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小学美术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范文模版)
如何在小学美术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龙园小学
裴萍萍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关键词:儿童美术 创造能力 兴趣
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美术教育,许多学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狠下功夫,取得了不少教学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一则这样的事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这只是一则故事,但也体现了我们孩子在美术方面的一个共性,那就是功底扎实但缺乏创造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早给孩子买来临摹的画册,忽略了孩子自身对所画对象的想象。其次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过多的干预孩子了对所描绘对象的理解让孩子在不经意间对色彩,形体形成了一种固定模
式从而阻碍了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再次普遍存在的欣赏模式把孩子创作的激情扼杀在了形的似与不似之间,忽略了孩子自身情感的流露,也就是意的表露。因此想要冲破这种禁锢把孩子引向自由创作的情境中是小学美术教学首当其冲的责任。那么如何做好这个工作呢,下面我将谈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条件,本质在于释放孩子们潜在的创造能力,也就是说创造力才是培养学生对艺术兴趣的最终目的,也是最高阶段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美术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好奇心,有了好奇心才有可能去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才有心灵火花的迸发,创造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当然对学生作品的充分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兴趣的产生,不是一成不变、永不消失的。如果得不到教师充分的肯定与及时的表扬,已经产生的兴趣也会渐渐地削弱,直至消失。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尽量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不要打击其积极性,要引导孩子学习观察,学习临摹,并注意循序渐进,要使孩子力所能及。兴趣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学生的入门老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前提,也是保持良好创作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运用积木、笔屑、泥团等材料进行拼
图,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训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观察和体验,从而获取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动力,从而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乐趣,也因此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二、以孩子的视角发现美创造美,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必修课。
由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对事物认知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儿童阶段的美术也存在一定特殊性。这一阶段的儿童美术源于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积累,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因此我们在培养孩子创造能力之前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首先我们从儿童画独有的特点来看:(1)、色彩明快,线条简单。(2)、自身印象多于客观事实,不受形体的限制。(3)、随意性大,夸张,表现手法单纯形式多样。在无意中创造奇特的令人惊奇的效果,这正是儿童画的魅力所在。因此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不能以像不像为准则来评价。而是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儿童眼中的世界,描绘的水平绝对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因为他们所表现的视觉形象多半是直觉与想象的综合,只有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的积累,技巧的提高,才能渐渐使其变为直觉与理
解的再现,才有可能变为主动的再创作。也只有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认知规律,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丰富课堂教学,教育学生在欣赏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可以培养学生兴趣,多媒体电教手段还能为学生从多个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当然,多媒体技术应用与教学能从美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际,巧用活用,化虚为实,化无声为有声直到美术教学达到最优化。这些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不同程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造力
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好的儿童作品应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在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时,要看画中是否真实反映儿童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正确评判孩子们的作品,因此对于不同孩子要区别对待,在作品中要善于捕捉灵感的点点滴滴,鼓
励学生用绘画表现自己的感情,用创作描述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发展孩子们的创造能力。
