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概论》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15:1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俗概论》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俗概论》读书报告》。

第一篇:《民俗概论》读书报告

《民俗学概论》读书报告

姓名:黄笛 学号:200911081942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民俗学概论》第二版是由钟敬文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民俗学专业教材。钟敬文先生出生于20世纪初期广东省山区的一个小镇。在小学学业完成后,钟先生在县城求学并留在县城教书,但钟先生并没有满足于自己所处的相对封闭的环境,他捉住了机遇离开县城到中南的大城市求职。《民俗学概论》 是钟敬文先生在九十年末致力研究写成的专业知识书籍。正如钟敬文先生在本书的前言中提到的一般‚在这样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这部关于中国民俗知识的概论书出版了,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心愿!‛

祖先崇拜和土地神崇拜和境主崇拜都属于民俗信仰,下面分别阐述《民俗学概论》有关于三者的内容。对于民俗信仰的研究,根据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对于民俗信仰的研究,民俗信仰大致分为几个方面研究,即民俗信仰的起源,民俗信仰的对象、民俗信仰的媒介、民俗信仰的表现方式。在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摘录《民俗学概论》中关于祖先崇拜和土地神崇拜和境主崇拜的内容。

一、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的依据,《民俗学概论》一书中提到‚祖先神是人类把已故祖先加以神化的结果。由于相信灵魂不死,所以人们认为,祖先灵魂是氏族、家族、家庭的保护者。‛② 祖先崇拜来源于人们相信对于已故祖先对于子孙的庇护,它是血缘关系的体现者。

祖先祭祀的对象,在本书中详细描述‚在民间,‘五服’的范围即为血缘组织的范围,‘出五服’就不算一家人。‛③ 五服即五代之内的祖先,一般家里面的祖先屋里面的祭祀的祖先最高辈分为高祖,高祖即曾祖父的父亲,即祖父的祖父。祖先神并不是五代之内的任意男子,而是有特殊的要求。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提到‚但是一般并不是所有已故的亲长都是祖先,而是氏族长、部族首领、家族长、家长、继承人、有功的成员正常死亡的才能成为祖先。‛④ 其次,在《民俗学概论》中提到祭祖的主祭人和参加祭祀的人群的身份的,钟敬文先生在书中提到‚按照封建王朝的礼制,立庙祭祖一直都是上层阶级的特权。‛ ⑤

祖先崇拜的主要表现方式是祭祀祖先,地点分别是祠堂和墓地。在《民俗学概论》一书中提到‚由于祖先亡灵在祠堂、在坟地,所以祭祖也分别祠堂和墓地进行。‛ ⑥按海南澄迈的民间传统,村里面的祠堂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开放,只有村里面有威望的人的同意和重要节日才开放。但是大多的时候人们只是在自己的祖宗屋祭拜祖先。

祖先崇拜的媒介,祖先崇拜主要表现为祖先祭祀活动,分别在墓地和祠堂。在墓地祭拜祖先,一般都是子孙拜祭,不需要媒介。而在祠堂祭拜祖先,需要巫师、祭司主持。在《民俗学概论》一书中提到‚大型祭祀是集体进行的由巫师、祭祀等主持。‛⑦

祭拜祖先是一件涉及范围很广阔的活动,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提到‚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里(起码等到父母双亡),他们都会回祖居中举行家祭。‛⑧在澄迈县瑞溪镇,由同一个父母抚养的几个兄弟,虽然大部分都分家,但是每一年的大年三十他们都会回到祖居祭拜祖先。祭祀的参与者一般不包括外嫁的女儿,只有本家的男子才要回家祭祀祖先。外嫁的女儿则并入夫家的族谱中。

二、境主崇拜

在瑞溪镇流传着一个传说。三百多年前,瑞溪镇遭遇一次大水灾,有一户人家捡到上面一个刻有“五海帝君”的香炉,到了农历七月初七,大水退去。人们因此尊称“五海帝君”为我们镇境主。在澄迈县的每一个镇或村都有自己的境主。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提到‚各种上古神话传说广泛流传,给节俗的重新诠释带来新的机遇。‛⑨

境主崇拜的表现方式,岁时节日换另一种说法即是传统节日,在澄迈县的每一个镇或是每一村都有自己的一个传统节日—军坡。澄迈县的军坡是人们向本镇或本村的境主祭一个香炉,上面写着“五海帝君”,那一天是七月初七,洪水退了,从此我们镇祀的活动。在瑞溪镇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军坡到来的时候,白天人们会组成表演团,用舞蹈、武术等表演活动表示对境主的尊敬。到了晚上,神灵会显灵在童子身上,俗称境主上身。

境主崇拜背后所蕴含的意义,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一文中提到‚每逢重大节日,城乡大多有盛大的社火、庙会活动。届期,商贩金额咸集,游人如织、乞福、烧香、还愿、欢歌群舞、百戏杂陈,成为农村最大的交易场所和娱乐盛会。‛⑩ 在澄迈县瑞溪镇的每年军坡到来的时候,附近被邀请来的村民都会去市场赶集,晚上便相邀去看琼戏。本镇的人或是从各种村赶来的人也会在马路旁边排起各种各样的小摊,被邀请来本镇的附近的村民也会乐意掏出钱买下一些礼品作为礼物送给主人家。民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本镇经济发展。

