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常州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办法
常州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常州大学(以下简称常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和《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外综〔2006〕5号)的指导思想,引进、整合、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遵循“知识、语言、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原则,优化设计适应“教育国际化”理念的知识结构和课程 体系,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务能力和“德、智、体、能”全面发展,面向石油石化行业、区域社会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高素质工程型和管理型人才。
第二条常大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分项目制定独立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与境外合作院校专业以及本校对应专业课程衔接、学分互认。
第三条本规定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相关条例精神,结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制定。
第四条本规定适用于常大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以下简称国际学院)接受中外合作办学学历教育的本科生(以下简称合作办学学生)。
第二章学籍管理
第五条合作办学学生分项目实行境内、境外两阶段学习。境内学习阶段采用同一项目统一学制的模块化、学分制管理(常大学制)。境外学习阶段与境内学习阶段学分互认、学制衔接。第六条合作办学学生修完常大学制,满足合作院校的语言和学术要求,可进入跨境学习的考核与选拔;考核合格,并获得签证者,进入合作院校进行跨境学习。
第七条合作办学学生进入合作院校学习后,为常大境外学习学生(以下简称境外学生)。学校为境外学生保留学籍8年(自到常大报到注册之日算起)。境外学习结束后且在保留学籍时限内,学生可申请恢复常大学籍。
若境外学生在合作院校学习期间因不可抗拒的因素,需中断境外学业,返回常大继续完成学业者,需首先向合作学校提出退学申请,经合作学校同意后,填写《常州大学境外学习学生返校继续学业申请表》(见附件1),由国际学院负责返校资格审核,审核通过并报教务处批准后,方可进入常大相应二级学院学习。
第八条合作办学学生修完常大学制后,因故未能进入合作院校学习,则进入常大相应二级学院学习,按原专业合作办学培养方案执行。
凡被合作院校录取因个人原因(签证原因除外)放弃赴合作院校学习者,需本人向国际学院和合作院校提出申请,经双方复核同意后,进入我校相应二级学院学习。
第九条常大全日制在籍学生均可申请进入合作办学项目借读,借读学生的管理按学生转入国际学院借读协议书执行。
第三章跨境学习考核与选拔 第十条中外合作办学考核选拔工作小组负责合作办学学生跨境学习的考核与选拔(以下简称跨选)。
第十一条凡当届合作办学学生(含借读学生和因签证原因未能进入当年度跨境学习的上届合作办学学生),修完常大学制,成绩合格;遵守《常州大学学生手册》,截至跨选申请时间,无违纪、违规、违法行为,均具备跨选资格。
第十二条具备跨选资格的学生,由本人填写《常州大学跨境学习申请表》(见附件2),资格审查通过后,进入跨选程序。
第十三条凡进入跨选程序的学生需满足合作院校语言和专业的考核要求,并与国际学院签订跨境学习协议书后方可进入境外学习。
第十四条有意参加非录取项目跨选的合作办学学生,跨选合格,可进行该项目合作院校学习;跨选未合格,可继续原项目学习。
第四章 境外学生管理
第十五条境外学生管理工作由境外学生工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应以自我管理为主,实施属地化管理。境外合作院校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常大国际学院予以协助和配合。常大国际学院应由专人负责与境外学生的联系沟通。
第十六条学生抵达合作院校后,应于一周内将国外住址和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告知国际学院境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
第十七条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应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自觉维护国家形象和利益,不做任何有损国家尊严的事情,遇到重大事情应及时向学校和我国驻当地使领馆或机构报告。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应遵守所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民风习俗和宗教信仰。
第十八条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应主动关注国际学院的发展,定期查看网站信息,按期向学校汇报境外学习和生活情况,并将境外高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学方法及时反馈给学院境外学生工作管理委员会成员。
第十九条国际学院设立境外学生所在国学生分会,分会为境外学生联系、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分会应组织境外学生返校活动,搭建学校与境外学生连接的桥梁。境外学生应积极参加返校日活动。境外学生党员应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按要求定期向党组织进行思想汇报,并按时交纳党费。
第二十条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应按照合作院校的要求购买医疗及意外人身伤害保险;如需购买国内保险,需按照我校相关规定自愿缴纳,可享受在校生医保同等待遇。
第二十一条境外学生需回校办理相关毕业(就业)手续,应参照常大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学生在境外学习期间如遇突发事件,应参照常州大学国际学院《境外学生突发事件紧急预案》执行。
第五章获取常大学历、学位证书 第二十三条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学历(位)审核小组(以下简称国际学院学历(位)审核小组)负责受理境外学习学生申请获取常大学历、学位证书的审核工作。
第二十四条国际学院学历(位)审核小组对已获得境外合作院校学历(位),并申请获取常大学历(位)的合作办学学生进行毕业资格初审。初审合格者由申请专业学科所在二级学院按照常大学历(位)相关规定执行学历(位)审核,由教务处复审后,经常州大学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颁发常大本科学历(位)证书。
第二十五条境外学生申请获取常大学历(位)证书,须由本人携带境外合作院校学历(位)证书原件回校办理。申请者须填写《常州大学学历(位)证书申请表》(见附件3),并提供以下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
(一)境外合作院校学习成绩单;
(二)境外合作院校颁发的学历(位)证书。
第二十六条凡属下列情形之一者,需先满足下列相应条件,方可向国际学院学历(位)审核小组申请获取常大学历(位)证书:
(一)未修满常大学制规定学分者,需回校参加相关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修满学分;或在境外合作院校规定的学分之外,补修与常大对应的课程,成绩合格,可抵充常大学制内未合格的相应课程学分;