总之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人生活在自然之中、社会之中,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随处可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抱定的宗旨是让学生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判断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去理解艺术、感悟艺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又不增加他们的负担,让他们学得开心、愉快,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
如何在小学美术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龙园小学 裴萍萍
第二篇: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摘要:为了保证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成长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利用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符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是一种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尝试。那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了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关键词:创造能力契机生活评价展示
为了保证学生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竞争,成长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利用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符合美术学科的特点,是一种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尝试。美术教学要在审美内容中挖掘创新的理性知识点,通过这种知识积累来培养学生体验生活,创造艺术的素质,教师也要在学生接受能力范围内设计出创造的教学过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借助教学内容,让学生寻找创造的契机
现阶段中学的美术教育有一种倾向——偏重于教学成果的展示而忽略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学生的绘画就会停留在一个简单的、重复的低水平阶段。其实,看起来学生好像掌握了绘画的技巧,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这只是一种兴趣的转移和思维的复制,并没有完成美术的基本教育目标——独立创造。我们的教学要注重利用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要给学生一个运用美术技巧创造作品的机会。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教学内容。在美术教学里,要达到的不是一个学习任务的目标,而是一个深刻的创造美、欣赏美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为学习寻找创造的契机。如:在教学《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时,要借助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欣赏来刺激学生创新美术作品的欲望。在多媒体图文一体化的演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了古老的民间艺术,在学生沉醉其中的时候,要安排让学生用自己的表现形式来抒发对民间美术的热爱,设计一些民间艺术作品,然后在作品中表现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崇拜。有的学生将自己创造的水彩画上增添了剪纸的背景,有的将泥俑娃娃改成了年画中的形象,还有的将古老和现代结合起来,做到真正的新旧结合。想一想,学生的创造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中进步呀!这样的教学内容主要就是要把创造的机会还给学生,为他们天马行空的创新提供一个入港口。2 激励亲自尝试,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快乐是学习任何知识的向导,因为快乐所引发的热情是不竭的动力,要上好一节课,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处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之中,然后利用这种氛围调动学生的热情,鼓励他们亲自尝试创造。反之,只要他们尝试了就必然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要使学生“口常开,手常动”,使课堂成为学生动手创造的乐园,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快乐的成长,教师的语言首先要富有激励性。激励性语言犹如催人奋进的军歌,能增长士气,鼓舞人心,坚定信念。如:教师在鼓励学生完成山水画时,首先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成功,理解学生的创造方法,尊重并听取学生的意见,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讽刺、挖苦和打击,要利用委婉的语言来鼓励学生进行改正。总之,教师要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之处,并时常进行鼓励和赏识,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去尝试、充分去创造,充分表现自己的智力创造,体验创造的快乐,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创新的美术人才。3 引导深入生活,让学生汲取创造的源泉
我们的教学不是脱离生活的,无论是素描、色彩等基础技能的训练还是欣赏、写生等个性展示都离不开生活。生活给了我们最好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要知道学生的生活不是只有美术知识,多种知识都在他们的脑中徘徊,利用这些知识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去寻找灵感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个人的绘画感觉不是在规范中形成的,是要靠社会和生活的直观刺激,美术要从“神”一样的体会回归到“人”的世界。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多彩的人和事:淙淙流水、灿烂野花、忙碌的众生,所有的景物都应是如诗的画面,学生会在生活中感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把生活创造的加工,展现在自己的画中。如:对于素描的要求虽然是要求临摹,可是对于人物的生机和内在也要有一定的把握,通过认真的思考总结来进行个性化的创新,这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造。否则,只能将模仿者当作是单一的作画机器,那只要有电脑就行了,人类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呢?教师要因材施教多安排与他们生活有关的题目灵活要求宽泛的作业,这才更有利于学生汲取创造的源泉。另外,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也要安排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喜爱的题材,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做到深入人心,才会调动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欲望,使内在要求与外在教学相吻合。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理解和感知生活来突破传统思维模式,鼓励学生有意识进行内在思考,观察生活,轻松愉快地进行艺术统摄,完成创新。4 实施赏识评价,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喜悦