在民俗活动中,往往有着一个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俗称巫。对于巫,钟敬文先生这样描述‚后来因为宗教事务频繁,产生了一些专事通神的人,出现了人、鬼、神之间的,媒介。这种人物,中原称巫,南方称灵子,北方称萨满。⑾在澄迈,境主与人之间的桥梁,被当地人称为童子,也是书中提到的灵子。

三、土地神崇拜

土地神也称福德正神,农历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生日,到这一天每家每户都祭祀土地神。土地神祭祀是土地神崇拜的一种表现方式,下面将罗略《民俗学概论》中有关于土地神崇拜的方面。

土地神崇拜的由来,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提到“对土地和土地神崇拜,渊源于史前时代。殷商时期对于土地的祭祀已相当普遍。‛⑿ 土地神祭祀从古代已经开始,人们二月初二祭祀土地神的民俗活动源自于远古时期人们对于土地的崇拜。

土地神崇拜主要表现于土地神祭祀,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和大年三十人们都会祭拜土地神。

土地神崇拜的媒介,祭拜土地神主要是由本家的家长主持,一般不需要巫师。

四、总结

祖先崇拜和土地神崇拜、境主崇拜三者都属于民俗信仰,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着许多自己的特点。首先从起源角度分析,祖先崇拜源自于人们的血缘关系观念。土地神崇拜源自于远古时期人们对于土地的崇拜而境主祭祀则是古代神话传说的演变。其中境主崇拜和祖先崇拜都源自古代人们的传统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境主崇拜中的人物都是本族始祖,体现了人们与古代祖先的血缘关系。

然后从崇拜的对象而言,祖先崇拜的对象是五代之内的有功德正常死亡的祖先,境主崇拜的对象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土地神崇拜的对象是土地公和土地婆。其中祖先崇拜和境主崇拜的对象都是已故的人和有功德的祖先。境主崇拜和土地神崇拜的对象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

祭祀活动是祖先崇拜和土地神崇拜和境主崇拜的体现。从祭祀的参加者来说,祖先祭祀的参与者是家族里面的男性,土地神祭祀的参与者是家族里面的男性,境主崇拜的参与者是本镇或是本村的男性。三者的参与对象都是男性,体现了本地人的重男轻女的观念。

对于祭祀的程序而言,祖先祭祀和土地神祭祀和境主祭祀的祭品是没有差别。从祭品而言,三者的祭品都是一样的。

祖先崇拜和土地神崇拜和境主崇拜都有着这样的特点,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中提到‚民俗信仰有突出的功利性。民俗信仰有强烈的神秘性、保守性、封闭性。民俗信仰有较强的包容性。民俗信仰有较大的参透性。民俗信仰的俗性化的倾向。‛⑿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 Ⅴ,148 , 83, 148, 84,148,155,86,108, 118, ,150 , 105.

第二篇:语言学概论读书报告

《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报告

提纲:

一、索绪尔生平简介

二、索绪尔在语言学理论上的主要思想

三、《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结构内容

四、分章节阐述《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的语言学的基本问题

五、总结内容,分析对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六、针对选择的译本进行评价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祖籍法国,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他精通多门语言,曾先后讲授过歌特语、古高地德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梵语等,并在研究众多语言的基础上把语言学塑造成为一门影响巨大的独立学科。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使他成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创始人,对符号学的深刻理解又使他开创了符号学的先河。

索绪尔在语言学理论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此书并非本人撰写,而是索绪尔的学生根据他讲课的听课笔记以及遗留的手稿整理出来的册子。这是语言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影响极为深远,世界主要语言都有译本。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语言学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索绪尔根据对语言学历史的追溯,洞察到前人研究的根本问题是未能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完整的学科系统进行研究,因此他开创性地建立了语言学学科,并明确了语言学的任务、对象、范围和方法。在语言学本身的分类上,索绪尔还提出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的概念,使语言学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围更清晰。

2、区分语言和言语。索绪尔认为要确定语言学完整而具体的对象必须首先把立足点放在语言上。为此,他对语言和言语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分析,为语言在言语事实和人文事实上分别定位。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它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言语是言语活动中受个人意志支配的部分,它带有个人发音、用词、造句的特点。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音响形象为能指,概念为所指。

3、提出符号学的概念。在论述语言在人文事实中的地位时,索绪尔提出了符号学的定义,并预设其为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强调了符号系统的重要性。在《普通语言学教程》整本书中都有符号系统的掺入解说,并对符号的一般原则进行细致深入的阐述。

4、阐明符号系统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意义与价值的区别。符号不是具体事物,而是能指和所指之间因循社会惯例而产生的关系。在符号系统中,符号之间的关系体现为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5、区分语言的共时态和历时态、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索绪尔重视科学研究价值中的二重性,指出语言学研究应该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轴线分开进行。共时态语言学关心的是联结共存要素和在说话者的集体思维中形成系统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而历时态语言学则研究各项非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成系统。

