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当前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浅析当前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校民主党派工作是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应对当前高校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有利于正确引导和促进高校民主党派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关键词:民主党派;组织建设;问题;对策
高校民主党派工作是高校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和作用。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又是其履行基本职能、发挥整体功能的基础环节。因此,高校民主党派工作的关键和重点在于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和应对当前高校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对于民主党派的长远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有利于高校统战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和谐校园的构建。改革开放以后,高校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各高校根据自身民主党派的实际情况纷纷建立了基层组织,有的高校同时具有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盟八个党派基层组织存在,也有的高校因学科背景只有个别民主党派组织。进入新时期,一些学历层次高(如博士)、学术造诣深(如院士、长江学者、教授)的中青年高级知识分子逐步被吸纳到高校民主党派组织中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民主党派组织的学历和年龄结构产生了影响。但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看问题要
全面,对事物的评价应坚持两点论。因此,我们在看到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中呈现出许多优势的同时,也应看到当前组织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足之处,需要引起我们进一步高度重视,看到问题的实质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高校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党派成员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中坚力量大多出生于解放以后,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于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史和党派发展史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另外,有些成员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加入民主党派可能带有一定的功利主义色彩,只为提高个人的地位而对民主党派组织不太关心,不参加组织生活,缺乏组织性、纪律性。如果不提高他们的政党意识和合作意识,就会影响他们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利于推动和实现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2.党派领导班子内部工作机制不够健全。当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领导班子成员中,有许多是新成员,缺乏民主党派工作经验等实际问题;有些党派领导干部平时工作忙、任务重、压力大,没有精力和时间顾及组织,更无法次次参与党派组织生活;有些党派组织领导班子分工不明确,对活动的组织、策划、开展等产生一定地消极影响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作用,对民主党派围绕高校中心任务发挥应有作用非常不利。
3.发展成员目标不明确。有些党派组织发展工作缺乏明确的目标
和计划,如组织发展做到哪里算哪里,没有短期和长期的组织发展目标和计划;没有对本组织成员人才的结构进行细致分析,导致在发展过程中只追逐数字规模而忽视了学科背景、年龄结构等因素,出现成员学科分布不平衡、年龄结构断层甚至老化等状况,不利于组织的健康发展。
4.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部分高校基层党委统战意识不强,而民主党派的自我宣传力度不够,部分优秀知识分子对其不了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民主党派对优秀人才的吸收;对后备干部的培养手段有限,主要是高校统战系统自办理论研讨班为主,而得到更高层次的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不多,挂职锻炼的机会更少之又少;后备干部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
二、加强和改进高校民主党派的组织建设工作的对策
1.加强思想建设,做好政治交接,端正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作为参政议政的民主党派,也应不失时机的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建设能够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的学习型参政党。作为民主党派最集中的区域,高校各民主党派理应不断加强对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巩固统一战线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
2.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民主党派领导班子建设是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重要方面。领导班子建设首先要选好基层组织负责人,要选年龄适合、觉悟强、组织纪律性高、关心组织关心集体的高层次优秀人才担当。其次,实行领导班子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将组织、宣传、收发、文书等具体工作落实到具体的班子成员,使组织的日常工作规范而有序地进行。再次,健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议事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遇到重大问题先由集体讨论后再拿出最终决策。最后,理论和实践上加强对年轻的班子成员的教育培养,如遇到学校或上级部门举办理论培训班时,应给予年轻成员更多的机会参加;实践工作中可以请经验丰富的老领导多加以指导、多给机会磨练,从而提高他们的组织和协调工作的能力。3.合理规划发展新成员的目标。各民主党派组织要认真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工作地目标和计划。明确“发展是为了工作”,处理好发展与巩固、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增强组织活力。具体需注意,一要发展成员把好政治关,发展政治素质较高、品行端正、业务水平突出并且能与中共团结合作的代表人士;二要发展与调整年龄结构相结合,保持合理的年龄梯次,弥补组织成员年龄断层的现状;三要注重学科背景多样化的需要,这与当前推荐成员到各级人大、政协履行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是密切相关的。
4.做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民主党派的后备干部都是从无党派人士中发展而来的。在组织发展过程中,要发展有一定代表性或有发展潜力的无党派人士加入民主党派,可采取以下两个途径:①建立培养选拨后备干部的有效工作机制。高校党委要统一领导,统战部门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特别是与人才密切相关的组织部、人事处(人力资源处)、党校、社会主义学院等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建立“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用好人才”的工作机制。②依靠本组织内有代表性的成员发现和举荐人才,做好后备骨干成员的组织发展工作。民主党派组织成员中原本就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分布在多个工作单位,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接触的也多为中高级知识分子,如发现各方面都符合要求的人才,可以作为介绍人举荐给组织,为组织的发展贡献力量、增添活力。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2]王娟,李凡.加强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2(4).[3]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n].人民日报,2007-02-15.
