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万里茶道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剖析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课程论文
万里茶道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历史作
用和当代价值
姓学年专学名 : 号 : 级 : 业 : 院 :
胡懿云
20***
13级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刘再起
2016年5月6日
本科院校
任课教师 : 成绩 :
完成时间 :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万里茶道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历史作用和
当代价值
摘要
起点为湖北汉口、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通道。这是百度百科对“万里茶道”的定义。这既是一条全新于古代丝绸之路的新型商路,又是一条依托传统交通路线,创造现代奇迹的资本与商品高度融合之路。
在我国三大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下,这三个经济带上都覆盖着万里茶道省区,“万里茶道”连接了国家三大战略。对应中蒙俄经济走廊,万里茶道是“‘一带一路’六大走廊的重点,可能率先得到突破。本文集中阐释了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万里茶道”,就其能发挥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做出了探讨。
关键词:“万里茶道”; “一带一路” ;丝绸经济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目录
引 论………………………………………………………………………………1
一、“一带一路”战略概述…………………………………………………………1
(一)历史与时代背景…………………………………………………………………1
1、历史背景………………………………………………………………………………1
2、时代背景………………………………………………………………………………1
(二)战略意义………………………………………………………………………………1
(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11、健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1
2、畅通“一带一路”经济走廊……………………………………………………………1
3、共创开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2
二、浅谈“万里茶道”………………………………………………………………2
(一)历史起源之考察…………………………………………………………………………2
(二)联合申遗…………………………………………………………………………………2
(三)融入丝绸经济之路………………………………………………………………………3
三、“万里茶道”历史作用…………………………………………………………3
(一)“地理大发现”…………………………………………………………………………3
(二)文化交流密切……………………………………………………………………………3
(三)强化遗产保护……………………………………………………………………………3
四、“万里茶道”当代价值…………………………………………………………4
(一)抢抓布局规划……………………………………………………………………………4
(二)促进高铁等交通互联互通………………………………………………………………4
(三)旅游经贸往来……………………………………………………………………………4 参考文献……………………………………………………………………………5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引 论
在总书记访俄演讲提出的“万里茶道”概念启发下,“万里茶道”陆路沿线的中蒙俄三国相关省市,联合发起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复兴“万里茶道”经济带的倡议。这一高屋建瓴并极具前瞻性的倡议,早在“一带一路”战略出台前已酝酿,并与之不谋而合。而在当今“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万里茶道发挥了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
一、“一带一路”战略概述
(一)历史与时代背景
1.历史背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私人海上贸易也得到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明代郑和远航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中国境内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广州、泉州、宁波三个主港和扬州、福州等其他支线港组成。
2.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二)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格局。“一带一路”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在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深度合作。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构筑国土安全发展屏障,摆脱以美国为首国家的不平等国际贸易谈判,寻求更大范围资源和市场合作的重大战略,被称作世纪大战略。这是中国在近200年来首次提出以中国为主导的洲际开发合作框架,将彻底摆脱原来依附大国,被动挨打的地缘政治局面。
(三)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
1.健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
围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健全“一带一路”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与沿线国家发展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对接,推进沿线国家间的运输便利化安排,开展沿线大通关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基础、各类基金引导、企业和机构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模式。加强同国际组织和金融组织机构合作,积极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设,发挥丝路基金作用,吸引国际资金共建开放多元共赢的金融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广大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桥梁纽带作用。
2.畅通“一带一路”经济走廊
推动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新亚欧大陆桥、中巴、孟中印缅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推进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构建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能源资源和产业链合作,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支持中欧等国际集装箱运输和邮政班列发展。建设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和中哈物流合作基地。积极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建设,参与沿线重要港口建设与经营,推动共建临港产业集聚区,畅通海上贸易通道。推进公铁水及航空多式联运,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强重要通道、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福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打造具有国际航运影响力的海上丝绸之路指数。