(二)合作办学学生在常大学制期间,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成绩未合格者,需回校参加考试,并达到规定要求。第二十七条如境外合作院校授予学位时间晚于当年常大颁发学历(位)时间,可由境外合作院校提供毕业生确认函或文凭待发的证明,由教务处协同国际学院按照《中外合作本科 专业培养方案》和外方提供的毕业生确认函或文凭待发的证明对学生进行毕业资格预审核。预审通过后,报学校学位委员会复审,复审通过即可颁发常大学历(位)证书。学生获取境外合作院校学历(位)后,应立即向国际学院提交原件和复印件,并转交教务处留存。
第二十八条 在常大颁发学历(位)时,凡还未能确认毕业、但仍可于当年获得境外学历(位)的学生,可于当年11月30日之前申请补办常大学历(位)证书。申请程序按照境外毕业生回校申请常大学历(位)证书的正常程序操作。
第二十九条凡申请获取常大学历(位)证书者,须于每年3月20日之前填写《常州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学历(位)证书申请表》,由国际学院学历(位)审核小组进行当年度毕业资格预审及毕业生数据上报。凡错过当年度学历(位)证书申请受理时间的学生,可于下年度继续申请。
第三十条所有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需在学校为其保留学籍的期限内(自常大报到注册之日起8年)提出获取常大学历(位)证书的申请,过期不予办理。
第三十一条 未进入境外学习由相应二级学院管理的合作办学学生,由相应二级学院按照《中外合作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毕业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常大学历(位)证书。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未列条款,以《常州大学学生手册》的相关条款为准。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9级学生开始实行,以前相关规定自行终止。
第三十四条负责解释。
本规定由教务处、国际交流处和国际教育交流学院
第二篇: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办法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沪应院外„2010‟41号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
项目管理办法
为促进学校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工作,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领域,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规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更好地发挥国际交流合作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推进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项目联系和申报
1.国际交流处统一负责学校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申报工作,并提供相关事宜的咨询、建议、审核和报批服务。
2.学院(部)作为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主体,应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的联系,寻求合作机遇,洽谈合作意向,形成框架方案,并向国际交流处提交书面申请报告,由国际交流处报分管校长审阅。
3.分管校长审阅同意后,由国际交流处会同有关学院(部)、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办公室)、财务处等职能部门,与国外合作方商谈合作办学的具体内容、条件和相关事项,拟定合作办学协议文本,并形成下列申报材料:
(1)可行性论证报告
(2)合作办学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3)合作办学申请书
(4)合作双方签署的合作意向书或合作协议(5)中外合作方的身份证明
(6)中外合作方经公证或认证的资信证明(7)外方授予文凭或有关证书的样本(8)其它所要求提供的材料
其中第(1)、(2)项由学院(部)负责,其它各项由国际交流处负责。国际交流处负责审核所有书面材料,提出综合意见后报分管校长和校长办公会议审议。
4.校长办公会议讨论批准后,国际交流处将有关材料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二、项目管理
1.学校成立“中外合作项目管理委员会”。其职责:负责全校所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统一管理、指导和检查评估;提交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总结;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部署学校接受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评估检查工作。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委员会由分管校领导任主任,成员由国际交流处、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财务处、科技处(研究生办公室)等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讨论具体项目事项时,项目所在学院(部)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共同参加。
2.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负责人。其职责:负责该项目的教学安排、质量监控、学生事务(学生赴国外合作学校学习的派遣和安排等)、外籍教师管理等工作,并保持与国外合作方的常规沟通和联系,维持项目正常运行。项目负责人由项目所在学院(部)推荐,报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委员会批准后确定。
项目负责人可聘请本学院(部)相关教师组成项目工作小组,处理相关事项。项目工作小组成员名单报国际交流处备案。
3.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需向社会宣传、发布广告或招生简章时,必须事先提交国际交流处审核,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查通过后,方可发布。各类宣传中严禁以各种方式向学生及家长作出任何未明确事项的承诺。
三、经费管理和使用
1.原则。学校依法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财务管理。在学校账户内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项,统一办理收支业务。每个项目单独设立一个专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除去各类成本和支出后形成的办学结余,原则上应用于该项目的教育与教学活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2.经费来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经费来源为项目注册学生的学费收入。
3.经费支出结构。
(1)国外合作方费用。指双方签订的合作办学协议中明确规定需向外方学校支付的费用和成本,或者规定应由我方承担的外方教师的差旅和授课费等支出。学费收入扣除国外合作外方费用之后形成项目净收入。
(2)学院(部)教学经费。占项目净收入的30%,由学院(部)负责管理使用,定向用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育教学活动。
(3)项目管理费。占项目净收入的6%,由项目负责人审批使用。用于对外联络、日常业务支出和人员奖励等。