第二篇:浅谈当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当前民主党派
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民革五指山市委员会(筹)纪明盛
2011年9月9日
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组织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民主党派成员履行参政党职能、开展自我教育、交流思想、增强凝聚力的组织形式。她就像一个党派组织的基本细胞,细胞有活力,组织整体就有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加强和完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探索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增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当前民主党派组织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数基层组织在建言献策、稳定大局、社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部分基层组织对思想建设工作在党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思想建设工作的基本目标缺乏全局、系统地了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收效甚微,使得少数会员参政党意识、政治责任感相对淡薄。
二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生活形式内容单一,创新意识不够。三是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基层组织工作尚未形成一整1
套适合自身特点的,适应组织运行的管理制度,工作不规范。
四是与政府部门中共党组织的联系不够密切,影响到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
二、几点建议
(一)领导班子建设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
首先,要严把 “选拔关”,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班子领导能力。领导班子是组织的核心,领导班子素质的高低,是否团结,直接关系到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因此,在配备领导班子时,要从提高班子的素质入手,坚持“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选举决定”的原则,严格选拔条件和程序,充分发扬民主,认真落实民主党派成员在民主推荐、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方面的权利,力求选拔出一支能力强、威信高的,团结向上、充满活力的,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
其次,要严把“教育关”,努力提高基层组织班子政治把握能力。政治把握能力,就是科学地判断形势和准确地把握方向的能力,这也是一个政党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通过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班、培训班、专题讲座,对基层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培训。要引导他们加强自我学习、注重自我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为带领基层组织发挥参政党职能,提高参政议政水平提供思想保证。
第三,要严把“制度关”,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班子合作共事能力。要建立领导班子工作制度,明确各项工作分工,责任到人,团结协作,通力配合,不断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参政议政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广泛参与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重大活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地方重要事务以及群众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反映社情民意,这是基层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层组织的主要职能。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参政议政能力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要强化参政议政工作机制,激发广大会员参政议政的热情。要引导党派成员不断增强参政党意识和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方面要经常参加各种有利于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培训学习,充实参政议政骨干队伍。经常开展“一人一案”、“我为地方建设献一策”等活动来增强成员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就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成员开展各种社会调研活动,内容要注意扣紧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这就要求成员对社情民意要有深刻的了解,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要熟识。这样参政才能参到关键上,议政才能议到点子上。
第二,要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的作用。
他们来自于基层组织,是其中的优秀分子,参政议政水平高,能力强。不仅他们自己要积极参政议政,还要带领基层组织所有成员参与,把自己好的经验和大家共同分享,避免走弯路,让大家都来关心社会,深入调查、研究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共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形成提案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
第三,要拓展参政议政的新领域,开辟参政议政的新途经。
既要立足党派的特色和优势,在自身的优势领域作出突出的贡献,又要在“新领域”积极参与,献计献策。这就要求基层组织要开辟参政议政的新途径,研究新方法。一方面通过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拓宽信息渠道,提高参政议政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如建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与政府基层部门的对口联系、在社区建立“社情民意联系点”等方式,深入到一线工作部门,走入群众中,及时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广泛收集信息,基层会员可以在网上与其他会员交流思想,也可以在主流网站开设搏客,直接征求社情民意,然后把网上很多群众的合理意见提炼为自己参政议政的提案和建议。通过方法的创新来提高基层组织参政议政的水平和效率。
事实充分说明基层组织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参政议政是大有可为的。只要合理的安排、给予机会,基层组织参政议政的作用就会发挥得更好。
(三)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是基层组织建设的的活性剂。
组织活动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组织活动质量直接关系到一个党派凝聚力。因此,组织活动只有结合新情况,努力在思路上创新,力求内容和形式有创新,目标与效果相统一,才能充分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激发基层组织的活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做好“四个相结合”,是丰富组织生活,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有效方式:
一是将组织活动与联谊活动相结合。加强基层组织间的横向联系,通过“走出去”(外出考察调研)、“请进来”(举办座谈会、联谊
会)等形式,既能开阔眼界,同时也是教育活动。
二是将组织活动与参政议政相结合。围绕本地区、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充分发挥成员的专长和优势,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将组织活动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充分利用党派成员各自的优势,积极做好法律援助、扶贫帮困、送医疗、送科技、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为当地百姓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为维护一方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四是将组织活动与工作研究、经验介绍相结合。通过活动,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学习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共同攻克难关,从而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四)制度建设是基层组织建设的保障