教学过程的成功离不开教学评价的科学合理性,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体验创造的满足感。我们应该利用评价的特殊功能来对一些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进行激趣培养。合理的评价甚至会树立学生崇高的情操,想一想,一个受到重视的学生对于事物的看法都是积极向上的,自身的满意度会影响他们鉴赏美、感知美、创造美的情趣。过美术活动使学生的智商和情商都得到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美术教师千万不要把简单的刺激作为评价学生作品的用语,成人的眼光作为衡量的标准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在不能沟通的评价中,学生会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我们要尝试进行赏识评价,所谓赏识评价,就是发现学生的优点,即使进行赞扬,对学生的弱点要以鼓励为主。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在上小学时,曾把老师留的作业“盆花”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创新行为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受到老师的一顿打击,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早消失,可见赏识评价是多么的重要。教师的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改变平淡与重复,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美术教育者要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反映,应积极地鼓励其“以心为画” 展示个体作品,让学生彰显创造能力
再好的作品也要展示才能有人欣赏,孤芳自赏绝不是现代美术的观点。我们的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要让学生大方的彰显自己的创造能力。教师当然要为学生创造这种彰显的可能了,如:笔者在教学中经常举办课堂作业展,要求集体参与,人人评价。让学生把画拿到前面来展示给全班学生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对美术展示的要求,笔者和同学们在征得校领导的同意下,大胆的将我们的美术作品放到了校走廊去展出,受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的创新作品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然后我们又设计了几个专栏,“环保在今天”、“世界的号角”、“大师再现”等创造性的作品展览为学生们赢得了赞誉和信心。
总之,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单是指掌握基础知识,更包括基本能力的培养,我们并不是要中学生现在就有什么重大的发明创造,完成不朽之作,只是要通过这种教学方法使他们学会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让他们敢于探索,敢于创造,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这一目标,美术教师要牢固地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贺亮.新课改形式下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12).[2]杨敏.初中美术学法指导二三谈[J].中学课程资源,2008,(06).[3]秦明华.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4]肖雪萍.信息技术在聋校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5]包志坚.初中美术课堂个性化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6]张玉.初中美术愉快教学的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0).
第三篇:在初中美术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初中美术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剪纸这项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也逐渐被人们认同和传播,焕发出日渐旺盛的生命力。笔者结合学生实际,针对“初中美术剪纸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思考”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希望通过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剪纸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在剪纸学习中积极动手、动脑、创造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在自然、生活、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分享美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剪纸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就剪纸艺术本身而言,其所具有的独特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决定了它在美术课程领域的重要地位,剪纸艺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素养的提高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培养学生对剪纸的浓厚兴趣是前提,起到决定性作用。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剪纸学习中,并能积极调动多方感官去看、去听、去感受,进而动脑想、动手做,使学生的剪纸技巧得到锻炼和提高。剪纸教学活动中,笔者会提前搜集整理富有特色的民间剪纸样图,准备充足的剪纸辅助材料及工具,为开展有效教学提供保证。我时常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将个性化思考融入剪纸艺术创作中。每当学生完成一副剪纸作品时,不管完成得怎样,只要有一点点细小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剪纸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我还充分利用校园艺术节、体育艺术“2+1”学习成果展示、书画比赛、剪纸比赛、传统手工制作比赛等有利时机,把学生的剪纸作品和搜集到的民间剪纸作品进行展览,组织学生对比欣赏,在树立信心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做到取长补短,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成就感。