3.共创开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
办好“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发挥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作用。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环保、卫生及中医药等领域合作。构建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人文交流机制,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博览会等活动,鼓励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交流,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联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便利化。加强卫生防疫领域交流合作,提高合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推动建立智库联盟。
二、浅谈“万里茶道”
(一)历史起源之考察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早在公元16世纪,中国已有茶叶出口的历史,到17世纪,中国的砖茶在俄国和欧洲已经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尤其是西伯利亚一带以肉奶为主食的游牧民族到了“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地步,他们必须依靠饮茶来消食化腻。
后在清咸丰年间受太平天国兵火影响,茶路一度中断数年,精明的晋商改为采运两湖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汉口成为新辟的通商口岸之一。俄国人以其多年与中国往来贸易的经验特别看重汉口的茶市,1862年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陆路通商章程》,俄商们取得了在中国南方直接在茶区采购加工茶叶和由水路通商天津的权利。
(二)联合申遗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 年 3 月在莫斯科将“万里茶道”和新世纪的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之后,“万里茶道”在中蒙俄三国交流合作下,迈上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新征途。与“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相似,“万里茶道”也是线性文化遗产。丝绸之路 2014 年申遗成功,给“万里茶道”沿线国家联合申遗以极大鼓励。“万里茶道”联合申遗,是跨国联合协同保护历史文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活起来的必然要求。
“万里茶道”联合申遗是建设中蒙俄文化廊道的标志性文化工程。2006 年 12 月,山西省四个晋商大院(祁县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作为一个整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 2012 年的 11 月 17 日,国家文物局公布更新了《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包括 45 个文化遗产项目。由山西申报的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应县木塔、关圣文化建筑群、丁村古建筑群榜上有名,进一步扩大了山西文化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程中的影响力,但是晋商大院无缘新名单。如果以“万里茶道”联合申遗为抓手,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应县木塔、关圣文化建筑群、晋商大院、山西老陈醋、晋祠、洪洞大槐树等历史遗存都可以纳入进来,对比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成功的机会非常大;同时沿线的大同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洛阳龙门石窟、武夷山等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申遗基础扎实,申遗经验丰富。一旦成功,山西的世界文化遗产将增加十几处,华夏文脉彰显,将会强有力地推动山西文化旅游实现世界级的大跨越,山西转型发展将站上一个新的台阶,“万里茶道”复兴指日可待。
(三)融入丝绸经济之路
“万里茶道”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所经地区完全覆盖并超越了中央当前“一带一路”战略的区域,并且起点均发端在闽北,起始于武夷山。当年英帝国要求清廷“五口通商”,其中福建一省就开了两个口,目标即以武夷茶为代表的闽茶。因为茶贸,峥嵘深锁的闽北才真正得以睁眼看世界,才齐心携手晋商、闽商勇闯天下,才造就了“金崇安”、“银浦城”。闽北应当责无旁贷地协力传承发扬古代“闽商”勇于开拓进取精神,借力中央“一带一路”浩荡东风,致力打响“双起点”品牌,着力联合“万里茶道”沿线国家和地区,戮力提升“万里茶道”内涵与外延,努力并轨融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三、“万里茶道”历史作用
(一)“地理大发现”
在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之前,山西商人已经于洪武三年(1371 年)开始着手北上向大同、居庸关等几大边关要塞输送粮食,从而获得了合法贩卖“官盐”的资格,并后来穿越长城,到达中俄边境恰克图,在丝绸之路向西中断后,从北方成功开辟通往西方的“万里茶道”。“万里茶道”上“仅茶叶一项每年便需要有 10 万次骆驼运送”。“万里茶道”起于福建武夷山下梅村,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向北延伸,穿越蒙古戈壁草原,抵达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总长约 5000 公里;此后继续向西延伸,横跨西伯利亚,通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以及欧洲各国,全程 1.3 万公里。这条贯穿中蒙俄及欧洲诸国,繁荣了几个世纪的著名国际商道,成为了东西方国家和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世纪动脉”。
“万里茶道”是中国山西商人版的“地理大发现”,与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同等重要;“万里茶道”需要复兴,山西需要新的“大发现”,这使得“万里茶道”具有重要的时代精神与现实意义。
(二)文化交流密切
“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已经成功,“万里茶道”联合申遗推动中蒙俄文化廊道建设,对于中国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进沿线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沿线国家之间加强文化的保护、交流、开发具有普遍意义,将促进国家之间关系更加密切,在构建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核心目标不但加强经济合作,而且促进文化交流,推动区域一体化,实现包容性发展。“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可比照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模式,确定太原为牵头城市,在省级层面设立日常工作机构,完善协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沿线国家、中国境内省市的合作,共同协作开展资源调查和价值研究,在全球价值链中定位自己的文化价值,以文化交流促进中蒙俄国家关系发展。
(三)强化遗产保护
