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课课课目标化教学课题实验方案
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名称:课课目标化教学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应该建立在四个支柱基础上,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四个学会不仅顺应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为我们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职业高中文化课还是属于基础教育,把学会学习作为培养基础学力的核心内容,这是信息科技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所致,学会学习是联结基础学力和发展学力的必然途径,也是为将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此看出,今天的学校再不能为明天培养出“不会学习”的新文盲,现代基础教育必须要树立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以班级上课制的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将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成长和发展。在现实的教师队伍中,有的年老教师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有的中年教师坐享其成,不敢求异创新;有的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照搬套用。导致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课堂教学的一席之地,难以退出教育的历史舞台。
教师在采用“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时,常表现出重教师轻学生,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即教师花大量时间进行知识灌输,学生没有积极思考、质疑、发问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是让学生听讲解、背知识、做题目。久而久之,学生呆若木鸡。有的教师采用放任式上课,无头无尾,就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以致在课堂上出现:有的学生低头打磕睡,因为教师的“陈词滥调”成了他的催眠曲;有的学生抬头看窗外,因为他对教师的枯燥讲解不感兴趣,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有的学生低声细语,因为他在闲时偷乐;有的学生伸手玩手机,因为他没有忘记去追享现代文明;有的学生好象在专心听讲,实际上他心里却有个小世界;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干脆扒在桌上睡大觉,上课与他毫不相干,课堂成了他休息的场所。如此糟糕的课堂情境,与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格格不入。有的教师却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只顾自己念“经书”,弃管学生听不听,铃声一响我迟到,铃声再响我就跑。他们全然不知,教材是学校教育内容的载体,课文只是范例,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通过范例的学习,学会学习与发展,应该重视学生个人群体化,培养学生的能力以适应社会。从此看出,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从生源情况来分析,由于近几年来大学的扩招和高中段教育普及步伐的加快,引发了普通高中的增容和私立高中的崛起,再加之生源总数的减少,职业高中的学生是所有中考升学中倒着往上数的学生。学生在自身的心理上,与录取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同伴相比较,已有莫大的失落感,觉得自己是初中学习阶段的“失败者”。他们急需要成功感。在文化课上,好多职高学生连最基本的文化基础都没有,更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说白了,他们还不会学习,但是,他们选择了职高,职高也选择了他们。
在课堂上,教师面对基础如此薄弱的学生,普遍感到组织教学有困难。按照的学校常规课堂教学,就其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既要顾这个目标,又要顾那个目标,还要顾学生的课堂纪律,老师只怪怨学生不听课、难教,学生只感到上课没有兴趣、听不懂、难学,看似忙忙碌碌,最终是顾此失彼,一无所获。“顾其十指,不如断其九指”,在一堂课内,要达到这些教学目标果然重要,但首先得解决学生“会学习”。
他们三年后同样要成为社会人,需要有一定的能力去面对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选择职业,发展事业。“作为教育,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了,传授获得知识的方法更为重要”。这正适合我们职高学生的要求。从此看出,课堂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做在一时,功在千秋。课堂教学改革包括许多方面,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等,其中首先要看教师,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教学素养的提高。在各种改革方面,最主要的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切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同时研究教学策略。我校领导和教师想为职业教育所想,急为职高学生所急,组织教师学习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习取经,结合学校实际,剖析学生现状,研究讨论,提出“课课目标化”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改革,大胆尝试,努力实践,“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经过二年时间的研究和实践,不断纠正、补充、改进和完善,初步构建起“课课目标化”课堂教学模式,我校在高
一、高
二、高三文化课的课堂教学中全面采用“课课目标化”教学模式。
三、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1.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虎林职业高中高
一、高二年级所有班级的学生。2.课堂教学: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室上课制,一堂课时间为45分钟。
3.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活动相对稳定的基本范型。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理论与实践的结晶。4.“课课目标化”的实质含义:即在一堂课内完成一个总体学习目标,其它的学习活动都将围绕这个学习目标来展开。
5.“课课目标化”教学模式操作程序的描述:教学模式的功能性特点之一是有一套操作程序,便于理解,能让别人模仿、学习并应用到实践中去。“课课目标化”教学模式分五步操作,五步的语言描述依次为“一分钟演讲”、“一个学习目标”、“一次教学检测”、“一句话总结”和“一项预习作业”。
四、研究对象
研究的学科对象为《语文》、《英语》和《数学》的课堂教学。
五、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和实验法。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理论依据
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安排学习内容、时间,指导学习的方法等,并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教师主导下才能巩固。
2.“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统一”的心理发展观。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依赖性由强到弱发展,独立性则由弱到强发展。独立性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增强,希望自己独立学习,管理自己,我长大了的感觉。依赖性表现为自我认识能力不够成熟,自我评价及控制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独立性,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同时加以正确引导,逐步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性。
