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住宿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结题报告
“住宿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文明社会,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更需要高素质的国民,构建健康、和谐、文明的社会对国民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教育无疑应当成为国民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我校住宿学生由于受到原来居家生活小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着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好等缺点。生活能力差表现为:一是宿舍卫生差。走进学生宿舍,一片混乱,他们不会打理床铺,床上乱七八糟,地板难于下脚,床底杂乱无章,分不出那些是垃圾物品,哪些是生活用品。二是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自己不会洗衣服,把脏衣服打包回家,让人代洗。他们生活习惯不好表现为:就寝时间随意性强,有的早晨不愿起床,晚上不愿入睡,不但影响自己,而且影响其他人;乱倒脏水,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饮食习惯不好,互相攀比,践踏花钱,食堂里倒掉的饭菜多,某些学生甚至有吸烟酗酒现象;公共意识差,浪费水电,践踏草坪,涂刻课桌、乱画墙壁,高声喧哗,购买饭菜不自觉排队,上下楼道左冲右撞。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卫生习惯差等现象。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生活习惯。对寄宿学生不仅仅要对其学习进行教育,还要对其生活习惯进行教育,这关系到他一生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素养,素养铸就人生。生活行为习惯上的陋习,不仅损坏了学生的健康,损毁了学生的文明形象,降低了自己的人格,而且污染了公共环境,玷污了学校的形象。这无疑给我校的养成教育工作和教学秩序正常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阻碍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由于如此,我们深感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德育处也就重任在肩。为了让学生尽快步入正轨,适应我校的教育要求,从而接受良好教育环境的熏陶,我们确立了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与要点
(一)总体目标
依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我校住宿学生在生活行为习惯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管理经验,进一步寻求培养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促进学校校风、班风、学风发生较大好转,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养成教育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成为具备良好习惯,拥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二)具体目标
1、促使我校学生形成文明、节约、自立的良好生活习惯。
2、探索生活行为习惯方面新途径。
(三)研究要点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重点培养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1、文明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爱卫生、护环境的习惯。
2、节约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珍惜时间、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3、自立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养成会自我管理,懂独立生活的习惯。
三、课题的组织管理
1、组建课题组
由政教处全面负责,教导处、班主任密切配合,联合攻关。
2、课题指导小组 组长:张文奎 组员:何海旦、赵广才
3、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何海旦
组 员:赵广才、李文明及各班主任
4、课题研究小组
主研人员:樊会兵 孙路兵 赵先亭
四、实验所采用的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科学研究方法。
1、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搜集整理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借鉴其研究成果,针对我校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通过行动研究法①、个案研究法②、观察研究法③,分析我校目前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实验研究。
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分阶段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进行分析总结。
五、课题研究步骤
(一)、课题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和初步实施阶段(2007.9-2008.12)选题论证,制定方案,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设计研究重点及措施。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08.2-2008.7)
运行操作,修订计划,统计分析,收集积累资料。进行个案分析,制定阶段计划,操作方法验证。
第三阶段:深化提高阶段(2008.8-2009.1)
进行反思,总结中期成果并推广,加大覆盖面,在全校实践推广。结合实际,查验效果,总结全校推广经验,并进行成果汇报展。
第四阶段:巩固总结阶段(2009.2-2009.7)
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加强总结,汇编成果专辑,撰写结题报告,召开自查研究会,申请课题验收。
六、主要实施措施与途径
(一)、加强《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常规,引导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有效规范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两部重要规章制度,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我们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内化,让其深刻领会主要精神,经常利用晨会课、班会课,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督促学生严格遵守《守则》和《规范》,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依赖于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常规来作保证。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以下几项常规制度:学生一日常规、学生生活常规、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和学生劳动常规,同时编印资料印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有“法”可依、照章执行。学校积极在知与行的统一上下功夫,常抓不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这些常规成为学生的习惯并永久地保留下来。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检查评比功能,建立星级评比制度,在检查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由于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凭简单的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总要在实践中得以训练和体现。因此,我们在两年的研究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同时加强检查与考评,使之在学生中形成一个争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具体活动有:①制定“语言文明使用”推广实施方案。