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避免脱口而出的语言暴力!

时间:2019-05-14 16:4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孩子要避免脱口而出的语言暴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孩子要避免脱口而出的语言暴力!》。

第一篇:教育孩子要避免脱口而出的语言暴力!

教育孩子要避免脱口而出的语言暴力!

大家都在谈论教育孩子的问题,很多家长在孩子出问题之后甚至会心生怨恨,自己从来不打孩子,为什么孩子还要做出这样伤害自己心的事情呢?是的,可能棍棒暴力你没有使用过,可是“语言暴力”呢,往往家长们都会脱口而出,即使你无心,但“恶语伤人六月寒”!

前两天在钱江晚报上,看到一则很令人痛心的新闻。

一个15岁的孩子,留下遗书离家出走,永别了人世。

遗书中的内容让很多人都沉默良久,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

“老爸老妈,我死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成绩差的太多了,不可能考上高中的,我也不想再给你们增加负担了。”

“如果我还听得进课的话,我会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的,可是我不行,我不愿意做啃老的人,也不愿做一个社会上的败类,所以我选择死。”

“我知道,你们会说我没用,没错,我是很没用,但是所有的苦,我都放在心里,不愿意在你们面前表露出来,我只以一个乐观的样子面对你们,但实际上,我的内心一直在告诉我“你是个没用的人,这么胆小,永远成不了大气。”

”我的尸体火化吧。骨灰要么随风而散,要么埋在山顶,让我可以天天看风景。“

字数不多,却字字沉重。也不禁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反思,我们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该如何教育我们的孩子?

脱口而出的语言暴力

真的会让孩子很受伤

我们不难推断,这个15岁的孩子,一定经常听到“你真的很没用”,“你学习不好,将来就是社会上的败类”,“你这个样子对得起谁?”这样的话。

我们也不难推断,说出这些话的,正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可能是孩子的父母,也可能是孩子的老师,同学、朋友。

看到这则新闻的一瞬间,我想到了我的小侄女梦梦。我一个远房二嫂家的孩子。

“恨铁不成钢”是我这位远房二嫂的口头语。

梦梦今年才上初二,但听这句话却听了有六七年了。

每次走亲戚都能听到二嫂对孩子的抱怨,从没有积极表现,没被老师选中参加各类竞赛,说到没有考进全班前5名。从“我这么要强的人,怎么生了这么个不争气的女儿”,说到“恨铁不成钢,有劲使不上”。

很少听到过夸奖,基本都是在数落孩子的各种缺点和不足。几乎这个15岁的少年提到过的话,梦梦都听到过。

至于为什么会对自己最爱的孩子说这样的话,我这位二嫂的回答应该也是有代表性的:这么说她是为了逼她上进,是为了她将来好啊……

孩子最大的挫折

就是来自亲人的否定

有句话叫做“可怜天下父母心”。绝大多数为人父母者,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的。但是这种“好”,需要让孩子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而不是用暴力或者语音暴力强行施加。

就像《爱与勇气》中所言的:“暴力,不论是精神上或是肉体上,形成的结果就像是对一个人施行长时间的诅咒,这种诅咒使人远离了内在柔软的地方,因而产生严重的后遗症。”

我曾接触过一个90后的小姑娘,总是怯生生的,说话非常谨慎,很少在会议上或者讨论中发言,也不喜欢跟同事们交流,总是喜欢一个人呆着。

后来渐渐熟络起来,才发现她其实很有想法,并且条理清晰。就问她为什么平时说话那么少呢?

小姑娘说,是因为小时候每次稍微说错话了,爸爸妈妈都会很严厉的骂她。

有时候说她“太闹腾了,说起话来没完,怎么没个消停时候”,有时候说她“不懂就别胡说”等等等等。

后来她就觉得说话是件特别累的事情,而且如果说的不对的话,特别丢脸。与其这样还不如不说。渐渐的也就不怎么说话了。

我特别能够理解这个小姑娘,因为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

小时候很爱唱歌,但是因为我妈妈每次都喜欢说“怎么唱歌跟说话似的”,“你唱的这都是什么?也没有个调啊”,“这孩子是公鸭嗓吧”……

所以我也渐渐失去了对唱歌的兴趣,从来不肯在大家面前唱歌,去ktv也喜欢负责点歌、切歌这些工作。

这些可能是很多父母一辈子都不会知道的事情,或者即使知道了,父母辈的人也并不会承认,“一句话嘛,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影响,还是你们自己承受能力不行。”

但是这种影响真的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几乎就是他的整个世界。父母对他的态度,就是整个世界对他的态度。

