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共同富裕思想与现阶段的贫富差距过大”的讨论的发言稿:
关于“共同富裕思想与现阶段的贫富差距过大”的讨论的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及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关“共同富裕思想与现阶段的贫富差距过大”这一话题的讨论及其见解。
一、讨论内容中心:共同富裕思想与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拉大问题。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我们认识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在我看来,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总体上看是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暂时性,虽然还没有达到两极分化程度,但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从全局的高度规定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方向,是我们认识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在我国现阶段,应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幅度,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共同富裕思想:
首先,正确把握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还强调说“如果我们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走上了邪路了”。1990年,邓小平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然而在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他指出了富民的根本途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规定了富民的基本性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明确了富民的总体目标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奠定了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依据,并把共同富裕思想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高度。如果离开了共同富裕就失去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终目标。
(二)共同富裕必须建筑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共同富裕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民富国强。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心任务”、“首要任务”、“第一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邓小平还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基础之上。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生产力发展,否则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生产力发展讲共同富裕,否则就会导致共同贫困。
(三)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
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主张。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富”的新构想,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先富的积极作用在于:一是示范作用。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经验能为其他地区和其他人提供示范和借鉴。二是帮带作用。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帮助和带动大部分人致富,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三是经济作用。先富的地区、先富的人可以为落后的地区和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手段。四是激励作用。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可以有效地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励没有富裕的人奋起直追,从而走上富裕的道路。
(四)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富裕
共同富裕作为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最新阶段,它所指的不仅是全体社会成员物质生活上的富裕,更重要的表现为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首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合理物质利益,使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是,只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没有丰富的文化生活这种富裕并不是现代文明条件下的真正富裕。在现代文明条件下,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高度发展的文化教育,为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分享人类科学文化的成果,提高文化生活水平愈来愈成为人们的共同需要。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因此“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三、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及调整策略:
面对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现实问题,如何调整收入差距过大:
早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为我们走出一条既能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又能缩小差距、维护公平之路,提供了指导性思路。
实践证明,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和贫富悬殊的利益分配格局都不利于社会和谐。比较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一个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人群占绝大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从当前来看,首先还是要集中精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进一步做大“蛋糕”。这是缩小收入差距的基础。“蛋糕”做得更大,才有可能让每个人分到较多的一份。如果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怎样分配一个较小的“蛋糕”上,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使每个人都多得一点。
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我认为具体的方法可以采取: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维护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初次分配要讲效率,也要注意因机会不均等带来的不公,努力实现合理的初次分配。再次分配要注重公平,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以公平为核心编织“安全网”,解决初次分配带来的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二是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改革税制,加强监管,完善包括个人所得税在内的税制和税种改革,加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同时,进一步增加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福利保障等公共投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城乡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
三是要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目前由于体制、监督、管理等制度的“缺位”,收入分配秩序还不规范。因此,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加强监管,努力规范行业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取缔非法收入,切实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建立促进社会和谐的利益分配格局。
四、结束语:
总的看,我国目前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属于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既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又要冷静分析,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我们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好中央政策,切忌搞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这一问题一定能够逐步得到解决,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O(∩_∩)O谢谢老师和各位同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09
易龙旭(094140531)
2010.12.6
第二篇: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共同富裕
