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12年4月17日在中英数字出版论坛上的讲话(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17:42: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12年4月17日在中英数字出版论坛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12年4月17日在中英数字出版论坛上的讲话》。

第一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12年4月17日在中英数字出版论坛上的讲话

深入合作共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在中英数字出版论坛上的讲话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柳斌杰

(2012年4月17日)

数字出版业无疑是当今出版业发展最为迅速、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正在改变和重塑着出版业,并形成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格局。目前,以苹果iPad为代表的新型数字阅读终端迅速占领全球市场,对整个出版业造成极大冲击,这让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阅读终端生产企业倍感压力。加快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加强技术创新,推进标准制定,培育新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各国出版业界的共识。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情况。

一、中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新发展

近年来,数字出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赢利模式不断成熟,新的消费理念不断形成,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开始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到2010年5年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出从213亿元(约合21亿英镑)增长到1051亿元(约合105亿英镑),年均增幅接近50%。手机出版、网络游戏出版和互联网广告三项产出占到数字出版总产出90%以上,成为数字出版产业营销收入的重要支柱。2010年数字出版总产出占到新闻出版业总产出的8.3%,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出版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数字出版产品形态日益丰富。除了基于互联网的各种电子图书、数字报刊、网游动漫等之外,还有基于以手机和各种移动终端为主体的数字出版物,大大丰富了人们多样化的阅读体验和个性化的阅读需求。三是数字出版赢利模式不断成熟。逐渐形成了以原创网络文学、数字图书馆、学术期刊数据库,以及目前正在形成的电子书包及云出版等为主体的多种营销模式,可以说数字出版从内容提供、平台建设到终端服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形态和产业链。

四是传统出版企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中国大多数以图书、报纸、期刊出版为主的传统出版企业基本完成了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改造,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基本完成了生产流程的技术升级,部分印刷企业引进先进的数字印刷设备开展按需印刷业务,出版物分销机构也实现了销售流程的数字化。不少出版企业还加大了与技术开发商、渠道运营商等的合作力度,共同开展数字出版业务。

五是数字阅读消费需求日益旺盛。据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网民总数达到5.13亿,手机网民总数达到3.56亿。网民规模的不断增长,带来在线阅读、手机阅读和移动终端阅读等数字阅读消费需求的日益旺盛。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数字阅读终端销量均呈现大幅增长,中国地区的销量更是超过全球平均增幅,一个庞大的新兴数字出版消费市场正在形成。

二、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新举措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新兴产业发展,先后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数字出版在内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加快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数字出版总产值要达到新闻出版总产值25%的奋斗目标,并提出加快在数字出版领域组织一批重大工程、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研发一批重大技术、开发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的重点任务,带动和提升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进一步增长。

一是加快内容资源整合。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数字内容产品。加快推动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内容资源的整合利用,加快推出一批优质数字出版内容产品,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 出版的融合发展,是当前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是打造内容传播平台。要满足不同读者在不同时间空间、不同阅读终端、不间断阅读的需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出版传媒企业、技术提供商、平台运营商等多方合力,打造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和直播卫星网等多网覆盖、技术先进、传输快捷的专业化数字内容传播平台。

三是实施重大工程项目。进一步聚焦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重要领域,加快实施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数字出版物投送平台等一批重要项目,有效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实现战略转型、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新技术新业态提升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四是加快关键技术研发。继续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在云出版技术、卫星数字发行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等重要领域取得新突破。

五是推动产业基地建设。为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集约化优势,近年来,新闻出版总署着力推动数字出版基地、音乐产业基地,动漫游戏基地建设,这些基地在引进重点企业、实施重大项目、研发重大技术、开发重点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我们将继续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形成政策引导、重点扶持、项目带动、孵化辐射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新格局。

六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作为数字出版的行业主管部门,新闻出版总署积极倡导并大力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明确将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纳入《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进一步出台相配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加强数字出版国际合作的新期待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出版业也是如此。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和创造潜力成为国际出版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中国出版业的进一步发展 也需要世界的经验和技术,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数字出版,与生俱来就具有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的特性。这意味着,国际数字出版产业的同行们将会在一个共同的市场上展开竞争,同时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加强合作。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应对发展中出现的共同问题;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化挑战为机遇,实现共赢。

一是中国出版业拥有国际合作的良好基础。当前,中国出版业开展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在合作出版方面,已经从过去单一的图书出版合作模式走向包括图书、期刊、数字出版产品等在内的多种出版物形态的合作;在版权贸易方面,版权引进和输出的品种、数量、结构和范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在实物出版方面,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出版物被成功引进或输出;在项目合作方面,中外出版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的出版项目和种类越来越多,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出版产品;在资本合作方面,中外出版企业采取参股、联合、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的案例越来越多,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正在不断扩展;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政府分别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国家达成出版专业人才互相交流与培养计划。

二是中国出版业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为进一步推动出版业开展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新闻出版总署在制定《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主要措施中,将改革开放列在首位,在坚持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共同繁荣的原则指导下,我们提出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印刷、分销等领域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逐步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我们提出要继续扩大版权输出与对外合作出版的区域和范围,加强与全球性和区域性大型连锁书店的合作,鼓励出版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扩大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资本运营和企业管理。

三是中国出版业将继续扩大数字出版领域合作空间。我们十分期 待能与国际出版业者围绕数字出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数字出版产品的合作与推广、数字出版关键技术的研发与攻关等方面,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我们将继续制定和完善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对数字出版领域国际联合攻关的重大工程与重大项目、重要技术与重要标准等的资金扶持力度,不断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我们将充分发挥出版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积极作用,推动中外出版企业继续扩大在数字出版各领域的全方位合作,鼓励中外出版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各种移动终端等新载体、新平台,开拓新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拓展新的合作渠道,共同为推动新闻出版产业的繁荣发展、推动世界文化更广泛的交流与传播作出新的贡献。

合作共赢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只有合作才能带来更多机遇,只有合作才能开拓更多市场,只有合作才能分享人类更多文明成果。我们诚挚欢迎和邀请国际出版业同行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积极加入到中国数字出版业的大市场中来,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第二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12年4月15日在中英出版传媒产业投资论坛上的讲话

拓展合作领域

实现互利共赢

——在中英出版传媒产业投资论坛上的讲话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柳斌杰

(2012年4月15日)