最初的“万里茶道”从福建崇安的下梅村出发,前一段水路长达两千九百余华里,后段陆路达六千六百余华里,中蒙境内全程共约九千五百余华里,被人们称作“万里茶道”。如果将俄国境内5000公里茶道一并计算,其全长将达到9000公里以上。这条跨越了今天中、蒙、俄三国的漫漫茶道一路跋山涉水,贯穿戈壁大漠,将中华民族特产的茶叶连同茶文化一并输出。“万里茶道”的开辟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不仅将25万吨茶叶输入俄国,满足了当地人民对茶叶的需要,更打破了当时统治者对茶叶商贸的禁锢,通过和谐的商业文化造就了亚欧大陆上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中国茶文化史、东方文明史、国际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贸易史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国际政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文化现象。2013年9月9日,第二届万里茶道与城市发展中蒙俄市长峰会再度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成功召开,共有来自中 蒙俄万里茶道沿线31个城市的代表参加了市长圆桌会议。与会城市代表签署了《“万里茶道”沿线城市旅游合作协议》。此外,中蒙俄三国还达成了“‘万里茶道’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共识,并签署了《“万里茶道”共同申遗倡仪书》。
四、“万里茶道”当代价值
(一)抢抓布局规划
以“一带一路”战略为科学指南,对接跟踪研究国家“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山西省要积极争取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进入国家“十三五”高铁储备项目,尽早确定今后几年的时间表、路线图,并尽快启动实施;同时,山西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定要有全局意识,找准未来发展定位,加强顶层设计,打造新的比较优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节点———欧亚大陆桥新生线路地带和中蒙俄文化廊道,即“一新线一廊道”,进而研究如何通过“一新线一廊道”双轮驱动使山西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联通境内外、借力东中西,在欧亚大陆桥新线与中蒙俄文化廊道交叉地带战略隆起。在对接国家大格局规划的同时,在太原建设“万里茶道”联合申遗总部基地,以“廊道总部”为引擎,围绕文化、旅游、茶叶、非遗等内容,发展总部经济,打造战略节点城市;以国际视野和理念,举办“文化廊道”国际论坛,共同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品牌;在快速交通建设的同时,发展国际贸易、物流中转、能源转化等产业为主的中蒙俄自贸区,建设世界陆港城市,促进富民强市;弘扬茶路精神。
(二)促进高铁等交通互联互通
山西大西高铁太原至西安段已经开通,太原至焦作客运专线也在规划、推进之中,这是传统“万里茶道”山西段的新生;2014 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复大同至张家口的客运专线,京张城际铁路已经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立项批准,至乌兰巴托的高铁也在近期规划设计之中。中蒙之间的高铁建设将释放两国之间货物运输潜能,推动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中蒙高铁往北延伸在俄罗斯乌兰乌德市对接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可以前往莫斯科,开通中欧班列,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大通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交通建设将推动中蒙俄文化廊道建设迈上新水平。
(三)旅游经贸往来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可以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打造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聚集区,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同时,建设国际一流的融合旅游、赛事、节庆、会展和商务活动为一体的“综合目的地”;同时中蒙俄文化廊道也是文化旅游集散地建设的有效之举,山西的文化旅游产业将站到一个新的历史舞台和高度。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国家旅游局把 2015 年中国旅游主题确定为“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旅游年”,旅游主题在旅游市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加强对丝绸之路旅游的战略性研究,统筹规划,切实打好中蒙俄文化廊道旅游品牌,努力实现“互联互通,旅游先通”。旅游同时也是扩大民间交往、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最自然、最有效方式,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蒙俄文化旅游合作正从客源互送逐渐转向产业化合作,正在深度开发文化产品,积极扩大双向投资,着力推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助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设立“中蒙俄文化廊道基金”,完善金融、保险等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旅游合作恰逢其时,正逢其势,古老的“万里茶道”已经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参考文献
[1]
蒋太旭.重走中俄万里茶道.武汉文史资料.2015-03-20 [2]
杨永生,李永宠,刘伟.中蒙俄文化廊道——“丝绸之路经济带”视域下的“万里茶道”.经济问题.2015-04-15 [3]
宋奕.文化线路遗产视角下的“万里茶道”申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27 [4]
蒋太旭.中俄万里茶道申遗之路.武汉文史资料.2015-3-20 [5]
邹全荣.复兴万里茶道,乘一带一路东风.茶博览.2015-02-20 [6]
张亚兰.站在历史的高度认识“万里茶道”.太原日报.2013-10-15 [7]
张玫.万里茶道重换生机.中国旅游报.2014-03-28 [8]
《万里茶道全图》勾勒欧亚经济动脉.三峡日报.2015-10-12 [9]
万学工.重走万里茶道,复苏世纪脉搏.湖北旅游.2014-11-15 [10]
粘新.一带一路互联,万里茶道互联.中国食品报.2015-11-09
第二篇: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如何打理中印关系?
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如何打理中印关系?
与其它大的邻国相比,印度是令中国在外交中比较纠结的一个国家。
印度不象俄国。
俄国由于冷战的历史总被西方国家惦记着。无论俄国如何表示自己热爱和平,西方国家似乎只有把北约扩展到俄国的所有邻国才能真正放心。即使中国不去拉俄国,也总会有哪个西方国家时不常地去惹俄国。只要普京还在位,俄国与西方的关系就总会有点问题。前苏联垮台后叶利钦曾经一厢情愿地想带领俄国变成西方的一员,结果证明以俄国的体量想去实现这一目标实在有点难。这次乌克兰危机使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一时半会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印度也不象日本。
日本自从20世纪初与英国结盟开始就认定只有傍定世界老大才能为日本带来利益最大化。上个世纪30年代日本曾经独出心裁(实际也是认定正在崛起的纳粹德国将成为世界老大),与德国和意大利结盟,结果在二战中一败涂地,还挨了两个原子弹。二战以后从吉田茂起就跟定美国。即使中国再想拉日本,一旦中美之间出现冲突日本选择站在中国一边的几率是零。这不仅是因为历史问题的纠缠,也因为日本的民族心理很难咽下被中国超过的这口气。