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确保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制订规章制度时,不仅要注意约束性的制度如:《成员行为准则》、《学习制度》、《经费使用规定》等,更重要的要考虑制订一些调动成员积极性的激励制度,如“维护成员合法权益制度”、“成员有病探视制度”、“奖励好成员、好建议制度”、“推荐优秀人才参政制度”等,使之与约束性制度相配套,有机结合,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五)加强与中共党组织的联系是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保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结构松散,成员大多分布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部门,且多为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本职工作繁忙。基层组织领导
班子成员都是兼职,不少还是领导同志。加之活动经费严重不足,党派基层组织工作受到多方面限制。一系列状况表明,单靠自身开展工作难度很大,必须依靠中共基层党委和民主党派上级地方组织的关心和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应就主要的活动、重要的问题主动、及时地与中共基层组织沟通信息,征求中共组织的意见,看重中共基层组织的意见,增进诚挚、融洽的关系。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上级地方组织应当积极加强与成员所在单位或系统的中共党组织联系,可以主动上门到成员单位介绍该成员在党派组织的情况,了解成员在单位的各项表现;也可以约定时间集中邀请中共党组织负责人座谈,相互交流党派成员的情况。加强双方的联系与沟通,增进了解,达成共识,才能全方位开展工作。
我们深知,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任重而道远。但我们也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委统战部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多党合作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看待前进中的困难和矛盾,用勇于实践,以不断创新的精神来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就一定能开创基层党派组织建设的新局面。
第三篇: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2008-12-26 10:47:00 来源:本站
摘要: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不断地得到丰富,对校园文化建设也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本文论述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总结了存在困难与问题,提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校园文化 困境 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分支系统,即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生态环境下,由一定数量的个体行为形成的一种共存文化现象,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反映了“大学人”这一亚社会群体的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独特的文化心态。广义而言,它指高等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教学、科研、生活等各个领域创造出来的活动方价值观念以及物质和精神成果中所体现的文化形态。狭义而言,可指以全校师生为主体创造的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识和行为,甚至可以更微观地体现为仅以大学生为主体创造进行的校园课外文化活动,即“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心理、实施方法都有积极的影响。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面临新的困境,如何突破其发展的瓶颈,已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当前,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增长了他们的学识才干,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生存意识和团队意识,但在目前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存在着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缺乏或忽视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材的意义,缺乏自身校园精神的培养和塑造,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和思考。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和发展,作为一种动态文化形式的校园文化必然会染上市场经济的许多色彩。其活动的自发性也会逐渐加强。如果这种自发现象一旦出现而又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就很容易地产生一定的盲目性,在一些高校中,这种不良状况已经出现并且正呈蔓延之势:特别是一些青年学生的是非、真假、善恶等分辨力相对较低,抵御各种错误文化思想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易接受、移植、内化不良社会文化,崇尚“跟着感觉走”的非理性主义文化、“潇洒走一回”的享乐主义文化、“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文化、“金钱万能”的拜物主义文化和“无拘无束”的无政府主义文化,进而出现政治淡漠、道德失范、精神虚无、人格分裂、价值错位、自我膨胀等现象。
(二)校园文化内涵相对贫乏。
校园作为文化传承和创造的主要载体,其文化内涵理应十分丰富,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1.通俗文化流行,高雅文化较少。大多数学生社团的活动情趣品位不高,学生课余活动单调,许多学生的文化生活仅限于唱流行歌曲、玩电脑游戏、QQ聊天等,课桌文化、寝室文化充斥的大都是格调较低的通俗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以为然,尤其是高雅文化活动较少。2.娱乐性内容多、启迪性内容少,科技文化建设、学术活动没有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柱。学术气氛不浓,学习劲头不足、科教结合不够、科研成果不多。第二课堂活动中,绝大部分为知识型、文体型、娱乐型活动,学术型、科技型或带有科研性的社团及其活动较少等。3.只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4.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积累与探索,制度层次的建设已经趋饱和并已经开始显示出重复建设的苗头,将导致校园文化仍然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发挥不出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校园文化缺少有效机制和长效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教育形式陈旧,缺乏应有的更新方式。2.注重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娱乐性或政治性,相对忽视了其间有机的结合。3.注重校园文化对外的开放与接纳,相对忽视了对校园文化实施宏观管理与调控。4.没有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校园文化活动的类型,层次和要求不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和育人功能也不同。在指导的过程中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有主有次。课内与课外,以课内为主;校内与校外,以校内为主;教师与学生,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不同层次中,以中高层次为主。5.校园文化主体的片面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当包括学校所有的成员(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和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与学校管理人员起着主导的作用,他们的思想境界、行为作风,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态度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的主体局限于大学生群体和少数几个部门,而把校园中的其他成员排斥在外。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各种文化活动往往靠“组织”进行了,喊口号、唱高调、一阵风、走过场,流于形式,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校园文化主体结构不全,使校园文化成了十足的学生文化。
(四)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造成消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1.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西方政治图谋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背道而驰,容易使学生接受网络上的一些消极的信息,使原有的价值观产生动摇、倾斜。2.对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在网络中发表意见和选择信息、接受信息,完全跟着感觉走。这会阻碍青年学生认知、逻辑能力的发展,盲目追求刺激,毫无目的地漫游于形形色色的网上聊天室、咖啡屋、图书馆,没有什么思索、推理和整合的余地。另外,容易使学生想象力过于虚幻而背离生活实际。3.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久而久之,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参与意识下降,导致孤僻、冷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因而经常独来独往,对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热情,漠视教师的权威,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缺乏归属感。