3年前,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与英国文化委员会、伦敦投资局在伦敦签署了中英两国新闻出版文化交流合作备忘录,目的是为了加快推进两国出版传媒、学术文化之间开展更加积极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进两国文化的深入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两年前,也是在伦敦,中英两国举行了新闻出版合作交流会,就如何加强合作进行了深入研讨。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中英出版传媒产业投资论坛”,双方更加深入地进行探讨和交流,希望能为两国充满创意和智慧的出版传媒产业,开启一片交流与合作的新天地。我相信,中英两国在出版传媒文化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过去的5年是中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5年。目前,中国的日报总发行量、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位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印刷复制业总产值位居世界第三,中国已经是世界出版大国。中国新闻出版业近年来的发展呈现出4个鲜明特点:第一,新闻出版业已具相当规模,成为整个文化产业的主力军。2011年,中国传统出版业持续发展,全年共出版图书37.8万种、期刊9884种、报纸1954种,数字出版、新媒体产业高速发展,新闻出版业全行业总产出突破1.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500亿英镑)。第二,产业转型成效初显,数字出版发展迅速。2010年数字出版业总产出 1 达到1051亿元人民币(约合105亿英镑),总体经济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初步形成了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等一批数字出版产业集聚区。第三,培育了120多家各类新闻出版企业集团,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强势发展潜力的新闻出版产业带和产业集群。第四,市场更加开放,吸引了一批国际知名出版传媒集团在中国投资经营,外国优秀出版产品在中国持续畅销,这些变化与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在改革的推动下,一批大型出版传媒企业集团公司组建起来,截至2011年年底,出版、报业、印刷、数字出版等新闻出版上市公司达到49家,实现融资2000多亿元人民币(约合200亿英镑)。我们正处在一个发展变化迅速、交流合作密切的时代。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数字出版技术广泛应用,不同文明、不同文化出版传媒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规模不断扩大,需要中英之间以及各国之间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新挑战和新机遇。今天,开放的中国欢迎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出版传媒企业到中国,在中国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开展各种形式的投资经营活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丰富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向前发展。中国每年引进1万多种世界各国优秀图书版权,其中大部分来自英文国家,国际畅销图书在中国几乎同步出版。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约24亿元人民币(2.4亿英镑)的书报刊、电子制品、数据库等出版物。目前,有50多种国际著名期刊与中国期刊开展版权合作。包括培生教育集团、拉加代尔集团、哈珀〃柯林斯集团在内的许多国际知名出版传媒集团在中国设立了联络机构,与中国的出版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同开发产品,共同 2 开拓市场。我们欢迎更多的国外出版传媒公司与中国的出版传媒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开发、生产、传播有益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

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推动包括出版传媒产品和服务在内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扩大包括出版传媒企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是中国政府实施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对外文化贸易促进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我们鼓励和支持具有竞争优势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中国出版传媒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在海外设立经营机构,从事出版传媒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我们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出版传媒企业通过上市、参股、控股等方式,扩大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资本运营和国际企业的管理。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出版传媒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有的中国出版传媒企业已经开始在海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开展出版经营活动,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在伦敦设立的“中青国际”出版公司。5年前,该公司在伦敦书展期间举办了揭牌仪式。5年过去了,该公司出版了一批反映中国文化艺术的精品画册,制作十分精美,深受英国和欧洲市场的欢迎,同时将英国及其他国家的优秀作品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外出版文化交流。借此机会我高兴地告诉大家,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今年将在英国设立子公司。我相信,随着中国出版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中英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出版传媒企业投资英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今年是中英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40周年。中英两国关系发展势头良好,双方在出版传媒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英国出版业 3 在国际出版业中占有重要位置,拥有很多国际知名的出版传媒集团,在中国对外版权贸易中,英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国。从2004年到2010年,中英两国间图书版权贸易总量达到12685项,其中,中国引进英国的图书占很大一部分。近年来,英国引进中国优秀作品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中国优秀作品能够在英国翻译出版,为英国读者了解中国提供更加宽阔的视野。

中国有着13亿热爱读书的人民和上千万勤奋的出版传媒工作者,世界出版传媒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出版传媒业的繁荣发展同样离不开世界,中国出版传媒人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与国际同行共谋发展。我相信,随着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和推进,中英两国出版传媒业的交流与合作将会更加密切,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识将会更加深入,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将会更加和谐稳定。

第三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12年5月2日在总署党组中心组2012年第四次理论学习会上的讲话

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

——在总署党组中心组2012年第四次理论学习会上的讲话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柳斌杰

(2012年5月2日)

这次总署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领会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学习方法是以中央宣传部和中央文献研究室共同选编出版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为读本,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党中央在不同时期关于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基本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新闻出版跨越式发展。认真学习好、领会好、使用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进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认真学习党的文化建设实践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党成立那天起就认识到文化在革命中的重要性,在90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从五四运动、建立政权到改革开放三大阶段,坚持对文化进行重大的改变、改造、改革,使文化成为党领导下的一个新的革命实践。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改变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运行方向。后来,由于有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五四新文化运动才有了反帝 反封建的明确性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方向。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在革命中,文化战线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重要的战线,党应当把旧文化改变成革命文化,为革命事业服务。

革命胜利后,新中国一建立,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改造落后的旧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大规模的文化改造使解放初期我国的文化氛围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如扫盲识字学文化,清除封建迷信,建立新的新闻出版、文艺文物、广播电影队伍和工作体系,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这其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文化大革命过分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文艺界都当成牛鬼蛇神,使文化改造变成了肉体的改造,教训是惨痛的。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作为整个改革的一部分,恢复了诸如“双百”方针、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等正确要求,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按照经济的规律、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来构造创新文化生产、传播的体制。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文化改革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了新局面,进入了新阶段,我国社会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空前高涨,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和丰富经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摘编》反映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艰辛历程,汇集和凝聚着重要的理论成果和丰富的历史经验,体现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科学态度和战略思 考,是一笔不可多得的重要精神财富。90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文化事业之所以获得长足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遵循和运用了我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原则。《摘编》围绕文化建设的八个重要方面谋篇立意,抓住了文化建设领域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根本,科学、全面、辩证地探索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本质和规律,总结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并把文化上升为理论,凸显了《摘编》的权威性、理论性和指导性。这些论述代表着中华民族现代文化前进的政治方向,展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宏伟蓝图。《摘编》既是一部内涵丰富、观点鲜明,展现我们党推动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学习教材,也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论武器。

二、不断深化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化建设有许多深刻的论述。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中国的文化革命、建设和政策。《摘编》选编的320多条经典论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门类、不同性质的文化问题,进一步深化对文化的认识,在党对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升理性认识,并及时转化为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

(一)深化对文化建设重要地位的认识。关于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论述,《摘编》首先反映了我们党对于文化建设地位的深刻认识,这是很有针对性的。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在 实际工作中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文化对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对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和文化民生的意义等,在全党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中央多次指出,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除了本身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愉悦身心的价值之外,对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都具有重大作用,要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来指导政治文明、制度文明的建设,要把文化产业变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用正确的思想道德信念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都离不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所以,我们要进一步系统地学习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国家、社会、家庭各个方面来认识文化的地位作用,理解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布局和部署。

(二)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旗帜和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着党和国家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对思想文化阵地来说,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多元多样文化由一元思想来指导。搞文化建设必须坚守正确的文化立场、文化取向,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文化前进的正 确方向。新闻出版是思想文化的主阵地,接触各种文化,每天打交道的既有先进文化,也有落后的、愚昧的、迷信的甚至反动的文化,出版物审读、质量监管、“扫黄打非”等工作,都要用马克思主义来判断,坚持一元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不动摇,不断净化和保护文化环境,切实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三)坚持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出并形成了一系列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比如: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等。这些基本方针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符合社会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只有坚持这些政策方针,我们在文化工作中才不会偏离方向。最近几年,中央提出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市场管理等工作方针,是《摘编》重点关注和阐述的重大问题,也是我们今后推动新闻出版工作的思想指针,我们要很好地学习掌握,时刻不忘按照这些基本方针办事,确保在方针性问题上不出现偏差。