(4)学校事业经费。项目净收入的64%上交学校,补充学校教学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育教学设施等经费。
4.以上各类经费的结算和划拨,由财务处会同国际交流处执行。使用部门必须严格管理,专款专用,发挥最大效益。财务处、审计处应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及使用效益的监督检查。
5.学院(部)教学经费与项目管理费之间的比例确因办学需要进行调整,需报分管财务、国际交流校领导审核批准。
四、附则
1.本办法适用于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试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沪应院外„2003‟10号)同时废止。
3.本办法由国际交流处负责解释。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日
主题词:教育 合作 办学 办法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院长办公室 2010年12月13日印发
第三篇:山东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办法
山东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山东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特制定本 办法。
第二条、申请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申报和执行过程中,必须遵守《条例》和《实施办法》中的各项规定,并符合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及相关管理规定。
第三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立、活动及管理中的具体规范,以及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举办实施学历教育和自学考试助学、文化补习、学前教育等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审批与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四条、学校鼓励各单位本着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原则,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应该符合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学校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引进国内急需、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开展的合作办学专业一般应当在本单位已有或者相近专业、课程举办。合作举办新的专业或者课程的,办学单位应当基本具备举办该专业或者课程的师资、设备、设施等条件。
第五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必须事先向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申报,报学校研究批准后,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第二章设立
第六条、校内合作单位与外方合作者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后,应向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提交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和“山东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申请表”,经学校研究批准后,方可进一步与外方协商。
第七条、为保证学校利益和项目的合法性,所有谈判、协议签订等应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统一安排和政策指导下开展。任何单位不得在未经学校批准的情况下擅自与外方达成协议。
第八条、双方达成最终协议后,中方合作单位负责准备《条例》和《实施办法》中规定的各项申报材料,并于每年2月和8月将所有材料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申报材料的最终审核并根据申报项目的层次上报相关上级主管部门。
第九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在未获批准前不得开展任何招生和宣传活动。
第三章管理
第十条、项目的管理严格按照《条例》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双方各自履行协议中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第十一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由项目管理委员会管理和实施,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涉外活动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归口管理。
第十二条、项目涉及到的聘请长、短期外国专家来校访问、讲学、授课等,均纳入学校统一的聘请计划,经学校审批后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统一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三条、学校依据《实施办法》规定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财务进行管理,其收费标准必须报计划财务处,由计财处报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审批。其收入纳入学校财务,由计财处统一办理收支业务,并统一执行学校的收入分配政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涉及到学校的无形和有形资产投入,应记入教学成本,其形成的资产属于学校的国有资产。
第十四条、中方合作单位每年向学校提交办学报告,内容包括招收学生、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财务状况等基本情况,并于每年3月份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第四章附则
第十四条、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项目的,参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本办法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解释。
