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白河村贫困调查报告
关于白河村贫困调查报告
(一).地理环境的客观原因
该村地处鄂西北的大山区,位于秦岭南麓,鄂豫陕三省的交界处,山高谷狭,道路崎岖,交通闭塞。调查中发现,该村与集镇的联系是一条泥巴公路,村村通公路修止该村的邻村关帝庙村。由于是泥巴公路,每逢大雨,道路不能通车。该村的这条公路在7月28日的大雨中被塌方冲毁,到集镇的桥梁被冲毁,导致村民只能翻山越岭才能到达集镇,交通极为不便。
同时由于山高谷狭,该村的耕地大多位于峡谷两侧的半山腰或者山顶上,多为旱地。据村民反映,由于土地多在山上,收成全靠气候。今年由于雨水过多,使农户又一次受灾。同时,该村的村民还反映由于该地地势较高,该地区内唯一的一条河流只有在夏天的雨季时才会有水,在雨季河水涨时村民用水泵将水抽入到自家修建的水窖中。雨季已过,河流断水,农作物和牲畜无水可饮,由此导致了该地的饮水极为困难。由于水源也导致了该地的农作物种植单一,庄稼成了该村经济的主要来源。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该村的薪碳林被划分为一家一户管理,农户常常砍伐森林,到集市上出卖,来获得经济利益,由于监管的不力和无计划的采伐,导致森林植被破坏严重。调查中发现,该村的多数山都是光秃秃的,露出白花花的石头,这也导致了塌方,滑坡的频繁发生。在我看来,该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农业可耕地少,设施差,种植单一,人地矛盾突出造成了该地贫困的一大原因。
(二)人文思想的原因
1.软环境建设滞后:人文环境亟待改善
软环境是社会的政策、政务、法制、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综合。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和低消费。阿玛蒂亚·森将真正的贫困视为是对人的基本能力的剥夺(收入则是实现基本能力的中间变量),基本能力包括健康状况、受教育的机会、社会公平等方面。贫困地区教育落后,卫生保健条件差,人力资本的质量很低。同时人口增长过快,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这些地区实际的人口密度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多倍,造成对环境资源掠夺式的开采使用。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严重滞后。最终造成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经济体制改革进展迟缓、政策投入质量低,旧体制至今发挥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很远。同时严酷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经济的极大困难,使得干部群教育的落后必然导致观念的落后,落后的思想观念是贫困的根源,该村有524户,调查中发现文盲率竟然达到了70%,大多数人一生中还没有进过县城,这、里面女性占90%以上,观念的落后和受教育程度较低是贫困产生的一大原因。这里的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贫穷,也不愿出外务工或者经营工商业。许多的当地农民听天由命,安于现状,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而把希望寄托于风调雨顺,把全部的希望寄托于土地。在经济上则是依靠政府的救助和支援,以拿补贴为理所当然,甘愿受穷。再受调查的农户中,享受政府救助性贫困户为311户,占到了 涉及救助人口 占到了总人口的 一般性贫困户为 占
2.由于观念的落后,亦农为业的老思想严重,认为学文化读书无用的思想根深蒂固,该村有40%的适龄入学儿童辍学在家务农或着外出打工,思想观念落后,科学文化知识匮乏。早婚的现象比较严重。教育是一大问题,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素质,是脱贫致富的关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该村贫困劳动力中身体有疾病的621人,占贫困人口的56.5%,百户调查显示,38户家庭有常年患病的占到了38%。
3.贫困户的思想观念落后,这不仅体现在小农意识深根蒂固,温饱即安,不思发展向上,而且还体现在生产经营上不注重组织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4.其中,子女较多也是一大问题,调查发现家庭子女最少的为3个,最多的多大8个。由于子女较多,抚养教育等费用较高,这也是高失学率产生的原因,造成了恶性循环。
5.教育支出大,调查中发现,少有的几户思想相对开明的农户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来改变贫困状况。但现实中“教育社会化,产业化”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根据调查,该村的一个高中生一年的学杂费,培养费,生活费最少也需要6000元。而在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的贫困家庭要供孩子读高中,只能举债,导致了现阶段的贫穷。
(三).自然灾害致贫
本地受雇于峡谷地貌,峡谷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20米。居民大多居住在两侧的半山腰上,而且居住比较分散。价值本地村民以薪柴为主要的取火来源,薪柴同时也是本地的经济来源之一,导致了长期的采伐无度,无人管制,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自然灾害频发。在
今年夏天的水涝灾害中,该村有24户农房有不同程三度的损害。三分之一的农田受灾,使贫困的状况加剧。
思考与对策
针对调查结果,我综合各种意见,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
(一).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执行好“三农”政策,加强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针对本地的公路,以及农业水利设施比较落后的状况,要进行有正对性的扶贫救助。1.所谓“要致富,先修路”,首先,要修通该村通往集镇的水泥公路,从而缩短两地之间的行程,使农民告别泥巴路的历史,方便出行,加强与集镇的经济来往于联系。交通是根本,这对于身处深山得人走出大山看世界极为重要。
2.是加强本地的水利设施建设,以利用好本地稀缺的的水资源,促进农业增收。要将河流两边的荒地滩涂开发成水田,增加耕地数量,同时也可以改变本地的农业结构,这一点很重要。再就是要对电网的建设,这样可以加强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打破封闭状态,通过与外界的交流的加强,既可以使农民增长见识,也可以增强农民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二)改变思想观念
1.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提高本地人的文化素养,提高适龄入学儿童的升学率是关键。我们要让村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要对农民进行这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宣传国家的“教育兴国”战略。在现阶段,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地区的落后状况,首先要在转变思想观念,摆脱落后的思想和传统的旧观念,根除陈旧思想,是这些农
民能够全力支持子女的受教育。同时,政府和社会团体要给予必要的援助,使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政策能够惠及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使他们能够正常的接受教育,进而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变这些地区的教育落后状况和人口素质低的状况。
2.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要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破除安于守旧的思想强化他们的危机意识。勇于走出家门,外出务工或经商,打破以农为业,经济来源单一的局面,这也可以减少人多地少的矛盾。是该地的富余劳动力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还要破除多生孩子的观念,在这些地区要坚持贯彻执行好计划生育的政策。提倡少生优生,晚婚晚育政策。在这些方面,我们的党员干部要做好思想工作,做好宣传教育。
3.改变发展观念,调查中发现,该地山高地狭,多为旱地,沙质土壤,土地贫瘠,地块小,远离农户。而且据农户讲,每年的播种和收割都极为困难。每年的收成除供家用外,用以出卖的数量很少。面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应该摒弃只种农作物的观念。针对这种沙质土壤较为贫瘠土地分散的状况,应该引进经济林木加以试种。或者种植经济作物。政府要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引进适宜的经济作物和林木,使之改变种植单一作物的局面,减少农业风险。党员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不能固步自封,无所作为。要把脱贫致富改变不本地的落后状况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使国家的惠农,富农政策得到神谕的贯彻执行。使亿万农民改变贫困落
后的状况成为现实。人文环境亟待改善,软环境是社会的政策、政务、法制、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综合。贫困不仅意味着低收入和低消费。阿玛蒂亚·森将真正的贫困视为是对人的基本能力的剥夺(收入则是实现基本能力的中间变量),基本能力包括健康状况、受教育的机会、社会公平等方面。贫困地区教育落后,卫生保健条件差,人力资本的质量很低。同时人口增长过快,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一些地区实际的人口密度超过资源的承载能力多倍,造成对环境资源掠夺式的开采使用。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转变严重滞后。最终造成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经济体制改革进展迟缓、政策投入质量低,旧体制至今发挥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很远。同时严酷的自然条件和发展经济的极大困难,使得干部群众对摆脱贫困缺少
(一)政府扶贫的指导思想有待创新
对这一特殊的贫困人群,政府扶贫的指导思想应该创新。①应该注重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在这个前提下追求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投资环境差,相对其他地区投资回报率极低,仅从经济效益衡量,向这些地方投资(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在一定时期内都是低效率的,但若综合考虑安定团结、社会进步、公平等方面,其巨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效益这些地区的投资综合回报率却是相当高的。②既不能沿用过去的扶贫思路和扶贫措施,使这些贫困人口长期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也不能采取政府长期把这些贫困人口“养起来”的做法。要为贫困地区彻底改变落后面
貌逐步奠定基础,努力的目标应是长远利益最大化。③政府部门应该克服短期行为的影响,不应以追求短期解决温饱为目标。这些最贫困地区从建国以来就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有长期投入的准备。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建立在贫困地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4.国家对贫困地区实行政策倾斜