(四)深化对文化工作论述的学习。除了指导思想、政策方针这些基本理论,《摘编》后几部分讲的都是文化工作问题,这也是文化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核心价值观建设问题,出版业担负着核心文化传播的任务,要通过出版物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内心,形成正确的理想、道德、信念、价值观;文化产业问题,强调 文化产业不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且是文化灵魂的依托,要通过市场配置资源,靠市场调节拉动增长;文化事业问题,强调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指出要用产业的方式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体制改革问题、文化与技术融合问题、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问题等,这些关于文化工作的论述也非常重要,我们也要很好地学习领会。

三、用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指导文化建设

了解历史、认识理论是为了服务现实、指导实践,落实党对文化建设的要求。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对我国文化改革发展作出的战略决策和工作部署,是党对文化工作最系统的认识,是对文化建设最周密的部署。新闻出版战线要以深入学习领会《摘编》为契机,更好地贯彻党的文化建设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运用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分析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以扎实的工作业绩,继续巩固发展思想文化的主阵地,继续当好改革创新的排头兵,继续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继续创造繁荣发展的好环境。

(一)把握先进文化发展规律,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文化领域,特别是新闻出版要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这是文化建设中的关键问题。目前反映出的矛盾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体制改革不到位,机制不活,还不能很好地与市场接轨、与资本接轨、与消费者接轨。文化建设既要遵循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生产的规律,又要同市场经济体制总的改革趋势相衔接,两个方面都掌握好,文化建设才能游刃有余,才能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提升内容创新和传播能力的体制机制。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新闻出 版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要牢牢把握主题主线,以“三改一加强”为主要任务,打造和培育一批国家大型骨干出版传媒企业和新闻出版产业战略投资者,形成“两个格局、三个体系”。要把推动创新置于整个新闻出版工作的关键环节抓紧抓实抓好,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解放新闻出版生产力,推动内容科技手段的创新,发挥改革最大动力的作用,焕发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活力。

(二)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引领先进文化建设方向。2012年伦敦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的成功举办,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总结了中国发展的经验和发展的道路,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赢得了当代世界的关注,反映出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检验了精品力作的生产聚集能力。下一步要把有关党的十八大的出版发行工作放到首位,围绕“展示辉煌成就、展望光辉前景”宣传主题,落实好有关新闻出版工作项目,全面展示十六大以来党带领全国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要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及时出版发行好党的十八大文件和辅导读物,为全社会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营造舆论氛围,创造文化条件;要切实做好党的十八大前后重点报刊审读和重点网站专题监测工作,掌握动向,把握导向,健全网上网下协同机制,不断推出报刊、网络精品力作,确保主流舆论影响力。要认真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版工程,重点抓好马列经典、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以及国家重大出版项目的出版发行,落实好重点出版物选题计划和“十二五”重点出版物规划,把精品力作推向社会、介绍给人民群众。

(三)重视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文化民生的水平。服务人民,始终是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重大亮点。今年我们在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面临的任务很重。一是要高质量实施好国家重点出版工程,进一步健全基金评审、监管、推广等方面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切实发挥好出版基金在促进国家重点出版工程方面的重大作用。二是要扎实推进“东风工程”二期实施,管好用好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特别是要重点围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全力推出一批民文精品力作。三是要确保在党的十八大前高标准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目标,推动工程项目、资金、进度、质量等责任制的有效落实,加快推动农家书屋信息系统建设,切实解决书屋出版物补充更新和使用问题。四是要以全国各类“书香”活动蓬勃开展为契机,大力拓展全民阅读工程,进一步健全政府推动、全民主动、城乡互动、各方联动的全民阅读活动长效机制。五是要切实有效抓好文化环保工程,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为和谐社会建设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四)加快发展新闻出版产业,夯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今年是“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现在,已进入第二季度,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实施处于重要阶段,必须进一步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工作重点,明确重要任务,全力以赴抓好产业项目的落实。一是要围绕“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31项重点工程项目工作目标,实施“倒逼”机制,抓紧工作、逐项落实,确保坚决完成任务。二是要加大新闻出版产业带、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力度,重点发展数字出版、数字印刷、版权创意等产业园区和基地,大力拓展新闻出版产业跨越式发展增长点。三是要不断促进新闻出版科技创新,重点支持新媒体、新产品、数字内容传播体系、内容资源整合、关键平台技术的研发,争取在关键技术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重要技术标准。四是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新市场,扩大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消费。五是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新闻出版走出去布局年深入实施为契机,不断扩大新闻出版产品出口,加强版权贸易,拓展国际营销渠道,支持各种所有制的新闻出版企业到境外投资、兼并、收购,建社建站、办报办刊、开厂开店,在国际舞台上发展。要认真总结成功举办伦敦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的宝贵经验,科学探索国际文化交流规律,推动更多体现中国精神的新闻出版产品通过国际平台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明、开放、包容新形象,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先进文化建设主体。先进文化是靠人来创造、传承和传播的。当前,我们的人才队伍在总体规模和质量上与党对先进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新期待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与国际新闻出版业先进水平相比,我们在高层次人才建设上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各级党组织必须把人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新闻出版人才工作,努力开创新闻出版人才辈出、名家辈出、人尽其才的 新局面,使出版专家、管理专家、营销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大量涌现,发挥作用。

(六)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先进文化建设引导能力。党的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把文化建设摆在与政治、经济、社会同等重要的位置抓紧抓好,始终能够正确地贯彻党对文化工作的方针、原则、政策,不断提高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确保党和人民的“喉舌”性质不变、党管媒体原则不变、党管干部原则不变。要善于把握文化思潮,善于驾驭文化市场,能够对文化发展的趋势有前瞻性的判断和预测,应对国际上文化交流、交锋所带来的挑战。新闻出版各级党组织要在文化建设上真正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国内外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各种敌对力量轮番登台“表演”的政治环境下,必须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动党的新闻出版工作;必须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党对新闻出版工作的领导方式,切实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必须提高科学行政、依法行政、民主行政水平,提高行政执行力,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组织和新闻出版业的坚强政治核心。

党的文化建设理论是党的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新闻出版各级党组织要以《摘编》为基本读本,深入了解党对文化建设的实践,切实深化对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全面推进新闻出版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在建 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在文化改革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拓展国际文化市场方面取得新成效,发挥文化建设领跑者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四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11年12月22日在全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专题

大力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

——在全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柳斌杰

(2011年12月22日)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新闻出版战线的重大任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华文明对人类进步事业有所贡献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对此始终高度重视。