此外,索绪尔还从系统性角度奠定了现代音位学的理论基础。他对语言学中的要素也进行了上下位的分类,符号(心理要素)归为第一位,声音(生理要素)归为第二位。

《普通语言学教程》全书分六部分:绪论、一般原则、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地理语言学和关于回顾语言学,其中前三部分是索绪尔语言理论的核心,历时语言学和地理语言学基本延续了前人的观点,但纳入了他自己的理论框架,地理语言学属于外部语言学。

在绪论部分,索绪尔主要叙述了语言学的历史、语言学的研究任务、语言学和毗邻科学的关系、语言学的对象、语言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文字以及音位学等。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第三章——语言学具体对象(即语言)的确立。索绪尔首先否定了声音和言语作为语言学对象的可行性:(1)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不能是声音。因为声音只是思想的工具,本身的存在没有意义。如果声音和概念相联结,形成复杂的生理——心理单位,又将导致语言学的研究与其他科学相交叉;(2)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不能是言语。因为言语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既包含了一个已确立的系统又包含了一种时间上的演变。假设研究对象是言语的话,我们就会进入一个错综复杂而又毫无关联的怪圈里。因此,索绪尔提出要把语言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语言上,明确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在索绪尔对语言和言语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关系:言语(行为)=语言+言语活动中的个人特征。从这个等式中看,语言是言语的一个确定的基本成分,是言语行为的社会部分,而言语则是言语行为在社会方面和个人方面的总和;从语言的形成过程看,语言在言语中产生,是个人被动地从社会接受而储存在头脑中的系统;从言语的产生角度看,言语是对语言的运用和所产生的结果,是规约性的语言在社会交流中的具体体现。

语言和言语是紧密相连,“但是它们的相互依存性并没有妨碍到它们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因此,索绪尔认为应该设立两门学科分别研究语言,一门是语言学,一门是言语学。为了强调语言学的同质性和系统性,他还将语言学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使后世在研究语言学时有了明确的范围。此外,索绪尔又指出,在社会现象中有一类特殊的社会事实,就是符号。语言就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他提出设立一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符号学,语言学应是符号学的典范。因此,索绪尔也是符号学的创始人之一。通过比较、定位和对语言本质的分析,索绪尔首先确立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的位置,并对其性质做出了第一次概括,即语言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中的符号系统。

接着在第一部分中,索绪尔进一步阐述了语言的符号性质、符号的特点及语言学的静态与演变。在第一章中,索绪尔用形象的图形关系说明语言符号是一个和心理相关的两面实体,符号是音响形象和概念的结合体。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认为音响形象属于心理方面,是因为它并不是一个实质性的声音,而是声音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一种心理印迹。为了更清楚地表述符号、概念、音响形象三者的关系,索绪尔用“能指”、“所指”分别代替“音响形象”和“概念”,并保留“符号”这个词来指称这个整体。然后,他为语言符号概括除了两条基本原则:任意性和线性。首先,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因为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的联系。任意性是符号的根本属性,也是整个语言学的支配性原则。正是这种完全具有任意性的符号才能更好地实现符号化过程的理想。这也是语言是所有表达形式里面最复杂而普遍的。其次,线性特征是语言符号区别于其他符号的原则之一。因为语言符号的能指——音响形象(无论是否有物理发声的现象),只能在时间链条上发生,只具有一维性。而一般的视觉符号都具有空间性。

在这两个原则的基础上,索绪尔继续探索了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他认为语言不能同单纯的契约相提并论,语言系统对于使用者具有强制性,形成了语言的不变性。而符号的可变性是因为符号的存在是一直延续的,时间带给语言的缓慢的连续的变化,形成了语言的可变性。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都是符号的任意性在不同维度上的反映。

“时间的介入给语言学研究带来困难,使这门学科面临着两条不同的路。”据此,索绪尔在这一部分的第三章中,将语言学分为两类:静态语言学和演变语言学。前者是在空间纬度展开的,研究的是语言符号在系统中的关系;后者是在时间的经线上展开的,研究的是语言符号历时的变化。根据两者对立的原则和方法上,索绪尔又将他们命名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并通过一系列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强调这两个部分分开研究的必要性,并明确概括出两者所针对的研究对象。“共时语言学关心的是联结共存要素和在说话者的集体思维中形成的系统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而历时语言学,研究各项非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简单的说,共时语言学的要素是同时存在一个系统中,不能用一个去替代另一个;历时语言学的要素则是在时间中进行演变,一个替代了另一个,无法构成系统。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第二部分,索绪尔集中地介绍研究共时语言学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其核心理论是价值理论。在第一章概述中,索绪尔提出普通共时语言学的目标是确立任何特定共时系统的基本原则,和任何语言状态的组成要素。他提倡要把资料加以简化,这样才能使论证成为可能。第二章里,他认为构成语言的符号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真实的客体。“语言学研究的正是符号和它们的关系;它们是我们这门科学的具体实体。”语言的具体实体性成了使语言区别于其他任何符号制度的一个特性。第三章讲述了语言具有同一性、现实性、而且具有价值。在第四章里他对语言的价值做了着重分析,从概念方面和物质方面考虑语言的价值,从整体来考虑符号。索绪尔认为价值的构成有两个条件:(1)一种不同的事物,能够与价值待定的物相交换(2)一种不同的事物,能够与价值待定的物相比较。第二个条件用于区别价值和意义。意义是指符号本身具有的,存在于统一当中;价值则不仅包括符号本身,还包括系统内符号之间的区别特征,存在于差异当中。当把能指和所指分开来考虑时,语言中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然而当我们把符号作为整体来考虑时,语言中仍然有某种确定的东西,即;能指和所指相结合时构成的价值系统,两者的联结关系。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了很多二元对立法则,如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历时和共时、组合和聚合、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意义和价值等,可以说,他对语言学原则和方法的阐述,体现了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典型应用,他所阐释的概念、理论奠定了现代语言学的基础。