国家制定的“中部崛起政策”要向贫困地区倾斜,应该体现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资政策和金融政策等具体政策上。在财政政策方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这些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对这些非常贫困地区欠应该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在投资政策方面,国家应该下大力支持对这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展教育、科技和医疗等事业。在投资性质上,应该考虑这类地区偿还能力很弱的特点,尽量多安排无偿投资、低利率投资项目。在金融政策上,金融部门应该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建设项目在投资和融资方面给予倾斜性支持。在此基础上,提高综合政策质量,加快软环境建设。是这里的农民摆脱贫困.4.国家加大支持这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
国家用于贫困地区开发的专项资金包括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信贷扶贫资金三部分。前两种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后一种用于生产性项目,特别是种养业。实践证明,以往适用于一般国扶县的“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扶贫项目,对3000
万农村贫困人口聚集地区不适用。按照上述指导思想,今后国家应该按照规划分明分批向贫困地区集中地投入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量,特别是加大工代赈资金投入(由业务部门发放管理,不存在资金挪用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强扶贫资金瞄准有效性。中央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水、电、公路以及农业生产性项目的建设,这些项目以县为单位集中发放,产生的效益当地所有人口都可享受。国家的各项扶贫资金或多或少地被这些县的全体农村居民平均使用了,非贫困人口几乎得到了同样的利益。同时,扶贫资金在发放到每个县时,更多是依据项目的可行性而不是贫困状况,许多贫困县因为拿不出好的项目而得不到需要的扶贫资金。信心,对政府的依赖思想很严重制定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地脱贫,解决3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难度非常大。从目前我国的国力来看,使这么大数量的贫困人口同时实现脱贫,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有必要制定一项可行的、较严密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规划依据各个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条件和脱贫的主要制约因素,明确提出各个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并且提出各个贫困地区实施该项规划的时间顺序。某些资源条件极度恶劣的贫困地区,就地脱贫成效不大而且成本过高(将是一般国扶县的5至6倍)。应从实际出发,对这部分人口进行异地搬迁,据国家计委地区发展司根据各省规划数据统计,目前我国需要移民搬迁的贫困人口仍有1000多万,这也需要长期巨大的投
入。综述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白河村贫困调查,以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我了解到,我们的国家还有很多地方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但是我相信通过本地村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及国家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部崛起的战略实施,这些地区最终能够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相信我们最终能够战胜贫穷落后,使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二篇:白河村创先争优活动方案
白河村创先争优活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积极作用,按照中央和市委、玉都办、党工委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的统一部署,结合我村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按照上级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要求,突出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理念,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途径,提高服务能力,切实做好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工作,充分发挥我村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升行我村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为深入推进加强我村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强村级班子,规范各项管理,健全各项制度,实现村级组织建设目标。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出色完成党章规定的基本任务,努力做到“五个好”:
一是领导班子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成效明显;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勤政廉洁,有较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是党员队伍好。党员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党员有较强的党员意识,能够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工作机制好。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措施到位,工作运行顺畅有序。四是工作业绩好。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的建设与各项工作统筹兼顾,相互促进,成绩显著。
五是群众反映好。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党员在群众中有良好形象,党群干群关系密切,群众满意度较高。
同时,作为我村的广大党员,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努力做到“五带头”: 一是带头学习提高。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自觉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二是带头争创佳绩。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扎实肯干,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显著成绩。三是带头服务群众。积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主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自觉维护群众正当权益。
四是带头遵纪守法。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中央、市委和县委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规定,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五是带头弘扬正气。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敢于同不良风气、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三、工作步骤
1、广泛发动,周密部署(2010年6月上旬到6月底)。分别召开村班子成员会、全体党员大会和村民大会,广泛宣传我村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目的意义,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积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积极投身到创先争优活动中来。
2、调查摸底(2010年7月上旬到7月底)。深入各片,采取走访、座谈、发放调查表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对村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意见,同时,村班子和党员干部个人分别进行自我剖析,找差距、找不足、找原因。通过深入的调查摸底,找准村班子和党员干部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收集统计(2010年8月上旬)。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一些群众反映问题比较多,由“创先争优”领导小组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对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4、集中争创(2010年8月中旬到2012年“七一”前)。根据我村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现状,区别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争创措施。在思想建设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村实践,使支部班子和村级干部真正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执行者;使农村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在组织建设上,结合村级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拓宽干部选任渠道,注重从农村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优秀经验管理者选拔村干部,注重把那些年纪轻、素质好、有胆识、懂经济、会管理的致富能手纳入后备干部队伍。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在作风建设上,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实现角色的转变,工作重点的转变,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5、总结提高(2012年7月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行全面总结,对活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落实整改措施,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工作长效机制,并进一步借鉴经验,转化成果,取得良好成绩。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以村党总支书记为中心,成立白河村村创先争优活动工作领导小组。
充分认识开展村级组织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消除思想顾虑,切实把开展村级组织创先争优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支持和协助新区农办党工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全力配合。