第四篇: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外合作办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为 进一步推进我校国际化教育的发展,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项目)的管理,实现学校整体发展目标,根据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 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及上海市教委的相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 情况,特制定本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办法所称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以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名义,同外国具有相应的办学资格的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或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或项目,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外合作办学包括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第二条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遵守我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维护国家的教育主权。中外合作办学应坚持我国的教育方针,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保证教育质量,不得以盈利为目的,不得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三条中外合作办学的宗旨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办学经验,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增加教育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促进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第四条与 我校进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外国教育机构在其所在国家的教育水平或科研地位应高于或者相当于我校在国内的教育水平或科研地位。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应立足于提高学 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着重发展我国急需的新兴、幼稚学科以及空白学科,但不得举办实施军事、警察、政治等特殊性质教育的机构,或者与外国宗教组织、宗教机 构、宗教院校和宗教教职人员在国内从事合作办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不得进行宗教教育和开展宗教活动。
第五条上海外国语大学是对外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和合作办学的主体。作为学校法人代表,校长对外行使协议签字权。各院(系、所)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具体承办单位,可由校长授权的代表与外国教育机构签订协议。各院(系、所)未经校长授权,无权对外签署法律文件。
第六条本办法所称联合培养项目,是指除教育部批准设立或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之外的,以联合培养、互认学分的方式与外国教育机构开展学生交流的活动,如3+1、2+2、1+
1、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等,其校内立项、申报程序和管理方法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立项和申报
第七条立项程序。
申办单位(院、系、所)与外国教育机构商谈中外合作办学达成初步意向后,须向对外合作交流处提交《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含联合培养项目)立项申请表》(见附件1)。
对外合作交流处组织教务处、研究生部等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后,报主管校领导批准立项。
第八条申报程序。
中外合作办学经学校研究批准立项后,申办单位最迟应于拟正式开办之日前一年向对外合作交流处申报。为配合教育部每年3月和9月对合作办学申请的集中受理审批,申办单位负责准备《条例》和《实施办法》中规定的各项申报材料(见附件2),并于每年2月28日前和8月31日前将所有材料报对外合作交流处。
对外合作交流处负责申报材料的最终审核,审核无误后由对外合作交流处呈校领导签发,再报送相关上级主管部门。
第九条对外合作交流处负责办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报批和登记注册。在取得合作办学批准证书,并到相应教育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取得办学许可证前,任何单位都不得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名义开展招生和宣传活动。第三章管理
第十条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坚持“统一领导,两级管理”的原则。学校进行宏观控制和政策指导,相关院(系、所)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管理。项目的管理由中外双方组成的项目管理委员会严格按照《条例》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双方各自履行协议中规定的各项权利和义务。
第十一条对外合作交流处是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全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报批、监督和指导。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负责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和校内的协调管理,以及对所有涉外活动进行管理。其主要相关职责有:
1.审核相关院(系、所)提交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申报材料,并报送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2.按照国家聘请外国专家的有关规定,对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外国专家和外籍管理人员的聘任进行审核,并办理相关聘任手续; 3.组织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每年3月1日前接受校内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办学报告,并报上级审批机关;跟踪了解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在国外的教学活动,并协调相关部门对其进行评估。
第十二条教务处和研究生部是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业务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对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项目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定期对外国教育机构提供的课程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相关院(系、所)和学科点分别协助教务处和研究生部做好上述工作。具体办法由教务处和研究生部分别制定。
第十三条财务处是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财务监督及管理部门,负责项目收费标准的审定和经费管理。学校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项,统一办理财务收支业务。具体办法由财务处制定。