今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党中央全面、深刻分析和审视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对文化改革发展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不仅为新闻出版业下一步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加快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召开走出去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工作取得的经验,表彰先进、树立榜样,研究部署新形势下如何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工作,这对贯彻落实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实施好《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不断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国新闻出版业全面实施走出去战略,版权输出、产品出口、数字传播、加工外贸和对外投资总体规模扩大,领域拓宽、形式多样,影响力显著增强,涌现了一批走出去的品牌产品和骨干企业,新闻出版业国际化进程明显提速,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一)版权贸易逆差不断缩小,输出数范围逐步扩大。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版权贸易逆差情况大为改观,从2002年到2010年,我国版权输出数量逐年增长,特别是2009年-2010年两年间更是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全国共输出出版物版权5691种,引进出版物版权16602种,版权贸易逆差从“十五”末的7.2:1缩小到“十一五”末的2.9:1,五年间版权输出总量增长275%。作为版权贸易主体的图书版权输出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与重点发达国家之间的版权贸易逆差实现较大转变,对美、日、加、英、法、德、俄等重点发达国家的图书版权输出总量比“十五”末增长近14倍。对港澳台地区的版权输出依赖程度明显降低,占版权输出总量的比例从2005年的59%下降到了2010年的34%。版权输出的产品形态越来越多元化,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图书、期刊版权拓展到报纸、音像电子、数字版权等多种形态。

(二)出版实物出口稳步增长,部分产品在海外创出品牌。

出版产品出口是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中坚力量,尽管近年来受到数字化浪潮、金融危机和人民币升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但新闻出版产品出口仍继续保持增长。2010年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96.5万种次,出口总量为1047.5万册(份、盒、张),出口金额为3758.2万美元。与“十五”末相比,出口数量增长近30%,金额增长7.4%,输出品种保持了大于引进品种的势头。目前,我国出版物已进入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海关报告显示,今年又是突飞猛进的势头。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重点产品在海外市场创出了品牌。

(三)数字出版产品出口势头强劲,境外收益不断提高。

数字出版产品出口是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新领域,发展迅猛。借助国外技术平台,我国数字出版产品大量输出海外,一些学术期刊的海外下载量、国际影响因子和国际投稿量明显增加。2010年我国期刊数据库的海外付费下载收入近千万美元,电子书海外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网络游戏出口额突破2亿美元。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一些重点数字出版企业实现了在国际市场中的广泛覆盖和收益倍增。截至2010年年底,清华同方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海外机构用户数量超过1000家,分布在38个国家和地区,五年累计出口额达3227万美元;汉王电纸书海外销量突破5万台;完美世界公司开发的10款民族游戏用户遍布四大洲60多个国家地区,海外收入超过9000万美元;盛大网络文学在线阅读,读者分布在几十个国家。

(四)印刷加工外贸产值逐年增加,顺差优势明显。

印刷加工外贸既是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一种模式,也是我国新闻出版国际劳务输出的重要渠道。2010年,我国印刷加工服务出口收入总计为661.65亿元人民币,占印刷工业总产值的8.6%。占全国印刷总产值3/4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印刷产业带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印刷加工基地。广东、北京、上海的印刷外贸集散地功能明显,输出规模逐年增长。中国印刷集团公司、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年出口额都达到了千万元乃至上亿元。

(五)国际投资成果丰硕,在外企业竞争力逐步形成。

资本国际输出、在境外办实体是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高级模式,要求企业不仅有国际化发展眼光,有境外本土化运作经验,还要有境外投资的实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企业已在境外投资或设立分支机构459项,其中,从事图书出版的分支机构28个,从事期刊出版业务的分支机构14个,报刊及新闻采编分支机构275个,数字出版子公司15个,出版物发行网点65个(包括网络书店4个),印刷或光盘复制工厂45个,出版教育、培训、版权、信息服务机构7个。另外,通过收购或参股建立的海外网点有10个。走出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跨国发展的经验也更加丰富。

(六)走出去渠道不断拓展,传播力不断增强。

借助国外主流零售渠道,覆盖海外高端读者和主流人群,是我国新闻出版业拓展国际营销渠道的一个重大突破。“十一五”期间,经过“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的助推,我国新闻出版产品成功进入国际知名图书连锁机构,一批优秀外文图书已经逐渐进入法国拉加代尔集团的3100多家国际书店销售网络,近万种图书通过“全球百家华文书店中国图书联展”被推介到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和美国亚马逊公司联手启动的亚马逊“中国书店”合作项目,目前已有两万余种中国图书上线至美国亚马逊网站,并将在一年内达到10万种的规模。不少出版企业还十分重视与世界跨国出版传媒企业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将中华文化内容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七)国际书展参展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中国主宾国活动成为亮点。国际书展是版权输出及实物出口的重要平台。自2005年以来,我国每年举办和组织参加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书展、书市,改变了过去年年“人变书不变”的状况,注重图书品牌和商业利益,参展水平不断提高,版权输出和实物出口逐年增加。这期间,先后在法国、俄罗斯、韩国、德国、希腊、埃及等国家举办了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特别是在2009年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举办期间,我国参展团共签署版权输出合同2417项,相当于2008年的5倍多,超过当年版权输出总量的一半。2011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中国展团实现了版权输出2424项,再创历史新高。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经过多年培 育已经成为世界四大书展之一,2011年博览会期间实现版权输出1652项,版权引进与输出之比为1:1.46,实现我国图书版权输出的重大突破。国际书展及中国主宾国活动已成为中国出版物版权输出的重要平台,有力地推动了中外出版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八)走出去人才队伍日渐壮大,素质逐步提高。

几年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方式,开展了走出去专门人才培训,举办国际高层出版论坛,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各个出版集团和较大规模的出版单位都有专门的国际机构和人员,专职负责出版走出去工作。每年重要国际书展的参展人员也相对比较专业化,与几年前的状况相比大有改观。出版领域的版权贸易人才、出版翻译人才、外向型经营管理人才等人才队伍正在日渐壮大,一些企业也有外籍员工,成为走向国际的新力量。

总体说,“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工作成效显著、成果丰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广大新闻出版单位努力实践和不懈探索的结果,是新闻出版战线广大干部职工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经验

“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系统按照“高举旗臶、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进一步培育走出去主体,完善走出去政策,实施走出去项目,搭建走出去平台,扩充走出去队伍,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拓展国际渠道,积累了宝贵的国际化运作经验。总结五年来走出去工作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加快推动“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走出去工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是根本保证。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走出去工作,并在国家层面对走出去战略进行了重要部署。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对文化走出去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继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要求,再次强调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党中央、国务院还在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重要文件中明确了一系列支持文化走出去的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 去的实践。中央领导非常重视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对走出去工作不断给予关怀与支持,每次北京国际书展,中央领导都亲自到场指导。特别是2009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先后几十次就活动的整体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并就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研究、大力支持,使该项活动最终取得圆满成功,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效展示和弘扬了中华文化精神。