www.xiexiebang.com
§4 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与共同富裕
教学目标:
1.理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按劳分配是公有制是经济范围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非按劳分配的具体方式基本观点和基本知识。
2.能够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认识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非按劳分配的具体方式。能对非按劳分配的几种具体方式进行区分。能够运用有关的基本理论分析非按劳分配方式存在的依据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3.进一步熟悉和领会按劳分配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正确认识股份制经济中的分配方式。掌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国家的分配政策,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分配制度的选择;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共富与先富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看分配问题的重要性
1、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1)、生产决定分配
(2)、分配反作用于生产
2、分配方式的确定
(1)、确定分配方式的重要性
(2)、确定分配方式的依据
(3)、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分配方式:平均分配,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1、我国在个人消费品领域分配方式选择的经验教训
平均分配行不通
按需分配不具备条件
2、按劳分配的含义
按劳分配是指个人消费品以劳动者个人向社会提供劳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为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者不劳不得。按劳分配原则。
▲理解按劳分配的含义只应把握以下几点:第一,按劳分配范围是公有制;第二,按劳分配的客体是个人消费品;第三,按劳分配的依据或标准是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具体地说就是要注意讲情以下几个内容: 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范围内;
分配的依据:社会 以劳动为尺度,包括劳动的质和量两方面 分配的内容:向劳动者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不是其他产品 分配过程的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在我国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晶的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按劳不按资”)
(2)、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决定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按劳不按需”)
(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只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为了取得物质利益,就只能以劳动为尺度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实行按劳分配的优越性:(略)。
三、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
1、在我国现阶段,除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其他的分配方式。这些分配方式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的价值等生产要素进行的分配;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收入等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2、其他分配方式的存在,是由我国当前客观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3、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 课堂练习与思考1:
李四一家五口,李四本人承包了责任田,完成上缴农业税后,收入不错;李四的妻子开了个小店,纳税后也有不少收入;李四的儿子是售货员,每月除工资、奖金、津贴外,还炒股,赚了不少钱;李四的女儿是工程师,她利用双休日为一私营企业当技术顾问,也有一份丰厚的报酬;李四的母亲靠出租房屋也有一定的收入。
思考: 李家五人收入各来自何种分配方式? 难点突破
▲个体劳动者的收入属于不属于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在个体经济中,个体劳动者运用属于自己所有的生产资料,以自己劳动为基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他的税后收入应包括按资本要素分配收入、自己从事生产劳动和经营劳动的报酬以及风险补偿等。所以,个人劳动者的按劳成果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要素分配的关系
按劳分配(略),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一个组成部分,是以劳动力作为商品而进行交换的一种分配形式。
前者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对分配的客观要求,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而后者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产生于生产要素个人所有的基础上,是市场经济在分配领域的实现。
前者的尺度是劳动,即按个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而后者的尺度实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按劳分配和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的关系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是建立在个体私有制基础上的,是以对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来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不都是劳动所得,对生产资料占有及经营方式也是影响个体劳动者收入高低的因素。
二者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都是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都是合法收入都受到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法律保护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的关系。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是关于所有制方面的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性的经济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国家在消费品分配方面的制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是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的分配制度,我国的分配制度则是基本经济制度的体现和实现。课堂练习与思考2:
小王把2室一厅的住房出租,每年获得租金6000元。这笔收入属于: B
A.按资本要素获得的收入
B.按土地要素获得的收入
C.按技术要素获得的收入
D.按劳动力要素获得的收入 课堂练习与思考3:
杭州市各大医院在病人选医生的基础上实行“手术点名费”,被点名的医生可以在患者交纳的点名费中提成45%-50%,对这一现象的认识,你认为
A A是合理的,体现了按技术要素参与分配
B.是合理的,因为它体现了兼顾公平的原则
C.是不合理的,因为它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D.是不合理的,因为它违背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课堂练习与思考4:
近年来我国经济特区许多外资企业高薪聘用科技人员,并允许他们以技术人股,根据企业经营收益分红。科技人员的这些收入属于 D
A.按劳分配所得 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所得 C.个体劳动所得
D.按劳动力要素分配和按资本要素分配所得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四、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也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2、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其次,这是同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联系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是决定我国现阶段分配格局的最终原因。
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实践证明,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理个人收入分配关系时,为什么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优先是指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要把促进效率的提高放在第一位,即必须承认差别,使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以激发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兼顾公平原则强调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通过税收、财政和社会保障等措施,防止两级分化,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