所以当父母亲经常否定他、甚至羞辱他、嘲笑他的时候,他的挫败感是巨大的,并且是无法言说的。而当这种挫败感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影响到他的生活轨迹,甚至可能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逼孩子学习没有错

方法不对才是错

对于绝大多数父母来说,接受孩子的缺点和不足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特别是当周围的孩子们都比自己家孩子优秀的时候,很难克制住内心的情绪。

再加上现在的竞争如此的激烈,成绩好代表机会多,大学好代表平台广。身为父母,去逼迫孩子适应残酷的竞争,去督促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些都没有错。

孩子们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不是出在父母们的想法上,更多的是出在父母教育的方法上。

就像同样是为家人准备一日三餐的主妇,如果家人的态度是友善的,会道谢道辛苦,会有理有据的提出改进意见,那么这位主妇多半是容光焕发的,这个家也跟着充满温情。

如果家人的态度是挑剔的,总是嫌弃菜咸了淡了,油多了少了,没有街边餐馆做的好。那么这位主妇多半是脾气暴躁的,喜爱抱怨的,整个家也跟着暗淡无光。

孩子们的学习也是一样,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激将法或者挫折教育法。而是来自家人的信任和指引。

龙应台对儿子说,我要你用功读书,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这就是很好的指引。

只有当孩子感觉到,父亲父母是真心爱他的,并且这份爱不会因为他的成绩好坏而改变的时候,孩子才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而只有带着这份安全感和幸福感去学习的时候,孩子才会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听得进去你的管教,才能发掘得出自己的潜能。

至于说我们做家长的和做孩子的,一起努力过之后,结果是学业有成,还是依旧落后于人,都只是生命中的一个过程和回忆而已。

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接受他努力之后的所有结果。

永远别满嘴说爱,却面目狰狞。永远别把分数,凌驾于孩子是身心健康之上。永远别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爱是有条件的,如果他达不到你的要求,你会宁愿没有他这样的孩子。别因为自己的一时口快,让孩子赔上了自己的幸福,甚至,自己的一生。

第二篇:面试中要避免的肢体语言

应聘者在面试中用错肢体语言,很可能会让招聘官以为他对这份工作并不很上心,或有意想隐瞒些什么,从而导致面试无果而终。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有四个有关肢体语言的要点是作为应聘者的你应该注意的。

一、保持适当的眼神接触。无论是过少的眼神接触,还是过多的眼神接触,都会影响招聘官对你的看法。在人力资源专业人士看来,如果你在被问到某个问题时,避免与他进行眼神接触,可能意味着你的回答中有不诚实的成分。而如果你一直目不转睛地直视着他,又会让人觉得极不自在。

二、不要坐立不安。一方面,坐立不安表明你比较紧张,招聘官会想:“你连面试中的这点压力都处理不好,以后还能处理好工作中的压力吗?”另一方面,你在坐立不安时出现的一些肢体动作,也会影响和分散招聘官的注意力。

三、坐要有坐姿,站要有站姿,始终保持自信。无论是站还是坐,一副懒洋洋的姿态在招聘官看来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四、不要使用“封闭式”的肢体语言。双手交叉抱在胸前或者拳头紧握这样的动作,就是“封闭式”的肢体语言,它们传达的是防御和紧张的信息。

第三篇:教育要呵护孩子心灵

教育要呵护孩子心灵

广州市妇联近日发布的《广州市反家庭暴力情况研究报告》显示,社会公众对家暴的危害性认识仍有不足,超过六成被访者认为打孩子不是家暴。对家庭暴力存在认知误区的人们,一次又一次成为伤害事件的主角。

在许多家长看来,“收拾”不听话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殊不知,家庭暴力不仅带给孩子身体上的伤害,还给他们留下难以消弭的精神创伤。忽视孩子主体性,将孩子看成一个“欠管教”的客体,这种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教育观念,说到底就是教育功利化、工具化的产物。卢梭曾经说,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一些习惯替子女做主的家长,需要从“暴力育人”走向“爱的教育”。

要实现“天经地义”到“一次都不能有”的转变,固然需要家长们价值排序的更新,也离不开坚实的制度支撑和社会支持。一方面,要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落到实处,发挥制度应有的效力;另一方面,全社会要塑造对家庭暴力“零容忍”的态度,对“打孩子”坚决说不、果断喊停。只有将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孩子们才会免除“家暴之痛”.