【后记】刘丽译、陈力译校的这本《普通语言学教程》属于英汉对照版本,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译者在关系连词方面处理不是十分恰当。很多处并没有转折关系却用了“但是”等连词,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总体来看,译本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在概念词上的选择上很准确。由于《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内容本身比较难懂,再加上个人原因,我只仔细阅读了译本的上册,即作品的前二部分,对第三部分“历时语言学”、第四部分“地理语言学”和第五部分“关于回顾语言学”未做详细分析,只走马观花了一番,所以在读书报告中就没有记述这三部分的内容。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概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一少部分的书中的爱情

12级五临一班丁媛1211090

摘要恩格斯说:“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然而,机械的唯物论,忽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庸俗的,是错误的,至少,在爱情上是这样的。爱情遵循矛盾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以及质量互变规律。如果没有了这些规律,那爱情就是一条窄路,并且通向的是一条死胡同。

关键词爱情 矛盾 辩证 思考

这世间万物都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如若不然,文明社会就不会出现,而现在的外面,就应该是混沌一片。就爱情来说,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规律,才会有“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愿望。

一、矛盾规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爱情里,缺了谁都不应该。荷西问三毛:“你愿不愿意等我六年。”三毛当时没敢承诺。六年后,两人再次相遇三毛对他说:“六年以后我再答应等你六年的那个约定,会不会太晚了。”如果两颗心靠在一起,不管是时空苍苍还是人海茫茫,六年也好、十六年也好,终究会在一起的。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里写道,“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却是很好的,吵架打架都可能发生,不过我们还是要结婚”。是的,矛盾哪里都有,如果被矛盾牵着鼻子走,那爱情将永无宁日。毛主席说过“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也许最终的结果是一方妥协,但至少还是两个人,至少爱情还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新规律

不论是空间还是时间,矛盾都存在。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不同阶段的矛盾也不同,矛盾又有不同的方面属性。

很小的时候,我顶住了各种混乱的人名地名对我记忆的冲击,用当时几乎跟不上小说节奏的思维看完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爱情里的矛盾,被盖茨比和黛茜很好地诠释。最初的爱情永远是美好的,哪怕是一点点瑕疵,人们也愿意去努力弥补。盖茨比就是这样,为了爱黛茜,也为了能被黛茜爱上,他想方设法努力发财。但是有了钱以后却发现,这已经不能满足黛茜了。在一个物欲肉欲争相横行的时代,仅仅是金钱与爱情,已经不能满足一个变得面对任何变故都无动于衷的外表纯洁的女人。最终,他还是毁在了自己无知的、执拗的爱情里。或许这只是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也或许,这根本就不是一段爱情,只是一段用来填补自己对爱情的渴望的独角戏。

会看这本书是因为一次在某周刊里看到了作者——F.S.菲茨杰拉德的故事——他那充满坎坷,充满浪漫却又同时充满疯狂,充满矛盾的爱情故事。最开始他才只是一个在贵族预科学校里念书,并且爱好写作的穷学生。二战期间,他应征入伍,还只是上尉的他,爱上了一个法官家的名门小姐——姬尔达。但是因为贫穷,她拒绝了他。从此菲茨杰拉德努力伏案写作,并在经历了无数次退稿之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他成功了,他和心爱的女人结婚了。但是婚后的生活却一度让他崩溃——姬尔达愈发挥霍的生活,放荡不羁的享乐。但即使这样,他还一直在维持着这份爱情。直到妻子一病不起,他终于放手了,放开了一切,包括这份随着妻子而去的爱情。任何人事物其实都走在一条时间轴上,爱情也这样,随着时间往前走的过程中,一切都会变,但只要爱情不变,一切都好说。

三、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就像《扶桑》里写到的,扶桑和克里斯的爱情。他们的爱是那样的背叛礼教,是那样的不符合社会审美,是那样的纠结与肮脏。但是那是爱情啊,尽管最开始扶桑并不知道他是那样的爱着她,用尽他尚且幼稚的爱情爱着她。但是,在一次次碰触与对视中,她会开始对他有依赖。小说里甚至没有讲过爱情两个字,但最后,我想我可以从作者的笔触感觉到,她在等他,而其实他也在等她。只不过,迷恋终于清清楚楚变成了爱,却早已浑浑噩噩物是人非。