2、村创先争优活动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好党员群众的思想工作,主动参与创先争优活动,实事求是反映真实情况,对人为设置障碍、干扰创先争优活动的人和事要严肃处理。
3、村创先争优活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做到公开、公开、公正,认真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活动取得实际成效。
第三篇:白河林业局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调查报告
邓论实践社会调查报告
用科学的发展观寻求经济腾飞
——白河林业局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调查报告
04级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汉语言文学(2)班刘奕坤290400508
我的家乡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中朝边境地区的一个小镇——白河林业局。时隔半年回到家乡让我再次深切感受到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回首近几年来,做为一个偏僻山沟里的林业企业,经历了“两危”的困扰,经历了产量大幅度调减的压力,经历了实施“天保工程”推进战略转移的艰辛与阵痛,最终,我们看到了成功与发展的希望。正是由于有了这样丰富曲折的经历,白河林业局党委干部班子选择了一个适合企业发展的定位和思路,使白河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出路,实现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这些成绩是经过全局父老不懈努力奋斗得来的,更是与局机关党委同志们的付出密不可分。面对家乡这样大跨跃式的发展,不禁令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于是利用母亲工作单位的方便机会,我在2006年2月10日~12日期间以访谈的形式在白河林业局局机关大楼采访了白河林业局局长杜汶彦,并作了相关资料,报刊的查阅以及相关咨询,总结了白河林业局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和任务,并在局党委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中总结出诸多经验,为促进白河林业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简单化建议。仅以此篇理论性调查报告为家乡经济建设提供参考,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白河林业局目前的森林资源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资源现状
白河林业局位于安图县南部的长白山林区,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总面积19.47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6.7万公顷,白河林业局建局时总面积21万余公顷,后来因为诸多原因将林地划给了地方2万余公顷。全局的森林覆盖率数值虽然很高,但是有些资源结构和质量中存在以下问题:
1.林龄结构不合理
幼龄林占11%,中熟林有所上升,近熟林或成熟林由1997年的37%下降到2003年的30%,过熟林由1997年的14%下降到2003年的5%,可供采伐利用的只占35%。学过林学的都知道,我们林木蓄积量虽然下降的不快,但是林龄结构日趋不合理,就是说可供采伐的资源越来越少。
2.森林资源质量下降
由于林龄结构不合理,导致中幼龄林、近熟林成为采伐的主要对象,使森林资源负担过重,大树没有伐小树,木材质量严重下降。
3.优良树种比率偏低
红松、柞木、曲柳等一些珍贵树种比重不足,红松占7.9%,柞木占10.8%,曲柳仅占2.5%,这三大树种仅占蓄积的21.2%。
4.部分林场可采资源已近枯竭
杜局长强调这种状况绝对不是危言耸听,不信可以到两江、光明、春雷、二道林场去看 一看,再想找主伐施业区已经很困难了。两江林场4万多公顷的面积,出点原条很困难;二道林场一年到头只能生产出几千米木头,想多安排一点职工就业很难;春雷林场基本上停产,很困难,这就是目前我们的资源现状。
5.可采资源面积逐年减小
实施“天保工程”以后,木材采伐量大幅度调减,经过“两类三划分”,国家把我们19万公顷的经营面积划成了商品林区、重点公益林区、一般公益林区,商品林区允许采伐作业,重点公益林区不允许采伐作业,一草一木都不能动,一般公益林区只能择伐,不允许搞主伐,白河林业局的特点就是比很多林业局面积小,再加之重点公益林不允许采伐,局里的可采资源面积就更小。自1998年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我局的商品材产量由建局时的36万立方米减至如今的15.3万立方米,建局时,我们完成35万立方米左右的采伐量,而实际的消耗量远大于36万立方米。以1997年为例我们完成木材产量31万立方米,现如今仅剩15.3万立方米,减少了15.7万立方米,每年相当于减少1亿多元,8年累计减少了8亿多元,问题很严重。
(二)、当前我局存在的主要困难
首先,减收因素增加。前面已经提过,由于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导致我局8年的时间内少收入8个亿,而且天保工程配套资金目前没有到位,其中包括20%、共计4000万的资金由地方支付,但目前没有到位。
其次,富余人员增多。全局包括集体职工有15000余人,离退休人员有2700人,一次性安置富余人员2500人,目前林业局上报的仍有3000到4000人无力安置。按杜局长的观点,根据现有的产量有3000人就足够了。
再次,职工收入较低。以2004年为例我局职工的年人均收入为8549元,这个数字在林业系统里来讲是比较高的,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很低,这个数字甚至低于北京市的最低生活标准。
第四,社会负担过重。以去年上半年支出为例,支付教育408万元,支付公检法司249万元,支付医疗卫生176万元,支出社会统筹823万元,这仅仅是半年,那么这么多年来我们需要支出多少着实让人感到负担很重。
第五,银行债务沉重。杜局长语重心长地说:“去年我们支付银行债务2600万元,我经常说的影响当期收入就是指这些,我们的包袱很沉重,压得喘不过气。加上油、煤、电等涨价,今年累计将多支出420万元,使我们最难受的是199
4年的效益奖金至今还没有发放,历史遗留问题也很严重。”
第六,林业基础设施落后。由于白河局刚建局时,国家给我们设计的是先生产、后生活的方式,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我局的基础设施很薄弱,我们的交通设施、居住环境、供水供暖都很落后,甚至不如农民,差距很大。
二、2000年以来白河林业局取得的成绩和变化
以上我提到的五点困难就是林业人支援国家建设,输出自然资源严重透支造成的,无论是森林资源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还是解决当前森工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其重点在于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契机,加快林业发展的步伐。2000年以来,白河林业局在管局的领导下,按照管局的部署,积极开展二次创业,实现了企业经济的跨跃式增长。
(一)经济效益实现跨跃式增长。建成各类宾馆8个,各种景点8个,极大地提升了旅游产业的品位和档次。一、二、三产业占林业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是53%、24%、23%,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经济发展格局。
(二)资源培育、管理和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一方面,逐年调减了木材产量,由“天保工程”实施前(1997年)的31万立方米减到2004年的15.3万立方米,企业直接减少收入10.825万元。另一方面,加大了森林管护力度,落实了地块和管护人,签定管护合同,从而使森林培育成效显著,森林资源的生长量远远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得以休养生息,林木蓄积逐年升高,森林植被、林分结构、生物多样性明显改善,系统性、稳定性增强。
(三)职工收入显著增加,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4年在岗职工年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2004年达8549元,比1999年的6213元增加了2318元,增长37.2%,平均每年逐增6.5%,人均居住面积由1999年的14平方米增加到2004年的27平方米。
(四)政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白河林业局企业跨入了全省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百强行列,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吉林省林业工作先进集体”、“省模范
集体”,被州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州林管局评为全州唯一一家“思想政治工作标兵企业”,局领导班子被评为全州唯一一家企业“创一流业绩领导班子”。
三、白河林业局经济发展对策及措施
㈠调整发展思路,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为主转变。
㈡深化改革,由单一公有制向多元投资主体转型。
㈢调整产业结构,壮大工业支撑能力,向木制品精深加工转变。
㈣大力发展林地产业,由林木经济向林地经济转变。
㈤开发旅游资源,向森林生态旅游转变。
㈥培育管护资源,由采伐森林向经营森林转变。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白河林业局的经济发展任务很重,还不够富裕,这还需要全局林业人不断开拓拼搏,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进作用,把握有利机遇,真正把白河的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手段转化为经济优势,用科学的发展观寻求经济腾飞,共同富裕,大刀阔斧地奔向小康。
参考资料:
1、《白河林业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专题报告》
2、《白河林业局建局史》
3、《长白日报》
第四篇: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幕了,从六月到八月,可谓是高考月,随着今年高考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远,伴随着即将入学的大学生们,无论是即将成大学生的,还是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的逐年扩大,给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也包括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苦苦奋斗的贫困生们,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在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变得严峻,已经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时,高考前后各大媒体也不断地对此类问题进行报道时,也许被报道出来的贫困生们,将得到社会的关注,也许他们的命运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变,但他们只是许许多多的(贫困生中比较幸运的,还有更多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大学生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读不起大学,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最普遍的也许就是国家助学贷款,但贫困生在申请的时候是否顺利?又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呢?助学贷款有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呢?