第十四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并在招生简章或招生广告中载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收取的费用,应当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应按照学年或学期收取学费,不得跨学年或学期预收。第四章附则
第十五条本管理办法未尽事宜,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六条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机构合作办学的,参照本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七条本管理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试行。第十八条本管理办法由对外合作交流处负责解释。
第五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试行)(2010-11-10)
朱士昌处长:
在这个文件定稿之前,请你听取机、电、化工和经管4个学院院长的意见,并请财务处长审定与经费管理使用有关的内容。也请你认真审阅。有关意见请各位老师书面提供并返回给我。
叶银忠
2010年11月10日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试行)
为促进学校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工作,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领域,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规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更好地发挥国际交流合作对学校事业发展的推进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一、项目联系和申报
1、国际交流处统一负责学校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申报工作,并提供相关事宜的咨询、建议、审核和报批服务。
2、二级学院作为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主体,应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的联系,寻求合作机遇,洽谈合作意向,形成框架方案,并向国际交流处提交书面申请报告,由国际交流处报分管校长审阅。
3、分管校长审阅同意后,由国际交流处会同有关二级学院及相关职能部门,与国外合作方谈判商议合作办学的具体内容、条件和相关事项,拟定合作办学协议文本,并提供下列申报材料:(1)可行性论证报告
(2)合作办学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等)(3)合作办学申请书
(4)合作双方签署的合作意向书或合作协议(5)中外合作方的身份证明
(6)中外合作方经公证或认证的资信证明(7)外方授予文凭或有关证书的样本(8)其它所要求提供的材料
其中第(1)、(2)项由二级学院负责,其它各项由国际交流处负责。国际交流处负责审核所有书面材料,提出综合意见后报分管校长和校长办公会议审议。
4、校长办公会议讨论批准后,国际交流处将有关材料报上级有关部门审批。
二、项目管理
1、学校成立“中外合作项目管理委员会”,负责全校所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统一管理、指导和定期检查,提交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总结,并根据上级工作要求,部署学校接受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评估检查工作。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委员会成员由五至七人组成,由分管校领导任主任,国际交流处、教务处、学生处、人事处、财务处等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讨论具体项目事项时,项目所在二级学院院长和项目负责人共同参加。
2、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负责人制度,由项目负责人负责该项目的教学安排、质量监控、学生事务(学生赴国外合作学校学习的派遣和安排等)、外籍教师管理等工作,并保持与国外合作方的常规沟通和联系,维持项目正常运行。
项目负责人可根据具体需要,聘请本学院相关教师组成项目工作小组,处理相关事项。
项目负责人由项目所在二级学院院长推荐,报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委员会批准后确定。
项目负责人及工作小组成员由国际交流处备案。
3、各合作办学项目需向社会发布广告、宣传或招生简章时,必须事先提交国际交流处审核,并报上级审查通过后,方可发布。
4、严禁以各种方式向学生及家长作出任何未明确事项的承诺,如保证将其派送国外或境外合作院校学习和进修等。
三、经费管理和使用
1、原则。学校依法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施财务管理。在学校账户内设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项,统一办理收支业务。每个项目单独设立一个专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除去各类成本和支出后形成的办学结余,原则上应用于该项目的教育与教学活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2、经费来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经费来源为项目注册学生的学费收入。
3、经费支出结构。
(1)国外合作方费用。指双方签订的合作办学协议中明确规定需向外方学校支付的费用和税款,或者规定应由我方承担的外方教师的差旅和授课费等支出。学费收入扣除国外合作外方费用之后形成项目净收入。
(2)二级学院教学经费。占项目净收入的30%,由二级学院负责管理使用。其总量至少10%应用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关的专业教师、语言教师和项目管理人员的国内外培训费用。
(3)项目管理费。占项目净收入的6%,由项目负责人审批使用,用于相关对外联络和日常业务支出、对作出贡献人员的奖励、补充学生培养和对外交流活动费用。人员奖励费用应不超过该项经费的50%,学生费用应不低于超过该项经费的总量的10%。
(4)学校事业经费。项目净收入的62%上交学校,补充学校教学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添置更新教育教学设施、维持校园运行等经费。
(5)中外合作办学专项管理费。项目净收入的2%,用于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关的外事接待、交通、通讯、宣传、办公、服务及其他相关支出。由国际交流处负责管理使用。
4、以上各类经费的结算和划拨,由财务处会同国际交流处执行。各类经费管理使用部门必须严格管理,专款专用,发挥最大效益。财务处、审计处应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及使用效益的监督检查。
5、项目管理费和合作办学专项管理费可跨使用,其他经费参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四、附则
1、对于非学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每年收取项目总收入的10-15%作为管理费,其余部分由二级学院自主管理、规范使用。如学校另有规定,则按规定执行。
2、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试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沪应院外[2003]10号)同时废止。
3、本办法由国际交流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