第四篇:家庭的语言暴力

家长最伤害孩子的话 潜伏在家庭的语言暴力

不知道以下的声音你是否熟悉—— 父母之间相互指责

“你怎么这么没眼力劲儿,没看见被没叠,地没擦呀?你说你,一个大男人成天待在家里,有什么出息?一瞅你我就来气,外面不成,回家也不干呀?你说,我哪儿指得上你……”

“怎么了,又喝酒了吧?你说你跟你那帮狐朋狗友成天混在一起有什么出息?我看着他们没一个顺眼的,你呀,这辈子算没什么指望了!”

“就不爱跟你回去,一看见你爸妈我就来气,上次我就嫌有一道菜不好吃,这下他倒没完了,唠叨了那么多,你爸还添油加醋,哦,来你们家我就是受气的呀?”

“哪儿那么多废话呀?!”

“我就讨厌你成天挞拉个脸,跟谁欠了你似的,有话就说,有屁快放!”

——母亲:“你成天就知道自己的工作,从来不管儿子,现在他几门功课不及格了。”

——父亲:“养这个家容易吗?我没日没夜地忙,为了什么?叫你少打打牌,多管管儿子,一上牌桌就下不来。”

——儿子:“别吵了!你们看看人家的爸爸、妈妈,谁像你们只照顾自己!我不及格就是你们害的!”……

这些语句体现出一个共同特征——指责和埋怨从而形成“家庭相互指责黑三角”。在这样一个“黑三角”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指责对象,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欢而散。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就越是沉闷或紧张,危机四伏。对子女来说,更会形成一种只知道埋怨外界的人格特点。

宋老师特别提醒家长:要学会让孩子说话、听孩子说话、理解孩子说话。许多家庭教育问题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家长通过“随口乱说话”传递出来的。所以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话不要乱说如:

侮辱讽刺型语言暴力的施暴者通常会对施暴对象使用一些蔑视、侮辱、讽刺性的话语,他们的本意是希望以此激起孩子的羞耻心,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典型的话语如:(1)你简直是个废物/饭桶/白痴!

(2)你可真行/真不简单/真厉害!(用其反语义)(3)你这个无用的东西/不孝顺的孩子!!(4)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就是不长记性,你的脑袋长到屁股了去了吧?

但事实上,这种类型的语言暴力对施暴对象的伤害最为严重,矛头直指施暴对象的自尊}L}和人格,从最本质的层面对施暴对象造成伤害,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受到这种语言暴力以后,激起的却是施暴对象对自我和他人的敌意,而且会产生自我谴责、自暴自弃或以过激行动反抗、抵制教育,严重影响了施暴对象的心理健康。

贬低压抑型有些施暴者面对施暴对象时,其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常常用贬低、压抑方式发泄对施暴对象的不满,尤其是在批评的过程中,总爱加用“从来”、“每次”、“总是”等夸大的字眼来表示全面而彻底的否定。典型话语:

(1)你根本不是读书/画画/弹钢琴的料!

(2)你要是能考上大学/重点班/研究生,太阳从西边出来!(3)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你更笨的了!

这样做的后果,会让施暴对象形成一种低能力的知觉,而且很容易泛化使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得了,长大以后也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从而产生自卑的心理。这种施暴者带给施暴对象的无能力感会毁掉其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信心。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经常会在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中对孩子施加语言暴力,典型话语如:“你们班的某某同学都不学习比你考得好,看来你就是不行!”“某某人都是个弱智,人家还会这些题目呢,你怎么就不会?我看你比弱智都傻!”等等。利用身边的孩子进行比较从而对自己的孩子造成贬低压抑,比单纯地进行贬低压抑更能打击孩子的情绪,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因为这种方式一般是找一个在某方面在这个小区或者班级已经很差的孩子来进行比较,自己的孩子本身已经认同了对方的低评价,而家长对其进行的更低评价会让他们产生自己是最差的这种感觉,长期这样做就会让孩子彻底从内心丧失了在某方面赶超的希望,从而造成终身的伤害。

因此,施暴者对施暴对象的这种武断而粗鲁的态度,会给孩子或学生的生命首先涂抹上了一层沉重的“黑色”。

威胁恐吓型有些施暴者常用威胁性的话语恐吓施暴对象,尤其是对于一些年纪很小、对语言缺乏判断力的幼小孩子。典型话语:

(1)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便好了。

(2)告诉你,你再不听话/再不睡觉/下次再考成这样,我就不要你了。(3)做不完作业,不许吃饭、不许睡觉!