入学之后,贫困大学生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毕业之后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
暑假期间我利用在家的时间在当地民政部门以及贫困生家庭做了以下调查,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在经济本不发达的农村成为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学费也成为了农民肩上的又一负担,使农村贫困生问题又与农民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文:
一、高考之后的困扰
也许是长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广大中国家长的心里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学而优则仕”,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就有能力,学习好就意味着将来会有一个好的前途……在城里人的脑子里这种想法尚且流行,更别说在知识,经济普遍不发达的农村,只有把学上好了才有出路,这种想法更是深入人心。对于家庭不富裕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成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出路,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出路。
在我的印象之中,从小到大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好像总是那几个,而且那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贫困生。他们的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白领家庭一个月的工资,甚至还要少,而这些家庭的收入一大半都用于孩子的读书上。这些贫困生从小就被灌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过上好的生活,才能摆脱贫困,摆脱做农民的命运。因此这些贫困生在学校里面的成绩一般都很优秀,他们将读书不仅仅是看成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的是他们走出贫困的一种手段。但这也只是总体情况,并不是每一个贫困生的学习成绩都是比较优秀的,这一部分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的贫穷只好带着他们的读书梦,并希望它能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实现,从而这种思想不断地继承下去。
由于贫困,这些学生们在择校时,尽管自己的分数很高,他们考虑的首先因素往往就转移到学校的学费多少上,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暑期,我深入农村接触了不少贫困生,他们之中有成绩非常好的,也有高考落榜的。其中有一位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到他家去的时候,是个早晨,我走了大概三个小时的山路。路上很少有人家,不过(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一直沿河上的,一段行程之后,在路人的指引下,我看见了一座用黄泥制成的土砖建筑的房屋。进去以后,林青(化名)和他母亲热情地接待了我,林青是一个挺活泼的人,很健谈。他今年已上大二,在西北工业大学读书。
“我填志愿时,只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不能上一个太差的大学,另一方面,学费是一个我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所以我只能选择西北方向的学校,我不希望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负担。”
林青在大学的成绩不错,接连四个学期都拿了奖学金,林青还有一个妹妹在读高中。据林青的母亲说,林青的父亲在外务工,她在家务农,一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过五六千块钱。除掉家里的日常开销,根本就无力供两个孩子读书。林青在无奈之下只好申请了助学贷款。在农村似乎家家户户都除了务农之外,还有一种赚钱的方式,没事的时候就摸锡纸,据说一打锡纸大概有一千多张,可以卖10元,平均一下,一张锡纸还不到一分钱,一天下来摸的熟练的也就一百来张。不光是这样,夏天的时候锡纸由于高温,常常会发出一种刺鼻的气味。林青的母亲没事的时候也就靠这个赚点钱,另外还制作一点香找人代销。就是这样也还不能满足林青的大学学费,更不用说生活费了。林青在大学里,不光要学习,还要做兼职。
“我这个学期带了两份家教,勉强能够安排好时间,使学习与工作能够同时进行。“
对于林青这样的学生来说,学费问题是家里的主演负担。但他总算是金榜题名,跨进了大学的大门。同时对于那些家庭状况不好,学习成绩又不怎么理想的学生来说,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
二、进入大学之后的困扰。
今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力气构筑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原来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贫困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现象已经有了较大改观。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设立国家助学贷款。但是这项措施实施的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真正的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呢?
过去,助学贷款政策为解决贫困高考生的大学经济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通常人们认为,经济越困难的家庭越愿意选择贷款,但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关于贫困声问题的调查中,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意外地发现,贫困高考声对助学贷款的需求呈两头细中间粗的“纺锤状”分布:
分析认为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低收入家庭的贫困的学生更需要社会的资助,而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因为还贷款能力更强,对还贷能力的自信决定了他们更愿意申请助学贷款。而对于家庭收入稍高的贫困学生来说,上大学后勤工俭学等方式补贴生活费或者学费的选择更为突出,毕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在该群体中相对较强。
报告披漏的一组数据让人感到吃惊。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余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
然而,截至2005年底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的比例约为11.4%,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三、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南方周末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毕业陷学债泥潭就业如镜花水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深刻描叙了西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同样的大学学费,在西部,这相当于一个强劳动力35年的收入
同样的就业压力,在西部,这或许意味着多年待业靠搬砖头谋生
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可能加剧了他们的困境
这一切,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警惕和关注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有教育专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只用4年时间就走过了美国27年的历程,堪称壮举。
如此快速的扩招,在给更多人上大学机会的同时,后遗症也难以避免地开始频频发作,在西部贫困地区症状更为明显。
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贫困毕业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只能靠自身奋斗;免得不菲的就业成本,背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因此,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显示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
——毕业后发展的选择。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因此,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笔者对华中地区10所高校所做的专题调查表明,应届毕业贫困生考研的比例比非贫困生低40%左右。
四、小结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大学的学费支出
成为了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而与农民问题又联系在一起;贫困大学生在将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学费来源以后,从而又引发的助学贷款的申请的问题,进而涉及到整个贷款体制的问题;贫困大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按照约定偿还贷款,又会引起以后的助学贷款的发放问题;四年大学毕业以后,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为了自己的生存奔波,在学业的完成上又将面临与常人不同的困难,有些贫困生过于看重奖学金,从而忽略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引起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贫困不仅仅给大学生带来的是经济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引起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也息息相关。贫困大学生问题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它的解决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与帮助,同时,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贫困大学生应该要一个健康的心态,一颗感恩的心,“人穷志不穷”努力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家庭。
参考资料:
《西部贫困大学生调查:透支35年收入上4年大学》:南方周末,2005年5月25日
《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中南民族大学
《南方周末》:考上大学与一位父亲之死
《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肖波
《南方周末》:高等教育的高风险不容忽视
第五篇: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报告
摘要: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幕了,从六月到八月,可谓是高考月,随着今年高考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远,伴随着即将入学的大学生们,无论是即将成大学生的,还是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随着高校招生的逐年扩大,给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也包括在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苦苦奋斗的贫困生们,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只有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才能最终改变他们的命运。在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日益变得严峻,已经成为了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时,高考前后各大媒体也不断地对此类问题进行报道时,也许被报道出来的贫困生们,将得到社会的关注,也许他们的命运也会因此而得到改变,但他们只是许许多多的贫困生中比较幸运的,还有更多的贫困大学生,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
国家为了保障贫困大学生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读不起大学,不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最普遍的也许就是国家助学贷款,但贫困生在申请的时候是否顺利?又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呢?助学贷款有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发挥它的最大作用呢?