3.“学会学习”的学习观。当今知识激增,更新速度加快,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内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
(二)指导思想
树立“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当导演,学生唱主角,把学生推向课堂前台,教师后退到幕后。教师把课堂的部分时间用在指导学生学习和检查上,坚决打破“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听说读写是语文、英语教学中的关键,对于职高学生以听说尤其重要,课堂教学应紧紧围绕这一关键开展教学改革,课文只是一个范例,让学生从范例中学到方法和培养能力,而不只是范例中的知识。
(三)学习目标
转变教学目标的观念是改革教学模式的指挥棒。“课课目标化”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发展能力,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导,先学后教的思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的提法和描述上一律采用“学习目标”。平常说惯的“教学目标”有先教后学的思想。“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前者的思想观念已跃进了一大步。
(四)条件
教学模式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发挥效力,最关键的条件因素是教师和学生。教师要彻底改变观念,学生要积极配合,教师事先向学生及学生家长做好宣传工作,让学生及家长正确理解课堂教改的意义,让学生明确在课堂上,我要做什么?教师要做什么?合理取舍教材内容,合理安排学与教的时间,每位教师配备小黑板等。
(五)操作程序
第一步:一分钟演讲。约3分钟。
学生演讲由教师事先安排,这种说话训练也可以是对话、朗读、情景表演、课文复述等,先由学生点评,后教师可作简单的补充,多使用肯定、鼓励语气。
第二步:一个学习目标。约25分钟。
①教师揭示本堂课的课题和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约1分钟
板书课题;特别提醒学生在本堂课内要求完成一个的学习目标,并讲清楚要求学生掌握什么、理解什么、了解什么,以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努力完成任务。顺便询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②教师安排学生活动及提出活动的方法和要求。约1分钟。
学生活动主要是自学范文、范例、例题,也可以是默写单词、朗读生词、表演等,教师必须给学生明确的提纲、范围、时间和采用的方法及方法指导,如自学思考题、讨论题,第几段到第几段,几分钟,略读、精读、四人小组讨论,怎么样默读等。
③学生开始活动。约13分钟。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参与、督促活动,尤其注重对中差生的指导。
如内容较多可以安排成二次或三次小活动循环进行,但每次小活动必
须要有具体小目标和小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④学生活动情况反馈和教师讲解。约10分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先请学生回答,教师再纠正、补充完善。针对我校学生不习惯主动发言的特点,可以指定中差生发言,可以让学生坐着随口发言或回答问题。
教师讲解课文主要知识点,重点及难点,能力培养着眼点。
第三步:一次教学检测。约12分钟。
可以用课堂同步练习、事先出好的测验题或当堂提问来检查学习效果,巩固本堂课的知识。学生做课堂练习时教师要巡视指导、及时评改。
第四步:一句话总结。约4分钟。
讲课要讲究结尾艺术,回归知识,放飞心灵。本堂课所学的内容,如课文内容、知识要点、知识应用、单词巧记、语法结构、解题技巧,公式应用、题型归类、问题联想、感想体会等等,先让学生各自浓缩概括,再请几位学生分别用一句或几句简明的话来总结或点评,达到归纳要点,画龙点睛、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
第五步:一项预习作业。约1分钟。
结合下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布置一项课外预习作业,如自习课文、单词查阅、例题分析、演讲准备等。这一环节相当重要,关系到下一堂课的教学成败,教师一定要布置好该作业。
(六)教学策略
“课课目标化”教学模式除了有一定的操作程序外,还必须注重教学策略,不然,模式只是一个空框架,流于外表形式,没有实质内容,就不能完成学习目标。所以教学策略应围绕学习目标来操作。
1.保证学生演讲成功,口才训练见效:演讲题目在上一堂课结束时就出好,由教师出也可由学生出,但主题应该与本堂课内容有关,便于本堂课的导入。指定学生写好演讲稿,课前要批阅过。教师应另抽时间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次演讲和点评指导,如何写好演讲稿,注意演讲的艺术和效果,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点评等。不能用“好、中、差”等笼统的言语来点评。
2.确定学习目标:目标的描述必须清晰具体,下面也可以再有几个小目标。目标定位不能太高,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控制在“跳一跳,摘得到”的水平,不要认为一堂课完成一个目标太少了,实际上对于我们的职高生来说,能真正完成一个目标已差不多了,让学生有成功感,以激发学习兴趣。
3.教材处理:一堂课的内容不能太多,根据学习目标进行适当取舍或重组。
4.教学组织形式:全班集体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交叉进行为学生的学习、交流和探索活动提供良好的氛围。
5.教学方案:简称教案。课前必须准备一份详细的教案,教案主体部分可划分为左侧的“内容”栏和右侧的“方法”栏,针对每一步操作,在“内容”栏写明做些什么,在“方法”栏中写明采取怎样的组织形式,学生和教师要做的事,尽量预测可能会出现的事,做到有备无患。
6.重视预习作业:紧扣下一堂课的学习目标,布置下一堂课的预习作业,非常重要,切不可忽视,这是下一堂课成功的关键。预习作业成绩要具体可见,可以出几个提纲、准备几个问题,最好以作业的形式布置,在下一堂前收上来批一下。像数学课不需要演讲,可利用这3分钟的演讲时间检查预习作业,也促进学生养成果外自学的好习惯。
7.自学和讨论的指导:我校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几乎没有自学能力,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在开始阶段必须降低要求,逐步提高。有必要进行几次自学方法和讨论方法的培训指导,需要有耐心,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然会半途而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有效地运用这个教学模式。
(七)评价
“课课目标化”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四个:
1.从课堂组织形式上评价:一个“动”字贯彻课堂的始终。从学生一分钟演讲、学生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到学生一句话总结,给了学生个体展现的机会;一个学习活动和一次教学检测,给了学生集体学习的机会,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交替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性好,每个学生都得抬起头来,嘴、眼、手、脑都得动起来,没有闲谈睡觉的机会,从而真正让课堂气氛活起来。活跃的课堂气氛是完成学习目标的第一保证。
2.从学习目标上评价:在课前已布置了一项由学生自己安排时间的预习作业,在课堂上安排了一个最长时间段(约12分钟)的学生群体自学、讨论活动,次长时间段(约10分钟)的学生活动情况反馈和第三长时间段(约8分钟)的教学检测活动,共约30分钟,加课外自学,为实现一个学习目标,学会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和落实到位的有效措施。
3.从教学观念上评价:除了第二步教师需要展示学习目标,提出活动方法和要求,第五步布置预习作业(共约3分钟)外,其它过程都是学生学在先,教师的教在后;学生在前台,教师在后台;学生讲、学、问、练的时间长(约30分钟),教师讲的时间短(约10分钟),使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无处显身。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