(二)争取扶持政策是走出去的基本条件。

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新闻出版总署就把政策制定作为基本条件。经过努力,中央有关部门从出版产品和服务出口、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出版走出去的政策措施,如财政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若干政策》、《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商务部等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等等。这些政策从财政、金融、税收、信贷等多个方面对走出去产品、企业和项目给予大力扶持,极大地调动了走出去企业的积极性,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三)深化新闻出版业改革是走出去的强大动力。

十六大以来,我国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以转企改制为突破口着力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激活了走出去的动力。目前,经营性图书和音像出版单位已基本完成转企改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启动,120多家新闻出版企业集团成功组建,49家新闻出版企业成功上市。民营文化工作室有序参与出版策划服务,非公有资本和外资已全面进入印刷、复制、发行和新媒体硬件制作等领域,参与国际竞争是企业内在的发展冲动,不再是“被”走出去。经过改革,制约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得到进一步消除,新闻出版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不可与往昔同日而语。目前,我国日报总发行量居世界第一位,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印刷业年产值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27万亿元。这就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夯实了基础、铺平了道路、积聚了力量。如果没有改革,哪有条件和实力走向国际市场?哪有动力和能力参与世界出版业竞争?只有改革后的企业才有动力。

(四)加强规划引导是落实走出去战略的关键环节。

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快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新闻出版总署高度重 视政策导向和规划引导,一方面鼓励企业积极用好中央有关扶持政策加快走出去,另一方面在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加快推动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中出台了多项走出去的引导措施。特别是今年,新闻出版总署还专门制定下发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提出对实现走出去的新闻出版企业,在出版资源上给予优先配臵和政策倾斜;支持出版集团公司和具有一定版权输出规模的出版社成立专门针对国外图书市场的出版企业,经批准可配备相应出版资源;对列入走出去重点工程中的出版项目所需出版资源给予重点保障;对走出去成效显著的完全外向型的非公有制企业给予特殊扶持政策,等等。在《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有效利用国家和相关部委的现有政策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新闻出版资源配臵。对新增或续批的中外版权合作期刊,在原创中国内容被国外合作期刊转载的数量上作出明确规定;在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办法中增加新闻出版产品与服务出口年收入、从事国际业务拓展人员数量两项走出去相关指标;在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的考核指标中,明确出口金额增长幅度须大于进口金额增长幅度,并按出口实绩配臵进口权限,在职称考评和“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各种奖项的评定中增加走出去的内容等。这些引导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践性,有力地推动了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落实。

(五)实施重大工程是落实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

为有效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新闻出版总署实施了一系列走出去重点工程。《大中华文库》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重点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工程、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重点企业与重点项目奖励计划等工程的实施,目标明确、扶持到位,有效调动了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大中华文库》已推出87种汉英对照版和15种汉韩对照版,56%的产品销往国外,成为国际著名大学、图书馆的必备中国书。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致力于通过学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版权输出与合作出版,向国际市场全面、深入、准确地介绍当代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精髓,鼓励出版物面向发达国家主流读者发行,借助发达国家的全球影响力来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工程入选项目学术和文学水平高,市场定位准,受到国外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学者的重视,产生了良好的带动和辐射效应,目前已有400多种获得资助的中国图书在海外出版发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已在40多个国家推出千余种中国图书。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通过实施“借船出海”战略,构建包含国际主流营销渠道、海外主要华文书店、重要国际网络书店等在内的国际立体营销网络,破解了多年来困扰中国出版物走 出去的渠道难题,推动更多的中国优秀出版物走向世界。可以说,走出去重大工程的实施,实实在在地带动了新闻出版业走出去。

(六)新闻出版企业主体作用是走出去的实践力量。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新闻出版企业市场主体作用越来越大,它们不仅创造走出去的产品,而且寻求国外发展空间,直接在海外布点,投资、合资、合作,甚至并购国外出版公司。近年来,安徽出版集团在俄罗斯创建的新时代印刷有限公司业务已经拓展到了全俄境内的10个州,企业综合实力位居俄罗斯中央区前列。人民卫生出版社投资收购了加拿大BC戴克出版公司的全部医学图书资产。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在英国注册成立了第一家以出版英文图书为主的专业出版社,而且实现了当年赢利。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先后与牛津大学出版社等十多家国际著名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了100多种对外汉语教材,销往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人数超过1亿。接力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的儿童系列书,都进入几十个国家。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出版的《狼图腾》已向全球输出25个语种的版权,全球销量15万册。中华书局出版的《于丹〈论语〉心得》已输出28个语种的版权、33个版本,海外总销量达到30.4万册。一批具有实力和竞争力的新闻出版骨干企业通过成功实施以进带出战略、“借船出海”战略、本土化战略,成为走出去的典范。要知道:微软、苹果、好莱坞就是美国文化的推动者。中外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证明,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是走出去的实践力量。我们要用这些典范带动其他新闻出版单位的外向型发展。

(七)科技创新是走出去的重要支撑。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的重要时期。科技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成为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出版物的传播手段更加多样,传播渠道更加通畅,传播能力不断增强,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出版物通过新型出版方式和互联网等传播载体在海外传播成为可能。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出版传媒集团主要业务均已融入互联网,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电子商务,数字产品和服务收入在业务收入中的比重正在不断上升。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总产值每年均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以国际学术出版平台、网络游戏出版、手机出版、互联网出版等为标志的新型出版业态异军突起。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丰富了出版形态,拓展了传播渠道。我们要大力使用这些跨国界出版平台和技术,为新闻出版走出去构建重要支撑。

三、充分认识做好“十二五”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工作的紧迫性

(一)应对变局、抢抓机遇,刻不容缓。

当前,新闻出版业数字化、国际化、全球化趋势进一步走强。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出版业兼并、收购、重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出版传媒格局出现新变化。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重新配臵,对国际出版市场份额的争夺更加激烈。这对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加快海外并购、拓展海外市场、抢抓海外资源,扩大国际出版市场份额,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国际社会渴望了解中国的愿望正日趋强烈。在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下,新闻出版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一枝独秀的中国出版物市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世界上几乎所有国际大型出版传媒集团都以不同方式在我国设立了相关机构。这对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在国际上进一步赢得话语权、掌握主动权提供了有利条件。受互联网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冲击,世界范围内出版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批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企业正向内容产业进军,国际出版传媒企业也加快了数字化转型步伐,一个全新的出版产业正在形成,新兴业态的发展成为国际出版业增长的新动力。这对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及时应对、乘势而上就能前进,迟迟不动、坐失良机就会落伍,拉开的差距还会加大,甚至既走不出去,也守不住阵地。

(二)排除困难、解决问题,时不我待。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新闻出版业走出去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我们生产的高质量作品仍然较少,一些出版物出口量虽然较大,但一时还难以进入国外主流渠道;版权引进和输出逆差仍旧存在,差距虽呈逐年下降态势,但总体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输出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版权数量仍然偏少;一些企业对走出去的规律认识把握不够、动力不足,影响了走出去的效果;我国尚未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难与国际大型出版传媒集团相抗衡;一些优惠政策尚未完全到位,走出去企业境外经营依然困难重重;外向型出版人才,尤其是从事海外投资和经营管理的领军人物仍然严重缺乏,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困扰和阻碍着新闻出版业的国际化之路,亟须我们开拓思路、创新举措,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克服困难,打开局面。