入学之后,贫困大学生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毕业之后他们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呢?
暑假期间我利用在家的时间在当地民政部门以及贫困生家庭做了以下调查,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在经济本不发达的农村成为了更加严重的问题,学费也成为了农民肩上的又一负担,使农村贫困生问题又与农民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
·调查报告怎么写 ·市场调查报告怎么写 ·调查报告格式 ·三下乡调查报告
·环境调查报告 ·大学生调查报告 ·中学生调查报告 ·农村教育调查报告
正文:
一、高考之后的困扰
也许是长期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广大中国家长的心里仍然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学而优则仕”,学习好就是好学生就有能力,学习好就意味着将来会有一个好的前途……在城里人的脑子里这种想法尚且流行,更别说在知识,经济普遍不发达的农村,只有把学上好了才有出路,这种想法更是深入人心。对于家庭不富裕的学生来说,这一点更成了他们摆脱困境的出路,甚至被认为是唯一的出路。
在我的印象之中,从小到大班里学习成绩好的好像总是那几个,而且那几个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贫困生。他们的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白领家庭一个月的工资,甚至还要少,而这些家庭的收入一大半都用于孩子的读书上。这些贫困生从小就被灌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过上好的生活,才能摆脱贫困,摆脱做农民的命运。因此这些贫困生在学校里面的成绩一般都很优秀,他们将读书不仅仅是看成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的是他们走出贫困的一种手段。但这也只是总体情况,并不是每一个贫困生的学习成绩都是比较优秀的,这一部分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的贫穷只好带着他们的读书梦,并希望它能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实现,从而这种思想不断地继承下去。
由于贫困,这些学生们在择校时,尽管自己的分数很高,他们考虑的首先因素往往就转移到学校的学费多少上,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暑期,我深入农村接触了不少贫困生,他们之中有成绩非常好的,也有高考落榜的。其中有一位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到他家去的时候,是个早晨,我走了大概三个小时的山路。路上很少有人家,不过只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一直沿河上的,一段行程之后,在路人的指引下,我看见了一座用黄泥制成的土砖建筑的房屋。进去以后,林青(化名)和他母亲热情地接待了我,林青是一个挺活泼的人,很健谈。他今年已上大二,在西北工业大学读书。
“我填志愿时,只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我不能上一个太差的大学,另一方面,学费是一个我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所以我只能选择西北方向的学校,我不希望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负担。”
林青在大学的成绩不错,接连四个学期都拿了奖学金,林青还有一个妹妹在读高中。据林青的母亲说,林青的父亲在外务工,她在家务农,一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过五六千块钱。除掉家里的日常开销,根本就无力供两个孩子读书。林青在无奈之下只好申请了助学贷款。在农村似乎家家户户都除了务农之外,还有一种赚钱的方式,没事的时候就摸锡纸,据说一打锡纸大概有一千多张,可以卖10元,平均一下,一张锡纸还不到一分钱,一天下来摸的熟练的也就一百来张。不光是这样,夏天的时候锡纸由于高温,常常会发出一种刺鼻的气味。林青的母亲没事的时候也就靠这个赚点钱,另外还制作一点香找人代销。就是这样也还不能满足林青的大学学费,更不用说生活费了。林青在大学里,不光要学习,还要做兼职。
“我这个学期带了两份家教,勉强能够安排好时间,使学习与工作能够同时进行。“
对于林青这样的学生来说,学费问题是家里的主演负担。但他总算是金榜题名,跨进了大学的大门。同时对于那些家庭状况不好,学习成绩又不怎么理想的学生来说,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
这样的情况在我身边就有很鲜活的例子。
储娜(化名)是我小时候的玩伴,我们从小在一起长大,她比我低一个年级。
她现在是宿州师范专科艺术系的一名学生。读高三时,她的父亲由于乙肝,最后演变为肝硬化,治疗无效死亡。父亲去世之前,家里的主要开支除了用在两个孩子的学费和家里的日常开销外,大部分用在了储娜父亲的治疗上,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仅仅就是储娜母亲经营的一家小鞋店。05年高考储娜没有达本科线,在高中时储娜学的一直都是艺术,所以高考的时候她参加的是艺术类的考试,分数下来以后,储娜没有达本科线,但是她也不想从此就失去读书的机会,于是她报考了一所大专院校的艺术专业。众所周知,艺术类专业的学费一直很高,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储娜每年的学费接近8000元,真不是我们这样的家庭能够承受的,不光是储娜,还有储娜的弟弟,他今年读高二,下半年他也要读高三了……”
“毕业以后也不知道就业情况怎么样……”
在高考这种体制和氛围下,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填志愿,还是招生人员的一个小小选择,决定的却是一个人的一生。这份名为《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的公益调查结论显示,2006年,有6成贫困高考生凑不齐学费。报告称,包括生活费在内,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学生家庭的子女的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他们的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81%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10.2%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高达79.8%,只有4.7%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在40%以内。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一位官员尖锐地指出:“如果说高考是进入大学校门不可回避的门槛,那么对于那些贫困家庭而言,大学学费则是另外一道不可逾越的隐性门槛。筹措学费的困难,甚至远远超过高考的困难,现在,6成顺利通过高考的学生正面临这道比高考更难跨越的隐行门槛。大学新生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超越教育范畴的社会问题。”
二、进入大学之后的困扰。
今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下大力气构筑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原来为家长揪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贫困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现象已经有了较大改观。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就是设立国家助学贷款。但是这项措施实施的到底怎么样?有没有真正的解决贫困大学生的问题呢?