各班级成立了语言文明使用”的监督与推广小组,同时学校德育处对班级进行考核,并纳入班主任的常规考核与文明班级的评选;以广播站、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课前三分钟歌声等为宣传媒介,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学科渗透,各学科教师上一堂“语言文明使用”的推广课,并组织学校进行检查考评;同时在学生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力度,在学校评选“文明礼仪示范生”,在班级评选“文明先进个人”树立典型,达到榜样示范作用。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生活习惯与方式。②开展“内务技能”培训活动,课题组教师以实实在在的要求,如:各寝室的学生应按时就寝,在熄灯之后寝室保持安静;各寝室的被条、枕头应向一个方向放齐,枕巾、床单应牵直,不要留下皱痕;寝室的桶、盆应放在桌子的下面(桌子下放不下可以放在床底下),牙膏、牙刷放在桌子上并向一个方向整齐划一;鞋子在床下靠中间一角,呈一条直线展开等。这些要求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达到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③“向坏习惯告别、与好习惯同行”主题活动:我们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宣传,在以寝室为单位落实,以学校为全局进行考评,以班会、国旗下讲话,“文明班级”与“文明礼仪示范生”等形式的评比。我们更是通过“向坏习惯告别、与好习惯同行”知识竞赛和“良好生活习惯我之面面观”征文评选活动,来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文明意识。④“我们的校园我作主”活动:面对学生的自立习惯,我们以班会、主题教育,生活技能竞赛等形式将活动落到实处。⑤以“节约校园”活动、“文明班级与文明寝室创建活动”、学生养成教育成果展等活动,来具体的落实开展我们课题的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我们获得了转化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良好校园人文环境。
(三)、进行学科渗透,强化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科教学中度过的,而在各学科中都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丰富内容,如思想政治、语文等学科。因此如何挖掘这些学科中的教育资源,强化对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加强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此我们坚持做到了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同时开展“文明礼仪培训活动”,科任教师上一堂“文明礼仪推广课”,渗透对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同时我们制定《教师德育工作基本要求》,最大限度的落实课堂德育渗透,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四)、加大自我教育力度,营造学校教育氛围,深化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是更为直接”利用课外时间对顽劣学生进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纪律考评制度》等行为规范的培训,通过我们的培训,部分顽劣学生也有较大的改观。同时我们开展“先进”帮“后进”,“后进”促“后进”:我们运用“先进”典型的宣传与表彰,让“后进”产生转化,发出共鸣,以班会为构架,落实教育,加深印象,使其巩固发展。同时让“后进”作讲座,写出教育其他 “后进”的案例。让他向老师般教育其它“后进”学生。并要求定期写体会。使其从心灵上受到触动,并加以改正。同时利用团队、学生会活动,举行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德育资源,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力度,形成共识。弘扬正气,通过板报和校园广播加以宣传;成立曝光台,对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进行及时通报批评,矫正不良行为。
(五)、加强班主任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班级体的育人作用。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是班级,班主任在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应发挥核心作用,学生很多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和班级体的影响而形成的,这就要求加大班主任的工作力度言传身教、以师育生。同时,通过班主任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典型,积极示范、感召全体,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我们将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矫正、引导纳入月考评,同时对“优秀班主任”评比,用月考评50%,成绩30%,班风、学生生活习惯养成20%进行考评,以班主任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班级体的育人作用。
(六)、加强校内外联系,整合社会资源,巩固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除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活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接触家庭、社会。要巩固学生所养成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因此我们定期召开了家长会,对家长宣传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方法和作用,与家长共同商量养成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对策,同时对于在行为习惯上经常出现反复的同学做好家访工作,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以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另外我们还经常与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发挥好社区的帮教功能,取得了社会力量的配合。从而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齐抓共管,进一步巩固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七)、积极开发德育校本教材,整合我校德育资源,强化巩固效果 通过我们的实验,使我们感受到我们的学生还缺乏一种较为规范的东西,对学生进行教育,于是我们组织课题组的成员参考了其他很多学校以及很多的相关书籍,完成了对学生手册的编写。同时积极编写校本刊物《德育之窗》,同时将我们的研究成果编入《德育之窗》之中,以此保持德育教育的针对性与连续性。
以上七个方面,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措施,同时也是我们进行研究的一些具体途径。
马村中学课题组 2009年7月
第二篇:住宿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结题报告
住宿学生生活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文明社会,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更需要高素质的国民,构建健康、和谐、文明的社会对国民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教育无疑应当成为国民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我校住宿学生由于受到原来居家生活小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着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好等缺点。生活能力差表现为:一是宿舍卫生差。走进学生宿舍,一片混乱,他们不会打理床铺,床上乱七八糟,地板难于下脚,床底杂乱无章,分不出那些是垃圾物品,哪些是生活用品。二是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自己不会洗衣服,把脏衣服打包回家,让人代洗。他们生活习惯不好表现为:就寝时间随意性强,有的早晨不愿起床,晚上不愿入睡,不但影响自己,而且影响其他人;乱倒脏水,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饮食习惯不好,互相攀比,践踏花钱,食堂里倒掉的饭菜多,某些学生甚至有吸烟酗酒现象;公共意识差,浪费水电,践踏草坪,涂刻课桌、乱画墙壁,高声喧哗,购买饭菜不自觉排队,上下楼道左冲右撞。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卫生习惯差等现象。养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文明的生活习惯。对寄宿学生不仅仅要对其学习进行教育,还要对其生活习惯进行教育,这关系到他一生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素养,素养铸就人生。生活行为习惯上的陋习,不仅损坏了学生的健康,损毁了学生的文明形象,降低了自己的人格,而且污染了公共环境,玷污了学校的形象。这无疑给我校的养成教育工作和教学秩序正常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阻碍了我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由于如此,我们深感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校德育处也就重任在肩。为了让学生尽快步入正轨,适应我校的教育要求,从而接受良好教育环境的熏陶,我们确立了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与要点