在处理个人收入分配关系时,要使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两者恰当地结合起来,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达到公平,防止和克服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
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不能只强调其中否认另一方。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通过分配促进效率,就要拉开收入差距,鼓励先进。
分配要实现公平,就要防止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市场经济会使财富向高效率处转移,所以市场经济既有高效率的一面,又有使富者越来越富,贫者越来越贫的一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那样,只要效率不要公平,也不能像原先计划经济样,只要公平不要效率。兼顾公平和效率,就是要做到合理拉开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富裕。
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目标
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之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所在
1、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在我国,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最终目标的历史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在社会主义社会,居于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社会生产目的是满足劳动者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按劳分配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方式,这些客观经济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可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供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分配中应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要实现共同富裕,还必须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反对平均主义和收入过分悬殊这两种社会分配不公的现象。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要取缔非法收入,要整顿不合理收入,要调节过高收入,要保障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2、“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先富”是实现“共富”的必然途径
(2)“同步富裕”必将导致共同贫穷
(3)平均分配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同步富裕”与平均分配都是错误的3、允许部分“先富”不会导致两极分化
(1)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不可能垄断全社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经济的主体
(2)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主要是通过合法经营,诚实劳动而致富
(3)国家可以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调节个人收入 课堂练习与思考5:
▲辨析题:“先富”必将“共富”
提示:“共富”需要“先富”;“先富”未必“共富”。在我国, “先富”能实现“共富”。
附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针对训练
1.决定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直接因素是 B A.我国现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
B.我国已确立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C.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2.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逐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逐步缩小中西部地区同东部地区的差距。通过相互扩大开放和密切合作,促使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可见
A A.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B.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C.消除地区差距是当前国家的主要任务
D.地区之间相互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下列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有
D
①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
②债券股票交易收入
③出租土地和房屋的收入
④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⑤债券人的利息或股息收入
A.①②③
且①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⑤ 4.“国有企业在职职工工资总额增长率应低于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应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体现了
A
A.生产是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B.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
C.不同行业的分配制度
D.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5在我国,部分农村的农民采取资金入股、劳力入股、山地入股、技术参股的方式,实行统一规划、连片开发、收益分成的方法,综合开发山区资源,取得了很大效益。这种股分合作制:
B ①使生产要素得到了优化组合 ②是巩固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致富门路的一条重要途径 ③是搞活集体经济的惟一有益形式 ④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为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这里所说的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包括:①企业职工所获得的奖金收入 ②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混合收入 ③企业经营者的财产收入和风险收入 ④银行存款、购买债券、投资股市获得的收入
D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浙江省绍兴县成立了“农民土地信托中心”,农民个人承包的使用权,在自愿的前提下,可以到“中心”来签约,以“土地入股分红”的形式,经营自己的土地使用权。据此回答6~7题。6.“土地入股分红”属于 C A.按劳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B.按土地所有权分配 D.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7.“农民土地信托中心”的成立 C A.表明我国土地的私有化进程加快
B.有利于壮大国有经济的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C.能有效地解决土地使用供求矛盾,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D.说明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适应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2003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了第三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向获得2002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怡濂颁发奖励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据此回答8~9题。C 8.国家重视科技创新,从经济学上看是因为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500万元的奖金属于 C A.按劳分配
B.按劳动力要素分配
C.按技术要素分配
D.按劳动的成果分配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据此回答10—11题。10.从孔子的话正确的一面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B A.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必须高度重视生活资料的分配问题 C.要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D.必须严格防止劳动者出现收入差距 A.违背了“社会公平”的原则 B.违背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C.违背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D.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
D.坚持发展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
11.人们现在看来,孔子的话错误主要在于
C
12、市场经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优化资源配置、乏高经济效益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和魔力。但是,也手看到,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也有盲,氮。对于缩小乙区发展差距,它往往是一根失灵的杠杆。这需要政府于伸出那只看得见的乎,实施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如何理解“看不见的手”在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和魔力?