虽然有人说,“一见钟不了情,再见也不能怎样”。但是个人意见是,爱情是需要时间的,没有细水长流的体会,没有绵绵细语的催化,“一见”决定不了什么。一见就像是克里斯躲在树荫里看扶桑咬着自己的手指,每一下也都使他咬疼了自己的鲁莽。而再见就像是扶桑给克里斯把水吹凉的倒影的轻柔,对他来说,扶桑的脸上有着母牛般的温厚。对爱情来说,量变是保证。若只有最开始的一见倾心,是维持不了爱情的,甚至不能产生爱情。

其实,真正的爱情只有最初两个月的荷尔蒙分泌。过了两个月,爱情还能否维持下去就看两个人的关系转变如何。最终要到达的,是一种像亲情一样的境界,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纵然有这么多规律要遵守,但是爱情终究要是爱情,若没有爱情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的谈何意义呢?轰轰烈烈也好、平平淡淡也好,没有爱情,一切理论都是纸上谈兵。

参考书目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

《了不起的盖茨比》F.S.菲茨杰拉德

《扶桑》严歌苓

第四篇:社区概论读书报告

社区概论读书报告

题 目

下岬村的经济体制、公共生活与社会关系

班级名称 : 社工1202班

学生姓名: XXX

XXX XXX

指导教师: XX 报告时间: 2014/03/26

摘要

阎云翔著的《私人生活的变革: 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是作者继《礼物的流动: 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之后对下岬村庄持续研究的又一力作, 尤为可喜的是作者研究视角的转变: 从对公共生活领域和社会关系网络到个体私人生活及个人利益和亲密关系的关注研究。跟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注重公共领域集体利益相比, 本书更加突显对个体权益自我中心主义价值取向种种表现、心理过程及个人关系的探讨思考, 从这一角度来看, 本书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拓荒之作。全书由八章、导论和结论组成。该书第一章着眼于下岬村庄经济体制、公众生活与社会关系的综述与分析。在这个不足百年仅有1492 人的村庄里, 作者将为我们讲述50年(1949—1999)中人与人交往关系组成的一部家庭与私人生活演变的生动历史。

正文

我们的读书报告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选题背景(XXX)、研究方法(XXX)、内容观点(XXX)和评价与启示(XXX)。

一、选题背景

我们从研究缘由,为什么是下岬村?和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谈起。

首先,在这本书的自序中作者讲到自己是看到美国人类学家许烺光写的《祖荫下: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从这本书中作者发现了一些引起自己思考的问题:个人服从家族组织、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但是随着中国精英分子独立自立自主精神的传播,人们是否已经走出祖荫?人们儿孙辈与祖荫有多远?在告别祖荫的过程和之后,几代村民的主体性和情感世界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伴随着这些问题,阎云翔开始提出了一些假设,并在学成归来后开始了下岬村12年的田野调查研究。

但是中国有许多像下岬村一样的村庄,为什么阎云翔偏偏选择下岬村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呢?这就要讲到阎云翔和下岬村不得不说的故事了。下岬村是一个既普通又很特殊的中国村庄。1971年,阎云翔17岁,从山东老家一路北上,偶然来到这个距离哈尔滨50公里的小村子。他饥饿、恐惧、委屈,出身不好,自认为是非法的。村民们讨论、争吵,还是克服了心理上、经济上的困难收留了他,直到7年之后他考上北京大学。这期间,他跟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是为了体验,而完全是为了生活,他们给予他质朴的为人的信任与尊重。1989 年,阎云翔作为在哈佛大学受过教育的人类学者回到中国,选取他要研究的农村原型,在十几个村子里,只有下岬村是他“有感觉”的。11年过去了,这里的人还记得他,他们议论他,评价他,最终认为他“没变”,仍亲热地把他当一分子。也因此,文中的村民,不是冷冰冰的被调查者,是阎云翔的朋友、邻居,熟悉的人,鲜活,会谈论从社会到隐私的所有话题,会夸张、说谎,最终又说出尴尬的真心话,他们在几十年中思想感情和个人生活的变化被描

述得清晰可信。阎云翔在文中一直竭力保持冷静、客观的研究笔调,看得出来,即便在揭示最残酷的事实的时候,他都怀有对村民最大的尊重和理解。

下面介绍一下与下岬村经济制度,公共生活和社会关系相关的中国宏观的社会环境的变迁。

一个村庄的变迁一定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作者调查的时间跨度大约50年,从1949年到1999年,在这段时期内中国社会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第一阶段是土改运动,宏观上看土地改革运动是19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对老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继续,基本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土改。土地改革运动将地主阶级的土地没收后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目的是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被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的农业生产力,为中国的迅速工业化作准备。

土地改革运动在中国大陆彻底结束了封建土地制度,并使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获得了农民的高度信任。微观上看,土改运动是一次革命性的社会转型,原有的社会等级制度从根本上被扭转,地主遭到斗争,他们拥有的绝大部分土地和财产被没收并重新分配给穷人。更重要的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根据每个人在此刻的经济或职业状况,人们被划分了成分,包括“贫农”、“中农”、“富农”、“地主”。地主、富农,加上反革命与坏分子,被称作“四类分子”,属于敌对阶级。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六七十年代,成份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每个人的命运。土改后,财富不再是人们权利与威望的基础。相反,贫穷成了在新社会里的政治资本。在土改过程中,穷人、单身汉、年轻人成了村里新的领袖人物。

