表
④各拆迁户及单位房屋补偿汇总表
⑤水利设施补偿及重建基础设施费用汇总表 ⑥该项目征地拆迁补偿实施方案审批表
十二、报批征地拆迁补偿实施方案 报批时提交下列资料:
1、各种补偿调查、登记表,各种补偿清交单各1套;
2、各种补偿汇总表、征收土地公告、征地拆迁补偿方案和征地拆迁补偿实施方案审批表各2份。
十三、签发征收土地补偿(含水利、水电设施补偿)通知书,付补偿费。
根据批准的征地补偿安臵方案,签发征收土地补偿(含水利、水电设施补偿)通知书,并支付补偿费。
1、征收土地补偿通知书的补偿内容应和批准的征地补偿安臵方案相一致。
2、补偿费分二次支付,先支付总额的70%,交地后再支付全部余款。
3、送达征收土地补偿通知书时,补偿通知书必须当面送达 到被补偿单位,领取补偿费的单位应在送达回执上签字。如果拒签,可留臵送达,但应有乡(镇)、村、组及当地国土所在场人员签字证明。
4、土地补偿费、安臵补助费一律转帐支付到村、组。领款单位应先开出收据,收据背面应有乡(镇)、村、组三级负责人签字。其他费用支付给所有者。
十四、交付重建基地
在支付70%征地补偿费后,交付重建基地。
十五、向被拆迁人告知其房屋及附属设施的补偿事宜 根据征地拆迁补偿实施方案,逐户上门查漏算帐,解释拆迁安臵政策,告知被拆迁人其房屋及附属设施补偿事宜并要求他们在清交单上签字确认。
1、项目负责人会同有关人员逐户上门宣传解释房屋拆迁及附属物补偿的政策依据,向被拆迁人逐项通报房屋及附属设施的补偿情况和补偿费用,搬家拆房及腾地的时间。
2、要征求被拆迁人对补偿情况的意见。对被拆迁人提出的问题,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政策解释工作。
3、对不愿意在清交单上签字的被拆迁人,应不少于三次上门做工作,并做好谈话记录争取被拆迁人在清交单上签字。
十六、签发房屋及附属设施补偿通知书,付补偿费 根据征地拆迁补偿实施方案和拆迁户签字的补偿清交单,签发房屋及附属设施补偿通知书,并支付补偿费。
1、补偿清交单经该被拆迁人签字并按手印后,才能填写房屋及附属设施补偿通知书;
2、清交单上被拆迁人拒绝签字的,其清交单后应附上不少于三次上门做工作的谈话记录,记录中有村、组二人以上参与人员签字,方可填写房屋及附属设施补偿通知书。
3、补偿通知书中的拆(腾)房交地时间,应根据工作进度或工作责任书中规定的交地时间来确定,确保按时交地。
4、补偿通知书应和补偿清交单一致。
5、送达房屋及附属设施补偿通知书时,补偿通知书必须当面送达被拆迁人,被拆迁人应签署送达回执。如果拒收(拒签)可留臵送达,但应有村、组(或乡(镇)、当地国土所)二人以上签字证明。
十七、房屋验收、付余款
验收房屋情况,按补偿通知书付余款,并处理遗留、遗漏等问题。
1、要求被拆迁人按补偿通知书中规定的交房时间搬家,并讲明给予补偿的房屋及附属设施被拆迁人一项都不能拆走,如拆一项就扣一项的款。处理好水、电、电话和有线电视等事宜。
2、对不听劝告且无正当理由故意拖延交房的,要严格补偿通知书中的规定,取消其按时搬迁腾地奖,并相应罚款,从余款中扣除。
十八、办理限期腾地和申请强拆手续
1、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补偿,不领补偿费,不交房腾地的被拆迁人,经反复做工作,解释仍不听劝告的,由项目负责人填写《限期腾地申请表》,向市局法规科申请办理《责令交出土地通知书》,并提供相关资料。
2、对于市局下达《责令交出土地通知书》后,被拆迁人不如期交房腾让地的,由项目负责人填写《请求法院强拆申请表》,由项目负责人与本处法律顾问会同市局法规科办理申请法院强拆的有关手续,并提供相关资料。
征地补偿安臵方案经依法批准后,征地补偿安臵费应在3个月内全额支付到位。对未按期全额支付到位的,市、县人民政府不得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权拒绝建设单位动工用地。征地补偿费用全额支付后,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户拒不领取征地补偿费用、拒不腾地的,由市、县级国土资源部门依法责令限期腾地;逾期不腾地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十九、交地前的准备
1、由项目负责人通知有关乡(镇)、村、组近期交地,乡(镇)、村、组如有什么问题,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做好解答及其他有关工作。