4.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能力上评价:让学生通过自学去发现疑难问题,并敢于质疑,主动寻找答案,因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大大提高。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七、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课课目标化”课堂教学模式属于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学导教学模式类型。学导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体系,它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辩证统一。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亲自动眼、动嘴、动手和动脑的学习过程,既学到知识,发展智力,又学会学习、培养能力。
学导教学模式在中国初中、普通高中实际教学过程已有采用,模式常表现为:自学——指导式。自学——指导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提出要求——开展自学——讨论启发——练习运用——及时评价——系统小结。运用该模式时,教师一般要设计出要求明确的自学提纲或学习目标,提供必备的参考书和词典等学习辅助工具,同时学生要具有一定阅读能力。
江苏省泰兴市洋思初中,基于学导教学模式,结合本校实际,成功地创立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新的教学模式,创出一流的教育业绩。它的基本步骤如下:揭示教学目标——自学前的指导——自学——后教——当堂训练。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遵循着一条明线——学生自学和练习,一条暗线——教师适时的和必要的指导;体现“学”、“教”、“练”三者的交替循环使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指导作用的双向融合,真正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自己获得信息,掌握技能,增强能力的过程。
杭州市美术职高毛周根老师,针对当前职高学生基础差、能力差、自卑心理强的特点,在实践中已摸索出适合职高课堂教学的“抬头教学”模式,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形象直观、深入浅出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抬起头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但是,如何基于学导教学模式,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适合职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相当差的特点,从而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对这方面的研究至今还很少。我校创设“一课一得”教学模式,以文化课为突破口进行课堂教改,深入研究,不断实践,力求改变课堂局面,提高教学效果。
八、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我校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于2000年初成立了课堂教学改革小组,努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学习新课改,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同时,注重老中青年教师的帮扶互助,在蓝青工程活动中老教师热情帮助青年教师,共同研究教材教法。每一次的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大家积
极参与,从集体备课到集体评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家收获颇丰。
我校把“课课目标化”课堂教学模式定为重点教改课题,有学校领导直接参与,有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组织指导与实施,有教学经验丰富和责任性强的任课教师参加,花二年的时间进行专题研究和实践。
九、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4——2011/8)。确定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研究策略。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及计划,组内成员明确分工。
2.实施阶段(2011/9——2013/6)。各种原始数据的测量和积累工作。3.总结阶段(2013/7——2015/12)。对课题组负责人及成员合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十、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的主体报告,附相关的优秀教案、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体会。
虎林市文化课课题组
第二篇:课题实验方案
《如何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
课题实验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国内外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个焦点和难点问题。目前针对这一课题国内外都在开展研究探索,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如美国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目标中都增加了创新目标,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创新教育的发展。我国近几年结合中学课程改革的实践很多学者都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在此课题研究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丰富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并用于指导各学科教学实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对于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课题研究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意识对于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灵活性、新颖性的思维活动,它既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又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综合。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播、掌握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才能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又关系到中学生能否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一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是科学发展观及素质教育理论、创新学习理论。围绕中学生各学科教学改革实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坚持一切从中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其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等现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着力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和超越,勇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使学生在不断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的基础上,创新意识不断得到激发,创造潜能不断得到挖掘,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课题研究方法及过程
1、研究方法:立足于目前中学生实际,提出相关研究问题、研究目标、形式和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按研究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研究实验活动。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获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最终结题。