印度在中国外部环境中的角色则更复杂。一方面,它具有种种令中国想与之接近的各种条件: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极具潜力的大市场,是金砖国家的一员,今年又要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印度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经常有很多政策立场的相似点,并且也经常合作。
但是另一方面,印度又经常与中国发生各种龌龊:今天要拉上日本和越南干预南海问题,明天又闹出点边境纠纷或者干涉西藏问题。印度身上各种矛盾的共存经常令中国对它打也不是,拉也不是。
去年习近平访问印度,到访莫迪家乡古吉拉特邦。
印度对中国的战略“造势”意义
中国应该如何处理与印度的关系?中国首先应该认清印度身上影响双边关系的负面因素有哪些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然后再讨论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不让这些因素对两国关系造成大的负面影响,至少把它管理在可控范围。
中国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受大国外交和友好外交思维的制约,手段单一,始终在处理与印度的关系上找不到有效的办法。直到这次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才开始以对冲的手段处理与印度的关系。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才是有效的办法。
印度在对华关系中有以下几个很难轻易改变的不利因素。
第一,争当大国的心态。
中国人事事与美国比,连欧洲和日本都不太放在眼里。而印度人却是事事与中国比,这一点连西方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在这种民族心态下,在国际关系中只要有能超过中国的机会和选项,中国不可能指望印度会放过。
当然,印度的大国心态对中国也不全是不利。由于这种大国心态,印度很难像日本那样接受美国指挥。
第二,1962年中印战争留下的阴影。
对中国人来说,那场战争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象。而对印度人来说则完全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1962年战争对印度人的心理影响,与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人的心理影响有相似之处,尽管在中国人看来这两场战争的性质完全不同。第三,尚未解决的边界问题。
只要边界问题不解决,两国关系永远是脆弱的。每次小的纠纷都可能引起民族主义的强烈反弹,使双边关系大幅度倒退。
第四,西方国家的拉拢。
自从中国崛起之后,印度作为对冲中国的筹码的价值大大增加。莫迪上任后各国争相邀请,一时间风头无两。印度看到这点后,已经开始不再是被动地等待,而是主动地拉拢西方国家,谋求建立其对华关系中的优势。这个趋势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恐怕会一直存在。
以上因素的长期存在决定了中国不能指望用传统的友好外交和大国外交搞定印度。
印度不会因为中国想友好,就不与中国争当头号发展中大国;
印度也不会因为中国提供投资,就会忘记1962年的那场战争;
印度更不会因为中国想和平,就放弃对有争议的领土的立场。
而以上这些倾向会随着西方国家加大拉拢印度的力度使印度更容易以为自己有了与中国竞争的资本。中国为印度修高铁也好,建设工业园区也好,都不仅不会使这些倾向发生本质的变化,甚至有可能间接地强化它们。
当然,中国对印度也有很多优势。
首先,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必须靠中国来陪衬。与中国崛起本身成为国际上强烈关心的焦点不同,印度一直是作为金砖国家的一员引起国际上的注意的。抛开对冲中国的需要,印度对西方的意义将大打折扣。
其次,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在地缘政治中对印度构成有力的牵制。
再次,中国有印度经济发展亟须的的资金与制造业。
西方国家虽然想如何把印度扶植成制衡中国的先锋,但是都面临着财政困境,而私人企业不会完全听政府的。没有有利的投资条件,西方的私人企业根本不会去投资。印度人并不傻,不会相信那些口惠而实不至的忽悠。中国手里的资本就对印度有足够的诱惑力。
中国对印度的另一大优势是在地缘经济中的地位。
在地缘经济层面,中国对印度和印度周边国家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印度对中国和印度周边国家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印度的地理条件有极大的局限性。
其北边是喜马拉雅山,把印度与欧亚大陆隔断。西边是老冤家巴基斯坦。只要与巴基斯坦关系紧张,印度就无法指望从陆上往西去。就凭这两条地理上的原因,印度就基本上无法在欧亚大陆上有很大的作为。
中国既不指望从印度获得去印度洋的出海口,也不指望通过印度去任何其它国家。中国可以通过中巴铁路为印度提供去中亚的陆上通道,以及向西去伊朗的陆上通道。印度却没有什么可以对中国提供的有价值的通道。
印度对其它邻国的意义也基本一样。印度的邻国们从地理上可以完全与中国直接相连,而不用经过印度。
从地理条件上来看,印度唯一可以扩大影响的是东南亚。但是,东南亚国家一直侧重海洋,用不着非要从陆路经印度去巴基斯坦和伊朗。
印度对中国在地缘上的主要意义是在海上。从商业的角度看,印度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海域。因此,它在军事上必然成为必争之地。印度一直想把印度洋当成自己的后院,但这只是一厢情愿。对如此重要的海域,世界上各大国不可能允许印度在此一家称王称霸。虽然印度处于印度洋的中央地带,貌似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如果中国与美国不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印度自己在印度洋能对中国能做些什么?能做的可能有限。如果中国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印度是否参与已经意义不大,因为美国海军自身就有足够的力量打击中国。
综合分析上述条件,毋宁说印度对中国的战略意义更多的是在国际政治经济中造势的需要,而不是实质性的。
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到底应该如何与印度打交道呢?我们不妨从三种不同的视角,即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经济的视角,来分别分析一下。
帮不帮助印度,这是个问题
地缘政治看重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它倾向于以零和的角度看问题,认为邻国的经济发展有可能对本国构成威胁。
必须指出地缘政治的观点是一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看问题的共同角度,唯独中国人似乎不这样看。不仅我们自己不这样看,而且还对其它国家这样看表示非常不理解。
实际上,你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马上就会理解为什么日本,印度,越南和菲律宾非要跟中国过不去。因为它们认为中国一旦强大了,必然用实力说话,变得更难在平等的意义上打交道,因此是一个威胁。
中国人似乎不理解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地缘政治意义。在中国的国际关系讨论中,我好象从来没看到过论述邻国的经济发展将如何威胁中国利益的文章。这可能与历史上中国一直没有深度参与国际事务有直接的关系,也可能与中国自己太大,无论邻国如何发展都很难构成对中国的巨大威胁。
然而,随着中国将不断地深入国际事务,中国必须要有从这个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即使自己不用它指导外交政策,也要明白其它国家的行为逻辑。
从地缘政治的视角看,中国如果帮助印度建设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就会引起其它变量的变化,有可能使前边提到的影响中印关系的负面因素变得更为强烈。
目前印度的GDP只是中国的四分之一。两国经济规模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印度挑战中国的冲动。到目前为止,外国公司在印度的投资一直有限。这不仅是因为印度的官僚主义和工会,也因为印度十分落后的基础设施。
一旦中国帮助印度大力兴建基础设施,就部分地为西方资本大举进入印度减少一份障碍。一旦西方投资大举进入,印度对中国资本的依赖减少,印度的大国心态就会进一步膨胀,就更容易有与中国竞争的冲动。