(五)校园文化打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
从寝室文化、社团文化、班集体文化、人际文化、热点文化看许多学生的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等,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同时也表现出了自私自利、缺乏集体精神、见利忘义等思想倾向,有些学生还缺乏心理承受力,难以同市场经济提倡的竞争机制相适应。
二、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加以调整,按照校园文化的本质要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实现大学的培养目标服务。当前,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在以下方面狠下功夫:
(一)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重视。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长时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界和高校主要领导要对校园文化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真正予以重视,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坚持既弘扬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既弘扬传统又与时俱进、坚持既加强规范引导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三个原则下,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的各个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良好的校园文化也不只是让在校大学生收益,而且能使所有员工受益。因此,高校必须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意识。校领导以及服务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负有的责任,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从整体上摆脱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加强领导,理顺关系,建立健全符合网络时代要求的校园文化管理体制。
网络时代产生了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积极应对,使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给校园文化建设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只有正确分析和对待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与影响,转害为利,引导利用,才是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网络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摆脱对知识权威的从众心理,利用网络高科技的特点在资源共享中获得自我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在网上开展知识讲座、征文、专业知识竞赛、作品设计及网络教学等,鼓励学生建立自己富有特色、有意义的个人或集体网站,使学生更好的利用网络获取知识,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还可以建构“网上班级”、“网上管理区”、“网上社团”等网络虚拟社区,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自主自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
2.发挥网络的调适功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当今社会,来自各方面激烈的竞争及社会自身的的诸多原因使学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还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咨询热线给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以及时和正确的知道,使学生在不需要说明自己身份的情况下尽情地诉说或宣泄,还可以在网上接受心理绞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校还要利用网络教育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使其坦然面对和正确处理学习、择业、人际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可以设计一些健康的网络游戏,有奖答题竞赛,网友讨论等多种自娱自乐、喜闻乐见的网上文化活动,为青年学生提供适度的自我表现机会,一旦这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形成,既满足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形成了蓬勃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
3.通过网络强化校园精神,进一步激发校园文化的凝聚力。高校网络的建设尤其是校园网的建设上应处处体现着校园精神,形成校园主题共同特有的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增强高校校园凝聚力。在校园网的网页设计的风格、信息发布、杰出校友、科研成果的宣传上体现各个高校独具特色的风格和精神,历史积淀,从而体现出学校的主旋律,让与之有关的人为之骄傲。同时我们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形成一定的校园精神时,还会对外界消极文化因素起到一定的排斥作用。所以高校在抓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始终把校园精神的强化作为营造校园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加强对校园精神的培育。目前,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都狠下工夫,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出发点的校园精神发掘却远远不够。校园精神作为大学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即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理想、精神理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并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创建一个优良的环境,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净化育人环境,为校园文化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1.培育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多维渗透学校精神。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母校意识,而母校意识的核心是光荣感、自豪感和热爱母校的感情。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渗透学校精神,使之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中,仅仅靠显性“硬件”措施,像物质文化、机构设臵、规章制度、管理方法等,其效果是有限的,它未必能从心灵深处作用于人,它还必须与“软件”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奏效。校风即学校整个的精神面貌,是学校稳定的、具有某种特征并受一定价值支配的集体思想意识与作风,优良的校风必然带来一种积极向上、令人振奋的文化氛围,乃文化之“场”,借助它来凝聚辐射高校精神。只有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考风,才能增强高校的文化合力。学校要形成以争创先进、刻苦钻研、团结勤奋、勇于创新为中心的校风,严谨求实的学风,要树立良好的考风、教风,优化育人环境。
2.以高格调、高品位的“精英”文化,提升大学形象。所谓大学形象是指公众对某所大学客观显示的整体印象与评价,它是大学客观现实、组织行为与人们对大学主观评价、主观印象的统一体,它主要通过知名度与美誉等体现出来。虽然各类型、各层次的正向高校校园文化有助于维系大学形象,但并非都能有助于提升大学形象。因为各类文化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对高校形象建构的作用并非等价,只有与高校的社会精英形象与学术策源地形象相称的高格调、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才有可能大副提升大学形象。就高校来说,学术活动、学术文化无非是其主导,只有以学术为中心,为主导,才能以特有的精英文化形象本身来导引、激励与提升大学形象;也只有以学术文化为主流,才能体现大学的文化创新、重构与批判职能。
3.大力发展社团,积极支持社团开展工作,建设好社团文化,做到社团活动科学化。学生社团活动要注意科学化,要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活动的主题应涉及到科技、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热点问题。活动的内容要涉及面广、内容新、信息量大、质量高,特别要加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扩大知识面、增强自学能力、激发集体主义观念。这样才能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通过各种科技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认识社会,研究社会,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4.运用各种载体(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和学校出版社等),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和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进行长期有效的校园文化建设。