(三)国际较量、实力竞争,只争朝夕。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 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个别国家对我国国情的曲解,对中华文化固有的偏见,对世界范围内客观存在着的不同文化价值取向的交锋和对立心理,使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向世界增加了阻力和难度。与西方主要媒体和出版传媒集团强大的整体实力相比,我国新闻出版业的整体实力、影响力和竞争力都还较小。在新一轮国际竞争面前,我国新闻出版业在内容的原创性、人才、技术、设备、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必须立足国际较量、实力竞争,只争朝夕地追赶发达国家。

(四)明确使命、深化认识,加快步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对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加快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是发展国家公共外交、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的重要途径;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新闻出版强国,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举措;是新闻出版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手段;是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的现实需要。全行业一定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和要求上来,进一步加深对建设文化强国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增强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开放的眼光、更加务实的作风,加快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影响力。

四、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创“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新局面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时度势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提出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等6个方面的奋斗目标。新闻出版业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发展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应当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历史进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2010年年初,在总结“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工作,规划“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时,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新闻出版总署党组提出了巩固新闻出版大国地位、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得到了全行业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今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新闻出版业要通过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到“十二五”末,新闻出版业要向全世界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六到七家实力雄厚、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要在30个左右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完成市场布局;使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备,版权贸易逆差进一步扭转,新闻出版企业实力大大增强,新闻出版业的国际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一个覆盖广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新格局基本形成。要实现上述目标,全行业必须共同努力,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不断开拓进取,创新走出去的思路。

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创造更多优秀版权产品,加快推动版权走出去,不断提高版权输出的数量和质量,优化版权输出的区域结构、语种结构、内容结构和市场结构。要加快推动数字出版产品走出去,鼓励和扶持新闻出版企业生产更多外向型数字出版产品,推动数字出版重点企业和产业基地走出去。要加快推动传统出版产品走出去,充分调动各种所有制企业产品出口积极性,使实物出口数量和金额继续保持增长。要加快推动印刷业走出去,鼓励印刷企业拓展海外印刷业务,扩大加工贸易,开拓国际新兴市场。要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境外新闻出版业、生产出口新闻出版产品,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作贡献。要继续探索其他走出去的方式和途径,面向世界、开拓未来。

(二)加快内容创新,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品牌产品。

没有品牌产品是走不出去的,这是实践的结论。由于缺少一批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中国品牌出版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们要加大对国际市场的研究,加强内容自主创新,力争在新闻报刊、大众图书、专业图书、教育图书、大众消费类期刊、专业类期刊、学术类期刊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要重点推出一批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反映当代中国精神风貌和学术水准、贴近国外受众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的品牌产品。要借鉴国际文化传媒市场运作模式,推动国内名刊名报名著进入欧美主流社会。要通过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法兰克福国 际书展、伦敦书展和重要国际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等国际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加快科技融合,推动数字出版产品走出去。

相对于书报刊等纸介质产品,数字出版产品容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更容易进入海外市场。“十二五”时期是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要鼓励新闻出版企业积极利用新技术改进新闻出版产品形态,加大数字出版产品的版权输出和国际传播。鼓励和扶持新闻出版企业生产更多外向型数字出版产品和传播平台,重点支持电子图书、数字报刊、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数字出版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要搭建数字出版走出去内容投送平台,加快数字内容资源整合,发挥规模优势,全面提升我国数字出版产品的核心价值和数字出版企业的国际传播力。

(四)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立体化国际传播渠道。

深入实施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进一步拓展国际主流营销渠道。在投资建设、巩固发展自主经营渠道的同时,也要积极实施“借船出海”战略,一是加强与全球性和区域性大型连锁书店的合作,利用国外的主流渠道;二是积极利用海外资金、人才、管理经验等要素,整合和巩固海外华文出版物营销网络和渠道,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三是利用国际新型传播渠道,扩大市场覆盖面。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搭建数字内容资源跨境投送平台,加大对数字出版产品的输出,积极开拓网络书店等新型出版物销售渠道。通过大力构建包括国际主流营销渠道、海外主要华文书店、重要国际网络书店在内的中国出版物国际立体营销网络,推动更多优秀中国出版产品走向世界。

(五)鼓励联合重组,打造一批外向型骨干企业。

要加快推动新闻出版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切实提高新闻出版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着力打造一批实力强大、竞争能力突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性跨国出版传媒集团。重点扶持一批外向型骨干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到境外建社建站、办报办刊、开厂开店;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业以多种方式兼并、收购境外新闻出版企业,壮大企业自身实力;鼓励有条件的新闻出版企业通过上市、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扩大境外投资,参与国际资本运营和国际企业管理;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防范和化解境外投资风险。

(六)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

开展国际合作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共享世界文明成果有效形式。新闻出版企业是国际合作的主力军,在国际化的大趋势下,要继续扩大国际合作 的领域和范围。在保持原有版权合作、项目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文学类、科技类、少儿类、学术类等出版物的版权合作,不断提高版权合作的质量。要继续加强同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力度,探索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方式。鼓励新闻出版企业在动漫网游、期刊数据库、电子书等方面,加大对传统出版产品和数字出版产品的版权、技术、资源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力度。

五、努力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持续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在出台《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新闻出版总署历时一年多,又制定了《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吸纳了诸多专家学者和新闻出版企业的建议和意见,对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面临的态势与机遇、主要目标与重点任务及推动走出去的主要措施等问题进行了细化,使走出去工作更具可操作性。下一步的关键是要抓好落实。全行业要把中央和相关部委有关走出去的各项扶持政策落到实处,要把总署出台的《规划》和《意见》落到实处,形成新闻出版业走出去良好的发展环境,戮力同心,再创走出去的新辉煌。

(一)做好走出去布局规划。

“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要加快完成走出去的国际布局,从战略高度对全球布局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重点部署。要以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海外重点市场为依托,在3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有计划地进行布局布点,建立起覆盖广泛、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走出去新格局。鼓励新闻出版企业走出去,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分支机构,加强与世界发达国家新闻出版企业的深层合作,生产出更多符合当地需求、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出版产品,不断将中华文化推向国际主流市场。要加大对周边国家和地区走出去的力度,进一步加强沟通和了解,稳定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区域,加强承载中国优秀文化的新闻出版产品的带动力,使走出去工作出现新的成效。要重视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覆盖,加大新闻出版走出去在发展中国家的扶持力度,争取以优秀新闻出版产品的传播增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了解和支持,扩大我国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影响力。要增强对海外华文市场的联系,准确了解消费需求,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出版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联手开发国际市场,共同发展民族出版产业,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二)切实完善走出去体制机制。