(一)总体目标
依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针对我校住宿学生在生活行为习惯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借鉴其他学校的管理经验,进一步寻求培养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引导学生全面、健 康地发展,促进学校校风、班风、学风发生较大好转,从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增强养成教育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成为具备良好习惯,拥有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二)具体目标
1、促使我校学生形成文明、节约、自立的良好生活习惯。
2、探索生活行为习惯方面新途径。
(三)研究要点
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重点培养学生以下三个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1、文明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爱卫生、护环境的习惯。
2、节约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珍惜时间、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3、自立的生活习惯,让学生养成会自我管理,懂独立生活的习惯。
三、课题的组织管理
1、组建课题组
由总务处全面负责,班主任密切配合,联合攻关。
2、课题指导小组 组长:唐晓虎
组员:高明贵、陈超斌 孙凤玲
3、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唐晓虎
组 员:高明贵、陈超斌及各班主任
四、实验所采用的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科学研究方法。
1、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搜集整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借鉴其研究成果,针对我校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通过行动研究法①、个案研究法②、观察研究法③,分析我校目前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实验研究。
3、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分阶段实施情况进行定期进行分析总结。
五、课题研究步骤
(一)、课题研究步骤 课题研究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和初步实施阶段(2015.9-2015.10)
选题论证,制定方案,申报立项,开题论证,调查现状,分析成因,设计研究重点及措施。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5.10-2015.11)
运行操作,修订计划,统计分析,收集积累资料。进行个案分析,制定阶段计划,操作方法验证。
第三阶段:深化提高阶段(2015.12-2016.7)
进行反思,总结中期成果并推广,加大覆盖面,在全校实践推广。结合实际,查验效果,总结全校推广经验,并进行成果汇报展。
第四阶段:巩固总结阶段(2016.9-2017.1)
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加强总结,汇编成果专辑,撰写结题报告,召开自查研究会,申请课题验收。
六、主要实施措施与途径
(一)、加强《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制定学生行为习惯常规,引导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有效规范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两部重要规章制度,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我们以此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内化,让其深刻领会主要精神,经常利用晨会课、班会课,每周一国旗下讲话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督促学生严格遵守《守则》和《规范》,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依赖于一套行之有效的行为常规来作保证。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以下几项常规制度:学生一日常规、学生生活常规、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和学生劳动常规,同时编印资料印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有“法”可依、照章执行。学校积极在知与行的统一上下功夫,常抓不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这些常规成为学生的习惯并永久地保留下来。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检查评比功能,建立星级评比制度,在检查中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由于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凭简单的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总要在实践中得以训练和体现。因此,我们在两年的研究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同时加强检查与考评,使之在学生中形成一个争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良好氛围。具体活动有:①制定“语言文明使用”推广实施方案。各班级成立了语言文明使用”的监督与推广小组,同时学校德育处对班级进行考核,并纳入班主任的常规考核与文明班级的评选;以广播站、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课前三分钟歌声等为宣传媒介,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学科渗透,各学科教师上一堂“语言文明使用”的推广课,并组织学校进行检查考评;同时在学生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力度,在学校评选“文明礼仪示范生”,在班级评选“文明先进个人”树立典型,达到榜样示范作用。以此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生活习惯与方式。②开展“内务技能”培训活动,课题组教师以实实在在的要求,如:各寝室的学生应按时就寝,在熄灯之后寝室保持安静;各寝室的被条、枕头应向一个方向放齐,枕巾、床单应牵直,不要留下皱痕;寝室的桶、盆应放在桌子的下面(桌子下放不下可以放在床底下),牙膏、牙刷放在桌子上并向一个方向整齐划一;鞋子在床下靠中间一角,呈一条直线展开等。这些要求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达到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③“向坏习惯告别、与好习惯同行”主题活动:我们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宣传,在以寝室为单位落实,以学校为全局进行考评,以班会、国旗下讲话,“文明班级”与“文明礼仪示范生”等形式的评比。我们更是通过“向坏习惯告别、与好习惯同行”知识竞赛和“良好生活习惯我之面面观”征文评选活动,来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文明意识。④“我们的校园我作主”活动:面对学生的自立习惯,我们以班会、主题教育,生活技能竞赛等形式将活动落到实处。⑤以“节约校园”活动、“文明班级与文明寝室创建活动”、学生养成教育成果展等活动,来具体的落实开展我们课题的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我们获得了转化学生不良生活习惯,形成良好校园人文环境。