(四)实现校园文化创新,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正确地估计和合理地设计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高自身素质,必将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加强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需要。
1.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的观念创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自身进行观念变革,增强其主体性意识,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
2.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校园文化创新应体现时代性,增加体现时代内容的方式,如网络、多媒体等的运用。其次,校园文化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专业,以及性别的差异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活动。最后,要坚持社会性原则,增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3.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管理观念的创新。把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育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管理体系发扬民主观念,发挥每个个体的积极性,鼓励创造性的教学和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支持;在管理制度方面,注重学生主体性的提高及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校园文化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主体性角色,维护学生对校园文化的组织、发展、选择的主持权利,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五)以文化移植实现校园文化传承
对于出现的大学城的新情况,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采取文化移植的新方法。文化移植是解决校园文化传递问题的一种较好的方式。校园文化移植在方式上可以分为直接移植和间接移植。直接移植上指通过学校成员有意识的行动在新校区就可以实现的校园文化要素,如有形物的校园文化,包括建筑物风格,建筑物的命名,服饰,园林,校训标志,师生行为规范,设立社团的分支机构及社团活动,各种典礼等等。间接移植是指难以有意识地进行直接实施的而融合在各种校园文化形式之中的要素,如价值观念、常识性的观点、话语方式等等。它突出特点表现为感染与暗示、模仿与从众等潜移默化的方式,往往通过校区之间的交流加以实施。校园文化移植在内容方面分为具体的移植和抽象的移植。具体的移植是指通过特定的专项的方式实施,抽象移植是指通过学校在新校区的各项运作而体现出整体性和普遍性的校园文化的实施方式。
第四篇: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问题与对策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问题与对策
【摘要】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青年教师则是高校未来的希望所在。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总体上,我国当前高校师德修养状况的绝大多数是高尚的健康的,但客观的说,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要在理论与实践上同时加以改进,青年教师们要以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作为自身行为标准,必须长期自觉努力完善,从而给学生和社会做出表率,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师德修养包含着教师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两个层面的内容,教师按照教师道德规范自觉进行锻炼、改造和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完善自我所达到的教师道德水平。
一、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当前,从我国高校师德的现状主流来看,广大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情况是健康的、高尚的,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情况总体上以治学严谨、敬业勤劳、爱护学生、钻研学术、为人师表、精于求精等良好的态势为主。但客观的说,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影响高校教师的整体形象与发展前景。
(一)职业价值观模糊,对学生缺乏关爱与沟通,育人意识淡薄
高校教师承担着培育高素质社会建设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但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部分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性质与价值的认识正在发生改变,将教书与育人分割开来例如,一些老师认为从业教育一行仅仅是他们的一个谋生手段,不把教师的工作本质作为理想的价值追求。在师生关系中,只应付教书工作,不用心教育学生。除了上课之外很少主动与学生谈心,不愿意花时间与心力去交流与沟通,缺乏教师对学生应有的交流与关爱,对学生冷漠不关心,不
关心学生的成长。总之,缺乏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违背了广大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建设。
(二)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以教谋私,滋生腐败
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较高较强的认同感,但也有一些青年教师对当代国情缺乏清晰的认识、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一些青年教师不具备应有的政治鉴别能力,一部分人没有及时了解社会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甚至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直接表露对社会的负面情绪。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一些人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受到冲击。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氛围直接影响到大学校园。有的青年教师在思想上萌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利益至上的观念,甚至一些教师利用一定的自主权利,谋取私利,学生变相的被他们当成赚钱工具,荒废了学生的学业,破坏了公平公正的教育原则,损害了学生的切身权益,直接导致教育腐败现象不断滋生和蔓延,严重违背了高校教师的道德标准。(三)学术道德滑坡,学风浮躁,忽略诚信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职能。学术责任是高校教师区别于其他中小学教师的主要特点,离开了学术科研,大学就缺少了应有的底蕴。但过于强调科研,则又容易导致一些弊端。在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各类考核或评价标准中,大量存在过分追求科研项目与论文专著的倾向以及学术量化的评价标准。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平心静气的严谨做学术研究的人越来越少,而急功近利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就很容易养成一些学术不端和腐败现象。比如,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学风浮躁,一些老师过于追求名利、心态浮躁、不求严谨治学,只追数量、速度与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学术缺乏诚信,为了准求短期的经济收入,制造出低水平、假冒伪劣的所谓学术成果,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学术泡沫甚至学术垃圾。(四)团队协作精神欠缺
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高校师德通常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需要具备团结的精神,协作完成育人的工作。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教师关心国情,团结协作,为高校的发展为培育人才作出重大贡献。但有些时候高校教师的工作常常是各位教师在限定的时间各自承担某学科课程或者相关的教育教学任务,这很容易使一些教师忽略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贡献;从客观上看,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高校师生师生人数都大量增加,青年教师的工作量是越来越大,工作任务也越来越重,他们平时工作 繁忙,忙于各自的教学活动,除