“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走出去要加快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新闻出版走出去运行体制和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平台 支撑相结合的走出去运行机制。要实施差异化战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文化需求,采取不同的走出去策略和方式。要实施多元并举,鼓励出版集团、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企业和民营企业挖掘自身独特优势,拓展不同领域的国际市场。要实施本土化战略,注重与海外资金、技术、渠道、人才等要素相结合,开发推广适合当地阅读和消费习惯的出版物产品。要实施以进带出战略,借助国际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带动出版物走出去。要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发挥高新技术的平台和渠道优势,推动出版物走出去。

(三)健全走出去机构。

各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要把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作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对外合作机构,指定领导专职负责走出去工作。重点地区和外向型企业要增加人员编制,理顺工作机制,确保经费支持。要做好走出去的相关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水平,为推动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在自愿基础上成立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出口促进组织,加强行业自律,扩大对外宣传,维护企业权益,提供政策咨询和信息服务,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充分发挥投资促进机构、版权代理机构、人才培训机构、法律咨询机构、会展服务机构等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出台目标明确、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要加大对走出去工作的宣传与奖励,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在走出去方面的典型经验,对走出去的优秀出版物、重点出口企业及版权输出优秀单位和个人给予重点奖励。

(四)落实走出去经济政策。

加快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的相关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政策,充分用好各部门设立的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国家出版基金、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扶持资金、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等,做好走出去项目的申请、申报和组织等相关工作。要认真落实总署为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设立的相关扶持政策,特别是做好《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和《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这两个政策性文件的落实,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落实配套资金和相关政策,确保各项规划任务的完成。

(五)建设利用好走出去平台。

要充分发挥会展平台作用,努力打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法兰克福国际 书展、伦敦书展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出版、版权交易平台,下工夫办好大型国际书展的中国主宾国活动。探索以新疆、西藏、广西、云南、内蒙古和吉林等边疆省(区)为中心、建设辐射周边国家的新闻出版国际合作交易平台。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构建翻译人才库、版权交易信息库、重点项目库、中外作家库,搭建多语种的国家级走出去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市场供求、版权贸易、政策咨询、法律服务、翻译服务等全方位信息服务。

(六)抓好走出去工程。

要认真做好“十二五”规划中有关走出去重点工程的实施与推广。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要重点扶持外向型文学类、学术类精品出版物的翻译、出版、营销、推广,完善输出出版物境外销售额和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要巩固品牌效应,完善长效机制。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要着力拓展国际主流营销渠道,扩大海外华文书店规模,挖掘国内外网络书店潜力,切实促进新闻出版实物产品出口。要加大“中外图书互译计划”实施力度,继续与30个重点国家签订双边出版交流与合作协议,不断扩充“中外互译图书”系列,办好“中外互译图书”展和“中外互译图书”双边出版经验交流会。要继续做好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推荐工作,结合项目库建设,确保新闻出版领域重点支持企业和项目逐年递增。要着力实施新闻出版企业海外发展扶持工程,结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国家出版基金,着力培育保障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占领境外战略制高点的重点企业。要实施边疆地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扶持计划,充分利用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与周边国家密切的经贸往来关系,扩大新闻出版产品与服务对周边国家的输出,对在境外建立或举办的出版物零售点和展览给予资金支持。

(七)培养走出去人才。

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离不开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十二五”时期,要以外向型的经营管理人才、版权贸易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翻译人才的培养为重点,构建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人才培养体系。要实施走出去领军人才引进计划,鼓励新闻出版企业聘用和引进符合走出去人才标准、拥有国际业务拓展经验的外向型新闻出版经营管理人才,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其薪酬待遇给予相应的资助和补贴。要重点培养外向型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中外新闻出版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培训机制,通过考试选拔外向型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才,分期分批输送到重点跨国出版传媒集团中进行培训。要大力培养版权贸易人才,加大对版权贸易人才的培训力度。要实施翻译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中外翻译人 才数据库,分期分批资助入库翻译人员赴境外就其所在专业翻译领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同时,还要注重对国外人才与“海归”人才的引进,吸纳国际出版业的高端人才到中国发展,充分发挥国外作者、翻译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对新闻出版走出去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为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为继续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更为宽广的空间。全系统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把中央精神贯穿到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全过程,不断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为实现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为早日建成新闻出版强国而奋斗!

第五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11年11月12日在2011年中国版权年会上的讲话

以版权工作新突破推动文化大发展

——在2011年中国版权年会上的讲话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 柳斌杰

(2011年11月12日)

在全国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大好形势下,中国版权协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版权年会召开,很有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我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分析了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传达好、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全会精神,是新闻出版、版权全行业当前首要的政治任务,要用全会精神武装思想、统一认识、指导实践、推动发展,把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切实贯彻到版权工作当中去,认真分析版权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深入研究版权相关产业发展的新态势,在新的起点上,大力提升版权的创造、管理、使用和保护水平,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确保“十二五”期间取得版权工作新突破。这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版权工作者的光荣历史使命。

一、认识版权独特作用,发挥知识资源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创造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版权,保护版权就是保护文化创造力。因此,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部署繁荣文化时特别指出,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这是抓住了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产权制度正在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版权是知识产权三大支柱之一,在知识产权体系中,与专利权、商标权等工业产权相比,版权是文化价值的利益化,不仅具有独特的社会属性,更具有显著的经济属性。版权制度一方面通过激励创作,推动优秀文化成果的不断涌现,为社会公众提 供了必需的精神食粮,促进了文化繁荣、培育民族创新精神、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创造了不朽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基础性资源,版权还具有复合财产权利的独特经济属性,几乎每项权利都支撑着一个产业,比如,复制权支撑着图书音像业,广播权支撑着广播电视业,摄制权支撑着影视业,著作权支撑着文学艺术。可以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文化创意、广告设计、计算机软件、信息网络等相关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如果没有版权保护的制度支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少产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版权制度正是以其独特的智力保护和产业属性,促进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核心版权产业所占份额大约在3%-6%左右,全部版权产业大约占10%以上。在美国,版权产业已经成为其经济中最大、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行业,成为支撑美国经济增长的支柱,美国的版权行业雇员年收入水平超过美国其他所有行业的年均报酬率,而美国版权行业发展的速度及其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也远远超出了其他实体经济门类,很大程度上支持着美国经济的实际增长,增加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并从海外销售和出口中增加了收入。在我国,国家版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为期3年的中国版权相关产业的经济贡献调研,统计结果表明,2006年,版权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4%,上海市已经达到12%。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也积极开展版权相关产业经济贡献率调研,数据显示,以版权为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版权相关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版权作为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的智力成果,不仅可通过授权,规模性生产、复制并广泛传播各类文化产品,就其产品内容而言,又与意识形态安全密切相关。由于版权产业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加快发展版权产业,已经逐步引起众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美欧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把版权问题与经贸问题挂钩,为维护其经济利益,不断以版权问题向我国施压,抢占我国市场;另一方面,利用版权交易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输出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挑战我国的社会制度。从这一点而言,版权制度已日益成为我国加强文化内容管理、传播渠道管理,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保障。

二、认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为文化创新提供支持

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激发文化内容创作和文化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要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惩处侵权行为,维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可以看出,《决定》对做好新时期的版权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对于版权产业界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更意味着肩负的重任。对此,我们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积极有效的对策,把版权支持创新作为工作的重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版权工作要坚决支持文化内容、文化科技、传播方式、管理模式“四个创新”,为创造更多版权作品、发展版权产业服务。