过去,助学贷款政策为解决贫困高考生的大学经济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通常人们认为,经济越困难的家庭越愿意选择贷款,但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关于贫困声问题的调查中,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意外地发现,贫困高考声对助学贷款的需求呈两头细中间粗的“纺锤状”分布:
分析认为,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低收入家庭的贫困的学生更需要社会的资助,而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因为还贷款能力更强,对还贷能力的自信决定了他们更愿意申请助学贷款。而对于家庭收入稍高的贫困学生来说,上大学后勤工俭学等方式补贴生活费或者学费的选择更为突出,毕竟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在该群体中相对较强。
报告披漏的一组数据让人感到吃惊。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是1561余万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26%。然而,截至2005年底全部大学生中,获得助学贷款的比例约为11.4%,约有178万贫困大学生未能取得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的提供总量和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缺口.”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表示.通过分析研究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正中提出,第一学期学费能否解决决定着贫困大学生大学梦圆或破碎.在获得调查数据并根据既有资料的分析基础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认为,在目前的贫困学生中,民族院校的贫困声比例最高,国家补贴院校贫困生比例较高.报告显示,12.7%的贫困生因交不起大学第一年学费可能放弃大学;6成贫困高考生不能凑齐大一第一学期的学费,大量考生高考前最担忧大学期间的学费来源.进入大学后,正如前面所说的,大学期间的学费来源是贫困声考虑最多的问题,许多贫困生也就将助学贷款作为自己的学费来源.但是问题是,不是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也不是每一个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的人都是贫困生..贫困生在学费来源上得到解决后,所谓民以食为天,围绕贫困生的不仅仅是学费问题,还有生活问题,首先他们必须在学校里活下去,只有生活下去才有其他的可能性.在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一份贫困生问题调查报告中,据凋查,从家庭收入来看,这些贫困生家庭的平均收入在4100左右.庭收入不到400元(家庭月收入不超过330元)的占三分之二.而现在平均每个学舌功能每年学费就在5400元左右,其中还不包括日常生活费.据调查,贫困生的生活费每月只有217元,在大城市,这217元只能满足学生吃饭等基本需求,一半以上贫困家庭提供的生活费在101----300元之间,还有17%的家庭不提供生活费.而贫困生周围的同学有四分之三的人每月开支在300----700元之间,平均576元左右,是贫困生的两倍.三、贫困对于大学生的严重危害
考上大学本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但面对几千甚至上万元的学费,穷孩子和家长们却乐不起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贫困生弃学打工、家长自杀的悲剧。南方周末就曾报道过这样的事情(《考上大学与己位父亲之死》儿子考上梦寐以求的重点大学,父亲却惭愧于无力替孩子凑齐学费。他曾经向老板索取工钱,未果;借款,被拒。在尊严和现实面前,父亲选择了——从七楼跳下)
贫困已经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高校收费致贫困生激增,三成贫困生无钱回家过年。原因是路费不足或打工凑下学期生活费。今年春节前后媒体的报道令人揪心,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由于贫困,不少贫困大学生只好选择在外打工甚至身兼数职来“拯救”自己。贫困大学生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窘迫和由此带来的心理尴尬,往往是外人很难感受到的。
严重影响贫困生的生活、学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调研表明,贫困生绝大多数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其生活状况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吃饭穿衣问题都甚为严重,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或饥一顿饱一顿的现象在贫困生中很普遍。贫困生的生活常常被描叙为“五个馒头过一天,一星期买一次菜,军训服装穿四年”,身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而这些学生因经济上的重负,导致心理上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由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双困生”。
成都高校一位辅导员表示,她的班上就有七八位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每到吃饭时,总不情愿和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一块就餐,常常单独一个人随便买些饭菜对付了事,有的甚至省到长期不敢吃肉。她说,社会上的贫富悬殊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深深在大学生身上显现出来。
而许多高校轰轰烈烈的捐赠、助困活动,或在书本封皮标注“贫困生”,或请贫困生代表上台接受捐助,场面虽热,却使一些学生越发难过。一名女生愤然道:“我就是借钱,也不愿意接受贫困捐助”。进入寒假后,为了省钱,更为了避开同学就餐高峰,她以方便面度日。来自大学校园的调查不时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贫困生都是勤奋而富有才华的,但因为贫困,他们在奋发学习的同时必须忍受生计的煎熬。他们有的连每天在食堂吃素也要精打细算,由于缺少冬衣,我们时常见到他们在寒风中发抖的身影。最近媒体报道,在许多地方有不少农民家庭“因教致贫”。孩子上学就像赌博,为供养一个大学生,贫困的农民们四处借债,学生毕业后如果找不到工作,那笔债务将让他们一生都难以偿还。武汉中南财经大学的一位家境困窘的女大学生,经常到学校食堂捡别人吃剩下的馒头,而且一捡就是两年。她来自农村,她的餐卡消费明细表表明,2004年,她才花了八块三角五分钱。在南京也发现同样的事情,结果引起网站众多的跟贴,社会舆论哗然。
如今的高额学费是的如今的大学里贫困生阶层急剧增多,他们的生存实在让人担忧:大学本来是个改变自己和家庭的机会,如今好像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不明朗的就业前景,高的吓人的学费,由于缺钱导致自己的竞争力明显不如有钱有关系的同学,长此下去实在是让人们对大学的前途产生疑惑,交了那么多钱,我得到了什么?