如果施暴对象只是偶然听到父母讲这类话,精神压力会很快解除,对孩子的危害比较轻;但是,如果父母的语言习惯很难改变,常常是在教育过程中已习惯于使用这类威胁性的语言,这就会使孩子的心理形成长期的压力,产生担惊受怕的情绪,不敢积极地行动,对其生命潜能产生了终身压抑,将来面临单位的上级、权势部门等等也会产生精神压力和主观上的害怕情绪,将会严重影响其将来的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

抱怨哀求型施暴者面对施暴对象犯错误时,通常会表现出消极无力的心态来,尤其是一些在施暴者看来无可奈何的错误。典型话语如:(1)求求你别这样行吗!

(2)求你让我们省点心好不好?

(3)我走/求你转个学,行不行?我实在教不了你了!(4)你太不懂事了,太不听话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倒霉鬼?!(5)妈妈打你,都是为了好!

(6)妈妈生你的时候,别提多受罪了,差点儿要了我的命!

(7)这孩子就这样,什么都听不进去,还跟我撒谎,你说,我养他/她有什么用?

这类话语对施暴对象的心灵具有很强的杀伤力。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中,这类情况相当多见。我们认为,这类语言在当时或许能够起到一点作用,尤其是对已懂事的孩子,但施暴对象难以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因而无法发自内,L}地对父母或者老师表达自己的歉疚,这会让施暴对象体验到一种无力量感,无法知道以后的努力方向在哪里。

强迫关怀型这种类型的语言暴力主要发生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目前,我国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尤其是在城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表现为时时刻刻都要用语言将孩子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时时处处让孩子听自己的话,从而使孩子失去了主体性和自我选择的权利。父母用自己的理性干预孩子自然发展,依其经验、理念去建立孩子的生活,用自己的意愿去控制孩子的发展方向,剥夺了孩子切身体验生活的权利,将来孩子步入社会会难以真正独立。

——“反正我尽到我的责任了,你爱学不学!”有这么一句话,前面所有的教育都白搭了!孩子可能反而在心里反弹一句:“我就不学了!看你把我怎么着!”

——有的母亲批评了孩子之后叹口气:“哎,都怪你妈命不好哦!”这下孩子更有借口了。

——有的父亲教育完孩子说一句:“看你这个样子,不成器的东西!”

另外,类似的话还有:“爱管闲事”、“傻瓜”、“没用的东西”、“去,上一边去,快点。”“我没有时间带你去玩,有玩的时间多学习一下行不行?”“你长大不会有出息的。”“我再也不想看见你了,你怎么这么烦?……”这些话都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教育的结果适得其反。

七成家庭存在子女成长问题

据统计显示,约有73%的中国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子女成长问题。而不善于与孩子对话,是中国近3亿家庭所共有的问题。家长与孩子对话的结果往往是“噎死孩子、憋死孩子、急死孩子、吓死孩子”。子女大量的心理问题就源于父母不恰当的语言表达以及因此而生的误解与矛盾,并且在持续的“语言软暴力”环境中,这些心理问题被延续、固化甚至激化。

代沟问题应引起家长重视

为解决教育的代沟问题,宋承昊说,采用″情感牵引教育法″能够改善并促进沟通。他以曾辅导过的案例进行分析,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有时候,“无声胜有声”式的教育更有感染力和影响力。换句话来说,对孩子怎样说、说什么,这是沟通的重点。而只有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灵沟通,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而且家长应该积极看待教育问题,并把教育孩子看成是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成长机会。情感牵引教育法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不让孩子形成任何不良的情绪习惯,要让孩子保持心情轻松,心态平和,随时都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眼前的行动中去。这就意味着在家庭教育中,有时无声言语胜过有声说教,教育不在于话的多少,关键在于说出的话能否对孩子的内心真正产生影响。近年来,宋承昊按照“情感牵引教育法”已为近十万名大、中、小学生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心理辅导,为近千个家庭提供了心理咨询。宋老师总结说:“家长对孩子说话,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

受到各种各样的“语言伤害”以后,施暴对象会显出多方面的变化。语言暴力对孩子最常见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学习成绩下降。受到“语言伤害”的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会不能集中精力,出现精神恍惚的状态,进而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受到语言暴力的孩子大部分无法继续全身心投人到学习当中。尤其是如果语言暴力是对孩子学习成绩方面的负面评价的时候,孩子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前景等出现怀疑,进而对语言暴力所描述的内容产生认同,最后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升学困难,流入社会成为问题青少年。

2.出现逆反心理。在语言暴力的干涉下,施暴对象会对施暴者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会对家长或老师的语言暴力所干涉的事情做出与家长期望值相反的举动来,甚至完全走向家长或老师初衷的反面,家长和孩子的关系疏远,老师成为学生眼中无法亲近的对象。尤其是某学科老师的语言暴力直接会浇灭学生对这门功课学习的热情,最终导致对这门功课失去兴趣。