二、注重技能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动手创作能力
笔者从多年的剪纸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视野比较狭窄,对民间艺术了解不够深入,是影响剪纸教学活动效果的关键因素。剪纸教学光靠学生欣赏学习、自由创作还远远不够,必须先教他们一些基本必要的剪纸技能和方法。在制定剪纸教学计划、开展剪纸教学活动等方面,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阶梯式目标要求,逐步提高学生剪纸技能。每学期的剪纸兴趣小组活动,都着眼于学生剪纸基本技能、方法、技巧的培养,从剪纸折叠的最基本方法入手,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揣摩、领悟领会,如此反复训练,长期坚持,学生都能基本掌握对折剪、左右对称剪、剪刻结合剪等一些基本方法。同时,笔者还专门挑选一些有趣的剪纸内容让学生自己去临摹学习,把创造的余地留给学生,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剪纸方法。
三、丰富教学组织形式,营造自主创新学习氛围
在剪纸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因材施教,采取合理有趣的教学组织形式,创造宽松、和谐、富有乐趣的课堂环境,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剪纸活动中。笔者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着眼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不同,采用游戏法、故事法、剪纸贴画等形式,分小组组织趣味剪纸活动。如,用剪出的人物、动物制成有趣的皮影戏来操作游戏,引导学生用剪出的各种头饰进行表演活动,用剪出的各种面具打扮自己,与其他同学合作举行服装秀表演等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剪纸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对学生的每一幅作品,笔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并加以肯定,使学生及时得到参与活动的成就感,由此更加喜欢剪纸艺术,更富有创造的勇气。如,“你这张作品里面的花剪的不错,不论是图案还是造型都活灵活现,我们让班内的其他同学一起欣赏分享一下”等适时评价语言,通过激励赏识式的课堂交流互动,使学生在每次剪纸课活动中的表现都能得到认可,都能从活动中获得快乐的艺术再造体验,使剪纸活动氛围更加融洽。实践证明,丰富多样的剪纸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美的事物和美的环境产生美的情感体验,培养对美的感受力,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大有裨益。
总之,在初中美术剪纸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养,更需要不断启发和反复练习,着眼于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尝试运用各种方式发掘学生的创新、创造欲望和能力,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谐健康发展。
第四篇:美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术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摘要: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不可替代的。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标准。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赋予学生敏锐的眼睛、灵巧的双手、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地思想品德,并能促进其智力的发展;也通过对学生审美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的训练,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美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一、扩大学生欣赏范围,开拓学生的视野。
开拓学生的视野可以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美术学科所包含的门类众多,且中外美术史上形成了众多的流派,有着不同的风格和艺术表现形式。所以艺术欣赏在开拓学生视野方面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让学生尽可能地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体验不同的艺术形式带来不同的艺术感受,领悟其中不同的思想风采,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学生接触的东西多了,视野和思路开阔了,才能谈的上创造。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只有思维上的创新,才会有能力上的创造性。在美术教学中激活学生思路非常重要的,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上,在创作和发现上,达到最佳状态。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直接感受、想象和灵感,激发儿童自身存在的潜能,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不断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发现中得到发展。
1、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它可以使学生保持一种经久不衰的热情,从而转化为直接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丰富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人体素描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轮流做模特,然后将作品在全班展示,让学生自己组织评比和评价;在静物课中,让学生亲自设计摆放静物;在设计课中,让学生不受约束天马行空去构思创作。这样,在看、评、讲、创作中,学生真实地投入和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感觉自己真正成了课堂和学习的主人,激发了学习和创作的兴趣和积极性。触摸感受,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许多学生举手,争相发言。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在学生的浓厚兴趣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尝到成功的喜悦,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活泼了。