同样的道理,中国在印度建设产业园区也会对中国国内的制造业形成进一步的冲击。从纯粹的地缘政治角度看问题,中国今天帮印度的忙就是在为自己的明天找麻烦。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问题,对有潜在威胁的邻国建立有效的制衡条件是十分重要的原则。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中国的邻国拉美国回亚洲的重要原因。而中国还是在毛泽东时代,从战略大局出发,确立了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关系。在最近这十几年里,总是用所谓的大国外交视角看待印度,认为只有搞好与印度的关系,中国与南亚的关系才可以维持稳定。为了搞好与印度的关系,中国外交在很多场合有意控制发展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前驻巴基斯坦大使感叹瓜达尔港整整被耽误了八年的原因之一。
这种大国外交观的一个致命弱点是没有看到大国之间的外交经常是通过中小国家来进行的。代理人战争实际上是国际关系中的常态。在过去的几年里,中美之间的交锋并不是以两国之间正面冲突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中日,中越,和中菲关系紧张的形式来进行的。
同样的道理,目前的美俄之间的交锋,也是通过各自在乌克兰的代理人进行的。中日之间的交锋离开中国与韩国的战略互动也不完整。因此,不敢积极发展与对大国有制约力的中小国家之间的关系必然削弱中国在所谓的大国外交中博弈的实力。
这次与莫迪谈判,中国已经处于很有利的地位。迈出中巴经济走廊的这一大步,又与俄国发表了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的联合声明。无论是针对俄国-前苏联势力范围还是伊斯兰世界这两大板块,中国的向西开放,推动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陆权战略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开局。
受其地理条件限制,在现阶段印度参不参与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除了宣传以外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实质性意义。中方在谈判时应该有足够的底气,犯不着让印度发一个空洞的声明支持一带一路就换走真金白银。
前边提到,印度对中国的地缘意义主要是在海上。然而,当中国通过中巴经济走廊打通了印度洋的出海口以后,印度无论是在家门口还是在南海为中国添乱的能力都会被有效地对冲,因为来自中东的运石油的各国船只必须先经过巴基斯坦家门口才能到印度的家门口和南海。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是中国的古训。
与地缘政治的视角相反,地缘经济看重国与国之间利益的交集。它倾向认为合作可以导致双赢。从地缘经济的角度看问题,邻国发展可以为本国提供更大的市场。在地区中各国越合作,市场就越大。这是中国看问题的独特之处,其它国家想学还真不容易。
从地缘经济的角度看问题,中印两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如果这两个国家实现自由贸易,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正是因为印度现在急需资金和制造业,而中国恰恰需要为大量的外汇储备寻找美元资产以外的投资途径,中国又有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过剩的产能,帮助印度也就帮助了中国自己。
同时,如果获得印度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造势将会有更好的效果。无论是以俄国总理主张的中俄印三大国,还是以金砖国家的形式出来主张什么事情,对西方都会有更大的压力,对其它中小国家都会有更大的影响力。不用说,还应该加上两国之间的和睦相处会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一个更好的外部环境。
与地缘经济有直接关系的是中国的另一大外交传统,友好外交。中国文化里有“礼多人不怪”的说法,领导人出访一般都带着大礼。当中国想加强与他国关系时,经常以经济合同作为表明友好愿望的重要手段。
但是,友好外交在过去却经常被乱用。与其他大国不同的是,当中国试图回避矛盾和减少冲突时也经常以送大礼作为手段。前几年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菲律宾挑起了冲突后总统来访,中国居然还送出了170亿美元的大礼。结果却是人家拿了礼后该怎么干还怎么干,中国送的礼完全变成肉包子打狗。
友好外交这么个搞法不仅达不到想要达到的目的,反而使对方变本加厉,因为闹的越凶好处越多。
鱼与熊掌如何兼得
从地缘政治经济的角度看待中印关系,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之间相互矛盾的目标和手段应该保持一个平衡。印度既与中国有利益交集的部分,中国应该与印度保持好关系,同时印度自身又存在着轻易不会改变的,对两国关系不利的负面因素。中国必须要注意在中国的对印政策中管理这些负面因素,不给它们冲击中印关系任何机会。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中国在使用地缘经济手段拉拢印度时,需要确保这些手段日后不会给中国带来地缘政治方面的负面影响。换言之,中国应该与印度加强经济联系,为中国的整体国际战略造势,但是这种经济联系不应该为印度与中国争当老大的冲动提供客观条件。与此同时,还应该确保在用地缘经济措施拉住印度的同时在地缘政治方面对印度有足够的制衡能力。
具体地说,中国应该让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和中巴关系的发展与中印关系的发展之间始终保持差距。
这一点与美国处理对华和对日关系很相似。美国一方面积极地与中国接触,而另一方面却坚定地发展对日关系,以美日同盟作为对中国的对冲手段。
同样的道理,每当印度在印度洋和南海挑衅中国,中国就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合作。
只懂友好外交的人可能不理解这其中的逻辑,会认为中国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会刺激印度在印度洋和南海闹事。而印度人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思维的:越挑衅中国,中国越加强中巴关系,对印度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因此印度要想从巴基斯坦身上看到的威胁相对少些,只能维持中印关系的稳定。
这次习近平主席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一带一路战略开局,中国一举投资460亿美元。最近中国还卖给巴基斯坦八艘潜艇。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国对印度的牵制力。
加强中巴关系不仅不会恶化中印关系,反而会和缓中印关系。因为在国际关系中牵制力的作用经常比友好外交要重要的多。这就是对冲战略的原理。在一厢情愿的大国外交下,生怕得罪印度,由着印度闹,在加强中巴关系上缩手缩脚,到头来反倒只能使印度得寸进尺。
而积极强化中巴关系,彻底打通印度洋通道,让印度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在这个基础上再谈为它提供通往中亚和伊朗的陆上通道,进行中印之间的战略利益捆绑,这才能真正地稳定中印关系。
不果断地打通中巴经济走廊,中国就缺少与印度战略利益进行捆绑的手段。
第二,在基础设施与工业园区之间选择先投资工业园区。如果先干基础设施,等于是给所有外资搭台唱戏。中国企业即使还能进去投资,也会面临更多的竞争。
对中国的基建企业而言,基础设施的海外市场十分巨大。即使不在印度干,有的是其它国家可以提供市场。
然而,印度由于人口众多,而且经济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国内市场的购买力已经很可观。优先加强对印度的直接投资会帮助中国企业扩大海外市场。在其它国家的企业不愿意投资的情况下,中国的制造业先把过剩产能投过去占领市场。等把市场先占住再修基础设施不晚。这就与在中国的城乡结合部听说哪里要通地铁先去买房一个道理。
有人会担心不先搞基础设施,高铁的订单会让日本人抢去。印度的官僚主义比许多国家都严重,中国应该让日本人先去与印度的官僚主义打交道去。印度的铁路轨矩有好几种,其中主要部分的铁路轨矩比俄国的还宽,与国际标准相距较大。而日本人的高铁自成体系,至今为止只输出到台湾。因此就轨矩而言,无论日本人是打赢还是印度铁道部门打赢,到头来印度的铁路都有可能因为与其它国家采用的国际标准不接轨而把自己锁在南亚次大陆。
第三,中国应该积极掌握新成立的各个国际金融机构对印度的融资和对其它国家融资的平衡,以及中国通过国际金融机构对印度融资与中国对印度直接融资的平衡。
印度已经拿走了金砖发展银行的行长,据报道印度现在还正在与中国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行长。这种吃相难看的做法有些过分。