(三)、进行学科渗透,强化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学科教学中度过的,而在各学科中都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丰富内容,如思想政治、语文等学科。因此如何挖掘这些学科中的教育资源,强化对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加强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此我们坚持做到了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同时开展“文明礼仪培训活动”,科任教师上一堂“文明礼仪推广课”,渗透对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同时我们制定《教师德育工作基本要求》,最大限度的落实课堂德育渗透,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四)、加大自我教育力度,营造学校教育氛围,深化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环境,对个体发展影响是更为直接”利用课外时间对顽劣学生进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纪律考评制度》等行为规范的培训,通过我们的培训,部分顽劣学生也有较大的改观。同时我们开展“先进”帮“后进”,“后进”促“后进”:我们运用“先进”典型的宣传与表彰,让“后进”产生转化,发出共鸣,以班会为构架,落实教育,加深印象,使其巩固发展。同时让“后进”作讲座,写出教育其他 “后进”的案例。让他向老师般教育其它“后进”学生。并要求定期写体会。使其从心灵上受到触动,并加以改正。同时利用团队、学生会活动,举行主题班会,演讲会,辩论会等德育资源,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力度,形成共识。弘扬正气,通过板报和校园广播加以宣传;成立曝光台,对不卫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进行及时通报批评,矫正不良行为。
(五)、加强班主任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班级体的育人作用。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是班级,班主任在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应发挥核心作用,学生很多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和班级体的影响而形成的,这就要求加大班主任的工作力度言传身教、以师育生。同时,通过班主任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典型,积极示范、感召全体,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此,我们将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矫正、引导纳入月考评,同时对“优秀班主任”评比,用月考评50%,成绩30%,班风、学生生活习惯养成20%进行考评,以班主任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班级体的育人作用。
(六)、加强校内外联系,整合社会资源,巩固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除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活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时间接触家庭、社会。要巩固学生所养成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因此我们定期召开了家长会,对家长宣传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方法和作用,与家长共同商量养成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对策,同时对于在行为习惯上经常出现反复的同学做好家访工作,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以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另外我们还经常与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发挥好社区的帮教功能,取得了社会力量的配合。从而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齐抓共管,进一步巩固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以上六个方面,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措施,同时也是我们进行研究的一些具体途径。
后勤课题组 2017年12月
第三篇: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结题报告
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结题报告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突起的时代,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最起码的素质,良好的行为表现也成为测量和评价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现在不少家长把幼儿教育的认知教育、智力开发看作是幼儿教育的硬任务,而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行为技能的训练作为软任务,在幼儿发展中存在着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不和谐性、不同步性。有的幼儿还尚未形成用餐、入厕、倾听、玩玩具以及交往、游戏、娱乐等方面的基本行为习惯,求知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也不尽人意。如果任由这一情况发展下去,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将越来越多,幼儿的畸形发展将不可避免,对今后的一生都将产生不良影响。
我园地处一个小县城,大多数家长幼教观念淡薄,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不太重视,更有大多数家长都是外地务工及当地个体或私企,她们为了生计,有打工的,有做小生意的等等,这种家庭的子女占全园的90%左右,大多数家长文化素养不高,整天忙于生计,对幼儿的教育不够重视,导致幼儿行为习惯较差,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我们幼儿园老师通过分析后,觉得很有必要就如何进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幼儿园日常规范制度建设,强化和规范校园常规管理,发挥管理规范的强制作用,道理情操的陶冶作用,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幼儿主体的“倚同作用”,创设一个全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科学严谨、和谐生动的教育环境,通过实践、历练、积累,促进幼儿具有良好的行为举止,养成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探索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幼儿园配合,共同做好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根据确定的研究目标和指导思想,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1.当前幼儿学习状况和现状的调查研究。主要调查分析我园幼儿学习情况和学习方式,以及在校的学习情况。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幼儿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良行为,发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因素,以加强行为习惯培养的针对性。调查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当地个体子女的现有习惯,明确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2、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目标的研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学习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行为习惯培养目标。幼儿期间应养成的习惯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3、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这是重点也是难点,要通过理论研究和时间探索,寻求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措施。
(1)、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的能力,塑造幼儿人格的阵地。深化教学改革,传授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活动。