(2)为什么对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看不见的手”是一根失灵的杠杆,而需要伸出“看得见的手”? 答案要点:(1)“看不见的手”即价值规律,能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能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汰劣,从而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独到的优势和魔力。
(2)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由于各地经济基础、生产条件、劳动者素质不同,所以,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不同,获利情况不.同,这必然造成地区发展差距。因此,“看不见的手”即价值规律对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一根失灵的杠杆。只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指导,采取有利贫困地区发展的政策,才能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13、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请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论述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答案要点、(1)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1分)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1分)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1分)(2)①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对生产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防止两极分化;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增加个人收入。③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④加强宏观调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利用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有效的收入调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上具体措施学生能回答三点即可得满分,如学生能回答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必须解决农民问题,确定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可酌情加分。但本题最高得分不能超过6分)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贫富差距的现状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贫富差距的现状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有很大提高,但同时却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并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尝试找出造成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并探讨可能的解决对策,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1.1 从基尼系数的变化看我国贫富差距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由于基尼系数可以较客观直接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异,预报、预警居民之间是否出现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基尼系数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基尼系数在0.3-0.4时比较合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以上时,则表示收入差距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0.485,2006年0.487,2007年0.484,2008年0.491。然后逐步回落,2009年0.490,2010年0.481,2011年0.477,2012年0.474。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基尼数据近十年都在4.7以上,远超国际贫富差距警戒线。这表明贫富差距在我国的确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
题。
1.2 收入差距的体现
收入分配差距表现在城乡之间、城镇内部各阶层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和不规范收入以及非法收入等方面。
1.2.1城乡之间
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由来已久。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1997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47倍。此后,这一指标一路上涨,到了201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倍数已经达到了3.23倍。世界银行有关报告指出:世界上多数国家城乡收入的比率为1.5:l,而我国长期以来超过2甚至3。这说明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超过大多数国家。
1.2.2区域之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但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导致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过大。虽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开放力度,但东西部之间收入差距依然在进一步拉大。2005年底,我国上海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8645元(全国最高),而最低的新疆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只有7990元,东部的城镇居民收入是西部的F8 2.33倍,而此比例在1978年只有
1.6。2005年底,我国上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47.8元(全国最高),而最低的贵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77元,东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对差距由1978年的2.1:1扩大为2005年的4.39:1,地区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从上实际八十年代到现在,东部地区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01倍,中部地区增长了12.2倍,西部地区增长了9.5倍。由此可见这种区域之间收入的差距是巨大的。
1.2.3 其他方面的贫富差距
另外,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2005年我国职工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5:1,此数据还不计算高收入行业的奖金和工资外收入。而受教育程度不同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更是决定性的。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从小学到研究生,其工薪收入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相应提高,研究生文化程度就业者的工薪是小学文化程度就业者的15.1倍。
二、导致贫富差距的原因
导致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复杂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占有制度,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促进生产力。然而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这样一来收入差距的存在就是合理的。但是在这种体制下,居民可以用财富创造财富,用财富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这就导致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
2.2自然地理条件因素及国家发展战略 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因素,造成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宏观上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东部地区由于得天
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其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内陆地区。
2.3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
同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福利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表现一种明显滞后的情形。在这种形势下,农民、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家属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2.4 非正常因素导致的贫富差距