在给贫困生带来身体问题的同时,贫困也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
调查显示:37.3%的贫困大学生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他们也颇为无奈的表示,经常奔波打工挣钱对正常的学习造成了不少影响。2601%的贫困学生靠亲友的资助进行学业,还有11.1%的贫困学生的生活费靠政府的助学贷款等各方面的资助。31.9%的贫困大学生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年收入在3001到5000元之间的家庭占26.1%。
贫困生的月生活费约为普通学生的二分之一,甚至更低,连最起码的吃饭问题都无法保证。他们在生活上大多比较拮据,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时常陷入窘境,乃至连学习用品都难以保证。贫困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45.6%的贫困大学生生活困难,只能靠勤工俭学勉强维持;有42.2%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紧张,手中的钱必须用心的计划,才能维持生活;还有高大6.6%的贫困女大学生生活特别困难。已经无法维持,不能继续上学。84.7%的贫困女大学生承受着家庭经济困难的压力;42.0%的承受着学习紧张的压力;还有 28.1%的承受着考试不理想的压力和怕与同学谈论钱方面事情的压力。
在面队如此大的压力的同时,贫困生的学习目的大部分都是为了拿奖学金,与此同时,在另一方面他们就忽略了自身能力的培养。从而在以后的就业中,又多了障碍。
贫困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乃至走向犯罪——
从经济条件、地区差异、社会风气等方面客观地看待贫困生的心态,可分为乐观型、焦虑型、自卑型和敏感型。由于贫困生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解释和信念不同,因而他们有的有心理障碍,有的没有。贫困生也有自己的心理优势,培养自尊、自强的意识;调整认识,重构自我,提高自身的能力;学校和社会应扩大和完善贫困生的支持网络,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身心压力。他们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千方百计地找机会去打工,同时拼命地学习,以期再得到较高层次的奖学金。打工跟学习争时间,争精力,很多贫困大学生因此身心俱疲,久而久之,人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现精神病症状。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还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的压力。家庭富裕的同学出手大方,交友广泛,而贫困的大学生生活拮据,既要学习,又要为生计奔波,没有经济实力和精力今昔个更多人际交往,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于是,贫困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防卫反应,出现敌对态度和强迫症状。
另外,贫困生在社会上也由于“寒酸”而倍受歧视、奚落和嘲笑。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对“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表现出从蔑视到敌视的态度。
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不和群。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有60%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42.2%的贫困生不愿在因特网或其他每体上公开求助,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四、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南方周末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报道《毕业陷学债泥潭 就业如镜花水月》,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深刻描叙了西部大学生的就业情况:
同样的大学学费,在西部,这相当于一个强劳动力35年的收入
同样的就业压力,在西部,这或许意味着多年待业靠搬砖头谋生
知识没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相反可能加剧了他们的困境
这一切,急需引起社会各界的警惕和关注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高校在校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有教育专家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只用4年时间就走过了美国27年的历程,堪称壮举。
如此快速的扩招,在给更多人上大学机会的同时,后遗症也难以避免地开始频频发作,在西部贫困地区症状更为明显。
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相比,贫困毕业生多来自穷乡僻壤或城镇低保家庭,没有可恃的经济基础;没有可依靠的“人脉”,只能靠自身奋斗;免得不菲的就业成本,背负着个人的夙愿、家庭的寄托,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因此,贫困毕业生的就业行为取向显示出迫于生计、更为务实的特点。
——毕业后发展的选择。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贫困生更趋向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回报自己的家人。因此,贫困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选择了直接就业。笔者对华中地区10所高校所做的专题调查表明,应届毕业贫困生考研的比例比非贫困生低40%左右。
——就业地的选择。大多树贫困生迫于生计,往往对争取留在大中城市不抱过高奢望,期望值较低。据笔者多年的工作观察与去年的调查表明:贫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包括参加省资教行动计划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
——职业的选择。非贫困生在职业的稳定性方面要求教低,他们更偏好去机制比较灵活的企业单位求发展,青睐外企,中外合资或民营企业。而家庭状况不佳,拥有社会资本较少的贫困毕业生,更倾向与选择去比较稳定的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
——求职的行为模式。贫困学生的求职常呈现为两种极端方式:一部分学生为“先行者”,认为自己无所依恃,早早即活跃在双向招聘等活动中,积极推销自己,一有接茬单位就很怕失去机会,很快提笔签约,这种情形常见之于贫困生中综合条件相对较好者。而另一部分自觉条件较差的贫困生,又常常认为一无家长出面相助,又缺求职盘缠资费,加之遭遇用人单位冷脸,此后便不免长吁短叹,甚至坐以待“毕”。
贫困生就业行为心理成因分析
如果说,贫困不只是单纯的经济困难的话,那么,大多数贫困生在就业阶段的弱势也是多方面的原因使然。
——国家整体就业形势的压力。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不高,就业形势严峻。我国农村现在至少有1.5亿剩余劳动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涌入城市谋生。过去作为用人大户的国有企业,现在为适应市场竞争,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各机关团体、事业单位都面临着精简机构、人员裁汰的压力,接受毕业生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在就业形势普遍紧张的情况下,加之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不能不受到影响,原来的“考上大学就有了铁饭碗”的就业情形已一去不复返,就业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忧心忡忡的第一要务。
——用人单位公正选才方面的缺陷。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日益为求职择业的学子们所熟悉。但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其就业常有着很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常优先招录与自己有关系的人。这样就使得那些既无关系又无后台的贫困学生多半只能求职无门,望洋兴叹,进而使初涉世事、心理准备不足的他们心灵受到冲击和伤害,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与心理。
——“贫困心理”的影响。贫困作为一种生存状况,给了贫困学子以深深的精神束缚,一种是恐惧贫困。由于对品论刻骨铭心的体验,不少贫困生将择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最后机会,一心要“跳出农门”,不愿意下基层、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害怕到了不理想的单位丢了面子,害怕单位解散或倒闭使自己再陷贫困。二是老实不激进。由于贫困生多年来接触到的是正统教育,面对接济救助,潜意识地认为应“感谢生活”,于是求职时得过且过,偶有所获即裹足不前,不再去尝试与追求。因此,许多就业机会与贫困生们擦肩而过。
五. 贫困大学生问题分析
改革开放前,中国高等教育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国家统包了个人的高等教育与生活费,因此贫困生问题尽管事实存在但未得以显现。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以后,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家庭负担,于是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具体来看,目前中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凸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社会原因是贫困大学生产生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仍较落后,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总体水平仍欠发达。2003年,首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指出,我国目前仍处于教育欠发达国家行列,其中一重要体现是,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低于4%。这一状况说明,我国的本科生教育不可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实行免费也不能在短时期内实现。
在中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也有了免费义务教育的试点。《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170万中小学生将成为北京历史上第一次免费义务教育的受益者,开学报到一分钱的学杂费都不用带,全部由财政“埋单”。
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尽管教育投入总量很大,人均教育支出却很低。近几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有了较大的增加。2002年,全国教育投入总量达5480亿元。这一数额,比2001年的4638亿元增加842亿元,增长18.2%;比1997年的2532亿元增加2948亿元,增长116.4%。1997年至2002年,教育投入平均每年增幅达16.7%。
三、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仍不健全,教育领域内仍存在的教育乱收费等问题家具了贫困生的负担。2003年,教育部、国务院纠风办等七部委联合进行了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全国累计取消教育违规收费项目2824项,降低收费标准1316项,涉及金额18.87亿元;制止强行征订教辅资料和降低教材价格,减轻学生负担6.12亿元;各地共查处教育乱收费问题853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606人……
四、家庭贫困是产生贫困大学生的直接原因。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有统计表明,目前高校大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山、穷”地区。同时,近几年,城市贫困家庭尤其是下岗职工家庭数量日趋加大.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尽管国家已经尽最大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2002年末,仅国有企业下岗未实现再就业工人数就为410万人;”现在整个就业形势还比较严峻,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比前两年有所降低,大体上在30%到40%之间”.自1980年代以来日渐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也无可避免地体现在校园里.我国社会中,传统农村家庭和普通城镇家庭占绝大多数,这些家庭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脱贫致富,贫困大学生问题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的解决。
第二、教育产业化是贫困大学生问题产生的直接根源。
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教育产业化,学费越收越多,生活费用越来越高,公寓费也日益见长。1996年以来,我国各类高校普遍“并轨,尽管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收费标准有所不同,但学生人均年缴费用大都在3000元~8000元,一些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则高达万元,再加上住宿费、生活费等,培养一个大学生年平均费用为1万元甚至更多。一般家庭尚难支付,贫困家庭则更难承担,从而导致高校贫困生人数不断加大。随着高校在校生数量的快速增加,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不断上升,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近30%,特困生比例为10%~15%,而在一些边远地区和山区,贫困生和特困生的比例更高,占到一半的比例。近几年,政府、教育部门、高校和全社会都在关注和帮助贫困生,但关注和帮助主要集中在经济层面。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人的教育支出在家庭所有支出中,高居第一位,起比率几乎是世界之首。不少农民和城镇普通职工家庭“因教致贫”,为供养一个大学生,他们四处借债,倾家荡产。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大学生每月生活费用低于150元的比例从16%激增到41%,在北京,每月150元的生活费将意味着什么呢?