(2)、通过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陶冶情操。
(3)、加强家园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
(4)、加强个体指导,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矫正不良习惯。
(5)、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师表群体的形象。用教师的力量和群体感染力、约束力,影响鞭策幼儿,成为幼儿的楷模,受到训练和熏陶实效。
本课题将采取的研究方法有:
1、调查法;通过编写问卷对幼儿、教师、家长的相关情况及研究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取得真实性资料。
2、观察法:通过观察,发现幼儿不良习惯并给予及时纠正辅导。
3、个案分析法:对特殊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个性的、共性的特征。建立个人行为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4、行动研究法:研究者与实践者一道深入教育实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急需解决的典型性教学实际问题,然后研究者通过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实践者有计划地系统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活动,从而不断改进教育实践。教育行动研究蕴涵着两个基本的理论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实践者成为研究者。
5、总结法:实验教师从行动研究中进行总结,课题组形成研究报告。
对于课题研究的成果,做以下分析:
一、总结出提高幼儿的整理能力,培养幼儿整理习惯的有效策略。
(一)晓之以理,知道整理习惯的重要性
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知道“让孩子整理”的重要性。父母自己首先要认识到,健全的性格需要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支撑点。有的家长不相信孩子,对于鸡毛蒜皮的小事,都顾虑多端,毫不放心,一切成人包大揽,创设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环境。久而久之,孩子心灵处于压抑状态,其心态倾向于瞻前顾后,胆小怕事,被动接受,消极服从,生活中没有自我,很难去独立思考,最终养成依赖性,缺乏自信心。改变孩子的观念,让孩子知道“我要整理”的重要性。一岁以后的矮子就就爱是萌发独立性和自我意识,要自己干一些事情,只是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去做,天长地久,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缺乏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主动性,就连自己的事情也不愿意去做。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开展了《别说我小》《我有一双勤劳的手》《我长大了》等活动,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请自己会做是多么好的一件事,自己的是不会做有什么影响等。
(二)情感激发,享受整理的过程
利用游戏,调动积极性。皮亚杰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新的复杂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结合起来的方法,在活动中,我们采用了操作游戏、情感游戏、角色游戏、竞赛性游戏,来激发整理的积极性。
(三)共建规划,凸显自主性
新《纲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列在前位,处处渗透“尊重意愿,满足需要”凸现“自主、自信”的主体精神,所以我们提倡让幼儿自己建立规则,寓教育与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起商讨:进餐时,公用的餐盘应该怎样摆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拿到且不影响小朋友饭碗菜盘的摆放。起床时,让孩子有顺序的小便、洗手、喝水。离园打扫卫生时,桌椅又应该怎么样摆放。活动区里面的东西要怎么摆放。这些问题由我们和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合理的规则,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也能够自觉遵守,孩子积极参与规则的建立,不断强化,更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
(四)肯定支持,提高主动性
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平时,我们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之处,日常生活中的随口一句“呦,你叠的衣服真好。”一会儿整整齐齐的一叠衣服就放在柜子里面了;一句“你的桌面真干净。”饭后,就会有好多孩子把桌面整理好,另外,我们还采取不同的激励形式,来调动孩子整理的积极性。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多提醒孩子再记得事情自己做,要使用文明用语。
(五)家园合作,促使习惯成自然
《纲要》中写道:幼儿期是各种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别在习惯形成的初始阶段需要不断的加强巩固,使其形式定势。在幼儿园形成的好习惯,往往回到家有完全改变了。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因此,孩子习惯的养成还必须和家长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1、习惯的培养不但提高了幼儿本身的能力,而且还促进幼儿其他的发展。充分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习惯的养成能培养幼儿细心、耐心和责任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充分贯彻落实了新《纲要》中提出的培养幼儿重视环境整洁和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甚有帮助。它不仅要求我们有持之以恒的态度,还要求幼儿之间互相合作,帮助幼儿较好的掌握各种生活技能,逐步是幼儿懂得爱清洁、讲卫生、有秩序感等,最终使孩子成为一个具有责任感的自我管理者。
2、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们的教学研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表现在能发现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能创造
性地去解决一些教学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设计和分析反思能力方面都有所提高了。
在以后的行为习惯培养中,我们会和家长不断的交流、沟通,甚至多开展一些亲子活动。使家园合作也能进一步加深。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大家都投入了很多的心血,也在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受益匪浅。望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能将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延续下去。使孩子们健康、快乐、有序的成长。
韩琳 2012年6月
第四篇:寄宿制小学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结题报告
寄宿制小学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结题报告
通过调查,总体结论:
第一:寄宿制教育进一步分化出来的衣食住行生活教育还没有完全纳入班主任、学科教师、生活教师工作视野。存在“三不”现象:不重视、不规划、不跟踪评价。
第二:寄宿制下的舍务、餐厅、教学等几个主要部门还不能在学习与生活中渗透行为养成教育,德育理念融通,德育目标趋同,德育过程协调,德育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等方面,不能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德育效应。
第三:小学学生寄宿后,学生的日常行为、心理等可能产生的变化,还有许多盲点,从这个角度讲,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2)坚持正面说理。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受益终身。因此,学校制定了“向规范学生行为习惯要质量”和“向规范舍务管理要质量”的奋斗目标。为把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学校少先队学期初就制定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检查制度》,实行“天天检查”、“周周评比”制,并以“挂流动红旗”的办法对做得好的班级进行表扬,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除此之外,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丰富多彩而又极富教育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的言行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2007年开始,开展为期两年的讲文明讲礼貌活动。学校从语言文明入手抓文明行为建设。首先要求学生不讲粗话,有的已讲习惯了就要求他们逐步改。