第二阶段是集体化时期(1953-1978)该阶段是从1953年开始的到1956年几乎所有的农民都被卷入到集体化的洪流中。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又展开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了“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在集体化生活中,每个人的私人财产充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吃大锅饭,集体劳动。第三阶段是非集体化阶段,该阶段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该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们包产到户,拥有了土地的使用权,农民的自主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城市国有企业也进行了改革,打破了原先的所有制,分配方式。中国进入商品经济时期。第四个阶段是市场经济阶段(1992年后),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是过度的市场化也带了许多问题,比如人们过分功利化,环境污染等。

二、调查方法和思路

具体方法:作者原来就曾是下岬村的一员,在离开下岬村十一年之后他又回到曾经收留他的下岬村进行人类学的研究,并把下岬村作为一个整体社区来研究她在这些年来的变化,作者将这一个变迁的过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通过具体直观的数据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来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以下岬村为代表的黑龙江农村变化的壮丽图卷。

作者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为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家的基本功,每一个成功的人类学家都需要在通过田野调查的考试后才能毕业,而这篇文章作为闫云翔讲述自己在下岬村的十年经历,所体现的人类学田野调查上的深厚功力实在是为我们所叹服。另外跟踪下岬村调查十年,不仅是把下岬村的方方面面横向的表现的面面俱到,更是从纵向上把下岬村十年之间的变化展现的淋漓尽致。

另外,田野调查对于研究者本身来说也是一次道德参与的过程。研究者一再生活在调查对象的本土世界里,在那里考验自身的道德观念。研究者越是频繁地下道到实地,与研究对象越是相处得深入,便越感到有责任在研究中如实反映他们的道德体验。结果是,研究本身也就越严谨。要知道,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道德体验才能深切的体会到他人的道德体验,就好像礼物只能用礼物来偿还一样。

而谈到具体思路,我们可以在文章中看到作者思路主要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将中国的现状与西方社会的社会现象对比,将下岬村不同时期的表现相对比,将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相对比,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对比才能看出差异,而只有差异才能体现出不同的研究意义。

而在具体研究当中,我们可以从作者的文章中发现,作者在描述私人生活的时候主要是以逐渐私人化的角度来进行。从村干部与国家角色的变迁到青年人对于择偶的变化,在逐渐私人化和中心化的进入中,我们可以逐渐深入的看见下岬村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与剧烈的震荡,最后我们可以看见下岬村的整体风貌。

具体思路:作者分不同的几个视角来对下岬村进行观察和描述,其中我们需要研究的是第一章-------其中就包括公众生活与社会关系,第一节为村干部和国家角色的变迁,第二节为公共生活的起落;第四节为亲缘结构与社会关系。顾名思义,我们可以从这几个小节的题目中看出下岬村在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大家也可以联想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下岬村比较一下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三、内容与观点

本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下岬村村干部以及国家角色的变迁,公共生活的起落和亲缘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第一部分是以下岬村几位村支书的经历为例来讲述农村私人生活在这半个世纪以来悄然发生的变革。

下岬村在哈尔滨市南面大约50公里处,离所在的县城25公里,是个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村。20世纪30年代正式成为行政村,下岬村有着极其肥沃的黑土地,村内有381户共1492人。下岬村的村支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四种类型:

(一)集体化时期横行霸道的铁腕村支书 1952年—1960年的村支书是典型的土改干部,大字不识一个,凭着对党的“无限忠诚”,被提拔为村支书。在大跃进期间,这位村支书积极推行上级下发的所有政策,使下岬村在困难时期比周围的其他村子吃了更多苦头。依靠当时上级的政治支持和村里民兵的武力支持,他牢牢控制着下岬村,在村子横行霸道,甚至捆打村民。但是另一方面这位村支书从来不搞贪污腐化,所以百姓们一方面责备他给村里人带来了饥荒和贫困;另一方面,他们有非常尊敬他的清廉和勤勉。

(二)集体化到非集体化过渡期现实派的村支书 1962年—1987年间共有三位村支书,他们都采取了非常现实的路线,给下岬村带来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与繁荣和稳定同时存在的是他们对村子管理的高压政策和专断。但在80年代非集体化后,村干部的权利被削弱,村干部的“思想工作”逐渐失效,村民开始不服管,而与此同时,上级部门——镇政府对此也不管不问、毫不支持。村支书抱怨“当村干部再也没有意义”,在集体化到非集体化两个时期之间的过渡期,他们难以适应新的权力运作方式,在一次村干部与村民打架之后,这位村支书以辞职退出了舞台。

(三)非集体化初期无为的贪官村支书

1987年—1993年的村支书是位典型的“无为”村支书,他并不像集体化时期的村干部那样在乎政治回报和集体利益,而是奉行“三不”策略——不说话、不做事、不得罪人。由于他的无为政策,村庄治理开始出现问题,村庄秩序恶化,出现了一帮欺负人的小流氓,这些小流氓欺压村民,甚至敢殴打村干部。在此情况下,村民以拒绝交粮纳税作为对这位村支书“无言的反抗”。这位无为的村支书虽然在位期间毫无政绩,但是他却为自己狠狠捞了一笔,村里欠下了共80万债务,村支书家却增收20万元。