中国既不应该让印度把行长的位置都拿去,也不应该让它把大部分的资金都抢到印度去,更不应该在印度从这些金融机构拿到大量的融资后,自己还要为印度额外再大量融资。
在金砖发展银行,中国应该建立对俄国,巴西,和南非的投资与对印度投资的平衡。在亚投行,中国更应该建立对印尼以及其它中小国家的投资与对印度投资的平衡。在这些金融机构,应该设定相对较低的融资上限,这样才更能为中小发展中国家项目服务。
第四,中国应该大力加强的是对印度的智力投资。不仅应该多派留学生,教授,深入地了解印度,而且应该大大强化中国与印度的媒体和智库之间的交流。只有这样,中印之间才能对彼此的战略目的有更清楚的认识,才能更理性地处理双边关系。
第三篇:一带一路战略中内蒙古的区位优势体现在
“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一带一路战略中内蒙古的区位优势体现在:
1、地理位置
蒙古横跨东北、华北、西北,毗邻八省区,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边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内蒙古在“一带一路”的四条线路之一的中俄蒙经济带中地位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2、资源丰富
俄蒙两国与内蒙古相邻地区资源丰富,尤其是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农牧业生产资源丰富,但技术落后、开发程度低。这为加强双方合作开发提供了客观基础。
3、第一第二产业较发达
利用内蒙古矿产业、林业、农业、畜牧业生产和技术比较优势,加强与俄蒙农业、畜牧业的开发合作,前景广阔。
该战略的提出为内蒙古区域发展提供新契机体现在:
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各省市区,向北和向西必经过内蒙古。在“一带一路”的陆路通道中,内蒙古是个重要节点。
1、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有关专家看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给内蒙古更大的利好是消化过剩的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内蒙古大学金融系教授邱济洲认为,随着“一带一路”伟大构想的提出,会激发自治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增长点,而“一带一路”建设方案或将涉及铁路、公路、航空、电信、能源、文化旅游、商贸物流、能源、金融等多个行业,这对正处于改革“深水区”的内蒙古经济而言无疑会带来强劲的增长动力。
2、加强交通建设 促进国际合作
按照国家规划,“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要把握重点方向,建设和依托陆上铁路大通道,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若干国际经济合作走廊。自治区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材料显示,作为国家向北开放的最主要门户,今年,自治区将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和进一步优化与俄罗斯、蒙古合作的重大机遇,开工建设甘其毛都——临河等口岸公路,实现与俄蒙及周边省区重要节点的高水平联通;将全面开工临河至哈密高速公路,打通丝绸之路北路,为自治区加快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支撑。
3、加大农牧业合作 促进农牧业发展
“一带一路”推进我区与俄罗斯、蒙古国农牧业经济技术合作,双方实行土地资源、作物栽培、农林牧品种等资源的合作配置和优势互补。鼓励我区蒙草、蒙羊等优秀企业在俄蒙境内培育建设农林牧业科技示范园,共享农林牧技术成果和经济效益,实现互利双赢。
4、推进金融合作 促进经济发展
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在俄罗斯、蒙古国设立分支机构,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中俄、中蒙重点合作领域投资项目的支持作用。鼓励俄罗斯、蒙古国银行在我区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完善双边金融合作机制。
有关专家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开启了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内蒙古要在主动融入中选准定位,发挥作用。除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产业合作之外,还要形成互联互通、优势互补的经济圈,使“一带一路”战略为内蒙古经济发展和改革带来新支点。可以预见,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内蒙古必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内蒙古新闻网
第四篇:“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民航发展策略与建议-
民航业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策略建议
张莉姚津津田峰高超
摘 要:民航是对外开放的“先行军”。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建议加快我国机场与空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机场体系运行效率,完善地面交通衔接;加快航权谈判,加密国际航线航班,构建“一带一路”空中运输大通道,培育合理的国际枢纽机场梯队,提高航空运输国际竞争能力;加大民航相关行业对外投资,加强企业协同和政府政策支持引导,提高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民航合作水平,有力促进与沿线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合作。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民航合作
前言
“一带一路”沿线共包括65个国家(含中国),沿线国家总人口约44亿,占全球总人口60%,年生产总值占全球约30%。民航是发展双边或多边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先行军”。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推进,国家对外开放格局将呈现新局面,在分析当前形势基础上,本文通过定量分析的手段分析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双边经济与民航的发展基础、存在的薄弱问题,对民航业如何更好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出发展建议。
一、发展基础
1、我国民航业发展现状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旅游客源国,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民航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航空运输规模已位于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位置逐渐从过去的积极追随者转变为重要参与者。截止2015年底,我国共有206个民用运输机场,其中包括69个对外开放机场,已开通往全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的138个城市的航班;民航全行业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4.4亿人次,货邮运输量63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4%和6%,其中国际旅客运输量占旅客运输量的比重为10%左右;香港机场、北京首都、广东白云和上海浦东等四大机场作为国内主要的国际航空枢纽,共同承担了我国约32%的国际旅客中转量。
图1 我国对外开放机场布局(2015年)
数据来源:中国民用航空局。