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认养一块绿地、种植一棵小树”、“当一次环保尖兵”、“操持一天家务”、办一期“学雷锋、树新风”板报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教育中促成长。
(3)举行班内竞赛。各班开辟并用好小明星榜专版,公布表彰自主训练孩子,将自主训练和创建先进班集体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化妆表演、礼仪竞赛、主题班队会、传唱由训练内容编成的儿歌等活动,形成班级内浓厚的比、学、赶、帮的氛围。
(4)运用榜样激励。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对在养成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中进步明显的学生,开展月评小明星活动,给其他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选拔优秀学生参与抓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由行政领导、值周教师、值周生组成的日常行为监督小组,对学生在校的言行礼仪一日三查、矫正,全校师生轮流担任,全员参与德育管理,改变了“只顾学科成绩,不顾习惯培养”的错误观念和做法,从而形成“人人关心养成教育,人人抓养成教育”校园的氛围。(5)进行情感陶冶。教室内根据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张贴名人名言,富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画。同时,每个班的前门旁边班训框,里面有班训,教师和同学们的 合影留念,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学生的成长心愿。借助以上举措,从情感方面陶冶学生,促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加强自我教育。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如校园广播、板报、宣传窗、每周一课外阅读和一看电视电影,每学期一次烈士园祭 奠等途径,采取专题讲座、故事会、主题班队会、参观展览、举办知识竞赛、征文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体验社会生活,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培养高尚情操”的愿望,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7)推行知行合一。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我校以文明礼仪教育为突破口,注重践行礼仪常规。进出楼时有序自动排队行走,不插排,从小培养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操场分担区不待教师督促,自动彻底打扫,从小培养责任意识;每周高年级劳动班,自觉在餐厅摆碗洗碗,从小培养力所能及做家务事的意识;每晚住宿生自觉洗脚、洗脸,从小培养讲卫生习惯的意识;每周教室、宿舍有学生定期擦拭消毒,从小培养科学生活的意识;见到老师,真诚问好,行标准礼,从小培养尊师敬老的意识。假期印发家长建议书,不间断地进行行为养成教育,培养校内校外一贯性意识。所有这些意识的培养,习惯的形成,得益于广大教师的敬业意识,得益于学校“生活上自理、习惯上自律”办学思想的引领,得益于班任、舍务、值周教师、家长的通力合作,得益反复训练、强化。(8)强化师德垂范。寄宿学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学校里,与他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生活教师,对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巨大。刚建校的时候,学生的仪态风貌明显与其他镇内学校在差异,所以我们主张以教师的关爱引导学生文明。建校第二年,我们提出的主张是“让关爱学生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让文明礼仪精彩学生的一生”,“用爱呼唤生命的自觉,用责任探索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师带病坚持工作,自己掏钱给学生买药、买书,把自己孩子的衣服拿给家庭贫困孩 子穿。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
(9)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如果与学校不能达成一致,养成教育就有可能事倍功半。要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就需要家、校配合,步调一致,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为此,我校教师多次参加旗、市组织的家庭教育培训,通过多次致家长的一封信,发送电信,赠送校报刊,召开家长会等家教方法,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在孩子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题研究成果和结论
(一)、认识成果
1、转变了教师观念,强化了养成教育意识
教师通过课题研究,认识到:作为寄宿制小学,只有加强养成教育,学生才会真正成人,也才会成才。现在我校各位任课教师,各舍务、餐厅教师既注重教书、服务,又重视育人,并且在各学科教学,各项生活服务中渗透养成教育,形成了一种人人抓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转变了教师观念,强化了养成教育意识。
2、学生认识提高,知道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从课题研究开始,不断加大养成教育的力度,现在从一年级到六年级90%以上的学生都认识到:只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按《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去做,才会成为品学皆优的学生,所在班级才会评为“文明示范班”、“常规示范班”,自己才会成为“班级之星”、“校园之星”
(二)、理论成果
1、学校编印了《寄宿制小学文明礼仪读本》、《明德小学学生成长指南》的行为养成教育校本课程,供学生行为养成训练课使用,深受学生喜欢。
2、制定并完善了养成教育一系列制度。如《小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礼仪常规》、《寄宿生一日常规》、《星级少年评选要求》、《雏鹰争章细则》、《文明示范班评比细则》、《常规示范班评比细则》以及《学生校内、校外行为习惯调查、测评表》。
3、教师撰写有关论文、教学案例共约70余篇,有20多篇在各级各类论文评选中获奖。
(三)、操作成果
1、《学生成长记录》已成为沟通学校、家长联系的桥梁
我校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特编制了《学生成长记录单》,共分为六大扳快: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家长评以及老师、家长寄语。每一学月与家长沟通一次,由政教处负责,班主任汇总意见,并在学月结束做专题总结,2、制定了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
以学生成长指南为主体,从学生的学习、劳动、安全、文明、纪律、卫生等基础行为方面建立完整的又贴近学生生活的规范要求和评价指标,每学期评价一次,有很强的操作性。
(四)、实践成果
1、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礼仪示范校,自治区文明少先中队,市级绿 色学校,市级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旗级督导评估优秀学校,旗级艺术教育优秀学校,旗级寄宿制先进示范校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年荣获教学成绩全旗领先。体艺工作多次获得全旗一等奖。
2、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水平。教师们都把培养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作为一项挑战,对各类教学的评估都坚持把是否进行了习惯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条件。教师科研意识逐渐增强了,目标明确了,科研动力足了,自身素质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规范了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从课题研究至今,全校学生在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表现在:①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如学校的草坪,几乎看不到学生上去踩踏,地上的废纸也不见了。②文明礼仪程度提高,遇到陌生的不熟悉的人,都能主动打招呼。③学生劳动的意识增强,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家长做家务。④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班干部认真负责,班级中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2)有效促进了行为问题生的转化