(四)改革开放时期的霸王村支书

1993年—1998年期间,有一位村支书在位,该人在93年经过与十多人的PK后上台。他曾

经是个有名的“小霸王”,上级希望利用他来控制住上任在位时出现的流氓团伙。然而这位霸王村支书虽然能够通过铁腕收到税费、配合公安稳定治安,但他依然横行村里,公开索要贿赂、公款私用,最终他的恶行引起了村民的愤怒。1996年开始,村里出现上访的村民,至1998年300多名村民联名上访,将这位霸道的村支书告倒下台。

这四个时期村支书的故事与其所处的时代和大形势有紧密的联系,集体化时期的村干部出于意识形态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会将国家政策执行到极端;集体化到非集体化过渡时期的村干部,开始注重实际,在国家政策和地方利益之间寻找平衡;非集体化时期之后村干部不在将国家政策视为“圣旨”,除了完成与其官位绑定的“硬指标”,其他的都尽量敷衍过去;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村干部完成指标的手段开始粗暴强硬,与村民的关系也更加恶化。村干部的行为其实已经违背了国家和集体的长远利益,虽然他们在短时期内能够收上税费、监督计划生育。

从集体化时期到费集体化时期到改革开放,随着人民公社的解题,国家对村级公共设施、公共福利的投资和控制减少,而税费改革尤其是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对村级的干预更加削弱。对于村民来说,他们关注不是中央与基层的距离,而是政府能够为他们带来多少实惠、提供多少服务。

第二部分是公共生活的变迁。下岬村的公共生活变迁主要指公共生活有集体化生活到非集体化生活的变化,包括公共活动、公共物品、公共治安、社会文化生活四个方面。总体来讲下岬村的公共生活是由集体化时期的繁荣到非集体时期的衰退。集体化时期村里有许多公共活动,公共活动的范围好频率极高,因为政治运动产生的活动就有各种大小会,许多社员还参与了各种社团,如共青团、妇联、民兵等。但是非集体化后人民的空闲时间都在家里度过了,除了看电视、打麻将,村里找不到更好的事情去做了。非集体化后,人们在政治参与、公共物品分配、文化、道德价值等各个方面的公共生活都大大衰退。在公共物品方面,集体化时代社员可以从集体分到生活必须品,享有补助、儿童免费教育等,集体还组织人们修渠、建路、造林等。非集体化后,公共物品提供乏善可陈。公共治安也有集体化时期平安无事的世外桃源到如今的偷盗成风。公共治安情况恶化。社会文化生活的情况也是大大倒退,集体化期间人们被动员起来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村里的宣传队,不仅宣传政府政策还为村民提供免费娱乐,成为村里的文化中心。村里还组织看电影、篮球比赛等。非集体化后,村里的文化活动都消失了,休闲活动转化成为以家庭为中心的现代媒体娱乐。

第三部分是亲缘结构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关系功利化,原来含义中的情感与道德因素基本消失了,它们主要变成了实现功利目标的工具。有的村民举办各种庆典,唯一的目的就是收取礼钱;有些人总是设法多收礼少送礼;有些人甚至还借人情换取来的信任在生意中欺骗朋友、邻居。

再者是宗教团体出现与传播,村中出现两个宗教团体,一基督教一天主教。教徒通过女性亲友的关系网来吸收,教徒一般不再重视原来的亲缘关系,这种新的人际关系被他们成为“神亲”。

四、评价与启示

本文研究角度新颖,观点独到,此前“绝大多数的研究注重的都是家庭结构与家庭制度,同时却很少涉及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方式”,而作者开创性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的情感和生活体验上,展示出一幅中国北方普通乡村中村民精神世界充满微妙变化的图景。此外,文中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经济体制、社会关系、两性关系、家庭结构等诸多议题。而且作者做田野调查的时间长久,经验丰富,这也使得文章内容翔实,理论充分。据作者自述,他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在田野调查地点住了七年,1989年以来他又在此地做了七次田野调查,1993—1999年田野调查的重点主要在于私人生活领域。在田野调查中作者与调查对象间牢固的友谊、相互的信任和理解为日后成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中以具体的经验事实和理论分析相结合,文风洗炼质朴,除去令人信服的说理外,读者从文中随处可以感受到细节的力量与鲜活魅力,作者所表达的内容不再是以往抽象的概念诠释,而是对真实生活的深度挖掘。这些都得益于作者在长期反复的田野调查中,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进入村民私人生活的情境的亲身体验。因此本文的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即使是对深奥枯燥的研究性著作很是头疼的读者,仍能在此获得相当愉悦的阅读体验。

另一方面,作者在文中揭示了私人生活的一种变化,即中国民众在学习西方过程中邯郸学步,不仅仅丢失了传统的道德观念,还形成了极其功利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的兴起,其最大的弊端在于公共生活的退化,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治安。本文所描绘出的下岬村私人生活的图景应当引起人们对于这些变革后面的问题的深刻思考。