了参加院、系会议一些活动,相互之间平时交流很少,合作则更少。青年教师之间即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偶尔开展了一些合作,也大部分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合作。例如,青年教师在申请各类科研项目时往往相互挂名,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主持人单独工作的不在少数。而且对部分青年教师在个人利益面临竞争与冲突,不仅撇开了协作精神,甚至有时出现恶意竞争等负面现象,这些不正当竞争无不影响到高校青年教师的交流、沟通及合作,对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几个对策与建议
高校教师的职业性质要求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教好课堂知识,还需要以高尚的师德与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当前部分青年教师存在的师德失范的情况下,高校青年教师更要时刻反省自我,严肃对待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自觉针对自身问题自觉完善自身修养,努力做到更好地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
(一)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要充分认识教育事业的神圣价值,努力确立教育信仰和职业理想,不要把教育工作只当做一种谋生手段。朱自清曾呼吁: “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这种教育信仰的精神在今天我们依然大力提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不仅要教育知识还要充分发挥自身道德人格的榜样作用。要有耐得住清寂和平凡生活的境界,有爱岗敬业、淡泊名利的信念,只有真正确立了教育信仰的职业观念,才能坚定地真正在内心自觉树立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与亲切感,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拜金、享乐和极端个人这些错误的思想意识,把自身的工作和理想与国家的发展共同联系在一起。(二)坚定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高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因此,青年教师要做好这一工作,就必须自觉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广大高校青年教师应该自觉认真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要坚定不移跟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应长期持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坚持不懈努力的理想。除此之外,青年高校教师在大是大非面前,还应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并且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家的实际情
况。要认真学习法律,坚持依法治学、严格遵守教育教学纪律。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理论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教育和指引学生发展。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
高校是道德培养的重要阵地,学生道德的高低往往影响到社会对他们乃至学校的评价。而青年学生“德行”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教师。陶行知先生曾说: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这在今天的学校建设与发展中仍然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作为高校教师,既要做到以学问教导人,又要做到以道德感化人。近年来,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负面事件,要克服这些消极影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校青年教师应当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想法设法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关心学生成长、尊重学生,与此同时还应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良好师生关系;自觉加强教师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行为、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去感染学生;倡导青年教师以求真务实和勇于创新的态度和精神治学和学术,加强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自觉相互配合努力协调工作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坚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学术、严谨笃学,自觉努力争取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进取的楷模。(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高校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就是高校的师生关系,这是高校教学和科研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影响学校各项工作的一种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所以,高校青年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自觉努力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与交流。一方面,重视传统交流方式。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并未完全形成,人格也未完全成熟。因此,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与左右,有时甚至出现短时间偏离正常的轨道,这就需要教师耐心良好的引导,使学生明辨是非。高校青年教师的年纪与学生差距较小,相对更了解青年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方便与学生进行亲近的交流,比高龄教师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因此,常常需要青年教师在课堂内外花一部分精力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行为,了解他们的三观,及时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给为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以对学生的爱心和关心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从而建立起师生之间情感的桥
梁。另一方面,积极运用各种新媒介。新媒体的普及,海量信息呈现在人们面前,其中不乏一些好的知识和新的创意,但也会有许多与社会主旋律相悖的各种信息资讯、及错误的思想观念也同时得到广泛传播,这对于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好奇心重、求知欲强的大学生来说,一定产生严重的影响。作为高校教师面对这种情形应有积极的应对意识。青年教师大部分都擅长使用新媒体,更能适应网络上的交际圈子。高校青年教师要发挥这一优势,例如、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拓展教育覆盖面,引导学生对各类知识与信息的辨别与认知,使学生对各类错误、不良信息形成有效的免疫机制。(五)加强与同事之间的沟通协作
高校的青年教师来自不一样的地区与学校,他们的知识储备、思维逻辑各不相同,如果能增加一些沟通和交流,可以相互启发,共同发展。现代社会生活的信息资讯来源多样、学科知识日益丰富,教师的人际关系在高校的各类关系里也是越来越重要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同事间配合协作,才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从而完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职责目标;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团队协作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各位教师的特长,对某一学术领域的深入研究更容易收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进而可以在某一学科领域发挥优势;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实现,除了要与政府、企业之间搭建合作平台、确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还需要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的协作配合来实现充分合作,这样才可能收获经济与社会双发展的双丰收。所以,高校青年教师,要适当改变超强调自我的意识,慎独自省、明确职责,自觉积极主动与同事间互相信赖、互相依存的人际关系,自觉确立工作需要的相互配合的协作意识,从而逐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高连歌.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和策略分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23 NO1,2007,1.2.韦玉轩.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J].学术论坛,2006(10). 3.葛晨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2).