2、“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发展概况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发展和民航发展水平各异,如表1所示。其中,在经济发展方面,蒙俄、中东欧与西亚北非等地区国家的经济平均发展水平较好;中亚、独联体与东南亚等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相近;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但人口众多,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在民航发展方面,西亚北非国家平均民航发展水平普遍较为成熟、蒙俄次之,再次为东南亚地区、中东欧,而中亚、独联体及南亚等国民航发展相对滞后。
表1各国经济与航空发展概况
人均GDP,国家数量 人均乘机次数
美元 11 16 8 2 5 16 6
3785.3 9850.5 1389.4 13838.9 4591.0 11404.7 4506.5
0.38 0.57 0.05 0.41 0.13 0.27 0.12
与我国的民航联系 已通航 国家个数* 8 6 2 5 3 4
未签航权 国家个数 3 1 0 0 2 0 地区
东南亚 西亚北非 南亚 蒙俄 中亚 中东欧 独联体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中国民用航空局。
注:*未通航国家中包括未与我国签订航权的国家。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增长迅速。其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联系最为紧密,如图2所示。东南亚11国与中国贸易总额占“一带一路”国家与中国贸易总额的44%左右,主要由于东南亚国家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国家关系良好,有助于促进双边贸易,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更是极大地增强了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西亚北非国家与中国贸易总额比重为28%,位居其次。与中国贸易总额增速最快的是中亚五国,由于基数较小,近十年年均增速近30%,高于同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年均增速22%。
图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国家间的贸易总额(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2014年)。
截止2015年,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64国中的57国签订双边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与其中38个国家实现定期通航。已通航国家数量占沿线国家总数的比例近60%,通航国家人口累计占沿线国家总人口的94.6%,GDP累计占沿线国家总GDP的90.9%。2014年沿线国家与我国之间往来的国际航空旅客运输量累计约为2620万人次。从我国与各国间的国际航空运输市场规模来看,如图3所示,东南亚是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最大的国际航空市场,市场份额高达73.5%;其次是西亚北非、南亚、蒙俄等地区或国家;中亚、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国际航空市场发展还比较薄弱,有待在民航方面加强联系。
图 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航线市场规模对比
数据来源:IATA数据库。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民航联系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我国与部分国家间仍未签署航权协定;与20多个国家之间的航权利用不充分,尚未通航或航班较少,国际航线网络覆盖不足;与部分国家急需进一步扩大航权,运力额度已经不足,尤其是南亚、中亚等地区的国家;部分国家政治环境目前不太稳定,影响区域航空运输发展和与我国民航的进一步合作。
2、我国尚未形成能够有效匹配“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枢纽机场布局。一是国内尚未形成合理的国际枢纽机场梯队,如图4所示,除了北上广三大国际枢纽外,其他枢纽机场均未构成具有针对性和具有一定规模的国际航线网络。二是国外枢纽机场对我国国际中转市场客流分流严重,在我国通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中转市场中,我国枢纽机场在东南亚、蒙俄、南亚、中亚等临近地区的国际市场上占据较为明显优势,但在西亚北非、中东欧和独联体等地区的国际市场上不具备枢纽优势。2011年仅迪拜、法兰克福、仁川、阿姆斯特丹等四大国外枢纽机场就已经分流我国约20%的国际中转客流。
图4我国国际航线市场主要中转枢纽(人次)
数据来源:IATA数据库。
3、我国尚未构建有效的民航全面合作的协同机制,国内航空运输、机场与空管建设、行业咨询、教育培训等能力尚未充分走出去。
三、发展策略与建议
依照“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实现政策互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工作要求与战略目标,结合我国民航业发展现状和沿线各国的经济民航发展实际,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民航保障能力
一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完善机场布局,加快建设北京、成都新机场,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机场群的协同发展,提升机场群整体效率与国际竞争力,提升重点机场的保障能力。二是推进沿线空管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提升民航地面保障能力,推进边境空管基础设施的对接机制。三是优化并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建设,强化机场与中心城市之间快速、便捷的大容量公共交通网络建设,推进民航与其他交通方式在服务标准体系上的互联互通,促进大型机场的客货多式联运发展。
2、提高航空运输服务能力,构建空中运输大通道
一是加快航权谈判,扩大航权,为空中大通道的开辟与延伸预先奠定好航权基础。二是率先构筑起空中运输大通道,增加空中丝绸之路航路数量,增辟国际航路,提高航权利用率,增加国际通航点,扩大航空服务覆盖广度,提高“一带一路”空中通道网络的通达性。三是加大“一带一路”航线运力投入,鼓励国内航空公司充分利用航权,有针对性开辟“一带一路”新国际航线,投入更多运力,合理优化航线航班,提高航空运输服务水平,提高“一带一路”空中通道的通畅性。四是培育“一带一路”国际航空枢纽,强化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国际枢纽地位,构建联通国际国内政治、金融、经济中心的主干通道,有针对性地引导乌鲁木齐、哈尔滨、福州、昆明等机场成为面向“一带一路”各地区的国际航空枢纽,且同时强化各枢纽机场航线网络对国内的辐射能力。五是推动建立“丝路航空联盟”,通过航空联盟或代码共享将我国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线网络和航空服务延伸至“一带一路”各地区和国家的更多其他城市。
3、推动企业“走出去”
一是加快航空运输服务走出去,鼓励更多的国内航空公司进入“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航空运输市场,提高我国航空公司在国际航线市场上的竞争力,推动其他行业的产品与服务更为快速、方便地走出去,为我国与各国之间的商务与旅游往来提供便利、高效、优质的航空运输服务。二是积极开发境外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和国有企业参与境内外民航基础设施项目开发、投资、建设与运营,拓宽各类项目的融资渠道。三是鼓励民航行业与关联产业各类服务与产品打包走出去,加快推动国产民机等产品拓展国际市场的步伐。四是加强技术和人文交流,支持国内民航相关企业和教育科研机构举办“一带一路”地区重点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和示范性对外培训合作项目,引导和鼓励国内企业和机构与境外联合办学。
4、发挥好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作用