2、根据知识点设计不完全或无结果的问题或情景,使学生有积极思考、设想和探索的可能。
3、在写生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美术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丰富多彩的实践写生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能力,而切能使学生的思想和大自然融为一体,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使学生充分感受自然界的变幻莫测,扑捉到自然和生命变化发展的不同表现形式,提升作品的立意和思想。因此,教师应注重实践课堂,经常带领学生外出写生,让学生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不拘泥于事物本身,构建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创作出能表现自己创造能力和有生命意义的好的作品。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师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转识成智”的重任。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能够“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他肩负着怎样把“以知识为导向的教育”转化成一种“以创造为导向的教育”,通过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潜能,培养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的重任。所以,教师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创造者,他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力争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除了教学,教师还要大量创造自己的作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充实自己。要试图从多方面,多种途径去考虑问题,对随时涌现的想法,只要有价值,就要付诸实践,这样即可锻炼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对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有所设计和预见。教师深厚的业务功底,独特的创作精神,不仅能博得学生敬佩,还将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第五篇: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幼儿审美教育初探
———在美术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马鞍山师专2010届学前教育专业巢湖幼师教学点 窦盛红
【内容摘要】美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要素,美可以给人以情趣,情趣是生活的原动力。所谓审美情趣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情感的倾向性,它不同于某一具体的美感心理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活动,也不同于基于某一具体的美的认识而产生的美感愉快,而是体现在个人审美活动之中。对幼儿审美情趣的培养则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情趣的培养。我们利用“美术”这一艺术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激发幼儿审美的兴趣,使幼儿萌发审美情感,尤其要密切联系生活,让幼儿在多听、多看、多想中去寻找美,去发现美去创造美。
【关键词】 美术活动 幼儿 兴趣 审美情趣
所谓审美教育是指通过传授美的知识,通过反复的审美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的。它实际上就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人生的立生之本。安徒生的童话《雪女王》中写到一面歪曲美丑的镜子。美丽的风景被这面镜子一照就成了烂菜叶,好人在镜子中一照就像个十足的恶棍。幼儿辨别是非能力差,审美能力缺乏,建议从美术教学活动入手,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传统的美术教学侧重于让幼儿临摹范画,训练幼儿的绘画技能,把形象逼真作为评价优秀作品的唯一标准。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过多地突出了对技法的重视和教师的灌输作用,而忽视了对幼儿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影响了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显然与当代美术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极力提倡美育教育,并认为学生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可见,审美教育对幼儿来说具有很大的发展价值。作为祖国未来花朵的幼儿更应接受审美教育。幼儿园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日常生活、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中美的感受,培养审美情趣、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并能发展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来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凡是有兴趣的活动一定伴有快乐的体验,它能推动幼儿积极地从事活动,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幼儿美术教育首先是艺术活动,幼儿的 美术作品是幼儿对客观事物认识所产生的美感,进而产生出发自内心的创作热情的产物。因此,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兴趣的培养很关键。我们要舍得在激发幼儿主动投身美术活动的激情上花时间、下功夫。为此,我希望老师们在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中,多为孩子们编写一些故事、诗歌、谜语等。即便是介绍一些枯燥的美术表现手法,也要设法融汇在一些有情趣的活动中。在幼儿园实习的时候,我在教中班幼儿用方形、圆形、半圆形等基本图形绘画食品时,编出这样的儿歌:过新年,真热闹。兔妈妈、蒸年糕(方形)。鹅奶奶,做元霄(圆形)。母鸡大婶下水饺(半圆形)。一群小猪来拜年:“恭喜、恭喜、过年好!”“请进,请进,快坐好!请吃年糕、元霄和水饺。”由此,形象明快的儿歌在幼儿心中燃起一团火,使他们油然而生用画笔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迫切愿望。正是幼儿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得那些活泼泼有趣、充满朝气的幼儿作品,如火山爆发般喷涌而出。所以我认为,引起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并非只在活动的开始,而应始终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而作为主导的老师也应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的美术活动中。