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往往会存在少数不良行为相对集中的特殊学生。这个群体虽然数量不大,但往往问题复杂,有 时甚至可以影响到整个班风,乃至校风。课题组全体成员非常关注行为问题生的转化工作,通过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校六年级有一个名叫陈玉龙的问题生,经常进入网吧、游戏厅,经常抽烟,学校得知后,采取思念、三级转化的方式来教育该生:一是班主任加强引导,正面教育;二是大队部的同志与之交流、谈心;三是联系该班的行政领导与之交流,通过多次交流和谈心,他终于醒悟,愿意改掉自己的不良行为。毕业考试考出了优异的成绩,并且被富乐中学录取。近几年来,学校已转化了15个行为问题生,有70%的学生已进入了品学兼优的行列。
4、课题研究的社会效益
学校教学质量越来越好,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校声誉也越来越高。学校多次代表全旗接待了区市旗级检查验收。赢得全旗家长和社会普遍赞誉
八、几点思考
学校教育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养成,而家长重学习、轻德育的观念依然存在,在一部分家庭中还存在反教育观:“学校素质教育,家庭应试教育”的现象,学校的素质教育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落实。因此,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要真正让全体家长都重视养成教育,整个社会还必须创设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其次,学生生活的真实世界需要净化。学生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人、接受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需要净化。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 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力,需要全社会关心,所有的媒体都应重视宣传,社会应为学校教育创设良好的育人氛围。
一个人良好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需要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奋斗过程,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学生的习惯养成也应该看作是一个持续,渐进、积累的过程。因此,只有全社会持之以恒,齐心协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九、课题研究的不足
1、教育过程同样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但我们在德育工作中仍注重教师的教育作用,轻自我教育的倾向。
2、从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相互统一的关系看,由于种种原因,重德育形式轻德育内容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割裂了德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还存在形式主义的隐患。
3、从德育的延续性看,在习惯培养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注重片断性教育,轻习惯培养内容的延续性、整体性。
4、我们的研究还存在东一榔头,西一棒的现象,不够深入。
第五篇:《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习惯”是指由无数次的生息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用比较概括的话来讲,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他所能涉及到的社会公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并经过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形成习惯的、外在的良好文明行为方面的教育
二、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和公共场所文明习惯等。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初步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育对策;
3、通过研究,找到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策略和基本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实践性强,研究方法是多样化的。主导方法是说理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榜样示范法、修养指导法、定期评价法。辅助方法是调查研究、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等方法。
四、研究原则
1、正面教育的原则。
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贯彻执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统一认识,掌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2、系统性原则。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班委会要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3、活动性原则。
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所以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循序渐进原则。
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有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五、研究的措施
1、做好学生日常行为教育工作。
行为习惯包括:(1)、热爱劳动,在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2)、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一周洗一次澡,洗一个头。(3)、不玩火、水、电,不做危险的游戏。(4)、外出之前向父母等长辈打好招呼。(5)、收看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不去游戏机房、网吧等场所玩乐。(6)、在学校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欺负、讥笑、戏弄他人,不骂人,不打架。(7)、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见到老师等长辈主动打招呼。(8)、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不随便丢垃圾。(9)、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爱护学校的桌椅等公共财物。(10)、每天认真做好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11)、不迟到早退,有事有病能请假。(12)、没有征得主人同意,不翻动别人的物品,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
学习习惯包括:(1)、语文、数学做到提前一天预习。(2)、上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和有关书本。(3)、上课时不随便讲话、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4)、上课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5)、回答问题要声音响亮,同学回答问题时不随便插嘴。(6)、端端正正地写字,姿势正确,做到三个“一”。(7)、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书写工整,并且按时上交。(8)、作业不会做时主动想同学、老师请教,决不抄袭。(9)、练习、考试时认真答题,认真检查,不作弊。
2、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自编自演一些在行为习惯势力具有正反两面典型的文娱节目。从中得到教益。
3、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由家长对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作全面的跟踪,反馈给班级传达给学校,班级根据信息及时调整教育方法。