推进文化内容创新是版权促进发展的首要任务。持续地推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产品,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精神需求,是文化繁荣的标志。而版权制度是激励自主创新的基础性制度,通过确定创作者的专有权利,使得权利人可以通过作品的转让、使用和传播获得应有的回报。这种以法定产权进行激励的利益机制,充分保障了对智力创作的尊重和肯定,极大地激发起人们的创作热情,从而鼓励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智力作品,为人类知识宝库增添了无数精神财富。我们要借六中全会的东风,引进和培养自己的优秀人才,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有自主版权的作品,为推动本民族及整个人类的知识创新作贡献。

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是版权产业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引擎。要充分发挥文化内容和科技手段的相互促进作用,为文化产业发展提速。就版权而言,文化科技创新是双刃剑,不仅促进了版权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还有可能对现行版权制度形成冲击,对传统版权执法手段形成挑战。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日趋广泛的应用,文化科技创新的空间还相当大,我们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是存在的。这需要我们在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的同时,注意把握技术发展对版权产业提出的新问题,有能力解决新技术带来的版权使用和保护新课题。

推进传播方式创新是文化产业的主要方面,因为计算机、互联网、数字技术总体是改变了传播方式,而传播中的版权纠纷是当前最突出的。版权在支持传播方式创新问题方面,要从技术、政策等方面大胆跟进。既不能因为技术而助长侵权盗版,也不能因为保护阻碍新技术的应用,这是版权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

推进管理模式创新是版权产业发展与繁荣的有力保障。不断创新的智力作品对版权制度产生了越来越大的需求,强烈要求版权管理模式不断适应创新的要求。在知识创新活动中如何共同遵守文化行为规则,有效保护文化创新成果,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是当务之急。创新管理就是改善服务。各级版权行政管理 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造传统的管理模式,加快职能转变,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并且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管理模式,改善和强化版权保护工作,因地制宜,分业使策,根据当地版权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各行业版权形成的特点,提供优良的版权服务,促进版权创造和相关产业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开展本地区版权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摸清底数,出谋献策,排忧解难,为促进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三、认真落实“六项任务”,提升版权工作水平

中央领导多次指出,要进一步做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对版权行政执法、软件正版化等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并强调要着眼完善法律法规、落实监管责任、强化监管手段、提高执法能力、鼓励公众参与,抓紧建立标本兼治的保护知识产权的长效机制。作为版权工作部门,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抓好6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一是进一步完善版权法律体系。要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以解决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传播版权、数字出版版权等新问题为重点,完善版权法律制度。目前,要全力做好第三轮《著作权法》修订工作,充分体现实战需要,努力创造一个权利人、使用人和社会公众等各方利益和谐发展的法治环境。

二是进一步健全版权执法体系。要从上至下形成行政、公安、法院相互配合的版权执法体制,整合行政资源,突出工作重点,依法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切实保护版权权利人的利益,净化版权市场运行环境,为版权产业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氛围,为全民族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服务。

三是进一步构建版权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以作品登记为基础的版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版权公共服务职能,增加版权公共服务队伍,规范版权公共服务行为,不断开发、扩充新的版权公共服务项目。当前,特别要做好各类作品登记工作,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作品信息平台,切实提高版权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进一步理顺版权交易市场体系。运用市场机制,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版权,充分发挥版权行业协会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版权市场化中的作用,建立交易平台,加强市场管理,引导市场主体采取转让、许可、质押、入股、合同备案等方式实现版权的市场价值,建立规范综合性版权要素市场,促进版权产业大发展。

五是进一步加强版权创新体系。支持创新要落实到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上,鼓励各类版权部门和机构在与版权相关产业基地建设中引入版权创造机制,努力实现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的内在统一。扶持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四川等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国家版权创新基地、版权产业发展基地,增强我国版权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六是进一步培育社会公众参与的版权保护体系。通过培养和提高社会公众的版权意识,依靠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版权保护,是治本之策。要加强法律意识、版权意识教育,使“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实守信”的文化成为社会群体的价值体系。著作权人、版权单位、社会组织都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参与著作权保护。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维护经济秩序的良好的版权文化氛围。

四、积极探索新技术条件下的版权保护问题

今年版权年会论坛的主题是“云计算〃数字出版〃版权保护”,这是技术前沿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的兴起,以先进的云计算技术作为发展助推器的数字出版模式也顺应时势,破土而出,逐渐成长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然而,在数字出版方面,目前依然存在版权、技术、市场等制约因素,尤其是盗版,是致命的杀手。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版权问题,数字出版整个行业都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新技术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促进文化发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对现有版权的法律制度、管理模式、社会规范、意识形态带来了冲击和挑战,比如,互联网的版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引发国际争端的焦点,对等网络P2P技术、博客与播客、搜索引擎链接、临时复制等技术的应用,包括今天要讨论的云计算等新技术,都给互联网版权保护提出了新课题。各国都通过加强互联网版权法律制度的建设,实现更为有效的版权管理和保护。如何利用现有法律体系和技术手段解决新技术带来的版权保护难题,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的。数字版权监管平台等项目就是为此而努力的一部分。

国家版权局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新技术发展带来的版权问题。在“十二五”期间,国家版权局将继续关注技术发展对于产业和版权制度的要求,努力建立与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相适应的版权保护机制、保护技术,有效解决新技术条件下的各类版权问题,调整和平衡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使版权工作更好地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五、努力做好中国版权协会的工作

近年来,中国版权协会在版权服务领域做了很多工作,开拓了不少新的工作渠道和平台,希望更好地发挥作用。我看版权协会今后还应该继续在“协”字上做文章,在协助、协调、协力上下工夫。在这里,我提三点希望。一是当好参谋助手,为版权工作全局服务,加强自身学习和调研,掌握版权产业发展动态,反映行业要求,多提政策建议,为领导机关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二是加强协调和沟通,真正成为联系广大版权工作者、权利人和专家、学者的桥梁,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特别对版权产业中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项目以及国家和地区性的特色版权产业,予以重点关注,加大服务力度,在服务中摸索切实有效的服务模式。三是为行业服务,解决单个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克服单个企业遇到的困难,把分散的版权企业联合起来,凝聚成一股社会力量,同心协力推动版权产业的大发展。

我们身处一个知识创造财富的时代。利用知识,保护知识,创造财富,造福人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而实践证明,版权就是一种巨大的财富资源和产业资源,随着版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文化创造力的潜在价值得以全面认识和提升,版权将会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我相信,随着市场经济不断规范,随着中国版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一定会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中国版权产业也将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前景。希望与会的各位朋友,以版权事业为平台,以版权协会为纽带,加强交流合作,不断增进友谊,共同谋求21世纪全球版权发展的光辉前景!

下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12年4月17日在中英数字出版论坛上的讲话(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2012年4月17日在中英数字出版论坛上的讲话(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