一是构建民航全面合作机制。在建立完善民航与国内相关部门、企业的协调合作机制基础上,加快与各国之间就双边航权协定和适航协定的签订;建立与各国之间的涵括民航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配套产品成套采购、运营管理服务输出、企业投资注册、人才培训、技术交流等民航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平台与机制;建立和完善民航双边、多边合作的法律框架,引导国内企业避免和合理应对投资风险;搭建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完善政策政务公开、各类信息对称查询,帮助项目与政策、项目与资金、项目与人才的充分对接。资金分配上适度倾向于“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机场、中西部中小型机场的建设项目;改进航线补贴政策,鼓励机场与航空公司培育和构建“一带一路”国际航线网络,鼓励和引导中小型机场航线发展;完善中小机场运营补贴政策,资金分配适度倾向于中西部地区中小机场;二是充分发挥民航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完善机场投资补贴政策,在可考虑制定“一带一路”专项财政补助资金,对于国内企业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海外民航项目投资与经营的初期亏损适度予以财政补贴或低息贷款进行扶持,以帮助企业度过初期难关、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建立和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利用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以及其他可行的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平台,为“一带一路”民航相关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协调各类金融平台,通过贷款、授信、金融租赁等方式,为我国航企在海外航空领域的投资提供金融服务和资金支持。四是强化组织实施。建议政府层面成立协调机构,统筹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及时研究推进相关工作,跟踪、交流和解决民航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OL].新华网, 2015.3.[2] 提升国际竞争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专访民航局副局长王志清[OL].中国民航局网站,2015-09-29.[3] 2016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暨航空安全工作会议召开[OL].中国民航局网站, 2015-12-24.[4] “一带一路”,共创区域发展新局面——李家祥局长讲话[OL].2015年民航发展论坛,北京,2015.6.[5] 中国对外经贸关系与外交布局[J].国际政治科学,2010,1(21),25-48.杨霄.[6]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国民用航空局,2011.4 [7] 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国家统计局,2014.[8] 中国民航统计年鉴[M],中国民用航空局,2004-2014.[9] 李克强在第18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OL],新华网网站,2015.11.[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OL],新华网网站,2015.9.[11] 李克强在第五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上的致辞[OL],新华网网站,2015.11.[12] 张莉,姚津津,胡华清.我国机场布局的阶段性及其布局思路[J], 综合运输,2014(1):21-24.[13] 张莉.我国机场布局对区域地理人口的适应性[J], 综合运输, 2010(11):52-56.[14] 张莉,胡华清,张兵.我国机场布局对区域旅游业发展的适应性分析[J], 综合运输, 2009(09):31-34.[15]张莉,胡华清,张兵,刘雪妮.我国机场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民航管理,2009(8):48-52.[16]赵巍.民航助推“一带一路”立体升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5,33(6):4-5.[17] 张文木.“一带一路”和亚投行的政治意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6(4):204-224.[18] 曹刚,蒋韵尔.东南亚航空市场简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27):252-254.[19] 赵巍.亚太周边国际航空枢纽的竞争格局和发展策略[J].空运商务,2015(11):21-27.[20]王庆云.交通运输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作者单位: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
作者简介:
张莉(1979.10-),湖北荆州人,高级经济师,管理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民航经济研究工作。
第五篇:钓鱼岛在我国国家安全中战略价值1
钓鱼岛在我国国家安全中的战略价值
中国方面多次传唤日本大使,紧接着东海“春晓”油气田谈判延期,禁止稀土外运,同时外交部取消一千日本青年世博会邀请,企业取消了访日行程,甚至日本文艺界明星演唱会都不得不叫停退票,各大城市和地区游行示威,民间反日情绪高涨。气氛异常紧张。原因就是2010年9月8日日本海上自卫队在钓鱼岛附近海域逮捕了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及其14名船员,一时间,中日关系大为紧张。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位于我国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2海里处,距日本琉球群岛约73海里,相隔一条深深的海槽。钓鱼岛列岛系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三个小岛礁组成。至今一直为日本非法占据。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一书中便有关于“钓鱼屿”的记载。甲午战争日本逐渐吞并了钓鱼岛以及附近的岛屿,1943年《开罗宣言》中规定,“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同时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也有所强调,二战结束后中国迅速爆发内战,使双方均无暇顾及从日本收回本该索回的岛礁。给日本顺利获取钓鱼岛中有可乘之机。一直到现在。我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包括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维护海洋权益等。资源,是大国崛起的第一环节,对中国而言,它又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到2010年,国内石油、天然气、铜等多种矿产需长期进口,钓鱼岛周围海域不仅海底石油储量巨大,而且其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日本扩张的策略就是占领岛屿从而获取岛屿拥有的海洋区域。占有钓鱼岛,日本将大大增加专属经济区的管辖范围。日本才可以与中国分划东海大陆架,多约2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并进而攫取东中国海油气资源的一半!这是日本无理强硬坚持钓鱼岛主权归属的首要因素。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钓鱼列岛在我大陆国土的海洋方向,形成一道大陆外缘天然的屏障。如果日本一直侵占钓鱼岛,台湾和我国大陆的东部必将首先受到威胁。日本可以对我国沿海地区和台湾省的军事防御实施抵进侦察与监视,使我方的防御活动陷入被动,对我东部沿海地区的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钓鱼岛的战略价值是重大的,不仅在于岛屿本身7平方公里的主权标志,而且在于其潜在的经济与军事价值。我们必须保卫钓鱼岛的主权所有,绝不能容许日本的染指和霸占合法化,这是我国国家根本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