第三、助学体系尚不完善,难从根本解决问题
自1987年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等多种方式助学体系。各高校、社会各界也以多种方式资助贫困生。应该充分肯定,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尽了相当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于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求,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及其体系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尚未建立起足够强有力的、稳定有效的工作机制,因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贷学金制度不健全,学生贷款难。面对逐年迅速增长的贫困生总数和奖、助学金等的局限,贷学金本应该成为解决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途径。但遗憾的是,现在对贫困生的贷款比例、数额和次数等都有诸多限制。2002年规定,贫困生的贷款比例不得超过在校学生数的20%,每年可贷款不超过6000元;且贷款手续繁杂,时间、条件等障碍重重,使本已很少能申请的贫困生中往往只有12%~30%的人能够申请成功。而且,在校生只能一次性贷款,如四年学业期间中途突遭家庭、疾病等变故,则不能再次贷款;对于本科毕业继续攻读研究生的贫困生,如本科贷款不先偿还,则研究生期间不能再贷,使其学业难以为继。
记者从北京部分高小的学生贷款管理部门了解到,今年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三所知名高校,大部分学校的助学贷款都处在暂停阶段。高校的贫困生都面临着下学期开学的困难,因为银行都基本上停止向高校学生贷款。尽管老生逃避还贷是直接的原因,但深层的原因恐怕更多。现在银行强行停贷,尽管有其道理,但仍然有欺骗众人之嫌疑。众所周知,中国各银行的呆帐坏帐主要不是学生贷款还贷低所造成的,而主要在于政府的一些官员乱上马形象工程,奸商乘机搞虚浮的房地产泡沫所造成的。试想,学生每年的欠款不足100亿,而一个项目所造成的不良信贷可能高达千亿。
每当要拯救经济危机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首先想到的是将代价最大限度地转嫁到穷人身上。高校教育产业化,增加了求知学习的成本,增加了本不富裕的中国公民的负担——特别是农民学生的负担,可是否加大了高校的教学质量,是否提高了教学水平,是否增加了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是花费在政绩上、贪污上、公饱私囊上呢?现实是残酷的,无论你是否相信,但眼见为实,高校的高楼越来越多,先生们的薪水越来越高,管理者的腰包越来越鼓,学生的脑子越来越空。
各级各类奖、助学金只能满足极少数贫困生的需求。虽然目前国家和学校设有各种奖、助学金,但由于“奖优”和“助贫”界限不清,未能切实祈祷奖优、助贫的作用,且补助金额只能应急,操作上也不够规范。各种奖学金主要针对学习优秀生,而贫困生却常因经济、身心多重负担而影响学业较大,较难获得奖学金。据统计,贫困生占获奖者比例不超过 10%。如贫困生能获得当年奖学金,奖金数额也仅为150-1000元;各高校尽管尽最大的努力拿出5%~10%的学费作为勤工俭学的基金,尽能为20%的学生提供助学的机会,且每人每月仅50-100元。新实施的国家奖学金制度,虽然额度较其他奖学金大得多,获一等奖学金者6000元/年,二等奖学金者4000元/年,另外所在学校减免其当年的全部学费,但因其级别高、竞争大,对贫困生来说难度则更大。据统计,特困生占获奖者比例不超过5%。
获得减免学杂费和专门补助的贫困生比例更小,多数学校仅限于5%的特困生。这不仅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贫困生需要,而且由于所减免的学费要由学校承担,给学校办学也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第四,贫困大学生的产生,学生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一、一些贫困生自立程度较低,技能较差,使靠自立解决部分学费和生活费难以实现。由于校园环境的局限性和高校“打工”岗位不足,勤工助学渠道一直不很畅通,严重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走出校园,发掘社会资源也不理想。尽管有些贫困生高考成绩并不低,但自立程度、各方面实践能力却较差。
我们羡慕发达国家中很多孩子很早就学会了自立,我国社会也不乏一些边上学边做兼职、读书阶段就赚了一大笔钱的学生。但必须承认的是,在我们周围,更多的是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也许考试时他们各门功课成绩也都不错,但当面临一份只须具备简单专业素质就能胜任的工作时,却只有望之兴叹。
二、某些贫困生学习成绩不佳,影响了其克服贫困的机会。贫困生大多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又未必都如此。我身边就不乏一些家庭确实贫困,学习成绩也确实较差的同学。得不到奖学金倒也无妨,事实是还要常常去交补考费、重修费。“人穷志不穷”,可怜有些孩子似乎连志气也没有了,有时真的让人不解。
三、少数贫困生不尽合理的生活方式加剧了其贫困的程度。贫困生大多生活简朴,舍不得花半分钱,也未必都如此。从农村进入城市,在都市的霓虹闪烁、喧嚣绚丽中,在各种各样的诱惑下,一些原本淳朴的孩子也易迷失方向。向往城市丰富的物质生活是正常心理,而没有钱,却依然要去攀比、去享受,却是可怕的事情。有个别学生,家庭条件本就不好,自己偏又迷恋上网络游戏,甚至沉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偶尔玩一两次尚可,没有抑制地去玩,久而久之,这无疑又是笔不小的消费。
六、小结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在农村,大学的学费支出
成为了农民的主要负担,从而与农民问题又联系在一起;贫困大学生在将国家助学贷款作为学费来源以后,从而又引发的助学贷款的申请的问题,进而涉及到整个贷款体制的问题;贫困大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按照约定偿还贷款,又会引起以后的助学贷款的发放问题;四年大学毕业以后,大学生面临就业问题,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为了自己的生存奔波,在学业的完成上又将面临与常人不同的困难,有些贫困生过于看重奖学金,从而忽略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引起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贫困不仅仅给大学生带来的是经济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是引起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也息息相关。贫困大学生问题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它的解决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与帮助,同时,我认为更加重要的是,贫困大学生应该要一个健康的心态,一颗感恩的心,“人穷志不穷”努力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回报家庭。
参考资料:
《西部贫困大学生调查:透支35年收入上4年大学》:南方周末,2005年5月25日
《中国贫困大学生研究报告》:中南民族大学
《南方周末》:考上大学与一位父亲之死
《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肖 波
《南方周末》:高等教育的高风险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