目前我国市场体制与机制还不完善,市场机制发育不建全,法规体系严重滞后,市场竞争不规范,这些导致了一些非法收入不断增长,导致了严重的贫富差距。比如,相当数量的城乡个体工商业主、私营企业主、承包租赁经营以及高收入群体存在违法行为,加快了敛财的速度,部分的导致了贫富悬殊。而官员腐败是导致贫富差异悬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因素。官员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滥用私权等以及以权谋私、钱权交易,造成了一部分公职人员暴富。
三、缓解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3.1 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人口素质,缩小贫富差距 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对于我国来说,只有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尽快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资源。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的教育应加大扶持力度,增加升学率。
3.2 打破垄断行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市场经济强调公平竞争,为此必须逐步打破导致机会不平等的垄断体制,减少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的过度干预。对当前国家垄断的行业应放开经营,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要深化财务监督,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垄断利润归国家所有。同时大力扶持困难行业的发展,另外通过多部门配合,对高收入行业的集体收入、个人收入及个人所得税情况进行监控。
3.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在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助力度,保证人民基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着力保证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应基本建立起一个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结束语
从马克思开始的对实现人类共同理想的经典探索至今己近160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这种探索历经种种坎坷和曲折仍不被放弃,就是因为现实社会中种种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不人道的现象还在困扰着人类。但我们坚信,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通过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不懈努力,乃至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就会使共产主义理想成为现实,使共同富裕成为日出日落那样平常而又自然的事。
第四篇:和谐社会视角下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的和解
和谐社会视角下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的和解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共同富裕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空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其由空想走向科学。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目的,共同富裕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对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新世纪以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应将这一理论置于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进行探讨。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能否转化为现实,在这一具体历史阶段上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如何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依赖等问题成为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己经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目标迈进。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经济起飞期,也是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中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面临许多函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社会整体走向富裕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扩大,由利益矛盾诱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越发凸显。近些年来,在多次民意调查中,贫富差距问题总是列在前列,成为干部和群众关注的焦点。这表明,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已经明显地影响到社会生活方面,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专家提醒,必须得采取相应措施,警惕逐渐拉开的贫富差距。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和谐社会的构建,其重要目的和任务就是要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
从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的历史契合的视角下研究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贫富差距和共同富裕问题的全面认识,明确和谐社会与共同富裕和贫富差距之间的本质关系,对解决当前我国悬殊的贫富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五篇:省院教育思想大讨论发言稿
认识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省院教育思想大讨论发言稿
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樊 波
自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后,我们认真审视了文件精神,感到它是一个纲领性文件,是我国建国以来中央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颁发的第一个文件,它是新世纪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行动纲领。通过学习《若干意见》,我们坚定了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信念,明确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以及具体的实施要求。锦州市和兄弟市县的领导、同志们一样,按照国家、省委的要求,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贯彻执行《若干意见》。下面我从二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我们锦州市做法。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意见》颁布不久,锦州市教育局召开了2004年教育工作会议,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列入04年教育工作计划之中,特别强调“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各学校认真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同时专门召开德育工作校长会议,召开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和科研课题的阶段总结会,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制定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将今年颁发的文件、领导讲话印制成《中小学德育工作学习材料汇编》发放给各学校。举办了德育工作者培训班,在培训班上,教育局基础教育处景梅石处长对当前德育形势进行了分析,王立立处长传达中央和省委文件,德育研训部对《新规范和新守则进行了辅导》。通过学习和培训,大家认识到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分析了锦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行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机遇和严峻挑战。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二、以科学的实践观念,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1.整体规划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为了落实《若干意见》,锦州市政府起草了《实施方案》,市教育局对德育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部署。考虑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具体情况,我们组建了由市德育专家和名校长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生实际,探索作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原有的德育工作体系和格局基础上,构建了可操作性强、有特色的实践模式。