最后,在研究方法上,作者全面深入的田野调查,理论与事实相结合的叙述方式,通俗质朴的文风和措辞,也是研究者以及社会学者应当借鉴的地方。

特别感谢:XXX老师

参考书目:《下岬村的经济体制、公共生活与社会关系》

第五篇:语言学概论读书报告

《语言学概论》读书报告

《语言学概论》这本书是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语言学的专业性书籍,由葛本仪教授主编。在读这本书之前,先对它的作者有了大概的了解,我想这对理解书中的内容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葛本仪教授早年就读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现在是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言文字专业博士生导师。从事汉语语言学的教学与研究,尤以汉语词汇研究见长。主要著述有:《现代汉语词汇》、《汉语词汇研究》、《现代汉语词汇学》等。

《语言学概论》这本书共八章,其中第一章讲述了语言学的概念功能与地位,是一个总体的概括,为我们更好的理解后面的内容做好了铺垫。本书第二、三、四章分别讲述了语言的本质,语言的起源,以及语言的发展。后四章则讲了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鉴于这些内容与我们第一学年开的现代汉语课有很多类似之处,就没有详细的研究,只是大概的浏览了一下,所以在这里也不多做说明。

在第一章中讲述了语言学从理论上阐释的性质、结构和功能,通过考察语言极其应用的现象,来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演变的规律的任务。并讲述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语言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和希腊的学者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具体语言的某些语法问题。此后中国逐渐形成了以考释、研究字形、字义和字音为主的“小学”传统。正当中国由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组成的传统“小学”空前繁荣的时候,于十八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学者的研究下产生了历史比较语言

学。到十九世纪以来,语言学形成诸多流派,包括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转换生成语言学。这些内容上课时老师也讲过。系统的来说:按照具体研究对象来看,语言学分为个别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从时段分,又分为共识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从研究的方法看,有比较语言学和描写语言学。从内部分科看,可以分出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语义学等。这些系统的知识对我们了解语言学概论这门课都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章讲述了语言作为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语言是交际工具具有交际功能。同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并且讲述了语言的思维的关系和区别。这些内容通过阅读都不难理解。在本章第四节中讲到了语言的性质:社会性和全民性。第五节中讲到了语言和言语二者的关系与区别。这部分内容在我认为是比较难理解的,需要细细琢磨。在老师上课的时候讲到过这些内容并做了区分的联系,这引起了我对这部分内容的兴趣,就细细的读了这本书中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内容。

第三章的内容比较简略,述了劳动创造了语言和关于原始语言的一些看法。

第四章语言的发展这部分内容比较重要。其中在语言发展的表现形式中讲到了语言要素的历史变化,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声调发生了“平分阴阳,入派三声”的变化。另外,语言发展的原因又分为内部和外部方面。其中,外部原因表现在(1)社会的进步可以推动语言的发展。(2)社会之间的相互接触推动了语言的

发展。(3)社会的分化和统一可以影响语言的发展。(4)社会的变动影响语言的发展。(5)社会发展可以推动思维发展,思维的发展直接影响了语言的发展。然而,学过哲学原理的我们都知道,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才是根本原因。书中认为,语言发展的内部矛盾,就是语言的交际功能与交际能力的矛盾。这句话说得很抽象,不是很好理解。后面,又讲到了语言发展的规律:渐变性规律、不平衡规律。本章中第二节讲到的方言和共同语,语言的分化和统一等内容在第一学年的现代汉语课上也有所涉及,不做详细解释。

通过对这本书前四章的仔细学习和阅读以及对后四章的大致浏览,我对这语言学概论这门课有了系统的了解,这将会为以后学好这门课打好基本,因此,平时多阅读一些教材以外的专业书籍对我们的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下载《民俗概论》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俗概论》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木工程概论读书报告

    专业(方向): 姓名:学号:班级:任课教师: 《土木工程概论》 读书报告 土木工程(地铁与轨道工程) 马靖营 631302110110 地轨1301班 2013年 11月5日 《土木工程概论》读书报告 土......

    电气工程概论读书报告

    成绩: 2011-2012学年 2 学期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概论”课程读书报告电气工程体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读书报告摘要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储能技术和新的电......

    教育概论读书报告

    《地球概论》读书报告 一、作者简介与内容梗概 (一)作者简介 金祖孟(1914-1991),男,浙江省义乌县青口镇下朱村人,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后留校任在职研究生。1944年获中央大学......

    翻译概论读书报告

    从中西翻译大家看译者素养 -----《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 《中西翻译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谢天振等著,这本书共包括十五个章节---翻......

    水利工程概论读书报告

    福州大学 《水利工程概论》——读书报告 院系:环境与资源学院 班级:环境与安全专业(2)班 学号:061001231 姓名:王志 时间:2011-10-12 指导老师:邹盛堂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

    读《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后心得报告 (一) 引言:(二) 全书提要: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 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 至十三日举行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出席的有中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

    读《毛泽东选集》心得 (一) 精彩摘抄: 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一九四九年三月五日至十三日举行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革命全国胜利......

    岩土工程概论读书报告(范文模版)

    岩土工程概论读书报告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岩土工程已从土木工程中以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学为基础的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可以提供地层信息、数据、分析、设计及各种施工服务,以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