2、督促村、组对青苗的补偿及时到位,其他征地补偿费的支付情况向村民讲清楚。
3、与市局用地科联系是否同意近期交地。
二十、组织召开交地会
1、由项目负责人提前二天通知用地单位、市局用地科、国土武陵分局、当地国土所以及有关乡(镇)、村、组参加交地会。大型或重点工程还应通知市、区两级领导和重点办。
2、交地会应做好到会人员签名和会议记录。
二十一、处理遗留问题,付清征地补偿余款
根据交地会要求,处理好交地会上应落实处理的问题,按规定付清征地补偿的余款。
二十二、总结归档
项目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及时写出项目工作总结,并在交地会后三十日内将该项目的征地拆迁补偿的全部资料清点、整理、装袋,移交档案室,并办理好移交手续。
第五篇:征收土地协议书
征收土地协议书
按照HY县XX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为解决HY县工业园区内企业项目建设用地,经HY县人民政府批准,HY县国土资源局同意,HY县人民政府土地统征储备中心(以下简称甲方)征收HY县xx(以下简称乙方)位于316国道以南原乡镇政府以东范围内的部分集体土地,经双方协商达成征收协议如下:
一、征收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标准,每亩3万元人民币(含青苗补偿费)。
二、征收土地位置
征收土地所处HY县xx215国道以南原乡政府以东范围内的部分集体土地。具体四至范围以县土地统征储备中心、xx村组共同确定征收土地四至界限为准。统一征收土地面积以县土地统征储备中心、XX村组共同实际丈量面积为准(详见征地位置平面图)。
三、征地补偿
乙方同意甲方征收本村三组集体土地(亩)(耕地(水田、旱地)亩)。征收土地补偿费每亩3万元。合计付给乙方征地补偿费元(最后结算以实际丈量面积为准,多退少补)。
四、付款办法
征收土地协议签订后二十日之内甲方付给乙方征收土地补偿费总额的%,即元,乙方将已征收土地交由甲方建设时,甲方在交付土地后的30日内付清剩余征收土地补偿费的%,即元。
五、违约责任
甲方必须按期付清征收土地补偿费,逾期不予支付,乙方有权拒绝甲方使用土地,并要求甲方每天按已征土地差欠价款千分之一交纳违约金。乙方必须将所征土地如数交付甲方使用,并负责做好有关土地纠纷调处。逾期不交付已征土地,由HY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六、本协议一式五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备同等法律效力。协议一经签定,双方应共同遵守,不得反悔,否则,一切后果概由反悔方负责。
甲方:HY县人民政府土地统征储备中心
代表:
乙方:HY县xx民委员会
代表:
组代表:
二〇一〇年月日
收回集体土地使用权协议书
为解决我县工业建设用地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有关规定,HY县城关镇xx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甲方)拟收回组部分农户承包集体土地使用权。经甲方与农户(以下简称乙方)协商,签订如下协议:
一、收回集体土地使用权位置和面积
乙方同意甲方收回集体承包经营土地亩(水田亩,旱平地亩)。具体位置和面积以甲、乙双方共同认定为准。
二、收回土地补偿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征收土地补偿标准为:水田(旱平地)万元/亩(含青苗补偿费),甲方收回乙方集体承包土地;水田亩,元;旱平地亩,元。合计补偿为元。大写人民币元。
三、违约责任
本协议一经签订,甲方必须按期付清土地补偿费,逾期不支付,乙方有权拒绝交付土地。乙方领取土地补偿费后必须将所有收回集体承包土地如数交付甲方。逾期不交付土地者,由HY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四、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此协议一经签订,双方应共同遵守,不得反悔,否则,一切后果反悔方负责。
甲方(盖章):XX村村民委员会
乙方(盖章):
二〇一〇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