在每次活动中,我都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表现,感悟他们的所思所想,对他们的努力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饶有兴趣地将幼儿作品中的点滴创造及时向全班公布,进一步调动全班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在画小鸡时费了半天功夫,只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圆圈,他嘴里直喊:“老师,我不会画”。我鼓励他说:“你画得这个圆圈多象小鸡的身体呀,如果再画上一个小圆圈就成了小鸡的头了。”于是他画了一个歪斜的小圆。我说:“小鸡没有眼睛怎么找吃的呀?”他又 在小圆里点上一个点。我又说:“小鸡没有嘴可怎么啄虫吃呀?”他又给小鸡添上了嘴。最后我说:“小鸡要到处找虫吃离不开两只脚呀!快给它画上两只脚好吧?”他又画了两笔,总算给小鸡添上了脚,尽管他画得很零乱,不太象,但我还是当众表扬了他,说他画得有进步,孩子高兴极了,风了人就说老师说他画得好。从此这个孩子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据家长反映每天晚上他都要画张画后,才睡觉,上课时再也没有听到他喊过“老师,我不会画”了。
二、营造环境,唤起幼儿审美情趣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他们大多注意事物的外在形态,对那些色彩鲜艳、活动的、富有情趣的环境易发生美感,因此,活动区的环境布置直接影响幼儿对美的感受。我在布置活动室环境时,选择一些同年龄学生的作品,以激发他们对美术活动课的兴趣,让幼儿尽情欣赏本次活动的优秀作品,这样幼儿很快进入学习的氛围。努力创设一种平等、欢乐、宽松的活动氛围,建立一种民主和谐、宽松融洽的师幼关系。有了良好的师幼关系,才能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感到愉快、安全,并在这轻松、愉快、自由、活泼的气氛中充分发现美和感受美。我会刻意创设游戏化的情境,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快乐。因为游戏是一种能够使幼儿将内部精神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幼儿美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我们应当充分地利用游戏,为幼儿的艺术创造提供条件,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如命题画花布,我是这样安排的:我边抱着布娃娃,边说:“过几天,就是小豆豆的生日了,她 很想穿一条漂亮的花裙于,我们送给她好吗?”幼儿齐声说:“好!”接着我又说:“不过在做裙子前,先要设计一些美丽的花布,你们想想看小丽丽喜欢什么样的花布呢?”幼儿可来劲了,争着说出了格子布、彩条布、点子布、星星花布、小动物花布等……整节活动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我是花布设计师”这种快乐的情境中,大胆想象,设计出各种色彩鲜艳、图案新颖的花布,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真正走进幼儿的绘画世界,品评幼儿作品
幼儿的“真实”世界与成人的现实世界是不同的,让幼儿像成人那样临摹、写生,是有悖于童心的,他们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大上,太阳、飞鸟、白云画在地上,对于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教师要表示赞赏,千万不能作贬低性的批评,比如说“你怎么回事,?别的都画得好好的,偏偏就画上个黑太阳!”“哎呀,你怎么把鱼画到树上去了!”这样你会大大挫伤幼儿的自尊心,扑灭了求异思维的火花,而应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态,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与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一次美术课中,陈源画了几只可爱的小猫眯和小鱼,我看了暗自一喜:嗯,陈源画得真好。可当我再次回到他身边时,好好的一张画己面目全非,只见画面上刷刷刷地画上了几条黑曲线和一团火红的东西,我真想批评他,他却仰起小脸,娓娓动听地讲起了其中的故事:一天早晨,猫妈妈带着小猫去河边钓鱼,忽然树林里冒起了黑烟,起火了,你看猫妈妈要去打电话报警呢……你瞧,孩于的想象力多么丰富,我差点错怪了他,我们应该珍视这份童心,让更多的幼儿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尽情地泼墨挥毫,表达他的思想感情。
四、恰到好处地指导与评价,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
幼儿个体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作画技能、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地加以引导和评价。纪歆怡小朋友喜欢临摹范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是她的作画优点,也许是女孩的天性——爱美的缘故吧!不管什么画面,都喜欢添画上翩翩起舞的蝴蝶、振翅欲飞的蜻蜓,我在赞赏她良好的作画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她联系生活经验,拓宽思路,向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诸如“哇,这么漂亮的大轮船开在海洋里,谁来欢迎它呢?”、“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这么快乐?他们在干什么?”……慢慢地她的思路开阔了许多,添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指导和评价实际上是审美教育的升华过程,而美术活动教学也离不开这个过程,审美教育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才能使审美教育达到一个新的层面。由此可见,幼儿审美情趣的提高是逐步的、循序渐进的。要使幼儿的审美能力有大的发展,教师的正确指导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指导可不断激发幼儿创造美的欲望,并在这过程中不断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我个人认为这个“发现”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新的悟和新的发现。我想明天的幼儿必将成为“审美型”的高素质儿童,而世界的明天与必将满阳光,充满生机,充满情趣。参考文献:
1、扬帆,《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鱼玩教具制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2、教育部:《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3、朱中芳,《中国美术教育》,工人日报,1997年2月16日
4、陈幸军,《幼儿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
5、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