第五篇:浅谈当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当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苏百灵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的作用,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讨论协商及其履行职责的各种活动。”这对于人民政协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履行职能的工作水平,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民主党派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
目前,我省区县的各民主党派组织大多是基层支部或总支部,区县级政协的组成单位一般都没有民主党派界别,民主党派成员大多是以个人从事职业的身份分别参加到教育、卫生、经济、工商联及特邀等界别中。近年来,我市各民主党派组织通过换届,已基本完成了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与政治交接,新一代民主党派组织成员一般都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开拓进取精神,为在新时期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各民主党派积极开展组织建设工作,许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呈现出“稳定、团结、活跃”的局面。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数基层组织在建言献策、稳定大局、社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多党合作事业的进一步加强,各民主党派在面临大好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尤其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基层组织对思想建设工作在党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思想建设工作的基本目标缺乏全局、系统的了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收效甚微,使得少数会员参政党意识、政治责任感相对淡薄。
二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生活形式内容单一,创新意识不够。成员参政议政的主动性不强,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调研活动的时间比较少,在参政议政过程中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新生代成员的政治把握能力也还不够。新一代民主党派成员大都年纪轻、学历高、见识广,具有接受新事物快、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的特点,有主动履行参政党职能的要求和积极性,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但缺少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经历,对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从感性知识到接受程度上较老一代尚有一定差距,对如何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缺乏应有的知识准备和操作训练。
三是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基层组织工作尚未形成一整套适合自身特点的,适应组织运行的管理制度,制度仍需进一步规范。
四是与政府部门中共党组织的联系不够密切,较为分散,影响到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
五是后备干部的储备不够。目前,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都存在后备干部力量储备不够的现象,没有形成后备干部队伍梯度,给班子建设带来诸多不利。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在基层政协中的作用,做好基层政协工作、更好地履行政协职能,我们认为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充分认识,高度重视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政协是我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优势。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在政协组织中的作用,对巩固和发展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越性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是能够促使民主党派成员广泛、深入地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包容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二是各民主党派成员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民主党派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人民政协的工作越有成效。同时各民主党派也应该充分利用人民政协这个平台积极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才能更加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作用,使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树立民主党派良好社会形象。
三是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形成团结民主、融洽和谐的政治局面。
二、进一步完善发挥民主党派作用的机制和制度
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协中的作用,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政协联系制度。政协应加强向党委汇报和沟通,协助党委研究、确定与民主党派协商的议题和安排,将政协协商与党委和民主党派的协商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要保证民主党派成 3 员在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和领导成员中占有较大比例。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和政协机关中也应有民主党派人士,并有专职领导干部。
二是建立健全参与机制,加强政协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目前全国许多省市的区县都建立了民主党派基层委员会,配备有专职工作人员,民主党派也均是区县政协的组成单位,是一个独立的界别,这样有利于基层政协组织中民主党派委员作用的充分发挥。我们也可积极探索和调研,积极向省市相关部门反映,创造条件,创新民主党派参与政协的参与机制。参政议政是政协委员参与政务的重要形式,可积极通过民主党派成员直接担任政府职能部门领导职务的形式,广泛参与政府中心工作和行政运作,让民主党派成员切实参与到政府部门的决策过程和运行过程中,使参政议政在协调和平衡关系中更富有成效。同时,应进一步畅通政治参与的知情渠道,通过完善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意见征集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增强民主党派政协委员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三是健全经费保障和培训机制。财政部门应为民主党派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相关部门和单位也应支持民主党派政协委员参与政协调研、视察等活动,并提供经费和时间保证。一般来说,民主党派政协委员都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但对社会政治问题敏感度和洞察力不够,同时缺乏第一手资料,无力深入研究,这就需要通过政治引导,加强培训,提供必要条件,促使将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参政议政能力,使他们多从政协的特点和优势出发思考问题,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
三、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政协组织中的协调合作作用
多党合作主要是作为执政的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需要双方共 同努力。执政党处于主动地位,起主导作用,各民主党派也应自觉、主动配合。