在目标上坚持从小学到高中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段目标各有侧重的原则。
在内容上以行为养成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方向,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重点,注重内容的整体序列化,即有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分年级进行,使整个教育内容在纵横两个方面形成交叉的整体序列。
如:在小学阶段把六个年级分为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每一学段德育目标内容分为政治思想、道德行为、心理品质三个方面,每一方面坚持以校为本,以师为本,以生为本的“三为本”的德育理念,形成“三三格局”。在中学将德育大纲规定的八项内容归纳
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方面。又由于政治和思想,道德与法制有其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便于基层学校的操作,将五方面合并成三方面即政治思想教育、道德行为教育、心理教育。并按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地构建了初中一、二、三年级、高中一、二、三年级各年段的德育工作体系。
在途径上从总体上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基本途径。其中以学校途径为主,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
学校途径主要有
课程类: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和各门课程渗透德育,以及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和运用。
实践类:模拟实践活动(模拟法庭、模拟商店、种植及科技实践基地)和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劳动、公益劳动、政治活动、训练活动、共建活动、家务劳动、自我服务、勤工俭学、社区服务、德育基地)研究性学习。
环境类:人际环境(师生、生生、师师、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等各种民主平等和谐关系、父母、亲友、邻居关系)和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家庭文化、社会文化)
管理类:学校管理和年级管理、班级管理、学生自我管理、家规
辅导咨询类:集体咨询(报告、讲座、看录像、辅导课)和个人咨询(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知心信箱、网上咨询、书信交谈)
传媒类:广播影视(校园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组织看电影及影评活动)报刊书籍(图书阅览室、读书月、读书会、校园报刊、班级图书角、图书馆、书店、读报专栏)和电脑网络(校园局域网、电脑游戏、电脑软件、卡拉OK、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等,在方法上我们借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詹万生教授提出的德育工作的四类18法:①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包括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演讲法等;②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③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
在工作中我们根据内容,对应途径,对应不同的途径选择不同的工作方法,同时依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小学低年级学生教育方法一定要注意形象性;小学高年级教育方法强调活动性;初中强调实践;高中生强调自我教育。总之教育方法是多样的,但教育方法灵活运用,教育艺术是无穷的。
2、加强班主任工作,让班主任工作成为一项主业。
《意见》指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很重要、很崇高的工作,决不是副业。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制定相关政策,选派和吸引更多的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教师从事这一崇高的工作。”为了让班主任工作成为一项主业,把主要精力放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上,放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上。我市始终以提高德育队伍素质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促进,服务与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班主任工作的新思路、新规律。工作实践中,我们提出了“大练班主任基本功”的思想。训练从小学拓展到初中和高中以及职教,从点校拓展到区域,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落实到以班级为建制的学校“肌体”中,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有了坚实的“骨架”,学校德育的整体功能
和“生命”价值得以实现。同时,实施了“锦州市百名优秀班主任研究工程”,将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经验和教育理念相结合,提炼出具有区域性本土化的德育工作思路和方法体系。对班主任工作风格和育人艺术分成几大类予以跟踪研究,追寻班主任心灵和情感的踪迹,是实施“锦州市百名优秀班主任研究工程”的基本方略。因此把课题研究成果呈现形式的文集定名为《心迹情踪》(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底出版,丁锦辉主编)。该书分为八个单元:使命与职责、真情与爱心、求索与奉献、引导与策略、发现与欣赏、沟通与理解、智慧与方法、反思与感悟。这八个单元实际上是班主任工作的八个方面和不同类型,对地区班主任队伍基本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3、发挥学校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开展。我市开展了幼儿园、中小学、职业中专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活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游戏、心理训练、心理剧场及心理个案和心理咨询(辅导)室以及档案的建设等系列活动。并召开了“锦州市中小学、职业中专、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现场会”使我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进一步地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同时,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与学校的课堂教学、教育活动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中小学开展了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诚信教育为主题的班(队)会的评优活动、以“十二种精神”为主题的研究性活动和社区活动,利用第一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整合活动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追求“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追求“善”;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追求“美”;对教育而言,追求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就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4、遵照执行新《守则》和《规范》,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意见》的突出特点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全面总结和系统运用,特别是提出了“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年初,教育部对已经实施多年的《守则》和《规范》进行了修订: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补充,形成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
为了遵照执行《守则》和《规范》,我市着力在新守则和规范上做了一些工作。首先学习新《守则》和《规范》,了解新《守则》和《规范》的历史背景、修订的原则、依据、具体的内容。特别是对新《守则》和《规范》修订的原则进行深层的理解。
新《守则》和《规范》的修订保留了哪些内容?增加了哪些内容?调整了哪些内容?为什么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 为什么修订后的《守则》和《规范》 条文的数量不变?《守则》依然是10条,《规范》依然分别是20条和40条。《守则》和《规范》是什么关系?新《规范》新《守则》有什么新的特点?新在哪里?等。在了解、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采用多种方式遵照执行新《守则》《规范》。锦州市凌河区解放小学召开《雏鹰展风采,践行新规范》的大队会,提出了新规范、新要求、新行动、新体验倡议,这对新《守则》《规范》是很好的范例。
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要深入调查研究,研究当代中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究竟是什么?要从现实问题出发,寻找自己的理论识破点和实践突破口,增强针对性、趣味性(吸引力)和实效性。把我们的工作调整到一种能够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展的生活逻辑的轨道上去,按照学生生活的逻辑走,按照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走,使我们的德育工作真的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