2、研究的步骤: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年,自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按计划分为准备与培训、实验与研究、总结成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与培训(自2008年7月至2008年10月)(1)组成课题小组,确定研究方向,明确分工。(2)制定详细具体一的课题研究方案。(3)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资料。
(4)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内容,开展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与研究(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1月)(1)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研究。在中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2)课题组成员每月举行一次小型座谈会,做项目阶段性的研究分析,不断调整方案,完善过程,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实验成果,指导教学实践(自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
(1)整理加工全部教学实践材料和阶段性的成果。(2)尝试将研究理论成果推广指导教学,达到研究的目标。(3)课题组撰写经验论文。
四、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1、课题组成员及其它分工为:
吴宝明
男
38岁
中学高级
课题总负责人 陈
超
女
30岁
中学一级
负责资料收集、打印 武
平
女
34岁
中学一级
负责教学实验
仇丽鹏
女
40岁
中学一级
负责组织协调、会议召集、记录
姚智鑫
女
34岁
中学一级
负责教学实验
2、研究经费及保障
本研究课题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所需人力、物力和经费确保及其足额到位。
第三篇:课题实验方案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实验与研究》
实
验
方
案
海丰县陶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已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既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也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学其他知识的学习: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树立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学生在计算方面所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学生的计算能力不高,由于计算错误,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特别是近几年来,我镇六年级数学毕业检测的成绩逐年下降,纵观一份毕业检测的数学试卷,单纯计算一大题就安排30分以上,第1页(共7页)
相当部分的学生得分都在15分以下。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有主观的因素(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影响的因素等),我所在的陶河镇的各小学都属农村小学,近几年在我国加大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进城成风,陶河镇也在所难免,造成学校规模越来越小,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大不如前,农村的留守儿童也对学生的学习情绪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有教师平时教学的因素。
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我们提出了“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实验与研究”这个课题。希望以此课题为突破口,跟随新课标的深化实施,我们面对21世纪的小学生,教学也要与时俱进需要,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计算教学方面应寻求创新,力求有新的突破。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找学生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然后对症下药,排除学生学习的不利因素。使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互统一,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毅力和意志。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出造成学生计算失误的原因及存在的心理障碍,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培养学生在计算上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准确率以及计算的灵活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努力营造学生喜欢的数学计算课堂。在创造性的开发学习资源、设计情景及教研的过程中实现教师专业的自我成长。在教师中形成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教研精神。
第2页(共7页)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应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计算。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所学内容的特点,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以便逐步实现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因此,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基础和年龄特征出发,投其所好,使他们主动地得到发展。
3、差异性原则。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我们要尊重这个差异,为学生自由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4、激励性原则。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强大的、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以极高的热情进行学习,并积极引导他们向某一方面发展。这是挖掘学生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加速人才培养的关键。
5、趣味性原则。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学生对该知识感兴趣,他就学得认真,做得用心,因此,在设计教学时,要符合学生特点,要有趣、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如下:
1、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习惯影响的分析研究。
第3页(共7页)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自身生理、家庭和社会等因素。
2、利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
有关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广泛分布于小学数学的各册教材中,要求每位数学教师必须熟悉各册教材的教学要求,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年龄特征以及知识基础精心设计教案,灵活调控教学过程。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寻找能够提高学生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等策略。
3.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
探索在新课程标准下以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和速度的指导为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深入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实地调查,寻找错误的原因。