4、利用班会、晨会、思想品德课与其它学科教学加强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5、建立班级督查考评制度,印发检查评比表,由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先每天自查自评,再同学互评,做到的打“★”,没有做到的打“○”。每2周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汇总,计算好达成率,填写在班级汇总表中。每2周班级中评选出一位达成率最高的“文明标兵”和一位进步最大的“进步之星”,进行通报表扬。通过考核评比来形成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共同进步的局面,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六、研究的阶段及步骤
第一阶段(2016年9月——2016年7月),本阶段为课题的酝酿准备阶段,将主要做以下工作:
1、反复论证,确立课题;
2、周密筹划,撰写方案;
3、制定目标及操作体系。
第二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本阶段为课题的具体实施阶段,将主要做以下工作:
1、深入学习研讨,提高思想认识;
2、开展课题研究,逐步形成成果;
3、定期组织学生个案研讨活动,展示研究的实践成果。
第三阶段(2017年1月),本阶段为总结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1、完成各项有关测试,进行对照、分析;
2、整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规律。
3、完成研究报告,上报课题总结
七、研究的成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班经过扎实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实践模式,建构起了与学生及其生活紧密相联的养成教育内容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教育和行为训练,各种行为习惯指标比率得到普遍提高。卫生习惯:通过“温馨寝室、书香教室”的布置评比活动,学生养成了美化环境意识,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卫生习惯监督教育,评比表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能洗手,随手乱丢的现象明显好转。
学习习惯:经过班主任及课任教师的教育,开展“学习之星”的评比,小论文的评比等,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前准备学习用品、上课不随便说话、不做小动作、上课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作业及时认真完成、书写工整、按时上交的好习惯。
劳动习惯:家校联系,开展每人在家帮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通过“劳动的小能手”评比征文等活动的开展,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学校能积极的参加各种劳动,在家能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劳动。
文明礼貌:通过国旗下讲话、板报、班会、橱窗等多渠道教育,学生做到了在校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欺负戏弄他人,不骂人不打架;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不随便翻动别人的物品,借东西及时归还。
2.提高了老师的教育研究水平课题组老师自觉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收集有关材料,外出考察交流,认真撰写论文,教学心得体会和教案。更新了观念,改善了老师的教育行为和实践。
3.形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变化,形成了学校,家庭齐抓共管 新局面
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儿童先接受教育和产生影响的地方。当代教育正在走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不可分的格局。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规范家庭教育要求,促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统一,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全力。多年来,我们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工作,专门成立了学校家长委员会,定期对家长进行家校知识讲座,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研究。尤其是在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中,我们更是注意争取家长支持与配合,向家长宣传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而使不少家长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他们从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转变为首先关注孩子做人上来。
4.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该课题的实施还促进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提高了德育工作水平和班级管理水平,促进了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在研究实践中,老师们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讨论班级管理方法,探索创建优秀班集体的有效途径,互相交流经验,每人撰写一篇典型教育案例,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研究经验性论文成绩喜人。
5.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调查显示,实验前:我们的学校有50%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不太乐观,表现在对任何事都处于漠然的态度,以我为中心。但在学校进行了本课题的实验之后,全校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为对任何活动时都有热情,并能积极主动力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大大增强,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可以说,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做人习惯、做事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养成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明行为程度,具体表现在:
1.学生环保意识增强,如学校的草坪,几乎看不到学生上去踩踏,地上的废纸也不见了。
2.文明礼仪程度提高,遇到陌生不熟悉的人,都能主动打招呼。3.学生劳动的意识增强,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家长做家务。
4.学生服务意识增强,班干部认真负责,班级中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子”的活动。
八、本课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探讨的问题:
1、学校教育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养成,而家长重学习,轻德育的观念依然存在,认为学习好是孩子的唯一出路,生活自理并不重要,凡是父母能做的,他们都愿意代替孩子去做。在一部分家庭中还存在:“学校素质教育,家庭应试教育”的现象,学校的素质教育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落实。因此,我深感任重而道远,要真正让全体家长都重视养成教育,整个社会还必须创设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2、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曲折、反复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克服一个坏习惯和养成一个好习惯,决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即能达到的。因此,应在“恒”字上下功夫,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适应到习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自觉的良好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