3.导致自闭倾向。语言暴力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平时说话带有讽刺挖苦的语气,或者长期和一些“问题孩子”不说话,有意识地冷落他们,将会对孩子的自尊,合和自信心造成很大的伤害。这种“隐性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会导致孩子的性格扭曲、孤独,也就是说家长对孩子会造成“精神刺伤”。

4.影响将来的身心健康。一些看似无意识的言语,却可能刺伤了学生的心灵,这种伤害比较隐蔽,其实质是对孩子精神的虐待,是对孩子的一种变相惩罚。如果家长对孩子不够尊重,出言不逊,恶语伤人,那么很难想象孩子日后会以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对待社会。受到语言暴力的孩子会表现出两方面的倾向。有的性格偏执、语言张狂,有的极度自卑,畏首畏尾。

怎样才能做到与孩子“好好说话”,达到良好沟通呢?宋承昊提出“让孩子说话、听孩子说话、理解孩子说话”的主张。他说,家长本身必然也会有缺点,随着孩子降生,家长要把教育孩子当成是自己第二次成长的机会,与孩子共同成长。宋承昊通过解答家长们提出的诸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与同学间关系紧张、早恋、甚至离家出走等问题,解析了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无意中常犯的错误。他认为,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着一种“无序”状态,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父亲式的阳刚教育、自我成长教育、智慧教育和注意力的养成。而且家长们又都过于高估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从而加剧了家庭中两代人的冲突、矛盾、隔阂,造成孩子的反感和叛逆行为。

第五篇:关于语言暴力的感想

关于语言暴力的感想

我听说行为暴力却没有听说过语言暴力这个术语。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一直在经历过一些事情,只知道有这种事件就不知道如何描述。不管这件事情从复了多少次,只知道说事情的经过动作却不能用专业的述语来说明,以致于让专业的人员也无法明白事情的真相导致费时费力,事情也没有解决。

当我看了一篇关于家庭伤害的新闻之后,才听到专业人士说出来的。新闻报导说的是: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因为家里父母亲为了不让他痴迷上网而对他说:“如果你再不听话而去上网的话我们就挑断你的手筋和脚筋让你永远都不能出去玩。”就因为这样一句话,这个小孩在家里的油里放了药而导致一家人食物中毒。这就是语言暴力教育引起的后果。当记者问小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小孩子的回答令人惊讶,“如果我把他们都毒死了就没有人来管我了,我要干什么都可以了。”原来家庭中使用的语言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

下载教育孩子要避免脱口而出的语言暴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孩子要避免脱口而出的语言暴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孩子为什么要学语言表演(共五篇)

    孩子为什么要学语言表演 石家庄市明天幼儿园园长——董慧君 一、学语言表演的目的是为了学会讲几个故事吗? 不是。表面看是孩子学会讲几个故事,还可以提高孩子的表演能力和自......

    要避免“打法律白条”

    要避免“打法律白条” 把法院判决视同一张废纸,是对法律的公然蔑视。对法律这种由神圣到被蔑视的转变,不由得不引起深刻的反思。农民工讨薪的新闻近来不断,有裸体讨薪的、有用......

    职业形象要避免的

    职业形象要避免的如果你想事业有成,你最好先成熟起来而且要快些成熟起来,否则你就有可能得到幼雅的名声,下面无锡人才网给大家分享一下职业形象要避免这五大禁忌。 1.脸红 虽然......

    深化国企改革要避免误入歧途

    深化国企改革要避免误入歧途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4日 13:03 来源:《红旗文稿》作者:易涤非 我要评论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经过长期不懈奋斗和改革,中国的国有企业取得了......

    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心灵

    教育要走进孩子心灵 ----读李镇西《把心灵献给孩子》有感 《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教育学家李镇西和他的团队以生动详实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丰富多彩的心与心交流的空间......

    家长教育孩子要形成合力

    家长教育孩子要形成合力 2010-07-06 07:22:13作者:李 显来源:兰江导报浏览次数:100文字大小:【大】【中】【小】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传统。实际......

    如何避免性别歧视语言[五篇范例]

    [导读]近四十年来,尽管非性别歧视语还没有达到非不可的程度,但它毕竟已进人日常会话和写作的主流之中。随便翻开一张英美的报纸,或瞧一下五花八门的宣传广告,就会发现supervisor......

    “标题党”的语言暴力

    “标题党”的语言暴力 许苗苗 漫画 徐鹏飞 网络语言的丰富和活力赋予个人以更大的表达自由,但我们不应付出语言粗鄙化和趣味衰退的代价 最近,诗人余秀华在微信朋友圈中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