2、文献研究法: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来研究分析。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错例和课例的分析,找到问题的实质,研究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同时找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有借鉴价值的先进经验,宣传推广,为提高计算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提供帮助。
4、行动研究法: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在调研中发现问题,针对问题研究对策;开展教学研究课比赛,给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
第4页(共7页)
5、经验总结法。搜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总结、分析课题研究的经验,形成课题研究论文(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措施:
1、加强计算教学,上好新授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透彻理解算理掌握法则。实录计算教学实验课堂教学案例,依照新课程理论对案例进行剖析。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认真审题、分析、自觉检查验算和独立纠正错误的良好习惯。
3、开展教学研究反思和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教师日常教学中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积累教学成功的案例。
4、收集错题类型,做到对症下药。每堂新授课可以加入前一天作业中的易错处,让学生改错。几节新授课后,在练习课中安排一节专门以改错类型的课,以巩固、运用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准确掌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实验周期为一年,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2年10月至2012年11月。主要组织理论学习,确立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制订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12年11月至2013年5月。课题研究和实验过程。
1、深入了解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及其计算能力差的根源。
2、召开研讨会,对学生存在的计算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
3、开展实验课,邀请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吕崇平老师等专家指导。
第5页(共7页)
4、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课题实践活动,实验现状分析调查,进行实验操作,反复进行探究活动操作,积累资料。
5、召开经验交流会,进行阶段性的成果总结,将优秀课例、教案、论文。
第三阶段:2013年5月至2013年7月。收集、整理实验资料,总结及撰写实验报告、心得体会、论文。课题组写出全程报告和收集有关数据、教案、课例、体会、论文向上汇报,注重“理论——实践——理论”的升华过程。
七、课题研究达到的预期成果
1、教师探索“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研究”教学模式的论文2-4篇,分段总结并努力将成果发表于各级报刊上。
2、开展现场教学活动,请专家、同仁指导,写出优秀课例及教案。
3、分阶段形成阶段实验报告和终期实验报告,写出阶段性实验报告和实验总结。
4、请有关科研单位对课题进行结题评估,并把教学经验推广。
八、课题组织机构及其分工
1、课题实验领导小组
组长:林少粒 副组长:陈鸿标 陈可亲 成员:黄伟庆 刘克引 邓怀强
2、课题实验工作指导
吕崇平(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陈源德(海丰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3、课题研究负责人:陈鸿标(组织课题组实验教师开展理论学习;组织开展课题实验研究;组织课题组做好阶段小结及各阶段性评价;组织实验教师撰写论文、案例,总结经验,撰写实验报告)。
第6页(共7页)
4、课题研究成员:陈鸿标、邓怀强、黄杰锦、刘克东、刘克专、刘惠雪、吕伟成、李赛贤(认真学习课题相关的理论;做好学情调查、分析;开展实验研究;做好各阶段的实验小结,撰写案例、论文)。
九、课题研究实验经费
本课题估计需要的经费不多,由主持人所在的学校自筹。
海丰县陶河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2012年10月30日
第7页(共7页)
第四篇:英语课题实验方案
《激学、导学、会学》英语
实验课题方案
揭东县玉窖镇桥头小学英语教研组
2009年9月
玉窖镇桥头小学英语教研组
实验课题方案
一、课题名称:激学、导学、会学。
二、实验范围及规模:
实验班级:五年级一个班41人,三年级一个班38人。
对照班级:五年级一个班33人。
普通班:四年级二个班。
三、实验期限:2009年9月至2012年7月
四、研究内容及实验目的:
研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如何创设科学的教学技巧并设计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引导学生学好英语。目的在于突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一个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英语,应用英语,享受英语。做到想说、会说、乐说。
五、实验理论依据及原则:
依据《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课标》指出:“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原则:兴趣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参与性原则。
六、实验方法及步骤: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适时地开展课题组的信息交流。
(二)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按照《激学、导学、会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改革的新理念,得用实物、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英语的欲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力求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收获。
(三)组织常规的课外活动。组织各种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English, I can do”为活动主题,有计划地进行竞赛、表演、歌吟唱等活动,以提高、巩固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让英语慢慢地走进孩子的生活,使他们想说、敢说、会说、乐说。
七、实验工作制度:
学校组织了有一定英语教学经验的行政领导和科任老师共4人组成课研小组,制定定期的课研交流的制度(每半学期一小结,每一学期一总结,每学年进行全面总结),制订每小阶段的教学教研计划,开展小组内听评课经常化制度,通过考核分析、对照、总结、提高等制度规范活动过程。
第五篇:学校课题实验方案
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以教学方式改革为载体——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实验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新世纪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