一是要增强民主党派委员在政协组织中发挥作用的自觉性。要处理好民主党派与政协党组和党委统战部门的关系,做到两协调。统战部作为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代表党委抓统一战线工作。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各民主党派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最主要、最重要的舞台。《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的作用是人民政协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民主党派也应积极主动融入到政协工作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加强协调、增强协作,做到两促进。
二是努力形成在人民政协团结民主主题下履行职能的工作合力。民主党派在组织上独立,这是基本政治制度明确规定的。政协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机构,其职能与各民主党派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相通的,政协组织起着很强的组织协调作用。各民主党派应该将自己的许多工作融入到政协组织的中心工作中,与政协组织一起开展工作,在团结民主主题下,形成合力。民主党派政协委员要在参加政协全会、视察、调研等活动前针对议题,通过党派活动广泛征求意见,集中党派集体智慧。积极参与政治协商,认真开展民主监督,深入参政议政,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能。
三是不断展现和提升政协组织精诚团结的生机和活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建设祖国、统一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是政协组织的工作宗旨和目标。各民主党派应该主动合作,积极配合,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广泛地团结相关人士,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政协组织精诚团结的局面。
四、民主党派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党派成员在政协中履职尽责的能力
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政协中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具体内容主要应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保证民主党派委员在政协组织中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认真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发挥好参政党的作用。
一是切实加强思想建设。思想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核心。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成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深化对参政党地位、性质和历史使命的认识。要坚持自我教育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启发、引导和组织,把勤奋自觉和接受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自学和集体研讨有机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和参政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切实加强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基础。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把组织建设成适应新世纪要求的、能够团结协作完成新时期历史任务的高素质的集体。要着眼于多党合作事业的长远发展,做好民主党派成员的组织发展和成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民主党派成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
三是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保障。要着眼 于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要求,逐步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有利于促进民主党派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运行的制度,健全参政党的运行机制。处理好民主党派政协委员职责与党派工作任务及本职业务工作的关系,使社会荣誉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发挥好政协委员作用。
五、政协组织要为充分发挥民主党派成员作用创造条件
政协应重视民主党派工作,在工作中始终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营造人民政协团结、民主的政治氛围。把与民主党派的联系交流作为履行自身职能的重点工作,搭建平台,畅通渠道,积极为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协充分发挥作用,提供有利条件,营造广阔舞台。
一是政协要重视民主党派工作,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的联系沟通。进一步建立完善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及专门委员会联系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制度,定期召开各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为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协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政协还应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走访联系,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反映其困难和要求。密切关注各民主党派人士思想工作情况,对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应积极向党委推荐,使他们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发挥作用。可采取节日期间走访慰问、联谊等多种形式,加强与民主党派的交流沟通,增强与民主党派成员的友谊。在政协的工作和对外活动中,可根据工作需要邀请民主党派人士参加,充分体现政协的特点和优势。
二是要把政协优势与民主党派的优势结合起来,重视民主党派成员在政协全会、常委会、专委会等各种例会和重要活动中的作用,邀请或安排他们在会议上发言,听取他们的意见,促进党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把政协组 织优势、渠道优势与民主党派的整体优势、智力优势结合起来。民主党派成员绝大多数都是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政协的视察、调研、考察等活动应广泛组织他们参加,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通过提案、视察报告、调研报告等形式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三是要充分发挥成员在民主监督和协调关系中的作用。民主党派成员联系着不同利益和不同阶层的群众,容易听到各方面的呼声和建议,应鼓励他们积极反映社情民意,畅通信息反映和沟通渠道,发挥他们在表达社会各阶层、群体利益诉求和呼声方面的独特作用。大力支持监督、执法部门在民主党派政协委员中聘请特邀监督员,支持他们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四是以参政议政为重点履行参政党功能。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天职所在,没有参政议政就没有民主党派。党派基层组织要从“政治责任感”的高度,保持“出主意、想办法”的热度,把握“帮忙不添乱”的尺度,锤炼“能否被采纳”的大度,选择党委重视、群众关注、党派能做的课题,组织成员认真开展社会调查,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注重上下结合和内外协作,在进行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并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向党委政府反映,真正做到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政协在开展对执法部门评议时,也应多安排民主党派成员参加,使民主党派成员成为党委、政府、政协团结各界、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协助做好化解矛盾、消除误解、理顺情绪、安定人心工作,为社会繁荣稳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