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改革潮流之中,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改革是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行的,是对课程改革的呼应。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就成为了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而教学过程也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和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为使我校的教学改革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为使我们的教学模式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为更好地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拟开展“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以教学方式改革为载体,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发展”,仅仅是指通过各种考试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增加或熟练。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人的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为了充分发挥课程之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本课题坚持全面发展的观点,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以教学方式改革为载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点,从课程的创造与开发、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新型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展开具体的研究工作,以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从而最终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三、研究目标㈠、教师发展目标
1、让教师提高素质,发展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2、让教师更新观念,发展为课程的建议者和开发者。
3、让教师转变角色,发展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学生人生的引路人。㈡、学生发展目标
1、转变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兴趣。
2、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㈢、教学模式发展目标
1、通过教学,实现课程的创生与开发。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2、让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视探究、选择、创造,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正确世界观的逐步形成。
4、建立评价项目多元、评价方式多样、重视教学过程、促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四、研究内容
1、如何以教师为本,促进教师的发展。具体内容有:改变观念、增强能力,提高教师素质;如何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以教师为本”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作用;如何评价教师等。
2、如何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内容有:如何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何评价学生等。
3、如何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具体内容有:教学要关注人(包括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建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体现尊重、民主、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反思等。
五、研究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课题着眼于教师的发展,特别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2、全面性原则: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本课题研究既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重视学生三个维度的全面发展。
3、综合性原则:在各学科中综合开展课题的研究,强调学科间融合、课内外沟通、校内外联系,引导学生综合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4、体验性原则: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
5、实践性原则:以教学实践为基础开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有目的地为儿童创建实践的最根本途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认识、理解和发展。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案例研究法。
4、观察比较法。
5、经验总结法。
七、研究措施㈠、成立课题组,组织、管理好研究队伍,制定好研究实验方案,并对方案的实施进行调控,及时总结研究成果,确保课题研究正确、有效地开展。课题负责人:季宏伟课题组成员:邹敏艳、孟建东、高敏、罗品、马莉、麦霜叶、马建国、张旻翔、缪一平。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1、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理论,重点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等指导性文件,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2、加大经费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课题组教师,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可采用自学、集中学、讲座、录像、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
3、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反馈检查情况。㈢、加强课题研究,让课题研究深入课堂。
1、形成课题研究的氛围。由校长亲自承担学校的主课题,定期撰写阶段报告书,课题组成员和相关教师全员参与,积极探讨,形成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加快课题的研究进程。
2、围绕课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教研科研不分家,使课题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课题研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㈣、及时总结,落实奖励措施,调动教师的教科研激情。
1、组织教师围绕课题,参加教案评比和教学评比活动;及时总结经验成果,撰写论文和教学反思。
2、发挥集体的智慧,加强集体研究和讨论,精心设计实验课、公开课的教案,推出优质课,培养优秀教师。
3、采用激励机制,对教科研工作的优秀者,对教科研卓有成效的教师落实奖励措施,更好地调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激情。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3年3月——2003年8月)组织学习新课标;选题、讨论并制定、完善课题方案;填写课题申请书。
2、中期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6年6月)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积累资料,形成中期成果;动态管理计划的实施,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充实。
3、后期总结阶段:(2006年7月——2007年1月)全面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展示研究成果。
九、预期研究成果有质量的教学实践课、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反映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和其它一些研究成果资料。**市**中心小学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